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竞争

2024-06-23

不道德竞争(精选6篇)

不道德竞争 篇1

近两年, 乳业巨头蒙牛似乎霉运连连。两年前, 三聚氰胺毁了三鹿, 同时也让以蒙牛等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形象大损。那时, 牛根生用他的声泪俱下挽救了蒙牛。

然而, 蒙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却让这头不可一世的“草原牛”披上了一件险恶的“外衣”, 也让曾经的荣耀与光环不复存在。如, 蒙牛主打产品“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发生了OMP事件;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发帖, 恶意攻击伊利产品损害商业信誉案件, 从而陷入恶性营销中的“伪造门”与“诈骗门”。

中国乳制品龙头企业的乱象再次扰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也让公众对这个行业的品牌的信任大打折扣。业内人士称, 这个当初从老东家重重围剿中胜利突围的蒙牛, 却用了和老东家类似的打压手法和同行业开展恶性竞争。

让蒙牛蒙羞并一蹶不振的, 是缘于2010年10月19日一篇有关“蒙牛是圣元奶粉事件背后黑手”的帖子。一时间, 这个帖子在多个网上论坛中盛传。据帖子曝料, 包括“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伊利“QQ星”及多家婴幼儿“鱼油含EPA会导致性早熟”等事件, 都是其竞争对手蒙牛公司暗地里一手策划的新闻。

很快, 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蒙牛集团出面否认了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2010年10月20日, 蒙牛集团对外发布声明称: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此消息一出, 消费者一时真假难辨。随后, 2010年10月22日, 伊利公司在其官网上发表声明:2010年7月中旬, 我们在部分网络媒体发现大量攻击我公司产品、品牌的言论、报道, 我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经警方缜密侦查, 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 此案涉及蒙牛乳业、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 蒙牛毫不示弱, 奋起还击。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姚海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上的传言全部失实, 蒙牛已经报案, 事件系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手段, 蒙牛给予强烈斥责。蒙牛方面还对外宣称, “近年来, 蒙牛集团曾多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事件。其中经公安机关查实, 2003年到2004年间, 伊利集团曾花费超过590万元, 雇佣公关公司对我公司进行新闻攻击。”

事情突然风起云涌, 双方各执一词。这么一来, 使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就像两个互相掐架的人, 都把掐架的缘由推卸给对方, 让人好不生厌。也许, 到底是谁打出的第一拳、踢出的第一脚, 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然而, 未隔几日, 事情却突然峰回路转。2010年10月22日凌晨, 蒙牛公开发表声明, 就其产品经理安勇诽谤伊利事件向相关方面及消费者致歉。声明中称:安勇原为伊利集团的员工, 其进行诽谤行为时未向蒙牛公司请示, 属擅自而为。目前, 蒙牛公司已将其除名。

同时, 蒙牛在致歉声明中表示, “公司负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责任”, 而且强调“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 2005年才来到蒙牛, 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 没有向任何人请示。”这似乎是给公众作了一个真诚的交代。

一石激起千层浪。蒙牛“诽谤门”爆发后,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在消费者看来, 究竟是谁最先使用不正当手段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这个事件了解到了远低于人们期望值的乳业竞争的生态环境。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的一句经典名言,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业内外广为传颂。可蒙牛接二连三的不“德”行为,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环境中, 有着太多“岳不群”那样的丑恶嘴脸。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国乳品企业可谓得天独厚, 拥有着令外国投资者垂涎不已的竞争优势——拥有14亿消费者刚性需求。这一庞大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使乳品企业在过去十年高速增长, 纷纷跑马圈地, 市场份额和规模快速扩张。然而, 也许正是这种优势, 使一些利欲熏心的乳品企业想独享这块“蛋糕”, 从而采取了不择手段的竞争模式。中国的乳品公司拥有这衔玉而生的先天优势, 为追逐利润, 竟不顾道德和法制底线,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违法作孽。

品牌竞争获胜的最终砝码, 不是与同行间的尔虞我诈, 而是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消费者创造始终如一、优于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 这是永远不变的商业规则。当一些企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于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中时, 必将减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力, 精力的减少必将影响消费者最终的选择。

毋庸置疑, “诽谤门”事件使蒙牛的光辉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企业发展的驰骋速度必定慢了下来。它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吞下自己培育的这枚苦果。

不道德竞争 篇2

企业道德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道德受到学术界和管理界的日益关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道德在管理实践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许多企业已经把道德融合到日常管理之中,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寻求其社会存在的意义.本文从企业经营假设切入,深入分析了企业道德从美德到必需、从实然到应然、从义务到责任的`转换,再到其辩证统一过程,驳斥了不道德经营和非道德经营假设的理论错误和现实局限性,论证了道德经营假设的现实可行性及其实践意义,从而得出企业道德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的结论.

