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理念

2024-07-22

突显理念(共8篇)

突显理念 篇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提出, 给无数教师的教育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经常出外听数学观摩课, 我领略了难分彼此、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貌, 仔细品嚼, 给了我一定的启迪.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的确有着可喜的地方, 但是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更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让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能时时闪现亮点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尝试.

一、在细节中凸显理念,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这说明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气氛是宽松和谐的.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 而是和学生平等的朋友亲人关系. 学生心理不再惧怕, 而是感觉安全和自由.

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过, 有个老师他班上有个学生说:“老师你看开心辞典了吗? 要是我们的老师上课像王小丫就好了, 课堂提问答对了, 老师会笑着对我们说:‘恭喜你, 答对了! ’遇到难题时, 老师会说‘同学们, 你们现在有三种求助方式, 第一, 去掉一个最难题;第二, 求助班上同学;第三, 举手问老师. ’答错题时, 老师会说:‘没关系, 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你纠正! ’”. 是啊, “开心辞典”这个栏目之所以赢得观众的喜爱, 是主持人创设各种愉悦轻松的氛围, 使选手和观众陶醉其中, 乐趣无穷. 纵观我们的教学课堂, 它就应该是一个学生的“开心舞台”,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 要让他们丢掉“怕”字, 敢想、敢说、敢做. 而一些细节上的语言、 行为, 则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有效手段. 比如:课前与学生们聊聊天、做做游戏、拉拉手, 帮学生整整衣领;课堂上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竖大拇指表扬, 回答精彩时, 也像王小丫那样“恭喜你, 答对了! ”摸摸学生的头;学生的练习出现错误时, 不草率用“菖”全盘否定, 可用“? ”来代替. 当学生解法有独到之处, 完成得很好时用“! ”来代替“√”. 这些虽是细节上的行为, 却无疑为学生成功进行学习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基础.

二、在教学方法上凸显新理念, 生成课堂教学亮点

1. 生成性激疑 — 引导学生 “有感而发”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会有感而发:一堂好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 教师会把握时机, 巧妙生疑. 学生的表现往往是气氛浓烈, 质疑声阵阵, 重点难点问题在释疑声中迎刃而解.

比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这节课时, 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坐好位置, 然后PPT出示一组图, 体现的是:烧水8 分钟, 洗水壶1 分钟, 洗茶杯2 分钟, 接水1分钟, 找茶叶1 分钟, 沏茶1 分钟. 在学生观察这幅图后, 教师问:看了这幅图你想要说什么? 许多学生纷纷举手, 提出了很多问题, 当有一个学生提出:烧水、洗水壶、洗茶杯、接水、找茶叶、沏茶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总共需要多少分钟时? 教师适时提出:你们说要几分钟呢? 有的同学一个一个环节去完成, 就花了14 分钟. 而有的小组的学生, 他是这样表述的:洗水壶1 分钟, 接水1 分钟, 烧水8 分钟, 在烧水的8 分钟的同时我可以洗茶杯, 找茶叶, 等水烧开后再沏茶. 老师我只花了11 分钟. 对于这一组学生的表现, 教师适时的给以掌声. 并问:客人来了, 及时的砌上一杯热茶, 客人会觉得心里好温暖, 而你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招待客人的工作, 你认为花多长时间泡茶会更好? 学生们纷纷表示选择最短时间内完成招待工作最好. 教师及时指出: 看见这幅图你要考虑: 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哪些事又可以同时做? 用“→”标出做事的先后顺序, 经过你的合理安排, 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节省了多少时间? 在快乐的交谈学习中, 学生学会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正确而迅速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2. 探索性的尝试 — 放手学生 “刨根究底”

小学生具有好奇、争抢好胜的特点, 对新鲜事物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种时候正是孩子潜力开发的最好时机. 根据这一特点, 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些探索性的尝试, 放手让学生“刨根究底. ”使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开拓思路, 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新课时, 教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板, 拼一拼、摆一摆, 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二倍;或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当学生得出了以上结论后, 教师直接问:你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 你能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中继续探究, 在合作讨论中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然后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 ÷ 2.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这种探究过程正是刨根究底的过程, 他们在自己的步步探究中不仅得出了结论; 还牢牢掌握了相关知识.

