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2025-01-0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精选12篇)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1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物权法》规定,“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包括: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民法通则》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可见,从我国的根本大法到基本法律再到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都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做出了规定,即(农民)集体所有。那么,什么是集体所权有呢?要讨论所有权,核心的问题是所有权主体。为此,我们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从现代民法理论来看,所有权主体必定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这从相关法律规定也可得到印证。《民法通则》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订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那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究竟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亦或是其他组织?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吗

自然人拥有所有权的形式有两种:个人所有和共有。集体所有当然不可能是个人所有,那就剩下共有了。《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物权法》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土地的集体所有似乎可以理解为土地的全体村民共有。但是,《物权法》还规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依此,我们再做如下推导:土地集体所有实质上是全体村民的共有;在没有约定是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的情况下,视为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份额,而且作为其他共有人,集体内其他村民享有优先购买权;一个村民可将所有其他村民的土地份额全部购买过来;全村的土地归该村民一人所有,即全村的土地性质转化为私人所有。这与集体土地的公有性质相悖,因为《土地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理解为全体村民共有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结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是自然人。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法人吗

从法人的成立条件来看。《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二、三条问题不大,关键是第一、四两条。第一条,农民集体是否是依法成立的呢?显然不是,农民集体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自然形成的,无须成立,更谈不上依法成立。第四条,农民集体能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呢?假设农民集体与他人为民事行为产生了债务,如果是法人,其应当以法人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是指公司等法人以公司注册资本,即股东的认缴资本为限,对外承担责任的形式。农民集体存在注册资本吗?显然没有。假设农民集体是一种村民加土地组成的人合加资合的法人组织,那么其应当以集体土地上的物权为限对外承担责任,因为除了集体土地上的物权,农民集体基本没有什么财产。《物权法》规定,“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据此,农民集体应当是将其拥有的集体土地上的物权抵押给债权人,并以此为限承担民事责任。此时问题出现了,《物权法》和《担保法》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同时,《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因此,农民集体不得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抵押给债权人,更无权向债权人转让土地所有权,于是农民集体失去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我们再进一步,所有权只是集体土地上物权的一种,农民集体能否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抵押甚至转让给债权人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土地承包法》开宗明义地表明“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订本法”。也就是说,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主体是农民,而非集体,故集体无权处分该权利。因此,从成立条件来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是法人。

从法人的分类来看。从《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可知,我国法人的分类有四种: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指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独立承担民事义务的经济组织体。农民集体既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故不属于企业法人。机关法人是指依法行使职权,从事国家管理活动的各种国家机关,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机关法人依法以决议、命令、决定等方式成立。农民集体既不依法行使职权,也不依法以决议、命令、决定等方式成立,故不属于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具备法人条件的社会服务组织。农民集体既不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也不是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也不承担教育、科技等社会服务工作,故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是由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具备法人条件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行业协会、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各种俱乐部等。农民集体不是公民自愿组成,而是自然形成的。其没有章程,也不具备法人条件,故不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结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是法人。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合伙组织吗

假设农民集体是一种合伙组织,则其对外所欠债务应当由合伙成员即农民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农民最大的财产无外乎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农民能否以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呢?《物权法》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这个“除外”是指《担保法》规定的“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以及“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可见,大部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是不能抵押的。那么,集体土地使用权能否转让呢?《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由此可知,即使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是可以转让的,由于法律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其财产性已经大打折扣,农民以此对集体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由于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民不能对集体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则将农民集体理解为合伙组织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结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是合伙组织。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既不是自然人,又不是法人,也不是合伙组织,究竟是什么呢?在权利主体的性质不能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要从法理上找到集体所有权的依据,也许不得不寄希望于以私权利为中心的现代民法主体理论的重构。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2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我国的土地除集体所有权的以外,均为国家所有,在对所有权登记时,我国只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而不对国有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复杂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登记发证从法律上对集体土地的各类权利主体及权利内容加以明确,依法解决权属纠纷,保护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强化耕地保护机制,做到集约节约用地、防止违法占地,促使农村土地管理走上合法化、规范化的轨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主体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劳动群众集体对属于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法律确定的农民集体的重要财产权。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主体是农民集体。农民集体分三种类型: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村民小组)和乡(镇)农民集体。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一种特殊的法人。其特殊之处在于无出资人,只是有农民集体成员。农村集体成员有两个特征:一是平等性,即不分加入集体时间长短,不分出生,不分贡献大小,不分有无财产投入等,其成员资格都一律平等;二是地域性和身份性,农村集体成员往往就是当地的村民,他们的子女,自出生后自动取得该农村集体成员资格,此外,也有通过婚姻、收养或者移民等迁入本集体而取得的集体成

员资格。三是唯一性和独特性,农民只能在一个农民集体内享有成员权利,而不能同时享有两个或者多个集体成员权利,且一旦丧失成员身份(如死亡、出嫁、迁徙等),就不再享有共同的所有权,也不得分割其所谓的应有部分以继承或作其他移转。

这里的“村”是指行政村,即设立村民委员会的村,而不是自然村。“村民小组”是指行政村内的由村民委员会根据居住地区划分的村民自治组织,相当于原来的生产队。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以下2种情况:一是改革开放前,原以人民公社为核算单位的土地,在公社改为乡镇以后仍属乡镇农民集体所有;二是人民公社时期,公社一级掌握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仍属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权源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定是复杂的,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出现的土地所有权的确权问题,应根据历史的、现实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处理。

本集体成员依照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将个人所有土地入社后转为集体所有;1962年《六十条》第21条规定的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

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民法通则》第74条第1款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

(一)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等”。

1995年《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三章集体土地所有权,第19条至25条有明确的规定。

《物权法》第58条第1款规定:“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

(一)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二)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生产设施、农田水利设施;

(三)集体所有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

(四)集体所有的其他不动产和动产。”

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把握的原则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要充分运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图件和权属资料,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登记的效率和质量,登记发证中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1、先国有后集体原则。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应先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范围内国有土地的使用情况,然后再对集体土地调查,确定土地所有权。主要收集土地权属文件、征收(用)土地文件、土地承包合同(协议)、土地出让合同、违法占地的处理文件、用地单位的权源证明等,确定土地的权属性质和来源。

2、双方指界原则。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双方法定代表人(委托

代理人)共同到实地、共同认定土地边界、共同确认土地所有权界线、共同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3、延用性原则。已有的确权资料(登记资料、协议书等),当经过核实未发生变化,且与实地一致的,原资料可以继续使用,不需重新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如已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经核实无误,可以继续使用,不需要重新确权和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确权时将权属界线调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4、完善性原则。已有的确权、登记资料正确,但原办理时手续不完善的,应补办相关手续,不需要重新确权。

