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疗效

2024-06-11

阿昔洛韦疗效(精选10篇)

阿昔洛韦疗效 篇1

水痘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 为自限性疾病, 多数患儿全身症状及皮疹均较轻, 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愈。部分患儿全身症状重, 高热不退、精神差、皮疹遍布全身, 甚至出现并发症使病情加重。儿童易患发热性疾病, 疾病早期由于仅有发热而水痘表现不典型, 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滥用, 使水痘病毒扩散, 病情加重, 皮疹泛化形成全身性水痘。笔者采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32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1-2008年水痘患儿50例,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 发热持续≥3d, 中、高度发热; (2) 皮疹密集达全身, 手足肢端、口腔、外阴黏膜均受侵犯; (3) 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全身症状重; (4) 合并肺炎及皮肤感染, 如蜂窝织炎、疖疮、脓痂疹。其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1.5~6.0岁;农村病例35例, 城市病例15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18例。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卧床休息, 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 维生素B12 500~1000μg肌内注射, 每天1次, 同时应用抗生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10mg/kg, 每8小时静脉滴注1次, 皮疹局部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敷;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 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 皮疹局部外用1%甲紫及炉甘石洗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皮疹结痂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皮疹结痂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阿昔洛韦是人工合成的核苷类抗DNA病毒药, 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抑制DNA多聚酶, 阻止DNA合成, 抗菌谱窄, 对于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1]。美国儿科学会, 对有合并症患儿常规推荐使用阿昔洛韦, 并提示免疫受抑制的患儿或高危新生儿, 应尽早静脉给药[2]。国内有研究报道, 采用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水痘36例, 并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及外用1%甲紫水痘患儿35例对照, 观察2组疗效, 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3], 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另有研究认为:通过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1%阿昔洛韦软膏, 可有效阻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内脏传播, 阻止病毒感染到真皮层, 明显缩短疗程[3]。

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和局部外用治疗水痘, 由于其独特的作用, 有效地阻止了病毒的感染, 使中毒症状明显减轻, 疗程明显缩短, 大大减轻患儿的痛苦, 疗效显著。值得注意的是, 对水痘患儿应加强皮肤护理, 以免皮肤感染形成瘢痕加重疼痛, 特别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滥用, 造成水痘扩散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提倡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摘要: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治疗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水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1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静脉滴注和局部外敷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 局部用甲紫及炉甘石洗剂。观察并比较2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皮疹结痂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皮疹结痂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结论 阿昔洛韦治疗水痘严重症可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关键词:水痘,阿昔洛韦,疗效

参考文献

[1]金有豫.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62.

[2]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48.

[3]霍咏梅, 余靖.阿昔洛韦治疗36例小儿水痘疗效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0, 9 (1) :5-6.

阿昔洛韦疗效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96-02 中图分类号:R 725.10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46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近两年来有流行增多及严重的趋势,已不再是轻微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伴和不伴发热,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可自愈。治疗以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为关键。既往一般用利巴韦林治疗,同时加强支持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笔者对2010年6月份在我院经过临床诊断的87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静脉注射阿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经观察疗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份在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8个月~5.5岁,平均(2.2±0.2)岁,病程1小时~3天,平均(1.0±0.6)天;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8个月~6.5岁,平均(2.3±1.6)岁,病程2小时~3天,平均(1.1±0.6)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补液、退热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静脉给予阿昔洛韦10~15 mg•kg-1•d-1及双黄连注射60 mg•d-1,连用5天;对照组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d-1,于治疗5天后观察结果。

3.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治疗均5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一般状况正常,患儿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或消失,但散在新皮疹出现,一般状况好转,无其他并发症。无效:治疗5天后仍发热、流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不明显或增多,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脑炎或心肌炎的症状及体征。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χ2=3.955,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静滴双黄连过程出现皮肤过敏,停用后自行消失,其余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皮肤黏膜病毒性疾病。其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可引起幼托机构群体暴发流行。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2]。小儿手足口病多为柯萨奇病毒A16所致,而柯萨奇病毒A510、B5、ECHO病毒及EV71病毒也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3]。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传播途径主要由唾液飞沫、疱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感染,潜伏期2~6天。近年来许多报道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肺水肿、循环衰竭等,造成死亡或后遗症。如亚太地区的手足口病流行伴随较高的死亡率[4]。有研究表明柯萨奇等肠道病毒有嗜心脏性,易引起心肌损害[5]。这些均提示积极有效地治疗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等,系嘌呤核苷衍生物,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进入被感染的细胞,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无环鸟苷单磷酸,再通过细胞鸟苷激酶的作用转化为无环鸟苷二磷酸,再经其他细胞酶转化为无环鸟苷三磷酸而与鸟苷三磷酸竞争,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合成和复制[6],尤其对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最高。阿昔洛韦口服后吸收仅为15%~37%,生物利用率较低,静滴后血药浓度可显著提高,血浆结合蛋白率低,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3~1/2。阿昔洛韦主要用于疱疹性疾病,但临床上不仅国内,在国外[7]也有用来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多由邪犯肺脾、湿热蒸盛或心火上炎所引起。双黄连注射液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金银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经热邪,为君药;黄芩苦寒,善清肺炎及上焦之实热;连翘苦微寒,长于散上焦风热,并有清热解毒之功为臣药;三药合用,共奏辛凉解毒、清热解毒之功效[8]。阿昔洛韦对肠道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双黄连为辛凉,可清热、解毒,两者合用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而且用药时间短(5~7天),临床不良反应少。总之,阿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是满意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霍淑芳,严超英.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1):65.