3. 有效性应用 — 让学生 “体验价值”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材标准“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追求知识的有效应用, 让学生学以致用, 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例如,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 我以我生活中的一个经历设计一个生活情境:

同学们, 老师在咱们县的一目了然品牌店铺看见一件牛仔裙很漂亮, 可是活动价打六折, 老师嫌贵, 没买;过几天, 我出差去了三明市, 上街逛逛发现了这件衣服打五折了, 你们猜, 老师会买哪家的裙子?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到你会买三明市区那件.

“请大家看看两个店铺的标价, 帮老师算算到底那个店铺买合算? ”

“三明市里的标价800 元, 打五折, 要多少元呢? 咱们县城标价600 元, 打六折要多少元? 你们说老师到底买哪件更合适呢? 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说说自己的想法. ”

通过探讨学生恍然大悟, 老师就买咱们县城的裙子, 更便宜.

如果老师千里迢迢到三明市买这件裙子, 还多付了4元钱, 所以到商家买衣服一定要看清楚标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 的量, 这个单位1 的量就是老师去两个城市里买衣服时店家的标价, 同学们,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类问题, 可见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该有多大的帮助呀!

这样, 在老师与学生快乐的谈话中, 不失时机地引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相关知识,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 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学习欲望被有趣的生活问题调动起来.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 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充满着趣味性.课堂上教师如何凸显一个知识点的亮点, 让学生全情投入学习, 就成了一节课的关键.本文将从:在细节中凸显理念,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凸显新理念, 生成课堂教学亮点两方面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突显理念,生成亮点,趣味教学,自主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瑞辉.营造“生活需要”式的数学教学氛围[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4.

[2]陈婷婷, 叶建云.引领研讨生成——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发展性教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教育, 2004.

突显理念 篇2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其一,导向功能。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由多因素构成并由各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序列活动,既包括设计、组织、实施,也包括测量和评价。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它既要准确预定的结果——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或达到,又要确定目标达成度,还要获得调整目标的反馈信息,这些都要以已定的目标为尺度。正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为标准的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才不断得到改进,步步完善。

一、尊重学生经验,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好好利用好这些情境。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加工。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

3、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加问题)

二、调整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发展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1、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1)、同学们说得方法都不错,老师把这几种方法再说一下,大家看老师说的对不对,好吗?(2)、老师也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3)、老师有个想法,可以说说吗?(4)、我有个建议,不知可不可以说?

(5)、老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学到了几种方法。我说说,同学们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6)、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好吗?(7)、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

(8)、先让这个同学发表一下他的见解,同学们认为可以吗?(9)、我也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看行不行?(10)、有的同学没有听明白,谁愿意再说一遍?

(11)、你真聪明,这个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2、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稍有背离老师的思路和想法,老师就想方设法拉过来。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在整堂课中,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但无论怎样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1、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分开再合作交流)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许多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手指变得灵活了,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有了“想像”,有了“创造”。

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自主选择

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以反问为例),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五、重视过程评价,蕴涵情感体验

勇于创新突显佳绩 篇3

如何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 始终是基金管理者必须直面并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上海市通过打造专业化监管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多部门联合执法、完善信息系统, 为做好医保基金监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和技术保障的经验, 值得各地借鉴。

如何发挥医保团购作用, 通过团购建立谈判机制, 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期刊登的镇江市医保团购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促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转变的做法, 有新的突破, 为开展团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如何切实降低城乡居民大病医疗负担, 解决群众看大病难和因病致贫问题, 是医保城乡统筹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陕西省宝鸡市通过建立大病救助基金, 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缓解大病患者治疗费用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联通财报突显“3G后劲” 篇4

