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原则

2024-09-25

道德原则(共8篇)

道德原则 篇1

在经济伦理学研究范畴内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支撑。因此,研究经济道德的三重原则对研究经济伦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经济道德原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是调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1)。”经济道德原则可以反映经济伦理特定的内涵。

一、集体主义核心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是指有效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强调以集体利益为优先地位的一种原则。在集体主义原则视域下,首先维护群体的利益,虽然可能会牺牲个人利益,但也要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关系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关系,社会形态和社会的道德原则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2)。”集体主义原则承担着经济道德的义务,也就意味着集体主义原则要承担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义务,使其合理存在。第二,市场竞争机制的决定。经济道德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于利益导向的作用,集体主义原则在保证国家以及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的同时,可以超越市场各主体利益,发挥其指导作用。第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需求。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道德价值贡献的多少,因此,集体主义原则成为社会唯一的价值导向。第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集体的全面发展才能带动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的实践活动、力量、综合知识等给个体提供支撑与保障。集体主义能为个人创造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道德,集体主义原则又为经济道德提供了条件。

经济道德中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具有辩证统一性。在保障个人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坚守集体主义原则,如果个人利益得不到最根本的保障,所谓的集体主义原则也就没有意义。集体主义原则还体现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理想性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是一种不断受到追求的精神境界,而现实中又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道德价值。这两者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关系的同时如何将集体主义原则运用到经济道德实践中去,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最重要的责任。

二、人民利益最高原则

人民利益最高原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并使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民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维护人民的利益成为经济道德的最高原则。只有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社会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把人民利益当作经济道德的最高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要求。我国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经济道德要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原则,这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二,人民利益原则是经济道德的体现。经济道德反映了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规范、原则。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应遵守道德规范要求,生产有保障的产品,提供优等的服务,全心全意为发展生产力做贡献。如果违背道德原则,生产次品、造假等,不仅阻碍了社会发展,还与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相背离,这是不能允许的。将人民利益作为经济道德的最高原则有助于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第三,人民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功利原则的具体体现。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为人的根本利益着想,对社会负责,这也是经济道德的客观要求。第四,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经济道德讲究“以人为本”。邓小平同志强调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经济活动中人的主体价值诉求。实现人的价值诉求就实现了人的根本利益。合乎广大群众的要求。经济利益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探讨经济利益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其他伦理学对经济利益的质疑。将人民利益作为经济道德的最高原则,经济伦理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就会不攻自破。

三、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经济伦理学的重要原则。首先,公平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于公平有不同的看法(3)。”其次,道德上的公平实际上是指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纷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判断人们行为和事件是否公平,就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济道德关系中,公平对调节经济关系、衡量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公平公正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公平原则主要是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竞争公平。对于经济活动中的企业来说,经济活动起点相同有利于激发企业的进取心,规章制度相同有利于约束不道德的竞争行为,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正的竞争环境。社会公平是指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则达成一致的认同。比如企业间达成某项合作所签订的合同双方都接受。这种公平是调节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个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经济道德哲学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公平公正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买卖公平、交换公平、竞争公平等。除此之外,公平公正原则还涉及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利益关系与人际关系对经济道德有较高要求,公平公正作为经济道德的重要原则,是解决其关系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带来社会发展的同时,社会财富如何分配又成为一个难题。既不能违反按劳分配原则,又不能违背共同富裕原则,这就必须按照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分配。除此之外,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因此引起人们对公平公正的主观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无论是工作、生活都会遇到利益分配、待遇等问题,这就提高人们对公平公正原则的追求。所以,将公平公正作为经济道德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注释

1陈宝庭,刘金华.经济伦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2.

2戴木才.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6):4-6.

3焦国成.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伦理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0,(5):111-115.

