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见X线征象

2024-08-08

不常见X线征象(共6篇)

不常见X线征象 篇1

输尿管结石大多数是由于肾结石掉入输尿管后不能顺利下行而致,原发于输尿管结石很少见[1]。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为常规检查方法,对大多数结石患者能明确诊断,但对于输尿管不典型结石常因认识不足而容易漏诊。因此,笔者对疑有输尿管结石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作数字化X线造影征象总结,以提高对数字化X线造影检查诊断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25例经临床治疗、取石证实的不典型输尿管结石病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0~70岁。临床症状有腰痛、肾区叩击痛、下腹痛、血尿、尿频以及尿急等。

1.2 数字化X线造影术

使用西门子R200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配有常用后处理软件,所有患者造影前作常规肠道准备及拍腹平片,经肘静脉注入76%泛影葡胺40 ml,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7、15和30 min摄片,对于积水严重病例延时60~120 min观察、摄片。在透视下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泌尿系统中的排泄情况,动态观察抓拍最佳照片及输尿管可疑结石段连续摄影(每秒8帧),必要时松压迫带后做多体位点片及放大摄影,摄影后根据需要做适应分辨率调节,边缘强化、放大等后处理。

2 结果

2.1 结石部位、形态

13例结石位于输尿管跨髂血管处,12例结石位于输尿管膀胱壁内段。20例结石为圆形、类圆形,3例结石呈桑椹样或不规则形,2例为簇状砂粒样多发结石。以上病例均经治疗证实。

2.2 输尿管结石的数字化X线IVP征象

梗阻近侧输尿管持续显影并扩张20例;患侧输尿管全程持续显影而未见扩张8例,均为<5 mm的小结石;输尿管见充盈缺损6例;充盈输尿管局部见密度增高征象10例;输尿管局部轮廓呈波浪状、锯齿状而未见充盈缺损6例;在连续摄影后循环播放观察中,输尿管局部蠕动波加快、逆蠕动3例;患侧输尿管显影密度降低11例。19例患者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征象。见图1~3。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般应用经腹部超声、泌尿系平片及IVP常规检查。IVP作为一项常规检查,可显示两侧肾脏实质染色和集合系统、输尿管和膀胱病变,空间分瓣率较高,对典型输尿管结石及梗阻部位诊断明确。但是对于肾功能有中、重度不良所致排泄延迟者和尿路显影差者常漏诊,对不典型结石诊断难度大,容易漏诊。因此,应运用数字化多功能X线摄影作IVP检查,利用电视下透视、连续摄影功能提高摄片质量,并应用连续摄影后回看播放及放大、强化等后处理方法,提高结石的阳性诊断率。数字化X线IVP诊断结石征象除了结石影、充盈缺损征象及梗阻部位以上输尿管积水扩张等征象外,笔者总结出输尿管不典型征象:(1)应用分辨率调节、边缘强化等后处理及放大摄影,较易发现输尿管局部轮廓呈波浪状、锯齿状改变,经临床手术所见及病理证实为结石引起局部痉挛或炎症所致;(2)充盈输尿管发现局部密度增高征象多为结石染色所致,此征象要与输尿管扭曲重叠鉴别,在数字化多功能机造影下可让患者作多体位摄影或倾斜球管点片观察,当局部密度增高影伸拉消失则为重叠影,当局部密度增高影固定存在,则为输尿管结石征象;(3)在数字化多功能X线机透视下动态观察抓拍最佳照片及输尿管可疑结石段连续摄影(每秒8帧),可以显示输尿管结石局部蠕动波加快及逆蠕动征象,此功能动态观察输尿管较传统IVP摄影优势明显;(4)患侧输尿管全程持续显影而未见结石直接征象者应考虑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小结石;(5)对于患者肾排泄功能延迟者,输尿管碘对比剂显示淡,虽有作者指出在常规检查中,利用10 mg速尿可以改善中段和远端输尿管的显示率。但对磺胺药和噻嗪类利尿剂过敏、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绞痛及地高辛中毒禁忌使用速尿[2]。笔者方法,常规仰卧位输尿管较肾位置相对高,碘对比剂填充于肾盏较明显,当患者改为斜俯卧位时输尿管相对位置低,碘对比剂填充较前者明显,输尿管病变部位摄影效果良好。

