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济(共12篇)
产品经济 篇1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 以农立国”的思想, 根深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赋予华夏大地众多具有蕴藏地理、历史、文化品牌价值的特色产品。据悉, 自1999年我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以来, 我国已对1008个产品实施了地理标志保护, 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 产品范围涉及白酒、葡萄酒、黄酒、茶叶、水果、花卉、工艺品、调味品、中药材、水产品、肉制品以及其它加工食品等多个领域, 产地范围遍布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地位越来越重要。
1 地理标志相关概念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世界贸易组织在《协议》中对地理标志的定义为:“地理标志是鉴别原产于一成员国领土或该领土的一个地区或一地点的产品的标志, 但标志产品的质量、声誉或其它确定的特性应主要决定于其原产地”;我国《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它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与一般农产品相比, 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如下特征。
a.生产的区域性。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对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因而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产品的区域性生产特征正在趋于弱化。但是, 地理标志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取得, 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生产条件。
b.产量的规模性。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效益与产品的产量规模紧密相关, 只有在一定的产量条件下才能形成商品优势, 因此必须以规模为依托。
c.品质的优良性。与传统的数量型农业相比, 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品质的特殊性上, 还体现在品质的优良性上。如果没有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为保障, 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也不可能带来较高、持续的经济效益。
d.知识产权性。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把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版权并列, 作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它区别于一般特色产品。
由此可见, 标志农产品产地的地理名称, 即地理标志, 既是产地标志, 也是质量标志, 代表了该产品的质量和风格。所以, 地理标志产品大都是民族精品、特品、名品、优品, 具有高知名度、高质量、高附加值等显著特征。
2 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因素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 经济发展是由多因素所推动的, 产出的价值是由其投入要素所决定的。综合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产品价值要素可概括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而对于地理标志产品来说, 地理标志产品的要素投入除传统要素外还体现在特殊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政府行为要素、品牌形象要素等。
2.1 自然资源因素
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光、热、水、土、地貌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因此, 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是传统农业布局的依据。而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 是地理标志不可或缺的价值渊源。
2.2 要素禀赋因素
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生产要素, 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 还应该涵盖制度、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区域劳动力素质高, 创造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就大。
技术要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影响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一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 二是技术进步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区域农产品生产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受自然界的制约, 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
资本要素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表现在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可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进而促进结构升级, 使区域农产品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高级化, 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朝着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的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水平。
2.3 质量因素
质量因素在农产品比较优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差异逐渐缩小和消失,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区域农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决定了其比较优势的强弱。
2.4 政府行为与经营体制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执行政策和法规, 通过对社会、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 达到对社会和市场的宏观调控。迈克尔·波特认为,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提高, 离不开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在发挥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制度、提供信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与推广等公共基础服务上。
2.5 人文资源因素
人文资源可以包括历史传统、民族习俗、宗教文化等。它们在区域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般不如自然资源那么直接, 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 是影响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巨大潜在因素。 地理标志的文化意义大致表现在3个方面:①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殊品质通常与产地的人文因素有关, 地理标志携带着产地优秀的历史和文化。②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与特定社区的人文因素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地理标志除了天然因素, 还有人文或文化因素, 如果某种民间文艺表现形式 (主要是民间手工艺品) 产生发展并保存于某个地区的本地居民中, 那么地理标志制度就十分适合于该地区人民对自己的民间文艺相关产品的特别保护。③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统知识。传统知识是由个体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团体在一段时间内所拥有并实践的传统方法、惯例和诀窍的混合物。当对各种形式的传统知识连续与持续的实践局限于它的原产地域时, 就会对所生产的产品赋予声誉, 并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类似产品。
3 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价值分析
3.1 要素转移经济增长价值
按“配第-克拉克定理”, 要素从边际收益低的地方向边际收益高的地方转移, 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 导致经济增长。地理标志产品因其“特产品性质”其发展具有增长极作用, 会引起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政策要素、交通要素和知识要素向其转移, 会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进而形成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
3.2 规模收益价值
在西方经济学中, 规模经济的含义是生产规模的变动引起收益的变动。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以农户为主, 不具备组织规模生产和经营条件。实践证明, 运用地理标志战略, 以“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 将地理资源 (地理标志) 、企业资源 (商标) 和农户资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优化组合起来,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组织能力, 加快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效应具体表现如下。
a.可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及其所确定的市场力量。
b.可形成农业产品的研究、开发、种植、生产、营销、运输等农业产业链和越来越多的价值链。
c.可形成与农业产业化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的建立在一定区域、行业之间的协作分工体系。建立在该地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源头生产企业, 以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为核心, 外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垂直行业相关团体。通过这种方式, 扩大农业、工业, 服务业及产业集群内的每个群集组, 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而且可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3.3 聚集的经济价值
聚集是指经济要素在空间地理上的集合状态。聚集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思想,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认为, 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效应。聚集主要表现如下。
a.要素集中 指劳动力、资本、技术、劳动工具等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空间上的运动、组合与集中。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各种要素有效配置与整合的过程, 地理标志产品在资源配置上具有比较优势地位, 最明显的表现是能够吸引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资源。
b.市场集中 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吸引交易活动要素的优势。如道路的开通、通讯手段及交易技术的提高、销售渠道及物流技术的应用, 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交易并降低交易费用。
c.公共设施聚集 地理标志产品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公共设施聚集。一是基础设施的集中 (如道路、网线) ;二是服务设施的集中 (信息发布、仓储物流、展示平台、金融服务) 。
4 结语
地理标志是一种质量和信誉的标志及质量保证的象征, 通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对于保护民族精品和文化遗产, 提高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值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扶持和培育民族品牌, 保护资源和环境,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扩大外贸出口及塑造中国产品形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地理标志产品以其原产地的气候、地质、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技术、加工工艺、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产品价值要素构成的基本理论出发, 通过对地理标志产品价值体系的分析, 来揭示地理标志产品的内在价值。意在发掘和发挥地理标志产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贡献。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村经济,价值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增订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周天勇.高级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保罗切希尔, 埃德温S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5]懂炳和.地理标志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产品经济 篇2
经济法视角的产品质量法
张钢
对于一个现实中已客观存在的问题争论的持续而激烈,既说明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心并有所研究,又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因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真理愈辩愈明,对于经济法相关问题的争鸣,当然也预示着经济法的繁荣。经济法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对其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大家仍有异议,从调整对象到原则、价值,甚至包括其体系,学者们都能拿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应的论据。争论的存在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一致的交汇点,单就其体系来说,产品质量法作为经济法的一块领地,似乎已成为所有经济法学者的共识。这样说的根据是现存几乎所有经济法课本及分论着述中无一例外地都将产品质量法收纳进来。而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产品质量法毫无争议地归属于经济法?”
