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引言

2024-07-27

设计引言(精选12篇)

设计引言 篇1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引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巧妙的运用引言,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初中数学教学引言的设计技巧及设计方法作一总结.

关键词:教学引言,设计技巧,设计方法

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新教材课本中, 每一章节的前面都有一个十分精辟的引言, 这大都是对本章节的概括和介绍.引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通过引言的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不论是现代教学还是传统教学, 都十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在新的章节、新的知识点刚刚引入时, 如果教师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知识的讲解, 那么, 课堂教学就会是一潭死水, 或许学生在这一方式下也掌握了这一知识, 那也是刻板的.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 讲授引言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教师如何引入新的知识点,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言尤为重要.

首先, 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思由疑而引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将一节课中新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构造了悬念, 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其次, 让学生感觉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障碍, 让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去排除这一障碍, 只有排除这一障碍, 后面的路才能畅通无阻.所以, 学生此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努力去思考.

能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学, 引言设计是第一个环节.引言设计的好, 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 势如破竹的效果.

1.问题的提出应有艺术性.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对称、简洁、统一、奇异等, 这是数学的美.尽管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新的知识点, 但一定要注意其方式、方法.在提问的过程中, 应有一定的艺术性,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已知中产生未知, 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事,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习的欲望和冲动.

2.问题的提出应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应是本章或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本知识点的纲, 是学生思维的轴心.通过引言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但同时应注意引言只是导语, 并不是所要讲的全部内容, 所以引言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精炼, 概括性要强, 不能拖泥带水, 眉毛胡子一把抓.

3.问题的提出应有科学性.提出的问题要深浅适中, 既不能使学生高不可攀、更不能使学生有索然无味之感.所以, 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科学答案,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积累了一些引言设计常用的方法:

1.温故求新法.“温故”是手段, 而“求知”是目的.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提出或启发学生产生“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从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 于是就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 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方法适用于旧知识与新知识有着必然联系的那类教材.

2.追根究底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 在学生还没有对它透彻理解时, 教师有意设置障碍, 让学生进入其中, 使他们的回答自相矛盾, 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 为解决矛盾而开始新课的教学.这种引入, 可以活跃思想, 激发兴趣, 引人深思.同时,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3.类比猜想法.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由某一特殊知识猜测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某另一特殊知识的方法.通过类比猜想, 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总体印象, 便于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能力, 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 讲授三角形相似的性质时, 可以与三角形的全等从边、角等方面相类比.

4.引经据典法.从与新课有关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等趣味事例出发, 引入新课, 能拨动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一开课就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但是, 引用的事件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 违背科学性的引入, 即使非常生动有趣也是不可取的.

当然教学引言设计的方法远不止这些, 它是丰富多彩的.但是, 不论怎样设计引言它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注意把教学引言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视为一体, 教学引言是其中的一环.不论何种形式, 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 切忌拖泥带水, 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2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6.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设计引言 篇2

引言

随着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的藏书、管理人员、读者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图书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一个现在化的图书馆根本不可能手工完成的庞大的数据处理。

该毕业设计鉴于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为了减轻人工操作管理图书的负担,提高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使用Visual FoxPro6.0(Visual FoxPro 在近几年已成为最常用的小型关系数据库系统。一直被不同层次的程序员用于设计和开发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或者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在Visual FoxPro 6.0的学习和开发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是易学、高效、功能强大,特别适用于小型数据库的管理和建设。但要掌握和精通编程技巧则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为开发工具开发了一个适用于高校的图书管理系统,该系统较完善的实现了不同级别用户所需求的各项图书管理操作。

该毕业设计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以实用性为目的,特别注意整体的设计和构思,避免了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反复修改和添减。程序编写时着重体现编程实用技巧,对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都做了较为充分的考虑。为保护个人知识产权,在系统中还添加了产品信息的介绍。

该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学习、开发和其他的系统开发步骤一样被分为5个部分:开发工具概述,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实现,系统运行。该论文从对Visual FoxPro 6.0系统开发基础的叙述开始,对整个系统的具体开发设计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并在附录部分附有该系统精华部分的程序编码。

由于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和指正。

引言:宽窄门 篇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2014年终于盼来国家教育部对青少年读经典的鼎力支持。似乎所有关于少年读经典的论辩,尘埃落地。似乎泱泱大国百年来祖先文化衰落式微的境遇,终结在即。却,突然烽烟再起,风声鹤唳。网络论辩酣畅淋漓,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南方周末》2014年9月出版深度调查十字路口读经村的前世今生,给读经典阵营一颗重磅炸弹,刚刚拨开云雾的少儿读经天空,顿时又阴云密布。圣经有云: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你到灭亡的,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窄门是通往天堂之门。耶稣说:“我就是羊的门,凡从我进入的,就必得救。”少儿读经典注定走在宽窄门之间,没有一条是注定正确的路,只有遵循国学文化智慧之源流,只有尊重人性、天性和童心,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窄门。几十年来少儿读经典,走了一条很苦的道路,很孤寂,很冷漠。许多仁人志士,许多古道心肠者为了只片理想,为了祖先文化的血脉,一直走在窄门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充满怀疑充满艰辛。要为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理想点赞。今天,似乎读经典进入了宽门。国家支持了,家长开始重视了,学校着手读经典了,门宽了,可是道窄了,真理似乎变得更加模糊。在举国上下开始热火朝天读经典时,在全民进入宽门时,不要忘记,道藏在窄门深处。

