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特征与作用

2024-09-22

表现特征与作用(共9篇)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1

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不同照相仪器和各种快速感光材料也越来越多,摄影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同时,也慢慢发展变成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对于一件优秀摄影作品而言,其最触动人心的实际上是摄影者在整个审美时间中凭灵感创造获得的,既可以反映人类客观生命活动的一种影像,也可以将摄影作品看作摄影者自身审美实践的最终产物,其中包括摄影者情感体验、直觉表现及个性表现等,可以将美学蕴意有效呈现出来。

1 现代摄影艺术概述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以将客观现实表现出来作为目的,也不应该仅仅简单记录相应的摄影作品,而是应该涉及人类存在的主观世界,对新表达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代摄影艺术比较重视摄影主体自身主观情感,主要表现的是主体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理解[1]。

2 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2.1 科学性

艺术发展历史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当今数字摄影时代,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对于一部优秀摄影作品而言,创作一定要基于摄影器材、摄影者自身摄影技术条件下进行。

2.2 稍纵即逝性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处于变动状态,摄影艺术一般只可以将事物发展的某一片段拍摄出来,也可以是一个瞬间,具有稍纵即逝性,拍摄瞬间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摄影人员自身敏感性非常重要,摄影人员应该具备敏锐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应该具备发现并且掌控突发状况的能力,善于运用合适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标准。

2.3 真实性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就是纪实性;同时,该特性也是其和造型艺术之间的最大区别。摄影艺术一定要通过现金科技采可以将客观对象真实记录和呈现出来;同时,形成事实及物象之间的物证,即图像作品,这样就可以将现实生活里面的客观人物、周围环境和出现的时间反映出来。

2.4 现场性

只有拍摄现场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条件,才可以对摄影艺术进行创作。摄影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包括观察、对比、挑选、加工及提炼拍摄现场存在的特定事物及环境。拍摄现场情况一直处于变动中,摄影人员应该善于利用现场所有条件,同时勇于突破条件存在的局限以及带来的制约,具备清晰分析能力以及冷静判断能力,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

3 美学表现形式

3.1 利用寓意或者是意境的表现形式

摄影属于视觉思维的具体艺术形式,既应该再现客观事物以及形式,让观赏者的视觉感官获得满足;同时,应该发掘人类生活本质,让作品摆脱有限表象形式所具有深邃寓意内涵。另外,摄影作品包含着一个创作者本身对所处环境的主观态度以及评价,也就是意境。对于摄影作品而言,意境美主要指利用作品里面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基于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一般意境美和摄影人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通过摄影艺术相关表现手段创作出情及景的极度契合,让观赏者可以触景生情。

3.2 造型语言形式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其本身属于视觉造型艺术、音乐、绘画及雕塑等艺术形式相同,具备独特艺术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的组成元素主要有影调、线条、光线及色调等。通过该造型语言,摄影者能够构筑出各种艺术美感,让观赏人员得到美的体验以及感受。造型语言可以让艺术作品产生一种形式美感,包括节奏感、质感、立体感及空间感等,这样摄影作品就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艺术性。

3.3 否定和逆反形式

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生存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显著改变,特别是散文化速食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现实进程反思以及批判,渴望获得真正精神家园以及灵魂家园,起哄艺术审美突破本质就成了人们反抗现实的一种方式,达到精神回归的目的。美学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否定注意,艺术及美学创作具体理论以及时间均表现出一种反艺术思想和反美学思想。

4 结语

在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摄影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摄影艺术和别的艺术形式相同,均是客观事物及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里面的一种主观反映;同时,也是摄影人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满足审美需求的有效创造。所以,对现代摄影艺术进程研究时,应该站在美学视角上,这样可以将摄影作品真实审美意蕴及审美追求呈现出来。

摘要:摄影既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现代摄影美学,主要指结合了摄影学及美术学,对摄影艺术里面的美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新学科。本文主要对现代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探析,希望人们可以对现代摄影艺术有一个更好地了解。

关键词: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李佳叡.现代纪实摄影艺术的审美解读[J].艺术时尚,2014(7).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2

教师亲和力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对学生的吸引与感化。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对学生产生强大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其渊博的学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巨大转变。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对诸如社会心理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汲取,进而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进行有效的答疑解惑,以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高校体育教师亲和力的另一重要体现形式是不断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使得学生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感悟教师所给予的重要支持与保障,进而对教师产生深厚的情感。在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体育理论与技能的学习需求日趋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够对发展动态做出理性的判断,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的支撑与辅助。在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钦佩、依赖与感激之心,得以激发与形成。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3

秦岭的地域特征与山水画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秦岭四季分明,雨、雪、雾、晴使秦岭景象富于变化。秦岭植被茂密,各种树木形态万千,有着丰富绘画内容。

秦岭将中国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因表现题材的差异使中国山水画形成南北两种风格,成为影响和规约中国古典山水画发展格局和走向的一个基本“图式”。西北的地域环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括深厚的人文内容。相比于其它地区,旷远荒寂的内在性质和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北地区突出地的特点。在山水画领域,地域性绘画表现得很突出,有题材的因素,有表现方法的因素,有风格趋向的因素等。地域环境形成的特殊文化气质,决定了到山水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中,秦岭的地质特征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自然要素影响是深刻且巨大的,丰富多变且有着独特魅力的自然景观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物产等。文化要素主要包括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要素中的很多典型在山水画中构成“画眼”,这些绘画内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时代特色。秦岭北坡多峭壁、深谷、密林、飞瀑,因符合中国的道家天人合一与避世的思想,故成为了中国艺术家最主要的表现题材。

