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苏里大学

2024-07-17

密苏里大学(通用11篇)

密苏里大学 篇1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综合性和理工类大学兴起建设大学科技园的热潮;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中国文史类和艺术类大学又兴起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热潮。中国大学兴办产业园区的首要目的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服务,从而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其次则是培养人才,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践,巩固专业知识、养成相关技能。而且每个园区基本都要被授予金光闪闪的铜牌,上书园区名称;除此之外,一般都有清晰的物理边界,要么是占据学校一栋楼宇的数层或整栋,要么是占地数亩甚至占据整个大学老校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6年1月,笔者有幸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所在单位资助前往世界上最古老的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学,有幸见识了美国大学文科院系的“园区”建设。实际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并没有挂牌所谓的产业园区,但是其附属的媒体数量之多、运营历史之久、空间利用之佳、产学结合之密,尤胜国内很多大学兴办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让笔者直发“不是园区,胜似园区”之叹,而且驱使笔者撰写此文以揭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旗下实践教育平台简况,从而供国内新闻传播院系参考借鉴。

一、实践教育理念——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它之所以能够长期盘踞美国新闻院系头把交椅,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常春藤名校的强势挑战下依然永葆青春、长盛不衰,靠的就是密苏里方法。打开密苏里大学的官方网站,密苏里方法作为一级栏目与专业项目(Academic Programs)、未来学生(For prospective students)、学院介绍(J school)、校友(Alumni)、新闻事件(News and events)并列,而且足足占据了首页三分之一版面,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密苏里方法呢?其核心理念就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即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操作能力。这与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有关。这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理念,不足为奇。因为理念容易认识而且易于传播,不管是在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还是中国,众多的新闻学院都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范本进行新闻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真正能够做到像密苏里新闻学院一样的却寥若晨星,这又是为何呢?笔者掩卷长思、寻访多日,发现关键是因为落实这一理念的实践平台不同,支撑“密苏里方法”的实践教育平台最为重要,而且也是众多模仿者容易忽视却又最难以复制的部分。因此,研究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比研究密苏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二、实践教育平台的构成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实践教育的平台是其下属的9家媒体或广告公司,其数量不仅居美国高校新闻学院之冠,而且在全球之内也无新闻院校能与之匹敌。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媒体,而是面向现实社会(对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媒体而言,现实社会指“密苏里州尤其是哥伦比亚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媒体。《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是数字出版优先的城市报,其印刷版一周五刊,而网络版则全天候出版。网络版不仅包括文字、视频、音频,而且还包含读者互动内容。如作为数据新闻作品的“哥伦比亚密苏里地区犯罪率追踪(CoM o Crime Tracker)”、读者生成内容的“读者来稿(From Readers)”等。KOMU TV-8是美国唯一一家大学拥有的商业电视台,同时是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BC)和有线新闻网(CNN)的成员;KBIA91.3FM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中部密苏里地区的成员电台。二者的覆盖半径为112公里左右的地区,包括中部密苏里州的15个郡,听众超过40000户。《密苏里数字新闻》(Missouri Digital News)是新闻学院的第一个整合新闻编辑室也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的新闻网站,主要播报密苏里州的政府新闻和政治议题。《声音》(VOX)杂志把哥伦比亚市的城市精神和故乡情怀融为一体,共有四个版本:每周出版一次的印刷版和iP ad版、随时更新的网络版以及专注文化和娱乐的博客日刊VOXTalk。其中,印刷版单周发行量1万份,网络版单周独立访客数20000人。《环球记者》(Global Journalist)是一个整合性的行业数字媒体,报道国际新闻及全球新闻自由面临的挑战,服务全球记者,向本地和全球受众提供数字、广播、印刷和移动端形式的内容。Ad Zou和Mojo AD是两家广告公司,其最大特色是学生是雇员、教授是公司管理层。前者主要服务本地广告主,而后者则主要服务全国性广告主。《密苏里商讯》(Missouri Business Alert)是报道密苏里州商业新闻的数字新闻编辑室,主要为本州的商业决策者和企业家提供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从公司董事会到州政府大厅发生的重要新闻。月均70000余印象数(网站+社交媒体公号)、3000多独立访客、8000多页面浏览量。

三、实践平台的发展历史

1908年9月14日,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建院演说完毕后两个小时,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个由新闻学院运营的商业性报纸《大学密苏里人报》(中间几经易名,现名《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就开始运作了。在广播的黄金年代,学院1936年与哥伦比亚社区电台KFRU合作办学,在学院建有演播室。电视技术出现于1939年,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发展停滞。1948年学院迎来第一台电视机。1950年讨论兴办电视台事宜。但二战结束后因为开播频道过多以及彩色电视制式之争等原因,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停止颁发电视执照4年(1949—1952年)。1953年禁令解除后,在爱德华·C·兰伯特教授的倡导下KOMU TV得以创建,并于1953年12月1日在甚高频的第八频道开播。KBIA91·3FM创建于1972年5月1日。早在1972年《密苏里哥伦比亚人》旗下的Vibration杂志就开始允许学生参与写作深度报道、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1998年创刊的《声音》杂志则将《密苏里哥伦比亚人》旗下的《周末》(Weekend)和《想法》(Ideas)两本周刊合二为一。《密苏里数字新闻》创办于1995年,当时仅距互联网商用后3年,是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环球记者》(季刊)创办于1999年,原名《国际新闻研究所报告》,2000年更名为《IPI环球记者》,2006年改现名。MojoA D成立于2005年,口号是“年轻人事务专家”(Specialist in All Things Young),服务于目标客户是千禧一代的企业。《密苏里商讯》创办于2012年,由新闻学院和商学院联合运营,它的创办顺应了商业新闻快速发展的趋势。AdZ ou创办于2013年,整合了战略传播专业的总成课程(Capstone Course,直译“压顶石”课程,又译“综整”课程、“顶峰体验”课程等),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广告体验,不同于MojoA D的是,它主要服务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当地广告主。

四、实践平台与学院的空间关系

在物理空间布局上,学院下属媒体公司办公场所与学院建筑互相渗透。新闻学院共有五栋大楼:奈夫楼、沃尔特·威廉姆斯楼、唐纳德·雷诺兹楼、甘乃特楼和李·希尔斯楼。其中前四座紧密相连,位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主校区四方院的东北角,而后者则位于大学传统校门斜对面。《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声音》《密苏里商讯》《环球记者》的编辑室均在李·希尔斯楼,MojoA d和AdZ ou的办公室均在甘乃特楼,《密苏里数字新闻》的办公场所在密苏里州府杰斐逊城的州议会大厦,KOMU TV则位于学院东南方向13公里处的KOMU TV办公大楼,KBIA91.3FM的编辑部在甘乃特楼,发射塔在KOMU TV大楼。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处房间,既可以用作某门课程的教室,又可用作编辑部会议的场所;既可以是广告公司的办公室,还可以是教师给学生答疑的教研室。师生在学校和公司的多重身份,常常统一于同一物理空间,起到了空间利用最大化、沟通协作便利化、商业成本最小化的一石三鸟之举。此外,这些大楼本身也是密苏里方法成功的见证。除了沃尔特·威廉姆斯楼是为纪念首任院长而建的外,其他四栋均为企业捐款。甘乃特楼由甘乃特集团1977年捐资兴建,因为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生在该报表现突出、贡献良多。奈夫楼由1913届新闻学学士瓦德·A·奈夫于1918年捐资兴建,是当时密苏里大学成立以来的最大个人捐资。李·希尔斯楼是为了纪念该校毕业生、1956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盛极一时的美国最大媒介集团奈特·里德集团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李·希尔斯而建于1995年。雷诺兹楼则由以该院1927年毕业生唐纳德·雷诺兹命名的基金于2008年捐资3200万美元建成。在这些学院的走廊拐角,还布置着各种铭文铜牌、半身雕像、荣誉证书或者优秀作品,当学生徜徉在这些大楼与之擦肩而过时,前辈学长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五、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结合方式

物理空间上的相互融合为新闻学院最引以为傲的“密苏里方法”这一实践教学理念的开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结合方式有四:一是这些媒体的管理层和资深记者担任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这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序列有关,一类是研究型的,而另一类则是从NBC等全国知名媒体工作过、实践经验丰富的实战派。他们在被聘为这些实践平台媒体职位负责管理学院下属的这些商业媒体或公司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教授学生采写编评等实践课程。二是与平时课程的结合。因为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担任课程老师,他们会分享真实的报道案例、传授采写编评技巧,并将实际采访报道任务布置为课程作业。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三是与暑期课程的结合。密苏里大学实行三学期制,新闻学院在夏季学期(与暑期相当,共八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相关媒体或公司的工作,维持学院媒体的正常运营。学生不仅可以聆听专业教师的指导,获得正常的课程学分,而且还可以获得部分收入。四是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学院常将旗下媒体或公司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毕业环节,将其设计成第四学年的总成课程,让学生综合运用前三年学习的所有知识完成某一任务。以战略传播专业为例,他们往往以7到10人为小组来完成一项战略传播任务,有点类似国内的毕业作品设计,但是其面对的却是真实的问题、服务的是真实的客户、参与的是真实的工作。各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工作,最后都要做出印刷精美装订成册的策划书(Plan book),并向客户进行现场口头提案,最后胜出者的方案将被客户采纳并由广告公司真实执行。

总之,密苏里大学拥有对上述媒体或公司的所有权,而新闻学院则负责这些媒体或公司的日常运转。学院既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又是锐意进取、善于经营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教师不是在课堂上讲课,就是在编辑部或演播室指导学生担负的实践工作。学院运营媒体或公司获得的利润,再投入教学科研,用于支付员工工资、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认真贯彻密苏里方法,通过上述实践平台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在美国中部这一被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蔑称为“飞过区”(Flyover Zone)的内陆小镇哥伦比亚市缔造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密苏里传奇,为全球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值得我国新闻传播界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官方网站[OL].https://journalism.missouri.edu/.

