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产业

2024-10-26

杂粮产业(共11篇)

杂粮产业 篇1

小杂粮是小宗粮食作物的俗称, 泛指生育期短, 种植面积小, 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式特殊, 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小杂粮在锡林郭勒盟主要指蚕豆、豌豆、荞麦、糜黍、谷子、莜麦、芸豆等。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及膳食结构的改善, 小杂粮需求量越来越大, 名优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同时, 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为小杂粮产业发展与出口带来良好机遇。

一、锡林郭勒盟小杂粮生产现状

小杂粮适应性强, 从地理位置看, 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从自然条件看, 主要分布于生态条件较差的高寒山区和半干旱地区;从区域经济水平看, 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贫地区;从行政地域看, 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哪方面看, 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都适于种植小杂粮作物。

据统计资料分析, 锡林郭勒盟南部“六五”和“七五”期间, 小杂粮年均种植面积163.5万亩, 占年均总播面积的59%, 产量7033.6万千克, 占粮豆总产67%;到“八五”和“九五”期间, 在作物布局上, 除豌豆种植面积略有上升外, 莜麦作物大幅度下降, 糜谷作物基本上是不种。其小杂粮种植面积年均50万亩左右, 占总播种面积的25.6%, 产量5230万千克, 占粮豆总产的26.2%.由于小杂粮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加之引、育种和栽培技术滞后, 生产水平普遍较低。

二、我国小杂粮出口现状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 并一直以原粮出口为主,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大宗出口的小杂粮主要是芸豆、绿豆、荞麦、小豆、蚕豆、谷子、豇豆、小扁豆等。

1. 芸豆。

近年出口量在40~63万吨, 占我国粮食出口总量8.47%, 主要出口古巴、意大利、土耳其、南非、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主要来自云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

2. 荞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每年出口10~18万吨, 近年呈上升趋势, 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主要来自内蒙古、陕西、云南、甘肃、山西等省区。

3. 蚕豆

蚕豆曾主要是出口产品之一。出口量多达41万吨。主要出口埃及、日本、意大利、印尼等国。主要来自青海、内蒙古、河北、甘肃、云南等省区。

4. 糜谷

糜谷每年都有一定的出口, 但由于品种混杂, 异色率多而影响质量。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印尼等国。糜谷的主要用途是做鸟饲料。因为糜子籽粒有红、黄、白、黑、灰、花等多种颜色, 谷子籽粒有黄、红、黑等颜色, 鸟类喜欢食用。

三、锡林郭勒盟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

1. 地域优势

锡林郭勒盟农业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 锡林郭勒盟南部, 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这个地区不仅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 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如燕麦 (莜麦) 、荞麦、豌豆、蚕豆等小杂粮生产已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

2. 品质优势

小杂粮营养价值高、用途广。小杂粮作为医食同源的食品资源, 能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荞麦蛋白质含量不低于小麦和其他作物, 并含有其他作物所不可比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豌豆中含蛋白质24.6%, 淀粉58%;莜麦和糜子中含有蛋白质21%~25%, 脂肪4%~5%, 热量高, 耐寒耐饥。荞麦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软化血管和防病治病等效果, 被誉为“美容、健身、防病”的保健食品, 国际卫生组织认为“荞麦在21世纪将成为一种主要作物”;莜麦以其独特的食疗效果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此外, 小杂粮多种植于工业相对不发达地区, 生产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 其产品是自然的、绿色的, 是颇受人们青睐的天然食物资源。

3. 出口和价格优势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 在国内市场上价格可以高出其他作物数倍, 常常供不应求。

据统计, 我国小杂粮出口80~150万吨, 约占粮食占出口量的9.1%, 创汇3~5亿美元, 占我国粮食出口创汇总额的20%~30%。小杂粮出口价格优势也非常明显, 在农产品出口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杂粮荞麦、燕麦、大麦、高粱、谷子、黑麦等出口价格平均为254.5美元/吨, 杂豆、芸豆、扁豆、小豆、绿豆、豌豆、鹰嘴豆、蚕豆等出口价格平均为344.9美元/吨, 而大宗粮食作物大豆、大米、玉米、小麦等出口价格平均为173.8美元/吨。也就是说, 出口1吨小杂粮, 相当于出口2吨左右的大宗作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粮食消费的全方位营养, 一个以小杂粮为时尚的消费潮流悄然兴起, 从而增加小杂粮的消费量;另一方面世界小杂粮面积较小, 生产总量有限。根据小杂粮生产的地域性和劳动密集的特点, 发展小杂粮产业、拓宽国内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四、锡林郭勒盟小杂粮生产面临的问题

1. 小杂粮商品质量不稳定

小杂粮生产由于科技含量低, 缺乏商品意识, 加之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和经营, 小杂粮生产仍处于零星种植, 粗放经营的落后状态, 实用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品种上多以农家粮食品种为主,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速度缓慢;在观念上农民以粮食生产为目标, 致使小杂粮生产的优质率和商品率低, 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 影响小杂粮生产与销售。

2. 小杂粮食品加工落后

我国是世界上小杂粮王国, 也是小杂粮食品王国, 但市场既没有满足改善膳食结构需要的大众小杂粮食品, 也没有有益于膳食营养平衡的小杂粮营养食品。大多数产品为初加工品, 使用方法复杂、费时。这些情况更不利于国内小杂粮市场的开发, 也不利于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五、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1. 把小杂粮生产作为优势产业来抓

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应把小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抓, 利用农业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地恢复和发展小杂粮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以加工出口为龙头;示范引路、规范种植、系列开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的基本思路。面对前所未有的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大背景, 突破“数量农业”老观念, 树立“品牌农业”新思想, 突破地区粮食自求平衡的老观念, 树立“市场农业、比较优势”的新思想, 着眼国内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要, 推进小杂粮生产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进程。

2. 加强行业联合, 提高小杂粮在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小杂粮的生产、加工、出口等分属于不同行业, 缺少联合与协作, 影响小杂粮生产、出口及加工。因此, 在小杂粮产业发展中, 一方面要引导农民进行小杂粮生产和销售, 改变其销售无序状态;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引导小杂粮食品加工企业、外贸等行业与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 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不断开拓国内市场, 增加小杂粮产品类型, 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3. 建立小杂粮产业基地

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较为严酷, 耐旱、耐瘠的杂粮、杂豆与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 如荞麦、杂豆、马铃薯等作物均属传统保健品原料, 在国内市场有较高声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 市场对杂粮、杂豆需求量增加, 价格看好。因此, 调整作物结构, 扩大杂粮作物种植面积, 改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 提高品质, 区域发展, 适度规模是发挥半干旱地区农业资源优势,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4. 加大产后开发力度, 实现小杂粮加工增值

虽然我国是小杂粮生产和出口大国, 但由于对小杂粮产品加工利用研究甚少, 加之缺少合适的加工设备和技术, 所以小杂粮加工产品匮乏, 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产品的需求。因此要把小杂粮的初、深加工同小杂粮生产联系起来, 积极开发小杂粮食品资源, 立足国内消费, 着眼国际市场, 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杂粮系列加工食品, 努力将优质小杂粮产品变成各种各样集方便、营养、保健于一身的优质食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小杂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杂粮产业 篇2

立足粮食产业化 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燕之坊在2009全国大型粮油企业年会汇报材料 董事长杨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燕。首先感谢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安徽省粮食局,给予这个珍贵的机会,能向各位领导和参会的企业家,汇报燕之坊发展状况。瑞雪兆丰年,江淮大地以第一场雪的规格迎接各位贵宾,我们江淮儿女对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安徽省会合肥,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集加工、研发、销售和基地种植于一体的现代杂粮综合型企业,公司年销售各类杂粮及加工产品15万吨。是安徽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排头兵,中国杂粮协会理事单位,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 “全国杂粮知名品牌”。

