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功能

2024-10-05

课堂功能(精选12篇)

课堂功能 篇1

教师课堂对话是指英语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 从事教学活动时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课堂对话是教师实现教学活动计划的有效方式, 也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教师课堂对话积极或者消极地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在学术界, 虽然许多语言学家发现教师的课堂对话和学习者成功语言输出的关系, 然而在外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课堂对话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为此, 该文笔者基于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 对英语教师课堂对话功能展开研究, 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对话的质量, 从而为学习者掌握语言提供借鉴意义。

1 人际功能理论

人际功能是Halliday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一个理论。人际功能理论强调说话者用语言来维持和建立人际关系, 并用语言向他人“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 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1]。在Halliday看来, 说话者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语境情景的特点来变换角色和身份。但是无论说话者的身份和角色发生什么变动, 他所要做的基本任务就只有这两个:给予 (giving) 和求取 (demanding) 。说话者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 交流的物品可以分为物品与服务 (goods&services) 和信息 (information) 这两类。因此, 根据说话者的任务, 以及所交流的物品, 可以得出说话者言语的四种功能:命令 (commanding) 、提供 (offer) 、提问 (question) 和陈述 (statement) [1]。如表1:

说话者言语的这四大功能之实现, 是通过情态系统的。在人际功能理论中, 情态系统一方面是指说话者在对物品与服务交换过程中对交换成功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是指在交换信息的时候, 从概率或者频率的角度上说, 对自己陈述的信息或者讲述命题的有效性和成功性所做出的判断。在功能语法看来, 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动词 (modal verb) 、情态附加语 (modal adjunct) 以及“扩展谓词” (expansion of predicator) , 并且情态值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级[2]。

2 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英语教师课堂对话功能之分析

英语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课文导入、课文讲解、课后练习, 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因此, 英语教师的对话功能表达, 有着一定的人际意义。

2.1 言语之建构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因此, 教师的课堂对话应该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建立。合理的师生对话应该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引发学生开展思考, 并且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对语言的正确认识。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话的特点是对知识的单一陈述, 这往往造成了教学气氛的乏味,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师生言语建构, 教师的言语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的, 也就是教师的对话不仅有知识性的陈述, 还应该是有“提供式”、“提问式”、“命令式”等多样化的话语, 这样不仅丰富教师的口语表达, 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如英语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的时候, 教师担任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因此在言语上应该激励学生参加课堂对话之中, 所以应使用疑问语气最佳。如“Now I want classmate to retell the story, Are you ready?”通过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希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与教师合作的要求。

为了在课堂对话中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应该以不完整性的、小句的主语为主。如采用“you、we”等人称代词或者小组做主语, 不仅能帮助教师表达了自己的个人看法, 也有利于学生在对话中感觉与教师是在平等的关系上。

2.2 情态之建构

在人际功能理论看来,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修炼、教师的说话方式, 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 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英语教师对话语言, 在使用上应避免命令式、绝对性质的课堂话语出现。教师合理的课堂对话, 应该是适中的情态系统, 包含中低态值的情态动词、扩展谓词、情态附加语, 并且还能够表达较高的情态职责。

目前英语教师在使用情态动词的时候, 受到汉语思维影响, 比较喜欢使用“should”、“must”、“required”等高值的情态动词与扩展谓词, 这样学生听起来是一种绝对的命令和服从, 不利于平等师生关系之建立。如果教师使用“supposed”、“had better”等中低情态值的情态动词和扩展谓词, 句子中说话者语气的强势就会有不同程度地弱化, 能令作为听者的学生认可和接受, 从而形成另一种意义的人际关系。这给了我们启示, 在英语课堂里, 英语教师应该广泛使用一些中低情态值的话语, 这样有利于师生平等人际关系的时候, 也能体现有利于学生有成效开展外语学习。

2.3 课堂话语评价体系之建构

课堂话语评价体系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业绩的判定、评价和情感表达。当教师的课堂话语评价是邀请学生一致分享情感的时候, 师生之间的共同情感就会获得巩固。所以, 教师在选择对学生的评价话语上, 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上, 体现以人为本, 并且运用适度的情感, 谨慎使用“hate”、“detest”、“nonsense”、“clumsy”等这一些具有强烈否定判断或色彩的词语。

英语教师在运用话语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教师应该注重拓展思路, 为讨论的开展留存空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在话语评价体系上增加人际色彩的时候, 应该话语的语境和情境, 考虑话语负荷的分级和话语态度。如表扬学生的时候, 可以用高值的判定话语:You’ve done a brilliant work.但在表示否定或者指出学生不对的时候, 应谨慎使用“insist”、“totally”、“absolutely”等具有武断、绝对或者片面等话语。

3 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英语教师课堂对话功能之实现

3.1 基于话语的教师对话人际功能之实现

在对人际功能理论的言语分析上, 教师为了在英语对话中实现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类型分为反馈、教师提问和语言调整这三类。