[2]Suzette Heiman.The J school:celebrating one hundred years in journalism and the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dedication[M].Virginia Beach,Va.:The Donning Company Publishers,2009.

[3]高晓瑜.“密苏里方法”的借鉴与启示——密苏里大学新闻实践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46-47.

[4]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123-125.

密苏里大学 篇2

所在位置:美国,哥伦比亚

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

创建时间:1839年

学历: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29070人

院校地址:Columbia, MO 65211 (573) 882-2121

学校中文网址:/school/9262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于1839年在哥伦比亚城建立,是当时密西西比河西岸唯一的大学,现在已发展成为密苏里大学体系,包括四个分校,分别是哥伦比亚校区(Columbia)、罗拉分校(Rolla)、堪萨斯分校(KansasCity)和圣路易斯分校(St.Louis)。四个校区共有学生6.3万名。 引密苏里大学是该州34所大学中唯一入选美国大学联盟AAU(Associ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的.大学,素有公立长春藤名校的美誉。

本科申请条件

开学时间:每年2月、8月

申请截至日:每年5月1日

留学费用:34000 美元左右

TOEFL分数要求:79+

SAT总分:1185.0

研究生申请条件

开学时间:每年2月、8月

申请截至日:循环录取,截止到5月1日

留学费用:33000 美元左右

TOEFL ibt分数要求:100+

雅思: 7分

GPA: 3.5左右

GRE:1100分以上

GMAT: 650分以上

密苏里双城记 篇3

圣路易斯——通向美国西部的门户

圣路易斯坐落于密西西比河与其最长的支流密苏里河的交汇处,这座昔日的河边村落一度登上了美国第四大城市的宝座,而且是美国唯一一座举办过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盛会的城市。

19世纪初,美国领土的西界仅到密西西比河。1803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了从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的21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片土地当时被称为“路易斯安那”,这一美法间最大的地产生意因此被称为“路易斯安那购地”,美国领土面积也立即翻倍。由于面积辽阔,美国国会将新得的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方称奥尔良,北方称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便是后者的行政中心。

对美国来说,当时的圣路易斯既是已知世界的终点,也是未知新世界的起点。为了勘探“路易斯安那”这块新领地的地理风物,杰斐逊总统在购下新领地的当年,便委任梅里韦瑟·路易斯上校和威廉·克拉克组建了一只探险队。1804年5月,路易斯和克拉克的船队从圣路易斯扬帆起航,逆密苏里河而上,拉开了美国最富于史诗色彩的探险活动的序幕。路易斯和克拉克一路西行,一直来到了太平洋之滨。1806年9月,两人回到了圣路易斯,他们将西部丰富的资源报告给了杰斐逊总统。美国政府便开始将路易斯安那的土地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个人,引导人们前往定居,这场艰苦卓绝的移民运动被称为“西进运动”。美利坚的势力也随之扩展,美国本土的格局也因西进运动而大致成型。

为了纪念西进运动,1963~1965年间,圣路易斯的密西西比河畔立起了一座高达192米的不锈钢拱形纪念碑——“门户拱门”,人们常形象地简称其为“大拱门”。它是迄今为止美国最高的纪念碑,比4座自由女神像叠加起来还高,其形态简洁大气,不失壮观:一道银灰色的抛物线倒立在圣路易斯的最东端,隔河西望,“拱门”傲然屹立在圣路易斯的摩天大楼之上,象征着圣路易斯在西进运动中的门户地位。“拱门”自落成后便成了圣路易斯的标志,这道“拱门”还是杰斐逊国家扩张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拱门”的基座内设有西进运动博物馆,游客还可搭乘特殊的胶囊状升降机来到“拱门”顶部,从32扇舷窗中俯瞰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景象,凭吊西进运动中无畏的开拓精神。

圣路易斯还是世界级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的所在地。1819年,一位名叫亨利·肖的19岁英国小伙子来到圣路易斯,在这里开了一家五金店,很快便积累了大量财富, 39岁时他便宣布退休,开始致力于发展他长期以来对植物学的爱好。肖打算在圣路易斯郊外的住所旁修建一座花园,意在让圣路易斯的人们也能欣赏到欧洲花园的胜景。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著名植物学家乔治·恩格尔曼的耳中。恩格尔曼建议肖不仅要将花园建成公众游览地,也要将其建成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在哈佛大学植物学巨擎阿萨·格雷和英国皇家邱园园长威廉·胡克爵士的鼎力支持下,肖在自己的园中建起了标本馆和图书馆。1859年,肖的维多利亚式花园正式对外开放,公众无不啧啧惊叹。

150多年后的今天,肖的花园改名为密苏里植物园,昔日的私人花园现在已成为世界三大植物园之一。密苏里植物园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之一,不仅以优美的园艺景观著称,更是科学研究、保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机构。同时,密苏里植物园和我国渊源颇深:园中设有中国园林——友宁园;标本馆中收藏有大量中国植物标本;《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编辑中心也坐落于此;每年园方都会举办“中国日”活动。密苏里植物园作为美国国家史迹和国家历史地标区,早已超越了普通植物园的范畴。

历史的指针指向了20世纪初,此时的圣路易斯已是人口总数居全美第四的国际大都市。1904年4月30日,在如今的福里斯特公园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所在的位置,为纪念路易斯安那购地100年的“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即1904年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幕。同年,这届世博会主办方还承办了第三届现代奥运会,圣路易斯也因此成为美国第一座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不过与奥运会相比,这届世博会对圣路易斯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随着世博会的落幕,绝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但还是有少数保留了下来。当年的艺术宫改成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如今这座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已是全美重要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长圆形的大鸟笼如今还保留在圣路易斯动物园中,游人可在笼中与百鸟同游;世博会的行政楼如今成了世界名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地标建筑——布鲁金斯楼……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会址——福里斯特公园随后被扩建为面积达523公顷的城市公园,相当于1.5个纽约中央公园的面积。在这个庞大的城市公园中,还坐落着圣路易斯动物园、圣路易斯科学中心、密苏里历史博物馆等众多科教文化场所,福里斯特公园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圣路易斯心脏”。

堪萨斯城——美国之心

堪萨斯城位于密苏里州和堪萨斯州的边界线上,密苏里河和堪萨斯河在此交汇。同时,堪萨斯城几乎位于美国本土的地理中心,素来又有“美国之心”之称。历史上的堪萨斯城因密苏里河的航运和皮毛交易逐渐发展起来。1861~186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该地位于蓄奴州和废奴州的交界线上,还发生了一系列被称为“血溅堪萨斯”的暴力冲突活动,最终废奴主义者取得胜利,对后来南北战争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的堪萨斯城在近百年的时间内迅猛发展,到20世纪末,堪萨斯城的人口第一次超过圣路易斯,成为密苏里州第一大城。

城中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以收藏中国珍宝而闻名于世。这座博物馆的历史并不悠久,1933年才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艺术品收藏市场正处于低谷时期,捐助者们决定首先建立全美第一个以中国艺术品为主的收藏馆,广泛收集能够展示中国每个历史时期最高成就的艺术品。第一任东方艺术馆的馆长劳伦斯·史克门不仅精通汉语,也通晓东方艺术,他先后共以约1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精美的中国艺术珍品。商代的青铜器皿,春秋战国时期镶有绿松石的象牙雕、错金银青铜神兽案足,汉代守墓驱恶的避邪、墓室内吹拉弹奏的陶俑,唐代神采飞扬的三彩鞠球俑、三彩舞女俑、三彩罗汉俑,辽宋的官窑瓷器、龙门宾阳洞的文昭皇后礼佛图,目前海外收藏最多的明式家具,还有历朝各代的佛像、壁画、书画等超过7500件中国珍宝汇聚于此,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要算“中国庙宇”大厅,这一展厅将北京智化寺万佛阁的殿堂整个搬了过来,正面立有一尊端庄静坐的金代木雕观自在菩萨像。菩萨身后的墙壁上,便是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著名的元代壁画之一——炽盛光佛经变图:释迦牟尼佛坐于莲台之上,日光、月光菩萨侍坐在左右两旁,十二宫天神则分列其间,青纱彩带、端庄素雅。伫立于此,仿佛是走进了广胜下寺的殿堂,壁画所表现出来的恢弘气势让我们深深震撼。关于这一壁画的由来,从今天广胜下寺主殿旁的石碑记载来看恐怕属于国宝贱卖:20世纪30年代,广胜下寺寺庙大殿损坏严重,又缺少资金修缮,于是当地乡绅和寺僧为了筹款修复寺庙,将该寺的几幅壁画卖给了文物贩卖商,后经著名的文物商卢芹斋转手,其中的一幅卖给了纳尔逊博物馆;另一幅药师经变图则被纽约收藏家萨克勒收购,后捐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两幅明代壁画则藏于宾夕法利亚大学的艺术博物馆之中。

