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合作论文

2024-10-20

社区合作论文(精选11篇)

社区合作论文 篇1

1.合作居住社区历史与发展

“合作居住”(Cohousing)这一理念最早是在丹麦提出。20世纪60年代,丹麦有很多夫妻都工作的家庭,这些家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没有足够的时间照看孩子。他们急需一个既不耽误工作又能很好地照看孩子的居住解决方法。合作居住社区(Cohousing)则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很多有同样想法的家庭聚集到了一起,发起了这种模式。从此他们可以一起照看孩子,一起准备一天的餐食。

从第一个合作居住项目至今,丹麦已经完成了将近300个项目,五万人居住在其中,而这些人口大约占到丹麦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1]。现在,合作居住社区模式已经从丹麦迅速扩散到了其他的国家,尤其以欧洲北部、北美、澳洲的一些国家发展势头最为迅猛,如英国、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而近些年在法国和意大利,很多合作居住社区也在不断地建立起来[2]。合作居住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弥补了私人住宅和集体住宿之间的空白。典型的合作居住社区是由若干私人住房和一个共有住房(Common house)组成,虽然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相对私密的独立私人住房,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共有住房或者其他设施来经营他们的社区,一起活动,一起吃饭,一起照看孩子,共同承担责任[2]。合作居住社区是一种居住方式,这种方式将现代社会日益冷落的邻里交往重新焕发光彩,使邻里之间形成可以互相扶持的社区环境。在合作居住社区中生活的人可以分享他们的资源、知识和技能,可以管理他们自己的社区,甚至设计自己的家。在合作居住社区中生活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

2.英国合作居住社区的发展

英国合作居住社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截至2015年,英国已经建成了21个合作居住社区,超过60个合作居住社区正在计划或者建设中[3]。英国合作居住社区规模大多在10户到40户之间,绝大多数社区是结合了单身、夫妻和有孩子的家庭的混合型社区,有一部分则是单一型社区:如专门针对年龄在50岁以上的合作居住社区和针对女性的合作居住社区。虽然合作居住社区在英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但是这种居住模式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发展速度较快,在英国有许多非常成功的项目案例,很多都拥有着它们的独到之处。

3.英国“合作居住”典型案例研究

3.1斯普林希尔(Springhill):英国第一个新建房屋的合作居住项目

斯普林希尔合作居住项目位于英国格洛斯特郡斯特劳德市(Stroud,Gloucestershire),是英国第一个完全新建房屋的合作居住项目,于2004年正式建成。斯普林希尔合作居住社区是由戴维·迈克尔(David Michael)发起的,他提供了这个项目的用地并召集了这个社区的成员,同时和这些社区的成员共同建立起了一个有限公司来拥有这块土地[4]。

Architype建筑师事务所被邀请参与到了这个项目的设计中来。在设计时,几个理念始终贯穿于其中:1.(1)整个基地都是禁止车辆入内,车辆只能停放在基地的边缘位置。这样行人和儿童在基地内的安全性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2.(2)室外空间没有私人花园,全部都是公共的共享空间。3.(3)基地的核心一个公共用房,在那里每周会提供三顿共享的晚餐。还有许多其他设施,如工作室、娱乐室等等。4.(4)制定车辆共享计划,并且共同购买大宗的有机食品。

2010年,Architype事务所对整个项目进行了使用后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斯普林希尔共居社区的环境友好度和居民满意度非常高,这与居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了设计与建造进程中息息相关。正因为居民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和建造,他们会对建筑的优势和不足了如指掌,从而以更包容的态度来解决产生的问题,并以更高的责任心来经营自己的新家[5]。

此项目在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采用了被动式节能的技术和手法,良好地控制了建筑的窗墙比。另外,设计中创新性的水资源利用系统使得水的使用更加高效与节约。同时,通过小规模地使用微型发电技术,社区的电力与燃气的消耗也低于周边区域的平均能耗。能耗的减少不但降低了对自然生态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居民的经济支出,满足了居民的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

3.2 LILAC:英国第一个平价的生态合作居住社区

LILAC合作居住社区位于英国利兹(Leeds),全称是“低影响可支付居住社区”(Low Impact Living Affordable Community)。这个项目于2013年年初完成,它是英国第一个集生态、平价并且完全实现合作居住这三个特点于一身的社区[6]。项目始于2009年,发起人是一群对合作居住社区感兴趣的朋友,他们对在城市中建立生态村落(ecovilage)有着共同的追求。从项目的开始,他们就着重于生态、节省开销、社区营造这三个目标,并且做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与实地调查,并最终达到了预先设定的这些目标。

在生态方面,首先,LILAC使用了稻草垛和木板等本土材料,先在基地附近新建的临时工厂预制好,然后再到场地进行装配。因为使用的是本土环保材料,所以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配送过程都减少了很多的碳排放。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建筑材料,如钢和水泥,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其次,在能源节约方面,运用了太阳能光伏板和带热回收的机械通风设施,同时也使用了高效燃气锅炉和太阳能热水器。这些设备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降低了碳的排放。第三,整个社区中心区域不允许汽车进入,周边停车位的设置也非常少,这样就限制了汽车的使用,采取鼓励拼车等一系列做法,从而减少了污染的排放。

在开销方面,由于LILAC项目采取严格的生态低碳策略,在房屋建设的花费上要比一般的住宅高,因此在节省开销方面就必须全盘考虑。LILAC项目采取了一种新的节约开销模式,即“共同业主协会”(MHOS)。LILAC是全英国第一个采用“共同住宅业主协会”模式的住宅项目,“共同住宅业主协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作会保证住宅的价格持久稳定。

在社区建设方面,LILAC遵循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首先,社区设计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涵盖所有成员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制度,并通过制度来设计低碳的社区形式和社区活动。第二,合作居住社区需要直接协商形式的民主制度,居民共同来制定和执行社区生活规章以解决冲突和调解意见。第三,共有住房是在合作居住社区中建立的最核心的特色,它不仅仅是社区活动的中心,同样也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界面。共有住房中的一些共享设施不但要服务社区内部,同样也要对当地的其他社区进行服务。

