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建设

2024-07-17

道路景观建设(共12篇)

道路景观建设 篇1

摘要:农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新农村建设正呈现一种燎原之势快速发展, 但是现今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现状令人担忧, 尤其是生态景观的构建更是存在严重的误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正迫切期待一种有别于城市的、放眼于广大农村实际情况的战略方针来指导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的构建。本文在这种情况下, 对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景观,建设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农村居民点存有大量空心村、闲置房屋, 土地利用率低等而农村基础设施差、面源污染严重, 乡村景观受损、人居环境质量差, 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土地整治已经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国土资源部日前通过《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 正式启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20年) 》修编工作。本文在面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 以及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需求, 对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策略建议

1.1 建设原则

1.1.1 以生态景观保护为优先原则

各个民族文化资源还有重要的历史人文遗迹均能够在农村原生态景观方面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人和自然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景观出现, 另外同样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所以农村景观呈现了非常突出的特色, 为村庄营造生态景观非常关键的前提, 必须强调保护方可从这个前提之下不断发展产生独特的生态景观。是非常关键的方针, 从未来的新农村营造环节内一定要彻底的落实。

1.1.2 体现农村与城镇景观之间的差异性

农村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农村景观非常强调自然因素并不是特别强调人为因素, 农村附近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往往和人工环境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仅仅按照城市景观设计思想规划农村生态景观体系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景观框架为景观异质性突出展示。现阶段, 因为人类行为的作用, 造成从空间层次无法进行搭配。一定要辨别农村景观自身特征, 方可推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因此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为未来必须强调分析的方向。

1.2 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的策略

1.2.1 根据农村景观特征, 不断提升景观自身价值

土地整治应当防止出现雷同现象, 要把土地模型发展为景观模型。景观为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产生的地域风貌, 为人和自然活动彼此影响的产物, 为突出展示生态、经济、文化还有另外社会功能的整合。所有乡村均具备相应的景观特征还有风貌, 此类特征往往通过不同因素进行累积, 彼此影响而慢慢产生的, 不管此类景观特征能不能得到观众的注意和重视, 均为这个地区人文还有自然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 除了为自然景观, 另外同样为非常典型的人文景观, 存在非常明显的文化还有美学价值。2006年欧盟颁布《欧洲景观公约》, 强调在法律上承认景观的价值, 制定景观保护、管理、营造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在《欧洲景观公约》框架下, 欧洲成员国先后开展了景观分类和特征评价以及监测研究。认识、维护、顺应、延续这种地域景观特征已成为土地整治和乡村复兴的重要内容。

1.2.2 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网络设计手段存在明显差异, 不过能够细化成景观结构方法还有目标物种方法:第一种主要按照景观生态学还有生物空间分布原理, 不断提高生境自身水平, 其中包括了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研究衡量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规模、水平, 存在关键生态服务功能廊道设置情况还有外界影响敏感性, 随之发现核心区、缓冲区、潜在廊道还有踏脚石等等;第二种手段主要按照岛屿生物地理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种适宜性原理, 基于物种巢域、迁徙和扩散廊道、觅食行为等, 细化成核心区、缓冲区、潜在廊道及踏脚石空间布局。

1.2.3 强化对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分析

土地通常能够进行资产保管、制造、生物生境、气候还有水文调节、物质储藏、废弃物净化还有污染修复、制造和生活空间需求、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空间连接、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等功能。土地整治从特别强调保证土地综合生产力过程中, 要关注保证其生态景观服务能力, 营造产生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明确表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理论, 充分展现农村景观之内田埂、防护林、田块、林地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斑块”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生态涵养作用, “廊道”为非常关键的线性因素, 存在运输、生物迁移、美学视角作用, 但是“基质”为非常关键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和生态环节实际联系分析为景观框架不断调整的重要前提。景观格局调整为管理生态环节非常关键的手段。借助营造马赛克样的、存在多孔还有透水性的乡村空间基质, 推动其连续性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不断提高多元化水平;借助线性廊道合理设置推动景观生态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其连通性, 避免景观破碎化产生恶劣的影响, 逐渐变作了空间设计还有土地整治非常关键的方针。通过改变空间格局 (配置) 、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多样化, 提高景观绿量和“碳汇”;通过景观格局与洪水和其他灾害等过程的研究, 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设计。

1.2.4 不断拓展项目实施机制, 强化参与性

以下是欧盟在土地整治和乡村发展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可作为各地土地整治规划和项目实施参考。

(1) 土地整治涵盖了行政控制不同机构还有各个方面的行政机构, 强调不同机构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 营造“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工作体系。

(2) 编订科学合理的参与步骤、体系还有规范, 推动公众积极投身其中。

(3) 从科技角度而言, 要强调可视化技术, 推动土地整治可视化水平持续上升, 调动公众自身积极性。

(4) 营造生态景观信息网络, 调动公众自身积极性, 及时了解公众内心想法。

2 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中, 生态景观规划不是整体村庄规划中的附属规划, 也不是单纯的绿化种植规划或农村外表形式的肤浅装饰, 它是在多学科融合的规划思想指导下, 对农村景观的综合塑造, 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才能突出城乡景观的本质区别和村与村的不同个性, 最终形成和谐、舒适、现代化的新农村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洪昌富, 刘海龙, 魏保军, 等.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J].建设科技, 2010 (9) .

[2]汪勰.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0 (5) .

[3]王润, 刘家明, 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 2010 (2) .

[4]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

道路景观建设 篇2

设计形式。行道树设计形式根据道路绿地形态不同,通常分为两种,即绿带式和树池式

安全视距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快感,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园路的类型和尺度

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1、主要道垄冢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2、次要道垄冢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3、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4、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

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

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㈣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

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

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垄冢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如南汇的滨海人工森林公园。

园路的线型

1)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垄冖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园路忌讳断头垄冖回头垄冢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2)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3)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见图)。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4)园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具有。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5)园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①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②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③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④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浮光掠影而不忘。

⑤园路在山坡时,坡度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要综合考虑自行车、汽车等车辆运行时的坡度。

⑥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园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本文转自:园林吧 地形地貌及生态特点

高速公路绿地可分为三种:一是分隔带绿地,二是立交区绿地,三是边坡(坡脚)绿地。由于绿地环境、功能各不相同,地形、地貌和生态存在以下特点:

(1)在地形地貌上,分隔带和边坡绿地较简单,而立交绿地较复杂,不仅有平地、缓坡地,而且其中常有水池和纵横向人工渠等构造物。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需要有特殊的绿化设计与之相适应。

(2)高速公路绿地的生态条件更为恶劣。显着的是高速公路绿地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时间长,因此白天平均气温较高,空气湿度低,而夜间降温快,冬季植物易遭受冻害。而且高速公路绿地供水较困难,一般只能靠雨水,土壤水分匮乏,以及绿地土壤中含有建筑时留下的建筑垃圾,回填土大多是生土,难以满足种植生长要求。设计原则

高速公路绿地应遵循“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景观协调。乔灌、花、草结合易于养护”的原则,力求为用路人提供一个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从而提高高速公路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2.1 以植物为主造景

植物造景不仅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在降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环境、消除噪音、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作用,并能改变地形地貌,还可以遮蔽一些不美观的人工构造物,使僵硬的道路景观富有生机。1993年由省政府统一规划,重点绿化项目--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工程,形成了带、片、网点相结合的绿化格局。沈大线,沿路两翼建50m宽的绿化带,形成了“带中有景,景中有带”高档次绿化景观。如:鞍山管段103-130kin处的两翼林带绿化,春季林茂成荫,每当行驶到这个区间时,总会感到有一种清爽、安全、柔和之感,同时也会减轻驾驶人员的疲劳感,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造景措施,为公路增加绿色。

