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阅读论文

2024-09-20

静心阅读论文(共12篇)

静心阅读论文 篇1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教给质疑问难的途径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 生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生疑”呢?关键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2. 择疑——分析问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初步让学生学会提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反问,把问题引向纵深与本质。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分清主次,融入教学预案,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

事实上,教师的“择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这是“疑”的量的积累。如图示:

“择疑”的第二阶段是将学生的提问引向纵深,这是在量的基础上的质的提升。如图:

在这两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既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思维的火花,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予以褒扬,而要帮他们学会如何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问题慢慢会提到点子上,这就是“择疑”的作用。“择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

3. 追疑——追究问题

追究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解决,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追疑”还要分层次进行,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优秀学生更多的是引导,激发其作进一步地追疑;对学困生,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值得肯

定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赞赏,并在其能力范围内作适度地追问。“追疑”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张扬的增长点。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 寻找因果关系质疑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问“为什么”,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是想知其所以然,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寻规律,这是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

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这是“因”),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这是“果”)。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问“为什么”,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2. 发现前后矛盾质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不但能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也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比较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一位学生发话了:“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啊!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呢?”

“你很会提问题。”老师先称赞了这位提问的同学,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教师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此后,同学们埋头看书,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学生间的对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

提问者:“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动,还是可能被敌人发觉的。”

生:“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提问者听了后摇头,表示不满这种看法。

生:“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学生在课文看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读懂了课文。我们不禁为提问的学生叫好,也为解答的学生拍手称快,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称道。

3. 抓住课文中心质疑

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问一词或问一句带全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

(1)什么叫“劳苦”?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理解“劳苦”,整整一夜审阅了“一尺来高”的文件)

(2)什么叫“简朴”?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应句子集中研读)

这样,课堂教学围绕这个概括课文中心的语句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脉络清晰,结构简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支离破碎,并且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上深刻地感知周总理的高尚人格与高贵品质。

4. 针对教学目标质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质疑问难,为学生反思课堂研读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层内涵铺设有效路径与通道。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课始,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

在研读课文时,一个学生对教学目标中的“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质疑。他认为课文中的严监生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而不是吝啬鬼。老师夸赞说:“你真会读书,能对教学目标质疑,不简单!”然后让全班学生畅谈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严监生节约,只有少数学生觉得他很吝啬。究竟是节约还是吝啬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约”与“吝啬”这两个词进行了辨析、比较,明确了两者词义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研读课前的导语,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作旁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全班交流研读心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段。

交流中,教师适时提示:严监生的神态在变化,可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手。学生朗读比较“总不得断气”与“登时就没了气”这两句话,让学生谈阅读感受与体会。再提示学生思考,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从课前导语中得知,严监生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写道: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这“监生”也是用钱捐来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渐渐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质疑展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明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同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品析语句,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讽刺手法,领悟了词义的差别,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很多,教学时,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依据教学内容,拓宽质疑思路,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静心阅读论文 篇2

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3.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 送你一件般若衣,前襟菩提心,后襟出离心,多闻是领子,善巧是袖子,戒律是扣子,禅定是里慧是面,口袋装方便,穿上吧。祝你新春吉祥!

5.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6.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 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8.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9.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0.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1.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2.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源自:《金刚经》

13.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14.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5.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6.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17.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静心阅读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生;静心阅读;调查分析

我们在学校随机选择6个班为实验对象,再选择3个非实验班,作为实验对比班进行参照。我和5位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根据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词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

2.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现状看,课外阅读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有效途

径,可长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减少的令人担忧的现象。从小学生的现状看,很多学生把课外阅读视作完成额外作业,不能主动地阅读。

二、问题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意义

多读好书,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爱看书。”通过课题研究,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引发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2.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对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并能做到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的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不需要老师家长去督促,当学生形成了阅读习惯,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3.教师方法指导不当,检测不得力

我校为了切实有效地构建书香校园,特别为每个班开设了一节阅读指导课,但对老师上课情况的调查发现,55%的语文阅读课没有用来阅读,而是挪作他用。经调查,3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期尽早改变现状,使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静心阅读。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培养兴趣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有专家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3.养成静心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完成,而不是走走形式,还要经常性地和同学们交换读物,以增加阅读量。

4.指导选择阅读内容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

五、收获与启示

我们相信,“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年多的实验时间匆匆而过,回味着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我们6位教师心里不免涌动着丝丝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已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静心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学会汲取书中精华,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的积淀,孩子们定会终生受益的。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孩子们静心阅读的情况,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读书成为他们爱做乐为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丁朝蓬.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静心 篇4

他本是一个弱小的男孩, 平底足, 常被人欺负, 但是他有一身的傲气。刚开始练武术时, 当然首要任务是蹲马步, 他这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 一练就是好几个星期。

一天问师傅他:“你在练习蹲马步的时候在想什么?”

