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博弈分析

2024-10-12

财务风险博弈分析(精选12篇)

财务风险博弈分析 篇1

摘要:本文初步提出了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诱因,提出了担保公司风险形成过程中担保公司不尽职表现的双重诱因性假设以及被担保企业不诚信表现的内外驱动性假设,在此基础了构建了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进化博弈模型,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进化博弈

一、引言

担保公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利率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属于系统风险,通常由若干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构成。担保公司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来自于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作为利益博弈的主体在动态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严谨、完善的关于担保业务的法律法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且非人为所能控制,行业竞争格局中存在诸多非理性因素,担保公司的非系统风险形成过程可视作担保公司、银行、被担保公司等主体与环境或自然的博弈过程。担保公司的系统风险则是在缺乏对于被担保企业所经营项目的完整信息、市场平均违约率、担保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被担保企业所承担项目的风险程度等的全面了解,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因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产生的博弈均衡结果。相对于一般的委托代理博弈而言,我国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的博弈特殊性在于,我国诸多担保公司特别是中小型担保公司多由政府牵头构成或者主要资本构成具有政府属性,从而使得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之间的博弈往往会受到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在此,忽略政府部门的影响,本文试图在纯经济理性的条件下探讨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的博弈模型。

二、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前提及假设

1、担保公司不尽职表现的双重诱因性

担保公司不尽职表现的行为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诱因性,其客观诱因性表现为由于担保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备性,担保公司对于相关担保业务的开展及其风险防范不得不经历必要的摸索和尝试;政府部门对于担保项目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政策导向性,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当政府财政支持作为担保资金的主要构成时,出于保护财政资金安全性的目的或者特殊的行政体制的原因,政府的过度行政干预会影响担保公司本身的正常市场运作。主观诱因性表现为担保市场本身存在的违规行为以及潜规则行为使得担保公司主观意愿上的尽职努力表现被大打折扣,等同于不尽职表现。或者因为担保公司本身风险识别水平补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限,担保公司以及担保业务相关人员自身存在的懒惰心理,以及对于担保风险的麻痹心理,使得担保公司的业务表现不够尽职。

2、被担保企业不诚信表现的内外驱动性

担保行业当前仍然存在部分担保公司有资金但找不到愿意担保的项目,潜在被担保企业拥有好的项目却可能因为各种现实条件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担保资金的扶持,从而使得担保业务供给和需求存在不对称性。不排除部分被担保企业为了骗取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而采取弄虚作假的行为,其无疑加剧了担保市场的认为风险,但必须承认部分被担保企业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或成熟的条件下为获取担保资金的扶持而不得已采取的非诚信行为。可见,被担保企业的不诚信表现既有来自企业本身以外的若干客观条件,也与其内在的错误运作思路密切相关。但无论哪一种不诚信行为动机均是不合理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均有待于对其防微杜渐,避免风险因素进一步传递和扩散。

3、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基本假设

假定担保公司为被担保企业所提供的担保金额数为i,被担保企业通过被向担保公司提供相关资料,由担保公司审核、确定担保数额,再向银行申请贷款后放给贷款者。其中,担保公司收取贷款总额3%—5%的担保费,加上银行贷款利息5%—6%,合计年利息为10%左右。在此,假定担保公司为被担保企业提供担保资金的收益率为α(0<α<1),担保公司所提供的担保资金无论来自于政府投资机构或者来自于市场化运作的民间资本,其往往必须支付相应的资金成本,在此忽略不计。担保公司在与被担保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担保公司有两种行为策略可供选择,分别为尽职和不尽职,被担保企业亦有两种行为策略可供选择,分别为诚信和虚假。担保公司的尽职行为表现为能够完成对于被担保公司主要负责人背景、公司财务状况、经营项目的前景情况、被担保企业的潜在风险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并且能够较好地完成对于被担保企业的监督、指导、协助等工作,假定担保公司尽职表现的成本比率为β(0<β<α)。被担保企业的诚信行为表现为其所提供给担保公司的业务是真实无误的,能够适时向担保公司披露所有的经营信息,客观反映出担保公司的风险征兆因素。假定被担保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为γ,其诚信行为所需付出的单位努力成本为θ。

当担保公司未能尽职工作或者尽职程度不够时,假定存在担保资金被闲置或者被低效使用,此时担保公司无需支付尽职表现的成本,但其所能够获得的担保业务收入率仅为λα(0<λ<1),被担保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为λγ。当担保公司能够遵行尽职表现,而被担保企业存在虚假信息透露、虚假信号示意、虚假行为表现时,担保公司在与被担保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将无法获得正常的投资担保收入,其在支付必要的尽职努力成本βi后仍因为被担保企业的虚假行为而使得担保资金i被浪费掉(视作担保公司的损失),同时被担保企业的虚假行为被担保公司的尽职表现识别之后所获得的利润为0。当担保公司采取不尽职表现策略,被担保企业采取虚假行为策略时,担保企业的利润为-i,被担保企业的利润为i。即认为担保公司的消极表现以及被担保企业的非理性行为将使得担保企业无法获得既定的业务提成,同时还将损失其所提供的担保资金,这部分资金将转移为被担保企业所占有。

三、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模型

在以上基本前提及假设说明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的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由于(γ-θ)i>0,(λγ-θ)i<i,-(1+β)i<-i,当(α-β)i<λαi,即当β/α叟1-λ时,图1中的博弈矩阵无唯一的纳什均衡解。当β/α<1-λ时,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的静态博弈为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尽职,诚信)与(不尽职,虚假)。即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将分别依据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尽职行为和诚信表现。假定担保公司选择尽职行为的概率为x,选择不尽职行为的比例为1-x;被担保企业选择诚信表现的概率为y,选择虚假表现的概率为1-y,其中0<x,y<1。由此可得,担保公司的成员期望收益、群体期望收益以及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联立式(1)、式(2)、式(3)、式(4)可得:

由于α(1-γ)y<1,1+β>1,因此α(1-γ)y-(1+β)<0,F(xAd)<0,。当x=1时,F(xAd)=0,F'(xAd)>0;当x=0时,F(xAd)=0,F'(xAd)<0,可得x=0为进化稳定均衡解,相位图如图2所示。

同理可得,被担保企业的成员期望收益、群体期望收益以及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联立式(6)、式(7)、式(8)、式(9)可得:

令F(yBc)=0可得复制动态方程的不动点为:当x≠(1+θ-λγ)/(1+γ-λγ)时,y=0,或者y=1;当x=(1+θ-λγ)/(1+γ-λγ)时,y为任何值(0<y<1)。考虑到进化稳定均衡解的抗扰动性,则不难得出,当x=(1+θ-λγ)/(1+γ-λγ)时,F(yBc)=0,所有y(0<y<1)均为稳定状态,相位图如图3所示。