2.2 从整体效果设计

为了衬托高速公路的宏伟气魄,同时适应用路人瞬间观景的视觉要求,采用大色块的造景设计较为合适,不仅整体效果鲜明,景观开阔、简洁,而且成片成林地种植同种植物也会给植物群生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提高植物成活率(如各立交区针阔乔灌混交等)。另外由于高速公路绿地呈线状,因此在构图选择上应保证整个沿线绿地有统一协调感,做到统一中有变化、提高道路景观整体绿化效果。构图方式

高速公路绿地中,分隔带和边坡绿地构图方式较简单,主要为带状。而立交绿地构图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①规则式;② 自然式;③抽象式(介于规则式与自然式之间)。沈大路构图以抽象式为主。使绿化景观具有图案轮廓线清晰、简洁,气势大,景观内涵易与立交道路线形协调的构图理念。植物的选择与配植

由于绿地所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因此依据高速公路特殊的生态条件,应选择具有抗逆性的乡土树种、草坪、花卉为主,同时在生长习性上应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污染等特性,根据绿化目的配植相适应的植物,丰富道路景观效果,适应高速公路绿地粗放式的管理特点。

4.1 分隔带绿地

绿化以功能性为主,植物以列直式灌木、草坪、花卉为主,高度应在1.5~2m以不遮挡视线为界,同时具有防眩、防尘、耐修剪的阔叶植物。另外。在色彩和植物造型上要有所变化,如枫树、榆叶梅、丁香、刺梅、水腊等,还要依据线形进行配植模式;直线段:由于对向行驶车辆夜间灯光互相影响不大,则灌木间距应在4m为宜,以利植物生长空间;弯道段则反之。灌木间距应在2m为宜,或植成绿篱。每种植物配植长度应在10~15km间为宜,既满足了交通安全要求又有利于日常养护和病害防治等工作。

道路景观建设 篇3

1. 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风格独特、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自然景观,而且,能吸引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加速城市规划建设步伐,起到筑巢引凤作用,使城市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实现城市建设的良好循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

其次,城市环境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城市整体现象的反映,也是城市管理水平高低与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再者,城市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所赋予的权力及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站在全局高度,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对城市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全面安排。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城市规划一经颁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权随意更改。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景观、绿化和道路两侧建筑物规划,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能否充分发挥其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把城市景观、绿化和道路两侧建筑物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将对城市整体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脱离城市景观、绿化和道路两侧建筑物的整体规划,只顾目前短期利益或局部利益,不顾城市规划的长远目标、权威性,而自行乱搭、乱建、任意改变建筑立面、改变景观规划等无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违章建筑行为,是城市规划建设机体的天敌,让其滋生、发展,将严重侵害城市规划建设机体,破坏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毁灭来之不易的城市环境;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扼制当地城市建设和外来投资,严重妨碍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精心规划建设建筑立面,载现城市风貌,改善城市环境。

协调和谐的建筑立面,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城市的建筑风格、时代特征、历史风俗和民族文化,反映了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水平和人文的精神风貌、城市的现代气色。因此,加强建筑立面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刻意塑造的、循旧守古的、孤立失调的建筑立面,是格式呆板,而不是景观迷人,象这些脱离规划、脱离客观环境而凭空想象、或照搬硬套及任意破、拆、扩和改变建筑外观的只图私利行为,将使建成的建筑物违反城市容貌标准、城市环境要求及违反城市规划要求,必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丧失生存价值。而建筑立面的形态取决于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一个成功的建筑立面,就在于科学的、恰到好处的考虑不同城区、不同环境、不同空间功能的要求,使建筑物的外部形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洽,形成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历久不衰。

3. 加强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和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和城市景观是城市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给人于认识城市的第一感性认识,它建设得好与坏、优与差、美与丑,都将对城市整体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既可起催化剂作用,使城市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又可起凝化剂作用,扼制城市建设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事倍功半作用,既失夫人又损兵。

因此,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和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两侧详细规划有步骤的进行,使不同风格、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建设协调、统一;使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建筑小品和绿化与建筑物相融合;使建筑物的色彩、主次、大小相互呼应;使建筑群有起有落,既有节奏,又有协调。形成一个妙不可言的有机整体,实现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目标,使到城市的路、景、物交织协调,构筑安全、流畅、洁净、优美、迷人的城市环境。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严格按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建筑立面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发挥规划设计的龙头作用,确保城市景观和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建设活动得到健康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建筑风格、城市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风格、城市景观设计能满足预期功能和人们情感的需要,并同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相协调,符合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是要杜绝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和整体协调的建设行为。在城市建设中总是出现某些单位,不充分科学的和有规划的开发和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使用价值,而建设项目一上马就抢占最有价值的沿路土地,造成深入,或更深入的城市土地开发价值和效益锐减,或是缺乏完整的统一规划,只考虑自身利益,见缝插针建设众多小开间、低层次、欠协调的建筑物,造成混乱局面。或任意改变沿街建筑物立面。

4. 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區,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使人们享受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城市现代生活、工作环境,也给人们带来居住空间狭窄、空气干燥闷热和令人厌恶的噪声。因此,如何使人们在工作之余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疲劳的身心,恢复清新舒畅和愉快的情绪,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绿化。因为一个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制造城市“绿肺”,改善自然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可以降低噪声和消除自然灾害,可以增添美丽的自然景色,改善城市面貌,给人们提供悠静、舒适、空气清新的休息、游览场所,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唤发人们的精神和斗志。我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的做好树、花、草的种植等的绿化和管理之外,还必须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全民的绿化观念,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只有在全民中形成牢固的思绿、爱绿、护绿的绿化观念,人人都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同时,加上政府、绿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及采取得力措施,《绿法》作为保障,城市绿色生命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使绿化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得到巩固、提高和发展,把我们的城市建成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绿色都市。

其次,要解决好绿化指标与目标的关系。城市绿化仅有单纯的数字指标是不够的,还必需以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相融洽的和谐生态环境。因此在绿化问题上应注意一些误区。一是盲目地求大贪多,认为只要多建绿地、多种树木、花草,绿化指标上升了,绿化美化的目标就达到,完全缺乏全盘的整体绿化布局。二是把公园、风景区的绿化盲目计入绿化指标。它虽使绿化这到很高的指标,但绿化的最终目标仍然未能实现。因为城市虽有大片的绿地、树木,但由于各条大街、小巷或小区绿化跟不上点、线、面失调,使城市的整体绿化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而公园、风景名胜的绿化虽多,如街道,庭院绿化达不到标准,实质上,其绿化目标就未达到。因此,城市绿化应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城市总体布局统一考虑,使绿化布局均衡分布、形成点(公园、花园、小游园、风景区)、线(道路、街道、江畔滨湖绿带、林萌道)、面(分布面广的小块绿地、天坪绿)有机分布,并相互联成完整的绿化系统,建立绿化种植层次结构科学,形成低、中、高的多层次绿化空间,建立分布均衡、布局合理、多品种、多色调的城市绿化体系,使城市绿化既达到量的指标,又达到质的指标,真正的、高质量的实现城市绿化目标。

浅谈旧城改造中道路景观的建设 篇4

1 城市旧城道路景观现状

中国在旧城改造道路景观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道路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街道两侧建筑缺乏早期的规划和管理, 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 整体上比较脏乱;建筑物侵占河流, 使得城市水系被破坏;绿化模式不够多元化, 种植的树种类单一, 使得城市整体上的道路绿化景观不够丰富, 缺乏地方特色。现在旧城改造工程中对于道路景观的改造建设逐渐开始重视这些方面。此外, 在改造过程中, 由于缺乏历史文脉的继承意识, 存在比较严重的破坏, 直接导致城市道路景观的单一, 毫无地域特色。