近日, 以“营业收入1443亿元、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55%”的亮眼数据, 中国联通交出2013上半年业绩报告, 在遍地LTE硝烟中凸显出3G强有力的发展劲头。

3G用户与数据业务成两大引擎

尽管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看, 中国联通比中国移动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从其“上半年3G业务服务收入为409.1亿元, 同比增长52.1%, 所占移动业务服务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4.5%上升至56.2%;3G用户同比增长73.9%, 总数突破1亿户, ARPU值达到77.6元”等数据来看, 联通大力投入的3G业务已进入回报期。

在加强流量经营、激发流量消费需求的多种措施下, 联通手机用户数据流量同比增长了131%, 不断增长的3G用户数量和活跃的数据业务, 显然已经成为联通业绩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一业绩也离不开全球及国内LTE大趋势下联通在3G网络升级以及促销策略上的积极投入, 上半年, 国内WCDMA网络新增基站3.3万个, 全网开通HSPA+21Mbit/s服务, 部分城市热点区域网络速率升级至42Mbit/s, 随着支持该速率的新一代WCDMA终端款式的逐渐增多, 联通将3G服务更多地瞄向了大带宽业务。

中国移动在TD-LTE上的招标建网以及近日中国电信对LTE建网的正面表态都加快了国内LTE的进度, 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近日在业绩发布会上也公布了联通开建LTE试验网的消息, 业界对联通在LTE夹击下能否实现持续市场增长表示关注, 而在投资界看来, 随着3G进入稳定收获期, 联通至少在未来3年仍将保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宽带服务体现新价值

继2012年中国联通宽带提速、宽带端口超过1亿个、城市地区20M以上端口占比超过53%之后, 联通给2013年的宽带战略定下了更高的目标:新增FTTH覆盖超过3500万户, 新增宽带用户2500万户;4M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70%。

财报显示, 上半年通过加大光纤改造力度, 联通宽带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4%, 达到人民币225.8亿元, 对固网业务收入的贡献突破50%;宽带用户3净增403.5万户, 达到6, 257.5万户;同时, 固网宽带接入端口同比增长了19.9%, FTTH/B端口占比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至63%。

尽管LTE已是移动宽带的大趋势, 但在大流量互联网业务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当下, 以无可比拟的稳定带宽和对视频等高带宽业务的强大支撑能力, 固网宽带也正在数据业务的刺激下迎来一个新网络时代。相对于中国移动, 拥有强大固网和宽带资源的联通正在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受益者。

而一批城域网、传送网、接入网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和方案在国家宽带战略下相继出炉, 也开始促使包括中国联通在内的运营商重新思考如何在保障传统网络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利用新技术发挥固网的新价值, 提升综合运营商的整体实力。

据悉, 中国联通一方面在投入宽带升级、新技术应用的同时, 也为支撑移动网络LTE技术与业务承载做了更多的考虑。

行业应用借力云服务

在上半年财报解读中, 中国联通特意强调了在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的突破:通过推广基于云技术的行业应用统一承载平台, 联通的集团业务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2.0%, 重点行业应用用户达到3, 114万户。可以看到, 在移动办公、汽车信息化、无线监控等应用领域, 上半年中国联通在智慧城市发展上已由资金投入全面转向惠民项目逐个落地的局面。

突显理念 篇5

这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教材第44页的内容, 有两幅主题图:第一幅图上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边线在运动, 有一句独白: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第二幅图上是一枝小铅笔在画一只和平鸽, 也有一句独白: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下面就是“描一描”“摸一摸”及“实践活动”。

片断一: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小蚂蚁的爬行动作, 你能把它的这个过程用一句话说出来吗?

