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指导

2024-08-11

运用指导(共12篇)

运用指导 篇1

近年来, 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堂基本是这样的:读一读, 画一画, 品一品, 写一写。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读一遍课文便开讲, 学生还未感知课文内容, 便被拉去赏析, 去体验, 或者去迁移。一节课讲完, 可能有很多学生课文都还没读熟, 课文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写, 还都不了解。试想, 这样, 学生读写能力怎能得到提高, 又谈何积累及运用呢?

其实积累与运用应贯穿课堂的始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积累, 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 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 语文课堂该如何积累呢?

一、强化积累

1. 在背诵中积累

关于背诵, 周振甫先生引述张元善老先生的话说:“读书要追求‘立体的懂’, 它的关键在于熟读背出。即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背诵, 不光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还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较少看到有背诵的, 或者是只背书中须背的部分。因此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多一些背诵, 少一些琐碎的理解, 并将背诵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常抓不懈。

背诵也是有法可循的, 而非死记硬背。背诵是可以训练的, 背诵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如:借助关键词背诵;运用“总—分—总”的方法背诵;按文体特点背诵, 写人记事的文章, 按其线索或“三要素”来背, 参观游记一类的, 抓住浏览线索来帮助记忆等。不仅要背准内容, 更要能体会其情感,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背诵。

另外, 背诵的形式更是多样。如齐背、抽背、比赛性背诵等, 总之要多角度、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正如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因此熟读成诵就是学好语文的最起码的条件。

2. 在阅读中积累

的确, 好词须背, 名句须背, 优秀篇章更要背;但背诵不能成为积累的全部, 因为广义的积累更得益于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 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的有效措施。教者可以从名著篇目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语文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情, 制订一个长远的阅读规划, 分阶段, 分目标, 并根据不同年级或是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不同层次的书目。课外阅读的积累不仅有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有思想情操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和评判。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 然后可以写读书心得, 以达到模仿、创造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素材积累得越多, 越有助于表达;越有助于观察生活、感悟道理、积累知识, 从而使积累得到更好的延续。

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 才能出口成章。”多阅读便是“入口”。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运用, 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指导运用

积累不是最终目的, 它只是手段,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才是目的, 学会写作才是目的。积累是“存”, 写作是“取”;积累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规定中学生每年各种练笔不得少于5万字。因此, 教师应在强化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 也给予其练笔指导,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是词句的运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挑战主持人》, 其中经常安排一个测试题, 那就是选用单个词语, 或多个不相关联的词语组合, 口头造句或即兴表演短剧, 这跟我们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大相径庭。或选择几个不相干的词语, 进行情景模拟写作;或利用几个成语连词成段;或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练习, 通过这些训练, 久而久之, 定能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是优秀诗文的运用。苏教版教材中, 每册都有优秀的诗文赏读, 教师也可以将此迁移到写作中去。一方面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 理解诗文意蕴, 在习作运用中加深学生对优秀诗文的理解和品味;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扩写之类的练笔,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文的意趣和意境, 并有所创新。如教授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 让学生把该篇古文改成记叙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真是“一举多得”。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能将名篇精美的语言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名家名篇的运用。朱光潜谈学习写作时的主张:“最简单的办法是, 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 (能多固好, 不能多, 百篇就够) , 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 务求透懂, 不放过一字一句, 然后把它熟读成诵, 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 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 还须沉到筋肉去。”是的, 揣摩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领, 如此一来, 怎能不行云流水呢?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知音。”运用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中, 就是说, 只要把握好课堂, 多阅读, 多背诵, 广撷博采, 学以致用, 就能“下笔如有神”, 就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富有生命!

运用指导 篇2

材料作文“先与后”素材运用指导

 

● 江苏如东马塘中学语文组 杨红兵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熟语有“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先下手为强”……强调的是“先”的优势。然而熟语又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强调的则是“后”的优势。一“先”一“后”,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思考。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先与后”是一组思辨色彩颇浓的关系型材料作文,也是一个见仁见智、耐人寻味的作文题。命题者从“先”与“后”两方面提供了两组熟语,审题时,优势的内容应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其具体化,富有针对性,切忌泛泛而谈。

抓关键词句,概括材料中心。材料一共有三句话,第一、第二句分别强调“先”“后”的优势,第三句是总结与启发思考。这里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考生所有的立意都应基于对“先”“后”两方面的分析,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二是“丰富”二字不仅强调素材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先”“后”关系的思辨。这不仅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而且是写作重点难点。

角度一:从“先”的优势侧重去立意,材料中所提供的有关“先”的熟语,其优势无非指向“先”的晕论效应、勇气胆识、机遇等层面,同时还应用发展、评判的眼光去看“先”,这里的“先”是否具备领先的深厚底蕴,“先”能否经得起之后的时间考验,是否具有继续领跑的实力与发展眼光。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时,可以考虑一些人抢先抓住机遇、敢为天下先的事例,尽管他们捷足先登,但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着眼未来分析其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领先”,是否具备领先的实力,却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比如莱斯首先研制出电流传声装置,但是却因半毫米而与电话发明权失之交臂,8848是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旗舰与先行者,但如今已经湮没无闻,淡出人们的视野。

角度二:从“后”的优势侧重去立意,材料中所提供的有关“后”的熟语,其优势在于“后”的过程性吸纳与创新,在于其先前的蓄势,之后的爆发,在于其瞬间的力度、速度、强度。同时也应该强调没有“先前”的力量蓄积、沉淀,就不会有“之后”的居上、制胜。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较多了,古今中外都有,身处滞后的困势,忍辱负重、奋发图强、蓄势沉潜,最终后发制人,这类人与事大量存在,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人与事,比如勾践亲身为夫差驾车,任凭夫差驱使,看似屈服,内心却暗暗地积蓄报仇雪耻的能量,巴黎科学院院士列文・虎克,世界上第一个看到细胞的人,六十年前不过是一个荷兰农民,但他坚持自己打磨镜片的业余爱好,一磨竟然六十年,如果没有六十年的蓄势,他或许还是一位老农。《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先前是报纸印刷工、场记,但他做每一项工作都力求精益求精,如果没有后来的一路蓄势,他能成为当红主持人吗?

角度三:从“先”与“后”的辩证处着手立意,“先”与“后”是一组时间名词,时间先后并非“制人”“为强”的关键,考生应该看到“先”“后”背后“制人”的核心因素是创新、实力、蓄势与品质。“先”与“后”辩证分析还包括在面对具体对象、特定时间、特殊情景时灵活变动,“先”是名副其实,还是昙花一现,“后”是否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而言较难操作,它需要学生对人与事的先与后优势作辩证全面的分析与理解,例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互联网一片空白的语境下“敢为天下先”首创中国黄页,但马云仍能居安思危、不断突破、锐意进取,为企业销售提供了一个快捷电子商务平台。

【优秀作文】

让先后的优势相得益彰

● 高三12 丁益雯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强调做任何事早做总比晚做好。但如果“早起”仅仅是时间的领先,而没有雄厚实力兜底,那“早起的鸟儿”也就吃不到“虫”。

一味求先之优势,后续可能乏力。至刚易折,至猛易破。先下手也未必强,陈涉最先举兵,却落得身首异处;莱斯最先发明电话雏形,却终与成功失之交臂;8848最先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现在却默默无闻;柯达最先发明数码相机,现在已经宣布破产倒闭。一味求快求先,如果没有不断地巩固和积累,没有持续地创新和发展,最终只会后继无力,抱憾终生。

彰后之优势,必需先做充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牛根生虽然算不上早起的“鸟儿”,因为东家伊利总裁打压、刁难,迫使牛根生在重重围剿下杀出一条血路,另立门户――创办蒙牛。在牛根生看来,早起不早起并不太重要,关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有远大的`战略准备,要有永恒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做大产业链的人才储蓄,正是因为先前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蒙牛才能后发制人,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越伊利成为全国第一。所以,“后来居上”是先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否则后者永远落后。

先与后的优势各有千秋,唯有将二者相得益彰,我们才能一路领跑,完胜市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敢为天下先”,在当时中国互联网市场一片空白的语境下“先声夺人”,创办了中国黄页,不到三年该网站就赚得500万,马云“先下手为强”,牢牢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先机,捧到“敢为天下先”的第一桶金,把“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马云仍然居安思危,一时领先并非真领先,他敏感地意识到要在互联网市场一路领先必须不断地突破与锐意进取,他瞄准互联网产业界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与他的团队再度创业――开发了阿里巴巴网站,帮助企业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国际订单,马云也因此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的大陆企业家。一时的“创新”领先已属不易,而长期以来,一路领跑互联网则更是难能可贵,马云的成功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先下手为强”的抢占先机,更离不开日后的不断挑战与突破,没有后来的锐意进取、持续地创新,马云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后继乏力。

谋定而后动,一招制胜。“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高三的我们也是这样,应考压力大,模拟成绩不理想,都不必气馁,要知道先声夺人固然能独领一时之风骚,但谋定而后动,面对挫折积极应对,也能让我们的实力在不经意间蓄积,最终必将以猛兽吞狐、泰山压卵之势扶摇直上,纵横间谁堪敌手!

