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方法三字经

2024-08-25

语文学习方法三字经(共13篇)

语文学习方法三字经 篇1

语文学习三字经

1、正音

认声母 辨韵音 读准调 直呼出

2、字形

依部首 辨结构 想画面 多比较

善归类 勤查典 易错字 重点记

3、字义

理解字 不忘词 认部首 识大意

善比较 明意思 多造句 解字义

4、写字

上留天 下留地 横要平竖要直

横后竖 撇后捺 左到右 上到下

先中间 后两边 先里面 后封口

姿势正 心平静 先记字 再写成

5、学词

解词义 方法多 不离句 是基础

想图画 作描述 互比较 细推敲

明语镜 辨准确 词分解 再合并

找近反 推词义近义词 难分辨

搭配词 造句子 明范围 知深浅

反复辨 词义现 细读词 明范围

标准定 类自明 词搭配 讲方法

的地得 辨明白 名词前 要带的`

动词后 得跟走 动词走 地带头

明词意 细推敲 经常用 忘不掉

生活中 词语丰 多观察 记心中

多读书 勤摘抄 时整理 常运用

6、学句

要解句 先细读 定重点 细品味

结合图 理关系 巧联想 扣词语

扩缩句 剥竹笋 上下看 变句式

明结构 提问题 再解答 扩充句

的地前 词语省 得字后 再删去

细细读 须完整 收缩句 要记清

变把字 很容易 把对象 放动前

反问句 先明意 写出句 变陈述

先解词 明词义 巧搭配 再细读

通读句 明大意 理条理 排顺序

缺成份 补充之 矛盾句 去一个

词重复 删其一 词颠倒 要调正

搭配错 重安排 用错词 须改正

意未尽 点逗号 完整句 划句号

感情强 打叹号 有疑问 用问号

词并列 标顿号 引下文 添冒号

说的话 加引号 并列句 用分号

7、阅读

(1)分段

读全文 明思路 抓特点 段自明

同内容 并成段 单意思 独成段

时间明 按推移 叙事情 视变化

地点清 按转换 是说明 依内容

(2)段意

概段意 方法多 可归并 善取舍

总起句 总结句 过渡句 莫放过

重点词 关键词 串成句 段意明

(3)中心

明内容 清目的 连段意 答问题

审清题 仔细品 析人物 思言行

抓要点 明背景 叙事情 抓重点

写景物 思特点 细推敲 套格式

(4)中心句

中心句 是灵魂 抓主旨 明目的

寻总起 找总结 觅过渡 不可略

(5)读篇

览全文 明内容 词句段 细品赏

深入读 悟感情 记叙文 很重要

六要素 必分清 说明文 层次清

仔细读 自然明 寓言篇 趣味浓

童话文 都爱读 颂善美 陶情操

(6)读古诗

明背景 知诗人 扣字眼 解诗题

抓关键 明诗意 配音乐 想画面

想意境 悟诗情 多咏诵 背诗文

(7)朗读

口齿清 读准音 不丢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重复 不颠倒 不破句

不磕巴 反复读 声洪亮 句流畅

陈述句 语调平感叹句 调下降

疑问句 调上扬 辨清句 读好调

停顿时 有层次 按节奏 作强音

重读音 有规律 快与慢 按感情

(8)背诵

要背诵 先读熟 理词句 抓关键

细分析 再返原 抄一遍 记得快

8、作文

(1)观察

观察好 得用脑 眼耳鼻 嘴与手

观察时 都用上 先用眼 细细瞧

形色态 细分辨 听声音 嗅气味

触形态 动脑筋 有顺序 善比较

突重点 巧联想 抓特点 观察好

(2)收集

多用心 善思考 勤摘录 多剪报

(3)审题

要作文 先审题 明范围 扣题眼

知数量 清人称 附加语 须重视

(4)选材

选材料 须扣题 熟材料 先选新

新材料 先选奇 既真实 又典型

(5)构思

定中心 宜扣题 无须多 不偏离

既正确 又鲜明 立好意 才下笔

(6)题纲

列题纲 搭架子 定中心 理思路

清结构 理头绪 明详略 细琢磨

(7)开头

开好头 是关键 直入题 设悬念

描绘景 抒发情 借故事 引入文

先概述 再具体 借哲理 巧议论

简明进 龙头现 方法多 灵活用

(8)内容

素材多 有取舍 重细节 重心理

真心话 随处见 真情感 随处现

事件清 人物明 猪肚型 内容丰

(9)结尾

结尾好 味无穷 自然收 忌添足

巧总结 点中心 善启发 留余地

如凤尾 五彩闪 成一体 后照应

(10)过渡

衔接段 靠过渡 关联词 有妙用

用句子 架设桥 用段落 妙连接

过渡语 如脖颈 衔接好 一体成

(11)具体

写文章 须具体 多形容 多修饰

细心描 大胆想 善分解 巧对照

从整体 到部分 先场面 后聚焦

(12)绘景

形色态 闻触感 观察清 抓特点

按顺序 常联想 融入情 精描绘

(13)状物

选好物 先熟悉 明来历 知用法

察外形 按顺序 形与色 要看清

抓重点 细描绘 想实景 融感情

(14)叙事

六要素 要记住 年月日 写清楚

环境清 人物有 起因前 脉络连

写结果 别含糊 有重点 有详略

(15)记人

描肖像 记衣着 绘长相 点神态

言与行 要逼真 察心理 见精神

(16)修改

读中改 细增删 调并换 文意畅

标点号 用恰当 多推敲 严把关

热加工 冷处理 互批改 互借鉴

(17)改写

通读文 明要求 细比较 找差异

增删换 细推敲 再通读 达目标

(18)扩写

明中心 抓要点 善想象 多联想

多角度 多描写 抒真情 巧议论

(19)缩写

抓中心 明要点 理思路 清梗概

去枝叶 留主干 无修饰 无牵绊