当x>(1+θ-λγ)/(1+γ-λγ)时,F(yBc)>0,在y=1处F'(xBc)<0。即y=1为进化稳定均衡解,相位图如图4所示。

当x<(1+θ-λγ)/(1+γ-λγ)时,F(xAf)<0,在y=0处F'(yBc)<0。即y=0为进化稳定均衡解,相位图如图5所示。

四、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模型讨论

在以上复制动态进化博弈中,(0,1)与(0,0)为进化稳定均衡点。即当x>(1+θ-λγ)/(1+γ-λγ)时,最终的均衡点为x=0,y=1。担保公司倾向于采用“不尽职”决策,被担保企业倾向于选择“诚信”决策,博弈均衡结果对双方均有利。即担保公司的“不作为”虽然降低了投资担保业务的收入水平,但因为被担保企业的诚信行为有助于推动担保公司的“无为而治”,双方均能够从合作过程中获利。同样,当x<(1+θ-λγ)/(1+γ-λγ)时,最终的均衡点为x=0,y=0。担保公司倾向于采用“不尽职”决策,被担保企业倾向于选择“虚假”决策,博弈均衡结果对被担保企业有利。综合比较而言,因为λγ-θ<1,则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进化博弈的最终均衡解为(不尽职,虚假),此即为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微观动因。

主观诱因和客观诱因导致担保公司的不够尽职表现随处可见,内外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被担保公司的虚假行为具有路径依赖性,由此给担保公司造成的风险在于政策性的担保公司通过国家财政支出为被担保企业提供担保资金时,缺乏对于担保企业与项目的详尽甄别,未能对担保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提供动态的风险监测和危机排除,对于担保企业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明显不足,等等。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若缺乏对于担保企业的有效监督和严肃惩处,被担保企业的冒险思想与逐利行为将诱导其多阶段的进化博弈过程仍可能倾向于选择虚假行为,因此风险隐患及不良影响极大。对此,需要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公司、被担保企业、中介机构等共同构成的风险防范体系,才可能做好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旭初: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J].经济管理,2000(2).

[2]何红渠、孙壮志: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湖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报,2003(6).

[3]刘宏:担保公司衡量担保风险时应注意的几个指标[J].商场现代化,2005(11).

[4]孙延兵:担保公司业务办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风险[J].苏盐科技,2009(3).

[5]冷静、秦旋、张云波: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1).

财务风险博弈分析 篇2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财务风险博弈分析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2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进行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一般认为,当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达到均衡时,就可以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同时又是高风险的投资活动,由于现实条件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会因此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投资预期的重要前提。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流失风险、道德风险、贬值风险、效率风险都是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2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一般来讲,企业是主要的投资者,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被投资的员工是天然的投力者,有时也会承担一定的货币投入,使得员工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之一。从投资的企业主体来看,投资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投资目标,从员工主体来看,除了经济利益而外,非经济利益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的假设:

(1)人力资本市场为完全市场,市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因此流失风险总是存在的,本文中则表现为接受投资后员工跳槽;

(2)所有的人力資本投资成本和收益都可以被物化,包括其中的非经济成本和收益;

(3)投资总比不投资好,企业和员工都不投资情况下双方收益均为0;

将企业和员工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分成以下几种:

①企业投资,员工投资。

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决策的博弈分析

而在实际中,企业员工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人力资本供大于求,为了竞争到工作机会,员工会自发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事实上很多企业选择的是组合投资模式,投资成本由企业、员工双方共同承担,也即选择博弈模型中(企业投资,员工投资)策略。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企业不投资时,如果员工不投资,将不会得到任何收益,那么员工只有投资,而当员工投资时,跳槽的预期收益越大,员工选择跳槽的可能性也增大,使得企业处于高流失风险中,并且还要承担员工流失后的重置成本,这时企业不能置之不理而不投资。因此从实际上讲,(企业投资,员工投资)仍然是最可能采取的策略。

从对参数的假设可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企业收益、员工收益以及员工跳槽后的收益都有一个预期,在本文中分别为B1f、B2f、B3f。同时,在企业投资、员工也投资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投资比例P和跳槽概率(流失风险)R。企业和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和员工的投资成本和收益都要达到均衡,也即当双方的期望净收益均大于等于零时,企业和员工选择一个合适的投资比例进行投资才能都有利可图,否则至少有一方是没有投资意愿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P和R之间的关系及其是P是如何受R及其他各预期参数的影响的。

(1)从企业角度。

企业期望净收益NE=-R*(C+B1f)+ -I*P,很明显,企业投资的期望净收益对R和P来说都是减函数,也即风险越大,企业期望收益越小;投资比例越大,期望收益越小。

企业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基本条件是NE≥0,即-R*(C+B1f)+B1f-I*P≥0,

由此可得:P≤B1fI-B1f+CI 0≤R≤1,0≤P≤1 

(2)从员工角度。

员工期望净收益NP= R*(B3f-B2f)+B2f-I*(1-P),可见,员工投资的期望净收益对R和P来说都是增函数,也即跳槽的可能性越大,则员工期望收益也越大;企业投资比例越大,员工期望收益越大。

员工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基本条件是NP≥0,即R*(B3f-B2f)+B2f-I*(1-P) 0, 

由此可得P≥1-B2fI-B3f-B2fIR 0≤R≤1,0≤P≤1

综合(3-1)和(3-2) 可得企业投资比例的取值范围为

I-B2fI-B3f-B2fIR≤P≤B1fI-B1f+CIR

由式(3-1)、(3-2)、(3-3),可得以下四种情况,其中两条斜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即为企业和员工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空间: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可能方式是企业和员工按照适当的比例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方式。在组合投资方式下,企业的期望收益是企业投资比例P和流失风险R的减函数,员工的期望收益是企业投资比例P和流失风险R的增函数。在决定双方投资比例时,应考虑到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期R、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本重置成本C以及企业为回避风险而应投入的风险成本(B3f-B2f)等因素的影响。当不考虑投资风险,也即进行无风险投资时(R=0),企业和员工投资比例应与双方的获益比例相等。

参考文献

[1]徐杰芳,杨俊龙.博弈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J].特区经济,2006,(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我国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 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博弈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中, 风险企业是资本的需求者, 风险投资是资本的供给者。大量的风险企业需要风险资本, 但风险资本的供给却是有限的。风险投资家每周都要收到几十甚至上百份的商业计划书, 但最终能得到投资的往往只有1%不到。同时, 风险投资家需要寻求的是真正高潜质的风险企业, 择优培植。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在相互选择中进行着博弈。

风险投资家在投资方式选择上, 为规避风险, 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 往往对风险企业采取分阶段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家可根据对风险企业的动态评估, 把一段较长时期内的不对称信息转化为在某几个时段选择继续投资或不投资。风险企业能够成功渡过种子阶段、创业阶段的风险企业, 产品、市场和财务收入已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生存已不是风险企业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市场开拓, 实现规模化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准备后续产品研究开发等。因此初期风险资本进入后, 风险投资商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关系变为风险投资商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动态分段博弈过程。

二、投资者与风险企业之间风险与收益的博弈分析

(一) 模型假设和相应解释

1. 一般情况下, 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

期为10年 (是否延长存续期, 依各情况而定) , 因此风险投资商与投资者的博弈可以看作是多阶段的重复博弈, 不失一般性, 取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分别对应于风险资金运转中的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

