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

2024-10-03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精选5篇)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 篇1

1968年Cairns和Linner设计并开展了小梁切除术, 经过40余年的不断改良和进步, 其已成为抗青光眼的主流术式, 是目前疗效最为确切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其降低眼压的机制为内引流和外引流作用[1], 而外引流功能的成功建立是以巩膜瓣的正确制作和处理方法为基础的。巩膜瓣形状的不同对手术预后影响很小, 而术后滤过道纤维细胞增生、瘢痕形成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虽然抗纤维增殖药物的应用提高了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但同时也带来了术后超滤过、浅前房、低眼压等早期并发症[2]。所以, 寻找一种切实有效, 功能可靠的巩膜瓣制作方法成为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为了观察小梁切除术中三种巩膜瓣处理方法[普通切削式巩膜瓣、隧道式巩膜瓣、普通巩膜瓣+丝裂霉素C (MMC) ]的临床疗效, 我们将2012年3月—5月我科收治的34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了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5月我科收治34例 (48眼) 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6例, 年龄31岁~65岁, 平均年龄 (44.4±14.8) 岁。所有患眼均为首次手术, 且术前用药控制眼压不理想, 术式均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按巩膜瓣处理方法随机分为A组:普通切削式巩膜瓣10例 (16眼) ;B组:隧道式巩膜瓣12例 (16眼) ;C组:普通巩膜瓣+MMC 12例 (16眼)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 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 (2) 做3 mm×4 mm、2/3厚的梯形巩膜瓣:A组用高温高压消毒无菌自制剃须刀片常规切削制作巩膜瓣;B组用巩膜隧道刀制作巩膜瓣;C组在常规切削制作巩膜瓣的基础上, 在结膜瓣和巩膜瓣下置放MMC棉片 (0.4 mg/m L) 2 min后取出并冲洗; (3) 行前房穿刺以备用; (4) 向角膜缘方向翻转巩膜瓣, 常规切除小梁及大于内滤过口宽度的虹膜根切; (5) 冲洗切口, 恢复虹膜, 使巩膜瓣复位, 用10-0进口无损伤缝线在巩膜瓣两个后角上固定缝合各1针, 使之张力适度; (6) 于巩膜瓣两侧垂直侧切口上做一对张力适度的外置可调节缝线; (7) 经预置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重建前房并检验巩膜瓣下渗漏情况, 同时加以调整; (8) 结膜瓣紧密缝合2针。

1.3 术后观察

术后1周内每天查房, 以后每周1次, 1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 观察内容包括:视力、眼压、滤泡、前房、并发症等。滤泡按Kronfeld分类, Ⅰ、Ⅱ型为功能滤泡。按Speaeth方法确定术后视力下降的标准, 即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 低视力下降一个档次以上, 随访时间12个月。将术后1年未用降压眼药而眼压在6~21 mm Hg者定为手术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组手术成功率比较见表2。

注:χ2、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χ12、P 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2 术后眼压变化见表3。

注:术后12个月A组与B组眼压对比q=3.057, P<0.01, A组与C组对比q=3.178, P<0.01, 均有显著性差异, 而B组与C组对比q=0.976,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术后视力:术后1周内同术前相比A、B、C组各有2眼视力下降, 术后1个月, 均恢复术前视力。

术后1个月~1年内形成长期性功能性滤泡的A组8眼 (50%) , B组14眼 (87.5%) , C组14眼 (87.5%) ;术后观察前房A组前房形成早, 较为稳定, B组及C组均于早期有浅前房病例, 但经对症处理均可按预期形成前房。

2.3 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处理

A组中7眼1个月后出现滤过泡局限、眼压回升, 予按摩结合MMC 0.02 mg/m L稀释溶液做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囊壁针刺分离等对症治疗后好转;B组中有2例出现轻度浅前房, 经加压后恢复, 1例1年后呈现眼压回升趋势, 经眼球按摩后好转;C组2例术后早期出现轻度前房炎性反应, 对症治疗1周后消失。4例出现滤过过强、浅前房, 予散瞳、加压包扎后渐恢复, 有2例1年后经药物降眼压, 于术后观察中酌情拆除可调节缝线和结膜缝线。

