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内肿瘤(共7篇)
支气管内肿瘤 篇1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亿243万, 占总人口的14.9%[1],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机会增多, 手术治疗是肿瘤主要治疗手段。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 老年患者常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 水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并存疾病, 麻醉处理较为困难.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随机分为两组, 连硬外联合气管内全麻组 (A组) 30例, 全麻组 (B组) 30例。ASA分级Ⅱ-Ⅲ级,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68~82岁, 身高158~176 cm, 体重56~86 kg, 合并高血压病20例, 糖尿病6例, 冠心病5例, 房颤2例。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在上肢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多参数监护仪 (Genius-15) 常规监测Bp, HR, Spo2, ECG。连硬外联合气管内全麻组 (A组) 根据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脊神经相应脊突间隙选择穿刺点[2], 穿刺成功后注入1.5%利多卡因 (上海朝晖1312E10) 3 m L作为试验量, 排除全脊麻及误注血管后注入1.5%利多卡因3~6m L, 麻醉平面出现后全麻诱导 (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芬、顺式阿曲库铵) 。麻醉维持采用丙泊芬 (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60869) , 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6130614) 微量泵 (长沙健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JZB-1800D) 输注, 根据手术需要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 (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H200608690) , 椎管注入0.5%罗哌卡因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61006) 。术毕椎管注入吗啡 (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130113-2) 1.5~2 mg, 罗哌卡因15~25 mg作为术后镇痛。全麻组 (B组) 麻醉诱导, 维持同连硬外联合气管内全麻组 (A组)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合并症无明显差异 (P>0.05) 。A组较B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 全麻费用明显降低。术毕清醒拔管时间A组6~12分钟, 平均 (8±0.5) 分钟, B组15~36分钟, 平均 (23±0.6) 分钟, A组较B组明显缩短。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腹部肿瘤手术麻醉平面要求广泛, 高平面连硬外麻醉常会对呼吸循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呼吸抑制, 老年人本身循环和呼吸功能已有损伤, 如在储备功能较低下的情况下应用十分危险。连硬外麻醉是一种不完善的麻醉方法, 它不能阻断全部来自上腹部冲入神经冲动。有时连硬外麻醉会出现阻滞不全, 需大量静脉辅助用药, 易导致呼吸抑制, 必须改行气管内全麻方能完成手术, 麻醉工作很被动。
目前国内全麻的应用日益增加, 对老年患者全身情况较差, 心肺功能严重受损以及并存症复杂的, 普遍采用全麻[3]。而腹部肿瘤手术时间较长, 气管内全麻需要大量全麻药。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 常出现苏醒延迟, 增加了在PACU观察时间, 甚至入住ICU, 增加了医疗费用。
连硬外联合气管内全麻集中两者优点, 减少了全麻药, 局麻药用量, 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连硬外麻醉在脊髓水平阻断外周刺激向中枢传导, 减少了应激反应, 维持了循环稳定。气管内全麻控制呼吸, 便于气道管理, 术中患者意识消失, 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增加患者满意度。但要避免两者麻醉峰效应叠加, 以免引起血流动力学剧变, 引起麻醉意外。总之, 连硬外联合气管内全麻在老年腹部肿瘤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 全麻药量减少, 全麻费用降低, 术毕清醒拔管时间缩短, 术后疼痛程度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2014-1-21.
[2]姚尚龙, 王俊科主编.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3.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54.
