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

2024-06-23

二孩政策(精选12篇)

二孩政策 篇1

西安万人购房团团长、独立地产评论人 李连源

消费观念受制于经济收入, 当一线城市购房者在高房价下惟大而上时, 二三线城市大多数人想的是我少买一间若干年才用得上的房划不划算、一个架子床或两个单人床能不能住下二个孩子的问题;我们在“一个孩子孤单, 再生一个做个伴”的想法下去践行二孩政策, 为什么要活生生地用房子把他 (她) 们分开呢?再者, 之前不是有一对小夫妻面对四个老人, 至少四套房的算法吗, 如果这样, 即便生两个孩子也一人一套, 何必住一块呢?毫无疑问, 二孩政策会给每个有需求、有践行条件的家庭带来活力、幸福感、满足感, 亦能向楼市释放、传导一些积极信号, 但能否给楼市注入新活力, 亦或加速楼市大户型产品去化、热销, 需要进一步观察。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经理龚敏

二孩政策对三四线城市效果可能比一线城市要好, 因为他们受传统生子情结影响大, 如果一胎女儿很可能还会再生, 三四线城市生活成本低, 提高了生二胎机率, 有利于住房需求增加。放开二孩需要配合一些实质经济补贴去刺激才会有些效果。但目前国内经济状况可能对这部分补助有心无力。

首都经贸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系主任 赵秀池

全面放开二胎, 一方面增加了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最好的城市人口的数量,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生育力极强的农村人口的数量。而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大量农村人口在不断转换成城市人口。农村人口进城, 即使买不起房, 也需要有人提供租住的场所, 住房的刚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全面二胎政策无疑为低迷的楼市、刀刃上的白银时代打了一剂强心针。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杨红旭

听此消息, 澳洲奶牛胸口为之一紧, 中国楼市也为之一振。房地产是为人服务的, 人口增长自然有利于楼市需求。中短期需求 (未来五年) :二房不受影响, 三房四房需求大增。长期 (20年后) , 这波婴儿潮长大后, 将有一波住宅需求小高潮。总体而言, 延长了中国楼市的白银时代与青铜时代。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

如果全面放开二孩, 那么在2050年, 20~44 岁的人口比例将比不放开二孩时增加4%, 增加规模达到1.28亿人。二孩政策将深刻影响住房需求结构的变化, 二胎后, 住房需求起码变为三房, 甚至四房。因此,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 生二胎的家庭住房状况改善成为必然, 这对未来改善型住房项目来讲是利好。由于这样的改善型需求功能性要求更高, 细节更多, 对开发商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对户型功能设计应考虑客厅更大的公共活动空间, 考虑父母或保姆居住的空间、考虑更多的储藏功能等等。当然, 不同的家庭需求更是差异化, 这对开发商的产品研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也将是未来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北京汇博行商业地产研究部总监李军

在现在的房产市场里, 两房的刚需属性已经得到肯定。对部分购房者来说, 三房也属于刚需范畴。按照现在的家庭构成, 三房刚好符合家庭居住需要:父母一间、孩子一间、老人一间。如果不需要老人来带孩子, 父母一间、孩子一间, 还有一间作为书房或者休闲房间, 也是刚需范围。但是如果生了二胎。三房肯定是不够住的。孩子小时候尚且可以用上下床过渡, 但如果孩子长大, 哪怕性别相同, 还是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那个时候:父母一间, 孩子一人一间, 老人一间, 想要三代同堂, 四房才是刚需产品。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学区房的地位将更加不可动摇, 学区房及入读名额的争夺也将愈发激烈。需要各位家长未雨绸缪。

弘威嘉业地产投资集团营销总经理扬子江

纵观国外很多早已是多子女家庭的城市住宅情况, 并不因为家庭里多了一两个孩子就都是大户型主导, 相反, 还是有很多1 房、2 房、3房户型的, 这个是基本事实。孩子都会长大, 现有很多准备或已经生育二胎的家庭, 其第一胎子女往往已经进幼儿园甚至小学。相信不久的将来, 随着年轻人数量的逐步恢复增加, 子女独立分户、外出另住的情况必然出现。对住宅套数的要求会更多地体现出来。这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多子女不仅仅是多间房, 而且要考虑多套房源。由此, 这种情况带来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现有的一些限购政策, 已经到了必须调整乃至逐步退出的时候了。

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授课教授、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有的人说小孩多了, 对住房需求强了, 这个没错。关键能够买得起房子吗?放开两个孩子政策的影响对房地产来说一个增加消费需求, 但是如果小孩真的多了就会降低储蓄率, 储蓄率降低会使得住房的投资性需求下降。而按照我的逻辑, 过去20 年房地产价格之所以大幅度上升, 是人口红利带来的负担减轻、储蓄率比较高带来的, 投资需求上升的影响, 所以我的总体判断, 投资需求会下降, 两个小孩新政策的影响, 总体来说对房地产价格其实是不利的。

济金融专家、《互联网金融革命》作者余丰慧

人口增加必然有住房需求, 需求增加必将传导到价格上, 助推房价是符合逻辑的。不过, 放开二胎对房价的影响目前只是预期而已, 因为放开二胎需要履行有关法律程序, 况且现在开始放开后, 变成现实的住房需求将在最少20 年以后。因此, 目前仅仅是预期影响房价而已。但有预期必将形成炒作预期概念, 将使得对房价的影响大大提前甚至发生在现在。当然, 一个现实问题是, 极有可能其对房价的影响没有想像的那么大。这里面有一个生育观念的转变因素。受制于城市养育成本极高, 随着养老等社保保障的健全, 以及人们对夫妻自身生活水平的高要求等, 即使放开二胎一些新潮年轻人也不一定生育。欧洲、日本、韩国等这些发达地区生育率直线下降可能就是中国明天的缩影。

二孩政策 篇2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卫计委副主任王卫、基层指导处副处长李国文对“单独两孩”政策进行了解读。

“单独二孩”政策适用对象

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居民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

需同时具备三大条件

第一,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第二,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第三,夫妻一方或双方户籍在本市。

四种情形视为独生子女

1.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2.本人曾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但为现存唯一子女。

3.本人为养父母依法收养的唯一子女且无证据表明有其他兄弟姐妹的,或者为养父母依法收养的两个及以上子女中现存唯一子女。

4.生育一个子女后又按照规定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或儿童的,或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或儿童后又依法生育一个子女,亲生的子女以及被收养到的子女均视为独生子女。

注:对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李国文解释,不管是有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此前你有兄弟姐妹,但因各种原因,现健在仅你一人,就可视为独生子女。

申请办理再生育服务证程序

1.提出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理由等。再生育申请应经夫妻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委员、居委会审查并签署意见。在男方办理的,需经女方村委会、居委会、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审查并盖公章。

2.提供身份证、户籍证明、婚姻登记证明材料原件及其复印件,独生子女一方的父母的婚育情况证明及其父母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证明材料,女方1寸免冠近照2张。

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篇3

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消息一出,立刻引来全球媒体关注,普遍以网站头条进行跟进报道。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易”。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长期来看,随着放开二孩后,新一轮人口红利的形成和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提高,各类行业都将最终受益。(图为BBC网站头条图文予以关注)