一、经济法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传统民商法有所纠葛。而近年来商法是否可作为“独立的部门法”的争论,又使得民法和商法愈来愈“分道扬镳”。区别地看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关系对于分析产品质量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其他有着“纲举目张”之作用。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现在看来实际上并不复杂,仅从两者调整对象和利益本位的不同决定了经济法与民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以个体利益为本位;而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法律,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在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中,商法作为调整市场运行机制之法与经济法发挥着功能互补的作用,商法从保护商人的利益出发,着眼于商事交易秩序;而经济法则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维护市场的整体秩序;相对来说商法具有基础性、前置性,经济法主要解决市场已经运行,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如贫富分化、市场失灵等现象危机整个市场秩序存在时,才有政府自上而下,对这些运行机制中的偏差进行纠正。
通过以上经济法与民法、商法区别的重点归纳,如果还不足以说明产品质量法就归属于经济法,但可以明确的地方就是:产品质量法不会是民法和商法的领地。产品质量法是为了调整产品生产与销售,以及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而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其主体来讲,除了理论上的平等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一方与消费者一方外,还有国家质量管理监督机关。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或者说监督管理关系的存在,将其排除在民法的领域之外。
商法,上文已经提及,乃市场运行机制之法,就其基本原则来说乃维护市场正常运行、提高商事交易效率和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同时商法的独特的调整对象也不可能将产品质量法包容进来。
与其说经济法与民法、商法之间关系因亲近而争论颇多,深究起来,不如说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更值得玩味,难怪有人至今都认为经济法不过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而已。按我国的通说,行政法是“规定国家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的总称。”是关于“调整行政关系和基于行政关系而产生的监督行政的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行政法在本质上是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之法,虽然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所包含的政策性,但其内容并不限于经济行政,它还包括其它相关方面。从以上对行政法的分析来看,产品质量法也不能归属于行政法,尽管其中也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对生产者、消费者的监督管理成分的存在。
对于经济法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研究,则经济法与民法、商法以及行政法的关系必须区别清楚。因为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这几个的部门法的关系最为接近甚至发挥着功能互补之作用,对部门法关系的清晰区别,那么对其下子部门的分析则不易有所偏差。当然实践中的一部法律,在理论上部门法的划分来说,有些具体的规定并非完全专属于某单一法律部门,就产品质量法来说,我们之所以把它归入经济法的领域而没有争议,是基于它主要所体现的精神、原则、价值追求以及主要权利、义务的分配和责任形式。
二、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其价值追求,这种利益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它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之间利益的有机统一。经济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在具体的经济法律关系中,国家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利),对社会负责不得妨碍或损害市场主体及非国有主体依法行使权利。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也要对社会负责,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不得片面强调自身局部利益,置社会利益于不顾。
要对产品质量法所体现的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的分析,首先对其作为一个单行法的立法宗旨的理解是前提和基础,产品质量法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据以上法条的具体规定,产品质量法的宗旨为:1、保障并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是产品质量法的直接目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取得的一般来说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途径,而产品质量的提高的所需条件如科学技术、管理等这些也需要企业本身的努力。但是在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为了牟取利益,难免不惜以牺牲质量的做法,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样的做法丧失了市场竞争应有的性质,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也是破坏。产品质量法通过法律制度对此进行监督和管理显得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成,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尚未成为绝大多数市场主体遵循的`行为准则、竞争法制尚未健全的条件下,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也是对整体社会经济利益的维护。2、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有所涉及,两者对保护对象的所处的角度又有所不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才能促进整个市场的顺利运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损害都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有序运行。3、对市场秩序的规范。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价值追求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竞争秩序,良好的社会竞争秩序是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中心内容,因此,围绕着市场竞争秩序制度的优化,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每一项立法都有使命实现这一神圣目标,并把它细化在法律规范的设计中。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条明确规定:“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同时第38条和40条并明确规定了对上述行为的处罚措施,此外,第42条和第44条还分别规定了对以行贿、受贿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推销、采购不符合该法规定的有关产品的,以及在产品质量检验中伪造检验数据或者检验结论的处罚措施。产品质量法中的这些规定都是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范有密切联系的。可以说是从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来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
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竞争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竞争本身又存在着“背反”理论。这种“背反”体现在,一方面,市场离不开竞争,市场的维护和发展必须靠竞争来延续强化其生命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的竞争又会在其内部必然地产生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以及垄断,这些现象的的产生又从基础上否定了竞争,当然也否定了市场。究其原因无非是“人”(自然人、拟制人等)本质上的“自利性”。以对自己是否更有利来决定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单个的个人或企业不会其考虑整体市场的有序竞争或运行,那么这个任务就无选则地落到了国家的身上,也就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来对整体竞争秩序的进行维护,对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等破坏竞争秩序的现象进行规制。
产品经济 篇3
关键词:产品结构;企业管理;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4-0169-02
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的产品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企业的产品结构是企业内部的各种产品组成和各个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产品会因使用技术方法的差别、成长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进而使每个产品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有较大的差异。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增长并不是仅仅受一种因素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效果。经济类型根据增长方式的不同被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企业的产品一般以市场为重点,而增长方式则倾向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不过它们都是以技术为支持的,其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成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 概念辨析
产品与人的成长有一定的相同点,都需经过形成、生长、成熟、衰退这一过程。尤其是新产品的推行阶段,市场竞争还不太激烈,产品的附加值也较高,如果再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凭借现在的网络销售途径,便能使产品取得较大的利润。而在产品已经市场成熟之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已经难以提升。为了发挥产品的作用来继续发展企业,企业就只能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使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虽然此时产品的附加值已经比较低,但却已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要科学地确定产品的规模效益,因为它已成为企业的支柱。
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根据经营方式来区别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虽然这种方式的消耗高、成本大却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依然很不乐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使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使生产者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最终使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实是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积极引进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并不断更新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使产量有所增加。集约型经济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且消耗少、成本小,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高,利润也比较高,是企业发展应首先采用的方式。
2 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2.1 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产品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谋利的工具,所以要靠市场来判断产品性能。一般会把产业分为朝阳、夕阳产业两种,其根本区别便为生命力的差异。所以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关人员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一工作。
2.2 产品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
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需要在技术革新、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改善机制、提升员工素质。提升产品结构的突破点在于技术的更新。在大规模收集市场上关于产品的反馈信息后,根据市场对产品的期望和需求来有选择的生产;再对选择的产品进行一定的技术分析和市场附加值分析,最终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到位。
3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3.1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
集约型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方式来增长。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来降低生产的成本,节省生产中消耗的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处理费用来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管理修正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社会角度讲,我国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治理污染、减少浪费是刻不容缓的国家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看,资源和环境对产品生产和市场偏好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道路,特别是国有企业,更要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分子。
从企业自身角度讲,我国的试行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之后,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跨国企业都在竞争中国这个消费、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市场的整体环境迫使企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3.2 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
集约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市场理念的改变、技术方法的更新和管理模式的改进是最核心的途径。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注意将企业的发展方式向符合市场理念的方向靠近,以市场的认可度来作为检验企业的最重要指标,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可靠。企业是一个通过市场获得盈利的组织,在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地要进行材料购买、产品出售、收入分配和各种管理工作,这些都属于市场行为。而技术革新和管理改进、产品换代都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做出的选择。所以员工在日常工作日程中都要梳理以市场理念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促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发生偏离,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生产水平的提升。技术人员在收集完相关的技术信息后,对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实现新技术的方法,最后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中去。技术信息一般都在高校的硕博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中有所体现,技术人员还要善于对有价值的信息开展实验性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配方和工艺的提高上。而在引进新技术来改进生产的同时,要谨慎生产环节波动方式过快带来的对生产质量的影响,切忌引入不成熟的技术或引进技术不完整导致生产出次品或劣等品,造成成本浪费和经济损失。此外,技术工作人员要定期地对生产环节进行检查,分析在生产中出现的不可控因素,研究其中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生产环节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技术提高中,一定能使企业在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管理水平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内部市场化管理要本着科学化、市场化、人性化的原则。将管理机制市场化,使旧有的管理模式有所提高。内部市场化是管理机制上的分权,车间生产经营自主权也会有所增大,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效益上。而干部的收入也应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使车间、班组的自控能力都有所提高。只有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摒弃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在市场化环境中,能更好地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使因劳计价、多劳多得原则有较好的表现。在企业内部实行市场机制,能使干部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利益的联系更密切。领导都能算大账、细算账,便能使企业的能耗降低、效益增加、市场观念更深入,使团队凝聚力更强。
参考文献
[1] 徐秀生.论国有商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
[2] 张海平.论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探索与争鸣,1996,(7).