结石症影像诊断比较:超声检查输尿管与周围组织声阻抗差小,经腹部超声易受肠道气体干扰、骨骼关节遮挡及体形肥胖等因素影响病变显示。另外,检查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时,还须充盈膀胱,不但费时,还易漏诊;常规CT平扫对尿路结石显示良好,对确定结石位置,测定结石大小、形态的准确度较高,可以发现任何化学成分的结石,一般认为输尿管走行区>4 mm致密影,CT值>300 HU者为结石,结石常被管壁软组织包绕,即软组织“边缘”征,表示输尿管壁水肿,亦可伴肾周筋膜水肿[3],且其以上输尿管无扩张。但发生在髂血管旁、盆腔的结石有时难与血管钙化斑及静脉石鉴别;结石在MRI图像上均为无信号,应用尿液呈高信号的脉冲序列进行扫描[4],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检查可清楚显示在扩张输尿管高信号尿液衬托下,阻塞输尿管低信号的结石及阻塞程度[5]。MRU优点为不用造影剂,安全、无创伤、无辐射以及无并发症。MRU对心肾功能不全、孕妇、小儿和造影剂过敏者适用[6],但是MRU检查对于尿路梗阻端的形态结构显示欠佳,对梗阻原因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对结石与肿瘤的鉴别方面尚存在欠缺。对肾盏显示能力不够,对肾盏轻度破坏较难显示,小肿瘤或小息肉在重建中被尿液高信号掩盖从而造成漏诊[7]。由于MRU检查时间偏长,患幽闭恐惧症及呼吸不配合的患者无法行MRU检查,MRU成本高,对钙化的灵敏度低[8]。

综上所述,IVP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数字化多功能X线摄影是传统IVP的补充诊断方法,可明显提高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化X线尿路造影术(IVP)对输尿管不典型结石诊断征象。方法 应用西门子R200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做X线尿路造影术,于透视下动态观察抓拍最佳照片及输尿管可疑结石段连续摄影(每秒8帧),必要时松压迫带后做多体位点片及放大摄影,摄影后,根据需要做适度分辨率调节,边缘强化、放大等后处理。结果 输尿管结石不典型的数字化X线征象:患侧输尿管全程持续显影而未见结石征,均为<5 mm的小结石,输尿管充盈缺损,局部见密度增高征象。输尿管局部轮廓呈波浪状、锯齿状而未见充盈缺损,输尿管局部蠕动波加快及逆蠕动,患侧输尿管显影密度下降。结论 认识IVP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不典型表现,能提高输尿管结石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数字化X线摄影,尿路造影术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第二版).第三册腹部[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3:343-343.

[2]王万勤,刘斌,余永强.CT尿路成像技术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5):467-470.

[3]Jeffrey,R.B(美)著.唐光健译.急症影像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78-180.

[4]李坤成.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上岗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270-270.

[5]陈山,张光银,刘跃新,等.磁共振成像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6):351-352.

[6]Khanana PC,Karnik ND,Jankharia BG,et al.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in obstructive uropathy: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cases[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5,53(2):527-534.

[7]肖志军,刘怀军,高国栋,等.尿路梗阻性病变的MRU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9):766-766.

[8]Bladino A,Gaeta M,Minutoli F,et al.MR urography of the ureter[J].AJR,2005,53:1307-1314.

早期乳腺癌X线征象421例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9年8月因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疼痛而临床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和体检中发现乳腺X线片异常者,所有患者采用意大利Giotto乳腺钼靶X线机,Kadak Min-R2000型胶片和与之配套的专用暗匣,常规拍摄双乳轴位及侧斜位,如有乳头血性、深黄色溢液者,再进行乳导管造影,注入30%泛影葡胺0.5~1.0 m L后再加照轴位及侧位片。

