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道镜

2024-09-20

腹腔镜胆道镜(通用10篇)

腹腔镜胆道镜 篇1

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是胆道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胆道外科的常见疾病, 严重危害人民生活健康, 目前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1]。微创手术是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方向, 是近年外科发展中的新概念[2]。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是胆道外科的常规手术之一, 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3]。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联合应用腹腔镜、纤维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已能使多数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免除开腹手术,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三镜 (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 联合治疗胆道疾病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80例, 入选标准:CT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肝总管结石;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消化不良;患者同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20~85岁, 平均 (52.82±15.57) 岁。结石直径最大2.5 cm, 最小0.8 c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病例中非研究因素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采用三镜联合治疗, 全麻, 建立气腹, 解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上钛夹, 剪断胆囊动脉, 游离胆囊床。经剑突下套管置入纤维胆道镜于胆总管内, 发现结石后用取石网取出并放入结石收集袋内直至取净。探查远端时可应用十二指肠镜看到十二指肠。置腹腔引流管, 术后常应用抗生素消炎、胃肠减压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同时对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10.0统计软件, 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中转开腹率对比采用χ2检验, 术中失血量、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采用t检验, 以双侧Q=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中转开腹率

两组手术成功率与中转开腹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术中失血量、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

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的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生率为15%, 约占胆石病的90.0%以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方法较多, 因此我们强调个体化治疗, 应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条件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5]。

在三镜联合治疗中, 其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经十二指肠镜无法彻底清除肝外胆管结石, 但能留置ENBD导管的患者。一期缝合胆管切口, 可保持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以ENBD导管代替T管, 既发挥了支撑引流作用, 又无放置“T”管的弊端及相关并发症, 手术创伤小。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手术成功率与中转开腹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腹腔镜超声技术将腹腔镜检查和术中超声技术相结合, 解决了腹腔镜手术医师不能用手触诊的缺点。由于腹腔镜超声检查的探头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 避免了腹壁、肠内气体的干扰, 同时术者能同时观察器官表面和组织内部结构, 从而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并提供了指导和改变手术方式的依据[6]。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组的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彭和平, 李永国, 贺更生,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与内镜ERCP/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4) :448-451.

[2]魏义, 张寅, 王凯, 等.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与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后肠胆返流与胆汁排泄的对比研究.肝胆外科杂志, 2003, (02) :119-120.

[3]张诗诚, 李春壳, 尹思能等.腹腔镜胆管探查528例报道.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6 (增刊) :7-8.

[4]Huang SM, Wu Cw, Chau GY, et al.An alternative approach of choledocholithotomy via laparoscopic choledocholithotomy.Arch Surg, 2009, 131 (2) :407-411.

[5]何庆良, 石铮, 陈有挺, 等.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10) :615-616.

[6]龚道军, 蒋国祯, 朱建敬, 等.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32例临床分析.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5 (8) :119-121.

腹腔镜胆道镜 篇2

【关键词】腹腔镜 ;胆道镜;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探查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68-02胆总管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多发病,15%-18%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管结石[1],自1991年philip[2]首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术。随着胆管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器械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适应症不断扩大,成为胆总管结石有效微创治疗方法。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共8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治疗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 本组82例,男38例,女44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例均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前经过B超、CT、ERCP、MR等检查确诊。本组病例选择要求均为择期手术,无肝:内胆管结石、无门脉高压史、无腹部手术史、无肿瘤史,其中胆总管单发结石40例,多发结石42例,伴发糖尿病7例、高血压9例。

1.2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全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体位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本相同,采用仰卧位头高足低向左稍倾斜位,建立人工气腹,腹压12-14mmHg。采用4孔法分别于剑突下、脐周、右肋弓与腋前线和右锁骨中线交点下方两横指处置Trocar,引入操作器械。常规探查后先解剖胆囊三角,处理胆囊动脉,将胆囊从胆囊床上分离至胆囊管,不切除胆囊寻找胆道,先用钛夹夹闭之,作牵引用,分离显露胆总管,用胆道减压针穿刺胆总管,抽出胆汁后证实为胆总管,从其上段纵形剪开胆总管前壁1-2cm,置入胆道镜于胆管内,观察肝内外胆管是否有结石狭窄或新生物,发现结石,可用抓钳取出或用取石篮套出,对于较细的泥沙样小结石,可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对于结石较大的或结石嵌顿不易取出者,可用碎石钳夹碎后再取出。经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认结石干净,胆总管未见明显炎症水肿者,以4-0或5-0可吸收缝线镜下Ⅰ期缝合胆总管。如果结石较多未能取尽或胆管壁炎症较重,胆总管置入适当型号的T型管,以4-0或5-0可吸收缝线镜下缝合胆总管切口,将T管长臂由右上腹引出,注水检查无漏水后,然后常规切除胆囊并取出,胆总管切口处喷洒生物胶或将大网膜提起覆盖T管周围。于温氏孔处置入腹腔引流管一根另戳孔引出体外,分别固定T管、引流管。

2结果

本组8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操作时间100-200min,平均140min,平均住院时间9.2d(7-13d);胆总管Ⅰ期缝合23例;71例一期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碎石取石,取净胆道结石,另11例术后分别1~3次不等经T管窦道碎石取石取净结石;术后72h~96h拔除腹腔引流管(连续24h无液体引出,未出现腹膜刺激征);术后3-4周常规经T型管胆道造影,无异常连续夹管后拔管;本组无一例胆漏;术后1-2d发生胆道出血2例,T管引出少量的血性胆汁,给予抗炎止血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本组术后6-12月随访无胆管狭窄发生,无胆总管结石复发,效果满意。

