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2024-10-23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精选12篇)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篇1

随着课改的深入,评价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教学前评价,一种是过程性评价,另一种是总结性评价。教学前评价能了解学生的学情,但这是已经形成的,是不能改变的;总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出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而成绩一旦给出也是不能改变的。过程性评价不同于以上两种评价方式,其评价对象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过程性评价主要作用于课堂教学,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如某个单元或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不足之处通过教师调整教法,学生改进学法来得以完善。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采用微型主观题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与工作原理,以及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往的考查,用得最多的题型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有较多的记忆成分,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观题虽好,但阅卷耗时较多,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微型主观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它是主观题,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次,它是“微型”的,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微型主观题一般以填空题为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能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这些又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解决实际案例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部分能力的考查要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于结果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有分析、有思考、有操作,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老师也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学生参考。

例如: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活动的起点为学校,终点为狼山,现在请你为此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并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步骤。

分析:信息的获取属于“课标”里的技能性目标,其在信息技术内容体系里是有具体操作流程的。获取路线有很多种方式,如,电话114、纸质地图、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实地考察路况等,从中选择一种方式,获取信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可以再通过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再调整方案,以获得最为合适的路线。在这道题中,信息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真正反映的是学生的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与信息素养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关系。

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创作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被低学段的学生所掌握。那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辩证地去认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去使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其次,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网络,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学中还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如,文字处理技术的演变,从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机械式打字机、计算机文字处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帮助,也可以是教学素材所表现出来的,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的相关教学中,可以加入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

对这一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因为要体现的是学生的思想,只有融入了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品才能是一个好作品。我们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要求、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评价,基本达到要求的就要给中上的成绩。当然,教师要对优秀作品进行范本式的师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要帮助学生修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利用word绘制学校博学楼的紧急疏散线路图,集合场地为楼前操场,可上网搜索相关素材。

分析:学生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只有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首先,要上网搜索“紧急疏散线路图”的模板;其次,去博学楼实地考察楼层的分布情况,然后设计合理的疏散路线;最后利用word进行绘制。操作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对word操作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并且对线路设计的合理程度也能综合反映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软件只是工具,是为了运用而存在的,不能陷入“惟工具”的泥潭。

不管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如何变化,也不管评价题目的设计多么完美,这些都是为了了解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千万不能让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结果要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很多,以上不过是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不足以涵盖所有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开设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也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不过,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片新的天地,让我们一起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大展拳脚,共同开创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篇2

王建松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和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等都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更能有效地适应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现实的要求,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在初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政治教学方式评价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具有严密的理论性的特点,常常使得一些教师认为政治科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籍此原因,照本宣科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相当普遍。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考”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个性压抑,缺乏思维的激发,也就谈不上研究性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探究学习就是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学术界一般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探究式学习定义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探究使学习方式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恰当的探究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一)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然而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问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其实,政治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题库”。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 1

往回阻碍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以探究式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力量,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考、悟性与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必须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进行。其中,开展讨论探究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渗透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首先是充分准备。进行讨论前,教师最好把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收集处理相关资料(如教师提供资料来源、介绍收集方法等),同时把所获得的资料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加以内化、活化,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深入讨论。探究内容应有选择,不能什么都拿来“探”。学生能轻易理解的内容,采用直接学习即可;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应考虑交给小组来做。因此,对于探究的内容,应以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最后是适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写成书面材料。撰写总结报告的过程是思维训练过程、认识深化过程、讨论结果转化提升过程,不容忽视。

(三)选择专题开展研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过程。选择专题开展课题研究是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延伸和重要方式。研究课题的选择应结合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生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评价

任何学习都要有一个评价。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及团体精神的转变和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忽略了学习成果的评价,则会伤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般都希望活动结束后得到一种反馈和评价。因而教师要通过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示、交流活动,并以此来鼓励学生。我个人认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既要考评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到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更要考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探究态度、探究能力。对探

究成功与否的认定不能仅限于是否得出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是否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