nlc202309011201

名人引言 篇4

关于为什么我喜欢拍电影,我的感觉是你能从一部电影中走出来,被改变并受感动我真的喜欢那样的想法:我能给予人们许多。——凯特·温斯莱特

2.It's so easy for us to misperceive and see the things in others thatwe want to see.And,when we're wrong,and often we're dead wrong.we miss the truth.

—Kevin Spacey

我们很容易误解并且从别人那里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事情。然而,当我们错了,并且经常是完全错误的时候,我们错过了真相。

——凯文·史派西

3.Is there anything better you can do as an actress,than to use yourfame for charities?I don't have the illusion that I can change the world on my own,but every little helps.—Jessica Biel

作为一个女演员,还有比用你的名声致力于慈善活动更好的事情吗?我不妄想我能靠自己改变世界,但是每一件小事都有帮助。

——杰西卡·贝尔

4.One of the things I find about acting is that the less the audienceknows about the actor,the more they're able to believe in him in the role.

—Hayden Christensen

我发现关于表演的一件事是:观众对演员知道得越少,他们就越相信他所演的角色。——海登·克里斯滕森

5.Life is good in general.Even when things are a little sloppy,thereare things you can look at and say,"Wow!This is a really great aspect of my life."Maybe I didn't know about it before or didn't appreciate it.

—Jennifer Garner

活动引言 篇5

活动目的:针对这一普遍的心理问题展开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帮助心

理上有偏差的大学生矫正方向、调整心态,也让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锻炼出更好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特举行“5.25心

理健康周”活动。

活动主题:迎新校、心飞跃

活动时间:2011年5月23日—5月29日

活动指导:张磊老师

主办单位:大学生心理协会

主题活动:“5.25”心理健康情景话剧汇演

策划时间:3月30日—5月初

活动时间:2011年5月25日

参与对象:10届电气系全体同学

活动目的:提高同学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性,对心理健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加强同学们参与心理协会活动的积极性并丰富大

学生的课余生活。

活动内容: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话剧

活动要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切合实际,能对大学生心理健

康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鼓励创新活动内容。

活动计划:

1、四月初,通知各班心理委员到指定的班级里开会,传

达“5.25心理健康话剧汇演”相关内容。

2、通知各班心里委员,每个班至少出2个节目,并于在四月中旬之前将文艺节目内容报给心协负责人。

3、四月底至5月8日之间,让心协负责老师和学姐对节

目进行多次彩排,筛选,并给学生处上报优秀节目。

4、5月10日,首次全校上报节目进行彩排,筛选。5月

15日,第二次对全校节目进行彩排,筛选。

5、5月20日,第三次对全校节目审核。

6、5月25日,晚8:00—12:00在操场举办“大学生心理

透过《引言》浅谈物理课堂教学 篇6

一、引导学生入门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引入新课,给学生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物理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导入,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上,导入方法很多,如问题引入法、物理故事引入法、演示实验引入法、物理学史引入等等。这些方法同样适合《引言》这节课的导入,在实际备课时一定要在“良好的开端”上多下功夫,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努力挖掘“引入”的潜在功效,从而激发学生逐步探索的积极性,以便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通过演示实验展示物理趣味

课本上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钟罩内的蜡烛”“装有金鱼的烧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猜想到底那个蜡烛先熄灭,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教师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会发现不同情况蜡烛的熄灭顺序也不同。这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增加几个趣味实验:(1)杯子“倒”提水;(2)“巧”打鸡蛋;(3)冷水“烧”开水。对于这三个实验,给每个实验都取个新奇的名字。将“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改名为“杯子‘倒提水”,将“惯性演示实验”改名为“‘巧打鸡蛋”,将“冷水使热水沸腾的实验”改名为“冷水‘烧开水”。这样做为的是很快抓住学生心理,造成一种神秘而紧张的课堂气氛。然后老师魔术般地完成演示实验,使新课达到高潮,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必然大增,可趁学生余味未尽之时问学生:物理有不有趣?