3讨论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的肝胆疾病之一,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占有较高的发病率。传统的开腹手术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不便。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是近年来处理胆总管结石的另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该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率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近似,但对肝内胆管结石基本无效,而且逆行感染、胰腺炎、肠功能紊乱并发症较高[3],而且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需行两次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随着胆管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新型器械的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适应症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满意。有学者[4]认为LCBDE是目前利用微创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作为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要求术者既有丰富的胆道外科手术经验,又能熟练掌握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操作技术,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3.1 病例的选择 :手术的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前病例选择,我们总结LCBDE手术适应症为:①原发性或继发胆总管结石诊断明确;②B超、CT及术中胆道造影不能排除胆总管结石,尤其肥胖、高血压、不能耐受开腹者;③胆管内径>8mm,无囊性扩张;④胆总管内结石应小于2cm,结石个数不能太多;⑤无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无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无mirrzzi综合征,无胆管狭窄,无LC的禁忌症。LCBDE手术禁忌症:①医生无熟练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的操作能力或没有熟练的LC技能;②经多次胆道手术,腹腔粘连严重者;③肝门部解剖异常者;④患者情况不稳定,不能耐受气腹者;⑤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多发巨大者。

3.2手术操作要点:

(1) 术中造影的必要性 经胆囊管造影已逐渐被我们重视,术中发现胆总管明显增粗,直径大于10mm、胆总管张力较高;胆囊管直径增粗,B超提示胆囊内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既往有梗阻性黄疸病史等应行经胆囊管造影。

(2) 胆总管切开部位 牛军等[5]报道,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上方约0.3cm,下方0.8cm,各有一横行小血管,期间为无血管区。我们选择胆总管切开部位在血管相对较少处,便于止血,先切开胆总管浆膜,再电凝胆总管前壁血管,以尽量缩小胆总管的热传导损伤范围,若发现较大的血管应尽量避开,也可在血管近侧丝线结扎。

(3) 胆总管T管引流与Ⅰ期缝合的选择 LCBDE是否留置T管引流是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的讨论热点,结合文献,我们认为胆管扩张者留置T管主要目的在于引流炎性胆汁,有利于胆道感染的控制和便于术后胆道镜检查及清除胆道残石,很好地预防胆漏并发症。Ⅰ期缝合与留置T管引流治疗相比较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操作容易、术后恢复较快[6],对于不放置T管引流Ⅰ期缝合,我们认为应以下标准:①初次发病或反复发作次数不多,病程不长,非急性发作期内的胆囊结石伴胆管结石的患者;②胆总管内单枚结石或结石数量较少及泥沙样结石,胆总管无明显炎症;③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行术中胆总管造影阴性者;④胆道镜证实肝内、外胆管内无结石残留,胆总管下段通畅无狭窄;⑤手术时未对胆总管反复探查、刺激不大者,胆总管探查缝合后无张力或张力不高。

3.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 胆漏 我们预防胆漏的经验:T管的短臂不能过短;缝合针使用无损伤的针线,针距1.5-2.0mm,间断缝合;缝合后T管注水检查有无漏液;缝合处可喷涂医用生物凝胶,用大网膜粘贴;腹腔内T管要有一定弯曲度,皮肤处应双线固定;拔管时间应长于6周以上。

(2) 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常见原因一般为反复取石器械对胆管的损伤,因此,胆道取石时应轻柔,最好胆道镜下取石,以减少对胆管的副损伤。

(3)残石与胆管狭窄 对于胆管残余结石处理,术后可经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结石大时可通过液电碎石后取石;缝合胆总管时边距不要过大,对于切口出血大多数纱布压迫止血,减少对胆总管的电凝可预防胆道狭窄。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选择适应症和熟练掌握腔镜操作技巧,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4.

[2]Jonsin AG. Proximal gastril vagotomy does it have a place in future management of pepticulcer [J]. World J Surg ; 2000,24

[3]牟一平,牟永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3):168-169.

[4]Lien H H, Huang C C, huang C S, et al. Laparoscopic commom bile duct exploration with T-tube choledochotom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 [J]. J Laparoscopic Adv Surg Tech A, 2005;15(3):298-302.

腹腔镜胆道镜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随机抽选的形式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的43例胆道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 以同样的方式选取同期于本院以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43例胆道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检查后确定符合临床上胆道结石的诊断标准。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3例;年龄22~56岁, 平均 (41.34±4.71) 岁;病程1个月~3年, 平均 (1.34±0.25) 年;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2例;年龄23~56岁, 平均 (41.28±4.65) 岁;病程1个月~3年, 平均 (1.26±0.31)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 重症胆管炎; (2) 合并肝内胆总管结石; (3) 心肺等脏器功能相对较弱, 对于气腹难以耐受者; (4) 胆囊或胆管存在恶性病变者; (5) 胆囊三角、肝十二指肠存在严重粘连现象, 无法实施解剖操作, 胆总管难以显露者; (6) 外胆管狭窄者; (7) 存在Mirrizzi综合征。