(20)看图

看仔细 想合理 一看人 二看景

三看事 分主次 推前因 想结果

看中想 想中求 求创新 立意秀

(21)应用文

写日记 有格式 见闻感 都可记

写书信 按格式 言得体 有中心

板报稿 重选材 言简明 标题新

应用文 讲格式 多实践 活运用

语文学习方法三字经 篇2

背,就是背诵。现代年轻人好像特别反对背诵,认为网络上什么都有,一搜不就搜到了吗?干吗还要去死记硬背呢?其实,要想学好语文,绝对不能少了背诵。朱自清先生是语言大师吧,他对吟诵、背诵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文科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却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地读这些诗集,读了是和没读一样。”对于诗,背下来的,才是自己的;没背下来的,永远是别人的。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这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谨记!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讲的背诵的重要性。背诵是积累,背诵是语言存款,是文化存款。你儿时不存款,长大时如何有积蓄消费呢?再说了,12岁以前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儿时背诵的东西,就像刻在石头上一般,终身难忘。如果错过记忆的黄金时期,那可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读,就是阅读。古人说“开卷有益”,今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的好处不必多说了。但现代社会是书籍泛滥的社会,那么多书,我们该读什么书呢?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读不入流的书,不读三流的书,要读就读一流的书、经典的书。因为人生有涯,而书无涯,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显然是不可能的。所谓经典的书,就是经过半个世纪或一个世纪以上,被时间和广大读者共同认可推崇的书。经典的书已有定论,我不多说,但怎么读书,怎么读经典,却值得说一说。许多老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本是好心却倒了学生读书的胃口。什么是好词佳句?用在最合适、最恰当之处的词句才是好词佳句,当把它从语言环境中剥离之后就再也不是所谓的好词佳句了。因此,建议老师们不要再让学生做摘录好词佳句的事了。关于读书笔记,因为阅读分泛读和精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泛读,泛读讲究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乐趣,泛读是量的积累,因此不必写读书笔记。精读讲究读深、读透,精读时可写读书笔记。我建议语文老师们用人生几十年精读几本书,如《论语》《老子》《红楼梦》《唐诗三百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的体悟是:精读一本经典,胜过泛读一百本流行书。

写,就是写作。可以是写日记,写随笔,写故事。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在文章中说,假如他是语文老师只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一件是让学生每天写日记。看来写日记是很好的语文训练方法,因为写日记随性: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可叙事可抒情。写日记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它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极有好处。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言训练也要像练武唱曲一样,方能熟中生巧,下笔如神。

小学语文教学“三字经” 篇3

关键词:教真语文 教实语文 教活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当下呈百花齐放之势,“板块式”、“朗读式”、“高效式”等教学法层出不穷,各大流派相互斗艳。欣喜之余,掩卷沉思,总觉得有哗众取宠、跟风之嫌。叶圣陶先生说过:何为语文?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以课例为载体,教会学生言语表达,正确使用母语。这应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旨归,即要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活语文,说到底就三个字“真、实、活”。