5、重新确权原则。已有的确权资料,如登记资料,《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经复核存在错误或实地界线已调整,如将国有荒山划为集体土地、村庄合并、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等所有权调整,应重新确权划界,重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自身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并不关注。我国法律规定,土地登记是土地权利人依法申请登记,但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等权能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受到很大限制,不能自由转让和抵押,其财产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土地权利人申请和配合登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甚至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二是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大量土地权属纠纷难以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几次大的政策和体制变更,存在着大量集体

与集体,集体与国家,集体与军队、企业、院校等单位之间土地权属不清的现象,且多数土地权属纠纷成因复杂,涉及面广,纠纷时间长,查证较难,解决难度大。

三是经费问题。虽然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经费落实不到位,地籍调查、测绘等工作无法开展,影响工作进度。

四是工作量问题。村民小组是集体土地所有权最基本的权利主体,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确认到村民小组一级,现有地籍调查成果无法满足需要,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而且,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大量的飞地、插花地、权属纠纷也将浮现出来,在短期内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发证难度相当大。

五是确权登记政策及落实问题。现有土地确权登记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层次和效力偏低,历史问题、土地权属纠纷等,仍缺乏相关具体处理政策,而这些问题的处理程度又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的进度。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3

被告(上诉人 反诉原告):王某

2006年5月20日,王某(乙方)与回车镇黄湾村十一组(甲方)签订“征荒坡协议”约定:“……乙方征用甲方坡地及土地总费用为3万元。乙方必须将征地款一次性付给甲方,否则甲方有权终止合同。乙方在施工过程中,甲方负责协调好当地邻里关系,若发生纠纷,甲方负责协商解决。本次乙方征用甲方坡地为一次性买断,乙方拥有征用地的使用权。乙方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行在征用的坡地上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建设。……”2010年1月20日,王某与杨某签订“地皮转让合同”约定:王某将自己原买来的黄湾村河边组公路边一块地皮转让给杨某,转让价24.3万元;合同签订时交款10万元,剩余款待地皮挖好后交清;王某负责处理村组纠纷和河边道路不让过车事情;杨某负责处理土地和公路交费事情;如有违约支付对方违约金10万元。2010年1月21日,杨某支付王某地皮转让费10万元,王某给杨某出具了收条。杨某将荒坡挖至与西淅公路基本相平后,准备用以建设加油站,后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实施,于是杨某以“地皮转让合同”无效为由,要求王某返还已付款10万元,为此双方发生纠纷。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对荒坡上原有树木被毁损失及现有场地恢复至原有荒坡能种植附属农林作物的状态所需要的费用协商确定为共计1万元。

另,在二审过程中,原告王某提交五张照片,依此证明双方争议的土地开挖后的现状。

一、杨某的诉讼请求

1、双方所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无效。

2、王某返还杨某已付款10万元。

二、王某的答辩理由及反诉请求

答辩理由:

1、双方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协议实属是一种土地承包权流转,应是有效的合同。

2、杨某违约在先,应承担违约责任。

反诉请求:

1、杨某应支付违约金10万元。

2、若合同无效,应赔偿损失或恢复原状。

三、王某的上诉请求

1、原审适用法律错误,双方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协议实属是一种土地承包权流转,原审认定双方签订的合同无效错误,该土地并不必要征收为国有。

2、杨某建设加油站与我无关,应当认定为合同有效,杨某应承担违约责任。

3、原审判决显失公平,明显偏袒被上诉人,由于杨某的原因不愿履行合同,违约在杨某,而原审法院在没让杨某承担开挖荒山时将荒山上的黄土、岩石丢弃给我造成的损失请求的情况下,判令对我造成的损失双方各承担50%显失公平。

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一、二审诉讼费用由杨某承担。

四、杨某的答辩理由

1、上诉人称其与答辯人所签约“地皮转让合同”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合同完全是无理狡辩,不论是从合同的字里行间所表现的内容,还是从字面所反映出的本质性质,均反映出该合同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根据法律规定,土地在任何情况都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这并不是影响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况且能转让的就是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不能转让,因此,上诉人关于合同性质的辩解是谎谬的。上诉人在上诉状中多处称“上诉人拥有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也是一种使用权”,充分表明了合同转让的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承包流转。

2、根据《合同法》第58条关于无效合同的处理结果,一审关于返还和赔偿的判决公平合理,完全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应当驳回上诉人的无理请求,维持原判。

一、一审法院的认定和判决

王某与回车镇黄湾村十一组签订的“征荒坡协议”的合同目的是转让土地使用权,王某利用受让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建设施工。王某与杨某签订“地皮转让合同” 的合同目的也是转让土地使用权,杨某利用受让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加油站。合同的目的和内容决定合同的性质,王某与黄湾村十一组之间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王某与杨某之间也不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而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关系。本案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标的是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该土地未被国家征收转为建设用地,杨某建设加油站也非经依法批准兴办乡镇企业,或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因此杨某与王某签订的“地皮转让合同”违反上述法律强制性规定,属无效合同。杨某主张合同无效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

无效的合同无须履行,不存在违约的问题,故王某主张杨某承担违约责任,本院不予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据此规定,杨某要求王某返还已付款1O万元理由正当,本院予以支持。

杨某、王某均应当知道该土地归集体所有,王某无权转让该土地使用权,转让该土地使用权的合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因此杨某、王某对造成合同无效均有同等过错,应当按照各自的过错赔偿对方5O%的损失。

综上,一审法院判决:一、原告(反诉被告)杨某与被告(反诉原告)王某于2010年1月20日签订的“地皮转让合同”无效。二、被告(反诉原告)王某返还原告(反诉被告)杨某已付款10万元。三、驳回被告(反诉原告)王某的其他反诉请求。案件受理费2400元,反诉费2300元,合计4700元,杨某负担200元,王某负担4500元。

二、二审法院的认定和判决

上诉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本院查明的事实除杨某所举五张照片外,其它查明的事实与原审法院查明的事实相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双方争议的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且未被国家征收转为建设用地,在此情况下,杨某在该宗土地上建设油库,违反上述法律规定,且双方在签订“地皮转让合同”时,对该宗土地的用途应当是明知的,据此,一审判决双方所签订的“地皮转让合同”无效,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维持。因双方所签订的‘地皮转让合同无效,不存在承担违约责任问题,承担责任的基本原则是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予以返还,造成双方签订的“地皮转让合同”无效双方均有过错,原审法院判决王某返还杨某已付款和对王某的损失各承担50%的责任正确,本院予以维持。

nlc202309032053

综上原审判决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处理适当,维持原审法院的判决。二审诉讼费1050元,由王某负担。

