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服务

2024-10-20

按需服务(精选12篇)

按需服务 篇1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等方面。这些要求对提供教育的服务机构来说,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改善、便捷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控制办学成本成为教育机构能否在市场立足的关键问题。

自行开发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成本极高,除了少数大型机构,绝大部分中小型教育机构没有能力来承担相关的成本、风险。依托教学信息托管平台的服务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本文重点研究服务的提取和封装问题。

1信息托管平台的运作机理

基于服务的教学信息托管平台,是以功能任务为导向的。尽管教学的内容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业务、操作、信息形式等存在诸多共性,例如学生信息、班级跟踪等。托管平台就是分析典型的业务,找出这些基本业务的逻辑共同点,并进行提炼,按照不同粒度封装成不同的服务单元,这些服务单元可以被定义、发现和调用。按照定义的标准接口协议或中间转换组件,可以将这些服务单元组装成需要的流程、应用,乃至具体的教学信息系统对象。

如图1所示,教学信息托管平台将各种教学类业务、功能、应用等,用服务单元或模块进行封装,形成组件查找模型库、流程组件规则库、基本构件库、负责组件连接的中间件、信息数据仓库管理等基本的“积木”单元。当具体要求确定后,教学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搭建部分,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流程重塑,从而生成一个具体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单元。例如,图1中为不同教育机构单独生成的信息系统对象A、B、C……, 这些对象通过PKCS /XKML安全机制与托管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 同时也通过XML /SOAP机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 ,信息系统对象生成后 ,平台用“服务”的方式将其发布在系统内部或网络上 ,并由托管平台统一维护和管理。

信息托管平台使得中小教育机构只需投入少量的租赁 费用,就可以搭建出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模式快速、低成本、低风险。

2服务的调用方式

托管平台将各种教学业务、管理系统功能、基本应用等封装成服务,成为服务提供者。这些“服务”发布在系统内部或外部网络上,以便被发现和重用,这个过程称为注册,例如在UDDI中心注册。搭建客服人员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组织和重用有关服务,成为服务消费者。由此可见,服务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耦合松散,与UDDI中心之间存在注册、发现以及绑定的关系。

这些注册过的服务通过标准协议(如SOAP / HTTP等)、远程过程调用(RPC)和消息传递(MQ)协议等进行访问。对具体的教育机构用户来说,其内部实现都是透明的。教学信息托管平台使用Web服务描述语言记录针对服务的操作, 并用业务流程执行语言定义服务的有效操作序列。

服务之间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进行数据交互。教学信息托管中新数据传送频率高,大部分属于较小数据集的特点,可以直接采用XML传输; 部分非文本信息则需要先使用JAX-RPC协议进行打包,即二进制编码,再通过SOAP协议来传递。

因此,基于服务的体系架构具有开放标准、松耦合、协议无关性等明显优势,能更快速和有效地响应服务变更,使系统满足当前或甚至未知的业务需求。

3基本服务单元

作为一个可以生成多个信息系统的服务平台, 具有可重复使用、灵活组合的服务单元是必不可少的。托管信息平台的组件划分一般按照粒度大小来分类,最粗粒度为功能级别,最细粒度可以是一条数据信息,划分依据中包含单元的使用频率、访问速度等参数。根据最粗粒度的功能划分,本平台服务单元主要有如下4种类型:

(1)事务处理型。这类服务单元实现常规的教学活动管理及相关事务,服务可以通过SOAP / HTTP、消息传递(MQ)等协议进行连接、访问。

(2)流程处理型。流程处理型服务单元支持常规托管平台系统的基本工作流模型,这类单元本身带有接口,来调用或访问其他服务。

(3)应用适配型。这是一种辅助型的服务组件 ,专为托管平台和服务对象原有的应用,无缝连接开发的中间服务组件,提供服务会话包,与现有应用的协议和格式之间进行转换。

(4)数据操作型。这类服务组件对最底层的数据进行查询、修改、添加等操作,还负责对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转换。

托管信息平台在组件划分时, 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例如,在信息系统对象搭建的过程中,构成模块根据可选性可分为基本型服务和可选择项服务两大类。基本型服务是教学信息系统对象中必须带有的, 主要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门户网站管理等;可选服务由教学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用,某“手语”培训机构,整个教学涉及到的人员、服务等相对简单明了,信息系统搭建时不需要或仅需简化的功能服务就能满足需求,例如邮件服务、门户网站等。

具体服务对象的简单或复杂可以通过组件粒度的粗细来调节,这也是与教学规模、运作形式等特点相适应的。如果某专业需要对近几年的数据深层分析, 可以选用数据挖掘组件和复杂模型分析组件完成此任务。而某个学生的而信息查询则无需此类复杂程序。

4服务的封装

在UDDI中心每种发布的应用服务存在于抽象的容器中,通过唯一的ID号进行标识。对服务进行封装一般步骤如下:1为各个功能编写对应的功能实现代码,封装为服务;2为其创建一个抽象的容器,将实现代码与抽象容器进行逻辑关系定义;3服务容器加载服务的实现代码,提供到服务总线。

5小结

信息托管平台的开发, 是为中小教育机构的管理信息化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相关服务, 有效解决了实施信息化存在的资金、人力、技术及风险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服务的积木式教学信息托管系统,通过对服务在不同粒度层面进行划分、编程、封装和发布,最终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动态集成。

依托教学信息托管平台,中小型教育机构只需投入少量的租赁费用,就可以快速、低成本、低风险地搭建出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避免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系统构建的重复性。

按需服务 篇2

按照原汁原味的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点,共产主义是高级阶段,是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资本化、产业化、全球化积累富裕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后,实现按需分配。实际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如同海洋一样融为一体,没有明确边界。

本质说,人来源于自然世界,起初没有公私观念。人类劳动把劳动产品打上私人劳动烙印,开始出现私有印迹。他的劳动,你的.劳动,我的劳动,被劳动对象有了所属关系,我的石斧、鱼叉、长矛。你的、他的。之后出现借用、交换、馈赠。以后房屋、城市、国家,莫不如此。地球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居住人。没有人说地球是我的。因此地球属于大家,公有。公私有别。

几千年的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蒸汽机工业革命,轮船工业促进海洋远距离运输,飞机,高铁,航母,计算机,引起信息革命,互联网兴起,智能手机普及,给世界一新改变。生产力迅速提升人类生存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率先在地球一村、一城市过剩,为按需分配提供可能。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集体狩猎的剩余各种动物,就是最初的公共产品。实行人均分配,就是按需分配。因此说,按需分配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地球。