4.英国“合作居住”社区特色

“合作居住”社区与其他社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合作居住”社区的居民是自愿组织到一起,有着相同的居住理念,愿意对生活设施进行一定程度的分享,并且乐于享受群体生活。因此,“合作居住”无论从组织模式还是参与方式都会与普通居住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将以筹划中的谢菲尔德合作居住社区为例分析英国“合作居住”社区的特色。

4.1居民的主体性

谢菲尔德合作居住社区的业主方是“五河合作居住有限公司”(Five Rivers Cohousing Co.Ltd.),这个公司是由谢菲尔德几个对“合作居住”有共同追求的人于2012年建立。他们选择以成立公司的方式来建立和经营合作居住社区,来更好地发挥居民的主体性。合作居住社区从筹划到购置土地,一直到社区最终的建立,都会由这个居民成立的公司组织完成,每个居民的意见都会被考虑和讨论,居民会全过程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因而居民真正地成为社区的主体。

4.2政府的配合

谢菲尔德市政委员会(Sheffield City Council)对于自建房屋给予很大的支持,会为自建房屋者进行需求评估,并且会提供完善的支持信息来协助建造。市政委员会也会对他们拥有的基地进行评测,选出适合进行自建房屋的土地供建房者选择。在建造的过程中,市政委员会作为伙伴不断地提供各种支持。

市政委员会对合作居住社区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寻找用地阶段,提供了12块潜在的建造基地以供选择。并且派专人与合作居住社区进行不间断的沟通和会商,承诺提供技术和专门知识的支持,使之能够符合规划的政策(图1)。

4.3注重参与的过程

谢菲尔德合作居住社区设计过程吸引了许多组织的参与,五河合作居住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对社区的设计和建立起主导性作用;市政委员会提供政策支持;谢菲尔德大学也参与到了其中,提供技术和设计支援。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对“合作居住”感兴趣的人士参与到其中,特别设计了小卡片和海报等物品来宣传“合作居住”这一新的居住理念,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合作居住”,甚至加入成为他们的一员(图2)。

4.4重视社会效益

在合作居住策划建造的过程中也会通过设立网站和建立社交网络账号等方式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和宣传,从互动中了解其他人的看法,收获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推广了“合作居住”这种居住模式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市政委员会也会通过以提供场地组织展览等方式协助推广和宣传的工作,使更多市民更直观地了解这种新的居住模式(图3)。

5.结语

“合作居住”是西方国家对现有居住模式反思后的尝试,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它使居民能够享受更多的社区关怀,创造更加和谐的邻里关系,通过分享生活用品来建立人和人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这种新型居住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越来越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建立。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搬入独立的住宅单元,社区的联系越来越淡漠;乡村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背景下,“合作居住”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模式会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以新的启示。好的居住模式可以帮助居民实现更加优质的生活,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unker S,Coates C,Field M,et al.Cohousing in Britain today[M].Diggers and Dreamers Publications,London,2011.

[2]Mc Camant K,Durrett C.Cohousing: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M],Habitat Press,Berkeley,1994.

[3]Cohousing in the UK[EB/OL].http://www.cohousing.org.uk/cohousing-uk/.2016-07-09.

[4]ARCHITYPE:Springhill Co-Housing[EB/OL].http://www.architype.co.uk/project/springhil-co-housing/.2014-05-12

[5]吕芳青,夏海山.从物质空间规划到公众参与——以英国斯普林希尔合作生态住区论智慧社区规划[J].世界建筑.2015(08)

[6]Chatterton P.Towards an Agenda for Post-carbon Cities:Lessons from Lilac,the UK's First Ecological,Affordable Cohousing Commun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3,37(5):1654-1674.

社区合作论文 篇2

“阳光”送健康

——青岛新阳光医院与崂山电视台《民生新闻》社区合作方案

活动时间:6月15日、6月22日.、6月29日、7月13日„„ 活动地点:崂山区各镇中心及社区 主办单位:崂山电视台 青岛新阳光医院

活动背景:崂山电视台《民生新闻》是一档贴近老百姓的节目,开播后将由近期推出第一次进社区宣传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栏目知名度,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医院与崂山电视台以往的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可以借此机会与崂山电视台一起进社区推广宣传。与《民生新闻》一起走进社区打造共同的的亲民品牌。

活动目的:

1、利用现场免费义诊活动,拉近医患关系,提升品牌亲和力

2、与电台相互合作,达到共赢。

3、继续拉近医院与崂山电视台的合作关系

活动主题:民生进社区 阳光送健康

活动内容:

1、健康义诊进社区

活动期间,医院将派两名专家,两名护士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免费量血压、问诊等服务。现场免费发放医院杂志。

2、免费申办伊人健康卡

活动现场,居民可以免费申办伊人健康卡。凭卡享受免费体检等一系列优惠项目。活动前期与社区居委会或物业做好沟通,等活动结束后由居委会或物业在宣传栏张贴公告,继续免费办理伊人健康卡。

3、健康常识大考试

1、崂山电视台现场如有问答类活动,可以将医院的简单问题融入其中,如“新阳光医院的地址在哪里?”等在现场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由医院提供购物袋等奖品。

2、、因活动在高考期间,还可以通过笔试+问卷的方式来答题、评分,分数达到80分以上的进行抽奖,每个社区抽取两名幸运者,获得奥运门票1张。

4、健康运动迎奥运

在现场举行跳绳、毽子、呼啦圈、仰卧起坐等简单的体育活动比赛。以吸引现场人气,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每个人可以参加多项活动,得奖越多,越有机会获得“社区明星”称号。

