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4-06-07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共12篇)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

产业聚集度作为研究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 始终是衡量和反映产业发展成熟度、产业与区域发展互动关系的重要指标。煤炭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 煤炭产业聚集度的变化影响着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既有的研究当中, 国内外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聚集度来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合作机制的角度研究, Dana Levy等人研究指出, 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这就需要政府、煤炭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加强联系[1]。胡炜、李慧勤从煤炭产业的自身特点出发, 对当前情况下煤炭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了阐述, 并针对上述困难, 提出了延伸煤炭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和政府扶持等建议[2]。蒋衔武等人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合理规划煤炭产业布局, 加速煤炭产业结构调整[3]。

综上所述, 既有的研究主要将实施措施作为研究重点, 缺乏对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因此, 本文基于这一现状, 以山西省煤炭产业为例, 试图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

1 产业聚集度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1.1 合理的产业聚集度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产业聚集度意味着区域内煤炭产业应该是由几个大型煤炭企业和其周围合适数量的中小型煤炭企业组成的, 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保持和谐的共生关系, 可以避免恶性竞争, 促进煤炭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 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4]。

同时, 通过提升煤炭企业自身的实力, 转变传统的煤炭生产方式, 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可以有效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实现煤炭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 大型煤炭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完善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 容易吸引相关产业到其周围进行发展, 这样就为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有助于煤炭产业及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 合理的产业聚集度能够有效保证煤炭产业链上下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促进了煤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5]。并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煤炭产业为基础, 发展相关服务产业, 从而改变原有的靠煤发展的方式, 实现矿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不合理的产业聚集度有可能抑制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煤炭产业空间聚集度过低或过高都容易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影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产业空间聚集度过低容易导致垄断的产生, 垄断企业将提高煤炭产品价格, 并压缩煤炭产量, 从而致使市场机制失灵[6]。产业空间聚集度过高将导致煤炭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煤炭企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占领市场份额, 大大降低了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山西省为例, 山西通过煤炭资源整合, 形成了八大煤炭企业集团, 如果不加以控制, 很容易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

另外, 区域煤炭产业的发展是靠几家大型的煤炭企业带动的,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进而增强了其自身的竞争实力, 并逐渐在煤炭市场中获得主导地位。在经济学理论当中, 不充分的竞争意味着企业创新意愿将会降低。大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 由于缺少竞争压力而选择保守的企业发展战略, 这样企业将放慢技术创新的脚步, 窒息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也势必会影响到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率, 增加企业管理难度。

2 协调发展模型

2.1 协调发展的概念

合理的产业聚集度是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 当产业聚集度不合理时也会严重阻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因此, 本文引入协调发展这一概念来描述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产业聚集度系统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保持有机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无到有、从混乱到协调、从各自发展到共同进步。

2.2 评价指标体系

2.2.1 煤炭产业聚集度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8]原理, 将煤炭产业聚集度划分为市场集中度、生产要素聚集度、发展与竞争程度, 以及支持力度四个子系统, 以此来综合反映煤炭产业的横向共生与纵向联系水平。并根据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了二级指标 (如表2-1中所示) 。

2.2.2 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 (如表2-2所示) :

2.3 协调发展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和模糊数学的原理, 建立协调模型如下:

设煤炭产业聚集程度的特征向量为x= (x'1t, x'2t, ……, x'mt) , 描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y= (y'1t, y'2t, ……, y'mt) , 对xit, yit进行标准化:

公式中, βg, βb分别为相应特征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为:

式中ai, bj为各特征指标的权重。

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协调意味着F1 (t, x) , F2 (t, y) 的相对离差即离差系数Cv越小越协调, 于是有:

所以Cv最小的充要条件为

因此我们定义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为:

其中K为辨别系数, K2

从数学角度讲, 只有当F1 (t, x) =F2 (t, y) 时, F1 (t, x) ·F2 (t, y) 的值最大, 从而使得G (t) =1, 此时说明煤炭产业聚集度F1 (t, x) 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F2 (t, y) 的相对离差最小, 两者的关系处于最为协调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当中, 我们不仅要看两者关系是否协调, 而且也要看两者之间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 协调度模型仅仅反映两者关系是否协调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定义了协调发展度这一概念, 用来综合反映煤炭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用GD (t) 来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α, γ为待定系数, 并且α+γ=1

GD (t) 的就是结果应该介于0到1之间。当GD (t) 接近于0时, 说明煤炭产业聚集度F1 (t, x) 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F2 (t, y) 的数值较小且两者之间的差较大, 表明此时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较低;当GD (t) 趋向于1时, 说明煤炭产业聚集度F1 (t, x) 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F2 (t, y) 的数值较大且两者之间的差较小, 表明此时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较高。当且仅当煤炭产业聚集度F1 (t, x) 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F2 (t, y) 的数值同时等于1时, 系统处于完全协调发展的状态。

按照协调发展度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协调发展、基本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在不协调发展这一阶段, 还可以根据比较产业聚集度综合评价函数值F1 (t, x) 和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函数值F2 (t, y) , 将不协调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产业聚集度滞后、同步发展和产业聚集度超前, 如表2-3所示。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数据选取

本文将煤炭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主要来源于《煤炭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统计网站。具体说明如下: (1) 在时间范围的选取上, 由于以前年度数据缺失, 本文选取了2001-2011年共11年的数据; (2) 区域主要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

3.2 结果分析

根据协调发展模型可知, 综合评价值F1∈[0, 1], F2∈[0, 1]因此, 我们将前几节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F1, F2进行一下变形:

其中f1=min (F1, F2) , f2=max (F1, F2) 。

这样可以满足:F'1∈[0, 1], F'2∈[0, 1]。

然后, 运用协调发展模型, 可以得到2001-2011年山西煤炭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度, 并根据表2-3进行判断, 结果见表3-2, 为了数据便于分析, 根据表3-2数据做出图3-1。

(此处令K=4, α=γ=0.5, 通过赋值发现在α+γ=1的前提下, α, γ的取值对本文数据影响很小, 故这里令α=γ=0.5)

从表3-2和图3-1可以看出, 在2001-2004年间, 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二者的关系很不协调, 并且产业聚集度相对滞后。2005-2011年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总体而言, 2001-2011年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水平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同时, 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度也在逐步提高[9]。根据以上的状况和分析结果, 本文总结了如下原因:

受全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从2001年初开始, 煤炭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转机, 能源产业尤其是重点用煤行业进入了超常规快速发展阶段。以山西省为例, 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公布的调研报告中显示:2001-2004年四年期间, 山西省中小煤矿每年约有40亿元现金从省外流入。虽然此时山西煤炭产业空间聚集程度大幅提高, 但是大量中小煤炭企业的出现严重破坏了煤炭市场秩序, 煤炭企业间联系合作减少, 恶性竞争增多, 安全事故频发,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拖累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而指标显示产业聚集度相对滞后。

自2005年, 随着全国煤炭需求量的日趋平稳, 煤炭市场的超常规发展阶段暂时结束, 同时, 由于煤炭生产安全事故的不断频发, 政府逐渐开始对煤炭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整改[10]。山西煤炭产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逐步进入了稳步的发展阶段, 虽然在2005-2008年期间经历了的小幅波动, 但煤炭产业聚集度的整体发展态势始终良好, 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度也在逐年提高。居安思危, 我们从表5-13可以看到, 2011年山西煤炭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的协调度为0.762, 可见虽然两者之间已经基本协调但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 不仅产业聚集度滞后会造成风险, 产业聚集度的超前也会带来风险。相信通过政府宏观经济的调控指引, 随着煤炭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山西煤炭产业聚集度在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协调的基础上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4 结论

本文在产业聚集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和方法, 构建了产业聚集度对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模型和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模型, 并结合山西省煤炭产业的相关数据, 计算得出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聚集度与山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实际发展情况, 为以后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数据依据。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合理的产业聚集度意味着煤炭及相关企业之间合理的合作与竞争水平, 也就是说煤炭产业的横向共生程度与纵向互补程度趋于合理, 这将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自身实力, 加速煤炭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发展, 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根据实证分析可知, 2001-2011期间山西省煤炭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水平保持持续增长, 同时, 产业聚集度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度也在逐步提高, 目前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 且协调发展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DANA, LEVY.Mining Executives Aware of Need for Sustainability[J].Coal Week International, 2001, 22 (32) :44-56

[2]胡炜, 李慧勤.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J].中国矿业, 2006, 15 (1) :55-57

[3]蒋衔武, 孙磊, 张冬梅.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煤炭工程, 2007 (5) :93-95

[4]张洪潮, 靳钊.鄂尔多斯盆地煤炭产业聚集程度研究[J].煤炭学报, 2011 (5) :885-888

[5]尹培奇.试谈解决小煤矿问题的途径[J].煤矿安全, 2006 (2) :74

[6]范安新.山西煤炭资源合理开发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06 (2) :25-26

[7]彭耿, 刘芳.产业集聚度测量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2) :181-201

[8]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 1990

[9]赵武.中小煤矿关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 2008 (3) :53-55

[10]乌兰.煤炭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8 (9) :82-83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从柑橘产业角度

地科11102班

李梦思

201114010202 摘 要:在和平溪乡的现状基础上,对该乡柑橘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和平溪乡柑橘产业发展对策,以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平溪乡;柑橘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麻阳县地处武陵山脉的边缘丘陵地带,属我国柑橘最适宜栽培区之一,有“中国冰糖橙之乡”的美誉。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环境、品种结构、品牌塑造、产业链链条脱节等因素的影响,麻阳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个大背景下,和平溪乡的柑橘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和平溪乡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可持续发展优势

1.1.1自然条件适宜

气候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夏秋多旱、冬少严寒、无霜期长,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很适合多种水果生长。

1.1.2品种优良

麻阳县最出名的柑橘品种就是冰糖橙,和平溪乡作为麻阳县下的一个乡自然也是以冰糖橙的种植为主,且由于地理环境的自然优势,加上种植历史悠久,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技术不断改进,品质也不断提高,使得冰糖橙的品质优良。1.1.3品牌效应

