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销与博物馆(精选9篇)
文化行销与博物馆 篇1
摘要:建筑设计包括科技设计和文化 (艺术) 设计。建筑设计的科技设计即是建筑的基层设计, 水电设计, 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即是建筑的方位设计, 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 材料设计, 颜色设计, 室内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科技设计是世界设计界的共同研究对象, 技术的流动性很大, 共同性、公用性很大, 不是很容易体现民族的特色。而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具有地方性。中国的本土化建筑设计应重在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上去研究而求发展创新。而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则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
关键词:建筑设计,苏州博物馆,本土文化
建筑设计包括科技设计和文化 (艺术) 设计。建筑设计的科技设计即是建筑的基层设计, 水电设计, 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即是建筑的方位设计, 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 材料设计, 颜色设计, 室内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科技设计是世界设计界的共同研究对象, 技术的流动性很大, 共同性、公用性很大, 不是很容易体现民族的特色。而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具有地方性。中国的本土化建筑设计应重在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上去研究而求发展创新。
中国的本土化建筑设计应重在建筑设计的文化设计上求发展创新。中国的本土化文化设计在方位设计上有中国本土的特色, 体现在中国人的方位倾向与研究上, 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与思维方式上, 其主要体现在中国的“风水堪舆学”上。中国建筑的方位多为坐北朝南, 背山面水。依据于“风水学”的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阴阳原指日光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说文》解释“阴”字说:“阴, 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进一步明确指出:“山南曰阳, 山北曰阴;水北曰阳, 水南曰阴。”我国的阴阳地名比比皆是, 如贵阳市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坐北朝南, 背山面水”可以使建筑很好的顺应自然环境, “背山”可以抵挡北方来的寒气、邪气, “面水”可以聚气而形成小气候于建筑前, 而形成良好的环境, 有利于人身健康。
建筑的平面设计有中国的平面布局特色。如故宫的轴线对称原则和苏州园林的动态向心原则。轴线对称原则和西方的几何布局原则有相似的地方, 这里重点介绍中国的高级动态布局形式, 在动态中求统一的动态向心原则。这种平面布局使得园林活泼生机, 一片欣欣向荣之感, 体现了中国含蓄中庸, 联系发展的道理。
“留园曲溪楼”一带在位置上的互否关系, 既有互否又有互含, 虽曲折万变但其轴线指向于一点, 向心力是一致的。这种在动态中变化, 相互依存而向心于一点的布局实属高明且高超之手法。比起轴线在物理和数理上的量性对称, 此种心理对称在质上的变化更显灵活性, 更具观赏性, 耐人寻味。细分其形态来源, 来源于《易经》。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虽千差万变, 都在这三方面可以找到相同的结构关系, 因而这三种关系都可列为同构关系。这三种关系之间不能变换, 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图形来统一表达他们。这图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易经》思想的太极图, 它形象地蕴含了向心, 互否, 互含三种关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体现了中国的空间意味。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传统民居常用的坡屋顶形式, 但其屋顶又是一个全新的现代结构。藻井的形式运用现代数理的关系创造出具有传统意味的建筑。将传统的藻井形式几何化。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 现存不多, 只能从古人留下的画作和资料中去找, 这也是“宋画斋”一名的由来。在新馆设计中, 贝聿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 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经大师选择分析的竹和树, 姿态优美, 线条柔和, 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 与人工产生了和谐之美。
最让大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 高低错落有序排砌的片石假山, 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 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在中国化建筑设计的材料运用上, 贝聿铭的苏州新馆保持了传统的粉墙黛瓦色调, 而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 黑中带灰的“中国黑”, 淋了雨是黑的, 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中国本土化建筑设计运用原生态的石头、柱子等, 就地取材。这些材料不是化工材料, 自足地参与生物链过程, 对生态不会造成污染, 却减少了对自然的索取。
中国化建筑设计的颜色运用上, 首先应研究中国人的颜色习惯与颜色来源。古人以五色配五行, 又与东南西北中五方对应。如《论衡验符》说:“黄色为土色, 位在中央。”中山公园中内“五色土”土坛, 坛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木:东方, 东南;青色, 绿色, 淡色。火:南方;红色, 暖色, 紫色。土:本地, 西南;黄色, 褐色, 土色。金:西方, 西北;白色, 银灰, 金色。水:北方;黑色, 蓝色, 深色。南方苏州新馆的屋顶瓦当为黑色, 是因为南方地理位置在五行中属火为红色, 依据阴阳调和原则, 则屋顶的瓦当用水, 水在五行颜色中为黑色。
继承传统, 是要继承传统的“意境”, 这种“意境”是集中客观地反映了几千年来生存在这土地上的人们客观创造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必需的心态—“静”。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各种艺术的意境, 我们就会发现那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生命状态—“静”。例如, 京剧、太极、国画。继承传统不是机械地继承传统的形式。中国的“静”用西方的认知方式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使其在这种社会生产力下达到物我具体地历史地感悟“静”的统一。因为那些旧形式是那个社会生产力的产物, 只有在那当时当地通过那形式表达的“静”人们才体会地贴切, 在当代通过陈设红木家具, 古董, 纱窗, 再如何表达也表达不出贴切的“静”, 我们只能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静”。贝聿铭的苏州新馆就是成功的一例。
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为地域性设计做出了很多努力, 贝聿铭说过, “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 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国的本土文化, 应深入在建筑的方位设计, 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 材料设计, 颜色设计, 室内景观设计上做研究求发展创新, 要立足于本土, 深入研究本土人民的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要充分反映国人的伦理观, 审美观, 价值观, 自然观。抓住中国精神, 真正理解传统文化, 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 这才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之路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7。
文化行销与博物馆 篇2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甲:同学们,你知道5月18日,知道是一个什么特别的日子吗?
乙:很多队员可能都能听说过,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
甲: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乙:国际博协已确定2017年“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促使博物馆对它们的文化景观承担起责任,要求博物馆为其文化景观的管理和维护贡献知识和专业技能。博物馆应该在获取、研究、开发、提供和共享其所在地域知识的同时,为生活在本地区的社区居民提供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观察这些景观。
甲:回族希望小学“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主题升旗仪式
合:现在开始!
乙:担任本周的升旗班级是5.1班
升旗手是()()
护旗手()
甲:升国旗、唱国歌、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敬礼!
乙:礼毕!
甲:下面请听()学生国旗下的演讲,大家欢迎!
甲: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不断的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到你的面前,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乙:下面请蔡景丹主任宣布上周值周情况。
乙:回族希望小学“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升旗仪式
合:到此结束!