私有化发展,强化了私人权属,物权法更加人性化管理。公共产品、公物一直存在。变数在于一个人、数人、一个区域人群、一个国家人群,几个国家联合,如此而已。比如欧共体、亚太组织等等。

法国巴黎人民公社公有化进一步实施。

随着市场化发展,一个产品率先在全球饱和,过剩,因此按需分配成为可能。比如中国目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光伏产品过剩。周期经济过剩最先出现于欧美。他们需要其他国家的市场开放。最后达到全球市场饱和。

马克思的按需分配可以分为两种:无偿按需分配与有偿按需分配。其实在地球生都存在形式与内容。比如中国老年人超过70岁出行、旅游就是一种无偿按需分配形式。还有中国实行的棚户区改造,给部分国民分房就是一种有偿按需分配。有部书叫《社会主义500年》。真的,《共产主义1000年》也在地球上实践,需要有心人收集资料,撰写成书而已。

按需分配,理解而已,观念而已,角度而已,就在普通地球居民身边。按需分配的火星出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直到整个地球。中间需要时间,耐心等待。

按需改造法 篇3

在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获奖作品展览会上,获得银奖的“人性化的交通红绿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个发明是專为色盲人群设计的。

用一些特殊的图形和符号代替传统意义上用颜色来区分红绿灯的做法是上海市延安中学的葛馨怡同学的新发明。上海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让葛馨怡产生了设计的想法:一位安全行车24年的公交车司机无法正确辨认红绿灯的颜色,只好依靠“左红右绿,上红下绿”的原则来行车。“色盲人群占总人口的7%,我们应该为特殊人群做些事。”葛馨怡说。

其实,这种按照特殊人群的需要,来对某些传统产品进行改造的方法,也是发明创造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发明方法

按需改造法

在我们现实生活正使用着的种种产品中,不管它的设计如何合理,或者外形如何漂亮,我们总会发现,有时候它很难满足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比如说,我们家里常用的门铃,对于聋哑人来说就是一种摆设;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对于盲人来讲也基本没啥用处。但是,假如我们能根据这些特殊人群的需要,对产品进行合理改造,那么,我们就能获得新的发明创造。

发明故事

带香味的牙膏

美国牙科医生明娜•杜尔斯经常看到患龋齿的孩子来诊所看病,便问他们为什么不刷牙,孩子们都说讨厌牙膏中的薄荷味,因此不喜欢刷牙。由此,她运用按需改造法进行创意思维:如果在牙膏中加上糖浆和果汁,减少薄荷,说不定孩子们就会喜欢刷牙了。

为了印证这种创造,她立即动手配制了几种新的牙膏,先给自己的孩子试用。果然,孩子们都把刷牙当成一件乐事,每天主动去刷牙,甚至一天还刷两三遍。这一批产品批量生产后,大受社会欢迎。

产品成型后,明娜•杜尔斯又再次运用按需改造法进行创新,她推出橙汁、苹果、香蕉等各种香味型牙膏,并将牙膏制成橙红、果绿、淡黄等悦目的颜色,一时间,这些果汁型儿童牙膏风靡全美。

[小贴士]

运用按需改造法进行发明创造,并非是对既有产品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用人性化的设计使之适合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细心发现某种产品的不足,又要认真研究其改进的方案。相信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创新大王”的桂冠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

发明实例

盲人方便音乐杯

平时我们经常用杯子喝水,可是盲人看不见,倒开水倒过头而烫伤了手怎么办?福建省福州市的郑少凡小朋友想到了这个问题,并发明出一种具有提醒功能的杯子,为盲人做了件好事。

盲人方便音乐杯是利用传统的杯子造型加以改进而成。它由杯体、杯座、音乐集成电路三大部分组成,音乐集成电路由电源E、音乐集成芯片IC、三极管BG、音响器Y、触发器H以及导线B组成,杯座呈腔体结构,可容纳集成电路的全部元件。

杯体是通用型的,触发器的触针安装在杯子内壁左侧离杯口约2厘米处,两根触针裸露在外。当盲人摸索倒入开水(包括其他饮料)快满时,裸露在外的两根触针H触水,接通杯子底座内的音乐电路,触发音乐集成块IC工作,音响器Y奏起音乐来,提醒盲人水将倒满应停止倾倒。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适用于正常人,当人们喝饮料时,杯子左倾,触针触发电路工作,音乐响起,令人们十分开心!因而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链 接

现实生活中,“聋哑人专用门铃”、“盲人饮水机”等一系列产品也是专门针对特殊人群的发明创造。这体现出发明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也体现出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发明作业

按需服务 篇4

由于连续四年的强劲增长,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私有云解决方案批发商Cloud Plus正在转而选择博科来建设下一代数据中心和MPLS网络基础架构。通过利用博科?网络订阅模式按需付费的灵活性, 总部设在布里斯班的CloudPlus正在通过按需方式升级网络。

Cloud Plus业务模式是专注于为超过50个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来提供基础架构和其它基于云的服务, 在2013年6月结束的财年实现了191%的收入增长, 在2014财年实现了147%的收入增 长 , 并预计2015年的会有 更高增速 。由于电信 行业的网 络带宽成 本下降 , 以及Cloud Plus的合作伙伴 具有执行 以较低的 价格交付 数据的大 额交易的能 力 , 在Cloud Plus网络上运 行的数据 流量实际 上增长得更快。

在位于悉尼的新Cloud Plus数据中心, Brocade VDX 6740交换机已经 与Supermicro最新的多 节点集成 计算设备, 以及EMC和Supermicro的高密度存储设备相匹配, 创建一个高效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由于该数据中心最近才投入运营, 基础架构的利用率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但CloudPlus只从博科购买了实际使用到的以太网矩阵端口。并且, 随着悉尼数据中心对容量的需求不断增长, Cloud Plus可以添加更多的博科VDX交换机, 以按需求扩展该矩阵网络, 使其能够在动态的基础上匹配收入和成本。

Cloud Plus公司首席执行官Jules Rumsey表示:“网络流量持续地以指数方式增长, 但存储和交换数据的成本却在下降。作为服务供应商, 我们需要高度可扩展的基础架构, 以支持这一趋势。我们还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爆炸式增长而不影响性能, 以及合理利用所需要的基础架构占用的资金。”

“网络订 阅使我们 能够最大 限度地高 效利用有 限的财务资源, 而不是将资本锁定在当前非生产性资产上。同样地, 博科的高度 可扩展、开放 、可管理的网络 平台使我们能够避开短期的升级周期, 让我们的高级工程师以客户为中心。”