探究式教学评价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不尽相同,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功能。探究式教学评价既注重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针对传统学科教学中以定量评价和终身性评价为主所产生的弊端,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着重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注重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一)、评价多样化:探究式学习的许多优势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学习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其他方式就是落后的。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以学生成绩为评价的唯一独立变量。坚持笔试同时,常用建立成长档案,交流和汇报及实践技能考查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探究学习作出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而且评价过程;不仅评价知识、技能,而且评价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

(二)、拓宽评价的内容范围:探究式学习评价重视知识的运用与理解、实践能力的评价,如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查阅信息资料等能力,更重视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表达与交流等。不仅重视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意的评价。

(三)、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探究式学习评价本着纲要精神,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的同时,更要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注意总结性评价,同时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注意集体评价同时更注重个别评价,密切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每一细节,及时提供反馈以便于调节探究学习活动。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是学习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包括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这种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反馈,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当前探究式学习的推行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效果,需要改进:

(一)探究式学习活动形式化

在公开课上,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环节,走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程序,“探究”的样子做的像模像样,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多次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但是,大量时间都花在教学的形式上了,这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实际意义,也没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师生在平时的探究式学习中,仅是“为活动而活动”,使学习变成没有内涵的“空壳”,极易导致“探究”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表面上气氛热闹而内在的却是思维冷却,学习内容空洞,探究式学习存在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虚无化

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只重视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背诵记忆,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同时,由于受当前班级授课制、教育体制制约,探究式学习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师开展课外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无法评估,严重影响了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整合教材时,感觉困难很大,力不从心,找不到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口,认为探究式学习影响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处于一种虚无状态。

(三)探究式学习活动绝对化

有些教师堂堂设计大量的探究问题,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本身的特点,学生疲于应付,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很差。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是要找回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式学习的价值。探究式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也不能不分场合绝对套用。比如,有些知识本身并无探究必要,无谓的探究不仅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探究式教学效果的发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掌握探究式教学的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认真备课,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把探究活动放在重难点上;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探究的策略方法;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不断反思,总结提高。相信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对上述问题针对性加以解决,一定能使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发挥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题组.新课程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玉梅.探究式教学模式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陈为.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4)覃遵君.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新课程综合探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再创造;做数学;用数学;说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80-0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教育家叶圣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去发明去创造那将会终生受益。对此,本人在新教改实践中,就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通过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那么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获取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可用于指导生活的道理。如我在讲“营养配餐”时,让学生帮助小朋友选择不同的午餐,但同时需要注意到不同食物的营养配比。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比较合理?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新课改倡导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相互讨论,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碰撞出体验和思维的火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剪拼园“化曲为直”把园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然后依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学生能正确应用其进行有关计算之后,再让他们口述面积的推导过程,这样由学生自己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总结出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在自己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辩论、说出数学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说数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重新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尝试,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的再创造、实践操作中的做数学、联系生活中的用数学、合作交流中的说数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完全改变了以前学生那种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初步达到既培养了学生的双基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轻松而愉悦,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方式初探 篇4

随着教学理念的逐步改变,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课改不可或缺的重点, 也是中学生物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性探究等类型。但总归起来,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几个步骤, 实验探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教材所提供的主题, 积极引导学生以多角度的视角按照已学知识自行设计、组织和开展实验,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获得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探究性实验教学也应运而生。

二、教学过程

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按照既定步骤与顺序有计划地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大步骤:

(1) 创设情境, 引入教学:教师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提供相关生动材料,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提出问题:好奇心及疑问是推动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的内在动力, 虽然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 但问题是否有意义教师应注意把关。

(3) 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知识、经验, 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即为“作出假设”。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 提出假设;第二步, 作出预期 (推断) 。至于假设是否对错应通过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4) 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完善, 并确定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验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复重原则。

(5) 实施计划:按照设计的方案, 各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并开始实验。

(6)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 并记录, 同时联系实验假设, 讨论后得出结论。

(7) 表达和交流:学生归纳整理所得结论, 去伪存真, 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得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应用举例

我们以必修一“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1) 创设情境, 引入教学。利用多媒体放映啤酒生产过程。教师做必要的讲解, 在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时, 教师顺势提问。

(2) 提出问题。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进行的是哪种呼吸方式?除了这种呼吸方式之外, 还能进行其他类型的细胞呼吸吗?学生小组内进行短时间讨论。