中国首部慈善法草案欲破公募权垄断

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2005年民政部提出立法建议至今,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怀胎十年”终于提交审议。草案规定,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非公开募捐。依法登记满两年、运作规范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

中国正在进行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项目,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全球最深的“万米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彩虹鱼”无人潜水器本体系统国产化率达到95%。

学而优则仕

陈雨露被宣布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消息引起一阵兴奋。因为,陈雨露此前已经“声名赫赫”。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金融学术领域的著名学者。由学而优者,成为学界领导者,再脱学入仕,将其所能服务政务,已经常态化。

二孩政策 篇4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过去施行的这40多年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基数增长过快的压力。但伴随着长期生育水平的下降,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在坚持原有计划生育国策的基础上,施行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单独二孩”的政策一经推出,就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一生育政策的巨大调整势必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缓解我国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延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单独二孩”甚至“全面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都是我国近年来乃至未来几十年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一家只生一个好”到“二孩”政策的逐渐普及,势必会对我国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单独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1、二孩的生育及抚养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近些年来,生育和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买最好的奶粉,穿最好的衣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一系列的花费都让这些80后的年轻父母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为此,即使国家赋予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的权利,养育一个孩子的巨大开销也使得他们不敢盲目地选择生育二胎。

2、来自家庭和长辈的压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都感受到了家庭养老所带来的压力。因此,许多家庭的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生育两个孩子,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还能减少失独家庭的出现。特别是第一胎生了女孩的家庭,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家里的长辈尤其是男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再生育二胎。所以,有些80后的夫妻即使不想生育二胎,迫于来自家庭的压力也不得不生。

3、文化程度的影响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倾向于较低的生育率。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受教育年限就越相对较长,因而晚婚晚育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甚至出现了许多“丁克家庭”。这部分人群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维系夫妻感情的甜蜜,选择了一辈子都不生育孩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单独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单独二孩”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延缓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正呈现出不断加重的态势。“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新生儿的出生数量和比率,增加年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适当地延缓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2、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生育水平,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孕龄妇女的生育率持续走低,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未来10年我国人口可能会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因此,“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缓解因为人口增长率低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除此之外,计划生育制度下人们受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会出现偏好生育男孩的现象,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而“单独二孩”政策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更大的生育和选择的空间。

3、有利于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4-2-1”模式的家庭结构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时代下所遗留下来的产物。同为独生子女的夫妻二人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这无疑给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其中还包含许多失独家庭和空巢老人。二孩政策的放开可以让子女之间共同分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减缓家庭养老的压力。

四、“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际生育二胎的单独家庭远远低于预期

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初,在我国的1100万对单独夫妻中,仅有不到70万对选择了生育二孩,这个比例仅占单独家庭总数的6%。单独二孩申请的遇冷与当前养育一个孩子的巨额成本费用不无关系。

2、造成生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许多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即使有着强烈的生育意愿,也因为不符合国家规定而无法生育二胎,这就对这部分非独生子女家庭造成了生育机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有一部分70后的单独家庭,即使符合国家生育二胎的条件,也因为自身的年龄原因而无法生育二胎,这也造成了生育机会的不平等。

3、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女性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因为女性需要有产假而不愿意录用女性。而“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一部分女性因为要生育二胎而无法出去工作。

五、推进和完善“单独二孩”政策

1、政府为生育二胎的家庭制定奖励制度并提供政策性优惠和补贴

生育和养育二孩会让许多普通的家庭增加不小的经济压力。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并为生育二孩的单独家庭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资金补贴,制定奖励制度,让更多的单独家庭能够生的起养得起二胎。

2、明确生育间隔年限,防止出现生育堆积现象

在我国施行了40多年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二孩的扎堆出生有可能会导致生育堆积现象的出现,致使新生儿人口的突然剧增。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规定明确的生育间隔年限,让人口的出生率平稳而有效的增长。

六、结语

在“单独二孩”政策施行的近两年时间里,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人口结构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这一政策的施行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为我国未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推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晓春.“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什么——2013年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中的一些发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

[2]马小红.趋同的城乡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调整的启示——基于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1(6).

[3]周长洪.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兼论“单独家庭二孩生育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人口与经济,2005(2).

[4]徐映梅,瞿凌云.独生子女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湖北省鄂州、黄石、仙桃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1(2).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 篇5

为迅速推行河北省单独两孩政策,按照市人口与计生委工作要求,8月15日下午,河郭乡召开“单独两孩”政策学习培训会,各村计生专值、以及全体计生协会会员参加此次培训会。

会上,有关负责人传达了市“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业务培训会精神,详细讲解了2014年5月30日正式启动实施的《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等有关问题的解释,从启动实施单独两孩的目的意义、修改的主要内容和条款、独生子女的认定、时间节点以及“单独两孩”生育的办理流程和要求等,进行了一一解读。

单独两孩政策解读

首先是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的夫妻再生育,实行再生育审批,申请领取生育证后,方可生育。户籍不在同一省(区、市)的单独夫妇,可在已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一方户籍地申请再生育。符合在我省申领生育证的单独夫妇,应按《河北省再生育审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向夫妻一方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申请,由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按审批权限报县级或市级卫生计生(人口计生)部门审批。

为了保证“单独两孩”再生育审批的公开透明,省卫生计生委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流程。对拟批准再生育的单独家庭,在单位、村(居)委会公示10天并逐

级公布监督电话,群众可通过举报电话监督。省级举报电话为87046044,也可直拨12356计生热线举报。

适用范围和对象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夫妻双方户籍或者一方户籍在本省;

2、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即夫妻只生育(含收养)一个子女或生育(含收养)过一个以上子女,但现只存活一个子女。

3、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即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或曾有兄弟姐妹但均于生育子女前死亡;依法收养的独生子女视为独生子女(依法收养以县级民政部门发给的《收养登记证》或收养协议、收养公证为依据,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前形成收养事实的以单位或居委会出具证明为依据);非法生育或收养的独生子女,依法征费并已发给《河北省政策外生育结论证》的,也视为独生子女。

办理再生育手续应提供基本材料

1、夫妻双方居民身份证、户籍登记卡、结婚证;

2、已生育(包括收养)子女户籍登记卡;

3、第一个子女生育证件或乡级计划生育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第一个子女是违反政策生育的,应提交《河北省政策外生育结论证》);

4、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由所在单位(村、居委会)出具独生子女证明,独生子女一方父母由所在单位(村、居委会)出具婚育情况证明。

新政策将带来三大利好

首先,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测算,在现行生育政策下,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到2025年全省劳动人口将下降到5140万人,总人口占比将由

2010年的74.63%降至66.82%。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保持合理劳动力规模,延缓老龄化进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其次,利于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以在政策上减少“独二代”家庭出现,改善家庭代际结构,提升家庭抵御风险和养老照料能力,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同时,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也有利于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

第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是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减缓出生人口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起到调峰填谷作用,避免大起大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人口负担系数,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将采取系列措施科学应对

为实施好“单独两孩”政策,省卫生计生委日前组织开展了独生子女家庭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目前有单独一孩家庭63.15万户,其中确定生育二孩的家庭有20.49万户,占32.44%。我省将采取系列措施科学应对。