博科合作伙伴ASI Solutions培训了Cloud Plus的工程团队, 并协助进行网络规划, 以确保在公司现有网络基础架构中顺利部署新的博科交换和路由平台。同时, 网络订阅让Cloud Plus能够灵活地根据需要在网络中引入新的博科设备, 并且只需支付实际使用的容量。

例如, Cloud Plus正计划在其每一个入网点 (Po P) 引入博科MLXe系列路由器, 以提高其MPLS骨干网的可扩展性, 提供大容量的以太网交换, 把合作伙伴和客户连接到其云数据中心。目前通过入网点的 流量达到每 秒10Gb, 而MLXe路由器支持每秒4-8TB的交换容量。此外, CloudPlus只需为实际使用的容量付费, 网络容量规划不再需要估测。

博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高级总监Gary Denman表示:“网络容量规划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学科。如果估测不准确, 你可能因过度使用设备而使其提前报废, 或可能从来没有利用几年前安装的设备的容量。Cloud Plus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寻求按需云服务的灵活性, 以降低IT运营的财务风险。而Cloud Plus也能够通过博科降低网络风险。”

按需自制教学课件中的音频教程 篇5

课件中的音频对教学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增加课件的真实感,增强课件艺术感染力,提高课件的表现力,对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件中的音频通常包含用来作为背景音乐,课文录音以及特殊音效(如:打雷、下雨等),这些音频除了直接从网上搜索下载,很多需要自己动手来制作,即便是现成的音频素材,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饰。

拼接符合情境的音乐

音乐可以烘托气氛,强调教学重难点,是传播信息的最简洁、最自然的方式,而各种效果声的加入,也使课件更富有活力。但是音乐并不能全盘照搬,直接应用到课件中,需要去糟粕取精华。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首或多首音乐中的精华部分,并进行修饰连接,从而得到适合课件情境的音乐。

第一步:打开会声会影X4,单击“导入媒体”按钮,将所需音乐文件导入到“素材库”中备用(图1)。将需要裁剪的音乐文件拖放到“声音轨”,播放音乐将“播放尺”停留在需要裁剪处,单击“分割素材”按钮即可将文件分割为两部分,选中不需要的部分右击选择“删除”。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多个音乐文件拖放到声音轨,裁剪删除并拼接到一起。在拼接音乐时,要注意音乐的前后节奏的统一,过渡时要尽量保证自然顺畅。

第二步:在相邻的两段音乐之间,如果变化较大,可通过淡入淡出效果予以减缓,选中轨道上的音乐文件,单击“素材库”右下角的“选项”按钮,修饰音频文件的属性(图2),单击“淡入”或“淡出”按钮,就可以给当前选中音频加上淡入淡出特效,非常简单。

课件封面的背景音乐通常都会应用此特效。音乐裁剪修饰完成后,单击“分享”按钮,再单击“创建声音文件”,可将音乐保存为wav或wma格式,其中wav文件音质好体积大,wma音质稍有减弱但体积小,笔者建议选择wma格式。

不同的音乐可能音量也会不一样,拼接后可能会出现音量时高时低的现象,可以对各段音乐的音量进行调整,让他们基本一致。要想拼接出烘托情境的音乐,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还需多次调整修饰,可能的话最好请音乐老师帮忙试听,这样才能确保音乐自然流畅。

自录课件所需的配音

课件中的音频除了直接获取外,还需要自己根据需要录制,比如:课件中的表扬语,课文配乐朗诵……只要拥有一款麦克风,在会声会影X4中就能录制出课件中所需的音频。

第一步:录制前先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确保外界噪音尽可能小和麦克风正常录音,如果使用的是Windows7,那么可以右击桌面右下角的“音量”图标,选择“录音设备”出现窗口(图3),选择“麦克风”后单击下方的“属性”按钮,在“级别”选项中可调节麦克风的音量,切换到“增强”选项,选择“DC偏移消除”和“噪音抑制”选项,这样可提高音质。

第二步:为了提高录音的成功率,录音的内容要提前熟悉,这样才能保证在录音时不会读错。如果录音还有配乐,最好先听配乐进行练习,便于录音与配乐完美融合。在录制过程中,通过数码播放器播放配乐并用耳机收听,这样才不会干扰录音。单击轨道上的“录制/捕获选项”按钮出现对话框(图4),双击“画外音”出现调整音量窗口,单击“开始”按钮即可进行录音。

第三步:录音结束后,在声音轨道上单击则会停止录音,并且录制的音频文件会自动添加到轨道。由于不是在录音棚中录音,所以录音中难免会有噪音,右击音频文件选择“音频滤镜”出现对话框(图5),双击“NewBlue减噪器”即可添加到音频,然后单击“选项”按钮调节减噪强度,可边调节边试听,尽可能去除噪音。在减噪后配音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薄,可添加“NewBlue音频润色”滤镜,让配音圆润有磁性。最后可以将配乐文件拖放到“音乐轨#1”,拖动配乐可调节开始时间,让其与录音同步。

替换影像中的原音频

影像也是课件中常用到的素材,可很多时候影像中原有的声音可能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就需要修饰或替换原有的音频,在会声会影中可以轻松实现音像分离,并重新按需录制或添加音频。

第一步:将影像导入到素材库中并拖放到“视频轨”,选中影像后右击选择“分割音频”,此时影像中的音频文件则会添加到“声音轨”(图6),选中音频可以删除,再根据需要重新录音。选择菜单“设置→轨道管理器”可以添加音乐轨道,从而满足一些特殊需求,如:制作虚拟风雨雷电效果,打雷、下雨、刮风等声音会同时出现,这就需要多个音轨。

按需出版在中国 篇6

按需出版是最早的数字化出版形式,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行业的前行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成长。

与传统出版的差别

按需出版的产生,源于部分出版社和读者的特殊需求,以及按需印刷技术的数字化突破。就出版内容本身来说,按需出版与传统出版没有什么区别,差别只是在出版加工过程中,省掉了出片、上版等环节。

如果是批量出版图书,按需出版的成本不占优势,但小批量图书出版,传统出版工艺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加工速度,都比不上按需出版。

由于按需出版产生的本意,就是为了弥补图书市场少量短缺、满足个别一些人士的特殊需要,所以这项新兴出版形式虽然发明、运作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在国内外书业形成主流,所占的市场份额更是无法与传统出版相媲美。