2 宁德小东门街景改造实例

宁德中心城市小东门街是宁德老城区的历史老街区, 小东门街连接老汽车站至宁德老城区最繁华的小东门, 改造前小东门街东侧一条河流 (老护城河) 被违章建筑侵占, 道路拥挤, 景观杂乱。在改造过程中以河流 (老护城河) 为中心, 将沿河违章建筑拆除还水与城, 河流 (老护城河) 西侧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建造的房屋, 为保留其建筑特色, 绝大部分房屋不作拆除, 只作立面翻新。而河流 (老护城河) 东侧建筑物大部分是解放后建设的房屋掺杂着工厂, 杂乱无章, 进行拆除重建,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改善道路景观。同时, 将河流 (老护城河) 与道路之间经拆除的一块张条形用地用于绿化和建设休闲设施, 做到还绿与城。

2.1 尊重历史原则

对传统的和现代共存的东西, 我们不能照搬和简单复制, 需要发掘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 包括其内容、形式和风格, 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 一种新的形象。宁德小东门街景改造建设中河流 (老护城河) 西侧原则是保持旧住房的形状和结构, 不增加总建筑面积, 不增加建筑高度, 建筑立面必须严格按照改造设计图纸进行翻新, 内部格局可以适当改变。一条街的翻修后能呈现清洁、整齐、体面的面貌才是真正保护了原始的面貌。

2.2 传承地域文化原则

城市是由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累加的建筑和道路混合在一起的, 选择性地把一些具有地理、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的个性地区保留下来。作为城市历史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存在的原因, 是因为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记忆, 是生命历史的延伸。

2.3 以人为本原则

在当前城市道路景观整治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偏重行车功能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变得特别重要。在道路景观建设过程中, 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 需要对人的行为需求、车辆和行人的心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关系进行考虑。一套完整的道路设施, 设有足够的安全设施, 保证人们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使建设出来的道路变得更加舒适、安全、方便和友好。

2.4 可操作原则

道路景观整治项目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但前提是必须在对整治方案有足够深入的分析, 该整治方案应切合实际, 有可操作性。能够从功能、景观、经济和其他方面来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 改造过程中道路景观处理方法

3.1 恢复交通秩序,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改善城市物流情况, 除了拓宽道路, 最重要的是控制交通秩序, 提高运输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全面结合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 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合作。根据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经验,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垂直和水平段道路和车道的合理设计, 有效地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2) 在确保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的基础之上适当进行提升, 区分出公交专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矛盾; (3) 提高相邻道路车道的通行能力, 缓解交通压力;

3.2 转变用地功能, 整治道路情况

主要是指房屋拆迁重建;拆除侵占城市河流违章建筑, 还水与民;历史建筑被保留、改造和利用;对建筑进行装修以及彻底的清洗, 包括建筑物的外墙重新装修和设计工作;去除干扰到公众的视野的广告牌和建筑标牌, 整合各景观因素, 从而创造和谐统一, 能体现整体主题, 具有极强空间感的景观。

3.3 增设休闲空间, 优化服务设施

当前国内城市中的休闲空间景观和配套服务设施尚未完善的, 这些往往是旧城道路改造中的弱点, 翻修过程中应根据道路特征和区域的功能特性, 适当增加休闲空间, 比如小广场和公园, 通过设置座位、雕塑、水池、垃圾桶和其他景观基础设施, 改善街道的功能, 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愉快, 连续点, 线, 面结合的步行空间, 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创造一个积极的城市道路空间。

3.4 重置照明布局, 提升整体效果

城市道路照明在城市中是必需的,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 对城市夜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照明, 除了要满足功能, 还需要考虑景观照明的效果。首先, 景观照明功能, 包括沿街建筑物、道路结构、植物和水池, 建设时应根据夜间的总体规划面积为依据, 选择方案时应该表明照明方式, 确定适当的风格, 特别是在厂房照明建设时应特别谨慎;第二, 我们应该处理好的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对灯定位, 尽量突出光线本身, 灯必须暴露时, 应考虑协调其形状颜色和环境, 在白天应减少灯体对整体景观的影响;第三, 景观照明应加强防眩光控制, 通常情况下光通量较小, 在传统的视野范围内, 应表现出低照度, 营造安静的环境, 同时, 应注意避免强烈的对比影响大型景观的效果。

总之, 夜间照明应该满足交通需求, 同时应遵循节能的基本原则, 又要结合建筑环境和各种休闲空间, 契合城市整体的景观效果。

4 结语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文化素质的象征, 是衡量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规模的标准。旧城改造中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 也是城市建设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程。改造旧城过程中, 需要政府部门同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合作, 继续对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加强探索和实践, 创建出一个拥有畅通的交通、优美的景观、齐全的功能, 充满地方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

摘要:笔者根据目前中国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以宁德市小东门街景改造工程为例, 针对南方城市旧城改造中的问题, 总结出几点建议。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应该尊重历史、环境, 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完善服务设施, 为未来的城市城市道路改造建设作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旧城改造,道路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乔蓉蓉.旧城改造设计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 2013.

[2]李洪刚.关于旧城改造合理规划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5∶139.

[3]方云林.旧城改造过程中城市道路的勘察设计[J].工程建设, 2012, 03∶33-35+54.

城市道路有哪些景观功能? 篇5

1、道路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

2、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道路可形成重要的视线走廊,因此,要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

3、休闲性人行道、园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探析 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 景观设计 作用 存在问题 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在国土绿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林业工程任务量的加大,造林步伐加快,国土绿化不断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各地的城镇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全面重视和提高。

1.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

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 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起到窗口作用,是现代化城市进步的一个标志。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应做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起到防眩光、缓解驾 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觀,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头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架空电线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导致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二是片面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视线。三是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与创新,缺少生机与活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显得道路拥挤,影响市容。四是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导致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3.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3.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根据不同速度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应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在绿化隔离带设计中,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尤其是落叶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舒缓烦躁的心情,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可以带来几分暖意。

3.2注重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垂直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设计要有长远规划,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3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3.4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理念

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宜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参考文献:

[1]王华山,冯蕾.衡水市道路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陕西建筑,2009,35(28):344-345,366.

[2]曹大勇,苏美红.冶金企业道路防护绿地种植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19-21.

[3]孟瑾.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河北林业科技,2009(4):61-62.

[4]栾雅娟,王凤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之新认识[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6):51-52,58.