【魅力点评】

这是一篇思辨色彩颇浓的议论文,亮点一,辩证思维分析较为深刻老道,开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辩证分析了先的危机,并以铺排式展开事例,剖析了一味求先可能后续乏力。接着以牛根生的事例提炼出后发制人需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以马云充分将先与后优势放大为例,阐述了先后优势唯有相得益彰才能完胜市场的道理。

亮点二,事理剖析丝丝入扣,每例素材都能做到先呈现观点,再举例分析,最后在揭示事理间深层逻辑关联。

运用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写作 篇3

关键词:规律;观察;修改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81-01

语文工具是全社会通用的,学生掌握的词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具备广博 的知识和丰富的词汇,并具备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实践与理论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规律方能凑效,遵循规律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是学生心理规律。二是写作训练规律;

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

儿童写作过程中起着主要作 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这样几种,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当然还有兴趣、意志、注意力等其它心 理因素。这几种能力贯穿于搜集材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驾驭语言、修改文章等各项作文专门 能力之中,构成了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

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作文的专门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和习惯。那末,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呢?

根据儿童写作的心理规律,儿童作文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以训练 学生的作文专门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为核心。

研究表明,学生作文时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从“想到的”到“说出的”再到“写成的”,既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各有规律可循。教学实践表明,没有经过严密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作文材料再丰富,也是难以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根据一个中心,选择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把意思表达清楚。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要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中介作用,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由于口头语言显现于外,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感知是否精细?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思考是否严密?思路是否清晰?前后是否连贯?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恰当?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口头语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学生一旦具备了构思作文的能力,他的作文自然就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当然,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所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然而,只要我们遵循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遵循写作训练规律

小学生写作训练规律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作文构思能力,只有观察力、构思水平提高了,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培养小学生观察力、构思能力是主旨,是关键。

(一)注重作文构思能力的培养。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在初学作文时还不会构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培养。研究表明,学生作文时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从“想到的”到“说出的”再到“写成的”,既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各有规律可循。教学实践表明,没有经过严密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作文材料再丰富,也是难以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根据一个中心,选择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把意思表达清楚。

(二)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要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中介作用,就要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由于口头语言显现于外,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感知是否精细?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思考是否严密?思路是否清晰?前后是否连贯?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恰当?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口头语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

(三)要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儿童通过观察在脑中储存的材料越多,其思维就越活跃,这样当他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反之,那些平时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的儿童,当他们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作文中的一个通病就是“言之无物”。儿童的观察力是需要进行培养的。怎样培养呢?有些教师采取了“素描作文”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有效的。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所得以日记的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自改与互改中提高水平

多数学生要强好胜、要强的心理是存在的。即使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拿到同学的作文,都想要看出一点破绽,提出点修改意见,以表现自己的能力。所以,作文后交换习作,进行评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小作者拿到同学修改过的文章,多数学生也能详细、反复看上几遍,了解修改意图,或根据所提修改意见,自己再行修改,使之成为一篇比较满意的习作。

這样参与评改,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提高了阅读、评改、写作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久而久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计多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更新观念把批改、讲评作文的“世袭”领地转让给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努力为学生搭建自改,互改、互评作文的平台,让学生把自改、互改、互评的多项活动变为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与评价作文的真谛,激发其写作修改的积极性,真正掌握写作修改的本领,并将养成习惯,最终养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运用辨证思维指导解题教学 篇4

1. 数形结合,扬长避短。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与“形”互相对立,互相联系,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代数》主要是从数的方面来研究问题的,《几何》主要是从“形”的方面来研究问题的,而《三角》、《解析几何》则是从数形结合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这是从总的数学分支来说的。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到底宜从“数”的方面,还是从“形”的方面入手寻找解题途径呢?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讲解几何问题时,不忘提醒学生,除了用几何方法来解决外,能否有好的代数方法呢?对于非几何问题,当学生想到了代数方法,或从“数”的方面感到无从下手时,笔者及时提醒学生,对此题能否找到它的几何模型,或赋予它一定的几何解释,从“形”的方面获得简捷的解法呢?笔者反复引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教育学生:时时胸中有“数”,不能得意忘“形”。

一般说来,从“数”的方面研究问题精确深刻,思路规范,而从“形”的方面研究问题形象直观,明白易懂,但它们也有各自的弱点。数形结合考虑问题,可以充分暴露问题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数”与“形”的长处,便于获得好的解题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

2. 以退求进,迂回向前。

如果把一个个数学题比作一个个碉堡,则解题教学就是带领学生一齐进攻碉堡。在进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障碍怎么办?要及时提醒学生——以退求进,迂回向前。退有两种方式:一是一般问题向特殊化方向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研究了特殊问题,取得了经验,获得了启发,再向一般化问题进军,这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数学中的“归纳法”、“特殊值探索法”均属于此种思想方法。二是特殊问题向一般化方向退。共性包含个性,解决了一般化问题,特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通常人们总认为特殊事物容易认识,其实也不尽然。有些情况下,特殊事物由于受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而不易被人们认识,反而与此相关的一般化问题容易被人们认识,原因是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中的“定义法”、“构造函数法”、“待定系数法”、“交轨法”(先放弃一些限制条件,把问题置于自由度更大的范围内研究,有了眉目,再加上限制条件),均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3. 正难则反,逆反思考。

任何事物均有其正反两面,解数学题也如此,许多问题从题设条件入手进行正面推导考虑偏偏不容易,以至无法解决。在此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此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如果要论证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想想能否举一个反例来推翻这个命题的正确性(此谓之“反例法”);当我们举不出反例,而思路又一下子不明朗时,可以从结论入手,执果索因,反向思考(此谓之“分析法”或“反推法”);当上述努力不成功时,可以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推出矛盾,从而断定原命题的正确(此谓之“反证法”)。

4. 或合或分,相机行事。

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时,总是注重先引导学生把求解的问题当作一个整体,把它分成若干个相关的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即局部问题),解决了一个个小问题,大问题也得以解决,这是一种“以分求合”的思想。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整体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有些数学问题采取上述分解方法行不通或者相当麻烦时,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考虑,或把问题分解后重新组合,或把所求问题作为局部,置于另一个整体中(这其实也是一种重新组合),这样或许能找到好的解题途径。数学方法中的“整体代换法”、“拼凑法”、“补形法”等便是体现整体思想的重要方法。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题者的才能就在于组合的独创性。”面对当前学生思维上的片面性,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学会从整体上思考问题。

5. 等与不等,转换求解。

由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因此两个事物之间的不等是绝对的,相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等与不等也是对立的统一。在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运用这种辨证的方法来研究数学中的相等与不等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转换求解。当我们讲解有关“相等”的问题时,可以提醒学生,尝试用“不等”的知识来解;同样地对有些涉及到“不等”的问题,又可以考虑用“相等”的知识来处理。体现此种思想的莫过于“判别式法”,它依据的是等价式:ax2+bx+c=0b2-4ac≥0(a,b,cx∈R,a≠0)还有A≥B,且B≥AA=B。

6. 动静变化,寻找妙法。

数学题中有常量与变量,多数学生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变量与常量,误以为常量变量,泾渭分明,更换不得,替换不得,其实,客观事物之间的运动状态总是相对的,有联系的,而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因此,研究有关变量常量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变与不变,辨证地看待字母——它们具有常量与变量的双重身份。比如,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把题设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相对位置对调一下;在研究事物运动状态时,要紧抓住不变量(如求点的轨迹及平面图形的翻折时,特别需要考虑此);在研究事物相对静止状态时,又可以考虑把有些量“动”起来(如构造函数研究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范围,便是“化静为动”的典型);当研究两个以上变量问题时,可以先暂时把其中一些变量固定,考虑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有启发的结果后,再通盘考虑,求得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中的“局部变动法”便体现此思想);当来求两个变量关系有困难时,可以引进第三个变量,通过它把前面两个变量的关系沟通起来(这就是“参数法”)。

7. 突出主元,纲举目张。

辨证法既是两点论,又是重点论,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题目中的条件与结论,仔细观察、分析,抓住反映问题本质的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处理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选择其中一个当作“主元”(通常用x、y、z表示),为解题需要,可以变更“主元”,反客为主,突出新的“主元”,主元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8. 异中求同,触类旁通。

任何一个事物必然与外部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问题当然也如此。面临一个对学生来说陌生的问题,笔者总要反复地询问学生:你能回忆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吗?你能回想一个相关的熟悉的问题吗?你能设想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吗?“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只要想像出一个类比问题,就有了一个照着办的模型。”

类比问题与原问题尽管不是同一个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它们本质之间又有着某种共同或相似之处,抓住了这种内在联系,抓住它们的共性,就能够触类旁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的方面很多,有概念的类比、方法的类比、题型的类比、结构的类比。当然,寻找类比问题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常的辨证思维训练才能做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要发现类比点,哲学思维是必要的。”这些辨证思维策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的解题,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本文从数形结合,扬长避短;以退求进,迂回向前;正难则反,逆反思考;或合或分,相机行事;等与不等,转换求解;动静变化,寻找妙法;突出主元,纲举目张;异中求同,触类旁通八个方面谈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指导解题教学。

关键词:辨证思维,指导,解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运用指导 篇5

“窝在车上干嘛,下来走走,平时上学就没有时间出来,看外面阳光很好呀!”