堪萨斯城全城的烧烤店超过100家,是一座“烧烤之都”。早在1908年,素有“堪萨斯城烧烤之父”的亨利·皮尔便开始在堪萨斯城市中心街区经营一家烧烤店,其烹饪特点是采用多种原木温火熏烤,以牛肉为主。在堪萨斯城爵士乐普遍流行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亨利的烤肉店也随之名声大噪,成为堪萨斯城的文化象征之一。1940年皮尔去世后,他的一位名叫阿瑟·布赖恩特的伙计接过烧烤生意,从此取名为“布赖恩特烧烤”,这家小店曾被《纽约客》誉为全世界最棒的烧烤店。走进店内,挂满照片的墙上则提醒着我们它的与众不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家喻户晓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NBA巨星张伯伦等都曾来此品尝烧烤,这一烧烤店在美国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和堪萨斯城烧烤同时发展起来的便是堪萨斯城爵士乐。爵士乐算是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诞生于20世纪初期,由非洲和欧洲传统音乐相互融合而产生,发源于美国南部各州。堪萨斯城作为爵士乐的重要分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爵士乐的摇篮之一”。

除罗马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城市能有堪萨斯城这么多的喷泉——200多眼喷泉散布全城。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尼克斯纪念喷泉,它位于乡村俱乐部东面的入口处,直径约24米的水池中间是主喷泉的两层基座圆台,高出水面约3米,所喷出中心水柱约9米高,周围分列了4座风格各异的骑士雕像,环绕的4座孩童骑鱼小雕像则从鱼嘴中喷出水来,射向中心,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颇有气势。这些大大小小的喷泉、熏香可口的烧烤、精妙绝伦的东方艺术收藏,都尽情彰显着“美国之心”的无尽魅力。

密苏里大学 篇4

不过,据了解,国内尚没有传媒院校开设无人机相关课程,这不免让人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2012—2013年开设仅一年的“无人机新闻学课程”感到好奇,这一实验性课程因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禁飞令”而“夭折”。

日前 , 《中国传 媒科技》 专访密苏里大学“Missouri Drone JournalismProgram”的创始人Scott Pham,了解了那段短暂的探索。

《中国传媒科技》:请分享您和无人机新闻的渊源,以及为什么会在2012年与密苏里大学合作无人机新闻项目?

Scott Pham:出于对无人机技术的兴趣,我建立了密苏里无人机新闻项目。我曾是密苏里公共广播台的内容总监,一名数字产品的编辑,一直关注并报道新闻技术的动态。2012年,我开始了解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关注无人机技术的成本以及发展趋势。当时我特别关注克里斯·安德森和他创造的3D机器人公司(3DRobotics),这是一家专门生产无人机技术产品的公司,而克里斯·安德森此前曾是《连线》杂志的一名编辑。同时我还关注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马修·怀特老师,他建立了“无人机新闻实验室(DroneJournalism Lab)”,这也许是研究无人机技术如何影响新闻业的第一个正式组织。

了解这些 早期的情 况后 , 我发现他们所作的事情并没有对现实世界产生真正的影响,尚未有实际的应用出现。我就在想,如果无人机技术在新闻领域有了实际应用,无人机新闻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当我正打 算自掏腰 包买几架 无人机时 , 恰巧我的 老板麦克 让我去申 请密苏里大 学的一项 跨学科技 术补助金 ( 全称为the MU Interdisciplinary TechnologiesCommittee grant)。当时麦克并不知道我想研究无人机,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之后,他很支持。然后,我的计划被密苏里大学接受,我成功申请到了两万五千美元用于研究无人机新闻。

《中国传媒科技》:这个项目包含哪些计划?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Scott Pham: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 , 就意味着 需要大学 中多个部 门的参与。 为了满足 项目要求 , 我与密苏里 大学互联 网技术项 目的马修 ·迪克森(Matthew Dickinson),以及新闻学院的比尔·阿伦教授(Bill Allen)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该计划就是探索无人机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尽可能地运用无人机生产真实的新闻素材,另外我们还在新闻学院开设了“无人机新闻学”的课程,包括让学生尝试用无人机进行实地新闻采访。但在2013年,密苏里大学接到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通知,要求我们停止室外飞行。之后我便离开了密苏里大学。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为止,你怎么看待在新闻院校开设无人机新闻相关课程?

Scott Pham:我们当时教授无人机新闻学课程的方式是非常实验性的,我们把它视为一种“实验室”,将教学重点放在生产内容上,而不是放在那些循规蹈矩的知识点上。无人机新闻学领域太新了,现在就把它做成教学大纲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在美国,有几家新闻机构在做无人机技术的实验,但因为FAA的限制,他们的研究开展起来很困难。目前为止,FAA还没有出台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无人机新闻业。他们应该在今年会提出一套方案,但没有人指望这样的事情真的会提上议事日程。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远远落后于澳大利亚等国家。(这也是google不选美国,而选择在澳大利亚进行无人机实验的原因)

关于无人机课程,在美国要区分不同的需要。许多大学开设了使用军用无人机的课程,但很少有教无人机技术的。军用无人机和新闻行业使用的小型无人机区别很大,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有哪家大学在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能让无人机新闻可以成为常态的法律环境,然后无人机新闻才可能在美国高校里有立足之地。

《中国传媒科技》:在您看来,无人机有哪些待突破的方向?

Scott Pham:无人机的硬件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但用户体验还要提高。对于大多人来说,无人机还是比较难操控的,而且依然比较昂贵。对于初学者来讲,它太容易坠落了,并且太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另外,无人机电池的续航力也是很大的问题,电池也比较贵而且不易安全的储藏。相比较于直升机式无人机,复合机翼的无人机电池寿命长一些,但它在新闻领域用处很小。

《中国传媒科技》:您期待无人机具备哪些针对传媒领域应用的解决方案?

Scott Pham:在大多数应用中,无人机可以轻易的取代新闻直升机,它们也可以用于天气与交通观测。未来,我觉得更有趣的应用可能来自那些从未使用过直升机摄影、规模较小的新闻机构。具体的解决方案还要视媒体和需求来设定,比如周刊杂志将把无人机用于什么地方?调查记者将怎么使用无人机?等等。其实,无人机的前途不在于它的能力本身,而在于它无处不在的可能性。

《中国传媒科技》:您目前的工作中是否会用到无人机?

Scott Pham:目前没有用到。我现在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旧金山湾区调查组的数字编辑,现在我对数据新闻及数据可视化最感兴趣。不过,NBC正对无人机新闻感兴趣,等法律形势改变了,我可能会更多地参与其中。

在无人机新闻方面,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限制,据说这是暂时的,Scott Pham期待着一个能让无人机新闻可以成为常态的法律环境。

而在中国,无人机新闻学课程的探索尚未开始,将来是否会如密苏里那般遇到限制尚不知晓。当机遇与风险并存时,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挑战。希望Scott Pham的短暂探索有所

开罗会议、密苏里舰受降的亲历者 篇5

杨宣诚,字朴园,湖南长沙人。1908年就读日本海军士官学校、海军炮校、海军水雷学校。因与黄兴长子黄一欧是同学,又是长沙同乡,且交情甚笃,故常见到黄兴,受其革命思想熏陶,参加了华兴会。在日期间,因1905年7月,孙中山已在日本将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杨宣诚也成为同盟会会员。1911年杨宣诚回国后,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他组织并率领“长江”舰上的革命党人,溯江而上直赴武汉支援,参加武昌起义。杨宣诚、廖仲恺从此也成为挚友,杨、廖两家的友谊,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现已延续到了第三代。

辛亥之后,杨宣诚一度回到湖南,受邀与杨昌济(杨开慧之父)、徐特立等人任教于湖南高等师范。此时毛泽东、李维汉正在该校就读,故常与杨交往,求知问教,诸如:何为“布尔什维克”?就是杨宣诚给予准确翻译,并解释涵义,堪为启蒙之教也。二十余年后,毛泽东与杨交往,信任有加,盖源于此。离开湖南后,杨宣诚先后到美国、日本,从事反袁斗争,1920年后,先后任职湖南省交涉司司长、湖北省交涉员、驻日本大使馆武官。1933年8月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并负责创办驻外武官训练班。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任参谋本部第一部情报组处长兼第五部对敌宣传组组长。

1938年任军令部中将高参,被派驻汉口,负责接待外国武官及新闻记者。1939年1月,调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主管国际情报。1943年春,调任军委会外事局局长,同年12月,任委员长侍从室中将武官。1945年9月2日,参加盟军在密苏里舰上举行的受降仪式。

开罗会议力主领土诉求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商讨对日战争、军事合作、经济援助等重大问题,以及打败日本之后,中国领土的归还问题和亚洲事务的安排。出席会议的首脑,美国为罗斯福总统,英国为邱吉尔首相,中国为蒋介石。杨宣诚以高级幕僚身份随蒋介石出席了会议。英美两国尚有陆海空军参谋总长,东南亚盟军总司令及各部幕僚,欧亚两战场高级指挥将领,及各关系国的外交官。美国来华作战的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以中国代表身份出席,中国代表还有商震、周至柔、王宠惠等及随从共20人。

会议议定要公布一份会议文件,即《开罗宣言》,这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性文件,将要为战后的历史安排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份文件由美国霍布金斯起草。文件草案提供各参会国审议时,杨宣诚敏锐地发现,在归还中国领土文字叙述中,没有提及澎湖群島,遂及时告诉负责外交工作的代表王宠惠,应该加上。

王宠惠代表亦不平凡,他1895年14岁时即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法科,1900年毕业,次年赴日本留学,研究法政。后转赴欧美留学,获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9月回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1921年10月,与施肇基、顾维钧同被派为北京政府全权代表,出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1931年5月赴荷兰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正法官。1937年3月任外交部长。1941年4月,改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