山水画中的具象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真正走向繁荣,大诗人王维功不可没,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下王维顿悟了“与世无争”的道家养生的哲学思想,逸致闲情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辋川美景,使这位诗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画家愉悦的心境。《辋川图》确立了中国山水画标志性地位,也确立了秦岭作为中国山水画表现题材的历史地位。到了北宋时期,山水画鼎盛,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范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近六尺长的大幅作品《溪山行旅图》,画面气势逼人,墨色凝重、浑厚,层次丰富,极富美感,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他采用秦岭山石结构,用黄土高原山崖质感得皴法,把秦岭的雄强与黄土高原的浑厚感觉结合起来,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以逆笔中峰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是西北地区裸石质山崖的自然演绎。秦岭脉络的分明、巍峨、耸峙、连绵与山石坚凝、风骨峭拔成就了范宽的山水画风格和成熟技法。范宽的画风对之后的“元四家”、“明四家”,清代“金陵画派”和现代的张大千、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师,都受到的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石鲁、赵望云等以秦岭写生作为创作基点,外师造化探索山水画的时代性。“长安画派”迅速崛起,使秦岭山脉更蒙上了一层人文色彩。画家赵望云着重表现秦岭一带人民生活,创作于晚年的《深夜行》,运用了泼墨晕染和大写意笔法,用笔十分放松,在看似随意中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画面用笔不多,通过山崖及树木的墨色浓淡对比和笔触的巧妙变化,仍令人感到十分丰富。引人注目的是,画家通过这样的画面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寂的气氛:山腰间一人独马行进在羊肠鸟道之上,这样冷清的情景正暗示了深夜这一独特的时间。构思之巧,正如前人绘“深山藏古寺”诗意,只画一僧下山挑水,不显一檐片瓦,画家立意已深得中国传统艺术含蓄蕴藉之妙。长安画派另一位代表画家何海霞,使用大青绿、小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等技巧,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对传统潜心研究,对自然和生活深入体察,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最后达到前无古人的突破和贡献。它提高了国画艺术语言的涵泳浓度,增强了国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开拓了语言体系的视野,以及秦岭山水题材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中国当代的黄土画派艺术家,刘文西、杨晓阳、王西京、戴希斌、崔振宽、赵振川、苗重安等一大批著名画家们传承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多次与弟子们组团深入秦岭深山写生。他们深深扎根于秦岭,深入农民的生活进行创作。秦岭像参天大树,及源源不断为他们提供养分,又庇护着他们的生活。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06年11月-2015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ST女性患者8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证实;(2)临床资料完整;(3)MRI图像清晰,符合诊断要求。年龄17~31岁,平均(22.6±4.2)岁。患者因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后再行MRI检查,5例首发症状为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保守治疗;无痛性腹部包块2例;腹胀、腹痛1例;所有患者CA125、CEA等肿瘤指标及性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MR扫描仪,体部相控阵线圈,常规平扫行横断面T1WI(TR296 ms,TE 18 ms)及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2WI(TR 1628 ms,TE 100 ms),横断面T1WI及T2WI抑脂序列,层厚5 mm,层距1.0 mm,视野26~30 cm,矩阵288×256,激励次数3。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 mmol/kg,静脉注射,速度2.5 ml/s,注药后30、90和150 s行三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耻骨联合上缘至髂嵴区域,病灶较大者扩大扫描范围至整个病灶为止。所有患者于扫描前晚无渣饮食,扫描时保持膀胱适度充盈。

1.3 病理检查

以10%甲醛溶液固定病理标本,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CK(-),CEM(-),CEA(-),SMA(+),Ki-67(-)。特染:AB(+),PAS(-)。

2 结果

2.1 病灶的基本特征

8例均为单侧卵巢单发肿块,其中右侧卵巢5例,左侧3例;大小3.7 cm×3.0 cm×2.1 cm~8.5 cm×8.0 cm×7.3 cm。6例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缘较清晰;2例边缘呈不规则分叶状,局部边缘欠清。

2.2 病灶的MRI表现

所有病灶边缘均可见包膜,为囊实性,其中实性5例,囊性3例。以子宫肌层信号作为等信号参照,实性部分在T1WI上为等信号,T2WI/T2W-SAPIR序列表现为稍高信号,实性者中央可见“瘢痕样”“星芒状”囊变区(图1),囊性者呈“湖岛征”结构,内见分隔(图2A);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样”渐进性、持续性强化,呈“快进慢出”特征,其囊性部分不强化(图2B、C)。7例瘤周及子宫直肠陷窝见少量积液。所有患者盆腔及腹股沟均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1女,17岁,右侧SST。T2WI序列中央可见“瘢痕样”“星芒状”囊变区(箭),边缘少量积液包绕(箭头,A);T1WI增强图像肿瘤可见分叶(箭),强化程度比正常子宫显著(箭头,B)

2.3 手术及病理结果

术中所见瘤体形态与MRI表现基本一致,呈类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分叶状,质地较硬或中等,表面光滑,包膜完整,2例患者病灶与大网膜轻微粘连,但未见明显侵犯周围脏器。肿瘤切面呈灰黄或灰白色,内见大小不等囊腔,囊内液体浑浊,含黏液、浆液或酱油色液体。显微镜下可见致密胶原纤维及疏松水肿区将细胞丰富区分隔成假小叶。细胞丰富区形态多样,可见空泡状细胞及印戒细胞,其间广泛分布丰富薄壁小血管(图2D)。

图2女,21岁,右侧SST。T2WI抑脂序列示肿瘤呈椭圆形,可见包膜,囊变明显,形成典型的“湖岛征”(箭头),边缘见少量积液包饶,边界清晰(A);T1WI序列示肿瘤呈低信号(B);延时增强扫描示肿瘤显著强化,部分T2WI高信号水肿区(箭)延时期可出现轻-中度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C);瘤细胞形态多样,核呈圆形、肾形及梭形,见少量印戒细胞及假小叶结构,其间广泛分布丰富薄壁小血管(HE,×100,D)