母亲一脸的明媚,难得的漾起了孩童般的笑容,她轻敲着车窗,似乎不把我拉下来不罢休!

“来啦,来啦!”我不情不愿走下来。”

“哝,你看——”

母亲的手直指我的身后,眼眸微眯,一脸肆意享受的表情。

不想拂了她的兴,便算乖巧地转身,回眸——却蓦然看见,那一片灿烂直夺人眼球的油菜花儿呀!一时间竟忘了呼吸,直直的、愣愣的,盯着那一片茫茫的,茫茫的花海……与在车窗内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躲在那封闭的小空间内,所看到的不过是节选了那茫茫花海中一隅罢了,而现在,满目的靓色直逼人眼球。

那种明亮的黄,那种跳跃的黄,那种活力恣肆的黄,那种宁静成诗的黄,那种轻柔若笑的黄……刹那间,便觉得自己词穷了。在脑海里搜索来搜索去,却依旧不能尽兴的.描绘出来,它不似初春杨柳近乎嫩绿的黄,也不如深秋向日葵的那种暗淡深沉的老黄。是那种介于两者之间,极具青春活力的黄——于是,不由得,就在刹那间想到了太阳。忽又觉得,那灿烂的油菜花便就是太阳的化身了!

母亲笑的很是得意,似是一眼便笃信了我的震撼!

的确,内心是震撼的,是汹涌的,是澎湃的!不是我夸张了,你能想到那回眸瞬间心中的讶异吗?你能想到那一片以集团军面貌出现的油菜花吗?你能想到来自原野的呼唤与柔软心灵中打的某一处交错,重叠,融汇吗?

心儿在刹那间也被点燃,恍惚之间,我竟看到那火焰深处便是宁静的的花海,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

“孤独的人走孤独的路看孤独的风景”,这样的人生应是乏味的,应是悲惨的吧!学会回眸,学会用温情融化筑造心墙的坚冰,敞开心胸,勇敢面对,生活处处有精彩!

有时候,因了不经意的回眸,便能攥住即将擦肩而过的美好……

【教师评点】

材料作文“狼”素材运用指导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只狼来到草原,一只狼很失落,因为它看不到羊,这是视力;另一只狼很兴奋,因为它知道有草就会有羊,这是视野。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名师题解】

这则寓言材料,由一个并列复句组成,前一个分句表明一只狼局限于“视力”,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到表面现象,于是“很失落”;后一个分句表明另一只狼因为视野开阔,不只看到眼前,而是看到更远的目标,于是“很兴奋”。鲜明的对比让人倍感视野的重要。“视野”的表面意思是“眼睛看到的范围”, 其实“视野”也指眼光、眼界、阅历、境界、人生的理想。生活中不乏像这两只狼一样的人,由寓言联系现实人生,我们可以选一个角度来恰当立意。

角度一:每个人都有眼睛,都有视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视野。有视野的人表现在眼光长远。一个人要学会开拓视野,才能取得成功。有眼光才有智慧。视野决定人生,视野决定境界。

选材小贴士:方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才导致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人生遗憾告诉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远大的志向,应该让视野更远一些,从而使个人得到长足的发展。刘翔为耐克运动服等做代言,是因为他有独特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本角度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去选材。

角度二: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只有具备了广阔的胸怀,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使自己得到发展。打开心灵的视野,拥有更宽广的胸怀。

选材小贴士:青藏高原上的藏民们在马路上小心翼翼地捡拾毛毛虫,是为了把这些毛毛虫送到草原上去,是为了让他们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藏民们打开了心灵的视野,才拥有更宽广的胸怀,从而如此敬畏生命,为生命让道。本角度适宜从社会生活中选材。

角度三: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广泛地阅读,让知识丰富大脑,就能视野开阔。只有视野开阔,才能看得更远。

选材小贴士: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学术视野开阔,写成令人惊叹的《管锥编》。读书能让我们开拓视野,看见心灵的宝藏,看见门外的风景,看到人间的繁花满树与灯火辉煌,勇敢地走向光明的未来。本角度适宜从热爱读书而拥有精彩人生的名人中去选材。

角度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广,取决于他的行为。要想看得远,使自己的视野更广,就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孔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视野开阔的人,总会得益于自己站得更高,而站得高无疑提升了自己的境界。

选材小贴士:唐太宗推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将丝绸之路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视野也随着唐朝的“巨无霸”海船远及世界各国;慈禧太后视野狭窄,闭关锁国,大清王朝江河日下,走向没落。本角度适宜从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狭窄的视野的文化名人中选材。

【高分素材】

经典素材: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仕途坎坷,一贬再贬,在人生的低谷,却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素材点拨: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他具有开阔的视野,他的达观,他的洒脱,皆源于他审视生命的宽阔视野。

个性素材:康熙,他学数学、物理、生物解剖,用水平仪治理过黄河,用三角学测过敌人据点,还写了几十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他是中国帝王中第一个努力接受现代文明的人,是他让中国的视野第一次接触了现代文明,同样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盛世。

素材点拨:视野能超越表象,使人看到高远的目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取决于你能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深层的可能性。康熙通过广泛学习,拓宽了视野,从而能接受现代文明,开创盛世。

名人素材:18岁的陈祖德访问日本,使出浑身解数与日本九段棋手杉内雅男过招,猛杀猛打,可是却一败涂地,连输三局。顾水如大师告诉陈祖德:“输赢迷惑了你的眼睛,所以你猛打猛杀,看不到远处的棋眼。围棋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因为,只有看得远,才能赢得下。”陈祖德开始阅读《老子》等古典名著,学习修身养性之道,一年后,再度和杉内雅男交手,战胜了對手,最终成为了世界围棋界泰斗。

素材点拨:看得远,才能赢得下。围棋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有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赢得未来。如果急功近利,利欲熏心,那么将必败无疑。

生活素材:曾国藩的一个远房亲戚,背着简陋的行李,衣衫褴褛,跟人说话时言语也很谨慎。一天,曾国藩和这位亲戚一起吃饭,因为碗里有一粒稗子,这人便皱了一下眉头,然后把稗子挑出来才继续吃饭。曾国藩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决定打发他回家。下属问原因,曾国藩说:“他离开农村不久,吃饭时这个举动像一个乡下人吗?他的谨慎是装出来的,我怕他将来做事不本分,会惹出麻烦来。”

素材点拨:一粒稗子虽小,却可以透过它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想要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往往需要一双慧眼,更要有过人的视野。

【素材演练】

鼠目无暖光

张晨西

霞光璀璨,照亮孤寂,晚风凉凉成夏。微风习习中,有人寓情于景,感哀遭际,愤看时光垂垂老去,收获寥寥;有人视霞光如灿烂愿想,策马扬鞭,终而酿造雪香十里。故事里,两匹狼之间视力与视野的差距莫若这凉凉傍晚的思虑万缕。

鼠目无暖光,浅显来看,这大抵谬论。即便鼠目寸光,在极为狭窄的范围内,它也是能收获片刻温暖的。然而长久来看,失去视野的狼在情感的挣扎纠缠中只能沦为困兽,短暂赐予的欢乐尚可被岁月推翻,何况目光短浅如它,因为一开始的不存在而否定了全盘的不存在。

nlc202309082345

历史涌流,汩汩不息,感情似乎是其间叩问岁月坚贞的重头戏。《庄子·盗跖》篇里,蓝桥魂断,尾生抱柱而成一个哀婉凄迷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传颂。诗人洛夫取材于此,把智慧与思索凝成一题二式《爱的辩证》,辩证了爱,也辩证了视野与视力所带来的不同人生。