语言调整是教师根据与学生交际的需要, 在对话过程中对词汇、句法、语速等语言形式上的调整。根据人际功能理论, 教师话语调整主要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对课堂互动话语的调整。教师调整课堂互动话语, 首先是要调整寒暄和问候的语言。对于英语课堂来说, 问好与寒暄是最基本的, 也是每一节课都要使用的语言。在问候与寒暄的语言中, 大多数是简单句, 意义也比较肤浅。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问候话语, 要求教师在用问候语中除了实现向学生问好的言内行为之外, 也要实现言外行为, 也就是建立和谐的课堂秩序, 为之后师生课堂互动奠定基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问候与寒暄的语言, 应该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 并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况之中。其次, 教师应合理调整指令语。因为指令语往往是维系和组织课堂持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指令语的特点是使用简明扼要, 且果断有力的祈使句对学生发布命令, 要求学生去改变某一个行为或者完成任务。基于人际关系理论的指令语, 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 不同的言语环境, 调整指令语的语气范围, 用不同的言语来完成不同的行为。最后, 语言调整也要求英语教师调整讲授和呈现这两种言语行为。因为在英语课堂中, 占据课堂时间1/2或者1/3时间、最常见的言语现象是讲授和呈现。教师通过讲授, 向学生呈现语言现象, 并解释有关的语言概念和语言使用的规则, 示范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境等等, 使学生达到会使用语言目的。所以, 讲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讲授, 要求英语教师结合学生, 开展以人为本的讲授方式。为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可能多的英语交流机会和条件, 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语言。

教师提问是英语课堂中最常见的语言实践形式。教师进行提问, 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引出答案, 并要求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操作。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教师提问方式, 要求教师应该在提问过程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认为, 启动教学活动, 并给予学生语言实践联系的机会,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好语言的目的。

教师反馈话语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在人际功能理论看来, 教师的评价和反馈语言, 可以表达对学生的不同态度, 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肯定的反馈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否定的反馈能令学生丧失对学习的自信心, 并且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甚至不愿意做正确的回答。因此, 基于人际功能理论的教师反馈语言, 应该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指责和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 在反馈语言中应传达诚意的评价, 并达到婉转指责的目的。

3.2 基于语法的教师对话人际功能之实现

根据人际功能的情态分析, 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语法, 应该由语气、情态、评价资源这三部分组成。英语课堂人际意义的实现, 是词汇、语调、语法、音质等各种资源堆积所形成的, 并体现在小句、话轮、语篇的表达中。为此, 英语教师实现课堂对话的和谐人际关系, 在开展对话语法, 语音上应做到停顿分明、发音清晰、语流尽量放慢, 尽可能少用一些弱读、连读、省音等语音的变化;在词汇的使用上, 应该使用一些中性色彩的词语, 这样使话语表达更富有感人性、表达性等等, 并且少使用生僻词、习语、俚语等, 多用一些名词, 少使用各种专业的术语;在句子语法上, 句子结构应比较简单化, 多使用一些祈使句、陈述句等, 尽可能少使用特殊疑问句和从句。

3.3 教师非语言行为对教师话语人际功能实现的补充

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话语人际功能的实现起着补充的作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一共有几种。第一种是视—动符号系统, 这系统主要是通过体态、面部表情、手势等动作来开展课堂对话交流。第二种是时空组织系统, 在这系统中, 教师对学生提问时机的把握, 说话时间的安排、与学生开展交流时候所保持的距离, 对课堂互动效果的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第三种是目光接触系统, 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的目光和眼神, 是心灵的直接沟通, 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人际功能理论看来, 一个好的外语教师除了使用言语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外, 还应该会使用一些非有声语言, 如使用手势、面部表情、身势。还有拟声、叹气等副语言, 通过这些非语言因素来创设生动化的语言情境来取代讲解,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6/2000.

[3]亢江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J].文教资料, 2005.

[4]叶立刚.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5]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 1998 (2) .

[6]周平, 张吉生.论外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互动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课堂功能 篇2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讲解、提问、强化、调控、结束和反思七大部分,这些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依据学习原理和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担负着把前人积累的经验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 传授给学生的重任。身为人师,不仅要有稳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也要有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与艺术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技能。这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调控技能,内容包括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导入技能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导入设计,能很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力集中,把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提问技能作用是:

1、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调控信息。

2、激发情趣,促进思维,发展语言,引导方向,巩固强化知识的记忆。

训练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疑、提问、启发、演示等由教师的“导”引出学生的“练”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训练的主题是学生,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因此,训练具有双边性的特点。教师的主导必须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有浅到深,由易到难来进行,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所以训练要有计划性、层次性、群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板书技能也是课堂教学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属于符号系统的无声的教学语言,和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相辅相成,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板书被称为“微型教案”,它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老师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准确的语词,简单的线条和图示,生动的简笔画,勾画出它的主体结构、重点和中心,以及它的结构层次和内在联系。

结束技能是一节课或一章书讲授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技能训练、拓展迁移,使学生领悟主题,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转化升华为学生能力的教学活动方式。结束技能的作用:

1、深化中心,领悟主题。

2、巩固知识,启迪思维。

3、训练技能,承前启后。

讲解技能的作用 :

1、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操。思想靠语言传播,传播靠讲解来实现。小学语文负着双重的任务:“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靠简单的政治宣传说教,而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求知,懂得做人。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必然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分析有很大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就是说,老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凭借富有感染力地讲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亢奋的最佳状态。

3、掌握所学知识。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主要靠讲解来达到。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既有语文基础知识,又有作文写作知识,现在还多了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两大块,一些课文涉及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社会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要靠老师适当拓展,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

4、与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除了传授知识,还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向老师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老师讲解课文使时的语言表达,他们会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从老师对课文的讲解中吸取词汇,言语风格。因此,用好讲解技能,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运用语言技能也教给学生。