奖品设置:印有医院标志的环保购物袋。

5、健康家庭对对碰

将社区居民以家庭为一个单位,建立一个独立的家庭档案,定期回访。设立家庭优惠服务制度,医院开展活动时电话通知,告知活动内容,并可享受定期体检等优惠活动。

6、新闻线索征集

社区合作论文 篇3

关键词:社区;合作;责任

现阶段,农村社区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随着社区在城市中的不断深入和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社区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使得农村中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对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做出了很详细的分析和见解,但是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合作和责任。由此可见,农村社区的各方面处于薄弱环节。

1 概念的界定

1.1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概念有好多种,不同的人对农村社区的理解不同,但都有相通的地方。农村社区通常就是说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功能,把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在居住方式上主要是以村落为主,规模通常较小。这些都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社区。

1.2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社区不再局限于在农村中,它是指一大片区域,有一定的规模,有相似的情况,想法,甚至是工作环境,知识背景等,以多种社会和经济关系结合而组成,具有比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3 农村社区组织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的党支部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内的派出机构。村党支部在乡村社区代表着国家权力,它的行使以国家权力为强力支撑。具体到村党支部日常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为主。这就决定党村支部在乡村社区中代表国家利益,职责履行中更多向上级以及中央负责。社委会、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权是国家向基层社会让渡的部分治权,村委会的自治权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委会在村民自治活动领域内行使自治权,但是乡镇政府有权指导。

2 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1 义务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当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农村的孩子可以在更优越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然而,由于硬件设备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匹配,有的乡村只拥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设施,初中及以上的就学需要去别的乡镇、县市。更有的地方甚至连学校都没有。

2.2 医疗问题

我们在对社区医疗满意度的调查中,大多数居民都对医疗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内没有专门的医疗站,甚至很多农村中都没有合格的医疗所,就医不方便,是最大的医疗问题。即使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农村有自己的卫生所,但是医生的医术水平却不高,甚至有一些都没有临床经验,常规医疗设备不齐全,设备很旧,医生少,到了晚上没有人值班,很多病人晚上生病也必须等到第二天去看,耽误了最佳就诊时间,很多病人因此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收费太高,一些家庭很难负担得起较高的医药费。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

3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责任

上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毕竟农村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很多福利待遇还没有辐射到这些边缘地区。教育、医疗、道路这些基本的仍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环境,政府和社区组织需要调适自己的责任,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3.1 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责任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社区建设中,由“划桨者”转为“掌舵者”,也就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建设方向,保证这些政策得到实施,顺利完成。改变政府在社区组织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处理好放权和收权,相信在政府的领导监督下,社区可以做到有效实施,顺利完成。社区组织有多层阶级性,他们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管理体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维持运转,实现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直接,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提供最为需要的公共物品。另外,在社区组织的运行机制中,要完善考评机制,改变过去混乱的局面。实现良好秩序管理。

3.2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

党村组织是国家在农村的执政主体,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但是,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供给单一效率低,财政负担大,社区组织需求多样,难唱独角戏,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政府善于使用“扶持之手”,用激励措施,凝聚势头。第一,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必须全部落实,同时发放农村社区教师补贴,以及贫困生补助,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投入教师培训费,加快设备更新速度。第二,首先政府要在农村社区建立医疗站或者是小型卫生所,保证一个村有一家,设备齐全,人员充足,夜间轮流值班,让社区居民都参加医保,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院衔接医院,政府完善社区医院的规划,投入有效资金,使得居民感到满意,感到幸福。第三,政府财政拨款到维修道路上,小到田间小路,大到柏油大路,同时后续的交通设施也要跟上,建立社区内公交设施,途径每一个村庄,设立公交路线,解决居民出行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锦堂.东莞石龙镇农村医疗服务供求问题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12.

[3]卢西.论城甲市社区医疗服务史的政府责任缺夫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沙市社区医症服务建设为例[D].中南大学,2009.5.

[4]刘琳瑜.浅议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的改革[D].企业家天地,2007.6.

学校与社区合作评价探索 篇4

一、探寻学校与社区合作评价的广泛资源

学校与社区积极开展合作的前提之一是校社资源的深层互动。其中,对双方而言首要的是互信。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共赢的有效载体,在实际运作中需遵循共同需求、目标一致、志愿参与、信息互通的原则。

二、确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评价内容

我们在学校、社区、学生三个层面上分别确定了评价的内容,并根据活动和各方的责任义务确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学校层面,罗列了“组织机构、策略制定、规划实施、教育活动”等十项评价项目,通过自评和由社区人士组成的综合测评两个层次开展。在社区层面,主要把居委和街道作为评价对象,通过评价居委和街道的参与度,激发这两类对象在校社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自觉性,并将评价结果通过学校家长会公示。在学生层面,根据活动开展,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设计了“行为参与、知识获得、体验心得”等十二项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体现了多元的原则,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社区志愿者评价四个层次的评价,及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及时修正学生不良表现,开展表扬与鼓励,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小学生综合评价手册》。

三、架构评价开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1. 建立学校发展促进委员会,从制度保障层面上激活了社区参与学校评价机制

建立学校发展促进委员会是我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人员包括了社区党工委书记,街道宣传、文明等科室负责人,以及社区人士。基本旨趣在于从制度层面推动社区与学校互动的深化,实现资源的有效积聚与辐射,构建有利于学校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区资源环境。其功能定位:学校决策的民主参与机构,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审议、咨询、评价。

2. 成立三原色假期俱乐部,从活动载体上激活了德育社会化的评价机制

为了学生的发展,我校着力开发社区在学生人格成长中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实现互动,我们将评价围绕学校教育工作核心,促进教师去思考学校德育如何和社区结合,如何从社区的评价中发现和挖掘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社区和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合力作用。目前,我们在学校与社区中成立了8个学生活动点,并接受了大量社区志愿者。

3. 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从自我要求入手激活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评价机制