故事里的尾生,或是揮毫泼墨,书生气凝成眼里化不开的信誉;或是劳作田间,诠释着人性最初的憨厚朴实。大雨滂沱,硕大的雨滴拍打着被风吹动、泛起粼粼波光的水面,映衬着隐隐不安的心跳。洪水泛滥成灾,佳人迟迟不来。“水深及膝,淹腹,一寸寸漫至喉咙”,意识开始涣散,双眸依然炯炯望向青石小径,“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蓟草的窸窣”。他在千寻之下等她,水来抱柱而亡,火来化为灰烬,耗用鲜活而完整的生命,让历史沦为泡沫。视野如此,把他封锁在时间的琥珀里,至此,他的生命千世万世。

洛夫笔不停留,漩涡逐渐扩大为死者的脸,等候的少年有了临流的怯意,短浅视力孤独而空虚。登岸离去之时不忘开脱,“非我无情,只怪水来得比你快”。鼠目无暖光,丢掉的玫瑰漂不到佳人手里,拔掉羽毛再难比翼。他在等待中幸存,却丢失了永生与爱情。视野与视力,公平的不对等。

视野广阔的人,在时间面前变得高大,在空间里面变得广袤。而只有视力的人,在时间的摧残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一降再降,退无可退,生命到最后只剩寒冰。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我几乎不敢去想象,这个除了母爱一无所有的人是怎样坚强地让自己在漫长的十六年坚持下来、一步步陪伴失聪的孩子走向璀璨的未来的;我也不敢去想象,若是时光倒流,而当年的陪读妈妈陶艳波选择放弃,选择眼前,选择折服,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又是怎样的损失。幸好,这一路坎坷她都披荆斩棘奋勇而过,以一种令常人崩溃的视野撑起了一个孩子无声世界里的繁花落地。母爱在长河里落满星光,像是阳光里所有的暖。

母爱是陶艳波的视野,带她撑过孩子成长途中的笑与泪;一池清荷、湘江沅水是沈老先生的视野,带他挺直脊梁行过很多地方的桥;良人明光里执戟的身影是节妇的视野,让她有勇气在孤独之中还君明珠;祖国的崛起是于敏的视野,让他在离乱之中许下一生,涤荡人心;现代文明是康熙的视野,让他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夕阳西沉,月色照亮沉默。视野开阔的狼在草原上奔跑,自在悠闲,收获生命里长久的温暖;而目光短浅的狼郁郁寡欢,抑郁死去。

等待若长时,鼠目无暖光。

【教师评点】

文章内涵丰盈,文笔典雅,立意恰当。作者妙用洛夫的《爱的辩证》,紧扣主旨,诠释“视力”与“视野”的差异,论述“视野广阔的人”会“变得高大”“变得广袤”;“只有视力的人”,“生命到最后只剩寒冰”,对比鲜明。再以陪读妈妈——陶艳波为个例,她有开阔的视野,于是母爱创造了奇迹。最后用沈从文、于敏、康熙等一组例证,论述不同的人拥有视野的积极价值。例证典型,说理充分。句式多变,语言灵动,也是本文的突出亮点。

编辑/李跃

运用关联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 篇7

一、词汇层面的运用

词是语言的基础,在阅读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词义,就不能对整篇文章做出正确的把握。而应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时,就可以利用认知中明示———推理的过程来解析目标词汇,通过上下句的理解来推测、洞察作者的真正想法,从而正确理解词的意思。

我们在学习文章中词汇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词的字面意思,也可以根据词的前后句子的关系来揣测词意。然而文章的作者对词意的表达往往不会轻易从上下句就能解析出来,需要读者阅读更多的段落,通过上下文、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等才能推理出词语的含义。有时候,词语的意思要读者搜寻目标语句才能了解其意思,这样搜寻的范围,怎么搜寻,搜寻后的推理方法及推理过程都要读者作出努力才能实现词意的理解。而有的时候,读者也可以凭借自己大脑里已有的知识信息来完成对目标词汇的理解,而不用再通过预读上下句、乃至上下文作出解答,很显然这是一个自动完成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检验也是完成明示—推理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关联程度的大小是最佳关联效果的判断标准。阅读者为了获取对词汇的适当理解,往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要从上下句,上下段中寻找突破,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推理逻辑,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得到最佳语言的关联性。同时,把自己推理出的词意,放入原本的词句中,看看词意是否能和前后的词句协调一致,是否产生了矛盾或词不达意,如果推理的词意和原来预设的词意一致,那么这种语言的关联推理就顺利完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关联理论来解决词汇层面的问题,要掌握词汇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知识,例如构词规律,词根的来源,前缀的应用等等,这些内容都能扩大关联理论的应用。在英语中前缀和后缀经常应用,而且,前缀能改变词的意思,后缀能改变词的词性。因此,正确理解构词方法,也能很大程度上运用关联理论解决各种阅读问题。

二、句子层面的运用

句子类的题型非常的常见,也是关联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最好的教材。这种题目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直接应用文章的原来语句,或者以题设的形式出现。运用关联理论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有一种十分巧妙的方法就是:“寻找最佳关联语句”。阅读理解的问答题中,题干部分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原文找到,这时教师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关联理论。第一,给学生一个信念,让他们坚信关联理论一定存在;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句子的关联语句,然后对最大关联效果做出考察,通过分析,判断这些是否是最佳关联;最后,解决问题,找到最佳关联。但是,文章作者往往隐含了语境效果,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初语境。什么是最初语境,它是指文章中对前一内容的话语理解。这类语境表达不够明确,而是要借助作者的其他话语来推测演绎。推测这类语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法,就是到文章中直接寻找现场语境。(2)回归法,就是讲使用过的或归纳好的概念加入要推演的认知活动中,寻找最初语境。(3)经验法,就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演语句的意思。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关联意识的培养,例如,讲解语言的逻辑关系对语句连接进行分类分析,这些关系包括: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等等。

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这样的题目“以下陈述哪个正确筑错误”、“以下哪项陈述文章未涉及”。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是:每个选项的句子都要在原文中寻找它的原句,并对比原句和选项句是否矛盾,如果矛盾那么就是错误的。对于学生刚刚看到的题目不要盲目的做出判断,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习惯,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解决每个问题,可以根据整篇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从细处入手,一个一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无从下手的困惑,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理解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要把表面的、隐含的和推理的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还要借助文章的句型关系、段落结构、整体结构等条件进行归纳,而不是想当然地理解句型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关联性教学的效果。

三、段落层面的运用

词汇、语句题目的解答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段落分析层面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和阅读情境的不同,教师也可以通过词汇、句子的不断延伸来逐步拓展到段落分析层面上来。其实方法和前面的方法相同,只是把对运用在词汇、句型上的方法拿到了此处,以段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关联段落。

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安排事例,是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分析段落意义时,就要用到关联理论。篇章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有以下几种方式,由一般到具体,由具体到一般,或者两者兼顾。只有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进行了清晰的了解,才能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为解决此类问题创造条件。

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要求读者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意图,既要从细节入手,又要放眼全文。对文章的段落进行基本意思的分析时,首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就是知道每段采用的写作形式,这种形式包括:叙述、议论、描写、说明等等。此外,发现关联关系,寻找关联词语及关联语句,梳理出段落之间的关系,寻找主线;最后,对段落意义的归纳不可随便,要综合全段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语句归纳其大意,并检验大意与文章的一致性。

四、篇章层面的运用

一篇文章是由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几个基本的部分构成,而篇章是一篇文章最大的结构部分,也是最复杂,最难理解的部分,用关联理论理清篇章的关联,把关联理论的三个核心观点贯穿起来显得十分必要。篇章结构分析之前,我们引入一个基本概念叫做篇章策略,篇章策略是一个术语,首次提出是英语语言学家俄威斯特,对篇章策略的掌握可以解决主体性阅读题型的题目,可以在冗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寻找主题,把符合篇章策略的选项轻而易举地选择出来,同时,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态度。也就是说,这类题目的解决窍门是,选出最大程度符合作者意图和态度的选择项。但在实际的阅读材料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有多种意图,多种隐含的观点,而且有些观点还隐藏着很多涵义。故此应用篇章策略就显得理所当然,它可以把话语的真正本质探寻出来。文章的作者在文章的组稿前会有很多的思路选择,但最终会选择一个最为恰当表达题目的主线,而这个主题线索会在其文章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出现,所以读者在阅读材料时要找出线索把握篇章策略,通过自己已有知识信息的储备来理解分析与篇章语境最为关联的内容。