学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还有人说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不断的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到你的面前,是啊,每当你站在博物馆里,就仿若乘一叶扁舟,溯时间之河,穿过空间的阻隔,尽览历史的变迁,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
同学们,你们对博物馆有多少了解?你们知道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历史吗?你知道世界五大博物馆分别指哪里吗?今天,让我们来一次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与历史、与文明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他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现代意义的大型博物馆。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与哥本哈根召开第十一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而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艾米塔什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馆位列世界五大博物馆行列。
在现代这个信息高速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自己去亲身经历很多,比如参观博物馆,那里的陈列品以实物的形式让人感知历史,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从而获得与教科书上的图片和文字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有很多种。作为未来可靠之人,作为国家栋梁、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要懂得获取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让主动获取知识成为一种习惯。
浅谈博物馆与地方文化景观 篇3
90年代中期,瑞典学者马丁·施尔认为“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应当展现的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的交流过程。因此,博物馆应该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象化表现。博物馆围绕着“物”,其基本职能就是“教育、研究、收藏”,而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教育机构的是它有着自己的广博性,从宏观到微观,宇宙到尘埃,这都是博物馆中展示的效能。而不同区域的博物馆根据其地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也正是差异性使得博物馆事业的推动和进展有了更大的空间。而论其广博性,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地域差异融入其中,使得当地的民俗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承。
文化景观一词兴盛于20世纪,1925年,CO·索尔在其作品《景观的形态》中指出自然景观应该实际的观察地理景色,并且地面的景观如建筑、田地、服饰等一系列文化影响而成的都应该成为参考依据。他提出: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具有构成其整体的物质基础,如地球构造学基础、气候基础,利用形态学可以得出自然景观形态学的图解表达,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自然景观相似,同样可以建立图表来解释和表达人文景观。
而对于博物馆而言,文化景观与展品的同步性也应当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物”的区域性质不同其带来的影响力也有着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收藏品由于产地的不同也会带有当地文化风格的气质。以青瓷为例,同时期的南北青瓷窑口,从风格上就有着天壤之别。这是由于地方的气候、人文甚至土壤引起的,是诸多文化因素相辅相成。如北边的耀州窑青瓷装饰映刻花,结构严谨而流畅,纹满内外,大气非凡,刀刀见泥,正同北方人的豪爽大气相互印证。而南边的越州窑青瓷,细腻谨慎,刻画深入而传神,虽不如五代时期的鼎盛但是北宋时期,越窑,就好像是一位江南地方待嫁的小姐,小心翼翼又满腹期待的一针一线的绣着嫁衣,委婉而优雅。没有那种刚性的清晰却又十分清楚的表达这自己的情感。
由一点而窥全,展览物品也有我们人一样的故土情结,他们也有各自地域而成的气质。因而博物馆,作为收藏保存它们的机构就应该将文化景观作为展览因素考虑进去,不仅提高了展览素质,还使物更加的融入环境,带给观众以更好的观展体验。
二、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关系及表现方式发展趋势
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中游地带开始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光冉冉,无数代的传承,古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地域的扩张、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直至今日,仍能看到祖先们用汗水而浇筑成的景观,这些不单纯通过物品反映的形态依然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作为博物馆,我们现下更应该做的也是保护和研究。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此类的事物我们的保护已经不能单纯的仅做收藏,而是思考如何让他继续的传承下去。在不同区域的博物馆更应该担负起地域文化传承的责任,在如今,多少这样的景观已经消失不见。试想看看未来,那些凝聚着先民智慧的事物随着我们的记忆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我们只知道古时曾经有这样的事物,而不明白古人创造的智慧和它存在的意义。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是在破坏。
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应该是相辅相依的,谁也离不开谁。而在这之中,物品的收藏应该是起到媒介的作用,是通过媒介让我们了解文化景观。而不是单一的仅仅对器物类型、工艺等进行研究。博物馆也应该做为一个传播者,传达历史的声音,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去了解、去传承历史,感受先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这将是文化傲骨的延续。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应当是凝聚思想而不是放逐思想,一个民族千年的智慧不应被埋没,而是应该挖掘出来予以传承,成为更好的,能服务于民众的,这才是收藏,才是保护。
三、推进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其博物馆越是密集,而如此之多的博物馆在同一座城市竟是如此的不相同,这就引入了地区特色。以杭州为例,中国丝绸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诸多融合了当地文化、历史景观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在这座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城市里,博物馆做为历史的传播者,向民众诉说着这些融合地域特色文化的人文景观故事。如何更好利用人文景观,发展和建设地方博物馆,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博物馆布局
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的主要窗口。基于这些性质和功能,发展博物馆事业应首先做到,除主城区之外,其他地域较广且自身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历史文化特质较为显著的县、市也建有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建设地方博物馆还可促进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为当地民众就近参观博物馆、参加与博物馆有关的公共文化生活、享受有博物馆有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这其实也是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次,人口密集、空间狭小之地需要新建博物馆,可考虑充分利用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实现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家博物馆。可利用这些废旧厂房和古建筑建设博物馆亦是一种有益尝试,可兼收保护古建筑、传承历史文化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功效。
再次,块状经济区域和特色文化区域可多建行业博物馆。在这些地区建设相应的专业博物馆,不仅本身是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补充,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可起到更好地宣传、展示和推介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此类博物馆正是当地所有企业或所有居民的公共产品,不可或缺。至于部分企业或收藏爱好者建立民间私人博物馆,则更应鼓励,并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为他们积极提供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提高博物馆陈列布展水平
博物馆能否吸引人,是否有人气,既取决于博物馆的特色、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价值,也与博物馆的布展陈列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博物馆特色既定,藏品数量和价值因为珍品少、价格高、征集难而无法达到展品丰富的目标的情况下,博物馆更需要通过提高其布展陈列水平,以吸引观众。为了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有必要采取一些新的举措,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具体如下:1.制作复(仿)制品,使观众听觉视觉触觉多官并用。人们对于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往往容易产生伸手触摸、进一步探知的欲求,而且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越是对外界事物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其获得的印象更深刻,故应尽量以裸展形式陈列展出博物馆的各类藏品,即不配备玻璃罩等封闭防护设备;而对于那些珍贵且易受人力、风化、灰尘、潮湿等外界因素而损坏变形的原藏品,则应通过制作复(仿)制品以替代之。2.提供标准版解说,使参观者可以自主选择。许多博物馆配有专门的解说员,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参观者对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但实际也可提供标准版解说,使参观者因为使用电子导览设备,走进任何一个展厅,走到任何一件展品面前,便能收听到与之相关的解说,如此既减少对解说员的需求,节省博物馆人力资本,又可使参观者根据其兴趣、时间自主选择和安排参观活动,而不必如常见的那样,只能尾随解说员,听其逐一讲解。值得说明的是,在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大型博物馆,解说员是不可替代的,实践证明,许多知识丰富、反应灵敏、语言动人的优秀解说员使参观者在博物馆收获颇多,使人们对博物馆印象尤深。类似的举措改进和技术引进还有许多。总之,博物馆必须因应时代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让人参观更便捷、使人收获更多的目标,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其布展陈列水平。