“智慧社区”合作框架协议 篇5

合作协议 设

二〇一五年四月

甲方:乌鲁木齐市房产局 乙方:新疆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丙方:新疆中房公司

三方战略合作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联动、企业实施”的原则,在双方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老旧城区住宅改造及“智慧社区”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合作,实现信息网络、信息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全面良性互动,为推动和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战略合作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社区资源利用效率、社区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乌鲁木齐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内容

双方分阶段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

(一)老旧城区改造。

(二)智慧社区信息化基础建设。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运营管理。

(四)智慧社区样板示范工程建设。战略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

为实现上述合作,明确三方权利义务如下:

(一)乌鲁木齐市房产局

1、积极支持新疆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建设过程中涉及配套的市政规划、建设审批、管道铺设、基站选址和环境评测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资源优惠等便利条件。

2、加大乌鲁木齐市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逐步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加快老旧城区改造,为智能化社区建设创造条件。

(二)新疆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1、绿建股份将加积极配合老旧城区改造和智能化社区的建设,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绿建股份将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核心优势,提升老旧小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乌鲁木齐市信息化建设,扩大合作范围、加大合作深度,提升应用水平,充分满足双方战略合作的后续支撑和服务保障。

(三)新疆中房公司

1、将新疆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性的综合信息服务合作唯一单位。

2、积极协调处理好合作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战略合作机制

为确保上述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双方建立定期、不定期会晤制度,研究解决有关合作中的问题。成立以房产局领导牵头的“智慧社区”领导小组,负责合作事宜的落实和日常沟通联系,研究解决合作中的实际问题。合作中涉及的信息化项目,双方共同组织推进。战略合作保密约定

乌鲁木齐市房产局、中房公司、绿建股份及双方下属单位对在合作中获取或知悉的另一方的保密信息予以保密。附则

(一)根据本协议确定的框架内容,在开展具体项目时,由具体

实施单位根据本协议规定的原则和要求签署具体合作协议。

(二)本协议一式六份,甲、乙、丙方各执贰份,自三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

签字盖章:

日期:

签字盖章: 日期:

签字盖章: 日期:

社区合作论文 篇6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区

【中图分类号】G459

学校、家庭、社区各自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生的教育成果不仅与学校教育的有关,家庭、社区教育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

1、学校教育是主体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不仅对学生知识上受教育的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生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教育还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起着积极地调控作用,使三者教育结合的更为紧密。

2、家庭教育是基础

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学习氛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孩子走进学校和社会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3、社会教育是依托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而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教育,才能真正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方式的措施

1、树立教育三方相互认同的共同体原则

要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需要在建立相互认同的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教育三方相互认同的共同体原则。首先教育三方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认同各方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平等的地位上实现良好的对话。此外,三方應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共同努力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1)创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接受教育和老师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密切掌握教师、学生的最近动向,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2)创新学校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教育的环境状况等各方面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创新教育内容。现代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形式上,还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跟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的现代化,课程知识的创新化。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社区教育密切结合

(1)家长应该主动的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教育座谈会等,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与孩子建立如朋友一样的密切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2)以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应该转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多的应该联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味地追求学业上的高分数,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家长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孩子思想素质的同时,帮助孩子拓宽眼界,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座谈会、教育知识讲座、家长学校授课等活动,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身心发展状况,同时,还应该及时的向老师反应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等状况,在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对孩子教育的正确指导方法。

4、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实现资源共享

(1)加强社区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设施。一般来说,可以建立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实现了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还能够加强社区的整体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更好发展。

(2)发挥学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作用。社区应该积极打造文化社区,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教育也应该面向社区,面向社会,积极参与到社区实践中去,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有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娜,陈绍艳,胡英宗,邓艳香.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50-53.

[2]郭润明.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条件探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3-16.

家校合作——社区教育的未来 篇7

一、家校合作: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专家预测, 2l世纪最成功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最善于与人合作的人。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能力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据近几年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 我国中小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缺陷:一是意志薄弱, 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不足, 懦弱胆小;二是懒惰, 依赖性强, 生活“低能”;三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自私散漫, 合作能力差。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现行学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培养方向不一致, 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实行家校合作, 则可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理由如下。

首先, 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对青少年教育的合力。在现实教育过程中, 常听到教师们抱怨:“我们对学生苦口婆心地说教, 学生刚在思想上有点进步, 随后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削弱或抵消我们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教育。”[1]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力量, 如果形成合力, 就能相互支持和配合, 强化教育作用;如果不能形成合力, 则相互削弱和抵消, 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2]”

其次, 家校合作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标要求学校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自古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在许多家长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十分看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在班里的名次, 以及能否进重点中学, 将来有无希望上重点大学。于是, “升学率”就成了家长们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尺。家长们总是千方百计使子女“挤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 而一些升学率偏低的学校则失去家长们的支持和信任。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还会变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乃至通过行政的手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学校能否赢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意味着能否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能否吸引优秀的生源、能否树立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意味着学校的未来。因此, 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强大的世俗和传统压力, 学校不得不迎合他们的意愿, 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办学的目标。于是, 学校教师的职称、奖金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钩, 音、体、美等课被压缩或干脆被取消, 双休日、节假日被用来补课, 教师、学生日复一日地埋头于题海之中。这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考什么教什么、考多少教多少、怎么考怎么教、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离开学校后难于适应社会, 缺乏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 正在大声疾呼恢复中小学教育的“本来面目”, 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这种全面“素质教育”既有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 也有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培育, 还有对学生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3]。学校教育代表社会的主流意识, 向学生灌输的是正面的、理想化的、规范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 比如:认知与情感的矛盾、认知与意志的矛盾、情感与意志的矛盾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家庭与学校配合, 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困惑时, 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帮助, 并与学校教育一致。