(3) 作出假设。教师应向学生说明, 假设的作出应以提出的问题为基础, 同时不应过度考虑假设正确与否, 关键是如何验证。因此, 学生的假设可以是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也可以是两种呼吸方式都有等。无论进行哪种假设, 最后都应进入下一过程。

(4) 收集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 需要相关事实及理论知识的支持, 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 这两部分内容要独立完成是有难度的, 甚至学生会感到手足无措, 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得到了全面的发挥。教师可以从最初的提供材料到最后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在实验方案确定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 并积极地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教师应将问题细化以引导学生思考。本实验可以细化成如下问题: (1) 实验设计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 (2)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3) 如何控制变量?能否将实验装置画出? (4) 如何知道所进行的反应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产物多或少如何看出? (5) 实验进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注意事项?

(5) 实验方案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派代表上台汇报, 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第 (2) 、 (3) 问题。自变量的确立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把几种常见的探究性题型的自变量确定方式与学生讲清。根据初中所学知识, 有氧呼吸装置应侧重注意如何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何检查二氧化碳?如何确保无氧呼吸装置中所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来自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提出看法, 能使他们最终得到改进实验装置。同时, 在装置2的酵母菌培养液中加一层油膜或石蜡膜, 起到密封作用, 能确保进入石灰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这样, 教师就能根据以上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装置的设计 (可参考课本) 。

(6) 实施计划并记录实验现象。各小组按照各自方案组装实验装置, 实施实验, 同时设计好实验记录相关表格。

(7) 分析并得出结论。各小组在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的基础上对比后发现:有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 并在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中发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培养液所在试管均有由橙色变灰绿色的现象。由此, 判断出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 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8) 学以致用。从本节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从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在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深入了解学生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所在, 精心设计引导问题, 做好课前准备, 使课堂探究教学活动能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赵希强.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篇5

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2.验证性实验

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3.二者的比较

【典例示范】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材料用具: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鸡蛋蛋清、人的口腔唾液(酶)、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步骤:第一步:制备蛋清液:取出鸡蛋一个,打破蛋壳(不要破坏蛋黄)。取少许蛋清注入小烧杯中,加入30 mL的清水,用玻璃棒调匀,备用。

第二步:取唾液:用清水将口漱净,口含一块脱脂棉,片刻后用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振荡均匀后,静置一会儿,可看到2支试管中都呈现出紫色。

实验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题,应设计对照组,蛋清液为对照组,唾液组为实验组。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双缩脲试剂后都呈现紫色,则证明唾液淀粉酶为蛋白质,否则不是蛋白质。

答案: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取两支试管,记为甲、乙,分别加入等量的蛋清液、唾液,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最后加入等量的CuSO4溶液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实战演练】

1.(2009·四川非延考区,30Ⅱ)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 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 min)、中度运动(步行2 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 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解析:(1)由于运动需要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因此运动时呼吸作用加强,产生的CO2增加。(2)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的多余CO2将及时排出,故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可以通过测定pH来推断出

CO2排出的多少。(3)表中的数据显示,运动强度越大,pH越小,即pH下降幅度越大,从而推断出排出的CO2量越多。(4)人体内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被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糖类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

答案:(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TP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要求:(1)自选材料、试剂(选择实验材料要注意选实验结果明显的);(2)设计对照实验;(3)写出实验步骤;(4)预测实验结果。解析:这是一道设计型实验题,难度较大,需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方能完成。尤其要注意“实验结果要明显”这一要求。答案:(1)材料和试剂: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0.1%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2)实验步骤(见下表,也可以分段叙说)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篇6

【关键词】体育  教学改革  探究性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3-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带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教育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体育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体育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是新时期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一、构建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时代内涵与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保持其时代感和创新性,这为体育教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和改革方向。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它是在长期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的总结,表达了体育教学对生活和发展的理想和期望。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应该是在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判断体系中建立的。它是多元的,也是完整健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科学的、进步的、现代的学习方式。

二、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遵循的原则

从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各种问题来看,要做好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教育工作,就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究性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找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具体的教育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在探究性学习方式方法上,要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教育的开放性;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独特的活动效果,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不同程度参与到不同的体育教育之中,实现因材施教。

