现代性内涵(精选12篇)
现代性内涵 篇1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 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 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 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 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 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 “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 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 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 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传统文化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 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因此, 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 “我”诧异、吃惊、疑惑, 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 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 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 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 所发出的各种感叹。
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 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 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 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 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 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 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 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 《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
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 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 展现其麻木、愚昧, 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 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 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 两人相处较为平静, 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 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 他感到羞愧、懊悔, 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 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 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 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 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 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 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 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 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 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 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 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 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 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
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 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 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 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 就是文明且理性的, 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 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 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 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 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 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 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 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 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 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 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 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 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 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 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 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 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 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
通过以上解析, 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 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 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 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 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基督教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教世界, 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 它把基督教生存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 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 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 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 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
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 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 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 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 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 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 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0, (02) :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现代性内涵 篇2
从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之差异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
陈洁撰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文已经公布,纲要融入了很多新理念、新内容,在政府和公众关心的若干主题上皆有着墨,详细而周全,善指明了方向。
国家教育改革紧紧围绕“一点三线”。“一点”的突破点,即对教育管理机构的变革和重组,“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在三条主线中,即“是指以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20世纪中叶研究以阐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重要规律的教育思想。”
通过这段表述,可以得出:现代教育思想有一个历史时间的概念,即“20世纪中叶以来”,也就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以后;还有国情的概念,即我们所处的“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蕴涵着“改革开放”和“当前教育改革”等时间范畴;并包括全民教育、主体教育、民主 1 /
5【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等内容。
现代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现代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思想而言的。关于这两个概念在我国与西方教育理论界都曾有过激烈的争论。
在西方,最早提出现代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依据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制度、在前苏联,而把自己的新教学体系定为现代教育思想。在我国,一般认为传统所以在我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现代教育思想必定是“当代”或“现时”的教育思想,但现今的教育思想并非都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其一,适应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要并能有效实现现阶段教育目的;其二,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其三,符合教育对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第二,现代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它吸收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第三,现代教育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现代教育思想是指与我国现代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性质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并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
那么,这些丰富的内涵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些新的体现呢?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否定,而我们是否需要再继续?
在这所学校中她没有找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的材料。小床四周见不到家相比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要复杂得多。6-12岁)学验荡秋千、体验堆雪人、体验在在野地里生火并能够熄灭、体验战胜疾病后的自豪感等等。它对于我们实践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怎样的借鉴价值?
通常而言,一定的教育思想总是具有历史传承性、普遍适应性、时代思潮性、民族性、时效性及价值性,既能代表人们受教育的需要,【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又能反映人们受教育的实际利益。教育思想的这些特征充分表明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反映,既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制约,又受到人类社会接受教育的特殊需要的制约,还受教育本身规律性要求的制约。
在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之时,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适应社会发展要点。
强调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学习以课堂为主并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学习的依据就是教材。
用,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强调知识之间如何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成了传统教育的根本任务。
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和主动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素质,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发展上。
【谈现代教育思想之内涵陈 洁】
因此不同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形成了不同的操作模式。传统教育是一个由激发动机到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知识直至运用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则是从预设情景到让学生提出问题与假设、进行推论并最终获得验证的过程。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操作模式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前者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后者对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由此可以分析得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以致知识运用成为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比较而言,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强调教学民主,主体地位;整个教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这种融合实际上已经出现。就能改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活
解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 内涵 特征
[作者简介]张清(1970-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66-03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总是以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进行。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主体,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赋予了现代师生关系以更深刻的寓意。深化对现代师生关系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建立和谐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对现代师生关系含义的理解
(一)现代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联系,它既反映了社会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又表现出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其主要表现是师生关系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师生所进行的活动是他们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体验与提高,其终极目标是和人的完整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但是,师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反映,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制约。因此,分析和研究现代师生关系,不仅要考虑学校教育的因素,还要考虑一般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心理成分,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二)现代师生关系的层次性