采用关联理论对篇章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其实质是读者是否可以在文章之间找准作者的写作主线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也是意向达成的关键。学生是否会用关联理论来发现作者的意图,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明确三个方面的篇章策略,第一,自上而下也就是顺序阅读;第二,自下而上也就是倒着阅读;第三,相互衔接。这几种是我们最常见的几种篇章策略,在文章的阅读中可以很轻易找到对应结果,并建立关联性。掌握了这几种常见的篇章策略,学生就可以大胆地依据相关的线索形成自己的篇章假设,并且在不断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理解、验证和修改,有时候文章中会出现一些陌生的篇章策略,但是,学生也会因为已经掌握了三种篇章策略而进行举一反三,使篇章策略变得易于掌握。有时候,作者会综合运用篇章策略,在不同的段落运用不同的策略,但只要真正掌握了三种篇章策略,就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学生理解和推理作者的隐含话语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戈玲玲.教学语用学.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段春艳.用关联理论指导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5]孙寰.关联理论和外语阅读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运用建构主义指导地理教学 篇8

一、运用建构主义设计教学之前,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学习情境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清晰地判断出学生的新知识建构过程中,他们的以往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个新出现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现象都可以由学生在以往的认知基础上,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之前,不仅要分析判断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这样学生的新知识建构才能顺利完成。

建构主义对情境也是非常重视的。可以说任何学习离开情境,那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究,同时学生的新知识建构也在情境中升华。因此教师在授课前,结合本节课内容,找到适合本课内容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会联想起有关知识,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地理的“板块构造学说”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地球上分布着七个大洲、四个大洋,而且学生已往的社会经验也告诉他们:地球上的火山、地震频繁,对于学生来讲,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地方会经常发生地震。此时,教师展示地震、火山相关视频,给学生出示“地球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以及“近三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分布图”作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帮助学生开始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二、用建构主义来指导教学目标的编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地。这种方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传授了多少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建构,可以这样说,建构主义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例如:在初中地理的“世界的气候”这一教学内容中,传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气候特征图(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来判断某一种具体的气候类型。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不遗余力地带领全班同学分析降水特点、气温特点,即看图又绘表,整堂课基本上是教师扮演主要的角色,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不相符合。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的原则重新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毫无疑问判断气候类型是本节课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让本节课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通过让学生运用电子表格这个办公软件,自己绘制“气候特征图”。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对于气候的主要特点,自己研究或合作探究,制图完成后,学生也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建构。

三、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

现今的地理教学大体上是:班级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讲评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其间或加入多媒体教学展示PPT,或加入与本课相关视频,或提问学生作答。学生仍然是教师的配角,课程结束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无法充分体现,自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因此,教学中就要吸收建构主义优秀之处,从而设计出高效地理课堂。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也不能通过知识点的堆积来完成能力的提高。那么高效的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用问题来推动学生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得联想起已有的知识经验,边思考问题、边查阅资料,然后进行概括性地整合归纳,从而得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学生把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后,新的知识建构也就逐步建立起来。

例如:在初中地理的“黄河”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1)黄河的水文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或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2)黄河流经哪些地形区?(3)流经的这些地形区对黄河造成了哪些影响?(4)假如你是中国未来的水利部长,你会怎样治理黄河?

可以看出,这些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每堂课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成一个个连续的、紧凑的问题,这些相互联系的问题最好要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深度,横向上能展开,纵向上能拓宽,要把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二)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原则:

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对于新知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认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时通过沟通协调、探究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竞争中提高。在这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新的知识建构。提得指出的是,建构主义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强调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获得信息。

例如:在初中地理“日本”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提出:日本与美国相比,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也非常贫乏,为什么二战后日本能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展开激烈探讨,纷纷提出自己看法,并且能引经据典,利用原有知识框架来验证自己观点,反驳他人。合作探究到了最后阶段,各小组达成了共识,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大体一致的方案与线索,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本课新知识建构成功。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发生智慧的碰撞、擦出探究的火花,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四、面对素质不断增强的学生,教师也得突破传统观念,改变在课堂上的支配者角色

运用生物节律指导运动训练探究 篇9

关键词:生物节律,运动训练,运动负荷,阴阳

日常生活中,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有时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这些现象循环交替, 与人的体温、脉搏随昼夜变化乃至女性月经等等一样。人体内在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称人体生物节律。近年来, 有关人体生物节律的文章在大小报刊上不是出现, 人们日趋重视将其运用于优生、治疗等, 但能否用于运动训练, 却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研究成果。

现代医学揭示:人的生物节律受控于下丘脑中一小串神经细胞, 它们向脑垂体传送时间信息, 脑垂体根据信息传送的间隔, 安排和调节各种激素的分泌。由于信息传递和激素分泌形成周期性变化, 人体自然会随之构成周期性变化。我国传统中医学也认为, 自然界是有节律性变化的, 人体阴阳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运动形式。由于阴阳的不断变化或转化, 使得人体生理功能与其保持着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关系, 且自然界的节律变化对人体自身的阴阳转变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于是, 自然阴阳便成为人体阴阳转变的制约因素, 所以人体生理功能也存在着节律性的变化。

人体的生物节律有很多, 尤其表现为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周期, 它们彼此相对独立、有规律地运动。但反映到某个具体事物上时, 三种周期则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生物节律每个周期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之分。“高潮期”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心情愉快, 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这个时期是人体的最佳时期;“低潮期”则精神差、体力弱、情绪低, 是个较差的时期;“临界期”则变化无常, 易出差错、发生事故, 是个极不稳定和非常危险的时期。因此, 根据人体生物节律周期性的变化来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 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一、根据“日节律”安排日训练课的时间和负荷

现代医学对人体一昼夜的生物节律研究比较充分, 有几种比较一致的看法:由于受阳光照射, 白天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易于释放能量;夜间副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易积蓄能量, 能促使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增多, 使肝糖元迅速分解, 以满足激烈运动时能量的需要。肾上皮脂腺素从每天凌晨4时上升、上午8时达到最高值, 以后逐渐降低, 直到深夜12时, 至凌晨4时达到最低值;最高体温一般出现在下午3时左右, 清晨的几个小时体温则处于低潮, 而体温节奏的顶点常常与注意力的集中、肌肉协调相联系, 与一天中工作能力最强的时间一致;蛋白质在早晨比一天中午和晚上消耗得快得多, 这是为了适应白天工作的需要。从生物学和行为科学角度来看, 一个人在上午10~12时与晚上10~12时是大不一样的。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 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的能量为阳, 物质基础属阴。白天由于受阳光照射, 自然界的阳光使人体阳气充盛, 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属阳的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 所以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属阴的抑制为主。子夜属阴但阳气生, 机体的生理功能从抑制逐渐转向兴奋, 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阳气浓而阴气渐生, 日中至黄昏, 阳气渐衰, 阴气渐盛, 机体的生理功能有兴奋转向抑制, 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一般来讲, 一个人一天中会出现两个机能高潮。一个是上午9~11时, 另一个是下午5~6时。中医学认为, 前者是“阴消阳长”高潮期、后者是“阳消阴长”高潮期, 这两个高潮期阴阳 (功能、物质) 达到了最后平衡, 因此在这两个时段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和竞赛水平。

二、根据“年节律”合理安排年训练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人们常把一年的系统训练计划定为一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又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 每个时期内的负荷量和强度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和节奏, 这种分期的依据是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

从生物节奏和生物周期角度考虑, 人们发现, 一年中, 由于4、5、6月三个月阳光逐渐增强, 成绩会上升, 7、8月两个月会下降, 9月底至11月又有所回升, 1~3月初成绩又明显下降, 这种波动和人体全年的生物节奏基本吻合。现代医学认为, 以四季的气候变化而言, 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从冬至春及夏, 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 这是因为春夏阳气逐渐上升, 4、5、6月正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阴阳平衡, 人与自然适应, 阴 (物质) 阳 (功能) 达到达到协调平衡佳期, 所以成绩会上升;而7、8月阳气极盛, 处于一个“物极”阶段, 即阳偏盛而阴呈若, 物质与功能不协调。《内经》说:“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这两个月虽是寒凉, 是阴渐生的起点, 但终究阴阳之间不能协调平衡, 可视为一个“临界期”, 所以成绩下降。同样的道理, 9月底至11月的成绩回升是由于“阳消阴长”, 阴阳再一次达到最佳平衡的过程, 但相对于4、5、6月的成绩, 这个时期因属阴的抑制转化为主, 成绩稍差;而1~3月又是一个“临界期”, 道理与7、8月的变化相反, 是因阳气始生, 属阳的机能尚未达到旺盛阶段, 故成绩又呈下降。

