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文化

2024-09-18

有形文化(精选12篇)

有形文化 篇1

摘要:针对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以祁县老城为例,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对古城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达到“有形文化”保护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平衡。

关键词:有形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

历史上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经历了一个由孤立单体静态保存到整个区域动态保护的发展过程。传统建筑的保护总是与城镇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城镇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新陈代谢是个永恒的规律,城镇平衡发展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成长和繁衍过程中,由此决定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只是文物式的静态保存,而是体现在动态的更新发展中,因此如何达成保护与发展间的有机平衡,是个值得建筑学专业业内探讨的重要课题。

20世纪以来,我国处于大面积新建、改建的兴盛时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城市迅速发展,国外及中国港澳台行政区建筑设计公司的不断涌入,很多古迹名城面临严峻危机,如整个城镇规划缺乏整体感及单体设计缺乏地域性特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成为城镇建设中的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这一课题显得日益重要。

纵观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建筑到历史地段,最后发展到整个古城的保护。保护从局部到整体,由硬质到软质,大约为三个阶段:文物建筑保护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保护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向具体化、系统化的纵深方向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祖辈们馈予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华夏几千年古老城市文明的见证与体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源。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面临众多现实问题,有待专业人士解决,如正确处理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进程,是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保护和发展本身互为矛盾,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必须找到一个有利契合点协调它们间的微妙关系,这个“契合点”就是本文主旨所在。在城市不断改造更新过程中,这个“契合点”将使历史建筑和古城在城市建设中能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文化效应,而不是成为该城市的重大包袱。

此外,它的自身价值和城市精神功能是无可估量的,恢复历史建筑和保护古城,可增强广大人民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凝聚力,振兴民族经济中起到明显的不容忽视的显著效果。

以祁县老城为例,其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其中,位于祁县城内的文庙是祁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祁县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东大街中段北侧的渠家大院是山西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亦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家大院为五进式穿堂院落,内设统楼院、明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布局精细微妙,结构形式及建筑装饰典雅庄重。在祁县县城东大街还有长裕川茶庄、晋商镖局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度量衡器博物馆、雨楼明清家私博物馆等古建筑。

其次,古城保护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形成的,而祁县老城正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延续中诞生、完善、发展起来的。前人的传统总会给后人以巨大影响。假如后代抛弃前人的优良传统,割断历史文脉,等于一切从零开始,人类文明将无任何积累,人类认识将永远不能进一步深化,一切只能停滞在原始社会落后的状态,由此得出结论:没有古人的优良传统就没有现代人类的更大进步及发展前景。保护老城将有利于提高现有城镇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有利于整个城市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对祁县城内“有形文化”的保护所强调的是建筑的群体风貌,对其中大部分建筑个体不能像文物保护单位一样严格,应该采取保护与更新发展相结合,保护和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建筑外观、整体形象进行必要维修、保护的同时,允许内部和局部有所更新改动,以适应现代城镇发展及现代生活的需要。

对祁县城内“有形文化”的保护不仅保持历史风貌,并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良品质的居住模式、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维持上百年所形成的这一城镇和谐共存的社会结构形式,它一旦遭破坏就难以恢复,应当避免对“祁县古城”这一文化古城的大拆大建。维持一定数量老住户继续居住和保持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是最根本的保证。

“祁县古城”的保护不同于有明确的范围和方法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其保护的度与量上都有很大伸缩性,实施性难度大,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使古城保护与整体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公众参与监督,“古城”不是一个死的文物遗迹,而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是保护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对祁县古城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对祁县城内“有形文化”的维护,在维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开发,开展旅游业,建立社会教育基地。

其次,在保持古城原有使用功能、空间组织和社会结构基础之上进行更新改造,对祁县县城在古城内大量存在的普通民宅、街巷等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及人们的大量使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和衰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在保护和发展紧密结合的前提下保证祁县古城的延续和再生利用。

最后,在不破坏整体环境和保持新建筑在古城内所占比例不应超过20%的前提下,对失去修复价值的建筑及构筑物,进行插建和补建。

基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分析,对祁县古城提出一些更新改造设想,首先,对祁县城内古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古建筑分为“建筑文物”和“历史旧址”两类,其中渠家大院、文庙为“建筑文物”,祁县女子中学及牌楼等为“历史旧址”,对上述文物与遗址进行妥善维护,使其向旅游资源、传统教育基地方向发展。其次,对祁县城内传统四合院式居住区进行更新改建,主要集中在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及十字街口,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院落大多变成拥挤的大杂院,院内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很差,但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形式,使人们对自己祖辈们遗留下来的院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形成目前较为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结构形式。在基本维持现有空间结构前提下,对院落、街道系统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对一些无维修意义的住宅进行改建或重建,让新老住宅体系和谐共存,让城镇的历史文脉从历史走向美好的未来。最后,对县城内西南角存在一些建筑历史价值不高而且损坏较为严重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新建,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水塘,而后相继建成大量简易居民住房,这里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条件是整个城区最差的地段,需要在不破坏祁县古城整体空间构成的前提下,进行审慎拆除重建,而且保持新建建筑形态与整个祁县古城风貌相协调呼应一致。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用地紧张、旧城区生活条件日益恶化等问题逐渐加剧,我们还将面临更大规模古城改造,“有形文化”被破坏的问题,我们应当在总结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避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而达到“有形文化”保护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娟芬.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J].山西建筑,2010,36(15):26-27.

有形文化 篇2

有形

说到5S管理,大家都会想到丰田公司的井井有条的现场管理,这可谓5S管理的有形。参观日本的工厂,都会有这样特别的印象:厂外的环境花草、通道、汽车的排放,可说是整整齐齐,井井有条。而进入厂内,无论是办公场所,工作车间、储物仓库,所看的都是亮丽整洁,员工井然有序地工作,物品也井然有序地流动。而这样的生产现场生产效率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高、成本低。这一切都是正是“5S”管理的功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结构的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成为必然。但许多企业在将主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市场管理中时却忽视了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当然,“没有市场就工厂”。企业的目标最终必须通过产品的销售来实现,而所有的产品都是在生产现场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生产效率、产品的品质与成本都是由生产现场决定的。但像丰田那样有着强烈的改善意识、不断自我钻研的企业和在同行业中不做很大努力就能存续下来的企业相比较,其体质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丰田生产方式被体质转弱的企业引进,很可能会成为一种用法不当而致死的烈性药。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到过我们国内一些企业的生产现场,许多企业存在机器设备定位缺乏流畅,布满灰尘,保养缺乏,原料、半成品、成品、废品等存放位置没有合理规划,物品运输通道拐弯抹角,工具随意放置,工作人员仪容不整等种种不良现象。按“5S”管理方法的思想来看,生产现场的这些不良现象均会造成浪费,都会影响到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与生产成本。即使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或设备,如不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必然会产生问题和制造麻烦。

丰田公司的管理者都始终认为:工作现场(包括工作人员与工作环境)的整齐清洁,是减低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一个脏、乱、差的生产现场是不可能生高效率地产出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来的。因此,要成为一个有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生产现场,使企业的生产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是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手段。

没有培育起可以接受丰田生产方式的体质的企业,就要从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开始,

不过必须明确一个目的,即实施 5S管理究竟是为了改善什么?只是不假思索地进行清扫,被打扫的地方在某个时候确实会变干净,但是却不能长期保持。要想长期保持整洁干净,就需要考虑工时数(人×时间)。有的企业只是在顾客来的时候才把工厂打扫干净,目的是为了难顾客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每天都能进行打扫才算好,但是却因为没有能够每天都进行打扫的工数,所以也就无从实施。

在一个半导体工厂,为了做到无灰尘而进行清扫,但不合格产品并没有减少。减少不合格产品需要高水平的清洁型房屋。其他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解决轻微缺陷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向所要实现的目标。

5S活动也是企业全面生产管理TPM的前提,是全面品质管理TQM的第一步,也是ISO9000有效推行的保证基础。ISO、TPM、TQM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地推行与生产现场管理水平与生产现场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通过5S管理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形

“5S”管理又是无形的,这是因为“5S”不是一个局限于简单的表面的清扫工作,而是实现工作环境根本改善的手段。企业推行5S管理,是指从五个方面进行整顿,训练员工,强化文明生产的观念,使得企业中每个场所的环境、每位员工的行为都能符合5S精神的要求。从当前国内外企业推行5S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对改善生产现场环境、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品质、营造企业氛围以及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效果是显著的。