1.3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首先, 对患者以气管插管的形式进行全身麻醉, 待麻醉起效后开始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 具体操作方法为:于患者右上腹做一切口, 并由此切口入手, 将胆总管切开, 随后将结石取出, 并以常规胆道镜进行检查, 直至证实无结石残留后方可行T管引流术。手术结束后, 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止血药、抗生素及止痛药等药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1.3.2观察组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首先, 可通过胆道造影术对患者的结石数量及具体位置进行明确的探查, 随后以气管插管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待麻醉起效后开始实施手术, 具体方法为:采用“四孔法”对患者实施穿刺操作后将腹腔镜置入, 4个穿刺点中, 脐下1 cm处为观察孔, 剑突下1 cm处为主操作孔, 肋缘下右锁骨中线0.5 cm处与右腋前线0.5 cm处均为辅助操作孔。穿刺成功后, 建立起CO2气腹, 并将Trocar、腹腔镜、操作器械按顺序穿刺置入, 对患者的腹腔进行详细探查, 对胆囊三角实施分离解剖后, 对胆囊动脉进行结扎, 使其得以充分暴露, 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保留胆总管的一定张力, 同时避开血管, 选取胆总管前方 (十二指肠上方1 cm处) 做一纵行切口 (0.5~1 cm) , 并将胆道镜由剑突位置下方置入, 随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针对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方式具体如下:以胆囊底部为穿刺点, 将腹腔镜由此置入, 将溢出的胆汁吸净, 于胆囊底部做一切口, 切口长度约4~8 mm, 将胆道镜由此置入, 并实施胆囊取石操作, 如结石大小在1 cm以下, 可直接进行取石;如结石大小超过1 cm, 则先采用碎石仪进行碎石操作, 再进行取石操作。经检查确认无结石残留后, 以吸收线对胆囊切口进行缝合, 并采用生理盐水及抗生素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反复冲洗, 直至冲洗干净后, 将各孔内置入的Trocar拔出, 并以引流管对患者进行腹腔引流, 最后对肌肤进行缝合即可。针对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方式具体如下:首先对分离出的胆囊管口进行打结, 以纵行方向剪开胆总管前壁, 剪开的长度约0.5~1 cm, 并将溢出的胆汁吸净, 将胆道镜置入其中, 随后对胆管内结石进行清理, 如结石大小在1 cm以下, 可直接进行取石;如结石大小超过1 cm, 则先采用碎石仪进行碎石操作, 再进行取石操作。直至结石彻底清理干净后, 以吸收线对胆管前壁进行缝合, 采用胆道镜对胆管进行探查, 确认无结石残留后, 将T型管置于其中, 用于进行腹腔引流[4]。

1.4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7, P<0.05) , 见表2。

3讨论

从胆道结石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 结石多由成分不一的胆色素、胆固醇及钙盐构成, 可呈单发或多发状态, 其中由胆固醇引发的结石多呈单发状态, 形状相对较大, 以颗粒状为主;由胆色素引发的结石多呈多发状态, 形状相对较小, 且无一定形态[5,6]。

通常情况下, 位于胆囊内的结石往往相对较大, 而位于胆管内的结石相对较小, 在结石数量较多且质量较小的情况下, 极易导致梗阻的发生, 进而引发胆管扩张或引起感染。在内镜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微创治疗的形式逐渐广泛应用到胆道结石的治疗中,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术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主要是以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具有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等优势[7]。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手术治疗后, 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分别为 (68.35±11.32) min, (23.07±4.78) h, (14.18±2.68) d, 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分别为 (91.26±14.41) min、 (41.59±5.12) h、 (25.31±3.15) d, 并发症发生率为18.60%, 观察组各项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文献[8]表明,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道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可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 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这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胆道结石的患者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手术治疗, 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 同时对于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 由于该术式所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因此在安全性方面也为患者提供了更高的保障,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用于胆道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胆道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分别为 (68.35±11.32) min、 (23.07±4.78) h、 (14.18±2.68) d, 并发症发生率为4.65%,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胆道结石患者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道结石

参考文献

[1]张玮, 王悦华, 郑亚民.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8) :31-33.

[2]黄海, 何承祥, 肖诗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行胆道镜治疗隐性胆总管结石效果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 20 (4) :370-371.

[3]王亮, 杨伟, 曹文锋.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及肾结石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 (2) :196-198.

[4]Lopes Neto A C, Korkes F, Silva J L,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treatment of large proximal ureteral stones: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versus ureterolithotripsy versus laparoscopy[J].J Urol, 2012, 187 (1) :164-168.

[5]张敬坡, 冯雷, 张传宝.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手术治疗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的疗效观察[J].肝胆外科杂志, 2015, 23 (4) :259-261.

[6]周洁, 李金龙.经电子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期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伴胆囊结石的护理观察及干预[J].华西医学, 2015, 30 (6) :1123-1126.

[7]张保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5, 36 (8) :99-100.