2. 风险投资商的收入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风险资金的管理费用Gi, 二是投资利润Ki, 投资利润作为风险投资商收入的主要部分, 占全部风险投资收益的20%。假定风险投资商的尽职程度正比于经营业绩, 投资者只能根据上一期的业绩来判断风险投资商是否尽职及其个人才能与信用。

3. 假定风险投资商表现不佳给投资

者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并且风险投资商的不佳表现会导致其在市场中的信用丧失, 设其无形损失为σ。

4. 当风险投资商在投资第一阶段绩

效优良时, 风险投资商会在第二阶段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投资, 以获取更多利润当风险投资商在第一阶段表现不佳时, 如果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看好, 仍然会在必要时追加投资。同时, 投资者知道合同对风险投资商产生的约束效应递减, 在第三阶段他将不再追加投资。

5. 假定风险投资商在三个阶段承诺

的投入资金分别为I1、I2和I3 (I1

(二)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商之间风险与收益的重复博弈

1. 种子期的博弈

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商多根据创业者所拥有的技术上的新发明、新设想以及为未来企业所勾画的“蓝图”来提供种子资金。由于仅有产品构想, 未见产品原型, 所以难以确定产品在技术上、商业上的可行性, 企业的前景始终笼罩在巨大的风险之中。据统计, 风险企业在种子期的失败率超过了70%。因此这一阶段的风险资金的投放必须十分慎重。若投资者选择不投资, 表明谈判失败, 博弈结束。若投资者选择不投资, 表明谈判失败, 博弈结束。若投资者选择投资, 合同失效, 投资者有权利和义务履行合同。风险投资商“选择”的表现为绩优和绩差。双方得益矩阵如图1所示:

2. 初创期的博弈

进入初创期, 企业已掌握了新产品的样品、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路线和方案, 但还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改进, 尤其需要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加以完善, 使新产品成为市场乐于接受的定型产品, 为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做好准备。这一时期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 (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 和市场风险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接受时间、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竞争力如何等。据测算, 约有30%的风险企业在初创期败下阵来。并且初创期所需要的资金通常较大, 约是种子期所需资金的10倍以上, 而且风险企业没有以往的经营记录, 投资风险仍然比较大。

若投资者在第一阶段选择了投资, 则在投资的第二阶段, 投资者将根据风险企业在第一阶段的表现情况, 选择按计划投资I2、追加投资I0 (即投资I2+I0, R0为追加投资产生的利润) 和不投资。事实上, 即使风险投资商在第一阶段表现不佳, 但是投资者对产品和企业前景看好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在公司确实需要资金时追加投资的。于是第二阶段, 双方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 (其中I0≥0) :

3. 成长期的博弈

在这一阶段, 风险企业在生产、销售、服务方面基本上有了成功的把握。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已定型, 风险企业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但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还未建立, 企业的品牌形象也需进一步巩固。企业为了扩充设备, 拓展产品市场, 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所需资金约是初创期的10倍以上。在成长期, 风险企业会面临较为特别的管理方面的风险———增长转型期问题, 即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快速膨胀而带来的风险, 它是快速增长的风险企业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在投资的第三阶段, 投资项目已经获得极大的成功, 企业具有极大的升值潜力, 此时已能够为双方带来极为丰厚的回报。风险投资公司为保证资本的流动性, 应考虑适时退出, 并且投资者意识到合同对风险企业的约束效应递减, 将不再考虑追加投资。若投资者在第二阶段没有投资, 按合同规定, 他无权进行第三个阶段的投资, 则在第三阶段双方的得益矩阵为:

4. 重复博弈的解

我们采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此重复博弈, 从第三阶段的博弈看起, 该博弈实际构成一个完整的两博弈方各两种策略的静态博弈, 很容易看出, 它有唯一的纳什均衡 (绩优, 投资) , 双方得益为 (G+0.2R, 0.8R) 。回到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 两博弈方对以后的博弈结果都非常清楚, 即双方从一开始就合作, 最终双方获利是最大的。因此, 我们可以直接把 (G+0.2R, G+0.2R) 作为第一阶段双方合作时的得益, 如图4:

从博弈结果可知, 风险投资商总是以尽职的表现来赢得投资者对其个人的信任, 从而获得下一轮的投资, 也会使他在投资商市场中无立足之地。对于投资者, 他追求的是高额的投资回报, 只要风险企业尽量避免败德行为, 投资者是不会放弃即将到来的丰厚回报而提前冒险抽回资金, 白白损失已投入资金和利益的一半的。投资者承诺分批注资, 并保留中途抽回资金的权利, 同时尽可能增加出资时段, 将风险投资商的回报和个人信用与其业绩挂钩, 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企业的败德行为, 最终达到双方的合作与共赢。

(三) 博弈分析的主要结论:

1. (绩优, 投资) 的合作策略以及因此

而带来的高额利润是投资双方共同认可的, 但我国的风险投资却仅仅只是刚起步, 并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缺乏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的根本原因之一。

2. 风险企业因绩差而导致的无形损

失σ是促进该重复博弈有唯一纳什均衡的必要条件, 而我国缺乏强有力的信用市场与监督惩罚机制。

3. 求解此重复博弈, 我们可以得知

注重长期投资和双方长时期合作才能获得各自利益最大化。但在我国真正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风险资金并不多, 做后期收购、包装、上市的较多, 也就是说投资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 这种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三、博弈分析对我国投资实践的启示

无论哪个阶段的博弈, 合作无疑都是双方最好的选择。当资金的供给者和资金的需求者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进行具有成效、实质性的合作时, 风险资本的运作就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为了保障双方合作的可信性, 可以建立独立的权威信用认证机构, 为风险投资公司进行信用评级, 对风险企业和企业家个人设立信用档案, 为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的相互选择提供历史信息, 也增加了双方道德风险的成本。信用体系的建设, 需要国家的产业或者法律政策的引导。另外, 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活跃起来, 能开拓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加速资金的利用效率, 在IPO资源稀缺的现状下仍旧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找到风险方、风险资本方都满意的产权变更方式, 促进企业下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屠峥嵘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J]财经科学2005 (03)

【4】王性玉, 马强我国企业信用困境的博弈分析[J]经济管理2004 (23)

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篇5

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近年来,企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应用博弈论分析了企业兼并中影响和决定企业兼并成败的主要因素.力求能够为企业兼并的决策分析探索一种可行的思路.

作 者:贺盛瑜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四川,成都,610041刊 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18(2)分类号:F224.32关键词:博弈 企业兼并 决策

掘金风险的博弈 篇6

投资者如何在股指期货中获得赢利?