[2]张媛媛,钟 江.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J].微生物与感染,2008,3(2):97-99.

[3]董永绥.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316.

[4]McMina PC.An over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aterovirus 71 andits clinical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t[J].FEWS Microbid Rev,2006,26(1):91-107.

[5]何登明,张建勇.手足口病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7):617.

[6]陈新谦.新编药理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

[7]Shelley WB,Hashim M,shelly ED.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J].Cutis,1996,57(4):232.

[8]陈水宏,王友敏,刘桂琴.双黄连粉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6):276.

(收稿日期:2010-07-19 修回日期:2010-08-26)

阿昔洛韦疗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8例, 其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6个月~6岁, 病程1~2 d。68例中56例为首诊, 已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有12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卫生部制定的最新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口腔黏膜、手、足、肛周皮肤疱疹或红色小丘疹, 并伴有厌食、程度不同的发热, 体温高至38.0℃有28例, 高至39.0℃有25例, >39.0℃有15例。流行病学史:68例患儿中, 确认有同校、同幼儿园有密切接触史者16例, 接触史不详或不明确者52例。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查血常规, 结果示WBC>10.0×109/L者10例, 4.0×109/L~10.0×109/L者40例, <4.0×109/L者18例。分类中, 以淋巴细胞高于正常为主。

1.4 方法

68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 对照组34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用阿昔洛韦注射液250 mg/ (m2·次) 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 (>1 h) 2次/d, 4 d为1疗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 (kg·d) , 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 2次/d, 4 d为1疗程。两组对症治疗药物相同, 均不用抗菌药物。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1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手、足、口疱疹减少, 饮食明显好转。有效: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手、足、口疱疹减少并逐渐消失, 饮食明显好转。无效:治疗4 d, 患儿体温、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等症状无明显变化。对两组中治疗无效患儿加用清热解毒或抗菌药物, 治疗3~5 d后渐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 (32/3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 (27/34) ,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 P<0.05)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后口腔溃疡愈合、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疱疹消退时间 (2.375±0.897) d, 对照组 (3.525±1.648) d, 观察组较对照组口腔溃疡愈合、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 大都由柯萨奇A16型引起, 柯萨奇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或口腔黏膜侵入, 在局部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增殖, 部分可随口咽分泌物或粪便排出, 也可通过原发病灶经淋巴通道进入血流, 最常侵犯皮肤、心肌和中枢系统。儿童是肠道病毒最易感染的人群, 可能与其抵抗力下降有关。本病以夏秋季或春季较多, 多发于婴幼儿, 年长儿及成人也可感染。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 皮疹以手足心部位为主, 一般1周左右自愈, 皮疹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 需防止继发感染。近年来随着肠道病毒EV71感染患儿的不断发生, 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 (如病毒性脑炎、心肌炎及肺水肿等) [3], 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阿昔洛韦为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 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DNA多聚酶, 抑制病毒的复制;在DNA多聚酶作用下, 与增长的DN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 且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及体液中, 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有效[4]。

本文对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8例, 观察组用阿昔洛韦治疗, 总有效率为94.1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 患儿发热、口腔溃疡及疱疹等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为佳, 对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均有显著疗效, 且无明显副作用, 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 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250 mg/ (m2·次) 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 (kg·d) 静脉滴注治疗, 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 P<0.05) 。结论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 见效快, 安全可靠,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足口病,阿昔洛韦,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44-749, 807-8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2, 19 (19) :9-11.

[3]赵顺英, 李兴旺, 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6) :401-403.

阿昔洛韦疗效 篇4

【关键词】更昔洛韦;银翘散;手足口病;护理方法;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1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ganciclovir combined with Yinqiao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mouth disease.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of 16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ses,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has 80 cases of children.Control group to give more wast, respectively.ther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adopt more yesterday and fructus forsythiae are scattered combination therapy, respectively.there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two groups of nursing measures.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the length of time, the symptoms disappear tim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0%,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1.25%,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sappearance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Under the same nursing operation, more yesterday and fructus forsythiae respectively.there are scattered combin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shorten the symptoms disappear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ter treatment effect,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Ganciclovir; Yinqiao Powde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Nursing Methods; Treatment Effect