“我在想为什么师傅天天让我蹲马步, 却什么实用的都不教我。”他答道。

师傅叹了口气:“继续练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 师傅又来问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仍如此, 同样令师傅有些失望。

师傅教导他道:“你的心太浮躁了。在练蹲马步时, 要想象自己如同一潭水, 融入万物之中, 这样才能稳重。静下心来, 才能练好武术啊。”

数年之后, 他凭借着心如止水这一秘诀, 练成一代武术大师, 还创造了自己的拳法———截拳道。他和他的拳法都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被永久的载入史册。“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静, 是一种至高之境界。道家认为, 万物生于静也归于静;儒家追求静以修心养性;佛家讲究六根清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 静是诸家之始, 是共同目标, 也是最高境界。静能养生, 静能生慧, 静能明道, 要想大智大慧, 大彻大悟, 须始于静。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 一种境界。历代仁人志士为追求此境界而生生不息。颜回为追求此境界而安居陋巷, 乐道无悔;陶渊明为追求此境界而归隐田园, 怡然自乐;王维为追求此境界而遁迹终南山, 弹琴复长啸;周敦颐为追求此境界而深居陋室, 惟吾德馨……

许多志士仁人还用诗文描绘出此美好境界。如唐代诗人、古文家柳宗元的《江雪》, 冰天雪地里,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唯有一支竹竿, 一身蓑衣, “独钓寒江雪”, 他的心也如这冰雪世界般的宁静, 没有波澜起伏, 没有浊浪滔天, 静静地享受这宁静的世界。

静是为人之道。庄子说:“正则静, 静则明, 明则虚, 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面对各种诱惑、激烈竞争和无名烦恼, 如果没有一颗忙里偷闲的静心, 人们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宁静可以滤尽人生几许浮华, 沉落生活中多少躁动, 让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远离我们。先哲说, “动以养身, 静以养性”以及所谓“闭门思过”皆指人们需在宁静的环境中, 摒弃杂念, 排除外界干扰, 进行反思, 悟出真谛, 从而达到陶冶性情, 涵养德性, 净化灵魂的目的。安之若素, 静心从容, 往往要比声嘶力竭, 气急败坏更显理智和涵养, 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的一切。

静是为学之道。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静无以成学。”一个人只有排除杂念, 专心致志, 将智能、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 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齐白石暮年谋求画风变革, 闭门十载, “破壁”腾飞, 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 “要甘于寂寞”,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贴告示“关门盘点”, 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庄子垂钓于濮水, 陶渊明采菊东篱, 李白把酒凌风邀月与共,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宁静造就了他们的永恒。事实告诉我们, 只有静心, 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静是日常生活之福。我们中国人总以日子过得安宁、祥和为最美, 而这种安宁祥和之美恰是静美。鲜花掌声谁不渴望, 但获得鲜花掌声的人肯定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繁华热闹何人不想, 但是繁华过后是寂寥, 只有宁静才会永恒。

经典禅语静心 篇5

2.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3.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4.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5.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6.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7.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眾。眾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8. 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9. 须具只眼,莫依他人作眼。——源自:《黄蘖传心法要》

10.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纳兰性德《采桑子》

11.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倾心关注,静心守候 篇6

【关键词】初中C等临界生 转化 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89-02

一、英语C等临界生称号产生的背景及其学习表现

目前,中山市中考质量评价方案中,总分C等分数以上的考生人数是学校中考质量评价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总分C等的分数线的划分为全市考生总人数的85%的考生分数定为C等线的达标分数,而学校中考质量评价获一等奖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总分C等以上考生超过学校考生人数的85%。C等临界生指成绩濒临C等线上下浮动的C等潜能学生。可以说,英语C等临界生是目前教育体系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制下的产物。然而C等临界生,也是我们通常而言的“英语学困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转化对于整个教育教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C等临界生在学习方面具体的表现为课堂上容易开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较少甚至不会思考问题,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应付作业,无英语学习动力。各种英语技能相对薄弱,掌握知识的速度较慢。