省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一定程度上会集中释放生育潜能,可能会出现出生人口增加。预计未来3—5年全省每年新增6.5万人,之后新增出生人口将减少至4万人左右。全省政策内总和生育率将进一步升高,短期内全省总和生育率将升高至1.85左右。

我省将采取系列措施科学应对: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和配置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出生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建立

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正确判断政策的影响和未来出生人口的变动趋势,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政策外多胎生育。

二孩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篇6

关键字:全面二孩;可行性

一、基本现状

从1984年以来,一孩政策覆盖了全国35.4%的人口,1.5孩以上政策覆盖了53.6%的人口,二孩政策覆盖了9.7%的人口,三孩以上政策覆盖了1.3%的人口。也就是说,二孩生育政策覆盖的人口总量几乎达到1.3亿人之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国家上级部门的批准在一些地区实行"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国家分别在下面五个地区做试点,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甘肃省酒泉市是在西北地区经济处于前列,两孩政策在当地经过近十年波折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由 "控制人口"转向"优质服务"。其原因在于生育观念转变的,由于酒泉处于与新疆的交界,是古代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该地旅游业较为发达,移民较多,宗族观念较弱,所以生育观念比较开放。

河北省承德市是位于河北北部集"山、老、少、穷"于一身的欠发达地区。两孩政策的实践显示当地人口的各项指标转好,妇女总和生育水平低于1.6,农村低于1.8,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一直低于8‰,当地的生育意愿经过近十年的转变促进了二孩政策的实施,影响当地生育意愿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就业情况和妇女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

山西省翼城县的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大部分是农户。国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当地开展的"晚婚晚育加间隔"的二胎政策。通过实践其出生率达到了7‰~8‰的超低水平,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甚至接近零增长阶段。其生育观念转变的成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和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都促使当地人民生育意愿的转变,主动放弃生育二胎。

湖北省恩施州位于西南边陲经济条件十分贫穷,由于重男轻女观念存在,当地男女性别比很高,并且超生率很高,计生工作开展困难。实行二孩政策试点之后,当地生育率在一段时间出现了回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宽松生育政策的实施,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回落,而且性别比也趋于正常。

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前列,广东省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该省的男孩偏好比较严重,所以其性别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整性别比是其计生工作的主要方面。自20实际80年代开始广东省就开始实行不同层次的二孩生育政策,但是由于广东省的流动人口数量过大,因此在实行二孩政策方面还是存在的很大困难。

二、二孩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但是若要全面推广二孩政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政策实施出现偏差,或控制力度不够,就会造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过快回升。

1、二孩政策与其它相关政策协调

从上面五个地区的调查来看,在实行二孩政策之后,生育率和性别比下降是因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完善,计生工作逐渐由管理转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才能转变,民众的生育观念才能转变,相对的生育率也就会维持在更替水平。因此社会保险制度和计生工作重心的转变可以看做是二孩政策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如何将这两方面政策进行协调,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奖励政策的合理执行

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之后,逐渐产生多种奖励政策例如:独生子女证等。从上面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实行"晚婚加间隔生育政策"的地区,一部分父母生育第一个孩子之后,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想再生一个孩子,所以暂时没有领取独生子女证,但是当确定不想要第二个孩子的时候,独生子女的奖励政策已经发生变化,这这段期间会出现衔接的问题。同时会出现的问题还有"双女户"的奖励问题等。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一个相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计划生育这样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政策,所以如何保证计生工作中奖励政策的合理执行也是保证二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3、生育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公平性问题在我国的各个政策和行业中都是存在的,同样在制定的生育政策中也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公平性问题,城乡问题与性别问题是公平性的主要体现。原有生育政策问题中在城镇实行统一的独生子女政策,而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或"晚婚加晚育的两孩政策",与此同时国家又实行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此时就会出现城乡之间的公平性问题,因为在农村一部分的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他们同样也是计划内的生育,符合计生政策,但是却没有机会获得奖励。现在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双独家庭可以生二胎"的政策,如果相关的政策协调不完整,同样会影响城乡的不平衡。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和再婚家庭生育问题

流动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其流动性强的特点,导致计生部门管理难,因此,流动人口中超生的比例比较高,如何协调全国计生部门来监管流动人口的生育政策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再婚家庭生育问题,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政策上来看,应该严格按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而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应不应该对原有的再婚家庭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呢?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上来看,再婚家庭夫妻应该有一个夫妻两个人自己的孩子,这样也能使家庭更加和谐。在我国现今的高离婚率的情况下,再婚生育问题也不应该被忽视。

三、二孩政策推广的可行性与条件

1、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的水平

在上面五个地区二孩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开始实施二孩政策时,总和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但是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总和生育率又开始下降,最后达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开展二孩政策经济条件是保证。除了经济条件以外計划生育的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在计划生育水平高,计划生育开展基础较坚实的地区才能保证二孩生育政策的合理执行,能及时对二孩政策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做出反映、调整。

2、政策推广的方式与时机

通过前期几个试点的经验,二孩政策广泛推广的时机十分的重要,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在全国人口生育率较低的情况下完成,一定要避过人口的高峰期,这样可以避免人口的短时间快速的增长,造成人口总数不稳定的情况发生,导致二孩政策失败。

此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二孩生育政策,笔者认为,采用全面放开与结构性放开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合适,在一些计划生育工作较坚实的地区,可以全面放开,而在一些计划生育工作较薄弱的地区,则应该结构性开放,缓慢过度。

在实行二孩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回升,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感到恐慌,而是应该合理面对,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和计生服务力度来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短时的人口回升不可避免,只要是这一趋势在社会的可控制范围内就是可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的成果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为了保证中国的人口红利以及建立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必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顾宝昌,王峰.八百万人的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J].人口研究,1995,(2).

[3]谭克俭.翼城县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试试效果及思考[J].经济问题,1996,(8).

二孩政策 篇7

记者:您认为二孩政策会对中国奶粉及奶粉添加剂市场有何影响?作为国外奶粉企业添加剂的重要生产商和提供商, 贵公司将作何应对?

Avner Avissara:我了解到, 中国在10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决定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将拉动婴儿奶粉市场, 各大奶粉企业都希望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作为国外奶粉企业添加剂的主要生产商和提供商, 我们十分关注二胎政策给中国婴儿奶粉市场及各大奶企带来的影响。

据专家预期, 二孩政策实施后生育高峰将在2017年出现, 政策每年将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 估计中值为500万。如果每年新增500万人口, 按照CBME调查报告显示的婴童家庭月支出1012元计算, 将给整个婴童产业每年增加600亿元增量。中投顾问对于该政策的研究则显示, 涉及到婴幼儿奶粉行业增量每年或达200亿元。

在二孩政策实施后, 反应最为敏锐的无疑是资本市场, 2015年10月30日, 以婴儿口粮为主营业务的乳品企业股价几乎全线上涨。数据显示, 贝因美股价上涨10.2%, 雅士利国际上涨6.25%, 圣元国际、合生元、伊利股份、美赞臣也分别上涨了5.04%、5.11%、2.38%和3.79%。

我认为紧贴市场可以使我们持续关注奶粉添加剂的应用情况并且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以迅速做出应对。在政策变动的环境中, 领先油脂公司可以保证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客户库存水平,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最高的安全性和质量, 这使得我们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为婴儿配方奶粉提供INFATOPO成分的不二选择。

记者:很多家长在购买奶粉时会选择最接近母乳的奶粉, 他们希望通过奶粉喂养达到与母乳喂养同样的效果, 您认为使奶粉接近母乳的关键是什么?