道路景观建设 篇7

洛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新型的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科技实力。“千年帝都、河洛之根、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是洛阳市新的城市形象定位,其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应充分结合洛阳市城市文化特色,运用“古而新”的设计手法,打造古风新韵城市景观走廊。伊滨区是洛阳市新区继核心区建设后开始新建的重要区域,古风新韵、生态自然是城区环境的整体特色,伊滨区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应尊重城市的自然机理,构建鲜明的城区特色。

1 洛阳市伊滨区希望路方案介绍

希望路位于洛阳市伊滨区,道路全长8.9 km,道路东端为东汉南兆域森林公园,与中原大道相接,西接希望路跨河大桥,是伊滨区绿地系统“一屏、二带、九廊、八脉”中的九廊之一,道路规划红线110m,采用四板五带式布局,其中基础绿化带为左30m,右20m,机非隔离左右各6m,中心绿化带3m。道路周围用地性质复杂多样,包含金融、居住、科技、工业等多种性质用地。

1.1 景观设计主题

希望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延续了洛阳市新区“一路一树、一路一花”的绿化特色,结合希望路周边环境和用地性质,以生态自然为意韵,根据道路周边环境将道路分为帝都新韵、希望之歌、水孕国色、大汉雄风四个标段(见图1)。

帝都新韵:该段位于西环路至伊洛大道之间,周边以居住和金融办公为主,以古风新韵的景观小品,结合多姿多彩的绿色植物,彰显伊滨区“明日新城”的城区风貌。

伊洛春色:该段位于伊洛大道至开拓大道之间,以牡丹和樱花为绿化景观特色,展现伊滨区人间四月春色满园,花舞影动的景观效果。

希望之歌:该段位于开拓大道和玉泉街,周边用地以工业科技科研为主,以名为景,腾风的景观雕塑,流动的植物群落,蕴意伊滨区工业科技踏上希望之歌。

大汉雄风:该段位于玉泉和中原大道之间,熠熠生辉的汉阙与东汉南兆域森林公园首尾呼应,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

1.2 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希望路行道树为白蜡,景观特色树种为日本晚樱。考虑到日本晚樱花期较晚,选加植日本早樱以延长花期,以东京樱花和绿豆樱作为特色品种点缀;樱花类与迎春、连翘、玉兰、碧桃、紫叶李、牡丹、榆叶梅、西府海棠、紫丁香、紫薇、花石榴等开花植物一起,构成一幅灿烂持续的美丽画卷。秋色叶树种选择在洛阳秋季红叶如火的火炬树、乌桕、元宝枫和黄连木与秋叶金黄的白蜡形成鲜明的对比,构建色彩绚丽的城市风景廊道(见图2,3)。

1.2.1中心绿化带和机非隔离带的绿化设计。

中心绿化带设计以地被石竹镶边,选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等彩叶植物做流线性模纹,中层以红叶石楠球、大叶女贞做补充,形成规则大气、线性流动的景观效果。机非隔离带设计运用大量日本晚樱,早花品种与晚花品种相搭配,结合广玉兰、紫叶矮樱、红叶石楠球、火棘球、金叶绣线菊、八宝景天等,形成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樱花景观大道。

1.2.2 基础绿化带。

以“环抱式”的配置手法,将常绿植物与开花植物,常绿植物与色叶植物,合理结合,形成环环相扣,四季有景的植物组团景观(见图4)。

1.2.3 街头游园的设计。

街头游园位于“帝都新韵”段的开端,是整个标段的点睛之笔。设计以“洛阳春秋”为核心蕴意,两处游园分别以春季、秋季两季景观作为各自特色,通过“洛阳春色”、“国色丹韵”、“历史之门”、“史话春秋”四个景观广场点缀,有机地将休闲娱乐与品读文化完美结合。古韵新风的花架、景墙、景亭、灯柱与洛阳历史文化有关的题刻点景,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幽静与深邃,开阔与幽闭,安静惬意、舒适自然的休闲活动空间。

1.3 局部景观节点的设计

1.3.1 道路交叉路口的绿化设计。

以安全视距为依据,绿化景观适当避让,保证道路交叉路口视线开阔,做到风格协调,自然野趣,用流线型的植物布局,引导车辆通行。路口孤植大树,配合景石,题字点景,整体景观以牡丹与樱花为特色,结合元宝枫、黄山栾、黄连木、园柏、白皮松、紫叶李、榆叶梅、美女樱、八宝景天和兰花鼠尾草等草本花卉,创造出“春色满园,醉美洛城”的绿化景观印象(见图5)。

1.3.2 道路滩头。

道路滩头用美女樱、蓝花鼠尾草等草本花卉做点缀,结合置石配置红枫、油松等景观树种,以喜庆热烈开放的姿态,喜迎天下宾客,凸显洛阳开放与包容的城市精神。

1.4 主题花镜的设计

花之舞:引入长效混合型花镜的设计方法,将林缘花镜融入道路景观,使绿化景观自然野趣,飘逸灵动。植物配置以樱花和圆柏为背景,中层点缀红枫、火棘、南天竹,花镜植物以金娃娃萱草、玉簪、金鸡菊、蓝花鼠尾草、蜀葵、芒草和美人蕉等为主,入眼望去如林海边缘的花海飘带,生动自然。

花之姿:发挥植物的姿态美,以粉白色的东京樱花为背景,绿色的草坪铺地,镶嵌金焰绣线菊做基地。选用平卧开展、姿态优美的碧桃为特色和日本晚樱为中层点缀,结合置石和黄连木(大规格),一前一后,一仰一卧,构成一幅朴素淡雅、色彩绚丽、不断变化的“活的桩景画”。

1.5 竖向设计

绿化地形的塑造对植物景观效果的体现非常重要,丰富的地形加上合理的植物配置,才能有优美和谐的绿化效果,否则设计再好也只能建造出平淡的绿化景观。

本次设计中心绿化带加入0.3m的微地形,使植物更好的发挥防眩光的功效,两侧基础绿化带以0.4m为等高距,设计0.8~1.2m的微地形,道路交出路口地形单独处理,整个竖向设计注重与地被层的轮廓线和林冠线有机结合,使地形与植物景观相辅相成(见图6)。

2 道路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2.1.1 确定恰当的主题。

道路在城市交通空间和绿色网络中都有其不同的角色定位,从而决定了道路景观空间的形象定位。道路周边环境是道路“场所”精神的内涵。城市道路中的景观不仅只是考虑狭义的视觉景观,而是连带交通、环保、周边土地开发、经济发展、历史保护等因素一起考虑的综合规划设计,这就要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必须植根于“场所”之中,分析其交通功能、环境生态功能、景观形象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城市的现状环境,确定合理的景观主题,凸显鲜明的绿化景观特色,营造恰如其分的场所环境,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2.1.2 选择适宜的植物搭配。

道路是线性流动的空间,道路景观绿化应当充分展示流动空间的意趣,中心绿化带和机非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组织交通和减少眩光,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上的人群,因此绿化设计要讲求大气势、大效果。设计中通常采用大色块、大图案、粗线条的绿化形式,构画出鲜明的轮廓线,呈现一幅幅不同变化的画面。基础绿化带作为与道路周边环境和人群关系最为密切的绿化景观空间,绿化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避免简单的模式段,如在城市居住区可以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色彩绚丽的植物,在道路工业区段则以耐污染、生态效益强的绿化植物;配置模式以采用相同的植物配置模式,不同的植物做充实,这样既可满足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又可增加植物景观的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使各段道路,景致相似,却又各有不同,达到步移景移,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

2.1.3 局部细处着手,画龙点睛。

道路交叉路口、滩头和交通岛以及绿化标段的一些节点是道路绿化的亮点部分,设计中应充分结合城市地域文化和道路设计主题,局部节点、重点处理,使整个绿化景观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构成强烈的城市景观意象感受。

3 结论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空间,更是城市文化的血脉,城市形象的绿脉,是极富变化的城市动态景观,流动的自然风景线,作为城市意象空间的5种景观要素之一,对于构建强烈鲜明的城市意象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道路绿化景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人文关怀、历史积淀和区域特色,使整个道路景观将绿化、生态、休闲、文化特色,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俞孔坚,李迪华,潮落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