现代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确立的一种复杂的关系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共同的教育目的,彼此完成各自的教和学的任务,并体现出一定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不同的身份和任务构成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内在心理及情感上的交往和相互交流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同时,教师和学生作为各自独立的社会成员,个人之间或因志趣相投、性格接近、经历相似、个性特长相同等而建立起非正式色彩的个人关系。另外,师生关系虽然是在教育情境中建立的,但无论是简单的社会联系还是复杂的社会行为,都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并体现一定社会的伦理要求,反映社会的伦理文化,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一个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这个关系体系由角色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四个层面所构成。
1.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是由师生之间特定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决定的,它规定了相互的地位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担任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义务。师生间这种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他们之间既是教和学的关系,又是自主和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角色关系在学校中具有稳定的性质。
2.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交往和交流既有认知心理的交往,也有情感心理的交往,并表现为双向互动性。从认知心理交往来看,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递认知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那里获取认知活动的反馈信息,以此来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这样师生之间就存在着认知心理信息的双向互换。从情感心理来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是师生心理交往的动力和支柱,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是以情感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激励为基础的。在这种双向互换的心理关系中,师生交往体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它使师生关系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束缚,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中,实现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这种交往和交流,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友好、谅解、亲近、依恋的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的环境。
3.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在师生之间角色关系、心理关系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为满足个人交往需要的非正式色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性格、共同需要或个人友谊相关联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具有更充分的情感特征。因此,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既可以满足师生交往的情感需要,又可以补充其他关系层面的不足。
4.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反映了社会伦理文化对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一种表现。从教育教学的特点来看,教育和教学活动自身就是一种道德活动。在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师生离不开道德规范的调解,其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在这个关系体系中,角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角色关系,其他关系就失去了依据和存在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角色关系而生成的层面,在角色关系中,如果没有心理上的互换和情感上的交流,那么教育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实现知情的统一;道德关系则起监督和调解的作用,它使角色关系顺畅、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应然状态,表现得顺畅和谐、规范有序。因此,组成师生关系的各个层面都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也应当从各个关系层面的具体形态中去把握和判断。
二、现代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现代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是在传统的师生关系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民主化和人道化教育思想推动下而不断发展。
1.现代师生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一方面受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伦理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在师生关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师生关系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了时代对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原始社会,由于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年长有经验者就是教师,年少者跟随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学习,这时的师生关系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到了封建社会,随着阶级的产生,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教师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专制式“师尊徒卑”的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进入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教育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但许多教育理论过多考虑班级授课的有效性,强调教师的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19世纪末,美国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杜威强烈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教育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强调社会政治的民主化、人道化、平等化,强调人与人的尊严与平等,反映到教育领域里,必然影响到师生关系的构建。另外,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生存竞争激烈,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反映到教育领域中,就是要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尊重与平等,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与和谐发展。再者,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青少年都更具有民主性、自主性的要求,更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更强调个性的自由与精神的解放。这必然导致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乐于接受、尊重和理解教师的教诲和帮助,反感教师的命令和强制。这也要求教育要更新与调整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2.现代师生关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探索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师生关系是在吸取有关教育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德国教育学家波尔诺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出发,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从而使人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体现。而这种心理环境,在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看来,实际上就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即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之所以把人际关系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上,是因为它看到了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仅是知识和技能,较少有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他提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个标准:真实、接受和移情性理解。总的来看,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师生彼此应该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民主平等,而不是权威和胁迫;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与情的和谐统一。(2)“合作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合作教育学”作为前苏联教育新思维的突破口,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沙塔洛夫、雷先科娃等为代表。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们强调在教育上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来对待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使他们乐意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相互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努力与教师合作,成为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在合作教学中,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把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根本目标。这种理论,对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立现代师生关系,无疑起到了积极良好的影响。(3)主体性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转型到人格转型问题的出现,学术界开始探讨人的主体性问题,教育界也提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史上的“教师中心”“学生中心”都存在缺陷,应该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辩证地分析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其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表现出自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外,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师生互动,主张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在方式上采用班级教学、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对话”“包容”与“共享”进行交往、相互陶冶和体验,在学知的过程中双方学会了交往、关心、创造、选择和发展。主体性教学的这一宗旨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现代教育要善于平衡教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如认知、情感因素),吸取教育理论的优秀科学成果,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师生互爱、顺畅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特征:
1.民主平等。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首先要确认教师与学生在政治、人格和真理面前是民主平等的。从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来看,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个人关系上有高低之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务和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组织地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同时学生也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主张,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和义务。
2.爱生尊师。爱生尊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儿童在入学之前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入学之后,儿童很容易把他们与父母交往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泛化、转移到老师身上,要求老师也能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体贴爱护他们。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注意、关怀意味着了解、重视和喜爱。很多教育实践已经证明,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教师应该首先热爱学生,才能要求学生尊重自己。学生尊重教师是同尊重教师劳动的奉献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格风范等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和对学生深沉的爱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动力和源泉。
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互相接纳、互相理解、互相认可。心理相容是教师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最佳的和谐状态。在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互相信任、互相体谅,教师的行为能引起学生集体和个人相应的响应和肯定,学生的行为也能获得老师的理解和肯定。心理相容能形成师生之间融洽的气氛,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聚合作用。
4.互惠互利。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关系,在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悟精神价值。教师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感悟人生乐趣,体验崭新的时代气息和年轻人的活力。如果师生关系良好,教师的劳动就会是一种充满成就感和愉快的劳动,它有助于教师产生新的劳动态度,把劳动看做是一种乐趣和追求。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师生之间彼此缺乏心灵与精神的沟通,教师的劳动就会成为无效的劳动,教师还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否定,也易使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
[2]姜智.关于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1998(2).
[3]钦建华.师生关系的时代内涵[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2).
[4]刘宣亦.论未来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5]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6]杜时忠.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简要分析[J].教育评论,1998(2).
[7]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2).