产品经济 篇4
一、海西经济·福建产品
“福建商品大集”跨跃五一国际劳动节,经过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严格筛选,参加大集的企业共有45家,集中展示食品、工艺品、电子产品、茶叶、服装鞋帽、箱包、水产品、食用油、食用菌等九大类1000多种产品。
大集中展示的寿山石雕和闽西八大干是此次福建大集中的亮点。因此,大集的主题便定为“寿山石雕·闽西八大干”。
寿山石雕艺术自南朝以来,经历代雕刻家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赋予寿山石艺术品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珍玩收藏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寿山石艺术品深受历代文人雅士乃至帝王贵族的喜爱。而今寿山石艺术品更以其脂润的质地、美丽的外表、优美的神韵、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石文化艺术的奇葩。
闽西八大干指长汀豆腐干、上杭罗卜干、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清溪笋干。杜浔酥糖已有百年历史,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营养丰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腻、风味特佳,是居家馈赠亲友之佳品,深受广大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二、火爆销售,成效显著
“福建商品大集”在北京、福建两地商务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取得了不俗成绩。不但向北京消费者展示福建优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服务,同时,还积极进行产品销售、产销洽谈、产品推介、项目签约。利用这次机会向北京同行学习,努力促进闽京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
产品经济 篇5
东亚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
本文论述了东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东亚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东亚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是导致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
作 者:许可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刊 名:南洋问题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AFFAIRS 年,卷(期): “”(3) 分类号:F112 关键词:东亚经济体 电子信息产品 经济增长产品经济 篇6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层次分析法;对策建议;重庆市荣昌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荣昌地处重庆西部,川渝接壤处,属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员面积1 079 km?,耕地面积4.06万hm?,其中田2.87万hm?。人口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电能充足,通讯成网,县城21 km?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软硬环境条件优越。生猪、陶器、折扇、夏布、茶叶等名特优新产品闻名中外。国内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畜牧、科技、饲料、兽药、专业市场辐射西南,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加紧建设,“农、牧、工、贸”实力强县正在形成[1]。重庆荣昌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近1.6亿元,建成重庆市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和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以及10个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是:渝西桑园鸡生态养殖园区、荣昌万亩麻竹种植示范园区、荣昌万亩蔬菜园区、荣昌万亩银杏种植园区、铜鼓生态蛋鸡养殖园区、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区、清流河肉牛养殖园区、荣昌台湾农业园区、渝西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园区、观胜肉兔养殖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打响了荣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地企共赢。基于此,根据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问题,为全面建设完善的县域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荣昌县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基础、惠民生、强产业、抓园区、重科技、严执法为抓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但在看到农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加快特色农贸产品市场建设和建立健全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市场档次更高,更具规模,更加完善,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建立起与国内外大市场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相衔接独特经营模式。
通过模型分析,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我国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受到农业技 术、资金、人才、设备指标、产品品牌、价格影响能力以及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的影响;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讲,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及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是影响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心所在,从而佐证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贸产品投入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应视为公共农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根据农业市场实际情况,所有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农业机械设备等基础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资,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应需要发挥以企业投资为主,鼓励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的发挥,政府必须购买调控功能,应该大力支持农贸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用地、用水、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全社会农产品正常的供给秩序和稳定的市场供应,降低风险[5]。
5.2 发挥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以及合理开发与用市场交易平台
发挥荣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品牌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推动“菜蓝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吴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盘龙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规模企业领头发展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和生产商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各参与组织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荣昌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农业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农产品代理商、分销商做市场,共同投入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农产品交易资源信息共享,建立集农户、组织和商家共赢的利益联合体,使农户和商户对市场网络的掌控运用处于主动地位,促进集约化经营。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强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加工技术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诸环节高效链结,促进采购与销售枢纽的有效联通,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及时加工和冷链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6]。
5.4 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引导农业经济和农贸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贸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专业特色农贸产品向批发市场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变经营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阳.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J].农业与技,2013(8).
[2]曾伟球.南宁市改造和建设农贸超市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3]谯龙,黄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
[4]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袁微,汪凯.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6).
[6]宣亚南,易福金.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对重庆荣昌县域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刻理解,从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特色农贸产品经营模式的思路探讨,运用AHP层次分析数学模型找出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层次分析法;对策建议;重庆市荣昌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荣昌地处重庆西部,川渝接壤处,属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员面积1 079 km?,耕地面积4.06万hm?,其中田2.87万hm?。人口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电能充足,通讯成网,县城21 km?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软硬环境条件优越。生猪、陶器、折扇、夏布、茶叶等名特优新产品闻名中外。国内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畜牧、科技、饲料、兽药、专业市场辐射西南,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加紧建设,“农、牧、工、贸”实力强县正在形成[1]。重庆荣昌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近1.6亿元,建成重庆市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和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以及10个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是:渝西桑园鸡生态养殖园区、荣昌万亩麻竹种植示范园区、荣昌万亩蔬菜园区、荣昌万亩银杏种植园区、铜鼓生态蛋鸡养殖园区、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区、清流河肉牛养殖园区、荣昌台湾农业园区、渝西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园区、观胜肉兔养殖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打响了荣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地企共赢。基于此,根据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问题,为全面建设完善的县域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荣昌县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基础、惠民生、强产业、抓园区、重科技、严执法为抓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但在看到农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加快特色农贸产品市场建设和建立健全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市场档次更高,更具规模,更加完善,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建立起与国内外大市场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相衔接独特经营模式。
通过模型分析,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我国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受到农业技 术、资金、人才、设备指标、产品品牌、价格影响能力以及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的影响;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讲,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及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是影响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心所在,从而佐证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贸产品投入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应视为公共农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根据农业市场实际情况,所有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农业机械设备等基础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资,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应需要发挥以企业投资为主,鼓励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的发挥,政府必须购买调控功能,应该大力支持农贸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用地、用水、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全社会农产品正常的供给秩序和稳定的市场供应,降低风险[5]。
5.2 发挥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以及合理开发与用市场交易平台
发挥荣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品牌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推动“菜蓝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吴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盘龙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规模企业领头发展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和生产商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各参与组织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荣昌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农业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农产品代理商、分销商做市场,共同投入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农产品交易资源信息共享,建立集农户、组织和商家共赢的利益联合体,使农户和商户对市场网络的掌控运用处于主动地位,促进集约化经营。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强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加工技术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诸环节高效链结,促进采购与销售枢纽的有效联通,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及时加工和冷链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6]。
5.4 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引导农业经济和农贸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贸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专业特色农贸产品向批发市场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变经营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阳.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J].农业与技,2013(8).