有市场言论分析,券商股首先会是其中最稳健的受益者;此外,投资者或可通过战略性配置大盘蓝筹股、间接参与股指期货股等方式获得收益。

股指期货主要特点(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1.跨期性。股指期货是交易双方通过对股票指数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一定条件进行交易的合约。因此,股指期货的交易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预期的準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盈亏。

2.杠杆性。股指期货交易不需要全额支付合约价值的资金,只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签订较大价值的合约。例如,假设股指期货交易的保证金為10%,投资者只需支付合约价值10%的资金就可以进行交易。这样,投资者就可以控制10倍於所投资金额的合约资產。当然,在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损失也是成倍放大的。

3.联动性。股指期货的价格与其标的资產——股票指数的变动联繫极為紧密。股票指数是股指期货的基础资產,对股指期货价格的变动具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股指期货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因而对股票指数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4.高风险性和风险的多样性。股指期货的杠杆性决定了它具有比股票市场更高的风险性。此外,股指期货还存在着特定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现金流风险等。

2010年2月上旬,大陆证监会等相关部门陆续正式出台《关於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试行)》、《股指期货交易特别风险揭示》等多项与股指期货相关的规定,对投资者开户资金、最低合约保证金、投机持仓限额等均做了调整。

2010年2月22日,股指期货正式放行开户,投资者在资產管理与配置上亦多了一项选择。

新细则修改投资者门槛

根据《关於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试行)》及配套档等多项规定,目前已正式确定期货投资者的开户资金门槛為50万元人民币,通过相关测试,且至少有10个交易日,20笔以上的股指期货模拟交易成交记录,或者最近3年内具有10笔以上的商品期货交易成交记录。且必须临柜开户,个人信用报告则应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

除了开户资金门槛外,亦对之前拟定的10%合约最低保证金做出调整,从10%提高到12%,意在进一步降低杠杆幅度。投机持仓限额也从原先的600手大幅降低到100手。

此外,将股指期货强制减仓的执行条件改為「期货交易连续出现同方向单边市」。

据大陆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新细则「在有效抑制投机交易的同时,促使大型投资者浮出水面,接受监督。」

其中,在保证金方面,此前已有市场人士提示投资者应注意避免对保证金制度缺乏了解,而在基準调高时可能会出现由於準备不足而影响交易的情况。「股指期货合约最低交易保证金标準為12%。但是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最低』两个字,最低12%意味着交易所收取的保证金标準不得低於12%,可以比12%高。」

投资者有必要「认真学习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保证金标準会调整,以提前做好準备,以免在保证金调整时,出现保证金不足的情况。」

因此该人士提醒说,「投资者通过期货公司交易时,期货公司在交易所的标準上还会增加几个百分点。而且投资者也要注意,期货公司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调整保证金比例。」

此外,為保证投资者利益,相关规定亦明确:期货公司未向投资者揭示风险需承担相应责任,而诱骗买卖证券期货合约则最高可判刑10年。

开户并不意味立即交易

在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后,2010年2月22日,根据股指期货上市工作的总体安排,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在当日9时起正式受理客户开立股指期货交易编码申请,首个上市交易的品种為沪深300股指期货。

据中金所介绍,选择沪深300股指期货主要是因為其市场覆盖率高,主要成份股权重比较分散,有利於防范指数操纵行為;而且涵盖能源、原材料、工业、可选消费、主要消费、健康护理、金融、资讯技术、电讯服务、公共事业等10个行业,行业分佈相对均衡,能够较好的对抗特定行业的週期性波动,从而实现较佳的套期保值效果,满足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

中金所亦指出,根据歷史资料,沪深300指数在6%的涨跌幅度内变动的概率约為97%,12%的最低交易保证金标準能够覆盖正常情况下连续两个交易日的价格波动风险;此外,规定较高的最低保证金标準可适度降低杠杆率,提高入市门槛。

不仅如此,12%的最低交易保证金标準高於沪深300指数每日10%的涨跌停板幅度,能够在期、现货市场出现极端价格波动时,為风控措施预留一定空间。

股指期货更注重管理风险

不过,投资者也应注意到,22日当日开户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开始交易。证监会有关人员解释说:「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准入政策有待明确,而开户也有一个过程,需要有相当数量的投资群体进入到市场之后才会正式开啟业务。」

儘管股指期货的正式上市為投资者新开了一种投资管道,但投资者应明白,股指期货与其他投资產品的差异性所在。

「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同,是『零和游戏』,不能创造价值,是管理风险的市场,而不是投资市场,不存在股票市场所谓的『炒新』和『抢筹』。」证监会表示,投资者一定要準确和深刻认识股指期货的特性,特别是风险特徵,区分与股票交易的差别,全面、客观评估股指期货的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理性参与股指期货交易。

大陆的期货市场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基本是散户,对股指期货并未有充分的认识。针对股指期货没有「对收益率的精准预期」、「没有资金保本机制」、「没有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等风险,中金所相关人员亦提醒说:「股指期货并不是一个理财產品」,而只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

投资者如何能够在其中获得赢利?

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博弈理论分析 篇7

自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就一直存在, 并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近几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危害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问题做过不少研究, 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和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由于博弈论是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理论, 采用博弈模型对公司财务舞弊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章不多。

胡贇等 (2007) 运用博弈论对财务人员在不同立场下是否财务作假进行研究, 得到减小财务舞弊发生可以通过扩展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舞弊曝光率;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对财务做假的惩罚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完善再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就业机会等方法。陈国辉、张金松 (2008) 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 同时辅以案例作为支持, 分析了产生财务舞弊的原因且提出治理财务舞弊的有效途径, 即加大对舞弊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惩处力度, 并加大政府监管的概率。

本文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 希望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求解得到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然后, 对模型进行推广, 加入在公司舞弊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博弈方, 得到三博弈方的最优策略。总的来说, 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问题是一种既有效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能从理论上得到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途径, 对政府部门的合理监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与政府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本身的策略选择都有密切关系。监管部门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舞弊, 提高治理效率, 最好的方法是随机选择是否监管;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管, 获取最大利益, 最好的做法也是随机选择自己的策略。若一个博弈模型规定局中人在给定信息的情况下以某种概率随机选择不同策略, 就称之为混合策略2 (Mixed Strate gie s) , 即局中人在不同行动之间做随机选择。因此, 我们可以构建两博弈方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研究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一) 模型的构建

为了研究二者之间的博弈, 做出如下假设:

1. 局中人 (playe r) :

博弈的参与者只有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 双方对博弈结果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是预先了解的, 并且为公共信息。

2. 策略空间 (s trate gy) :

上市公司只有两种选择, 舞弊和不舞弊, 唯一目标是实现自身最大的得益;政府监管部门也只能选择监管和不监管, 达到对公司舞弊治理的目的。

3. 得益 (pay off) :

L是上市公司选择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M是上市公司舞弊被监管部门发现支付的处罚成本, N是政府部门采取监管措施的成本。上市公司以概率a进行舞弊, 政府部门以概率b选择监管。

(二) 模型的求解

根据假设, 可以得到该博弈模型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得益矩阵, 如图1所示。

图1政府监管模型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得益矩阵

1. 纯策略纳什均衡

根据上图的得益矩阵, 当N>L+M时, 用划线法3可以得到该博弈模型的纯策略纳什均衡4为 (Pure Strategies Nash Equilibrium) (舞弊, 不监管) , 双方得益是 (0, 0) 。也就是说在政府采取不监管, 上市公司采取舞弊的策略组合下, 能使双方利益最大。但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舞弊治理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 因此在实际中不可能产生。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处罚成本来改变均衡状况。

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政府部门增加处罚成本使N

UG (a, b) =ab (L+M-N) +a (1-b) (L-M) + (1-a) (1-b) L=a[ (M+L) b-N]+L (1-b)