其一,带动企业整体氛围。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合一的“整合型”管理体系,需要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推行5S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这是因为,5S各要素所提出的要求都与员工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共鸣,而且执行起来难度也不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参与感及成就感,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更容易带动企业的整体氛围。

其二,体现效果,增强信心。众所周知,实施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效果是长期性的,其效果得以体现需要有一定的潜伏期,而现场管理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推行整合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导入5S,可以通过在短期内获得良好的现场管理效果来增强全体员工的信心。

其三,落实5S精神是提升品质的必要途径。5S倡导从小事做起,做每件事情都要讲究,而产品质量正是与产品相关各项工作质量的总和,如果每位员工都养成做事讲究的习惯,产品质量自然没有不好的道理。反之,即使整合型管理体系的制度再好,没有好的做事风格作保障,产品质量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大提升,不一定能获得相关方的满意。

有形文化 篇3

摘要:学校文化渗透到课程中,以课程样态呈现,能更好地影响师生的发展。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深度建构的策略有:概念阐述确保“文化到位”;课程结构体现“文化指向”;整合提炼实现“文化凸显”;元素添加浓郁“文化味道”。课程建设实现了文化建构的“常态”,表现在让“文化接触”有保证,“文化研究”有抓手,“文化发展”成为可能。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常态化:深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29-04

文化是介于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东西。说它无形,是因为它是人类思想的集中,产生于物质却高于物质。说它有形,是因为它无处不得到体现,引领物质并存在于物质。以学校文化为例,它可以体现在校园的环境、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制度、师生的行为、教育教学的风格等各个方面。

但课程才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形态,它在学校里每天发生着,被师生触摸着,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土壤。如果视文化为“无形之物”,那么文化必不能落地生根,发生作用。所以,文化的深度构建,一定要从一般理念走向有形的课程生成、课堂构建和管理落实,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才能真正触及学校的日常工作、核心工作、主要工作,在与师生亲密的、深入的接触中产生影响,形成师生的文化人格。下面以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为例,谈谈课程建设促进文化深度建构的策略。

一、策略列举

策略一 概念阐述确保“文化到位”

我们往往看到学校给课堂和课程贴上文化的标签,比如魅力课堂、智慧课程等,而对课程内涵却没有什么校本化的阐述。这样标签式、口号化的文化对课程是不起什么作用的。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内涵有一个很清晰的描述,这种描述既符合国家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又要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融于其中。这就需要校长和教师深入研究学校文化,抓住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课程要求和学校文化之间找准契合点,对校本课程的内涵作准确的描述。这样,学校文化和课程要求才是一体的,在这样目标下设计的课程,才有可能带有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我校的校训为“能仁致远”,“能”指有能力有智慧,“仁”指有仁爱之心,以此为核心价值构建的“能仁课堂”,我们是这样对它进行概念定义和特征描述的:

“能仁课堂”是指用“仁爱”的教与学的方式,在灵动的对话、交流、操作、实验等课堂生成过程中,“让师生拥有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得走的能力”。

“能仁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

1.“能仁课堂”要有“味”。“能仁课堂”精致而开放,巧于匠心,却不露雕琢痕迹,张力十足,又张弛有度。“能仁课堂”生动而深刻,情趣盎然,但拒绝矫揉造作,耐人寻味,又深入浅出。这两种“味”强调了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和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是否美好。

2.“能仁课堂”凸显学生的“三自”学习状态。一是自主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强,能自主先学,敢于尝试,耐心探究,乐于合作。二是自信的交流状态。能踊跃交流,敢于质疑,大胆争辩,声音响亮,态度大方。三是自律的表现状态。倾听时安静,参与时热情,交流中懂得尊重,也就是说学习中不但要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增进情感。

3.“能仁课堂”“四度”规范教师表现。亲和度——能平等待人,善于倾听,循循善诱;情境度——能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促进思维;示范度——能合理示范,语言准确,操作得当;参与度——能了解学情,参与讨论,适时指导。这“四度”要求教师用智慧与爱心关心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

策略二 课程结构体现“文化指向”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形成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校本课程结构对学校文化的着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有了明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后,学校要组织师生共同研究,对校本课程的结构作深入的探讨,确保课程内容的生成都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展开,一以贯之地体现学校核心理念。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德育课程”“技能课程”“兴趣课程”“综合课程”四大板块展开,实施方式各不相同,每一板块都指向师生“能仁人格”的形成。

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设计、开发、实施一种能让每一个孩子走得好、走得高、走得远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结构。(见下图)

策略三 整合提炼实现“文化凸显”

经常听到有校长说,“某某学校做的事情我们也做的”,可是为什么自己所做的事情会被淹没在学校的杂事中,而别人所做的事情却得到了关注、形成了文化呢?这就是因为文化使学校的课程得到了统整,焕发出不同的光彩,起到了独特的功效。我们可以把有相同文化因素的东西提取出来,通过研究、梳理,统整为一门课程,使文化充分地凸显出来。

为锻炼学生的“能”,学校开发并实施了“十个学会”课程。学校编制了《“十个学会”学生技能发展手册》,针对每项技能提出了达标要求和达标建议,还设计了记录表,供师生和家长进行个性化的记录。学校用丰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激励。如:“学会整理房间”针对学生日常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写一手好字”等采用现场展示、考级证书、参加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凭借与海门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少儿节目——《实小风铃》进行宣传、展示。

上文提到的“十项学习和生活技能”课程,很多学校也有,只是它们像芝麻一样散落在学校课程的角落里,未能有人重视。我校以“能”这一核心价值为导向,提出了“学习生活技能”这一概念,并把这十项技能统整起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与评价,形成了一门富有深刻文化意义的课程。这样的整合提炼使课程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认可,更多的时间,更合理的强化,在文化建设中所具的价值就更大。endprint

策略四 元素添加浓郁“文化味道”

使文化在课程中得以突显,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既有的课程中添加与学校文化相关的元素,使其具有鲜明的校本色彩。比如在本市,每个学校都进行“每月一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是每个月定一个主题,通过阅读、实践、评价等活动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校的课程内容与其他学校不同,学校的“每月一事”有一个核心的价值主题,是围绕“仁”去开展的。这样的“每月一事”,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目标的专一、显性,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内化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

“每月一事”就是每月围绕一个价值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校以“仁爱”为核心,借鉴石中英教授研究的“中小学价值教育体系图”,设计了12个主题(见下图)。在每个月的活动中,师生共同做到“五个一”。如三月份主题是“感恩”,就要求师生进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开好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看一场与感恩有关的电影,进行一次感恩实践行动,写好一篇感恩体验文章。

二、感悟思考

(一)常态化,“常”在课程建设让“文化接触”有保证

一般来讲,课程的主要结构要素有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把文化建设融入到课程之中,课程具有的目的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使文化和师生的“接触”有了时间保证、质量保证。

比如,我校这样来安排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兴趣课程”固定在星期三和星期五下午,每次活动保证有一个小时;“每月一事”,每星期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拿出一节,把同一个年级的课排在同一个时段,进行统一活动;“综合课程”采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和利用部分课外时间的方式进行;“十个学会”采用家校结合的方式,每月利用一到两次的晨会进行检查反馈。这些课程,因为有了时间的保障,再加上实施过程中有适切的目标,系统的内容,详细的方案,精细的管理,完善的评价,避免了零打碎敲的活动拼凑,很好地引导了师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对师生进行了完整的文化影响。

(二)常态化,“常”在课程建设让“文化研究”有抓手

1.课程研究“问题化”——文化研究有针对性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理想都能成为现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况且,在一所学校,师生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他们的个性不同,理解力不同,创造力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不断地调整课程实施的步伐,打磨课程实施的细节。我校提倡“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方式,就是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发现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目标之间的距离,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突破。比如,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自信交流之“能”不够。通过研究,找到了如下解决对策:一是要求各学科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交流讨论;二是出台《各科师生课堂推荐用语》;三是以“小组”的表扬激励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实践,学生自信交流之“能”迅速提高。“以问题为核心”,师生经验得到积累,能力得到锻炼,主动性、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能”与“仁”两种品质不断生长,学校文化得到了良性发展。

2.课程研究“制度化”——文化研究有载体

课程是学校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讲,研究才能使工作充满意义。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多数中小学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制订了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而文化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恰巧保证了文化研究的日常化。以我校为例,学校通过“每周一课”“青研展台”“组内请客”“推门听课”“天天教研”“家长开放”“能仁大讲坛”等教研机制对“能仁课堂”“能仁校本课程”等进行研究,使文化研究更有力度和深度。