5、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的过程中,必然要结合提问对学生提出一些思想问题,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反馈理解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老师又必须通过讲解对其进行解释或补充。师生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煽情”感染。如:《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会飘到—”我陶醉地做着飘舞的动作,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继续配上舞蹈或动作。课堂上有时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使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善于煽情,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二、鼓励探索,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如:谁的问题精准?哪个小组的板书新颖„„教师要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如上《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句比喻句说什么东西像什么一样?(生:月儿像小船。)“谁能想象,还有什么东西像什么一样地怎么样?”学生甲:“无数的星星像许多的眼睛。”学生乙:“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的珍珠洒在天上。”学生丙:“小白兔的眼睛像红宝石一样发亮。”学生丁:“晚上,小猫的眼睛像绿宝石一样一闪一闪。”

激活图例功能 营造有效课堂 篇3

一、“点击”图例——尊重教材,促成人本对话

图例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和指导,注意是“隐含”,而非成人化的说教。教材中的图片讲述的是儿童的家庭生活事件和学校生活事件,如与同学闹矛盾、游戏耍赖皮、跟爸妈发脾气、被老师误解等等。每一幅图中的主体都是儿童,每一个省略的主语都是儿童,图片中、教室里儿童是主角,成年人是暗含的、隐藏的。简而言之,图片是暗含着对儿童的示范和指导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教材,创造条件,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教室里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形成“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并尝试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问题,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例如,一年级上册《坐立走 有精神》中,由爱爱鸽提出“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接着是几幅图片:趴着写字的图片及驼背的脊椎图、坐正写字的图片及健康的脊椎图;一个儿童立正发言;一个儿童坐正看书;两个儿童勾肩搭背走路。图片中的事件就是教室里儿童的生活照片。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看看图中小朋友做得好不好,如果不好,请你劝劝图中的小朋友;如果做得好,请表扬一下图中的小朋友。然后由图片中的对话伙伴转向现实:现在你同桌的姿势和图中哪个小朋友一样?如果同桌姿势不正确,请你提醒一下。在学生提醒伙伴的同时,也展示着自己这方面的道德生活,同时经历着一次行为的提升。

二、“复制”图例——凭借提示,指导实践活动

以往有些教师把图例使用等同于看图说话,让学生把图片中的意思表达清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品德教材中图片不是看图说话的范本。教材中的一幅幅图片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个话题,是儿童活动的指引与提示。图片展示了儿童的活动,这些活动是需要儿童亲身去参与的,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去探索、去获得体验、去得出结论。对儿童的教育,是通过一个个活动来实现的。儿童在活动中构建认知,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实践行为。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儿童的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提升。图例的指引,是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的。

例如,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教材“我为‘朋友’做点啥”板块,由卡通儿童提示: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提示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几个生活事件——擦栏杆、擦邮箱、撕公交站牌上的垃圾广告。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图例,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爱护公用设施。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各种方法。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知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爱护公用设施早就有认识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图片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我们可以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由知到行,组织孩子清洁教室里的饮水机,为学校的垃圾桶“美容”,擦拭小区的健身设备……将图例中的活动“复制”到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既有效地促进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又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三、“剪切”图例——活用范例,引发同类事件

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些图例与本地儿童生活相去甚远,于是有些教师照本宣科,看图解说一下,草草了事;或干脆以没有条件、难以操作为借口弃之不用。图例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但不可能涵盖所有儿童的一切生活。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势必存在地区、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差异,教材有限的篇幅不可能穷尽生活,只能点到为止,以点带面。教材选用的图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图片,它只是一种范例。因此,我们可以也完全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编者设计这一图例意图的基础上,活用图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书中所呈现的交通标志、交通规则较适用于城市孩子。可很多孩子生活在乡镇,乡村道路上车辆行人较多,但交通标志不多。课上,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组织孩子们学会走路靠右边,穿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时左看右看,用手示意,安全通过……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正体现了新的教材功能观:图片只是范例。再如三年级下册《不给邻居添麻烦》中“有了麻烦怎么办?”中,教材给了三幅图片,其中有一幅“牛吃邻家秧苗”。很多农村早就没有牛了,而乡下鸡鸭糟蹋邻家菜地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可用“鸡鸭偷吃邻家青菜”来替代“牛吃邻家秧苗”。教学中选取的生活事件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喜爱。

可以说,品德教材中的图例,就像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一个个即将出土的幼芽,等待我们去点燃它,灌溉它,使它成为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文本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

数学课堂的幽默功能小议 篇4

当我们教师自然散发出幽默风趣的魅力时, 课堂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单一场所, 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火花碰撞的场所。在这个空间中, 师生感情融洽, 寓教于乐, 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事半功倍。那么, 如何在数学课中很好地发挥幽默的功能呢?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功底, 尤其是教学机智能力和创新能力。幽默能力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期的积淀。此文重点讨论数学课堂教师幽默功能的重要性, 希望详细的列举能给予各位同行裨益。

一、幽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有一位美国教育家如此批评生硬教学的教师, 认为这些教师毫无生气的教学“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幽默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求知欲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曾经在教学中被其他无关教学的事情打断, 不得不离开课堂几分钟。回到教室后, 学生们相互聊着天, 完全无视我的存在, 估计他们的心早已飞到家中的饭桌之上。此时我没有训斥他们, 而是说:“刚才我看到外星人了……”学生立刻哗然, 我继续说:“想知道怎么回事吗?”学生纷纷点头, 而我却趁机转移话题:“外星人和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有关, 有兴趣的话请同学们保持安静, 我们继续刚才的内容。”这时虽然有的学生会反应出失望的情绪, 但是学习的注意力已经转移过来, 并且很多学生还是很好奇地想知道外星人和数学有什么关系, 学习积极性高涨。幽默的教学功能很好地助我完成了教学内容。