二、C等临界生形成的原因

1.对英语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强。2.自控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缺乏自信心。考试常落后于其他同学,常经受挫败感,易出现自暴自弃,无所谓的自我保护心理。

三、原因分析

目前,大部分教育教学评价奖励制度目的在于彰显学生的“优秀”,更多关注了优秀生。而往往,这些评价奖励条件于C等临界生而言遥不可及,对C等临界生并未起到鼓励促进的作用,反而无形中凸显了C等临界生的“落后”。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长期笼罩于失败之中的学困生缺失来自外界的认知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这样的评价制度,一定程度加大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让C等临界生更为“临界”,学困生更为“学困”。

四、转化的有效对策:以评促学

(一)分层评价

合适的教育就是指顺应学生差异,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以及不同评价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存有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客观现象,因此教育的前提是承认差异。评价只有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分层评价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与和自己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竞争。目前的期中期末试等阶段性评价中,采用最多的评价方式是学习结果评价,而考分又是目前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因此结果性评价又具体体现为分数评价。该种评价方式最为简单的常用评价方式为口头表扬。青少年的自我认可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外界的肯定认可,因此该评价手段虽简单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分评价中,教师在考试评价时往往会表扬在班级排名前列的学生或是达到优秀分数线的学生。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公平在于忽视学生本身的差异,把所有的学生用同一分数线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让C等临界生一次次地与掌声无缘,一次次地感受失败,一次次地得不到认可,他们也就逐渐失去自信,进而自卑,失去希望,甚至绝望,那么表现得无所谓进而放弃,也就是他们所能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其实,C等临界生也有权利得到掌声而且他们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掌声。分层评价,同等层次学生进行竞争,难度小,只要认真一点点就可以排到学习小组前列,这样只要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让C等临界生,也看到努力的结果,看到进步,也看到未来的希望,更有助于调动C等临界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分为不同等级的学习小组,每一次进行考分评价时,在分层后的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按照分数的高低在同一层次小组内排名次,试卷讲评前的评价中,教师肯定表扬每个层次小组中至少一半的学生。那么,他们每两个人只需要打败一个对手就可以获得同学们的掌声。“本组季军是……,亚军……,冠军……”伴随教师口头评价话音落下,掌声响起,被表扬的学生自豪感油然而生,尤其是C等临界生,享受着他们少有的冠亚季军称号,沉浸在属于他们的掌声中,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当然优生也会受益于分层评价,与同样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争夺前几名,紧迫感增强也更有竞争性,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更高。并且,笔者设定了分层晋升规则,当学生学习成效到达一定程度可以晋级到上一个小组。这样,考试的过程就是闯关的过程,是学习同时也是游戏,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乐意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更高了。然而,进行分层评价就面临一个如何面对分层的问题。分层评价意味着面对的学生是每一个分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较为底层的学生,如何看待分层就显得尤为重要。分层评价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建立科学的分层观念。因此,在分层评价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要让学生明白,分层主要是提供学生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给学生下定论,也不是作为把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而主要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多元动态评价,规范学习习惯,进行过程管理

《初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 在评价中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进一步影响学习过程。多元动态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过程性评价,一种多元动态评价。多元动态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应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而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我反思,修正完善规范学习行为的过程。多元动态评价有助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找到下一步前行的突破口,从而让学生对自己英语方面的不断成长拥有自信和前进的动力。笔者的执教中,设计了一种表格式的过程性评价。该评价从学生的早读、课堂表现以及作业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实也是一种行为的规范管理。这对于学习缺乏主动,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以及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C等临界生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元动态评价能帮助C等临界生发现自己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他们提供改进的途径和帮助C等临界生进行自我学习行为的规范。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五、结束语

其实,任何一种有效的转化策略都必须以爱与尊重为前提。关注生命的成长必须首先关注生命的个体。梵高曾说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C等临界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尊,也渴望进步,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成绩相对落后。他们同样需要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可以相互转化。教师只有尊重与信任C等临界生,用自己的爱心与真心去爱护C等临界生,才能真正细致观察并正确评价C等临界生,也才会宽容地对待C等临界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转化C等临界生的漫漫路途中拥有一份耐心与淡然,静静地等候与聆听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校长静心办学推动学校发展 篇7