腹腔镜胆道镜 篇4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传统开腹手术;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06-02

胆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此病具有病情复杂、发病急等特点,发作时右腹引发剧烈疼痛,治疗后易残留结石。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寒战、发热、黄疸等。胆结石治疗后复发率过高,且术后并发症过多,是肝胆外科治疗中难解决问题之一[1]。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大,易感染,术后恢复较慢,且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不仅疗效好,且微创,避免了切口感染,术后恢复快,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逐渐为医生和病按照患所接受,成为治疗胆结石常用的方法之一。本院对收治的90例胆结石进行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比发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效果更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胆结石病患,经腹部B超、CT影像学检查确诊,急性胆囊炎8例,肝外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32例,肝外胆管结石50例,结石直径为(1.2±0.4)cm。其中,男性38例,女性52例,年龄26-70岁,平均(48.2±6.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26-68岁,平均(47.1±6.3)岁,急性胆囊炎3例,肝外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18例,肝外胆管结石24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8-70岁,平均(47.8±6.6)岁,急性胆囊炎5例,肝外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14例,肝外胆管结石26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结石类型、结石直径和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入选标准[2] 病患均需通过胆道造影、CT、B超等检查,诊断为胆结石;排除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病患;排除传染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病患;排除孕妇以及哺乳期患者;排除肝肾等肝脏功能异常病患;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经过家属签署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开腹手术。病患气管内进行插管麻醉,取平卧位,分离右腹胆区的皮肤,将皮下组织切开并充分暴露,然后切开胆道,将结石取出。

1.3.2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病患进行全身麻醉,在脐下1cm、剑突下1cm、右腋前线0.5cm及肋缘下右锁骨中线0.5cm周围作穿刺点,建立CO2气腹,放置腹腔镜、Trocar及所需操作仪器,全面检查腹腔,剖开Calot区域,分离并切断胆囊动脉[3]。单纯胆囊结石病患,需通过腹腔镜到胆囊底部,胆汁吸入,在胆囊底部作出切口,放置胆道镜、取结石,充分清洗,并胆囊切口采用可吸收线缝合,清洗腹腔选用氯化钠,置入导管进行引流,并缝合切口;胆管结石病患需结扎分离出胆囊关口,剪开胆管前臂,放置胆道镜,取结石,清洗,胆管前臂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经胆道镜检查后确认无残留结石后,置入导管进行引流,并缝合切口。

1.4 疗效评价标准[4] ①无效:检查指标和症状无改善,病情有加重的趋势;②有效:部分症状消失,生命体征表现和血象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部分相关检验结果转阴;③显著:所有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表现和血象恢复到正常状态,部分相关检验结果转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住院、胃肠道恢复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4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3 结论

隨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下进行开腹探查术适应症和胆道镜探查术基本相同,如临床表现为有梗阻性黄疸病史或是有梗阻性黄疸病的,有胰腺炎病的,有反复性发作的胆绞痛、胆管炎的,肥胖、老年或不能忍受开腹手术的,或是确诊有胆梗阻或胆结石的均可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5]。

腹腔镜下治疗胆结石,具有住院费用相对便宜、住院时间短、微创及可减轻病患疼痛等优势,是治疗胆结石首选方法之一。邵明远,王泓等[6]认为,LCBDE(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使用范围广泛,将成为今后治疗胆结石的金标准。2006年美国普外科调查表明,对于EST(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不能治疗的或复杂的胆结石,LCBDE是首选。LCBDE联合胆道镜可以一次性清除胆结石,既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又能保持括约肌的完整性,且取石彻底、安全。但LCBDE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要求极高的技术,不仅要具有开腹进行胆道侦查的基础,还要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和胆道镜技术;无法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

本实验表明: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经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而采用常规传统开腹手术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疗效更显著;且观察组住院时间和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术后恢复迅速;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4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减少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腹部切口较小,可减轻病患疼痛,且有利于病患早期下床活动,提高了治愈能力,降低了病患围术期间感染的概率,及对病患腹腔影响较小,利于病患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腹部切口小等优势,患者更易接受,更加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崔小鹏,樊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4):2847-2848.

[2] 欧定武.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与开腹手术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8):366.

[3] 刘郁,于亮,段绍斌,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40-42.

[4] 张洪.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完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胆石症的对比研究[J].临床研究,2012,9(30):75-76.

[5] 许志广.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11(346):64-65.

[6] 邵明远,王泓,蒋波,等.腹腔镜胆系手术避免胆管损伤的探讨(附8240例报道)[J].重庆医学,2010,39(12):2276-2279.

腹腔镜胆道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胆道结石患者100例,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为24~64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4.57±17.34) 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为25~67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6.35±17.79) 岁。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给予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其方法为: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处理, 取右肋缘下处做1个4~6 cm的小切口, 入腹将胆道底提到切口处并妥善固定, 根据胆道结石大小用电刀切开胆道, 将胆道内胆汁吸取干净, 将胆道镜插入以彻底取净胆道内结石。