(三)健全博物馆运营机制
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博物馆建立健全其科学的运营机制。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较广,此处仅举数端。其一,将博物馆积极纳入社会复合主体构架。博物馆借助社会复合主体这一平台,可以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传播以及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获得适当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其二,提供衍生服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丰富的藏品和以专家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无形资产。博物馆完全可以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开展各类更具个性化也更具社会效益的衍生服务。例如,可以出版建立在对博物馆丰富藏品全面统计、科学整理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著作;可以组织专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有关知识讲座,以及为公众提供免费文物鉴定等服务,央视“鉴宝”、“国宝档案”“地方寻宝”等节目的热播,也事实上表明了博物馆在拓展陈列展示之外的功能,提供更多的衍生服务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其三,加强各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博物馆的藏品固然是有限的,即便加大征集力度,短时内也难有大的改观,但是如果加强博物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多多引进各类展览,则可以变少为多,变有限为无限,变审美疲劳为兴趣不减。如今,一些省级博物馆常在国内外开展巡展活动,将其诸多主题展览送往地方博物馆进行展览,以方便当地民众参观。此类举措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水平和社会效益。
(四)发展博物馆旅游
随着文化游日渐走俏,作为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之一的博物馆旅游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了发展博物馆旅游,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博物馆旅游纳入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为发展博物馆旅游进而繁荣博物馆事业提供保障。二是利用地方报纸、公交电视、路边大型多媒体视频等载体和渠道,刊登各类博物馆有关信息,包括博物馆的名称、地址、电话、公交路线、特色展出时间等,并对某些信息及时更新。三是鼓励扶持各大旅行社推出与博物馆相关的“一线多游”线路,各博物馆尤其是特色博物馆积极开发品质有保证、特色很鲜明、文化气息浓的文创产品,供游客自主选购,满足游客普遍具有的到旅游目的地购买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的群体偏好。
(五)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鉴于许多中小学生尤其是城里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偏少、接触自然不够、了解历史文化不多的现状,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事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是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固然有赖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彻底改变,但在微观层面,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博物馆也有其努力的空间和改进的地方。第一,继续举办“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普遍化和经常化;第二,在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某些空间和某些环节充分考虑青少年的需求特点,包括桌凳高度、安全防护设施等;第三,将校外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考核体系,积极打造教育资源+博物馆资源的教育新模式。
四、结论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立于世界之上却从未跌落,这正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质性,而千百年来古人凝聚智慧形成的形形色色的文化景观更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不论古今,先人的脚步总会是我们行进的方向,而指引我们的路标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那些迷人的风景正是未来我们后辈所缅怀和仰望的丰碑。
电话行销人员的招聘与选拔 篇4
影响销售业绩的主要因素 根据权威机构多年来的调研和统计发现,通常影响销售业绩的主要因素包括:
销售潜质(sales aptitude)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高山上的鹰巢里,抓住了一只刚生出来的小鹰。他将小鹰带回家中,,把它与家里的鸡一起喂养。于是,这个小鹰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只鸡。渐渐地,小鹰长大,羽翼渐丰,主人有想法训练它成为一只猎鹰。但是,主人尝试了很多办法,但均没有效果。最后气得主人把这只老鹰从悬崖上丢了出去,这只鹰开始像快石头一样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补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只老鹰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能飞的潜质。
所谓销售潜质即是指做销售工作本身适合的先天性素质,其在销售业绩的决定因素中,重要性超过5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因为销售分成很多职位,包括内部支持性销售,电话销售,开发性销售,大客户销售等。所以销售潜能也是和所从事的销售职位相互联系的。不同的职位要求具备不同类型的销售潜能。销售潜能靠人为的面试和感觉是不足以相信的,必要的时候要借助专业的测试工具来进行,如DISC,MBTI,CPQ等,
最好是有专门适合电话销售职位的测评工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合适的电话销售是招出来的。在下文中我们将以某个具有代表性的测评工具举例,来说明“电话销售”职位通常应该具备那些特质。
产品知识(product knowledge)
这个和每个企业本身的业务经营有关,当然也包括市场与竞争对手方面的知识。关键看销售人员能否熟练掌握,并能灵活使用到实践当中,一般企业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培训这方面的内容。
销售技巧(sales skills)
所谓的销售技巧,也就是你做销售这件事情本身所需要的具备的专业的技巧,包括了常见的倾听技巧,挖掘客户需求技巧,个性化的交流技巧等等,如果你不熟练掌握这些技巧,你就不是一名专业的销售人员。但是,销售技巧好,并不代表你取得的结果就一定好,社会上说的“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的销售天才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业绩做的好不好一定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自我激励(self motivation)
试论博物馆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篇5
1. 国家需要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和政策支持
博物馆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 国家对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帮助, 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提供物质帮助以改善博物馆的陈设环境和内外部硬件环境设备, 扩大博物馆建设规模来提升日接待游客数量, 也要注意对文物合理科学的保护, 为打造“现代型博物馆”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同时, 国家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以减轻博物馆的经营压力从而推动发展。
2. 博物馆适应时代情况和需求, 改变传统陈旧的经营方式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压力也非常大, 博物馆可以建立以休闲和博物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每一位游客营造一种放松的气氛, 让大家在繁忙之余, 多一份静谧和享受, 同时才会更好地吸引顾客, 让顾客具备良好的心情去享受这席文化大餐, 这样对于每位游客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美好的经历。具体来说, 博物馆播可以播放轻松的音乐, 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茶水以及休息区等等。博物馆也需要设立“游客留言区”, 鼓励游客写下自己对博物馆工作的肯定之处和认为不足之处, 工作人员也可以及时得到了解随之合理的作调整。
3. 加强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