此时,王宠惠认为“澎湖群岛系台湾的一部分,宣言中既已说明台湾归还中国,澎湖自然已经包括在内”。杨宣诚说:非也,“因当年马关条约写明割让台湾与澎湖,两者并列,乃系日本方面提出,当时我国代表李鸿章正如阁下所言,认为澎湖已包括在台湾之内,不必再标明。但日方坚持,系恐我国临时将澎湖划出台湾省,或将之并入福建省管辖。日方坚持要写明澎湖,也因俄国曾出面要求割让或租借,故日本特别重视。现在如果在宣言中只写为台湾而不明确写出澎湖应归返,与马关条约不符合,战争结束后,日方也可能借口不归返澎湖。”王宠惠听杨此番道理后,恍然大悟,即出面通知美国在草稿上加上“澎湖”。蒋介石对此亦十分重视,非常满意,后来曾叙述开罗宣言签字过程也说:“我们对宣言草稿没有更改一字,意见完全一致,仅加了‘澎湖’而已。”王宠惠博士对杨宣诚工作认真仔细,博闻强记,格外赏识、敬佩,印象很深。曾赞称:“翘胡子将军多闻博识,并且一个字也不忽略。”其他各国代表对此增改,均表示认同和赞赏。

代表中国陆海空三军首长在《开罗宣言》上签字的是:陆军商震上将、海军杨宣诚中将、空军周至柔中将。对于签字一事,杨宣诚认为,作为参谋首长论资历,应请原军令部次长林蔚中将代表,他不便僭越。但蒋介石称:“你是代表中国海军,不可缺海军”。杨宣诚只得遵命。11月26日《开罗宣言》签署后,12月1日正式发表。该宣言的发表,加强了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确立了中国收复领土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原则。其实,钓鱼岛当年就包含在台湾、澎湖列岛范围之内。杨宣诚当年关键性的两字增补,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今天更加彰显出重大的现实意义。

情报翘楚彰显中国能力

杨宣诚既是海军中将,也是情报专家。在军令部第二厅厅长职上,同时主管国际情报。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第二厅监测电台就接收到日军的一个新出现的密码,距离很远,电波微弱,不久销声匿迹。经过破译,发现是日本太平洋海、空军之间的联系。杨宣诚命令一组监测台,日夜监视这一神秘波段。“珍珠港事件”前夕,这个电台又出现了,它频繁忙碌地向太平洋地区发布指示,部署和调动大批海空军力量。结合当时世界整个战局,以及外交战线上的活动,杨宣诚判断日本将在太平洋地区,特别可能向美国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战略据点有所动作。他当即报告蒋介石,并建议将这份分析通报盟军。遂由中国驻美武官郭德权及副武官萧勃亲自向华盛顿美国政府提供这一情报。据闻,罗斯福总统获此情报之后,专门召集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可惜,因美国人轻视中国人,这份重量级情报并没有受到美方重视。

不久,1941年12月6日珍珠港战争爆发,日本偷袭成功,罗斯福想起此事,不胜懊恼。后来,他曾向蒋介石提出,要求中国派一位海军将领,精通英、日文的情报专家,作为他的私人高级顾问。蒋介石当然不会同意。当时侍从室的一位主管,曾打电话告诉杨宣诚,并戏谓:“罗斯福简直是寄了照片来要人,至少提到你那翘胡子了。”

杨宣诚在抗日战争中详尽的情报搜集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在盟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开罗会议上,参谋会议研究反攻缅甸的东南亚战役部署时,杨宣诚对敌情分析入木三分,对敌军动态了如指掌,震惊盟军参谋界。太平洋战役之前,国内对日军是南进,还是北进?一时议论纷纭,而大多为迎合上峰愿望,多主北进之说,唯杨宣诚力排众议,明确阐述并坚定己说“日本将行南进”。后来,事实果如他所论证。

当日军攻下香港后,重庆参谋首脑研究新加坡形势时,有些人认为大英帝国在新加坡苦苦经营近20年,新加坡要塞为其东南亚防御枢钮,并且有最新型的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参加防御,应是固若金汤。而杨宣诚根据军事情报及战备形势的分析判断,独持不同见解。在高级军事会议上,他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新加坡要塞虽经英国多年建设,然原设计过于偏重保东西航道畅通,对来自海上的攻击,和防御工事可云至善尽美,而忽略了,也没有考虑会有来自马来西亚方面的陆上攻击,因而形成了薄弱地带,造成有隙可乘。正如此次大战中欧洲战场上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前车之鉴,不可不重视。海上虽有‘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新型巨舰协防,然英国空军多集中在本土及欧洲,对东南亚形成空军掩防弱点,故新型战舰也不一定可恃”。他的结论是:“新加坡要塞难长期固守”。与会中的军令部次长刘斐中将深不以为然,甚至疾言厉色质问,并斥之为悲观情绪。

不久,战争发生,形势发展如杨宣诚分析所言中。“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为日本空军击沉。而新加坡要塞为来自马来西亚进攻之日军所攻陷。此时,军界对杨宣诚的洞悉战争形势,莫不钦佩。

登上密苏里舰见证日本投降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及三国外交部长等,在德国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讨处置战败的德国、意大利及其欧洲仆从以及对日作战等问题。其间,三国首脑还讨论了盟国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戰后处置方针问题,7月26日签署《波茨坦公告》,因苏联尚未对日宣战,该公告遂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形式发表。《公告》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并签署该公告。8月14日,日本最终接受该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9日,日本收到盟国拟定的投降书。

9月2日上午10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盟国受降仪式。盟军以美国麦克阿瑟上将为首,中国派出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受降,杨宣诚中将、朱世民少将为代表团副团长,陈延辉为代表团秘书长,成员还有王丕成、李树正、陈善定、王之等,共8人。中国代表依英文字母顺序排在第一行。为首的徐永昌上将,杨宣诚排列在第二位,其余依次排成一列。

仪式开始,首先,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签字: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陆军上将、杨宣诚海军中将、朱世民空军少将,英国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各国代表依次签字。至此,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代表签署了中文名字,这支签字金笔,作为纪念物永久保存。

晚年留下了终身遗憾

抗日战争结束后,杨宣诚对蒋介石不能忠实执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反感日渐加深,执意退出政坛。直到1948年,因身居台湾的老友病重思念,方得辞职赴台探望。后因台北友人多,竞相宴请,本欲尽早返回大陆,但未能及时启程。因在南京任职期间,曾与中国共产党人有私下交往,甚至与中共高级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以及廖承志等也有多次接触。周恩来经常与国民党内友好人士交往,开展统战工作,其中就包括杨宣诚先生。1949年初,身在台北的杨宣诚突然接到周恩来、叶剑英通过秘密渠道,由地下交通人员辗转送达的密件,盛情邀请他返回大陆,到北京参加商讨、组建全国政协,并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大会,共议国事。同时告知其名讳已列入政协委员名单。杨心中非常感激。但此时已身不由己了,虽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不能成行,留下了终身遗憾。更让杨宣诚没有想到的是,中共此后一直想方设法争取杨宣诚将军返回内地,出席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可惜他不仅回返故乡的愿望终成泡影,也为不能为新中国服务深为内疚,留下永久的遗憾。

在台期间,杨宣诚蛰居家中,以“在乱世可为伯夷叔齐,在治时不能为王顺长息”以自勉。最高当局再三邀请他出任要职,蒋介石亦曾邀其面谈数次,均以年迈体衰以对,谢绝盛意。

乌苏里文化带试探 篇6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乌苏里上游文化的特点是她的移入性,即不像中原文化有自己长久的地域历史的沉淀,乌苏里上游文化形成自己显性主流文化期也就二三百年的历史。但这个文化的融合性很强,强在她的民间主体由辽宁山东合璧,还体现在尽管很微弱,但毕竟有保留的满文化及风俗。此外,由于临界俄罗斯,日伪前,两地边民可以往来贸易,所以俄方文化有所浸透, 如今可见的痕迹有:一是民间,特别是农村老人,在口语中还常用“别拉器”(俄语炉子),“黄泥朵罗”(西红柿),“围得罗”(水桶),“玛达姆”(女人),“格瓦斯”(饮料)。二是人们餐桌上常有的“苏白汤”, 即学俄国人用土豆、大头菜、西红柿做的汤菜。当时还时有双方边民通婚现象。黑龙江虎林市中国男人俄国妻及其后代不难找到。地域特点,使乌苏里文化平添了疆界异国色彩。

至此,我们对乌苏里,特别是其上游文化,有了轮廓性描述。这种文化,说到底,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道其要,是儒家文化。传统也好,儒家也好,文化主旨在于叫人会生存,会做人,做规矩的好人,过平静的生活。 传统文化弱点在于守拙有余,创见不足。给乌苏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有了激活力,有了创造性,充满开拓精神,不安于现状,不屈服于命运的,那是转业“官兵文化”和“知青文化”的渗入。

应该说,建国后受益于革命军人文化熏陶,传统文化有了质的提升,在人们心中形成原动力的,首推乌苏里流域。

“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乌苏里文化产生了第二次飞跃,从农村到县城,商业领域、工业战线、 文化教育更不用说,掺沙子现象改变了文化结构,使本地人也开阔了眼界,扩充了城市文明的信息源,文化品位的提升,不容置疑。

乌苏里文化——昔日北大荒,今日黑土地上民族的精魂。

摘要:满族人在乌苏里上游的民俗中留下的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还能看到的就是老年女人梳的发髻,那发鬏的盘法和汉人的不一样,在农村老年妇女中常见。在语言方面,满族人管妈妈叫nènè,管爸爸叫阿玛,也在民间时常使用着。满族人在乌苏里上游土地上,涉足时间长,但留下的文化及风俗不算太多,原因是满族成员在这块土地上没有长久居民,只留有占地防务的痕迹。