UC (a, b) =ab (-L-M) +a (1-b) (-L) + (1-a) (1-b) (-L) =b[L-a (M+L) ]-L

理性博弈方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在给定上市公司混合策略 (b, 1-b) 下, 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a作自变量。对监管部门来说, 要使UG最大, 即:max:[ (M+L) b-M]+L (1-b) 。根据a的取值范围为[0, 1], 做出如下分析:

(1) 当时, [ (M+L) b-N]>0, 此时取a=1, 使UG最大;

(2) 当时, [ (M+L) b-N]=0, UG与a无关, a可在取值范围内任意取值;

(3) 当时, [ (M+L) b-N]<0, 此时取a=0, 使UG最大。

由此得到在给定上市公司混合策略 (b, 1-b) 下, 政府部门的反应函数 (Reaction Function) 为:

同理可得到在给定政府部门混合策略 (a, 1-a) 下, 上市公司的反应函数为:

将两个博弈方的反应函数表示在坐标轴上 (图2) 就可以得到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5的均衡点 (Equilibrium Point) 为。就是说,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选择监管, 上市公司以的概率选择舞弊, 能够达到均衡。

图2政府监管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三) 模型的分析

监管部门提高治理效率的方法是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的概率。因此, 需要研究如何增大a*, 使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移动。根据分析, 博弈双方的得益函数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入L, 上市公司舞弊被监管部门发现所支付的惩罚成本M, 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所投入的成本N三个变量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N减小, 对舞弊公司的惩罚M加大都会使变小, 从而增加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概率, 能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的概率。同时, 舞弊所获得的额外收益L增大时也会增大, 同样能够加大政府部门采取监管策略的概率, 因而上市公司也会降低舞弊的概率。

虽然三个变量的改变都能够有效地抑制公司舞弊, 但实际上舞弊带来的额外收入很难由监管部门控制。因此, 只有合理的安排和控制监管和处罚成本才能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舞弊。

三、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除了与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有关, 还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有密切联系。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 甚至是商业机密, 而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是否合谋并不了解。如果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 那么政府部门将很难准确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治理舞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研究上市公司、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三者之间的博弈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模型的建立

为了分析三者间的关系, 我们构建一个三个博弈方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6 (I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 e s) 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1.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总是试图舞弊;2.上市公司只有两种策略选择, 即舞弊和不舞弊;3.注册会计师只有合谋与不合谋两种选择;4.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政府部门对各种策略选择下发生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是可以估计的;5.政府的唯一目标是对企业舞弊进行监管;6.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财务审计了解上市公司是否舞弊, 但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是否合谋不能事先了解。

A是上市公司舞弊的额外收入;B表示注册会计师合谋上市公司所给的贿赂;C是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D表示注册会计师不合谋被更换的损失;E表示注册会计师的名誉带来的收益;F是上市公司舞弊被政府部门发现的处罚;G是注册会计师合谋被政府监管部门发现的处罚;H表示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成本;注册会计师以概率p选择合谋。

(二) 模型的分析

根据所做的假设, 得到图3所示的扩展形 (Extensive Form) 来表示该博弈。

图3三方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首先, 分析上市公司不舞弊的得益。上市公司要支付注册会计师审计费, 得益为-C。此时, 上市公司没有支付合谋贿赂的动机, 注册会计师也没有合谋的必要, 其除了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审计费还能够获得良好的名誉带来的收益, 得益为C+E。监管部门不论是否进行监管都不会有舞弊损失, 他的得益为0。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降低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概率, 从而提高治理效率。

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进行舞弊时, 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策略。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的结果选择是否合谋, 而监管部门则选择是否采取监管措施。

从上市公司来看, 为了使舞弊的事实不暴露, 需要贿赂注册会计师合谋。使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策略就要提高合谋的期望得益。其合谋的期望得益分别为B+C-G和B+C-E, 其中审计费用C是一定的, 那么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合谋贿赂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合谋概率。同时, 不合谋的得益为C-D+E, 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增大不合谋损失来增加合谋概率。

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 提高治理效率的方法就是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和注册会计师采取合谋的概率。在上市公司采取舞弊的得益中, 只有A+B-C大于不舞弊时的-C,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提高舞弊处罚从而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期望得益来降低采取舞弊的概率。同时, 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得益分别为B+C-G和B+C-E。还可以通过增加合谋处罚和增加名誉收益的方法减少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得益, 从而降低其选择合谋的概率。

总的来说, 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增加上市公司舞弊和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处罚力度, 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名誉收益等方法都能提高对舞弊的治理效率。

四、结论

对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的博弈理论研究, 得到在上市公司舞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政府对舞弊上市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惩罚力度不够, 监管部门未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力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和完善舞弊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惩罚机制。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 更要有效的监督存在问题的公司和个人整改。提高处罚力度能降低上市公司选择舞弊和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概率, 有效的整改措施能避免舞弊事件再次发生, 都能够提高治理效率。

2.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监管成本。我国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存在权力交叉的现象, 不仅会因为推诿责任降低监管效率, 还会由于重复监督提高监管成本。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职责, 合理分工, 避免重复监管浪费社会资源, 同时提高治理效率。

3.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和任用体系。将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作为评价职称和能力的重要标准, 对不合格的人员取消从业资格。在会计师的聘用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 更应该注重职业道德, 强化对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

总之, 只有合理充分利用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监督,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效率。

摘要:本文采用经济博弈论原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状况进行分析, 寻求提高政府监管部门治理效率的方法。通过构建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它们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 得到均衡策略组合。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发现政府部门通过提高对舞弊公司和合谋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 减少监管成本加大监管概率等方法能有效提高治理效率。

关键词:财务舞弊,经济博弈论,纳什均衡,混合策略,动态博弈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2]陈国辉张金松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博弈论研究[A]《财经问题研究》2008 (1) 51-56

[3]胡贇都红雯白雪蕊财务舞弊动因之博弈分析《财会探析》2007 (11) 339

[4]邹晶陈莉刘慧明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 (2)

[5]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式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6 (4)

[6]钟远文王玉蓉公司治理与时务舞弊的研究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

[7]Ingram, Lee, Thomas A, Robert W.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rnings and operating cash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fraud[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749-786

[8]Eilifsen, A, Knivsfla, K.H.andSoettem.Cost of capital versus Tax[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9.481-491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博弈分析 篇8

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追求既统一又矛盾。统一表现在他们都希望企业能够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 并且努力使其具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二者更多的体现了利益的不一致, 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的股东要把经营企业的权力交给经营者, 即企业的大部分财务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因此, 在企业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冲突。首先, 股东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又能获得高额利润回报, 而经营者的利益要求则主要包括三大内容:高额薪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二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其次, 股东期望经营者能加倍努力工作, 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但经营者却认为这样做会使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并不能成正比, 因此经营者往往会放弃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 原因在于他们不想冒项目失败、企业破产和失去工作的风险, 而股东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回报会要求经营者投资风险高、利润大的项目。可见, 虽然经营者掌握了大多数的财务控制权, 但是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参与财务控制权的争夺。