由于人的机能、形态、心理在全年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 呈现着不同的生物节奏, 因此, 大周期的训练安排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包括负荷变化的曲线波形、负荷量的大、中、小都要适应机体内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过程和规律。例如负荷应成波浪形, 将训练难度、强度和负荷较大的课程设置在4、5、6、9、10、11月这6个月中进行;而在7、8月及1~3月这几个月则安排难度、强度、负荷相对较小的运动, 从而使训练节奏安排更符合人体生物节奏, 以提高训练效率和水平。

三、周训练安排尽可能考虑生物节奏

在训练大周期和每天的训练得到合理安排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生物节律中一周的周期。现代医学证明, 人体内各类生化物质代谢调节过程不一, 泌尿电解质的调节需要5天, 心率需要8天, 泌尿类固醇需10天, 体温需6天等等。运动训练是疲劳——恢复 (包括一般恢复和超量恢复) ——再疲劳——再恢复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于体内物质代谢调节时间不同, 不可能在训练后的某一天全部得到充分补充和恢复, 都有一定的时间差异。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相互转化, 功能属阳气, 物质属阴精, 功能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没有阴精这种物质, 就无以产生人体功能阳气;反之, 物质的新陈代谢则以功能活动为动力, 阳气又推动腑脏的机能活动, 不断产生阴精。即功能活动的进行要消耗一定的物质, 而物质的产生也要消耗一定的功能。正是由于与物质的对立制约, 互助互用, 消长平衡, 因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此, 小周期负荷的安排, 要考虑到人体物质与机能的关系, 不能采用跃性的、直线上升式的方式, 以防止物质与机能的失衡导致影响训练效果, 而应以小波浪式的安排为主, 使阴阳恢复平衡, 相互助长, 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另外, 由于每周5天工作制, 最好的工作能力多在周三、周四, 所以在制定周训练计划应以这2天“最高峰期”为中心, 合理安排训练课的难度、强度和负荷量。

四、生物节奏的计算

对于生物节奏的周期计算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即出生日期

浅谈小提琴演奏中保留手指的重要性

李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410081)

摘要:小提琴的演奏中, 左手保留手指作用非常重要。保留手指的原则是手指按到弦上以后, 只要能不抬起来, 就要尽量按在原位上不动, 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演奏技巧;左手;保留手指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 左手的技巧是非常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在复杂多变的左手动作中, 要有一个以简单对复杂的办法, 以克服各种困难, 那就是保留手指, 即左手按弦的手指可以不必抬起时, 就让它按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 即使在不发音的情况下也不抬起来, 直到需要它抬起时再抬指。保留手指的记号是在所标记的指法后面划一条横线, 在横线之内, 该指头不得抬起或移动。保留手指的原则是手指按到弦上以后, 只要能不抬起来, 就要尽量按在原位上不动, 以不变应万变。

笔者作为一名小提琴教师, 在教学中遇到有很多学生, 尤其是初学者不重视手指的保留, 不养成保留手指的好习惯, 这必将会对发展左手技巧及音准产生很大障碍, 现总结以下五点保留手指的重要性, 供大家参考。

保留手指对小提琴演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保留手指让音准有了依据

保留手指能帮助固定把位和音高, 使音准有保障, 在演奏全音时, 我们知道需要把两手指分开按弦, 演奏半音时要把两手指靠拢, 那么不管是“分开”还是“靠拢”都是一个手指无法做到的事情, 必须得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手指同时按在弦上, 才可以完成“分开”和“靠拢”。有很多同学总是按下一个指头, 就立刻抬起另一个指头, 让弦上始终只有一个手指, 无法做到“分开”和“靠拢”, 音程关系心里没数, 音准就可想而知了。一个手指按在弦上保留了, 其他手指再按弦时就可根据音程关系“计算”那个要按弦的手指与已经按在弦上保留不动的手指之间应该是多大的距离。例如:在同一条弦上, 大三度要比小三度的距离多一个半音, 减四度要比纯四度少一个半音的距离;在相邻的两条弦上, 纯四度要分开一个全音的距离, 增四度要换位, 相当于一个半音的距离, 大六度两指分开如同一个全音的距离, 小六度两指换位如同一个半音的距离, 小七度如同在一条弦上的小三度的距离, 大七度如同在一条弦上的大三度的距离, 纯八度如同在一条弦上纯四度的距离等等。既可在同一根弦上保留手指, 也可在不同的弦上保留手指, 同弦上的手指保留能使较小音程更为准确流畅, 不同弦上的手指保留则使较大音程和弦演奏更为方便快捷。要想掌握以上讲的各种度数的距离, 靠尺量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小提琴上, 由于把位不同, 各种度数分别所需距离也不同。把位越低, 距离越大。把位越高, 距离越近。从低把位到高把位手指距离是逐渐缩短的。从高把位到低把位, 手指距离是逐渐伸长的。因此, 要想正确地估计各个手指之间按弦时所需的距离一定要靠熟练程度, 要以久经锻炼敏锐地听觉为尺度, 要靠脑子对左手各指在不同把位上不同距离的记忆, 判断与指挥。

二、保留手指能减少手指动作加快演奏速度

我们左手的四个手指在演奏时已经很忙了, 所以无用功最好减到最小, 以保持乐曲演奏的自然顺畅。我们在看演奏拉琴时计算法和TSA计算法 (Time-Series-Analysis) 。

所谓出生日期计算法即每个人从诞生到生命终止, 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 分别为23、28、33天。并且通过对本人出生日期至该天的计算, 便可以知道自己的体力、情绪、智力状态分别处于什么周期。但是, 近些年来, 这个传统方法已经开始动摇, 另一种新型的科学的计算人体生物节奏周期的方法应运而生, 这便是TSA计算法。

TSA计算法是通过对每一人在一段时间所特有的活动变化规律进行观察, 经统计分析, 确定每个人的生物节奏周期的方法。有关研究指出, 没有谁的体力、情绪、智力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绮周期为2至45天不等, 说明生物节律因人而异, 但与外界环境有着密会发现, 他们左手的抬放动作并不多, 但能发出非常快速而清晰的声音, 这就是保留手指的作用。相同的音, 就只需要做一次按弦动作,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手指的抬放动作, 让人觉得简单而轻松。如果不保留, 相同的音重复出现时手指就得重复抬起又重复落下, 这样, 就会显得左手手指动作很多, 看起来动作很花哨, 但实际上多为浪费性的多余动作, 使演奏者感觉手指疲劳, 从而发生僵硬的状况。手指的抬起和落下不管多敏捷都会要占用时间, 所以不必要的抬放动作, 对提高演奏速度只能起相反的作用。

三、保留手指能尽可能的免除杂音

在换弦的时候, 如不保留手指, 就很容易出现多余空弦的杂音。笔者曾在教学中用录音的方法把不习惯保留手指学生的演奏录下来, 让他自己听, 明显地暴露出发音不干净、有杂音的缺点。这是因为, 当换弦时, 如果不保留手指在弦上, 弓子换过弦以后, 弦有一种余振, 必然会使空弦音响起来, 造成发音不清晰不干净, 而保留手指就可以避免多次重复按指造成杂噪音或音的间断。可见, 运用保留手指是在小提琴演奏技巧中保证发音干净, 免除杂音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保留手指给演奏双音和弦做好左手方面的准备

一般来说, 演奏和弦都要同时发音, 因为小提琴的琴码是弧形的, 四条弦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而弓毛都是绷紧为一条直线。因此, 在小提琴上演奏和弦时, 必然是分奏的。虽然在小提琴上演奏和弦为先后发音, 但在演奏和弦时, 左手各指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到弦上, 而且为了达到发音效果近似同时发音, 先拉过的两音要尽可能地保留手指, 直到整个和弦演奏完毕后, 与所有按弦手指同时抬起来。所以在演奏双音或者和弦乐时, 我们必须学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手指同时按弦。保留手指就能培养左手用两个手指、三个手指以及四个手指同时按弦的能力。可为四度、三度、六度、八度双音及三或四个手指同时按弦的和弦的演奏打下基础。

五、保留手指能锻炼各个手指独立活动的能力

什么是手指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即在一些手指按在弦上时, 某一个手指伸张按弦或单独抬起和落下时, 不牵动整个左手的位置, 同时, 也不影响其他手指的按弦位置的音准。例如, 在演奏很多伸张指时, 可移动4指, 但不可牵动按弦的1指, 要求4指要有独立活动作能力, 也不能影响整个左手在弦上的正确手型, 这样才能保证音准。又如三个八度音阶的演奏, 左手在最高把位时, 4指做伸与屈动作的时候, 1、2、3指仍然要保留在原来位置上, 不可牵动其他手指, 不能影响正确手型, 否则音阶上行时音准了, 下行的时候因移动4指而牵动了1、2、3指, 那么1、2、3指所按的音就都不准了。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情况下乐谱上并不会告诉你哪个地方手指需要保留, 这就要求你具备如何保留手指的经验。一般来说, 凡是某个手指在按弦之后随即后面又要用到, 不管它在哪根弦上, 都不要抬起来, 都需要保留, 直到它妨碍其它手指发音时为止。