苏里格气田快速钻井配套技术 篇7

1.1 钻井现状

苏里格气田从1999年开始进入大范围勘探, 2001~2003年, 进入开发阶段, 当时的钻井方案仍采用103/4"+7"井身结构, 生产套管采用进口特殊套管, 双级固井, 建井周期在48d以上, 机械钻速在7m/h徘徊。由于单井产量低、递减快, 这种钻井方案规模开发成本高、效益差。2004~2005年, 为了实现钻井提速降耗, 先后试验小井眼、欠平衡钻井、改变井身结构等项目, 对钻井提速降耗的各种方案进行了认真评估论证。2005年, 形成了规模开发的配套方案, 将井身结构改变为95/8"+51/2"、生产套管使用国产长圆扣套管、正注一次上返固井, 实施的4口开发井钻井速度均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 在苏里格气田实施合作开发新模式下, 长庆石油勘探局在所辖的苏6、苏36-11井区在2005年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提速力度, 大胆试验二开全井段应用PDC钻头的钻井方案, 取得了飞跃式的钻井大提速。

1.2 地层特点及施工难点分析

1.2.1 地层特点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侧, 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西倾单斜, 坡降3~10m/km, 地质分层深度及厚度变化不大, 表1是苏6井区一口井的分层情况。

1.2.2 难点分析[1]

(1) 流沙层易垮。

苏里格气田地表属沙漠地带, 流沙层厚度20~60m不等, 流沙层的特点是无胶结性, 钻井中极易坍塌, 造成井下复杂。几年来在该区块的施工中, 流沙层垮塌造成的卡钻、卡套管、基础下沉等事故频频发生。如2005年苏6-9-8 井由于流沙层垮塌造成卡钻事故损失127h。

(2) 易出现井斜问题。

一是该区倾角较大的白垩系地层厚达600多米, 钻进中极易发生井斜;PDC钻头钻进也容易出现井斜问题。

(3) 上部地层井塌。

上部地层安定、直罗地层易发生泥页岩吸水膨胀坍塌, 造成完钻电测遇阻问题。在2005年完成井中, 电测遇阻问题非常突出, 如苏6-10-17井完钻电测遇阻通井损失28h, 苏6-12-12井完钻电测遇阻通井损失50h。

(4) 钻头优选困难。

在延长组底部、上石盒子组有多套砾石层, 给钻头选型和合理使用造成许多困难, 而优化钻头选型、强化参数是提高钻井速度的核心。

2 快速钻井配套技术

2.1 以防流沙层垮塌为基础提高表层钻速

2.1.1 做好流沙层防垮塌工作, 确保表层安全施工

(1) 钻圆井。

低排量:10-15 L/S (控制泵冲及回水阀开启度) , 泵压:2-5MPa;细分散白土浆:一次性配制60方密度在1.02-1.03g/cm3, 粘度在40~50s, 失水在10~15mL的白土浆。保持液面:流沙层钻完起钻时必须始终连续向井内灌入泥浆, 保持泥浆液面一直在井口, 防止泥浆液柱压力下降, 造成流沙层的坍塌。

(2) 下Φ426mm导管水泥封固。

导管下深的确定:在钻进时若发现机械钻速变慢, 捞出的岩屑有白垩系的砂子 (具有胶结结构的钻屑) , 这证明钻头已进入白垩系, 钻入白垩系地层5 m左右圆井完钻。用水泥封固:导管下深超过2根用水泥车封固 (将自制的导管水泥头与导管头对焊接实施固导管) ;导管下深2根以内, 用人工在井口回填水泥封固, 其方法为:将导管周围挖开直径2m×深度1m的环空, 然后将水泥混成密度2.0左右的水泥浆分多次从四周倒入, 确保水泥浆尽可能下沉, 实现较长的封固段。

2.1.2 采用无固相聚合物钻井液, 强化转速及水力参数

苏里格区块的500m表层全部为白垩系地层, 其特点是地层倾角大、渗透性强、可钻性极好、对钻进参数非常敏感。针对这一地层特点, 提高表层钻速的途径有三:一是高转速 (80r/min以上) 、低钻压 (180kN以内) 、防斜直打;二是优化喷嘴组合, 提高水力参数;三是采用无固相聚合物钻井液。由于地层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特点, 若使用固相体系钻井会形成厚虚泥饼, 易出现起钻困难的情况。表2是2006年三个钻井队的表层施工对比情况。

从表2中可看出:机械参数对钻速非常敏感, 转速对钻速影响很大, 相同钻压及水力参数下, 转速提高20r/min, 机械钻速可提高到2倍;PDC钻头在表层钻进中没有明显的优势。

2.2 实现二开全井段应用PDC钻头

2.2.1 钻头选型

二开第一只钻头 (井段300~2300m) :选用改进后的Φ222mmT5465S-G (见图1) 。其结构特点是:5刀翼、19复合片;渐开式布齿;非对称刀翼设计, 钻头受力平衡, 抑制回旋趋势;螺旋保径低扭矩设计, 提高钻进效率;井底流场模拟 (CFD) 水力平衡设计, 更有利于钻头清洗冷却和排屑;在钻头外锥部位的主切削齿后面加若干个出刃略低的辅助硬质合金齿, 其作用有二:一是钻遇含砾石夹层产生时具有限制主切削齿的吃入深度, 二是帮助主切削齿承担部分冲击载荷, 从而减少振动, 减少主切削齿崩裂。

纸坊组第二只钻头 (井段2300~3400m) :选为Φ216mmPDC T5465S-G、Ф216P5373S, 其结构与Φ222mmT5465S-G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是没有加辅助硬质合金齿。

2.2.2 优化钻井方案

钻井方案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完善与改进过程:一是先期采用的三趟钻方案, 即PDC+牙轮+PDC方案。通过一轮井的施工, 由于大部分井钻至延长底部、纸坊上部井段时, 憋跳严重、钻时极慢, 钻头出井冠部复合片严重磨损, 因此认为PDC钻头不能钻越延长底部、纸坊上部的含砾石层, 必须用牙轮钻头过渡;二是后期普及的两趟钻方案, 及两只PDC钻完二开井段方案。通过改进钻头结构 (Φ222mmT5465S-G在钻头外锥部位的主切削齿后面加若干个出刃略低的辅助硬质合金齿, 增强了钻头的抗冲击能力) 、调整参数 (钻至延长底部后适当减弱参数, 降低了切削齿的冲击力) 、优化喷嘴组合 (主刀翼切屑方向前侧装Ф13.49mm喷嘴, 其它为Ф9.5mm) , 后期大部分井二开第一只钻头均能够钻穿纸坊上部的含砾层, 形成了两只PDC钻头钻完二开井段的快速钻进方案。

2.2.3 防斜打快[2]

(1) 优化钻具组合。

防斜打快的钻具组合进行了2次改进, 通过第一轮井的施工发现, PDC钻头钻进井斜严重, 及时使用塔式单扶正器钟摆钻具组合Ф222 (216) mm PDC+Ф178DC2根+Ф214mmSTABL+Ф165DC18根+Ф127DP (加厚) 30根+Ф127DP (第一只钻头使用Ф222mm) ;后来由于扶正器尺寸普遍不合适, 加之Ф222mm井眼与扶正器的间隙大, 单扶正器的钟摆钻具在防斜打快方面不够理想, 经过分析研究, 将第一只钻头的钻具组合优选确定为双稳定器的钟摆钻具Ф216mmPDC+Ф178DC2根+Ф (212~214) mm STABL+Ф165DC1根+Ф (208~212) mm STABL+Ф165DC 17根+Ф127DP (加厚) 30根+Ф127DP, 可更好实现防斜打快。

(2) 及时测斜监控。

白垩系中部必须每50m测斜一次, 及时调整参数;下部纸坊、和尚沟、刘家沟、石千峰地层交界面用自浮式测斜仪测斜。

(3) 优化钻井参数。

二开白垩系-安定井段:钻压40 kN, 转速80~90 r/min, 排量34 L/s;安定-延长井段:钻压:60~140 kN, 转速60~80 r/min, 排量34 L/s。

2.2.4 影响PDC钻头使用效果的几个因素

一是严格落实钻头初始钻进的井底造型, 防止井底形状对PDC钻头的干涉, 造成先期破坏;二是任何时候在钻头接近井底时开足钻井泵排量, 使井底泥浆充分循环, 然后逐渐开启转盘、缓慢施加钻压;三是要合理调节参数, 当钻遇岩性变化的地层时, 应连续监测和调整钻压和转速, 在石盒子组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石英砂岩, 钻进扭矩增大, 应适当减弱参数;四是强化钻进排量, 防止钻头泥包;五是要记录分层钻时, 为确定最佳起钻时机提供基础资料。

2.3 钻具管理[3]

(1) 强制无损检验。

钻井周期加快, 钻具受力单位进尺转递功率没有减少, 疲劳损坏周期缩短, 要认真组织好完井期间的强制探伤, 各井队根据钻铤的使用周期, 还要强化时效周期后期的加密探伤, 转换接头、稳定器的探伤不可忽视。

(2) 健全泵房坐岗。

泵房坐岗纳入井控坐岗工的职责范围内, 井队要对坐岗工泵房坐岗知识培训, 包括泥浆性能、传动性能、钻具刺漏、泥浆泵工况对水力参数的影响。要认识泵房坐岗不单纯是对钻具失效的监控, 也是井下安全工况的监测的窗口。