二、幽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还不高, 很多教学内容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掌握, 并且会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 屡教不改。如果教师单纯地采用严肃的训斥和批评, 学生会暂时改正这些错误, 可是却不能“根治”, 一旦稍有放松, 学生就会重蹈覆辙。此时不妨来点小幽默, 适时的点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例如, 在做有关长跑比赛中计算运动员比赛用时及为他们排名的应用题时, 很多学生题目做得很对, 算得很准确, 但是为运动员比赛排名, 则经常谁用时多就把谁放在第一, 恰恰将结果颠倒了。于是我将班级中跑步最快的几位同学请到讲台上, 请他们绕班级跑一圈, 其他同学计算时间, 然后为他们排名。如此实例演示, 很多同学自然不会搞错。但是老师可以故意犯错, 最后总结排名时, 故意将用时最多的列为第一, 并且大力表扬。同学们纷纷表示不满, 此时教师就可以趁机点到:“这不是你们做题时给排的名次吗?”同学们恍然大悟, 笑声之后, 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错误。在这个案例中, 幽默不仅解决了学生固有的思维限制,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我认知的实现, 提高了他们的认知层次。

三、幽默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对于教学而言, 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在压抑、枯燥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学生即使有学习的欲望, 也会受到压制, 直至效率低下。而充满笑声的课堂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幽默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 巧妙地设计幽默的环节来适时地调动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轻松化解难题。曾经有个著名的教学的案例, 很好地阐释了课堂气氛的作用。“鸡兔同笼”是一个古老而又烦人的问题, 让很多学生感到很无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开玩笑地说:“鸡兔真可怜, 总是被人塞到一个笼子里, 还不知道具体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本来畏惧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 教师利用幽默继续引导学生, “咱们做个游戏, 兔子集体立正, 后面两只脚立正, 前面两只脚自己提起来……”同学一定会笑得前仰后合, 然后在笑声中找到解题的思路, 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设想, 如果一味地给予学生压力, 用传统的方式讲解, 学生定会心生厌烦, 学习效率又怎能提高呢?

四、幽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幽默对于学生身心的影响, 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笑一笑十年少, 笑声多么重要。可惜现在的学生学习多了很多压力, 少了很多笑声, 从而导致出现很多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幽默的课堂氛围,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调整身心平衡, 完善自我塑造, 即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功能 篇5

1、反馈激励功能

客观、准确的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自我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整学习环节,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解题思路。同时,教学评语又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肯定的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强化其学习积极性;而中肯恰当的否定评语,也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紧迫感,成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对解关于x的方程x4-2ax2+x+a2=0这道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上总是把x看作未知数,企图按传统思路解此方程,结果久攻不下。而好的学生,对问题作转移,视a为未知数,原方程变形为:a2-a(2x2+1)+(x4+x)=0

分解因式:(a-x2-x)(a-x2+x-1)=0

从而有:x2+x-a=0或x2-x+(1-a)=0

对a作适当讨论,很快解出这两个二次方程,当好的学生公布了他的上述解法后,师生们顿时兴奋不已。这时教师立即作出以下评语:“你能及时调整视角,改变思维重心,说明你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因式分解的巧妙运用能力,其思维素质不同寻常!”短短一段评语,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态度,而且反映出教师此时此刻的兴奋心情,其“效益”也许胜过和学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2、指向功能

教师通过评语,指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像解题方法的简与繁,思路的优与劣,速度的快与慢,并说明需要改进的途径,会使学生明确和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

如在初三上数学复习课时,当课堂练习这样一道题:“若有三个方程:x2+2ax+a2-a+3=0,2ax2-(4a-2)x+2a-1=0,x2-(2a+1)+a2+2=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本题如果从正面着手来解,情况十分复杂,很不容易得到结果。有的学生学习踏实,运算准确。但他习惯于垂直思维,做了好久不得结果。有几个头脑灵活的学生注意到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是:“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因此只需在全体实数集合中排除了三个都没有实根时的a的取值范围,很快求出本题答案。教师在赞扬了构思精巧、解法别具一格的后一种解法,对从正面着手解题的学生作出如下评语:“你的基本功扎实,运算能力强,但应在‘活’字上下功夫。即不仅动手,更要动脑,只要你能在思维方法上有所突破,你就会如虎添翼,定获成功。”学生听后频频点头表示理解与接受,这些中肯的评语使全班同学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和启示。

4、教学功能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结果给予评价,不仅仅是作出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教师较客观地把握教学的问题所在,及时地改进教法。因材施教,使整个教学能善始善终地进行。

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练习如下这道题:解不等式 x2-7x+12﹥0 这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代数法,将左端化为两个因式的积,可得两个不等式组而解之;另一种是图象法,将左端看作是关于x的函数,即y=x2-7x+12,可知其图象开口向上,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是3、4。当x<3或x>4时,图象在x轴的上方,即y>0。这样可得不等式的解。而绝大多数的学生用了前面一种解法。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给出如下评语:“你们这种作法是正确的,你们想想能不能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通过这段评语使学生有番醒悟之感,萌发了非搞清楚不可的决心。教师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来解。随后教师又说明了这种解法在今后高一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正迁移的产生。

5、唤起学生自我评价的功能

学生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是他们学会独立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依据经常获得的外部评价经验,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能力,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作为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给予的各种评语,对学生来说加深了自我了解,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这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具有长远的作用。