近年来,麻阳县注重加强商标管理,强化品牌意识,商品信誉度逐年提高,逐步形成了较稳定的消费群。麻阳县积极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麻阳柑橘”产地证明商标。“麻阳柑橘”成为湖南省继“古丈毛尖”后的第2个产地证明商标。2008年获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了自主品牌,自然有利于产业发展,在和平溪乡生产的冰糖橙也可以打上“麻阳柑橘”的标签销往各地,而不仅限于周边地区。

1.2可持续发展劣势

1.2.1品种单一,缺乏统一规划

和平溪乡的冰糖橙种植面积广泛,几乎每座山上都有几亩柑橘树林,但主要品种为冰糖橙,其他品种极少,就算有种植其他品种柑橘,也仅供自家食用,远没有达到对外销售的水平。品种单一的话,使农民把主要收入都寄托在这单一品种上,万一减产,农民将血本无归。且作为外销用的冰糖橙,品种纯度不高、品种混栽现象严重、品质参差不齐。这让和平溪乡的柑橘产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1.2.2青壮年劳动力少,缺少打理

如今,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以寻求更高的收入,很少有人在家打理桔园。留守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老人同时还兼顾着照顾儿童的重担,就算有心去打理桔园,也只是打理少量供给自家需求的橘树而已。这样导致大片的橘树荒置,不利于柑橘产业的发展。1.2.3销路有限,缺少存储和加工技术

冰糖橙产量甚多,但是到现在为止,全乡加起来就3个将柑橘包装、商品化的小型仓库。而且所有人都是各寻销路,难以实现产业化。大部分人没有销售途径,只好让大量柑橘腐烂在路边,每年冬季从乡里的主干道走过,都会闻到一股柑橘变质的气息,既产生了浪费,又污染了乡里的空气。在卖出去的橘子中,大部分都是未经过加工的橘子,导致价格低廉,让农民失去信心,太便宜的价格也是导致农民宁愿让橘子腐烂在家,或者送人,或者自己挑到市里进行散卖的原因之一。且冰糖橙的保质期有限,超过一定时间会使其品质发生一定的变化,口感也不好了,但农民都缺少存储技术,不能很好的延长橘子的保质期,使橘子销售更增压力。

2和平溪乡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培育几个优质品种

针对现有品种单一的情况,进行品种筛选,试种,最后选出一到两种合适的品种,在全乡推广种植,避免“将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情况的出现,使农民多一些保障,实现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政府应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柑橘产业的统一规划

柑橘产业能否实现较好的产业化,乡政府的支持和领导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总体上要做好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中心思想,使大致发展方向明确,使乡民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探寻出路。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应注意长远利益。

2.3挑选乡里生长条件较好的土地集中发展柑橘产业

和平溪乡的耕地面积广泛,却并不是每一块土地都是适合橘子的生长,所以要进行筛选,使得柑橘的以更好地生长和发展,保障柑橘的品质优良,避免参差不齐。集中发展有利于管理,在挑选时,多选靠近公路的地方,便于运输。2.4乡政府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存储技术,从县政府获得技术支持

作为为民服务的乡政府,在技术、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寻求县政府的帮助,麻阳县作为中国三大冰糖橙产地之一,县里肯定有研究先进的技术,用以支持全县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可以从县里获得技术支持,以改善现在的种植现状和存储现状,或者也可以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在存储上可以将柑橘进行二次加工,既可以提高价格,又增加保质期,使柑橘商品化。2.5积极帮乡民们寻找稳定销路,解决后顾之忧

现有最大的问题就是销售问题,最紧要的也是要寻找到稳定的销路,还要有合适的收购价格,解决乡民的担忧,让他们放心大胆的去种植。避免出现大量柑橘随意堆放在路边,任其腐烂的局面。

2.6通过一些惠民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种植柑橘

浅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更是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着力点,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注重以人为本的内涵和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应当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与文化事业并驾齐驱的另一翼。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权益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由文化事业来满足;更多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主要通过市场,由文化产业来满足。文化发展繁荣就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生产更多更好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来解决群众的“精神渴求”和“文化贫乏”的问题。要改变和剔除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高、唯我独艺”的贵族式眼光和作法,加大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力度。真正做到平民化、大众化,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雅俗而不低俗,大俗而不恶俗,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让文化紧贴百姓的生活,乃至原始一点、粗糙一点、质朴一点、稚嫩一点、本色一点,对广大老百姓来说,也许正是其希望和优势所在。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就要允许存在,允许试验和探索。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成教条,把生动活泼的内容变成僵化的说教,把原不相干的东西硬塞进原汁的艺术和文化生活,弄得死气沉沉,这都是违背群众意愿和背离以人为本的,也是违反文化艺术生产和发展规律的。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全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可以导向,但不能剥夺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办文化产业必须有市场眼光,人民群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必然是有市场和生命力的;反之,以僵化的思想和贵族式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会弄得毫无生机,失去活力。我国古代的街头卖艺如说唱、相声、评书、杂耍等,既是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文化,也是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的根基扎根于民众之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如何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刺激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社会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民众文化品位,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

二、把握基本原则

在文化生活中,各种文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存在着多种链条和环节,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市场取向原则。发展文化产业无疑要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原则,既要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又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毫无疑问,政府的强力推动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也是必须的,但文化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最终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市场的运作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市场是产品的归宿和价值实现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

文化产业就是要创造一种吸引力、一种期待,去满足人们的追求和希冀。人们被文化产品或服务紧紧吸引住了,这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产业才能支撑起来。所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一定是要从市场着眼把握人们的兴奋点、共振点。不能到市场风浪中去“弄潮”,这种产业是长不大的,也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然,市场取向有它的局限性。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提升市场60取向的追求,校正市场运行的轨迹,弥补市场取向的价值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整合,实现社会和市场两种取向的契合。

第二,突出特色原则。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造个性、突出特色。有了特色、个性就会有品牌,就能形成优势。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巨头”,无不以或专、或精、或新、或强、或大等特色而称著。面对区域性分工越来越细,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要求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这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红色文化特色、创新文化特色等。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比较优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人才和先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和主导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文化产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特色之路。“特色”二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

第三,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永续发展。它要求今天的发展与利用,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资源和环境,而且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资源的矛盾日益显现。许多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等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它们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难再生的,并非如人们一般所想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离开了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因资源的过度利用而不可持续。文化资源的保护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原则性保护,即以一定的根本性法规和措施,保护文化资源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使之不至于被遗忘和湮灭。如“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球化和社会巨变中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趋于消失,这就急需保护。二是开发性保护,即将能产生市场效应,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而产业强大了又来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三是战略性保护,即将目前尚无力开发但有特点、有前景的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下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待以后再开发和利用。战略性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所有文化资源决不能由一代人开发光,而应留给后代子孙应有的资源。如一些古墓葬、古遗迹、古建筑,能不挖掘最好不挖掘,能整体保存最好整体保存。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如果被毁灭、消失或失传,我们将成为文化的“罪人”。随着经济热潮的推进,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坚持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

第四,效益最大化原则。文化作为产业,必须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文化产业,从经济价值来看,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价值来看,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探索南充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1 南充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南充是“中国绸都”, 也是四川省农业厅规划的全省蚕桑四大优势产区之一, 蚕桑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 也是我市民生产业。全市有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63家, 有果桑加工龙头企业4家, 2012年丝绸工业产值215.6亿元, 利润6.3亿元, 入库税金1.2亿元, 丝纺服装出口2.75亿美元。新中国成立以来, 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为振兴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帮助农民脱贫等做出重要贡献。特别2007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蚕桑“百万工程”, 提出用3-5年实现桑园面积达到6.4万hm2、产茧达到5万t。2007-2009年市财政专项投入1000元、县 (市、区) 投入资金2亿元, 用于发展蚕桑产业。2007-2009年全市新栽桑园2.9万hm2, 桑园总量达到6.6万hm2。全市年发蚕种60万张, 产茧1.8万t, 解决近30万农户就业。但在2007-2008年实施蚕桑“百万工程”期间,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茧丝价格下滑, 蚕茧收购企业压级压价, 收购价格仅8~12元/kg, 对蚕桑产业产生了严重冲击, 养蚕农户亏损严重, 纷纷外出打工, 蚕农弃桑不养, 桑园大量荒芜。据不完全统计, 2007-2008年养蚕农户减少近10万户。近年来, 由于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蚕桑“百万工程”, 蚕桑产业在困难中逐渐恢复, 目前基本保持稳步发展势头。

2 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充作为传统蚕桑产区, 蚕桑生产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影响和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2.1 城市化工业化及农村人口转移对蚕桑带来冲击

近十年来, 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也是我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最多、最快的时期。据统计, 2012年末, 全市有农村人口586万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249万人,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量达203万人, 农村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仅46万人, 全市城市化已达39.3%。一些蚕桑基地乡镇, 原有100多人的社, 现在仅20~30人在家, 这些在家人口主要是中小学学生、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非劳动力, 在家老年人的主要工作是带好孙子孙女, 仅从事部分农活。农村近十年来, 基本无新增劳动力从事蚕桑产业, 也基本无外出务工户回流从事蚕桑产业, 农村养蚕劳动力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目前从事蚕桑产业的劳动力基本集中在50~60岁及以上的人群。这些养蚕劳动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老化, 直至完全不能从事蚕桑产业。

2.2 蚕桑科研上没有突破, 基本沿用传统蚕桑技术

蚕桑产业虽有一些技术进步, 但这些科研成果都不足以让蚕桑产业带来一次革命。蚕桑产业在桑、蚕品种的研发上, 桑园机械化收获, 省力化自动化养蚕上, 蚕桑综合开发都没有大的技术进步, 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比如能适应四川盆地气候的不嫁接的桑品种, 能适应农村老年人粗放养蚕的抗逆性强茧丝质量好的蚕品种, 桑叶能够机械化管理、机械化采收, 家蚕工厂化饲养等, 这些方面都急需研究解决。