道德原则 篇2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现在《综合素质》(中学)材料分析题其一,《综合素质》(小学)材料分析题其一,《综合素质》(幼儿园)材料分析题其一。各个级别《综合素质》都会出现。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都出现过,各位童鞋们,既要理解,也要熟记相关定义。

1.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3.巩固性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7.量力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儿童教学的十七条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原则一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 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 比较教学法

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了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 替代教学法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

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

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块。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 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 教学游戏化

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 教学故事化

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像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 教师教教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 儿童教儿童

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 精密观察

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刍议遵循军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篇3

摘要:军人道德教育原则,是根据军人道德教育的任务、军人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和军人道德教育的特点来确定的。它是军人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新时期我军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用特色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把“打得赢”、“不变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那么如何遵循军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又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关键词:军人;道德;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用特色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习主席有关“中国梦”方针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延展,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全军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用这一理论教育官兵,既是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官兵,就是要把这一理论教育作为部队道德教育的根本,打好理论基础,坚持不懈地把官兵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来,坚定政治信念,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官兵在掌握基本理论、观点上下功夫,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消化理解习主席有关指示精神,帮助官兵运用新的理论回答和解决新的认识问题。

二、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

革命的精神支柱历来是我军战斗力气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凝聚军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于的各项任务,很重要的在于全军始终没有放松强化精神支柱的工作。同时必须看到,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官兵精神支柱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有的崇拜金钱,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丧失国格、人格;有的思想颓废,斗志衰退,欣赏和追求低级趣味;有的在各种迷信活动中寻找寄托;有的个人至上,追名逐利。这此都说明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主要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自觉和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是我军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加强军人道德教育,“强化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是帮助官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与革命军人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把“打得赢”、“不变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是我军的根本职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向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的新形势。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我军建设提出了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道德教育要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把“打得赢”和“不变质”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努力提高军人的道德素质。

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所谓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须从军人的思想实际、军队的实际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把传授道德理论知识与培养官兵的的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理论传授中着眼于官兵实际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实际的军人道德生活中,要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重点要在“联系”上下功夫。首先,要联系军人的思想实际,抓好道德教育与军人日常生活的结合、渗透。军人道德教育的课堂不仅在集中上课的课堂上,在训练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场所里,还存在于官兵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当不失时机地运用道德理论指导官兵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例如,当战士在理想前途问题上产生迷茫,感到当兵“难致富”时,或担心退伍后的出路时,应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国无兵不稳”、献身国防大有可为 的思想;当战士遇到入党、立功、考学、提干、转改志愿兵、学技术等问题时,应引导他们端正动机,明确标准,不计名利,服从组织。其次,要联系部队的实际,抓好道德教育与部队中心工作的结合渗透。军事训练是部队的中心任务,是官兵主要的实践活动。在完成以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官兵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因此,要把道德教育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要引导官兵认清军队的职能、作用,认清训练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系,从而使官兵增强训练的原动力,确立军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充分调动官兵的训练积极性。另外,在军事训练中,教育者还要引导官兵磨砺和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互相协调、团结互助的品德,顽强拼搏、一往无前的斗志。这样既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可以及时解决军事训练中官兵存在的现实思想问题。

五、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军人的生活空间、工作环境等主要局限在部队,因此,军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应主要通过部队教育来进行。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队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由于军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开放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社会联系也就越来越密切。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军队内部,从而对军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军人道德教育如果不考虑军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同外部环境的联系,不取得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就不能收到最隹的效果。在部队的现实教育中,有些道德教育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感到力不从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军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乏有效的配合。相反,有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有的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也就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要坚持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影、报刑、杂志等宣传媒体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家庭、亲朋好友的积极影响;积极参加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此外,尽可能争取社会各部门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密切配合。

新闻传媒道德原则及构建路径 篇4

(一) 真实客观。

确保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对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民主制度对新闻媒体提出的内在要求。在民主制度背景下, 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需求逐渐膨胀, 同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了解需求也逐渐强烈, 所以能够让公众了解到事实的真相是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需要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 所以作为舆论监督以及舆论引导工具的新闻媒体需要满足与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另外, 真实客观的道德原则也是信息时代发展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根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新闻传播媒介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 所以新闻媒体只有在对事实作出客观、真实报道的基础上, 才能够确保各个新闻媒介中新闻信息的一致性, 如果某一个新闻媒介中的新闻内容与其他媒介中存在差异, 那么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受到民众质疑, 同时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也将遭遇危机。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 绝对不能让自我掩盖理智与良心, 而应当拨开偏见对现实做出理智的描述与揭露。