博物馆之间加强合作交流, 学习彼此优良的经营管理模式, 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另外, 可合作开展文物的展出活动, 丰富博物馆内容, 增强对大众的吸引力。然而, 在此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必要时对某些文物以复制品或者模型的方式展出即可, 这些都是国家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我们每个人加以保护和爱惜, 从而才能让它更好更远的流传下去, 生生不息, 源远流长, 也能让更多人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博物馆需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职责。我国博物馆办馆策略走“学校路线”具有当然性和必然性。博物馆要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学校路线”, 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对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2]。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作为一名中国人, 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了解我们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 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样对于学校而言, 才能培养出更多德育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协调, 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 让每位学生以直面的形式更加清晰全面的观看这些历史文物, 了解学习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内涵的同时, 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正所谓“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 每一位学生在参观过程中都会感受和领悟到一些, 可以安排学生写观后感, 让这段美好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并且铭记于心。
5. 利用好互联网学习经验以及展开工作
如今, 互联网越来越发展, 普及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对于文化的传播也极其重要和便利, 同样, 互联网也是现代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上资源丰富, 汇聚了许多人的智慧, 很多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博物馆工作人员也需要学习并且利用好互联网, 在网上搜索学习一些经验和想法, 根据本地情况合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加强宣传介绍, 让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馆文化的真正所在, 实际生活中, 正是因为好多人的不了解而产生了疏远, 当通过互联网向大家详细介绍阐述后想必大家一定会对博物馆文化的魅力有所感知。再者, 有些人即使有兴趣但是因为平时工作繁忙等原因, 没有时间去博物馆参观学习, 博物馆可以通过建立网站等形式为这些群体提供一个观赏平台, 博物馆通过对每一件文物详细的介绍, 包括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让更多人了解并且产生兴趣, 吸引更多人到博物馆参观学习, 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6.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注重文物保护工作
在博物馆展出过程中, 需要工作人员增强管理提高专业性。博物馆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文物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维护, 让文物长期有效的保留下去。这些都是民族文化遗产,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同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以及必要去观赏学习。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民素质的不断进步, 我相信,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对博物馆文化产生兴趣和热情, 也将会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潮流所在。同样, 也需要博物馆本身认识到时代情况和要求, 及时的做出调整和改变, 只有在进步中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否则只会被淘汰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如今, 博物馆文化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面临挑战的同时, 也同样存在着很多机遇, 需要我们每一位工作者参与其中, 建言献策, 为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博物馆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 从而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邹霞.论博物馆文化的内涵与品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浅谈博物馆与公民文化素质教育 篇6
当前, 博物馆资源在公民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运用中, 存在着以下四个较为集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博物馆文物展览形式单一、古板, 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较弱, 造成公众参观博物馆的自主性较弱;二是博物馆导览、讲解手段单一、枯燥, 语言感染力不够, 不利于公众对文化、科技、历史等知识的长久记忆;三是缺少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性、参与性活动, 不能很好地激发公众学习历史、科技、文化的兴趣点;四是博物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外延拓展性差, 不能较好地联合学校、社区等部门, 较少开展“让博物馆走进公众”的多样化教育活动。在信息化、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 博物馆要真正发挥其在公民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必须主动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强化服务意识, 创新博物馆教育的活动载体, 形成多样化、互动式、参与式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一、立足新要求, 加强博物馆自身建设——丰富内容, 创新形式, 提升吸引力
博物馆不断推出新的陈列设计、适应不同群体的多样化讲解和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 是吸引广大公众关注博物馆的重要因素。把展览、教育、娱乐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新形势对博物馆自我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现历史民俗、文化科技的古老殿堂, 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 只有通过不断丰富的展示内容, 不断创新的教育形式, 充实自己的职能, 提升博物馆在公民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创新博物馆藏品陈列形式。展示教育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 从各方面要素提升藏品展示的吸引力, 要以高科技手段设计作为主要的方向把握, 在保障维护好藏品本身的前提下, 切实从参观者的视觉、听觉角度出发, 注重空间设计、色彩设计、灯光照明, 应该做到和谐美观、主体突出, 展览的说明文字应简捷明了, 避免专业术语的过多运用, 便于普通民众自主参阅。此外, 还要要明确每一个展区的主旨思想和主题范围, 保证主题的设计能够准确引导观众确立对于博物馆内的历史民俗、文化科技知识的系统认识, 做到藏品与环境, 内容与形式, 设计与制作, 管理与服务的和谐统一。依托现代网络科技平台, 建立其相应的博物馆网站,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构筑一个“网上博物馆”, 将馆藏文物的具体信息展示在网站上, 拓展延伸了传统陈列形式的空间, 实现了馆藏资源面向公民宣传教育的多样化模式。
二是以人为本, 创新适宜不同群体的讲解方式。博物馆讲解员对于博物馆主题展览的全程伴随讲解, 将直接影响博物馆在公民素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发挥。首先是, 讲解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讲解技巧、思维反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在为广大民众服务时, 自然而然地带着大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当中。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参观者对其参观内容的兴趣点、侧重点的不同需求, 博物馆讲解员应该多思考、所总结, 设置出激发不同层次群体参观兴趣点的不同讲解方式, 在不同的主题展区, 巧妙引导参观者参与互动参与式的问答、亲身参与式的科技小试验等, 通过生动、形象、体验式的讲解, 能够极大地丰富博物馆的展示手段, 更能帮助广大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轻松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是注重不断更新研究成果。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科技的重要宣传窗口和建设平台, 也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功能。唯有不断地更新各类文史研究成果, 才能保证博物馆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吸引广大民众的自主关注。各级博物馆要注重调动工作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 结合自身研究专长, 密切关注国内外文物考古和研究动态, 申请课题获得立项, 争取各方经费支持, 加强历史民俗研究, 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发挥博物馆在公民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注入新鲜内容。
二、联合社区力量, 推动博物馆教育普及化——形式多样、灵活互动、为民服务
社区是指城市社会管理的具体单位,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 文化建设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影响到一个社区的稳定度、和谐度。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公众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 必然要从各个社区的具体特点出发, 把博物馆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中, 把博物馆与社区文化建设紧密地连接起来, 以不同社区的公众为对象,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灵活互动、贴近群众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进而推动“博物馆走进社区, 文化、历史、科技走进群众”的博物馆社区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是指导社区组织居民参观博物馆, 弘扬和谐美德。这是博物馆联合社区力量推进公民文化素质教育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让每一位普通的居民包括老、中、青三代人都能走进博物馆去直接从感官上欣赏藏品、陈列, 直接学习了解历史、道德、文化、科技等不同的知识, 满足自己观赏和学习的需求。结合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 可在讲解和导览过程中, 穿插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政治品德的传达, 让每一位居民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 同时接收一次有益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公民文化素质基础。