作 者:左高山 卢明纯 ZUO Gao-shan LU Ming-chun  作者单位:左高山,ZUO Gao-shan(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卢明纯,LU Ming-chun(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刊 名: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82-053 F270 关键词:企业道德   非道德经营与道德经营   实然与应然   竞争力  

不道德竞争 篇3

关键词: 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发展;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011-02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认为修身是人行事之本。儒家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社会道德相吻合,从而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个人的德行符合要求才会被社会所接受,才能在社会里有所得。如汉代有“举孝廉”一说,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更有甚者,只因其人在当地“德高望重”就算无其他本事也可有钱有权,可谓是有德可得,德得相通。

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是否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还可以有所得?我们国家所一直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否有其实用性?答案是肯定的,个人道德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获得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个人对于自身品德的修养依然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

一、价值认识、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物的独自的价值认识和行为习惯,而这个独自的价值认识、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个人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人的总的价值认识,是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使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反之亦然。而个人道德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兼容并包关系,可以说个人道德高尚的人的价值认识对社会是有利的,有促进作用的;个人道德败坏的人的价值认识对社会是不利的,有害的,甚至有时会阻碍社会发展。当一个人对社会有利的时候,社会就会认可他,让他在社会里自由发展,实现价值;当一个人对社会有害的时候,社会就不会认可他,会批判他,谴责他,甚至会消灭他,这种人在社会中很难有所成绩,无法实现其价值。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个人道德所影响的,高尚的个人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名望。

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个人道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可以说一个人的道德好坏就是由人的行为所体现的,良好道德品质支配着正确的行为,不良的道德品质产生着不良行为。一个拥有不良行为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帮助,没有一个人能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在社会中有所发展,有所获得;反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获得他人的好感,从而使更多的人愿意与其交往,对其进行帮助,使他更容易在社会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无论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可以使事情达到事半功倍。

二、人际关系与思想道德的关系

人际关系作为人的社会性的一大要素,在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人道德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大的作用。古人云:“亲君子而远小人。”如上所述,人们更愿意亲近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的人,更愿意与道德高尚的人往来,而不是道德低下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更容易被人所信任,其在他人心目中的信用值要比他人高很多,在这个注重信誉的社会里必将获得巨大的优势。首先,他将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这就坚实地奠定了其与他人结交的基础以及关系更进一步的条件。其次,道德高尚的人的观点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人们之间相互认同他人的观点是结交不可或缺的基础。最后,人们更愿意帮助拥有高尚道德的人,因为他们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也会帮助自己。因而,拥有良好个人道德的人不仅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而且能更方便的使用人际关系。

三、竞争力与思想道德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社会通过竞争不断地发展着。当今世界,竞争力已经成为不仅是个人,更是国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有些人认为道德与竞争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认为道德的力量也是一种竞争力,更有一些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者,反而为了竞争去抛弃道德。但笔者认为:道德要素是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竞争力是由许多元素共同组成的,若要把竞争力进行要素分析,可以有诸多分法。由本体出发,把竞争力简单地分为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能力;二是道德。能力是指一个人的做事能力,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能力这一要素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容易被人所探知,通常容易得到人们的重视。道德就个人而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行为思想体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内在价值评价系统,以及外化出来的行为表现。由于道德的本身隐蔽性特点,容易被忽视。个人竞争力的形成以及实现过程都是由能力和道德这两个因素共生的,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从表面上看,能力就是竞争力;从本质上说,只有蕴涵道德的能力才具有竞争力。