试验组给予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 其方法为: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处理, 采用三孔或四孔法手术方法对患者实施手术。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首先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 弧形切口的位置选择在患者的脐上或者脐缘上方10 mm左右, 在腹腔镜下查看患者的胆囊、胆总管解剖及炎症, 观察胆道结石的相应情况, 采用取石网套将胆道内的结石彻底取尽。若手术后患者的清凉胆汁能够经过胆总管以及胆管出现反流进入胆道后, 才能够认为胆道中没有结石残留其中。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胆道壁发生纤维化、增厚等症状全部缓解;有效:患者胆道壁发生纤维化、增厚等症状全部缓解;无效:患者胆道壁发生纤维化、增厚等症状全部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进行比较, 试验组的显效率 (62.00%) 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显效率 (36.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2.00%) 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68.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 胆道结石是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 近几年来, 该病的发病人数逐年升高, 严重威胁着广大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 目前在我过,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胆道结石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中, 以便于为胆道结石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满足患者对治疗的要求, 尽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4]。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道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腹腔镜将结石完全清除, 而开腹手术有一定的盲目性则不能做到, 有可能发生结石遗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还能保护胆道的完整性, 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对患者的以后生活无影响。尽管开腹手术在胆道结石的治疗中一直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可以防止胆道结石的复发, 对消化、免疫调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胆道被切除过多的胆汁就会影响肠道细菌的降解作用会长生相应的并发症情况, 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恰能避免对胆汁的损伤, 确保胆道的相对完好, 为患者的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共同治疗后, 患者手术切口小, 与开腹手术相比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小, 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恢复, 为患者身体功能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5]。该研究中显示, 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后,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 (92.00%) 明显好于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 (68.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证实了采用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共同对胆道结石患者治疗的效果良好, 这种结果与帅炜的[7]研究一致, 相对于来说, 该研究能够在细小的管道内对结石进行清晰的定位, 准确取出结石, 且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小, 体现了微创的理念, 有助于缩短患者胃肠功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8]。

综上所述, 对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共同对胆道结石患者治疗过程中, 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避免了对胆囊的损伤, 可以将结石完全清除干净, 创口小, 术后恢复快,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可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对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确诊为胆道结石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 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50例患者, 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试验组给予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对手术后的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 (92.00%) 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68.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显著, 一定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了患者治疗后身体及心理的康复,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道结石,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东胜, 宋小珍.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4) :114-116.

[2]何军明, 黎旭光, 钟小生,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21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11, 18 (1) :76-77.

[3]熊勇, 王心吉, 宪源,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4) :29-30.

[4]杜世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193-194.

[5]宋朝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105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1, 8 (9) :99.

[6]周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13, 48 (10) :871-872.

[7]帅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823-3833.

腹腔镜胆道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所收治的胆道结石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 (45.5±6.7) 岁, 患病时间10个月—5年, 平均患病时间 (2.6±2.1) 年,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45.1±6.3) 岁, 患病时间10个月—5年, 平均患病时间 (2.1±2.4) 年, 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辅助胆道镜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见表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都有黄疸和反复胆绞痛等症状, 经过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简称MRCP) 和B超检查, 确诊为胆道结石, 且胆总管扩张直径为1.2~2.0 cm。

1.2 方法

手术前, 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心电图等情况进行检查, 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后, 才可以继续进行手术[2]。

1.2.1 对照组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 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借助于胆道镜进行探查、取石。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 开始手术, 切除胆囊后, 在胆总管前壁切开胆总管, 逐一取出结石, 继之使用胆道镜取出残余结石并仔细检查, 证实胆道内结石已经清理干净、胆道通畅后放置T管及腹腔引流管, 使用生理盐水检查缝合情况。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使用一定剂量的抗生素并支持、对症处理等[3]。

1.2.2 观察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首先行胆道造影术, 确定结石的数量和具体位置。手术时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进行常规的“四孔法”穿刺, 建立气腹, 腹腔镜、操作设备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穿刺置入, 探查患者的腹腔, 首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中, 使胆囊管游离同时将其夹闭, 暂不切断;然后仔细游离胆囊动脉并夹闭、切断, 将胆囊游离 (待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放置完毕后将胆囊切除) , 使用胆囊抓钳向上提起胆囊底部, 起牵拉作用以利于解剖出胆总管前壁;在胆总管前壁上纵向切开0.5~1.0 cm, 处理好溢出的胆汁, 然后放置胆道镜, 清理干净胆管内的结石并仔细检查、确认结石已经被取净、胆总管通畅后, 放置T型管及腹腔引流管引流, 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好切开的胆总管前壁, 并使用生理盐水检查缝合情况;术后继续相关综合治疗等。对于单纯胆囊结石患者, 用穿刺针在胆囊的底部进行穿刺, 将胆汁处理好后, 在胆囊的底部切一4~8 mm的切口, 然后置入胆道镜取石, 确认结石被取净后, 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好胆囊底的切口,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 放置引流管于胆囊周围处引流, 将腔镜器械撤出, 缝合切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抗生素应用及支持、对症治疗等[4]。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取净率、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5.0处理分析,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经过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患者的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患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时间方面,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取净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结石取净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结石取净率为90.0%, 两组患者的结石取净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人们日常锻炼越来越少, 年龄越来越大, 导致胆道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如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等, 虽然操作比较方便, 可以充分暴露手术区域, 但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患者住院时间长, 身体恢复慢, 严重影响了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保守的医学人士认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会产生以下并发症:胆总管无法暴露、解剖, 胆囊三角韧带和十二指肠严重粘连, 重症胆管炎, Mirrizzi综合征, 肝外、肝内胆管狭窄、肝内胆管结石等, 并且不适合以下患者:胆囊或胆管恶性病变的患者, 不耐受气腹的患者, 心肺等脏器功能差的患者, 但是这些缺点没有经过统一、权威的鉴定[5,6,7]。内镜技术近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 微创治疗胆道结石手术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 成为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是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将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缺点最小化, 优势最大化, 操作简单,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疗效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使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被广大医生和病人所青睐。手术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使用常规穿刺抽吸的方法, 确定胆总管的位置, 避免手术出现意外情况, 促使手术顺利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后, 会因为腹腔粘连比较少, 造成窦道形成的时间也比较长, 所以患者的带管时间必须超过4周, 避免引发胆汁性腹膜炎。胆总管切口缝合好之后, 要在T管长臂注入生理盐水, 来检查切口是否完全缝合, 避免手术后发生胆瘘。置入T管的同时, 腹腔引流管的置入也非常有必要, 因为胆总管结石取出后, 管壁水肿消退, 容易出现T管周围胆汁漏出的情况, 借助于引流管, 将胆汁引出体外后, 很快就可以恢复, 并且手术是在监视屏的直视下进行操作, 降低了胆道和十二指肠损伤的几率, 并且有利于一次性取出结石, 置入T型管[8]。