支气管肺良性肿瘤误诊分析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为本院患者, 其中男9例, 女15例, 男女比例为1∶1.33。年龄为1.75~76岁, 平均年龄35.9岁。肺良性肿瘤17例, 支气管良性肿瘤7例, 本组共7个病种, 以硬化性血管瘤、支气管腺瘤最多见, 分别占45.8%和20.8%, 其次是乳头状瘤、脂肪瘤、肺组织纤维细胞瘤、肺畸胎瘤和软骨瘤 。
1.2 主要症状
咳嗽11例, 胸痛7例, 发热9例, 气喘5例, 肺炎3例, 咯血6例肺不张4例, 无症状者10例。
1.3 部位
左上肺8例, 左下肺5例, 右上肺2例, 右中肺2例, 右下肺5例, 喉、主支气管2例。
1.4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做胸片X线片检查, 12例加做CT。X线胸片提示肿块影22例, 肿块均为单发, 直径≥5 cm者2例, ≤3 cm者20例, 肿块分叶5例, 有毛刺7例, 伴肺不张4例, 伴阻塞性肺炎3例。
1.5 实验室检查
ESR增加者13例, WBC>10×109/L12例, WBC<10×109/L12例。
1.6
误诊疾病误诊为肺癌18例, 占75%;误诊为肺结核5例, 占20.8%;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例, 占4.2%。
1.7 确诊方法
20例经手术活检病理确诊, 4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2.1.1 发病率低
原发于支气管肺的良性肿瘤占原发性支气管肺部肿瘤的5%~14.7%。多数位于肺实质内, 仅6%位于支气管内[1]。由于其发病率低, 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遇到该类患者往往思维局限, 满足于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考虑。
2.1.2 疾病的表现缺乏特异性
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 与一般的支气管肺部疾病症状相似, 甚至有些患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 只在体检时发现。
2.1.3 对影像学表现认识不够
本病病灶中可有多种病理改变并存, 使影像学表现复杂化, 与其他支气管肺部疾病较难鉴别。
2.2 防止误诊措施
2.2.1 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
2.2.2 提高对支气管肺良性肿瘤临床特点的认识 ①发病年龄轻, 多<40岁, 本组平均年龄35.9岁;②女性多见;③肿瘤生长缓慢, 不转移侵润, 倍增时间在30 d内或超过18 mon;④支气管良性肿瘤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有明显呼吸道症状和体征, 但一般病程长, 间歇期可无症状, 早期不易被常规胸片发现, 而肺良性肿瘤多缺乏主诉症状。
2.2.3 特高对支气管肺良性肿瘤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的阴影, 无一定的好发部位, 密度中等, 直径<3 cm, 可有分叶和边缘毛刺, 但结节细毛刺数小于6条, 无卫星病灶及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极少出现溶解空洞和胸膜皱缩现象, 可伴肺不张、肺气肿和阻塞性肺炎, 病灶内发现钙化和脂肪组织是判断良性的可靠依据, 肿块CT值大于40 Hu[2]。
2.2.4 早期细胞学检查室确诊的可靠依据 临近肺门和支气管的肿块应尽早经支纤镜活检确诊, 镜下肿块表面光滑, 无出血、糜烂、局部侵润, 肿块有一定的弹性和硬度, 靠近胸壁的病灶可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
2.2.5 鉴别诊断 ①支气管肺良性肿瘤极易误诊为肺癌, 国内报道误诊率高达65.6%[3], 本组误诊率为75%。肺癌多见于年龄大于45岁男性大量吸烟者, 男女比例为2.3︰1.除有原发肿瘤症状外, 还有肿瘤局部扩展、远处转移及肺外表现。部位以右上肺多见, 前段多见于尖后段。肿块密度高, 多有分叶、切迹和毛刺, 结节细毛刺数大于6条, 直径>5 cm者首先考虑肺癌, 可伴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肺气肿等。肿块CT值多<30 Hu, 可有血管集束征和棘状突起征;②支气管肺良性肿瘤也常常不易和结核鉴别, 特别是支气管内膜结核和结核球。肺结核多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患者接触史, 发病年龄较轻, 或伴不伴有结核中毒症状。部位以双上肺尖后段多见, 肿块直径<3 cm, 周围多有卫星灶, 毛刺细长呈放射状, 有关结核的实验室检查可呈阳性, 抗痨有效。
参考文献
[1]秦笃祥, 李道堂, 冯若修.临床胸部肿瘤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6.
[2]皱朝霞, 戴爱国, 刘芙蓉.肺良、恶性结节的CT征象比较及临床意义.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8, 26 (4) :410-411.