2 结果

经病理证实共42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86岁,平均(49±21)岁。按照病理学分类[1],本组病例统计结果非浸润性癌87例,小叶原位癌15例,导管内癌72例,早期浸润性癌97例,导管癌早期浸润90例,小叶癌早期浸润7例,早期浸润性特殊型癌52例,乳头状瘤癌变26例,乳头状癌13例,Paget病10例,湿疹样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185例,肿块直径≤1 cm且腋下淋巴结无转移例。其中发现非浸润性癌87例(20.6%),早期浸润性癌97例(23.0%),并对该2组早期乳腺癌的X线征象进行分析(见表1,图1,2)。

(b为a放大图,X线显示导管内多处不规则充盈缺损,病理: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并局灶癌变)

(b为a放大图,X线显示局部弥漫性精盐样钙化,未见肿块影,病理:左乳管内癌并早期间质浸润)

3 讨论

3.1 钙化的意义

乳腺钙化常见,但需对钙化的性质进行判断。本组病例有钙化263例(62.6%)。乳腺X线片中钙化形态、密度、大小、数目及分布方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7]。恶性钙化其发生机制目前有2种观点:一种是坏死细胞矿化论,认为癌灶局部形成坏死核酸分解出大量磷酸根离子,加之局部钙离子和碱性磷酸酶增加,而形成磷酸钙;另一种观点是细胞活跃分泌说,认为癌细胞钙质新陈代谢增强,不断地分泌钙质,造成超饱和,形成钙质沉着[2,3]。有癌细胞坏死的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均属分泌性钙化[4]。另外钙化与病程有密切的关系,原位癌的钙化发生在导管内和小叶内。恶性钙化大多呈3种X线表现:(1)管状、长柱状和分枝状钙化,沿导管分布。(2)点状,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3)大范围的精盐样钙化分布。在X线片上所显示的钙化,以上这几种形态越是多种多样同时存在,癌性钙化灶的可能性越大。越是早期癌仅见钙化的比例越大,本文仅见钙化的比例非浸润性癌是71%,早期浸润性癌是42%。因此乳腺X线片中钙化灶的检出及定性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少量的钙化灶有良恶性鉴别上的困难,Evans等[5]对乳腺癌病例既往乳腺片回顾性分析,认为数目在10个以下的小簇状钙化、钙化簇过小、缺乏短棒状钙化和缺乏沿导管分布的钙化等,常可能被忽略而漏诊。所以对于部分暂时未能确定是癌性钙化的病例必须定期随访,在非浸润性癌87例中有10例(11%)是在随访半年至1年复查中发现微小钙化灶有明显增多而手术切除的。

3.2 乳腺导管造影的作用

在本组病例中,进行导管造影检查的有25%,特别是在非浸润性癌时,因其沿导管上皮生长,尚未突破基底膜,故在X线片上较难发现,有必要进行导管造影,显示其导管内异常X线改变。我们常用30%泛影葡胺约0.5~1.0 m L,如钙化灶位于乳晕中央区,造影剂的注入量可减少,以兔遮盖了微小病灶;如钙化灶位于腺体深处,造影剂的注入量可增加,使造影剂尽量能到达钙化灶所在的位置。常见有以下几种X线改变:(1)乳导管扩张合并扭曲,当造影剂行至癌灶附近或钙化灶时突然中断,断端不整齐;(2)导管在病灶处呈断续显影,缺乏正常分支,管壁僵硬;(3)肿瘤侵蚀导管,导致造影剂溢入到肿块内或间质内;(4)导管分支分布紊乱,管腔不规则狭窄或可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虽然仅根据导管造影所见往往不能鉴别其为良或恶性,但它是早期发现病灶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因此有否乳头溢液是早期乳腺癌一个重要临床体征,临床触诊仍是乳腺癌诊断中重要的环节。

在本组病例中肿块直径≤1 cm且腋下淋巴结无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185(44.0%),比例较高。而肿块所引起间接征象:水肿37例(19.8%),毛刺51例(27.6%),而血运丰富98例(53.2%),比例高达一半,因此局部血管影增粗、增多,应提高警惕。另外由于肿块存在时间尚短,所以此类病例多仅表现为孤立肿块影,边缘有切迹或呈波浪状,与良性肿瘤(纤维腺瘤)或低恶性肿瘤(髓样癌或黏液性癌)较难鉴别。此时进行细针穿刺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癌灶针刺感脆而软,针易刺入,且由于癌细胞粘着力低,吸取物量较多,或呈血性污浊液,黏液性癌穿刺可抽出多量果冻样黏液,为特征性征象。而髓样癌穿刺感松软,可抽出多量细胞成分,常见出血和坏死改变。纤维瘤穿刺感韧而略硬,吸取物少,可与之鉴别。