三、通过学生实验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发现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将逐步转化为探索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和满腔热情,而且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第一节物理课,就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课本上的“活动2 动手做一做”以及“活动3 装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多少回形针”都是比较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有趣,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竟会有那么大的反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数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举例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中都离不开物理。演示实验:将一个放大镜放在眼前,让学生看到老师放大的眼睛。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放大镜。你还知道它有哪些用途吗?照相机需要它,幻灯机、电影机、望远镜、显微镜需要它,你爷爷、奶奶用的老花镜就是它!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悦耳动听的声音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辅之以简短明快而富有气势的语言,使学生确信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列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会使学生感到自然而亲切。老师这时就要求学生以后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五、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和老师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第一节课我们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真爱和亲近感,就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清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慌心理。因此,上第一节课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老师要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学科!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物理,在物理课堂上时我们就必须做足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以满腔的激情和信心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论文“引言”的编写规范 篇7

1引言的内容范围

1) 介绍论文的写作理由、目的和背景, 包括在相关领域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 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等。

2) 点名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 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 包括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

3) 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 但不必展开讨论。

2写作要求

1) 开门见山, 不绕圈子。注意一起笔就切题, 不能铺垫太远。避免大篇幅的讲述历史渊源和立体研究过程, 堆砌与主题无关紧要的材料。

2) 言简意骇, 突出重点。共知的、前人文献中已有的不必细说, 主要写好研究的理由和目的, 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尊重科学, 不落俗套。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 要注意分寸, 切忌吹嘘和夸大其词, 如使用“首次发现”、“填补了空白”、“国际领先”等不适之词;也不要过于客套, 如使用“鄙人”、“浅谈”、“仅供参考”之类的语言。

科技论文写作漫谈(四):引言 篇8

科技论文写作漫谈(四):引言———让论文的意义更加充分

引言主要讲述论文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研究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研究工作的意义。引言需要引出论文的主题,主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引言是吸引读者阅读论文的关键。引言一般从研究主题切入,说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论文研究的目的,阐明论文的研究可能带来的价值。国际期刊论文引言较长,论述充分,尤其是文献分析翔实;而国内期刊论文由于受版面的限制,大多数比较短,没有把问题讲清楚。对于中文论文,如何在版面限制的情况下把引言写好,是值得非常关注的。

1 好引言的共同特点

1)讲好故事,激发读者阅读愿望。科技论文,开篇引题,如果能把论文研究的背景讲成一个故事,展示出研究问题的必要性,这样就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愿望。

2)揭示背景,展现论文意义。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炼出其价值,让读者体会出其研究的重大意义。

3)剖析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引言需要深入综述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归纳本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彰显论文研究的价值。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引言末尾可以提出论文解决现有问题的思路,甚至可以设置一些悬念,让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论文研究的问题。

2 好引言案例分析

下面以《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2015年第5期论文“无信号公路平交口支路上游功能区减速驾驶行为研究”(郑元等)的引言为例进行分析(限于篇幅,省去参考文献,但保留了参考文献的标注)。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机动车拥有量逐年攀升,无信号交叉口成为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地段,据统计交叉口处发生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0%~35%[1],由于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没有信号灯和缺乏明确路权分配,驾驶员必须凭借自身判断来决定是否通过,容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发生交通事故。国内外大量的数据表明,无信号控制公路平面交叉口是公路交通系统极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之一[2]。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四部分共同组成,其中人(尤其是驾驶员)是其中惟一的自主性变量。驾驶员不仅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信息处理者和事件决策者,也是道路交通系统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美国的Treat和英国的Sabey研究得出人的因素是道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与人有关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的93%~94%[3]。驾驶员因素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驾驶员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驾驶行为[4],驾驶行为是驾驶员针对不同道路交通系统表现出来特有的外在活动。对于交叉口驾驶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良驾驶行为统计分析[5]、驾驶行为理论[6]、交叉口内部驾驶行为与冲突的关系模型研究[7],或是对于通过交叉口驾驶决策行为而进行探讨[8],但是忽略了驶入交叉口前支路上游功能区内[3]减速驾驶行为探究。

Wang等[9]对停车控制交叉口车辆的减速行为按照不同的初始速度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初始速度下车辆减速度、减速时间、减速距离的变化。随着车辆初速度增大,车辆的开始阶段减速度、减速时间、减速距离均会逐渐变大。马天宇[10]通过比较交叉口停车线处及在不同通行剩余时间内(绿灯变黄灯前3s及黄灯期间)的车辆速度变化,分析倒计时信号显示屏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在黄灯时间内停车最多,但在绿灯剩余时间3s时,车辆多以匀速和减速行驶为主。孙正良等[11]通过对闯黄灯车辆行驶速度和初始位置进行对比来研究驾驶员在交叉口黄灯期间驾驶行为决策过程。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采用绿闪和倒计时提示对驾驶行为选择影响较大,其闯黄灯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黄灯提示方式,但倒计时提示会诱发机动车驾驶员加速通过交叉口并增加安全隐患。Chu CongMinh等[12]研究摩托车驾驶员在交叉口的减速行为时提出:当车辆到达交叉口时的减速距离大于一个临界值时,视为“自由减速”,否则视为“约束减速”。施晓芬[13]对完整的交叉口行驶过程划分为驶入交叉口前和通过交叉口2个部分,通过GPS记录不同情况下车辆驶入交叉口前和通过交叉口过程中速度数值并分析其速度变化机理。