中学阶段,特别是到了初三年级的最后关头,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并且也都注意评价自己,像前边谈到的一些典型的“有功型”学生,他结合教师给他的评语,多次这样评价自己:“我学数学有些呆板,比如,对于数学选择题,进去我一见题就是垂直思维,老老实实地“硬算”,大多数都做的较繁,考试时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我在老师的指点下,逐步改变以往的思路,比较重视思维方向,慢慢地尝到了甜头”,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运算能力较强,但空间想象能力略差;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数学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淅,但对运算怕繁,结果不准、运算不合理等现象须高度重视;有的则感到自己数学意识不强,容易在诸如:算术根、绝对值、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方面失误,总之,差不多所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课的优势与弱点都有一个基本估价,明确了各自的主攻方向,这对于学生充实、提高、完善自我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数学课课堂评语的巨大功能,但如何运用它,我以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语也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语言要精心设计且使其丰富多彩,有时评语不一定正面“对准”学生,不妨换一个角度,效果还可能更好,例如,有位尖子学生,平时热爱数学,工底扎实,思维活跃,在某年市数学联赛中荣获市一等奖,当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这一消息后,全体同学情绪高涨,教师出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我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骄傲!”短短一语包含着教师对该生的一片爱心,以及对他的赞扬和肯定的态度,同时也表露一个耕耘者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要针对学生活动和结果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准确又富有启发性的评语,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评语中给予得体、巧妙的明示或暗示。比如:“你的思路过于‘正规’,请利用特殊位置关系和特殊元素寻求解题途径”;“形、数结合,直观明快,契机就在你的眼前”等等。

3、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常为教师本人对学生的感情所左右,一定要克服防止两种偏向:对自己厌恶的学生评价过于严格,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评价过高。殊不知,差生偶然也会有超常的发挥,而优秀有时也会有失误,所以,对优秀生的评价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使他们懂得,在成功的延长线上不一定仍是成功,而对着差生也可适当采用肯定的语言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尝试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他们的自尊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4、情感是意向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对教学过程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所以,评语尽可能地带一点感情色彩,以达到既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公正的评价,又可密切师生感情的目的,有次笔者在备课中对一道平面几何题的解法走了弯路,就有意在上课时把自己的失误和某学生的解法联系起来,使该生倍感亲切,教师对他的评语是:“你的思路和教师最初的想法一样,答案正确,可惜太繁了”,该生听后,释然一笑,一切尽在无言之中。

课堂教学的文化承载功能 篇6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课堂教学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文化传承方面一直占据着主渠道地位。而且,电脑和网络等多媒体资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加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魅力。

为什么课堂教学这种看似简单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式能如此经久不衰,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究其根本是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氛围。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根本的区别。课堂文化使课堂教学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文化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课堂氛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思维奏响的和弦,也是他们之间异向思维撞击出的火花,是他们攀上高峰之后看到的绮丽风光,是拨开迷雾之后看到的清新世界,是分享甘苦和成功的心声共鸣。正是这种课堂文化,使每一个45分钟的时间单元成为学生生命的青春乐章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使学生在每一个五、六十平米的小小空间认知和感悟知识世界的博大与深邃;使每一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毕生耕耘,乐此不疲;使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师生的社会使命,而且是他们宝贵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人性化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发展受到鼓励和称赞,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和训练,学生的错误得到提醒和纠正,学生的自我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同样的过程中,教师的学识受到敬重,教师的教学艺术受到欣赏,教师的爱心得到爱的回馈,教师的奉献在学生的笑脸上绽放光彩。这种心灵的互动、情感的交汇、思维的传递,其人性化特征是任何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源泉。课本知识虽然都准确无误、逻辑严密,但很少有学生可以离开课堂教学,靠自己啃课本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更是因为课本因缺乏人性化特征而过于死板、教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讲解、提问、举例、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感到课本知识从课本上跃然而起,进入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名核心成员。通过一步步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与课本知识相识、相知,逐渐成为熟悉的朋友。

课堂文化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雨露阳光。从初识世界的孩童到踌躇满志的有为青年,这个阶段的生命历程是人生的学生时代。学生的生活看似单调,大多数时间受着上课、下课的铃声支配,但是,我们在学生身上看到的是蓬勃的生命、活跃的思想、灿烂的笑容和充实的心灵。课堂展现给他们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课堂上他们结识古今圣贤,中外名哲,探索宇宙间无穷的奥秘,体味成功的感觉、人生的乐趣。他们的同学是探索的伙伴,老师是引路的向导。他们志同道合,相互启迪。这里没有骄纵,没有溺爱,在知识面前他们人人平等。他们畅所欲言,用思想的火花照亮彼此的心灵。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深受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已蔚然成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其有形的部分(如:学校绿化的美观度、学校宣传教育的标语壁画、学校师生的言谈举止等),也有其无形的部分(如: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等)。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日常活动,课堂文化对学生在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如和风细雨,虽然无声无息,却深入久远。比如: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意识、在课堂活动中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理科教学中培养的科学态度、文科教学中的历史观、道德观、环境意识、世界意识、多元文化意识等在课堂教学中都得以贯穿和渗透。

由此可见,课堂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学校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应该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没有课堂文化的教学是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缺乏趣味性的教学。