在领导的关心和朋友们的帮助下,燕之坊近年来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发展。从创业初的年经营300万元,到08年实现产值近10亿元;从开始的3、5个人,到现有员工2600人;从简单的从粮食市场买货,到如今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类杂粮种植基地近30万亩,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在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种覆盖率、基地种植面积和产值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五个坚持”,发展粮食产业化,做大做强小杂粮事业。

第一、坚持农超对接,与大型商超连锁紧密合作,形成良好的产品销售通路和平台。超市连锁一直是燕之坊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我们以“基地(农户)+公司+卖场”的经营模式,以联营专柜的经营形式,与国际国内的商超连锁合作,在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易初莲花、华润万家、华润苏果、百佳超市等三十几个卖场系统、共计1200多家门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自建物流系统,在全国建立了8个物流分中心,保证了所有产品10天内能从所有种植基地直接

众人一条心 粗粮变成金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

进入到各大卖场。实现了产地与市场的快速对接,使广大城镇消费者能便捷地购买到全国各地的特色优质杂粮产品。

第二、坚持与种植基地农户紧密联合,带动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增产增收。我们一头连着千万农户,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燕之坊现有各类杂粮产品200多个,几乎含盖了杂粮的全部品种.为了从源头保证产品的品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燕之坊从创业始,就强化种植基地建设。我们采用合同订单,联建基地和自建基地的形式, 先后在安徽、山东、辽宁、内蒙、黑龙江、陕西、山西、甘肃、新疆、云南、江西、湖北等15个省,建立了30多万亩杂粮种植基地,直接带动了近20万农户实现了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户均年增收达3500元。很多基地的产品都通过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并实现了节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第三、坚持标准化建设,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杂粮具有品类多、品种杂、分布区域分散等特征,市场的需求和产地的原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对接信息的差异。为了让小杂粮产品走的远,走上广大城镇消费者的餐桌,燕之坊始终把标准化建设放在首位,实现分类存放、分别包装。2005年底,公司就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并率先建立了企业产品标准和产品流程控制执行标准,使小杂粮有标准可依。公司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内同行业首家通过四标一体认证的企业之一。

第四、坚持走创新之路,不断加强杂粮精加工产品的开发,延伸产业链。作为新兴的健康产业,杂粮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自古就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杂粮的产量占整体粮食的10%左右,并呈迅速上升的趋势;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和城镇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加强,杂粮因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保健性强,倍受现代营养学家推崇。

众人一条心 粗粮变成金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

燕之坊公司一方面通过在全国各大卖场建立的1000多家专柜,提供优质的杂粮展示和销售平台。同时,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出系列的、适合现代人健康要求的、杂粮精深加工产品。“燕之坊禅食”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单品十个月的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

2009年燕之坊投资3亿元,新建的占地150亩的粗粮食品工业园,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该基地建成后,年产能20万吨,形成集杂粮精选、杂粮休闲食品、杂粮饮品等完善的杂粮产品线,年产值近16亿元,解决2700多人的就业,带动产地10万多农户的近25万亩土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从事杂粮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第五、坚持走品牌化之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杂粮行业,由于其高门槛、高附加值,品牌宣传一直是经营企业的难题。燕之坊在创业之初,就狠抓展示形象统一、服务理念统一、产品包装和品牌定位统一,培养了消费者品牌认知,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品牌展示和优质的服务,逐渐使燕之坊的广告宣传转化为消费者的口碑宣传。“杂粮=健康”的理念,使燕之坊占据了有利的品牌竞争优势。

燕之坊公司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先后获得了全国杂粮知名品牌、安徽名牌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质量管理奖;被评为全国食品加工优秀龙头企业。

各位领导,燕之坊现在还是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虽然我们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更明白前面的路很远。白会长曾指示过,“小杂粮,大产业,杂粮行业大有可为”。真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前辈,能亲临燕之坊,给我们指导,给我们补钙,使燕之坊能在杂粮行业有更多的作为,顺利实现“公司在未来的五年里实现产值过30亿元,成为全国小杂粮行业的排头兵的规划”。能带动更多的农民兄弟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谢谢!

2009年11月13日

杂粮产业 篇3

摘要: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西吉县的杂粮豆类品种较丰富,主要生长在高海拔山坡地,大都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天然隔离条件好而无须使用农药,没有空气与水土污染及化学残留等问题,几乎都属于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同时,我县杂粮豆类大多种植在干旱高寒贫瘠地区,水土光热条件差,正是因为这种比较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部分杂粮豆类的高抗性。现代科学证明,这些杂粮豆类作物种子中都含有很高的抗氧化等功能性物质,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经常食用对健康有很大的益处。小秋杂粮的富含营养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发展小秋杂粮的生产对于促进西吉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秋杂粮;生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45

1 小秋杂粮的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位于东径105°14′,北纬35°14′,海拔1688~2633米,年平均气温5.3℃,≥0℃的积温2831℃,≥10℃积温为2168℃。无霜期120天,光照充足,年降水量427.9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9%,全县总面积3143.85平方公里。

1.2 生产现状

西吉县小秋杂粮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30公顷左右,最多年份可达523公顷,平均单产1460公斤/公顷,年播种面积占全县粮播面积的9.6%,总产占粮食总产的14.4%。主要分布在西部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根据对全县目前的生产水平和现实生产潜力分析,小秋杂粮生产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现种植的小秋杂粮主要有谷子、糜子、荞麦、豌豆、扁豆、蚕豆、莜麦等,且每个品种都有1个以上当家品种,其品种资源较丰富。

2 优势条件

2.1 资源优势

西吉县影响粮食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本县种植业项目选择重点是马铃薯、地膜玉米、小秋杂粮等秋作物,6、7、8三个月的降水高峰吻合秋作物生育期需水需求,配有集水补灌措施,可在干旱时进行补灌,通过集雨补灌措施可极大减轻旱灾危害,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光照、热量充足,土壤多以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全。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极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发展小秋杂粮的潜力较大。

2.2 技术优势

西吉县从事雨养农业历史悠久,群众对种植以马铃薯、地膜玉米、小秋杂粮等为主的秋作物选择性高,加之近年来各类科技入户、百万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的大力实施,总结推广的马铃薯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设施拱棚蔬菜栽培技术、设施香菇栽培技术、露地冷凉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地膜玉米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胡麻高产栽培技术等“十项关键技术”农民群众已基本掌握,丰产栽培经验丰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吃苦、有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3 组织管理优势

西吉县近年强力推进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已成为西吉县的主导产业,西吉县政府已把地膜玉米、地膜马铃薯、胡麻、小秋杂粮的生产作为种植业2020年远景目标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全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项目的培训和实施,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

2.4 技术基础优势

2000年成功实施的国债旱作农业项目,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攻关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批科研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出适合旱作农业发展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模式、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模式、旱作农田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模式、脱毒马铃薯繁育技术模式、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取得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相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和经验,实践总结了适合我县旱作农业发展需要的八大技术模式,为大面积开展推广小秋杂粮生产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不同技术模式示范、试验园区

针对西吉县旱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发展小秋杂粮必须要根据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区域性规划,集中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发优良品种。应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核心示范、试验园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枢纽、高新农业技术品种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展示平台、强势企业的发展中心、农业科技教育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管理的样板;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农业转变,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力争把我县建成小秋杂粮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区内,将重点引进转化当今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示范推广国内外最新最优品种,使新品种覆盖率达到100%、技术到位率达到100%、水分利用率达到80%、科技贡献率达到70%、园区经济效益高于周边农户30%、范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周边农户20%。由此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2 发展小杂粮的基本思路