3 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1) 整体钻井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利用37.43台月, 完成58口井, 进尺206769m, 钻机速度达到5324m/台月, 平均钻井周期缩短到14.37d, 平均机械钻速达到16.08m/h, 提高了61.45%。

(2) 多项指标实现跳跃性突破。

最高日进尺1001m (40636施工的苏6-6-8井) ;最短钻井周期9天15小时 (40636队施工的苏6-6-8井) ;最高钻机月速度7368m/台月 (40636队施工的苏6-6-8井) ;最高机械钻速:23.97 m/h (40632队施工的苏36-5-18井) ;气井单只钻头最多进尺2936m (40636队施工的苏6-7-7井, 江汉生产PDC钻头) 。

(3) 二开两趟钻工程大面积实现。

完成的58口井, 在30口井二开井段用2只PDC钻头完成, PDC穿越“红层”成为现实, 真正体现出PDC钻头提速的核心作用。充分挖掘PDC钻头提高机械钻速的潜力, 使二开钻进段施工时间大幅度缩短。

(4) 牙轮钻头逐步淘汰。

通过钻头结构改进, 使得PDC钻头钻穿延长组底部及纸坊组上部地层变为现实, 逐步淘汰了牙轮钻头。完成的58口井, 钻井进尺199273m, PDC钻头完成进尺177087m, 占二开总进尺的97.30%。

4 结论

(1) 具有辅助切屑结构的PDC钻头可以钻穿含砾石夹层。

(2) 快速配套钻井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开发成本。

摘要: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侧, 为一宽缓鼻隆构造, 目的气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的盒8段及山西组的山1段, 属于低孔、低渗、低产、低丰度的气藏, 大部分井日产天然气不足2万m3。针对苏里格气田的“四低”实际现状, 低成本开发战略是唯一可走的路。研究了以PDC钻头为核心的快速钻井综合配套技术, 大幅度提高了机械钻速, 有效地降低了综合开发成本。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钻井技术,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伟, 李丽.通南巴深井优快钻井技术[J].石油矿场机械, 2008, 37 (9) :78-82.

[2]马立, 付建红, 王希永, 等.复合钻井防斜打快机理探讨[J].石油矿场机械, 2008, 37 (8) :70-74.

[3]刘永刚, 陈怀高, 刘文红, 等.气体钻井过程中的钻具失效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 2008, 37 (2) :49-52.

苏里格气田产量递减原因分析研究 篇8

关键词:产量递减,气井生产管理,低产气井,苏里格气田

前言

苏里格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 区域构造上属伊陕斜坡西北部, 构造形态为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倾斜的单斜, 区内除有少数鼻状构造外, 大都十分平缓, 不能形成规模构造气藏圈闭。主要储集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山1段至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 是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的大面积分布的低压、低渗透、低丰度岩性气田。

一、苏里格气田

1. 苏里格气田生产特征

目前, 苏里格气田 (以第三采气厂为例) 共投产气井1959口, 日均产气1800万方/天。其地质条件比国内外其他低渗透气藏更为复杂, 主要表现为气藏为沼泽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 砂岩大面积分布, 连续性好, 但只有河道中的心滩底部等粗岩相才能形成有效储集体, 多呈孤立状分布, 连续性和连通性差, 非均质性极强。气井总体生产特征为单井产量低, 压力下降快;气井投产后, 自然稳产期短, 早期递减速度较快, 后期较慢, ;气井在自然稳产期, 稳产时间较短, 地层压力下降较快在递减生产期后期关井压力恢复缓慢的特点, 单位采气成本上升较快。

2. 苏里格气田的产量发展

第三采气厂成立于2001年9月10日, 目前主要负责苏里格气田苏14、桃2等7个区块 (如图1) 天然气评价开发、生产管理及苏里格气田地面集输处理系统建设与管理。

第三采气厂年天然气产量由最初的0.11×108m3至55.35×108m3 (如图2) , 日均产气量由0至1800×108m3/d (如图3) 。

二、气井产量递减原因分析的意义

随着气井开采时间的增长, 产量下降较快, 随之低产井的数目随之增多, 生产管理难度加大,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产量递减原因的总结分析, 进而根据每项递减原因的分析研究, 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期为类似于苏里格气田的低渗透强非均质性气藏的高效合理稳定开发和气井生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三、气井产量递减原因分析

1. 气井储层物性

苏里格气田整体为低渗-致密气藏或低孔-特低孔气藏, 孔隙度一般小于10%, 渗透率一般小于5m D。在开发初期, 在没有进行实际的试气及动态资料, 单纯的依靠电测资料和静态资料显示, 部分气井不能够准确判断出其产能的大小, 导致气井投产之后, 气井无产能或者与储层静态资料出现偏差。

(1) 气井储层物性差, 投产初期已无产能

部分气井在评价初期储层物性较差, 但从地质基础资料分析不能够完全判定气井无产能, 从实际投产情况检验, 这部分气井在投产初期已无产能。以桃2-5-2为例进行说明。

该井2012年接入准备投产, 由于在投产试压阶段, 油压为0, 套压2MPa (系统压力) , 产能为0, 最终放弃投产。

静态资料显示 (见表1) 该井气层与含气层交叉分布, 其中气层马五21、马五31孔隙度都大于5%, 但渗透率小于0.1m D, 有效厚度3.1m, 储层物性较差。

) 气井储层物性差, 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快

气井常规生产, 在合理的压降速率下产量递减较快, 经分析, 主要原因为气井评价阶段, 储层物性较差。以苏48-7-76为例。

该井为2012年3月31日投产, 配产1×104m3/d, 套压26.1MPa。初期日产气量0.9×104m3/d (如图4) , 半年平均日产气量0.44×104m3/d, 下降幅度51.1%, 目前日产气量0.26×104m3/d, 下降幅度71.1%。

从地层静态数据 (见表2) 该井静态分类为Ⅲ类, 孔隙度较为发育, 但渗透率较低, 初次判断孔喉不发育或者发育较差, 连通性较差。

(3) 气井储层疑似或本身存在水层, 影响产能发挥

部分气井由于本身储层物性较好, 但气井投产后产量较低, 而在射开地层层位时伴有产水层, 造成携液能力不足产生气井井筒积液的情况, 影响产能发挥。以苏120-52-82为例。

该井2011年7月投产, 投产前套压25 MPa, 配产0.8×104m3/d, 初期日产气量0.5×104m3/d, 生产30天产量降至0.16×104m3/d, 套压18MPa, 初步怀疑由于气井产水, 携液能力不足导致井筒积液, 影响产能下降过快。

静态资料 (见表3) 及测试数据表 (见表4) 中可以看出, 该井储层物性较好, 但静态资料与动态数据较为不符, 盒8层和山1层产水, 测试水气比接近于6 (m3/104m3) , 产水较为严重。

2. 配产较高, 产量递减较快

在对于一些电测资料, 地层静态数据及试气结果较好的气井, 往往会适当的进行气井高配高产, 以此来提高单井产能或者是区块产气能力或者是进行气田提产。但这样其实是对地层能量的破坏性开采, 气井压降速率过大往往会导致储层孔隙喉道部分闭合或者缩小、孔隙体积减少等, 进而对目的层孔渗性和地层能量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同时产量递减速度变快。

(1) 初期配产较高, 产量递减较快

部分气井由于初期配产偏高, 气井随着生产时间延续, 压降速率变大, 产量递减较快。以桃7-14-18H为例。

该井为双分支水平井, 2011年4月28日投产, 无阻流量100.26×104m3 (盒8分支85.12×104m3, 盒7分支15.14×104m3) , 配产25×104m3, 套压20.4MPa。初期日产气量24×104m3/d (如图5) , 第一年日产气量10×104m3/d, 下降幅度58.3%, 套压4.7 MPa, 压降15.7 MPa。目前日产气量7.6×104m3/d, 下降幅度68.3%, 套压3.31MPa, 压降17.09MPa。

(2) 加热炉生产井高峰供气应急配产, 产量递减明显

冬季下游用户供气紧张, 需进行高峰供气, 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产量, 通常采用加热炉生产的方式进行提产。由于部分气井进行套管加热炉生产或者是油套同采, 这种生产方式超过了气井本身极限产量, 造成地层能量的极大破坏, 导致产量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 影响气井合理性的产能发挥及最终采收率。

该井2011年12月27日投产, 投产前套压25MPa, 无阻流量110.5×104m3, 正常配产8×104m3/d, 冬季高峰供气加热炉生产120天, 日均产气13×104m3/d, 正常生产时日均产气3×104m3/d, 套压2.9MPa, 短期关井压力恢复, 套压升至11.6MPa, 目前套压4.42MPa, 日均产气0.8×104m3/d。

3. 气井生产后期产水, 产量递减

气井开采时间的增长, 部分气井开始不同程度的进行产水。一些产量较低, 却产水较多, 携液能力不足。同时气井产水导致井控储量降低, 压力、产量下降快, 并影响气井连续稳定生产。

苏48-6-91井2008年11月20日投产, 投产初期产量1×104m3/d, 套压25 MPa, 以19%年递减率稳定生产, 2011年产量为0, 经液面探测, 井筒严重积液, 液面位置600处 (如图7) , 后期经过多次排水采气, 目前产量0.06×104m3/d。

4. 气井自然递减较快

随着气井的生产时间的增加, 气井产量逐年自然递减, 通过对采气三厂气井进行同期对比 (见表5) , 得出平均单井产量月递减率为2.23%, 年递减率为23.71%。其中苏西、苏20区块自然递减速度较快, 分别为2.65%、2.9%。