生: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师:对, 小蚂蚁沿树叶边线爬行了一圈 (在课件上演示运动轨迹) , 但在数学上这就叫一周。 (板书:一周, 并让刚才回答一圈的同学改用一周再说一次)

师:老师把小蚂蚁的爬行路线画下来了。 (出示图形, 贴在黑板上)

接着又用课件出示一幅一只小蚂蚁在荷叶边线上爬行一周的动画。

师:你能把小蚂蚁的这个动作说出来吗?

生:小蚂蚁沿着荷叶边线爬行了一周。

老师也把这只小蚂蚁的路径画下来贴在黑板上。

反思:课上到这时按照一般规律, 老师这该出示周长的概念了, 但何老师又和学生做了一个围图操作: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又出示和长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的纸条, 让学生把这个长方形围起来。 (强调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很快就按要求围出来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周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此时学生对周长的意义已经在大脑中已初步形成了。但何老师就是没提周长这一概念。

片断二:

师:刚才的两只小蚂蚁准备比赛一下, 看谁先爬完一周, 你们同意思这么比赛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荷叶的一周比树叶的一周要大得多。 (老师纠正长得多)

师:原来物体的一周也是有长度的, 对吗? (板书:长度)

然后何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化曲为直”地方法测得树叶的一周长度是9cm。这时老师揭示说9cm就是树叶的周长。这样就更加突出周长的本质。周长不是简单的形, 它还是一个量, 是一个长度, 它单位就不言自明了。

高考作文突显个性的基本技巧 篇6

一.立意独具个性

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确, 意犹帅也, 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 赏心悦目的文章必须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要想立意独出机杼, 就应当力戒思维的惰性, 少受别人的约束, 避免程式化, 拒绝假大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真切的感受, 写自己独特的思想, 力求把立意往纵深和横向开拓, 突出“高”与“新”。立意高是纵向思维的结果, 即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 尽量提高文章的立意, 使文章即使是从小处着手, 也能从大处着眼, 具有时代感, 表现出一种大气。立意新则是横向思维的产物, 它需要比较, 即一般情况下如何立意, 而我就要突破一般化, 别出心裁立意新。

当然, 立意个性化不是打“擦边球”, 游离于话题之外, 也不能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 更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 混淆是非界限, 模糊原则立场, 而是在一种许可范围内的不甘平庸的自觉追求。

二.选材富有特色

我们很多的高考作文, 在选材上总是容易出现“低幼化”倾向。写记叙文, 写做好事就是给老奶奶挑水, 给老爷爷打扫卫生;写同学情谊, 则是为小摩擦友谊破裂, 后又因同学要转学而和好如初。写议论文, 提到为人民服务, 就是雷锋、徐虎加孔繁森;提到努力发奋, 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这些千篇一律的“万能材料”、面目可憎的“万能论据”缺乏说服力, 难以令人信服, 只会让阅卷老师摇头生厌。这些材料虽有表现力, 但它属于“我们”, 而非“独我”所有, 当然也就不能显出“我”的个性和特色。在选材上凸显个性, 要强调一个“精”字, 自身经历、日常感受, 阅读所及、趣闻轶事, 眼前现实、未来发展, 正面反面、古今中外, 格言警句、比喻数据……只要是与主题一致的, 我们都应尽可能多地从记忆仓库中拿出来, 然后精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和新鲜的组织到文章之中。

三.文体切合自我

高考作文到底写成什么文体, 也要在绝对适合自己的基础上, 力求“不同”。现在的高考作文, 无论是命题还是话题, 对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小, 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 大胆采用新文体。无论是书信、童话、寓言、诗歌、戏剧, 还是小小说、演讲稿、辩论稿, 甚至是实验报告、病历诊断、招生简章等等, 这些所谓的“另类文体”,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真切自如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个性认识与深刻感受, 就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不过, 没有金刚钻, 就不要揽瓷器活, 要量力而行。如果能力不过关, 却一味求“不同”, 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弄巧成拙, 最终反而影响了成绩。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适合自己, 就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又贴合本次作文要求的相对新一些的文体, 但绝不是为求新而求新, 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 这样的话往往容易弄巧成拙, 反而不伦不类。