支气管内肿瘤 篇3
1病例介绍
患者, 男性, 45岁, 以“反复咳嗽4年”为主诉来诊。患者咳嗽为刺激性咳嗽, 无季节性, 偶尔咳痰带血, 夜间咳嗽重, 且每月至少发作2次。查体:双肺呼吸音粗, 肺CT未见异常, 心电图提示肺性P波, 肺功能FEV126%, 应用喘乐宁后提高27%。临床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 给予必可酮、喘乐宁等药物对症治疗。一周后, 患者症状好转, 喘减轻, 但因胸闷再次来诊, 查体:双肺可闻及吸气性干鸣音, 考虑大气管阻塞, 行纤支镜检查, 结果提示支气管内相当于声门下方发现肿物, 阻塞气道。后患者在全麻下行气管内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为神经纤维瘤。
2讨论
本例的经验教训是: (1) 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前未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咳喘。 (2) 忽视了痰中带血的临床表现,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患者不可能出现此类的表现。 (3) 咳嗽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 临床上必须经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及查体, 依据辅助检查, 除外其他疾病时, 方可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 (4) 支气管肿瘤在临床上误诊率很高, 大多有被误诊为“哮喘”和肺不张病史。有下面情况时应高度重视, 避免误诊:①长期咳嗽、胸闷, 抗哮喘治疗不佳的患者。如本例中患者反复咳嗽4年, 为无季节性刺激性咳嗽, 夜间咳嗽重, 且每月至少发作2次。这些现象均支持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 但该患者通过抗哮喘治疗, 症状无改善。此时应注意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是否准确。②经抗过敏、降低气管反应性治疗, 患者症状时好时坏、时轻时重, 仍反复发作, 此时应及时做纤支镜检查以进一步证实和鉴别。 (5) 支气管肿瘤发生在较大的支气管时, 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刺激性干咳, 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仅能确定肿瘤部位, 且可活检提供病理学诊断。纤支镜的检查是确诊气管内病变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气管疾病纤支镜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纤支镜检查是诊断哮喘以外疾病最有效的手段。
支气管内肿瘤 篇4
1一般资料
患儿, 男, 3岁, 出生于2009年11月11日, 身长93 cm, 体重14 kg, 主因反复咳嗽数月就医。
2检测经过
医嘱行脉冲震荡肺功能测试, 患儿不能很好配合, 未成功, 予5%水合氯醛14 m L灌肠镇静后改行婴幼儿肺功能检测。婴幼儿潮气肺功能各项参数显示潮气量正常, 达峰时间比和达峰容积比降低, TEF50 AS TIF5>1, 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见表1) ;TBFV图形不规则显示典型吸气平台 (见图1) 。患儿在测试过程中, 随体位改变, 还伴有间断尖锐性吸气性喉鸣, 刚摄完胸片, 未发现异常。追问病史, 家长诉自4个月前, 患儿即出现咳嗽、喘息, 偶有出现前述的高音调吸气性喉鸣。按哮喘已治疗3个月, 与接诊医师沟通, 考虑胸外型上气道阻塞, 建议CT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 结果
CT回报:气管中段病变。我院耳鼻喉科支气管镜检查, 考虑肿瘤, 建议去北京治疗。患儿后就诊于北京煤炭医院, 胸部增强CT示:气管中部后壁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边界清, 直径7 mm, 局部气管变窄, 印象:气管中部占位;全麻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见声门下约1 cm处气管后壁隆起, 管腔呈外压性狭窄约70%, 表面黏膜光滑, 触之质硬, 取活检。后转至北京儿童医院, 全麻下行颈部肿瘤切除术, 术中显示:肿物位于气管后壁黏膜间隙, 边界不清, 部分气管黏膜穿通至气管管腔, 肿瘤大小1 cm×0.5 cm×0.5 cm。病检结果: (气管后壁) 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属于非常罕见类型。住院治疗14 d治愈出院。目前, 患儿已赴京复查2次, 恢复良好。
4 讨论
4.1
上气道梗阻 (UAO) 是指气管隆突以上气道的阻塞性病变, 在临床上对上气道梗阻的认识往往不足, 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部感染等疾病[1]。郑劲平等认为FEF50%/FIF50%比值>1为胸外型UAO的诊断指标[2]。本例患儿反复咳嗽, 否认异物吸入, 按哮喘治疗3个月, 此次第一次行肺功能检测, 经重复测量数遍其肺功能表现均符合胸外型上气道阻塞的诊断标准:潮气流量-容积曲线上表现为吸气相特征性的平台样改变, FEF50%/FIF50%比值>1, CT检查亦证实肺功能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及准确性。而此次肺功能检测, 无疑为最终确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4.2 胸部X线片检查不能完全除外异物。
朱铭认为:对于儿童胸部占位性病变, 如囊肿和肿瘤等, 单摄胸部X线平片是不够的, 应当常规做CT检查[3]。上气道阻塞患者胸片可无特异性表现, 但胸部CT可清晰观察气管横断面, 有利于直接判断气管的狭窄程度和病变的现状改变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本例胸片未发现异常, CT发现气管中部病变, 支气管镜考虑肿瘤, 说明CT及支气管镜的优势, 作为肺功能检测技术人员要敢于质疑, 不断学习, 拓宽视野。
4.3 不能撇开临床单纯看肺功能。
所有肺功能的检查评估, 不能脱离临床资料单独评估, 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其他检查结果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是正确评价肺功能的基础。本例患儿在睡眠状态下, 随体位改变才出现间断高音调吸气性喉鸣, 但清醒状态并未发现, 这也是胸外型上气道阻塞极易被发现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就是抓住肺功能检查中伴随的这一特异临床症状, 并通过与接诊医师及时沟通, 才使该患儿得以确诊和治疗。