(二) 公平正义。

新闻传媒道德原则中的公平正义应当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 这是推动新闻传媒取得更好发展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坚持公平正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道德, 新闻媒体被当作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的指向标, 为了维护新闻媒体形象,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正义感, 将追求公平与正义当作自身的义务与职责, 所以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扮演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对于社会中如欺凌弱小、行业垄断、以权谋私等不公正现象,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勇敢地对这些现象进行曝光与揭露, 并引导公众舆论的形成, 从而在对相关组织结构与部门施加舆论压力的基础上减小存在于社会中的不公正。另外, 新闻媒体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 所以新闻媒体应对社会民众进行平等对待, 使社会民众对新闻信息资源具有同等的享有权利。同时, 新闻媒体应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信息需求做出特别关注, 不仅不能因为社会阶层、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对社会民众进行区别对待, 而且要凭借努力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不公平、不合理因素。

(三) 人道主义。

作为一种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 人道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人道主义要求新闻媒体能够以人为本, 尊重与重视社会公众所具有的权利与价值。这要求新闻媒体不能因为重视对社会民众眼球的抓取而对社会大众承受的痛苦与灾难无动于衷。2004年9月6日, 某新闻媒体在对俄罗斯别斯兰市人质绑架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电视屏幕下方竟然滚动出这样的精彩信息:通过给出四个选项让观众选择以猜测人质的丧生人数。而事实上, 俄罗斯民众的焦虑、悲恸笼罩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 这种欠缺人道主义精神的精彩已经击穿了新闻传媒应当具有的道德底线。而这种播报方式虽然吸引了公众的注意, 但是同时也引起了公众的愤慨。“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况且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具有较好职业修养与文化修养的群体, 应当具备高尚的人格与普遍的同情心, 在新闻信息采集以及播报过程中, 应当将生命的地位放在新闻报道之前, 这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传媒道德构建路径

(一) 强化新闻媒体自律。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出现滑坡在当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以强化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建设十分紧迫。在新闻媒体自律方面, 主要的实现途径包括自律组织、行业规约以及媒体自我评价三种。自律组织包括传媒伦理评议会、中国报协、中国记协等;行业规约主要是对新闻媒体从业者行为以及思想进行规范的文件;新闻媒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新闻媒体通过对自我开展检查与监督, 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与修正。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将对公平正义的维护与追求当作自身的工作职责与专业意识, 并在此基础上重视自身义务的履行。另外, 新闻媒体从业者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对自身义务的履行情况对自身职业形象产生着直接影响, 同时也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产生着影响, 所以新闻从业者有必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并重视对自身义务的履行。新闻从业者的义务包括社会义务与职业义务两大类。从社会义务来看, 新闻媒体从业者要对社会发展发挥推动作用。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民众的作用, 所以新闻媒体从业者要提高自身对正面新闻的敏感度, 通过挖掘与报道正面新闻事实来对社会风气进行净化。另外, 新闻媒体从业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要对负面新闻进行揭露与抨击, 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正面引导;从职业义务来看, 新闻媒体从业者首先要履行守法义务。当前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侵权案件如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等时有发生, 所以新闻媒体从业者在遵守基本法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守与新闻诉讼以及新闻纠纷相关的《新闻侵权法》以及《民法通则》等, 从而在做好一个守法公民的基础上成为合法合格的新闻人。另外, 新闻媒体从业者与新闻平台具有互相依赖的关系, 作为新闻媒体管理者, 应当以新闻平台特点以及要求为依据来对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平台的义务作出规定, 这种对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的要求是以推动新闻媒体发展为目的的。