假设经营者利用公司财权获得的收益为Rm, 放弃财权的成本为C1;股东利用公司财权获得的收益为Rs, 放弃财权的成本为C2。值得注意的是, 当股东控制企业财权而经营者不控制时,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股东比经营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如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等。因此, 假设这部分的成本为C3;如果两者都不进行控制, 暂时假设双方的收益均为零 (与后文一致, 不再论述) 。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博弈分析:假设经营者收益控制为p, 则不控制为 (1-p) ;股东收益控制q, 则不控制 (1-q) , 如下图。

经营者选择控制的期望收益为E (控制) =Rm×q+Rm (1-q) , 经营者不控制的期望收益E (不控制) = (RmC1) q+0× (1-q) , 由E (控制) =E (不控制) 得q=Rm (Rm-C1) 。即如果股东控制的概率小于Rm/ (Rm-C1) , 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不控制;如果股东控制的概率大于Rm/ (Rm-C1) , 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控制;如果股东控制的概率等于Rm/ (Rm-C1) , 经营者控制与不控制收益相等。

对股东来说, 选择控制的预期收益为E (控制) =Rs×p+ (Rs-C3) × (1-p) , 选择不控制的预期收益为E (不控制) = (Rs-C2) p+0 (1-p) , 根据E (控制) =E (不控制) , 解得p= (Rs-C3) / (Rs-C3-C2) 。即如果经营者控制的概率小于 (Rs-C3) / (Rs-C3-C2) , 股东的最优选择是不控制;如果经营者控制的概率大于 (Rs-C3) / (Rs-C3-C2) , 股东的最优选择是控制;如果经营者控制的概率等于 (Rs-C3) / (Rs-C3-C2) , 股东控制与不控制收益相等。这样形成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条件是p= (Rs-C3) / (Rs-C3-C2) 和q=Rm/ (Rm-C1) , 即经营者以 (Rs-C3) / (Rs-C3-C2) 的概率选择是否进行财权配置, 而股东以Rm/ (Rm-C1) 的概率选择控制或不控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二、股东与债权人的博弈分析

股东和债权人都是企业财务资本的提供者。与股东一样, 债权人也期望企业能够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 从而保证其到期能够收回债权和利息, 即债权人的利益要求主要表现为保障其债权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在一般情况下, 企业股东和债权人两者之间各司其职, 股东为企业提供投资资金, 管理和监督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层, 享有按期取得股票分红和资本的增值的权利, 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贷款和商业信用等服务, 拥有一定时期按时还付息本的权利。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 (如资不抵债) , 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 就会发挥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作用, 变成企业的实际控制者, 掌握企业的财权。

在企业经营中, 当资产收益率高于利息率时, 债权资本所带来的资本收益会多于应付给债权人的利息, 其多余部分将由股东享有, 这时, 股东得到的收益将多于股权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这是一种“财务杠杆效应”, 由于存在着“财务杠杆效应”, 股东希望多借入负债, 发挥杠杆效应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剩余收益, 但是在增加企业负债的同时, 必然会有新债权人的介入, 这并不是原债权人想看到的, 因为他会影响或者是削弱原债权人债权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这时, 原债权人会采取一定的手段迫使公司对增加新债权人制订相应的限制条款。

假设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带来的收益为Rs, 如果不控制, 表明企业处于特殊经营时期, 按照《公司法》规定的债务清偿顺序, 股东是在进行破产清算和支付了债权人的债务后才能得到清偿, 此时股东只能获得部分甚至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 把这部分损失记为L1;债权人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带来的收益为Rc, 若不控制, 则在财务杠杆效应的驱动下, 股东会进行大量举债为自己谋利, 造成债权人的利益损失, 记为L2。控制为q, 不控制 (1-q) 。见右上图。

则债权人选择控制的期望收益为E (控制) =Rc×q+Rc (1-q) , 经营者不控制的期望收益E (不控制) = (Rc-L2) q+0× (1-q) , 由E (控制) =E (不控制) 得q=Rc/ (Rc-L2) 。即如果股东控制的概率小于Rc/ (Rc-L2) , 债权人的最优选择是不控制;如果股东控制的概率大于Rc/ (Rc-L2) , 债权人的最优选择是控制;如果股东控制的概率等于Rc/ (Rc-L2) , 债权人控制与不控制收益相等。

对股东来说, 选择控制的预期收益为E (控制) =Rs×p+Rs× (1-p) , 选择不控制的预期收益为E (不控制) = (Rs-L1) p+0 (1-p) , 根据E (控制) =E (不控制) , 解得p=Rs/ (Rs-L1) 。即如果债权人控制的概率小于Rs/ (RsL1) , 股东的最优选择是不控制;如果债权人控制的概率大于Rs/ (Rs-L1) , 股东的最优选择是控制;如果债权人控制的概率等于Rs/ (Rs-L1) , 股东控制与不控制收益相等。

这样形成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条件是p=Rs/ (Rs-L1) 和q=Rc/ (RcL2) , 即债权人以Rs/ (Rs-L1) 的概率选择是否进行财权配置, 而股东以Rc/ (Rc-L2) 的概率选择控制或不控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三、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博弈分析

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 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控股股东中国有股股东和法人股股东占绝大多数, 而且相当一部分的法人股也是国家控股的。因此, 大股东往往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享有控制权收益, 同时, 大股东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占有一部分中小股东的利益, 削弱中小股东的控制权, 而中小股东只能努力维护自身利益, 争取获得更多的财权。

在理论上, 公司的所有股东都应担负起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但在现实中, 承担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往往只是大股东, 即控股股东, 因为对公司持股数越大, 代表表决权越大, 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也越深, 大股东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影响企业的意志, 改变企业的方向, 从而为自己谋利, 在此过程中, 发生的监督成本也应由大股东承担。

假设大股东为获得控制权进行监督所得到的收益为Rb, 付出的监督成本为C1, 中小股东进行控制所得到的收益为Rs, 发生的监督成本为C2;中小股东因大股东监督而放弃控制权所获得的收益为r1 (r1

中小股东选择控制的期望收益为E (控制) = (Rs-C2) q+ (Rs-C2) × (1-q) , 中小股东不控制的期望收益E (不控制) =r1×q+0× (1-q) , 由E (控制) =E (不控制) 得q= (Rs-C2) /r1。即如果大股东进行监督的概率小于 (Rs-C2) /r1, 中小股东的最优选择是不控制;如果大股东进行监督的概率大于 (Rs-C2) r1, 中小的最优选择是控制;如果大股东进行监督的概率等于 (Rs-C2) /r1, 中小股东控制与不控制收益相等。

对大股东来说, 选择监督的预期收益为E (监督) = (Rb-C1) ×p+ (Rb-C1) × (1-p) , 选择不监督的预期收益为E (不监督) =r2×p+0× (1-p) , 根据E (监督) =E (不监督) , 解得p= (Rb-C1) /r2, 即如果中小股东控制的概率小于 (Rb-C1) /r2, 则大股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中小股东控制的概率大于 (Rb-C1) /r2, 则大股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中小股东控制的概率等于 (Rb-C1) /r2, 大股东监督与不监督收益相等。