总之, 在诊断方面, 潮气流速环在早期就有报道, 被建议作为喉气管疾病的初筛方法。肺功能可以作为诊断上气道梗阻的首选方法, 并可根据流速容量曲线的变化, 估计病变程度对上气道梗阻进行定位, 已得到共识。一次婴幼儿肺功能潮气检测, 不仅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也得到了医师的信赖和患儿家长的赞扬。而其无创、简单易行, 用于呼吸道疾病筛查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 作为山西省首家引进肺功能检查技术的三甲医院, 我院婴幼儿潮气肺功能检查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作为肺功能检测技术人员, 我们有责任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并结合临床实践及科学总结, 使肺功能检测这项技术日益完善,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劲平.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9.
[2]郑劲平, 等.上气道梗阻的肺功能评价[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1996, 2 (4) :283.
支气管内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300例为对照组, 选同期肺癌患者300例为研究组。其中Ⅳ期、Ⅲ期、Ⅱ期及Ⅰ期分别为82例、69例、53例及96例。病理类型:小细胞癌、腺癌及鳞癌患者分别为146例、84例和70例。对照组中, 男性161例, 女性139例, 年龄为44~76岁, 平均 (61.2±2.2) 岁。研究组中, 男性为144例, 女性为156例, 年龄为43~77岁, 平均 (62.2±2.1) 岁。两组在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采集标本。
两组均严格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方法予以落实, 于肿瘤或其它病变部位, 将支气管镜予以放置, 将温度为37℃生理盐水注入至活检口。而后实施负压吸引处理操作, 控制在50.0~100.0 mm Hg, 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实施收集。对其实施滤过处理, 并以2 000 r/min实施离心操作, 时间控制在9 min左右, 完成后取上层清液。另外, 于清晨空腹静脉血采集2.5 m L, 其中不需外加抗凝剂, 离心控制在3 000 r/min, 取上层清液[2]。
1.2.2 检测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分别对CYFRA21-1、NSE及CEA实施检测, 本次研究所用仪器、试剂盒及试剂均由瑞士罗氏公司专供;采用酶联免疫法就SCC给与测定, 由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有限公司专供仪器、试剂盒及试剂。全部操作均依据说明书完成[3]。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实施处理, 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的比较
研究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明显 (P<0.05) ;研究组血清当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 (P<0.05, 表1) 。
2.2 不同病理类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比较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当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相比于不同病理类型患者血清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结果表明, 研究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当中CYFRA21-1、NSE、SCC及CEA和血清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病理类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相比于各病理类型患者血清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 效果好于血清当中肿瘤标志物检测, 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随着当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 CYFRA21-1、NSE、SCC及CEA等肿瘤标记物的观测在整个肺癌早期诊断当中十分重要。人们发现肺癌患者血清当中的肿瘤标志物敏感性较低并含量较少。CYFRA21-1是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 其实质为上皮细胞相应支架蛋白, 也是肺癌病症的重要标志物, 与肺癌的转移及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正常时, CYFRA21-1在血清当中含量较低, 若出现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则会过量表达, 存在于上皮起源肿瘤细胞胞浆中。当出现恶性肿瘤时, 已经被激活的相应蛋白酶会加速细胞角蛋白1降解速度, 促使产生较多CYFRA21-1。CEA也为最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肿瘤标记物, 为多糖蛋白复合物, 其升高主要在于肺癌及其它形式肿瘤当中, 同时也是与非器官特异性肿瘤具有相关性的抗原, 对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4]。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300例为对照组, 选同期肺癌患者300例为研究组, 测定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A21-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SCC) 及癌胚抗原 (CEA) 的含量, 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含量。结果 研究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当中CYFRA21-1、NSE、SCC及CEA和血清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病理类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相比于各病理类型患者血清中CYFRA21-1、NSE、SCC及CEA含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肺癌临床诊断,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标志物相比检测血清当中肿瘤标志物, 效果较好, 对患者病情程度判定及预后均具有很好的临床临床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清,肿瘤标志物
参考文献
[1]王永, 韩淑艳, 陆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 2012, 33 (6) :805-808.