一.课堂要真

“真”就是朴实无华,不做作。真语文,核心在一个“真”字,提倡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真”在真境与真情。一是“真”在真境。课堂不能失真,尤其是表演课。时下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正趋于商业化操作,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课堂变成舞台,执教者由于在意听课者的反应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不同:前者追求“真”,后者追求“美”;前者表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后者展示演员排练的结果。教学不是表演,不能变味,更不能异化。课堂上,要关注的始终是学生。老师上课,就是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二是“真”在真情。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更是科学艺术。科学需要严谨和规范,需要按事物发展规律行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科学摒弃虚假,科学需要真情。像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朴实无华,朴实到只用粉笔和黑板,无华到老师只用嘴的语文课,贾志敏老师的课是真语文课。如教“鞠躬”一词,贾老师带学生练读后,请一生上台演示鞠躬的动作,这名学生刚开始面向全班同学鞠躬,这时贾老师说:“哎,不好随便鞠躬,应该向尊敬的人,向老师、师长鞠躬,向谁鞠躬啊?”随之,贾老师从“鞠躬”出发,向孩子解释了东方和西方在礼仪上的区别。贾老教给孩子的是一个词,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更是做人之道。又如贾老师问学生知道哪些赞美教师的话。一个学生说道“刻在木头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未必流芳百世,老师,你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的永存。”听到这样的话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嘴巴里冒出来,贾老师真诚地请她上台,之后孩子再次清晰地把自己最美好的语言朗诵出来。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贾老师恭恭敬敬给她鞠了一躬,这不是作秀,不是做作。而是一个人民教师给予孩子最好的礼赞。孩子感动地说:“接受了你的鞠躬,我要像您做一个伟人。”正是这样的真情真诚触动孩子的美好的心灵才会产生如此美好的境界。

二.教师要实

学高为师,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扎实之处在于眼界、表达和涵养三端。首先,语文老师眼界要实在。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目光要准,心地要善,嘴巴要甜。目光准,要看清学生的潜质,发现学生的问题,挖掘文章文章背后的东西。心地善,要爱学生,发自内心的,不是放在嘴上说的。骗孩子、捉弄孩子、忽悠孩子,那不是爱。发自内心的爱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子女,打心底喜欢他(她)。要有批评学生,不能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爱。嘴巴甜,会表扬孩子。表扬得他心花怒放,让他欲罢不能,让他有动力,让他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语文教师表达要实用。语文老师要自己会说会读。于永正老师说全国90%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原因就在老师。课文不能像播音员那么读,不能像录音磁带那么读,读好课文至少需要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例如读《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个“下雪了”——一觉醒来推开门一看下雪了,我怎么不知道?因此“下雪了”是疑问,虽然后面没有问号。后面“下雪了”是广而告之,希望大家出来看。因此才有了二、三、四句。然后有第二层次“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这是一篇很完整的课文,讲了一个很生动、有趣、逻辑性很强的故事。小孩听你这么点拨,明白了文章需要这么写,他就能提高。最后,语文教师储备要充实。备课要能背课,即先背课文,读熟且背熟。现在我们老师不是研究课文的内在结构、文字使用,而是考虑课件、噱头、包袱、亮点。课堂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现场生成的。“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叶澜)生成不是无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生成是一种建构。只有的建构才是生成的,建构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途径。

三.学生要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活起来、动起来,万物才有生命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我们要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可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小学语文的课堂也是如此。第一,把课堂还给孩子,给孩子自主表现的空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组织诗歌比赛、去模拟小老师等,感知语文魅力,积淀语文素养,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二,把课堂还给孩子,给孩子自主练习的空间。低年级学生虽小,但兴趣广泛,并有一定自主能力,教师应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把课堂还给孩子,给孩子以自信自尊的空间。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谦虚是美德,过分谦虚也会让学生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就好比精神上得了“软骨病”,要如电影《麻辣男女教师》中教师一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学生自信,就有创新动力。

“拨开云雾见青天,吹尽狂沙始到金”。语文课做到“真、实、活”,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之道。所以语文教学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与生命的对话,诚如此,语文教学有“真”的深度、“实”的厚度和“活”的宽度,语文学习的外延自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于永正.于永正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语文学习方法三字经 篇4