本案中,争议的焦点在:两份合同的性质是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本案中“征荒坡协议”的合同目的是转让土地使用权而非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因为承包经营只能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而不能从事改变集体土地原本农业用途的建设施工。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利害关系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王某利用受让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建设施工。王某与杨某签订“地皮转让合同”的合同目的也是转让土地使用权,杨某利用受让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加油站。合同的目的和内容决定合同的性质,因此王某与黄湾村十一组之间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王某与杨某之间也不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而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关系。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本案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标的是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该土地未被国家征收转为建设用地,杨某建设加油站也非经依法批准兴办乡镇企业,或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因此杨某与王某签订的“地皮转让合同” 违反上述法律强制性规定,属无效合同。无效的合同无须履行,不存在违约的问题。

《合同法》规定:“合同无效,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据此规定,杨某要求王某返还已付款10万元理由正当。杨某、王某均应当知道该土地归集体所有,王某无权转让该土地使用权,转让该土地使用权的合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因此杨某、王某对造成合同无效均有同等过错,應当按照各自的过错赔偿对方50%的损失。

综上所述,在我国由于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为保证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农用的土地用途不被随意改变,除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否则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也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由此给合同双方都造成利益损失。

(本文由上海建纬(长沙)律师事务所提供,点评律师熊煜、聂慧琴)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立法反思 篇4

我国1982年《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 可以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以基本法的形式, 将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利。《土地管理法》第8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该法第10条又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以下简称《物权法》) 。《物权法》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了系统的规定, 第58条规定:“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 (一) 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第60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 (一) 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二) 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三) 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二、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限制

《宪法》第10条第4款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以根本法的形式禁止土地买卖。《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一)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定土地用途, 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第62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 应当符合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 经乡 (镇) 人民政府审核, 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 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 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予批准”。该条明确了对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并对农村建房用地的标准、审批权限作出了基本的规定。该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但是, 符合土地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 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基本法明确了对包括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禁止流转。《物权法》第43条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

199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 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第2条第2款规定:“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 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 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三、现行立法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限制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从以上的条文我们可以看出, 在我国, 集体土地所有权这一规定由于缺少处分权,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根据民法理论, 所有权是完全物权, 具有完整性、自主性与自治性, 只要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所有者有权自主地决定如何利用或处分其财产。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是所有权的主要权能, 而处分权是所有权的核心, 而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农村集体对土地并不享有处分权, 实际上是处于国家公权力的控制之下, 《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特殊保护制度, 这些制度使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受到公权力严重限制的所有权。“处分权一向被认为是拥有所有权的根本标志”[1], 但体现处分权的一些权利, 集体并不享有, 例如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对外出让和转让, 国家可以根据“公益目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强制征收、征用, 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我国土地的所有制实质上只有国家所有一种形式, 集体拥有的只是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这些权利的利用方式包括宅基地的无偿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以土地入股的农业公司等。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下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四、法律修改建议

(一) 将集体土地根据用途进行严格分类, 将集体土地中的农用地明确归国家所有

《土地管理法》根据土地用途, 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 土地目前还是农民生存的根基,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土地问题上, 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 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2]。农用地是“衣食之源, 生存之本”国家将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用地收归国有, 由国家控制, 交由农民使用, 有利于切实做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对于农民对农用地利用的方式, 不必限制过死, 应当允许农民在农业范围和与农业相关的领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经营的内容、经营的方式, 强化经营的灵活性。对集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则彻底归集体所有, 让集体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尤其是处分权, 国家不应干预, 让村集体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自由决定使用自己的土地,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将土地权益回归农民。

(二) 允许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

宅基地使用权在农村是作为一种福利给予村集体成员的。对于村集体成员在宅基地使用权的原始取得上适用无偿性, 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无偿取得的条件。只有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才有权利申请宅基地, 这是村民基于身份而享有的社员权, 除此之外, 其他任何人不得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其申请的条件:第一, 申请主体只有以生活上的需要为理由才可以申请宅基地使用权, 其他原因不能申请;第二, 申请主体在申请时客观上不存在申请不被批准的情形;第三, 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对取得宅基地后, 权利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宅基地进行流转, 流转的范围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或者本乡镇范围内的符合申请宅基地的人员。现行法律规定只允许农村宅基地在集体组织内部转让, 这种规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在集体组织内部, 农民申请宅基地时, 都是基于自己的特定需要, 在实际分得宅基地的人之间并没有转让的必要。而对于没有宅基地的村民, 在目前农村宅基地无偿取得的情况之下, 又完全可以通过申请而取得宅基地。所以宅基地的转让范围不应加以限制, 向社会各类购买主体放开, 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的获得土地上的利益。

摘要:我国的现行立法对土地的规定实质上是国家享有所有权, 农村集体并不享有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质是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农村集体土地的核心在土地的用途上。国家应将集体土地根据用途进行严格分类, 将集体土地中的农用地明确归国家所有, 将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真正归集体所有, 允许宅基地进行流转。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用地

参考文献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427.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5

为全面完成福建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检查验收的程序、内容和标准,确保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福建省辖区内市、县(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

第二条 检查验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四)《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五)《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国土[籍]字第26号)

(六)《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

(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八)国土资源部《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

(九)《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

(十)《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

(十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07年)

(十二)《土地登记表格》(试行)(国土资发[2008]153号)

(十三)《福建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

(十四)《国土资源部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59号)

(十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闽政文[2002]237号)

(十六)《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

(十七)《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

(十八)《福建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12]57号)

(十九)国家、省其他有关规定。

第三条 检查验收主体

福建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检查验收工作,由省、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土地发证办”)负责。省土地发证办负责省级示范县(市、区)示范区域成果的检查验收;设区市土地发证办负责省级示范县(市、区)非示范区域及其他县(市、区)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下一级土地发证办向上一级土地发证办申请检查验收。

第四条 检查验收条件

1、依规范程序开展,法律手续完备,工作程序正确,技术资料完整。

2、规定的各类成果资料齐全。

3、省级示范县示范区域成果经设区市土地发证办检查合格,其他县(市、区)自检合格。

第五条 提交检查验收的成果

(一)、文字成果

1、工作方案

2、技术方案

3、工作总结

4、技术总结

5、数据库建设报告

6、自检报告

(二)、权属来源资料

1、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2、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

3、集体土地所有权补充调查表

4、宗地界址点坐标表

5、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6、承诺书或具结书

7、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三)、表册成果

1、宗地情况汇总表

2、宗地统一编码新旧宗地号对照表

3、土地登记簿

(四)、图件成果

1、调查工作底图

2、宗地图

3、地籍图

4、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五)、数据库成果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库 第六条 检查验收内容

检查验收的登记类型应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更正登记。

(一)成果完整性检查

根据本办法第五条的要求,检查提交的成果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是否进行整理、归档,装订是否规范、易于检索。重点检查宗地装订档案的完整性。

(二)文字成果检查

(1)文字报告结构是否合理、内容完整,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前后一致。

(2)是否准确反映了辖区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组织、工作、技术、自检等方面的情况。