四.语言发自肺腑

语言发自肺腑不仅仅指说真话, 抒真情, 还包括说自己的话, 不套用, 不满篇学生腔或陈词滥调。一篇高考作文, 语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语言是否有亮点, 是否有出彩之处, 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一篇作文, 出现“月亮”, 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 “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 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追求, 考试中就能熟练地“包装”一些语句, 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 使自己的作文生色, 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让语言“气象峥嵘, 色彩绚烂”, 达到醉人的效果呢?首先要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 使语言形象生动。其次整散结合。整句使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 增强语句气势, 但如果只用整句, 又会显得呆板, 加上些散句就会使语言整齐中富有变幻, 读来灵动, 活泼。再次借用名言名句, 名句名言如珠如玉, 恰当地借用会使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闪光耀彩。另外, 还可巧用新诗、歌曲, 好诗与好歌的共同点在于:含蓄、精炼、隽永、优美。把这些运用到作文中去, 可使文章更具抒情性, 更有韵味。

突显理念 篇7

1.努力探究解决“主题解读说教占用时间过多, 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影响语言实践”的问题。

有一场省级课题研讨活动, 上课的学生有二、三、四年级, 课文的体裁有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等, 可是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却“异曲同工”——指向主题说教。

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等, 都有各自突出的特点, 竟然没有一节课引导学生关注所学课文的体裁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语言文字运用。有几人会警醒这无意中已演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呢?这些案例是很长一个时期课堂教学普遍现象的缩影。

不分年级 (没有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 不分文体 (没有突出所学文章的特点) 的主题解读占用绝大部分时间, 实践语言的时间也就肯定不足了。语文教材, 体现着国家的政治理念, 文以载道, 主题思想教育是课文非要承载不可的。但是, 小学生在校学习语文, 工具性是一定要落实的, 只有把握了这个工具, 才能更好地接受国家的意志、思想、法规,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努力探究解决“理解内容教学用时最多且教师讲解为主, 没有关注学情, 灌输来自教师的理解, 学生被动接受, 效率很低”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还常常出现这样的环节:教师开始上课就问:“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 主要写了什么呢?”一个学生答了写什么, 再抽一两个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作总结。用“问——答”串联教学, 是理解课文主要呈现的教学方式: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找句子 (不足一分钟) ——少数几位学生回答 (读句子、谈感悟) ——教师强调——读读语句。一个问题这样解决, 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 依次循环。有时一节课会提出30多个问题, 多数问题都是教师自己回答。忽视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解读, 导致教学倾向成人化教育;理解教学的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反而造成小学生不知所学, 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个尖子生的对话, 更多的学生在旁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

一节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神话故事) 的教学, 教师提出很多问题, 其中有:

(1) 如果你是女娲, 你会怎么去求雨?

(2) 女娲找五彩石为什么找得这么艰辛?

(3) 女娲可能到哪些地方找纯青石?

(4) 女娲的手可能怎么样?脚可能怎么样?

(5) 女娲找到纯青石心情怎么样?高兴得怎么样?

(6)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很感人?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不知因何炮制这些问题?是为了理解课文?是为了思品教育?是为了培育想象?事后我反复默读了课文, 也无法顺利回答。面对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宝贵的时间里是这样学习语文的, 我感到悲哀;面对一篇神话故事, 教师能弄出这么高深的问题, 我不得不“叹服”。

在课堂上, 教师变着花样问, 学生察言观色地答, 外加课件多媒体, 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就是将自己 (或者教学参考书) 对课文的解析传授给学生, 学习的结果仍是记忆理解型的知识。学生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 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住一些思想、精神、英雄人物的名字等, 课文中优秀的有表达特点的语言文字范例几乎没有得到积累, 更没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3.努力探究解决“独特体验, 多元感受理解几乎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的问题。

2012年春季, 听教学《一夜的工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 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围绕“办公设备极其简单”、“工作十分劳苦”、“生活非常简朴”这样的主线找句子、读句子、谈感悟, 进行主题思想教育的。《一夜的工作》是反映领袖人物的文章, 教学这类文章, 更加审慎更为关注主题教育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我们总该想一想, 至少20多年以前我们就是这样教学的, 怎么就没有一点转变教学方式的进展?