2.3 蚕茧收购龙头企业实力弱,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龙头企业和农民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 关系到蚕桑业发展的好坏。但是我市蚕茧收购企业经济实力有限, 产品附加值不高, 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无法扶持蚕桑基地建设, 与养蚕农民联系不够, 抑制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来支撑, 虽然建立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但现实与技术推广需要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业服务中心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2.4 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养蚕效益偏低农户缺乏积极性

我市地处丘陵地区, 人均耕地不足667m2, 受土地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条件、蚕桑技术装备、农村劳动力现状等因素影响, 我市乃至我国蚕桑生产一直采用的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 无论是基地规模还是户营规模都明显偏小。近年来, 蚕桑产业虽然通过桑园流转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受劳动力、资金的制约, 无法实现大面积普及, 与巴西相比在大规模养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经营零星分散, 养蚕收益与打工经济相比, 有较大差距。同时龙头企业蚕茧丝绸附加值不高, 对生产也缺乏反哺能力。

3 蚕桑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发展蚕桑符合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把我省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1000亿元的“朝阳产业”的指示精神, 省农业厅等部门制定了《四川省蚕桑丝绸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2年) 》, 规划提出把我市建成川东北蚕桑优势产区, 南部、西充、嘉陵、仪陇、阆中5县 (市、区) 为全省40个蚕桑基地县。

3.2 我市有发展蚕桑的基础条件

我市光热水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蚕桑产业适宜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已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印染、丝绸家纺、外贸出口等完备的生产加工链条。

3.3 发展蚕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 人们消费意识改变, 国际消费潮流倡导天然、环保、绿色。丝绸属动物蛋白纤维, 雍容华贵, 轻柔飘逸, 天然环保, 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 符合发展方向。同时, 我省由蚕茧调出大省变为调入大省, 为蚕桑生产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3.4 丝绸文化底蕴深厚

南充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丝绸享誉中外。早在唐宋时期, 南充丝绸东渡扶桑, 被日本皇室视为珍品收藏。1915年, 南充丝绸远渡重洋, 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膺头奖。2005年, 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 南充丝绸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打造了“千年绸都第一坊”, 建设了“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丝绸文化公园”, 弘扬了南充丝绸文化, 提高了南充丝绸影响力。

4 实现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4.1 建设高效蚕桑基地, 形成优势产业区域

建设高效优势蚕桑产区, 就是提高蚕桑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突出规模发展。把蚕桑产业发展纳入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 集中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重点发展南部、嘉陵、西充、仪陇、阆中5个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 形成连片发展、逐年延伸、整体推进的态势。二是突出专业发展。按照“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思路, 把蚕桑作为市级基地乡的立乡支柱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按照旱地桑园化的要求, 整体推进50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建设。三是突出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在蚕茧基地县、蚕茧基地乡镇, 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 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建设一批集中养殖小区, 通过桑园流转培育养蚕大户, 蚕农免费入园养殖, 技术服务部门提供统一技术服务, 建设成为现代蚕业的示范区。

4.2 产学研相结合, 加快技术进步

一是加快培育地方新品种。生产单位与科研紧密协作, 按照生产需要研发适宜四川盆地气候条件不需嫁接快速投产的高产优质新桑品种、抗逆性强适宜粗放饲养的优质蚕品种等。二是加快研发蚕业新技术。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要加强桑园机械化收获技术、省力化自动化养蚕技术、桑枝蚕蛹果桑深度开发等技术的研发。三是加快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普及。生产单位与教学单位协作, 加强适用技术的培训, 大力推广“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 做好省力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示范。四是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充分利用驻市省蚕研所、省蚕丝学校等教学科研机构, 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合作社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术承包、技术咨询, 促进蚕桑适用技术到户、信息到人。

4.3 培育新型带动主体, 推动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实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蚕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确定由不同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南部、嘉陵、阆中等龙头企业实力弱的地方, 推广“专合组织+农户”模式。西充、仪陇等地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 走“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路子。三是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的要求, 大力发展蚕业合作社, 从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加强扶持, 合作社承担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加工销售等, 实现蚕茧加工增值, 反哺蚕农, 带领农民发展蚕桑。坚持“招商引进一批、整合改造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思路, 抓住“东桑西移”、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 加快引进一批有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茧丝绸企业, 对蚕茧收购企业进行整合改造, 增强企业实力, 引领蚕桑产业发展。

4.4 走高端精品路线, 提升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 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一是提高蚕茧丝绸质量。茧丝绸是我国在世界占有垄断地位的商品, 但我国一些低品位生丝、丝绸长期在国际市场上, 成为大路货, 如销往印度、巴基斯坦市场的丝绸仅10多元/m, 低于国内普通化纤的价格, 严重影响丝绸的形象。二是加强茧丝绸产品总量调控。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要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 制定茧丝发展的政策, 及时发布茧丝市场信息, 对桑园面积、养蚕数量、蚕茧供应量实行总量调控, 形成蚕茧生丝“供求基本平衡、略有不足”的局面, 避免增产不增收, 避免供过求低价贱卖, 将风险转嫁到蚕农。三是开展蚕桑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桑园间套作 (套养) , 积极发展果叶兼用桑, 开发桑枝地板、桑果饮料、桑果酒、桑葚醋、花青素、桑叶茶、桑叶粉等, 提升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四是发展体验观光蚕业。发展以果桑采摘、采桑养蚕、蚕家乐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 大幅提高蚕桑综合效益。五是大力推进丝绸文化发展。以中国绸都为依托, 着力打造“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 培育以蚕桑丝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示范园、文化小镇, 着力打造蚕丝历史文化、专题旅游项目。

4.5 增加蚕桑生产投入, 保障蚕桑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5

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树立核心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把握市场取向、突出特色、资源保护优先和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辩证处理和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等关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统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更是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着力点,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注重以人为本的内涵和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应当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与文化事业并驾齐驱的另一翼。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权益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由文化事业来满足;更多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主要通过市场,由文化产业来满足。文化发展繁荣就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生产更多更好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来解决群众的“精神渴求”和“文化贫乏”的问题。要改变和剔除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高、唯我独艺”的贵族式眼光和作法,加大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力度。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真正做到平民化、大众化,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雅俗而不低俗,大俗而不恶俗,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让文化紧贴百姓的生活,乃至原始一点、粗糙一点、质朴一点、稚嫩一点、本色一点,对广大老百姓来说,也许正是其希望和优势所在。一些大制作的“豪华剧”,一些精品式的“评奖戏”,一些人造的“文化工程”,老百姓未必爱看,未必欢迎。相反,贴近他们的大雅大俗、大喜大悲,倒能释放人们当今社会生活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和紧张工作下的巨大压力。无论是经济化了的文化产业,还是福利化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只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要,才会变得有魅力、有受众、有前景。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就要允许存在,允许试验和探索。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成教条,把生动活泼的内容变成僵化的说教,把原不相干的东西硬塞进原汁的艺术和文化生活,弄得死气沉沉,这都是违背群众意愿和背离以人为本的,也是违反文化艺术生产和发展规律的。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全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可以导向,但不能剥夺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办文化产业必须有市场眼光,人民群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必然是有市场和生命力的;反之,以僵化的思想和贵族式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会弄得毫无生机,失去活力。同时,要注重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和权益。文化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劣质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是对群众文化利益的侵害;文化产品的贵族化实际上是有意把普通群众排斥在文化消费的门外,这也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构成了损害。文化产业应该面向大众,服务民生。我国古代的街头卖艺如说唱、相声、评书、杂耍等,既是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文化,也是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的根基扎根于民众之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如何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刺激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社会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民众文化品位,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质上都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都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尽管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但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促进与提升。对文化产业的评价,在无不良社会影响的前提下,无疑要直接用经济标准来评价,主要看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对财政税收和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看它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重大作用。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人的素质提高有益,而不能有害,这是检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试金石。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了人的个性展现、文艺欣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等。可以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产业更注重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休闲性和益智性,使人放松自己,回归本真,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们自由发展的需要。

可见,以人为本就是要顺应民心,体现人性,表现人文,以这样的理念去经营和发展文化产业,产业必然壮大;反之,违背人心、人性、人文去办文化产业,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大、空”或恶劣的“黄、赌、毒”,就只会使文化产业夭折或步入歧途。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把握基本原则

在文化生活中,各种文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存在着多种链条和环节,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市场取向原则。发展文化产业无疑要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原则,既要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又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文化既然是种产业,就必须采取市场取向,进入市场,到市场的风浪中去搏击。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毫无疑问,政府的强力推动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也是必须的,但文化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最终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市场的运作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市场是产品的归宿和价值实现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

文化产业就是要创造一种吸引力、一种期待,去满足人们的追求和希冀。人们被文化产品或服务紧紧吸引住了,这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产业才能支撑起来。所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一定是要从市场着眼把握人们的兴奋点、共振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成功,最根本的是市场的成功,是这档节目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的成功,它对歌坛的影响,主要不在音乐方面,而在于市场操作方面。这昭示我们,与过去发展文化根本不同的是,要发展文化产业,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必须勇敢地、义无反顾地投向市场。研究文化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研发和生产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尤其要善于进行市场策划、营销和运作。不能到市场风浪中去“弄潮”,这种产业是长不大的,也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然,市场取向有它的局限性。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提升市场60取向的追求,校正市场运行的轨迹,弥补市场取向的价值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整合,实现社会和市场两种取向的契合。