3.课程研究“持续化”——文化研究有传承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课程的改革需要长久的坚持,文化的渗透需要时间的浸润。文化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总合。在一个学校,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某个愿景,脚踏实地地不断行动,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中,形成一些共同的气质。在我校,“能仁”是坚持了百年的追求,学校以“内涵发展”为基本思路,课程研究一直是学校工作的主要抓手。“组内请客”“每周一课”“天天教研”这些活动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课程研究已形成一种氛围。在研究中,老师们各有所长,各有其能,在能中各显其仁。正是这不断持续坚持的研究,使学校“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优秀传统得以传承,沉淀为学校的独特气质。

(三)常态化,“常”在课程建设让“文化发展”成为可能

1.深度卷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使教师深度地卷入课程改革之中,自觉成长成为可能。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教师用智慧和爱心主动投入和亲手创造的成果。这个过程对教师来讲是自主的、自由的,教师往往在深度卷入的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成长一起成长。

2.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国家课程往往强调统一性,忽略了差异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成功的校本课程,从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基于现实展开,针对问题进行。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情境,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灵活多样,操作时间上因地制宜,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深度建构,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充满文化意味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得到了成长,但更重要的是:在共同的投入中,一群人逐渐显示出共同的行为习惯,沉淀了共同的情感,拥有了共同的精神价值,这些最终沉淀为人们的集体人格,这就是文化。文化是“以人化文”,也是“以文化人”,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优秀的学校文化必将感染人、引领人、改变人,如此循环往复,学校因文化的存在而获得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力量。

有形文化 篇4

关键词:中医国翠,中医文化,处处有形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中医药事业, 必须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 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所, 只有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 形成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风格与内涵, 才能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 提高竞争力。

我院是以中医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 作为武汉市唯一的中医医院, 从建院到今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从仅靠两只手和一个脉诊, 医生凭借着望、闻、问、切的经验和传统手法进行看病到如今拥有数千万医疗设备, 应用现代技术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 拥有内、外、骨、妇、儿、中风、脑病科等科室的中医综合医院, 床位由200多张增至600多张。医院的就医环境不断改善。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 提升医院更显中医特色, 体现中医优势, 我院在门诊、病房等场所营造了全方位的中医文化教育氛围, 使患者始终处于浓郁的中医文化教育氛围之中。

走进医院门诊大厅, 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3幅巨幅名医画像醒目地挂满一墙面。每幅画的下面标注着名人的简介。让病人一进医院就感受医圣气息。由中药名命名的“银杏”楼 (主大楼) , “远志”楼 (办公楼) , “南星”楼 (医技) , 3栋大楼被“莲芯”桥相连与一体。

来到聚集了本市最有名望的中医名流人物-“名医堂”。走廊里悬挂了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多块大名鼎鼎的古代中医名人和《本草纲目目录》。一间间古典优雅的应诊单间, 古香古色的装饰环境更让人感到了来到这里就如进入中医世家。各地许多慕名而来因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 来到这里将会绝处逢生得到治愈。

再看“银杏”楼 (主大楼) , 每层电梯过道悬挂了《中医四季养生典方》;《传统中医疗法介绍》如针灸、拨罐、推拿等传统手法及适应病种;《金元四大家-中医四个学派》介绍刘完素、张以正、李杲、朱震亨四大学派名人。人们在侯梯间隙也能感受中医文化。病区走廊有许多药典名故, 保健知识等多种内容的宣传画。整栋大楼充满着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展示了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让患者在就医同时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 认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并享受中医药治疗, 中医美容, 中医治未病和中医保健服务。

医院建立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展室-金匮坊。通过文字、实物、照片等形式展现了医院历代名医名药专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术成就, 精神传承的历史过程, 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帮助中医人树立“大中医”的意识, 提高中医素质和中医能力。在“金匮坊”里, 关于医院中医发展历史的介绍细致而全面, 自建医院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列其中。图文并茂地集中展示了医院中医药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优势。六七十年代中医人手写的病历字体俨然打印一般, 有许多早期医院中医人野外采药, 下乡巡回医疗的照片, 使中医人意气风发, 送医送药下乡的昂扬气息扑面而来, 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每年的来医院新职工教育也会安排在这里进行, 以提高新职工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医院建立了中草药样品室, 在那里我们可以见到各类名贵的中草药, 标本瓶中展示了各类名贵的中草药真假, 冬虫夏草, 灵芝, 柴胡、黄连、大黄等为人熟知的草药也从药房被搬到现场。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认识中草药, 了解中草药的功能和作用, 也学会对中药材的真假鉴别。

中药炮制再现中医文化的体现, 医院有着相当规模的药学基地, 在那里传统的中药手工炮制已被现代炮制设备取代。全自动中药提取罐、中药灌装机和中药煎药机, 能将原生的中药材炮制成汤剂, 丸剂, 膏剂。人们不再需要每天抱着药罐守着炉灶煎药。煎药自动化让人们喝中药象喝牛奶一样方便。小包装中药饮片, 是中药炮制的创新, 减少了外界环境对药物的污染, 有利于药物的存放, 使中药计量更精更准。最具中医特色的冬病夏治敷料, 冬令进补膏方的提制, 让人们感受中药制剂的科学发展更贴近生活, 更具人性化, 充分体现中医国翠, 中医文化与科技发展融为一体。

中医药文化建设, 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医院经常组织专家教授, 走进社区, 企业, 学校, 农村, 大力开展中医预防常见病, 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科普教育。周末以病友会为载体, 通过发布信息通知, 把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组织起来, 相继成立了糖尿病病友会, 眼科病病友会, 风湿病病友会, 股骨头坏死病友会。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 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 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传授防止疾病发展, 传授养护知识, 引导患者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鼓励病友互相交流及沟通,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中医文化知识贴近百姓, 融入百姓生活。

从管理到领导从有形到无形 篇5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科学化和人文化

西湖花园小学 叶传标

【内容摘要】 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协调资源实现目标的过程,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有一个从强调科学原理到重视“人”的因素的转变。学校管理应当从“管理”走向“领导”,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既重视制度化管理,又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制度化管理和人文管理结合起来。学校管理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结合应从领、导、统、御四个方面来着力

【关键词】 管理 制度 文化

管理是组织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管理”是组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管理需要关注的是自身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对象——资源。管理者自身建设首先在于角色的转化,从客观的观察、周密的设计、理性的判断、冷静的决策等方面实现管理组织自身的科学化建设,这是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的前提。管理是同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研究者最初注重的是管理中刚性原理的探求,比如说泰罗,为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提出的科学管理原则:

1、制定工作定额。

2、标准化原理。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

3、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使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其后的研究者,在强调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比如吉尔布雷斯夫妇认为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同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亨利·甘特也强调在劳资之间发展一种共同利益,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为此,他着重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是通过人培养人的过程,更应当注入人文的气息,舒展人的个性,正如鸟的两翼,科学和人文是学校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所以,斯蒂芬.P.罗宾斯对“管理”定义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同样积累了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同样强调管理中“人”的重要性。天时、地利、人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穷究事理、先谋后事——说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刚柔并济、德刑并用,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管理的策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民主与集中;不陷不渎、上下同欲——公正廉洁、上下同心等等。

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在于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学校管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文化,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但是文化无处无时不在;实现从有形的制度到无形的文化的学校管理的变革,关键在于领导者本身的角色转化,从“管理者”变为“领导者”,从“管理者”变为“同伴”和“领跑者”,而不是岸上指手画脚的游泳教练和潜伏的监工。那么,什么是“领导”? 领导不是职位,更不是某个职位带来的权威,职位和权威只能带来服从和畏惧,在管理中只能带来暂时的效率和表面的顺从,特别是在学校管理中,不会带来成长和发展。所以,领导是激励、动员、规范、促进别人,实现共同持续发展,是一种影响力。管理中有句名言“如果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如果想走得远,我们一起走。”领导就是这样一种引领大家一起向高远愿景行进的影响力。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经说过:“领导就是让人做一件原本不想做的事,但事后却喜欢它”。管理大师德鲁克则这样诠释领导:“决定做正确的事,并动员下属做好这件事”。哈佛学者柯特说,当代的主管“管得太多”而“领导得太少”。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组织,通过有效领导,引领学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从四个方面着力,或者说应当扮演好四种角色:

一、规划学校发展,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设计者;

二、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主流价值的引领者;

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学校人与事的协调者;