[2]王燕, 刘福臣, 陈光瑾, 等.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天津医药, 1999, 27 (12) :711-713.
[3]秦勇, 李峰.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10) :1677-1680.
支气管内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58例肺癌患者以及4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辅助诊断,肺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肺癌患者中男33例 , 女25例 , 平均年龄 (61.3±7.7) 岁 , 腺癌25例 , 鳞癌19例,小细胞癌1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中男24例 ,女18例 , 平均年龄 (59.5±8.3) 岁 , 肺炎16例 , 支气管扩张11例,肺结核8例,肺尘埃沉着病7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并留肺泡灌洗液用于检查。 仪器为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1%利多卡因咽喉部局部喷雾麻醉, 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插入, 直视下观察左右支气管,根据X线检查结果,将纤维支气管镜末端楔于病变段支气管开口,对于病变广泛,或者病变部位不确定的患者,将纤维支气管镜末端楔于左肺舌叶或者右肺中叶的支气管开口。 注入20 m L无菌盐水,负压吸出,重复3次。 灌洗后根据情况进行活检及刷片。 回收灌洗液20 m L,滤除黏液,离心10 min,取上清液,-70℃保存待测。 纤维支气管镜术当天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离心10 min,取上清-70℃待测。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灌洗液以及血液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NSE)、Cyfra21-1含量 。 所选试剂与仪器配套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计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清中肿瘤标志物以及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 联合检测的阳性判断为联合检测项目至少一项为阳性,阴性判断为联合检测项目均不超过正常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 及血清中 CEA、Cyfra21-1、NSE 水平
肺泡灌洗液中CEA、Cyfra21-1、NSE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液中(P < 0.01);肺癌组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液中CEA、Cyfra21-1、NSE水平均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患者(P < 0.01)。 见表1。
注:与肺部良性疾病同一样本比较,#P < 0.01;CEA:癌胚 抗原 ;NSE: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2.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 血清中 CEA、Cyfra21-1、NSE 水平
CEA在腺癌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液中的水平最高, Cyfra21-1在鳞癌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液中的水平最高,NSE在小细胞癌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液中的水平最高(P < 0.01)。 见表2。
注:与腺癌同一样品比较,#P < 0.01;与鳞癌同一样品比较 ,△P < 0.01; 与小细胞癌同一样品比较,▲P < 0.01;CEA:癌胚 抗原 ;NSE: 神异烯醇化酶
2.3 不同病理分期肺癌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 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
不同病理分期肺癌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血液(P < 0.01);并且随着病理分期的提高,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 见表3。
注:与Ⅳ期同一样本比较,#P < 0.01;与Ⅲ期同一样本比较,△P < 0.01;CEA:癌胚抗原 ;NSE: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清中肿瘤标志物诊断肺 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CEA、Cyfra21-1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血液检测结果(P < 0.01), 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NSE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与血液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5 不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 气管肺泡 灌洗液联 合血清中CEA+ Cyfra21-1+NSE检测的敏感性最高 (P < 0.01), 而不同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较高的病死率,在我国的大城市以及工业发达地区,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肺癌大多起病隐匿,尤其是周围型肺癌,早期患者可无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大多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癌症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预后差。 目前关于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较多,常见的早期诊断方法有经肺壁针吸肺穿刺术、X线导向下肺活检术以及肺穿刺术,放射核素方法等,均能够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检测血清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是近年来逐渐在临床上应用的方法,具有敏感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2,3]。 目前研究认为,肿瘤标志物大多由肿瘤细胞直接产生 , 少数是机体针对肿瘤细胞而产生的相关物质,这些标志物可存在于肺癌患者体内,也可存在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体内,甚至是正常人体内,只是含量存在差异。
注: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注: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1960年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首次被应用于临床 , 受回收量以及技术的限制,发展较缓慢。 近10余年, 随着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其在临床逐渐普及, 成为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安全、无创伤等优点。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是支气管肺泡表面被覆液混合灌入的生理盐水。 支气管肺泡发生癌变时,产生或者释放的某些物质可进入血清以及被覆在支气管肺泡表面的黏液中,使该物质的质和量发生改变[4,5]。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获取灌洗液,对灌洗液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被覆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 酶类、免疫球蛋白等,从而了解肺泡结构的病变性质以及病变程度,因此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6,7]。