一是针对发展条件,选择不同类型的农艺措施和主导产品,走“一村一品”、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发展具有特色的小秋杂粮生产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定位发展方向,确定小秋杂粮区发展目标、规模,创建种植新品牌;三是根据杂粮区内的自然条件、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府集中支持引导力度,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下大力气,强力推进;四是总结当地现有的发展小秋杂粮农业新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阶梯推进,逐步推广,使农民群众切实掌握发展小秋杂粮的新技术。

我国杂粮产业化还有多远? 篇4

何为杂粮?传统意义上的杂粮是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5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荞麦(甜荞、苦荞)、燕麦(莜麦)、大麦、糜子、黍子、薏仁、籽粒苋以及菜豆(芸豆)、绿豆、小豆(红小豆、赤豆)、蚕豆、豌豆、豇豆、小扁豆(兵豆)、黑豆等。由于杂粮一般耐旱耐贫瘠,所以我国杂粮种植区域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下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区。栽培面积较大的杂粮有荞麦、燕麦、大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和蚕豆等,其中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蒋志毅告诉记者,杂粮的“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品种多,形如益海嘉里杂粮部的产品种类形形色色有60多种,成为益海嘉里各部门中产品种类最多的部门;第二是指杂粮的种植规模都比较小,一个品种的年产量很少上百万t,一般几十万t或者几万t,例如绿豆全国仅有五六十万t,薏仁米全国才30万t。产量小也是导致杂粮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根据我们估计,我国整个杂粮的产量在2 000万t左右,但由于我国杂粮的种植一直处在人种天养的自然式发展状态,所以接下来在杂粮的播种面积和整体产量方面增长有限,还有可能会下降。另外,近些年来国家对主粮的种植补贴和最低保护价也使得农民种植杂粮和主粮的收益比有所差距,如果农民种植杂粮收益没有种植主粮收益高,自然会转向种植主粮。2009年绿豆、红小豆、薏仁米价格疯长,主要原因是其种植量下降,供给量小造成的。”蒋志毅分析到。

中国是世界杂粮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中国的杂粮在国际市场非常畅销,这也使得杂粮成为出口量仅次于花生的第二大农产品。中国的荞麦对日本来说是首选,据统计,日本荞麦消费量为11.6万t,而该国自身生产荞麦仅有2万t,缺口较大。目前荞麦出口价格不断攀升,由260美元/t升至600美元/t。黑龙江产的红小豆也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外市场格外走俏。另外,甘肃省的小扁豆也成为法国大餐中的重要选择。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杂粮原先是以出口为主,国内消费为补充,所以过去由国外进口商来决定杂粮市场价格;但目前,国内消费杂粮数量越来越多,逐渐与国外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国内市场价格开始逐步引导国际市场价格,这充分说明国内对杂粮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益海嘉里杂粮业务部总监蒋志毅访谈内容:

Q:目前我国的杂粮发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A:目前我国的杂粮发展在产业政策、种植品种和技术及研发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国际上,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杂粮产业都发展得比较好,消费也都比较成熟,豆类的杂粮,每个月人均消费量超过1 000 g,尤其是印度有不少素食主义者,一个月食用杂粮的数量能达到十几千克。他们有专门的杂粮协会来组织和带动杂粮的产业化发展。而目前我国对杂粮的发展还不是特别重视,对杂粮没有任何的种植补贴和保护价,使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挫。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杂粮品种的退化。由于没有专门的杂粮育种科研机构(目前全国只有一两家科研院所研究杂粮),我国杂粮种植主要是靠农户留种或者轮作种植,所以退化现象比较严重。拿绿豆来说,绿豆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生产绿豆芽,但目前我国的部分绿豆在生成绿豆芽的过程中存在烂根现象,这就是农户在种植时轮作不充分造成的。又如“天津红”红小豆原先在日本市场比较走俏,但现在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了,除了管理不善、掺假原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品种退化。张家口绿豆原先也在东南亚华人圈子比较出名,但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Q:您对我国的杂粮发展有何建议?

A:希望国家加大对杂粮产业的重视,比如对杂粮种植实施补贴和保护价政策;国家可以像主粮一样每年公布杂粮的种植面积、产量等,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户种植杂粮提供参考,也可以防止流通环节的囤积,有利于稳定杂粮价格。同时,也可以适当放松杂粮的进口要求,加大对一些产量较小的杂粮的进口。另外,科研部门应该加大对我国杂粮新品种的研发力度,促使杂粮不断前发展。

Q:杂粮食品的发展趋势如何?

A:方便化和杂粮深加工是下一步杂粮产品主要的发展方向。杂粮之所以受众小,其原因也主要是吃起来不方便,比较费时,如何使杂粮产品在食用时更方便、更快捷,是我们杂粮生产厂家主要去做的。另外,如何科学地引导消费者消费杂粮,也是至关重要的。

Q:您觉得我国将来会发展订单杂粮吗?

A: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发展,因为每个农户杂粮的种植面积比较少,企业跟每个农户都签订合同也不现实。在东北会比较合适,因为东北有一些大型农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也比较大,我们公司会考虑从农科院引进好的品种,选择适合的地方,争取在这方面做一些突破,也使产品在质量上得到可靠的保证。

Q:2010年的气候环境对杂粮的产量有影响吗?

A:2010年的气候对杂粮影响不是很大,涝灾主要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西北等杂粮主产区域并不受影响;春天的倒春寒虽然对当时杂粮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5、6月份主产区的高温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倒春寒带来的影响。

Q:行业内有人说恢复杂粮期货会使杂粮价格变得稳定,您认为应该恢复杂粮期货吗?

A:原先的杂粮期货主要是绿豆、红小豆等,由于杂粮期货规模比较小,所以很容易被操控,这也是杂粮期货被叫停的原因。稳定价格主要还是要靠国家对杂粮产业的重视和指导,就我国目前来说恢复杂粮期货是比较困难的。杂粮期货也有其他国家做得比较成熟的,例如印度,除了有几个大品种杂粮是做独立的期货外,其他的小品种都是合在一起做的。

Q:作为国内比较著名的杂粮品牌和企业,您能介绍一下益海嘉里杂粮业务部的发展情况吗?

A:杂粮部门成立于2008年,我们除了做传统意义上的杂粮外,也包括大枣、芝麻、枸杞等农特产品。我们主要生产的小包装杂粮有“香满园”牌和“金元宝”牌,同时也给一些大型的食品厂提供稳定的杂粮原料,另外还做一定规模的出口,目前整个杂粮规模将近20万t。小包装是新品种,预计2010年我们的小包装杂粮能做到2万t左右。

“香满园”是我们杂粮的主要品牌,其主要强调“原产地、珍品”的概念,例如薏仁米主要选自贵州、云南的优质生产基地,绿豆主要用白城的大莺歌绿,其他的每一种杂粮也都选自特定的原产地。25kg的“金元宝”品牌杂粮主要是供给超市的杂粮转区和其他一些现代渠道。

Q:益海嘉里将来会做有机杂粮吗?