按照平均单井产量3×104m3/d计算, 第四年单井产量将递减近50%, 递减速度较快。

四、气井产量递减较快造成生产管理难度大

1. 低产井随着产量递减不断增加

采气三厂由最初的28口气井发展到目前的1955口, 但同时低产井也在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 产量递减在不断增加 (如图7) , 其中苏西表现尤为突出 (如图8) , 低产井成几何级增加 (两年内增加103口) 。

2. 气井稳产能力差, 稳产期短, 无法达到开发方案指标

苏里格气田按照方案指标气井 (直井1×104m3/d, 水平井5×104m3/d) 稳产三年, 由于产量递减较快, 气井稳产几乎都低于方案指标, 稳产能力差, 稳产期短, 造成生产管理难度大。目前只有桃2、桃7区块直井能够达到方案指标。

五、建议措施

1. 在试气过程中, 发现无产能气井, 应上报核销, 减少投资成本。

2. 因储层物性差, 递减较快气井, 在初期正常配产, 适当的进行下调, 缩短递减速度, 保证其稳产年限。

3. 气层本身含有含水层或水层导致气井初期因产量较低, 导致携液能力不足, 井筒积液。建议在地质评价中, 早期进行封堵。

4. 对于初期配产较高气井, 合理下调配产, 努力保护地层能量, 提高最终采收率。

5. 针对冬季加热炉高峰供气生产气井, 建议提前将高峰期供气压力分散到众多高产气井上, 减少对加热炉井的提产幅度, 保护高产气井的产能, 确保气井均衡开采。对于已经加热炉生产的气井, 在夏季及时开展高产井的关井恢复工作, 保证其长期稳定生产。

6. 气井后期产水影响产量, 这是苏里格气田长期开发面对的问题, 需要大力开展排水采气工作, 针对出水严重的井, 可选择以上层位进行补孔压裂进行增产, 前提是确定可以放弃下面已改造的层位, 封堵之后再进行补孔压裂。

密苏里大学 篇9

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为苏里格气田建设的第一座天然气处理厂, 该厂主要工艺流程为干线来气→湿气分离→集中增压→丙烷制冷脱烃脱水→计量外输。

1.1 分析范围。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的主体装置及其配套、辅助公用工程等。

1.2 分析程序。本次HAZOP分析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分析会议和报告编制三个部分。

(1) 前期准备。根据HAZOP分析的要求, 分析前收集该项目的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并对图纸、资料进行分析, 并从中确定满足HAZOP分析的图纸及资料, 将其汇编成册。同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联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2) HAZOP分析会议。在准备工作完成后, 召集相关技术人员召开HAZOP分析会议。

(3) H A Z O P分析报告编制。在HAZOP分析会议结束后, 编制完成该项目的HAZOP分析报告, 并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及专家组织评审。

1.3 危险源辨识。

HAZOP分析小组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2004) 以及《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92) 的规定, 对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爆炸危险区域进行了判别。同时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危险物质及危险物质特性、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危害事件进行了分析。

1.4 HAZOP分析。

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HAZOP分析与研究, 共划分了26个工作节点, 针对每个节点, 选取符合节点要求的所有偏差, 采用“{引导词}+工艺参数”的偏差方法逐一进行HAZOP分析, 并根据偏差所产生的后果严重程度、采取现有措施后的发生概率, 对其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此次HAZOP分析与研究共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累计10条。其中, 针对风险等级为Ⅱ级的偏差提出建议措施3条;针对风险等级为Ⅲ级的偏差提出建议措施5条;针对风险等级为Ⅳ级的偏差提出的建议措施为2条;分析过程中没有风险等级为Ⅰ级的偏差存在。

2 对HAZOP分析方法的认识

2.1 HAZOP分析的优越性

2.1.1 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HAZOP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安全分析方法, 它不仅能应用在项目设计阶段, 通过初期设计审查, 避免后期工艺变更及安全隐患, 而且可以应用在项目投产后, 通过投产后工艺的审查, 对设计及现有的工艺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研究, 及时的查找工艺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2 提出的建议措施专业性强。

HAZOP分析集设备、工艺、仪表、电气等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智慧, 共同对各单元现有的工艺与可操作性进行分析, 且多数人员来自于现场, 对现有的工艺、设备等较为熟悉, 现场经验丰富, 因此分析过程不仅科学, 而且从设备、仪表、电气及工艺等多角度考虑, 有根有据, 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及说服力。

2.1.3 对其他生产现场的在役装置具有一定借鉴性。

本次HAZOP分析, 其实就是对现有工艺的安全审查。通过会议等形式对现有的工艺潜在风险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整改建议, 为苏里格气田工艺流程、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指南。本次HAZOP分析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分析研究, 有利地推动了全厂各单位开展工艺安全分析, 为进一步查找全厂安全薄弱环节提供了基础保障。

2.1.4 有利于提高各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这种方法的特性决定了在分析过程中, 对系统中所有的介质、工艺条件、工艺原理等内容都做到全面、精准的掌握, 不同专业的不同思想在分析过程中碰撞, 融合, 使得设计和操作人员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装置的性能, 既完善了设计, 保证了装置的生产安全, 又提高了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为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提供了保证。

2.1.5 对新建项目具有推广性。

本次HAZOP分析, 是建立在设备投产后对现有工艺的分析研究, 通过分析, 有效地查找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为后期工艺、流程等的变更提供了依据。如果在设计阶段便采用HAZOP分析, 对项目设计进行完善, 从而避免了后期工艺、流程等变更, 既节约了成本, 又可以有效的规避事故的发生。

2.2 全面推广HAZOP分析的两点建议。

HAZOP分析是一种很好的工艺安全分析方法, 在全厂推广的意义重大。结合前期HAZOP分析的基础, 为进一步搞好分析工作, 建议在今后的分析过程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1) 以HAZOP分析培训为先导, 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 , 事故树分析法 (FTA) 、安全检查法 (SCL) 等安全分析方法培训, 并将不同的分析方法有效融合, 加强员工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能力。确保HAZOP分析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持续有效运用。

(2) 以HAZOP分析为核心, 结合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 , 事故树分析法 (FTA) 等方法, 将处理厂、集气站等风险场所现有的工艺流程进行细化, 通过对单个装置、单元独立分析, 彻底解决工艺设计缺陷及运行过程中隐患。同时针对查出的设计缺陷, 及时与产建项目组沟通, 力争从源头上消除生产设施安全隐患。

结语

采气三厂以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为试点, 运用HAZOP分析方法, 对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梳理, 通过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的提出有助于该装置安全生产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有助于预防同类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 有助于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维护, 同时通过HAZOP分析, 使得员工对安全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全厂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若青, 胡晨.HAZOP安全分析方法的介绍[Z].

穿越终点乌苏里 篇10

2007年7月下旬,我们一行九人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黑山头古镇出发,沿中俄边界额尔古纳河河岸顺流而下,从大兴安岭北部边缘的临江向东,走进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徒步230公里,历时六天。之后我们对中俄边界的这条界河仍然痴心不改,乘车辗转去了森林深处的奇乾、黑龙江的源头洛古河、漠河北极村,7月25日傍晚到达北红村。第二天我们将从这里出发,完成一次没有前例的极地穿越,为我们的徒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乌苏里再向东15公里,黑龙江向南有一个转弯的地方叫红旗岭。我们的行程是从北红村乘车赶到红旗岭,完成从红旗岭到乌苏里的徒步穿越,距离估计在20~25公里左右。线路不很长,适合一天完成,但因为从没有人走过,也没有向导,沿途要穿越森林、江滩、湿地、草原,这将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极地穿越。

颖的网友,家住图强的摄影爱好者北方森林接待了我们,和我们一起穿越的还有来自大庆的一行三人。出发的前晚我、颖、北方森林,还有另外三个人开了个碰头会,就进行这次穿越的可能性和穿越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北方森林先向我们介绍了线路,两地直线距离15公里,有一条可以走汽车的沙石路和江岸并行,中间是森林,路和江的距离相隔最近处有几百米,最远处有几公里,山高几百米。北方森林只是开车在沙石路上走过。乌苏里有一条纵向的沙石路直通江边,也就是说我们将在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中行走,一旦走错方向,只要不是原地转圈,将会走到江边或沙石路上,走不出来的可能性不大。森林中有几条小溪汇入黑龙江;还有毒蛇和草扒子,也有可能有野猪等较大的野兽。毒蛇听到声音会主动避开,除非你直接踩了它。草扒子则比较麻烦,它是一种小蚂蚱大小的虫子,嘴上长有鱼钩一样的倒刺,一旦咬到人会钻到肉里,无法直接拔除,它会在人的体内寄生繁殖,有毒的草扒子还会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甚至致命。当地人通常在夏季到来前三个月打防疫针,我们则没有防备。但当地人说有毒的草扒子只有万分之一,而且草扒子怕火,被咬了只要用打火机烤它,它就会缩成一团,只要把自己包裹严实了还是可以避免被咬到的。

这条线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强烈地诱惑着我们,是我们挑战它的直接原因。

带上外伤药、蛇药、打火机、头灯、挥动登山杖,长衣长裤,扎紧绑腿,只要视线不离开黑龙江,应该还是安全的。在充分考虑、平衡了风险和诱惑后,我们决定穿越。因为没有通信信号,留一台对讲机给司机师傅,不愿走的可以留在车上,但没有人退出。