3 讨论

3.1 SST的临床特点

SST是一种少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5%以下[3]。SST好发于20~30岁女性,绝经后妇女少见[4,5]。本研究患者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一致。此外偶有妊娠合并SST的报道[6]。通常SST为单侧卵巢病变,双侧发病也有报道[7]。王圣坦等[8]报道显示SST病灶直径为0.5~23.0 cm,本研究患者直径均<10 cm。SST具有内分泌功能,引起雌激素、黄体酮及睾酮水平升高,导致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9,10]。本研究患者性激素检测均未见异常,但其中5例出现月经异常,阴道不规则流血(2例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保守治疗无效后进行超声检查发现卵巢病灶)。因此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阴道不规则流血的患者,应考虑SST。SST的治疗行肿瘤切除即可,目前尚无术后复发的报道[10,11]。由于本病患者多为年轻女性,有生育需求,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对临床选择腹腔镜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术前若能准确诊断SST,则可保留子宫及对侧卵巢,避免盲目行切除手术。

3.2 SST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SST为单侧发病,有完整的包膜,因此MRI表现多为一侧卵巢肿块,多数边缘清晰、光滑。本研究8例SST均为单侧单发,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的囊实性肿块,其中6例边缘清晰、光滑,其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4,5];2例肿瘤局部边缘欠清,手术中可见肿瘤与大网膜轻微粘连,可能与病灶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SST细胞核呈圆形、肾形及梭形,实性部分由瘤细胞密集区、致密区、血管丰富区及水肿区组成,致密胶原纤维及疏松水肿区分隔瘤细胞密集区所形成的假小叶结构,是SST特征性的病理表现,并形成“梳状”结构深入病灶中央,病灶中央可见“瘢痕样”“星芒状”囊变区;囊变比较明显时,由于血管丰富,在囊变区内仍可见部分实质,在T2WI上表现为中央高信号区内团片状的等信号,形成典型的“湖岛征”。其强化特征与其内广泛分布的薄壁小血管密切相关,从而在MRI动态增强上表现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样”的强化模式[5]。而水肿区含有大量的疏松水肿结缔组织,在T2WI上呈高信号,但延迟期可出现轻-中度强化,可以与囊变部分相区别,亦是与其他卵巢肿瘤鉴别的重要征象。本研究7例瘤周见少量积液包绕,可能由于肿瘤组织水肿,细胞外液渗出及肿瘤的压迫、刺激导致。此外,闫军等[11]报道少数SST患者可合并大量胸腹水及CA125的升高,肿瘤切除后胸腹水消失,符合梅格斯综合征表现。由此可见,肿瘤的血供丰富以及伴有腹水不是恶性卵巢肿瘤特有的征象。

3.3 SST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单侧卵巢单发;(2)形态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3)包膜完整,边界较清楚;(4)囊实性肿块中央可见“瘢痕样”“星芒状”囊变区,囊变明显者可形成典型的“湖岛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持续性、向心性强化,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样”的强化模式,有研究称之为“血管瘤样病变”,其囊性部分不强化[5];(5)肿块边缘常见少量积液包绕。

SST需与以下肿瘤相鉴别:(1)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形态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包膜完整,增强扫描后早期病灶实性部分多为轻度强化,延时扫描后强化程度仅略增加呈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两者鉴别不难,少数卵泡膜细胞瘤动态增强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周围血管一致[12]。此时鉴别需依靠病理诊断;(2)颗粒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单发囊实性或实性,增强后肿块内实性成分轻至中度强化。莫增媚[13]报道1例囊实性且实质明显强化的颗粒细胞瘤,内见大量纡曲、粗大的血管,部分肿瘤细胞逐渐分化为高度恶性潜在细胞,导致肿瘤产生较多的供血动脉,可根据SST典型的“湖岛征”“海绵状血管瘤样”强化程度鉴别。

当肿瘤紧邻子宫时,SST还需与浆膜下子宫肌瘤鉴别,但前者强化程度高于正常子宫,而且肿块边缘常见少量积液包绕以及伴有少量盆腔积液,而子宫肌瘤无上述表现。囊实性SST还需要与卵巢囊腺癌鉴别,根据卵巢囊腺癌通常边界不清,可以沿肠系膜、大网膜种植转移的特征,通常可以与SST鉴别。部分因体积较大而突入腹腔的SST与间质瘤在影像学上鉴别困难,临床上容易误诊[14],此时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加以鉴别。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2009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36~76岁,平均53.0±14.2)岁。6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5例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及胸闷,1例伴有低血糖。11例患者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1.2 CT检查

11例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采集层厚7mm,重建间隔7mm;管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k V、150m A。7例行MPR重建,层厚2mm或1mm,1mm重建。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内团注对比剂碘海醇,浓度300mg I/ml,剂量1.5~2.0ml/kg,注射流速3ml/s。

1.3 病理检查

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病理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抗体Vim、CD34、CD99、S-100、CK和Bcl-2均购于Dako公司。以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Vim阳性染色部位为细胞质,CD34和CD99阳性染色部位为细胞膜,S-100阳性染色部位为细胞核和细胞质,CK阳性染色部位为细胞质,Bcl-2阳性部位为细胞膜和细胞质。

2 结果

2.1 MSCT表现

4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胸腔,7例位于左侧胸腔。5例直径<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图1),增强后CT值升高35~80Hu;5例肿瘤直径>10cm,密度不均匀,内部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呈“地图样”改变,2例肿瘤内出现斑点状及小斑块状钙化(图2);1例直径在5~10cm之间,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见小片状坏死区,未见钙化。7例MPR重建患者中5例可见周围组织压迫不张的肺组织,4例肿瘤内部见杂乱血管(图3)。