Rosen等[6]报道,当临床分期为Ⅰ期及Ⅱ期,且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肿瘤≤1 cm,与1.1~2.0 cm或者2.1~3.0 cm的肿瘤相比较,10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肿瘤为1 cm或者更小时得到诊断,能够获得较高生存率。而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需要采取多种检查手段联合诊断[7]。

摘要:目的 提高对早期乳腺癌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的X线特征。结果421例病例中,非浸润性癌87例(20.6%),早期浸润性癌97例(23.0%),早期浸润性特殊型癌52例(12.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肿块直径≤1 cm)185例(44.0%)。乳腺X线检查显示89%的非浸润性癌和70%的早期浸润性癌灶可见钙化,而肿块在2组的发现率仅分别为18.0%和43.0%。结论 乳腺X线片中微小钙化灶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患者有乳头溢液,建议进一步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关键词:乳腺肿瘤,放射摄影术,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左文述,徐忠法,刘奇.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92-493.

[2]Fondrinier E,Lorimier G,Guerin-Boblet V,et al.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actorsfor carcinoma[J].World J Surg,2002,26:290-296.

[3]Stomper PC,Connolly JL,Meyer JE,et al.Clinically occult ductalcarcinoma in situ detected with mammography:analysis of100 caseswith radiologic 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89,172:235-241.

[4]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118.

[5]Evans AJ,Wilson AR,Burrell HC,et al.Mammographic features of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present on previous mammography[J].Clin Radiol,1999,54:644-656.

[6]Rosen PP,Groshen S,Saigo PE,et al.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in stage I(TIN0M0)and stageⅡ(T1N1M0)breast carcinoma:a studyof 644 patients with median follow-up of 18 years[J].J Clin Oncol,1989,7:1239-1251.

不常见X线征象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59岁~73岁 (平均年龄66岁) 。均有咳嗽、咳痰表现, 其中咯血13例, 胸痛19例, 低热16例。

2 检查方法与结果

(1) 胸部平片检查; (2) 肺部CT检查; (3) 痰菌培养:肺部发现病变, 且痰菌培养阳性者, 可明确诊断;痰菌培养阴性, 但经抗结核治疗有吸收好转者, 也可明确诊断。

经过对32例老年肺结核的X线征象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老年肺结核主要以浸润型肺结核为主。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增殖性病变及干酪性病变, 同时伴有空洞和并发症者较多。

3 讨论

临床上老年肺结核以粟粒型、浸润型及纤维空洞型最为常见。但本组32例老年肺结核病例, 主要表现为浸润型及纤维空洞型, 呈粟粒型改变的仅2例。

本组病例中, 浸润病灶多呈大片状或团块状密度增高阴影, 且空洞的发生率较高, 多呈厚壁空洞。团块状病灶和空洞内壁不规则者颇似肺癌及癌性空洞, 需结合临床予以鉴别。结核多发生于两肺上野及下叶背段, 但老年肺结核却常发生于肺下野, 这给放射及临床诊断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我们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支气管镜、实验室检查等, 在慎重排除肺癌或其他疾病的基础上, 方可作出最后的诊断。有些病例是经过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的。

不常见X线征象 篇4

关键词:线征象分析,矽肺,治疗,预防

矽肺是由于长期在含有二氧化硅的环境中工作, 而引起肺弥漫性纤维性病变的一种职业病。矽肺患者常有咳嗽、气急、头昏、头痛、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证状。笔者随机抽取本院职业病科近年经确诊的25例病例, 对其胸部X线征象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更好的治疗与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性别及年龄的分布