第二,突出特色原则。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造个性、突出特色。有了特色、个性就会有品牌,就能形成优势。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巨头”,无不以或专、或精、或新、或强、或大等特色而称著。面对区域性分工越来越细,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要求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这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红色文化特色、创新文化特色等。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比较优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人才和先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和主导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去特色化”,把本来很有特色的东西搞得没有特色。比如,有的地方旅游资源原本很有特色、有个性,但偏要模仿他人,造出一些雷同的人为景观,把本来天然、质朴、秀美的景观搞得不伦不类。其实,现代旅游更多的是离开喧闹的城市,减轻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身心融入自然美景之中得到放松和陶冶。有的红色旅游,本可以让游客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崇高精神的洗礼,却偏要编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神秘故事来“神化”,以为这样可以吸引游客,但这恰恰掩去了它的本真和亮色,在导向上也极不负责和严肃。模仿之路,是一条最容易走的路,但也是一条最没有前途的路;特色之路,是追求个性和创新之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我国文化产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特色之路。“特色”二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

第三,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永续发展。它要求今天的发展与利用,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资源和环境,而且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资源的矛盾日益显现。许多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等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它们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难再生的,并非如人们一般所想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离开了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因资源的过度利用而不可持续。文化资源的保护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原则性保护,即以一定的根本性法规和措施,保护文化资源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使之不至于被遗忘和湮灭。如“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球化和社会巨变中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趋于消失,这就急需保护。如湖南对“江永女书”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开发性保护,即将能产生市场效应,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而产业强大了又来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如湖南凤凰对古城的保护性开发,就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三是战略性保护,即将目前尚无力开发但有特点、有前景的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下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待以后再开发和利用。战略性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所有文化资源决不能由一代人开发光,而应留给后代子孙应有的资源。如一些古墓葬、古遗迹、古建筑,能不挖掘最好不挖掘,能整体保存最好整体保存。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如果被毁灭、消失或失传,我们将成为文化的“罪人”。随着经济热潮的推进,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坚持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

第四,效益最大化原则。文化作为产业,必须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文化产业,从经济价值来看,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价值来看,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从文化生态效益来看,是传承和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基本手段。经济效益是增加国民财富的直接效益。但文化产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不承担它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核心效益。文化发展不能只讲经济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弃社会效益、民族价值和国家利益。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既要盯着市场做文章,增强文化实体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让文化产品增值,但又不能唯市场是从,一味迎合市场低层次需求,让那些品质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既要立足中国社会实际,立足民族文化传统,创作和生产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又不能复古守旧、固步自封,简单、低水平地重复传统;既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增加对国外文化产品的引进,又不能无

视文化“赤字”的现实,廉价地为别国培育文化受众,损害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生态效益遵循文化生态61主体平等、生态利益公平、生态权利公正、生态秩序安全的原则,保证文化生态协调、平衡和健康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必须在宏观视野、系统整合中研究文化形态、文化样式、文化符号、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的关联性、互动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开发的综合效益,才能形成文化强势,使文化的创造力、知识力、想象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研究制定对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监测、考核的办法和指标体系,确保三重效益的实现,并力求效益的最大化。

三、统筹几大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追求的是健康、协调、全面、可持续的辩证发展。在文化产业问题上,要实现科学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辩证处理和全面统筹以下几个主要关系:一是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基本策略。但文化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就会缺乏韧性而破碎;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也会缺乏后劲而挫败。没有“软实力”的发展和支撑,任何国家的富强和崛起都是不可能持久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在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中实现其发展的,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经济需要文化的支撑。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文化愈趋融合和一体化,文化的经济性、经济的文化性,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协调、互渗互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就经济发展经济,就文化发展文化,难以实现单个方面的真正发展。唯有二者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才能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文化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不仅本身可以作为文化商品和服务获利,而且对于国民经济产生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后续产业的增长,还会波及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饮食等互补性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文化产业难以快速崛起。现代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特点,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日本、韩国就因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名声远播。而且,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的短腿,在当代是谈不上有真正强大的竞争力的。因此,在国民经济产业群中我们应确立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二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一个最为关键和普遍的问题是要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与事业首先是相互区别的。

二者要剥离开来,区别对待,不能产业不像产业,事业不像事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事业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部门。二者生产的目的不同,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产业则生产进入市场以实现其价值的商品;二者主体的性质不同,事业的主体是事业性文化单位,而产业是文化企业法人代表;二者资金来源不同,事业主要由国家投资,产业则由国有、民营、外资等多渠道筹资;二者运营的机制不同,事业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确保其运营,而产业则完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二者的调控方式不同,事业由政府行政直接调控,而产业主要依靠政策法规,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实行间接调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事业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和转化。在文化事业中也有部分产业的内容,如高雅艺术、文物博览、文体竞技在某种条件下也是可以办产业的,要克服那种文化事业单位完全不能进行产业运作的观念。文化事业单位对文化的某些内容、形式、载体、项目,完全可以剥离开来,采用市场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同样,公益性文化的某些内容的运作完全可以借助产业的载体和形式来达到。公

益性文化事业虽然主要由政府来办,但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允许社会资本的进入。文化产业与事业二者还相互转化。产业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事业,构成事业的一部分。事实上,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强大,产业中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内容已经从产业中剥离出来,由政府埋单,变为群众的福利,如露天电影、送戏下乡等。同样,事业经过改制、发展、剥离也可以转化为产业。如有些高雅文化、民间艺术,由于普及和受众的扩大,可以从公益性事业变为经营性的产业,不走需要补贴的道路。

可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线是存在的,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动的。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将二者混在一起政企不分、管62办不分的保守倾向;也要反对那种将二者截然对立,产业事业“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孤立发展的二元对立思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发展事业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工作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宣传的“喉舌”职能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但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事业发展要以产业发展作为后盾。文化如果只简单机械地履行“工具”的职能,而不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壮大产业,不仅会失去强有力的物质支持,而且也会失去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创造活力,难以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事业。

三是统筹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关系。任何事业或产业,很少是按照理想模式均衡地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国内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都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发展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善于从全局着眼,通盘考虑、合理制定文化及其产业全面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在统筹中实现协调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劣势在一定条件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一时的优势可能会变成将来的劣势,暂时的劣势也可能变成明天的优势。如何因势利导,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设计中的重要实践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呈现一种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的分梯度非均衡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如此。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全球化前沿的领域“接轨”;作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理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尽快使文化形成产业,做成产业。我们应区分比较各地的优势、特色在什么地方,作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发现自己的特点、差异、优势所在,才能把功夫和精力集中在主攻方向上。共性的、一般的、平常的文化项目缓行发展,个性的、特殊的、优长的文化项目加快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以旅游和文艺演出的结合为特色和重点而产生奇效的。然而,作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应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这就是说,在重点发展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业、影视业等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关注和发展下游产业、周边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加速发展文化新业态,防止“单打一”。

在战略设计上,在政策导向上,一定要考虑平衡发展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要主观地、人为地、一厢情愿地去追求平衡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会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发挥优势,这就必然产生不平衡。在“十二五”期间,各地主要不应过早地追求均衡发展,而应抓住重点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地把有特色的产业做下去。

四是统筹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需要加快发展,但发展必须有后劲,有强力,能够保持永续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着眼于加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发展初期如果没有速度,就不能形成规模,争得主动。而初期的发展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粗放性,存在数量较大,质量不高;速度快,效益低;品种多,品牌少;市场兴,较无序的现象。因此,发展中要特别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后劲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主要特征是重视产业发展的高端,重视将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文化产业的升级目标,充实产品的创意内涵,把握新的制高点。要坚持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开发、发展,不能搞“文化大跃进”。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必将最终损害文化及其产业,成为空洞和虚假的伪文化。对我国中西部来说,应该着力于加快发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而对东部沿海城市来说,则要更多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优质发展。加快发展如果以破坏资源、不顾社会效益、粗制滥造为代价,这种发展就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对立的;加快发展如果是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前提,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这种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高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建议;四川省高县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1 高县蚕桑产业现状

近年来,高县围绕“宜宾市10万亩(0.67 hm2)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和“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建设,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坚持“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格局,抓住机遇,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突出解决产业发展新机制,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建设优质桑园,狠抓蚕业科技推广,培育和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栽桑养蚕,持之以恒地不懈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有效推进蚕业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2.89亿元,出口创汇达220万美元,利税近2 000万元,公司经济实力和反哺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1.1 项目建设

2011年以来,在省市关心和支持下,高县扎实实施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和“现代农业重点县蚕桑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 300多万元,开展了标准化桑园建设,突出以小蚕共育、省力化蚕棚、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三大技术”为重点的蚕业现代科技推广,配套桑园产业路、作业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小蚕共育(薄膜防干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逐年稳步提高,有效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

1.2 订单蚕业

龙头企业立华蚕茧充分发挥“两个带动”作用,加大“订单蚕业”力度,常年安排200余万元用于发展蚕桑生产,对蚕农进行优质茧补贴、利润返还、配套提供蚕用物资等,与农户完善了“订单蚕业”,夯实了产销连接,解决了蚕农销售后顾之忧,增加了“订单蚕业”收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发展蚕业。

1.3 万亩亿元

在各级干群努力下,依托优势基地,提升基地科技水平,围绕“万亩亿元”创建工作,大力推广桑—生姜-大头菜套种、桑园林下养殖乌鸡立体养殖,发展桑枝食用菌,开发桑叶茶、桑椹酒和雄蛾酒等新产品,推行蚕桑综合利用、循环增效,推动生态蚕业发展,促进蚕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桑园利用率和综合产值高效提升,成功探索667 m2桑产值超万元模式。已建成罗场、嘉乐、庆符、落润4个“四川省现代农业(蚕桑)万亩示范区”。

1.4 仪评收购

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实行优茧优价,2014年立华蚕茧公司投资20万元购置蚕茧仪评收购设备,在庆府、罗场等乡镇开展仪评收茧,全年共仪评收茧8.5万kg,仪评收茧均价比常规蚕茧高出7元/kg,蚕农每张可增收220~300元。根据立华蚕茧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试样结果对比分析,與同站普通茧比较,仪评茧的各项质量指标都明显提高。

1.5 蚕病消毒

“万病一把灰”,立华蚕茧公司专门修建了石灰粉加工厂,以低于市场价格推行石灰粉消毒蚕病,石灰粉消毒蚕病以其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受到了蚕农欢迎。2014年累计推广石灰粉1 320 t,可实行蚕种消毒13万张,公司贴入生产投入26万元。