A:根据市场需要,我们也会做有机杂粮,不过目前我国有机杂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部分企业有机杂粮的产品和认证证书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另外,真正的有机产品品相可能会比较差,籽粒比较小,但目前国内的消费者对杂粮的品相还比较看重,所以说我们在生产有机杂粮产品方面还是比较慎重的。目前,我们的荞麦面等杂粮面即将上市,我们希望在杂粮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杂粮营养成分介绍

杂粮含有主粮中没有的一些营养物质,部分主要杂粮的营养成分如下(资料由益海嘉里杂粮业务部提供)。

荞麦:

甜荞籽粒含蛋白质15.5%~16.6%,脂肪2%~2.8%,淀粉66%~71%,其中抗性淀粉最高可达8.5%,并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和镁、钾、铜、铁等矿物元素,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叶绿素和芦丁的含量也较其他品种丰富。苦荞籽粒含高活性蛋白约11.74%,含有9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80%左右,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荞麦的重要功能成分是黄酮、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谷子:

小米的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42%,高于稻米、小麦和玉米,其中的人体所需氨基酸含量较为合理;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5%,对于防治动脉硬化有益;碳水化合物含量

72.8%,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较高的维生素含量对于提高人体抵抗力有益,并可防止皮肤病发生。吃小米能开胃又能养胃,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也很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糜子:

糜子米中蛋白质含量相当高,一般在17%,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之一。

燕麦:

燕麦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纤维素等5大指标均居杂粮首位。其医疗保健价值高,能预防和治疗由高血脂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青稞:

青稞味甘咸,性微寒,平凉滑腻,无燥热。益气补中,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据《本草纲目》记载,青稞入药可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泻。黑色青稞含硒,可有效防止肝病以及肿瘤的发生。

薏苡:

薏仁米是历史悠久的粮药兼用作物,《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文献指出薏仁米含有薏苡素,薏苡酯以及维生素B、E和谷甾醇等有效成分,有解热镇痛和降低血压的作用。现代中医常用薏苡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及胃癌、直肠癌等病症,还用于肠炎、肝炎、皮炎、高血压等病的辅助治疗,医用范围之分广泛。

芸豆:

芸豆的营养丰富,籽粒蛋白质是全价蛋白质,每100g的芸豆籽粒中含蛋白质23.1g,人体所必需的8中氨基酸含量齐全,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较高。芸豆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一种滋补食疗佳品。

绿豆:

绿豆是一种高蛋白、中淀粉、低脂肪的药食同源作物。每100 g干物质含有22~26 g高蛋白质,是禾谷类的2倍。含淀粉50 g左右,膳食纤维6.4 g左右,脂肪含量很低仅占1%。此外,绿豆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维生素B1是鸡肉的17.5倍,维生素B2是禾谷类的2~4倍,并含有维生素、铁、硒、锌等微量元素。C&O

王氏杂粮煎饼 篇5

每天早上的学校是最热闹的,不说补作业的催作业的坐看好戏的人的种种神态,单说他们手上拿的早餐就已经异彩纷呈。普通点的,有楼下卖的鸡腿汉堡,吃的人一边叹息又涨价了,一边暗骂里面夹的肉越来越少。抱怨完了,第二天见他,手中拿得依旧是那个。还有就是孜然夹馍、韭菜包子、培根蛋饼之流,这类人吃得陶醉忘我,全然不知道旁边人闻着那味道,怎一个销魂了得。那各种面包的人也不在少数,总有那么一个两个人吃之前先要把面包蹂躏一番,压扁了吃也好,撕开了吃也罢,死相各异的面包终究还是匆匆忙忙也落入他肚中。

而我的早餐,是这众多早餐中不可忽视的一朵奇葩。那是妈妈亲手料理的煎饼夹菜,后桌同学增雅号“王氏杂粮煎饼”。

暂且按下那五味陈杂的味道不说,先看看这样子。保鲜袋装着的,如果没拿好,就会有红红的辣椒油流出来,兼有没夹紧的豆豉或其他菜一块。吃的时候无从下手,吃完了不仅满嘴流油而且满手油渍。

再说那味道,千辛万苦地剥开保鲜袋,咬上那么一口,那可真是酸甜苦辣,样样皆有。我就奇怪妈妈到底是往里面夹了什么,打眼一看,煎饼本身是混了核桃粉(说是补脑子)做出来的。往里再仔细一瞅,首先看见就是被整棵夹进去,压扁了的一颗白水煮鸡蛋。再看就是什么都有了,前一天的剩菜或是今儿早上刚煎的鳕鱼,于我妈看来,大概是没有什么不能往里夹的。豆腐乳和蓝莓酱共舞,三文鱼和土豆丝一色,肉松与奶酪齐飞。总而言之,没吃过我妈做的饭,你就不知道中年妇女的想象力。

这是主菜,与之一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配菜,这可就比主菜好看好吃多了。如果煎饼的油太大,会有早晨鲜榨的果汁或是菊花普洱茶。说到菊花普洱茶,我妈最大的爱好就是把两样茶放在一起泡,你要说她这是浪费好东西,她只会一翻白眼,你懂什么,这叫双重疗效,双管齐下!再者还有培根和金针菇、生菜、香菇等一起做出来的加餐,用牙签扎起来,虽比不得外面的,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每天早上,我带着一兜的早餐,不得不说是丰盛。坐在一兜拿着自己买的面包、汉堡、菜夹馍的同学中,一边抱怨着“王氏杂粮煎饼”的难吃,心下却渐渐了然。难吃又怎样呢?那是我妈做的。承载着浓浓爱意的早餐。

嘉宾点评

表现母爱的文章很多,但大都比较沉重,而且有些模式化,了无新意。这篇习作笔调轻松,语句诙谐,选材新颖,视角独特,颇有点与众不同。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每日早餐,在作者笔下,母亲亲手调制的早餐简单粗陋,随意性强,作者戏称为“一朵奇葩”,同学赠雅号曰“王氏杂粮煎饼”。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作者渐渐感悟出妈妈的早餐其实是别具匠心的苦心之作,它溢满了浓浓的爱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水到渠成,突出了主题。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文章达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主持人点评

写文章真的不难。你看一个小小的煎饼,就让作者成就了一篇美文。本文的语言朴素本色、幽默灵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老道流畅,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

同样,情感的抒发真实、自然,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声,毫无斧凿雕琢痕迹。如抱怨汉堡涨价、夹肉渐少,这么真实有趣;“难吃又怎样呢?那是我妈做的”,多么自豪幸福;“没吃过我妈做的饭,你就不知道中年妇女的想象力”,多么俏皮可爱;“一边抱怨着‘王氏杂粮煎饼’的难吃,心下却渐渐了然”,多么“虚伪”而又富有童趣。

记叙文贵在细节描写。本文写学校早晨的热闹非常精彩传神,从同学们早餐的食物着笔,通过细节刻画,不管是“压扁了吃”还是“撕开了吃”,不管是煎饼拿着流油,还是吃完满嘴流油,把吃相写得活灵活现,一个个人物和画面如在眼前。

本文运用技巧相当娴熟,同学们的早餐和自己的早餐的对比;写自己的早餐的“样子”“味道”“主菜”“配菜”等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同时在介绍煎饼时,同学们送的雅号、妈妈的解释、自己的感受等这些都熔铸在一片小小的煎饼中,显得巧妙自然。

与其说“王氏杂粮煎饼”这里有母爱,毋宁说这是作者感受到的平凡、真实、有趣又幸福的生活。阅读本文,心情畅快,更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与羡慕之情,也许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就是吃“王氏杂粮煎饼”的缘故吧!