现代水库管理的内涵 篇4
我国的水利工作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阶段。作为水利工作重要内容的水库管理工作, 必须跟上这个转变, 逐步实现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1 传统水库管理
现代水利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水利而言。传统是对以往的总结和概括。传统水利是以兴利除害, 防洪渡汛, 供水发电为主。回顾过去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性。面对现实也有严重的不足, 那就是重建设轻管理, 重工程轻资源。
管理主要是通过堆积规范来实现, 传统的堆积规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设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要求, 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由其它行业借鉴, 各水库管理单位相互学习, 相互参照, 在这三方面中第一部分偏重理论分析, 难免有脱离实际之处, 第二部分虽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但却是被动的和初级的, 但如果脱离实际则变成抄袭而流于形式。
2 现代化水库管理
2.1 现代水库管理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水库管理现代化标志之一。施行标准化, 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质量标准。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标准。质量标准是管理的工程设备应该保持的良好的状态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标准是达到质量标准所必须做的工作。所以工作量标准是质量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 是实现质量标准的前提和保证管理标准应尽可能量化, 便于定岗定责和自动化管理, 管理标准应定期修改, 不断完善。
2.2 现代水库管理要管好工程, 管好资源。
水库管理工作是针对水的工作, 它不但包括水的安全, 水的利用还应包括水的好坏和水的多少, 管水的单位不管水的好坏和多少, 显然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现代水库管理范围应向上游延伸和扩大, 管理工作内容相应增加。不但要管好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科学家应管理水库岩坡, 流域植被, 管理的职责, 不单是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 还要包括水质水量, 合理利用。当然由于和地方政府部门的交叉, 管理受到制约, 但我们应该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岸坡是否稳定, 有无塌方, 滑坡。定期调查了解流域范围内污染源及水污染状况, 写出分析报告和治理改进建议, 保护水库的水质和蓄水能力。
2.3 水库管理的自动化是现代化水库管理的必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水库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 大坝观测的自动化, 水位观测记录自动化, 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自动化等, 如远程操作控制, 各种记录资料整理, 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2.4 现代水库管理要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
水库管理工作, 责任重大, 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不单是针对防汛度汛, 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这既体现了管理的主动性, 也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性。就一般概念而言“管理”重在预测, 没有预测, 管理是被动的, 也只有真正做好了预防工作, 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2.5 高度重视技术资料档案管理。
管理是连续的, 技术资料也必须是连续的, 所以, 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是水库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资料档案重在收集建立, 收集的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每做一项工作, 都必须认真做好记录, 并为预测, 预报提供依据, 工作记录必须严格, 真实, 准确, 全面包括工作内容, 工作时间, 工作人员, 工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填写, 及时上报, 及时分析整理, 及时归档保存。
3 水库信息集成系统建设的目标
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一般都要实现雨情, 水情, 工情, 水库预报与度, 工程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远程产生监视和异地图像传输, 并结合[视频会议系统, 达到异地实时的汛情会商, 随时调出有关资料, 为防汛调度决策及工程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系统信息源主要功能设计
信息源分类。水库工程管理信息源主要包括:a.水库以上流域实时水雨情信息。b.实时工情信息。指水库大坝安全实时监测信息。c.汇流闸运行情况的实时监视。d.水库流域以上水质监测信息。e.全省时水雨情信息。f.卫星气候云图信息。g.水库基本情况。h.水库调度决策分析。指通过洪水预报和洪水调度子系统, 对水库的防洪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功能设计。针对以上的信息分类和功能分别有以下几个子系统。a.汇流闸实时监测子系统。b.水库洪水预根子系统。c.水情自动测报子系统。d.水库洪水预报子系统。e.水库洪水调度子系统。f.信息服务子系统。
4 现代水库工程管理的重点是检查观测和维护保养
4.1 专业看管使工程免受人为的破坏。
4.2 运行主要是指配套设施, 如闸门启闭机, 机电设备, 观测设
施等, 按程序, 规程, 规范操作运行, 大坝, 溢洪道等建筑物在水库蓄水时就处于自然运行状态。
4.3 检查, 观测是工程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检查观测的目的是为
了确定工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完好程度, 及时发现隐患, 为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4.4 维护保养是工程管理基本内容。
它是在工程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维护保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工程设备的美观, 完整, 良好的运行状态并延长其使用和运行寿命, 维护保养对于闸门启闭机, 机电设备, 观测设施尤为重要。
4.5 维护保养与检查观测共同构成了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他们是工程管理经常的, 大量的, 最基本的工作内容, 是搞好工程管理的基础, 所以其工作标准必须符合实际, 简明准确, 并及时做好记录, 及时上报, 及时分析, 及时归档, 这是现代水库工程管理的重点。
4.6 更改大修, 除险加固是工程设备出现问题, 性能改变时, 采取的恢复其性能和正常运行状态的技术措施。
结束语
现代水库的管理不仅要进行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管理, 更要注重对于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专业人员”的管理是水利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只有这样, 才能使现代水库的管理逐步向现代化, 自动化, 标准化迈进, 使现代水库真正发挥其本身应有的效益, 并通过优质管理来相应延长其使用和运行寿命。
摘要:论述了传统水库管理, 现代水库管理, 水库信息集成系统建设的目标, 信息集成系统几个关键的解决方案, 现代水库工程管理的重点是维护保养和检查观测。
什么是“现代教育”的真正内涵? 篇5
“现代教育”、“教育现代化”,这是现在人们谈教育时每每提及的话题。但“现代教育”或“教育现代化”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是怎样的?恐怕明白的人就没有几个了。
其实,探究清楚“现代教育”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对于认识我们今天教育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都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呢?国内教育界权威顾明远担任主编、其他数十位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担任编委、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的12卷本的《教育大辞典》,对“现代教育”是这样解释的(第1卷第12页):
1、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教育。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至现在,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这一时期的根本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工业的面貌,促成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使社会日趋现代化。反映上述特点的现代教育具有下列特征:⑴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工业生产需要有文化技术的工人,同时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后半叶相继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20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大工业生产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从而逐步建立了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⑵教育内容极大地丰富,一改古代教育偏重人文古典学科的传统,自然科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的分化,建立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各级学校都设置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课程。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的结合。高等教育逐渐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⑷教育方法摒弃呆读死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⑸成人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为每个充分提供受教育的机会。⑹新的技术应用到教育手段上,使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学校教育中广泛采用声像教学、电子计算机教学。
2、与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相对,称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为现代教育。
这应该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解释了,近几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教材也都采用的是这样的解释。不能说上面的解释不对,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有意或无意地遗漏和忽略了“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甚至是最本质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才是决定“教育”之所以为“现代”的最重要的东西。
哪些才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性呢?我认为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受教育权(或者用现在一些学者的新说法,应当是“学习权”)方面,“现代教育”是一种充分保障全体国民受教育权(或“学习权”)的教育。