2 高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幅员面积1 323 km2,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低山地貌;气候温和,全年降雨量1 028.1 mm;土壤pH值4.5~6.5,适宜优质蚕茧生产区域,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中列明重点发展的20个蚕桑重点县之一,是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承担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县、全省100个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蚕桑)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特色50强县。

二是高县蚕业生产“桑、蚕、种、茧、丝、绸”产业配套齐全,为川南产茧和缫丝第一大县,全县产茧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2位,约占全省产茧量10%,占全市产量50%以上。全县现有桑园约0.87万hm2,覆盖全县19个镇乡、200个村、1 388个社、1.8万户农户,主要集中在高县南部和中部地区,具备年发种26万张、产茧1 000万kg、综合产值可超10亿元的生产能力。

三是高县多年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位于高县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县立华蚕茧有限公司,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公司具备种茧丝绸全链条、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全功能。公司建有一个年生产优质蚕种13万张的蚕种场,拥有先进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设备14组,粗丝机6台,K251织机80台,捻线设备60台(套),已形成年产500 t生丝,100万m绸缎,200 t捻线丝,蚕丝被3万床的生产能力。立华蚕茧公司依托茧丝工程技术中心,突出科技进步,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企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四川省著名商标“KAIHUA”牌系列产品享誉西南。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2.89亿元,利税近1 000万元。

3 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整合力度弱,产业亮点不亮

近年来,蚕桑项目建设与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持续增加,但围绕以“蚕桑生产发展”为核心整合农综建设、扶贫项目、新村建设等资金不多,南部重点蚕区产业路路面狭窄影响通行、断头路不能形成产业环线,中北部蚕区科技项目投入明显偏少,科技水平不高,高县突出以蚕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不足。

3.2 蚕业科技水平低,提升缓慢。

与其他先进蚕区相比,高县蚕桑产业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多元化经营等仍然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新技术应用缓慢,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蔟等优良蔟具普及不足、蚕农消毒防病意识不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慢;二是“亩桑万元”探索限于部分地方,科技种植模式偏少、667 m2产值和综合产值不高;三是蚕业新型经营主体不多,受农民劳动力缺少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影响,高县年售茧收入在3万元以上仅有34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只有1户;四是蚕桑-丝绸-服装的产业链条未完全形成,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缺乏,下游产品仍需进一步开发和延伸,影响影响企业发展壮大,也影响企业“以工带农、以工哺农”。

4 发展建议

通过对高县蚕桑产业结构现状的了解,高县蚕桑产业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针对高县蚕桑产业现状,提出以下改进:一是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思路;二是坚持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坚持规范合作社经营不动摇,坚持“提质增效、科技兴蚕”不动摇,坚持培育新型主体、推进蚕业规模经营不动摇。

高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7

近年来, 高县围绕“宜宾市10万亩 (0.67 hm2) 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和“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建设,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坚持“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格局, 抓住机遇, 狠抓项目建设, 不断完善创新, 突出解决产业发展新机制, 坚持新建与改造, 相结合建设优质桑园, 狠抓蚕业科技推广, 培育和发展产业龙头企业, 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栽桑养蚕, 持之以恒地不懈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有效推进蚕业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2.89亿元, 出口创汇达220万美元, 利税近2 000万元, 公司经济实力和反哺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1.1 项目建设

2011年以来, 在省市关心和支持下, 高县扎实实施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和“现代农业重点县蚕桑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 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00多万元, 开展了标准化桑园建设, 突出以小蚕共育、省力化蚕棚、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三大技术”为重点的蚕业现代科技推广, 配套桑园产业路、作业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小蚕共育 (薄膜防干育) 、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逐年稳步提高, 有效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

1.2 订单蚕业

龙头企业立华蚕茧充分发挥“两个带动”作用, 加大“订单蚕业”力度, 常年安排200余万元用于发展蚕桑生产, 对蚕农进行优质茧补贴、利润返还、配套提供蚕用物资等, 与农户完善了“订单蚕业”, 夯实了产销连接, 解决了蚕农销售后顾之忧, 增加了“订单蚕业”收入, 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带动发展蚕业。

1.3 万亩亿元

在各级干群努力下, 依托优势基地, 提升基地科技水平, 围绕“万亩亿元”创建工作, 大力推广桑—生姜-大头菜套种、桑园林下养殖乌鸡立体养殖, 发展桑枝食用菌, 开发桑叶茶、桑椹酒和雄蛾酒等新产品, 推行蚕桑综合利用、循环增效, 推动生态蚕业发展, 促进蚕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桑园利用率和综合产值高效提升, 成功探索667 m2桑产值超万元模式。已建成罗场、嘉乐、庆符、落润4个“四川省现代农业 (蚕桑) 万亩示范区”。

1.4 仪评收购

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 实行优茧优价, 2014年立华蚕茧公司投资20万元购置蚕茧仪评收购设备, 在庆府、罗场等乡镇开展仪评收茧, 全年共仪评收茧8.5万kg, 仪评收茧均价比常规蚕茧高出7元/kg, 蚕农每张可增收220~300元。根据立华蚕茧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试样结果对比分析, 与同站普通茧比较, 仪评茧的各项质量指标都明显提高。

1.5 蚕病消毒

“万病一把灰”, 立华蚕茧公司专门修建了石灰粉加工厂, 以低于市场价格推行石灰粉消毒蚕病, 石灰粉消毒蚕病以其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受到了蚕农欢迎。2014年累计推广石灰粉1 320 t, 可实行蚕种消毒13万张, 公司贴入生产投入26万元。

2 高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 幅员面积1 323 km2, 地势南高北低, 属丘陵低山地貌;气候温和, 全年降雨量1 028.1 mm;土壤p H值4.5~6.5, 适宜优质蚕茧生产区域, 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2年) 》中列明重点发展的20个蚕桑重点县之一, 是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承担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县、全省100个优势特色效益农业 (蚕桑) 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特色50强县。

二是高县蚕业生产“桑、蚕、种、茧、丝、绸”产业配套齐全, 为川南产茧和缫丝第一大县, 全县产茧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2位, 约占全省产茧量10%, 占全市产量50%以上。全县现有桑园约0.87万hm2, 覆盖全县19个镇乡、200个村、1 388个社、1.8万户农户, 主要集中在高县南部和中部地区, 具备年发种26万张、产茧1 000万kg、综合产值可超10亿元的生产能力。

三是高县多年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位于高县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县立华蚕茧有限公司, 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单位, 公司具备种茧丝绸全链条、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全功能。公司建有一个年生产优质蚕种13万张的蚕种场, 拥有先进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设备14组, 粗丝机6台, K251织机80台, 捻线设备60台 (套) , 已形成年产500 t生丝, 100万m绸缎, 200 t捻线丝, 蚕丝被3万床的生产能力。立华蚕茧公司依托茧丝工程技术中心, 突出科技进步, 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 企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四川省著名商标“KAIHUA”牌系列产品享誉西南。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2.89亿元, 利税近1 000万元。

3 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整合力度弱, 产业亮点不亮

近年来, 蚕桑项目建设与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持续增加, 但围绕以“蚕桑生产发展”为核心整合农综建设、扶贫项目、新村建设等资金不多, 南部重点蚕区产业路路面狭窄影响通行、断头路不能形成产业环线, 中北部蚕区科技项目投入明显偏少, 科技水平不高, 高县突出以蚕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不足。

3.2 蚕业科技水平低, 提升缓慢。

与其他先进蚕区相比, 高县蚕桑产业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多元化经营等仍然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新技术应用缓慢, 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蔟等优良蔟具普及不足、蚕农消毒防病意识不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慢;二是“亩桑万元”探索限于部分地方, 科技种植模式偏少、667 m2产值和综合产值不高;三是蚕业新型经营主体不多, 受农民劳动力缺少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影响, 高县年售茧收入在3万元以上仅有34户, 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只有1户;四是蚕桑-丝绸-服装的产业链条未完全形成, 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缺乏, 下游产品仍需进一步开发和延伸, 影响影响企业发展壮大, 也影响企业“以工带农、以工哺农”。

4 发展建议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8

我国的肉鸡产业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起初是千家万家户养殖的, 后来经过“公司+农户”模式发展, 现在机械设施、养殖技术已经成熟, 集约化、现代化饲养已经很普遍。肉鸡产品产量从起初的每年几万t, 到后来的几百万t, 再到现在的1 500万t。从中国人口规模、土地面积考虑, 肉鸡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后10年, 发展到2 000~3 000 t的水平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发展肉鸡产业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环境因素

养肉鸡需要有良好的环境, 外部环境中的水、空气、人流、物流都要控制。如果把鸡舍建在一个人口密度比较高、交通状况比较繁华的地方, 对疫病防控难度就会很大, 而现在选择适合养鸡的良好环境很困难。虽然目前养鸡在畜牧业中对环境污染比较小,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同样会影响养鸡业的发展, 会对养殖场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现在对养禽业粪污的处理已经有了很好的方法, 尽量将其制成有机肥利用起来。养鸡对环境会造成影响, 环境又制约养鸡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是养鸡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2. 生物安全

2004年发生的禽流感, 给家禽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肉鸡对外出口和对内销售都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不敢吃鸡肉、鸡蛋, 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要搞肉鸡养殖, 就一定要搞好疫病防控, 包括对病死鸡的处理, 不要看到鸡不行了, 就拿去卖, 因为有的鸡是烈性传染病造成的死亡, 屠宰时如果废污废水到处排放, 将会造成疫病向外传播的可能。

疫情疫病对出口的影响很大, 由于疫情疫病的影响, 现在生鸡肉无法出口, 只能出口熟食, 而且美欧还不要。肉鸡出口每年仅40万t, 这种情况维持了很多年, 拓展出口市场难度非常大。

3. 食品安全

国内食品安全不容乐观, 饲料的问题、用药的问题、加工环境过程中的问题、运输销售中的安全问题, 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令最终的产品出现问题, 最终产品出现问题就可能毁掉一个企业、甚至毁掉一个产业。