一、正确理解“静心”的内涵

何为“静心”?静心, 心情平静, 心神安定。静下心来就是使内心平和、宁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心灵的艺术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悟的。只有静下心来, 才能去除浮躁, 去伪存真, 不被利惑, 不为名扰,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同时, 教书育人又是慢功夫,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校长只有静下心来办教育, 才能既仰望了天空, 又脚踏实地, “宁静而致远, 淡薄而明志”, 有所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业务上的指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所以, 作为一校之长, 办好学校, 首先要引导老师们静得下心, 沉得下身, 稳得住神, 把潜心育人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

二、正确认识自我, 定位自我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 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做校长该做的事, 做好校长必做的事。校长要认真思索如何履行职责、尽守职分、体现职权、发挥组织机构的职能。在教育工委书记提出的七个为什么上做好文章。即:第一, “我是谁”, 我在组织机构中的职位, 即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要迷失了自我。第二, “我应做什么”, 明白任务是什么、职责是什么。第三, “我应对谁负责”, 明白我的上级是谁。第四, “谁对我负责”, 明白我的下级是谁。第五, “我能做什么”, 做人靠得住, 做官讲规矩, 做事有本事。第六“我应怎么做”, 要尽职尽责, 才问心无愧。第七, “做的结果怎么样”, 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业绩, 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评价他人, 做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三、树立服务意识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 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在。而教育又是一项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群众, 服务于未来的事业, 办人民满意教育就应该成为校长奋斗的目标。要善于放下架子, 摈弃领导者、管理者的传统帽子, 向服务者转变。当今社会, 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人民群众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作为校长, 就要紧跟时代步伐, 善待群众, 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善待教师, 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权为教师所用, 情为教师所系, 利为教师所谋。做事公平公正公开, 干净利索。时刻谨记:提拔任用一个不称职的干部, 就伤了一大批人的心。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帮助教师搭建自我发展和展示的平台, 对内要求教师做学校的主人, 对外要求教师树立学校的形象, 形成风清、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

四、树立奉献理念

教育是一项奉献的事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超然物外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一代教育伟人。作为当代校长, 更要以陶先生为楷模, 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 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纵观身边的个别校长, 也有不甘寂寞, 随波逐流之辈, 耐不住清贫, 忍不住诱惑。要么把学校工作交给下面的人, 自己“甩手干”;要么只图稳定, 过着撞钟的日子;要么不学无术, 工作没有起色甚至干出违背师德师风之事。前进的方向上没有灯, 心灵的追求上没有梦, 都会注定一事无成。作为新时期的校长, 要树立奉献意识, 为了学校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 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 默默奉献, 全心付出, 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教育事业, 这才是校长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五、树立质量意识

“静心引导”与“教育智慧”牵手 篇8

早上第一节下课, 学生跑到办公室报告:“杜正好拿杜光辉的铅笔不还, 他们两个还打架, 杜正好被摔在地上哭, 不起来。”听到这些, 我当时真有点火, “怎么又是他们俩?杜光辉就喜欢惹事, 杜正好就喜欢哭, 今天的好心情都被他们俩破坏掉了。”在去班里的路上我尽力保持冷静不发火, 脑子在快速地思考对策。

刚到班级门口就听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杜正好怎么怎么怎么样, 显然大家都觉得是杜正好不对, 我也看到仍坐在地上背对着我哭的杜正好。为了能让他站起来, 不再哭, 我就故意站在门口说:“那不是杜正好吧?我记得我们班的杜正好非常坚强, 摔倒了都不会哭, 也很懂事, 从来都不会赖在地上不起来。那一定不是杜正好。”周围的学生不知道我的用意, 急忙回答:“老师, 那就是杜正好, 我们让他起来他也不听, 就坐在那儿哭。”我看他没有起来的意思, 就重复了一遍刚才说的话, 可还是没动静, 我有点火了, 但想一想都引导一半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 于是我又耐着性子说:“我想这可能不是杜正好, 我去外面找找他, 如果外面没找到, 我再回来看他是不是杜正好。”于是我走出教室来到窗下, 偷偷往班里瞅, 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都让他赶快起来, 有两个学生还把他扶了起来, 帮他擦了眼泪。我心想:原来他们是这么友爱呀!看着我的目的达到了, 于是就转身回到门口又故意说:“老师在外面没找到杜正好, 我要看一下刚才坐在地上的同学到底是不是他。”于是我来到他身边, 此时他仍是背对着我, 我摸摸他的头, 他转过身来, 我看到他的脸上已经没有泪水, 就故意惊讶地说:“真是杜正好呀!我就知道杜正好摔倒了也不会哭的, 而且杜正好从来不会随便拿人家东西, 是不是呀, 杜正好?”他点点头。我接着引导:“如果拿了杜光辉的铅笔, 可能只是借用一下, 当时杜光辉不在, 用完了就会还给杜光辉的, 是不是呀, 杜正好?”他又点点头。我借着这个话题引导他和全班同学:“杜正好, 记得以后借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拿, 那样就会非常有礼貌了。其他同学也记住了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记住了!”我就问杜正好:“那你什么时候能还回去呢?”他低声说:“放学。”于是我说:“大家都听到了吗?杜正好说放学就还。杜光辉, 你放心吧, 同学们都给你作证, 杜正好放学以后就会还你铅笔, 我相信杜正好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于是其他同学都盼望着赶快放学, 想证实杜正好是不是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而我心里也和他们一样充满了期待。