[2]曾伟球.南宁市改造和建设农贸超市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3]谯龙,黄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
[4]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袁微,汪凯.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6).
[6]宣亚南,易福金.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对重庆荣昌县域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刻理解,从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特色农贸产品经营模式的思路探讨,运用AHP层次分析数学模型找出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并提出合理化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层次分析法;对策建议;重庆市荣昌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4
荣昌地处重庆西部,川渝接壤处,属川中盆地低谷丘陵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平均海拔380 m,幅员面积1 079 km?,耕地面积4.06万hm?,其中田2.87万hm?。人口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电能充足,通讯成网,县城21 km?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软硬环境条件优越。生猪、陶器、折扇、夏布、茶叶等名特优新产品闻名中外。国内一流畜牧科研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良种仔猪产销基地,畜牧、科技、饲料、兽药、专业市场辐射西南,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加紧建设,“农、牧、工、贸”实力强县正在形成[1]。重庆荣昌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近1.6亿元,建成重庆市生态农业循环园区和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以及10个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是:渝西桑园鸡生态养殖园区、荣昌万亩麻竹种植示范园区、荣昌万亩蔬菜园区、荣昌万亩银杏种植园区、铜鼓生态蛋鸡养殖园区、盘龙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区、清流河肉牛养殖园区、荣昌台湾农业园区、渝西万头生态奶牛养殖园区、观胜肉兔养殖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打响了荣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地企共赢。基于此,根据荣昌特色农贸产品经营局限问题,为全面建设完善的县域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荣昌县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基础、惠民生、强产业、抓园区、重科技、严执法为抓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但在看到农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加快特色农贸产品市场建设和建立健全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市场档次更高,更具规模,更加完善,成为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建立起与国内外大市场农贸产品经营管理模式相衔接独特经营模式。
通过模型分析,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我国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受到农业技 术、资金、人才、设备指标、产品品牌、价格影响能力以及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的影响;上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从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角度来讲,在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及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能力等的基本要素中,农产品交易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才是影响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心所在,从而佐证了上述模型研究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4]。
5 建立特色农贸产品经营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5.1 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贸产品投入本身发挥着公益功能,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应视为公共农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根据农业市场实际情况,所有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农业机械设备等基础不可能都由政府投资,除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应需要发挥以企业投资为主,鼓励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公益功能的发挥,政府必须购买调控功能,应该大力支持农贸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用地、用水、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全社会农产品正常的供给秩序和稳定的市场供应,降低风险[5]。
5.2 发挥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优势以及合理开发与用市场交易平台
发挥荣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的品牌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推动“菜蓝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吴家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盘龙生姜基地、安富大棚蔬菜基地”等初具规模企业领头发展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和生产商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上,要注意“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的原则,促进各参与组织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荣昌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农业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农产品代理商、分销商做市场,共同投入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农产品交易资源信息共享,建立集农户、组织和商家共赢的利益联合体,使农户和商户对市场网络的掌控运用处于主动地位,促进集约化经营。
5.3 建立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增强特色农贸产品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加工技术对各种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诸环节高效链结,促进采购与销售枢纽的有效联通,降低运输损耗,通过及时加工和冷链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6]。
5.4 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政府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引导农业经济和农贸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贸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专业特色农贸产品向批发市场发展,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变经营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阳.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J].农业与技,2013(8).
[2]曾伟球.南宁市改造和建设农贸超市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3]谯龙,黄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
[4]马增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J].中国市场,2010(17).
[5]袁微,汪凯.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6).
[6]宣亚南,易福金.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产品线:撬动地产新经济 篇7
当我们静静地反思, 会发现整个房地产行业在二十年里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模式, 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过于依赖劳动力的低成本、土地价格推高下的房价提升、企业高负债的资本周转、通胀预期下的销售额快速增长……对此, 国家屡屡出台的调控政策可视作政府试图改变这一生产与增长模式而施加给企业的外部推动力, 同时也是富有责任心的房地产企业调整自身发展模式、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真正契机。“断奶”后的地产企业, 将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如何面对复
相信告别“青春期”的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的会是更加成熟、理性的发展期。
地产经济的新趋势:用“产品线”提升企业收益
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业是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 作为住宅市场生产营销主体的房地产企业, 其企业运作模式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围绕市场需求, 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其中, 企业利益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的利润额。经济学上, M=S×F是最普遍适用的一个公式:M-利润额;S-销售额;F-利润率。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 做大S有两个途径:一是卖个好价钱;二是进行大盘开发、多项目开发。提高利润率F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做好产品、实现品牌的溢价;二是控制成本。
由此可见, 做到生产运营中的“多、快、好、省”, 是每一个地产企业追寻的目标, 也是我们评价企业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那么, 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能练就一身好武功?如何具备最佳的市场应变能力?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规模开发与快速开发能力、产品与品牌的溢价增值能力、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对于这一系列问题, 我们认为目前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推行以“产品线”为基本的、标准化的、可复制式产品开发管理模式。
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以产品线为基本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
商品住宅作为当下老百姓最大宗的可购买、可租赁商品, 是否能实现产业化生产。其商品性质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品的体量庞大, 单位产品生产中占用的资源品种多样且复杂 (特别是占用的资金量较大) , 生产周期冗长, 生产过程较易受到地形、气候等影响。特别在人类漫长的建造史中, 陈旧的生产模式根深蒂固……因而, “住宅产业化”被很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较难完成。尽管我国很早就有住宅产业化的尝试, 但直到了2007年, 万科才在上海推出了首个以“产业化”模式运作的项目——上海新里程。