道路景观建设 篇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震级达到里氏8.0级, 最大烈度达到11度, 并带来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次生灾害。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 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 数百万家庭失去生活的家园。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地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艰巨的灾后重建工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指出: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 确保灾区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设施得到全面恢复, 达到并好于灾前水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示, 由广东13个市对口援建汶川县13个镇和乡, 其中广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城———威州镇。2008年10月5日, 根据广州市对口支援威州镇前线工作组要求, 我院确定承接威州镇岷江东岸景观道路市政建设综合工程的设计工程任务, 由建筑景观院总负责成立项目设计组, 开展岷江东岸的方案设计工作。

2 项目简介

“汶川县岷江东岸景观道路市政建设综合工程”是威州镇灾后重建建设范围最大的市政建设工程, 包含整个汶川县县城———威州镇岷江东岸的沿岸滨江带状公共绿地的景观、服务建筑、市政道路建设等内容。项目用地全长约3 000 m, 沿岷江东岸展开, 呈不规则带状, 用地最宽处78 m, 最窄处8 m, 面积约8.5万m2。用地内有岷江桥、威州桥及红军桥三条过境桥梁, 使项目具有重要的交通组织功能及景观展示功能。

项目组成员接受设计任务书后多次赴威州镇现场踏勘, 积极收集地块有关资料, 了解当地居民休闲活动习惯, 多方案研究规划布局, 力求在有限的设计周期内打造出具有落地性、生命力及复合功能的优秀项目。

3 设计工作的展开

1) 方案设计。项目坚持“科学重建、以人为本、厉行节约、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则。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滨江空间, 在人流集中处设置开放型活动广场、视线焦点处设置景观型构筑, 以路径为链, 串联各大小景观节点, 形成开合有致的线性景观廊道。

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沿江而布, 其中岷江桥头的锅庄广场、威州桥广场等节点为汶川居民提供了难得的集中性群众娱乐活动场所, 形成东岸连续性的生态绿色文化长廊。同时, 设计充分考虑灾时需求, 合理布置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 平灾结合, 最大化的利用场地。

2) 施工图设计。由于援建工作的特殊性和紧迫性, 设计工期非常紧张, 很多设计直接由方案设计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出图时间往往只有常规工程的几分之一时间, 根据前线工作组和代建单位的要求, 在本工程一二期施工图设计几乎同时设计、编制并提交成果, 后综合现场变化和各方意见又进行多次修改。

3) 技术和工艺的应用。建筑立面造型从汶川地区羌族建筑的传统出发, 结合现代建筑的实际功能和体量, 进行具有现代感的立面造型设计, 力求创造出新时期下的现代“羌风”。建筑外立面材质以片石、涂料外墙为主, 同时辅以仿木色装饰进行点缀。在建筑及景观细部设计中, 设计了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飘窗、挑廊等。同时为传承传统羌族建筑风格, 在细节上融合进了大量的羌族元素:片石砌筑的外墙具有强烈的收分感、墙身不同材质的运用、女儿墙顶的羌式纹样线条、楼梯间的碉楼造型, 以及外廊、窗洞等大量细节处的精心设计, 无一不体现着浓郁的传统羌族建筑特色 (见图1) 。

在结构设计上, 充分考虑到了汶川地区的特殊性, 将防灾避险的设计理念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规范要求, 按8度进行结构设防, 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照明设计首先满足功能性, 并且创造城市形象, 凸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增加城市活力, 提升人们在夜晚对城市的感知度。灯具选投光、内透的形式, 艺术手法简洁明了, 重点照明, 光源色彩的选用, 唤起人们对特有地域文化的体验。光源的选用采用节能灯、LED灯, 灯具避免眩光, 降低镇流器噪声, 减少功耗 (见图2) 。

同时汶川地区年平均降水汶川不足500 mm, 降水偏少。而相应的却达到蒸发量1 000 mm。考虑污水处理厂的中水, 经过简单过滤处理后的岷江水以及部分山体设置雨雪水收集池作为景观用水。具体措施有:

沿着滨江绿化带设置绿化专用管网, 对滨江绿化带沿线绿化管网进行定时补水。沿线绿地, 山坡绿地, 设置埋地根部滴灌, 微灌管网, 定期对植物进行根下浇灌。沿绿化带景观道路30 m间隔设置洒水栓, 定期对场地进行浇洒, 冲洗, 增加空气湿度, 保持地面清洁 (见图3) 。

4 设计工作总结

我院本着全心全意为灾区奉献大爱的精神, 在广州市对口支援威州镇前线工作组的领导下, 举全院之力, 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和施工服务, 较好地完成工程的设计工作, 以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献上我们的爱心和努力。

现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受到汶川人民一致好评以及川粤两地政府领导的赞赏。

摘要:以汶川县灾后重建民生工程为依托, 研究了项目设计在尊重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与习惯,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 景观及配套建筑设计的技巧, 阐述了利用当地的木作、乱石墙等传统工艺手法, 较好地表达了设计尊重场地及地域特征的设计原则。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 篇9

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氛围, 并且能够为居民出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绿化工程具有改善城市环境, 美观市政道路以及调节城市生态的作用, 构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 能够合理划分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居民区, 并且有效隔离车辆产生的威力污染、噪声污染, 提升道路的空气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提升城市的绿化率, 降低热岛效应的危害, 提升城市的观感与品质, 有利于打造富有美感的花园式城市, 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原则

2.1 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中, 应该以绿色的植物为主,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 需要做好树种的搭配与选择, 以本地树种为主, 外来树种为辅,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与气候变化, 因此多以常绿乔木作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景观绿化施工过程中, 需要遵循混合原则, 混合种植小型乔木与灌木, 提升绿化的美观度。

2.2 景观绿化施工设计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 需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在建设的过程中, 以城市的气候特征与生态特征为基础,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 选择适应城市生长的绿化植物, 避免外来物种引种而造成的生物入侵现象。在绿化工程设计中, 需要保证景观多样化, 构建具有层次感的复层绿化模式, 根据季节变化创造出符合地区与时节变化的绿色景观, 确保景观多样化, 提升市政道路绿化质量。

2.3 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

市政道路具有线长、面广的特征, 因此在道路景观工程的建设中, 需要注重绿化工程的景观效应以及经济效应, 在树种选择与施工设计中, 注重经济效益与投资效益。因此在绿化施工过程中, 应该合理选择多种植物, 大量选择旺生的本土植物种类, 适当种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 使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

3.1 行道树绿化带

市政道路景观的行道树绿化带是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 在道路中的建设中, 行道树绿化带主要功能是美化街道、降噪除尘, 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行道树绿化带的功能, 需要在绿化带施工中预留1m×1m的内径尺寸, 采用鹅卵石、地被植物、碎树皮等材料覆盖, 确保绿化带的积极意义。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各种给排水管道、配套光缆等设施对行道树绿化带的立地条件造成影响,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 应该采用行道树与灌木等混合植物相结合, 形成连续性的绿化带, 在树种的选择中, 尽量选择根系较浅、立地教稳的植物种类, 确保植物想到书绿化带植物的有效生长。

3.2 分车绿化带

分车绿化带是大陆中间用于隔离车行道的绿化带, 主要分为中分绿化带与侧分绿化带, 其中中分绿化带位于道路的正中央, 在施工过程中, 应该注意到道路的设计, 中分绿化带通过植物的搭配能够对车辆起到防眩晕的作用, 因此在施工设计中, 应该在其端口部位采用透视植物, 为了避免植物造成的影响, 防眩光植物的高度应该控制在1.1~1.5m, 为了起到防眩晕的效果, 尽量采用复层植物, 搭配多种植物, 做到色彩明快、层次鲜明。侧分绿化带的建设与中分绿化带有所不同, 为了达到防尘隔音的效果, 应该主要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