再次, 家校合作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关注, 教育理念也开始与时俱进, 许多有条件和能力的家长为孩子进行了良好的教育投资:选择居住在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环境里;为孩子选择就读的学校;为孩子挑选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有意识为孩子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朋友;为孩子报名参加有利于发展的培训班;让孩子参与各种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比赛;假期领孩子外出旅游增长见识;注重孩子的饮食营养;在家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购买有助于孩子学业进步的学习用具 (电脑、学习机等) ;请家教;自己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辅导孩子;加强与教师的联系等。这一切都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在同等的学校教育条件下, 提高了教育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 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一方面, 家庭要全方位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 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 家庭和学校才能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 互相配合。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包括对学校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对政策执行的配合和监督, 对学校财政的支援, 积极参与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 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为学校提供孩子的信息, 以及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较好地满足孩子受教育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 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素养, 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等等。同样, 学校由于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它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指导家庭教育, 积极主动地使家庭成为其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因此, 学校必须打破教育工作以学生为对象和以学校为舞台的传统, 走出校门, 把教育范围扩大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把教育对象扩展为学生家长乃至全体社区 (社会) 成员, 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机会, 使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阵地。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 要积极地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和社区成员宣传学校政策, 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如家长学校, 使家长拥有科学的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 以解决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交流活动, 以解决矛盾, 密切关系, 互通有无, 加强合作;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家庭在教育以外的其他困难, 协助地方政府予以解决, 以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的过程, 还包括二者的衔接问题。在这方面有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衔接, 有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还有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儿童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前, 只有事先做好了心理准备, 才能较好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求每一级学校教育对家庭的指导都要向前延伸, 帮助家长在儿童入学前做好心理和其他准备。除此之外, 衔接意味着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不能留“真空”, 二者要相互弥补对方难以涉及到的间歇, 使青少年始终处在一个步调一致的教育过程中。

二、家校合作: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教育社会”是指社会本身就是个“大学校”, 能为每个人在他需要的时侯提供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 每个人都能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能意识到自己是“受教育者”, 同时又是“教育者”。“教育社会”是全体社会公民都关心人的教育、人的发展的社会, 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教育社会”的普遍风气。家校合作能促进这种风气的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 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过程。

首先, 家校合作是一种家长受教育的过程。做家长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就必须学习。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遇到问题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学校老师请教。家校合作给家长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在合作过程中, 家长不仅可向教师学习, 也可向其他家长学习, 并与他们交流、分享儿童教育的意义和经验, 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从他们同学校合作的成功经验中受到鼓舞, 建立起与学校合作的信心, 以至积极参与更广泛的社会活动, 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 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素质。家长也可从与教师和其他家长的合作中学习交际技能, 学习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合作的范围也因此会从教育扩展到其他方面。在学校成为社区的教育基地, 向社区成员开放教育资源时, 学校便成了家长接受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家长与教师的愉快合作中, 家长能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艰辛和操劳, 能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从而能体谅教师工作, 尊重教师劳动, 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良好的家校合作同样能使家长的道德和精神面貌发生积极的转变, 家长能在教师和其他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帮助下, 在合作成功的鼓舞下,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改善亲子关系和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从而使家庭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阵地。

其次, 家校合作也是教育工作者受教育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首先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背景, 做到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 从而对今后的教育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并借助了解到的新情况不断修改教育内容和方法。教师也可在与家长合作的同时, 学习与别人交往的能力, 推动合作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 家长们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 他们可向学校提供大量信息,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学习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并分享家长的成功经验, 以改进教育和管理工作。教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若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会转变对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偏见, 另一方面也会在教育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积极地寻求新的途径来密切家校关系。

再次, 家校合作是从学校“走出去” (把教育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区的成员) 到“请进来” (把他们吸引到学校并参与教育活动) 的过程。“教育社会”的形成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从家校合作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作, 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从合作意识的培养到合作制度的建立, 全社会关注教育、参与教育的风气就会逐渐形成。当学校、家庭和社会把儿童教育方面的合作扩展到全民教育中时, “教育社会”便成为现实。

三、家校合作: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

首先, 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活动。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合作可以沟通家校交流的渠道, 双方可就学校工作或个别学生交换意见和感受。家长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来协助, 甚至作为学校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学校政策和计划, 之后监督执行。学校可由此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反馈资料和学校所在社区的背景资料, 以改进学校工作。家长除对学校工作提供有意义的督导外, 也可分担学校部分工作, 例如帮助学校收集信息、管理图书室、玩具交换中心等。另外, 家长在一定范围内, 可帮助学校开展一定活动, 甚至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助手, 这样可使教师从教育事务中解脱出来, 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触孩子, 并在某种程度上可降低学生、教师之比, 增加个别辅导的机会, 使个别教育和小组教育成为可能,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此外, 家长也可以帮助学校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如经费不足、设施设备有限等) , 应付来自校外的挑战 (如社会风气不良的影响等) , 维护学校的声誉和权益, 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学校教育工作者必会因此而大受鼓舞, 更加勤奋工作。

其次, 家校合作有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领导、管理。高层次的家校合作中, 家长作为学校委员会或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协会等的成员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家长由于最了解其自身和孩子的情况, 因此在涉及孩子和家庭的教育决策和规划中, 作为咨询者或决策者本身, 可促使学校的教育决策和规划更加切合实际, 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家长参与决策可使学校校长从唯一责任人的重负下解脱出来, 从而能使他有勇气加快学校改革的步伐, 提高力度。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估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家长一起参与原来只属于行政人员的决策领域, 能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和家长对学校活动的支持, 使整个教育界更密切地联系起来。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协会等组织, 甚至可以影响地方和中央的教育委员会的决策和管理, 参与决策或为决策提供咨询, 在执行阶段进行监督, 对他们的工作提出质询等。学校和各级教育委员会要向家长增加透明度, 对他们的质询作出积极的回应。家长由于是教育纳税人和投入者, 借用经济学概念来分析, 他们是教育消费者或顾客, 学校和教育管理机关则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 消费者有权利向提供服务的机构争取合乎要求的服务, 因此, 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机关不可避免地应向消费者 (家长和学生) 作出交代, 以保证其教育过程的效率和效能。这种家长对教育机构的质询和监督, 可进一步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耘, 叶忠根.小学生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37.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54.