按需出版在国内

在传统出版过程中,出版人士一般不需要考虑印刷环节的实际运作,而按需出版的最优操作方式,则需要出版人士必须要关注印制流程。

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一些按需出版业务,出版方委托第三方、专业的按需印刷企业来做,但在出版流程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图书制作成本很高,而这又违背了按需出版节约成本的初衷。最理想的按需出版,是出版方掌控整个操作流程,这样不但能大幅度降低出版成本,同时也能保证出版时间。

按需出版具有一些传统出版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这是否就说国内出版社适合开展此项业务呢?大笔的资金投入、较高的技术操作,国内出版社有能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

知识产权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之一,目前按需出版业务量,已占据出版社较大的比重。该社按需出版中心主任范红延认为,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确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要投资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就可以开展此项业务。按需出版是一个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概念,以旧有的编辑、设计、印制出版流程是做不好按需出版业务的,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出版流程,中间涉及可变因素很多。国内出版社开展此项业务,不但要准备充足的前期购置设备和后期维护运作资金,而且要有管理经营按需出版业务的能力。

商务印书馆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也是国内出版领域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出版社之一。该社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介绍,商务印书馆准备开展按需出版业务,此项业务的前期资金投入,对任何较大的出版社来说都不成问题,关键是有没有按需出版需求。拥有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出版资源,而这些史料又有一些读者需求,批量印制不现实,采取按需出版的方式是最理想的手段。

哪些图书适合按需出版

如今,先进的印刷技术几乎可以满足传统平面出版的任何要求。虽然按需出版属于新兴的高科技技术,但它的加工工艺仍然没法与传统印刷工艺相比。

按需出版印制工艺,成书最突出的问题是:1.彩色印品颜色不准,跑色现象严重;2.内文字迹不实,视觉效果不理想;3.装订粗糙;4.纸张使用局限性很大。

正是由于目前按需出版过程中印刷工艺的不完善,致使按需出版的业务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图书适合按需出版呢?

第一类,自费出版图书。自费出版的图书一般较少进行市场销售,有些作者是为了工作中某种特殊需要,也有些作者是为了把成书当成礼品馈赠亲朋好友,而这些行为都很少有买卖成分,成书有些瑕疵,得到者也不会过于挑剔。

第二类,行业图书。各个行业都有自己行业里专有的一些图书,而这些图书的印刷装帧要求都不是很高,所以特别适合采取按需出版的方式出版,如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专利文献类图书,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标准类图书等。

第三类,学术类型图书。学术类图书由于需求面很窄,批量印制可能性很小,同时成书更看重内容的学术性含量,装帧要求不是很高。

第四类,小需求量图书。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工作中有时会需求一些小批量的图书,如个别读者想购买断版图书,这些图书需求量都很少,采用按需印刷技术出版可以使成本降到最低。

第五类,赶时间图书。如今,虽然迅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各种便利,但有时还是需要赶制一些图书,以应付某些特殊需要,如参加展览会前,很多出版社都需要赶制的样书,按需出版的数字工艺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受到传统的书号报批流程制约

国内出版采取的是审核制,没有书号的出版物都属于非出版物。在按需出版的实务运作中,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书号。没有书号意味着不是正规出版物。

传统出版流程是,出版社想要出版图书,需要提前报送出版选题,得到选题、内容审核认可后,方能拿到书号,然后出版作品。

按需出版,顾名思义,是按照需要进行出版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时间性,这势必要与传统出版的审核流程产生矛盾。虽然国内对书号数量不再加以限制,但审核毕竟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按需出版数量较少时还好处理,而报送选题数量很多时,无疑给审核机构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彻底解决按需出版的版权矛盾,直接涉及到国内出版审核的流程,而要想发展按需出版,审核机构又不能回避两者之间的相互冲突。

面对其他数字出版形式的竞争

按需出版属于数字出版的一种形式,从按需出版最早产生的根源来看,它所能满足的某些市场需求,如今已经被其他形式的数字出版形式替代了一部分。

按需出版自出现到今天,始终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其他数字出版形式的迅速崛起,不能不承认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按需出版之后是电子书的产生。审视电子书领域,尽管国内外都有大笔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员投身其中,尽管还没有形成出版潮流,但它多多少少都会抢夺按需出版的一定份额。

目前,最热门的数字出版形式是网络出版,起因则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按需出版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某些短缺思想、资料等需要,而网络技术同样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以前,互联网还不是很普及,人们对网络阅读也不是很习惯,所以人们推算按需出版应该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今天,随着人们使用网络越来越方便,同时也习惯了网络阅读,是不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直接从网络上获取所需,而不必非要得到一本按需出版的图书呢?

从消费形式上来考虑,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网络阅读,其成本都要比按需出版低得多,而消费价格的高与低,始终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否为出版社带来利润

从国内最先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知识产权出版社和中国标准出版社来看,短期内实现按需出版商业化操作,绝非是简单的事情。

国内一些资金雄厚的出版社,虽然一直关注按需出版领域,甚至派人实地考察国内外正在开展按需出版业务的出版社,却始终没有开展此项业务。

据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中心主任范红延介绍,该社开展此项业务已经几年了,但目前仍然处于培育期,基本上谈不到实现盈利,但从长期来看,按需出版商业化盈利是必然的事情。

据中国标准出版社王守一副社长介绍,早在1995年,该社就提出并开始建设按需出版工程,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国家标准数据库,现在可向读者提供国家(行业)标准2.8万项,只要有需求,第一时间即可以进行数字印刷。仅以2006年1月~9月的按需出版情况来看,共向读者提供国家(行业)标准1万多种,近50万册,实现销售码洋560万元。在出版领域实现按需出版的规模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人体器官“按需打印” 篇7

这台新款3D生物打印机由总部位于美国圣迭戈、主要从事可再生医药研发的Organovo公司以及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工程和自动化公司Invetech携手研发而成, 其“身价”为20万美元左右, 能够打印人体的组织和器官, 包括动脉和静脉血管以及其他身体器官, 最终让人类实现能够随时更换器官的远景目标。

该打印机就像普通打印机一样, 只不过普通打印机的原材料是墨水和纸, 而新生物打印机的原料是人体细胞, 打印出来的成品是三维的。研究人员首先从成年病人的骨髓和脂肪中提取出干细胞, 通过采用不同的成长因子, 将这些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其他细胞。然后他们再将这些细胞制成液滴, 每个液滴中包含1万到3万个细胞。液滴在打印机中沉淀并聚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结构。打印头每经过一次, 进行打印操作的底座就下移一个刻度, 通过这种方式, 打印的物体逐渐成形。如果要打印的组织空间和形状复杂, 研究人员会先用水溶性材料打印一个“支架”, 一旦完成打印就清洗掉支架。