对于驾驶行为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方面[14,15],直接影响驾驶行为内部因素包括心理和生理因素,而其他学者也通过车辆、道路、环境等外部因素对驾驶行为进行分析。祝站东等[16]发现天气条件对行车速度影响显著,晴天条件下驾车最为舒适;能见度对行车速度影响显著,一定范围内能见度每降低50m,行车速度大约会下降15%。蔡娜[17]提到了车辆类型跟交通事故数的关系,因此车辆类型对驾驶员的速度选择可能会产生影响。

目前国内对无信号交叉口支路上游功能区减速驾驶行为的许多研究还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或是减速行为对进入交叉口的辅助研究,缺少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未对其相关外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探讨和建立相应驾驶行为模型。所以基于选取速度和加速度作为支路减速驾驶行为的特征变量数值,探讨驾驶员的速度特性和减速度特性。并且从驾驶行为影响因素中筛选出适合外部影响因素,从而建立减速行为模型,对减速驾驶行为进行定量分析速度和减速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减速驾驶行为发生机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在改善交叉口的安全状况、提高通行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该引言结构完整,首先以“无信号交叉口交通事故频发”作为“讲故事”的切入点,结合交通安全的大背景,引出了论文的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的文献做了分析,既指出了文献研究的内容,也分析了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并得出了现有无信号交叉口缺少定量研究的结论,从而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思路及重要意义。

3 小结

设计引言 篇9

历史思维能力是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培养起来的一种思维能力,它在中师大纲规定的五大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1]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思维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认识并把握发展的一般规律。[2]其目的是以史为鉴,回答、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在努力钻研大纲精神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中职《中国历史》全一册新教材增加“引言”的这一大特点,发挥引言的红线作用,精心提问,强化思维训练,基本形成挖掘其价值———巧置其提问———训练其思维的教学模式。

1 内容编制上,挖掘其价值

现行中职《中国历史》全一册与旧教材相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每课前的“引言”部分。这部分具有本科教学上的红线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总揽、概括。点拨,甚至指导的意义。为了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从以下几种能力方面,利用引言,挖掘其价值。

1.1 分析评判“重要的农民起义”,其引言部分有三层意思。其

一,基本原因;其二,重要的几次;其三,历史作用。这三层统帅了全课的内容。我在授课前,分析引言的层次,后又以此为思维启发点,简要分析评判每次起义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意义,使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前,已对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个宏观上的了解。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已初步得出结论,分析评判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基本上因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而爆发,或因尚在封建社会初期,强大而又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镇压,或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而失败告终。但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解放了生产力,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明代的让步政策的实施均与农民起义有绝大的因果关系。所以,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这样的点拨、启发,使引言中隐含的分析评判能力由师生共同完成了。

1.2 认识规律

引言以基本史实为载体,包含历史思维方法,支撑历史理论观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是以直观形态展现的,而理论观点与方法往往是以隐性状态存在于基本史实中,是体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叙述、分析、评价之中。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挖掘这些隐含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正式授课之前,我挖掘引言的层次,初提知名人物重要之举带来的影响,点拨启发学生,结合政治课中学生接受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提到的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理解引言的那个历史真理。这样,就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一历史规律。从而基本达到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

1.3 再现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应包含史实、概念、结论,甚至历史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与历史发展过程6个方面。它们在引言中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大纲所隐含要求能力的一个方面。引言的知识结构既可以帮助学生机械记忆,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这是由于引言总览与概括了全课的内容,层次清晰、联系紧密。老师点拨学生只要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并以此为依托,紧扣教材下文来补充与说明就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机械记忆的效果。

而理解记忆,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其一,授课前,老师先结合引言提供的史实与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阶段性特征、线索,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历史知识面。其二,授课前,利用引言的知识面,导入新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静态”的阶段性与“动态”的连续性,掌握历史发展过程。其三,授课时,联系引言的结论,分析事件发展的必然性,评价人物的地位。其四,单元或总复习时,以引言为纲,前后贯通,全面理解。通过这样的反复理解、多方刺激,就可与使学生加深理解记忆,达到再现历史知识能力培养的目的。

1.4 综合概括

引言本身具有总揽、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其中的史实又是以关联状态反映的。关联就是将分散的人物、事件、现象依照一定的指向目标(观点)加以组合,在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历史结论。老师这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引言中史实之间联系的桥梁,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如“重要的农民起义”的引言部分。老师可以让一学生高声朗读这段引言,其他学生体会,给出任务分析层次。然后老师启迪学生找出这几次起义之间联系的桥梁———归宿上的失败与原因上的相似。在逐个讲每次起义爆发、失败的原因与作用,后让学生自我归纳概括起义的历史作用,基本达到综合概括能力培养的目的。

2 教学方法中,巧置其提问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孔子把“思”放在了首位,“问”则是“思”的一个重要手段。足见巧问思辨是多么的重要。通过提问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这里,我仍紧扣引言,精心提问,达到目的。

2.1 顺向思维与超前性思维

顺问,就是依据教学目标编制的系列问题,即在历史发展的纵向层次上,把历史知识编为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当以一定的逻辑或时间为序讲历史进程时你就可以顺向提问,进行启发,步步深入,使学生超前性思维。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引言内容,变成以下系列问题:

———中国历史上都有那些古老的民族?