首先,道德是个人竞争力的价值和逻辑起点。我国自古都有“身不正则体不健,德不正则事不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等说法,都说明德为人安身立命之本,并在竞争力诸多要素中,是摆在前面的。这种逻辑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如此,道德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能力要素是否能够实现。如果一个个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他就为社会普遍评价价值体系所认可,人们只有认可了这个个体,才会去认可这个个体的其他能力要素;反之,当个体的道德无法被他人认可时,这个个体的能力要素很难有展示的平台与机会,无法形成竞争力。

其次,能力的作用和实现过程离不开道德。竞争力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能体现,这就是说能力要素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竞争力。能力只有经过认可才能有更好的展现平台,而能力的认可属于道德问题。他人对于一个人的认可过程一般从能力和道德两方面因素考虑,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的同时,也须具备同等的职业道德,才能被在本行业中被认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社会是先从能力的角度认同一个个体的价值或是先从道德的角度认同一个个体的价值,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之分,但社会最终还是以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个体的价值,即道德最终起到决定的作用。

再次,竞争力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概念。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本身的竞争力是一种社会关系系统中的概念,作为社会概念必须要被社会所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标准的,这就要求竞争力必须具有道德性。

四、思想道德的修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一个人的道德体系,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体系、行为习惯以及个人的竞争力的好坏。可以说个人道德决定了这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能实现的价值。如果一个个体想要发展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道德,同时,个人道德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道德的修养来促进个人的发展。个人道德如何修养呢?一是通过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二是通过社会教育法。社会教育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其进行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国家教育等。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正确的国民价值体系,深入优化国家道德体系,来改变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道德发展。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身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要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不能抛离社会而生存,人必然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关联,而这种关联的行为价值基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不能背离它,而要不断靠近它。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为总的行为指导,不然就会和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有所偏离,难以融入社会。个人的最高价值体现,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想道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思想道德,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六、结语

现在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对他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喜欢空泛而谈,不能明确目标,缺乏说服力,使被教育者不能自觉加强个人修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论述说明:个人思想政治道德的修养与提高,促进着个人竞争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发展;道德高尚的人更加容易在社会中实现价值,有所获得;每个人道德的不断完善是社会整体道德体系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深入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金才,何云峰.道德课堂:抵及道德教师的道德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不道德竞争 篇4

1 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有利于保证情报的竞争活动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同时也是提高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1.1 是有关竞争情报法律制度的一种补充

目前国内外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约束竞争情报活动中各种违法行为。在我国相应的法律有《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商标法》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当中的第二百一十九条, 对非法竞争人员的惩处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法律制度是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在职业操守上最底线的要求。进行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教育, 有利于完善有关竞争情报的法律法规制度, 能够起到相关法律法规所无可替代的作用。

1.2 是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竞争情报职业关系的角度而言, 竞争情报活动的目标是为某一地区或组织机构的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合法的竞争信息, 竞争情报从业人员隶属哪一地区或组织机构, 便为该地区或组织机构服务, 而能否为本地区或组织机构的决策层及时提供相关而可靠的竞争情报, 绝大部分是取决于竞争情报从业人员本身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所以, 进行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教育, 有利于约束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是实现竞争情报目标的重要保证。

1.3 是竞争情报从业人员提高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

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一个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才会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这也不仅仅是竞争情报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更是从业人员遵循本岗位职业道德的一个可靠的保证。加强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便有利于促进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1.4 是规范竞争情报活动行为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可见,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 有怎样的动机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竞争情报中的多数行为是由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内心的信念来支配的, 信念的善与恶将会直接导致行为的是与非。因此, 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能约束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人生观念, 遵循自身职业道德的要求, 从而达到规范竞争情报活动行为的目的。

2 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1 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观念教育

道德是一种关于是非、善恶的判断, 是一种诉诸于人的良知和内心确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东西, 而道德教育则是道德实践的一种, 它是一种求于内 (道德认同) 、达于外 (道德行为) 的活动。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 能够培养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对自身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和对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的自觉性。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 主要应该从培养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方面进行。可以通过向树立典范等方式, 是其他的竞争情报从业人员树立起对本地区或本组织机构的忠诚, 以激起强烈的荣誉感和高度的责任心。