至于较大的身体器官, Organovo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加博尔·福尔加奇博士认为, 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例如, 人造肾脏不需要和真肾长得一模一样, 也不需要具有真肾的所有特征, 它只需要能够清除血管中的垃圾就可以了。那些苦苦等候器官移植的人也不太介意移植器官的样子, 只要这些器官能够工作, 并且能够改善病人的身体状况就行。

因势利导,按需合作 篇8

然而, 透过“合作学习热”, 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课堂上动辄合作, 无视个体的认知铺垫;教师游离于合作之外, 学生合作看似热闹却毫无效果;合作形式单调, 学生无互助互动情趣……凡此种种, 都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切实建立起师生合作的共同体, 忽略了合作时机的把握和合作形式的针对性、丰富性, 丢了“合作学习最终是为了促进个体发展”这一根本性的教育价值。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按需实施多元化合作, 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共享互补中得以提高, 真正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一、积累感悟材料时, 直面式合作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而仅靠传统的个体背诵默写式积累、教师解读式促悟显然不能高效益地实现“较丰富的积累”和“披文入情”之境界的领悟。如果将学生的互相评价运用进来, 让学生个体直面个体, 以个体的视角去领悟、评价他人的积累和感悟水平, 既能帮助他人, 又能在评价反思中自我提高。下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课堂教学来阐释这种“直面式合作”的流程。

1. 积累语言, 引发感悟

积累就是把书面符号转化为内存的信息, 这种转化一要靠熟读成诵, 二要靠感悟促进。建立于感悟之上的积累更具个性化、持久性, 而感悟总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引发的。教学中, 我们应以能够促使学生感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累, 自觉形成感悟需要。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先以复习导入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再次从整体上把握一下全文, 接着导入到“细读课文, 把最受感动的语段多读几遍, 准备向加利秘书长倾诉”的环节。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以引发感悟 (体验失父之痛、憎恨战争、热爱和平) 为指向, 让学生在找镜头中积累语言。学生想达到倾诉的要求, 必然找出文中有关语句, 多读几遍并深入体悟语句蕴含的情感直至成诵, 以备交流汇报。

2. 显现感悟, 互评共进

什么是感悟的最佳显现方式?有感情地诵读应是其中之一。能否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直接体现了学生情感体验、内心感悟的程度。在感悟显现时, 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的评价, 让学生畅谈对他人诵读的看法。这种互相评价式的合作, 具有互动性, 必将带动朗读者、评价者、坐听者的共同提高。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 学生自主精读最受感动的语段后, 随即进行以雷利的名义向秘书长先生 (由学生或老师扮演) 倾诉的环节。倾诉时要求尽量用上原文的语句, 可以带课本上台。学生发言后, 教师就以“这位同学的诵读你们满意吗?为什么?”“你想怎样读?试一试。”“老师想请你这位高级评委点评一下, 愿意吗?”这些启发性语言, 促使学生反思别人的诵读, 尝试用自己的“视界”评价他人的“视界”, 并通过自认为成功的朗读来影响被评价者和坐听者, 在潜意识中实现了直面式合作, 完成了个体之间视界的融合。

二、内化外现语言时, 梯度性合作

内化外现语言的过程就是训练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是认知层次提升的心理历程, 同时也是一项有难度的创造性活动。内化外现语言时, 可采用梯度性合作:个人尝试练习后, 再小组内合作, 最后全班交流。

1. 感言动情, 激发兴趣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个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语言积淀和外部影响, 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 呈现个体头脑中个性化的“第二文本”。运用语言, 创建“第二文本”, 需要以学生的浓厚情趣为基础。教师在学生重构文本前, 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以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激起他们的兴趣, 以期学生感于言而动于情, 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操丰富课文的意蕴, 积极主动地走向阅读再创造。

2. 预设程序, 梯度合作

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 教师要以伙伴的身份出现。运用语言不容易,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 组织学生发挥群体智慧优势,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适当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专业要求的解说, 是思维并不成熟、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 这就需要梯度合作了。在《黄河魂》的教学中, 当学生产生解说的兴趣时, 教师应该履行“导”的职责, 帮助学生预设好合作程序:先自己练说, 保证自主思考的时空;再小组内练说, 实现小范围个体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互补;最后推代表全班交流, 以竞争的形式实施全班性合作。通过梯度性合作练习解说壶口瀑布的景象, 使得学生的原创力多次发挥作用, 水到渠成地创建了“第二文本”形态。

三、建构同化观念时, 思辨型合作

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与灵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把握, 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这就需要思辨型合作:给予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 让他们与“志相同者”合作, 与“意不合者”对话。教师要把握论辨中的散漫性和随机性特征, 保证论辩的“定向”, 达到以思辩型合作促进学生建构、同化主导性价值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的末段教学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学习方式。

1. 凸现观念矛盾, 表态中碰撞思维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 当这种个体化的观念产生矛盾时, 教师应该认识到矛盾能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必须让矛盾凸现出来, 使个体间思维发生碰撞。学生以解说《放弃射门》中的有关场面为形式学习完文章末段后, 教师发问:“随着解说员的报道, 我们观看了这场紧张的球赛。现在老师想问你们:在即将拿到冠军的关键时刻, 如果是你, 会怎么做?”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态度和观念:一是赶快射门, 二是放弃射门。不少学生是球迷, 他们受球赛游戏规则、球星潇洒射门的魅力的影响, 往往认为为了球队集体荣誉, 福勒应该射门, 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潜在的人本主义思想意识占上风, 觉得福勒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伤及西曼。这个矛盾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教师设计这个问题, 使学生观念的差异与矛盾真正凸现了出来, 有利于缩小差异, 回归到文章的主旨。

2. 组建合作群体, 思辨中同化观念

通过教材内容的主要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向上的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解决学生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呢?我们经常采取辩论的形式。而辩论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口语交际形式, 随机的“一对一”辩论易造成“开无轨电车”的现象。有鉴于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组建群体性矛盾双方, 实施组间对话, 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反思自身的价值观, 消除各自的疑惑, 竭力形成教材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重视教师培训实现按需施培 篇9