(3)是否突出当地工作特点,对工作中有关问题如何处理进行具体阐述。

(三)表册成果检查

1、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集体土地所有权补充调查表(1)土地所有者名称、图幅号、宗地号填写是否正确。(2)新登记宗地权属调查表中,是否履行指界手续,指界人是否签字盖章,重要界址点和主要权属界线走向是否进行说明,土地权利主体情况、国有地和飞地情况、争议地、2011年宗地各一级地类面积等是否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

(3)对已登记宗地开展的补充调查,土地权属补充调查表是否 注明本次调查的权属、界址、面积等;与原登记成果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变化,是否注明变化原因;涉及界址和飞地变化的,是否附图并说明;宗地内国有土地和飞地原登记及本次调查情况是否注明;2011年宗地各一级地类面积是否注明;土地所有者主体情况、飞出地的数量和面积是否填写;调查人、审核员有否签名,负责人一栏中是否由乡(镇)国土资源所所长签字等。

2、宗地情况汇总表

宗地情况汇总表填写是否准确,依照规定要求。

3、宗地统一编码新旧宗地号对照表

宗地统一代码编制与转换,是否按照国土资源部《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的要求,对新登记宗地编制宗地代码,并对已登记的宗地,编制旧码转换新码对照表,保留原编码。

4、土地登记簿

土地登记簿中,土地登记卡、归户卡、土地登记申请书是否按《土地登记表格》(试行)规范填写。

(四)图件检查

1、调查工作底图

随机抽取图幅数量的5%,最少不少于5幅,检查内容包括:(1)是否选取现势性好、比例尺大、精度高、分辨率高的图件作为基础图件。

(2)是否将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展绘到基础图件上,制作工作底图。

2、宗地图

随机抽取图幅数量的10%,最少不少于20幅,检查内容包括:(1)是否采用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为基础数据。(2)图内要素是否齐全,包括宗地号、面积、界址线、界址点、界址点编号、宗地权利人名称等。

(3)图外要素是否齐全,包括图幅号、比例尺、指北针、绘图者、绘图时间、其他说明注记等。

3、地籍图

随机抽取不少于3幅,检查内容包括:

(1)图内要素是否齐全,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及行政区域名称、各集体土地权利人名称、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和地籍编号、线状地物等。

(2)图外要素是否齐全,包括图廓线、图名、比例尺、坐标系及高程系说明、指北针、图例等。

(3)图面整饰是否清晰完善,接边是否合理。

4、各图件的图式、图例、色标,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定的标准及省发证办有关规定执行。

(五)、数据库检查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库是否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及有关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的规范要求建立。数据库是否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不存在拓扑错误,相关图层的空间关系是否正确。

数据库中有关登记资料是否录入,录入是否完整,录入的内容与表册成果中记载的内容是否保持一致。

(六)权属来源资料检查

1、权属协议书、权属争议原由书(1)是否依规定填写权属协议书。

(2)如有争议的界线,难以调处的,是否划定工作界线,是否填 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由双方签字盖章,并注明签订日期。

(3)更正登记涉及土地权利归属的,是否对更正登记结果进行公告。

2、承诺书或具结书

承诺书或具结书是否签字盖章。

3、证书

证书是否依规范填写,并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在当地依法公告。

(七)外业检查

按总宗地数量随机抽取5%宗地样本,进行外业实地检查。外业实地检查根据调查成果沿宗地界址线实地踏勘,核实界址点设置是否合理,位置是否准确,界址线走向描述是否清晰,并对界址线与行政界线、村界、特征地物地貌进行对照检查,判断界址线是否正确。

第七条 成果评价

(一)评价方法

1、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为基本评价原则。

2、对成果的评价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

(二)评价标准

1、未按规定履行相关程序或确权资料不完整的,为不合格成果。

2、法律手续完备,工作程序正确,技术资料完整,内外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小于检查总量5%时,为合格成果。

(三)检查验收报告 验收报告的内容与要求为:

1、验收的组织形式、验收时间、验收对象

2、验收依据

3、提交验收的成果资料

4、验收数量

5、总体评价(1)工作评价

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组织领导、经费落实、工作计划安排、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情况。

(2)成果评价

实事求是地对成果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提交的成果资料是否齐全,登记发证的覆盖率及登记发证的质量是否符合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要求。

6、整改要求

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

7、验收结论 确定是否通过验收。第八条 检查验收结果

经评定验收合格的县(市、区),应尽快完善成果、做好成果归档工作。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6

1.工作准备

电子数据包括辖区近期高分辨率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最新乡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各种土地登记表格;纸质资料包括添加遥感影像的矢量化工作底图和已有的土地权属资料;还需要桌面GIS等矢量数据处理和图件编制输出软件、GPS接收机等地籍测量设备及绘图仪。

2.外业调查

2.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调查 家庭联产承包中未能打破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的土地,确认给村民小组农民集体,《集体土地所有证》由村委会代管;能够证明已经属于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确认给乡农民集体,《集体土地所有证》由乡人民政府代管;不能证明属于乡或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集体土地,以及家庭联产承包中已经打破了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的土地,确认给村农民集体,《集体土地所有证》由村委会代管;土地所有权主体名称以“××村(乡、村民小组)农民集体”表示。

2.2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调查 国家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除有证据证明该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其他土地一律为国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只有在既不能依法直接确定为国有,也不能因归属不明而被推定为国有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

2.3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调查 到达调查区域后,首先要确定站立点在工作底图上的位置,把调查底图方向和实地方向标定一致;调查时由调查员会同双方指界人共同到现场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线,最终由双方指界人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上签字盖章;在工作底图上直接划分国家土地所有权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乡内各农民集体主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界线和底图上标注有误的相邻农民集体间土地所有权界线;调查界址线类型及位置。宗地界址线所依附的实地地物类型及界址线位置(位于地物的内、中、外)必须调查,不得省略。

2.4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工作底图的图斑地类与影像、实地地类不一致的,都要进行变更调查,并在工作底图上予以修改,确保调查成果的现实性。

3.乡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

外业调查结束后,将全部土地调查数据更新至乡级土地数据库中,做到实地、工作底图、数据库三者数据一致。然后利用数据库系统平台强大的矢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每宗地面积及图件。

4.宗地图制作和地类面积量算

用GIS软件处理数据可以实现宗地内图斑地类和线状地物面积量算,二者加和即为宗地总面积,但是要扣除“权属单位代码1≠权属单位代码2”的线状地物面積的一半。利用GIS软件打开数据库,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按比例尺度制作宗地图,插入指北针和图例,用绘图仪输出即可。

5.土地登记表格填写与检查

鉴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法律严肃性和技术复杂性,建议填写电子表格,依规定填写内容不得涂改和刮除。表格填写完毕后要经过作业员互检和审核人专检,合格后再通过计算机输出纸质表格签章。