饲料中可能存在添加剂的问题, 实际上三聚氰胺就是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微生物涉及到饲养过程中的生物安全, 同样涉及到食品安全。农药、兽药残留有时就是饲料中的农药、兽药残留造成的, 有的饲料企业为了让饲料减少微生物的数量, 就会在饲料里偷偷添加药物用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还有就是饲料发生霉变的情况, 如果饲料中有黄曲霉毒素, 也会影响小鸡的生长。

4. 市场的影响

国际市场如何开拓?与美国的禽肉贸易往来已经多年了, 他们就是不把我国的禽肉出口放开, 从疫情的角度是说不通的, 熟制了以后, 各种病菌都消灭了, 还是需要各种手续, 实际就是壁垒, 所以40万t熟制品禽肉的出口量维持了好多年。我希望国内肉鸡企业能够团结起来, 一起去开拓国际市场, 如果国际市场再打开一些, 我们的禽肉还会有所增长。

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国内禽肉的消费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消费量仍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鸡肉人均年消费量达到40 kg, 中国鸡肉人均年消费量才10 kg, 所以需要通过提供丰富、优质的鸡肉产品来扩大国内的消费市场, 使人们都乐于食用鸡肉。

原本鸡肉的消费是毛鸡, 买回家自己宰, 很麻烦, 后来发展到分割鸡, 现在是深加工产品, 鸡脖、鸡翅、鸡爪之类的分割肉, 很方便。今后需要研发更多方便快捷的休闲食品, 使得禽肉深加工产品更加丰富, 便于消费者更便捷地消费。中国现在的年人均消费禽肉是1 0 kg, 如果年人均消费能达到20 kg, 鸡肉消费量就会上升1 500万t, 达到3 000万t, 提升的空间会很大。

对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9

1 可持续发展要靠创新

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生产率会继续提高, 但这种提高往往是通过提高单位劳动产出的供给量为主要内容。就是说住宅建设主要不是表现在产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表现在产品内在品质的变化。房地产业是一个以高度密集资源作为主要投入要素的行业, 应该随着科技创新, 逐步转变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业。依靠科技进步, 优化资源配置, 是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在规划设计中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二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科技水平, 推广应用新的建筑技术;三是开发推广新建筑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资源的使用;四是重视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房地产业中的开发和使用,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五是重视适用技术的整合集成, 提高城建和房地产开发中的科技贡献率;六是完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推动我国房地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2 建立竞争机制

2.1 完善房地产市场竞争法规体系, 完善竞争管理。

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秩序要依靠完善、有力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因此, 我们应该加快房地产基本法制定的进度, 建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法》、《住宅法》三法并举的统一的房地产法律体系;增加突出房地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 使消费者权益得到合理的保护;维护房地产法律体系的统一, 避免法出多门, 相互矛盾的现象;要做好房地产立法预测工作, 对立法的整体状况、法与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预先的把握, 从而对将要发生的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作用。

2.2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强有力的竞

争监控机制。房地产市场间的竞争应该是有效的适度的竞争, 所以主管部门的监控必不可少。主管部门必须对房地产市场实行高效的监管, 发挥裁判和调控职能, 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需多方面约束

3.1 政府约束。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约束, 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及经济手段来实现的。根据我们现在的体制政策, 房地产的主要资金在银行, 土地由政府控制, 税收则是政府在征收, 金融、土地、税收、规划等主要的条件都是在政府这边。所以目前房地产业仍是政府参与度很强的行政主导性行业。由于体制政策调控过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造成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因而,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要处理好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关系。在提高体制政策调控的效率的同时, 突出市场机制对房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社会约束。

社会约束是社会公众出于维护社会安定、资产安全以及在参与房地产交易、选择房地产服务和对房地产业信誉、作风的看法评价上, 施加于房地产业的各种约束。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社会约束有利于培育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形成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道德规范。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营造遵信、重信、守信的外围环境, 培育信用观念, 强化诚信道德建设, 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和市场主体信用意识, 培育良好的行业道德文化。

3.3 市场约束。

有效的市场约束必须具备两项条件。第一, 有效的市场约束要求信息准确、全面和及时披露。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 道德犯罪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可以通过中介服务与法律服务的方式解决。如物业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公契的条款和法律地位, 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可以靠中介服务和律师的介入来保护的;第二, 有效的市场约束要求健全、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合理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房地产业素质的提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4 国际约束。

国际约束是指国际准则的遵守。国际准则是指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接受共同遵守的国际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则和管理。国际准则对房地产市场的约束是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制度约束。这种约束对WTO框架下我国房地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5 生态约束。

生态约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对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约束以及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化道路, 建成环境优美舒适的现代化居住环境。所以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的规划布局、建设与后期物业管理都应有超前的环保观念, 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 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首先,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上, 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 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 多在荒、废弃地上进行开发;其次, 应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建筑质量保障制度, 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 抵制有毒材料、部件的使用;第三, 大力推进房地产建筑节能工作, 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 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 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 达到既居住舒适, 又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第四, 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绿化区域, 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 构造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 从根本上改善居住区环境。

4 自我调节机制

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 还必须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所以要正确处理和合理调整房地产业内部之间及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房地产业内部, 各企业主体间是平等竞争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各自的利润目标而展开竞争, 因此要合理调节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使得它们的竞争在合法有序的轨道上进行;同时, 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产业经济关系, 房地产业要给予其他产业的发展充分的支持, 正确处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行业自律机制是以契约及道德力量为基础的自我行为调节机制。房地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为了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 自觉建立起行业组织, 通过制定行业规范, 对其成员的经营活动进行引导、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式。行业自律的内容包括利益保护、协作服务、市场监督以及仲裁争议等方面。

5 总结

总之, 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形势进行认真分析, 针对具体情况去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策略, 以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形势进行认真分析, 针对具体情况去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策略, 以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产业群,创新,生命周期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把产业群(Industria Cluster)定义为:“在特定产业领域中,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

关于产业群的形成机理,王新文认为可以借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新概念,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交易成本、报酬递增、价值体系等多个经济学视角来加以解析和透视。

一、理论探索

1. 产业群的定性:自组织的网络系统

笔者认为波特所谓的“联系”可以进一步解释为“网络系统”,产业群的发展即特定产业中公司及关联机构因“联系”而形成的“网络系统”的发展。这种系统可定性为自组织的网络系统。

因而单纯用经济资本来解释产业集群这一“系统”是不够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是产业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产业集群网络是指群内行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有选择的建立的各种关系总和。产业群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有机网络系统的自协调、自组织的动态过程。交易关系和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Granovettr,1985),长期重复的交易关系又进一步重构和强化了它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及信任结构。它具有与一般市场所不同的内涵,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并提高了协调效率。

2. 产业群的成因:企业能力的局限性

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产业群是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沿着威廉姆森的这一思路,杨瑞龙、冯健认为一个完整的组织理论还要把企业的能力纳入其中。企业能力的局限性正是企业间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杨瑞龙、冯健关于企业能力的局限性的论述能够很好地解释产业群的形成原因。这一解释还可以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企业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对集群创造的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网络资源有需求,企业依此来提升创新能力与价值优势,产业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应该来自群内企业对这种资源的需求,企业在不同阶段,其能力局限性也表现为不同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对网络的协调机制的需求也不同,进而网络的发展也处于相应的发展阶段。

二、案例研究

1. 秀洲区化纤织造企业发展阶段研究

根据笔者对秀洲区化纤织造产业群进行的走访,这些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各阶段特征概述如下:

创业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织机户创业依赖的社会资本包括:嘉兴纺织业发达的历史背景;“家家户户有织机,人人从事纺织业”创业氛围;来自亲戚朋友的创业资金。在初生期,主要生产低档织物,在拓展市场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的年营业额低,由于资金不充裕,稍有差错都可能导致企业夭折。此外,创业阶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根据市场导向进行差异化产品定位。

成长阶段,这一时期以家族成员为管理主体,虽然还是生产中低档产品,但企业开始注意品牌的打造,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销售能力增强,业绩快速增长,需要大量资金发展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可能错失发展的大好时机。

成熟阶段,企业管理逐渐走上正规化的轨道,各项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企业创造力、开拓精神明显增强;织造产品档次提高,特色明显(或是有品牌知名度,或是进行差异化经营),业绩也保持在较高和较稳定的水平,企业开始出现大量的盈余资金。

2. 产业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策略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秀洲区化纤织造产业群存在着生命周期,且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特征,而所采取的策略应根据不同阶段产业群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来决定。具体如下:

创业阶段的策略:建设创业环境。

成长阶段的策略:从银行信贷等方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成熟阶段的策略: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在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产业群的品牌和创新能力方面,秀洲区化纤织造产业群内的企业所获得的区域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政策、科研院所、营销网络等)很少,这导致上文所说整个产业群创新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还产生了以下问题:

(1)产业集群层次低。

在秀洲区化纤织造产业群内,高级生产要素所占比重偏低,比如:从业者的教育水平偏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等等,这导致整个产业群的层次低,竞争力难以持久。

(2)经营者缺乏整体观念与战略意识。

相当一部分的经营者不能对生产与销售、营销与投资作出全面系统的思考。群内企业分工粗放,产业链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整体协调能力弱,竞争过度、合作不够。

(3)营销体系不健全。

该产业大量的产品主要销往绍兴。销售渠道狭窄,国内销售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在织物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产业群进行准确定位,引导群内企业走差异化道路,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竞争,促进专业化分工及产业链的完善。对此,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培育核心企业。具有差异化的龙头公司(如生产型与销售型)之间以一次合作谈判代替分散的无穷的交易,并在龙头企业与织机户间以利益为纽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外形成一个实力较强的整体,具有更高的讨价还价能力。

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可通过行业自律,避免过度竞争,促进群内合作。

(2)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必须倡导产、学、研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增加区域内的技术联系;利用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群内企业密集的优势,联合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增加创新制度供给,激发创新需求。

针对创新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要增加创新制度的供给,给重视开发和引进的企业的权益予以适当的保护,由此带动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步伐,提高产业群微观主体的技术素质。

(4)增强营销能力,进一步拓宽市场。

可以积极开展网络营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站资源,为企业、为产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在有条件的企业内部推广CAD、ERP技术。

作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山东贝类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贝类;产业化;价值;发展

中图分类号:S937.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13

Abstract: Shellfish industry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the total output of aquatic products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 in the year after year whil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the fisher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Marine shellfish is rich in nutrition, taste delicious, many new innovative drugs and functional and health foo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oyster triploi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safety of aquaculture technology and shellfish processing technology continued to mature as a symbol, new technologies are rapid appli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ellfish industry integration.