患者男,41岁。A.肺窗:右侧斜裂(箭)走行区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无分叶及毛刺;B、C.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中度均匀强化,D.大体标本:肿瘤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为结节状,灰白色,质地略硬,未见坏死及出血区。

患者男,72岁。A.右侧胸腔单发分叶状巨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内部多发钙化(箭);B.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改变(箭);C.病理检查结果,镜下可见瘤细胞梭形,排列成编织状,细胞核长梭形,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HE,×200)。

患者女,74岁。A.左下胸腔单发巨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大片低密度区;B.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改变(箭);C、D.MPR重建图像示周围压迫不张的肺组织明显强化(箭),肿块与周围血管及心脏分界清晰,并可见多发杂乱血管(箭)

2.2 手术、病理表现

手术中见5例SFTP来源于脏层胸膜,4例来源于壁层胸膜,2例来源于右侧斜裂。大体病理见肿块形态不规则,类圆形或分叶状,切面灰红色、灰白色或灰黄色,质中或质硬。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编织状,细胞核呈长梭形,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图2C)。有2例部分区域瘤细胞密集,核有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考虑为低度恶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1例患者肿瘤组织Vim(+)、CD34(+)、S-100(-)、CK(-),CD99(+)8例,Bcl-2(+)9例。

3 讨论

SFTP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以往认为只发生于胸膜,目前认为该肿瘤起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后者弥漫分布于人体的结缔组织中[2]。近年越来越多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包括脑膜、眼眶、上呼吸道、甲状腺、肝脏、后腹膜、肾上腺、肾、精索、膀胱、前列腺、脊髓、骨膜和软组织等[3]。约50%的SFTP无任何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如肿瘤较大,可出现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胸痛等压迫症状。本组11例患者中,5例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1例同时伴有低血糖。

3.1 SFTP的MSCT表现

MSCT对SFTP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很高。MSCT发现该肿瘤均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滑,较小的肿瘤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随着肿瘤增大,发生黏液变性、囊变、坏死的几率增加,表现为混杂密度。部分病灶内可发生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常发生在较大的肿瘤,可能与肿瘤坏死有关[4]。本组2例患者病灶内部见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均发生于直径>10cm的肿瘤,且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SFTP的强化方式与肿瘤内的组织成分有关,体积小的肿瘤多表现为轻至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当肿瘤巨大时,可出现特征性的“地图样”强化[5],主要是强化的肿瘤实质与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所致。部分肿瘤内见增粗杂乱血管影,与文献[6]报道的SFTP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相一致。本组5例直径>10cm的患者中4例出现“地图样”强化及杂乱血管影。

MSCT三维重建图像更能显示病变内部细微结构及与周围的肺组织、支气管的关系,以及病变与胸膜及纵隔关系。MSCT重建图像有利于发现相邻肺组织的移位和肿瘤边缘变窄,以及受压后明显强化的肺不张[7],为定位、术前诊断提供更大的帮助。

3.2 SFTP的病理特征

SFTP的病理学诊断应结合大体标本、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典型的SFTP在大体上为边界清楚或具有(假)包膜的分叶状肿块,切面呈灰红色、灰白色或灰黄色,质中或质硬,部分可见出血及囊变,部分肿瘤有蒂与胸膜相连,少数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为紧密。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编织状,细胞核呈长梭形,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个别病例见黏液变、小囊性变、脂肪细胞化,核分裂象少见或未见(<4个/10HP)。恶性SFTP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包括细胞核的异型性、显著增加的细胞密度、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4个/10HP)4个特征[8]。SFTP的肿瘤大小与良恶性关系不大[9]。大部分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SFTP不复发和转移,而个别良性肿瘤也会出现复发和浸润。SFTP免疫组化阳性标志主要包括Vim、CD34、CD99和Bcl-2[10],其中的Vim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80%~100%、CD99阳性率为70%~75%,CD34是SFTP的特异性标志物,Bcl-2较CD34更为敏感,Bcl-2阳性率为100%。本组11例中,Vimentin及CD34(+)11例;CD99(+)8例;Bcl-2(+)9例;而S-100、CK等均为阴性,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总之,SFTP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MSCT三维重建图像对显示病变内部细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肿块内出现“地图样”强化及杂乱血管,同时伴有邻近肺组织受压不张、移位时可提示诊断,病理检查尤其是免疫组化检查作出准确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的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5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6例为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16.5cm;密度均匀(5例)或不均匀(6例),2例中央出现钙化。4例巨大肿瘤内见杂乱血管,肿瘤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编织状,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显示,11例患者Vim(+)、CD34(+)、S-100(-)、CK(-);其中8例CD99(+);9例Bcl-2(+)。结论 SF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胸膜,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病理学,外科,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Klemperer P,Rabin CB.Primary neoplasm of the pleura:a report of five cases.Arch Pathol,1931,11:385-391.

[2]Dervan PA,Tobin B,O'Connor M.Solitary(localized)fibrous mesothelioma:evidence against mesothelial cell origin.Histopathology,1986,10(8):867-875.

[3]Goodlad JR,Fletcher CD.Solitary fibrous tumour arising at unusual sites:analysis of a series.Histopathology,1991,19(6):515-522.

[4]张永华,巴照贵,赵绍宏.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5):443-447.

[5]Cardinale L,Allasia M,Ardissone F,et al.CT features of 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experience in26patients.Raiol Med,2006,111(5):640-650.

[6]Asai K,Suzuki K,Shimota H,et al.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 with hemothorax at the thoracic apex.Jp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3,51:434-437.

[7]Usami N,Iwano S,Yokoi K.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evaluation of the origin with3D CT angiography.J Thorac Oncol,2007,2(12):1124-1125.