3.3 环状道路绿化带

在施工建设中, 应该首先考虑绿化带的功能, 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 开展绿化植物的种植。因此在环状道路施工建设中, 在道路入口处与出口处要种植一些具有指示性质的植被, 采用紧密成行的乔木提高驾车安全性, 大型交叉区域的绿道地带种植草坪, 确保司机视野畅通, 提升行车安全。

3.4 高架桥绿化带

高架桥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配套措施, 高架桥绿化带的施工需要以高架桥的建设为依据, 根据桥架的设计进行绿化规划。因为高架桥的采光相对较差, 而且高架桥的人工养护较为困难, 因此在绿化工程施工中, 需要选择潮湿的绿化地被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设计, 在高架桥边栏杆的设计中预留灌溉空间, 对绿化植物进行灌溉。

3.5 交通岛

在绿化工程建设中, 尽量采用通透式的植物种类, 确保驾驶员的行车视线在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交通岛应尽量避免高大的乔木植物, 选择色彩搭配简单的植物种类, 避免植物对绿化产生影响。交通岛的绿化设计有利于提升道路节点, 增强其景观效应, 提升道路绿化质量。

4 结语

市政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设施, 为了提升市政道路质量, 需要对绿化景观进行有效设计,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设计中, 应该遵循协调发展的总原则, 与周围道路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 确保绿化施工质量, 提升绿化施工品质, 打造具有良好观感的整体城市形象。

摘要:对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进行分析, 结合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为完善景观绿化施工提供建议。

关键词:市政道路,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许金生.浅议城市道路绿化种植设计与施工[J].科技信息, 2011 (20)

开封古城道路景观研究 篇10

如果一个城市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通常将这些城市称为历史文化城市。这些城市中的道路景观,除基本的交通使用功能外,还衔接城市中各个文化景点,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整体,凸显城市文化底蕴与特色。随着城市化发展和道路改、扩建的进行,历史文化城市的道路景观在设计中逐渐丧失了地域性、传统性的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厚重感不断被削弱。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析我国历史文化城市道路景观现状,结合开封古城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为众多历史文化城市的发展不趋于同化提供有效的道路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1 研究背景

城市道路景观是展现在行人视野中的道路线形、建筑群体和周边环境等一系列视觉形态的组合体[1],是城市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道路景观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流线空间,连接着城市中每一个文化景点,无形之中扮演着城市导游的作用,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人文情怀的重要窗口。

然而,纵观近30年的城市发展状况,许多城市独有的历史痕迹在淡化,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逐渐走向趋同。而道路景观作为展现城市风貌的载体,也形成了“千街一面”的现象,无法向人们展现城市的历史内涵与特色。每座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形成年代的不同,其所形成的人文风俗和历史文脉也就不同,因此很难用同样的规划和设计来展现不一样的城市意象。因此作为城市文化基因的空间形态反映[2],道路景观的设计成为了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的难题。

开封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八大古都之一,在北宋年间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至今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市格局。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封古城的城市规划与道路景观设计都是在以还原宋都古城风貌为目标,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向人们展示最完整的大宋都城风貌与文化特色。

2 历史文化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

2.1 道路景观意象趋于同化

道路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其生活中的道路景观有关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经过主观有意识的加工重现,即人们对道路景观形象的一种心理认知或回忆[3]。城市特色愈突出,道路景观意象也愈深刻。然而在追求城市形象之美的今天,人们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吸取过多的相似理念,无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忽略不同城市之间文化特色,采用模板式的景观设计方法,致使道路景观建设缺乏可辨识性,最终导致城市的历史痕迹被淡化,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也趋于同化。

2.2 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

历史文化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理论不仅包括到城市设计规划、市政工程、建筑理论、园林景观设计、交通工程等多个学科,还涉及到旅游、文化、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而目前这些学科领域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还缺乏联系与协作。

历史文化城市中的文化景点通常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方,从而导致景点周边道路环境的规划设计“各自为政”,以服务景区为目的道路景观设计只处理好景区周边小环境,而忽略与整座城市大环境的衔接。道路两侧建筑由于开发建造时间和业主需求的不同,缺乏系统设计,造成沿街建筑群形式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差异明显,导致道路两侧的线性空间较为混乱,城市道路景观的连续性欠佳。

2.3 道路环境质量不高

历史文化城市道路设计受限于旧城格局和历史文化遗产,无法进行大幅度拓宽改建,从而选择缩减或取消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方式来缓解交通压力,然而绿化的缺乏致使道路环境十分单调。多数城市道路建造时期较早,依然保留着“一条路,两排树”的早期景观设计模式,使得道路景观缺乏层次感。街道两侧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临街商户将商品或座位摆放至人行道上,不仅影响行人交通,更破坏城市人文景观的原真性;临街电缆、电线杆等设施的老化,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视觉环境;街道小品的匮乏,使整座城市人情味淡薄。

3 开封古城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是一座见证北宋繁盛、历经元明兴衰、集宋文化精华于一体的古老大都市。1 300多年来开封古城的城垣格局均是以北宋汴梁南北御道(今开封中山路)为轴线分布的,城市道路脉络基本未变。这一特点成为了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也是古城道路景观规划中的难点。

3.1 沿街建筑统一规划

开封古城内道路两侧的建筑建成年代不一,其形成过程呈现年代的渐进,这种变化虽然为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但各种建筑的参差不齐也造成了道路空间的无序,使道路的形体环境处于多重矛盾之间。因此,开封先后编制了《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等一系列中长期规划,对开封古城内的建筑进行历史文化遗迹和近现代商业建筑进行保护与整治。

无论城市有着怎样的个性和风格,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化。因此,开封古城明确以“宋文化”为核心,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旧城改造,以龙亭、大相国寺、开封府等旅游景点为中心进行分区规划,根据景点的不同,道路周边的建筑在风格、高度、色彩、形式等方面进行控制,逐渐以仿宋形式的建筑代替老旧棚户区,其总体要求为:“小式建筑、限高15 m、灰色基调、宋氏仿古”,将古城打造成以“宋都皇城,宋韵水城”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之都[4]。

3.2 合理利用植物充实道路景观

植物作为道路景观最主要的展现元素,根据道路使用功能不同,选择不同的景观植物。开封古城快速路的景观绿化一般采用上有法国梧桐等乔木,中有灌木球、红花垂枝碧桃,下有蜀桧、红叶石楠等绿篱植物的高低层渐变形式,形成竖向颜色交替变化。其中,生长良好的乔木会超过道路两侧建筑成为街道的天际轮廓线,加强街道的进深感;低矮灌木不仅可以遮挡视线、减尘减噪音,还能美化街道环境,丰富行人视觉效果。作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开封每年接待的游人数量逐年增多,因此为了满足游人观光需求,步行街和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增加。在供行人休息、滞留的道路局部节点可种植法桐、馒头柳等遮荫树木和设置花池、花架或绿色景观柱,这样不仅阻隔嘈杂的行车道,而且为游人提供安逸、雅致、庇荫的观赏环境。

3.3 道路景观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对大多数历史文化城市来说,城墙和鼓楼是这座城市辉煌历史的见证,是人们对古城最深刻的记忆。城墙和鼓楼等历史文化遗产在被保护的同时,还被融入道路景观设计当中,不仅能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还能发挥其在道路交通中的作用,并且成为城市道路中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开封城墙全长14.4 km,环绕古城四周,城墙外侧是连接古城内外的环城主干道,因此城墙成为开封历史与现代的分割线。为了改善道路行车环境、展示开封城墙的古朴沧桑,也为更好地保护城墙遗址,开封古城实施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工程,将环城主干道与城墙之间区域改建成为供市民、游客观赏游玩的公共绿地。按照城墙所处地段周边环境因素以及城墙相连景区的不同,规划展示不同内容的城墙景观带。不仅起到展示城墙文化,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也为道路行车提供了优美的视觉环境。