1、通过老师介绍、自学、同桌讨论等学习形式,丰富对《三字经》21—26节的了解,学习古代名人圣贤刻苦学习的精神。

2、朗读、背诵《三字经》21—26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其中《三字经》就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读本之一,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

2、这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下篇1—20节,先分小组来背一下。(学生背诵)

3、这部分《三字经》讲述了历史朝代的更替演变,你从中了解了哪些历史知识呢?(学生汇报交流)

二、新课

1、《三字经》从21节开始讲述历名人圣贤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21—26节,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会更大。

2、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再对照拼音,把这些内容读正确,读流利。

3、自读,指名读,正音。

4、先看21节,这里的“仲尼”指的就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的学问很大,被人们尊称为“圣人”,他还有三千个弟子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人们敬仰的大教育家,他曾经拜一个7岁的孩子做老师呢,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项橐”,这就叫“师项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这段有趣的故事呢?(老师讲故事) 课题研讨教案

5、古代的圣贤都如此勤学好问,我们普通人更应该勤奋学习。

6、指名读“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齐读。

7、22节中讲的“赵中令”是指一个名叫“赵普”的人,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时他担任中书令,身居宰相高位。关于“赵中令” 赵普勤奋学习的事,我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8、齐读“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9、下面4节中还讲了很多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因为内容比较多,所以我们分小组来学习。第一组学习23节,第二组学习24节,第三组学习25节,第四组学习26节。你先读读《三字经》,再读读下面的文字说明,想一想你学习的这一节内容中讲了哪些感人的故事?用笔圈出人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感人的事情。

10、学生对照资料自学。

11、指名交流,同时朗读相关内容。

三、总结深化

1、看来我们今天的收获真的很多很多,不仅认识了许多古代名人,而且了解了他们勤奋学习的感人故事,谁能带着对这些人的敬意来朗读《三字经》。(指名读,齐读)

学习三字经心得 篇5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目前多数企业也将《三字经》作为培训员工的一门必读科目,下面是我读《三字经》的一些感悟。

《三字经》背后的故事,内含的人生哲理,让人久久沉浸其中。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任何走向现代化的社会都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社会发展了,就会更着重于礼节修养,这正是目前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关注热点的原因。《三字经》讲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对长辈的尊敬、兄弟之间的友爱、做人准则和治学态度,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被中国人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拥有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它所传达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三字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和深入推广三字经的必要性决定了在企业文化中应让员工做到自身发展与道德学习的同步。

从“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这一句中,我们做为国寿人,要理解公司和职场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成就了国寿,国寿也成就了我们,这也是公司的“成已为人,成人达已”的双成文化精髓。

学习《三字经》心得体会 篇6

学习《三字经》心得体会

提到传统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三纲五常‛。这‚三纲五常‛也收录在《三字经》里:‚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三纲五常‛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占据绝对地位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并不否定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统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维护封建统治最有力的武器,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但我们决不可否认儒家的这一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就如同《三字经》一样,个别之处也许与现时格格不入,但《三字经》里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字经讲要》在序中称‚《三字经》之内容涵盖甚广,有教学之要、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是一部‘国学简要索引’,或者叫‘中华文化小百科’。‛读《三字经》,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食品标签(三字经) 篇7

包装品,仔细瞧,看名称,通俗好。

中文字,很重要,洋字母,藏机巧。

看日期,别忘掉,保质期,骗不了。

倒计时,防颠倒,过期货,绝不要。

看成分,一条条,分主次,莫混淆。

看含量,知多少,掺汤水,警惕高。

看产地,莫急躁,耍花招,胡乱标。

看功能,勿中招,称疗效,不地道。

头疼脑热上医院,打针输液才可靠。

添加剂,挺花哨,禁用品,它不标。

吃下肚,糟了糕,明白人,多请教。

消费者,捂腰包,火眼金睛识奥妙。

发现问题去举报,假冒伪劣无处逃。

保质量,保安全,男女老少乐陶陶。

语文课激趣“三字”策略 篇8

在语文课堂上,我鼓励所有的学生去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在传统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归纳到:做人不能见异思迁,贪心太大,会一无所获。而今,我鼓励学说:“你喜欢这只小猴子吗?为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不喜欢,也有人说喜欢小猴子,这只小猴子不满足于现状,总有新追求,新目标的进取精神。虽然最后它一无所获,但是体现了这个追求的过程。我想,这两种答案都反应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尤其是第二种更体现了思维的求异,更值得肯定。”