手足口病在儿童中的患病率较高,该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所诱发[1]。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包括臀部疱疹、手足口部疱疹、发热等,大部分患儿症状轻微,少数患儿并发急性迟缓型麻痹、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2]。患儿若及时治疗,则可改善预后。目前,该病多为对症治疗,所使用的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不同,在治疗效果上也存在差异[3]。更昔洛韦是广谱抗疱疹类病毒药物,其可阻止肠道病毒复制,而银翘散属于中药制剂,具备化湿解毒、疏风清热的功能,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治疗效果确切[4]。本文主要分析更昔洛韦与银翘散联合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病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1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男患儿43例,女患儿37例,年龄在2至13岁间,平均年龄(6.83±3.16)岁,病程在5d至15d间,平均病程(8.56±2.28)d。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与银翘散联合治疗,男患儿44例,女患儿36例,年龄在2至14岁间,平均年龄(6.27±3.53)岁,病程在5d至14d间,平均病程(8.49±2.12)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取5mg/(kg·d)更昔洛韦(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670)给予患儿静脉注射,每日注射2次,每次注射时间在1h以上,持续接受7d的治疗。

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与银翘散联合治疗。更昔洛韦用药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并采用银翘散治疗。处方:生甘草10g,紫草10g,桔梗10g,银花10g,薄荷10g,芦根20g,荆芥15g,连翘20g。汤剂给予患儿口服(100ml,3次/d),针对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汤剂口服量为50ml,3次/d,患儿共接受7d的治疗。每剂中药煎煮时,需加入800ml水,并浸泡30min,加压1.2至1.5MPa间,煎煮15min。

1.2.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操作如下:①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因患儿年龄较小,难以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护理人员要给予耐心引导,利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患儿,通过触摸、拥抱患儿,拉近与患儿间的距离。护理人员要使用鼓励性语言与患儿交流,使其恐惧、紧张情绪消除,提高治疗依从性。②用药护理。更昔洛韦对血管具有一定刺激性,就婴幼儿而言,患儿的血管通透性高、皮肤嫩,在给药过程中,必须做好巡视工作,了解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当发现异常症状后,要采取处理措施。③饮食护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饮食控制,尽量食用流食,并且食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患儿口腔部位的清洁。④消毒隔离护理。护理人员需告知患儿家属消毒隔离的作用,确保室内空气处于流通状态,保证病房内的洁净,定期对床单、地面、空气进行消毒,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无新增皮疹且原有皮疹完全消退)、咽痛流涎消退时间(咽痛消失,不再流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溃疡创面完全愈合且恢复较好)、退热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以及住院时间(入院开始治疗至出院天数)。

1.4疗效判定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估,显效:患儿接受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在70%以上;有效:患儿症状有所改善,症候积分减少超过30%;无效:患儿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不超过30%。

1.5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利用χ 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总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析观察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手足口病在儿童中的患病率非常高,传染性强,具备流行强度大、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等特征[5]。大部分患儿症状并不严重,通过接受治疗后,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患儿未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变为重症,甚至对其生命构成威胁[6]。中医学认为,婴幼儿受到疫毒侵袭后,要做到早治疗,防变证。

更昔洛韦也可称作丙氧鸟苷,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治疗应用非常广泛。有资料表明,手足口病患儿经更昔洛韦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利巴韦林、炎琥宁[7]。从中医角度上看,手足口病属于“湿温病”的范畴,大多因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引起,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8]。银翘散具有散心脾积热、清解热毒的功效,甘草可清热解毒,桔梗可宣肺利咽,薄荷辛凉宣透、解毒生津[9]。将银翘散处方中的诸药合用,能够起到抗病毒、抗过敏、抗炎的功效。有研究显示,在银翘散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更确切、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缩短病程,降低心肌酶。

3.2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在患儿治疗过程中,还需接受有效的护理干预,利于巩固临床疗效。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了解疾病的治疗情况,因患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对患儿进行安抚。在与患儿交流时,要确保语言亲切、态度温柔,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取得患儿信任[10]。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儿的饮食与用药,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时巡查病房,了解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并指导患儿的饮食。

患儿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需做好消毒隔离措施,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隔离消毒措施有利于阻断传播途径,提高治疗安全性。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这表明更昔洛韦与银翘散联合治疗手足口病,可取得更好疗效。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儿接受更昔洛韦与银翘散联合治疗,利于尽早改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消毒隔离、用药护理措施,巩固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绪韶,姜开军.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1(03):456-457,467.

[2]孙唯,祝小平,曹慧.我国手足口病防治研究现状[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2,7(03):175-177.

[3]陈富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1(09):659-660.

[4]周舸.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6:34.

[5]杨淑洁.更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78):109-110.

[6]冯凤仪,岑瑛群.炎琥宁与更昔洛韦在门诊治疗轻症手足口病的疗效对比[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23(10):1454-1455.

[7]袁卫华.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手足口病68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2(05):65-66.

[8]张爱芳.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9(30):32.

[9]乔芳琳,田会东.更昔洛韦用于婴幼儿手足口病治疗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9(05):233-234.