但是, 从一些发达国家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研究中, 我们不难看到:住宅行业的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从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成长轨迹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以“产品线战略”与“标准化生产模式”为基础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确实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内生动力, 是企业从低端项目型公司成长为产业型公司的至关重要的技术措施。
尽管这类企业也在遵从M=S*F这一市场公式, 也在力图通过“好价钱”、通过“大盘开发、多项目开发”做大S;也希望用“好产品”“品牌溢价”和“控制成本”来提高利润率F, 但他们处理不好“高效率”与“高品质”的关系——要速度, 品质就难以保证;要品质, 开发速度就上不去。这类企业的诸多运营问题, 我们认为大都与未推行标准化开发模式有关, 诸如:项目前期定位不准, 设计周期冗长;项目施工周期较长, 质量通病多;项目成本难以控制, 项目的预算与结算价格偏差较大;项目执行力度较差, 开发工作效率低, 项目成果难以把握, 同时项目过多依赖个别技术权威;企业招聘困难, 项目缺人现象严重等。
如何面对整个行业的巨大挑战?答案只有一个:学习制造业, 走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化道路。拿万科当年的话说——“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而“产品线”及“产品线战略”, 就是当下行业内各企业的必修课。
“产品线”的技术为杠杆
住宅“产品线”式的产品开发模式不同于传统项目开发模式的根本在于:后者是一种单项目式的、临时性的开发模式;而前者却是一种多项目可复制式的、战略性的开发模式。这就要求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期必须制定一整套企业产品线战略、产品线的产品标准、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技术文件以及相应的信息流程体系, 而标准化与模块化则是企业在产品线研究及执行中所运用的手段, 是企业战术层面的问题。概括起来, 我们认为一个地产企业的产品线研究是让企业在技术与管理层面做到三个前置、一个完善——“产品定位前置”、“产品标准前置”、“产品设计前置”以及“完善的信息流程系统”。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又必须是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下进行的, 即我们总结的产品线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1.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企业自身条件为原则的产品线研究方法
市场上的大宗消费商品能够进行产业化生产, 是因为具有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消费人群的消费倾向趋同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产品设计的技术标准、产品部品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是对市场的最好理解, 产品标准也是对客户需求及心理的直接技术反应。当然, 在制定一个企业的产品线战略时, 企业自身条件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2.以市场假设为出发点、以实践为根本的产品线调整与经验积累之研究策略
产品线研究作为一项企业运营的系统研究工程, 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又千差万别, 是一个始终贯穿企业发展、持续循环的工作过程, 是一个踩着“前任肩膀”、不断进取与创新的研究过程。这就要求在研究的前期, 必须对我们面对的市场环境有全面的了解。
由假设到实践是产品线的创新过程。最后的调整与总结是研究的修正阶段, 是我们对产品创新在市场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修正。由假设到实践, 再到调整, 最后回到我们新一轮的市场假设, 就是我们最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与工作方法。
3.以企业各生产部门协同工作为目标的、以企业电子信息平台为结果的研究方式
在制造业, 推行产品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形成一整套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信息体系。这一系列的标准化成果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使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以技术为准的质量控制与信息管理平台。因而, 地产产品线研究的成果必须是一个能统领企业生产各部门工作的平台。
房地产企业“产品线”的研发内容
在实际项目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一般将整个“产品线”研究分为建筑咨询与工程设计两大部分。在建筑咨询阶段, 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对市场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制定企业产品战略和标准化战略规划, 明确目标市场与目标消费人群;
(2) 研究目标市场, 建设精品资料库;
(3) 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势项目, 总结企业现有技术;
(4) 确定企业重点发展的产品线;
(5) 建立企业产品资料库, 包括户型资料库、产品配置资料库等。
循环经济与产品绿色设计研究 篇8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兴起, 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 如何有效地激励企业提高产品绿色度、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 (Extended Producer Resposibility, EPR) , 对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使用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成为产品供应链中的监督者, 为保障企业生产的生态化和低能耗, 起着鼓励和监督作用。
近年来, 许多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 以约束企业进行产品回收和利用, 如欧盟对使用某些有害物质 (Ro HS) 的限制、关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 (WEEE) 的限制 (Esther et al, 2014) 。我国对生产者延伸责任的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晚。2005 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其中主要提出了在产品的生产设计阶段, 就需要为是否有利于最后的回收考虑, 并进行相关的符号或者图案标识, 即引进EPR制度。2006 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其中提到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再生塑料制品”“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再生纸制品”等对其含量做了明确规定。2008 年8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 年1 月1 日起实施。2011 年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 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 对EPR的概念和执行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和责任认定。其中, 明确指出了由政府负责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多元化回收;建立专项资金, 鼓励民间投资;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实行资格许可制度 (Sheth et al, 1991) 以保障整个行业的行为规范。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但也产生了许多废弃产品。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 在其无用废弃之后所进行的再循环过程, 主要是指将它们与其他彻底无用的废弃物区分开来, 通过分类回收、回炉冶炼等高新技术对原料进行搜集和集中再利用, 使其回到原材料的形式。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研究发现, 产品再循环的执行可大大减少废弃垃圾的数量, 同时对地球上可用的原材料资源也能得到很高的利用率, 这也是产品绿色设计的优点和本质。因此,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要把重点放在产品的绿色设计上, 通过产品的源头, 解决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研究背景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大众的重视。为了控制环境的不断污染,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地制宜, 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目前, 不少制造商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尝试回收可循环材料。产品绿色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对环境因素的考虑不仅在产品的回收处理中, 更是将其从产品设计的源头进行探讨和控制, 这种思想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相容性能更加注重, 考虑也更加完善。产品绿色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产品材料资源、能源的利用最大化, 并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工业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产品设计初期, 企业就需对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详细考虑和分析, 并充分考虑产品各种零部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难易度、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加工方法、回收处理零部件结构的工艺性等与回收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1]
产品再循环设计的有效实施对企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效益。通过对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的标准化控制, 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传递给消费者, 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 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二是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制定再循环设计的系统, 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与维护、处理支出, 如对材料与能源重复利用、简化回收拆卸程序、降低焚烧填埋步骤等。三是环境效益。作为绿色设计的重要手段, 产品再循环设计针对其生产制造与循环利用提供绿色的解决方式, 力求将环境污染降到最小, 对环境与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发展