下午大预备以后, 我刚进班杜正好就说:“我师, 我已经把铅笔还给杜光辉了。”我顺势引导:“上午他们两个因为一支铅笔就打架, 影响很不好, 你们都是一 (1) 班的小朋友, 要团结友爱不打架。看看他们俩打过架以后都很后悔, 为了让他俩和以前一样好, 所以老师决定‘惩罚’他俩握个手再抱一抱。”他俩很不好意思地握了握手, 又拥抱了一下, 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大笑, 班里的气氛异常好。我又接着引导:“杜正好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大家要向他学习。如果杜正好以后借东西能经过别人的允许再拿, 那就更好了。老师相信杜正好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也相信他们俩以后不会再打架。老师更相信我们一 (1) 班的小朋友都能做到这些。能不能?”接着我就听到大家响亮地回答:“能!”此时, 我感到我能成为他们的班主任真是件幸福的事!

2016,不妨静心读一本书 篇9

“阅读本是寻常事, 繁华静处遇知音”, 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句话。阅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 是再为不过平常的事,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我们, 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阅读自己想看的文章, 看起来似乎便捷不少, 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空余时间, 我们的大脑被过多的新闻、事件充斥着, 但实际算来真正静心读完一本书的人有多少?

手捧一本书式的安静阅读是不是真的已经过时?

然而, 正如《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观点:

一件事物存在的时间越长, 越有可能存续更长的时间。

过去, “白纸黑字”有确凿无疑, 不可磨灭之意。现在, 把“它”印在纸上, 也代表着我们不愿这些文字、画面被信息洪流席卷而去的意志。作为一本艺术类期刊, 《收藏与投资》看见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 因此我们顺应形势将杂志APP放于线上同步发行;微信公众号的提高也将再次扩充《收藏与投资》的辐射面、点。这样就够了吗?显然最需要的依然是纸本内容的提升。2016 年的《收藏与投资》全新改版, 并逐步将杂志转入平台化方向发展, 将与各地有志于艺术行业发展的个人与机构紧密合作, 内容上紧跟 “收藏”与“投资”主题, “收藏”版块按照类别全新规划, 内容除包含世界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的馆藏外, 更全新加入私人收藏系列、民间收藏系列等, 将涉及到收藏的各个领域。“投资”内容则按照区域重新划分, 除涉及当代、近现代、古代、文创等艺术投资领域之外, 也将与银行、财富中心、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拍卖行、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行业紧密合作, 对“投资”行业进行深度分析及解读, 实现投资内容的专业性及广泛性。在发行上, 也将进一步加大直销和间接销售发行的力度, 并与诸如银行、机场、高端汽车4S店、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渠道相结合, 实现新一年的稳步发展。

《收藏与投资》与我们矢志守护的为爱好艺术收藏投资的人提供最全面最贴合实际的帮助相关联, 它给读者以确定感、掌控感。所以, 即使艺术讯息漫天飞, 还是有人愿意买来一本“把握”在手中。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纸本封闭性只是提供了一种边界, 一种“不用再继续寻找了, 只需要它就够了”的边界。