该研究60例患者中, 分别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辅助胆道镜治疗, 来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疗效, 结果证明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 可以在细小的管道内对结石进行清晰的定位, 准确取出结石, 且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小, 体现了微创的理念, 有助于缩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也比较短, 患者手术后第1天就可以饮用少量的水, 第2天就可以食用半流质的食物, 并且止痛药和止血药的使用量也比较少, 所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更适合用于治疗胆道结石患者,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13, 48 (10) :871-872.

[2]郑荣.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15) :78-79.

[3]周风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9) :2019-2020.

[4]帅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832-3833.

[5]杜世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193-194.

[6]粱晖, 董启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 (2) :142-143.

[7]朱明辉, 蒲青凡, 金凯, 等.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等离子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2) :1992-1993.

腹腔镜胆道镜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有胆道结石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男18例, 女27例;年龄24~71 (45.1±1.6) 岁;胆道结石病史1~10 (4.2±2.6) 年;治疗组男19例, 女26例;年龄23~70 (45.3±1.5) 岁;胆道结石病史1~9年 (4.4±2.7)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全麻后通过开腹方式实施胆囊切除术, 将胆总管切开后将结石取出, 经胆道镜检查证实没有结石残留后, 实施T管引流术。

1.2.2 治疗组

全麻后实施常规“四孔法”穿刺, 具体包括剑突下1cm处、脐下1cm处、肋缘下右锁骨中线及右腋前线各0.5cm处分别作穿刺点, 分别将其作为主操作孔、观察孔、两个辅助孔。制CO2气腹后, 按照一定的顺序穿刺置入Trocar, 对腹腔进行探查, 通过解剖calot三角使胆囊动脉充分分离并进行离断处理。 (1) 胆管结石者, 将胆囊管口打结, 将胆总管前臂纵行剪开0.5cm左右, 将溢出的胆汁充分吸净, 放置胆道镜, 将胆管内结石清理干净, 经胆道镜检查确定没有结石残留后, 放置T型管, 然后缝合胆管前臂实施腹腔引流处理; (2) 单纯胆囊结石者, 腹腔镜穿入腹腔后对腹腔进行探查, 在胆囊的底部4mm左右作切口, 待胆汁完全吸净后, 置入胆道镜实施胆囊取石, 清理干净后, 缝合胆囊切口, 用抗生素类药物及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反复冲洗, 放置腹腔引流管处理, 缝合肌肤。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胆道结石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价[1]

临床治愈:腹痛、发热等症状彻底消失, 术后检查显示结石完全去除, 没有任何残留;有效:腹痛、发热等症状明显好转, 术后检查显示结石去除量在50%以上;无效:腹痛、发热等症状没有好转, 术后检查显示结石去除量未达到5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两组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对照组术后 (21.08±3.15) h肛门排气功能复常, (28.51±3.47) h可以下床活动, 住院治疗 (8.92±1.58) d;治疗组手术后 (8.19±1.44) h患者肛门排气功能复常, (15.72±2.16) h可以下床活动, 住院治疗 (5.12±0.97) d。三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发现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手术方式对胆道结石患者实施治疗, 与常规开腹胆结石手术比较, 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1) 手术操作产生创伤较小、患者承受的痛苦轻、术后恢复幅度快, 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手术治疗后肠道蠕动功能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可明显缩短, 术后1d就可以饮水, 第2d可进流食, 住院时间较短, 对早期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 镇痛药物的实际应用剂量较少, 术后疼痛较轻, 第1d患者就可以下床活动, 使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降低。 (3) 手术产生的切口较小, 发生感染几率低。 (4) 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2]。

参考文献

[1]余国忠, 聂向阳, 何永忠, 等.硬直胆镜与纤维胆道镜在胆道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广东医学, 2013, 34 (4) :566-567.

腹腔镜胆道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186例胆道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研究组男45例,女48例。年龄25~65(43.85±5.76)岁。对照组男46例,女47例。年龄26~68(43.67±5.78)岁。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排除具有肝癌、胆囊癌等疾病,患者均自愿参加并无精神类疾病。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行全身麻醉,麻醉后进行手术,切口长10~1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直至暴露胆管,待视野清晰后进行胆囊切除,暴露胆管后,采用胆道镜进行胆管检查,将胆道纵行切口10~12mm,并清理胆道结石,清理完成后采用T管引流。研究组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主要利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疗法。患者行平卧位,躺平后进行常规消毒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进行腹腔镜操作孔与观察孔的穿刺,穿刺孔大小为1cm左右,穿刺位置为肝部肋缘下部,进行气腹针的放置,并建立人工气腹,气腹采用CO2气体。进行腹腔镜四孔穿刺,穿刺后按照手术器械使用标准进行手术,待观察到胆囊后,将胆囊三角区进行解剖,并结扎胆囊动脉,使胆总管充分暴露,于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相连上方1cm位置行纵形切口,切口大小为0.5~1cm,将胆道镜放入,并对胆管进行检查,检查部位主要包括肝内胆管和胆总管,观察结石的大小、数量与位置,对<1cm的结石直接取出,>1cm者,则先碎石后取石,取石时采用套石篮,如遇无法通过碎石仪粉碎取出的结石,则在术后进行T型管引流,引流6~8w后进行胆道镜取石。两组术后进行相同的抗感染治疗。