[8]Tanaka M,Sawai H,Okada Y,et al.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 originating from the peritoneum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d Sci Monit,2006,12(10):95-98.

[9]Chong S,Kim TS,Cho EY,et al.Benign localized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CT features with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Clin Radiol,2006,61(10):875-882.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15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5岁, 最大75岁, 平均 (45.7±3.1) 岁, 病程时长1个月~3年, 平均 (1.1±0.9) 年;临床症状表现:头晕、头疼、癫痫、呕吐、行走不稳及肌力减退等。所有患者均无脾、肝、全身淋巴结肿大, 穿刺骨髓均未见外来细胞。1例患者由于分娩后乳腺肿胀予以切开引流后切口未愈合而来院就诊, 14例患者体检时发现乳腺肿块;7例患者检查发现病灶部位增长快速, 且伴有患侧腋窝中淋巴结肿大, 其中3例患者病灶区域内局部皮肤发红, 3例患者伴随乳腺疼痛。15例患者中10例患者予以X线片检查, 8例患者予以CT扫描 (平扫2例, 增强扫描6例) , 9例患者予以超声检查, 4例患者予以MRI检查。

1.2 诊断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enographe DS系统进行数字化的乳腺X线片检查, 检查时予以全自动曝光, 照射体位主要为内外侧斜位和头尾位, 必要情况下予以局部加压放大照射以及特殊照射体位。采用美国GE生产的Logiq400、500、Alokeα10超声诊断仪, 探头为9~15 MHz, 取仰卧位, 扫描部位为双侧腋窝和乳侧。采用GE生产的Light Speed VCT64排CT扫描仪器, 扫描范围从胸廓部位到肺底。采用GE生产的3.0T型超导MR成像仪器, 扫描序列为DWI (1000 s/m2, b=800) , T2W脂肪抑制序列以及双侧乳腺矢状位平扫和增强动态扫描。所有影像学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学医生阅片。

2 结果

15例患者中检查出17个病灶, 其大小为1.2~12.0 cm;10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发现1例未出现异常, 1例患者由于病灶部位特殊显示情况不好而未能评价, 8例患者共检查出10个病灶, 表现出非毛刺状肿块;9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11个病灶, 其中7个病灶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6个表现出低和高混杂的回声, 2个病灶边缘部位可见高强回声晕, 4个病灶后方见增强回声;8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 2例平扫后发现乳腺组织弥漫性增大, 6例患者予以增强扫描发现2例患者图像显示不均匀性的环形强化, 4例图像显示均匀性的轻中度强化;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3例患者T2W脂肪抑制显示稍高信号, 1例显示高信号, DWI显示出明显扩散受限, 3例为不均匀性强化, 1例为均匀性强化。

3讨论

乳腺恶性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一般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目前临床上未有鉴别两者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学标准[2]。所有乳腺恶性淋巴瘤中原发性乳腺瘤的发病率占到0.04%~0.7%。Wiseman在1972年提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包括: (1) 淋巴瘤侵入部位及其周边存在有乳腺组织; (2) 组织学临床取材十分充分; (3) 仅乳腺患侧腋窝淋巴结节受累, 未见淋巴瘤和淋巴结节出现; (4) 未有其他组织或器官淋巴瘤疾病史[3]。根据上述诊断标准, 本文的15例患者均被确诊为原发性的恶性乳腺淋巴瘤。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常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的大B细胞瘤。本文中15例患者均表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2例, 若不经免疫组化检查发现常规的HE切片会将乳腺恶性淋巴瘤误诊为恶性肿瘤, 尤其是较易误诊为髓样或浸润性的小叶癌。乳腺炎症病变会出现类似黏膜相关性的淋巴瘤。研究报道, 14例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中11例患者予以术前冰冻或针吸检查发现6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而5例患者被误诊 (3例髓样癌, 1例浸润性癌, 1例反应性淋巴结炎) 。Jeon等研究报道, 18例乳腺淋巴瘤患者冷冻切片诊断为淋巴瘤患者仅7例, 予以细针细胞学检查的19例患者中诊断正确13例, 这表明细针细胞学诊断正确率要较冰冻切片诊断率高, 由于细胞学涂片可对抗淋巴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查, 将有利于评价免疫表型以及提高乳腺淋巴瘤的诊断率。本文中予以穿刺细胞检查患者9例, 其中诊断为淋巴瘤患者仅3例, 予以术前冰冻切片诊断的5例患者中仅2例显示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文献[4-5]研究报道,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可发生于女性患者任何年龄段, 其中以绝经期女性多见。本文15例患者其发病时平均年龄为 (45.7±3.1) 岁。与乳腺癌在临床表现上相比, 原发性淋巴结未见明显特征, 较难区分, 多为无痛性的肿块, 增长速度较快, 少数患者具有弥漫性浸润, 导致乳腺变硬, 引起局部皮肤受累, 同时其炎性变化与乳腺癌的炎性病变相类似。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中约有30%~50%伴随有患侧腋窝处淋巴结肿大[6]。本文14例患者中因发现乳腺具有肿块而来院就诊, 其中3例患者伴有乳腺胀痛, 3例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见肿大, 3例患者发现其局部乳腺皮肤变红。

原发性的乳腺淋巴瘤其X线片影像学表现主要分为肿块型、结节型及致密性浸润型。肿块型或结节型常表现出边界清晰、非钙化性或模糊的分叶状或类圆型结节, 同时可见毛刺或钙化。陈雅玲等[7]研究报道, 12例患者 (15个病灶) 其X线片表现为1个毛刺样, 5个伴有钙化。刘佩芳等[8]研究报道,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4例患者中有12例显示为乳腺肿块, 2例患者显示为单侧乳腺致密性浸润并伴有皮肤增厚;发现的18个肿块中5个边界边缘不清晰, 均未可见漏斗、钙化和毛刺特征, 13例患者边界清晰。本文X线片检查10例患者发现非毛刺样肿块10个, 其中4个边界较模糊, 6个边界较清晰。