Key words: shellfish; industrialization; value; development

近几年来我国渔业发展迅猛,水产总量一直居世界前列,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扇贝养殖掀起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三次浪潮以来,贝类养殖业蓬勃发展,到2012年我国水产品总量5 908万t,其中贝类1 319万t,占水产品产量的22%。贝类除了鲜食外,冷冻品、干制品、烟熏品、罐制品等初加工产品占有比例较大,产品附加值低、利用率低,与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转变思路,在提高安全性的基础上,使贝类养殖与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延伸贝类产业链,促进沿海贝类产业的发展。

1 海洋贝类分类及资源

在海洋生物中有一类“软体动物”,大多都有身体柔软不分节的身体,还有紧贴外套膜的贝壳[1],通常称之为“贝类”。至今已记载的贝类有115 000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贝类共分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7个纲,其中瓣鳃纲贝类的鳃通常呈瓣状,故名“瓣鳃纲”,其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瓣鳃纲大部分为海产,少部分为淡水产,约有15 000种。瓣鳃纲分为三个目:列齿目例如蚶、异柱目例如贻贝、真瓣鳃目例如蛤蜊。瓣鳃类以缺乏运动能力的生物为主,无选择性滤食,个体移动范围不大,食物主要为有机碎屑、硅藻、原生动物和单鞭藻类等。瓣鳃类主要生活在近海及河口,通过过滤大量海水摄食,因此受污染的概率非常高。由于贝类主要为生食及半熟食,因此极易造成人类的安全危害,可能存有的危害有致病菌、病毒、生物毒素、化学污染等。以山东省为例,沿海滩涂类型众多,泥质滩涂中的毛蚶、泥蚶、文蛤等,砂质滩涂中的文蛤、菲律宾蛤、四角蛤等,泥砂质滩涂中的青蛤、缢蛏、四角蛤等,岩礁滩中的有牡蛎、贻贝等构成了山东半岛沿海丰富的贝类资源,有待于进行贝类产业一体化开发。

2 贝类的价值及其应用

我国汉朝就开始牡蛎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屠本峻编著的《闽中海错疏》、郑鸿图的《业蛎考》等。现代发展更是迅速,例如扇贝养殖业曾作为海带和对虾养殖后的第三大海水养殖业,牡蛎也列入卫生部批准的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海洋贝类是典型的创新药物和功能性与保健食品资源[2],不少功能产品已直接用于临床[3]。所以贝类一直以来就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主要有如下作用。

2.1 食 用

贝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含生理活性成分,还含有易消化蛋白质、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等。我国经常食用的贝类有牡蛎、贻贝、扇贝、杂色蛤、鲍、香螺、泥螺等,例如沿海地区对魁蚶直接生食,毛蚶、泥蚶经开水烫漂后食用[4]。食用贝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富含生理活性成分,对人体大有裨益。贝类在加工之前要先经过净化吐沙,否则会牙碜而影响食用和商业价值[5]。

2.2 药 用

古代文献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文蛤主恶疮”,《本草汇言》:“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近代主要是研究其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贝壳是传统药材,普遍具有化痰止咳、软坚散结、明目退翳之功效,如中医一直使用的石决明、瓦楞子、淡菜、蛤壳等仍然是重要的中药药材[1],现在主要是将贝壳中无机成分制成离子化剂型,有机成分提取成水解液形式;其他诸如珍珠粉治疗溃疡、乌贼墨治疗出血等,国外从贝类提取抗病毒、抗菌和抗肿瘤的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但研究了贝类的繁育、营养、加工等方面,还对其抗肿瘤、抗氧化以及调节机体免疫活性等功效进行了揭示[6-9],进一步促进了贝类产业的开发利用。

2.3 其 他

某些低值贝类可以作为饲料而得到应用。另外,牡蛎壳等可作为石灰原料,马蹄螺等可作为纽扣原料,虎斑宝贝、瓜螺等可以做成工艺品和玩赏品,贻贝类足丝可作为纺织品原料,乌贼墨汁可作黑色原料,珍珠是名贵的装饰品,又是名贵的药材。

3 贝类产业化及其产业新技术

贝类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蚶类因为不易腐败易于外运而是最早被利用的海洋生物,人工养殖盛于明清,贻贝生产记载于明代典籍,江珧的采集在秦代以前,牡蛎的采集在新石器时期,蛏的记载始于唐代。食用鲍有4 000多年的历史。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贝类滩涂养殖;20世纪60年代牡蛎养殖发展迅速,珍珠生产进入工厂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贻贝的养殖迎来第二次养殖浪潮;20世纪80年代滩涂贝类育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牡蛎三倍体产业化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标志,高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

山东省非常重视沿海贝类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沿海贝类龙头企业放在了突出位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48)在山东沿海地区建设的多个贝类产业化加工基地均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以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在区域重点县推广以“欧盟贝类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依据当地滩涂贝类的特点和科技合作的优势,开发贝类鲜活加工与保存、贝类风味小吃、便携式贝类食品等以多元化即食海产品,扩大经济贝类的出口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经营与发展,产品还涉及附加值较高的贝类调味品和贝类功能食品,而且贝类加工废弃物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起到了龙头企业应有的示范与明星效应。

4 山东贝类产业发展要点

山东省的滩涂、浅海面积广阔,贝类资源丰富,但是过度的捕捞使得主要贝类养殖种群遭到破坏,因而对外地苗种的依存度过高,贝类产业存在极大的风险。如何更好地发展山东贝类产业,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 恢复本地种群,开发贝类新种类

对海产经济价值高的贝类开展育苗攻关,采取天然苗种场繁殖与工厂化育苗、虾池苗种培育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养殖所需贝苗;建立本地贝类苗种基地,恢复本地贝类种质资源,开展近江牡蛎、美洲帘蛤等优良品种的养殖研究。

4.2 发展贝类养殖加工产业一体化

工厂化贝类养殖加工一体化配套程度低,生产条件落后,影响了水体环境、贝类产品的控制。贝类养殖和加工不能很好地衔接,为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4.3 限制污染源,减少严重病害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确保水质指标保持无公害贝类生产基地的要求,杜绝贝类中有害物质的超标;用科学管理改善水质状况,减少病害风险,在现有基础上学习外地先进的养殖、海域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海域管理水平,提高贝类的品质和产量。

4.4 大力开展贝类深加工研究

利用当地贝类资源,以贝类的综合利用、深层开发为方向,跨越老套路初级加工的常规模式,以创新和加工的技术含量,体现贝类产业化开发加工的高质量、高效益,体现出生态文明与清洁生产,体现出明显的市场示范效应。

4.5 开展本地海区贝类承载量、多品种混养研究

统筹规划本地海区,开发不同食物结构的海洋经济动植物搭配养殖,避免超负荷养殖引起食物短缺、贝病暴发;贝类池塘养殖、滩涂底播与筏式养殖、立体养殖等产业化技术的开发[10-12],滤食性的瓣鳃类与舔食性的斧足类的混养研究,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强化水体中的物质循环,保持养殖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效益。

4.6 开展贝类基础理论研究

贝类的病害防治研究,解决养殖贝类的病害预防和治疗问题。

5 展 望

山东是我国贝类养殖、加工、出口的主要基地,出口方面主要是鲜活贝类、加工冷冻品以及小包装的调制品[13-14]。另外,还有简单加工产品如牡蛎烟熏罐头、冻煮贝肉等。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贝类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贝类的加工品质、安全要求也随着越来越高,由最初的鲜活、冷冻及方便、罐头、调味等转向模拟品、功能品等产品,最终实现向精加工产品的转变。贝类加工要以经济贝类、低值贝类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还要充分利用其水产加工废弃物,变废为宝,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所以开发安全便利的高品质贝类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谢宗墉.海产品营养与保健[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52-53.

[2] Ireland C M,Copp B R, Foster M P, et al. Biomedical potential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s[M]// Attaway D H, Zaborsky O R. Marine biotechnology. New York:Plenum Press,1993:223-231.

[3] Takuma S,Hiroyuki U,Noriko A. Antitumor activit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glycoprotein fraction from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J].Nippon Susan Gakkaishi,1987,53(2):267-272.

[4] 陈燕,苏秀榕,宋益银,等.生食蚶类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水产科学,2009,28(1):20-23.

[5] 王彩理,王滨亭,王洪军,等.特色原味四角蛤蜊的加工工艺[J].渔业科学进展,2011,32(6):135-140.

[6] 温扬敏,高如承.泥蚶的营养与药用价值[J].经济动物学报,2009,13(3):168-170.

[7] 滕瑜,李娟,王志勇,等.蚶类的食疗营养及其加工利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2(7):46-47.

[8] 姚如永,初晓,陈守国,等.海洋泥蚶多肽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1):33-36,868-870.

[9] 肖湘,韩雅莉,季百苗.泥蚶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6):64-66.

[10] 付卓,朱守维.锦州浅海毛蚶底播增养殖成效调查[J].河北渔业,2008,35(2):40-42.

[11] 于瑞海,李琪.无公害魁蚶底播增养殖稳产新技术[J].海洋湖沼通报,2009,30(3):87-90.

[12] 宋云杰,郭旭强.荣成市魁蚶底播增殖可行性探讨[J].齐鲁渔业,2010,27(8):53-54.