二是走进社区宣讲文博知识, 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宣传大使的职责是培养广大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充分凝聚民族力量, 树立坚定的爱国理想信念。讲座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需要每一位主讲者, 充分备课, 既能够说清历史的来龙去脉, 又能结合当下社会的具体特征, 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总结, 在讲座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运用幻灯片等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形象生动地帮助广大公众掌握知识、感受人文历史,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博物馆走进社区”的专题讲座活动, 向群众普及文博知识, 宣传本地历史文化精髓, 使广大群众能够主动地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对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刻的了解, 从而激发广大群众建设家乡、爱国奉献的热情。
三是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相关法律法规图片社区巡回展。博物馆各种文物、民俗、艺术、标本展览等藏品内容丰富, 但限于一定的条件限制, 关于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实物并不能全部展览于本地博物馆中, 因此, 通过图片的形式在社区展出, 能够将更多、更全的代表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实物集中展现在社区居民面前, 让广大民众在家门口就能尽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此外, 借助于图片展, 还可向公众大力宣传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知识, 培养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保护国家财产的法律意识, 树立起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人人有责的共同意识。
四是开展文物收藏知识咨询和免费文物收藏鉴定。收藏逐渐成为寻常百姓追求的一种时尚, 结合当前民众对于文物收藏的需求, 引导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的健康开展, 博物馆应协调邀请各类知名坚定专家参与, 充分发挥各类文物考古鉴定专家学者的作用, 组织开展文物鉴定咨询活动, 深入到各个社区, 免费为居民提供文物鉴定的相关咨询, 不仅可鉴定文物的真伪、判断文物年代, 还可帮收藏者估计市场参考价值, 帮助广大公众提升文物真假的分辨能力, 提升文物鉴赏水平。
三、联合学校力量, 提升博物馆对青少年群体文化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面向学生、结合教学、亲身体验
博物馆作为文化、历史、科技、艺术的重要承载机构,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此, 博物馆必须积极与学校开展合作, 用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拉近青少年与博物馆的距离, 充分发挥其作为青少年群体“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是由博物馆负责在学校开辟文博知识专栏, 定期更新主题, 为学生服务。博物馆对于学生的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真正有所收益。在学校设置专门文博知识展览专栏,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历史民俗、文化科技知识, 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此外, 在文博知识专栏中, 面向广大学生征集参观博物馆或阅读文博读物后的心得、随感、收获, 为学生答疑解惑, 搭建起博物馆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同时, 通过对于学生参观信息的反馈, 及时调整做好博物馆工作。博物馆把展览送进学校, 有效针对学生的主体需求, 把学生在科技活动小组中的作品作为展览内容展出来, 无形中激励了学生努力向上、不断创新。
二是发挥运用博物馆在教学中的作用。博物馆内容丰富的藏品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学校, 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能够为学校提供文化、历史、科技、艺术乃至思想道德等不同领域的教学资料, 尤其是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更多的师生把博物馆作为临时课堂和寻找创作素材的场所, 从平面的文字走向立体的博物馆, 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 由博物馆组织策划各类知识竞赛等方式普及各类文化知识教育, 组织学生系统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 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与学校共同编写博物馆藏品的普及性读物。博物馆陈列的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藏品, 都是公共的科学成果, 唯有将这些成果转化最普遍的文字读物的形式, 才能在全社会中推广普及。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 与博物馆合作编写关于博物馆藏品的普及读物, 是面向学生进行的科学普及的良好开端。通过这些普及性材料的编著, 将能更好地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文历史的变迁, 帮助学生撩开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金星:《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研究》,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年
[2]李晶:《我国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初步研究》,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07年
[3]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 《东南文化》, 2010年06期
文化行销与博物馆 篇7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1 博物馆旅游属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博物馆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发展博物馆旅游, 不但能更好地保存历史文化资源, 而且能使博物馆走出经营困境, 开拓更广的发展空间。
1.1 博物馆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1.1.1 博物馆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浓缩文化, 这种高度的文化集中性使博物馆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因此它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被称为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博物馆又与旅游业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 都是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提高国人的文化修养。这也就成为了旅游与博物馆二者相结合的契机点。200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 正是两者密切结合的体现。
1.1.2 文化性是博物馆与旅游的共性和结合点
旅游以文化为灵魂, 没有文化便没有旅游。博物馆恰恰以文化见长, 文化性是博物馆和旅游的共同特性, 也是它们之间最根本的连结点。博物馆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 如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 是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博物馆适合与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互补组合与包装, 组成多功能的旅游线路。博物馆, 是一种文化设施, 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因此, 很多人尤其是国外旅游者都把博物馆作为解读某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的起点。
1.2 博物馆旅游属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博物馆旅游是指以博物馆文化及其文化衍生物为对象, 利用一定资金、技术将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 吸引游客以参观游览、假日休闲、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博物馆旅游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博物馆文化的延伸, 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 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加工与提升, 创造出高附加值产品。
作为文化、经济、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渗透性、辐射力、融合力, 它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八大类别, 博物馆属于第八类文化会展业中的子类, 而发展博物馆旅游应属于第七类文化休闲旅游业。“旅游最核心的东西是创意”, 发展博物馆旅游理应走创意之路。
2 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局限性
2.1 博物馆旅游公众认知度低
我国博物馆的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持续增长。由于旅游业与博物馆有着天然联系, 使博物馆成为接待旅游者的旅游资源。据统计, 截至2011年10月, 全国共有博物馆、纪念馆2970余座, 其中, 西部12个省区拥有近500个博物馆, 呈现日趋广泛的地域分布状态, 博物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我国, 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较低。据北京一家报纸做的调查显示, 北京人对博物馆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 只有16%~37%的人参观过其中的10~20家博物馆。广州的一些青年都知道越秀公园, 可却不知道越秀公园内有广州博物馆, 杭州市民大多不知道国家级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在何处, 这类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是博物馆相对来说数量有限, 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知度差, 如此一来, 博物馆旅游将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2.2 旅游客源市场变大, 博物馆旅游的吸引力仍偏低