三、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现路径

1.要在科学、合理、健康的路径下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应该是对于时代精神、所弘扬的正能量等的一种深入挖掘,教师要注意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找到能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启动学生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的思想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从而得到更大更深入的人生启迪。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情操的熏陶,要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真正体验到探究之美,使其真正在探究中达到心灵共鸣,获得对探究性学习方式最深层次的体验,作为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和人生体验。

2.要在具有时代感、特色感和自由平等的空间中提升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意识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教师要立足长远,注重用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增长才识、拓宽视野。同时,也要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体现的思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深入思考,学以致用。授课教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时,要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核,加强对大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让学生立足自身所处时代背景,加深对探究性学习方式内涵和时代内涵的理解,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其特点和内容应该是十分鲜明和丰富的,建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形式多样的。因此,要在客观条件下,对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改造和再认识,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使得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处在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成熟的氛围之中。

3.要在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尺度下引导形成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背景下,正确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关乎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长远健康的全面发展,关乎到体育教学群体的价值判断,也是武装和提升体育教学改革水平的必要途径,也是未来整个社会发展、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需要打破这种矛盾,形成一个开放、民主、透明的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特点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形成的平台。这个开放、民主、透明的平台,需要社会力量、教育力量、家庭力量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实现探究性学习方式与体育教学教育发展方向的衔接,实现与人类未来发展价值取向的衔接。这一方式中,体育教学应该是鲜活的、充满感情的,也应该充满真善美的。它所体现的世界应该是全面的,无所不包的。因此,体育教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时,要注意抓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感情表达方式,投入丰富的感情,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从而与学生的世界融为一体,形成感情上的共融,得到对自己现实生活形成进一步的体悟,培养出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刘俊洁,刘占锋.高校体育转型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4(03)

[2]袁革,乌小东,孟国荣,刘官元.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学生选课制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5)

[3]韩敬全,李旭.大学生体育需求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差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2(05)

[4]田爱华,佟贵锋,曹平.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体制新模式[J].体育学刊.2012(02)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篇7

一、利用问题式引导, 创设师生平等氛围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继续探索, 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炼所学的知识中的一些问题, 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关注教师所提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寻求解题方法, 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见识。利用问题式引导, 首先,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科学合理, 并能结合当前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学生的心智, 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问题看作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 这样,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通过积极探究找到答案。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 让学生采用统计的办法, 统计一下同一个小区的学生数, 班级的男女生人数, 这样的问题接近生活, 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 学生愿意主动去思考, 主动去解决问题。这种利用问题式引导的教学模式, 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 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 也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还必须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只有在师生平等的氛围里, 探究性学习才能够更有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 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探究, 要保持一种平等的观念, 努力营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参与到研究和讨论中。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 与学生共同拿量角器度量, 一同去研究探讨如何正确摆放量角器、如何准确读刻度等学生感到比较难的问题, 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伙伴, 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中, 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 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二、采用小组探究模式,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 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互相讨论, 互相帮助, 更有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针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模式, 数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 每一个知识点例题都比较多, 因此,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 可以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时候, 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求圆柱侧面包装纸的面积,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后再来动手剪, 观察剪开的图和原圆柱体侧面之间的联系。如让学生沿圆柱的高剪下后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 可组织学生探究以下问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明白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 从而学会公式:圆柱体侧面积= 底面周长 × 高。这种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死气沉沉, 强调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死记硬背。因此, 采用分组协作的探究性学习实践,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 对于学习稍落后的学生, 可以让小组的其他同学一起去帮他, 这样, 既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也让学习变得轻松了许多。

三、应用讨论式学习方法, 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安排时, 一定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围绕本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 在脑海里梳理本堂课的知识点, 给学生一个回忆的时间, 重新去梳理那些似乎还不清楚的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中, 还应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尝试解决难点、重点问题, 在共同探讨中, 不断积累经验, 加深对于难点、重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什么叫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并组织学生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 一方面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回忆, 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这种探究活动积极参与, 共同展开集体讨论, 在讨论中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也听取了别人的想法, 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 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并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 使学生通过本身的实践交流活动, 共同寻找问题答案,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让学习更主动, 记忆更深刻, 学得更有效。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篇8