(二) 强化外部监督。

当前我国受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的存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民众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机制欠缺了解。当前我国的大部分电视与电台都具有官办色彩, 民众并没有进入参观的权限, 所以对于民众而言, 新闻媒体一直具有神秘的面纱;二是民众所接受的新闻媒体教育较少, 这种情况让民众难以敏锐的发现新闻媒体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 而对这些行为进行思考与反思也更加无从谈起。并且即便是民众意识到新闻媒体违背了道德伦理, 也没有有效的渠道将监督权利转化为实际行动。针对这些原因, 有必要构建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 从而让民众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新闻媒体监督中来, 并对民众的监督行为进行引导。在此过程中, 提高民众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的能力十分重要, 另外有必要推动民众监督形式的多元化, 如投诉、举报、热线电话、观众读者来信等都可以作为民众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的形式。

(三) 构建与完善新闻传媒伦理学科。

对于新闻传媒道德构建而言, 新闻行业本身的自律以及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要途径的他律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这两种途径却是机械的、外在的方法。并且新闻传媒行业以及从业者的自律应当建立在对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觉遵守的基础之上, 而要实现这一点, 需要通过新闻教育的开展来从道德源头上避免新闻传媒失范现象的发生。在一些情况下, 新闻媒体工作者报道不实或者层次较浅并不是出于工作者的本身意愿, 而是受到了综合能力的制约, 这里说的综合能力并非专业能力, 而是广泛的整体能力, 针对这一现象, 有必要强化新闻传媒工作者的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 在此过程中, 开展跨学科交流, 使新闻媒体道德建设获得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撑是十分必要的。另外, 在专业教育方面, 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追求职业道德理想并激发道德热情、坚守职业道德原则并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强调职业道德实践并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对于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荀子的“学莫便乎近其人”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观点, 即接近一位贤士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便捷途径, 这与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含义是相近的,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新闻传媒伦理学科进行构建与完善的必要性。

摘要:新闻传媒发挥着报道社会事实以及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之一, 通过传播真实信息以推动社会公正并满足公众精神生活需求是新闻传媒需要具有的基本道德理念。本文在对新闻传媒道德原则做出分析的基础上, 对新闻传媒道德构建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闻传媒,道德原则,构建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蓓.行业失范时有发生背景下的传媒伦理研究[J].传媒观察, 2011.2.

道德原则 篇5

在项目教学作品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设计伦理道德的渗透。可以从人、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谈起:

一、设计的主要目标要考虑以人为本,使设计产品适应人的需求

设计的作品要达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的人机关系目标。在一些课堂的项目制作中,有些学生在设计制作便携式小板凳的活动中,往往没有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设计产品有的过于注重美观,忽略了其称重能力。有的作品盲目追求个性,在结构搭建上造型奇异,忽略了其舒适性。类似作品没有考虑到相应的人机关系要素,不管外观多么漂亮、结构有多新颖都是徒劳无益的作品,有的甚至会危害人的安全和健康,如有的作品在支撑面上没有做到水平,人坐到上面时间久了反而会更疲劳。

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结合一些案例来渗透道德原则。例如,有些公司盲目控制生产成本,制造的电脑机箱电源采用劣质线材和变压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轻则电脑断电,数据丢失,重则引起火灾,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事故。包括某汽车厂商为了降低成本,某個车型引入国产之后将汽车的前转向节由国外的钢材料换为铸铁材料,如果车辆受到相当强度的撞击,前转向节可能发生断裂,存在安全隐患。最终在舆论压力下,该厂商召回该车型并更换了符合标准的部件,这种偏离道德原则的设计不仅对产品使用者带来伤害,而且给相应的厂商带来很大影响,不但没有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还损坏了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形象。因此,在课程中渗透产品设计既要考虑针对设计者的道德原则,又要考虑针对使用者的设计原则。