杂粮产业 篇6

近年来, 沁县按照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 立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优良的自然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中国小米之乡”品牌, 大力发展以“沁州黄”谷子为主的杂粮产业, 推动了沁州黄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 沁县“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为0.67万hm2, 总产量为2 500万kg, 市场销售产值达到1.5亿元,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 000元, 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1. 坚持科学规划, 扩张产业基地

近年来, 沁县把“沁州黄”谷子作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作为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主抓手,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全力支持, 做优做强。根据“沁州黄”谷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在全县推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扩展, 推广普及沁黄2号优良品种和配方施肥、化控间苗、精量播种、有机旱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绿色种植、有机种植模式, 建成集中连片千亩 (1亩=0.067 hm2) 核心示范基地10个、良种繁育基地2个, 发展种植大户180多户, 形成以东、西两山、漳河、圪芦河、白玉河为主的“五大种植区域”。2011年实施了“沁州黄”科研育种示范试验基地建设项目, 新发展富硒小米333.33 hm2、高钙小米200 hm2、高蛋白小米200 hm2、高叶酸小米333.33 hm2, 全县有机“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为0.13万hm2、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为0.53万hm2。

“十二五”期间, 沁县将以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第一县”为目标, 全面实施沁州黄谷子有机基地扩展工程, 全力推动沁州黄小米标准化、有机化、规模化发展, 全县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为1.33万hm2, 市场销售、加工转化率为75%以上。

2. 坚持龙头带动, 发展循环产业

沁州黄小米 (集团) 公司是全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单位、山西省优势农产品谷子基地示范企业、长治市“513工程”承载企业。沁县以山西沁州黄小米 (集团) 公司为龙头,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实施“沁州黄”谷子“五统一”管理机制, 即统一品牌, 统一规划, 统一供种供肥, 统一技术规程, 统一加工销售, 辐射带动种植农户4万多户, 户均收入为2 000元以上。

为了提高“沁州黄”谷子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 沁县与中国农大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聘请中国农科院谷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刁现民、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专家郭顺堂、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陈瑛等权威专家, 实施了沁州黄小米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工程。以沁州黄小米 (集团) 公司为实施主体, 规划实施了“谷子爱”婴幼儿、中老年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目前, 总投资1.07亿元的“谷子爱”万吨婴幼儿营养小米粉生产加工项目已全面建成, 新产品于2010年11月在北京成功上市, 各项指标经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全项合格, 通过QS质量认证, 被营养专家誉为“全价植物营养”;总投资1.5亿元的“谷子爱”万吨中老年营养小米粉产品加工项目, 已完成规划设计、产品研发、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延伸产业下游链条, 开发实施米糠加工保健品、谷秆加工草粉饲料、边脚料加工畜禽饲料、肉猪、奶牛养殖等项目, 把沁州黄谷子“吃干榨尽”, 实现“沁州黄”产业的“全面循环”。

3. 坚持政策扶持, 强化发展支撑

一是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沁州黄产业开发工作领导组, 负责沁州黄谷子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技术推广、市场开发、困难攻坚;二是制定实施了沁州黄谷子种植基地补贴政策, 对有机沁州黄谷子种植基地实行谷子、土豆、大葱三年轮作倒茬, 倒茬期间, 对种植农户每0.067 hm2补贴300元, 并实行有机谷子补贴7元/kg、绿色谷子补贴5元/kg的收购保护价。三是帮助龙头企业进行市场融资, 争取国家贷款贴息政策, 支持企业筹措建设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5 000多万元, 支持沁州黄谷子基地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工程和保鲜库建设。四是组织工商、质监等部门持续开展了“沁州黄”产品维权打假专项行动, 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五是选聘“企官”入企帮扶, 从涉农部门选调了一批机关干部、技术人员, 帮助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市场营销。实施沁州黄谷子种植“科技入户工程”, 对种植户每年轮训1次, 每户培养1名谷子种植能手。提高了沁州黄谷子科技种植水平。

4. 坚持市场引领, 创建知名品牌

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7

世界上的杂粮种类数中国生产最多, 并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出现需求量逐年增大的趋势。而中国多地小杂粮生产仍使用多少年来一直延用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 表现为单个品种产量低、收效低、种植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从生产到销售整个流程落后等诸多问题,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尽管各地杂粮具有不同的产业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却没有做到优势互补, 距离大产业的形成还相差甚远。

1.1 主多杂少, 主杂并存

在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中, 表现为以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 小杂粮为铺。虽然小杂粮具有营养丰富、绿色环保、品优、质良、保健功能强、食品、药品等广泛使用等特点, 已受到全球市场宠爱, 但主粮独大格局并未打破, 主杂的种植比例不合理的局面依然难以得到改变。

1.2 南弱北强, 大小不均

由于地域的优势不同, 国内外市场上的小杂粮产品中, 多数强势的产品在北方,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 杂粮主产带已成为很多北方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而南方受自然环境的条件限制, 适合小杂粮种植的土地并不多, 不可能大面积种植, 只是农民个人分散种植, 形不成规模。

1.3 小杂粮市场走向快车道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风险

受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影响, 多元化的经济市场变化莫测、出现诸多无法预测的难题。一是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出现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 个别品种甚至出现了滞销, 给小杂粮市场留出了更大的空间。二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人重视保健, 小杂粮的诸多好处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认同。缩小主粮和杂粮在人们生活中的比例, 增加杂粮的日用消费, 杂粮及其产品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和喜爱, 所以增加杂粮市场的供给成了必然趋势, 未来小杂粮需求量一定会与日俱增, 为兴胜小杂粮产业奠定了基础。三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发达国家市场的经济环境变化多端、不确定性、风险预测的难度在加大, 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不可控的风险也在加大, 必需面对发展与风险共存的挑战。

2 小杂粮未占领市场优势的原因

2.1 小主体的杂粮生产与产业化大市场难以匹配

各地的小杂粮生产、加工大多数徘徊在中低档的水平, 一些特优美、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太少。销售到各大市场销售网络不畅通, 没有真正激活杂粮的产能。存在小主体的杂粮生产和产业化大市场不能匹配, 导致农民种植的小杂粮收益不高, 产业低迷, 离产业的做大做强还很遥远。

2.2 小杂粮产业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国内的最南端天涯海角到最北面的边陲小镇, 都存在小杂粮产业小规模发展、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程度、市场流通缓慢、品牌多而不强、全球市场低占有率等问题突出。造成生产出的产品附加值低、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小, 一大部分仅限于本地和餐桌。当地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率低, 成为小杂粮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3 尽管多地出台不少优惠政策, 但力度不够大

在各地可以看得见各种各样的专卖店, 而其中杂粮专卖店少的可怜。虽然一直在培育具有发展前景好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但受到地域和环境等因素制约, 加上生产者的思想和加工技术不能与时俱进, 附加值低, 销售低的传统产品多。目前还处在产品种类少, 品牌杂, 盲目生产的不理想水平。

2.4 小杂粮虽好却走不出产区

2.4.1 以产量大省山西为例

在国内外的展销会场, 口鲜味美、花样众多、工艺精美的山西杂粮小吃受到国内外的客商青睐和赞誉。可是, 得到的结果是“会场上能买到, 在其他地方就不容易了。比如:莜面鱼鱼、窝窝、苦荞烧饼、苦荞凉粉、用黍子做成的黄糕等加工好的多种杂粮产品, 在许多市场上很少见得到。”

2.4.2 杂粮未经过加工直接销售

小杂粮的食品加工, 只有在主产区内, 部分人员会做成食品食用。随着人们进入到快节奏的生活时代, 根本没有时间来研究小杂粮的各种做法, 由于不知道怎么做便放弃, 给食用者带来不便。传统杂粮加工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得不到发扬光大。

3 对策

3.1 政府主导建设小杂粮高效农田

一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为保障, 采取节能高效、绿色环保技术模式, 对农资及专业化耕种收的社会化服务进行补助。二是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加大各地优质杂粮开发力度, 强化名优特杂粮品种的提纯复壮, 严格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加快研发“三高”产品, 即产量高、附加值高、知名度高的小杂粮产品。建设各类品种独立的高标准生产基地, 为小杂粮做成大产业打下良好的根基。三是采用高标准、大规模、科学化栽培新技术, 对有机、无公害产品增产模式进行攻关。把施肥、用药、灌溉等环节做细做好, 让农民种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灾能力强的品种, 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3.2 凝聚科技、金融、人才, 找到制约发展突破口