一、 教师培训现状

我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已经实施4年。通过短期集中、顶岗置换和远程网络三种形式培训的教师已经超过十万人。 这对加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 特别是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 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特别是许多一线老师,对于被抽调集中到某一地方, 听取那些空洞无物、远离他们教学实际的长篇大论感到不适应, 甚至对这种所谓的专题讲 座心生厌 倦。“不少教师对现在的专业培训既爱又恨。很多人渴望了解最新 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 但常常又感到参加培训耗时 多却收获 少”。一些老师希望走出去接受新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视野, 但专家学者们的理论专题只能让他们激动, 平静下来后还是无所适从, 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终还是不知如何去做”。

二、 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情况 调查

根据调查, 一线教师最需要的培训是走进教学现场, 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告诉我该怎么做”的培训;走出去,开阔眼界,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注入先进理念引导的培训; 有借鉴价值、可操作性强的先进教学方法的培训; 对自己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有帮助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参与、对话、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丰富的培训。

三、如何做到按需施培

1.关注需求。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项目设计的首要环节,它为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评价培训效果等各个环节提供基本依据。要特别重视培训前的需求调研, 把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工作放到整个培训项目的基础和开端的位置。同时,关注需求也是培训者和培训机构的培训理念问题, 更是正确处理好培训者和参培教师的身份关系问题。要重心下沉,放下身段, 变专家老师为组织者和引领者。

2.把握需求。问诊把脉,真正解决好“为什么培训”、“培训谁”、“培训什么”、“ 如何培训”、“培训 要达到什么效果”等核心问题。首先,对政策性需求的把握:比如实施新课程标准,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其次,对学校组织发展需求的把握: 比如与学校急需的教师对接, 与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对接, 与学校组织发展规划对接等。第三, 对教师个体需求的把握: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分别把握入职阶段教师的需求、成长阶段教师的需求、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成熟阶段 教师的需求等。

3.满足需求。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是带着问题来的, 同时也希望通过培训, 达到提高能力丰富经验的目的。因此,作为培训机构的项目课程设计, 就要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的形式等方面整体谋划,进行系统设计。其中实践性培训课程的设计尤为重要。应该 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通过测试、反思、交流、讨论、探究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磨课等实操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通过互动对话、主体参与等社会建构,形成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的选择也应该丰富多样, 不要一味地集中上课听报告,比如“请下去、带出来”、“回访巩固”、“平台共享”等,通过多方面多渠道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

土壤分层按需耕作机具的研究 篇10

随着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进程的大力推进、逐步成熟, 大功率拖拉机保有量逐年上升, 大片土地的流转集中, 作物轮作时间的迫切性, 对于功能齐全、适应性广的高效、低耗整地机型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迫切。现黑龙江省新型耕整地机具基本围绕两种耕作体系发展。一种是以农户作为基础, 建立了深松为主体, 松、旋、灭 (茬) 相结合的耕作体系;一种是在旱作区域, 拥有广阔土地农场采用的“翻、耙、起、压”相结合的耕作体系, 犁翻后主要采用圆盘耙进行整地。这两种耕作模式都不符合保护性耕作的根本要求, 耕后土壤耕层结构单一, 对土壤的不同层面团粒结构破坏严重, 耕作时上下土壤层进行了混拌, 机械翻耕量大, 动力消耗大, 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以保护性耕作及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机具设计的指导思想, 借鉴国外先进的耕作技术并结合黑龙江省的耕作及栽培模式特点, 研究了按作物根系在不同深度对土壤不同要求的土壤分层耕整地技术。在耕作模式上提出以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翻耕为核心, 耕作时将土壤分为上中下3层进行分层耕作, 有效控制了土壤各层间的混拌。

1 土壤分层按需耕作技术及特点

土壤分层按需耕作是根据作物根系生长对不同耕层土壤的不同理、生、化、水、肥、气、热等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耕作。这种方法机理是将土壤分为3层, 进行分层耕作: (1) 上层 (表层、种床层) , 0~10cm。土壤要求细碎且均匀, 拥有良好的透气、透水、增温作用, 满足播种及施肥作业对土壤的要求。 (2) 中层, 10~25cm。该层要求土壤中度细碎 (土块直径平均3cm以下) , 在保障根系发育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 是作物根系的主要生长层。 (3) 下层, 25cm以下。要做到在雨季能够储水, 在旱季能够为上、中层供水, 深松实现该层土壤疏松、透水、透气的要求。

土壤分层耕作按需耕作方法的农艺步骤:首先对距离土壤表面下部深度25cm以下的犁底层完成深松作业, 其作用是深松后犁底层土壤疏松, 透水透气, 在雨季能够将上层土壤的过多水分下渗并储存, 在旱季能够为上层土壤及时补充水分。深松作业后, 对土壤表层下10~25cm的营养层土壤进行松碎作业, 土壤细碎程度达到平均直径≤3cm, 作业后土层达到最佳的水肥条件, 土壤容重、温湿度亦达到作物根系生长的最佳状态。最后对垄沟土壤进行旋耕集土作业, 土壤的细碎度及均匀性达到最佳, 使其具有防风蚀和良好的透水、透气、增温、减少水分过度蒸发的作用。

2 土壤分层按需耕作复式整地机的设计

2.1 土壤分层耕作复式整地机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土壤分层耕作复式整地机是以机架为结构基础, 由灭茬刀轴总成、旋耕刀轴总成、深松铲、弹性松土铲、起垄铧、镇压辊总成等各种作业部件组成。其结构见图1。机具的基本设计是, 机架从前至后依次安装灭茬刀轴总成、深松铲、弹性松土铲、旋耕刀轴总成、起垄铧和镇压辊。其中主变速箱与两侧变速箱之间以传动轴连接, 刀轴与刀之间为螺栓连接, 便于快速更换。在松土铲的后面配置有覆土板, 该装置能够对浅松后的起伏不平土壤进行平整, 使得营养层与种床层形成一个较明显的边界。深松铲与弹性松土铲的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8cm, 集土旋耕刀与弹性松土铲的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7cm, 以实现分三层土壤的分层作业要求。主要技术参数:作业速度5~8km/h、深松深度25~30cm、碎土率≥60%、灭茬深度5~8cm、旋耕深度10~25cm。