6.土地登记相关权利人签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表格和图件需要调查人、审核人、指界人、委托人、法人代表签字和盖章,还需要盖法人公章,涉及到的单位和栏目较多,签章的时候应避免遗漏和错签。

7.土地登记资料整理与权属审核

全部文件签章后,对登记资料和图件进行装订,报批文件按宗地装订、工作底图按幅装订、土地登记簿按乡装订(较大乡镇分成多册),并填写卷名(批件封面自上而下依次为坐落、权利人、登记类型、宗地编号)、档案目录、立卷人、检查人、日期。土地登记批件经国土所初审、国土局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8.土地证书颁发与成果资料归档

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 篇7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土地所有权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而基于土地所产生的土地所有权也在物权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基本的所有权形式, 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开展, 中国社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以前形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在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形成了诸多积弊,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现存问题

(一) 主体虚设

我国法律法规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定为“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村农民集体所有”、“村内两个以上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三级所有, 这样的所有方式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首先三级制集体所有没有明确指出以哪个层级的主体为主, 其次“农民集体”不是一个确定的法律概念,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的概念, 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的主体是模糊的, 但是代表农民集体行使权利的代理人却是明确的, 即乡 (镇) 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 所以实际上乡 (镇) 政府、村民委员会等行政组织成为了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实际行使者。甚至在有些地方, “农民集体所有”已然演变成某些村干部的个人所有了, 因此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村干部与奸商勾结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也不足为怪了。

(二) 客体不清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划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大类。但立法并没有界定, 哪些土地属于国家, 哪些土地属于集体, 更没有界定哪片土地属于哪一个集体所有, 因此,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其实是不明确的, 更何况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市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挤占农村集体土地, 这些新的城市占用的土地到底地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 城市中还没有被征用的集体土地, 它的所有权又该归谁, 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尽管法律上对土地所有权客体的划分清晰, 但实际操作时却困难重重。

(三) 所有权内容缺失

首先在使用权上, 法律将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限制为农业生产或农民宅基地以及兴办乡镇企业等与集体密切相关的建设中, 而将土地用于其他的用途则需要先将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 从而限制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能。

其次在收益权上, 收益权与使用权紧密联系, 由于集体土地若想用于其他用途必须要先转化为国有土地, 当国家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后便可有偿转让用于商业等用途, 国家独享巨大的增值收益, 而农民集体却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征收补偿。

最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更甚, 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转化为国家所有后才能转让, 国家通过征收的方式掌握了农村土地的最终处分权, 不存在农民集体和国家权力行使者平等协商的机制, 在这种制度下农民普遍觉得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国家也不奇怪了。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改革出路

针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 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 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一种是赞成将农村集体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主张将农村集体土地私有化;一种是主张实行多元所有制;还有一种是主张维持现有的集体所有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改革完善。

这些方案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改革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和方案, 很有价值, 但也要考虑到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改革的目标功能等实际情况。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改革还需循序渐进, 应当在现存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上对若干制度规制进行修订和补充, 以完善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一) 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首先乡镇一级的农民集体不应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 乡镇一级范围太大, 对集体土地实行民主化的管理较为困难, 况且乡镇一级的集体土地与村一级的集体土地有包含的关系, 这个村的农民还拥有其他村的土地, 这未免不太合理, 而乡镇的政府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 若将政府作为管理土地的机关恐怕还会加重现在的干部腐败和农民利益受损问题。其次, 村民小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宜作为集体土地的管理者, 现在很多地方都已取消了这两个机构, 而且以村民小组的人和地都太少, 这会造成机构的冗杂, 也不利于土地的集中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我认为以村一级的农民集体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是最为恰当的, 村民之间相互熟悉, 方便进行民主化的决策管理, 一个村的土地面积也适合进行集体管理。因此立法也应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村一级的农民集体。

(二) 明确农民集体的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发挥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优势, 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农民集体组织机构可以仿照公司的组织形式, 设立村集体成员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 以村民委员会作为执行机关, 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机关。

集体成员代表大会可以制定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规划、土地收益的分配方案、集体章程等与集体成员密切相关的事项, 但是集体成员代表大会的一些程序性规定, 例如代表大会的启动程序、组成人员的选举方式、大会事项的表决程序等应当由法律来强制性规定。

村民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 当集体成员代表大会达成具体方案时, 应当交由村委会来执行实施, 村委会应当代表村民的意志为村民办实事, 且村委会也有执行的实力, 但也有人认为将执行权交于村委会可能产生腐败问题, 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村委会只具有执行权, 不能随意改变代表大会产生的方案, 且在执行中也会有监督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督。

监督委员会主要是对村委会的执行进行监督, 其组成人员由集体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实行轮换制度, 当发现村委会有损害村民利益的行为时有权叫停村委会的行为, 并召开临时代表大会向集团成员进行汇报, 也有权代表村民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 完善所有权的权能

国家严格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方式完全可以理解, 但这些限制过于严格, 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从流转中的可得利益。地方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 浙江、江苏等地多年前就实施了宅基地跨村流转的做法, 而在2015年2月25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国务院在33个试点区域, 暂时调整实施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规定, 这表明国家也在试探性的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流转的可行办法, 值得肯定。但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开放集体土地一级市场, 对于在非城镇规划区内进行非公益性建设, 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办理相关的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应需由地方和集体土地所有者签订协议, 按市场价格来进行交易, 这样可以保证农民集体的土地流转的权益, 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

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基础, 好的土地政策更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不可否认在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改革也有其弊端, 实践中也会重重困难, 但是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本来就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难办但是要办, 农村集体土地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戴红兵.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3]马俊驹, 杨春禧.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3:132-140.

[4]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05:177-181.

[5]李立功.论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改革路向[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6]魏波, 罗大钧.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立法构造[J].学术问题研究, 2006, 02:73-79.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8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是单个的农民集体成员, 而是通过一定组织形式的全体农民集体成员。因此, 当前我国学者均认为“主体虚位”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大弊端, 对于“主体虚位”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界定不明, 导致集体所有权虚化是当前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存在的问题;[2]也有学者认为, “主体虚位”是指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 才影响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作用的发挥。[3]有学者认为, 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模糊是经过谨慎考虑之后的“有意的制度模糊”, 起到了搁置争议、减少矛盾的历史作用。[4]

事实上, 我国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乡 (镇) 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种类型。只是在实践中, 乡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小组都已名存实亡。所以, 主体问题实际上应为, 立法上对主体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实践中主体却不能有效行使其权利。这是我国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在公有制下, 国家或集体成为民事主体, 但国家或集体财产的经营必须由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去操作。[5]针对制度本身运行不能, 也有学者提出了根除性建议, 即消除集体土地所有制。但若是将土地私有化, 这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相悖离的, 更是对我国制度和资源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 集体土地所有到国家独占只有一步之遥, 但在农地国有化这过程当中, 收购方式、国土管理和土地利用效率等问题更是接踵而至, 会造成对农民利益和资源的双重损害。[6]