静心倾听做学生最好的听众 篇10

关键词:教师,倾听,习惯养成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双向“听”的课堂:学生倾听老师讲课, 从中解惑进而收获知识;老师倾听学生回答, 从中答疑进而解决问题, 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中, 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倾听, 却忽略了教师这一方面的习惯与能力。其实, 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的前提下, 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 做“听”的有心人, 成为学生最好的听众。

一、做最“忠实”的听众

教师的倾听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不能加上自己的体验, 让想当然去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课堂中不能显得浮躁,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急不可耐, 恨不得替他们说。要先听学生把话说完, 然后再找出其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一一改进。关于倾听, 我想教师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忠实”:面带微笑, 专注地看着学生, 听清他们的回答, 听完他们的回答, 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 尽量让学生自己完善回答。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认为你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 他们会觉得如沐春风, 会越来越乐意向你倾吐。

二、做最“博爱”的听众

教师的倾听应该是最宽广包容的, 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不管是合理的或是可笑的, 教师要尝试接受所有的答案。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学会倾听所有的学生, 不论是优秀拔尖的, 或是默默无闻的, 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 都需要思考的过程、表达的机会以及老师的指导。

班级里有这么一位学生, 她学习非常认真, 上课一直全神贯注的, 语文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但是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她举手回答问题。我每次的提问, 她都默默地将头低下去。经过我多次的观察, 发现她总是习惯性地退缩, 缺少大胆发言的勇气, 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学习。于是在我的课上, 碰到有些难度的问题, 并且我认为她有能力回答的, 就不管她举不举手, 总是直接叫她回答。她虽然红着脸, 讲话也磕磕巴巴, 但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她渐渐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没问题, 班里的同学们也鼓励她、佩服她, 她越来越自信, 慢慢地, 自觉举手发言也多起来了。教师要成为最“博爱”的听众,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一种答案, 学会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 学会接纳、赞赏他们的观点。

三、做最“敏锐”的听众

倾听学生回答时, 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猎手”,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中传递的信息。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听取、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上, 收集各种信息, 把握稍纵即逝的契机来组织教学, 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捕捉错漏。在上《乌塔》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以后, 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 纷纷发表自己对乌塔的看法。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 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 画一画, 读一读, 然后, 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 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 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 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 乌塔这样出去, 她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 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你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 谈谈自己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 展开激烈的辩论。生1:我从书中知道, 在欧洲那些国家里, 人们的法治意识强, 治安措施好, 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生2反驳:乌塔这样做, 如果出现万一, 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生3:书中写道, 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 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 她的能力特别强, 能够化险为夷。生4: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 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 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这样的回答是一晃而过的, 教师一个不在意可能就会错过, 没有办法完善或纠正。所以,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错误, 引导学生通过重新思考、探讨等方法改正过来。

(2) 捕捉亮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生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问题或一句话, 为学生的需要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生所想要学的。

(3) 捕捉未尽之意。教师在倾听时, 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 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到底是肯定后的点拨, 是以此展开的议论, 还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有时候, 学生的回答往往点到即止, 不算错, 但总觉得“隔靴搔痒”, 没办法说到你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 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觉得某个人物怎么样, 他们往往会用一个词语或短句来回答, 让你不能满意。这时候, 教师当然不能轻易放过, 应该及时请学生帮着补充、完善。适时追问甚至自己抛出橄榄枝, 让学生未能尽意的回答更充实、更饱满。

《桥》教学中, 由于我的细细倾听,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老汉的矛盾心理理解不到位, 便有意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抓住“揪”“推”这两个形成强烈反差的动词,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并以此作为“问题”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景中, 和文本充分对话, 和故事中的人物充分对话。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对“揪”“推”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懂得了身负“党员”和“父亲”两种角色的老汉, 内心的矛盾、坚毅、挣扎、痛苦。但终究“党性重于父爱”!至此, 学生的视野不再只停留在文字上, 而是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慢慢地, 与作者的视野对接、融合, 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语文课堂, 因为有了教师细细倾听和适时的点拨, 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丰盈了情感的体验。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教师要试着放下浮躁, 静下心来细细倾听学生, 做他们最好的听众。师生之间满含交流与互动, 我想这才是更好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正德 尽责 静心 倾情 篇11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德”。当我们谈到“德才兼备”的时候,我们把“德”放在首位,因为我们都清楚:只有“德”具备的情况下,“才”才有意义。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业作了很好的解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德,它展露的是一种人格。所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智慧的启迪着,更是精神的熏陶者、美德的体现者、人格的影响者。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时刻对学生大讲“道”理,不如自己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所以,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行笃正、道德高尚的人。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他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示范性、导向性和互动性。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更为关键的是,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学生的价值取向。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责”。其实,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但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机器,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我们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经过我们的精心培养后能报效家庭、报效社会的“人”,是我们精雕细琢后的“作品”。因此,教育的岗位更应有一群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世人不会忘记一个弃“责任、道德”于不顾的教师———范美忠,因为他在地震中既不美也不忠的行为和言辞,遭人们的唾弃;当然,人们也将永远记住一个名字——张丽莉,为了保护身边等车的学生,她自己却被失控的车子碾过而导致双腿截肢;也有遭抢劫时死命护住学生准考证的湖北教师周玉兰等。正是因为这些教师时刻在心中牢记着“责任”两字,使他们在危难时刻总是以学生的利益为重。