自上世纪60 年代开始, 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使得循环经济的思想开始逐渐萌芽。“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的经济学家K.Boulding提出, K.Boulding指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整个系统主要由人、自然、科技三者组成,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通过投入自然资源, 而后企业利用资源进行产品生产制造, 消费者使用产品及对无用的产品的丢弃, 在这整个过程中, 依靠资源无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将最终会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 而将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可持续经济, 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为保障长远的发展, 作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参与者, 就要求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实践一种新的发展观: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将“增长型”经济转变为“储备型”经济。二是通过循环经济手段, 改变以往只依赖于无限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的经济模式。三是推行以福利和实惠为目标的经济, 而不是以往只注重于产量和利润的经济模式。四是以建立资源无限循环利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循环式”经济, 而不是过去“单程式”的经济方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其他发达国家相对较慢, 对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也较晚, 约在上世纪90 年代左右, 循环经济的思想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 同时结合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入。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过程是:1998 年, 德国的循环经济理论被我国引入, 同时德国政府不断修正后得出的“3R”原理在我国循环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基本确立。1999 年, 我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点进行归纳和整理。2003 年, 我国政府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了科学发展观, 并确定了以物质减量化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2004 年, 政府通过不断实践和发展, 结合相关经验提出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从城市、区域、国家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推广。之后, 政府通过不断推出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2009 年1 月1 日, 在经过10 多年的不断摸索和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 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 调整循环经的济各个环节, 同时制定了绿色采购法, 特定资源、特定产品、特定产业的循环利用的单项立法 (条例) 和各项循环经济标准, 至此初步形成了我国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2]
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不同, 循环经济本质特征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也是建立在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 产品生产的循环经济特点是消耗低、排放低和效率高。通过循环经济的三个特点, 可发现资源能否有效循环利用就是循环经济成功的关键。
我国于1996 年引入的德国政府颁布的 《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指出, 对废物处理, 最优顺序应是避免产品产生 (即减量化) 、材料反复利用 (即再利用) 、最终产品的处置 (即再循环) 。据此, 3R原则成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 (reducing) 、再利用 (reusing) 、再循环 (recycling) 。其中, 减量化原则是指希望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参与者企业着手, 对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控制, 以期达到规定的生产目标或市场目标并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再使用原则通过对产品及其包装、容器等的多次重复使用要求, 以及产品的使用期限尽可能延长要求达到;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自设计之初将产品的生命周期考虑其中, 保证产品在消费者手中完成使用功能被废弃后, 能成为有用的资源而非无用的垃圾。根据材料循环的程度不同, 产品再循环可分为原级再循环、次级再循环两种情况。原级再循环包括报纸、易拉罐等可以重复使用的产品;次级再循环是将A产品使用后的废弃产品转化为B产品或C产品等的原材料, 而根据再循环的效率, 原级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产品的绿色设计与企业发展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资源整合、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和生态设计这几大特点融合起来, 达到将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高效、优良的经济发展方式, 使得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美化环境, 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对于循环经济中所需要树立的产品乃至企业和行业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中, 产品绿色设计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并要求在产品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上世纪80 年代末, 人们对环保理念与产品制造的关系理解越来越深刻, 形成了一股国际的设计潮流, 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也随之产生。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 (Ecological Design) 。早在上世纪60 年代末, Victor Papanek就在其 《为真实世界而设计》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一书中提出, 产品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环境的保护, 不能一味的要求经济发展为先。[3]一开始, 其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之后爆发了世界“能源危机”, 使得“有限资源论”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 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产品的绿色设计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 产品的绿色设计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 考虑其环境属性的同时保证应有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和质量要求。其中, 环境属性包括与回收再利用和循环经济相关的产品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绿色设计的潮流表明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崛起, 也代表了设计师对产品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准则。
根据相关理论, 产品绿色设计的内容可分为几种:绿色材料的选择设计、绿色制造的过程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绿色物流设计、绿色服务设计、绿色回收利用设计等。在产品绿色设计中, 不仅仅要选择产品的材料、确定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流程, 选定产品的包装材料, 还要对产品的运输环保性等都充分考虑资源的消耗量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且不断寻找和采用尽可能合理和优化的结构方案, 使得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一系列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影响降到最低。
本研究中提到的产品绿色设计, 是指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所考虑到的与生态环境相容的同时, 保证产品本身应具有的功能和使用寿命等, 要将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理过程考虑其中, 最终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建立绿色、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 绿色设计是在更深的层次上, 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以建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
产品绿色设计中的生产者延伸责任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概念提出、形成和发展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 尽管历史很短, 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4]1988 年, 瑞典隆德大学的环境经济学家Thomas Lindhqvist首次提出了生产者延伸责任的概念。在给瑞典环境署提交的报告中, Thomas Lindhqvist指出, 生产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责任应被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特别是对废弃产品的回收、再循环和最终处置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从广义上讲, 生产者延伸责任所指的是一种原则、一种生产者必须承担其产品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全部影响的责任, 这就包括了在产品材料选择和生产流程时所产生的上游影响, 以及在产品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的下游影响。另外, Thomas Lindhqvist对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基本内容作出了五个方面的规定:环境损害责任、经济责任、物质责任、信息披露责任、所有权责任。[5]
随着循环经济、产品绿色设计的理念不断被大众理解、接受和推崇, 生产者延伸责任这一概念也不断被提及、使用和实践。1996 年, 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议会 (PCSD) 根据对生产者延伸责任的理解将生产者延伸责任改为“延伸产品责任”, 同时指出在延伸产品责任的体系中, 制造商、供应商、使用者 (公共和个人) 、产品处置者必须一起承担产品及其废物对环境所产生影响的责任。延伸产品责任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在生产链上的那些最有能力、最方便改善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参与者。该责任的主体根据在生产链上的能力情况而定, 或许是原材料的生产者, 或许是最终用户, 或许是其他。[5]日本作为亚洲国家中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代表, 在2000 年开始实施的 《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基本法》中就明确地体现了生产者延伸责任的思想并加以推广实施。从2001 年开始日本政府规定, 家电生产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 均有回收、循环利用废弃家电并负担部分废弃产品处理费用的义务。在生产者延伸责任理念实施过程中, 由制造商负责对产品进行回收、再生和处置, 费用则是由用户负担。在基本法中明确立法规定了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这四种家庭常用家电的生产者必须对生产销售的产品承担回收和再商品化责任, 而消费者在使用了这四种家电后, 不可随意丢弃或空置, 必须在给厂家上缴规定的费用后, 通过一定的渠道交给厂家, 由厂家回收并再利用。[6]在我国台湾, 环保署在1997 年7 月颁布了《废弃物清理法》, 并宣布废弃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者四件大型家电为不易处理且长期不易腐化的一般废弃物, 并规定从1998 年3 月1 日起执行对这四种家电的回收处理工作。《废弃物清理法》规定, 废弃家电的回收处理责任为生产商和进口商, 要求责任方完全负担回收处理所产生的费用, 并因此成立专项基金。
结论
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绿色设计已成为企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否成功占领市场、成为新的绿色化生产的潮流, 取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广程度、生产者延伸责任的执行程度。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计国君, 刘华.面向再制造的产品生态创新之演化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6) :66-75.
[2]王保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12) :1-4.
[3]Victor Papanek.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M].Chicago Press, 1984.
[4]刘画洁.生产者延伸责任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5]鲍健强, 翟帆, 陈亚青.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8) :98-105.