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开展, 博物馆旅游的客源市场逐渐扩大。从最开始吸引专业研究人员、外国旅游者, 现发展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都想去博物馆参观游览。但是现在却出现了各地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的尴尬局面, 与知名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秦兵马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历史类博物馆人头攒动、游人如织, 各地建有的综合类省级博物馆等相对冷清, 受到冷落。其中原因之一则是我国一些博物馆基础设施不很完善, 具备开发条件的博物馆占总数量的80%, 其中20%不能正常开放, 在社会功能的发挥上较差。原因之二是我国博物馆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 95%以上的博物馆是国家所有, 民办博物馆不足5%。虽然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陈列展览近万个, 参观人数超过1.5亿人次, 但是博物馆仍然没有社会文化生活的瞩目点。相比较美国的博物馆年参观人数是其总人口的3倍之多, 我国相形见绌, 我国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目前仍比较有限。
2.3 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旅游增多, 但特色不突出
在国内的2970多个博物馆中, 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型, 包括综合类、革命史类、社会历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多种类型。虽然博物馆的品类日益丰富, 但其中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占了约70%, 而一些能代表着鲜明行业特色和独特地域特征的专题博物馆则相对较少, 能与社区发展有效结合的博物馆则更少了。目前我国博物馆在类型与种类上与国外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加之博物馆旅游在国内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 由于开发不够成熟, 所以不能突出相应的旅游特色, 从这一角度来讲, 博物馆旅游开发方面是落后于博物馆发展速度的, 存在着一定的
Tourism旅游经济
滞后性。
2.4 博物馆旅游展示方式有所改变, 但仍忽视体验旅游功能
随着科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这些新型博物馆的出现, 新型的展览方式也随之出现。典型的如生态博物馆, 这是几乎完全开放式的博物馆, 将当地的自然风情、历史遗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全面互动地展示给旅游者, 并且同时保护当地的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例如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就充分依靠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环境。但是衡量我国博物馆目前的整体水平, 从规格、经营、收藏、展览或科研等方面, 还呈现粗放式发展。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 能与之齐肩、呈现现代博物馆状态的屈指可数。大量的博物馆发展方式仍然简单化、程式化, 在展览策划与设计中对体验项目缺乏足够的重视, 缺少能够使旅游者沉浸其间进行体验的空间, 无法形成丰富而有针对性的空间体验, 忽视信息表达形式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旅游者在一个线型的平面世界观察和阅读, 忽视体验旅游功能。
3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1978年, 上海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工艺品卖部, 以满足参观者馈赠礼品的需求, 成为全国首家。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化操作也可以说是从那时起步的。进入新世纪, 上海博物馆新馆所组建的艺术品公司, 相继推出了创新的旅游纪念商品, 开发的一系列产品种类上已达到3万多, 其中图书就有8000种, 年销售飙升至4000万元。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发展博物馆旅游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新机遇。
3.1 创新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
3.1.1 挖掘内涵、设计配套服务产品
博物馆旅游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 要集中体现出主题性、艺术性、趣味性、参与性。博物馆旅游创意产业最先着手的地方应该是从旅游者立场出发, 满足其需求, 将古老神秘的文物转化成文化象征符号, 尽量融合到服饰、图书、装饰等现代日常生活用品中去。坚持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贴近社会、面向大众。具有了这样的共识, 才能做好从礼品—复仿制品—商品—创意产业这个完美过渡。近年来很多基础厚重、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资源开发特色集中在竞相出版多种配套图书、音像制品, 设计并推出各种文物复制品、纪念品。
3.1.2 科技创想、精心布展
开办各种特色展览、精品陈列仍然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借助高科技成果, 把主题内容整体互动地展示给游客。博物馆要设立独立的策展团队, 也不能忽视展陈大纲制定这样细小的工作。随着文博类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从讲解器发展到多媒体, 从二维图像进步到三维展示, 再到数字化博物馆。博物馆可以给旅游者呈现360度旋转展示的文物, 照明系统达到最高水平, 展柜也是恒温恒湿;展厅中的电子书、数字屏可以帮助游客查询到馆藏文物的详细信息;游客通过虚拟技术可以看到已经破损的文物, 完成探访遗迹、触摸文物的心愿, 游客配戴特制的GPS定位眼镜、头盔, 可以在场景模型中自由穿行, 这种可视化的虚拟技术可以帮助参观者从观赏历史变为体验历史。
3.2 创新博物馆旅游经营管理
在新形势下, 不仅要加强馆际交流协作, 整合博物馆资源, 还要采取博物馆与企业、高校、出版社等密切合作的方式来创新博物馆经营体制。如2003年中国民族博物馆提出并建立了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 除与民族博物馆之间合作外, 还与相关的民族院校、民族文化科研机构、民族文化类社团组织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涉及多个省市、自治区。这是新形势下加强馆际交流协作, 整合博物馆资源, 完善创新博物馆经营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具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效应。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协作交流网络自2004年启动以来, 多次开展送展下乡。巡展在肇庆还采取了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形式, 整合多方资源, 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展览之中, 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展览多姿多彩、丰富有趣。2011年吉林省博物馆协会成立, 把吉林省80多个各个行业所管辖的, 包括民营的博物馆都用博物馆协会这个平台联系起来, 内设十几个部门, 旨在如何交流协作、丰富博物馆产品、增加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甚至可以尝试开拓分店、网上销售等经营方式。一些藏品丰富、适合大力发展旅游的大规模博物馆, 可以与周边环境合理地横向、纵向延伸, 扩大产业的发展空间。
3.3 创新博物馆旅游市场营销
博物馆虽是非盈利组织, 但它也必须以消费者为目标, 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通过展览和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博物馆旅游市场营销就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从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出发, 通过分析其自身资源, 确定目标市场, 采用适当的营销组合, 满足旅游者需求和社会要求, 实现博物馆使命的过程。博物馆旅游营销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整体策划。除了继续完善博物馆旅游市场营销的市场调查策略、价格策略外, 更要创新展示品策略和推广策略。博物馆一定要为旅游者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 除了做好系统收藏外, 要强化特色收藏;做好体现博物馆特色的陈列;做好教育、社交、社区等博物馆活动;出版体现博物馆收藏和研究成果的书刊;开发有助于观众保持美好回忆的纪念品;提供好参观、学习、休闲服务。目前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每年在博物馆日发放大量的一系列专题展览资料, 以形成宣传核力。比如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放《中国当代文学展》、《作家文库展》、《二十世纪大师风采展》等4个专题展览的材料;北京民俗博物馆亦拿出了《老北京的生活展》、《北京东岳庙历史展》的介绍。另外博物馆利用邮政明信片宣传馆藏文物精品, 这是一种极好的有效宣传方式, 如北京古钟博物馆。博物馆根据不同的游客采取不同形态的戏剧式导览解说, 可以是第三人称解说、第一人称解说、脚本演出、观众入戏, 如民族博物馆中讲解员穿上不同民族服装进行角色扮演, 还有红岩烈士纪念馆的歌剧演出等。当然整体营销策略也不容忽视,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依据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形成了学术报告、剧目演出、展览展示相结合的整体营销策略, 取得了很好收益。
通过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 可以让文物文化内涵得以抒发, 把隐性资源发展成显性资源, 而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新动力, 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可见要做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 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的分析[J].西安:人文地理, 2004 (4) .