教科书中的课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 我们应汲取“要把世界当成教科书, 不要把教科书当成世界”的思想。对语言材料多元理解感悟, 并没有淡化主题教育, 我们只是尊重语文教育的特点, 探求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或者提取信息) 不是单一的, 这绝对不影响领袖 (伟人) 的光辉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导并尊重“多元感受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扭转“单一理解人文内涵、主题式的反应”的局面, 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了主题教育而形成僵化的思维 (或僵化的理解和感悟) , 要引导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有独特体验, 有多元反应”。

4.努力探究解决“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几乎没了踪影”的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 有自主学习为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依托, 才有效果。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重要的论述, 与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等, 都在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在比较多的质疑有:小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合作, 感受理解语言文字无法合作,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无法合作, 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问题。于是在近十年的课改实验中, 在最初的两三年还常见课堂上有小组学习的场景, 在以后的七八年里几乎就没有了踪影。

在小学阶段, 创设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其初衷是很理想的, 也有其现实意义——全体学生都有发言交流自己学习感受的机会。给一次5分钟的发言时间, 如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就只有五六位学生发言交流;如果分成4耀6人的学习小组, 那么每个小组还会有五六位学生发言交流, 这样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里, 全班的学生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

突显理念 篇8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我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的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标为纲, 整合教材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史编排的, 专题史的时序性和复杂性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如果我们割裂了历史之间的联系, 强制地把历史分割开来, 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内容时, 教材体系明了: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民主之路, 进行民主建设。1949 年9 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了《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 年10 月1 日举行开国大典;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着重讲解新中国成立, 详细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过度渲染开国大典的细节, 而对于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只要求学生单纯记忆。授课没有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教学也只停留在简单化落实基础知识的层面上。

如此低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认真解读历史课程标准, 不敢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教育部的课程改革文件指出: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别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合成的基础,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可见, 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 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自主整合, 但这种整合应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之上。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的课标要求可以解析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第二部分是中国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并且要从专题的主线索即现代中国的民主建设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因此, 教学中就不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定位在开国大典。教师要阐明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过程, 突出在筹建新中国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着重强调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别涉及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依照课标要求, 通过阐述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和确立, 要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来剖析, 学生要充分理解三大制度的构建受到了新中国国情、民情、历史传统、现实等因素的影响, 体会不同政治文明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进而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对政治道路的选择, 最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围绕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初创, 本课内容可整合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建设的基石———新中国成立;第二部分是政治建设的内容———三大政治制度。主题突出、线索清晰, 突显1949 年到1956 年, 深入理解新中国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是如何探索与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

二、精选史料, 求真务实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 没有史料作依托, 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 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对史料充分合理的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增强学生的“史由证来, 证史一致, 论丛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史料丰富, 既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又有实物史料、声像史料, 但受限于教学时间, 教师无法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讲解或呈现史料。教师应选用少而精的史料,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精选、精用史料, 使之难易适度, 最终服务于教学。