Avner Avissara:事实上, 人类母乳和配方奶粉脂肪的基本成分均为甘油三酸酯, 它提供了婴儿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大约50%的热量。母乳中的甘油三酸酯尤其富含一种被称为棕榈酸的特定脂肪酸, 很多的配方奶粉中也含有。但是, 母乳中所含有的棕榈酸结构独特, 是其它任何油类所不具备的。这种特殊的结构被称为SN-2棕榈酸酯, 它具有一个非常高的棕榈酸比例 (70%~75%) , 在甘油三酸酯中占据第二位。我们公司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全球各地的妈妈们的母乳中均含有高水平的SN-2棕榈酸酯。

在某种程度上母乳优势的关键因素就是在上述中提到的特殊脂肪组织。现在市场中大多数添加植物油的婴儿配方奶粉通常都不含SN-2棕榈酸酯, 但以色列安赛科高科技油脂公司研发的奶粉添加剂INFAT®内则含有这种成份。

记者:二孩政策让母乳与奶粉之争甚嚣尘上, 您认为通过何种方式可以让配方奶粉近似于母乳?

Avner Avissara:母乳是最天然的婴儿食物, 为新生儿提供了最佳的天然营养成分。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6、钙、铁、锌等婴儿成长所需的营养和抗体, 易被婴儿消化吸收, 且能预防婴儿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但是, 不是所有婴儿都能幸运地喝母乳长大, 我认为提供最接近母乳的替代奶粉是对宝宝健康成长最好的选择, 科学添加营养强化剂的配方奶粉可以让婴儿健康发育, 并且提高奶粉的适口性。

市面上标准的婴儿配方奶粉其脂肪结构和母乳脂肪结构存在区别, 这种区别成为限制婴儿吸收营养的关键因素。以色列安赛科高科技油脂公司研发的INFAT®准确克服了这一局限性, INFAT®是经临床验证的专门为婴儿配方奶粉研发的脂质成分, 该成分是15%~55%棕榈酸与合成的甘油三脂的混合物, 通过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 进而对免疫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可以减少婴儿哭闹的频率和时间。

INFAT®包含了母乳油脂中的必要成分, 当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 它是理想的母乳替代品。INFAT®非常接近母乳中的天然脂肪结构, 营养价值以及组成成分, 适合婴儿健康发展的需要, 并且提高适口性。

此项专利已获得安赛科公开发表的临床数据支持, 该数据表明使用含有INFAT®成分的配方奶粉喂养婴儿, 其肠道有益菌种类与母乳喂养的婴儿类似。该成分不仅有益于婴儿成长以及身体健康, 还可以防止感染。另外, 临床数据还显示, 使用添加INFAT®成分的配方奶粉喂养婴儿, 与普通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相比, 其哭闹的频率和时间都显著减少。

记者:近年来, 在中国市场上奶粉添加剂不合格情况颇多, 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到来, 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热议话题。请问INFAT®是如何保证其安全性的呢?

Avner Avissara:领先油脂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 安全措施涵盖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成品完成的整个供应链。首先, INFAT®的成分完全从植物中提取, 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HACCP计划认证生产标准。整个生产链对污染物有着严格的内定标准, 该标准在许多标准中远高于法律规定的对潜在有害污染物所要求的标准。

另外, INFAT®还通过了一系列的质量认证, 这些认证都是由第三方的权威机构按照国际标准出具。

记者:INFAT®是贵公司的专利产品, 并已经应用于国内的许多奶粉品牌中。请问贵公司是否有计划配合二孩政策推出一些针对中国市场的添加剂产品?或者贵公司近期是否会有新产品推出?

二孩政策 篇8

关键词:全面二孩,妇女劳动权,就业歧视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法》) , 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实施。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仍然存在侵犯妇女劳动权的现象,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或加剧这一现象, 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 从根本上保障妇女劳动权的实现。

一、保障妇女劳动权的成就

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它包括自由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接受职业培训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救济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恩格斯曾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1妇女劳动权保障是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的关键, 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广大妇女在政府统一安排下, 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妇女劳动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劳动卫生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 妇女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后,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力资源由市场配置, 妇女劳动就业歧视等问题凸显, 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实施妇女就业发展纲要, 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 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促进妇女就业创业, 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同年8月,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指出, 未来十年, 中国力求实现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中国将努力实现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 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逐步增长;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 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这些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也直接影响到女性的生存价值和人格尊严。目前,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的保障妇女劳动权的法律体系。现行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 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 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第48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根据宪法, 我国制定了保护妇女权利的专门法律《妇女权益保障法》, 其中对妇女的劳动权作出了规定, 同时, 还有诸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 都对妇女劳动权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新《人口与计生法》也涉及保障妇女劳动权的规定, 如第3条规定:“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第24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计划生育。”第25条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 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第26条规定:“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不仅如此, 我国还批准和加入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反对就业/职业歧视公约》等一系列保护妇女劳动权的国际公约, 在国家保障之下我国妇女的劳动占有率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二、侵犯妇女劳动权的现状

国家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妇女劳动就业, 但现实生活中侵犯妇女劳动权的现象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如下:

1. 就业机会不平等

就业招聘中歧视女性。2015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 被访者平均受到性别歧视的次数达17次。22014年安徽大学发布的《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调研报告》显示, 96%的应届女毕业生和75.5%的女性求职者认为存在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其中有61%的应届女毕业生和29.14%的一般女性求职者曾亲历就业歧视。3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生育期的女职工, 规定企业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解雇女职工;一些地方立法规定经期不舒服可以请假休息;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生育的女职工普遍增加产假, 有的达到7个月;还有生育保险缴纳额全部由企业承担。而一些用人单位怕违法,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认为妇女生育会增加单位用工成本, 所以在招聘中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使女性在就业时失去许多选择机会。近年来, 招聘、应聘中公开的性别歧视虽逐渐减少, 但对女性应聘者的隐性歧视仍然存在。这些隐性就业歧视是统计数据无法显示的。二孩政策下部分女职工会生育第二个孩子, 这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使用人单位更不愿招聘女性。

2. 就业率低、职业性别隔离严重

近年来, 中国女性就业数量和比例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但在国内呈下降态势, 不仅低于男性, 而且就业层次不高, 职业性别隔离严重。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 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 城镇为60.8%, 农村为82.0%。女性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3%、14.5%和40.2%。47.0%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2.2%在业女性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为男性相应比例的一半;最近3年, 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中, 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一把手为男性的占80.5%。4目前我国女性主要集中从事的行业顺序为农林牧副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 只有这些行业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而在其他与技术、管理相关的职位中 (如专业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等) , 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国家机关女性人数更少。如全国人大8-11届妇女代表只占总数的21%左右, 第12届有所提高, 也只占总数的23%左右。