论新时期博物馆与大众文化之关系 篇8
文化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三种, 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精英文化是指由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又被称作为“高雅文化”。而大众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 来源于社会广泛阶层, 尤其是中下层, 是适应民众需要的感官文化, 在以往的社会文化认知中被认为是理性成分较少, 被称作为“世俗文化”。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指的是早出现于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西方社会, 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孕育完善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和载体, 以都市普通大众作为消费对象, 并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博物馆的文化定位是什么?它实际上是立足于高雅文化而又是三种文化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尤其对于大众文化, 博物馆不能忽视。
2014年2月, 习近平主席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提到, 文物展览要“让文物说话”, 并且强调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博物馆的“让文物说话”, 就是要不断深入认识文物的价值, 不断推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其实质是, 博物馆尤其要处理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 博物馆作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递者,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直没有重视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非固定模式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之中, 它兼有平面的非深入的特点和普及的非保守的特点, 它的蓬勃发展往往预示着审美趣味的变革, 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 参与者是大众, 大众进入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 大众与文化类型、艺术作品出现前所未有的近距离, 消费文化如同消费商品一样轻松自然。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 作为中国世俗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具有开放的、变革的意义正是大众文化, 实际地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 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上, 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博物馆的发展史来看, 博物馆的诞生最初仅仅为了典藏古物和纪念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 博物馆的展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并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博物馆所担负的收藏、展示内容是有特定内涵的。国际博物馆学界认为是“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在中国博物馆学界, 称为“具有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和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见证物”或是“文物和标本”。收藏、展示的目的则是为了向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中国博物馆从一开始建立就是使命型的博物馆, 是为中国现实服务的。从“救亡图存”“开发民智”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直是接近当时的政治需要与社会需要的, 强烈的使命意识一直是中国博物馆传统中最有价值的积极因素。在当代中国, 是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使博物馆发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就必须使公众接受博物馆的文化传递。而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产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它有多种特征, 如娱乐化、商业化、文本的模式化与复制性等。可以说, 不论在价值取向上抑或审美形式上, 大众文化都具有普及性的、日常的、平民化的, 是多数人乐于接受的。因此, 博物馆的文化传递必须一方面博物馆应借鉴大众文化传播手段, 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努力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博物馆应借鉴大众文化的特点和手段
市场经济的本质, 就是自由和公平。等价交换, 按价值规律处理事务是其最根本的特点。任何文化的或物质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 就成了商品, 就不可避免的要接受消费者的选择, 就要面对需求竞争的挑战。产品再优秀, 不被消费者认可和追求, 无法让他们产生消费的欲望, 就形成不了交易, 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没有价值。近些年, 大众文化日益流行, 高雅文化遭到冷落, 这是主要原因。高雅文化的特性是由精英阶层创造, 供精英阶层享受的文化, 不具流行性和通俗性。而随信息文化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的特点则与高雅文化针锋相对, 它具有可流行性、通俗性、商品化三个特点。即可借助现代化传播手段, 迅速而广泛地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能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 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 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文化总体虽属高雅文化范畴, 但由于其肩负社会教育功能, 要在“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中发挥最大作用, 就应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 因而必须借鉴大众文化的特点和手段使其大众化。
博物馆的展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是以追求其精神价值的永恒性为指归的, 它虽然也有一种娱人的作用 (娱乐性) , 但却是以对前者的追求为前提和归宿的 (即所谓“寓教于乐”) 。公众对博物馆兴趣不大。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缺乏热情, 或文化需求不高, 而主要应从自身找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观众的参观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不仅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也是博物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在展览的选题、筹办上, 要有策划意识, 只有切入公众的兴奋点, 才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众文化的特点和手段主要是:1.在审美方式上, 追求浅显直接;2.具有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借鉴这些特点和手段, 博物馆的展览在主题和内容要简洁明确。博物馆可以举办面向学者、研究人员的学术性展览。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南京博物院就曾举办面向考古专业人员的策划、举办了“江苏考古陈列”, 按照考古学原理将文化类型和文化遗物有机结合, 按照原型复制模式进行展示, 这种教科书式的展览, 在考古界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兴趣, 在学术界获得高度肯定。但普通观众对于罗列的大量原生态的坛坛罐罐并不十分感兴趣。因此, 这类“叫好不叫座”的展览, 要少而精, 否则大量的陈列投入, 只有寥寥数人参观, 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而博物馆展览要实现其教育功能, 还是应举办大众感兴趣的展览。
又如, 上世纪90年代, 秦始皇兵马俑赴美展出, 我方原拟的展览题目为“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 美国的策展人觉得太普通、太平淡, 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 于是把展题改为“中国军队在美国”。这一改, 使人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极大地引起了美国公众的兴趣, 仅仅是展题之改, 起到了震撼的效果, 引来如潮的观众。这说明博物馆的展览要有策划意识, 切入公众的兴奋点, 才能“叫好又叫座”。
博物馆展览在形式和展览手段上也应紧跟时代, 如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营造氛围等。如2002年底, 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江苏泗阳汉墓出土文物展》, 在当时的博物馆界探索使用声、光、电技术营造了汉代的建筑和墓葬的特殊氛围, 展览十分引人入胜。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的各博物馆都在展览的形式和手段上突出创新,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十大精品陈列”评选, 到2015年已举办十二届了。每年全国都有在展览的形式和手段上进行探索的博物馆引领风潮。
在展览的细节设计中, 更应贴近大众。如南京博物院举办明清书画展, 展出了许多名家书画, 起先反响平平, 后来听取观众的意见, 有观众反映, 说明文字太简单了, 不能很好的理解书画。原来, 展览的说明牌上只有诸如“明沈周桃源春色图”一行字。后来, 展陈人员将说明文字详细化、通俗化后, 效果就很好。吸取这个教训, 2014年12月, 南京博物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 就用大量的文字, 介绍展品的背景、用途、价值以及相关知识, 展览获得巨大成功。
二、博物馆应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2007年维也纳国际博协第二十一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 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 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从这个定义来看, 欣赏之目的所带来的娱乐功能也是博物馆一项重要功能。因为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的观众, 大多数抱着欣赏和游览的目的, 其行为应该算一种娱乐行为。在我国台湾学者包遵彭的著作《中国博物馆史》中指出, 世界各国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是:“现代博物馆的目的, 是所谓的“三E”原则 (Educate Entertian Enrich) , 即‘教育国民、供给娱乐和充实人生’”。
我们认识到, 在国外的文化界, 有许多学者把博物馆的娱乐 (或称之为欣赏、游览) 与收集、研究、展览和教育并列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而在我国大陆地区, 长期以来对博物馆提供娱乐的功能, 感情复杂, 认识不一, 许多业内人士很避讳将其列入博物馆的工作范围。因此, 长期以来博物馆文化似乎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格格不入。博物馆面向社会, 只重视社会教育, 而忽略了供给娱乐。这样博物馆势必要与公众产生距离。近20年来, 世界博物馆走向社会、走向公众和走向市场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在国际博物馆界, 要求将博物馆由“文化机构”变为“社区中心”的变革声已日盛一日。有的博物馆学者已开始注意娱乐业成功的经验, 并有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并试图借鉴娱乐业的一些特质将其引入博物馆的运营中。例如, 他们认为, 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广泛和长时间的吸引人, 主要与它所具备的娱乐性、刺激性和发现性的特点有关, 而这三个特点正是传统博物馆运营中的短板。对上述经验的总结, 足以证明博物馆部分有识之士已开始注重博物馆的娱乐功能, 并将其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放眼世界先进的博物馆, 大部分已融入大众文化的娱乐、休闲功能, 如参观卢浮宫新馆就可以在参观的同时享受各种文化纪念品, 糖果专卖店, 香水专卖店, 唱片、时装、礼品、饰品等流行的商品的购物便利, 甚至馆内还设有三个时装表演区。“卢浮宫新馆的这种举动更接近于大众, 这里已是集多元体、高雅、通俗之美于一堂, 集娱乐, 购物、享受, 欣赏于一体,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种群众性活动的场景, 走进这里, 就是一个最吸引人的多元的艺术世界。”