一、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特征和原则分析

1. 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特征分析

将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体现在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特征。对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是围绕着问题进行展开的。老师通过化学问题的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够对化学问题的探究充满兴趣,从而对实际问题加以探究。

再者,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性特征也比较突出,在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基础上,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作用。

不仅如此,在互动性的特征方面也比较突出。能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应用,促进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这样就能将问题的解决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比较有利。还有就是在体验型的特征方面比较突出。对于这些方面的特征就要能充分重视。

2. 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分析

将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要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这些相关的原则遵循下,才能有助于探究性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多向交流的原则方面要充分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在教学的形式上要能注重小组的学习以及个别的学习的结合,注重学生间的多向交流,这样才能将学习的效率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还要能将自主学习的原则得以重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要领,这就对自身的学习效率提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还要能够将情知统一的原则得以充分重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进行设置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和构建策略

1. 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分析

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能按照相应的流程。这样才能有助于探究学习法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先要进行形成问题提出假设,通过问题作为先导来对探究学习的着手点加以确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能够对问题的设计得以重视,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哟对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

接着,就是要能够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通过调查法以及观察法的应用对相关的数据加以分析。然后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形成解释。进行组织结论和展示交流。最后对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对整个应用过程进行反思。

2. 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对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就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加以实施。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要能完成,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分成几个小组。将学生分组之后就要进行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加以探究。

例如:对化学教学中的能量守恒的内容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可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能量通过哪些形式存在?人类需要的能量是来自什么?结合能量守恒的原理在物质发生了反应时候,是怎样将能量进行转换的?对于这些相关的问题,老师可通过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动态化的进行呈现,这样能够将课堂的教学氛围得以轻松化。也能方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兴趣激发。

在对问题提出之后就要能够在思路上有明确的设计。让学生对相关的化学反应以及能量变化的关系进行列出,然后在燃料的相关了解认识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将相关的知识点和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然后进行课堂的交流以及对小组的成果加以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就要能够将互联网以及图书馆好社会调查等方式来加以应用。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的形式来进行获得解答。通过进行相应的讨论来得到结论。

然后通过问题的解答之后老师再进行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新的思维高潮,对学生的问题探究的品质也能得以有效的养成。接着就要能够进行实验探究以及对假设的验证和形成解释等。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进行对学生巡视,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实施。接着就要能够在结果的分析以及交流方面进行加强。

总而言之,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就能够将化学的优化课堂得以良好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也比较有利,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教学,也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措施的科学实施,通过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就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化学教学的探究教学方式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希望能通过此次努力对实际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化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化学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就比较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特征和应用的原则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和构建策略加以探究,希望能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教学模式,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学龙.高中化学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2]王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3]缪政.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下五大关系的转换[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07)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篇9

一、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1. 创设情境

古人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可以说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使用原有的认知图式的问题情境, 通过有效反馈,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原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新问题,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愿望, 并在主动探究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中介绍的徐老师的“创设一个新辞格”教学实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刚开始上课, 徐老师便说:“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修辞现象。”接着便出示一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朱自清《绿》)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林嗣环《口技》)

徐老师接着便问:“请问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格?”很自然, 学生起初都想运用已学过的修辞格来解决问题。他们感到奇怪了, 因为他们发现, 不是比喻, 不是比拟, 也不是夸张。在老师的启发下, 他们通过讨论, 归纳出特点:两个句子都通过有悖常理的假设, 表达作者不同寻常的构思。最后, 他们把这个新的修辞格命名为“奇设”, 从而就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他们的思维经历了:产生认知冲突—否定原有图式—分析失败原因—建构新图式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策略中, 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2. 整合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同时还要作一些适当的点拨、诱导, 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 将新旧知识灵活地整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认识, 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内容, 有时根据需要, 可以打破知识章节和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 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 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如:在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 通过讨论, 学生知道了别里科夫是被他自己所极力维护的套子“套”死的。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进行讨论, 得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这样一个套子“套”死的。而这两个套子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落后的套子。接着, 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学生可能受文章的影响, 认为“套子”就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事物的代名词。这时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理解, “套子”其实就是指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自由发言。最后, 学生得出结论: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 套子就无处不在, 而且有些“套子”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3. 研讨解疑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有时会对一些内容提出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与文本对话, 从教材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如在阅读《祝福》这篇课文时, 有人可能会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是因为她沦为乞丐, 极度贫困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是因为怕死后被锯成两半, 极度恐惧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 是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死了, 极度悲伤而死的。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 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最后, 学生得出:祥林嫂其实是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而死的。