目前用于临床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较多,但是这些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的浓度较低,因此对肺癌的诊断意义不是很大。 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自病变部位支气管肺泡内,从理论上肺癌患者病变部位的肿瘤标志物应该较血清肿瘤标志物出现更早、浓度更高,因此对肺癌的诊断应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
物产生的机制[8,9]:1致癌因素导致基因异常表达 ,从而产生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癌基因的活化、基因突变、 病毒基因的活化、正常基因的缺失均可导致正常物质的增加或者减少,出现胚胎性酶、胚胎性蛋白异常表达。 2针对肿瘤细胞的异常产物,机体产生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细胞的产物刺激淋巴细胞,可产生相应的反应性蛋白、抗病毒抗体、抗肿瘤抗体。3异常产物可继发导致病毒相关抗原、癌相关糖链抗原、异常代谢物蓄积等。 影响癌症患者血清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因素[10,11]:1肿瘤细胞产生的标志物量,取决于肿瘤细胞数量以及癌细胞分泌标志物的程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肺癌临床分期的增加,CEA、Cyfra21-1、NSE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液中的含量均显著升高。2机体清除肿瘤标志物的能量。 大多肿瘤标志物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进行代谢或者经过肾脏排出。 因此在肿瘤早期,一方面肿瘤标志物产生较少,再经过血液循环后,经肝肾代谢, 血液中的浓度可进一步降低。 3癌症局部血运以及淋巴管是否丰富也影响标志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水平。 4体液的稀释作用影响标志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浓度。 肺癌细胞分泌肿瘤标志物后,首先至支气管肺泡内, 然后再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在疾病的早期肿瘤标志物分泌较少,再加上稀释作用,血清中较难检测出, 但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标志物出现早,并且浓度高。 本研究也证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浓度均显著高于血液中。
CEA属于一种广谱性的肿瘤标志物,可反映多种肿瘤。 最初在结肠癌以及胎儿的肠组织中发现,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系统[12]。 CEA是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糖蛋白。 其在临床上那个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诊断已久,但是研究结果差异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不大,也有学者认为其对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可以用于监测临床疗效。 血液循环中的CEA经过肝脏时就被代谢,因此血清中CEA水平较低。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血清中CEA水平显著低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浓度。 另外,肺癌患者无论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还是血清中,CEA水平均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P < 0.01),说明其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浓度。 进一步分析显示CEA在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最高。
Cyfra21-1是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 ,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3,14,15]。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是形成上皮细胞的结构蛋白之一中间丝的亚单位。恶性上皮细胞中,激活的蛋白酶加速了细胞的降解,使得大量细胞角蛋白片段释放入血,其可溶性片段可与两株单克隆抗体KS19.1和BM19.21特异性结合,故称为Cyfra21-1[16]。 本研究中 ,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Cyfra21-1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 而肺癌中其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其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其在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最高。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是血清NSE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所特有的一种酸性蛋白酶,在本次研究中,小细胞肺癌支气管灌洗液以及血清中NSE浓度最高,显高于肺腺癌、肺鳞癌。NSE可用于鉴别诊断,监测小细胞肺癌放疗,化疗后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NSE浓度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复发时血清NSE升高[17]。 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小细胞肺癌的复发,比临床确定复发要早4~1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血清中NSE水平也显著升高,并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血液中。
对3种肿瘤标志物对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对诊断肺癌的敏感性 、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血液中。 且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最高,而不同的组合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支气管内肿瘤 篇7