[10]赵晶,胡思源.小儿手足口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J].天津中医药,2014,17(03):14

阿昔洛韦疗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儿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 (1.58±0.55) 岁, 发病时间8~18h;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 (1.62±0.54) 岁, 发病时间7~18h, 2组患者在发病、就诊时间、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0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资料, 多在夏秋季流行, 尤以婴幼儿多见; (2) 发热多为中度发热, 偶有体温>39℃; (3) 疱诊以手足掌部疱诊为特征, 疱诊基底部绕有红晕, 如米粒大小至豌豆大小水疱, 呈圆形、椭圆形, 有时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 口腔疱诊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 并很快变成小溃疡。重症患儿, 出现精神不振, 嗜睡, 烦燥不安, 呼吸困难等除外[1]。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对症治疗, 消炎、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疗组给予阿昔洛韦20mg·kg-1·d-1, 分3~4次口服,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 口服每天3次, 疗程3d。

1.4 疗效制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退、体温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低热、疱诊消退>30%。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发热、疱诊消退<30%或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体证消退时间发热, 发热消退及体征消退时间治疗组快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肠道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共有63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为单股RNA, 有4种壳体结构蛋白VP1~VP4。能抵抗乙醚、乙醇等一般消毒剂, 耐低温、耐酸, -20℃以下可长期存活。煮沸56℃30min、干燥和紫外线照射0.5~1h、3%~5%甲醛和放射线均可灭活之。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 一般预后良好, 但少数病例可引发心肌炎, 无菌性脑膜炎, 神经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2]。此病传染性强, 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在病后的前4~5d内经口腔咽鼻分泌物排出病毒, 其后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增多, 一周内达高峰, 一般持续2~3周。本病传染性强, 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散在发病, 以5~6月份多见, 可在幼托机构内造成局部暴发流行。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临床表现普通型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体检时可见口腔黏膜散在小疱疹或已溃破成浅溃疡, 主要位于舌面、颊黏膜、上腭和唇内测黏膜处。随后出现皮疹, 指 (趾) 间多见, 初为斑丘疹, 后转为丘疱疹, 大小为3~7mm, 基部坚实, 疱壁稍厚, 周有红晕。大多数发热较顽固, 四肢末端皮疹明显, 精神差。如果有神经系统症状应注意存在重症趋势。 (1) 阿昔洛韦名无环鸟苷, 是嘌呤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其抗病毒活性为药物进入病毒感染的细胞, 与病毒偏酸的特异化胸腺激酶结合干扰病毒DNA聚合酶, 抑制病毒DNA合成与复制。尤其对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最高。 (2) 在DNA多聚糖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3、4]。, 阿昔洛韦主要用于疱症性疾病, 在临床上不仅国内应用, 国外也有用来治疗手足口病的报告。小儿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殊治疗方法, 以往常用利巴韦林治疗, 该药体外具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 本品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 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 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 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乌苷转移酶, 从而引起细胞内乌苷三磷酸的减少, 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 使病毒复制与传播受抑制。利巴韦林是核苷类广谱抗菌药物, 临床上也用于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 易产生耐药性, 使其疗效受到限制。本文资料显示, 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见效快, 效果好, 安全、副作用小, 减少静脉点滴带来的风险, 患儿无痛苦, 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片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分别口服阿昔洛韦20mg·kg-1·d-1和利巴韦林10mg·kg-1·d-1,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发热、发热消退及体征消退时间治疗组快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昔洛韦片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有效。

关键词: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 花志样, 木桦.手足口病129例临床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3, 23 (47) :46.

[2] 李占忠.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4) :34-35.

[3] 曹样英.小儿手足口病32例临床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 2003, 13 (3) :56-58.

阿昔洛韦疗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40~72岁, 平均56岁;其中颞部带状疱疹25例, 耳部带状疱疹5例;治疗前病程2~3d, 病人均表现为皮肤出现簇状疱疹, 局部皮肤肿胀、疼痛难忍及难入睡。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其中男10例, 女5例;年龄40~68岁, 平均54岁;颞部带状疱疹10例, 耳部带状疱疹5例;治疗前平均病程2~3d。对照组15例:其中男12例, 女3例;年龄42~72岁, 平均56岁, 颞部带状疱疹8例, 耳部带状疱疹7例, 治疗前平均病程2~3d。2组在年龄、治疗前病程、症状表现等方面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病人均给予每日肌肉注射聚肌胞2mg和维生素B120.5mg及用生理盐水250mL加阿昔洛韦0.5mg静脉滴注, 每天2次, 共1周。观察组在上述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洛软膏患部外用每天4~6次, 涂药前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1.2.2 疗效观察

每天观察1次, 并记录以下指标: (1) 停止出现新发皮疹时间; (2) 结痂时间:指90%以上皮损干涸、结痂; (3) 疼痛减轻时间:指疼痛明显减轻, 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睡眠; (4) 止痛时间:指疼痛基本消失; (5) 皮损痊愈时间:指皮损完全消退或脱痂, 如皮损痊愈后仍有明显疼痛者判为后神经痛,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 疗效判定