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 篇8

一、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内容简介

幼儿教育涵盖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在内的全方面教育。其中,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从幼儿出生就置身家庭教育中, 作为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 家庭生活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称之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导, 作为学校教育机构的分支, 幼儿园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与监督下,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以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并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职责。然而,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家、园教育的日益重视, 社区教育也随之逐渐受到家长、教师的关注。作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补充与延续, 社区教育能够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 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活动, 为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的场所。因此, 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 形成三方教育的合力,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

二、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

首先, 幼儿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所受关注程度不高。以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 即便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家、园、社区合作教育仍然存在着重视度不高的问题。相关调查显示: 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活动仅仅是在学期初、学期末等特殊时期进行, 有的幼儿园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情况下才使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案解决眼下问题, 致使家、园、社区合作呈现随意性, 缺乏计划性的特点, 使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无法有效进行。

其次, 家长与教师观念的分歧。在幼儿园的教育中, 教师常常自认为是幼儿教育的专家, 时常要求家长配合其工作, 致使家长处于被动的境遇。对于一些高学历的家长, 其具备自己的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 所以可能会与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出现冲突, 如沟通不当, 会产生观念上的分歧, 而对于学历相对较低的家长来说, 一味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完全成为家、园共育教育的执行者, 缺乏培养幼儿的实践创新。这两者都可能会影响家、园合作共育的良好发展。

最后, 家、园合作共育的活动过于单一, 无法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目前, 幼儿的家、园合作教育中以召开家长会或举行亲子活动等形式的活动为主。然而, 在教育咨询, 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社区教育实践的活动中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未能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致使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缺乏互动性, 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三、促进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建议

1. 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 增强家长意识。一方面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增强家长的家、园意识。基于家、园合作共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幼师的素质问题。全面提高幼师的素质, 使幼师重视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性; 其次, 幼师应将家、园合作共育的意识传递给家长, 增强家长家、园合作共育的意识, 这样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家、圆共育的积极性。

2. 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幼儿园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 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与家长进行积极交流。在育儿的成长过程中, 幼儿园的教师与家长的观念存在着分歧, 为了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 教师首先应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也应主动积极地与教师交流沟通, 主动配合幼儿园的正常工作, 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有效开展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 将家、园、社区合作共育落到实处。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社区教育各有各的优势, 除了充分开展家长会、亲子活动的家、园教育的同时, 也应有效利用公共设施在内的社区资源, 开展社区服务性的幼儿讲座, 派专业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的指导, 充分地加强与促进社区合作的共育。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论述, 三方的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幼儿园以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 加强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有利于家长、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进而可以确信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对幼儿的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促进幼儿教育长远地发展。

摘要:幼儿的成长教育并不是家庭、幼儿园、社区单方面地工作,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人们逐渐意识到家、园、社区合作共同教育的重要性。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同教育作为当今世界及各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对实现家、园、社区的优化整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 从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着手, 进一步研究促进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

参考文献

[1]曹玉兰.关于家、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4) :93-96.

[2]胡碧霞.试论家园共育的实践模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11 (02) :84-87.

奥巴马力促企业与社区学院的合作 篇9

周一, 奥巴马宣布一项提议, 通过这项提议美国50个州的公司、工会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将通力合作, 以改善职业培训和促进劳动力发展。今天在白宫峰会上, 奥巴马接见了商业领袖、教育者和其他工作人员, 以期联合各方力量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周一, 奥巴马在和美国白宫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economic recovery advisory board) 开会前说:“我们要使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更好地联系起来, 我们要帮助社区学院和企业雇主一起创建能够使教室里的课程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

目前, 在已经和社区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的公司中, 有将创建教育计划的麦当劳公司和预计明年将雇用多达1, 200名社区学院学生的盖普公司 (Gap) 。在今天新公布的倡议中, 比尔和梅林达·盖茨 (Bill&Melinda Gates) 基金会将为提高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拨款3, 500万美元, 另外还将为奖励表现最佳的社区学院或是“后起之秀”每年提供100万美元。明年秋季, 非营利性阿斯本机构 (Aspen Institute) 等慈善机构也将为社区学院提供资助。

社区合作论文 篇10

一、“囚徒困境”模型的理论分析

“囚徒困境”[1]描述的是 A和B两个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抓住后进行隔离审讯, 并告之他们有两个选择:坦白或不坦白。如果两人都不坦白, 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处1年;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 坦白者会立即释放, 而不坦白者会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 他们将被各判5年徒刑。 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最大利益出发来选择行为策略。从表1中, 我们不难看出, 假如B坦白, 此时, 如果A坦白, 就会被判5年的徒刑, 如果A不坦白, 就会被判处8年徒刑。因此, 如果B坦白, A最好的策略是坦白。假如B不坦白, 此时, 如果A坦白, 就会立即释放, 如果A不坦白, 就会被判处1年徒刑。因此, 如果B不坦白, A最好的策略还是坦白。所以对A来说, 无论B如何选择, A的最优策略都是坦白;同理, 对B来说, 无论A如何选择, B的最优策略都是坦白。从该模型中, 两个囚徒都从理性出发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而不会顾及同伙的利益, 因而最终只能实现对他们都比较差的一个结果, 这个博弈被称为“囚徒困境”。

二、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过程中“囚徒困境”的形成

1.农村社区合作的背景

第一, 村民是具有个体理性的, 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为选择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农民也越来越具有经济理性, 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也越来越多从个人利益的角度, 去选择他们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集体经济约束弱化, 农民的个体理性得到极大提升。第二, 在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中, 基于个体理性出发的村民, 总是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 即有些村民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 想不付费而受益或者少付费而受益。

2.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中的“囚徒困境”