2.2 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规范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 (SCIC) 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的竞争情报专业组织, 于2006年1月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决议通过了《竞争情报分会会员职业行为道德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规范) 。美国的竞争情报专业协会 (SCIP) 及国外一些情报咨询公司也相继出台了竞争情报职业道德规范。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规范教育, 使之遵循竞争情报职业道德规范, 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 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 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维护竞争情报职业的尊严, 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

3 实现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1 学历教育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 在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学习竞争情报技术及相关知识时, 理应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校学习竞争情报专业的学生, 是该工作领域的预备人员, 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将会投入到竞争情报工作中, 从事竞争情报活动, 通过学校或者培训单位, 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以职业责任、职业义务为核心内容的正面灌输, 以规范其职业行为, 并为其在竞争情报职业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基础, 从而实现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教育。

3.2 继续教育

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是指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在进行竞争情报活动时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组织的、知识更新的教育和培训活动。进行继续教育是强化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意识的有效形式。许多地区和组织机构都对其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问题上提出了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 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其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3.3 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自我教育与修养

自我教育是相对于其他外界的客观教育而言的, 是一种通过自我学习, 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行为活动, 是内在教育,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把外在的竞争情报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求, 逐渐转变为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内在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 必须通过内在的自我教育才能实现。要大力提倡和引导竞争情报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从而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竞争情报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是从业人员依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学习职业道德知识, 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在处理竞争情报活动中克服困难, 磨练意志, 树立道德信念的过程。

4 在进行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建立竞争情报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竞争情报职业道德评价是根据竞争情报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对从业人员的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表明褒贬的态度。评价过程一定要将各单位协调起来, 每个单位每年要抽查考评一次, 对量化的记分达不到要求的要进学习班参加学习, 超过一定分值时要登报, 以示警告。对于评价的结果, 要建立职业道德考评档案, 将每年的考评情况记入个人档案, 以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

4.2 增强实践环节教学, 引入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工作实际, 联系社会中正、反面实例进行案例教育。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 弘扬正气, 坚定从业人员的道德意志, 增强未来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剖析反面典型可以达到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目的。通过案例教育能提高从业人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崇高职业品质的养成, 引导、启发学员思考和研讨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使之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职业判断, 为其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5 结语

竞争情报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 任重而道远, 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举, 它是一项操作困难、关联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靠每个参与到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各个人员不懈的努力。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 良好的竞争情报职业道德既是道德资源, 又是经济资源, 竞争情报职业道德在保障社会有序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只有进一步加强对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全面提高其道德素质, 促进竞争情报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振峰.竞争的策略与规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蔡建文.情报为王[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8.

[3]冯必扬.不公平的竞争与社会风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王小锡, 郭广银.伦理学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5]葛宇, 高志辉.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研究[J].时代经济论坛, 2008 (2) .

[6]斯特奇斯.非洲非正式信息服务利用灰色文献[J].文献学, 1994.

[7]杨海平, 冯晴.论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12 (48)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企业道德 篇5

样本区间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弹性始终是正的, 表明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劳动生产率增长带动GDP与其同方向增长, 只是不同的年份, 劳动生产率增长带来的GDP增长有所不同。

劳动生产率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 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资本投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弹性大于1的年份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前, 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的作用比较大, 表明当时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劳动的作用较为显著, 经济增长中劳动增长带来的贡献较改革开放后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的弹性大于1, 表明经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尝试性探索, 生产力得到解放, 经济体制改革的体制因素作用显现出来,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增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到了九十年代, 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有所降低, 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赖资本投入增长和技术进步上来。

六、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1952年~2005年, 计算了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 通过引入时变参数, 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应用卡尔曼滤波算法, 计算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变参数影响关系。对于估计结果进行协整检验, 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对时变弹性的估计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如下:

样本区间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弹性始终是正的, 表明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样本区间内,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弹性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经济增长有所降低, 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赖资本投入增长和技术进步上来。

参考文献:

[1]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社会文献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

[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 2005第6期

[3]田成诗盖美: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其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第8期

杨屏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并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已成为摆在广大中国企业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 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差距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何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1990年哈默和帕拉哈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其后众多学者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基础性的能力, 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