课堂导入的功能与艺术 篇7

关键词:课堂导入,情感体验,情景教学

导入也叫开讲,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注意

对学生来说,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其内容也各不相同, 而学生在课前却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其兴奋点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关键在于导入, 只要导入得法, 就能使学生离开正从事的活动, 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全身心转到课堂上来。《看菊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教这篇课文时, 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 校园里摆放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菊花, 但学生却不一定会去细细地观赏。上课时, 教师把精心挑选的几盆菊花摆放在讲台上,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了过来。因为毕竟教室要比校园小得多, 东西也少得多, 而且又是在上课的时候, 所以特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的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之一, 很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激发起内在动机, 使其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教学《猴子种树》一课时, 老师问:“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呀?”“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 (生甲) “猴子种了些什么果树?” (生乙) “猴子种果树有没有成功?” (生丙) 其实这些正是本课所要学的一些内容。于是老师便让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由于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解决刚才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 所以读起来特别认真, 而且带着某种自发性,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想要了解的。

三.激发兴趣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开讲,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四.联结知识

人类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 是在联想的基础上,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因此, 新课的导入总是建立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之上, 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 而籍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的。

记得学生曾经看过木偶剧《华山神童》, 看完以后, 剧中主人公沉香机智、勇敢、孝顺的品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劈山舅母》前, 教师便以学生已看过的木偶剧为切入点, 通过联系旧知,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变得轻而易举。

五.沟通情感

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 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 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牵动着学生的心弦。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 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 完善个性的发展。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篇传统题材的课文, 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由于离学生较远, 所以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王二小的牺牲似乎也无法引起学生内心的痛楚。在上这篇课文之前, 我首先播放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由于整首歌的基调是比较低沉的, 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从而激起情绪共鸣, 形成学习热情。

另外, 《东方明珠》一课的导入同样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展示图片, 电视塔高大、雄伟的形象立刻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一片赞叹声中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学生怎能不高兴呢?如果说挖掘音乐元素使语文与音乐联系了起来, 那么展示美丽的图画则使语文与美术结合得更加紧密。

利用问题, 产生疑惑, 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小学生大都充满好奇心, 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 因势利导, 巧问设疑, 引导学生的注意,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里, 与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美术课堂中美育功能的发挥 篇8

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欣赏美

法国著名美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只有融入大自然中才能将学生的动机、需要和兴趣置于中心地位, 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探究、发现问题的因缘, 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上一年级美术“有趣的拓印”一课时, 学生对纹理不理解, 用纹路、图形讲解又不太明白。上课时, 我对他们说:大自然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 任何物体具有不同的表面纹理, 看上去仿佛是一张张美丽的绘画, 那就是纹理送给我们的厚礼。然后我带他们到教室外面, 让他们找找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种不同的厚礼, 用拓印的方法把它找出来。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 高兴极了。走廊上的墙砖, 花园内的树干、树叶、铁栏杆等等都成了他们找纹理的地方, 蹲着、跪着、趴着……平时没见到的动态全来了。课堂总结时, 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 “纹理就是物体表面的花纹、纹路, 摸上去凹凸不平的, 他们有的细, 有的粗……”“有的能拓印出可爱的动物”“可以表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没用多少时间, 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而且还得到了自己与他人所不同的亲身感受。于是我又鼓励他们, 纹理除了在教室外面有, 我们的生活也无处不有, 而且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益处, 大家课后再找一找, 比如地砖、刀柄、鞋底等等, 他们的纹理还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 学生恍然大悟, 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物体的表面都有美丽的纹理, 而且每种纹理都各不相同、各有作用。

二让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感受美

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使美术课会涉及其他学科, 我在美术教学中把与美术有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在美术课中, 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1. 将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美术是视觉和造型艺术, 而音乐是由有组织的音符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听觉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 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会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如在欣赏国画时, 一边欣赏画中的情趣、韵味、意境, 一边欣赏如流水般婉转悠扬的琴声;上美术技能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 比如:在色彩知识的讲解中, 我先让学生欣赏几段音乐, 让学生感受音符的起伏变化, 而后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深浅变化的学习, 这就构成了有节奏的美好旋律, 学生感觉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美感倍增。

2. 与品德教育相融合

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 能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 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美术课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心理和爱国主义情怀等。例如:在执教“鸟语花香”“花儿朵朵”“寻找美丽”“小鸟找家”等课时, 引导学生在绚丽多姿的美景中, 感受生活的美好,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绘画壮美山河, 家乡花草树木中培养起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欣赏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国传统习俗等作品中, 领会悠久的人类文化, 捕捉传承人类的优秀品德, 立下奋发有为、报效祖国之志。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作品中创造美

在美术课堂中学生要想创作出丰富的作品, 首先离不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范画。多种类型范画的展现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质量, 同时让美术课堂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例如, 我在教学“吉祥宝贝”这一课中, 注意从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准备范画。在教学生如何设计卡通形象图案这一个环节, 我准备了动物、植物和童话人物等几种设计素材的吉祥作品, 让学生对照比较, 最后总结出设计方法。在创作班级或学校运动会吉祥作品这一个环节中, 我让学生欣赏用不同方法制作的范画, 有绘画的、有剪贴的、有绘画和剪贴结合的等等。多种形式排列的作品, 有自由组合的、有整齐有序的等。不同内容的作品, 有植物类的、动物类的、童话人物类的等。丰富多彩的范画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启迪了思维,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美术创作的质量, 彰显了美术作品的个性特色。色彩斑斓的范画和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成了美术课堂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

总而言之,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让学生美术素质和审美能力获得提高, 教师就要以真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次体验、尝试, 每一件作品都满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这样才能真正让美术课“美”起来, 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美育功能, 达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发挥化学课堂应有的育人功能 篇9

一、借实验教学育自严自立的探究精神

在教学“金属钠的性质”时,笔者巧妙地设计了几个小组探究实验:(1)钠在空气中的变化;(2)钠在硬质玻璃管中的燃烧;(3)钠与水的探究实验。在每个探究实验过程中,都要求各小组发现并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

在第一个试验中思考:为什么钠可以用刀切?为什么银白色的表面很快变暗?为什么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为什么手触摸到钠会有灼烧感?