真实的史料是开展历史教学的前提。“无论作任何研究, 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用固然成大问题, 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 那么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 因为缺乏材料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 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本课涉及新中国两部重要的法律文献, 即《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 。在引领学生解读这两部法律文献时, 我直接从两部文献中选用原始的史料, 选取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史料, 保证所用史料的权威性。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 进行剖析时, 我直接出示了宪法的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 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宪法对国体、政体的规定, 在学生读懂读透宪法原文的基础上, 掌握1954 年的宪法是规划和设计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宪法, 进而解决学生对宪法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加深他们对宪法内容的理解, 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开国大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 相关史料繁多。为了避免单一地呈现史料, 使课堂更具生气, 我拓宽了史料范围, 经过仔细筛选和甄别, 我选取了一段开国大典的纪录片, 其中主要讲述了1949 年开国典礼的盛况、毛泽东的讲话、爱国人士的期盼、群众的欢呼与游行, 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之所以选择纪录片, 是因为纪录片相对于电视剧、电影更为客观和真实, 可以直接再现历史场面, 纪录片的播放时间应控制在2 分钟内, 避免因视频文件过长而对学生的视觉冲击过多, 导致历史课堂失去历史本色, 而变成影视欣赏课。

图表史料是在对相关历史知识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与总结, 主要包括表格、结构图、统计图等。我在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内容时, 出示了各党派所占比重的饼状图表。图表形式新颖, 学生能较为直观、清晰地了解当时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来源的广泛性, 掌握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筹备新中国、民主建国的史实。

三、巧设问题, 重理思辨

高中历史知识多是结论式的内容, 结论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知识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学生迫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 只能死记硬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性, 设置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 使学生不畏难,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师生、生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教学中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偏难, 问题的呈现要有梯度,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促进知识迁移, 推进历史与现实的有效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导入中, 我以“特别的书信”为题目, 设置了历史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书信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两封书信的作者分别是谁?信中所指的“先生”是谁?邀请“先生”北上共商什么大事?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是人民选举的还是中国共产党邀请的?为什么无法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置于1949 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历史情境中, 问题设置明确, 富有思维的递进性和思考价值, 学生的注意力能快速地集中到对书信内容的解读上来。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被点燃,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在讲解《共同纲领》一课内容时, 我出示了《共同纲领》的第一章第一条、第二章第十二条, 并提出以下问题:《共同纲领》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性质?《共同纲领》对国体、政体是如何规定的?《共同纲领》相当于什么法律文件?为什么共同纲领只能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为什么在1954 年可以制定宪法?

这样, 围绕《共同纲领》内容而设计的问题群, 避免了同一知识点因史料充斥太多, 学生易产生阅读厌倦与疲惫。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能兼顾到大多数学生, 使得学生信心十足, 能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同时, 也能避免把回答问题变成少数学优生的个人表演。

本课的结尾, 我没有采用传统总结式知识要点梳理的方式, 而出示了刘少奇在“文革”遭遇批斗后, 他手持宪法抗议的图片。我带着悲愤的感情大声诵读:“‘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你们怎样对待‘我’这无关紧要, 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要罢免‘我’, 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审判, 而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也是一位公民, 为什么不让‘我’讲话?每一位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都受到宪法的保护, 侵犯宪法的人, 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学生被我的语言所打动, 他们的情绪也受到了感染, 我借此时机追问学生“:为什么1954 年的宪法实施三年后, 没真正地贯彻执行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认知方面的冲突, 因为教材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生无法接受如此完善的宪法没能真正践行的事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其历史原因, 学生的视野扩宽了, 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这样的课堂结尾, 既保证了教学的深度和有效性, 又为下一节课“文革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作铺垫, 提升了学生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性的认识。

总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与创新思想。”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践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摘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这是每位历史教师的追求目标。通过以课标为纲, 整合教材;精选史料, 求真务实;巧设问题, 重理思辨这三方面来探究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学生主体,历史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韩江英.点亮课堂, 成就高效[J].文理导航, 2011 (12) .

[2]郝瑞庭, 陈伟国.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3) .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5]朱煜.论史料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 (1) .

[6]刘爱琴, 刘少奇.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N].周末, 2009-04-23 (17) .

上一篇:煤层气开发与利用下一篇:梁柱节点混凝土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