4. 归纳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梳理思维过程, 并探究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学完了《祝福》、《边城》、《荷花淀》这三篇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人物形象, 分析她们的命运为什么各不相同。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在欣赏作品时, 从人物生活的大时代背景入手, 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归纳, 就为学生阅读其它作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经验。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毕竟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宽语文信息的视野, 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进行探究。

1. 面向生活学习语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 斯宾塞早就探讨了为完美生活而设计课程的问题。罗素也直截了当地提出, 教育为了美好生活!杜威更是深刻阐述并实践了‘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心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新世纪的课程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才能看得更远一些”。

我们必须强调语文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 学习语文的机会其实很多。如:我的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讲, 他在平时很喜欢倾听他人的交谈, 并从他人的交谈中学到了不少语言表达技巧。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则在生活中, 处处都有语文, 处处都可以学语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学语文。如:鼓励学生办报、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采访工作。就社会调查来说, 学生可以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开发问题、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等。

2. 开展专题研究

(1) 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立意要新。这样,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积极主动地去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质疑, 从而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形成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2) 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如果研究的专题内容太简单, 学生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就能研究好, 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完问题后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 也就失去了进行专题研究的价值了。

(3)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题。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多个专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但自己选择专题而没有采用老师提供的专题的同学一定要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 以便确定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行性, 这有利于老师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工作。

(4) 研究的周期要短, 并有一定的资料来源。研究的专题一定要有资料来源, 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 自然不能得出一些富有创造力的结论。

(5) 对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 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有时, 学生的探究结论不一定正确, 但从学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并且敢于发表一些独具特色的见解, 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 并委婉地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有策略地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保护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摘要: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方式。倡导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仍是一个重要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 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由课外联系课内。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包括:创设情境、整合知识、研讨解疑、归纳评价。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包括:面向生活学习语文、开展专题研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秉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4) .

[2]董云.从“问题”到“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12) .

[3]刘从华, 谢牛.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育研究, 2002, (7) .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篇10

一、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方式重要性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直觉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演说者, 而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学生借助于课本这个知识载体, 能够发现数学的基本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最后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数学思维能力拓展与学习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主要目的, 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素质之一, 是智力结果的优秀承载。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数学思维方式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化不同种类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思维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 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集合。我们按照哲学辩证观点, 将这几种探究性思维细化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发散思维与集中性思维

小学数学因学科性质限制着自己的稳定知识体系, 在思维上的发散主要源于探究性过程的开放, 思维内容和答案则相对是封闭的。发散思维主要是基于一个点开始思考, 是一个辐射式思维方式, 这样的探究性思维能够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集中性思维主要是基于一个方向深入思考或者是向既定的目标思考, 所有知识点都是聚合起来印证这个答案的素材。

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性思维

形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因这种思维特点最为直观, 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数学知识更为形象。例如, 学习尺度测量或是图形量角等利用形象思维进行学习。抽象思维在基础数学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对数字和符号的关联研究上。这两种思维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释放数学的独特魅力。

3. 直觉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直觉思维往往是具有数学基础知识沉淀之后, 凭借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的直观性判断, 受已有的逻辑规则和理论框架的约束。分析性思维主要是在复杂多变的数学关系中得出结果, 注重过程的分析与结果的推导过程, 能够调整学生思路。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存在盲点

探究性数学学习进入基础课堂以后并非能够和现行教育环环相扣, 存在这些应用和操作的盲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究性思维方式的盲目性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但是新课改的初始阶段在思维方法的适用上有盲目性, 造成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的盲目性, 不论问题的难易都安排探究性学习,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太发散。因此不论年级, 数学课程难易程度都一律实行探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 应避免探究思维的盲目性。