———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发展怎样?

———在历史上这些民族都曾有过什么重要的活动?

———为什么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与壮大的?

老师点拨、启发,辅之以一定的讲授,从而使学生超前性地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然后老师按照教材编者所编的时间段与特征具体讲授全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结论的认识,再结合台湾的回归问题,使学生超前性思维,得出台湾必将回归的观点。

2.2 反向思维与逆向性思维

反向提问,仍根据历史发展的纵向层次,把历史知识点逆向变成系列问题。在请学生回答原因、背景之类问题时,多数学生不能“承前”,思维偏窄,这与逆向思维能力薄弱有关。如“重要的农民起义”的引言中提到明末李自成起义。在授课前,学生已完成老师交给的预习任务,老师就可以反向提问:

———教材为何在编完黄巢起义之后,时间大跨度地跳跃到李自成起义?

———这二者之间隐含着什么联系?

———“均平”到“均田免粮”说明了什么?

———那么,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吗?是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吗?

———是土地高度集中吗?

这样通过层层反向提问,老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点拨分析,学生既“承前”巩固了旧知,又“启发”引出更多的历史知识与结论。原来农民起义是为土地而战,为生存而战!也体现了农民起义水平的提高。明末李自成起义才把农民起义问题的实质根源找出来了。

2.3 评析提问与辩证性思维

历史是纵横交织,但其活动离不开基本的要素。时间、地点、制度、典章、人物、事件等等构成历史的身躯。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时,往往都要以这些要素为依托来讲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能力。如第5课“重要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引言中提到两位重要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编者在此以人带事,因为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分别是春秋与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改革事件,而且成功了。这里,老师就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管仲、商鞅都是什么历史时期哪一国人?

———两人为何都要进行改革?

———结果是什么?改革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如若没有这两人的改革,齐秦能强大起来吗?

然后老师启迪学生回答,辅之以讲述。从而使学生辩证性地分析齐秦的强大与两人改革之间的果因关系。正是由于其改革的成功,才使齐桓公称霸,秦国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两国强大,才使两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著名的改革家。这里,辩证性思维能力培养目标便基本达到了。

3 复习巩固时,训练其思维

任何历史画卷都是由处在动态网中的时间、空间、人物这三个维度组成,而这三维度的交叉点就是我们积极思维的启发点。我们由此通过不同侧面、层次、方位去领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把看似关系不大的知识点组合排列起来,从而使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3]历时思维的训练,在复习巩固时尤为重要。这时,老师就可以以引言为纲,纲举目张,统揽全教材,前后贯通,加以复习训练,达到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思维形式来完成。

3.1 辐射思维

它是从同一来源输出各种信息形式的发散性思维。如讲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的军事举措,可以以空间为线索,列举事实:在北方发兵北伐,在西方发兵西征,在天京外围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在东南派兵发展江浙,形成了太平天国1856年前后军事上的全盛局面。

3.2 辐集思维

它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从不同角度讲思维引向中心点的聚敛性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形式,达到正确认识、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4]。

3.3 组合思维

它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处在单一状态的似乎不相关联的事物合并在一起,以显示出它的某个共同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3.4 相思思维

它是将两个相似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分析其性质特点入手,发现其异同的思维形式。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概念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革命的性质、任务、社会的主要矛盾、领导的阶级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这一概念有较正确的认识。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历史大纲关于能力培养的精髓,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试图抓住中职新教材《中国历史》全一册增加“引言”这一特点,挖掘其价值,巧置其提问,训练其思维,发挥“引言”红线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当然,这还须不断探索,敬请同人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黄景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存在的误区及避免的原则[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15.

[2]廖耀良.历时思维与历史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1),9.

[3]燕海荣.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J].师范教育,1997(10),25.