保留手指是一种手指技巧, 一种演奏艺术。没有保留手指, 音准就失去了保障, 演奏的连贯与流畅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更好的发展左手技巧和提高音准, 我们一定要养成保留手指的好习惯。

切的联系。教练员在长期的训练与比赛中应细心观察运动员各自的生物节律及各因素对其影响所产生的变化,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作出判断, 针对其节律的特殊性安排训练, 调整赛前状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人体周期的生物节奏对训练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价值, 掌握其规律, 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保健医师就能有针对性进行训练和调节, 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竞技能力和竞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版次]2-4

运用指导 篇10

对话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无论是前现代还是现代, 对话一直是我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认为, 最早提出对话思想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M.M.Bakhtin) 。巴赫金说:“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他认为, 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不断的沟通为基础。继巴赫金这番探讨后, “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的词语开始被众多的人文主义者所关注, 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 探索不同层面的对话理论。

在哲学解释学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他们把理解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和视域融合。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交往活动的本质在于人, 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 与其中包容的文化内涵进行互动的交流, 这两种对话都是由人与文本的对话衍生出来的。

哲学意义上最早论述对话思想的是西方对话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马丁·布伯 (M.Buber) 。他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 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 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它”关系, 而是应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 使人与世界、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 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

对话, 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开始活跃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要以对话为基础, 促使教育的方法、程序和价值发生改变。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 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

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念转变的, 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Paulo Freire) , 他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文中提到: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 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 而是发表公报, 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他认为, 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 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与写的过程中, 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 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 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 通过这种教育, “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 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

二、对话理论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人才的责任, 承担着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 承担着培养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责任。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高职教育有必要引入对话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一) 对话理论注重教师、学生地位的平等性

在西方哲学家眼里, 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一个过程, 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对话中, 对话主体双方地位是平等的, 气氛是自由的, 内涵是丰富的。对话的主体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 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 压制他们的观点、行为。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同教师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享有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解读权。教师不能搞“一言谈”, 独享课堂的话语权, 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我们的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类院校的学生相比,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那么我们在给他们上文化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有一高职学校的英语老师向笔者抱怨:“跟这种学生上课简直对牛弹琴, 他们完全是听天书, 他们痛苦, 我也痛苦。”那么, 请问, 这位老师是否找到了适合此类学生的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进行了平等的对话?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与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基础差而不能按照自己预计好的教学目标行课就产生抱怨, 也不能因此而埋怨学生, 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 多聆听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看法。后来, 该老师听取了意见, 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后得知, 不是学生不想学, 而是该班上的学生是学舞蹈的, 以前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专业课的训练, 对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造成了基础差、底子薄, 升入大学后学大学英语就更加吃力。于是, 该老师调整了教学计划, 班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找到文本、学生、教师三者对话的契合点, 搭建起师生间、文本与学生间良好的对话平台, 有效地组织起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随着教师发展、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 教师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对话理论要求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在中国, 大家普遍抨击的一个教育现象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和“满堂灌”。在我们的大学课堂里, 借助“听”的学习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当前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 这个主导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很多教师认为, 如果他们不讲, 学生就没有学, 生怕自己讲掉了或学生学漏了每一个知识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的膨胀, 大学课堂中的讲授内容越来越多, 教师也越来越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而越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就越是容易开快车从而形成“满堂灌”。显然, 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让他们说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沟通, 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教学对话的形式是自由、多种多样的, 有问答式、参与式、交流式谈话, 其实质是意义的理解、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生成和人格的提升。比如, 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的课堂授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尤其是非理论类专业, 如音乐的演奏、演唱, 舞蹈的形体与训练等。这就提倡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 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开放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学习和领悟理论知识, 使学生能更好地从自身实际出发, 充分发展个性。

(三) 对话理论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通过对话, 教师的学生以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 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教者, 还是学者;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释疑解惑, 还应接受新的知识, 将教与学融会贯通。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教师本身也受益不少。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 从而促进双方共同成长。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入手, 通过调解矛盾双方, 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记得有位教授这样说过:“我能从学生那儿得到很多反馈信息, 且不论他所提的问题是否错误, 我从中都会受到一些启发, 从而开拓了自己的思路, 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了。‘教学相长’真是至理名言。”就学生而言,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接受一方, 但被接受的位置并不等于被动地位。以积极的态度去听课, 遇不明之处, 敢于提问, 与教师切磋, 则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起来就有热情、有劲头。在治学道路上, 师生是一对好伴侣。教师讲课, 使学生有所获;与学生交谈, 有助于自己提高。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 学业会大有长进。如此循环往复, 教学相长, 相得益彰, 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会实现。

正如有人所言, 如果说在过去我们所强调的是“老师需一桶水, 才有学生一碗水”的话, 那么在今天我们则更应该看到, 学生群体中很可能有“一缸水”。如何在用好老师“一桶水”的同时, 又用好学生群体这“一缸水”,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对话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练好自身的“内功”

教师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教师因素, 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技能、思想道德、个性品格等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背景, 要超越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窄口径的专业教育, 而强调复合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师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 这是核心部分的知识, 教师应该花大的精力在这一上面, 否则, 即使教师其他方面的知识渊博扎实, 也将给教学带来严惩的问题。二是该课程所属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 确立所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三是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 及师生交流的艺术。如果缺少这些方面的知识, 教师就只能照本宣科, 使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 势必让他们丧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由此, 教师与学生就难以得到有效沟通, 难以搭建起双方对话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要努力在工作岗位上较快地成长为一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二) 讲授———不可或缺

讲解, 作为教师的课堂传统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为对话式教学中的解说。从讲解到对话, 无疑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进步。但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没有错。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有些学校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活跃气氛, 有些班级还将学生发言的次数看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 甚至有的以内部形式规定要求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不能超过限定时间, 而应留给学生多一些讨论的时间。这实际上是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表现, 是对对话教学的一种极为肤浅的认识, 完全没有理解到对话教学的内涵。

讲授是教学预设目标的展现, 体现了教学的本质和基本逻辑。对话、讨论、交流、平等与自由, 都是教学不可缺少的, 但永远也不能用它们替代教师的讲授。讲授符合课堂教学的某种特质, 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能增进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首先应当有讲授, 然后才有对话、有讨论。没有教师的讲授, 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对话和讨论。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不仅要将对话理论引入到高职教育中来, 还要鼓励高职教育跨越“专业边界”, 吸纳其他多门学科, 譬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在多元整合的基础上, 使之更好地为高职教学服务,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 赵友华, 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 顾亚玲等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3]张传燧, 李学.对话与理解:魏晋玄学清谈之教学意蕴解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60-61.

[4]薛晓阳, 教学概念的重建及其课堂的基本任务[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44-45, 60-61.

[5]王伟廉.质量、创新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3-4) :44.

材料作文“留言”素材运用指导 篇11

雄伟建筑给后人留下辉煌的传说,警世语录给社会留下永恒的真理。或实或虚的留言,或许表达真情、善意和美好,或许留下涂鸦、调侃和不友善,或许表达赞同、赞语和期待,或许有批评、批判和不文明……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不脱离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留言”不仅指人离去时写下的书面语言,也可以是现实中的网络跟帖、电话留言等。留言或实或虚,离别赠言、QQ留言、微博、跟帖、墙壁题诗、名山石刻、家训家书、名人遗言……都属于留言范畴。留言或许“表达真情、善意和美好”,“或许留下涂鸦、调侃和不友善”…… 因此,在立意方面可以更宽泛一些。应该联系自己、联系社会来展现自己对于“留言”的认识与看法,包括如何看待“留言”和如何“留言”,或叙说自己与“留言”有关的经历、故事。最终以小见大,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角度一:可以从“留言”的正面意义去立意。雄伟建筑、警世语录等“留言”给后人留下辉煌和真理,一些语重心长、真知灼见、饱含哲理的留言能表达真情,传达善意和传承美好,是对不同人生哲学层面的赞同和期待。这样的留言代表人类的生存智慧,传播着真善美,需要我们虔诚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具有积极意义。让“留言”留下真情、善意和美好,这是立意的核心。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时,可以考虑在人类历史的延续中,留言作为人类思想与智慧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些人出于责任、善意与大爱流传下来自己对家人、社会或人类的劝告、启迪式留言。比如圣雄甘地“大自然完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就是告诫世人与大自然如何相处的留言。