四、着力学校文化和伦理建设,成为组织和文化团队的建设者。

有专家把以上四种角色用四个字概括为领导的职能——领、导、统、御。

一、领——设计学校发展远景

李希贵说,学校的管理要靠目标、愿景和激励,使每个下属有内在的动力,有内在目标和愿景。他还说,教师对管理的服从,不是对校长的服从,而是对目标的认同。校长在科学分析学校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家长的意见,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设想,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分步实施阶段,每个部门、每门学科、每个人的发展设想,在规划学校未来的同时规划每个教师的职业发展,使目标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内驱力,用目标来引领全体教师,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远景的设计要做到:

1、符合学校实际。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生源、办学传统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2、符合时代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要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人,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3、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办学要有特色,但不能以偏概全,做到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4、要有前瞻眼光,目标须高远,措施须落地。

目标引领的作用:

1、从谋人到谋事,心中有人,眼中有事,手上做事,大家共同为目标而努力;

2、从谋人到育人,每个人的做事都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育人;

3、从为己到为校,实现个人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从短视到胸怀宽广。风物长宜放眼量,目标高远,胸中自有丘壑,斤斤计较、鸡毛蒜皮不复再见。主管者可以有大量精力做正事、做好事。

二、导——用主流价值观来引导

新颁布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倡导教育家办学,倡导办学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家办学本身就是教育规律,办学者的办学思想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李希贵渴望“自由呼吸的教育“,提出“学生第二”的办学理念,他说:“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他在做校长的时候,不放过任何一个关心教师的机会,教师生病时探视,节假日寄上亲笔信,表达祝福,等等。包括另类校长郑杰,为获奖学生写嘉奖词,这里体现的是对学校中的“人”的尊重。这应当是学校的主流价值观。魏书生在倡导民主教育的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包括做俯卧撑这样的小事。这里体现的是学校中的规则,这也是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我校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提出“上善若水 从善如流”的办学理念,着力师生“向善、向上”精神的培养,把“善、上”作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为:

1、有利于师生、生生、领导与教师的沟通。有对话的基础方有沟通的顺畅;

2、有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塑造。尊重、规则和向上的精神是队伍建设的保障和基础;

3、有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成长。学校培养人,而培养人最重要的是促进其精神发育;学校培养人,不仅仅是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靠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统——用制度规范行为,让行为成为习惯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学校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在学校的管理中表现为教育教学的流程,这是规范;制度在学校管理中规定着不可为的事项以及不可突破的行为边缘,这是禁止。令行禁止,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制度的要求和目的。依靠制度,可以实现:

1、明是非,辨曲直;

2、赏罚分明;

3、流程清晰,提高效率。其不能实现的在于:

1、制度总有疏漏。制度不能把所有的可能涵括,总有不到边、不到底的现象;

2、制度是刚性的,规定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所以总是冰冷的;

3、制度的执行和评判最终要靠人,不同的人把握的尺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制度,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职业操守。把制度的规范性、约束人的一面与人文管理结合起来。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规范的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制度就在看不到的地方起作用了。我们学校一直倡导“让优秀成为习惯”,这句话来自于泰戈尔,我们之所以这样倡导,就是要求全体教师在模仿遵守学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的追求卓越。对教师充满期待,用“优秀”的目标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这里表达的仍然是对“人”的尊重。卢志文在学校管理中提出基层管理者要做法家,制度第一、赏罚分明;中层管理者要做儒家,协调好人际关系;校长要做道家,看准大方向、拿主意。这样这一种有弹性的管理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四、御——着力团队和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制衡,讲究中正平和,和而不同。学校管理中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追求的是普适性,是他律,要求“慎众”;学校管理中的文化、伦理建设追求的是个体的内心自觉,是自律,要求“慎独”;制度具有强制性,是“要我做”;学校文化是柔性的,是更高层次的个人期许,是“我要做”。所以,有形的制度化为无形但无时无处不在的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高目标和高境界。卢志文在论及制度和文化的关系时,用了一个“制度文化链”的概念

——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对人的培养,古人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把管理视为文化,进行人文化管理,其强调的是:

一、作为个体的人,自尊、自立、自信、自爱;

二、作为群体的人,具有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宽容 人、成就人的属性。推崇“鼓励、激励、欣赏、分享”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能力在于“减少和削弱 个人的弱点、弱势、弱能,放大和增强个人的优势、优能、优点”;破除“地主情结、小富则安、暴富心态、绿林好汉”的狭隘意识。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1、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按他的解释,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学校文化建设者应当是一个文化自觉者,审时度势,目光深邃,目标长远,应时、因势而发;

2、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着办学理念、制度规范、课程建设、价值观念等,包括着校风、教风、学风,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3、学校文化重要的是培养教师温良敦厚的人品和博览群书的习惯,以读书人的要求培养教书人,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校园充满书香和人文气息,这样,大家方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化无形为有形 篇6

我现在就讲讲如何衡量这些无形资产,以及为员工投资和相应回报间的关系。

企业的成功,依靠着员工对于所有无形资产的理解,尤其是要理解工作中令人享受的部分,比如团队协作、高涨的士气等等。希望帮助员工激发出全部潜能,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大收益的想法很好,而且对公司也很有益。

为了让这种想法变成现实,专注于提升公司无形资产的创业者需要做一些调研,也做一些选择。

有些数据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最近盖洛普的一项研究发现,全世界只有13%的员工觉得自己对工作是全情投入的。

研究还发现,和员工投入程度最低的公司相比,员工投入程度最高的公司收入比前者高22%,顾客评价比前者高10%,安全事故比前者低48%。

公司如何才能提升员工投入度呢?《纽约时报》上有一篇观点深刻的文章,作者分析了超过1.2万名员工的问卷调查结果,确定了提升员工投入度的四大动力:体力(有机会恢复体力)、情感(感觉自身价值被认同)、心理(有能力自主工作)、精神(感觉自己和一个更高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维珍集团对这4个方面都很重视。我们给员工真正的自主权,并赞扬他们的进步。我们会选出明星员工、在内部刊物上给品牌大使特写,还会为某个员工开Party。在刊物和聚会上,我们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要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鼓励员工充分利用弹性工作时间,他们可以选择非传统的工作计划,在家里工作,或者在公司其他办公室工作;我们也会通过打折健身卡等手段培养员工锻炼的习惯;在英国,我们还使用税收奖励的办法来倡导员工骑车上班。

为了知道这些措施是否奏效,我们会在平时找员工聊天,同时利用满意度调查收集了员工的反馈。我们还靠员工的推荐衡量我们的工作,因为没有比员工告诉亲戚朋友“这家公司工作环境很好”更有力的说法了。

那么,该如何让公司意识到为员工投资会给公司带来积极效应,并为公司提供保障呢?首先要承认,说服别人相信无形资产的作用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以参考一下与自己相同或类似行业的公司的做法。

当你优化了自己公司提供的服务以后,需要找到把自己公司在提升员工能力方面的优势传播出去的最佳方法。有一个办法是让人说话:当你向潜在客户阐释你的想法时,可以主动给他们看看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结果,通常客户都会对此感到惊讶。

但也别只让他们看数据:一份阐述有利的推销方案总是比详尽的PPT效果更好。如果你有关于员工对工作反馈很好或者口碑很好的故事,就可以很顺利地把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清晰的证据。

你的目标就是要强调客户真正在乎的部分,别只说最基本的东西,同时还要用几个精心挑选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无论如何,要对自己的服务有信心,要相信它对客户有帮助。别只想着跟风靠当下的管理学热词赚钱,潜在客户能够感觉到你这种肤浅的关注点。恰恰相反,你要专注于你所信赖的领域,比如提升士气、实现个人成长,因为那才是帮你说出真心话、赢得客户的东西。

商业的成功因素就只有人、人、人。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员工都是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正如Virgin Pulse的CEO克里斯·博伊斯(Chris Boyce)最近说的:“只要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无形与有形中的企业文化之道 篇7

企业文化在企业日常工作中的角色就好像企业里唯一的“闲人”:采购部在紧锣密鼓地忙订购, 生产部在热火朝天地忙加工, 市场部在披星戴月地忙营销, 仓储部在加班加点地忙出货, 财务部在聚精会神地忙核算, 只有文化部在编写什么内部通讯、行为规范并在墙壁上贴些什么花里胡哨的文字图片等。让我们剥开企业文化表象的外衣, 考察一下企业文化的实质。