二、设计作品还要考虑社会影响,提倡一种和谐的设计思想

设计过程中不能恶意抄袭、窃取别人的设计成果。这样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设计作品方案的构思阶段,多数学生都会通过模仿现有的作品。例如台灯的制作,案例中很多学生会去淘宝搜索一些台灯,然后完完整整地模仿下来,包括尺寸、造型、结构都完全雷同。有的学生则是照搬课本案例或者干脆去商店买来成品冒充自己的作品。类似的做法同样出现在其他作品的设计及制作中。很多教师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学生“用心”做好就可以,且不知这个“用心”实际上是指学生在模仿、抄袭环节中的用心。这种做法其实使学生误解了设计的本质,让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照葫芦画瓢”设计思想,他们在以后设计产品时可能都会抄袭、模仿,不会生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在高中阶段就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么以后的成长过程会走向一种不可预测的歪路。

社会上也存在一些类似的产品,例如所谓的山寨产品,在外观上几乎跟正规的产品没有两样,只有仔细看才会看到文字的差异,类似的产品通过一种“擦边球”的方法,尽管不会过多涉及产品的侵权,但是他们的产品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冒充了一些正规产品,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的农村,该种产品销量巨大。类似产品没有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借着大品牌的外衣光环,肆意蒙蔽消费者,不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还给社会带来了不良风气。尤其是这种风气会相互传递,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设计的道德原则还要考虑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

经了解,在一些课堂中,学生制作作品的材料各种各样,一个台灯就会用到金属材料、木质材料、布料、纸壳等。多数学生没有将环保意识融入设计中,制作过程中材料的裁剪也不注重节省,用多少材料心中没有估算,购买材料也是尽可能多地购买。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材料的过度浪费,往往一节课下来就要清理一大堆浪费掉的材料,缺乏规范的备料环节。这种习惯会给以后的设计造成致命性的影响,没有一种设计是不需要考虑成本和环保问题的。

在通用技术项目教学中关于产品设计应遵循的道德原则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入手,针对当前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项目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些较为深刻的反思。目的在于注重培养学生遵循正确的伦理道德去设计作品,让学生明确道德原则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从本质上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顺建军.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道德原则 篇6

网络行为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统一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准则。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能够被其他网络社会行为人及整个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所接受, 最终实现个人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化、网络语言的责任化和信息交流的有序化。

首先, 注重把价值观念的教育开放性地融入在知识性教育之中。网络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 就是使得受教育主体能够在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明辨是非, 正确、理性选择自己的道德立场并形成责任意识, 从而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全起自身的道德责任体系。

其次, 注重把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理念和责任观念开放融入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之中。青年高校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同质性很强的受教育群体, 他们在心理特点、生理特点、道德追求、行为方式、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有着较为一致的道德责任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引导, 校园网络道德的各个领域建设。把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开放性的地融入在这块承载着高校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教育意识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

二、自由自主原则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 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 并且是他的责任”。[1]正如夏伟东所言:“道德与主体的关系已经紧密到了这样的程度, 即没有主体, 便没有道德, 而且即便有了主体, 但如果主体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 也同样没有道德。”[2]自由自主原则之所以是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 还表现在自由自主原则的确立, 还体现在了高校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目的上, 它的最终目的是教育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选择应具有自主选择性、自觉性、自控性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的主体性, 而不是外在约束强加的、被迫的道德责任行为活动。这种道德责任自主性活动教育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 教育学生选择的前提明确性, 这个前提就是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体道德标准为前提。

其次, 教育学生选择的方向性, 这个方向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 与社会主流政治方向, 价值取向相顺应的思想指引为方向。

最后, 教育学生选择的适度性, 这个适度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 符合高校学生文化层次、道德水平为适合的适度性。通过目标明确、方向准确、适度合理, 真正教育学生在网络社会自主选择接受符合自身特征需要的网络道德责任观念。

诚如杜威所言:“在这种由强迫造成的一致性的背后, 一些个人的倾向就在不正常的和或多或少是在被禁止的方式下作出一些活动”。[3]