再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静心”。作为一线的教师,对面高考和学校升学率的指标,我们倍感压力。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更是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上和学生一起到校,晚上等学生就寝后才回家,家人抱怨,孩子疏远。每当周末看见小区内邻居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去自驾游,我们也有过羡慕;看着人家小房换大房,我们也有过感慨;暑假本应属于我们的休息时间,却要用来接受这个培训,参加那个会议,我们也发过牢骚……但我们静心反思:其实,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面对学生们渴求的眼神、家长们信任的目光,我们心里所有的不快和牢骚都烟消云散,惟独记得的是曾经给过学生们的承诺:老师一定会陪你们直到走进考场,和你们一起去经受高考的检阅。因为我们深深懂得,那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和考验,那更是一种期盼。因此,面对这些物质的诱惑,我们惟有静心才能让自己默守这份清贫和安心。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倾情”。所谓倾情,就是对学生倾注我们全部的爱心。我们始终相信:爱是相互的。正是因为我们面前是一群生动活泼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学生,关爱学生成了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我们打心底里去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情感波动,关爱这些天真纯洁的孩子,也因此,更促使我们对这份教育事业的热爱。当我们去真心地爱我们的学生的时候,换来的是他们对我们严厉的接受,对我们批评的释怀,对我们唠叨的感恩。面对着彼此脸上理解的表情,师生间流淌的是暖暖的感动。

当我们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又将迎接下一届学生,我们还将重复着这单调而枯燥的生活。我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我们会走得更稳健、更踏实。

北海公园静心斋植物造景分析 篇12

关键词:景观,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1 静心斋基本情况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北部,西邻天王殿。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占地面积4 700 m2,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见图1,图2)。

静心斋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该园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1]。

2 园内不同景区的植物应用

1)不同的形状空间可以产生对比作用。例如整齐规则的空间院落与自由、曲折、不规则的空间院落之间,往往由于气氛上的迥然不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这种情况多见于北方皇家园囿中的园中园,静心斋便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入口部分水院呈规则的矩形,气氛颇为严肃。但位于其后的主要景区则是一个横向展开的不规则的空间院落,院内既有曲折的水池,又有林立的山石,加之树木葱茏,屋宇参差错落。当由严整的前院来到这里,顷刻之间气氛突变,犹如置身于蓬莱仙境。

我国园林多以建筑、游廊、墙垣围成既小且封闭的空间院落,这样的小院若不培花植树,必然流于光秃、单调,但花木过于繁茂,又将局促拥塞。地处北方的皇家园囿,由于冬季时间较长,气候相对寒冷,花木的品种较南方的私家园林则显得单一。为了求得四季常绿,多以松或柏作为景观的主题,倒也能显现出古朴苍劲的特点。在配置方法上,一般均忌规则而求自然。此外,树木的疏密应有变化和对比,取法于自然,使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错落,从而做到:虽由人工种植,却宛如自然山林[2]。

静心斋主景区的植物配置即是如此。树木主要集中种植在园子的西北部的假山之上。南临西侧的长廊,北靠全园的制高点叠翠楼,虽然植物种类及数量不多,但远观确有郁郁葱葱之感。在植物的种类上,乔木有油松、臭椿、桃树、海棠、侧柏等,灌木类有紫丁香、紫直小檗、迎春等。从结构上来看乔木灌木结合的较为合理。春有桃花、海棠、丁香的竞相开放,秋有臭椿的秋色叶,到了冬季落叶权种的特有冬态与松柏的常绿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幅别具韵叶的画面,若是赶上下雪,皑皑白雪挂满枝梢和屋顶,漫步园中更会有画中游的感觉了。海棠、迎春的应用还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玉堂春富贵[3]”的特色。