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五个因素组成, 其中,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因素;“同心圆理论”认为, 企业文化由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构成, 其核心层是精神层;魏杰教授则认为,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概言之, 企业文化表现在很多层面, 而作为企业精神层面的企业价值观才是其核心, 是“潜藏在冰下的部分”, 它是一种常常无法言明的无形的“道”。同时, 它像一双无形的手,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企业, 不在于它的实体有多大, 而在于是否有一种精神存在于员工的心灵之中。孔子、释迦穆尼、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依其思想学说, 根植于人们头脑中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企业运营同样如此, 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劳伦斯·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写道:“管理正在重新寻找它的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张瑞敏说得更明白:“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 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无形”。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之道,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具有隐形性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无形重于有形。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是它的软件而不是硬件, 所谓的软件就是指由企业价值观念等无形要素为核心构成的企业文化。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最大弊病是, 看有形的太多、看无形的太少, 表面的多、深层的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片面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 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无形胜于有形

由于企业文化内容的抽象性,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一样环绕在我们身边, 尽管看不见摸不着, 可是却离不了它。

任何人创办企业总是希望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但是, 为什么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7年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哈佛大学知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兰德公司、麦肯锡等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发现, 凡业绩辉煌的企业, 企业文化的作用都十分明显,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得以成功的基石, 凭借其强大的企业文化力, 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曾讲过:“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 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 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 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文化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 使得文化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实现不了可持续成长, 只有以企业文化做支撑, 才能构筑企业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是一种超级的隐形的生产力。华润属下一家企业的产品没有变, 技术没有变, 厂房没有变, 从新的管理团队建立后, 这家企业营业额变大了, 利润变多了。让人感受深的是该企业有一股劲, 这股劲体现在员工的眼神中、笑容里、脚步上。实际上, 海尔的扩张也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成功企业的秘密, 往往就是隐含在商品力和销售力后面的文化力。

张瑞敏曾讲, 老子的《道德经》里, 有一点他是一直当座右铭来记取的, 那就是强调无形比有形的更重要,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张瑞敏也讲过:“‘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本源是道, 而道是看不见的, 无形的。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是道, 是无形的, 却是最重要的。”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是它的软件而不是硬件, 所谓的软件就是指由企业价值观念等无形要素为核心构成的企业文化。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最大弊病是, 从各级领导一直到下边, 看有形的太多、看无形的太少, 表面的多、深层的少。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 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大道无为而无不为。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人管人糊弄人, 制度管人累死人, 文化管人管住魂。从人治到法治最后到心治 (企业文化治理) , 在看似“无为”、“不言”中把企业管理做好, 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 无形的作用胜于有形, 是企业内圣外王之道。

三、企业文化的落实——无形变为有形

(一) 价值观宣灌的宗教化

詹姆斯·C·柯林斯《基业长青》一书将“像宗教一样的文化”列为高瞻远瞩企业的五大特征之一。宗教组织通过自己的思想灌输, 使之成为人间规模庞大、生命持久的组织, 对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启示深刻。一是愿景化——希望和信心。一个好的宗教总是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 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好的企业文化也需要一个能够激励人心的崇高、美好的愿景。二是虔诚化——热诚和执著。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要有传教士的精神!松下幸之助“殚精竭虑, 尿液呈红”, 简直就成了一个现代基督, 成为了松下公司永远的感动。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自己认为就是牧师即“不断地布道, 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

(二) 价值观体现的人格化

1.领导表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鼻祖之一斯坦雷·戴维斯博士说:“文化和战略本质上是自上而下的事情”, “企业的领导者总是文化的活水源头”。企业领导者必须在践行企业文化方面作表率, 上行下效是企业文化执行力的一条潜规则。孔子曰“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风行草上, 必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文治教化, “教”是由外向内的, 员工知道了并不等于认同了;要使员工认同重要的是“化”——领导身教胜于言教的感化。

2.员工典范化。把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员工推到前台, 树立榜样, 典型引导。树立企业英雄人物, 使抽象的企业价值观变得具体、形象、亲切而生动, 可以切实地激励先进、鼓动后进。

(三) 价值观外显的惯例化

企业日常活动中的惯例和常规, 用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 向员工表明对他们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如企业各类会议 (每天的晨会、周五总结例会, 周一的工作安排例会等等) 、展览、节日庆典以及文体活动等。迪斯尼乐园所有人员都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员工——演员表上的演员, 顾客——贵宾, 群众——观众, 值班——表演, 职务——角色, 制服——戏装, 当班——在舞台上, 下班——在后台, 人事部门——分派角色部门, 等等, 把生活和事业看作是一场永不谢幕的舞台剧。这种特殊语言不断强化员工的心态, 由训练有素的“导演”不断在演员表上的新员工心里灌输和加强公司的理念“迪斯尼就是让大家快乐”。当然, 我们也要认识到, 企业文化仪式决不是形式主义, 而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采取的一种活动形式。

(四) 价值观传输的故事化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市场、一流企业做文化、卓越企业讲故事”。讲故事是企业价值观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你无法告诉员工你该如何做, 但你可以告诉员工别人已经怎么做了。说故事的神奇效用:将企管系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给予一家酿酒厂可能成功的分析数据;第二组给予统计数据及一则故事;第三组则只给了一则故事, 故事的结尾是:“我的父亲对于能够品尝到这种酒感到骄傲。”结果, 多数第三组学生相信该酒厂会成功, 另两组学生则多持保留态度。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 人们耳熟能详。理念的高度抽象性与故事的具体性, 做到“理念故事化”与“故事理念化”。

(五) 价值观载体的视觉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 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占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总量的83%, 视觉形象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载体。所以企业要清晰认识视觉形象的重要性, 重视VI设计宣传, 同时做到企业文化传播载体环境化, 通过标语、壁画和板报等形式, 令员工身临其境, 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看得见的工程”。

一阴一阳谓之道, 有与无、实与虚是辩证统一的, 欲治有与实, 必守无与虚。文化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文化的大道,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寿之道。让我们的企业都成为“有道”企业。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企业文化的作用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法等三大方面。将企业文化之道落到实处, 应注重价值观宣灌的宗教化;价值观体现的人格化;价值观外显的惯例化;价值观传输的故事化;价值观载体的视觉化。

化“无形”为“有形” 篇8

关键词:压力,兴趣,内因,效率

一、一点看法

轻负高质推广至今, 就何为轻负, 何为高质, 我们教师都似乎形成了共同的认识, 简单地说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却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 但在操作时, 却不是一件手到擒来的简单事。我认为, “负”不仅仅只是课业的负担, 同样, “质”也不仅仅是学业质量。这两者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含义, 更生成的教育概念。

爱因斯坦曾经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他的“相对论”:对于一个男人来说, 同样的一个小时, 坐在美女身旁和坐在火炉旁边, 哪一段时间过得快?很是俏皮, 很是明白。

同样, 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负担不只有作业多、课业重, 他对这门课、对这项作业所抱有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 成为一项无形的负担。所以, 负担包括有形的作业和无形的内在主观因素。

而质量的提高, 也应该从两方面去定义:一是相同单位时间内, 学习效率的提升;二是对这门课程, 或是这项作业的接受, 以最终培养学习兴趣, 积累在学习动力。

二、两点尝试

1.“鸡肋”成积累

语文教学到了六年级, 抄写词语成了一项鸡肋一般的作业, 抄与不抄都是让教师头疼的作业。词语抄写的机械性让学生很是麻木, 优秀生抄着认为浪费时间, 学困生抄着也是浪费时间, 需要订正再订正。而且, 进入高段后, 学生对生字词笔画的书写都不够规范:长点与捺没有太大区别, 横与提的变化不明显, “潺”有三个“子”, 左下个为“孑”, 在书写时很容易出错。抄写后的订正可以说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可就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 第一次认准字形, 写对笔画才是让学生真正识记。避免或减少之后的订正和反复纠错, 就是轻负高质在细节处的一点小体现。

五年级抄写生字词时存在抄写时求速度, 抄错后就订正, 这样流于形式, 而且由此带来的学生对作业的不认真和敷衍的态度, 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甚至出现需要正确的作业的数量被订正作业的数量反超。

失败数次后, 我尝试了新的抄写模式。抄写作业以次为单位进行计算, 连续四次作业累计都是全对无错的, 在第五次就可以只抄一遍。已经晋升为抄一遍的作业, 一旦出现错误, 就得重新累计, 再次晋升。同样的, 如果累计四次作业都有错误, 那么抄写就多加一遍, 为三遍, 直到累计满四次, 才能重新恢复为两次, 继续累计。