第一, 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使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独具个性的文化、管理、技术、营销方法等等, 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或替代。第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出许多其他的能力, 向一系列新的领域拓展。第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创造客户价值, 从而增强了客户的忠诚度。第四,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企业不断创新。要想长期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否则已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会逐渐丧失。第五,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市场和环境在不停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应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产品层, 指企业生产产品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能力。第二层是制度层, 包括企业内外的人、事、物、环境、资源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平台, 企业的品牌及规模, 企业的运行机制及产权制度等等。第三层次是核心层, 包括以企业道德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企业特色, 企业的创新能力等等。第一层的竞争力只是表面层次的竞争力, 第二层的竞争力为第一层竞争力提供支持的平台, 第三层次的竞争力才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竞争力, 它决定了制度层的竞争力, 而制度层的竞争力又决定了产品层的竞争力。企业核心层的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其中哪一个又起到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企业道德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企业道德

目前社会上商业道德欠缺, 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要想建设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 就必须建立建设高度的商业道德, 其原因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道德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三个前提:平等互利、自由买卖和相互诚信。以上的三个前提都是符合道德原则的, 其实质是买卖双方权利平等, 相互诚信, 所以凡是讲求诚信, 遵守商业道德, 通过服务于社会和他人来追求利润者, 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 ;反之则必将受到市场的严惩。

然而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这点, 他们觉得现在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困难, 不必遵守商业道德, 等到企业赚到足够的钱了再去讲道德。他们把道德和利润对立起来, 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首先, 我们的国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被一些不法之徒钻了空子,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 中国的市场经济必将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各种有违市场道德的行为必将越来越无立足之地。第二, 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企业正确管理的基础。企业各级管理者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才能对各种利益诱惑作出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进行正确的抉择, 确保企业发展道路的正确。第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坚守道德原则的企业, 虽然牺牲了一些短期利益, 却会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员工的忠诚、股东和客户的信任等等更加重要的东西,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考察中外许多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凡是优秀的企业, 都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 这种道德力量会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核心竞争能力, 保持竞争优势。在一个企业里, 如果员工普遍道德水准较高, 就会爱岗敬业, 注重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由此就会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的企业文化, 这样的企业文化会促使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技术、材料、市场、管理方法等, 使企业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另外企业保持高度的道德水准, 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有利于与客户、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形成和谐共存的关系, 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企业道德具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企业道德应该有其客观的衡量标准, 对于如何建立这样的衡量标准, 可谓见仁见智, 笔者认为企业道德的衡量标准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员工的忠诚度。对“忠诚”的理解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忠诚与老实听话是不同的。忠诚的员工是主动的, 他们责任心强, 热爱本职工作, 认同公司的理念, 在工作中极富创造精神, 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2) 忠诚是自发的, 因为忠诚只能发自内心, 它取决于企业能否公正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员工, 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3) 忠诚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对员工以诚相待, 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公平、公正, 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员工。第二, 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消费者的忠诚度可以从顾客满意度、消费者的投诉率, 和消费者对企业的宣传程度来衡量。第三, 企业合作方对企业的忠诚度。拥有高度忠诚的供应商就意味着企业能获得稳定的供货来源, 可以保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秩序, 并降低成本。拥有高度忠诚的经销商则能够加快产品流转, 降低流通费用, 方便消费者购买。第四, 企业的融资资信度。为了获得高度的融资信誉, 企业必须严守商业道德, 一个出尔反尔、不遵守商业道德的企业是无法获得别人的投资的。第五, 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 别人难以模仿的能力, 它来自以企业独特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竞争对手很难学到。所以, 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不但不会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 反而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六, 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企业的根本目标应是推动社会发展, 增进人民福利, 因此企业必须与社会和谐发展。