它在中小学阶段,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大众化、普及化、免费性质的义务教育。这里所说的“义务”虽然包括了国家和社会、家庭和学习者两个方面的义务,但从主次轻重来分,这个“义务”主要是由国家和社会,由社会资源的主要掌控者政府来承担的,首先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正如前总理朱镕基在2001年6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举办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当然,“义务教育”本身也含有强迫的性质,也是一种家庭和学习者必须接受的强迫性质的教育,自从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倡导,并从德国开始实施以后,在一些国家的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确实也主要是强迫教育,并不一定免费。但在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开始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的国家,都先是在小学阶段免费,后来又逐步对中学阶段免费。二战以后,大多数国家不仅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全免费,而且免费的范围还开始延伸到了高中和幼儿园。
在高等教育阶段,它也有门槛日益降低、向大众普及的趋势。它虽然不都是免费的,但通过降低学费、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专项贷款等,接受高等教育对学习者和他的家庭来说,都不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所以,保障全体国民的受教育权(或学习权),普及化、大众化,基础教育阶段完全免费,高等教育阶段低门槛、低负担化,是“现代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特性。
第二,“现代教育”是一种相对于社会有独立性,在其内部按民主原则运行的教育。
“现代教育”从它和社会的关系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或者说“中立性”。当然,绝对独立是不可能的,在人类社会,任何机构都不可能与世隔绝。但“现代教育”之所以是现代的,是区别于中世纪专制时代的教育的,是因为它不再是被政府、被任何一种政治势力、政治权力,或者是任何一种宗教和意识形态所控制和垄断的工具,成为他们任意操纵和支配的附庸。
这种独立性体现在教育机构的人员任用、教育内容的确定、学生
学业成绩的考核、内部管理和教学的运行等方方面面,都是由教育机构按自身的特点、规则和需要来进行的。外界可以对其进行监督,政府可以任免教育机构部分主要负责人,也可以通过增减教育经费和教育立法调控教育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但政府和任何一种权力和势力都不能够对教育的内部运行直接进行干预。
正是这种独立性保证了教育活动绝不会被任
何一种“统一化”、“标准化”的东西所禁锢和束缚,从而保证了教育的“现代性”,使教育能够稳定发展、不断进步。如果没有了这样一种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真正健康的教育,即使勉强有一些形式上的教育机构,它也不可能拥有神圣、尊严的品格,不可能有什么“现代性”,必然会堕落成为与官场和商场无异的污浊之地。
“现代教育”在内部管理上是按民主原则运作的。在大学讲究“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在中小学,虽然各国各学校具体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但也都注意既保证校长等管理人员合法使用职权,又重视防止他们滥权,重视由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共同参与来进行民主管理,重视保障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的自由度,使他们有施展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时间、空间和余地。
第三,“现代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上是一种培养“公民”的教育。
“现代教育”和专制时代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不是培养只会盲目服从,只会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会独立思考,只会让别人代替自已思考,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的精神奴隶。而是培养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多彩的世界,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不同的声音,会开动自己的大脑去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进行独立的判断思考并提出见解,有公民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懂得自己做为人所拥有的尊严、权利和责任,认识和了解宪政、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的合格公民。与此相适应,“现代教育”在内容上就不仅是重视自然科学,而且同时重视以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公民知识、公民品德和公民技能。
“现代教育”当然还有如《教育大辞典》提到的别的一些特性,但以上这几条才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
了解了“现代教育”这样几方面的更重要和更本质的特性,我们就会清楚《教育大辞典》中对“现代教育”的解说是多么地不确切和不完整。“现代教育”固然如《教育大辞典》所说,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但更主要的,它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民主化的基础上的,没有民主宪政,人民思想信仰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现代教育”以上几方面的特性就不可能形成和建立,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
我们今天的教育与“现代教育”只有“形似”而没有一点“神似”,只学到了“现代教育”非本质的枝节性的一些特性,而那些真正重要的最本质的特性一条都没有学到,甚至还是背道而驰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立刻清楚我们今天的教育与“现代教育”究竟离的有多远——离了整整一个时代。
今天,如果我们不把“现代教育”的灵魂和真精神(即上面那几方面的特性)作为建立“现代教育”和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那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任何努力都会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现在人们对第一方面的问题谈的很多,因为它与千家万户有着直接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影响。而对其他两方面的问题人们谈的比较少,它比较隐蔽,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大,它使每个人的心灵和精神都备受扭曲和压抑,摧残和伤害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现在,该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和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现代性内涵 篇6
一、智慧闪现,生命涌动——建立师生共同开发资源新体系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更是素材性学习资源的重要表现载体,而且教师自身也是课程实施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应该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学校鼓励教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鼓励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在思想上和制度上“松绑”,并且给予观念、知识、技能各方面的指导帮助,使之逐渐成为教师生命活力的涌动和自身价值提升的需要。
在还给教师主动权、开发权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来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就是资源”。师生共同开发的教辅资源并不是单指把文学故事或童话、作家、作品介绍简单地编辑成集的一种单纯的资料集,而是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的师生选择,是有主题、分层次的将身边、生活中的资源或学生自己的再创造,进行整理、筛选,可以是文本的、也可是实物的,可以是名家手笔,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涂鸭的,可以是科学定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猜测推想……闪现教师智慧,飞扬学生灵性,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分梯度,有层次的课程资源体系。
二、立足校本,凸显特色——拓展校本资源开发新形式
长期以来,教科书一直担负着唯一的文本课程的角色。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鲜活的、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学校的特色,形成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形式,拓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三级课程管理。我们可以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人本资源,及时捕捉鲜活的时代内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将学校的图书资源盘活,配合读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拓展阅读,为学生创造一个阅读、讨论、互动、求知的空间,让学生交流、共促、愉快合作,交流自己的体会,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关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习惯,充分拓展人文精神;利用学校的特色教育,带动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校本活动中特长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既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激活、唤起学生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动力。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更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精于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有所长,兴有所选。
三、多向辐射,共历精彩——开辟家庭与社区资源新途径
家庭和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这部分资源可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构建课内外相通,校内外相连的复合型开放式的教育体系。
(一)积极争取家长参与资源开发
“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上手段上互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的教育必定是多元化的,家长对教育的直接参与,不亚于学校的教育。积极与家长沟通,把这部分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家长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新的课程观念,使家长们认识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他们介入子女学校教育,教育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热情调动、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开办或开通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电子信箱以及热线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荐言献策的契机与空间。