本组25例均为男性, 年龄27~74岁, 平均年龄45岁。

1.2 工种及工龄的分布

28例中4例从事采矿工作, 11例为水泥工人, 10例为陶瓷工人。工龄2~35年, 平均工龄为21年。

1.3 检查方法

本组28例病例均摄高千伏胸部后前位片, 摄影条件为126k V、100m A、0.02s~0.03s。

2 结果

2.1 25例矽肺均有典型的矽结节存在。

X线表现为直径3mm左右, 致密孤立的小结节影, 多分布在两肺中下野内中带。1 2例矽结节融合成致密而均匀的团块, 直径大于10mm, 多见于两肺上野外带。大、小矽结节轮廓均清楚。

2.2 肺门改变

本组病例肺门改变较明显, 肺门影增大、增浓有17例, 68%;肺门上提或外移6例, 占24%;肺门出现蛋壳样钙化1例, 占4%。

2.3 肺纹理改变

本组病例肺纹理变化也较明显, 肺纹理增粗、增多紊乱16例, 占64%;肺纹理呈垂柳状的8例, 占32%。

2.4 其他改变及合并症

本组病例并发肺气肿的10例, 占40%, 表现为肺野透过度增高;胸膜改变21例占84%表现为胸膜粘连、肥厚;合并肺结核的2例, 占8%。

3 讨论

3.1 矽肺胸部X线表现

(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低, 间质纤维改变明显, 而矽结节较淡较模糊。早期矽肺可见肺野外带形成极细的网状纹理, 在网格交叉处可见有极小结节影;使肺野透过度减低呈磨玻璃样。 (2)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 X线可见典型矽结节, 矽结节致密清楚, 随病变的发展, 矽结节逐渐增大、增多靠拢重叠, 融合成块, 范围向上向外带扩展, 分布较密集; (3) 肺部其他表现:各项矽肺病人肺门有不同程度增大、增浓, 原因为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肺动脉高压。肺纹理可增多增粗随病程进展;肺纹理发生扭曲变形、紊乱及中断现象。矽结节周围可见形成肺气肿。

3.2 矽肺合并症

(1) 矽肺合并继发性结核:早期并发结核病灶大都趋向于一侧或两侧肺尖或锁骨上下区、易于诊断, 晚期两肺各野包括肺尖都已散布有明显矽结节时, 并发一侧或两侧结核病灶与矽结节融合鉴别较困难, 伴有空洞支持结核诊断; (2) 合并胸膜炎, 可表现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腔积液。

3.3 治疗措施

对矽肺患者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包括脱离粉尘作业, 另行按排适当工作, 加强营养和妥善的康复锻炼, 以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合并症状的发生。关于矽肺药物治疗, 多年来我国进行大量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 并在临床试用了一些药物, 取得一定疗效。 (1) 克矽平 (聚2-乙烯吡啶氮氧化合物, 简称P204) 是高分子氮氧化合物, 实验证明它在矽尘破坏巨噬细胞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具有阻止或延缓矽肺进展的作用, 临床试用克矽平后, X线胸片示病变发展延缓, 故对Ⅰ、Ⅱ期矽肺有一定疗效, Ⅲ期矽肺疗效则不明显。对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呼吸道症状较明显。用法:以4%克矽平水溶液8~10m L, 每日喷雾吸入1次, 3个月为1疗程, 间隔1~2个月后, 复治2~4疗程, 以后每年复治2个疗程, 本药喷雾吸入副作用甚少。 (2) 其他有哌喹类 (以磷酸哌喹和羟基磷酸哌喹为主) 、汉防已甲素、铝制剂 (柠檬酸铝、山梨醇铝) 等药物。经治疗后, 矽肺患者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有的可延缓病情的进展。 (3) 预后矽肺患者一旦确诊, 即应脱离粉尘作业, 并给予积极综合治疗, 寿命可以延长到一般人的平均寿命, 但其劳动力可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矽肺的致死常因并发严重肺结核、自发性气胸和呼吸衰竭。

4 预防

不常见X线征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60例, 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 平均 (47.6±6.8) 岁。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包括乳腺良性肿瘤35例, 乳腺癌25例。