超声检查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其影像学图片显示以低、高混合性回声或低回声肿块为主, 边界不清晰或较清晰, 少数具有高回声晕, 未见后方回声较弱, 探到的血流信号较丰富。常青等研究报道, 13例患者15个病灶的超声影像图中以分叶状 (5个) 、卵圆形 (10个) 低回声的肿块常见, 少数肿块伴随有后方增高性回声 (7个) ;11个肿块内动脉血流信号丰富, 未见到钙化或高回声晕。

CT扫描检查不是临床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方法, 其主要作用为观察肿瘤病变的浸润范围。本文中CT扫描乳腺淋巴瘤表现多以轻中度强化肿块和结节为主, 类似于其他位置的淋巴瘤, 少数表现出不均匀性的强化, 鉴别上难以与乳腺癌区别。

临床上关于MRI检查乳腺淋巴结的报道较少, 其鉴别诊断作用尚不明确。Yang等研究发现, 1例患者MRI表现为T2WI显示出不均匀性高信号, 予以增强后快速强化发现其内部信号呈现出不均匀性。Avcu等报道, 其他身体部位的淋巴瘤与癌组织其ADC值之间差异显著, 而淋巴瘤ADC值较乳腺癌略低, 这可能有利于乳腺癌和乳腺淋巴瘤的区别诊断。

总之, 乳腺淋巴瘤其超声和X线片表现存在一定的特征性, 多数X线片影像学表现出无钙化和毛刺的肿块组织, 而超声检查则表现为高低混合杂回声, 未见后方回声减弱, 然而特异性较差;乳腺淋巴瘤的DWI表现为明显扩散受限, 其ADC值较乳腺癌低, 这说明MRI检查可有利于提高乳腺淋巴瘤的诊断, 然而最终确诊需通过病理学组织切片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结果:10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显示, 1例未出现异常, 1例由于病灶部位特殊显示情况不好而未能评价, 8例患者共检查出10个病灶, 表现出非毛刺状肿块;9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11个病灶, 其中7个病灶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6个表现出低和高混杂的回声, 2个病灶边缘部位可见高强回声晕, 4个病灶后方见增强回声;8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 2例平扫后发现乳腺组织弥漫性增大, 6例患者予以增强扫描发现2例图像显示不均匀性的环形强化, 4例显示均匀性的轻中度强化;4例经MRI检查发现, 3例T2W脂肪抑制显示稍高信号, 1例显示高信号, DWI显示出明显扩散受限, 3例为不均匀性强化, 1例为均匀性强化。结论:原发性乳腺癌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 DWI可有助于临床诊断乳腺淋巴瘤。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史连国.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6) :127-128.

[2]杨华, 郎荣刚, 刘芳芳, 等.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关系的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40 (2) :79-84.

[3]王蕾, 刘赫, 姜玉新, 等.原发乳腺淋巴瘤超声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1) :91-94.

[4]李万军, 年瑞, 李维华, 等.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 21 (2) :101-103.

[5]韦中玲, 黄东平, 苏贵平, 等.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 23 (2) :435-440.

[6]敖启林, 王国平.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 (9) :952-955, 962.

[7]陈雅玲, 曾炜, 常才.乳腺淋巴瘤的超声特点及与乳腺X线、磁共振成像的比较[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0 (8) :684-687.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7

一、外音在声部运动中的形态特征

好的作曲家在音乐作品的写作中, 善于巧妙而适度地利用外音在音乐作品中制造出各种音乐要素的对比, 使音乐显现出灵动、独特的魅力。

(一) 外音增加旋律横向运动中的流畅性

在旋律中使用外音能避免和弦音在横向运动中的单调性, 为旋律增加不协和因素, 使旋律动力性增强。外音带来各种级进关系, 增加旋律的流畅性。

如贝多芬《第五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旋律出现在右手声部, 以单旋律的形式出现, 调性为F大调。弱起小节处旋律从主调属音开始, 第二个发音点还原的B音为外音, 夹在与第一、第三发音点之间形成辅助性外音。第一小节旋律中前两排共四个发音点, 其中第一、第三发音点均为依音式外音, 分别解决到弱拍的C音与A音上, 即主和弦的五音与三音。

(二) 外音在声部运动中具有指向性

各类型的外音, 如经过音、倚音、延留音、先现音等都是与和弦音形成二度关系, 这种不协和的旋律音程的发响是尖锐的, 从人类对音响的心理审美而言是急需上行或下行二度解决到协和音上的, 因而使这几类外音的解决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如: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主要由四个声部组成, 两外声部分别为旋律声部和级进关系的低音声部, 填充层由两个内声部构成。调性建立在d小调上。第一小节第三拍左手内声部的倚音式外音#C音与低音F音形成增五度音程, 随即上二度解决至D音上。使得横向声部形成强烈的导主指向关系。第二小节右手第三拍上, 右手内声部同样为倚音#G音上二度解决到d小调的属音A音上, 同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此谱例中能够发现, 外音在声部横向运动中由于不协和因素的存在, 使其声部进行方向具有明确的指涉性。

(三) 外音在声部运动中增强和声的表现力

作曲家利用特定的外音作为背景来衬托旋律声部或为音乐作品渲染营造气氛, 用以表现特定音乐情感。

如:肖邦《a小调前奏曲》Op.28 No.2, 此作品的调性建立在a小调上, 右手为节奏徐缓地旋律声部, 每一个乐句的旋幅都为下行关系, 使乐句带有叹息的语调。左手伴奏声部由双音组成的锯齿音型作均值性律动, 使左右手形成相对静态与动态的关系。前四小节左手伴奏音型中使用外音#A音与自然音级B音构成下行小二度的重复关系作为色彩性的衬托声部, 为作品增添了不安的情绪, 与右手旋律中的叹息音调相得益彰。