(二)依托社区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社区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也日渐丰厚。我们要充分重视社区的课程资源,可以试着把学生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尝试将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一体化”。挖掘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儿童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的广阔空间。学生们走进街道、医院、商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从环保到保健,从科普知识到参观访问,在实践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领域得以拓宽,视野得以扩大,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孩子们的自主性得以唤醒,创造性得以激活,还可以形成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社区资源的支撑下,在多元的学习活动方式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交流共享,动态生成——搭建网络资源开发新平台
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资源,使最新的信息和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迅速走进课堂,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交流、增长见识,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试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试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工作服务,同时也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分享。另一方面还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这一平台,交流、互动学习成果,展示自我风采,自我价值。
现代林业的内涵及特征 篇7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平衡,生态发展
目前,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脚步,既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也为促进我国农林业经济进入崭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在全面了解“现代林业”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以可持续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林业经济新结构,能够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多开放、绿色的新思路,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现代特色林业的转型与升级,对提升现代林业管理与治理能力也有积极帮助。
1“现代林业”的内涵
现代林业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积极投入到农林生产与运营当中,旨在实现林业产业的最大化效益,以真正满足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和谐发展成为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主旋律,当生态关系与社会关系能够和谐相处时,现代林业就真正走向了文明时代,可以从3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林业的内涵: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森林是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要搞好林业经济,就必须要充分调动林业从业者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提升现代化森林质量,以宝贵的森林资源为契机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现代林业建设中要不断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现代林业是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系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林业生产来说,主要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保林农在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出现一些功力化的负面问题;人林和谐,这也是现代林业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尊重林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确保生态平衡,通过打造现代生态林业,以确保子孙能共享现代林业盛果,这成为加速我国林业科学化发展的毕经之路。
2“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
2.1 现代林业的生态特征
林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建设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主动力,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并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营现代林业经济的根本原则,这需要根据各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林业生产规模与种类,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节奏。
2.2 现代林业的经济特征
经济是林业生产的功能3大功能之一,现代林业应为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林业生产的经济功能所决定的,只有林农能获取丰富的经济收益,才能更好的推动林业向更强更大目标前进,这也是现代林业最为显著的特点。
2.3 现代林业的文化特征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的突出表现,也是构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特征是现代林业的显著标志。因此,客观认识林业发展规律,有效利用森林资源,是人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体现,以森林文化为出发点,减少各种冲突的发生,有助于人类走向更为和谐、健康的未来。
3 加速“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为了更好的迎接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改变我国各个林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就需要从林业发展全局谋划入手,坚持经济收益与生态平衡相结合,开拓一条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高层次之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科技创新为构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体系提供有力工具,推进我国林业生产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准,需要做好林业资源与产品的科技研发,让更多的林业科技发挥其自身强大作用,为现代林业管理与生产体系的树立更为广阔的科技远景,从而能够真正满足科技兴林的需求;促进现代林业的社会化发展进程。通过推动我国林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的进程,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与个人参与到我国林业产业的规划与建设当中,对林业发展有更为清晰的定位,从而可以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这是做好现代林业的重要一步;实现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发展。林业经济要实现绿色增长,就要兼顾林业经济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才是现代林业的真正内涵意义,这就需要加快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以区域为中心着重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立林,真正发挥出生态林业的示范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林业生产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走一条特色化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产在规模和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只要能够坚定不移的推动林业产业化与生态化进程,赋予林业生产更多的科技感,就能够全面实现现代林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试论现代林业的内涵 篇8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 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 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 到目前为止, 现代林业这个概念, 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 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 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 脱离实际, 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目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受到时空前关注。党中央做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把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赋予林业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 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新的难得机遇。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2 现代林业
国内较早对现代林业的定义是: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 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 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随着“现代林学”的发展, 对森林的认识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现代林业可归纳为: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 实现社会高度文明, 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 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把现代林业定义为: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 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是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 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2.1 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
2.1.1 现代林业是高效的林业
就是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林地利用率、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森林结构和质量得到充分改善, 功能和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林业。未来几年, 要努力实现建设高效型林业的目标, 必须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 增强森林的功能;必须大力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 盘活林业资产, 为林业增添生机与活力;必须统筹科技、管理、机制等因素, 提高投入产出比, 提高林业发展效益。