在主景区的长廊上向下望去,游客们都会被一株红彤彤的植物所吸引,这是一棵红枫。红枫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在北方园林中是不常见的,真可谓是既不失北方园林宏伟壮丽的气魄,又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情趣。

2)由主体建筑镜清堂沿回廊右转进入一个独立的小院落,这是当时皇太子读书的地方———抱素书屋。主体建筑为坐南朝北的三开间抱素书屋,其东面为一坐东朝西的配房,名作韵琴斋,顾名思义,是用以弹琴的地方。这样,两座建筑和南面、西面的围墙就围合成了一个近似正方形的院落。院落的大部分地方为一水池占据,尽管院落面积仅100余平方米,但水的灵气给整个院落增添了不少生气,也使游客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见图3)。

南面、西面的墙上布满了爬山虎。抱素书屋的正门的左前方种植了一棵君迁子,围绕着水池往南是一片竹子,接下来是一棵侧柏,在院落的南墙下则布满了竹子,院落的东边种植了两棵丁香和一棵国槐。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竹子的运用。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特定的人文内涵,竹为儒佛道“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文化意韵。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顶风雪、偃而犹起,竹节毕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竹子代表着淡泊、清高、正直的人格。所以我国古代文人喜爱在自己的住所旁种植竹子。作为皇子读书的地方,这个院落里种植竹子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听觉、嗅觉等感官。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并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觉,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借助花木为媒介而发挥作用的。例如在苏州的拙政园的听雨轩,就是借助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的[4]。又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就是借风掠松林之涛声得名的。这种手法在该院子中也有所体现。该院子有经典的四声合一之说,即朗朗读书声,袅袅琴声,潺潺跌水声和沙沙的风吹竹叶声。可以想想欣赏到上述的四声合一是何等的感觉。难怪有些书籍记载说乾隆皇帝只有在四声聚齐的时候才会光顾这个小院落,不得不佩服前人的造园手法之精湛。

3)静心斋中水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在该园中,设计者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水面分割为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因水的来去无源流从而可以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样以不同的水面为中心分别形成若干各有特色的小景区。除进入该院便能看到的第一个规则的水池外,其余的水池皆成自然式,且在池中种植了荇菜、水葱等水生植物,同时池中还养了许多花花绿绿的金鱼,这本身就是一副美丽的画面了。

从静心斋正门进入院子,沿方形水池往西是一相对独立的空间,从西门进去便会看到两处水池,这个区域主要起连接后院主景与前院的作用。该区的西北部种植了一棵国槐,如今已长成了大树,在国槐的下面散置了凤尾兰、“金山”绣线菊、紫叶小檗等,同时配以植株较高的紫丁香,颇有自然小群落的韵味(见图4)。

4)在静心斋门厅建筑的东立面墙体上布满了爬山虎,尤其从严整的前院中向后观望,给整个前院严整的氛围增添了些许轻松、活泼的感觉。在基础水池的周围石块上也都种植了爬山虎,而且长势控制的不错,如果爬山虎将池边的石头也都布满的话势必会有一种凌乱的感觉。

3 野生草花营造的景观

在静心斋你会发现一些展现生命力旺盛的例子。站在主景区的小桥上向南面的水池壁望去,会发现池壁上也“布置”上一些植物,仔细一看,原来是抱茎苦荬菜,地黄。在假山石上一些野花也时不时映入游客的眼帘,给整个园子增添了不小的野趣,也使这人造的假山石更有一番真实大山的感觉。

4 结语

园林中的植物可以起到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和加大景深的作用,在建筑前种植较为密集的树木,就是在一定距离内加进一重层次,从而使建筑退避在这一层次之后,这样,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感觉上却显得更深远。另外,透过枝叶扶疏的网络看某一景物,也是既有遮挡,又有显露,因而,还可因网络的疏密变化而分别获得程度不同的含蓄感[5]。

在某些情况下,茂密的树木甚至在限定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静心斋中主景区的西北部的树木即是如此。因为此处的建筑比较稀疏,以致不能有效地形成界面,依靠其前面的树木则能补偿建筑的不足,而在限定空间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上一篇:防治鸡啄癖下一篇: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