现阶段, 不论如何确定集体所有权的主体, 都很难有个满意的结果。因此, 与其不断地追求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以确定权利归属, 还不如从其内部出发, 规定集体成员的行为规则, 同时从外部更大范围的建立起土地利益的协调和统筹机制。如果能在现有制度下, 有效的规范成员的行为和利益归属, 那么主体的问题或许就不太重要。[7]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享有形式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享有形式, 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共有说, 即集体所有权是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对集体财产直接享有的所有权;[8]二是总有说, 该说认为集体所有是新型的总有, 是集体成员对集体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并且依法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来行使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9]三是法人所有说, 即农民集体作为法人享有所有权;[10]2007年我国颁布的《物权法》第59条规定来看, 《物权法》强调了农民作为成员的作用, 试图通过与成员权的结合来完善集体所有权制度。

共有是共同所有人按份额享有权利或使用共有物, 其共有财产在性质上应属于私人所有, 若是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理解为共有, 则是将其私有化, 与其本质是不相符合的。合有是普通法所特有的所有权形式, 指数人平等的、永不分割的对不动产整体所享有的所有权。在我国实践中, 合有中的权利的平等性和统一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且成员对合有物享有完全的所有权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定性为共有或合有是不恰当的。

从性质上来说, 成员集体所有类似于总有。总有指按照团体的内部规则, 将所有权之内容加以分割, 对于所有物的管理类、处分等支配权能, 属于团体;而使用、收益等利用权能分别属于成员。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与总有间相似之处,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和集体共同对集体财产享有所有权;二是集体财产的管理和处分需要得到农民全体的同意, 在总有下标的物的管理和处分也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同意;三是农民作为成员享有的权力是以其身份为基础的, 总有之下, 团体成员的使用收益权也与其成员身份密切联系在一起;四是农民对集体财产所享有的权利是潜在份, 不能请求分割。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若是从传统民法角度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及性质进行界定, 在理论上很难达成一致的、准确的看法, 且现有的理论也不能达到与实际情况完全的贴合。

参考文献

[1]吴次芳, 谭荣, 靳相木.我国土地权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J].海峡法学, 2010 (1) .

[2]王卫国.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 :346.

[3]胡君, 莫守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反思与重构[J].行政与法, 2005 (12) :85.

[4]陈丹, 唐茂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60年回眸与前瞻[J].城市, 2009 (10) .

[5]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304.

[6]朱显荣.完善我国农地所有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J].2008 (1) :117.

[7]梅夏英.物权法·所有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109.

[8]肖芳阳.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中外法学, 1999 (4) .

[9]韩松.论总有共有[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0 (4) .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9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源,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数据入库

1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

1.1 建库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在数据处理和建库过程中, 应确保工作资料真实可靠、工作流程合理有序、工作方法正确适当、工作结果符合实际, 保证建库工作科学合理。

(2) 规范性原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建设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各项行业规范, 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数据满足不同应用系统的调用, 便于检索查询, 提高工作效率。

1.2 数据库内容

我们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三方面:即行政区、行政界线和坡度图等;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四个方面:即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以及地类界线等;土地权属数据包括三方面:即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我们在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优化的时候, 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选择建库单位, 以此对属性数据结构表等内容可进行扩充。

2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县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库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即为建库准备的方案等、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入库和成果汇交。

2.1 建库准备工作

2.1.1 人员的准备

在建库准备工作上, 我们需要明确人员的负责事项, 这样便于管理项目。而各级调查机构还要定期对建库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1.2 设备的准备

(1) 硬件准备。计算机, 相关的输入输出设备 (刻录机、扫描仪) 以及复印机、传真机等设备, 从而在硬件设备方面保证采集数据的质量。数据库软件采用微软的Access数据库及Excel电子表格。

(2) 软件准备。此次建库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规定, 统一采用苍穹数据库建库软件。

2.1.3 数据源的准备

(1) 调查底图及调查界线资料。

1) 外业调查底图;

2) 调查界线:采用二调库的县界;

3) 控制面积:采用二调库的行政辖区控制面积。

(2) 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1) 土地权属资料。

a.以往调查编制的权属界线图;b.以往调查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c.县级 (含) 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登记资料;d.政府最新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界线的图件、说明及有关文件等确权材料;e.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资料;f.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g.建设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

2) 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资料。

(3) 外业调查资料。

a.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表;b.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数据采集原则

(1) 合理继承原则。合理继承原则是指为了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的延续性,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完善登记。 (2) 简便易行原则。简便易行原则是指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 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简单易行的技术流程和处理方法, 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 奠定数据库建设的基础。

2.2.2 内业工作

2.2.2. 1 数据采集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类型: (1) 矢量数据的采集。根据外业调查底图, 将权属调查成果上图, 补充和完善数据库中宗地、界址线、界址点数据层确定权属界线。 (2) 属性数据采集。为了提高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类属性及图斑属性等可通过注记点合并、空间位置赋属性的方式进行。属性数据采集完成后要进行校验和逻辑错误检查。 (3) 行政界线与权属界线。1) 县界以2011年变更数据库县界为依据, 地籍区界, 地籍子区界原则上仍以2011年变更数据库乡 (镇) 村界为依据, 村级界线偏差较大的可按实际界线调整并确认。2) 权属界线原则上以初次确权登记资料为依据, 确属变化的应以相应的文件或图件进行调整。

2.2.2. 2 数据拓扑

(1) 各要素无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碎片多边形、悬挂点或伪节点等图形错误; (2) 数据拓扑关系正确, 面要素应闭合, 各相邻实体的空间关系可通过完整的拓扑结构描述; (3) 公共边线或同一要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型特征时, 保证位置的一致性; (4) 地类图斑边界须与地类界线对应重合。

2.3 数据入库

2.3.1 数据入库前的质量检查

在数据入库前, 应根据规范对数据成果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检查, 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应予以返工, 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具体包括: (1) 空间数据的分层检查。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检查空间数据的分层是否正确、数据是否齐全、数据格式是否符合入库要求。 (2) 文件命名检查。文件命名是否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3) 数学基础检查。检查空间数据的坐标系和投影是否符合建库要求, 各分层数据坐标系和投影是否一致;将图廓点、公里格网点、控制点等坐标按检索条件在屏幕上显示, 并与理论值核对。 (4) 矢量数据逻辑一致性检查。矢量数据的一般性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有线段自相交、两线相交、线段打折、公共边重复、悬挂点或伪节点、碎片多边形等;矢量的专门拓扑关系检查内容包括:拓扑关系是否存在, 多边形是否闭合, 各相邻实体的空间关系是否可通过完整的拓扑结构描述。 (5) 属性数据结构的检查。主要通过属性值特征检查属性值的正确性, 主要内容包括字符合法性检查、非空性检查、频度检查、范围检查等;由专业质量检查员检查属性值的正确性;专业质量检查员检查分幅、行政区、权属区的面积汇总数据的正确性, 对误差超限的数据应责成作业员自查。