议引言对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 篇10

要改变以上局面, 首先, 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其次, 教师要对地理学科教学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学科知识特长,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广大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精心设计引言很重要。

一、运用典故增加共鸣

一些真实的典故生动形象,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讲授“寒潮”一节时, 我讲给学生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诸裸衣斗马超的故事: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 岂不知天时乎?连日阴云布合, 朔风一起, 必大冻矣。风起之后, 驱兵士运土泼水, 比及天明, 土城已就。”操大悟, 厚赏子伯。子伯不受而去。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 作缣囊盛水浇之, 随筑随冻。比及天明, 沙水冻紧, 土城已筑完。

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们便会带着迫不急待的心情, 投入到教学之中。

二、加强直观情境, 图表问题导入

1.创设情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应该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注意创设情境, 例如, 纬度越高, 气温越低, 但北半球一月气温最低的地方为什么在西伯利亚, 不在北极?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 但为什么说它是欧洲国家?教师提出与学生常规思路相矛盾的地理现象, 具有一定难度, 引起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自己想去揭开谜底。

2.教师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新课, 可以使用图形、动画、声音、影视片段等多种信息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获得较大的知识!容量, 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 在“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时, 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温带和寒带景观”, 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 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及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 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联系生活, 设问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 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问题, 引入新课。

比如, 在学习“新疆”一节时, 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 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 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新疆”, 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 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各抒己见, 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 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接导入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综合能力, 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学习难点的突破、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 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强, 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引导学生学习, 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 很多东西都是和生活有联系的, 一些自然现象, 一些原理等等。例如, 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 表演自转和公转。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 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故事引入, 唤起兴趣

故事以其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小故事,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故事的选用一定要结合所授新课内容, 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兼具启发性, 使学生能在故事的引导下, 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 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位中国老人购买了一张美国彩票, 结果中了大奖。可惜的是, 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 刚刚错过兑奖时间, 彩票变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彩票。同学们, 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讲课内容里。”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设计引言 篇11

要想走出困境、改变现状,导入和普遍使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是一条重要路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研究语言上与现代学术相通,才能够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才能够真正赢得其他学科对图书馆学的学术尊重,进入现代学术之林。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我一直在图书馆学领域强推实证研究并日益为学术界所认可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回观近几年的图书馆学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代表的现代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这是值得欣喜的。但真正能够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的却少之又少。实证研究自有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规范, 否则将无法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与可靠。以问卷调查法为例,作为被社会科学领域广泛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之一,在使用中必须尊重其自身的规律与要求,必须保证格式的规范化和题目的标准化。但在我们的观察分析中,发现很多研究者对问卷调查本身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性重视不够,认为问卷仅仅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简单而随意的方法。这种对问卷调查法的认知偏差,导致了在问卷编制、研究设计和样本选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同时,对于数据的处理也多停留在描述统计阶段,致使数据的挖掘与利用程度不高。这种认知偏差反映在研究选题上,自然也就存在较多重复,缺少开拓性和创新性,研究结论千篇一律,分析浅显宽泛,缺少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好方法做不出好论文,问题的根源大概在此。

为了透彻、细致地梳理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的现状和指导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选取了实证研究中被最常使用、最广泛运用的方法——问卷调查法为对象,对2013年11种C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期刊所发表的使用问卷调查法的文章逐篇阅读,进而使用spss19.0进行文章指标的录入与分析,最终形成一个详细的图书馆学科年度文章分析。目的是希望通过此项工作, 能够给图书馆界一点启示, 为当今图书馆学研究打开一扇方法论的天窗。

本专题的三篇文章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总体分析》是通过描述统计将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总体状况展示给读者;《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对比分析——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通过列联表进行交叉对比分析,然后检验“主题”与“对象”的不同是否会使得研究的各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对比分析——问卷与量表》通过列联表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并且检验“问卷”和“量表”的不同是否会影响研究的各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问卷与量表虽隶属同一体系,但在科学性和准确度上略有不同,导致操作过程和统计分析也有所不同,因此单列一篇进行详述。可以说,第一篇是全貌总领,后两篇是对第一篇部分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探究。

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就是施测范围广,可以经济实惠的收集到非常大的样本量。但收集的过程,既是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的研究过程,也是繁琐的、辛苦的,需要极大耐心的劳动过程;既需要科学的方法、脚踏实地的精神,更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甘于吃苦与忍受寂寞的心态。当今图书馆学要获得整体提升与发展,科学研究方法的导入与普遍使用是前提。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规范性的问卷调查,用真实的数据说话,能够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与自觉;更希望,在方法的使用上,能够持有一颗敬畏之心:尊重不同研究方法自身的科学、标准与规范。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徐建华

“章引言”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12

现以苏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上册《4.1一元二次方程》两节同课异构的章引言教学研讨课为例,浅谈对章引言教学的哲学思考。实践证明,一节能称得上好的章引言教学,应该渗透学科教育观和课程哲学观,厘清“树木”和“森林”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过“树木”引导学生看到“森林”