这项新措施实行快两个月了,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学生抄写的正确率迅速提升。六年级的学生不是不会照样抄写, 而是不愿照样子书写。虽然只是一遍之差, 花费时间可能也就多几分钟, 但在学生的概念中时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开始的作业本上, 可以看到学生为了达到笔画规范的要求, 在那不停涂改。其实学生用在一遍上的时间比原来抄两遍的时间还长。用累计的方式, 让学生有盼头, 对每一次抄写作业都是用心对待。笔画都能注意到, 更不用说字形的不同, 错别字也大量减少。并且, 我也不时清点一下晋升的学生, 和马上要晋升的学生, 彼此相互监督、共同竞争。抄写也在不自觉中, 成了一个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学习的习惯, 回到了它的本位。

2.“苦差”成竞赛

背诵作业进入高段, 篇幅大幅度拉长。学生一见到背诵的课文, 就叫苦连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能按时完成, 但苦着脸去背无疑是一种心理负担。

为了改变现状, 哄着学生去开心地背书, 我把每一次的背诵转换成“记忆力大比拼”, 并根据实际次数, 定位第一届、第二届、第N届。不仅如此, 还设等级:一等奖3名, 二等奖5名, 三等奖10, 鼓励奖15名。四个奖项下来, 全班36人, 基本都有名次。并且这个奖项与班级争星相联系, 大大刺激了学生背书的积极性。大比拼的项目一挂上黑板, 教室里如战鼓般的读书声就让人热情高涨。学习对手之间的互相较量、比拼, 带动了整个班级背书的积极性。更有学生为拿到名次提前背书, 推进了背诵的完成进度。

转换背诵形式, 改变学生为完成作业而背书的被动心态, 改为为争名次而背书的主动心理, 就是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形的防范与无形的危险 篇9

有人可能会举出很多例子来向我们说明, 美国、日本之类的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校园血案, 并不是我们独有。但别人付出的代价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的借鉴, 非要自己得到血的教训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才知道去应对?难道只是为了表明我们正在与国际接轨, 说明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赶上他们, 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荷枪实弹的特警站在校园门口, 带给我们的是紧张和不安, 并不是安全感。可能某些地方政府想借此显示一种恣态, 表示“高度重视”, 作秀的成分应该比实际的功用更大一些。因为大家都清楚, 以学校之众, 学生之多, 不可能校校如此, 天天如此。也许这已经成为一种政府部门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 意在说明, 有关方面已经“有所作为”了。

如果仅凭此举就想让大众感到放心, 让校园安全无忧, 显然有些一厢情愿。去过广州的人都说, 看到车站广场有不少腰配枪械的警察, 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危险, 赶快离开为妙, 没有一丝受到保护的安全感。还是温家宝总理说得好:我们除了采取强有力的治安措施之外, 还要注意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温总理的这番表态, 立刻得到广大网友的高度评价。为什么?因为这句话是直面现实的, 没有回避矛盾, 与大多数民众的认知是一致的, 因而备受关注。更为重要的是, 大家觉得中央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就有可能逐步得到解决, 因而也就充满了期待。

社会不公, 贫富悬殊, 官场腐败, 弱势群体未受关注, 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等等, 都属于温总理所说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可能每个人都是不安全的。也许某一天你在大街上就会被人抓起来刑讯逼供, 然后判上十几年, 成为一起冤案的当事人;也许你会在某次强行拆迁中因“妨碍执法”, 被铲车“意外”致死;也许你会因为得罪了某个权势之人而“被精神病”, 强行关在某个医院的角落;也许你会因为有苦无处诉, 有冤无处伸而走上绝路……还有不少超出想象力的“也许”, 会在我们震惊的眼神中频频诞生。

所以, 说我们处在一种无形的危险之中一点都不为过, 而有形的防范永远都无法预防无形的危险。整个社会的不公、不安与暴戾之气, 已经形成了这种无形危险的浓厚气场, 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却又难以觉察, 而看不到的危险才是真正的危险。如果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到头来只能是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然而却于事无补。

校园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 “5.12”之后曾有不少人提出这个观点, 那主要是从建筑质量方面来说的。现在的“校园不安全观”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外延, 凶杀、抢劫、强奸、自杀、踩踏、殴斗, 校舍、取暖、食品、运动等, 都进入了“不安全”范畴。许多校长也把学校形象地称作“无限责任公司”, 因为任何“意外”和非意外的事件, 学校都“难辞其咎”。

其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也是那些“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受害者。因为要想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是不可能的。就恶性事件和意外伤害而言, 所有的监管空当都算在学校头上, 学校肯定是难以承受的。况且我们的教育本身也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说“应试杀人”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有兴趣, 可以搜索一下“学生自杀”条目, 立刻会跳出来一千多万个结果, 从小学生到研究生, 各种自杀案例都有, 其中很大一部分自杀者是由于不能忍受应试之苦而选择“解脱”的。这也是一类典型的由体制造就的无形的危险。前不久就发生一起两名高中学生请假离校, 双双跳入水库自杀的惨剧。除了外部因素外, 应试体制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之外, 其他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锻炼, 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较差,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受到伤害的机率也在明显增多。所以, 不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 不真正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着手, 改变教育已被扭曲的方向,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校园安全问题也就不会有解。

企业无形资产的有形运作 篇10

一、巧盘无形资产

近年来, 尽管人们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有了认识, 但在经营中往往还不能把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起来, 认知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 还要掌握运用无形资产的方式方法。

(一) 以无盘有

无形资产处在无形之中, 让人感到无形资产难以运用到企业的经营中。另外, 一个新型企业没有无形资产, 能不能创造呢?答案是肯定的, 无形资产完全可以创造, 它与有形资产的不同正是在于以上的特点。有形资产可以直接购买, 而无形资产虽说也可以购买, 但是它是无市的, 或者说是随机性的。如某品牌或某名企业出售或转让, 只是特定的或是一时的, 尤其名牌, 购买的机会是很少的。无形资产不好直接购买, 但可以创造。联想集团花巨资购买了IBM的PC业务在企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关注的焦点是IBM到底值不值几亿美元。实际上人们关注的还是有形资产的价值, 而没有把无形资产计入在内。而联想的意图恰恰是看中了IBM无形资产的价值。联想集团是我国IT界的一流企业。但联想并不满足于国内的成绩, 而要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联想登上世界舞台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但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等要素仍需一定的时间。联想一举拿下IBM的PC业务, 大大缩短了这个过程。联想就是要借IBM这个国际IT业巨子的声名, 托起联想的国际知名度。联想的初步目标已经达到, 联想收购IBM本身就是轰动国际市场的重大新闻。一个在国际市场并没有太大影响的中国企业竟然一举收购IBM的资产,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IBM的PC也不会花落联想, 联想借助IBM的巨大影响, 已大步跨入国际市场, 产品份额从无到有, 比联想用自己的牌子打开国际市场大门要快得多。

(二) 以少盘多

无形资产需要时时注重无形资产的运作, 才能不断积累, 使无形资产越来越多。北京蓝岛大厦是个新型的综合性商厦, 其“亲和一致, 超越创新”的企业理念很快创出蓝岛特色。企业理念是企业经济观、价值观的取向, 而蓝岛的企业理念是牢牢扎根于坚实基础之上, 而非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这个基础就是以文兴育、形成特色。蓝岛以文兴商战略, 通过商业和文化有机的结合, 做到两者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通过营造温馨的环境文化, 举办格调高雅的文化促销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 力求在商业和文化的融合中树立现代蓝岛商业形象。蓝岛著名的3项文化活动树起了蓝岛形象, 即“营造温馨的环境文化”、“文化促销”和“营销公关”。营造温馨的环境文化, 是指利用浓郁的文化色彩力求为顾客创造一个优美的购物氛围。在蓝岛的区域文化环境中, 共有百余个商品区域, 每一商品大类, 都有相对应的文化用语, 如日常生活用品———居家乐广场, 床上用品———温馨之家, 童装———爱心世界等。文化促销和营销公关也注入了浓浓的文化韵味。其文化购物节成为蓝岛的重要活动, 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蓝岛与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中国商报社联合会举办“蓝岛现代企业形象有奖征文”、与北京晚报社举办的“商潮中的酸甜苦辣”征文比赛等活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蓝岛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以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品牌效应。蓝岛通过特色百货经营战略及资本运营的配合, 着力扩大无形资产的运作。蓝岛兼并和收购了一批效益不佳的企业, 在百货也还不够发达、营销手段较为落后的中小城市克隆蓝岛店。这些扩张活动主旨是遵循以文兴商宗旨, 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具体策略。几年来, 蓝岛以文兴商大放异彩, 不仅商业, 在工业也有起色。蓝岛以自己的知名度, 通过定牌监制、选择定制、看样定牌等手段, 不须投资就可涉足工业生产领域, 发展自己的销售渠道, 提高营销技巧和售后服务水平。现在, 蓝岛已开发出蓝岛牌服装, 并且正在开发其它蓝岛产品。除此之外, 蓝岛还尝试成为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代理商和经销商, 增强蓝岛对工业产品的引导能力。蓝岛从一个蓝岛大厦起家, 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经营公司, 可谓无形资产成功运作的典范。