只有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激发他们说的“欲望”,鉴于我们班容量大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一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二来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更重要的是给那些不喜欢在大场合中讲话的学生创造空间。提供条件。我们知道,课上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除了不会回答、懒惰的原因外,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心理原因,害怕讲错,怕老师、同学笑话,现在变成了小范围的同学的之间的学习,这些同学会“无所顾忌”的。因为同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上有很多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可以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我结合当代小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大胆采用“演”这种形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为孩子们搭建起学习语文的立体大舞台。

例如,我在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学生编排了不同版本的《西门豹新说》。一群孩子重演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故事。学生在充分理解与颁会文中人物特点的同时大胆进行创新。在这个课本剧中,一群孩子大胆地把现代的思想、语言、物品等用到剧本之中去,把古代、现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感觉是幽默、生动、有趣、新鲜、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是别开生面。学生为了演的更出色。积极主动的对课文中的词、句段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想让他们学好都难。

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

我在讲《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学生看着题目思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吃水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挖井人是谁?有人问为什么挖井。然后,开始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先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在他们争论中加以引导。比如说在回答吃水是什么意思时,有小朋友说,吃水是绍兴方言,是喝水的意思。马上有个学生指出文章写的是瑞金。怎么会有绍兴方言。最后在争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吃水是很多地方的习惯说法,和喝水是一个意思。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学生培养各自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的思维得到碰撞,碰撞出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小学生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三字经》初中生学习心得 篇9

关于我学《三字经》的感受,我想说三个方面——

一、学习《三字经》的过程

可能是从我会说话没多久,妈妈就开始教我背《三字经》了。最初,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会背几句后,爸爸妈妈都表扬我,我更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我背着背着,就不想再背了,因为我觉得《三字经》太长,我又不想知道它的意思。

再后来,妈妈给我报了国学学习班,在这里我明白了《三字经》的一些意思,便逐渐背了下来。

二、学习《三字经》的内容

《三字经》共有6部分:第1部分是说学习重要的;第2部分是说孝敬礼仪的;第3部分是用一到十讲日常生活的;第4部分是说四书等著作的;第5部分是说中国朝代历史的;第6部分是说小时候好好学习,长大有作为的。

三、对《三字经》的应用

我觉得每一部分都很有用!有时我还用里面的语言呢!我举一个例子吧:有一次,我看到电视上说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很可怜,我就给爸爸妈妈说:我们去领养个孩子吧!爸爸妈妈说我有同情心,我马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吗!我把爸爸妈妈都逗乐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呢!

语文学习方法三字经 篇10

李双红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情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的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的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新”激趋

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高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就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因为,“新”的设计,“新”的结构,“新”的讲授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境”激趣

在情境中教学,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运用情感教育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播放音乐,实物展现,语言描绘,图画再现,联系生活等。

三、以“情”激趣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在授课时候,更应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

四、以“动”激趣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动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让大家亲自参与,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充分动起来,使大家在活动中充分战线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创新火花,增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文本,体会文本,全体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到升华,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好奇和疑问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声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六、以“巧”激趣

要做到让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持续保持而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语文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活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这种艺术选择尤为突出。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紧扣教材,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极富逻辑性,让学生的是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同时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也应追求“巧”字,切忌教学形式程式化,一成不变。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采取灵活的授课方法: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比较型,质疑型等。

“新”、“境”、“情”、“动”、“疑”、“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方法。其实,除此之外,还包括很多,如打造自我品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重视榜样的作用等等。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让学生抬起他们低垂的头,面向知识的彼岸。

广告创意“三字经” 篇11

怎样才算好的广告创意?广告界一直对此争论不休。广告大师奥格威认为:广告的目的是销售。好的广告创意必须能够创造良好的效益, 为了创造良好的效益你就要善于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想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广告创意本身的差异性和美感 (艺术性) 是最好的“良方”。其实, 好的广告创意的标准就是三个字:“异”、“艺”、“益”。

创意即创新。创异, 就是要使广告与众不同。为什么要做到与众不同呢?这就是广告创意的讯息传播方面的任务。广告只有与众不同, 才能在广告泛滥的世界中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有人说,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注意力时代, 注意力是财富和力量。这个说法用在广告业是再合适不过了。广告要获得成功, 第一步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创异”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