3. 劳动安全保护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对女职工的工作中特别是“四期” (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 中的劳动保护作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 一些用人单位唯利是图, 生产条件差、环境恶劣, 不给女职工配发必需的劳动安全保护用品, 严重危及女职工的生命健康。一方面, 普通女工的劳动保护不到位。在一些如橡胶、制鞋、化工、陶瓷、铸造、玩具等非公有制企业, 女职工长期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工作, 尘、毒、噪音严重超标, 严重侵害了女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部分国有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 出现了降低女职工劳动保护费用、劳动保护用品不能按时发放、卫生设施条件差且得不到改善的现象。另一方面, 女工“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有的女职工经期仍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 有的企业在合同上明确规定, 女职工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

4. 工资待遇低下

女性除服务业工资高于男性外, 其他职业一般低于男性。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 城镇和农村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分别为男性的67.3%和56.0%。5这其中有部分是生育所致。因为女性生育期间会中断工作, 升职受到影响, 工资相应降低;有的因生育会完全离职, 再就业时因为业务生疏工作能力下降致使待遇低下。

三、“全面二孩”下完善妇女劳动权保障的措施

1. 完善保障妇女劳动权立法

现行保障妇女劳动权的立法有缺失, 有的太抽象操作性不强;有的对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太轻, 惩罚性不强, 致使妇女权利受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救济。因而需要完善立法。

首先, 修改宪法, 为普通法律确立立法依据。将宪法第48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禁止性别歧视。”其次,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其中应针对就业性别歧视作出专门规定, 包括性别歧视概念、范围, 就业性别歧视监督专门机构、法律责任及救济途径等内容, 尤其要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最后, 修改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相关内容。二孩政策国家的主观愿望是鼓励生育两个孩子,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而女性承担了人口生产的社会责任, 但生育成本不能只由女性承担, 应由国家、社会和家庭三方分担。国家应根据用人单位女职工人数给予一定的补助, 给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 降低用人单位雇佣女性的成本。因此, 修改法律、法规相关内容是必要的。

2. 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 加强政府监管

只有法律文本是不能有效保障妇女劳动权的, 公正的法律还需要政府和有关机构公正的执行, 采取有力措施来落实。除了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 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仿效美国等国家成立性别平等委员会。一方面, 执行《反就业歧视法》和相关法律, 处理性别歧视、侵犯妇女劳动权的争议问题;另一方面, 可以依据立法, 对有违宪嫌疑的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违宪、违法审查建议, 从源头上杜绝有歧视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3. 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全社会进行尊重妇女的宣传和教育。人口生产是全社会的责任, 妇女生育不仅身体承受痛苦, 而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般还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全社会要尊重妇女, 在就业、升职上不能歧视女性, 营造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环境。政府主管部门、执法监督机构要从自身做起, 维护妇女权益, 并引导用人单位消除歧视观念, 依法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妇女综合素质, 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 发挥工会、妇联及一些民间团体在保护妇女劳动权方面的作用, 也是保障妇女劳动权的重要途径。

注释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0.

2 侯建斌.全面二孩或加剧女性就业歧视——委员建议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N].法制日报, 2016-3-15:009.

3 张海英.全面二孩后, 尤需保障女性就业权[N].甘肃日报, 2015-12-9:004.

二孩政策 篇9

生育在人类社会初期既不是权利也不是义务。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生育则演变成婚姻中的法定义务。女性生育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育决定权

目前, 在为了保证人口容量、优生优育以及兼顾国家政策的情况下, 女性可以自主决定生育的数量和性别, 这与古代社会中, 女性作为生育工具, 有很大的反差。同时, 在怀孕的过程中, 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那种有健康疾病的胎儿, 女性可以选择不生育等等。

(二) 生育知情权

生育知情权是指女性对与自身生育相关的信息具有知晓的权利。它是生育权主体行使与生育权有关的其他权利的前提。因为只有权利主体对是否怀孕有了知情权, 才能针对此行为做出相应的措施。

(三) 生育保障权

生育保障权指女性在孕期期间, 享有国家和社会必须为其提供生育安全保障的权利。主要表现有:1.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享有不离婚的权利;2.女性在怀孕、生育、哺乳期间享有延长生育假期的奖励和其他福利;3.女性享有婚前、孕产期前的保健制度;4.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享有生育安全权等。

二、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的冲突

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是目前生育权冲突的主要体现。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 同时也是夫妻婚姻关系中冲突的导火索。

案例一:张某, 结婚一年后怀孕, 但是正赶上升职, 与丈夫商议未果, 便私自去医院流产。丈夫认为张某侵犯了自己的生育权, 要求和张某离婚, 同时请求支付精神损失费3万元。法院判决二人离婚, 驳回了丈夫申请精神损害赔偿给的诉讼请求。婚姻法解释三规定了如果丈夫认为妻子中止怀孕为由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二:李某与吴某结婚3年, 吴某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求子心切的李某以为是自己生育能力有问题, 准备去医院做检查时, 吴某终于说出实情。原来她之所以一直没有怀孕, 是因为怕生孩子后影响体形故偷偷采取了避孕措施。后来李某以吴梅侵犯其生育权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法院经调解无效后, 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解释 (三) 》第9条规定, 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 致使感情确已破裂, 一方请求离婚的, 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 应准予离婚。生育权属于人权自由的范畴, 是双方就是否生育达成一致的行为, 其作为一种选择权, 可以生也可以不生, 作为丈夫无权强迫妻子生育, 无权干涉妻子的生育权。

三、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的冲突解决机制

生育权是自然人的基本人权, 女性在实现自己生育权的道路上经历了重重困难。我国对于生育权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因此法律规定并没有很明确, 所以怎么才能让女性的自然权利上升到法律权利, 当权力收到侵害时如何救济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确立女性生育的优先保护地位

对于女性生育的保护,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 不在此限。”由此看来, 女性在生育权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我国《婚姻法解释法 (三) 》第9条规定:“夫以其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它明显弥补了法律在保护女性生育权上的不足。该条规定在字面意思上确定了对女性生育权的立法态度。它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每个公民都享有独立的生育权。即使夫妻双方基于先前的约定或者后来产生一定的利益矛盾, 都不足以影响女性的生育权。

(二) 积极沟通, 协商解决

21世纪初是生育权从自然权利逐渐向法律权利过渡的重要阶段。女性作为生育行为中的主要载体和义务承担者, 理应受到更多法律上的保护, 以达到男女在生育权问题上的实质平等。因此本文通过对女性生育权的内容和冲突解决机制等问题进行法理分析, 并得出结论:国家应该通过宪法、民事立法等保护女性生育权的实现;使得女性生育权与配偶生育权的冲突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单身女性的生育权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和保护。随着我国对生育权立法的完善、执法力度的提高、生育权法律知识的普及, 我国对女性生育权的保护将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使女性的生育权得到切实有效的尊重与保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制度的不断进步, 很多国家已经把生育视为一种基本人权。以女性为视角的生育转变过程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 更是一个影响人类生存的人权问题。我国全面实施了二胎政策后, 女性生育权应得到更好的保障。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对女性生育权的冲突问题来揭示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并提出保护对策。

关键词:女性生育权,冲突,制度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婧.女性生育权的法理分析[D].黑龙江大学, 2013.