3 讨论

目前小梁切除术是普遍应用的外滤过术式, 但由于滤过道瘢痕的形成, 常导致滤过功能的丧失从而使得手术失败, 主要原因是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所致, 具体表现为巩膜滤床、巩膜表面组织纤维化。临床虽有应用5-氟尿嘧啶 (5-Fu) 和MMC等作为小梁切除术的辅助用药, 但其副作用明显, 应用指征有一定的局限性[3]。应用巩膜隧道刀制作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巩膜瓣, 其优点是: (1) 制成的巩膜瓣厚薄均匀、完整, 巩膜滤床平滑, 减少了滤过道凹凸不平而粘连及瘢痕化的程度,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4,5]; (2) 制作巩膜隧道及巩膜瓣时单手操作, 另只手可持镊固定眼球, 不需加上直肌缝线, 减少了刺激、损伤及操作程序; (3) 巩膜隧道刀较锋利, 制瓣简单, 速度快, 缩短了手术时间; (4) 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理想, 降眼压效果稳定, 并发症少。

在本组病例的选择中, 主要筛选了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是因其房角功能已大部分损伤, 其在小梁切除术中的降压途径和效果主要依赖于外引流作用, 从而方便笔者更科学有力地完成并说明对巩膜瓣三种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同时也需重视每个手术环节的精细操作, 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6]。

根据本组34例48眼的临床对照观察, 采用巩膜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优点, 既规避了采用抗瘢痕药物术后强滤过的风险, 又得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在对比研究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而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在提高成功率的同时, 也增加了一般和高危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 建议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病情个体化应用。虽然在对比研究中C组较B组成功率略高, 但其在术后观察中呈现的滤过过强、浅前房等并发症也较为棘手。个别顽固性高眼压患者也可在采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短时间、低浓度的抗瘢痕药物[7]。

摘要: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中三种巩膜瓣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4例 (48眼) 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巩膜瓣处理方法随机分为A组普通切削式巩膜瓣、B组隧道式巩膜瓣、C组普通巩膜瓣+丝裂霉素C (MMC) , 术式均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滤泡、前房、并发症等。结果 A组手术成功9眼, B组手术成功14眼, C组手术成功15眼, 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采用巩膜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具有操作简单, 降压效果好, 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处理方法,疗效,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天才, 王宁利.临床青光眼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6.

[2]张舒心, 刘磊.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32-232.

[3]周文炳.临床青光眼[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96.

[4]梁玉伟, 张凡, 张君.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03, 11 (1) :37-39.

[5]詹行楷, 陈伟奇.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用隧道分离刀制作巩膜瓣203眼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 9 (10) :31-32.

[6]叶天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J].眼科, 2006, 15 (2) :82-84.

[7]明萍, 周斌, 李泽容.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再手术远期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7, 7 (2) :526-528.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术 篇2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6例44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小梁切除术。结果:36例手术顺利术后无脉络膜下出血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随访6~24月,35例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其中一眼眼压波动在25~28mmhg之间需局部点降眼压药物。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青光眼;高眼压状态

【中图分类号】 R7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43-01

小梁切除术是眼科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一般要求眼压正常后手术,但临床上有时药物无法将眼压控制到正常,为了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需要及时行小梁切除术。我院于2003年~2008年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36例44眼,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2一般资料本组36例44眼,其中男16例18眼,女20例26眼。平均年龄45~72岁,平均58.5岁。按青光眼类型分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3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例14眼,人院时眼压在45mmHg~测不出,均伴有头疼、恶心等症状。入院后均给与20%甘露醇静滴及口服醋钾唑胺,1%匹罗卡品及噻嗎心胺眼液点眼。48~72小时眼压不能控制者,即.行小梁切除术。术前眼压在45~60mmHg之间。均为前房角粘连超过2/3周,瞳孔扩大固定。

1.2手术方法术前用20%甘露醇250ml静滴球周麻醉压迫软化眼球10~15分钟,做上直肌固定缝线,在显微镜下作一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作一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约为4mm ×5mm,厚1/2巩膜厚度,用含0.4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瓣下4分钟,然后用50ml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在做小梁切除术前以15°前房穿刺刀3点方位透明角膜前房穿刺,缓慢分次放出房水降低眼压。切除1.5mm×2mm包括小梁组织的角巩膜条带,做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用10-0尼龙线缝合顶点两角各一针,8-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结膜瓣2针,并过浅层巩膜,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剂2mg,加压包扎,术毕。术后典必殊及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滴眼,3~4周.严密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