广告诉求的精髓就在于差异。什么样的差异能使受众产生兴趣?不会是微不足道的细小差异, 也同样不会是对消费者无关紧要、不起重要作用的差异。真正有价值的差异在于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同利益和好处, 这才是广告诉求所要寻找的“卖点”。利益至上是广告差异化策略的最高原则。这些利益包括多个方面, 广告差异化的利益主要包括三类:功能差异、价格差异和文化差异。

功能差异策略是指品牌产品的功能、物质属性给消费者带来实际的效用和满意, 它能帮助消费者完成一件事情或工作。运用这一诉求策略, 广告信息内容集中在产品品质这一核心上,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品质如何, 围绕着品质还可以将信息内容诉求于功能、外观、包装、使用便利、售后服务、使用寿命等等一系列与品牌实体因素相关的方面。瑞夫斯的USP理论能很好地说明这点, 他的经典广告案例是M&M巧克力广告“只溶在口, 不溶在手”, 成功地道出了品牌独具的特点。即使在今天产品同质化严重情况下, 只要努力追索还是会找到有价值的差异诉求点。海飞丝品牌那句“头屑去无踪, 秀发更出众”, 堪称经典。

价格差异策略是指强调购买和使用品牌所带来的经济上的节省。低价、优惠让利等等都会使消费者减少购物花费, 最为消费者所关注的还是价格。除此而外, 免费服务和培训、赠品、加量不加价、不满意退款等承诺也可作为诉求内容, 因为这些承诺都会带来看得见的、可比较的经济利益差异。名人掌上电脑曾经向行业领导者商务通发起进攻, 以价格作为竞争策略, 名人广告上打出降价信息,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配合作用。还有一种情况, 在使用品牌时, 由于其性能而能给消费者更大的节省空间, 比如省时、省电、省力, 新飞冰箱广告片中使用比较的手法, 以0.4度电能做什么为题进行比较, 结果是0.4度电只能用剃须刀刮半边胡须, 只能用吹风机吹半边头发, 却可以使新飞冰箱工作多少小时。省时、省力同样也可以此类推, 都是经济上的利益和好处。

文化是品牌重要的基因, 在营销中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品牌总要同人、社会发生关联, 品牌文化所主张的观念、价值精神、追求等等超越于任何具象的物质, 与社会心理、文化协调同步, 从而才具有亲和力, 才更容易说服、打动人。品牌的文化价值差异策略以情感为核心。心理学上心理过程通常分为认知、情感、态度三个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情感左右态度偏向。其他内容则包括受众的自我认同、亲情、爱心、国家民族认同和自豪感等等, 这些因素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喜之郎果冻布丁广告一直以来以亲情为诉求, 亲情无价, 十年不变。又如2003年“非典”期间, 有一则公益广告提示人们用信心、勇气和科学战胜“非典”, 广告正文则列出防治“非典”的“药方”, 让人一读难忘。

广告是一门艺术。广告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为商家服务, 也就是为商业服务。在创意广告和制作广告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诚然, 广告虽然需要为商家服务, 这是它最本质的职能,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广告与生俱来的特性——艺术性。广告是做给大众看的, 所以不能只是一味地说销售信息, 也不能只是简单粗俗地乱说, 更不能说虚假的信息。既然是给大众看, 那就要有一定的视觉美感, 否则要凭什么吸引消费者去看广告呢?不看广告怎么能促进产品销售呢?

强调广告的真实性, 既要反对夸大失实, 弄虚作假, 又要防止排斥广告创作中必要的艺术夸张、比拟、美化, 使广告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 使它更好地吸引公众, 感染公众, 激发购买欲, 获取赞同和信赖。广告不是单纯为了欣赏, 而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引发消费者的联想, 刺激他们的需求欲望。广告以其艺术性增强它的娱乐性、趣味性、欣赏性, 让人们通过广告作品的形象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 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达到广告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

应当充分调动一切艺术形式, 如文字、绘画、摄影、声音、色彩、灯光、舞蹈等, 力求达到新颖、形象、富有美感和个性化的广告艺术效果。忽视广告的艺术性, 直接推销商品, 容易丧失商品的文化品位从而影响广告效果。而注意艺术表现, 把广告信息融于艺术形式中, 通过广告的个性化提高广告的感染力和审美情趣, 可以圆满地达到广告的目的。一个好的广告应是让公众感觉不出广告味儿来, 不知不觉地接受其信息而采取行动, 这才高明, 这才艺术。