三、互利互惠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网民自发无偿提供的, 任何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交往中都能得到广大热心网民的积极回应, 网络社会中的协作互助、互惠互利性体现了网络社会共享、合作、互惠、平等的民主精神。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资源的受益者, 在无偿享受网络信息资源带来的信息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同时, 应学会将这种互惠互利的共享合作精神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在网络道德生活中也应该遵守互惠互利原则, 实现网络道德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发展和补充。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4]

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是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利等。网络道德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人际关系, 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技能的发展。高校网络道德培养的目的, 即让高校学生在未来参与网络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 能以优秀的品格, 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责任观念融入社会生活, 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以网络道德教育带动高校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人格发展。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处于接近成熟的成型阶段, 高校学生对道德所形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而且它必将随着高校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实践认知的增长而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道德原则 篇7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目前流行的许多操作系统均存在网络安全漏洞

如UNIX,MS NT和Windows。黑客往往就是利用这些操作系统本身所存在的安全漏洞侵入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方面,由于设计的系统不规范、不合理以及缺乏安全性考虑,因而使其受到影响;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一是文件服务器。它是网络的中枢,其运行稳定性、功能完善性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质量。网络应用的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和选型考虑欠周密,从而使网络功能发挥受阻,影响网络的可靠性、扩充性和升级换代。二是网卡用工作站选配不当导致网络不稳定;缺乏安全策略。许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忽视了这些权限可能会被其他人员滥用;访问控制配置的复杂性,容易导致配置错误,从而给他人以可乘之机。

2、来自内部网用户的安全威胁

来自内部用户的安全威胁远大于外部网用户的安全威胁,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许多应用服务系统在访问控制及安全通信方面考虑较少,并且,如果系统设置错误,很容易造成损失,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维护任在一个安全设计充分的网络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漏洞无疑是整个网络安全性的最大隐患。网络管理员或网络用户都拥有相应的权限,利用这些权限破坏网络安全的隐患也是存在的。如操作口令的泄漏,磁盘上的机密文件被人利用,临时文件未及时删除而被窃取,内部人员有意无意的泄漏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等,都可能使网络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3、缺乏有效的手段监视、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及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完整准确的安全评估是黑客入侵防范体系的基础。它对现有或将要构建的整个网络的安全防护性能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评估,并保障将要实施的安全策略技术上的可实现性、经济上的可行性和组织上的可执行性。网络安全评估分析就是对网络进行检查,查找其中是否有可被黑客利用的漏洞,对系统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过程。

4、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地更新,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系统安全问题出现

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的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它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当安全工具刚发现并努力更正某方面的安全问题时,其他的安全问题又出现了。因此,黑客总是可以使用先进的、安全工具不知道的手段进行攻击。

网络道德原则

网络道德的三个斟酌原则是全民原则、兼容原则和互惠原则。

1、网络道德的全民原则内容包含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得损害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它还要求网络社会决策和网络运行方式必须以服务于社会一切成员为最终目的,不得以经济、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为借口把网络仅仅建设成只满足社会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并使这部分人成为网络社会新的统治者和社会资源占有者。网络应该为一切愿意参与网络社会交往的成员提供平等交往的机会,它应该排除现有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为所有成员所拥有并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

2、网络道德的兼容原则认为,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求消除网络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行为主体间的交往障碍.

兼容原则总的要求和目的是达到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无障碍化和信息交流的畅通性。如果在一个网络社会中,有些人因为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原因而无法与别人交流,有些人因为不具备某种语言和文化素养而不能与别人正常进行网络交往,有些人被排斥在网络系统的某个功能之外,这样的网络是不健全的。从道德原则上讲,这种系统和网络社会也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参与社会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兼容不仅仅是技术的,也是道德的社会问题。

3、网络道德的互惠原则表明,任何一个网络用户必须认识到,他(她)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民们有网络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时,也应承担网络社会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责任。信息交流和网络服务是双向的,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用户如果从网络和其他网络用户得到什么利益和便利,也应同时给予网络和对方什么利益和便利。

参考文献

[1]高永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科技信息》,2006.