在第二个实验中思考:为什么钠在燃烧前会变成球状?为什么变成黑球后会变亮?燃烧过程中冒出的白烟为什么会变成淡黄色的固体?

在第三个实验中思考:钠为什么会变成小球?钠在水中为什么会四处游动?为什么会有响声?产生了什么气体?滴加酚酞为什么会变红?

问题的提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每个学生都由参与者变成了探究者,他们大胆猜想,尝试推理,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象观察进行论证推理,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组内交流,去伪存真,归纳并形成一致意见。整节课都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贯穿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导课堂,专注对知识的探究,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或者自己发现问题后调整思考方向,或者被合作对象据理反驳后再重新实验,或者在小组交流中达成一致,学生都能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追求真理的快乐。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课前合理预设,课上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适时点拨,巧妙引导,在实验过程及探究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科学务实、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

二、用科技史料育自尊自强的爱国情感

热爱伟大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华民族持续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怎样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呢?笔者在教学“用途广的金属材料”一课时,将“神十飞天”的视频引入课堂,学生在人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凝望着“神十”飞天的过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课堂上,教师通过大量的图片、详实的数据,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冶炼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从古代含有高超冶炼技术的“司母戊鼎”到现代新型合金的广泛应用,学生充分感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并在了解古今化学的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树立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内动力。

高中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日常的化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科学家对现代科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思生存困境育自警自省的危机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这些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正视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如,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它可以导致水质酸化,破坏树木,使庄稼受损。在学习二氧化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对于酸雨的认识,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从内心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当然,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示范实验时,应该从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做起,尽可能避免浪费实验材料;还要积极创新实验方式,改进实验规程,合理利用材料,积极优化实验效果,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努力,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在演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以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与浓硫酸进行放应,使得二氧化硫的产生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同时,我注意尾气处理,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出积极的表率。又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使用铝质饮料罐的利弊,认识到回收铝质饮料罐是目前扬长避短最有效的保护环境的做法。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面前,不断培养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堂功能 篇10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的课程管理体系 (CMS) 、学习管理系统 (LMS) , 以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并以其强大的资源开发、学习活动创设、多重互动评价和完善的控制体系等功能, 受到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的欢迎。本人在利用Moodle系统功能, 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现总结如下:

一利用Moodle营造问题情境,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前提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一是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置于这种情境中,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Moodle平台提供了对文本、网页、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强大的兼容性,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Moodle平台“资源”版块中恰当地利用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课中, 我用Moodle平台中资源版块中的“链接到一个文件或站点”“编写网页”“灯箱画廊”等功能添加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宣传内容的文件。这些内容分别以多媒体PPT、音频、图片滚动、静态网页文字的方式呈现。然后提出问题: (1) 作为旅行者, 你更愿意接受哪种形式的宣传?并利用Moodle中的“投票”功能进行投票分析。 (2) 作为重庆的主人, 你采用何种方式宣传重庆, 让其他游客真正体会到“重庆非去不可”?这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具有探究性、挑战性, 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激活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Moodle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途径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二是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性。建构性教学特别强调以教学活动承载学习内容, 以教学活动推进学习进程。教学活动设计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 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学生主体需求, 贴近学生的实际,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或项目,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建构能力。在Moodle平台上, 可创建的“活动”项目有讨论区、测验、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思维导图、程序、数据库等几十种, 但我们不能全部“拿来”, 而应有所选择。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中, 教师首先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分组, 设计一个“讨论区”和“测验”,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内涵及其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 并通过“测验”数据统计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然后添加一个集体协作的平台“Wiki”模块, 让学生结合作品及自己的生活总结归纳制作多媒体作品基本过程, 在这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同伴互助的思想。然后利用Moodle中“资源”和“Webquest、讨论、Blog、作业、测验”等板块, 从图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加工方面设置分层目标任务, 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用“Mindmap”形式规划和设计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思维导图, 完成作品, 利用Moodle中的“作业”形式发布和“互动评价”方式评价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 有效促进课堂互动, 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三利用Moodle学习活动报告实施监控,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保障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三是学生自主参与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主体”,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Moodle具有完善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控制体系。利用Moodle学习平台的学习活动报告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参与度的有效监控。在《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程的活动报表记录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的情况, 包括登录情况、探究体会、参与评价、作业提交等, 一个课程结束后, 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报告, 如登录了多少次、浏览了什么资源、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评价意见等, 为学生修正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 了解学习情况。评判信息技术课堂是否被激活, 并为学习评价和后期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利用Moodle实施多元评价, 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基石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四是三维目标建构度,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建构程度。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教学, 保证目标有效建构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制约“活”的课堂。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完成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及主动探索的积极性。Moodle平台提供了“互动评价”功能模块。利用它可以对三维目标进行多元评价。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课程中利用Moodle平台添加“互动评价”模块, 并设置相关参数。如对评价评分、为提交评分、评分策略、允许重交、自我评价、编辑评价要素数目等。然后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角度编辑多元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将要完成和评价的任务目标的重要构成要素, 每一个指标分为不同的完成等级或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 并清晰地说明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要达到的要求。运用这些指标实现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结束后, 可以利用Moodle系统统计出具体分值, 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分析评价结果。互动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和自由交往的有效工具。在共同参与中, 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 他们通过自我反省、评价、激励, 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则实现了课程和教学评价的有机整合, 从而让多元评价成为激活课堂的重要基石,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有效营造功能 篇11