3d内皮肤疱疹处结痂脱落、局部疼痛消失为显效;4~7d内疱疹结痂干痼、疼痛减轻为有效, 7d以后疱疹未结痂、疼痛无减轻为无效。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0例, 有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7例, 有效2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60.0%。经统计学χ2检验χ2=4.53, P<0.05, 差异有显著的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体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是簇集水泡, 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 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 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当免疫功能减弱, 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生长繁殖, 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 发生带疱疹。而阿昔洛韦 (无环鸟苷) 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该药在体内可转变成三磷酸无环鸟苷, 干扰单疱病毒脱氧核酸聚合酶, 抑制病毒DNA的复制。本文治疗结果显示: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用药的同时加用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布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因为阿昔洛韦软膏具有营养组织、激活细胞、杀菌抗病毒及收敛作用, 能明显减轻疼痛、减少渗出, 促进愈合, 不留疤痕[1]。而口服阿昔洛韦片吸收差 (15%~30%) , 静脉注射后分布于皮肤的量少, 而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应用后可在疱疹损伤区达到较高药物浓度[2], 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学利用度。因此, 对带状疱疹的治疗在使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的同时加用阿昔洛韦软膏患部皮肤涂布可明显提高疗效, 值得临床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软膏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30例带状疱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2组在同样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加用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布治疗, 观察疱疹和局部疼痛消减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60.0%, 经卡方检验χ2=4.53, P<0.05, 2组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昔洛韦软膏治疗带状疱疹简便有效。

关键词:带状疱疹,阿昔洛韦软膏,疗效

参考文献

[1]高明, 石松山, 刘红霞.新癀片联合阿昔洛韦软膏治疗带状疱疹42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2008, 28 (3) :39.

阿昔洛韦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扁平疣患者74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符合扁平疣的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1~45岁,中位年龄(26.45±8.52)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2.27±4.61)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21例;年龄17~43岁,中位年龄(27.27±8.94)岁;病程1~45个月,平均(13.55±8.81)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排除16岁以下的病例,所有病例均在4周内未服用或外用抗病毒药。在2个月内均未使用免疫增效剂或免疫抑制剂。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阿昔洛韦、苦参素注射液过敏者均不作为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生理盐水250 ml+阿昔洛韦500 mg,每日1次静滴,联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苦参素注射液0.6 g,每日1次静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00 ml+阿昔洛韦500 mg,每日1次静滴。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及标准[1]

治疗前观察并记录皮损分布情况、数目及颜色(肤色、淡褐色、褐色)。治疗后2周和4周各复诊1次,观察皮损消退情况及不良反应。3、6个月各追踪随访1次,以明确是否复发。

疗效标准,治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留暂时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5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50%或无明显变化。

1.5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所有病例均进行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的检查。

1.6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为89.2%,对照组为67.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8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复发率

治疗后3、6个月各追踪随访1次,所有病例均完成随访,治疗组病例原发部位均未出现明显的肉眼皮损,复发率为0。对照组出现3例复发,复发率为12%。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头昏、呕吐、头痛等症状,上述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经对症、辅助治疗后好转,无一例中断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肝、肾功能检查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的皮肤病,主要是感染HPV3、5、10、27、28、41亚型所致,中医称之为“扁瘊”,它的病原体和寻常疣一样,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3和HPV5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其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2~4 mm直径或稍大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明显。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偶有微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时由于搔抓将病毒接种到邻近皮肤,呈沿抓痕分布的线状排列,通过搔抓而自身接种扩展增多,致病因素多是由于机体免疫细胞功能低下,特别是T细胞功能丧失或减弱对病毒的监视、应答和杀伤作用,在表皮局部损伤情况下,乳头瘤病毒侵入表皮组织细胞,进入细胞并迅速分裂、增殖,复制和播散,致颗粒层、棘细胞层发生空泡变性,局部出现扁平状隆起。近几年来有关局部和系统治疗扁平疣的方法也较多[1,2],包括以下几种:①口服药:由于从口服到内脏吸收到达皮肤,药力损耗大,不是直接杀灭病毒,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要长期连续服用几十天,一般人很难坚持。②注射转移因子、干扰素、核糖核酸等:西医治疗扁平疣主要注射转移因子、干扰素、核糖核酸等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由于这一种间接性治疗不是直接杀灭扁平疣病毒,所以治愈率很低,特别是对一些年龄偏高的人。③外用药膏:维A酸乳膏、肽丁胺软膏等,需长久使用且疗效较低,建议不用,或者少用。④物理治疗方法:如采用激光、高频电祛除的方法,由于扁平疣病毒是在表皮下面,激光、高频电只能祛除表面扁平疣颗粒,而皮下病毒没有祛除,所以不可能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往往过了几个月扁平疣还会重新发出来,并且有可能留下瘢痕,而且这些方法只适用皮疹数目较少的患者,对于皮疹数目较多的病例不适用。上述各方法的疗效均不太理想。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采用静滴阿昔洛韦联合苦参素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效果好,治愈率达到89.2%,总有效率达到97.3%。与王红梅等[3]报道的95%、黄必然等[4]报道的有效率为92.31%、王永琴[5]报道的91.30%相似,优于国内李祥宝[6]、林媚媚[7]报道的静滴阿昔洛韦治疗扁平疣的疗效。