[2]阚凯.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2.

二孩政策 篇10

我国的人口政策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仅1962—1973 年的婴儿潮时期,我国每年维持着2400 ~ 2700 万的生育人口,这12 年中国的出生人口达3. 14 亿,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当时为解决人口增长对于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的不利影响,我国开始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0 年的11. 87‰下降至2010 年的4. 79‰。计划生育政策曾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人口问题。根据六普数据,2010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8. 9% ,超过了7% 的临界水平,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带来我国劳动力锐减,社会抚养压力增加,人口红利消失,长期经济下行等诸多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开始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2011 年我国各地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 年我国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是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仍然只有1. 4。为进一步解决此问题,2015 年10 月,我国提出: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从2016 年1 月1 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同时,生育一孩或两孩的夫妻均可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利于进一步提升国民生育意愿。

全面二孩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深远。一方面,有助于为未来补充提供新生劳动力,降低长期生产成本,维持正常的人口结构,利于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婴儿潮将带来新的行业机会。适逢中国处于消费转型的时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在从出口和政府投资向居民消费转型,这样的时代背景也放大了全面二孩政策对于消费行业的刺激水平。

2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 1 补充高素质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发展经济学的学者普遍认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由人口、技术、制度等因素决定。人口总量大的国家具有较为廉价的生产要素,社会生产成本较低,经济具有竞争优势。中国始于21 世纪初的较长时间的经济腾飞正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的。1962—1973 年是中国的婴儿潮阶段,三年自然灾害后修生养息带来了大量的新增人口。到了21 世纪初期,这些新增人口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正在出现缺口,东南沿海各地已出现了用工荒等现象。如果不转变人口政策,中国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渐枯竭。根据测算,2036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降至8 亿人以下,而如果放开二孩政策,劳动年龄人口在2048 年才降至8 亿人以下。

2. 2 减轻社会长期抚养压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两个青年人要抚养四个老人,我国社保基金将面临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据统计,2014 年我国四项社会保险当期结余了近6000 亿元,尚能维持收支平衡,但是2014 年社保基金收入的增速仅为10% ,而过去这一增速一直维持在20% 的水平,未来面临着较大的抚养压力。根据测算,如果不放开生育政策,2050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达到34. 5% ,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50 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9. 9% ,这将有助于减轻社会长期抚养负担。

2. 3 拉动中国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

宏观经济学里,经济增长由居民消费、政府投资、出口和民间投资拉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市场增速低迷。同时,我国政府投资过量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社会无法消化过量产能。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压力。而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测算,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每年将带来新增消费达1200 ~ 1600 亿元,这将有效将目前高企的国民储蓄转化为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3 对于细分行业的影响

3. 1 地产行业

居民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包括居住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其中居住性需求由20 ~ 44 岁青年群体的人口数量决定。放开二孩政策将在长期内增加房地产需求。根据测算,如果全面放开二孩,那么在2050 年,20 ~ 44 岁的人口比例将比不放开二孩时增加4% ,增加规模达到1. 28 亿人。这部分新增人口将使房地产行业直接受益。而从短期来看,全面二孩政策也会对地产行业的需求有结构性影响。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包括户型大小、功能设计等方面的产品结构调整;二是教育配套需求未来将更为强烈。目前,我们常见的是“三口之家”为主的家庭结构,但随着二孩政策完全放开落地,未来或将出现较大面积的 “四口之家” “三代同堂”的局面。原本的小户型已不能满足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需求,三房以上的大户型将逐渐成为二孩家庭的重点考虑对象。同时,学区房依旧是热点,争夺学区房及入读名额也将越发激烈。

3. 2 母婴行业

母婴用品分为四个大类: 一是母婴儿用品,如奶瓶、奶嘴; 二是婴幼儿服装; 三是儿童玩具类; 四是婴儿食品类。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带来婴幼儿用品、服装、玩具、食品的需求增加。尤其是母婴食品,我国母乳喂养率较低,城市母亲的母乳喂养率仅有17% ,我国对于婴幼儿奶粉市场需求非常大。此前,国内家庭购买孕婴童产品主要通过母婴店、大卖场,以及网络购物。有数据显示,他们来进行解决,分别占有43% 、24% 、15% 的比例,可见母婴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3 教育行业

教育是对于少年儿童的重要投资。根据2009 年一项对中国城市家庭的调查,独生子女家庭将10. 6% 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而双胞胎家庭则花费了17. 3% 。随着 “二孩家庭”不断增加,教育消费将使中国的储蓄率降低7 ~ 10 个百分点,即从今天的30% 下降到十年后的22% 。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加。而具体到未来的发力点上,在线教育行业作为新兴方式,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2015 年在线教育方向, “轻轻家教” “疯狂老师”“老师好”等创业项目获得了投资机构的热捧,在线教育平台领头羊沪江网获得了10 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

3. 4 医疗健康

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母婴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一方面,婴儿潮的到来将增加对于医院的产科、儿科资源的需求,相关资源需要重点布局;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需求也相应增加。

4 国际经验对比

4. 1 美国婴儿潮背景

美国婴儿潮发生于 “二战”后,从1946 年至1964 年,美国诞生了7600 万婴儿,被称为 “婴儿潮一代”。由于出生在和平时期,没有经历战争的恐慌和大萧条的困难,并且享受着战胜国的待遇,这时期出生的人口普遍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享受了较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深刻影响了日后美国经济发展脉络。

4. 2 婴儿潮引发的三次经济热潮

婴儿潮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 世纪50 至70 年代,此时美国对于婴儿及儿童消费需求带动了婴儿食品、玩具、动画片发展。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迪士尼动画。

第二阶段是20 世纪80 至90 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步入了青壮年时期,他们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通常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在该阶段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今天互联网领域的独角兽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就是在此阶段诞生发展的。

第三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在该阶段,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步入中老年阶段,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为了有效配置并合理利用个人资产,美国汽车、房地产、金融产业蓬勃发展。美国鼓励私人通过贷款等金融手段投资房地产。不过这也为美国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5 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二孩政策将为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形势带来深刻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将有效补充劳动力资源,这将在长期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有助于减轻社会抚养压力,以及经济结构向消费驱动的转型,同时地产、母婴、教育、医疗健康等产业将蓬勃发展。美国战后婴儿潮引发了三次经济热潮,而中国此次人口生育政策转变后也将带来行业发展契机和值得把握的投资机会。本文仅对于这些行业做了简单的定性分析,相关调研数据及定量的分析有待进一步补充讨论。当然全面二孩政策也会对家庭抚养负担、社会公共支出造成一定压力,同时也会减少每个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渐渐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变化的需求,我国开始逐步放开人口政策,并于2016年起正式执行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宏观经济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将能够补充高素质劳动力、减轻社会长期抚养压力、拉动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细分行业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将拉动地产、母婴、教育、医疗、汽车等行业蓬勃发展。在当前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行业分析,人口红利,消费驱动,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曾毅.尽快实施城乡“普遍允许二孩”政策既利国又惠民[J].人口与经济,2015(5).

[2]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

[3]汪妍.二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青年与社会,2014(1):202-204.

[4]妈妈帮.母婴移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与商业价值研究[EB/OL].(2015-10-26).http://www.199it.com/archives/396940.html.