2结果

术中无一例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一例发生前房出血约3mm,经对症治疗后吸收,术后随访6~24月,平均随访12月,无恶性青光眼发生。

2.1视力情况术后一周视力提高或不变者38眼占86%,下降4眼占11%是由于白内障的加速发展所致。

2.2术后眼压根据Kim[1]判断标准,手术后眼压控制在6~21mmhg为手术成功;不用抗青光眼药物为完全成功;需加抗青光眼药物为条件成功;眼压>21mmHg需进一步抗青光眼手术或长期低眼压者为手术失败。本组病例末次随访眼压在6~21mmHg之间40眼,其中一眼需局部用抗青光眼药物,手术成功率为90%,4眼发生低眼压(≤5mmHg),发生率为9%。一月内逐渐恢复。

2.3前房深度按Spaeth分类法[2],浅Ⅰ级: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浅Ⅱ级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仅瞳孔区晶状体与角膜内皮之间存在间隙;浅Ⅲ级:虹膜'晶状体与角膜内皮接触,前房消失,术后第一天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正常42眼,2眼Ⅱ级浅前房经散瞳后恢复,未出现Ⅲ级浅前房。

2.4滤过泡按Kronfeld法分型[5],Ⅰ型微小囊泡型;Ⅱ型为弥散扁平型;Ⅲ型为缺如型;Ⅳ型为包裹型。Ⅰ-Ⅱ型为功能型滤过泡, Ⅲ-Ⅳ为非功能滤过泡。本组41眼均为功能型滤过泡,其中3例(3眼)发生薄壁泡,发生率为6.8%。

3讨论

临床上认为小梁切除术要在眼压控制在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才是安全的,但是临床上有一部分病人虽然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也很难降至正常,如果不及时行小梁切除术将导致患者视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盲目。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滤过手术由于患者眼球充血重,术后反应重,风险大,并发症较多。易出现脉络膜下出血,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葡萄膜炎,浅前房等并发症[4]。持续高眼压会导致眼灌注压降低,使视网膜和视神经受到损害,并与眼压增高时间呈正比。如果长期应用甘露醇有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可能,所以及时行小梁切除术是必要的,由于高眼压术后炎症反应重,滤过道易被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化而导致滤过性手术失败。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高眼压状态下,穿刺进入前房应缓慢释放房水,以免房水释放过快而导致眼压骤降引起前房出血,视网膜脉络膜出血。本组患者均术前给予20%甘露醇250mll静滴,注射局麻后充分按摩软化眼球行前房穿刺缓慢分次放出房水降低眼压,是手术操作的关键,术后给予抗炎,扩瞳治疗,对于眼压不理想的患者可进行眼球按摩并维持一年半甚至更长。本组患者经手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1眼发生功能型滤过泡,说明高眼压状态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安全的。

参考文献

[1]Kim Dm,Lim KH.Aqueous shunts:Single-plate molteno vs ACTSEB[J].Acta Ophthalmol Scandinavica,1995,73:227-280.

[2]Speath GL.Ophthalmic surgery Priniciples and practice[M].Philadelphia:WBSaunders Co,1982,345-347