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 才能构成一则成功的广告, 但在整个广告中, 是艺术性多一些还是商业性多一些, 则是要视具体环境而言的。张艺谋给某车拍的广告是通过一个关于感情的故事串联起来的, 艺术性是绝对达到了, 但是少了商业性。如果仅从广告商的角度来看, 可能不会满意那样的作品, 但那个广告很受大众喜爱, 证明了大师的判断更高明。

创意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效益。戛纳国际广告节评委迈克尔先生曾指出:广告人应先别考虑拿奖, 尽力立足于本土, 用最富想像力的广告为本国的产品树立声誉, 并且带来销售量。这样去做, 才能真正提高广告的水平。创益, 就是要使广告产生效益。大多数广告是商业广告。企业做广告的目的是获利。一条广告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就不算是成功的广告。

这里, 我们不得不说让受众“恨之入骨”的脑白金广告——“今年过年不送礼, 送礼就送脑白金”。这则广告已经打了十年, 连续多年位于十大恶俗广告之首, 广告界将其评为最没有创意的广告。但是这则广告的销售效果却很惊人, 脑白金创下了销售100多亿元的奇迹, 营销界的神话人物史玉柱也因此重新崛起, 跻身百富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事实就是硬道理, 毫无疑问, 这是一条好广告!

当初“斯达舒”刚面市, 第一支广告片是“感冒了, 快去找四大叔来”, 这个也曾被评为十大恶俗广告的广告片其实是策划的典范, 它让人们很轻松地记住了“斯达舒”这个没什么内涵、不够响亮的名字。胃肠药销售多年名列前茅的“斯达舒”, 广告语是“胃痛、胃酸、胃胀, 请用斯达舒”。它的策略是“举重若轻”, 直指胃病的几个常见症状, 一网打尽所有胃病患者。而不像某广告同样是推销胃药, 却把市场细分策略用过了头, 要消费者自己先分清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 可这恐怕是医生的事!消费者只能知道自己是“胃痛、胃酸、胃胀”, 也就顺理成章地想到要“请用斯达舒”去了。

三字经研读:《三字经》校本课程 篇12

第一部分 前言

《三字经》既有道德典范人物榜样的力量,又能吸取许多人文历史知识精华,体会中华文学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同时又感受到时代精神。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用一千多字涵盖了自然界、社会及中国古代人文与历史的基本知识,通过“读千年美文”,引导学生“做少年君子”,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精神。它又是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适应低年级学生心智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了教学面,生动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因此,开设了《三字经》课程,就是意在发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道德意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国学、用国学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将《三字经》作为本年级校本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经典文化熏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孩子从小与经典为伍,与圣贤对话,启智求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纲要的设计思路

《三字经》校本课程纲要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三字经》课程设置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叙述了《三字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说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体现的是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活动中,确定内容,明确方法,了解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活动中,丰富知识,获得人生启迪。

第二部分 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2、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三字经》教案 篇13

介绍《三字经》

教学目标:

交流《三字经》的背诵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背三字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介绍《三字经》

首先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三字经》(教师读,学生听):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人之初——不知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14句三字经。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二、新授感悟

三、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不知义”14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14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14句三字经的含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

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5、让学生自己边学边讲。

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1)你认为那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7、请学生思考问题:

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说明我们不能到长大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是儿童,早上八九点中的太阳,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扩展活动: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香九龄 ——千而万

授课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重点)3.能使学生们换个角度看待科学教学目的: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5、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三字经》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又因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了解《三字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师简介《三字经》,板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语句举例验证。)

二、复习已学语句 1、2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3、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中误读的情况发现、研讨、纠正、强化。

4、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释义

1、讲解:(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四、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五、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4、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5、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6、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七、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 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三才者——应乎中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原文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 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浩瀚星空带给人们的无穷想象 教学内容

1.《三字经》的新句子:“三才者”至“应乎中”

2.结合句子,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阐释“天人合一” 3.介绍我国古代“四象二十八星宿”的知识,介绍和星宿有关的诗文,如“南箕北斗”、“牛郎织女”、《西游记》里的“昴日星君”,古诗“迢迢牵牛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为了便于当时孩子们的记述,《三字经》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后,接着用数字往下串着讲。第一个数字讲”“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头的“三才”和“三光”,都是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

二、诵读新句子

三才者 天地人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此四方 应乎中

1.读2遍:第1遍,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第2遍,大家一起诵读

2.讲解句子

三才者天地人:“才”在这里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一句意思是: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才”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说卦。《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注:”易“是什么呢?古时候圣人在创制易的时候,就是要用它来说明自然界最基本的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古人确定天的道理是阴和阳,地的道理是刚和柔,人的道理是仁和义,这个就叫”三才。“)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

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现在,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越来越盛,从而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在现代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应着“三才”,我国古代还有“三大”(板书:“三大”)一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答案:天大,地大,人大); 讨论: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吗?