2.1.2 现代林业是节约的林业
就是充分体现节约优先原则, 开发与节约并重, 林地和木材等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林业产业链条充分延长, 循环经济充分发展, 行政成本有效降低的林业。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不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森林资源, 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 短缺状况更为突出。发展节约林业, 必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 节约优先;必须完善资源节约管理体系, 创新资源节约机制, 努力节约资源能源;必须强化节约意识, 鼓励节约消费模式, 加快发展林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推进无纸化办公、网络化办公,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2.1.3 现代林业是法治的林业
就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林业上得到全面贯彻, 具有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高效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健全的林业普法教育体系, 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的林业。建设法治林业, 必须坚持良性准则, 做到预防为主;必须树立民本观念, 为民执法, 执法为民, 始终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必须弘扬依法治林, 制定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 快速实现森林资源增加;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提高执法水平, 做到有法可依, 紧紧抓住森林经营这个关键, 加强低产林的改选和管理。
2.2 现代林业的内涵
2.2.1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 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 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 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 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通过各种措施, 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 增加林地养分补充, 增加对系统的投入, 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 形成高级有序循环, 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
2.2.2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 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 达到削减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 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 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 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a.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 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b.建立废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 确保环境卫生安全。c.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 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d.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2.2.3 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a.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b.营造高产能源林, 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 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c.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 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d.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2.2.4 现代林业的经营之路
除了坚持生态建设之外,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 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 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二是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 强化领导林业意识, 提高全民林业观念, 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 合理分配资源, 按需生产, 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
三是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 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 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 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 使它们有机结合, 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2.2.5 现代林业内涵的结束语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分析 篇9
一、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发展
1. 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甲骨文记载我国在夏朝以前就进入了奴隶社会,那时不但有文字,还有学校。西周时,出现了“私学”“乡学”等等,此后较系统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孔丘、孟轲等教育思想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进行论述,孔丘认为教师应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质,孟轲认为应具备“先正己后正人”的品质等,这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封建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提出“焚书坑儒”等政策,这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没有得到发展。汉武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和圣贤之士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唐朝时,历代君主尊敬师长和学校制度的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得到很好发展。明清时,封建制度衰微,但仍有教育思想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进行探析。
3. 近代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近代社会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后,部分通达事理、思想不守旧之人倡导新的道德思想,这使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得到很好发展。清末,康有为对不同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规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遵守”等,这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丰富了内涵。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随着教育实践不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充。在1984年我国推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经修改于1991年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例如“热爱教育事业;钻研业务等”。经完善于2008年再次发布,例如“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终身学习等”[3]。
二、新课标背景下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要求
1. 遵循的准则———教书育人、人格示范及乐教勤业准则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调节复杂的人际关系应遵循教书育人、人格示范及乐教勤业准则。教书育人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人格示范就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乐教勤业是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有了乐教勤业精神,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2. 达到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要甘于献身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达到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位教育家———陶行知,他为使贫苦的工农大众受到教育,获得文化知识,他放弃大学教授待遇,在极其艰难条件下,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陶老先生的蜡烛精神,甘于奉献,不要求回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并在教学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3. 教师的自身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使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应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时代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强化继续教育理念,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使自己获得最新的知识,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习主席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及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可见,当今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给学生良好的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同时作为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地发展,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菊茹,王燕.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化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
[2]鲁明娟.新世纪高校教师师德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01):57-58.