[5]王强.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关系实例论证[J].商场现代化,2015(26):5-6.

二孩政策 篇11

关键词:二孩生育;政策环境;政策目标;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4-0121-06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4.013

自2016年1月1日起,中国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标志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也意味着中国又一次回到了二孩時代。新中国成立后上一次中国人普遍生育两个孩子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尚未全面实施的时期。半个世纪之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迥异,普遍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育龄夫妇是否会按照政策普遍生育两个孩子,不仅涉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决定着生育政策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速度。

生育政策是一项公共政策,是决策者为了实现人口目标、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生育行为,所制定的社会准则和行动方案。政策环境则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涉及地理特征、人口变量、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限制和指引着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文围绕“谁来生”(生育主体)、“如何养”(社会经济条件)、“生多少”(生育文化)三个问题,着重分析中国普遍二孩生育的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文化环境,并对这一政策的可能效果与实现政策目标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人口环境: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生育主体

育龄人群是承担生育行为、保证生育政策有效实施的主体。我们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人口普查所在年份育龄妇女的人数和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较,2010年的育龄妇女呈现如下特征:①规模成倍增加(见表1)。2010年育龄妇女总人数(3.80亿)是1953年时(1.33亿)的2.85倍,是1964年时(1.52亿)的2.51倍。②结构明显老化(见图1)。最年轻的15-19岁组占全部育龄妇女的比例2010年为12.63%,分别比1953年(18.52%)和1964年(19.63%)时减少了5.88和6.99个百分点。20-34岁生育旺盛年龄人群的比例2010年为42.44%,也低于1953年时的46.34%和1964年时的46.12%。

虽然截至2010年的最近一次普查数据显示育龄妇女的总人数不断在攀升,但此后育龄妇女总人数将呈现下降态势。不考虑死亡率仅粗略估算,分别用2010年10-14岁、5-9岁和0-4岁人口队列逐步替代2010年45-49岁、40-44岁和35-39岁队列,便可知2015年、2020年和2025年育龄妇女的总人数将分别下降为3.63亿、3.34亿和3.11亿。育龄妇女中20-34岁生育旺盛年龄人群的数量在2000年已达到峰值1.66亿,2010年降为1.61亿,此后还将不断减少。这一变化正是由于不同规模队列的替代作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普遍二孩生育政策全面实施的2016年,当年15-49岁的育龄人群是1966-2001年间的出生队列,其中20-34岁生育旺盛年龄人群则出生于1981-1996年间;随着“60后”、“70后”逐渐退出育龄期,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新时期的生育主体。

二、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深刻影响生命历程及育儿成本

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虽然对中国的生育率下降都有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的作用在减弱,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则不断增强。过去几十年间,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初婚的推迟、劳动参与的普遍性、消费方式的变迁、育儿成本的提升,这些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深刻影响了每个家庭及育龄妇女群体,也成为普遍二孩政策实施不得不考虑的环境因素。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环境的变化。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适龄儿童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成为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阶段;1999年教育部基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的高校扩招实践,使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接受高等教育。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从2000年的4402万猛增到2010年的1.18亿。

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提升了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且对个人的生命历程和育儿成本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育龄人群自身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育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仍是在校学生,且低龄组育龄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长(见图2),这无疑会推迟初婚年龄。事实上,婚姻推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79岁上升到2010年的24.85岁.同期男性和女性分别从23.57岁和22.02岁提高至25.86岁和23.89岁。研究发现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提高,对适婚的23-30岁年龄组人口的初婚推迟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我国近年来初婚年龄的上升趋势。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独立性的增强,使女性就业更为普遍,也改变了女性对于婚姻的态度和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

nlc202309090508

其次是对子代培养的教育期望提高,并助长了育儿成本。育儿成本涉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包括住院分娩的费用、婴幼儿各种用品支出,以及早教班、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接踵而至的教育培养费用等,如果再考虑月嫂、保姆开支,及孩子生病住院等可能的开销,养育一个孩子的直接成本更高。后者则包括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了生育和照料婴幼儿付出的机会成本,如职业发展机会、薪金收入损失等。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0-5周岁儿童问卷数据,生育每个孩子平均分娩费用为4365元:0-5周岁儿童年平均生活支出为5750元、教育花费为4250元、医疗支出为2493元,粗略估计养育一个婴幼儿的年消费超过1万元;教育支出仅次于生活支出。从儿童年养育成本标准差(1.36万元)来看,家庭间的差异相当大(见表2)。这还仅仅是针对婴幼儿的估算,并没有涉及学龄人口的教育费用。育儿的机会成本更是难以估算,无论是母亲因照料婴幼儿导致的机会成本,还是照料孩子引起的工作一家庭平衡的两难选择,都已成为养育子女的障碍性因素。

三、政治文化环境:生育观念已被重塑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塑造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得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成员;而文化则来源于代际传承和社会重塑两种途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曾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然而,社会制度的变迁和4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倡导,已经重塑了生育文化,少生优生变成社会主流观念。

社会制度的变迁主要反映为家庭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变。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家庭规模不断小型化、结构趋于核心化、功能日益简单化。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减少了家庭中的子女数量,迁移流动则显著改变了人们的居住安排。一方面,家庭成员关系重心由纵向代际转为横向夫妻;另一方面,代际财富流方向发生逆转,子女对于父母的经济功效和养老功效逐渐减少甚至丧失。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与社会劳动获得收入,被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由积蓄、退休金或养老金而不是由子女来负担养老。事实上,由于工作方式、居住安排和生活观念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养儿不仅不能够防老,甚至还要提防养儿“啃老”。

宣传倡导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移风易俗则是宣传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作为中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标志的1980年《公开信》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被号召首先响应政策;此后的几十年间,被称作“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也是由于无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党团员的身体力行,政策才得以成功实施。几十年的浸润下,少生代表先进、多生意味落后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人们的生育观念在现代化和生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悄然改变,少生文化形成气候。这一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生育意愿的变化。在全国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每个家庭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6-1.8个孩子;大多数育龄人群的生育子女数低于意愿子女数,且二者皆低于更替水平。

四、普遍二孩生育政策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作为迄今世界上人口仍居首位的国家,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同时,开始采取逐渐宽松的生育政策,这源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完成了人口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尽管总人口规模仍保持惯性增长,但内在自然增长率已开始呈现衰减态势。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持续在低位徘徊,中国是否也会陷入“低生育率陷阱”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新的人口形势下,生育政策迅速实现了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普遍二孩”的三步走调整战略。2013年底“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遇冷”說曾一时流传,申请生育和实际生育的夫妇规模也远低于预期;尽管可能存在政策效果延后、生肖年份影响等因素,但“普遍二孩”政策的急遽实施,不能不说是对上述观点的政策回应。

从普遍二孩生育的政策环境来看,作为生育主体的育龄妇女其规模随出生队列的更替次第减少;母子两代人的生命历程都受到教育普及的深刻影响,养育孩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不断攀升:生育文化已被重塑,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都转向少生优生。这些都意味着普遍二孩生育政策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提升生育率水平的效果,其对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也不会是即时的。那是否应该进一步放宽政策,或取消生育政策?