(三) 以虚盘实

无形资产介于虚与实之间, 有人认为, 把虚的变成实的是不大可能的。如品牌是可以评估定价, 但没有人会轻易出售品牌。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的命脉, 是用大量有形资本及智慧、心血等无形的投入换来的, 当然不能轻易出售。这种直接量化无形资产, 又把无形资产直接交易, 正是无形资产简单化的表现。无形资产简单化, 不可能在无形资产的运作中有好效果。那么, 怎样把虚的无形资产变成实的, 关键是胸中时时要有无形资产, 树立起无形资产正确观和科学观, 来运作无形资产。北京贵友大厦有限公司对无形资产的虚与实掌握得比较好, 贵友大厦创建时, 北京的零售市场已硝烟弥漫。贵友大厦的兴企之策便是把无形资产虚实结合, 创出自己的特色。第一, 奇正相生。正是常规, 而奇是反常规, 以正出奇, 以奇协正。贵友大厦开业之初率先在京城涉足高消费, 但经营方针紧紧与自己的文化联在一起, 使消费者在消费时, 深深体味到贵友的文化意味。第二, 德智相融。贵友大厦无论领导层建设还是职工的素质培养都本着德智相融的精神, 用人第一是德, 第二是智。另外, 经营决策、商品促销等都大力发挥全体人员及“外脑”的德智, 使企业的决策、策略等都能突破了领导一人简单拍板的传统模式。第三, 义利相通。贵友大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 时时不忘社会效益。在经营中, 有很多商品取利很低甚至没有效益, 但社会效益高。像助老助残、帮助支持失学儿童等活动, 贵友大厦都是把商品送到家, 而不收取任何费用。贵友大

厦充分利用无形资产, 以自己的知名度拿到了很多国际名牌的总代理、总经销。另外, “借水养鱼”、“无店经营”以及筹备输出管理等方式, 都是“因变而变”, 从“乱”到“治”的转化,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是这些方式, 使贵友大厦在竞争中挺立潮头, 企业的资产逐年增值, 而投入的有形资产都很少。贵友大厦连续4年进入北京市商业经济指标第3名, 连续6年获北京市“双好”、

“双信”、“首都文明”等先进单位。

二、商誉的效益

商誉是软效益, 很多经营者是期限任职, 很多硬指标是响当当的, 软指标很少考核。我们的市场诚信度还不够高, 尤其缺乏诚信体系, 这就给了不守诚信者有机可乘, 得到一时的利益。而守信者都往往吃亏, 让人觉得商誉并非市场的标准, 是可遵循可不遵循的。

其实, 不注重商誉是一个误区。从长远来看, 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 诚信体系也会越加完善, 可以这么说, 商誉也是可以出经济效益的。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当年创建长江塑胶厂, 把从意大利偷师学艺回来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上, 一时生意火爆, 产品供不应求, 企业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订单的情况。结果许多客户要求退货, 于是, 银行追债, 客户退款, 供货商停止供货, 塑胶厂陷入困境。李嘉诚一环一环查找原因, 诚心向客户道歉, 索回产品销毁, 再发新货, 并承诺, 假如再达不到标准, 长江厂将关门。这一重大决定使长江厂脱了一层皮。然而, 良好的信誉又唤起银行的注入资金, 客户也纷纷订货。长江厂起死回生, 市场份额迅速攀升, 经济效益反倒大幅度提高。异曲同工的还有美国道格拉斯公司, 道格拉斯在竞争一单大的飞机生意时, 业主在他们的竞标书上注上了需要改进一个环节, 这个部件的指标还要提高。几天后, 道格拉斯送回标书, 但业主提出改进的地方依然没动。问其缘由, 道格拉斯实话实说:就我们公司现状, 短期内这样高的标准还很难达到。业主说:我了解你们的情况, 之所以提出来, 是要看看你们是如何答复, 这个订单是你们的了。诚信使道格拉斯一举拿下大订单, 让老牌的波音公司刮目相看。

三、无形资产的创新、积累与增值

企业无形资产的运作要注重思路与方式的创新, 不能套用别人的成功方法, 也不可拘泥于自己的固有经验, 要根据主客观情况, 来决定方式方法。深圳李海浚自行车广告公司用小专利成就了大事业, 可称得上是经典创意。李海浚在深圳看到一家“自行车出租公司”引起了他的兴趣, 吸引他的不是自行车出租, 而是自行车上的广告位招租。但这个广告位要价太高, 推出很长时间也无人问津。李海浚在这个广告位上动了一番脑筋, 他分析了各种媒体的优劣, 像电视、报纸、杂志都各有优势, 但又都是费用过高, 又都有局限性。而自行车是每家都有的, 大街小巷都见得到的, 如果开发得当, 则能达到费用低、效果好的作用。李海浚把广告位放在自行车前车筐上, 免费安装在骑车人的自行车上, 骑自行车人欢迎, 做广告者也乐于尝试。自行车广告突破了其他媒体的盲区, 穿行于大街小巷,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紧接着, 李海浚自行车广告公司又进一步完善自行车广告, 广告企业先给企业自己的员工、代理商、销售商安装赠广告车筐, 让自行车广告双方的影响加深。后又推出销售与赠送相结合的方法, 把广告车筐由商场、销售点, 赠送给购买广告企业产品的人。还可配合自己的其他促销活动, 进行有奖宣传, 作为奖品赠送给中奖人。也可作为其产品广告战略的补充和延伸, 配合其他媒体广告, 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人群, 交叉进行, 如全国性的交易会、展览会, 大规模、高密度的赠送发放, 既造了声势, 促进了宣传, 又能长时期把广告宣传进行下去, 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品牌形象。李海浚的广告公司几年来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工商银行、津美饮料、江仁肾宝等企业制作了大量的广告车筐, 在国内相关城市投放, 收到良好效果。李海浚自行车广告公司也声名鹊起, 成为广告业的新秀。

无形资产是企业心血、智慧加上有形的投入凝结而成, 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形成是创意而成, 得来很不容易, 因此企业要格外珍惜, 并且要注重无形资产得积累。无形资产的特性是不容易量化, 因此无形资产的积累也同样需要好的运作思路。李宁牌体育用品现在已是名牌, 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创始人李宁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无形资产, 终将李宁由体育明星转化为产品名牌。李宁初创公司就十分注意无形资产的积累, 1990年, 李宁从藏族少女达娃央宗手中接过了取自青藏高原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火种, 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亚洲运动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天安门广场亲自点燃了亚运会火炬。而此前, 正是在李宁的提议下, 健力宝以260万元买断了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的赞助专利权, 随着亚运会圣火传遍大江南北, “李宁”这两个字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国体操运动员的称谓, 而成为一个骄人品牌。“李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 但因价位等因素, 其市场销售额并不高, 李宁并没有仅靠品牌, 而是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品牌运作模式, 建立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专卖”店销售系统。为了扩大品牌的影响, 每一家专卖店的开业, 李宁都专程前往剪彩、签名, 并引导实力雄厚的企业向李宁的公司投资。李宁对无形资产的精心运作, 使李宁公司的无形资产与销售额节节攀升, 到如今李宁专卖店已有近400家, 销售额从初创的不足亿元到现在已过7亿。