这样形成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条件是p= (Rb-C1) /r2和q= (Rs-C2) r1, 即中小股东以 (Rb-C1) /r2的概率选择是否进行财权配置, 而大股东以 (Rs-C2) /r1的概率选择是否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

值得一提的是, 在现实中, 不论大股东选择什么战略, 中小股东都有可能丧失大部分的财务控制权, 从而导致其利益受到侵害, 而大股东会享有绝大部分的财务控制权, 获得控制权收益。所以, 纳什均衡很可能是大股东获得大多数的财务控制权, 并且参与公司监督。

四、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博弈分析 篇9

一、助学贷款风险

从银行的角度讲, 助学贷款的风险指借款人即高校学生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逾期不归还而引起银行收益变动的可能性。一位金融专家分析认为, 只有当违约率不超过4%, 银行才能做到不赔本。超过10%就是高违约率了。而在我国, 自开办此项业务以来银行一直被高违约率的问题所困扰。2003年9月第一批助学贷款高峰期时, 借款学生的违约率超过了20%, 少数高校的违约率甚至高达5 0%以上;2004年以后, 不少高校的违约率仍然超过20%, 并且违约率在近年中呈现递增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 目前全国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达28.4%, 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当更多的借贷不还的现象爆发时, 银行完全有可能停止这项业务。那么将来需要贷款上学的贫困学生又该怎么办?

助学贷款风险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决定的。客观因素主要是还款能力,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即使是研究生的学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都不容易, 何况是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就业难, 就业质量不高, 当生存问题都没解决时, 还贷当然成了难题。主观因素主要是还款意愿。由于信用意识淡薄, 有些学生有还贷能力却不还贷。有些学生认为存在侥幸心理, 自己的贷款数目较小, 即使不还银行也不会追债。

二、助学贷款借贷双方博弈分析

本文采用动态博弈模型对助学贷款风险进行分析。助学贷款的发放可以理解为贷款学生和银行之间的行为决策的结果。助学贷款利率和还款方式由国家规定。银行要考虑是否发放贷款, 获得更多的贷款收益;学生要考虑是否贷款或者贷款后是否还贷。双方的行为选择是考虑对方未来行为的各种可能性而做出决策的博弈问题。

(一) 该博弈的基本要素

1、博弈的参与人:银行A和学生B。他们都是理性的, 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

2、博弈的行动顺序: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在先, 学生决定是否还贷在后。

3、参与人的行动空间:银行的行动空间为 (发放贷款, 不发放贷款) , 学生的行动空间为 (还贷, 不还贷) 。

4、假设R为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效用收益;A为贷款本金;I为贷款利息;按期归还的概率为θ;若选择不还, 银行决定是否进行追收。由于学生的实际还贷能力不定或其他因素存在, 追收是否成功并不确定, 成功的概率为p;C为银行实施追收的成本;T为罚金;M为学生所受的惩罚, 可以理解为未来不能再得到新的贷款和披露后的信用损失。这里为方便起见, 假定本金是一次性发放, 还贷是一次性还清贷款。

(二) 具有制约条件的博弈分析

在具有制约机制的条件下, 博弈树如图1。

用逆向归纳法求解, 在第三阶段的决策点, 学生的期望收益为:

当银行选择发放贷款时, 其期望收益为:

学生的期望收益为:

当学生不还贷的收益大于还贷的收益时, 即

当 (5) 式成立时, 学生不还贷的收益大于还贷的收益, 学生会选择不还贷为均衡行为, 否则, 学生将选择还贷。当 (3) <0成立时, 说明银行的期望收益小于0, 则银行会选择不发放贷款。

(三) 没有制约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在没有制约机制的条件下, 博弈树如图2。

用逆向归纳法求解, 当学生选择不还贷时, 学生的期望收益为:R+A (6)

银行的期望收益为:-A (7)

当银行选择发放贷款时, 其期望收益为:Iθ+ (1-θ) (-A) (8)

学生的期望收益为:θ (R-I) + (1-θ) (R+A) (9)

(四) 具有制约条件的博弈和没有制约条件的博弈的收益比较

当学生选择不还贷时, 学生的期望收益之差 (1) - (6) =-p (I+M+T+A)

说明只要追收贷款的成功概率P>0, T>0, M>0, 学生在具有制约条件的博弈中的期望收益就会小于在没有制约条件的博弈中的期望收益。同时, 若提高M和T值, 则学生因不还贷所遭受的惩罚和损失越大。P值越大, 即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越高, 不还贷受到惩罚的机会越大。这是减少学生不还贷行为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当银行选择贷款时, 银行的期望收益之差 (3) - (8) = (1-θ) [p (A+I+T) -C]

说明只要p (A+I+T) -C>0, 银行的期望收益在具有制约条件的博弈中大于没有制约条件的博弈中。银行在第一阶段是否选择贷款, 取决于贷款的期望收益是否大于0, 也就是 (3) 是否大于0。银行是否愿意发放贷款不但与社会环境所确定的追收成本C有关, 还和追收成功率p、罚金T、利息I有关。

但是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信用约束体系还不成熟, 贷款学生毕业后流动性较大, 导致银行无法及时获悉贷款学生的下落, 故对于银行来说追讨成本C很大的。同时由于罚金制度尚未建立, 罚金T几乎为0, 而贷款利息I又是国家规定的, 每个学生的贷款总额一般在二万以内, 数目较小, 导致了银行追收贷款的收益小于其追收成本, 即p (A+I+T) -C<0, 那么银行肯定会选择放弃追收。既然银行选择放弃追收, 那么在博弈中学生就会选择不还贷。何况,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对学生的违约行为的惩罚措施不能对贷款学生构成置信的威胁, 因此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不还贷。

(五) 参考实例的博弈的收益比较

假定学生的贷款本金A为10000元, 利率以国家规定的7.83%计算, 学生的效用收益为200000元。以一年的期数计算。I=10000*7.83%=783元。若学生违约, 银行追收成功时, 应支付本金、利息和罚金。罚息以同档次利率的1.5倍计算。应支付10000+10000*7.83%*1.5=11175元。假设由于违约导致的信用损失M为10000元。

1、

当学生按期还贷时, 学生的收益为R-I=200000-783=199217元, 银行的收益为I=783元。

2、当学生选择违约时, 若银行不追收, 则学生的收益为

R+A=200000+10000=210000元, 银行的收益为-A=-10000元。

若银行进行追收, 成功的话学生的收益为R-I-M-T=2 0 0 0 0 0-7 8 3*1.5-10000=188825.5元, 银行的收益为I-C+T=783*1.5-C=1174.5-C元。

若银行追收失败的话学生的收益为R+A=200000+10000=210000元, 银行的收益为-A-C=-10000-C元。

3. 学生不还贷的收益为p (R-I-M-T) + (1-p) (R+A) =188825.5pP+210000 (1-p) =210000-21174.5p。

若学生不还贷的收益大于还贷的收益即210000-21174.5P>199217即p<50.92%时, 学生将选择不还贷。相反, 若p>50.92%学生将选择还贷。学生的均衡行为与银行追收贷款的成功概率p有关。若提高罚息和信用损失, 学生不还贷收益将会减少, 因此将选择按期还贷。