一、情感的课堂——以身示范与唤醒主体

有效的学习往往与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语文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适度的学习自省,成就感、自信心和意志等。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就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上课铃刚响过,教室里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这时,教师需要微笑着走进教室,先用眼睛和学生“对话”,然后不待学生起立,便真诚热情地招呼:“早上好,小朋友们!”学生一边坐着回答问候,一边自然进入了宽松、和谐但有秩序的课堂氛围,他们从教师的行动中读懂了尊重和纪律;上课时,总有孩子的铅笔、橡皮会不小心掉在地上,细心的老师就要及时弯下腰悄悄捡起,轻轻放到学生课桌上,这时总能遇上孩子充满感激的目光,他们都会很自然地将身体坐得更直,眼睛也越加明亮;课堂上要开展表演、比赛,教师总是做第一个敢于“主动参战”、不怕失败的“大孩子”:“我想发言,可以吗?”“我要试一试,可以给我机会吗?”“我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拿冠军!”在这样的影响下,教师就会经常受到学生的挑战:“老师,我要和你比朗读!”“我要和你比讲故事!你一定输!”……教学中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便会勃勃生机。

二、活动的课堂——生活情境与表演情境

1.在生活情境中寻求答案。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学生普遍都怕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单一、枯燥,接触社会的机会少,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意义。可写同学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也可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家庭、学校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

2.在表演情境中深化体验。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游戏似的。”因此,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分角色表演是让学生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好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自行组成表演小组,商议角色分工,构思所演人物动作、神态、语言,通过创造性的体验和感受,充实孩子的情感世界。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就可采用表演的形式,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反馈的课堂——及时调整与因材施教

1.根据反馈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恰当地组织教学,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之一。例如,教师一旦发现自己提问后,学生不积极举手应答,就能判断出问题问得不明确,或问题过深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无从答起,应立刻改换提问方式或做补充讲解然后再提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排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主动性。有一位老师布置作业时,因为进入课堂尾声了,发现学生有些倦意,他便对学生说:“老师用最小的声音说一遍,看谁听得清。”学生立刻振作精神,静听老师布置作业,这样比放大声音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要好得多。

2.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往往对知识本身的规律讲得多,而对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则难以预料。例如指导学生概括段意。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概括,然后选出几种典型,让学生通过选择、修改、自编,掌握写段意要“准、简、连”的要求。课堂上,每指导概括一段,教师都可拿学生的答案为例子:有的段落出示几个学生编写的实例,让同学们按要求评析、讨论,选择其中的正确答案;有的段落出示一个学生编写的典型段意,组织学生修改。教师针对学生概括段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课堂功能 篇12

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多方面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生对话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教师的角色又是什么呢?

现实的情形是,我们有些教师在生生对话中似乎成了旁观者的角色,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一些教师误以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尊重,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采取赞成而不加评判的做法就是尊重,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毫无疑问,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课改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简单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重要角色呢?

一、倾听者:“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生对话”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二、引导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这样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山下那一丛灌木难道就不是生命的林子,不是一个集体吗?”对于这样的观点,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反对者认为灌木和树木有本质的区别,那只是一些低矮的草和杂树而已。那么,山下的和山上的是不是“生命的林子”呢?如果让学生再纠缠下去,就没有意义了。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玄奘来说,他的理想是什么?是做一棵比灌木高一点的树呢?还是做一棵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对于玄奘来说,山上的林子才是他自己生命的林子啊!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三、激发者:“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文本主题的深刻体会。笔者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在分析人物的形象的时候,学生在探讨调达时,有学生说道:调达虽然是见利忘义,但是,在被救之后,能够真心表示自己的感激,你看,千恩万谢不就是吗?我突然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文激趣点。于是,我追问道: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调达在被救之后是否是真心地感激九色鹿的?一问既出,引起了下面巨大的反响。说真心的和不是真心的都有。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我认为是真心的,因为当时他刚刚从死亡的边缘被拉回来,对救命之恩肯定是心存感激的,正因为当时是真心的,才能够反衬出现在背信弃义的无耻。说得多好啊!是啊,之前那样的千恩万谢,最后还恩将仇报,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形成。

四、决断者:“心中自有青山在”

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必须教师决断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如果可以把两边的观点各取其长而为一的,教师可以综合两者意见,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如果只有一方观点比较正确的,教师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让错误的一方接受;如果双方观点都不对,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作为对话的“一方”,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不是要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完全顺从学生的观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思想模糊时发出“我个人认为”的清晰响亮的声音。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时,当学生为“谁对维生素C”的发现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教师要清楚地表达“过分强调其中一方而忽略另外一方的看法都是错误的”的观点,同时告诉学生,没有船员的自我牺牲到奇迹生还,没有哥伦布的善于思考,没有医生们的专业技术,维生素C都不会被发现。从而告诉学生,成功,不可能靠一个人,团队力量也很重要。

上一篇:防粘连冲洗液下一篇:单相配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