[3]黄圣松,余敏斌,方敏,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小梁切除术[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11):885-888.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2例 (87眼)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相关诊断标准[3], 排除角膜疾病、眼外伤、开角型青光眼、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 (41例, 43眼) 和观察组 (41例, 44眼) 。对照组患者男19例20眼, 女22例23眼, 年龄42~77岁, 平均 (60.32±7.24) 岁;眼压平均 (27.26±5.58) mm Hg;晶状体核硬度:Ⅲ度28眼, Ⅳ度15眼。观察组男18例20眼, 女23例24眼, 年龄42~80岁, 平均 (60.34±7.92) 岁;眼压平均 (27.30±5.62) mm Hg;晶状体核硬度:Ⅲ度27眼, Ⅳ度17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眼压和晶状体核硬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1 h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大瞳孔, 行表面、球后球周麻醉, 在角膜缘12点方位做主切口, 3点位做角膜辅助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对照组使用3 mm穿刺刀自角膜缘垂直穿刺, 进入前房, 做连续环行撕囊, 观察组使用1.8 mm穿刺刀垂直穿刺, 进入前房, 用微型撕囊镊撕囊, 并分离晶状体, 两组均使用超声乳化并吸出晶状体核, 注入粘弹剂, 植入相应人工晶状体, 前房注入卡米可林溶液做缩瞳处理至3 mm, 于角膜穿刺口内注入BSS溶液, 确认无渗漏后, 剪除已划切的1.5 mm×2.0mm大小的小梁组织, 做虹膜根部切除, 缝合巩膜瓣, 结膜下注射2~3 mg地塞米松, 包盖术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比较

两组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 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散光程度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白内障是指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及辐射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 蛋白质变性而发生的混浊[4]。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的视乳头损害、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 占致盲病因的第二位[5]。使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在临床应用广泛, 有效避免了分次手术造成的眼部损伤, 患者痛苦小, 术后并发症少[6]。叶宏权[7]等研究结果表明, 缩小手术切口, 对于减少术性角膜散光、获得最佳视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常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手术切口为3.0 mm, 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慢, 远期滤过泡失败率高, 对临床疗效造成严重影响[8]。手术中尽可能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对于维持术后角膜内皮透明, 促进早期视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可有效地减少SIA, 控制眼压,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有利于视功能的早期恢复[9]。为此, 该研究通过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采用微切口和常规切口超声乳化分别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方案治疗的共计82例 (87眼)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 并将两种方案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重点比较,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 散光程度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术后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出现角膜水肿、Ⅰ度浅前房、前房纤维素渗出、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 (P<0.05) , 同李奇根[10]等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效果确切, 眼压、视力均恢复良好, 并发症少, 优于常规切口治疗。

综上所述,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安全有效, 角膜损伤小, 散光程度低, 可有效改善术后视力,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韦涛, 梁凤康, 何敏.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0) :3680-3681.

[2]黄小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小瞳孔白内障46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 2013, 10 (3) :112-114.

[3]滕贺, 张红.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变化[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0 (3) :281-284.

[4]赵军民.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白内障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 28 (1) :67-69.

[5]张静, 张大传, 李彬, 等.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14, 22 (2) :144-146.

[6]王雪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0) :816-818.

[7]叶宏权, 韩宇, 杨君, 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0 (9) :1075-1078.

[8]孟杨, 陈经伟, 汤诚, 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46) :98-99.

[9]刘霞, 秦礼宝, 李国梁, 等.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 2013, 25 (16) :2380-2382.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 篇4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95-02

青光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眼内压持续或间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升高的眼压会损害视功能和眼球各组织部分,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结膜充血以及眼球坚硬如石等症状[1],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尤其是小梁切除术,但是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为(53.9±6.8)岁,其中16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9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为(52.8±6.2)岁,其中15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对所有患者进行球周麻痹,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術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选择患者角膜上缘约1mm透明角膜板层处,将悬吊线缝入其中,并向下对眼球进行牵引。将上穹窿作为基底置结膜瓣(运用灼烧止血法对巩膜内出血进行止血处理)。巩膜瓣厚度约为3mm×4mm,前缘约致角膜缘内0.5mm,术后将放置于结膜与巩膜瓣之间的丝裂霉素C棉片取走,运用50~100ml缓冲液对角膜瓣进行充分冲洗。于角膜缘穿刺将销量组织切除,并给予虹膜周切术。运用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经切口将缓冲液注入前房,并对前房深度和滤过泡的形态进行密切观察。手术后,将2mg地塞米松和2万U庆大霉素注入手术部位,并在表层涂抹典必舒,完成后,包扎术侧。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认真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对比