[3]杜中兰,李天凤.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39-40.
[4]王子云.浅议教师的人格示范效应[J].科技教育,2012(06):157-159.
现代化内涵之我见 篇10
1 现代化的定义
1.1著名学者罗荣渠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即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一类是外源的现代化,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
1.2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现代化。并提出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全球化、动态化、进步化,不可逆化的过程。主张政治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和秩序化。
1.3 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保证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1.4 汤美莲认为现代化的标志分为三部分:
1、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自然资源、生产、人力社会资本的总和。2、国家对上述资产资产合理协调,优化和提高。3、国家对创新竞争力的培养。
1.5著名学者牛文元从系统学方向阐述现代化的标志。他认为现代化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具有时代内涵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
以上现代化的定义因所处的领域不同、立场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特色,但是笔者认为以某段时间内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作为对其的定义不免以偏概全。笔者还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各个要素“宗会”并且系统化的过程,即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社会各个要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总而言之,现代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元素系统化的现代化。
2 现代化内涵之我见
什么是人的现代化?笔者认为只有先弄清楚什么是现代人,才能更好的阐释人的现代化的定义。与人的现代化相对应的是人的“传统化”,也就是所谓的传统人,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思想落后,崇尚迷信,无视科学,语言,行为等方面不符合现代人的特征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导出现代人的定义,所谓现代人就是那些思想先进,能跟得上社会主流的人的语言,行为等。那么现在来定义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可以分为广义的人的现代化和狭义的人的现代化。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指的是全部人类的发展状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所要求的人类要达到的现代化的实现过程。狭义的人的现代化指的是作为与社会群体相联系的个体的人全面发展,即个体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过程,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过程。
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英格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是推动现代化的首要因素。因此唯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切实推进现代化的进展,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二、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人的现代化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推动者社会的进步。在封建社会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是深深受着压迫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已不能再局限于封建制度,人们要求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它催生了经济、政治制度的进步。在人们思想、行为、观念不断的进步中,社会的形式也跟着转变。其次,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三、人的现代化主导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社会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思维、行为、观念的引导,我们在现代化这条道路上会迷失道路,因此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重中之重,是无可替代的。
除了现代化是以人的思想、行为、观念现代化为核心外,它还是社会各要素系统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现代化。具体如下: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各元素现代化的是一个系统和过程的统一,是各个元素“宗会”的过程,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认得现代化为指导的过程,是一个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过程。
以上是我对于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和整理。总而言之,现代化是一个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各个要素“宗会”并且系统化的过程。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自西学东渐之来,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等纷纷涌入,使中国的思想、学术、政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迫使封建的中国打开了面向西方的大门。从此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犹如离弦之箭。
关键词:现代化内涵,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4]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简论中国现代喜剧的文化内涵 篇11
[关键词]喜剧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中国喜剧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冲出了封闭的文化心态,以一种全新自觉的现代精神从事喜剧创作,这使中国现代喜剧不仅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通过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吸纳得以确立和发展,而且已经具备了一种叫国人摆脱愚昧迷信、封建专制的启蒙精神和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放文化精神。
五四时期的“易卜生热”以戏剧为突破口,推动了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现代化。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和文坛,大声呼吁国人直面现实,“睁开眼来看世间”。正是在“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下,经受了五四洗礼的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具有了一定的启蒙意识,他们能够以现代眼光审视和观察中国文化和民族生存方式。并以写实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种种虚伪、鄙陋的社会习俗和陈旧、酸腐的社会道德,以达到健全国人灵魂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已触及男性的深层心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畸形道德”(周作人语)。即使像陈慎之(欧阳予倩《泼妇)》)那样的新青年,最终也背妻纳妾。作品对陈慎之的纳妾心理和现实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一些时代青年灵魂的挣扎、蜕变,说明改造国民性、批判封建思想道德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中国现代喜剧作家自觉地成为“偶像破坏者”,反对“以家庭为本位”的封建宗法制度,反对封建父权思想。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先生凭着一条荒唐的祠规来反对女儿的婚姻,陈大悲《忠孝家庭》中的老道学家竟然因为儿子磕头的姿势不对而晕了过去,余上沅《六万元》中的父亲为了抢夺彩票用凿子去凿儿子的手……中国现代喜剧对“父亲”进行了无情的揶揄和贬抑,表明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已经具有了觉醒的“人”的现代意识。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喜剧不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光怪陆离的风俗世态。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虚伪腐朽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批判,而且还表现了新旧思想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类喜剧的代表作家是李健吾。李健吾的喜剧不仅揭示了国民道德生活上的缺陷和怪异,而且还揭示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逐渐解体后出现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倾斜。我们可以从《以身作则》中徐守清的身上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徐守清是一个失去了全部现实感的喜剧人物,他把维护腐朽的封建礼教作为自己神圣的天职.是一个酸腐的封建卫道者。在这个人物身上,作家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迂腐可笑,不合时宜,同时,他又是一个受害者,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观念使他人性扭曲。作家把徐守清身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喜剧性滑稽外表深处透露着令人颤栗的悲哀。寓悲于喜,悲喜交融,体现了剧作家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只有在与异质文化要素的碰撞、融合、整合中,文化才能产生出新质。但中国人只是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在文化上、在人的思想深处,传统儒道思想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如《新学究》中的康如水曾漂洋过海,沐浴过欧风美雨。但他表面上“新”,实际上“旧”,他的思想性格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混合物。再如杨绛《称心如意》中的赵祖荫,他生长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享受着现代文明,但思想上却保守,顽固。杨绛《弄假成真》中周大璋也是个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留学生,但西方文明只提供给他上进的野心,却无法给他提供实现野心的现实文化土壤,一无长技、二无靠山的他为了改变自己贫贱的生活环境,只好选择了“吹”和“骗”。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文明在中国土地上的变异。