3.2.1 加大科技资金投入, 繁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要快速大范围推广使用效益好、产量高的多种新型栽培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 创建高新科技园区, 提高生产标准, 生产出质优价高的产品。

3.2.2 大力实施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推广

邀请国内外专家对重大技术进行科研攻关, 实现引进先进技术和国内高新技术的融合。推行专家承包县区、技术员承包农村的模式, 对农民种植全过程进行培训指导。加大农民使用新技术补贴力度, 提高科技转化率。

3.2.3 招贤纳才

让各地农科院人才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 对各种杂粮的种植资源进行科学论证后进行优化配置;筛选出品优、质良、前景好的杂粮新品种;形成一套杂粮高产、栽培技术高效、农机农艺先进的配套完善的高标准高质量新体系;对小杂粮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攻关, 建立配套齐全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化体系, 在生产杂粮的优势区域推广使用, 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3.3 完体系, 建平台, 为解决小杂粮产业发展开辟新路

3.3.1 搞好农贸对接, 加快市场产品转化率

进一步推动大市场与田间地头市场、小微型集散地市场、物流统配中心之间的合作。构建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 主要产地小微市场成为其中环节点, 形成科学、高效、多功能小杂粮产品市场流通网络。

3.3.2 大力实施电子信息进农村服务

让实用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到村入户。一是积极组织“杂粮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进农村、进农户”活动, 在田间地头用好物联网技术。推广“农校 (院、所) 合作、农企合作、农超合作”, 实现低流通成本, 农产品销售速度加快的产销一站式的合作共赢模式;二是建设电子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 为从事小杂粮生产经营者随时提供了解政策、法律援助、及时掌握全球市场动态信息、各项先进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全天候信息服务。

3.3.3 扩大三农特色信贷业务, 为杂粮产业提供资金

高效率使用信贷资金, 帮助农户和农企改善种植条件、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杂粮品牌知名度, 为生产、加工、销售特色小杂粮产品的农户和农企快速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

3.3.4 建立杂粮低、中、高市场销售网络

在国内、外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杂粮产品流通体系,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盟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沟通城乡的杂粮产品的连锁销售点、形成具有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依附信誉好流通快的现有各类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型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特色农产品专卖店, 为产量大、品种全、质量好, 有广阔前景杂粮的地域配建功能完备的杂粮运销中心平台。借鉴国际上先进理念和科学的运营模式提供一条龙服务。

4 出政策, 引资金, 注活力

一是各地不仅要多出台惠农政策, 还应保证用于三农的资金只增不减,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支持杂粮产业开发。二是扩大开放, 从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 用好专款的同时, 吸引其他行业的资金对小杂粮产业实施共同开发。努力争取国家和各地政府支持杂粮产业的开发。借中央为扶持农业采取宽松金融准入多项优惠政策的东风, 全方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让社会资金投入到杂粮生产上来, 使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得到完善。提高农民、农商投身小杂粮产业的积极性。

5 破壁垒, 创名牌, 活市场

5.1 强优势壮产业

一是政府、企业、农民都要用尽心思, 想出良策, 形成合力。冲破区域限制,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将各地资源优势进行整合, 通过优势互补, 为小杂粮产业强势发展找出新方法新路径。实现省与省之间联营, 做成大集团, 重点发展优势杂粮, 实现各地小杂粮产业的潜力优势快速向经济效益优势转化。二是把原粮通过先进的工艺流程实行深加工, 使杂粮真正变成方便、快捷、附加值高受大众欢迎的健康产品。延伸杂粮特色产品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行业的优势产品, 将小而弱的杂粮产业通过升级改造, 使其进入强势行列。

5.2 实施用优势创名牌战略

一是开展各地杂粮优势产业的共同合作, 联合开发。在此区域交汇处建设运行效率高、信誉度好、有超强竞争力的杂粮产销中心, 打造名牌基地。二是加快认证体系建设。让更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杂粮健康产品, 通过认证后, 成为标志性放心产品进入市场, 更好地、最大限度发挥品牌效应。

5.3 抓住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培育国内外新市场

杂粮产业 篇8

1 生产现状

榆林市是全国小杂粮优势生产区, 常年种植面积320万亩, 平均亩产81.5公斤, 总产量26万吨, 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1%, 居全省第一。目前, 全市小杂粮无公害基地认证14.5万亩。知名的横山大明绿豆、粒大、色艳发芽率高, 被誉为"绿色珍宝", 米脂小米"汁如凝脂", 三边荞麦"衣食同源", 榆林红小豆有"红宝石"之称, 神木芸豆称"百鸟蛋王", 府谷靡子"医膳同功"。30多家小杂粮加工企业年创汇1亿多美元, "横山大明绿豆"、"米脂香米""五国园小杂粮"、"四妹子小米""三十里铺杂粮"等文明国内外。2007年9月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 可由世界荞麦协会认定中国榆林为世界红花荞麦产业化示范先进区;认定中国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认定中国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12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评先出了小杂粮系列产品金奖99个。2008年全市示范种植的小杂粮平均单产较传统方式增产36.1%以上, 米脂县千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247.1公斤, 府谷县千亩糜子平均亩产达到243.2公斤, 神木芸豆亩产205公斤, 定边、靖边甜荞亩产164.6公斤, 苦荞亩产273.4公斤, 横山黑豆亩产207.7公斤, 吴堡高粮亩产567.3公斤。

2 品种资源

我市是国内小杂粮种质资源富集区和优势产区, 保存种质资源3000多份, 栽培品种16类131个, 其中谷子25个、糜子18个、黑豆22个、芸豆15个、燕麦1个、豇豆7个、绿豆5个、红小豆5个、蛮豆2个、本地高梁3个、扁豆4个、豌豆4个、荞麦15个、西米2个、本地软玉米2个、蚕豆1个。

3 区域布局

全市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石山区。糜子主要在府谷、神木等县丘陵区;绿豆主要在横山、佳县、米脂、子洲、绥德等县丘陵区;谷子主要在米脂、绥德、佳县、子洲等县的丘陵区;荞麦主要在定边、靖边的白于山区;黑豆主要在神木、横山等县的丘陵区;其它小杂粮各县区均有分布。

4 存在问题

4.1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新品种推广速度缓慢, 使许多名优产品质量下降, 影响市场竞争力。

4.2 基地集约化程度低, 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 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4.3 栽培技术落后, 投入较少, 单产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

4.4 加工水平低, 精深加工企业少, 缺乏宣传, 没有真正打开消费市场。

5 开发利用途径

5.1 搞好良种繁育。

在府谷、定边、横山、米脂、佳县等县, 建立荞麦、谷子、糜子、豆类等4大类15种名优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 年生产良种215万公斤, 为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提供良种保证。

4.2建立品种展示园。2008--2010年每年在定边、横山、市原种场建立三个小杂粮品种展示园。分别选择100亩土壤肥沃、有灌溉条件、交通方便的耕地, 征集国家审定的全国名优小杂粮品种和市内名优品种进行保护性繁殖和高产栽培展示, 开展小杂粮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选育名优小杂粮良种, 充实小杂粮品种资源库。