角度二:可以从“留言”的消极意义去立意。留言是人的个性化表达,显然有善恶之分。一些留言,传播的只是假丑恶,展现的只是人类前进中需要剥离的糟粕,这时,留言就是我们在追求真善美过程中的阻碍,是需要鉴别和封杀的,否则就会泥沙俱下,毒害无穷。莫让留言成患是一个写作点。

选材小贴士:一些人堕落,对自己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的“留言”暴露了人性黑暗与阴冷的部分,并遗祸无穷,流毒甚广,需要我们针砭和警惕。臭名昭著并处以极刑的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穷奢极欲,居然在临死前还说“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把最高统治者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和刚愎自用表达得淋漓尽致。

角度三:理性而辩证地看待“留言”。留言有正有反,良莠不齐是客观的存在,因此,我们还可以辩证地看待“留言”的两面性:留言传播的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留言对社会是起正面作用还是反面作用,我们该如何面对、引导?具体留言具体分析,倡导留言者应有社会责任感,对“留言”应持辩证态度,保持理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材料更能考察写作者的鉴别力,首先你要对不同留言有确切的理解,并对内容有辩证分析。人无完人,有些“留言”出自一人之口,却呈现截然不同的作用,为后人的鉴别增加难度。例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生平留言浩瀚,他的“百学须先立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当脍炙人口,启迪颇深。但他“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论显然有悖人性与时代。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阿里巴巴在美国融资上市,马云携众高管到现场并观看了整个上市仪式,但未上台参与敲钟仪式。马云将带有阿里巴巴公司logo的T恤赠送给了在场的嘉宾,上面印着他亲自选择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素材点拨:马云用最简短、最形象、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梦想哲学,作为家喻户晓的“创业教父”,他的这个反问句被中国无数创业者奉为经典,让人深思。

推荐素材二:郑氏义门位于浙江郑宅镇郑宅村,鼎盛时期家族达3000余口,耕读传家,秩序井然,屡受朝廷旌表。家族一直遵循祖上的这则留言:“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历经宋、元、明三代,长达三百余年,出仕近两百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故被朱元璋赐封“江南第一家”。

素材点拨:郑氏义门能够一门尚义,十五世同居,几千余人同饮食,并出仕近两百而无一贪赃枉法,这种反腐效果,与祖训留言的约束、警示不无关系,也足见留言的巨大作用。中国有不少家训、家书,也有不少传世的显赫家族,探究一下他们的家族留言,很有现实意义。

运用指导 篇12

根据学习者口语发展的渐进性规律, 笔者在课堂上组织了从回答问题、复述、简短对话、讨论到角色扮演、自由表达、辩论、演讲等多项活动, 另外, 对学生的口语发展进度进行了跟踪性测试, 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许多学生讲英语不够流利, 语言形式单一, 重复过多, 语间停顿时间过长, 甚至会出现冷场。由于上述原因, 一些学生还出现用母语来完成语言任务, 再把结果翻译成英语的现象。

2.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语法和句法的过度关注。他们经常会在表达中停下来纠正错误, 结果往往忘了下面该说什么。事实上, 话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一直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不用片面地追求二者中的某一方面, 程度应掌握在只要不妨碍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双方的正确理解即可。

3.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不理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交际能力内涵的界定, Canale and Swain[1], Bachman[2], 文秋芳[3]等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 相同的是他们都涵盖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方面。但交际策略运用却差强人意。大多数学生对提高口语水平持积极态度, 但在交际遇到困难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交际超出语言知识范围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学生们普遍把语言知识等同于交际能力, 认为口语表达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知识不足。学生在交际僵局中采用最多的策略就是放弃话题和母语直译。而对转述、概括、使用交际套语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等策略的运用都很少。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重操练多模仿的口语课堂确实存在, 它突出了话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却失去了交际性这个口语课堂的重头戏。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策略培训。

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对是否应该培养交际策略的问题, 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学生可以按照母语交际习惯自然形成二语策略能力, 还有人认为过多地使用交际策略会抑制对目的语的习得。但是基于教学实践及学生反馈, 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功交际为目的的口语教学模式中, 培养学习者交际策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交际策略指的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表达意思时所运用的方法。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没能完全掌握, 在需要表达某些超过他现有的语言知识或技能所能表达的内容时, 就不得不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这些手段便是学习者的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采用也是学习者中介语系统形成的原因之一。像回避 (avoidance) 和换说法 (para phrase) 这两种外语初学者经常采用的交际策略, 对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形成是有较大影响的。同样, 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当中。

交际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学习者保证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渠道的畅通。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难免会碰到问题, 这时如何避免陷入沉默或慌乱就显得尤为重要。

“If by teaching we mean passing on new information only, there is probably no need to teach strategies...But if by teaching we also mean making learners conscious about aspects of their (already existing) behavior, it is obvious that we should teach them about strategies, in particular how to us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most appropriately.”[4]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学生口语表达碰到困难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因此也很容易丢失信息。交际策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对不同的交际情景的应变能力。虽然策略培训的目的并不是让学习者在交际中频繁使用策略, 但是它的目的应该在于提高学习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使用策略的能力, 以及帮助学习者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策略。

在强调学习自主性和培训学习者策略能力的前提下, 教师的作用与任务跟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他们要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者、管理者、控制者变成诊断者、培训者、协调员与研究者。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 作为诊断者,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哪些交际策略及使用频率, 还要调查策略使用与学生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调查策略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面谈、问卷、口头报告、日记、书面对话、回忆研究和电脑跟踪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 教师应视具体情况而选。

作为培训者, 教师要确定培训方式, 即是将策略明晰地呈现给学生, 还是以隐性方式将策略培训渗透到教学当中。这具体要看具体策略的性质以及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力、学习特点和教材等情况而定。

作为协调员, 教师必须要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实施, 以学习日记反馈或对话等方式及时给学习者提出建议。这需要二者的通力合作, 教师要转变成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培训者和支持者。

此外, 在培训交际策略时, 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活动。例如在做任务型活动时 (taskbased) , 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超出他们现有语言知识水平的任务, 这样学生才会有使用交际策略的需求。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过一项描述性活动:课前准备一些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 学生两人一组, 学生A通过描述、说明等方法让学生B猜出物体的名称。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转述策略。如果学习者在交际中碰到不会表达的词汇或者概念时能因地制宜地运用上述策略, 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另外, 为了使学生产生交际需求,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之间造成一些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为了弥补信息沟, 交际双方便有可能使用交际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推出了许多策略训练方法。Pearson&Dole[5]两人提出了五步法: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独立练习;在新的学习任务中运用所学策略。这与传统的3P法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大相径庭。作者较为推崇Oxford[6]等人的模式, 共包括7个步骤:

1.让没有策略培训经历的学习者完成一项任务;

2.组织学习者讨论完成任务的过程并提出相关策略;

3.向学习者建议并示范其他有用的策略;

4.给学习者提供机会练习新策略;

5.给学习者示范策略如何应用于其他学习任务;

6.给学习者提供新的语言任务, 让他们选择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

7.帮助学习者评估使用策略的结果及取得的进步。

O’Malley&Chamot[7]的模式有计划、监控、解决问题和评估四个步骤。Cohen[8]建议的模式有五个步骤:示范说明;引出使用策略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策略;鼓励学生练习使用各种策略;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练习。

以上模式各有千秋, 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方案。Oxford等人的模式对交际策略培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策略培训前先探索并讨论策略, 会使学习者对各种策略的利与弊有切身体会, 同时还可以互相学习。另外这个模式的灵活之处在于7个步骤可以作顺序的调整。而Cohen模式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策略渗透到了教学当中, 因此我们可以结合Oxford等人与Cohen模式的长处在口语教学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交际策略训练。

但是, 在对学习者进行交际策略培训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交际策略有时是语言错误的来源之一。如果一位学习者想不起way这个词, 因此以“I lost my road.”来代替“I lost my way.”, 那么他就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另外, 也不应该鼓励碰到不会表达的事物就用母语代替这种做法。

2.教师要作出决定是对一个群体进行统一训练还是对不同学习者进行分别训练。学习者现有的策略一般存在较大差异。策略培训应该有针对性, 条件允许的话, 分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提醒学生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

[2]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 1999, (2) .

[4]Faerch, C.&Kasper, G.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New York:longman Inc, 1983.

[5]Person, P.D.&Dole, J.A.Explicit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learning[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87.

[6]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0.

[7]O’Malley, J.M.&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上一篇:息肉摘除下一篇:实验开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