城门和牌坊等遗址同样是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在道路景观上的一种彰显。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门和牌坊逐渐成为道路的一部分,是划分城市线形空间和衔接城市道路的标志性建筑。在平原城市中,非机动车和行人数量过多是引起交通堵塞、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而城门和牌坊作为门与路的建筑实体恰恰能起到分流的作用,使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过不同的门洞进行有序的分流。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穿行空间,城门和牌坊对人的视觉有着“强制观瞻性”,在疏导交通的同时使人们强烈地感受这一建筑空间的独特魅力和它们所烘托的浓烈的历史文化氛围[5]。

3.4 滨水景观设计

在我国古代,“逐水而居、依水而生”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将滨水地段作为理想居住地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开封水系依然发达,市区内拥有“五湖”(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西北湖、阳光湖)“四河”(黄汴河、惠济河、广济河、利汴河)等丰富水域。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水域和陆域衔接区域的景观要素,同时也是城市环湖、沿河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封古城水系工程规划系统中滨水景观主要包括:护城河景观带、环城绿化景观带、城内水系工程绿化景观带。这三大景观带有效地衔接城市景观,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道路景观流线,同时这种流线也优化了道路线形美感和城市形象。滨水景观设计包括:修复古城水域的生态系统;运用美学原理,根据灯光不同的亮度、色彩及照明手法设计滨水景观照明系统,再现开封千年原汁原味的古城水域夜景;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融入古城历史文化,塑造出充满人文特色的视觉美景。

3.5 道路基础设施的细节处理

开封古城作为一座仿宋式的旅游休闲城市,城市内游人和行人相对较多,与道路基础设施接触较多,因此这些设施的细节处理尤为重要。步行街路面铺装选择古朴、文化感强的仿青石铺装,加上刻有宋词且质感与街道的风格相呼应的浮雕地砖;公交车站、垃圾桶、路灯等设施采用符合周边建筑环境风格的仿古样式;商铺的招牌广告和橱窗的设计不仅要控制大小尺寸,符合商铺建筑的体量,更要选择符合街道文化特色;街道景观小品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尺度关系,选择性地布置一些设计题材,如来自古城历史、文化、典故等方面的艺术品,既能够丰富街区文化内涵,也能使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领略城市文化魅力。

4 结语

历史文化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正趋于同化,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记忆也逐渐淡化。如何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设计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观成为了现阶段旧城改造的一大难题。通过对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现状的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植物绿化以及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开封古城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摘要:介绍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城市发展情况,指出现阶段历史文化城市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阐述道路景观对于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结合开封古城实际情况,从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滨水景观、植物绿化以及景观小品等多方面提出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为诸多历史文化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封古城,历史文化,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郭瑞军,李凤清,徐强.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初探[A].赵胜川,王生武,胡祥培.第六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6:606-611.

[2]谢怀建.文化视域下的城市道路景观品质提升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107-114.

[3]甘伟.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意象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4]赵冰.黄河流域:开封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3,31(9):1-4.

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道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81-1

0引言

道路作为一种基础性设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道路中去,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道路生态学。因此将其定义为:研究道路、道路网络空间结构和功能时空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道路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和保护道路景观中集成生态、地理、经济和人文各要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生态、文化及美学价值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坡生态恢复、绿化设计、道路环境污染等方面,而真正涉及到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就比较的少。

1国外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人们关注道路景观是从重视道路景观的美学价值开始的,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在美国道路景观美学一直是研究主题之一,研究的主要是对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评价。后来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大众审美感知相联系,结果显示景观指数可以解释约一半的景观感知,这是个有待研究的新方法;同时将3s和未来3D空间模拟技术也引进到道路景观美学评价中来,也是种突破。

而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欧洲和北美开始对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对道路对生物物种的生态影响做了研究;此外,道路对景观格局和过程具有强烈的改变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道路网络和交通廊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分割、干扰与破坏方面的研究涌现,是由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学者率先提出来的。9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道路网络、道路影响带及其相关领域。2002年,Forman等人出版专著《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答》,详细论述了道路生态学的形成基础、发展过程等。

在当前,土里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道路也是导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分析上,因此对道路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比较少。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也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国内还没有对道路生态学提出明确的概念时,就已经开展了少数属于此方面的研究。1996年,陈华新详细的论证了道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研究道路的生态影响,对公路建设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同时期,公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研究内容开始由单一的生物影响,逐步与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相结合,主要道路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等领域。

关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张镱锂通过研究公路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表明道路导致沿线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加剧。

在中国,部分学者通過从生态、视觉、经济等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如王红通过对道路景观敏感度指标评价,建立了评价道路景观数学模型。

3问题与展望

道路景观生态学在我国是个较新的领域,许多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通过道路到道路生态学,再到道路景观生态学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而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国有关道路景观生态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由于起步晚,学科体形还不够完善,底子薄,研究不集中,不够深入;再就是景观问题的研究尺度大,导致研究结论准确性和适宜性低。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篇12

关键词:整体性和统一性,以人为本,交通安全,城市文化和特点,生态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道路建设得到稳固的发展, 这便对城镇道路景观的建设提出更多的要求。城镇道路景观是和道路结合成一个整体, 融合到城市环境中, 形成城市的骨骼和经络。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 遵守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满足功能、保障交通安全、适应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和特色、做好生态保护、协调关系、景观近期和远期效果的连接。在设计中要对这些原则加以权衡, 对于特定的环境要改变观念、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不能紧跟风气、一概而论、生搬硬套运用这些原则。

现在城市飞速发展, 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都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一些中小城市要对道路景观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改建。 因此, 很多“亮点工程”迅速出现, 但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景观未给予全面的规划考虑, 设计中普遍出现一些问题和现象, 本文对此给出可供参考建设内容。

1 道路景观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1.1 设计上要保持整体性和统一性

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环境的线条, 把城市中各个大区域的面连接, 并串接各个结点。因此, 道路景观不但要有本身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而且要融入整个城市环境中去, 与整个城市环境保持一致。

有较多的中小城市在道路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 景观破碎不连续, 凌乱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条道路景观与相接或相邻的道路景观在风格、设计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道路交接点的景观没有起到承接作用;桥梁景观与道路景观衔接断开;在新老城区建设上, 新城区的街道绿化虽然景观样式较多, 但多是对已有配置模式的粗糙模仿, 与老城区完全不配套, 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造成街道景观毫无特色。

道路景观要连接城市中各个面区域, 这种连接不只是在面区域穿过, 而是要道路景观与面区域的环境融合, 让景观呈现的是一种向该面区域进行渗透、延伸的趋势。例如, 在道路景观边缘带会有些特殊用地, 这些用地一般用围墙进行隔离, 为使该区域更融合可以把围墙换成通透式的铁栅栏, 在栅栏上种植藤类植物, 这样便能展现出道路景观向面区域渗透、延伸的趋势。

1.2 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道路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空间环境之一, 道路景观本身就是为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而设计, 所以其设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1) 在路旁景观或景观结点处设置供行人休憩的凳椅, 通过多设置人景的步行道来增加景观的亲和力, 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

2) 道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交通目的和方式不一, 有乘坐机动车的、有步行人群, 故人群是以不同的速度来欣赏道路景观。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视觉需要, 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来设计景观。