(四) 外音的应用带来声部运动间动静关系的对比性

在旋律的运动过程中, 外音常作为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柔化润饰旋律, 常以快速流动的形式与和声声部形成动和静的对比。

如肖邦《B大调夜曲》Op.9 No.3, 该作品乐曲终止式小节处, 和声进行为正格终止。右手加入外音形成的快速行进的下行半音化华彩旋律, 与左手静态的B大调属七和弦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

二、外音在不同音乐结构中的表现手法

在音乐结构的构筑过程中, 外音表现手法多样, 在润饰和增强旋律及其和声的表现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手法的应用, 无疑为音乐作品带来审美的趣味性, 且为音乐结构的流畅构筑起到了连接作用。

(一) 外音在乐句中的装饰作用

乐句的发展手法常见于重复关系、动机展开、模进等手法的应用。外音的巧妙加入, 凸显旋律的灵动性、及其音乐情绪的渲染增色不少。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中三声中部其中的一个乐句 (第35小节-第40小节) , 在乐句的发展过程中加入均值性三连音节奏型的半音化上行的外音音串, 并以八度音程增厚, 成功的衬托出将压抑的情绪一层一层的宣泄出来的音乐情绪。

(二) 外音在乐段中的粘合作用

在乐段的连接处, 特别是三部性结构原则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过渡之处, 外音常与分解和弦一起出现, 为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衔接做完美的粘合。

如: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6, 该作品的展开段与再现段的属准备部分 (第46小节-第50小节) 处, 50小节是再现段的开头, 主调为A大调。47小节左手和弦为A大调的属七和弦, 右手的旋律由属七和弦的分解音及其经过式外音形成的连接。外音的加入使旋律声部自然流畅的为再现段做好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外音在主调音乐作品中的形态特征主要是通过声部运动中增加旋律横向运动中的流畅性, 起着柔化、装饰旋律的作用。外音的应用使声部在纵向与横向运动产生不协和因素, 因而增加和声的张力度, 因而使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用特定的外音作为背景来衬托旋律声部或为音乐作品渲染营造气氛的作用。外音的应用带来声部运动间动静关系的对比。外音在音乐结构中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其对乐句的装饰性以及乐段之间的粘合性上。

参考文献

[1]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 (上) [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贾大群.结构诗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8年4月至2011年9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42例,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 (39±16.5) 岁。23例患者表现为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黄疸、肝区触及肿块等, 19例患者无任何症状, 体检发现肝占位就诊, 甲胎蛋白阳性 (>500ng/mL) 27例。肿瘤位于肝右叶31例, 肝左叶11例, 大小约 (2.4±0.75) cm。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 检查前未进行任何的手术、介入等治疗。

1.2 检查设备

应用SIMENSE Somatom Huan Yue duo双排螺旋CT机, 医用智能快速注射泵JL-100F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电压120kV, 管电流190~230mA, 旋转速度1.0s/r, 螺距1.0, 扫描层厚5~10mm, 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 横断位扫描, 常规平扫, 后行动脉期、门脉期双期扫描, 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 (300mgI/mL) , 2mL/kg, 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给药, 流速3mL/s, 总量80~90mL, 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5s, 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60s。

1.3 SHCC螺旋CT血供类型

由2名主治以上放射科医生在不知手术病理结果情况下独立阅片, 如有不同意见经协商后达成一致。SHCC血供分型参考黄娟等[3]的标准: (1) 肝动脉供血型:动脉期病灶强化或明显强化 (CT值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10HU以上) , 出现肿瘤血管、血管增多、肿瘤染色等征象;门静脉期病灶强化迅速下降, 呈等或低密度。 (2) 门静脉供血型: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病灶强化。 (3)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动脉期病灶强化, 或出现肿瘤血管、血管增多、肿瘤染色等征象;门静脉期病灶CT值不降低, 呈等或高密度。 (4) 少血供型: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无明显强化。

1.4 病理学分类

手术切除的大体标木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HE染色镜检, 尽量选择与CT扫描测定的兴趣区相同位点肿瘤组织。SHCC癌细胞分化程度根据Edmonson-Steine法分为Ⅰ~Ⅳ级, 病理组织学类型根据WHO分类法分为:梁状型、假腺管型、实体型、纤维硬化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螺旋CT双期扫描的SHCC血供类型

4 2例S H C C中, 肝动脉供血型 (图1、2) 居首位, 2 9例, 占69%;其次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 (图3、4) 及少血供型 (图5、6) , 各5例, 占11.9%;门静脉供血型 (图7、8) 3例, 占7.2%。

2.2 SHCC血供类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

24例Ⅲ级、Ⅳ级SHCC中, 19例为肝动脉供血型, 4例为少血供型, 1例为双重供血型;18例Ⅰ级、Ⅱ级SHCC中, 10例为肝动脉供血型, 4例为双重供血型, 3例为门静脉供血型, 1例为少血供型。Ⅲ级、Ⅳ级SHCC与Ⅳ及Ⅰ级、Ⅱ级SHCC之间血供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Ⅲ级、Ⅳ级SHCC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Ⅰ级、Ⅱ级SHCC除肝动脉供血外, 可以由门静脉供血或双重供血 (表1) 。