[13] 滕瑜,刘丛力,沈建.我国贝类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学养鱼,2012,28(6):1-2.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集群,湖南,PEST分析,自主创新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是指聚集在特定的区域中的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 且有着交互关联性的企业、金融机构、服务的供应商、专业化的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其他相关支撑机构等组成的空间集聚体。是一种全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前后关联性强并与相关产业联系紧密等特点, 这便决定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外汽车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早已得到实践, 日本的丰田城、美国的底特律等城市都是汽车产业聚集发展的成功例子, 这也表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完善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1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汽车强国相较有着起步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弱点。随着外资的引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我国汽车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汽车产销量也跃居世界第一, 2009年我国汽车累积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 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形成了东北汽车产业集群、京津汽车产业集群、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华中地区汽车产业集群、西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六个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区域, 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上初具规模。

从全国范围看, 湖南省汽车工业起步晚、发展慢、集群程度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该省发展了200多家车类产业, 初步形成了长丰猎豹、北汽福田等省代表汽车企业, 其中长丰猎豹的越野车领跑我国的越野车生产。近几年来浙江吉利、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等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落子湖南, 为湖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零部件生产这一块中, 湖南省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该省零部件生产曾跻身全国前十, 零部件生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促进湖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

2 湖南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是指对一个产业所处背景, 通过对政治 (P) 、经济 (E) 、社会 (S) 、技术 (T) 四个环境的研究来分析该产业所面临的状况。

2.1 政治环境 (Political System)

2.1.1 国家及地方法规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2009年1月我国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新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中指出我国要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 鼓励汽车产业的消费和出口;我国汽车产业必须要加强技术开发, 鼓励自主创新, 减小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发展自主品牌, 走属于自己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加快我国汽车零部件基地的建设, 创建技术等共享平台, 完善汽车服务平台。并通过购置税减半, 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方式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加上中国近几年对新老工业区的整改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都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为了响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 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汽车产业振新实施规划》, 其中强调了培养自主品牌的重要性, 坚持壮大湖南汽车产业集群, 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从地方上为湖南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1.2 国家及地方的重视程度不够, 规划力度不强

在建国初期我国发展考虑国防安全, 对于工业发展恪守“分散、隐蔽”的原则, 汽车企业建厂分散, 改革开放以后, 全国各省市皆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汽车产业在全国20多个省均有分布, 导致发展规模小, 发展分散。

湖南省在我国各汽车发展省市中起步较晚, 与邻近的湖北、广东两省有较大差距。而湖南汽车发展后的几十年中, 全省建立了200多个汽车企业, 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发展中心, 致使各企业独立分散发展, 分工程度低。

2.2 经济环境

2.2.1 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0余年, 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大经济体, 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充沛的物质条件。湖南省作为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湖南经济高速平稳发展, 这也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给予了地方上的财政支持。

2.2.2 城市化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提供了发展空间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发展日益增速,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 为我国汽车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 2010年中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达到2.3万亿元, 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重要发展省份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重点, 2012年仅湖南永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达到51.9亿。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湖南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不仅给予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空间, 还提供了一定的硬性条件。

2.2.3 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这两项重要举措促使我国融入国际市场, 一方面,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涌入我国国内, 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 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我国汽车产业整合走向集群发展道路, 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对方开放的同时, 我国国内市场也在不断地深化发展, 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的多样化迫使我国汽车产业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技术创新, 而产业集群便是一条良好的解决途径。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发展, 竞争的日益激烈为我国汽车产业提供了集群式发展的机会。

2.2.4 产业链不完善, 上下游产业联系不紧密, 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湖南省虽已形成长丰猎豹等多个汽车代表企业, 汽车产业总体态势发展较好, 但仍然存在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配套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中国目前还未形成大的零部件企业, 难以跨入国际零部件采购的链条, 这一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成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此外, 与日德等汽车强国相比, 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偏低, 特别是配套服务水平, 只有提高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服务水平, 打造一个健全的汽车服务平台, 才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整个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各汽车企业规模小, 力量薄弱, 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2.3 社会环境

2.3.1 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营造的积极发展氛围

汽车产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大、回报率高、对国民经济带动性强等特点, 自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要把汽车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省市陆续发展汽车产业, 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 湖南省曾多次颁布《湖南省汽车产业振新实施规划》等规划来促进本省汽车产业发展。中央和地方的支持, 激发了湖南省对发展汽车产业的积极性, 也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2 企业对政府依赖性大, 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为了使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再加上地方汽车招商引资激烈竞争, 我国汽车企业普遍是采取“补贴式发展”模式, 政府补贴最高可达汽车企业净利润的70%, 一个车企的年终收益情况主要取决于补贴份额的大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给我国财政带来巨额损失, 更为重要的是依靠补贴生存发展的道路削减了我国车企创新自强的积极性, 会使整个产业处于懈怠状态, 停滞不前。

2.3.3 自主品牌稀少

尽管中国顶着“汽车产销之首”这一顶帽子, 但中国始终摆脱不了汽车代工厂的头衔。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 中国仅有的几个本土品牌也融入了国际合资的大流。东风为了和PSA集团、日产合作, 舍弃了辛苦创建的神龙品牌, 情愿沦为代工厂。而红旗在他国汽车品牌涌入中国后, 除了能在阅兵等场合出现, 在其他地方完全不见踪影。自主品牌的凋零使中国汽车产业无论再如何壮大, 依然是虚有其表。

2.4 技术环境

2.4.1 相关产业技术的迅猛发展

湖南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基础,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曾经有过排名全国前十的傲人成绩, 全省拥有300多家汽车、零部件、摩托车等生产企业, 生产份额占全3%左右, 整车生产已初具规模, 充分证明湖南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拥有娴熟的技术条件。同时湖南省积极引进外省的汽车企业, 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 也为本省的汽车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技术。此外, 湖南省在汽车能源节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相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研发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的汽车技术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应用。

2.4.2 政府鼓励技术研发创新, 培养自主品牌

我国政府多次实行对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型技术产品进行补贴的政策。湖南省政府颁布的《湖南省汽车产业振新实施规划》中要求湖南省汽车产业加强技术研发, 鼓励自主创新, 着重培养自主品牌。

2.4.3 自我创新意识不强, 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现已发展起来的汽车品牌多半依靠合资, 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如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的核心工艺全部掌握在外方手中, 而我国主要负责加工、销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由我国自行研发设计的车型也多是模仿国外品牌早已生产的车型。与此同时, 我国车企对技术研发区域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 企业技术人才稀少, 这也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湖南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道路选择

3.1 加强政府的协助, 统一规划, 全面落实汽车补贴

虽然湖南省的汽车工业基础较好, 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缺乏政府的更加强有力的统一规划, 对其汽车产业群更好更快的发展造成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是不利的, 因此湖南政府应当加强对湖南汽车产业的统一规划, 严格落实中央政策, 加强省政府与地方的统一协调, 更好地将政策落实到实处。首先, 因地制宜对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最有效的长远规划。其次, 加强政府各部门对汽车产业的强有力的宣传, 使其汽车产业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为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韩国汽车产业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助之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创造出了一个国际汽车品牌现代汽车, 正是得溢于政府的协助韩国才更快更好的成为了世界汽车大国。

湖南汽车产业在政府补贴方面还存在欠缺, 政府补贴不足使得有些小型企业难以生存, 从而被逐出市场, 形成少数几个大企业的垄断, 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 不利于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汽车税额过高, 一辆汽车的售价税收占到30%左右, 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适当地减少税额,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有利于其出口, 走向国际, 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3.2 完善产业链, 形成有效的竞争合作机制

上游产业链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鼓励消费, 以消费拉动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占有率, 能够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下游产业链的整合, 湖南汽车产业在零部件的生产上具有较好的传统优势, 因此, 应当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围绕总装厂而迁移零部件, 促使有效的配套, 加速区域的聚集。使得整个汽车产业获得更好的规模效应。

鼓励产业之间的有效合作, 从战略的高度打造高效竞争与合作平台, 互惠互利, 形成高效的竞争合作机制, 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完善。湖南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也显得尤为的重要, 鼓励外商投资, 使得湖南汽车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完善和优化。国外直接或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拉动湖南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为其产业链的优化提供新的动力, 同时外资的引入也加快了湖南汽车产业链优化的速度。西班牙施行开发的发展战略, 吸收外国资本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 收到很好的成效。

3.3 培养自主品牌, 改善经营管理, 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湖南省汽车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缺乏自主品牌意识, 自主品牌的培养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主品牌是一个产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有利于其市场的开拓, 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额。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好的长远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和企业的市场销售中拥有充分的主动权, 也是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 自主品牌的培养对湖南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引进是基础, 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策略, 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认真落实执行企业战略政策, 提高政策落实效率和完整性, 使得企业得以高效率良好的运作, 为其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决策方面能做到考虑因素的多样性和意见的多元化。

3.4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 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

汽车产业的发展技术是关键, 自身技术能力更是对一个企业的持续和更好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内部与外部建设中, 内部自身建设更为重要。技术的创新能使得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甚至成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 为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迎合市场需求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 占得市场先机。

日本丰田汽车拥有独特管理和销售体系, 致力于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和降低库存。高效及时生产制度, 及时的生产模式, 为降低成本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保障。组织机构以及人事制度改革, 制造和销售合二为一。其技术研发的大量投入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丰田汽车的产量高达400万辆, 大约占了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10。在世界100家大公司中位居第10位, 销售额达1214亿美元, 利润达42.6亿美元。德国汽车工业拥有强有力的研发机制, 为其汽车产业提供良好基础, 良好的制造模式和政府的支持都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德国汽车销售量稳居世界前列, 领跑世界汽车产业。所以, 湖南省乃至全国在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时, 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创新的同时, 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产业技术, 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快湖南汽车产业进步的历程, 跟上世界汽车产业进步的步伐。也为湖南汽车产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可能性。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求得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纂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晓波, 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抽象型教学下一篇:哼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