1.镇压辊2.起垄铧3.旋耕主变速箱4.吊挂架5.灭茬主变速箱6.灭茬侧箱7.灭茬总成8.弹性松土铲9.深松铲10.覆土板11.旋耕侧箱12.旋耕总成

1.灭茬主箱油泵2.灭茬主变速箱3.过滤器4.机架5.灭茬侧变速箱6.油管7.旋耕侧变速箱8.旋耕主变速箱9.旋耕主箱油泵

2.2 循环冷却系统的设计

机具作业时, 拖拉机输出动力依次驱动灭茬主变速箱、旋耕主变速箱, 并分别带动各自油泵转动;油泵将主变速箱内润滑油经油管输送至侧变速箱, 而后经散热管回送至主变速箱, 继而完成变速箱润滑油的循环。在润滑油的循环流动中, 延长热交换路径, 增大热交换面积, 完成散热过程。在循环冷却的过程中, 过滤器可有效清洁润滑油, 减少零部件磨损, 延长使用寿命。其循环冷却系统结构见图2。

3 田间性能测试

2014年5月上旬在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了整地试验。试验参数如下:作业幅宽3.5m、作业行数5行、配套拖拉机型号为凯斯210、配套拖拉机功率156kW、作业速度5km/h、作业面积1.25hm2。抽取5处作业4条垄的横截面, 取其平均值, 得到试验数据统计如下:平均作业速度5.445km/h、深松深度26cm、碎土率94.6%、灭茬深度6.2cm、浅松深度22.6cm、旋耕深度17cm。试验所得数据误差均在农艺要求范围内, 通过试验数据可以证明, 该机具作业田面状况符合旱地耕作规范要求。

4 结论

该项整地新技术把土壤从地表到犁底层分三层, 根据作物根系在不同土壤层面内对养分不同需求, 用不同的耕作部件进行耕作形成三耕层结构, 是我国旱田耕整地技术的一大创新。这一集成技术的应用, 使大功率拖拉机能够配套悬挂式灭茬、深松、碎土复式整地机具, 机组结构合理性明显改善, 机组作业、移动机动灵活性明显加强, 主要适用于中、大地块, 充分发挥了大功率宽幅作业机组的功率。此外, 需要在形成土壤三耕层结构的方式上进行深入探索, 在机具结构形式上寻找突破点, 寻找最适合的结构;在结构形式确定的情况下, 细致研究针对每个耕层的作业部件, 找到最适合的空间位置以及部件形态。

摘要:以保护性耕作及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技术研究及机具设计的指导思想, 结合黑龙江省的耕作模式及土地利用特点, 研究出对土壤按作物根系在不同深度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按需耕整地的整地技术;研制了集深松、浅松碎土, 水平旋转耙耕技术于一体的保护性分层耕整地作业机具。在对土壤进行分层整地的作业方法基础上, 合理确定机具结构。

关键词:按需耕作,分层,联合整地

参考文献

[1]赵大勇, 李连豪, 许春林, 等.1ZQHF-350型前后分置悬挂式联合整地机[J].农业机械学报, 2014 (10) :92-96.

[2]李洪文, 陈君达, 李问盈.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00 (11) :42-45.

[3]王超安, 王传明.我国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农机科技推广, 2012 (12) :53-54.

[4]马守义, 魏清勇, 林贵忠, 等.试论保护性耕作制及其作业机具[C]//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上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2010.

活化形式 按需合作 篇11

一、积累感悟材料时,直面式合作

我们以《艾滋病小斗士》一课的教学来阐释这种“直面式合作”的流程。

1.积累语言,引发感悟

在《艾滋病小斗士》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复习导入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接着导入到“细读课文,把最受感动的语段多读几遍,准备向联合国秘书长倾诉”的环节。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以引发感悟(体验歧视之痛、缺乏理解之苦、与病魔作战之勇)为指向,让学生在找镜头中积累语言(学生想达到倾诉的要求,必然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多读几遍并深入体悟语句蕴含的情感直至成诵,以备交流汇报)。

2.显现感悟,互评共进

阅读中对材料的感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什么是感悟的最佳显现方式?有感情地诵读应是其中之一。能否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直接体现了学生情感体验、内心感悟的程度。在感悟显现时,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畅谈对他人诵读的看法。这种互相评价式的合作,具有互动性,必将带动朗读者、评价者、坐听者的共同提高。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学生自主精读最受感动的语段后,旋即进行向秘书长先生(由学生或老师扮演)倾诉的环节,倾诉时要求尽量用上原文的语句,可以带课本上台。学生发言后,教师就以“这名同学的诵读你们满意吗?为什么?”“你想怎样读?试一试”“老师想请你这位评委点评一下,愿意吗?”这些启发性问题,促使学生反思别人的诵读,尝试用自己的“视界”评价他人的“视界”,并通过自认为成功的朗读来影响被评价者和坐听者,在潜意识中实现了直面式合作,完成了个体之间视界的融合。

二、内化外现语言时,梯度性合作

《大江保卫战》一文借助许多成语和比喻句描绘了万里黄河壶口瀑布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其语言是极具内化外现价值的。我们以该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梯度性合作的操作。

1.感言动情,激发兴趣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个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语言积淀和外部影响,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呈现个体头脑中个性化的“第二文本”。运用语言,创建“第二文本”,需要以学生的浓厚情趣为基础。《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报道,教师在学生感情朗读后,随即把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内化外现语言上:“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长江汛情之凶险,情况之危急,战士之英勇,一定会吸引多家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如果你是学校雏鹰电视台的记者,被派往现场,向观众直播汛情,你会怎么解说呢?”学生对电视等媒体的现场解说一般是了解的,以解说员的身份直播,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解说正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和过程。

2.预设程序,梯度合作

有一定专业要求的解说,是思维并不成熟、积累不够丰富的学生普遍很难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梯度合作了。在《大江保卫战》的教学中,当学生产生解说的兴趣时,教师应该履行“导”的职责,帮助学生预设好合作程序:先自己练说,保证自主思考的时空;再小组内练说,实现小范围个体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互补;最后推代表全班交流,以竞争的形式实施全班性合作。通过梯度性合作练习解说汛情发生的危急、子弟兵英勇抗洪的场景,使得学生的原创力多次发挥作用,水到渠成地创建了“第二文本”的形态。

三、建构同化观念时,思辨型合作

毫无疑问,个体是有差异的,个体的观念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有时表现为矛盾。但是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将其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这就需要思辨型合作:给予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让他们与“志相同者”合作,与“意不合者”对话。教师要把握论辩中的散漫性和随机性特征,保证论辩的“定向”,达到以思辨型合作促进学生建构、同化主导性价值观的目的。《放弃射门》这篇课文的末段教学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学习方式。