2.3.2 数据建库

2.3.2. 1 基本要求

(1) 以项目区为辖区建立莎车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库; (2) 按地籍子区组织数据,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 3°分带。

2.3.2. 2 建库方法

以经过自查、互查、初审核实形成的1∶1万集体土地调查图件为基本资料, 经矢量化、拓扑造区、属性数据采集后, 进行同类文件拼接, 形成以地籍子区 (村) 为单位的各种统计数据及图形数据, 经检查验收并修改完善后, 交甲方使用。

2.3.2. 3 面积量算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面积采用苍穹软件以椭球面积计算方式完成, 土地权属界线与2011年数据库图斑界线经复核未发生变化的可直接利用图斑面积计算, 不在重复量算, 面积计算采用平方米, 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 保留两位小数。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库的初步实现, 主要为各级政府制定、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政策, 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的基础资料;实行土地信息产业化, 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9]13号.

[2]TD/T 1015-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

[3]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由于生产资料不足等原因, 三大产业已由原来的农业促进工业变成了工业反哺农业, 农业发展落后于其他产业的状况。然而, 农业对于一国的重要性并未由于其在产业中的落后性而有任何的下降, 反而因为人口的增多而显得日益重要。也正是由于土地的重要性, 我们才不得不对土地加以合理高效的利用, 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物权法》第128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 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土地流转在法律制度和现实生活中都广泛存在, 是加强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的部分权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 土地流转越来越普遍, 但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 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根源

在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 农民对土地具有极大的依赖性, 因此农村的土地流转现象极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各种各样的土地流转方式兴起, 土地出租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但土地流转出现的具体原因, 值得我们探讨。

原因一:青壮年劳动力的输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民已不再为温饱问题烦恼, 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 形成了俗称的“农民工”。真正具有强大劳动力的中青年农民常年工作在外, 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儿童, 无力耕种田地。

原因二:农村地形结构。中国地形种类丰富, 而农村大多依山。这样的地形导致了农村土地客观上就极难实现集中化、机械化生产, 生产效率低下, 产能不高。农民深感在农村无法有效地获得大量财富, 所以就以合理有效的流转方式将土地流转出去。

2 出租土地流转方式及存在的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料和资源, 其利用日益重要, 产生了许多的流转利用方式, 比较常见的当属土地出租。所谓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以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标的进行租赁交易, 租赁方以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土地使用, 出租方收取一定的费用的行为。在我国租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依据法律规定分为合法与非法两种。合法出租是指符合中国现今法律规定的土地出租行为。相比于集体土地的非法出租来说, 其社会危害性要小许多。非法出租集体所有土地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许多城镇, 尤其是城郊交接处日益兴盛。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 农民个人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出租的方式租赁给房地产开发商以修建商品房, 自己则获得相对高额的出租费。开发国有建设用地成本高昂, 再加上城市空气质量差, 城市居民喜爱到郊区居住等原因, 房地产开发商冒着法律风险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第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农民手中回租承包地, 然后再以较高租金转租给他人进行非农建设。此种土地出租与第一种出租方式的区别在于土地的出租方不再是农民个人, 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三, 农民个人出租或变卖自己的住房, 一同把住房下的土地出租给房屋购买者。在我国, 民事法律上实行的是房地一体主义, 房随地走或者地随房走。因此, 如果出租或者变卖住房的, 房屋所占土地必须一并处理。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于非农建设”, 以上三种农村集体土地的出租方式皆为违法。这种违法的出租方式危害极大。农村集体土地的非法出租不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 与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相背离, 也严重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交易秩序, 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加剧了房地产开发的紧张局势也破坏了农业根基。因此, 我们不得不依据中国现状, 及时有效地治理现有的非法出租的集体土地, 预防形势的加剧。

首先, 当事人协商解决。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协议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而自始无效。结合中国当前的现状, 此种土地出租涉及范围广, 社会影响较大, 如果一味地直接让政府介入强制解决, 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 应该让当事人协商解决, 解除非法租赁协议, 把已承租的土地状况还原到出租前。

其次, 政府介入解决。在当事人不积极主动解决土地非法承租问题或者是拒不解决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此种情况可以借鉴《土地管理法》第73条的规定, 非法租用土地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已经在建的或已建成的非法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 限期予以拆除, 恢复土地原状;组织出租或者承租的, 对其直接责任人员或者相关主管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今在中国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流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尤其是以出租的方式流转。土地出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显现出许多弊端。研究土地出租的流转方式, 分析其弊端, 并找寻相应的解决方法, 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土地流转,出租,集体所有土地

参考文献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11

关键词:ArcGIS;集体土地所有权

1、概况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为加快部署工作,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文件。

《通知》中明确的阐述了自《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確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根据《通知》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发〔2011〕20号)精神,我省决定在2011年10月完成项目准备阶段的工作, 2011年12月完成各县(市、区)1 个试点乡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本文以宜春市丰城市湖塘乡为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

2、项目实施

2.1权属调查

湖塘乡的权属调查工作应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充分利用二调等已有成果,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同时,要注意做好变更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成果的现势性。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牧区等特殊地区在报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地籍图比例尺可以放宽至1:50000。江西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以统一制作的1:5000比例尺工作底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影像清晰的地区,直接在工作底图上判读标绘界线和界址点,并对界址走向进行详细描述;对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变化的,采用实测界址点坐标,确定界址走向。宗地的面积计算采用椭球面积计算的方法。

2.2数据整理

江西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的数据成果是以丰城市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二调”)以及丰城市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主要是地类图斑和行政区数据层。如图1:

外业人员在进行丰城市湖塘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时,为了方便外业操作,使用的数据格式是DWG的格式。调绘时包括村小组界线,以及拐点位置和编号。

2.3成果图制作

农村地籍调查村小组集体所有权成果图制作步骤:

(1)在Arcmap中按照宗地图的要求填写包括宗地号码、权利人、绘图员等基本信息,制作出模板文件“宗地图.mxt”。

(2)检查外业的DWG数据,看看是否有重叠点或者编号重复的界址拐点,村小组界线是否出现打折或者有悬挂,并修改错误,然后将经过检查的拐点和村小组界转换成SHP格式的数据。在拐点层中添加两个float型的属性字段,XZB(X坐标)和YZB(Y坐标),再几何计算点位的坐标。再将村小组界和二调行政区层通过工具“Feature To Polygon”,生成村小组行政区层,根据外业调绘把村小组的属性填写完整,如:村小组名称,面积等。