四、提升企业道德增强核心竞争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准, 可以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忽视企业道德, 就会长期降低其核心竞争力。那么, 我国的企业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国企业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认识到道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 缺乏正确的方法。许多企业在进行道德建设时, 往往把道德建设简化为道德说教, 致使道德建设流于空泛, 效果不彰。 (3) 只注重企业内部的道德建设, 没有认识到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中, 也应该进行道德建设。 (4) 缺乏一整套准确、合理的道德标准评价体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把企业道德建设放到高度重要的位置, 使企业从上到下充分认识到道德力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地根本,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二, 不断革新企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把企业道德建设具体化, 使之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使企业道德建设获得真正的成效, 而不是流于说教。第三, 不仅在企业内部进行道德建设, 在企业外部也要努力进行道德建设, 与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会相关组织等建立和谐共存关系, 共同发展。第四, 建立一套客观、准确、符合实际的企业道德评价机制及评价标准, 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义利合一地思想观念, 决不能为了追求利益而牺牲道德。这在当前整个中国诚信缺失地社会环境下, 尤其显得重要。第二, 道德建设不能只对普通员工, 不对高层领导。做为企业的领导者, 更应带头贯彻执行企业的道德准则, 为全体员工做出表率。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道德水准, 并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与社会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佩华: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及特征探讨[J].企业经济, 2005 (10) :97~98

[2]杨承训陈法容: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J].管理与财富, 2001 (7) :16~17

[3]邓子纲: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2) :87~90

[4]甘碧群寿志钢:企业营销道德水准测试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3) :12~16

[5]魏文斌高伟江: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 2003 (3) :48~53

不道德竞争 篇6

关键词:人才竞争,道德,必要性

人才竞争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产品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在人才竞争中, 道德品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

一、相关概念解析

什么是人才?很多书籍、文献中对人才的概念有过不少的论述, 传统意义上的人才一般指的是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进入现代竞争社会, 是否拥有职业道德素质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我国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对人才所下的定义是:“社会上一般将德才兼备的人或有一定专长学问的人叫做人才”。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以及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来评价人的行为, 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之臻于完善与和谐。在道德领域, 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界限不能混淆,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都必须要旗帜鲜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才无小事, 道德无小节”、“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等等观点, 无一不揭示了道德小到对于一个人、大到对于一个国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二、人才竞争中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当前, 社会上确实出现了老人摔倒无人扶、毒奶粉、黑心棉、地沟油等等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 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等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道德在一些人的眼中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损害了社会风气, 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必然会对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才道德观, 使人们普遍树立起道德也是一种竞争力的新型道德价值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思想道德保证和人才与智力支持。

(一) 人才的道德和信用是实现人才价值的灵魂与核心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是一个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性约束。讲求高尚的道德, 是人才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曾提出:“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师也。”他的“德才”观非常清楚地说明了道德与才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个人的一切成就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德性。真正的人才, 应该是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只有蕴含道德的能力才具有竞争力, 只有能够自觉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才能找到人生的正确坐标。

在市场经济社会, 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但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遵循人才竞争中的道德规范。个人能力必须得到认可才具有社会意义, 而个人能力的认可实际上就是道德问题。一个人如果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无论他有多大的能力也无法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其能力也就无法得以实现。比如说化学家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制造冰毒谋取暴利, 这就触犯了法律 (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 必然为社会所不容, 最终只能是走上自取灭亡之路。注重道德情操、德才兼备, 是当今社会选拔和任用人才的评价标准。社会调查显示, 那些具有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坚韧意志力等品质的人是各行业聘用人才的首选。在现实社会中, 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录用虽然有能力但却缺乏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最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成为企业的员工;在实际生活中, 也没有哪个人愿意与那些不守信用、不讲道德的人交往和进行各种经济往来。

(二) 注重道德素养提升, 造就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动力。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 “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人才的必修课, 人才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道德良知的支撑, 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必须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的塑造。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除了具备较强的知识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道德观念、思想素质和行为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新世纪的“道德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是有社会公德、有职业道德、有家庭美德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意即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 必然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 往往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那就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了。

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应该是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全的人, 更应该是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人。加强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 正是促使人才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 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样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三) 遵循人才竞争中的道德规范, 为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服务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遵循人才竞争中的道德规范, 不仅是为人才把脉引路, 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更重要地是为和谐社会服务, 为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服务, 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顺应时代发展, 与时俱进, 紧密结合人才思想实际, 努力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个人道德成长的良好氛围, 引导人才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有良知的人, 成为得到社会认可的有竞争力的真正人才,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三、结语

人才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人才竞争中, 道德品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必须要加强人才竞争中的道德修养, 提升人才的内在综合素质,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融洽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改进LLE下一篇:小学水墨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