1.3疗效判定痊愈:胆道壁纤维化、增厚症状消失,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结石彻底清除;有效:胆道壁纤维化、增厚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证实结石彻底清除;无效:胆道壁纤维化未见好转,且结石未清除干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治疗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1.3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72.39±12.03min,术中出血量为11.68±4.65ml,术后排气时间为15.21±3.46h,住院时间为6.58±2.48d,对照组分别为108.68±15.78min、术中出血量106.38±23.74ml、56.84±7.68h、15.67±2.53d,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8.60%,对照组为12.9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胆道结石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后经常出现右胁痛、恶心、纳差等症状。临床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开腹手术与微创手术都能有效清除结石,但开腹手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面积切口的操作,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许多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出血、胆瘘等并发症,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与住院时间[3]。此外,通过开腹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经常出现结石遗漏现象,严重时造成手术治疗效果差,需再次手术等。微创手术作为目前外科手术中较为先进的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的体表进行穿刺孔的穿刺,并建立气腹,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的损伤,且通过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应用,结石能够得到发现与彻底清除,在保证胆道完整性的情况下,降低再次手术的几率。

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1.36%,可见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清除结石,避免结石遗漏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杜绝了再次手术的发生,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8.60%,对照组为12.90%,可见,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率更低,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清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6(6):36-37.

[2]梁锦韶.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65-66.

[3]史绍勇.联合腹腔镜和胆道镜的微创手术在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54-55.

腹腔镜胆道镜 篇9

关键词: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护理

作者简介:张波 1976 汉 本科 贵州普安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普外科方面工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3-02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胆囊结石发生率越来越高,及时给予胆囊结石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1]?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使其在胆囊结石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我院为研究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护理措施,选取收治的70例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分别给予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5例,女10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53.1±4.5)岁,平均病程(5.4±2.1)年;单发结石15例,多发结石11例,胆囊息肉9例;对照组男27例,女8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53.3±4.1)岁,平均病程(5.7±2.3)年;单发结石17例,多发结石10例,胆囊息肉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胆道镜微创保肝取石术治疗,行气管插管全麻处理,在患者脐下10mm部位建立人工气腹?先使用腹腔镜详细探查患者腹内情况,对患者胆囊结石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进行确定?对于蓝色的胆囊壁可进行保胆取石术,因为胆囊壁相对较薄,炎症较低;对于白色的胆囊壁因胆囊壁较厚,水肿现象严重,需在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实施保胆手术?腹腔镜对胆囊进行准确定位后,可在其底部切一小口(长约1cm),吸净胆汁,随后将结石使用取石网篮套取,胆囊管通畅后缝合胆囊壁,并留置引流管,术后24-48h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拔除,术后3-天即可出院?围手术期,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入院指导?注意事项?常规术前准备?常规术后护理等;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综合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并发症护理等?

1.3观察指标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观察患者腹内有无积液及结石取出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后叮嘱患者半年后来院复查,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取石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B超检查,术后取净率达100%,两组患者胆囊结石取净率比较,无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胆绞痛1例,右上腹胀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对照组出现胆汁漏1例,切口出血2例,胆绞痛3例,右上腹胀痛3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术后半年来院复查,经B超检查结果可知,均无复发病例?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均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综合护理

术前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由于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属于治疗胆囊结石的新技术,良好的心态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护理人员术前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通过详细向患者讲解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治疗内容及预后等,提高患者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疾病观;另外还可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胆道镜微创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优势,提高患者治愈信心,从而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术前综合准备?术前帮助患者完成心功能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血常规等各项检查,并经B超测定患者空腹高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腹部区域进行常规备皮,积极进行药敏试验,术前禁食?禁水,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

(2)术后护理

术后基础护理?术后帮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并密切观察其意识?血压?呼吸?脉搏?面色等,并检查患者切口有无渗液?渗血现象发生,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需积极对患者进行液体补充,术后6小时患者若无明显不适症状可下床活动?饮食护理?术后患者近期饮食应以高蛋白?少油?高热量等清淡饮食为主,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可适当增加饮食量,调整饮食方案?术后为了避免发生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在饮食中应禁止食用巧克力?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并发症护理?胆汁漏为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因术中切口缝合不佳?电灼伤等因素引起的,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管内液体的颜色?性状及量,询问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切口感染?出血也为常见并发症,虽然该手术方式具有微创特点,但因脐下血运丰富,手术操作器械可严重损伤患者脐部,因此护理人员术后需密切观察其切口情况,保持切口周围皮肤干燥,一旦发现渗液?渗血现象需及时给予对症处理[2]?

综上所述,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显著,结石取净率高,且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风险,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建新,谭龙.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療效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1):28-31.