关键词:肺癌,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已作为肺癌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尤其在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治疗或术前的局部化疗及结合放疗等治疗措施中日益受到重视。笔者2006年1月~2009年2月采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局部灌注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66例,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晚期肺癌66例, 其中, 男41例, 女26例;年龄43~80岁, 平均6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阵发性咳嗽、少量痰血、胸闷、胸痛、乏力及进行性消瘦。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胸部X线片、CT、纤支镜、穿刺活检以及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证实, 其中, 中央型肺癌49例, 周围型肺癌17例;鳞癌48例, 腺癌14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
1.2 方法
术前常规腹股沟消毒铺巾, 用2%利多卡因8 ml行局部麻醉。在DSA下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左或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 用5F Cobra或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入左、右支气管动脉。用高压注射器以2~3 ml/s的速率注入60%泛影葡胺8 ml, 并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及供血情况。显影确认肿瘤血管后依据肿瘤的病理分型选用化疗药物, 然后依次注入抗癌药。每间隔20 min分别注入5-氟尿嘧啶 (5-FU) 750 mg, 顺铂 (CDDP) 30~60 mg, 阿霉素 (ADM) 40~60 mg, 长春新碱2 mg, 环磷酰胺800 mg等一种二联或三联抗癌药物, 以生理盐水50 ml分别稀释后缓慢推注, 术毕拔出导管和导管鞘, 穿刺点压迫15 min后加压包扎。术后嘱患者静卧24 h, 穿刺侧下肢制动8 h, 同时观察患者下肢动脉搏动情况和生命体征, 并予以静脉滴注液体水化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
1.3 疗效评定标准[1]
完全缓解 (CR) :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内肿瘤影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无复发或转移;部分缓解 (PR) :肺内肿瘤病灶最大径及其垂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 或肿瘤所致阻塞性肺不张完全复张、其他癌灶无增大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 (S) :肺内病灶最大径及垂直径的乘积减少不足50%或稳定不变, 其他癌灶无增大持续1个月以上;进展 (PD) :肺内任何可测到的肿瘤最大径及其垂直径的乘积有增大。缓解率= (CR+PR) /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66例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182例次, 均顺利完成治疗。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咳嗽、咯血减轻或停止, 胸痛减轻或消失, 胸腔积液减少, 不张肺组织复张, 压迫症状缓解, 体重增加。其中, CR 10例 (13.15%) , PR 42例 (63.64%) , S 11例 (16.67%) , PD 3例 (4.54%) 。缓解率达78.79% (52/66)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 31例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胸闷等症状, 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5.76% (50/66) 、71.21% (47/66) 、42.42% (28/66) 。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不适宜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2]。支气管动脉灌注不仅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疗效显著, 对全身化疗无效的肺转移癌也有明显疗效, 可以缓解症状并促使肺复张, 缩小肿瘤, 减轻气管阻塞[1]。通过支气管动脉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病灶, 瘤体局部的药物浓度大大超过传统的静脉途径给药。研究表明, 局部动脉灌注可使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达到静脉给药时的8~48倍。同时, 药代动力学研究亦证明, 药物浓度每增加1倍, 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数量增加10倍, 即两者呈对数关系增加[3]。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超过全身化疗, 由于局部的显著去瘤负荷使肺或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同时, 显著的去瘤负荷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升, 增强了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化疗药物的疗效更加明显[4]。本组66例患者共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182例次, 均顺利完成治疗, 缓解率达78.79%。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5.76%、71.21%、42.42%。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过程中及术后患者可能山现局部发热、恶心、呕吐、疼痛、胸闷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因脊髓、食管吻合支的存在而导致脊髓和食管的损伤, 发生截瘫、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5]。因此, 该方法对操作的要求较高。术中使用非离子对比剂并适当稀释, 造影速率及总量要小以减少高渗压损伤脊髓和致使脊髓根动脉痉挛或阻塞而引起脊髓缺血的可能性[3]。同时, 灌注化疗药物的浓度不宜过高, 单药溶解或稀释的生理盐水不应少于50 ml, 推注速度宜慢, 时间不应少于30 min, 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本组66例患者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障碍等毒性反应, 轻度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胸闷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综上所述,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作为肺癌综合性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有近期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反应轻等优点, 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玉林.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56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3) :392-393.
[2]侯文, 于昭, 邱伟江.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40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3) :2202-2203.
[3]秦凤展.肿瘤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81-482.
[4]吴伟.中晚期肺癌的介入治疗[J].中国保健, 2007, 15 (7)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