5.3 创建高产样板田。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采用最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 最大限度的挖掘其生产潜力, 努力创造出不同土地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的高产典型。每县 (区) 每年建立1个创建高产样板田, 种植面积30--80亩, 共建立500亩8大类小杂粮创高产样板田。每类小杂粮选择1--3个名优品种, 每个品种种植10亩, 并邀请全国小杂粮专家进行侧产评估, 总结完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5.4 建立高产示范区。

在小杂粮生产区, 结合集成技术推广, 建立高产示范区, 为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和典型。2008年, 重点抓5个千亩高产示范区, 其中在横山建立千亩绿豆示范区、米脂建立千亩谷子示范区、定边建立千亩荞麦示范区、佳县建立千亩红小豆高产示范区、府谷建立千亩糜子高产示范区。2009年扩大示范区面积, 抓好5个5000亩高产示范区;2010年抓好5个万亩高产示范区。

5.5 建立标注化生产基地。

根据全市小杂粮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 建立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 对小杂粮实行全程标注化管理。2008--2010年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60万亩、150万亩、25万亩。加强标注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 推动标准入户。

5.6 发展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横山外贸进出口公司、靖边新田园、府谷天漠、米脂"三哥哥"、神木"丰禾五谷"5个有规模、有市场、有基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杂粮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 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大以小杂粮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促进小杂粮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打造"横山大明绿豆"、、"定边荞麦"、"米脂香米"、"府谷糜子"、"榆林小豆"等品牌,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耘, 刘占和, 王斌等.榆林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7.

白城市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9

1 杂粮生产在白城市农业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1.1 杂粮生产是白城农业的优势和特色

杂粮素来与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并称, 而且是优质粮食品种。一是杂粮是节水、抗旱、避灾、救灾的首选作物, 因为杂粮具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的特性, 恰好与白城干旱的气候特点和瘠薄的土壤条件相适应, 尤其是在旱灾较重的年份, 种植杂粮的比较效益往往高于其他作物。二是杂粮是优化种植结构的主要品种, 因为杂粮生产投入少、销路好、效益高。在前几年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卖难的情况下, 杂粮的身价却一路攀升, 得到快速发展, 在种植业中的优势地位牢固确立。三是杂粮区域化种植形成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 销售渠道日益拓宽, 为做大杂粮产业、实施杂粮产业化开发奠定良好基础[1]。

1.2 杂粮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国内市场看, 人们饮食结构和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已由注重数量开始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国际市场看, 世界杂粮的消费量和价格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消费量增长更快。但由于杂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且不利于机械化, 是美国、加拿大、巴西等产粮大国的弱项, 导致国际杂粮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是世界上杂粮生产优势最强的国家, 也是最大的杂粮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几年以来, 我国杂粮出口量持续保持增长, 每年都有大量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白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之一, 部分杂粮品种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 (如绿豆, 白城市每年出口20万~30万t) 。2009年, 全市仅绿豆播种面积就达7.53万hm2, 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8.9%, 总产量达11.2万t, 占全国总产量的12.3%。因此, 要抓住有利机遇, 充分利用国际分工, 发挥杂粮生产显著的国际优势, 做大做强杂粮产业, 把杂粮产业培育成白城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2]。

2 白城市杂粮生产现状

2.1 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近10年来, 全市杂粮生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态。2012年, 全市杂粮种植面积为10.67万hm2,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 比2000年增长了近1倍。杂粮平均单产为3 050kg/hm2, 比2000年增长了55%。总产量为325万t, 占粮食总产量的13%, 比2000年增长了2.5倍。杂粮平均收入为8 500元/hm2, 比2000年增长了60%。全市杂粮总的纯收入为8.6亿元, 占种植业纯收入的25%。杂粮人均纯收入为9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2.2 加工能力稳步提升

在发展过程中, 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的区域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建立一大批杂粮生产专业乡、专业村, 杂粮生产已成为部分乡村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推动了杂粮产业化的发展, 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研制开发杂粮加工食品, 传统作坊式个体业主也纷纷投资兴建杂粮食品加工厂。到2012年底, 全市兼营或专门从事杂粮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在500 t以上的已发展到167户, 其中通榆榆香食品有限公司、白城田雨农贸公司等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各企业共开发米、面、糕点类食品5个系列70余种产品, 这些产品以优良的品质和传统的风味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成为各类农展会热销产品。有20种产品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鹤香牌小米、鹤龙汇牌燕麦米、三合豆包等杂粮食品已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

2.3 专业交易市场已成规模

在杂粮产业正在形成过程中, 杂粮产品经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已由过去自发、松散的农户家庭经营逐步走向集中、规范的专业市场交易。全市现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25处, 其中以洮南市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最为显著, 该市场现有经营业户300多户, 年经销量50万t以上, 交易额30亿元, 成为全国知名、东北最大的杂粮杂豆集散地。

3 杂粮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生产管理粗放

由于杂粮具有投入少、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的特点, 农民历史上习惯将其种植在瘠薄地块上, 逐渐养成了“虐待性”的生产方式。在杂粮价格和效益都在提高的形势下, 大部分农民这种生产方式仍没有大的改进, 致使白城市杂粮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粗放管理的落后状况, 生产潜力和增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

3.2 科技含量低

长期以来, 杂粮育种、栽培、植保等生产领域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差距相当大。许多杂粮品种仍是种植几十年的农家品种,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已失去很多原有的突出特征。栽培上没有成套的生产技术, 更没有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广, 生产水平徘徊不前, 造成部分名优杂粮质量下降, 优质率和商品率低, 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 严重影响杂粮出口。

3.3 加工业严重滞后

白城市部分杂粮品种初加工刚刚起步, 大部分品种和大量产品仍是以出卖原料为主。加工业的严重滞后, 导致杂粮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致使杂粮生产盲目性大, 严重制约杂粮生产的快速发展。产销体系不健全, 反映在生产上, 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 种植零散, 不利于规模生产, 不利于提高生产水平, 不利于形成市场。反映在销售上, 主要是渠道狭窄, 外地客商少, 利润在中间环节流失。

4 杂粮产业的发展对策

大力发展杂粮产业, 是白城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 全市上下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大工作力度, 把杂粮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抓, 把杂粮产业培育成大产业, 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优质杂粮生产基地

各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根据各地经济基础、生态条件和农民生产经营习惯, 科学确定各种杂粮杂豆主产区。积极引导农民按照总体规划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稳步扩大杂粮杂豆生产规模。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农民克服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 把发展杂粮杂豆生产从过去的副业生产、救灾补种作物中摆脱出来, 在用地选择、物资投入、生产管理等给予高度重视, 通过精耕细作, 改善生产条件, 加大科技投入等措施, 提高杂粮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大力培育一批生产条件好、经营管理科学、产品质量优的杂粮杂豆基地, 为杂粮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4.2 加快杂粮的科研步伐

市、县2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杂粮科研工作, 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强杂粮生产科研工作, 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 广泛收集国内外杂粮品种进行选育、繁育, 尽快筛选出一批商品性好、市场竞争力高、国际市场走俏的新品种用于生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广泛开展好试验、示范, 加快现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 开发无公害绿色杂粮产品, 促进杂粮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4.3 大力发展杂粮食品加工业

杂粮营养丰富, 食药两用, 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直接食用杂粮多、杂糖制成食品少等原因, 导致杂粮食品在三餐中所占比重还较小。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杂粮食品加工业, 深度开发杂粮烘焙食品、发酵食品、蒸煮食品、糕点食品、饮料饮品等系列方便产品, 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促进杂粮产业稳步发展。基于白城市杂粮生产现状, 在发展杂粮食品加工业领域中, 要重点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突破口, 培育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杂粮加工业的主力军。一是积极发展家庭式、作坊式的小规模杂粮加工企业, 以小规模实现大群体, 如万宝粉条、三合豆包等。二是广泛开展“引资引智”, 吸引域外企业和个人来白城投资建厂, 开发杂粮精深加工产品。三是要主动走出攀高结贵、挂靠省内外杂粮加工企业, 构筑跨区域企业联合基地, 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4.4 拓宽销售渠道