腹腔镜胆道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B型超声或CT等检查确诊, 胆总管平均直径为 (1.5±0.6) cm, 肝内外胆道结石平均直径为 (1.2±0.5)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18~78岁, 平均 (48±6)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21例, 年龄17~78岁, 平均 (48±6)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传统开腹胆管切开取石术, 硬膜外持续麻醉后, 于右上腹做一切口, 视野开阔后, 对肝内外胆管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探查到结石后对此胆管进行切开取石操作, 清除结石后先给予引流操作, 均行T型引流, 然后进行缝合, 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

患者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 取平卧位, 行气管内插管麻醉, 药物起效后开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腹腔镜四孔法进行手术操作, 在腹腔镜下先采用超声刀对粘连部位进行剥离, 然后利用镜头扫描显示, 对胆囊管、胆囊动脉、胆总管进行仔细观察, 分离胆囊动脉后, 行胆囊切除操作。对胆总管进行穿刺, 观察是否有胆汁漏出, 有胆汁漏出可明确病变, 然后于胆总管前壁做一个1 cm切口, 将胆汁完全吸出, 利用取石钳将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并放入准备好的样本袋内。对患者胆总管进行全面检查, 观察是否存在结石残留情况, 于患者剑突下置入胆道镜, 将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胆道镜注入胆总管内, 对胆总管进行冲洗, 并进行仔细检查, 准确判定无结石残留后, 将胆道镜、腹腔镜撤出, 并根据胆道镜检查结果判定是否予以患者术后引流[2], 对需要进行引流的患者, 均采用T管留置引流, 最后缝合小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漏、结石残留、胆道出血、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肝内外胆道结石是胆结石病变中一种较常见的病症类型, 结石可发生于肝内胆管或肝外胆管或合并出现。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方式的不断改变, 其病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临床对此类病情的确诊, 可在B型超声、CT、逆行胰胆管造影或胆道镜等检查下, 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定, 其中逆行胰胆管造影及胆道镜的诊断效率极高[4]。

肝内外胆道结石随病情发展, 可导致胆管梗阻或胆管狭窄等重度并发症发生,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 临床需及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治疗, 以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和生命质量。过去常采用传统开腹胆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 由于腹部切口较大, 会增加患者术中出血量, 加重对患者的创伤性, 还易导致胆漏、结石残留、胆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发生, 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增加了治疗危险性, 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延长住院时间。一旦结石残留, 就存在病情复发的可能, 需再次进行治疗, 加重了患者二次治疗的痛苦[5]。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肝内外胆道结石进行治疗,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较传统开腹胆管切开取石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还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虽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开腹手术, 但其具有创伤性小、切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患者痛苦小、治疗时间短等优点[6], 且手术操作较安全, 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开腹胆管切开取石治疗。腹腔镜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 它可利用微型镜头对腹部进行扫查, 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传导形成具体影像并利用数据显示器显示出来, 便于医师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观察, 在肝内外胆道结石治疗中, 可辅助医师准确判断结石位, 发现粘连部位等, 在清晰视野下对病灶进行处理, 提高对症治疗的准确率[7]。腹腔镜手术方式有多种, 四孔法的使用, 可促使医师在清晰视野下, 利用相应配套手术用具对患者病变进行全面处理, 切口较小, 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 而且切口恢复后不易遗留瘢痕[8]。为彻底清除胆道结石, 避免结石残留致病情复发, 可联合胆道镜对患者进行治疗。胆道镜不仅用于术前检查, 而且可以在术中对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其分辨率较高, 利用镜头对病变区域进行全面扫查, 形成清晰图像, 供医师对结石是否残留进行全面了解, 可有效降低结石残留概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 胆道镜的镜头不仅可以直视, 而且可以弯曲, 便于医师对病变盲区进行扫查、观看, 发现隐藏病灶, 将病灶彻底去除[9]。因此,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 发生结石残留的概率较小。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T管引流, 这种引流方式可以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对于结石残留较多、胆总管下段不通畅患者, 不宜给予T管引流;一般对于确认无结石残留、胆总管通畅患者不予以T管引流。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 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其生命质量, 需对患者实施术后护理[10]。适时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其对疾病的认识, 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及预防效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保持良好心情, 并增进医患关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可避免因不正当饮食带来的危害, 且正确的饮食方式可加快患者切口愈合, 进一步提高恢复效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干预, 可提高其机体免疫能力, 促进病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术后胆漏、结石残留、胆道出血、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对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并具有切口小、创伤性小、切口美观等特点。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胆管切开取石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漏、结石残留、胆道出血、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对肝内外胆道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并具有切口小、创伤性小、切口美观等特点。

关键词:肝内外胆道结石,腹腔镜,胆道镜,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培龙, 金大社, 郭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5) :37-38.

[2]吴黎明, 程彩涛, 王江华,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再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 (7) :516-519.

[3]张文伟, 任芝莉, 曹天生.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5) :24-25.

[4]刘洪.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6) :140-141.

[5]雒宏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28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3, 37 (11) :1069-1070.

[6]王俊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52) :87-89.

[7]吕培标, 周志涛, 毛常青,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24 (5) :717-719.

[8]骆建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管切开取石术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微创治疗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4) :47-49.

[9]陶锐, 周晓宏, 张祥,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 (2) :170-172.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的体会下一篇:法律服务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