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是一个小范围 (村庄或农村社区内) 受益的公共产品, 而且这些公共产品都是村民当前所急需的,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 需求偏好的差异性并不大, 因而我们可以忽略这部分的差异, 进而认为村民从社区公共产品的提供中所获得的收益是等额的, 且我们把每个村民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提供中所获得的收益假定为R。当然, 村民作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受益者, 必定要承担其供给的成本, 我们假定每个村民所承担的费用为C。

虽然说参加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村民是多个的, 但是不同村民之间的博弈性质是相似的, 博弈方式是雷同的, 而且博弈的结果具有传导性, 因而为简化博弈过程, 我们只探讨某两个村民即村民甲和村民乙在合作过程中的博弈。其推理如下: (1) 如果村民甲和乙都愿意合作来提供社区内的公共产品, 且能够成功, 那么扣除在社区公共产品提供中所支付的成本C后, 他们各自获得的预期收益都是R-C, 且R-C>0。 (2) 如果村民甲和乙都不愿意合作来提供社区内的公共产品, 那么社区公共产品就不能够成功提供, 则他们获得的预期收益都是0。 (3) 如果村民甲和乙之中只有一个愿意合作, 另外一个想“搭便车”, 想免费享有社区公共产品提供带来的收益;那么为了使社区公共产品能成功提供, 其中愿意合作的一方必然要承担起不愿意合作的一方的成本C, 则合作一方承担了过高的成本2C, 其预期收益R-2C已经不能抵偿其成本了, 即R-2C<0;而不合作却免费“搭便车”的一方的预期收益则是较高的R。

基于理性经济人分析, 从表1可看出, 对于村民甲来说, 如果村民乙选择合作, 那么村民甲这个时候, 选择合作策略的预期收益为R-C, 选择不合作搭便车时的收益为R, 因而村民甲肯定会选择不合作, 而免费搭便车;如果村民乙选择不合作, 那么村民甲合作时的收益是R-2C, 而不合作时的收益为0, 由于R-2C<0, 因而村民甲还会选择不合作。总之, 村民乙的策略如何, 基于个体理性出发的村民甲总会选择不合作搭便车的策略。同样, 反之亦然。最终双方都选择不合作, 使得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不能够成功。

当前类似“囚徒困境”的现象, 常常会出现在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中, 这对于农村社区内的公共产品提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规避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中的“囚徒困境”

1.从“囚徒困境”到“囚徒梦想”

在“囚徒困境”中, 囚徒为什么都会选择坦白认罪这一并非理想的决策?关键就在于审讯囚徒的机制安排。在这一运行机制中, 政府 (警察) 制定了一个易于使犯罪嫌疑人做出坦白的激励机制——即坦白时的刑期要比不坦白时的刑期要短,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在这种坦白机制下, 每个人的自身利益促使了其坦白。然而, 如果缺乏这种机制的话, 博弈的结果将是另外一种情形。现在假定仍然是这两个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抓获, 对他们进行隔离审讯。在这里, 警察不能以自由或轻判作为报偿来激励犯罪嫌疑人坦白。严格按照司法程序, 对较轻的罪判决1年, 对严重的罪行判决8年;而且不管另一个犯罪嫌疑人说什么, 只要有一个犯罪嫌疑人承认严重的罪行就会使每人各判刑8年。表2给出了两个犯罪嫌疑人可供选择的行为策略: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 如果两个人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那么不坦白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没有什么机制来激励犯罪嫌疑人说出实情或告发同伙, 所以每个人的最优策略都是不坦白。这样, 最终由于证据不足, 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因较轻的罪行而被判刑1年。这一博弈就是“囚徒梦想”[2]。从“囚徒困境”到“囚徒梦想”, 可见合理的机制对于规避“囚徒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2.规避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中的“囚徒困境”—— 建立惩罚机制

假如在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过程中存在着某种惩罚机制, 即如果某个村民在合作供给的过程中不合作, 想搭便车的话, 那么就会对他给予严重惩罚。这种惩罚既可以是现金罚 (即罚款) 也可以是名誉罚 (如公告示众) , 或者是两者的结合;而且这种严重处罚所带来的效益损失要远远高于合作供给时所支付的成本, 假定是成本的3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不合作而搭便车者的预期收益则从原来的R下降为R-3C, 而愿意合作供给者的预期收益则是R-C。此时, 博弈的收益矩阵就变成了表3所示的境况: 在这个时候, 惩罚机制就会在博弈的过程促使村民甲和乙合作。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村民甲, 无论村民乙选择何种策略, 他都会选择合作, 因为这样获得的预期收益更高;同样的道理, 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村民乙, 无论村民甲选择何种策略, 他都会选择合作。因而, 最终的均衡策略是 (R-C, R-C) , 即双方合作, 社区内的公共产品也得到提供。

四、如何建立惩罚机制——基于农村社区现实的分析

机制的制定, 这涉及到一个权威的问题。 “囚徒困境”中的坦白激励机制就是由具有绝对权威的政府司法机构来制定的。就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它是村民之间的一种自愿、自主的行为, 行政性的权威不应该作用其中, 即政府不应该直接的强制性干预。因而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合作供给过程中的惩罚机制的建立, 涉及的到是农村社区内的权威问题。徐勇认为, 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 权威和秩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社会内在力量形成的内生性权威以及依靠这一权威整合社会形成的自然秩序;一是由外部的国家力量加之于社会的规定性权威以及依靠这一权威力量整合社会所形成的建构性秩序[3]。基于我国农村现实, 也确实存在着规定性权威和内生性权威这两种权威, 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 共同影响着村庄内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15.