尝试融入大众文化, 最近几年, 南京博物院策划了“文物进社区”“文物进校园”“观众评选镇院之宝”等活动, 还举办了“动漫”展览, 展厅设立“数字博物馆”等等。这些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批公众参与, 其中包括大量的的青少年, 有些活动在当地媒体上也引发大量报道, 这使我们喜出望外, 也使我们感到这一方面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 如何能挖掘博物馆展览与大众文化中热点的契合点, 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让文物说话”, 是繁荣博物馆事业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的深刻内涵是博物馆要实现社会功能。它的实现路径是把博物馆的文化传递按照市场理念运行, 把展览和活动办成可销售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 把大众理解成文化消费者, 让文化的生产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而进行, 使大众的主体性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充分尊重。也就是说, 博物馆要努力创建一种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让大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欲求得到实现。
三、博物馆应在大众文化中发挥引导作用
让博物馆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应避免受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在于它的目的性过于单一。这是因为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衍生物, 市场性质和发展规律制约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机制和模式, 市场的逐利目的使大众文化消费不可避免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庸俗性。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过多注意于物质利益的回收, 而忽视或者放弃了精神的搜求, 所以文化界充斥着“媚俗”现象。诚然, 让文化的生产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而进行, 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成为时尚, 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 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 这有悖于社会的发展宗旨, 也不利于人性的自觉提升, 更与实现“中国梦”背道而驰。
最近20年来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 引进了东西方发达国家与现代商业活动和技术资讯的发展相伴相生的诸多现代和后现代的生活时尚与文化时尚。诸如快餐文化、大众影视、时装表演、戏说电视剧、网上文学、流行音乐、青春偶像、卡拉OK、MTV、足球比赛、NBA、脱口秀、飚车族、拉力赛、广告、畅销书等, 都是最近20年来先后兴起、至今历久不衰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
可以看出, 现代大众文化中健康的精神塑造比较欠缺。追逐名利作为文化制作和传播的主要动力。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它以满足大众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需求——感官娱乐享受作为实现其价值的的主要手段。因此庸俗性、功利性是其先天不足与缺陷。从大众文化呈现的文化效果来看, 它寻求简单的愉悦, 逃避时代、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责任, 本着这样的精神和态度进行文化产品制作与传播, 经常把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东西进行平庸化解读或干脆恶搞, 化作诙谐与轻松。无可否认, 这确实满足了在日益高节奏生活和强烈竞争中的普通大众对轻松快乐的娱乐消遣的渴求和需求, 缓解了大众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心理紧张与焦虑。但是,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 大众文化由于只是的关注当下人生的快乐与轻松, 肤浅而简单, 而对社会、对人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这一历史责任与使命中毫无作为。也注定在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留不下一丝痕迹。因此, 大众文化需要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指导与提高。
当前, 要提高大众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品位, 必须在充分了解大众文化特质和尊重市场运行规则的前提下, 为大众文化注入具有正能量和具有使命感的先进文化内容。在这一点上, 博物馆这块文化阵地是大有可为的, 要将自己的展览和活动办的健康向上又深受观众欢迎, 即巧妙地把高雅文化的精神诉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到大众文化所常用的轻松快乐的形式之中。改变过去思想僵化, 一味利用呆板的展览和活动进行简单说教, 使观众感受到一副严肃教训的面孔, 令人望而生畏。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快乐形式走入大众的生活, “润物细无声”, 让人民大众在感受和体验快乐, 享受人生的同时, 领悟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 博物馆文化才会既保持了自己原有的精神品位, 又找到了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途径。博物馆文化才会在引导大众文化的过程中, 既发挥了提高大众文化品位的作用, 又推动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 2001 (07) .
[2]《苏东海谈博物馆与“三贴近”》.中国文物报, 2003 (11) .
[3]罗明等.《大众文化的冲击与精英文化的命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2) .
[4]郑欣淼.《最重要的是转换思路》.中国文物报, 2000 (01) .
[5]王恒, 朱幼文.《休闲娱乐, 博物馆一项被隐没的重要功能》.中国博物馆, 1996 (02) .
[6]卢禺光.《卢浮宫新馆启示录》.广东文物工作, 1994 (04) .
文化行销与博物馆 篇9
一、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明显的地方民俗特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承载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今天,是一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这个地区民俗精神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这个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印迹,是文明的汇聚之地。博物馆还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最直观的场地。学者们研究的文化遗产、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都能通过博物馆向公众直接传达,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从而让公众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华夏文明。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最好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民间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充满着民间的乡土气息,从而也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不断地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让富有民间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去。
二、加强民俗文物的征集
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民俗文物的征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拓展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对民俗文物进行专项的征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渠道。在当地进行深入的调研,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整理出科学的、真实的图文资料。其次,要对现有的博物馆藏品制定出展览计划,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策划展览的主题,发挥现有藏品的重要价值。再次,博物馆建设属于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与收藏界团体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拓展博物馆建设的途径,动员广大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保障博物馆的建设能够顺利展开。最后,要积极拓展博物馆的业务,丰富博物馆的藏品,积极与社会或者个人收藏爱好者联系,为个人或者团体提供免费的展览业务,为博物馆的藏品提供重要的补充。
三、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藏品,更要发挥好这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博物馆现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展示和宣传,发挥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更加广泛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有的藏品基础上组织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区的民俗文化。另外,要在现有藏品的基础上在民间大量征集民俗展品,丰富藏品的内容和类别,展示的过程中策划成专题进行分类展览和陈列。要注意的是展览的藏品不需要很高级,要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民俗相一致,贴近民众的生活,得到民众的认可,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间的老师傅所做的工艺品,与民众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老物件等。人们在看展品时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探寻展品背后蕴涵的丰富的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博物馆是一项具有社会职能的公益性设施,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借助社会和民众的资金,扩充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到馆外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展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要不断引进其他地区的展览和活动的主题,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当中,加大与社会团体或者个人的合作力度,向社会各界征集民俗文物,丰富博物馆文物的形式和内容。
五、总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当中要不断创新形式,保驾护航民俗文化遗产,展示民间群众的智慧,增添民俗文化的内容,增强民俗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J].民俗研究,2013(04):80-88.
【文化行销与博物馆】推荐阅读:
传统电话行销的弊端与挑战11-19
行销建议06-12
市场行销计划07-13
行销体育论文08-15
行销常用基本术语09-09
亚伯拉罕行销策略11-15
陈安之成功行销学07-18
市场行销专业自我鉴定10-03
百事可乐行销推广方案12-30
彭小东行销力策略创新思维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