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是能增值的, 所不同的是无形资产的增值并不像有形资产增值那样明显, 换句话说, 有形资产的增值基本上是靠“硬”, 即增量, 如装备的扩大或升级, 不动产的扩大, 等等。无形资产主要“软”, 即管理水平, 像提高品牌美誉度等。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的增值经验值得一提。上海庄臣是中粮美特的重要客户, 双方除了平时的业务交往外, 中粮美特定期与庄臣公司进行沟通, 探讨彼此的品质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方法, 互相学习, 一旦出现问题, 中粮美特都是以最快速度赶到庄臣, 解决难题。中粮美特在管理上有“定制营销”, 每一种包装按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 充分挖掘客户的需求偏好, 同时公司还向客户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 客户要求的, 要做到最好, 客户没有要求的, 要替客户想到, 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江苏茶客户的产品被别人假冒, 中粮美特主动为其研制在空罐上使用的防伪商标, 这种独特的技术令仿冒者望而却步, 使中粮美特赢得了客户的高度信任, 成为其独家供应商。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做法并不起眼, 但却使企业的声誉增值, 信任度、美誉度的提升对市场份额的提高也是直接的:中粮美特与庄臣的合作从开始的几十万罐发展到1000多万罐, 年订单达2000多万元。为江苏客户提供防假商标后, 业务量由开始的80多万元, 很快增加到1700多万元。

有形与无序 篇11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者,由于各自的写作修养的决定和制约,写作文章时思路结构、创作技法千差万别,因而写出了千姿百态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写作过程是属于每一位作者自己的,但在这些写作进程中所沉积的共性,可供每一位创作者模仿和借鉴。写作过程中的共性是抽象的、概括的,但它并非一个没有内容的空洞躯壳,它统摄着无以穷计的具体文章和千变万化的写作过程,隐含了各种写作方法。而这些抽象、概括的写作共性,都可以形成有形可观的写作程式。

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写进作品的不仅是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他对这些内容的主观体验,还有着作者个人对文章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自己所掌握的创作技巧。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认识了作者所写的内容,而且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有形的写作程式。例如:阅读、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就可以形成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程式——“写事物周围的环境→突现事物及事物周围环境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表现感情、感悟、理想、精神等”。

随着阅读、学习的继续,接触到的文章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会获得许多写作程式。这些写作程式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并牢牢地固化于心理结构之中,就会为作者感知生活提供内在模式和合适的表述方式,决定文章的基本格局。考试时,就可以根据文题,从自己的写作程式库中寻找合适的“演员”来充任作文中的“角色”,并对“角色”进行艺术加工,缀合引补写成文章。

中考作文限题、限字、限时,在临场应试时,由于紧张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跑题、字数过多或不足之类的失误。写作程式则可以对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表述规定明确的行进路径,有效地防止思维的散漫和零乱。还可以为写作活动提供规则和标准,来约束和控制写作行为,使文章按着写作程式的方向生发。

写作技巧是无形的,抽象的。在语文学习中,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所学文章的种种概念、规则重新解读,及时地纠正理解上的偏差,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并将它们“编写”成写作程式。通过对有形的写作程式的反复运用,不断对写作程式进行修订与创新,使之富有个性色彩。这样在有形的写作程式的运用之中,就会培养出熟练的、有着独特风格的写作技巧。

有了好的思路,还得要有好的内容。下面说一说材料的积累问题。

作文材料的特点有二:一是零散;二是类别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作文材料由于具有这两个特点,因此我们不可能将材料系统地、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忆,材料的积累是一个无序的过程。因此,平时在积累材料时,就不必强求分类记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便可按着获取时间的顺序,一个挨一个地抄录在一个本子上——如果能做成活动卡片更好——只要有时间了就翻看一下或者是随意地抽出几页来瞧两眼。这种无序的搜集记忆,并非是将每一个材料独立地放在脑海之中,而是要不断地寻找各个材料之间有联系的地方,将零散无序的材料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便可在作文中牵一线而全网动,下笔千言如泉涌。

材料无序地积累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搜罗,在积累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方向性,使自己积累的材料生动而又新颖。材料的获得无外乎有这样三个途径: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包括生活见闻);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这三条途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盲目地扎进去便是“苦海无边”了。因此在积累材料时要以以下几点作为甄别、选择的尺度。第一,选取“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姜夔)的别开生面的材料;第二,注意选择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新人新事涌现。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将它们选入我们的文章中,就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第三,要注意选择那些出人意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本身就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写入文章中,自然就会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迂回跌宕,从而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注意选择那些感受深刻的材料。越是自己感受深刻的材料(尤其是自己内心有过深刻体会的),越能将之写出新意来,这样文章就会不落窠臼,独具特色,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

一句老话:“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只有细心地揣摩每一篇范文的结构、思路,才能领悟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形成写作程式。毛主席在指导研制核弹是依照苏联模式还是依靠自己创新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练楷书,后练草书。”只有在不断体悟、模仿别人的写作程式的基础之上,才会创制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材料的积累是个硬功夫,要求我们涉猎广博,需要我们不断地摘抄、诵记、纵横联系,这样便会在如山的“矿石”之中,提炼出耀目的“黄金”。

有米、有锅、有灶、有柴,“小媳妇”心灵手巧,又谙于此道,必然会做出一道道精美的精神大餐。

签证——造价控制的有形砺剑 篇12

一、目前各类签证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 现场签证人员对造价控制的意识淡弱, 往往有些现场的签证人员不重视现场签证, 对现场签证工作毫不负责任, 对于签证未经核实来了就签, 往往只有极少量的工程变更或者零星工程的费用却被盲目地扩大好几倍、几十倍……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 现场签证人员对招标文件、合同及定额不了解, 造成了重复计价, 在有些签证单中, 该项签证内容明明是定额中已经包含的, 签证人员见单就签, 未经仔细核实, 导致了相关内容的重复签证。

第三, 签证中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可行性差。

第四, 时速性、精确性较差, 时速是签证最起码的要求, 这就要求甲乙双方相关人员将现场实际发生的情况及时地进行实测实量并签字确认、签署日期, 而在实际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不是这样, 有些现场签证人员口头承诺答应此项签证存在的事实, 导致事后追溯, 乙方补办的签证与工程实际大相近庭, 导致双方产生扯皮等不良现象。

二、做好签证管理, 切实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必须做到五个规范

第一, 规范各类签证的“几个尽量”。能够签实际工程事实的 (如工程量) 尽量避免直接签工程结果;能够签工程量的尽量避免直接签工程单价;能够签工程单价的尽量避免直接签工程总价;针对目前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各类签证, 可以通过设立合同条款来避免后补签证的发生, 双方协商一致签订合同之外的补充协议。

第二, 规范各类签证内容的核审制度。现场签证单上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数据都得精推细敲, 有时因一字之差可能就会造成几千、几万、甚至上百万的经济损失, 给工程的最终结算带来不利因素, 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预期投资, 因此, 签证内容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不得跨出应签证的轮廓线;对于各类材料签证, 必须明确材料的规格、数量、性能、产地、单价等属性;建立行之有效的核审制度, 做到签证内容据实、手续完备、不应签的一律不签, 维护签证的严肃性、合法性。

第三, 规范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历来都是产生签证的最大的因素之一, 进而影响到整个工程最终结算。在现实中, 由于各个设计院专业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现场实地条件存在一定的隐含不确定因素、使用功能的改变、建设规模的扩大等因素导致产生一定的设计变更, 因此必须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产生, 进而规避设计变更。对于确实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 需经甲方、设计院、监理、施工方相关人员共同签章后方可有效。

第四, 规范合同管理。俗话说, 凡事出现纠纷首以合同为依据, 可见文字资料的重要性。双方在签订合同时, 必须注意涉及到工程造价以及工程签证方面的相关约定, 此类约定必须在合同专用条款中予以明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在一些较大项目签证发生时, 能够附加图像资料说明的, 尽量以文字和图像资料为依据, 这就要求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 让事实说话。

第五, 规范内部联系细节。话说, 安外必先安内, 可见内部联系的重要性, 内部联系是指工程建设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加强内部联系, 经常互相通气, 交换意见, 参与制定材料采购计划、参与办理设计变更和经济洽商、参与工程验收和质量检查, 各部门齐抓共管, 搞好工程项目建设。在工程建设项目中, 其造价时时处于变动之中, 这就要求在动态中进行投资管理, 在过程中进行造价控制, 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核算,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 注重工程造价控制的各个环节, 以达到对项目工程项目总造价的控制。

综上所述,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集成管理的理念, 视工程造价控制的各个“器官”为一个集成, 只有将各类工程签证的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完善, 方可更为有效地控制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 使项目的开发建设成本降为最低合理限度, 确保开发商资金得到更为有效地利用, 使项目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

摘要:文章主要就目前各类签证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各类签证的发生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各类签证,造价控制,签证管理,集成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理数的核心概念解读下一篇:电压/无功综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