凌晨3点多,我们便被村里嘈杂的人声和拖拉机发动声吵醒。夏天这段时间村里全被外来人口挤住满了,这里的山上盛产一种都柿的野果,也叫蓝莓,现在是果熟的季节,大家都投亲靠友的采山来了,一百多户三四百口人的村庄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都多。一对勤劳的夫妻一天的收入能达到一千多元。都柿可以采一个多月,之后成熟的还有北国红豆……小村庄此时像大城市一样的喧闹。

在北红村看过江边的142号界碑后我们乘车赶到红旗岭。因为很少看到外人,我们刚到红旗岭江边,就聚拢了很多看热闹的当地人,热情的老乡听说我们要走乌苏里,边摇头边教我们怎么对付毒蛇和草扒子。

9点10分出发,一上路是一条沿江的边防路模样的沙石路,很好走。我便用对讲机喊打前阵的小栋,路好走,先拉两公里速度,把时间往前赶赶。我的队友便齐刷刷地没了踪影,落下另一个队好远,我则叫住罗大夫,边走边拍照边等待后面的人。路上遇到等我们的颖,她说:“这条路要是能走,我们就一直走下去,我们尽量不冒险穿森林,安全第一。”我同意。

走了一个小时后,不善行走的北方森林叫住了我,说这样不行,走不了多久就会把人拖垮了,脚也受不了,这条路离江越来越远,这是一条废弃的采伐路,到不了乌苏里,喊你们的人穿林子到江边去吧。我的对讲联系不上我的队友,也知道大家不想穿森林,就和他们作别。他们四人向北进了森林向江边的方向走去。我则去追赶我的队伍,一路上有不少烧焦的木头,是1987年大火后留下的。这里是当年的重灾区。10分钟后我们看到这条沙石路在地上画了个大圆圈,这是运木头的车调头的地方,没有路了,我们的美梦也做到头了。

10点半,我们也向西北走进森林,准备穿越它到江边去。走江滩不会迷路,可能也会好走些。一进高高的密林,果果就脸色煞白,一天没有缓过来,嘴里说我想回去了,脚却还跟着大队移动着。小栋在前面开着路,一边绕开枯枝和朽木,一边重重地抽打树丛间的野草和藤蔓,驱赶吓人的毒蛇和虫子。大家紧跟在后,踏着松软的腐叶和朽木,一边走一边辨别着方向,同时折着身边的树枝,为可能的后撤做着记号,这时的速度最多每小时一公里。我断后,边走边想前面的队友千万别被蛇咬到。这林子密不透风,小时学的在森林里迷路看方向的办法一点儿也用不上。回头看看身后,脚下踩着厚厚的多年腐叶,松软得根本留不下脚印,被我们折断的小树枝像自然折断的树枝一样,不明显地挂在树丛中。不大可能沿来的方向向回撤,只有走到江边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阴暗的森林里行走,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以很好的应用。上午11点半时,罗大夫喊天快黑了吧,引起大家一阵笑声。12点时有人说,我们要设个关门时间,一点儿看不到江就必须往回撤了,我心里的关门时间是下午3点。我没有想很快往回撤,我知道回撤比找到江更难。我知道方向没有走错,我们离江也不远,按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路不会那么艰难。这时山势出现变化,向西北的山势渐渐地下去,我知道离江不远了,如果一直下山,山脚下一定是江边。在密林中走过两小时后,我们终于看到了静静流淌的黑龙江。而人声也从我们身后传来。另一支队伍已经到了江边。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穿越林子的厚度比我们短得多。

此后一路江滩、峭壁、泥塘、丛林走下去,有江滩走江滩、能踩着石缝翻过去的峭壁便像壁虎一样爬过去,我们开玩笑说原来没有玩过攀岩,现在也玩了。实在不行就攀援上山,山下有江滩了就下山。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江边上净是被江水掏空了树根的树,从上面看就是地上的树,看不出什么来,从下面看整棵树根都露在外面,人踩上去就会和树一起掉到悬崖下面。森林里的蚊子像一个个轰炸机,为草原准备的防蚊药水在这里全部派上了用处。

密苏里大学 篇11

制约苏里格气井水平井高效钻井的因素。

1 地质条件的制约

首先, 苏里格气井水平井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不佳, 它的地层绝大多数不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水平井钻井工程中, 在钻井斜段的时候相对困难, 而在钻井水平段时保持斜段稳定也不容易, 地质的因素制约了水平井钻井开发的高效进行。其次是苏里格气井水平井的地下气层所在位置十分不稳定, 机器要进行气层的控制探索轨迹定位非常难, 而且气层之上的地层物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特殊物质的缺失, 给钻井开发带来很大不变。再次, 地层的实际承压并不强, 地层中的物质孔隙度较大, 缺乏十分坚固的地层, 所以地质承受上方带来的压力就会很小, 很容易在钻井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承压太大发生油井泄漏的事件。并且由于地层下的空隙多, 地层中存在的偏角就会大, 很容易发生油气的不规则漂移现象, 严重影响水平井合理安全高效的进行。

2 水力条件的制约

苏里格气钻井的排水量很大, 因为水力的原因对整个水平井的井壁冲刷作用十分严重, 水的冲刷促进了油井的井筒井径的大幅度扩大。不规则的扩大或者是意外的扩大很容易影响水平井钻井时增加斜度稳定斜度的效果, 在钻井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不良的现象, 甚至发生事故。苏里格气井水平井地下地层中的空隙度大, 水容易渗入, 水的渗入更减弱了地层承压力, 当进行水平井钻井施工时容易造成承压过大后的坍塌, 也有可能水进入油气层, 影响钻井效果。

水平井合理钻井的配套方案和改善措施。

(1) 优化直井段的钻井技术。在进行直井段的施工时, 起初的速度就要使用快速钻进的方式。这是因为苏里格气水平井中存在前期就已经竣工完成的, 它的所在井段的上部施工力度很小, 使用钻速也不大, 甚至远低于平常使用的钻井速度, 这就要求优先使用快速钻井直井段, 加大钻井开发力度。其一就是优先选用性能好、识别度高的钻井液, 大大提高钻井开发的有效程度, 使得效益有所改善。

(2) 斜井段合理钻井改善措施。苏里格气井水平井斜井段的钻井合理进行是带动水平井合理开发的重要环节。据统计, 在这些油井的水平井钻井斜井段工作时间所需有得时间长有的时间短, 因此很有提升钻井速度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斜井段的井眼施工优化。苏里格气井水平井钻井工程中所使用的钻具组合是工作人员在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依靠下择优选择的, 是依据工程的设计和苏里格气井水平井的特点而使用的。因此, 它们使用的钻井工具与井的轨道轴线是相对吻合的。近年来由于开发力度大, 井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大, 钻井工具与井的轴线符合程度有一定的下降。这就要求足进行水平井井眼角度和轨线的实测和优化, 寻找井斜处正常角度进行施工是保持钻井的轨迹与设计的轨迹相吻合的重要一点。

(3) 斜井段施工合理配套措施。

首先, 在水平井的斜井段的钻头进行施工前, 要保证以下工作已经做好。一个是钻井液已经提前选择好并且可以进行转换。其二是对预施工的地层的承压能力进行提前测验, 保证施工时或者施工后地下地层能够有效承压。其次, 把水平井斜度较大的井段的防塌工作做到位, 钻井液的质量控制要合理, 也要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把水平井井下的全角变化率降低, 同时井下的管柱结构的位置设计要合理, 把管柱受挤压受阻的机率降低到最小,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水平井井眼的整洁, 还能使水平井钻井工程得到合理的施工。

(4) 水平段高效钻井施工配套措施。第一, 水平井水平段钻井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提高气层的钻采程度, 所以对气层段的钻井施工是重点,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气层的确切资料, 了解好气层的走向, 做好优化轨道的处理工作, 把钻井施工常遇到的问题进行预防处理和救援方案的最佳选择, 提升钻井的工作效率。第二, 水平段钻井很容易发生粘卡现象, 要注意检查钻井工具表面情况, 如果出现工具不钻进现象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如果钻井工具遇到的泥浆过大。要提高工业盐的投放量, 防止因为泥浆过多发生坍塌。

3 小结

以上分析了影响苏里格气井水平井钻井效果的因素, 提出了改善苏里格气井水平井钻井合理有效施工的措施。我们相信在科技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带动下, 苏里格气井水平井的钻井技术水平必然会有更大的进步, 钻井效率和安全的程度也将会有巨大的飞跃。苏里格气井水平井水平井作为我国油气田发展的重点, 也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必然有更好更先进的技术和工具问世, 随之带动我国石油工业又快又好的告诉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明, 向刚, 王安泰, 刘湘华, 刘相兴.苏里格气田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液技术.石油钻采工艺, 2012 (03) [1]李文明, 向刚, 王安泰, 刘湘华, 刘相兴.苏里格气田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液技术.石油钻采工艺, 2012 (03)

[2]李健, 白玉.苏里格气井水平井的钻井技术探讨.东北石油大学, 2011 (06) [2]李健, 白玉.苏里格气井水平井的钻井技术探讨.东北石油大学, 2011 (06)

[3]严利咏, 贾标, 党战锋, 陈建, 骆旋.苏里格气田水平井S77-5-8钻井液技术.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4) [3]严利咏, 贾标, 党战锋, 陈建, 骆旋.苏里格气田水平井S77-5-8钻井液技术.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4)

[4]李希霞, 张昱天.苏里格气田水平井整体开发钻井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 (02) [4]李希霞, 张昱天.苏里格气田水平井整体开发钻井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 (02)

上一篇:双环境模式下一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