《称心如意》还通过赵祖贻和钱寿民对于中西生活方式优劣的辩论,形象地代表了人们对西方文化崇洋与复古两种态度,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进行了讥讽。中国现代喜剧作家正是通过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性场面,发出沉重的人生感喟。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改造国民性”是以异质文化为参照系,并以此来构建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话,那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则从现实矛盾的解析中来完成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老舍曾说过:“在抗战时期来检讨文化,正是好时候,……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剧作家们热切希望抗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一场“大扫除”,既赶走入侵的敌人,同时又清除自己身上的“垃圾”。因此,这一时期的喜剧呈现出政治讽刺与文化批判相互交织的特点。无论是直言《升官图》是“怒书”的陈白尘。还是崇尚抗战“宣传剧”的老舍,都无一例外地践行着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写作追求,并以文化批判来提升政治批判的力度。他们的思考是深入的,讽刺是犀利的:陈白尘的《升官图》《升官图》可以看作是官场文化的缩写本。作品既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虚伪腐败进行了揭露,又对官场文化进行了大揭底,是一幅逼真的官场群丑图。老舍的《面子问题》则通过对大后方某机关一群小官僚和公务人员灰色生活的描写,揭示了“面子”这种民族痼疾在抗战现实中的具体病症和危害《谁先到了重庆》则以北平为背景,解剖了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国文化。作为“老北平”的章仲萧是一个深受北平古都文化影响的小市民典型。日本人的侵略破坏了他宁静安逸的生活,他也痛恨日本人,但中庸保守、与世无争的传统文化心理又使他不思反抗。在他身上体现出北平小市民那种闭塞狭隘、麻木怯懦的性格特点。连他自己都承认是“北平这个地方害了我!”这种批判无疑更直接,更有穿透力,它浸润着戏剧家们更深沉的文化思考。
中国现代喜剧作家还关注民间世界的生存本相,探寻宏大文化叙事中个体的经验和精神。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作“喜剧双璧”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杨绛)。《称心如意》在寄人篱下的孤女被“踢皮球”般出入各家的过程中,写尽种种孳生于中西文化病态层面的虚伪自私,《弄假成真》则把我们带到了“寻常巷陌”,让我们看到了“里弄文化”。在周大璋和周母身上,我们看到了都市市民哲学和日常生活意识,看到了他们身上所沾染的“市侩气味”,看到了他们凸显功利算计和世俗本质的对物质的追求。剧作家一方面坚持美好合理的人性标准,对小市民的弱点进行了揶揄和批判,同时又对这些下层小人物改变命运的努力与生存态度不乏肯定与爱怜。作家带着深厚的同情,怜惜地抚摸他们的伤痛。含而不露地解剖他们的病症,弱化了启蒙意识,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民间关怀。
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 篇12
一、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 虽然千差万别, 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的转变, 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 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德国的“正确林业”;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 则从日本国情出发, 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 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 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 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二、“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 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 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 进一步发展, 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 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 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因此, 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 实现社会高度文明, 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 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 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 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 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 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 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现代林业”的内涵
现代林业是随着森林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由传统的以开发利用木材为主的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必然产物, 它是以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成就,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通过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 在促进森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 也就是同步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它是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功能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总之, 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及先进的科技成就, 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工程以及人为经营的天然林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经营管理, 以极大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森林经营思想的转变, 其研究的重点是各种人工或天然的森林或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现代林业的实质就是发展城市森林, 它包括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林带林网、散生木、人工片林、天然林或次生林以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 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就现代林业而言, 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通过各种措施, 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 增加林地养分补充, 增加对系统的投入, 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 形成高级有序循环, 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
(二) 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 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 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 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 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 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 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
(三) 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1) 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2) 营造高产能源林, 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 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3) 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 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4) 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四) 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 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 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 强化领导林业意识, 提高全民林业观念, 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 合理分配资源, 按需生产, 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
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 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 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 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 使它们有机结合, 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 城市现代林业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发展城市现代林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城市林业生态体系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市现代林业建设正当起步, 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 要赶超发达国家, 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加大力度发展城市现代林业, 增强环境意识, 更新发展观念, 建立起有利于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市现代林业体系, 改善城市自然环境, 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 1990.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 2003.
【现代性内涵】推荐阅读:
现代农业内涵07-31
现代质量管理内涵10-24
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5则范文09-26
现代水墨画的现代性08-07
后现代与现代性的交响08-05
现代性07-12
现代性转变05-25
现代性体验05-29
现代性批判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