阿昔洛韦为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抗疱疹病毒,特别是对单纯疱疹病毒(HSV)Ⅰ型及Ⅱ型作用最强[8,9],对乳头瘤病毒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中医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抗菌消炎、杀虫、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周身风痒、疥疮顽癣、麻风等症。其提取物苦参素的西医药理研究包括:①苦参素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处理后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内RNA水平。此外,苦参素还能抑制柯萨基病毒壳蛋白的表达,表现出直接的抗病毒活性。②苦参素可以较好地保护受损伤的肝细胞,且存在最佳计量性关系,可以降低转氨酶,这样就加强了肝脏的解毒、灭活功能,同时减少了阿昔洛韦治疗的副作用,治疗组未见明显副作用就说明了这一点。③抗纤维化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苦参碱类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是全面且广泛的,苦参素可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的合成。这样就能减少疣体的再生,同时还能有效地使扁平疣的皮疹消退。④免疫调节作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在1/5 LD50剂量下对小鼠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兔、大鼠肌肉注射氧化苦参碱150 mg/kg或100 mg/kg对被动或主动皮肤过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兔血清Ig E抗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它能明显增强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细胞的抗病毒能力[10,11]。⑤改善微循环:苦参碱能有效改善人体的微循环,从而加速阿昔洛韦进入病毒感染细胞内,提高了抗病毒效力。⑥抗过敏作用:氧化苦参碱溶液(1~2 mg/ml)抑制大鼠脑和气管匀浆中的磷酸二酯酶活性(抑制率为77.6%),从而提高细胞内的c AMP水平,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表现有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作用,使扁平疣的临床症状缓解甚至消失[12,13]。

阿昔洛韦疗效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成人水痘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其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18~40岁, 平均26岁。患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所有患者均符合水痘的诊断标准[2], 多数为密切接触及群体生活者, 有明显“水痘”接触史者16例。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前驱症状, 如咽痛、头痛、畏寒、发热, 大多患者自认为或被误诊为“感冒”, 服用多种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或中成药等, 但疗效欠佳, 待出现皮疹后就诊。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在姓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基本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多数成人水痘症状较重, 多以畏寒、高热起病, 皮肤迅速出现广泛性斑疹、水疱、皮疹泛发全身, 严重者脸睑、口唇、口腔及外阴亦有皮疹, 随着体温的持续增高, 患者全身毒血症状明显, 头痛、咽痛等症状加重。累及手掌、跖部者21例, 12例伴粘膜损害, 腹痛、腹泻2例, 瘙痒18例, 皮损为坏死、血疱1例;出现胸痛、咳嗽3例;伴咽痛、扁桃体肿大10例, 发热24例 (体温38℃~40.1℃) , 头痛23例。病程1~4 d, 平均2 d, 一般先出现发热等前驱症状, 2~6 d后全身出现泛发性红色斑疹、水疱, 疱壁较薄, 周围绕以红晕, 多数患者皮疹呈向心性分布[3], 头面部及躯干皮损较多, 四肢较少,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水痘周围有红晕, 易破溃, 疱液初为清亮, 后稍浑浊, 经1~3 d后疱壁破溃后结痂。

1.3 实验室检查

30名患者血常规检查, 17例白细胞总数为 (7.8~13.8) ×109/L, 中性粒细胞0.80~0.94。2例血小板数为56×109/L, 同时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降低为 (2.8~3.5) ×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2例肝功AL T略有增高 (45~61 U/L) ; 7例心电图T波轻度改变;2例尿中可见红细胞5~10个/L, 6例X线胸片检查示两肺纹理增多, 见支气管炎征象。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0.75 g静脉滴注, 控制滴速在40滴/min, 2次/d, 鱼腥草注射液100 ml溶于5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控制滴速在每分钟40滴左右, 1次/d, 连用7 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0.75 g静脉滴注, 2次/d, 连用7 d为一个疗程。两组病例均依据病情对症处理, 合并感染、白细胞升高者加用抗生素。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 局部有感染者给予2%甲紫液或菲宁达外擦。3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 一般用药2~3 d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7 d后水疱干燥结痂。

2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用药后体温开始下降及恢复正常时间, 水痘干燥结痂和痊愈时间, 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来判定, 时间越短, 疗效越好。①痊愈:主要症状在7 d内消失, 体温、皮肤恢复正常;②显效: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无新皮疹出现;③好转:发热减轻, 皮疹大部分干燥结痂, 无新皮疹出现。

2.2 疗效分析

治疗组痊愈12例 (80%) , 显效2例, 好转1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痊愈10例 (66. 7%) , 显效3例, 好转2例, 总有效率为86.7%。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0.05或<0.01) , 见表1, 治疗组的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两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由呼吸道传播, 愈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成人水痘 (VA) 发病认为与患者体内无特异性抗体或抗体水平降至过低, 不足以中和对抗水痘2带状疱疹 (VZV) 或全身基础免疫力功能低下有关。成人水痘传染性较强, 病程及前驱期较长, 一般临床症状较严重, 且全身症状、皮损表现及瘙痒症状亦重于儿童[4]。表现为高热、咽喉疼痛、全身关节酸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重者可合并内脏损害, 而且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人发病与精神紧张、劳累、生活起居不规律、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 鱼腥草注射液属纯中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 对多种病毒、细菌有灭活或抑制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之作用, 对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由较好的抑制, 因而具有退热功能, 鱼腥草具有扩张肾动脉核肾小球毛细血管, 增加肾血流量, 促进尿液分泌, 从而促使毒素派出体外, 利于体内湿热的导出, 而抑制皮疹的形成。能促进外周血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 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 有增加机体免疫力之功能且有明显的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阿昔洛韦为核苷类似物, 在体内经病毒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转变成三磷酸型而活化, 竞争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 抵制病毒DNA的合成。它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Ⅱ型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有效。阿昔洛韦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有抑 制作用。药物易被单纯疱疹病毒摄取, 然后磷酸化为三磷酸盐, 通过两种方式抑 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DNA多聚酶, 抑制病毒的复制;在DNA多聚酶作用下, 与增长的DN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