1.突现观念矛盾,表态中碰撞思维

在学生以解说《放弃射门》中的有关场面为形式学习完文章末段后,教师发问:“随着解说员的报道,我们观看了这场紧张的球赛。现在老师想问你们:在即将拿到冠军的关键时刻,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态度和观念:一是赶快射门,二是放弃射门。不少学生是球迷,他们受球赛游戏规则、球星潇洒射门的魅力的影响,往往认为为了球队的集体荣誉——获得联赛冠军,福勒应该射门;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潜在的人本思想占了上风,觉得福勒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伤及西曼。这个矛盾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教师设计这个问题,使学生观念的差异与矛盾真正地突现了出来,有利于缩小差异,回归到文章的主旨。

2.组建合作群体,思辨中同化观念

我们在《放弃射门》一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组间辩论的手段:“是射门还是放弃射门,理由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两种观点将学生分成两组,先让学生在组内进一步交流论据,让每一个成员明了己方其他人的思想,以便辩论时实现最有效的合作,然后教师主持辩论。辩论时教师应秉持中立原则,无倾向性语言,保证双方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但在辩论归结时,还要突出课文主导性观点。我们觉得,以同组合作的形式与矛盾方辩驳,加之教师归结语言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会进行反思,并会不同程度地同化自己原有的观念,最终认识到放弃射门表现了福勒伟大的人性美和高尚的体育风范,这是福勒的最佳选择,恰恰又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主要价值取向。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按需印刷 篇12

一、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影响

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伴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学术期刊带入数字出版时期, 传统纸质印刷出版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市场份额日益缩减。进入数字时代, 报纸、杂志和图书等平面媒体普遍都受到来自数字网络媒体的冲击, 而其中科技期刊所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和突出。数字出版相比纸质印刷出版具有众多优势, 可以有效保障论文的首发权和缩短出版周期, 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大幅降低出版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 已经深得学术期刊出版界的广泛认可, 数字技术已渗透学术论文创作、投稿、审稿、编排、印刷、检索、传播等每一个与学术期刊出版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出版模式, 也改变了科研人员获取学术情报的习惯, 已很少有人通过翻阅大量纸质期刊搜集学术信息, 这种费时费力的落后检索模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科研工作者都是通过大型网络数据库将所需学术论文一网打尽, 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期刊的受众是特定群体, 市场规模非常小, 属于典型的小众刊物, 加之科研工作者往往只对其中单篇文章感兴趣, 没有人整本阅读, 因此纸质印刷出版模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定程度上成为落后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的发展将进一步压缩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市场空间, 然而由于纸质期刊的有形性、稳定性和悠久的存在历史, 其在学术评价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这使得学术期刊印刷出版具有微小的刚性需求, 按需印刷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唯一选择。

二、学术期刊按需印刷的必要性

一篇论文得以在某本期刊上正式发表, 就表明其通过了该期刊社的编辑人员以及专家审稿委员会的层层审核与编辑、加工, 其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学术价值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科技论文与所发表期刊的关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这就需要期刊社以一定量的纸质刊物的形式将其所发表的论文固定下来, 并标注上相应的卷、期号、起止页码以及出版日期等信息, 以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纸质学术期刊伴随着科研工作者走过了漫长的历史, 其稳定性和权威性得到高度认可, 即使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但由于学术评价制度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纸质学术期刊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定数量的刚性需求。纸质学术期刊凝结了其在风格设计、论文编排等方面长期沉淀固定下来的个性特点, 相对于数据库中单篇论文形式的千篇一律, 纸质期刊更能宣传和展示自我, 这就需要印刷一定数量的纸质刊物。学术期刊每年都要进行质量审核、奖项参评、行业内部交流等, 这些也都需要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向政府管理部门和其他出版单位提供正式出版的纸质期刊。现有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是以纸质期刊作为最终权威, 科研工作者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和结题、科研成果鉴定和奖励等众多环节都必须提供纸质学术期刊, 同时作者往往也希望保存刊登自己论文的纸质学术期刊。虽然大多数读者已转向数字阅读所需学术论文, 但仍有极少量个人用户订购纸质学术期刊, 同时大学图书馆、科研院所等仍然会购买一定数量的纸质刊物。综上可以看出, 学术期刊自身、读者和作者对纸质期刊仍有一定需求, 这一需求虽小但确实存在, 完全符合按需印刷的特征和要求, 按需印刷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满足这一极小刚需的不二选择。

三、学术期刊按需印刷的必然性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纸质期刊的市场将进一步萎缩, 传统印刷由于受到起印数和高额固定成本的限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按需印刷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按需印刷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图书出版领域, 而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还比较鲜见。按需印刷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和导向组织印刷生产, 这个需求同时应当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足够小”, 二是“确实存在”, 这两个要素恰恰与科技期刊纸质刊物的市场需求特征相契合, 因此完全可以将按需印刷引入科技期刊出版领域, 并使其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按需印刷可以根据市场对纸质学术期刊的实际需求开展印刷活动, 可有效避免传统印刷可能造成的高库存和资源浪费, 实现真正的“零库存”, 并且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按需印刷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其经济性的优势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和放大。按需印刷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印刷方案, 纸张质量和彩印比例等都可以灵活选择, 在保证学术期刊权威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按需印刷技术本身是建立在数字信息远距离传输的基础之上, 印刷成本不受印刷数量影响, 完全可以将数字内容通过网络直接传输至读者所在地的印刷机构, 实现异地印刷与同城投递, 大幅节省等待印刷的时间和投递费用。按需印刷对期刊采用的是数字化保存方式, 可以随时满足可能出现的特殊需求, 不受时间和印刷数量限制, 这是传统印刷方式难以做到的。按需印刷操作步骤简单,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严格控制印数, 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节约了纸张、油墨等资源。综上所述, 按需印刷具有众多传统印刷望其项背的优势, 将逐渐取代传统印刷模式, 成为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优先选择。

四、结语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将逐渐取代传统印刷出版成为将来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模式, 但短期内纸质期刊并不会立即退出市场, 仍然存在极少量的确定需求, 按需印刷成为满足这一极小需求的可行选择, 其可将学术期刊从传统印刷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有效节约出版成本和资源浪费, 并成为数字出版的有益补充。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改变观念和投入按需印刷尝试中, 为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更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真实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术期刊印刷活动。

摘要:为优化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模式, 分析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影响, 探讨学术期刊按需印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按需印刷将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下最为合理可行的纸质印刷出版选择, 可灵活有效满足学术期刊小众市场的需求, 降低出版成本和节约资源, 必将替代传统印刷出版方式。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必要性,必然性

参考文献

[1]任荣政.按需印刷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中国出版, 2010 (9) .

[2]李亚青.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按需印刷[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10) .

上一篇:社区合作论文下一篇:微信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