在主要产区和收购集散地由政府组织协调, 组建经纪人协会, 搞好销售服务, 及时传递信息, 规范经营行为, 树立诚信的社会形象, 拓宽销售渠道。组织杂粮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和杂粮加工企业, 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洽会、贸易会等, 广泛宣传和推介杂粮产品, 进一步开发市场。要进一步建设交易批发市场, 完善基础设施, 强化服务功能, 为杂粮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4.5 加大扶持力度

杂粮杂豆在白城市虽然生产历史悠久, 但总体上还是弱势产业。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杂粮杂豆产业的再认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服务。要抓住国家重视粮食生产, 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把杂粮杂豆纳入粮食直补范围, 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杂粮杂豆的积极性。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在各县 (市、区) 传统产区选择种植大乡、种植大村, 结合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中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等项目的实施, 建立一批集中连片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 辐射带动区域内杂粮生产的发展, 为杂粮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4]。

参考文献

[1]柴岩, 冯佰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21 (3) :145-151.

[2]常晋生.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赵吉平, 王彩萍, 侯小峰, 等.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 2011 (10) :16-17.

杂粮参鸡汤 篇10

做法

1.去除童子鸡的内脏、鸡头和鸡尾部,清洗干净后放入一个大的容器中,倒入清水没过鸡的表面,浸泡1小时(以便去除血水)。

2.将薏米、糯米和黑米混合在一起,洗净后浸泡1小时;党参,红枣和枸杞洗净;姜切片。

3.浸泡童子鸡的水倒掉,将鸡身内外洗净。把杂粮沥干水分,从鸡尾部塞入至八分满,其中塞入1根党参、几颗红枣和一些枸杞,装满后用牙签封口。

4.将鸡放入汤锅中,倒入清水,没过鸡肉表面,大火煮开后,用勺子撇去浮沫。

5.放入姜片和剩余的红枣、枸杞和党参,盖上锅盖,改成小火炖煮1个半小时即可(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一些白菜或青笋之类的蔬菜)。

6.食用前放入盐调味。

原料:童子鸡、红枣、枸杞、薏米、糯米等

童子鸡洗净后放入清水中浸泡

将薏米、糯米和黑米一起浸泡

党参洗净待用

将杂粮、党参、红枣、枸杞塞入鸡内

装满后用牙签封口

鸡放入汤锅,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

放入姜片、红枣、枸杞和党参

超级啰嗦

炖这个鸡汤,建议大家用童子鸡,肉质比较鲜嫩,体型不大,方便炖煮。

使用党参来炖汤,相对而言更柔和一些。党参在药店和菜市场专卖汤料的地方都可以买到。

将红枣洗净后用手撕开再放入锅中炖煮,其营养成分更容易被煮出。

杂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糯米有一定的黏性,会使汤的味道更浓郁。

黑米在浸泡时,水的颜色会变黑,是那种透明的红黑色,不是像墨汁那样的黑汤。如果浸泡黑米的水非常黑,那就说明黑米是经过染色的。

这道杂粮参鸡汤,汤可以喝,鸡肉和杂粮都可以吃。肉、汤、主食全有了。如果再炒制或凉拌一个青菜,就成了一顿营养丰富的正餐。

临汾市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1

(1) 土地资源丰富临汾市10个山区县, 耕地面积22.82万hm2,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7.8%, 农业人口将近100万, 占全市人口的30%, 人均耕地为0.23 hm2以上。山区丘陵坡地中低肥力农田所占比例较大, 几乎年年春旱, 每隔2~3年就有“伏旱”, 适宜发展耐旱、耐瘠、抗逆力强的小杂粮作物。

(2) 生态条件较好生产小杂粮作物的干旱地区, 多年来农民沿袭传统经验耕作, 以施农家肥为主, 化肥、农药用量较小。山区工矿企业很少, 基本没有工业“污染”, 加之地形地貌的多样化, 客观上保持了大气、水源、土壤的自然状态, 经有关部门取样检测, 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产地标准。

(3) 种植经验丰富如浮山县米家垣农民总结出了“一蓄、二优、三盖、四配、五拌、六适、七管”优质谷子配套生产技术。襄汾县南贾甘薯产区农民推广的“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轮作倒茬、起垄双行栽培、倒“七”字栽植、科学提蔓、化学调控、综合防治病虫害等9项实用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这些都为小杂粮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4) 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临汾市多年来, 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下, 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型杂粮加工企业17个。企业的加工规模、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包装品牌等都在逐步改进和提高。吉县宏丰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大山农副产品小杂粮同业公司和人祖山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运作, 带动基地67.5万hm2, 农户9 200户;浮山县神山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年加工能力500万kg;蒲县昌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即食粉丝、味源美土豆方便粉丝等多种产品, 年加工转化能力300万kg。目前全市有23个杂粮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5个产品获得有机认证。

(5) 杂粮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由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 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小杂粮及产品已成为消费亮点。吉县宏丰、浮山神山的小杂粮加工产品走出国门, 销往新加坡、日本、美国;古县金米、昌源即食粉丝、田嫂粉条等产品走进全国各大超市,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小杂粮及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 以及对食疗保健杂粮特殊消费需求人群的增加, 将有力地推动小杂粮产业的蓬勃发展。

2. 发展对策

(1) 转变观念, 加强杂粮生产经营的宏观指导首先在观念上要改变, 视野上要开阔, 要全方位、多层次, 围绕大市场考虑问题, 推动杂粮大发展;第二, 政府管理部门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统领小杂粮产业, 对小杂粮生产进行宏观管理, 从“一村一品”起步, 逐步发展到一乡或一县一品、二品;第三, 按《山西省优质小杂粮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 》, 把古县、安泽、浮山、翼城4县列为太岳山优势小米生产带, 为小杂粮产业化开发营造了较好的发展空间;第四, 加大补贴范围, 各级政府把扶持小杂粮生产作为支持贫困地区的一大举措,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山西省实际情况出发, 将种植薯类纳入种粮补贴范围, 将优质小杂粮品种给予良种补贴。

(2) 区域种植, 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杂粮产品质量安全要牢固树立起质量安全无小事的思想, 全市划分为4个不同生态区, 一是以翼城、曲沃、襄汾、尧都、洪洞五县 (区) 平川、丘陵旱地区建立优质甘薯生产基地;二是以古县、浮山、安泽、翼城隆化等东部丘陵山区为主建立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三是以乡宁、大宁、吉县、永和、汾西等西山5县为主建立优质杂豆生产基地;四是以隰县、蒲县等高寒冷凉地区为主建立脱毒菜用、淀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优质荞麦、莜麦生产基地。各区域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条件, 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监测标准操作, 建成品种优、规模大、效益高的绿色小杂粮生产区。

(3) 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小杂粮生产水平一是在品种应用上, 突出优质向专用型方向发展。一方面对当地传统名优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扩大种植, 另一方面引进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如高油、高蛋白大豆, 淀粉加工型、保健型甘薯, 菜用和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等;二是在运用实用技术的基础上, 推广谷子化控间苗、豆油间作、地膜覆盖等技术, 探索示范小杂粮保护性耕作技术、简约化栽培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三是建立科技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四是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技术的应用上, 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推广现代集约种植技术, 依靠生物进行农业灾害防治, 不断提高科技对小杂粮生产的贡献率。

上一篇:布莱希特与墨子下一篇:大学音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