阿昔洛韦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仅能抑制而不能灭活, 也不具备鱼腥草所具有的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使用鱼腥草注射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水痘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 两者合用, 在减轻症状, 促进皮疹结痂, 抑制皮疹出现, 加速皮疹愈合, 既能缩短治疗时间, 又能提高治疗效率,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 , 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鱼腥草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成人水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成人水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15例。治疗组给予阿昔洛韦及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只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 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 , 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均<0.01) 。结论阿昔洛韦与鱼腥草联合治疗成人水痘效果明显优于阿昔洛韦。

关键词:水痘,成年人,鱼腥草,阿昔洛韦

参考文献

[1]曹康琪.成人水痘43例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1, 34 (4) :28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99-300.

[3]杨雁, 王尚兰, 薛竟.成人水痘35例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5) :274.

阿昔洛韦:治带状疱疹的“首选” 篇9

治带状疱疹:首选阿昔洛韦

临床上,阿昔洛韦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疾病。由于阿昔洛韦直接杀伤致病的病毒,因而成为带状疱疹的“克星”。研究显示,阿昔洛韦可使带状疱疹患者的新水疱形成期从7.4天减至6.2天,结痂形成时间从11天缩至8.4天。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可潜伏、长期不发作,而在免疫力低下时,病毒会“蹿”出来繁殖捣乱,造成皮肤出水痘、神经损伤疼痛等种种症状。与此同时,病毒激发出的免疫力会对付病毒,故即使不治疗,带状疱疹也能自动停止发展,并逐渐恢复痊愈,病程一般2~4周。但问题是,很多患者的神经痛持续时间很长,较为痛苦。在阿昔洛韦等药物问世以前,患者只有依靠自身的免疫力,不能得到针对病因的治疗。

现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病毒的原则是抗病毒,同时消炎、止痛、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患者可局部涂抹阿昔洛韦软膏(白天每2小时一次,每日4~6次,共7日),同时内服片剂(每次800毫克,每日5次,共7~10日)或静脉注射。去除病因,可缩短病程,减少皮肤和神经受损,减少后遗的神经痛。

慎用:过敏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阿昔洛韦可以杀伤病毒,其不足是水溶性不好、吸收差、病毒可产生耐药性。现在,还有其他的“洛韦”,如地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可用。这些药物各有特点,但就治疗带状疱疹来说,有效、性价比最高、且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仍然是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较少,恶心、腹泻等罕见,一般不需特别处置。下列人群需慎用阿昔洛韦:①对阿昔洛韦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阿昔洛韦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更昔洛韦过敏的患者使用阿昔洛韦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需谨慎用药。②阿昔洛韦以原型从肾脏排出,脱水或已有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③老年人因生理性肾功能衰退,需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间期。④因缺乏研究资料,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关注:4点注意事项

患者在使用阿昔洛韦时,需要关注以下4点事项。

1. 初发病三天内用药。临床证实,在带状疱疹初发病的三天内使用阿昔洛韦,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发病一周后用药多无价值;已出现后遗神经痛时用药,疗效受限。为此,免疫力差的中老年朋友,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轻度发热、局部皮肤灼痛、起水痘等征兆,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用药时机。

2. 全身给药。有的患者认为带状疱疹只是皮肤局部起水痘,故仅在出水痘处涂抹阿昔洛韦乳膏。推荐的用药法是全身给药,即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与局部涂抹同时进行。才能够保证有足够的药量,及时抑制病毒,增加疗效。

3. 按时、按量给药。虽然阿昔洛韦抗病毒疗效较好,但是,其皮肤吸收和口服吸收都较差,因此使用次数较多。患者不要嫌麻烦,可以尽量选择在白天给药。此外,还要注意用药剂量。用药量不足,疗效欠佳,病情容易迁延。

4. 不要迷信“输液”。有的患者说,既然阿昔洛韦的效果好,那就直接静脉输注,好得会更快。需要警示的是,静脉输注阿昔洛韦,须防范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我们的建议是:能口服还是不要输液,输液一般用于免疫功能欠佳的患者。