[2]刘青超,电子商务的安全策略,《科技情开发与经济》,2005.

道德原则 篇8

一、确立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客观依据

1.监狱人民警察角色要求的特殊性。

在教育改造罪犯活动的过程中, 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监狱人民警察—在调节教育改造罪犯过程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时, 处于一种特有的主导者的地位上。简言之, 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之间, 以及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 监狱人民警察不仅以一般的道德规范来调节, 还必须加上适合角色身份的道德规范——革命人道主义来完成教育改造罪犯任务、实现教育改造罪犯目标的原则要求。因为这种人道主义是渗透于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的一切相互关系中, 并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和普遍的导向性。从监狱工作实践看, 一方面, 作为国家刑罚的执行者、知识、技能、法律与道德品质的教育者, 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是居高临下的;另一方面, 在调节或处理教育改造罪犯过程的各种参与者的人际关系时, 监狱人民警察又不能是居高临下的。革命人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与规范, 就是这种层次要求与人道要求的有机结合。如果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对自己在德识才学上没有高标准严要求, 或者自己在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行事待人时没有关心、尊重、帮助他人的热忱, 都是不利于教育改造罪犯目的的实现或任务的完成的, 也是不符合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2.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在教育改造罪犯活动中, 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用什么规范去加以调节以及调节效果如何, 关键在监狱人民警察身上。如果监狱人民警察运用革命人道主义这样的规范去调节, 能够积极影响罪犯的人格与行为, 从而促进两者关系的积极、健康发展。否则, 就会伤害两者间的关系, 无助于教育改造罪犯任务的完成、教育改造罪犯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 在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之间, 革命人道主义是协调两者关系实现共同目标的内在要求。因为监狱人民警察遵循还是违反革命人道主义的原则去从事教育改造罪犯活动、对待罪犯以及其他参与者,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罪犯对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的认同与接受, 更不用说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了。违反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监狱人民警察也就难将罪犯教育改造成为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守法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

3.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对于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的一切参与者来说, 都有一个如何才能在这一过程中调节好自我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问题。从监狱的社会功能来讲, 要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 没有一种有利于将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协调起来, 以顺利完成教育改造罪犯任务, 实现教育改造罪犯目标的道德原则规范是不行的。历史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已经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成为社会的一种政治原则与道德规范, 要使之在监狱工作领域发扬光大, 就必须在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使之具体化, 即把革命人道主义贯穿始终, 否则,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 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道化的方向发展, 也需要确立革命人道主义原则。

二、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革命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在监狱工作活动、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具体化的体现, 是调整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它有自己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

革命人道主义原则规定了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监狱人民警察与罪犯都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 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还要求监狱人民警察注意发挥自己作为过程主体的角色作用, 以完美人格要求自己, 以人道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从而调动罪犯在教育改造过程中的积极性, 以利于教育改造罪犯任务的完成, 教育改造罪犯目标的实现。

2.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

在对待和处理罪犯上, 革命人道主义原则要求监狱人民警察, 首先, 要尊重罪犯的人格, 把他们视为人格平等并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来对待, 不能轻视他们, 忽视其价值;或者仅把罪犯视为自己的劳动对象, 视之若物而不若人。其次, 是努力理解罪犯, 漠不关心的态度与做法是违背革命人道主义的要求。再次, 是关心罪犯的改造, 尊重、理解是关心罪犯的前提, 否则, 无法真正懂得罪犯的所思所想, 长处与不足等。而不懂得罪犯的这一切, 却说什么关心他们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 还要勇于解剖自己, 正视自己的弱点或不足, 并要有向罪犯学习, 以其之长来补己之短的胸怀与气量。在处理与协调与其他监狱工作者的关系上, 革命人道主义原则要求监狱人民警察要襟怀坦诚, 相互尊敬, 真诚合作, 不妒贤嫉能, 努力与他人形成融洽的集体, 同心协力以促成教育改造罪犯过程的顺利进行、任务目标的最佳实现。在处理与教育改造罪犯过程和教育改造罪犯活动多少有关的对象, 或者关心这一过程与活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上。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仍然是敬其若敬己, 真诚地争取其合作或配合, 以求取得最佳的教育改造效益。