雨果的一句诗:“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比天地更广阔,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远大。那么,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

三、总结:

“天人合一”另一重含义是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努力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以自然为师,在自己的内心建设一个和天地一样广阔丰富的世界

三光者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提问: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光有什么作用?)人会“发光”吗?

这两句讲的是自然界的情况。具体到人类社会,有没有可以用”三“打头来讲非常重要的内容呢?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什么叫”纲“?”纲“实际上最早的意思是渔网上面那根最粗的绳子。打鱼的网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绳子,下面串着一根根网眼线。拎着这根绳子一撒,网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网给收回来了。这个是”纲“。”三纲“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提问:四个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总结: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对于自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心(与上节课的“感恩”主题相呼应)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四、小结,并齐诵一遍句子

齐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五、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六、总结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三“这个数字具有特殊的含义。从天地自然到社会家庭,在《三字经》中,一个”三"字,就像一根丝线,串起了许多知识和思想的珍珠,而这样一根传统文化的项链,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三”开始,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中“三才”“三大”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从“三光”学习了一点古代天文学知识,知道咱们的祖先以星官的方式认识星星,并通过二十八星宿来记录日月,行星的运动变化。

曰水火——人所饲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至“乃九族,人之伦”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概念: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

3.感受“诚信,承诺”和“知音”的力量 教学内容

诵读《三字经》里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至“此六畜,人所饲”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导入:《三字经》讲完“三”和“四”,自然要接着讲“五”和“六” 3.诵读新句子

先扫除生字: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解释字义,此课生字比较多,要多读几遍,便于记忆

然后朗读: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第二遍集体诵读; 如果因生字读得不流畅,可以变换方式多读两遍 4.解释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用来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设计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五常:为人处世方面五种最重要的东西:仁指仁爱,义指得体,礼指合乎规范,智指明辨是非,信指专一守信。智和信要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品质,所以说“不容紊”。这五种品质现在仍然重要吗?(可以请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讲一讲)

六谷:人们种植的几种粮食作物:稻:即大米;梁:高粱,小米(粟);菽:大豆;黍:黄米(粘的);稷:黄米(不粘的);麦:大麦,小麦;人们常说的“五谷”是更早的提法,没有包括稻,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现在,除了黄米,其他几种作物仍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粮食。

六畜: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把马、牛、羊、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讨论】六畜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现在,马的作用已经减弱,其他几样还是很重要哦。再次集体诵读一遍(可选)

内容小结: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和为人处世的五种重要的东西,以及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六种重要主食和家畜。

5.讲“情同朱张”的故事(板书:情同朱张,东汉,南阳,朱晖,张堪)

故事梗概:东汉人朱晖很讲信义,朋友张堪生前曾嘱托他照顾张的妻儿,张堪死后,朱晖就恪守承诺,年复一年地资助张堪的妻儿,并把太守奖励给他儿子当官的机会给了更具才能的张堪的儿子。6.总结

集体诵读一遍新授的句子。

《三字经》阶段诵读比赛

师:下面我们通过闯关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所学。我们分为四个组,采用记分制,看我们那一个组的同学表现积极,能为自己的组争光。

1、第一关:生活常识我知道

下面我们来闯第一关,规则:一组选出一名学生选一题目,然后从二组中指一名学生回答,依次类推。

说出下面几项分别指的是什么: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常、五行、六畜、六谷、七情、八音、九族、十义。

2、第二关:猜一猜

规则: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三字经》中的句子。

①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②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③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④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⑤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⑥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

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⑦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第三关:我会讲故事

规则:抽签决定每组所讲的故事,每组推选一名学生。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

四、第四关:比一比,看谁反映快------《三字经》接龙

规则:

1、由一生提问另一生接答。

2、老师出题学生接答。

______。子不学 ,断机杼。

养不教 ,父之过。————。

——,性乃迁。———,贵以专。

为人子 ,——。亲师友,——。

————。性相近,习相远。

窦燕山, 有义方。—————。

五、欣赏《三字经》儿歌

上一篇:饭店员工培训精品下一篇:八年级上册双语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