狠抓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篇9
一、树立顾客至上的全员质量意识
中国的企业缺乏的不是资源配置、人, 缺乏的不是管理、智慧、技术, 而是质量意识。在企业挖掘核心竞争力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沟通、服务等五个要素中, 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质量, 因为没有质量就没有企业生命。因此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树立顾客至上的质量意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永远都离不开客户的支持, 企业必须时刻关注顾客的需求、积极收集客户对于产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 并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坚持顾客至上, 强化质量意识。
1. 企业最高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具有顾客至上的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领导者的认识和管理, 因此, 企业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 由企业总经理任主任, 企业负责经营、生产、技术的主管领导任副主任, 成员由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专门负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来抓, 树立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观念。
2. 全体员工树立顾客至上的质量意识。
企业决策者要向员工灌输顾客至上的企业理念, 利用各种导向性的宣传、教育和专题培训, 培育和提高员工的顾客至上的质量意识, 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之中。同时也能让员工领会高质量的产品会创造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一个响当当的牌子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它反映着公司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也是企业人的生命。全体员工应该像维护个人声誉一样维护企业产品的质量, 让员工始终保持顾客至上的质量观, 从而将领导者的质量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进而提高个体在实际工作中的质量行为。
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企业加强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 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设计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起始环节。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工作在制造过程得到普及,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已形成共识, 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现代设计技术, 如可信性设计、健壮设计、质量功能配置、动态设计、仿真技术等, 保证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提高研发人员运用质量工具的能力, 从而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同时建立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设计咨询保障制度, 有偿地聘请权威专家或权威设计机构, 对企业关心的效益问题、方案的伪劣、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估和优化, 从而确定最优设计方案, 提高效益。
2. 把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关。
原材料入库, 严把质量关, 质量验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把关, 必须由专门的技术检验部门给出结果, 发现不合格的原料应拒收。未经检查验收的原料及不合格的原材料绝对不能投产, 因为原材料质量差, 严重影响到产成品质量。
3.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过关, 并不能保证产成品质量, 还必须加强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的检验, 中间产品逐项检查, 杜绝不良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避免因半成品质量不过关而威胁到成品质量的后顾之忧。
4. 重视售后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售后服务工作, 既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延续, 又是产品销售过程的重要补充, 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售后服务也是产品, 是整体产品的一部分。通过对顾客的回访、问卷调查, 听取客户对产品改进的建议、建立客户档案, 同时收集、分析售后服务环节发现的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 把这些汇总的信息作为实现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起点, 实现售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从而不断满足并超越用户的需求,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 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工作, 把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延伸到售后服务过程。
三、完善质量检测手段
质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检测就是对产品进行检查、试验、计量和将产品的质量特征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通过比较, 尽可能迅速地纠正产品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整改提高。企业的检验工作做得愈好, 就愈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在实际工作中, 还应加强检测设备和仪器先进合理, 各道工序配备检测和计量手段, 跟班检测易出现问题的要害部位, 设置质量控制点, 组织有关人员对易出问题的工序进行认真分析, 改进和完善, 以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另外还需加强化验人员的责任心, 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无误, 建立留样复查制度, 确定责任, 以备查考。
四、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 运用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 把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 将产品研制、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情报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统统控制起来, 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 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1. 组织保证。
企业内各个部门明确责、权、利, 各个部门主动采取行动, 完成任务, 防止出现业务重叠、互相扯皮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是从组织上保证各个部门协调行动、团结一致, 使得企业长期稳定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2. 措施保证。
实行质量否决权与企业员工的利益挂起钩来, 产品质量对员工的劳动评价及利益分配具有最终决定权, 质量好、收益高;质量差、收益低;质量劣、无收益, 还要受惩罚, 从而使员工形成习惯, 养成自我质量意识。
3. 完备生产条件。
为生产第一线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如光线照明适度、降低噪声强度、安全生产防护措施等, 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使员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 为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保障。
4. 后勤保证。
领导在生活上关心员工, 员工有工作餐补贴, 把员工的生活福利搞上去,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多为员工办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实事好事, 利用节假日慰问员工, 看望患病员工及家属。同时, 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 从而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的高低, 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必须清晰认识其重要性。市场总是千变万化的, 机遇与危机并存, 危机一旦出现, 尤其是产品质量方面出现问题, 企业应快速查明原因, 及时搜集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信息, 分析其原因, 尽快做出反应, 顺利度过企业经营中的危机。
发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县域经济 篇10
1.1 正阳市场基本情况
正阳市场位于正阳北街, 建筑面积近1万m2, 固定资产1200万元, 摊位550个, 经营范围有:杂粮杂豆类、生活用品类、蔬菜、鱼肉类等, 年经营12万t, 销售收入2.5亿元, 从业人员750人。市场设有主厅, 经营干鲜、冻货、肉类、日用小百等多个功能区, 水产大厅销售各种水产品, 花鸟大厅。由于市场地处市区中心, 交通便利, 过往人流较大, 是县内主要零售市场。市场建设较早, 基础设施齐全。
1.2 东北商贸城基本情况
东北商贸城位于正阳南街南段西侧, 全称镇赉县东北商贸城农贸市场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6万m2, 建筑面积3万m2, 固定资产2800万元, 摊位660个, 年经营量30万t, 销售收入4.5亿元, 从业人员2800人, 经营范围有:果蔬、鱼、肉、鲜活农产品、日杂小百、杂粮杂豆等。市场有大厅、广场和周围商铺三大块, 大部分果蔬经营大户都集中在这里, 是果蔬批发主要市场, 同时也聚集其他粮、禽、肉等商户和客户。
1.3 铁北杂粮杂豆市场基本情况
镇赉铁北杂粮杂豆市场位于镇赉县铁北, 市场经营业户65户, 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户。市场总占地面积38万m2,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近2.4亿元, 年度总经营量80余万t, 年收购额12亿元, 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杂粮杂豆远销到广东、河北、山东、福建、新疆、安徽等10余个省区, 部分农产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1.4 农村集贸市场
镇赉县有4乡7镇, 除固定的摊点外, 每个乡镇都有集贸市场, 每月在规定时间里有大量商户汇集, 极大促进商品往来, 物流交通。给镇赉县各乡镇的农副产品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更加拓宽了农民的发展渠道, 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有了更大的利润值。
1.5 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
在抓好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 我们认真抓好农产品无形市场建设, 着力构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我们先后成立了肉鸡、蔬菜、瓜果等农业十大产业协会。各协会均把组织农产品销售作为协会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除主动与各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加强联系外, 还将协会网站当成农产品准则的重要渠道, 定期在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动态, 组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 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扩大影响面。其中2012年坦途供销社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文明服务示范单位”。
2 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交易市场总体规模小, 基础设施不完善, 检验检测设备不全或没有;管理方式粗放, 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档案信息管理, 市场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条例实施不到位, 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根溯源;缺少统一布局、合理规划, 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冷库、恒温保鲜库等建设滞后。
2.2 交易方式落后
农产品市场基本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 在销售时依靠传统的小集市或批发市场, 对于电话、电脑等现代手段的应用很少。传统的现货对交易方式, 存在着手续费用高、透明度低、价格稳定性差的弊端, 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要求。但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硬件设施水平尚未达到现代化交易水平, 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市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都限制了农产品市场现代化交易方式的采用和推广。
2.3 市场交易主体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供销社等。这些组织存在规模小、信誉度低、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主体。农民经纪人队伍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农民经纪人文化程度很低, 对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全面, 对过去、当前及未来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掌握较少, 降低了自身的议价能力。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经纪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阻碍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2.4 网络、信息体系不完善
信息网站少, 而且信息更新不及时, 访问量低, 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处理。不能够提供农产品的当日交易价格和查询到往期连续的农产品交易价格, 无法提供价格参考和指导意见。
3 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
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 使市场发展朝向规模化发展, 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改变经营环境, 逐步加强配送功能。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商品台账、索证索票、畜禽产品检疫证公示和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 对生猪、牛羊实行定点屠宰;建立农残快速检测点。
3.2 完善基础设施
引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引进龙头大户, 进一步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场体制。
3.3 加强政策扶持