2.3 SHCC血供类型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42例SHCC中, 组织学类型以梁状型最常见, 34例, 其中26例为肝动脉供血型, 占76.5%;其次为实体型, 7例, 均为肝动脉供血型;假腺管型5例, 血供类型较散, 门静脉供血型和少血供型各2例, 肝动脉供血型1例;纤维硬化型2例均为少血供型。不同血供类型SHCC病理组织学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2) 。

3 讨论

SHCC早期发现是提高HCC治愈率的关键, 治疗方式的选择对疗效至关重要, HCC的血供类型能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在肝硬化基础上从再生结节 (RN) 、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结节 (DN) 到SHCC的过程中, 门静脉血供不断减少而肝动脉血供不断增加, 结节门静脉减少的程度与组织学恶性程度呈正相关[4]。螺旋CT双期扫描能良好地评价SHCC的血供, 又能反映组织病理学类型,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肿瘤细胞分化越差, 肝动脉供血越明显[5], 螺旋CT双期扫描由于肝动脉供血, SHCC动脉期出现强化, 而门脉期出现强化除了细胞外间隙的大小影响对比剂在病灶内存留的时间及程度外, 门静脉参与供血是其主要原因[6]。本研究参考黄娟[3]法将SHCC血供分为4种类型, 其中以肝动脉供血型最常见, 其次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 门静脉供血型最少。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HCC血供类型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7,8]。本组研究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的Ⅲ级、Ⅳ级组SHCC与分化程度较高的Ⅰ级、Ⅱ级组SHCC血供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Ⅲ级、Ⅳ级SHCC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Ⅰ级、Ⅱ级SHCC除肝动脉供血外, 亦接受门静脉供血或双重供血, 结果与文献基本相符[9]。

HCC根据癌细胞的数量、排列、间质等组织结构不同分为梁状型、假腺管型、实体型和硬化型, 以梁状型最为常见, 其次为实体型[10]。目前国内外关于HCC血供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血供类型SHCC病理组织学类型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梁状型 (21/28) 和实体型 (7/7) 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主要以这两种组织学类型癌细胞密集、间质稀少、血窦丰富有关, 而硬化型癌细胞稀少、间质丰富、细胞外间隙小, 多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 本组2例硬化型均为少血供型, 假腺管型可见各种类型血供, 无特异性。

SHCC血供特点对治疗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肝动脉供血的HCC介入疗效较好, 双重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和少血供型则行手术、物理治疗[11]。综合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扫描特点, 动态观察增强类型,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SHCC的分化, 对治疗方案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表现特征与作用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7例, 年龄38~63岁, 平均48.5岁。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27例, 管状腺癌23例, 粘液腺癌17例, 印戒细胞癌8例, 鳞状细胞癌3例, 其余类型5例。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68例。

1.2 方法

83例胃癌患者均进行多层CT检查, 根据病灶浸润范围分别行标准胃癌根治术, 若存在临近脏器浸润转移行扩大胃癌根治术与联合脏器切除术。术前患者根据CT影像学表现进行评分, 术中取病变组织标本送病理HE染色, 术后常规一级护理。分析患者术前CT影像学表现评分与术后标本组织学分化特征相关性。

1.3 CT影像学表现评分标准

CT影像学提示病变范围≥50mm, 记1分, 范围<50mm, 记0分;浸润黏膜下层≥20mm, 记1分, 胃周脂肪组织消失, 记2分, 黏膜下层<20mm, 记0分;病变组织呈弥漫性, 记1分, 呈局限性, 记0分;病灶部位增强不均匀, 记1分, 增强均匀, 记0分;病变组织边缘不规则, 记1分, 胃壁光滑, 记0分;提示肿大淋巴结>16个, 记2分, 7~15个, 记1分, <7个, 记0分;出现邻近脏器浸润转移, 记1分, 无浸润转移, 记0分;CT提示胃壁增厚变硬, 胃腔变小, 呈"革囊胃", 记1分。CT影像学表现评分最高可记10分, 积分越高说明癌性病变浸润能力越强, 分化程度越低, 恶性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观察指标以 x±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同组织分化程度CT影像学评分。

83份标本病理HE染色其中呈高度分化25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2.1±0.8, 中度分化17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4.8±1.1, 低度分化41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8.7±1.3,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标本不同分型CT影像学评分, 见表1。

83份标本其中蕈伞型19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4.3±1.3, 溃疡型37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5.1±1.8, 浸润型27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6.2±2.4, 虽有所差异, P>0.05,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典型进展期胃癌患者CT平扫胃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 胃壁不光滑, 部分病变部位可见不规则软组织缺损或块状影突入胃腔, 增强CT可见病灶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与正常胃壁常无明显分界, 可有效鉴别浸润深度以及周围器官转

移情况, 严重者可见胃周围脂肪层消失, 说明肿瘤向外浸润胃壁。除此以外, 增强CT可有效显示腹膜各腔隙淋巴结肿大情况, 对胃癌转移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3]。

肿瘤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程度, 若肿瘤组织形态和功能接近正常组织。肿瘤异型性长表现为细胞大小增大、形态多样化、核质比例增高、核仁染色加深, 核分裂异常等。

传统CT影像检查认为只能对病灶浸润程度和部位做出诊断, 制定手术治疗方案。随着临床研究深入以及胃癌发病机制阐明[4], 增强CT通过对病灶以及周围组织的鉴别能力提升, 可在术前根据CT影像学特征对组织分化程度做出预测, 近年相关文献报告, CT影像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可达60~70%。因此, 进展期胃癌CT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分化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 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周丹丹.进展期胃癌CT影像学特征与组织学分化的相关性初探[J].实用肿瘤杂志, 2009, 24 (04) :345-348.

[2]焦洪斌.贲门癌螺旋CT分期与病理对照9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0) :7445-7446.

[3]刘柏.螺旋CT对胃癌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08) :92-93.

上一篇:用电申请下一篇:情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