1.2方法

钼靶X线检查采用乳腺X线摄影机CR型、Amu-let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机。投照条件30~60m As, 23~28KV。2名放射科医生参照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 (BI-RADS) 阅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病变多发钙化大小、合并肿块、单双侧、钙化密度、分布状态等特征, 并进行对照研究。分析钙化Le Gal分型[4]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病灶钙化特征比较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病灶数、形态、密度、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乳腺癌患者病灶数≥10个/cm2, 形态杈状、泥沙、短棒、针尖化比例, 等密度、节段性及线性发生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病灶形态圆点、小片及蛋壳状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钙化Le Gal分型比较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钙化Le Gal分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52, P<0.05) , 其中乳腺良性肿瘤患者Le Gal分型Ⅱ型及Ⅲ型比例高于乳腺癌,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Ⅳ型及Ⅴ型比例低于乳腺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5]。乳腺癌好发于30~55岁的女性, 发病率高。乳腺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 从而忽视专业体检或辅助检查而延误诊治, 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乳腺癌治疗预后的关键, 影像学检查在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乳腺肿块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彩超、磁共振成像。钼靶X线诊断乳腺肿瘤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且具有无创、无辐射、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等优点。

在乳腺癌普查中钼靶X线作为首选, 其能显示乳腺癌中微小钙化, 较其他检查更为敏感, 通过微小钙化发现早期肿瘤患者。乳腺癌钼靶X线检查主要征象为直接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肿物多位于乳腺内外上、内下象限, 不规则、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差;乳腺钼靶X线诊断细小钙化上要放大观察, 因为钙化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极为重要, 特别是钙化的形态、大小、密度、分布范围和多少。间接征象:肿物周围组织继发性改变, 包括肿块周围腺体组织结构改变、皮肤血管及乳房形态改变, 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 乳腺癌患者病灶形态杈状、泥沙、短棒以及针尖状钙化比例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病灶圆点、小片及蛋壳状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患者。乳腺癌钙化灶≥10个/cm2、等密度、节段性分布及线性分布比例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良性肿瘤病灶呈区域性分布及弥漫性分布比例高于乳腺癌。乳腺癌病灶Le Gal分型Ⅳ、Ⅴ型钙化比例高于良性乳腺肿瘤。良性乳腺肿瘤Le Gal分型Ⅱ、Ⅲ型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钙化是乳腺肿瘤常见的表现形式, 其具体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坏死细胞矿化或细胞活跃分泌等有关[6,7]。钙化征象是乳腺肿块常见的影像学征象, 可发生于乳腺癌, 也可发生于良性乳腺肿瘤, 准确的鉴别诊断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改善患者预后[8]。

在乳腺良性肿瘤中, 由于蛋白沉积或微量出血等原因, 钙化多呈较高密度, 且多较均匀[9]。钙化的数量也是提示病变性质的重要因素, 多发钙化是指钙化数目>5个/cm2。有研究显示, 随钙化数量的增多, 乳腺癌的比例增高, 但钙化是否双侧发生对病变性质评价无帮助[10]。乳腺病变钙化Le Gal分型与乳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 乳腺癌Le Gal分型Ⅳ或Ⅴ型钙化的比例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良性肿瘤Le Gal分型Ⅱ或Ⅲ型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提示Le Gal分型Ⅳ或Ⅴ型钙化更倾向于恶性病变, 而Le Gal分型Ⅱ型钙化则提示良性病变可能大。

钼靶X线检查也有一些盲区, 当病变区与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相近时、非肿块型乳腺癌或仅有微小钙化、局部的结构变化、皮肤水肿、投照部位包括不全对一些经验不足医师诊断有困难, 有时就影论影, 不与临床充分结合, 仓促做出诊断。总认为这样普查阳性率低, 工作有时疏忽, 导致漏诊。

综上所述, 钼靶X线检查能快捷、全面地提供乳腺内肿块形态、钙化及双乳大部分腺体的影像信息, 对微小钙化灶显示良好。但是乳腺癌的X线表现有时复杂多变, 特别是早期乳腺癌表现非典型, 因此造成钼靶假阴性, 原因除了与乳房腺体本身结构致密、脂肪组织少、X线缺乏自然对比度、小乳腺、病变部位等有关外, 投照技术、体位技术、加压方法都会直接影响钼靶X线检查的质量和疾病的诊断。诊断困难时应结合触诊和超声等检查, 以减少误诊。