[2]丹尼尔.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社区合作论文 篇1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 城市发展从增量建设逐渐转向存量治理。关注建筑环境, 以人为本, 民生导向, 寻求城市再生和增长成为现实选择。社区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元, 也是城乡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石。社区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城市存量建设与治理的基本目标, 社区规划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 激发社会活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阶段, 我国社会治理正处在从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的过渡时期, “依德治理”或“依民治理”途径的构建, 具体来讲就是多主体参与成为其关键, 而多元主体正是合作治理的重要特点, 同时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从物质空间规划向社会综合规划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探索合作治理背景下的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 对城乡规划学科体系的拓展和延伸具有重要意义。

1 合作治理概述

1.1 治理定义

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 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利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治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治理模式下, 政府作为公权垄断者的地位日渐式微, 社会管理的主体由传统的一元主宰格局转变成了多元合作治理, 并引发了政府角色、行为等一系列的变化。

治理表现出四个特征, 即: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 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

1.2 合作治理概念

合作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以及国家、社会内部建立良性合作机制的一种治理。具体来说, 既是主体间的合作, 也是主体内部的合作;既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也是政府的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的合作。通过对当前研究的概括, 学术界能达成共识的合作治理应当具有这些主要特征:治理主体多元化、公共权力分散化、运行机制合作化、合作地位平等化、权责界限明晰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因此, 合作治理打破了管治治理的主体一元化、权力集中化、地位不平等、机制不合作、权责不清晰、治理方式单一的局面, 是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

2 合作治理在社区规划中的主要任务

合作治理是多元主体协调治理的一种新机制, 基于社区规划实施路径层面的考虑, 我们将社会治理和空间治理作为社区合作治理的实施策略, 指导社区规划编制。

2.1 社区社会治理

所谓社会治理, 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行为者, 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 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 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 需要最广泛的公民参与, 以及最主动的、最自觉的参与精神。改革开放, 社会进步, 靠的是公众的参与;今后全方位的发展, 同样需要公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动力, 就存在于民众之中。有序的和有效的公民参与, 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需要有足够的合法渠道。与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相比, 我们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参与渠道远远不够。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参与的制度框架, 让更多的公民通过合法的方式、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的管理。结合目前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社区规划中社会治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公众参与协商和社区自治。

2.2 社区空间治理

社区不仅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状态的一种表达 (紧密团结的共同体抑或分散冷漠的社会) , 也是一种空间环境, 这个社区空间既是一个物质环境, 承载着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又是一种结构秩序, 规定着人们的社会行动。社区空间的归属可以细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 (家庭) 空间, 社区空间治理主要关注公共空间, 包括社区环境、空间使用状况、配套设施供给、社区空间中的多元主体及其关系结构等。

社区规划不可避免地包括物质形态规划, 即空间规划, 它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凯麻中心城区社区规划中空间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 合作治理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

3.1 社会治理

3.1.1 公众参与协商

以民意调查、组织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将规划方案与各级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协商, 广泛争取修改意见, 结合建议调整成果。充分体现社区规划“自下而上”“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为不断提高社区服务,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真实地掌握新型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需求, 规划需要对凯麻中心城区范围内所有街道办事处社区进行全覆盖的问卷调查 (主要针对城市社区) 。问卷采取由凯麻民政部门牵头, 各街道组织, 每个街道办事处 (社区) 指定一位负责人, 按照指定的抽样要求, 主要针对城市社区, 在每个街道办事处 (社区) 内发放50份问卷, 总计发放250份, 回收率达到95%, 有效率为88%,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力分析, 调整规划内容。

3.1.2 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 按照地域居民的意愿, 通过一定的形式, 自主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社区自治是社区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社区自治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 实施两步走发展策略。

1) 近期目标。建立政府与社区合作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约需2~3年时间。主要特点是政府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 通过社区资源整合、工作磨合、力量综合和民心聚合,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居委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结构社区自治体系, 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提高。

2) 远景目标。建立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 约需3~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主要特点是基层民主充分发展, 社区自治成为主导, 社区内各类自治组织、公益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分工合作、共治共享, 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3.2 空间治理

空间治理是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也是城乡规划最关注的领域, 结合社区规划的特点, 利用城乡规划的空间规划手段对社区进行空间治理。

3.2.1 社区空间布局

结合省内外多个城市的社区管理经验, 规划凯麻城市社区管理包括两个层级:即街道级社区和居委会级社区。街道级社区为大社区, 居委会级社区为小社区, 探索实践“一大多小”的管理模式。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人口密度, 结合各个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相关规范和借鉴其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 规划确定街道级社区和居委会级社区的规模, 如表1所示。

在确定各层次社区建设规模的基础上, 结合现状街道办、社区和居委会的空间管理界限将凯里-麻江中心城区的城市社区划分为47个街道级社区和106个居委会级社区。

3.2.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依据现状调研与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确定凯里麻江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内容设置为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社会安全保障设施、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老年人服务设施、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教育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8类社区公共设施。社区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量等要求, 公共设施配置分为两个层次———街道级和居委会级。如表2所示。

在确定社区公共服务设配置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凯麻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 在每个城市社区中主要针对8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 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

本次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创新。在规划成果中, 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图则编制方法, 将8大类共15项设施布局落实到控规地块, 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和完善,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作为土地出让的规划条件之一, 促进社区规划内容“法定化”。见图2。

4 结语

基于基层社区建设的三大任务:基础政权、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民主政治来看, 我国的社区建设还有待完善。我国社区建设从建国以来发展到如今, 基层政权建设已经完善, 然后公共服务和政治民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从我国社区建设的三大任务来看的, 作为三大任务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政府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 然而市场的调节、政府的引导、社区的参与三者尚未形成有效统一, 所以政府与社区共同治理共管的实现还任重而道远。通过凯里-麻江中心城区社区规划的实践, 我们从规划角度对社区合作治理做了一定的探索, 希望这种探索对今后城乡规划的转型和类似规划的编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社区治理的效果和水平, 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更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合作治理是一种正在成为主流的社会治理模式, 本文从合作治理的视角对社区规划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合作治理,社区规划,凯里-麻江中心城区

参考文献

[1]钱征寒, 牛慧思.社区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的推广建议[J].城市规划汇刊, 2007, 51 (4) :74-78.

[2]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下一篇:按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