阿昔洛韦有多种剂型

阿昔洛韦有乳膏、凝胶、滴眼剂、片剂、胶囊和注射液等多种剂型可以选用,其中乳膏、口服片剂胶囊和滴眼剂都列入了国家2012年的基本药物目录,外用的乳膏是非处方药物。

阿昔洛韦疗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患者52例, 男32例, 女20例;年龄19~80岁, 中位年龄45.5岁;来院就诊时间:发病后1~3d。临床表现:皮肤红斑上出现集结成群的水疱和丘疹, 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分布并同时伴随神经痛症状。所有患者诊断明确, 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损害者, 无高热患者, 无重症感染患者, 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无免疫功能低下者, 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者, 无对泛昔洛韦或阿昔洛韦过敏者。所有病例在发病后均未接受过任何方式的抗病毒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泛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2次, 7d为1个疗程, 连服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5次, 7d为1个疗程, 连服 1个疗程。2组患者均同时外涂炉甘石洗剂, 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药。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各1次。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水疱结痂情况、水疱停止出现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疗程结束后未痊愈的患者, 停止服药并注意观察有无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出现。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组患者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水疱干涸结痂时间、新水疱出现时间、疼痛程度、瘙痒程度等情况综合评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1]。痊愈:皮疹完全消退、干涸、结痂或大部分消失脱落, 疼痛感和烧灼感消失, 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皮疹大部分干涸、结痂, 但脱落消失不多, 疼痛感明显消失, 偶有轻微疼痛感或烧灼感, 疗效指数介于70%~100%;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常有烧灼感或疼痛感, 但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减轻, 疗效指数介于30%~69%;无效:皮疹未消退、干涸、结痂或出现加重, 疼痛感和烧灼感无减轻甚至加重, 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 (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24例 (92.3%) , 显效2例 (7.7%) ,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痊愈20例 (76.9%) , 显效2例 (7.7%) , 有效4例 (15.4%) , 临床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轻度头痛, 1例轻度胃部不适;对照组2例轻度头痛。2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为可耐受的轻度一过性反应, 均未影响治疗效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未发生异常改变。

3 讨 论

带状疱疹是在人体细胞免疫水平降低或者失衡时由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 其特征性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神经痛和疱疹群[2]。带状疱疹病毒均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发病, 具有亲神经的特点, 因此称为带状疱疹[3]。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是体质较差或年龄偏大的人群, 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神经痛后遗症,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当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 病毒沿皮肤感觉神经末稍、三叉神经的神经纤维或脊髓后根的神经纤维逐渐向中心移动。当人体抵抗力正常或较高时, 病毒以长期潜伏存在的方式埋伏于三叉神经节或脊髓后根的神经元中;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 潜伏于神经元中的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后立即活跃增殖, 并沿感觉神经不断地向皮肤扩散, 引起被感染神经区出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 感觉神经纤维和神经节常会出现程度较重的炎细胞浸润、水肿、充血等病理学改变, 以上的炎性病理学改变导致感觉神经纤维和神经节产生和释放出大量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传导刺激人体大脑的痛觉神经中枢, 最终使患者出现剧烈的神经痛症状。临床上诊断带状疱疹时, 常容易与肩周炎、心绞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泌尿系统结石等疼痛性疾病相混淆, 尤其是在带状疱疹的水疱未明显出现前, 医师应结合病史、体征、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

阿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抗病毒药, 是抗核酸生物合成第2代核苷类高效广谱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 它对人类疱疹 (EB) 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是临床上一种疗效确切的广谱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的药理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DNA多聚酶来抑制病毒DNA的生物合成, 从而显示其抗病毒活性, 对疱疹病毒感染具有特异性作用。阿昔洛韦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 与脱氧核苷竞争细胞激酶或病毒胸苷激酶, 随后转变成二磷酸化合物通过两种不同的形式抑制病毒复制, 但人体正常细胞的代谢功能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其具有选择性高、毒性低等特点。但口服阿昔洛韦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生物利用度低 (20%) 、半衰期短、服药次数多、服药总量大和患者依从性较差, 且据相关文献报道, 临床上带状疱疹已对阿昔洛韦产生耐药, 临床有效率较前有所降低[4]。泛昔洛韦是合成的无环鸟嘌呤衍生物, 口服后在小肠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喷昔洛韦。泛昔洛韦对疱疹病毒具有高选择性, 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及单纯疱疹病毒Ⅱ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泛昔洛韦在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磷酸化形成三磷酸泛昔洛韦, 引起病毒DNA链中断,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泛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 (77%) 明显高于阿昔洛韦, 且泛昔洛韦的半衰期亦明显高于阿昔洛韦, 因此泛昔洛韦具有用量少、次数少、疗效高、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相关文献报道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昔洛韦[5]。本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服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治疗组服用泛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2次, 7d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5次, 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6%,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泛昔洛韦组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泛昔洛韦,阿昔洛韦,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1]周汛, 李桂明, 李惠, 等.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对比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 2001, 23 (1) :9.

[2]周静.带状疱疹824例分析[J].国际皮肤病学杂志, 2006, 32 (5) :334.

[3]粱天山.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70例疗效观测[J].医学信息, 2009, 22 (5) :715-716.

[4]祝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医药, 2005, (1) :39.

【阿昔洛韦疗效】推荐阅读:

疗效试验05-12

初步疗效05-13

疗效对比05-19

护理疗效05-31

药品疗效06-02

疗效满意06-12

疗效机制07-10

疗效评估08-11

疼痛疗效08-12

疗效随访08-14

上一篇:强夯置换法下一篇:水稻育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