2. 训练探究性思维方法陈旧

数学是思维的条件性反射, 目前我国基础年级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上文提到的几种大分类。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注重结论的正确性, 而且也更注重过程和情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因多方面因素影响, 并不能很好把握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 注意力仅局限在探究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整体活动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3. 训练探究性思维问题深度不够

数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创设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是否有趣味性、可研究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思维方式的训练方法

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得到发展、改善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1. 加强定向思维延展

拓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定向思维延展, 主要是以某一个数学知识点为定位, 向纵深度发掘相关知识, 培养逻辑性思考习惯。

这种思维的延展主要包括由易到难和因果推理以及逻辑顺承的思维方法。例题1:正方形的一边延长, 会演变成哪种图形?例题2:甲班20人, 乙班比甲班多5人, 乙班有多少人?例题3:甲车从A地到C地, 乙车从B地到C地, 两车一共行驶2000千米, 甲车行驶了3/4, 乙车行驶了4/5后, 剩余没有走的路程相等。甲、乙两车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通过以上的例题, 定向性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 而且做到以点带面的理解。数学探究性思维离不开推理, 反复的练习, 定向性拓展思维, 真正与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相契合。

2. 加强宽度思维的延展

即以其中的一个数学知识点为中心, 全面思考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通过这种宽度的练习, 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探究性数学发展的延展主要是从叙述理解上的延展和问题转化的延展, 例如:“甲相对于乙的2/3”改变角度叙述则就有“甲与乙的比是2:3”“乙相当于甲的3/2”“甲比乙少1/3”等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思路延展, 用归一法、分数法、列方程求解、倍比法、不同的方法进行题解, 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的知识掌握扎实了, 思维宽度得到拓展, 符合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3. 加强反向思维延展

反向思维是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思维方法的一种有效方法。反向思维主要是指在解题之后对于审题和解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教师要善于适时引导, 要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过程中, 不仅学会按照正顺序进行思维的方法而且学会反思与互逆的思维。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 问“从前面数小明坐在第几排?”再问, “从后面数小明坐第几排?”这样简单的逆向思维锻炼。这样的提问会给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注入新鲜思考元素, 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懂得反思, 从而提高辨析能力和研究兴趣。

4. 加强差异性思维延展

这种思维方式分为求同型与求异型两种, 这是对于数学推理过程的一种概括与归纳。让学生对于数学题型的规律更为清晰, 按照年级分类设置不同的目标题型, 用于训练学生的差异性思维。例如:

(1) 甲乙两人共同完成了36只零件任务, 甲每天加工8只, 乙每天加工2只, 甲、乙要几天完成任务; (2) 一件产品, 甲单独做8天完成, 乙单独做5天完成, 两人合作几天完成?类似于这样的差异题, 学生通过抽丝剥茧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运算规律, 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 领略数学的美感。

5.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基础教育是教育金字塔的关键, 作为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适应时代的步伐;不断摸索基础教育的规律, 勤奋钻研知识;拓展知识面, 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释放知识能量时刻储备。

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培养情感;创设空间;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56-01

“探究性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对它应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由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使课堂气氛活跃,我做了如下尝试。在上《开元盛世》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几分钟,然后分别扮演角色。

这堂课,争抢着发言的学生有将近二十位,占全班人数的近80%,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唐都长安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后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寻求资料,自主获取知识,设置开放性作业。在《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后,设计作业: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赴京赶考的秀才,给家人写一封叙述当时国度——东京衣、食、住、行的家书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赤壁之战》一目时,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我扮演曹操,学生演大臣,然后,请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我从中归纳,主战派有4个理由,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好这些优势,这仗一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学生的争论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用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进行新课内容。于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论文 篇12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充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呢?

首先,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感受合作、探究和分享成果带来的愉快。

其次,要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质决定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突出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语文是一门既有理性而又感性的学科。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去思考,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否则, 就会事倍功半, 一无所获, 失去了探究的价值。

二、要充分认识语文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相并列并且相辅相成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依据的。

三、要正确处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语文探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对问题的解答。语文探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性探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就要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 多问为什么, 多查阅资料, 多思考问题, 多细心地感悟。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能力, 即语感。语文探究性学习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是什么?是一个人对语言材料的独特感受, 它是与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那些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的语感能力。

上一篇:土壤改良剂研究概况下一篇:生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