总而言之, 革命人道主义原则要求于监狱人民警察全方位有成效地协调、处理好与教育改造罪犯过程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尊重和关心这些对象作为人的价值, 并努力使这些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从而保证教育改造罪犯任务得以完成、教育改造罪犯目标得以实现。

三、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坚持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价值取向

根据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要求, 监狱人民警察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价值取向, 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实行科学文明管理。

监狱人民警察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罪犯思想转化的客观规律, 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 运用科学文明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的监管设施, 对罪犯实施监禁和管理。科学文明管理, 是由我国监狱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在监狱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对于促进罪犯思想转化, 保障监管任务的顺利实现,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实行科学文明管理, 监狱人民警察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知识, 运用科学文明的方法管理犯人,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监狱自身的实际出发,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配备现代化的监管设施, 加强监区文化建设, 逐步改善罪犯的物质生活条件。

2.认真执行罪犯的生活卫生管理制度。

罪犯的生活卫生, 包括衣、食、住、用、医疗、卫生等许多方面, 是我国监狱工作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直接体现, 是教育、感化、挽救罪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罪犯的生活卫生管理, 包括 (1) 生活管理:主要有作息管理、伙食管理、被服管理、监房管理以及罪犯零用钱和日用品的管理等。 (2) 卫生管理:主要有公共卫生管理、个人卫生管理、疾病预防和治疗、劳动保护等。我国监狱历来重视罪犯的生活卫生管理。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 依法享有维持正常生活的权利, 他们的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条件由国家予以保障。我国《监狱法》规定:“罪犯的生活标准按实物量计算, 由国家规定。” (第50条) “罪犯的被服由监狱统一配发。” (第51条) “罪犯居住的监舍应当坚固、通风、透光、清洁、保暖。” (第53条) “监狱应当设立医疗机构和生活卫生设施, 建立罪犯生活、卫生制度。罪犯的医疗卫生保健列入监狱所在地区的卫生、防疫计划。” (第54条) “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 (第72条) 这些规定为监狱做好罪犯的生活卫生管理工作, 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狱制度的社会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监狱人民警察应当认真执行。

3.严格遵守我国监狱戒具使用制度。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反对封建法西斯式的监管方式, 严禁刑讯逼供, 废止肉刑, 不准对犯人使用刑具。依据有关监管法规的规定, 凡加戴戒具的罪犯, 均不应再出工劳动。对老病残犯禁止使用戒具;对女犯, 除个别特殊情况外, 也不得使用戒具。同时规定, 对罪犯使用戒具, 必须经监狱主管领导批准。遇到罪犯行凶制止无效等特殊情况时, 应先加戴戒具, 然后补报审批手续。使用戒具的时间, 除死刑待执行的犯人外, 一般为7天, 最长不超过15天。犯人在戴戒具期间, 所在分监区的监狱人民警察应加强对其进行教育, 在危险行为消除时, 应及时解除戒具, 不得把戒具作为惩罚罪犯的手段。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狱戒具使用制度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4.认真做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教育改造是我国监狱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对罪犯强制实施的旨在使罪犯心理和行为得到矫正和重塑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活动, 具有法律强制性和矫正性。它的目的是改造人、造就人, 通过系统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 使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得到矫正, 将绝大多数的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这需要监狱人民警察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理论, 掌握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规律, 根据罪犯的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因人施教,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同时, 采用摆事实、讲道理, 实事求是的方法, 对罪犯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 公正廉明,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不能以势压人, 以惩罚代替教育, 从而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中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革命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监狱工作领域、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 它调整教育改造罪犯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 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与规范, 是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原则。根据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要求, 监狱人民警察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价值取向,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人道主义原则,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级数据库下一篇:零件公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