在哲学视阈下,就知识论而言,这里的“树木”应该是章引言所体现的实体知识,“森林”应该是关联的全章知识体系。章引言的教学就是通过形而下的知识学习,能让学生获悉整章知识系统的线索。这和“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感觉是一脉相通的。这里“树木” 与“森林”的逻辑关系,是学科教育和课程哲学关系的初级形式,是不可跨越的铺垫阶段。无论怎样的章引言教学都必须从学科教育的初级形式出发———本体知识,方能具体把握学科教育哲学———精神实体。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3]这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论断。指导章引言教学在哲学层面至少反映三个维度:获取知识不是学科教育的唯一目的,研究视野囿于“界内”知识的拿来主义要被叫停;学科教育承担传递生命成长的物质媒介作用,古典教学论的主流“兴发教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识不可或缺;课程教育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立足于塑造发展中的完整的“人”,需具有“学一节、知一章,链全册”的研究视野。 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章引言的思维主线是:概念的形成+一般形式的约定(ax2+bx+c=0,a、b、c是常数,a≠0)。一位教师是 “教教材”,针对两个板块照本宣科,没有突破教材的基本框架,让活泼弹性的知识探究演变成机械流水作业,压缩了教材导向功能的长度,体现不出章引言的育人价值。另一位教师则是“用教材教”,既完成了教材承担的初始任务(概念+形式),又左右勾连(一元二次方程解的确认和方程解法的探讨以及根的判定),且上下贯通(关联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组件),这就拉长了章引言教学的“生长链”功能,充分体现课程哲学的核心理念,使得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越级发展。回溯展示现场,不难发现前者体现的学科教育观是现代教学论“知识教学”的主流模式,显示的是静态的、循规蹈矩的、实体的知识教学,也是目前章引言急需矫正的理解偏差(单向度框内知识的叠加);后者是对“兴发教学”论的践行,属于“整体体验的教学”范畴,使得挂在嘴边的“通体相关”转化成章引言的教学行为(知识→知识图式),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回应了史宁中教授关于“最核心的数学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许多数学知识都忘了之后,还能留下的东西。这“留下的东西” 正是章引言教育哲学的价值体现。

当然,章引言不止于通过树木看到森林的学科功能,且具有反观森林看清树木的哲学功能。

二、透过“森林”引导学生看清“树木”

哲学观照下的“森林”,在章引言教学中迁移为一种思想方法(一般→特殊),而其“树木”是站在知识之上的大知识 (理解的图式知识)。前者是“通体相关”思想方法的外在表现,是具象知识后的结构图式;后者是普遍意义上的“通用” 特例,是在逆向思维支配下的元认知的结果,是个体知识经验调整成“打上群体烙印”的客观知识经验。这里的“森林”与 “树木”的逻辑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拓扑型结构(反映知识的连续性、分离性、附近、边界等)关系,由“森林”看清“树木”的过程就是站在思想方法的平台上释放思路回流力量的过程, 体现理性知识统摄感性知识并渐次得以升华的功能,可以拉长“分析思维链”的长度。

事实上,教育应当成为一种约定,“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进入她(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4]这是后现代教育家史密斯的课程教育哲学论断,用以指导章引言教学在学科教育层面则体现三个维度: 其一是教学观的革命,为改变学生“被承认”的教育信念而下放“学权”;其二是鼓励学生有主见的自学,减少教师人为的参考标准的控制力,屏蔽施加整齐划一的规范性要求;其三探究学习是一句话、一个行为、一种教学姿态,关乎理解、关乎体验、更关乎活泼泼的生命成长。由此,章引言教学应该是 “推石上山”以到达“望尽天涯路”境界的过程。比如,就“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学来看,常态的教学是“(生活化)问题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样思维流程梯级攀升,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心理过程。在儿童优先教学观的谐振下,课堂效益和育人功能,不证自显。关键是这位教师用自己的思维牵制学生的思维,过度的对答和独白,使得对话教学形同虚设,学生的思维亦步亦趋,究其本质,滑落了改变学生“被承认”的契机,情志教学的实效无所体现。另一位教师则站在课程哲学的高度,打破课规围墙,让学生在问题指向(请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你能写一个不同类型的吗?)的驱动下: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指出关于x的方程(m2-4)x2+(m+2)x+m+2=0,何时是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是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使得知识在迂回中动态生成。纵观学习流程,前者的学科教育观需破旧立新, 落实“生命关怀”的课程哲学教育观;后者则体现“高涨而又热烈的情感化”(哥白尼语)学习情志样态。尽管有主见的自学和有个性的探究,使得学生饱受挫折,却在耐挫中获得生命的正能量。如果说同化概念的结果构建了结构性的“森林” (认知结构),那么概念的形成则是静态“树木”动态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而问题解决板块的设置,则是透过“森林”看清 “树木”(静态知识结构转化为动态认知结构)的动力源。

透过森林看清树木不是学科教育的终极追求,更需要体现借助树木仰视森林的哲学功能。

三、借助“树木”引导学生仰视“森林”