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为(15.11±3.54)mmHg;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18.03±5.43)mmHg,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滤过泡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早期,两组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弥散、隆起明显;术后3个月,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8%,并且观察组1例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4%;而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3例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小梁切除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方法术后后形成的瘢痕,经常容易时滤过口狭窄或堵塞,从而导致前房等并发症[2],不利于患者康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将传统切除术作为基础,与丝裂霉素C和巩膜瓣缝线拆线运用相结合,丝裂霉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抗代谢药物,可以抑制纤维细胞的形成,避免术后形成滤过泡瘢痕,使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得到有效改善。手术中运用丝裂霉素C时,应该注意冲洗,有助于保护结膜瓣和角膜边缘[3]。此外,在手术的过程中,对巩膜瓣缝线的运用进行调整,可以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复合切除术运用活结的形式对巩膜进行缝合,可以将缝合线拆除,使外引流量明显增大,在正常范围内控制眼压。如果术后滤过泡的形成较差,可将1~2根缝线拆除,使术后滤过不足得到改善,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眼压,确保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燕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2013,21(9):82-83.

[2]黄信.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12(4):28-29.

[3]黄宝玲,王全志,陈瑞合,赵向阳,张桂. 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对比观察[J]. 眼科新进展,2011,23(9):875-877.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比 篇5

收集2000~2005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0例23眼,其中男9例10眼,女11例13眼;年龄48~83岁,平均65.2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3眼,抗青光眼术后3眼,术前眼压15.3~81.78mmHg,平均眼压23.38±4.87mmHg,13眼滴用1~2种降压眼水,5眼需联合服用降眼压药物。术前视力光感至0.5,其中光感至眼前指数11眼(48.9%),至0.3者10眼(40.0%),0.3~0.5者2眼(11.1%),术后随疗3~6个月。

手术方法:术前输80%甘露醇或口服醋氮酰氨控制眼压,适当散瞳。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3天,妥布霉素注射稀释液冲洗结膜囊内,术前结膜囊内滴入表面麻醉剂3~4次,无须上直肌缝线,作以弯隆为基府的结膜瓣,上方巩膜瓣为梯形或三角形,主切口一侧透明角膜。内作辅助切口,如有虹膜后粘连,可用超乳辅助钩将粘连处机械拉开。用钩针头连续环行撕囊,20例23眼中连续完整环行撕囊20眼(88.8%),开罐式截囊3例(11.1%),水化分离晶状体。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人工晶体全部植入囊袋内,均无后囊膜破裂。如瞳孔偏大可用匹罗卡品缩瞳。同一切口行小梁切除相应处做虹膜根切。平复巩膜瓣间断缝合1~2针,结膜瓣固定缝合2針。

统计学方法:所有输入Excel2000进行均数和标准差的计算,以均数的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和X2检验做显著性检验,检验的标准为X=0.05。

结果

术后视力:包括矫正视力,0.1~0.3以下者5例(22.2%),0.3~0.6者11眼(48.8%),0.6以上者7眼(28.8%)。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配对X2检验,术前后视力变化有显著性差异(X2=16.31,P<0.001)。

术后眼压:眼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无明显改善(44%),其余22眼平均眼压为<18mmHg(95.9%)。术后随访最终眼压10.33~23.42mmHg,平均眼压13.58±2.90mmHg。

并发症:角膜水肿5眼(2%),1周左右恢复,前房少量积血1眼(4.4%)前方出现渗出膜4眼(15.5%)。以上并发症经药物治疗均恢复正常。

讨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国外SKORK等早有报道,一次手术既可恢复原有的视力,又可使眼压恢复正常,该手术已被大多数医生所接受。我们应用表面麻醉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更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1,2]。其最大的优点是避免了因球后或球周麻醉而导致血管或视神经的损伤,尤其是对患青光眼晚期的患者,小视野或眼底有病变者的患者更为重要,其次则有节约经济费用方面的优势。

本组20例23眼联合手术结果表明,应用表面麻醉联合手术全部患者均能够配合完成手术,无1例需追加局部麻醉同时术者必须具备娴熟的超声乳化手术基础和丰富的手术经验。但对精神高度紧张者、语言交流障碍者等,均不宜采用表面麻醉。术前应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有充分思相准备,对全身性情况较差者可提供心电图、吸氧等措施,使患者感到舒适。

参考文献

1卢海,Harry.B.Grabow.表麻醉下的白内障乳化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67-169.

上一篇:不良环境行为下一篇:专业技术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