关于上述问题,目前仍存在激烈分歧。笔者认为,辨析普遍二孩生育政策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

实施普遍二孩生育政策是实现政策目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手段之一。中国严控型生育政策围绕“节制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原有目标,已完成了从目标确定、实现、稳定,到目标转移的周期;自2011年以来“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目标经过多方探索得以确立,中国进入宽松型生育政策新周期。如果说旧的政策目标可以用人口增长率这一指标加以量化,“降速度”一定程度上还是单维单向任务,那么新的政策目标则是多维复杂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要素协调发展的人口自身均衡,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国际竞争力等要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但其基础和核心是人口自身的均衡。生育率是调节人口均衡发展最主要的人口杠杆;使人口再生产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生育水平也称作“均衡生育率”,从人口长期均衡角度看,均衡生育率水平应该是围绕着更替水平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遍二孩政策不仅更符合人们的生育意愿,顺利实施后的理想结果也更接近均衡生育率水平的理想目标。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需要多久才能实现?从严控型生育政策目标的实现周期来看,若分别以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作为起点,以1998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了10‰以下作为节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目标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均衡型人口可以看作是在适度人口规模条件下的静止人口。因为就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而言,如果生育率和死亡率保持不变,任何一个人口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形成一个稳定人口:稳定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初始人口的年龄结构无关,因而可以摆脱惯性、克服任何结构性缺陷;但由于其具有增者恒增、减者恒减的特性,稳定人口的规模将在保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或减少;因而只有静止人口才可能兼顾规模与结构。然而,确定适度人口规模是一个难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多少才算适度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稳定人口的实现则通常需要两到三代人的时间。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未来人口规模的减少以及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应该是一个渐进实现的过程。虽然普遍二孩生育的政策环境预示着,这一政策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提升生育率水平的效果;然而,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生育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已超过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是移风易俗人们生育观念的已然转变,这些恰恰是过去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显著效果,是我们努力要实现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深感欣慰并为之自豪的成就。考虑目前的政策环境,我们需要做出的抉择是:应该加强,还是减弱生育政策对于人们生育的影响?可以看到,中国人口不管是以往的惯性增长,还是今后的负惯性缩减,一定程度上都须归因于对于人口发展的失控或严控。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一代人的牺牲已经实现了原有政策目标的基础上,生育政策对于生育的直接干预宜缓不宜急,宜弱不宜强,应该意识到结构问题的减弱和消除是长期的,均衡人口的实现也是长期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工作的重点需顺应政策环境的变化,通过努力创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润物细无声地使人们安心、安全生育,保障现有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不是急于求成再次贸然改变生育政策。

二孩政策 篇12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 此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提出“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出生率急剧下降, 死亡率大幅上升, 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计划生育被搁置。在之后的二十年时间, 人口急速增长, 国家开始对人口实行控制, 其中尤其以1980年党中央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为标志。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199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2.17, 接近正常2.1的更替水平。

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2001年12月,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的保障。2003年3月, 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更强调了人口发展战略的职能。“九五”和“十五”期间, 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

第三个阶段是稳定低生育水平,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应对老龄化危机。由此可见, 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人口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二、我国人口现状及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2012年总人口135, 404万人, 出生率12.1‰, 死亡率7.15‰, 自然增长率为4.95‰, 总人口中男性约占51.3%。0~14岁约22, 287万人, 占比16.55%, 15~64岁约100, 403万人, 占比69.20%,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2, 714万人, 占比9.40%。

国际人口学界认为, 总和生育率维持在2.1, 可以保持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就我国来看, 建国初期该指数为5.6, 2000年约为1.8, 最新公布的指数则为1.5~1.6, 总和生育率远低于2.1的均衡水平, 此种情况揭示出我国在人口自然生长率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无法保证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目前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 人口老龄化逐年加重。

根据我国>65岁老龄人口的比重来看, 从2001年开始我国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至2012年底,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2, 714万人, 占比9.40%, 老龄人口抚养比高达12.7,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 人口红利消失。

2006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拐点, 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降低至90567.67万人, 虽然后期一直有缓慢的增长, 但不能继续维持人口红利带给我们的高速经济发展。再加上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80后”新型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 一些沿海城市甚至出现用工荒情况。

三、单独二孩政策引发的问题探究

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很多讨论, 其中主要围绕“单独二孩政策是否会引发新的生育高潮”、“单独二孩政策是否可以减缓老龄化进程”、“单独二孩政策是否会对本已极不均衡的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产生影响”等问题, 在此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 单独二孩政策会在一定范围和时间段上提高生育率, 但并不会形成生育高潮。

当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关于是否放开二胎政策时, 山西翼城已经进入了二胎试点的第28个年头, 在全国计划生育最严峻的时代, 翼城力推“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政策, 除了前五年大家顾虑政策的持续性导致了一个人口出生高潮之外, 二十几年来, 翼城的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 全国人口增长率5.84%, 年增长率0.57%, 翼城县人口增长率2.71%, 年均增长率0.2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比例情况显示, 以女性为单位100, 全国105.20, 而翼城县仅为101.26。

但是我们不能只以一个试点就以点概面,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测, 放开单独二孩政策, 到2015年, 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将比现在多100万, 超过200万的可能性很小, 总人口高峰将于2026~2029年间出现, 高峰人口估计值约为14.01亿, 上限14.12亿。若维持现有计划生育政策不变, 人口高峰将于2023~2025年间出现, 高峰人口估计值13.92亿, 上限14.1亿。同时我国实行的是各省分批次逐渐放开二孩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此项政策实行可能带来的出生人口扎堆现象, 可见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并不会对我国的人口产生过大影响。

(二) 单独二孩政策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小。

新生人口增多固然可以稀释老龄化人口的比例, 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人均寿命延长, 此种稀释效应的影响会更小。2010年人均寿命74.83岁, 预计2015年会达到75.83岁, 这种情况下, 即使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只可能降低3~4个百分点,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问题。况且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我们只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决不能指望通过其他手段消除人口老龄化。

(三)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影响小。

独生子女政策下,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会更强调孩子的性别, 故而引发了出生比高达130:100的畸形社会现象, 但是在单独二孩政策的情况下, 对出生婴儿的性别关注明显降低, 这会诱导性别比在经历一个时间阶段的极度不均衡之后逐渐回归到正常比例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并不会产生大家所顾虑的社会问题, 相反放开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 减缓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 同时终止4-2-1的家庭结构, 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 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 参考其他国家地区采取的一些人口政策可知, 强制只适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 长期来看人口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行使计划生育政策。更重要的是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的问题, 在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应更强调人口质量的提高, 如何实行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才是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邓飞.追问“单独二胎”:政策快了, 还是慢了?[N].中国经济导报, 2013-5-7 (B06)

[2] .毛立平.让“单独二胎”政策真正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J].政协天地, 2013, 12:41~42

[3] .王凤娟, 肖振铎.“单独二胎”能否缓解老龄化危机[J].中国报道, 2013, 12:90~91

[4] .徐嘉蔚.浅析单独二胎政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3:239

[5] .吴迪.“单独二胎”背后的中国经济困境[J].IT经理世界, 2013, 16:28

上一篇:铁岭市生态需水量研究下一篇: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