摘要:目的 探讨良恶性乳腺肿瘤钼靶X线检查的钙化征象特征, 以提高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60例, 其中乳腺良性肿瘤35例, 乳腺癌25例。患者均接受钼靶X线检查。观察良恶性乳腺肿瘤钼靶X线检查的钙化征象特征。结果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病灶数、形态、密度、分布、钙化Le Gal分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钼靶X线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钙化的特征, 对良恶性乳腺肿瘤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常见X线征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9年9月-2011年12月拍摄的16~76岁患者的350例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其中男199例, 女151例。部位:左侧183, 右侧193 (有31例为双侧) 。

1.2 投照技术

采用菲利浦VR-S单板盘津R-20J型X光机, 焦片距为90 cm。常规摄取膝关节正、侧位 (膝关节屈曲125~150°) X线片。

1.3 方法

1.3.1 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 共分6组。在X线上出现及

未出现小豆骨者均按性别、部位不同加以统计。

1.3.2 小豆骨位置的测量

小豆骨位置按Friedman氏法进行测量。膝关节屈曲150°~125°时FFD为5~10 mm;在膝关节屈曲大于125°的任何角度时FTD为8~21 mm (Friedman氏测量FTD平均值为14 mm, 标准差为3.5 mm, ±2个标准差为正常范围) 。FTD小于7 mm表示小豆骨位置有下移。比较左右两侧小豆骨位置时, 应先做弯曲角度不同的矫正计算, 矫正后的左及右侧FFD值相差不应大于1.2 mm。屈曲角度, 用角度尺来测量, 上边是平行股骨干的中轴线, 下边是平行于胫骨干后缘的轴线。两边的夹角为膝部弯曲的角度。FFD随膝部弯曲角度不同而增减, 膝部越屈值FFD值越增加。

1.3.3 小豆骨大小的测量

小豆骨大小按前后径X上下径X线左右进行计算。部分小豆骨在膝关节正位片上不能辨认者, 其左右径取前后径与上下径之和的1/2。

2 结果

2.1 350例中, 有109例出现小豆骨;其中男63例, 女46例,

其出现率分别为32%和30%。各年龄组平均出现率为31%, 见表1。

2.2 小豆骨的正常X线表现

⑴密度:致密或骨性密度影。⑵形态与边缘: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规整。⑶位置:按Friedman氏法测量, 所有病例FFD值小于10 mm, FTD值在膝关节屈曲角度大于125°时在8~21 mm之间。⑷大小:小豆骨大小差异较大, 最小者 (1×1×1) mm3, 最大者 (8×14×12) mm3, 平均约 (5.8×8.6×7.2) mm3。各年龄组小豆骨大小的平均值见表2。

3 讨论

3.1“小豆骨征”的临床应用

当小豆骨离开正常位置时, 提示可能有膝关节滑囊积液、滑膜肿物以及Backer氏囊肿等病变的存在。X线平片不能确定其性质时, 应进一步检查。如CT、MIR、关节镜检查等。但判断小豆骨位置是否在正常范围时, 要注意膝关节的屈曲角度。因为小豆骨与邻近骨骼的关系因膝部屈曲程度而异。

3.2 测量小豆骨大小的意义

小豆骨位于膝关节囊后部, 在斜腘韧带, 小豆腓骨韧带和腓肠肌外侧头之间。10岁时是个软骨岛, 一般15岁以前不骨化。小豆骨可引起腓总神经麻痹, 与小豆骨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但与其诱因有关[4,5]。如 (1) 外力作用于腘窝部; (2) 肢体体位急剧变化; (3) 长期压迫等使腓总神经夹在小豆骨与外力之间而发生麻痹。在实际工作中, 即使小豆骨较小, 但临床有腓总神经麻痹, 又查不出原因, 应想到小豆骨压迫所致。

参考文献

[1]慕容洋洋, 龙江山.小豆骨的X线表现与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3) :216-217.

[2]张殿俊, 荣阳.X线平片检查慢性腰腿痛的价值与回顾性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5) :141-142.

[3]李景学, 陈凡.骨关节X线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51-153.

[4]Friedman A C.The fabella sign fabella displacement in synorial effusion and popliteal of ssamasses[J].Radiology, 2003, 27 (1) :113-115.

上一篇:涂膜隔热玻璃下一篇:数字网络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