(3)村小组范围内的地类面积汇总。将地类图斑层和村小组行政区层通过工具“split”,可以得到各村小组范围内的地类图斑。将每个村小组的地类图斑中的“面积”字段重新进行几何计算,计算完毕后,使用summary statistics进行面积汇总,选择统计的字段和类型(图斑面积,sum),以及统计分类的字段(地类编码)。

(4)将地类汇总表和界址拐点属性作为表格对象,添加到宗地图中。

(5)每个村小组为单独宗地,出图内容包括:该宗地的宗地图、该宗地的拐点坐标及宗地总面积和该宗地的各地类面积汇总。如图3:

3、总结

鉴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性和调查时间的急迫性,本文就农村地籍调查村小组集体所有权成果图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可行的方法。同时选择Arcmap软件也是众多GIS软件中的主流趋势,也能方便对数据的后期建库和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篇1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保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质量,在项目生产的全过程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查。

1 质量控制检查的方法

1.1 质量检查

1.1.1 外业检查

(1)由调查和确权人员自行对所调查成果的正确性和资料的完整性进行自查或互查,对检查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补正;不清楚或模糊的问题到实地进行重新核实。

(2)组成专门的阶段检查小组对外业调查成果、权属界线的划定、资料成果的完整性进行100%检查,由各调查人员对检查的错误进行核实和更改,更改完成后交由内业人员进行下一工序工作。

1.1.2 内业检查

(1)将外业检查合格后的工作底图交由内业工作人员进行修改与调整,修改与调整完后由内业工作人员对内业成果进行自查或互查,对发现的错误直接标注出来并形成相应的过程检查记录,由内业工作人员本人进行修改。

(2)将内业修改好的数据交由内业项目组检查人员,由内业项目组检查人员根据外调成果对内业数据成果进行100%检查,利用软件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检查,把检查出的错误直接标注出来并形成相应的过程检查记录,属外业调查人员的错误由外业调查人员重新调查,属内业工作人员的错误由内业工作人员补正,补正完后由检查人员进行复核,并签字确认。

(3)对正确的成果资料所形成的各种图件、数据库等资料,由内业项目组检查人员对其进行100%检查并形成相应的过程检查记录,对检查出的问题由内业工作人员进行更改,更改完成后交由内业项目组检查人员进行复核并签字确认。

1.1.3 县级检查

由莎车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从任务完成情况、权属调查成果、地籍调查成果、土地登记成果、文件资料、成果信息化等六方面入手,对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形成县级自查报告。

1.2 全程质量跟踪检查

从项目启动到结束过程中将邀请自治区及地州质量检查组对调查成果、资料等进行以下内容的全面检查:

(1)成果内容;(2)线状地物数据采集和接边精度;(3)地类图斑、地类界线;(4)境界线、权属界线;(5)输出的表格;(6)相关资料。

2 进度控制

本项目要求自双方签订合同之日起,2012年底完成全县公告图公示工作,2013年1月31日之前完成登记发证工作。可以说项目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时间较为紧张。因此在编制项目进度计划时采用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根据项目要求,项目的主要开发计划和进度要求如表1。

项目计划从付诸实施开始,便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调整之中,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使项目不能按照计划轨道进行而出现偏差。若发现实施过程偏离了计划,就要找出原因并采取行动,使项目回到计划的轨道上来。简单地说,进度控制就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依据差异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使项目向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方向发展。

项目进度控制的原则如下:

(1)动态控制原则。进度按计划进行时,实际符合计划,计划的实现就有保证,否则就会产生偏差。此时应采取措施,尽量使项目按调整后的计划继续进行。但在新的因素干扰下,又有可能产生新的偏差,需继续控制,进度控制就是采用这种动态循环的控制方法。

(2)系统原则。为实现项目的进度控制,首先应编制项目的各种计划,包括进度和资源计划等。计划的对象由大到小,计划的内容从粗到细,形成了项目的计划系统。项目涉及到各个相关主体、各类不同人员,需要建立组织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组织系统。为了保证项目进度,自上而下都应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项目的检查、统计、分析及调整等工作。当然,不同的人员负有不同的进度控制责任,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项目进度控制系统。所以无论是控制对象,还是控制主体,无论是进度计划,还是控制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进度控制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系统问题。

(3)封闭循环原则。项目进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一种循环性的例行活动,其中包括编制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比较与分析、确定调整措施和修改计划。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度控制过程就是这种封闭循环中不断运行的过程。

(4)信息原则。信息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项目的进度计划信息从上到下传递到项目实施相关人员,以使计划得以贯彻落实;项目的实际进度信息则自下而上回馈到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以供分析并做出决策和调整,使进度计划仍能符合预定工期目标。为此需要建立信息系统,以便不断地传递和回馈信息,所以项目进度控制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回馈的过程。

(5)弹性原则。项目一般工期长且影响因素多,这就要求计划编制人员能根据统计经验估计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出现的可能性,并在确定进度目标时分析目标的风险,从而使进度计划留有余地。在控制项目进度时,可以利用这些弹性缩短工作的持续时间,或改变工作之间的搭接关系,以使项目最终能实现工期目标。

(6)网络计划技术原则。网络计划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编制进度计划,而且可以用于计划的优化、管理和控制。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且有效的进度管理方法,是项目进度控制,特别是复杂项目进度控制的完整计划管理和分析计算的理论基础。

3 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除进行1.1中叙述的各类检查的同时,国土资源厅地籍处、地区国土资源局及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地区国土资源规划院的同志分批次对该项目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

3.1 外业检查结果

外业检查发现外调存在共性问题。

(1)个别行政界线界址类别、界址位置漏调查标注。(2)个别宗地权属界址线界址类别、界址位置漏调查标注。(3)个别漏调国有建设用地。如通信基站等。(4)个别行政界线缺签字盖章。(5)个别权属划分错误。

检查发现的以上问题,经过外业人员仔细核实,都进行了及时整改,整改完成后才能交付内业建库制图。

3.2 内业检查结果

(1)个别行政界线、权属界线调整错误。(2)个别宗地划分错误。(3)个别线状地物扣除错误。(4)个别宗地号编制错误。(5)界址点标注不符合相关权属规定的要求,个别拐点未设置界址点。(6)个别图面注记、面积标注错误。

对以上检查发现的问题,具体负责人通过对图形和库的检查,逐一做了整改。

3.3 县级检查

完成全部确权登记工作后,组织人员对任务完成情况、权属调查成果、土地登记成果、文件资料、成果信息化等五方面进行100%检查,并以乡(镇)为单位填写自查自检验收报告单,编写县级自查报告。

4 结束语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查,可以使每一道工序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可以使下工序与上工序很好的衔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在整个过程中为作业人员树立了强烈的质量意识,为以后的作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摘要:项目生产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查可以保证项目的最终成果质量和工期,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节省生产成本。

关键词:质量,全程,检查

参考文献

[1]GB/T 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S].

[2]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57号).

上一篇:临床评定论文下一篇:测量结果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