“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我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两者,我们就什么也看不透”,[5]这是数学家德莫林斯(B.Demoulins)所言,顺此思维推而言之,笔者认为,由“借助”到“仰视”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水平的上升。这里的“树木”应该是对超验学习的具体化,“森林”就是对经验性学习的超越。换句话说,就是不以追求问题解决的数量为出发点,而是以解决问题的质量为考量天平, 是对基于学习心理之上的技术能力的跨越。在这里,没有树木(具体知识)的先期铺陈,森林(思想方法)成了无本之木; 没有思想方法的统领,知识也就成了碎片的堆砌,唯有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让“树木”因“森林”而根深蒂固,“森林”因“树木”而根繁叶茂。

是否让受教育者去“主动地发现现实”,这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课程哲学观,也是当今日益突出的当代教育学的主要问题。这里的“主动地发现现实”指导章引言的教学,应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现实,本质是学科学习观的问题;二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动态的现实问题, 本质是价值哲学观问题。比如,就展示课的探究模块而言,教师设置的问题是:(1)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一元二次方程?(2) 以展板上的方程为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3)编一个方程使其根为1和-2,根为m和n的方程又是怎样的呢?就学习论来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经验性学习范畴,学生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方程的解、解方程以及应用等指向);后两个问题属于超验性学习范畴,在证实与逆向思维的帮助下获取问题解答方向(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就方法论来说,前一个问题属于类比、比对范畴,关联目标选择的联结能力,后两个问题则是化规方法范畴和正难则反的子概念逆向思维类属。就课程论来说,前者属于数学思考,后两者属于问题解决以及穿插在“连续性”过程中的隐性情感态度。反观问题预思与实践,体现了胡塞尔对“知识”“理解”“真理”的认识,是一种活生生体验的学科教育观。三个问题是在学生的反复体验中得以解决、在学生的多样化解决中得以深化。 其间的问题构造形态反映经验图式的逻辑背景,而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态则是人文能力的复合释放,从而让“树木与森林” (经验与方法)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层面辩证的融通,凸显学科教育哲学的濡化功能。

四、依托“森林”引导学生俯瞰“树木”

“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学”。 章引言教学也如此,单是“俯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意味着具有反思、整理、调试、内省、默观(contemplation)等能力。哲学观照下的“俯瞰”就是埋头拉车后的抬头看路。这里 “森林”与“树木”的辩证关系应该是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关系, 体现课堂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的塑造)。而美感(aesthetic) 默观(整理思想)则是世界观形成的必经路径,也是当下课改思潮极力摒弃“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理由。在哲学系统“整体观”的统摄下,对课堂“两头”的理解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初始能力和反观概括能力,而不是那种为情境而情境,为反思而反思的任务型“开课”和“结课”。

当今,有一种负责任的阐释性教育学,就是教人去面对首要的和身旁的事物,这就是史密斯所倡导的“存在教育学”。这个教育哲学论断,强调章引言教学在“生命关怀”层面上的三层哲学意义:一是就学科教育的目的而言,“负责任” 意味着尊重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要给学生创造开阔的反思平台;二是就学科教育的本质而言,“负责任”意味着能在课堂给学生留下能“带得走”的、“终身受益”的东西,要立足于差异性,给学生提供凝练思想的契机;三是就后喻时代课程论而言,“存在教育学”意味着观照学习者的情意要素,渗透审美情感,塑造人性美和正向价值观,要给学生提供美感默观的自由、自性和自信的环境,体验自我概念构筑的人本意义。比如,就展示课的结课板块而言,体现两种不同的研究构思。问题设置一:我们是怎样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还应该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说说怎样研究;问题设置二:遵循“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的思维路线, 说说本节课你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再以“一元二次方程”为话题,写一篇数学短文,反映你的生命顿悟与精神领悟。站在安德森分类学层面研究结课,不难发现这里反映两种结课方式:前者属于知识方法维度领域内的纵向数学化结课,带着句号后的问号出教室。后者属于思想经验维度领域内的横纵联系的学科化结课,带着问号后的感叹号出教室。这两种结课都是立足于发展中的“生命关怀”的内需而“联系”,使得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审美状态以及人文素养得到适位渗透和安顿。在数学家克莱因看来,“应使学生了解数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而是一个有机整体”[6]。同样,许多初等数学现象也只有在非初等理论结构内才能被深刻理解。这在一定层面确认“普遍联系型”结课的重要性。秉承教育家的哲学观来说,章引言的结课应该突破常规的框内梳理,站在“高观点” 层面,在俯瞰和仰视交错中辩证地联系,让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在问题解决和思想修炼具体化的过程中,走向审美悦动的内在情态,使得科学与审美共轭偕行,人性与向美统一不悖, 这就是章引言哲学视角的最高境界。

摘要:针对目前章引言教学严重压缩了知识“生长链”的现象,以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两节同课异构的章引言教学为例,从学科教育观和课程哲学观的层面,给出章引言教学四个方面的哲学思考,即引导学生通过”树木”看到“森林”,反之也能透过“森林”看清“树木”,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树木”能仰视“森林”,反之也能依托“森林”俯瞰“树木”,以此真正发挥章引言教学的功能.

上一篇:通用测评系统下一篇:延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