1.3 满足交通安全并适应当地环境

满足交通安全是景观美化的基本要求, 只有达到这点才能使行人、汽车等活动安全进行。满足设计环境是景观美化的基本前提, 只有满足这个前提, 树木和花草才存在提供美化作用的可能性。在现在都市当中道路绿化设计普遍追求表观效果, 这自然而然会让设计者在几个原则当中会有所偏重, 特别是美化环境这一作用在一些地方得到盲目的发挥。道路景观作为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被片面的夸大, 主要是美化环境这一功效未与其他交通功能很好的结合, 甚至两者有产生冲突的地方, 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还有就是美化环境未与设计环境紧紧相依。

在不适宜的地段大量建设壮丽景观, 过往汽车和行人在此容易停留欣赏, 这对该段道路的交通造成影响, 车流拥堵、交通不便、交通安全隐患增加。有些美化道路的树种结出的果实可能会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主要是果实掉落砸中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使司机惊吓和影响其视线。例如, 银杏树作为很多道路景观选择的树种, 其长出的银杏果对行车安全构成的威胁要加以衡量。一些道路大规模种植落叶型树种, 进入冬季便一直掉落树叶直到所有叶子都掉光, 这样的情况在冬季不但产生不了美化效果而且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大片不断掉落的树叶会影响司机的注意力和视线, 因此行道树应交叉搭配常青树, 从而减少交通隐患。在道路交叉口或汽车要转弯处, 应避免布置成高大密集, 影响司机转向视线的景观。

一些地区为了美化道路或街道, 没有很好的考虑本地的地理气候, 选用一些美观效果好的外地树木和花草品种。因这些品种的树木和花草不能很好的适应该地的生存环境, 以致建设完成后不久便大量枯萎死去, 这不仅没有起到长期美化的作用, 而且还造成后来的重复建设。树种选择应注意养护问题, 一些树种极易招致虫害或是疾病, 需要很好的维护, 这造成景观管理部门对这方面投入较大, 有的甚至很难控制。

1.4 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和特点

道路景观可以通过不同的树种花草种植、不同的空间搭配形式呈现表观效果, 供给行人、司机欣赏, 但很多景观都是千篇一律的色彩、格调。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虽然道路景观都很漂亮, 路景越来越宽、树木越来越高大、花草越来越艳丽, 但很少有能体现该城市文化、精神、特点的道路景观。城市需要能表达该城市文化、精神、特点的道路景观作为载体, 这样才能使行人耳目一新, 从而对城市具有认同感、归属感, 使这一景观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在重庆市可以发现没有一条代表重庆城市形象、体现重庆市个性的城市道路。与重庆市未来要达到的国内国际地位的目标相差甚远。重庆市在人们印象中真正得到一致认同的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或称片形空间) 而非道路景观。作为一个直辖市, 无疑不是一个缺憾。

要做到表达城市精神文化特征首先应该从树种选择上做工作, 选择那些能象征城市精神的树种, 让城市精神得到物化。一般可以选择本市的市树、市花。赣州市红旗大道即是赣州市的形象大道也是赣州市的标志, 一提起赣州市就会想起红旗大道。它的道路景观树木选择的是市树香樟。香樟常绿乔木, 喜温暖湿润, 不耐严寒较耐水湿, 树形虽然不是特别优美, 但树径较大, 树叶茂密, 不染虫害疾病易生存养护, 呈现朴实、有内在精神的形象。这正好符合赣南市人民的性格特点。红旗大道景观里的花草品种丰富, 但并不是花团锦簇, 而是错落有致, 适量运用园林小品和地形处理使大面积的樟树下面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宁静、安详而不乏生机、活力的景象。这种景观设计正好映射了赣州市那种安逸、休闲、内敛不露锋芒的文化气息和品质。正是这种代表城市文化、精神等特点的设计让这座城市别具风格、更有魅力。

2 道路景观设计中生态保护的体现

2.1 道路景观设计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道路景观设计当中普遍对生态保护这方面不够重视。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景观, 其与日常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把道路景观的生态保护好, 居民的生活环境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达到该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城市中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气候失调等都影响一个街道、大到一个城市的品质。人们设计道路景观中往往会忽视这些景观应起到的作用, 更别提及保持道路周边区域内的动植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平衡了。

重庆市是有名的火炉城, 夏天区域内道路景观对气候的调节更为重要, 选择树冠大、蒸发量大的树种能保持树下范围温度比路面温度低大约10°。重庆市还是有名的山城, 汽车经常要大坡度爬坡, 汽车在爬坡时会产生比平地行驶更多的尾气, 因而有必要在爬坡段道路景观中多种植能吸附污染气体的植物。在居民集中爬坡路段除种植缓解空气污染的植物外还应对景观的空间布设进行调整, 不能使树木紧紧相靠使景观成一堵隔离墙, 这样会使污染空气不易散开, 长时间聚集在道路周围, 从而使周边空气质量变差。对于噪音污染大的路段应考虑高大树木配合中低树木密集种植, 使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干扰最小。

2.2 保持动植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平衡

在保持动植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平衡方面要求设计过程中要秉承生态设计。重庆市修建道路需要大规模切割山体, 破坏原有的地表植物和山体水系结构。要求该地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生态设计, 尽量使景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作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生物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 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它是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方式。目前, 我国开展一些属于道路生态学的研究, 例如, 道路影响理化环境和道路污染,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生态影响以及在城市景观变化中的作用。

2.3 因地制宜进行道路景观设计

从实现手法上看设计师应因地制宜, 对道路景观周围的环境要有很好的了解, 周围原始生态树种和花草分布情况、周围动物物种栖息情况, 河流湖泊分布情况等。设计中可以考虑本地树种, 甚至设计出本地植物自然生长区, 这样既可以使树木花草形成有机的自然循环系统也可以使周围动物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从而保持动物的多样性和该区的生态平衡。道路如果是沿湖路或沿江路, 则应考虑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免受到污染, 还有保护择湖而栖的动物。滨湖、河路应尽量仅建设成非机动车道。路面可以设计成透水型路面, 这样来自路面的大量化学物质就不容易随路面流水流入湖内, 而是渗透到路基内进行自然降解。湖周围有较多的鸟或其他动物, 则应在设计时设计出一些缓和带, 在缓和带布设适合它们生存的树木和草丛, 这样可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一般道路用地都把下面土壤进行了封闭, 这样土壤就和上面外界隔离开, 上下环境不能进行很好的联系, 土壤不能进行呼吸。为了解决这一点, 人行道的铺砌地砖可以采用具有透气功能的环保改性产品, 这样土壤即可以得到呼吸, 雨水也可以冲刷污染物透过地砖进入到土壤内进行净化。

3 结束语

道路景观设计是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设计师要结合设计环境从多方面考虑道路景观设计。以上论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以人为本”、美化结合交通安全和生态环境是设计中的基本内容, 而城市中每区域涉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 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和生态设计两方面加以权衡。这样才能建设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道路景观环境, 最终实现道路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巧玲, 张玉竹.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刘烈恒.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趋势[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1, 13 (2) :85-87.

[3]刘异婧, 沈一.中小城市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 :1557-1559, 1824.

[4]姚阳, 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9 (4) :35-38.

[5]周波, 谢怀建.宜居重庆市视阈下的重庆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 2012, 11 (100) :5-9.

[6]沈云守.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7]王云, 崔鹏, 李海峰.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 28 (2) :90-95.

[8]殷利华, 万敏, 牛静.道路生态学融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初探[J].华中建筑, 2010 (11) :133-135.

上一篇:吹塑纸版画教学下一篇: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