扩大市场规模, 扩大市场的影响力, 必须协调国土部门, 加大土地征用力度, 协调土地、房产及金融部门, 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问题, 从而增加市场流动资金, 进一步活跃市场。扩大物流功能, 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软环境治理上我们要下大力度抓, 要以国内知名市场为榜样, 吸取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 在运输方面, 为车辆做好导航做好服务工作, 来往的车辆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就是活广告, 把这里的政策以及宽松的经营环境宣传到全国各地, 那么市场的知名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大。
3.4 规范市场, 提高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
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以此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配备有足够经验和协调能力, 并时刻把业户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管理人员, 充实到市场管理第一线。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 建立专门网站, 宣传市场、企业及产品, 以此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
摘要:吉林省镇赉县地处吉林、黑龙江和内蒙三省交界,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物产丰富, 水路交通便利。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使市场档次更高, 更具规模, 更加完善, 成为以资源为依托, 以特色产品为主导, 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 突出区位优势, 辐射周边, 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为目标的东北最大的物流港。使镇赉县农产品市场真正成为依托吉林, 辐射东北的设施先进、基础完善、科学管理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
产品经济 篇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徐小青
中国劳动力优势还可持续10年
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2至4年消失,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可以使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再持续10年。中国在2004年已经达到路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出现短缺,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而以社会人口抚养比来衡量的人口红利转折点,将在2013年至2015年间出现。这说明,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所长蔡昉
开发新型油料意义重大
我国目前每年食用油消费总量为2500多万吨,其中60%以上依赖进口。食用油的主要原料大豆缺口较大,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2009年为4255万吨,预计2011年大豆进口量达5200万吨。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食用油缺口可能还会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发不与粮棉争地的新型油料资源,对缓解我国食用油料短缺问题很有意义。茶叶籽是茶树的种子,含有20%-30%的脂肪,与进口大豆相当,是个新的油料来源。如果通过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改良提高,發展叶果两用茶园,甚至开发以产籽为主的高产油料茶园,未来完全有可能实现年产超百万吨的茶叶籽油产业规模。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
2012年农产品贸易增速将放缓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产品第二大进口国、第四大出口国。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预计今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将出现增速放缓,全年进出口贸易增速在15%-20%的区间内运行。” 15%-20%的数字大幅低于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32.2%的增速,也低于2011年前10个月28.9%的进出口增速。对于放缓的原因,边振瑚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随着全球经济放缓预期增强,日本、欧盟、新兴经济体等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因素将凸显。大宗农产品价格虽然会维持在历史高位,但继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边振瑚
创新金融产品追随引领经济形态 篇12
现代经济是一种货币信用经济,金融资源的动员和分配是动员和分配社会物质资源的前提。而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金融效率的实现是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金融创新内容应该正确反映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各个主要方面和渠道,若以此为标准,金融创新应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三个方面内容。
金融制度创新是为了适应金融效率的提高,在金融资源非配制度上发生的变革和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是通过金融资源分配和金融交易的某种制度变革或制度安排,增强制度交易的活力、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改善金融交易规模,最终达到提高金融效率的目的。
金融技术创新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而在金融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方面发生的变化与革新。金融技术创新既是金融效率提高的物质保证,也是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金融制度与金融交易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该说,金融技术创新是传统金融资源分配模式与现代金融发展的根本区别。
金融产品创新是指金融资源的分配形式与金融交易载体发生的变革与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各方金融要求日益多样化、金融交易制度与金融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金融产品创新适应了社会财富增长的背景下,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多样化需要和投资风险管理的各种要求;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分配了可支配的金融资源,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
2通过推进金融结构性改革,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扶植弱势的有潜力的经济形态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力量,地方经济的活力所在,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唯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使地方经济生机勃勃,充满朝气。
推进金融结构性改造既涉及到体制改革,又涉及到结构调整,还涉及到金融政策的创新。只有通过金融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渠道并举,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一,应构建于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在奉献可控前提下,放宽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其二,应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步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其三,推进金融产品结构性改革,加强面向中小企业倾斜信贷投放,发展民间借贷,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其四,要发挥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通过健全财税政策、税收优惠及损失补偿等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并力争在现有信用平台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便于金融机构获取企业金融信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必须要进行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形态的发展出台新的举措、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平台,也唯有不断紧跟和引领经济发展才能增强金融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根据各地实际,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探索政银企对接形态。比如,组建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开发公司和企信担保投资公司等,可实现政府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改变单一的投融资格局,降低资金风险和融资成本,有力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增加微型金融组织数量。可以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扶植小额贷款公司,使金融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上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惠农贷款模式也要改革创新。一些地方实行的推广“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职人员+农户”等贷款新形式,探索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拓宽了农业融资渠道,使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惠农保险也大有潜力可挖。政府在这一模式上,应该也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扩大农业保险范围,让农民更多受惠,农业生产更快发展。
3金融是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有力工具,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从政府角度来讲,如何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随着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权限普遍被上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难度,同时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已逐步减弱,在相互沟通、协调方面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搭建银企互动平台,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
放眼全球,我们看,国际上的金融中心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我国亦然,除了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外,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相关部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扮演好“指路人”的角色。一要制定规划,从战略上明确金融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二是落实政策,全力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金融创新,要着力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四是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五是发挥金融业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使资金流向低碳产业、朝阳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落后产业,在资金上要严加控制,并增加其贷款的利率。倘若如此,势必会使地方经济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
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结构调整、要素整合、技术改造、企业改制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应发挥规划引导、政策导向、规范秩序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营造改革、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本地区上大项目,培育好企业,以增加信贷投放“亮点”。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着力营造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应进一步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者的曝光与打击力度,维护银行合法权益。
4金融产品的创新核心动力是商业银行内部活力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会更上一层楼
建立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内控机制。金融服务说白了就是在经营货币,没有风险周转的空间,当然是一个大风险的行业。像资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等。为了防止风险,必须学习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内控机制,靠制度去约束行员行为。国外的银行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应该认真虚心学习效法。
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不断完善人事制度,让大家工作舒心、顺心,愿意同银行同呼吸共命运。事业和待遇是留人调动积极性最直接的基点。要明确银行的内部分配应是“多劳多得、按绩取酬”,在激励机制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荣誉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注重智力资本的报酬,鼓励员工去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让能人带队冲锋,让经营明星提升执业能力。
积极拓展银行业务,根据银行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高端、中端或低端发展思路。关于业务拓展空间问题。应在原来业务的基础上为企事业单位代发工资,代收代缴费用,如:水、电、电话、有线电视、房租等,代售机票、车票、公交月票,代卖养老保险金、开办养老储蓄等,提供保管箱业务,代理外汇,提供信用证及担保等业务,银行应图谋通过国际化走出一条混合经营的路子,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
【产品经济】推荐阅读: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11-26
山寨产品的经济学分析08-31
提高产品质量的经济学08-06
我国机电产品低碳经济11-07
衡阳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08-29
循环经济下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12-07
产品经销合同(系列产品)12-02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07-06
浅析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05-30
产品定位报告- X X保健品产品定位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