4、若学生违约, 银行进行追收的预期收益为p (I-C+T) + (1-p) (-A-C) =p (1174.5-C) + (1-p) (-1 0 0 0 0-C) =11174.5p-1 0 0 0 0-C元。

若银行追收的收益小于其不追收的收益即11174.5p-10000-C<-10000或者C>11174.5p时, 银行的最优选择为不追收。相反, 若C<11174.5p时, 银行将选择追收贷款。可见, 对于学生的违约行为银行决定是否追收与追收成本C有关, 也与追收成功的概率p有关。而追收成本C和追收成功的概率p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联。当个人信用体系完善, 覆盖整个社会时, 银行的追收成本C将降低, 而追收成功的概率p将提高, 到一定程度时, 将会使p>50.92%和C<11174.5p同时成立, 此时学生的最优选择为按期还贷, 银行的最优选择为追收贷款。

三、助学贷款风险防范

(一)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信用教育

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根本是加强学生的信用教育, 使其主动还贷。信用教育要从小学开始, 而不仅仅把责任压在高校身上。建立学生信用的电子档案, 用电子化的手段扩大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可以增大违约学生的损失, 并且可以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建立金融机构间相互协调的机制, 不再为违约学生经办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 使其增大未来的金融损失。

(二)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推进建立助学贷款的失信惩罚机制。在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中应该加强信用约束, 强化违约责任追究, 引进违约罚金制度, 以量化的指标核定罚金的大小。同时对一些有能力偿还贷款却恶意违约, 刻意逃避银行追讨的贷款学生可按刑事犯罪论处。

(三) 降低银行的追收成本

银行的追收成本过高, 严重影响了银行追收贷款的积极性, 助长了学生不还贷的现象。由于家庭违约率较低, 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较低违约风险, 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实施。降低银行的追讨成本, 一方面, 高校应积极配合银行, 提供贷款学生的就业地址和联系方式;另一方面, 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银行的追收, 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可以实现个人信用资源的共享, 银行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到贷款学生的经济情况, 协商定期扣取还款金额, 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得以有效地实施。

摘要:文章从动态博弈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和学生之间的博弈关系, 银行的追收成本过高和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助长了学生的不还贷行为。要改变高违约率的情况, 就要加强学生的信用意识和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

关键词:助学贷款,博弈分析,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李明敏彭青.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及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 2008, (12) :87

[3]、吴钦春.对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若干建议[J].企业经济, 2005, (7) :22-23

[4]、潘丽娜.建立高校学生信用档案强化助学贷款风险管理[J].中国轻工教育, 2008, (4) :30-32

财务风险博弈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基建审计,审计合谋风险

高校基建审计是指在学校与施工方签订合同的基础上, 审计部门根据施工方提供的工程决算资料进行审计, 并提供决算审减金额的付款报告。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不具备基建审计能力, 从而造成了基建审计人员的缺乏。面对高校重大工程项目的审计, 内部审计 (简称“内审”) 不能完成其目标, 只有委托外部审计 (简称“外审”) 。因此, 高校基建审计包含内审和外审两部分。

高校内审部门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 其受学校委托对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进行审计, 由于其不能完成任务, 因而其会先对施工方送审额进行审核, 然后委托外审机构进行审计。此流程具体见下图:

因此, 笔者认为高校基建审计合谋行为是指内外部审计人员与施工方联合侵害学校利益的舞弊行为。本文将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 对高校基建审计合谋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依据博弈论的动态博弈观点, 假设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方都是理性经济人, 施工方的会计行为在先, 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的审计行为在后;动态博弈的三方会“随机应变”, 而不是“固守旧略”。审计业务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施工方与内审人员、外审机构进行动态博弈的过程。随着审计业务的开展, 审计机构在没有编制出审计报告之前会出现八种暂时性的判断情况, 具体见表1。

表1中的第 (1) 、 (5) 、 (7) 、 (8) 种情况在本轮审计中出现不会导致审计合谋问题;第 (3) 、 (4) 、 (6) 种情况的出现暂时不会导致审计合谋问题, 随着审计的不断进行会逆转为第 (2) 种情况, 则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单位三方都可以选择合谋或者不合谋。由此, 在直接出现或者逆转出现第 (1) 种情况后, 博弈形态就由原先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变为“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本文主要是模型化设计我国高校基建审计机构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二、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基本假设如下: (1) 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方均是理性人, 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 施工方进行了违规操作 (完全信息) 。 (3) 内审人员、外审机构掌握施工方的操纵行为 (完全信息) 。 (4) 具体执行审计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完全服从外审机构的指令, 两者利益一致。 (5) 具体执行审计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完全服从内审部门的指令, 两者利益不一致。 (6) 施工方与内审人员、外审机构之间的博弈是非合作博弈, 且内审人员与外审机构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7) 内审部门能够对施工方的工程建设质量和内审人员、外审机构的审计质量进行事后监督。事后监督主要着眼于异常情况,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 并对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由于 (不合谋, 合谋) 和 (合谋, 不合谋) 为互斥事件, 则它们的联合概率分布均为 (0, 0) 。由此对三方关系的分析如下:

(1) 当内审人员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时, 其效用发生在内审过程和事后监督过程中,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1) 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则三方达成一致, 合谋成功; (2) 外审机构不与施工方合谋, 必将非主观审计出内审人员的舞弊行为, 合谋失败。

(2) 当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时, 其效用发生在外审过程中,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1) 内审人员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则三方达成一致, 合谋成功。 (2)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 可能事后审核出外审机构的舞弊行为, 合谋失败;但也可能没有发现外审机构的舞弊行为, 合谋成功。

(3) 当施工方选择合规操作, 则不可能出现审计合谋。

综上所述, 当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同时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时, 合谋一定成功;而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时, 合谋可能成功;在其他情况下, 合谋失败。由此, 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博弈分析:

情况一: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同时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或者不合谋, 则我们可以假设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利益一致, 将其合并称为“审计方”进行分析。

情况二:外审机构与内审人员的利益不一致。

(一) 情况一分析

表4说明:

(1) 双方的策略选择均是“不合谋”或者“合谋”。

(2)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表达式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审计方和施工方的支付 (效用) 。比如表格中右上角的“ (A, B) ”, 其中:第一个表达式“A”代表审计方的支付;第二个表达式“B”代表施工方的支付。

(3) 英文字母代表的含义:

m代表合谋时, 施工方支付给审计方的灰色费用 (假设值为10) ;

G代表施工方合谋成功后所获得的利益 (G远大于m, 假设值为1 000) ;

k代表不合谋时, 外审机构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所树立的良好信誉而带来的现在或今后的收益 (即外审机构的信誉收益, 假设值为2) , 此时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 属于职责所在, 所得收益为0;

F代表审计方披露施工方违规行为后, 施工方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50) ;

h代表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 审计方遭受的损失 (目前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审计方没有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50) ;

β代表内审部门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的概率, 也称为发现概率, 反映其监管力度 (假设值为0.1) ;

α代表审计方发现施工方违规后披露其违规行为的概率 (该概率是内审部门事后监管力度的增函数, 即当β很小时, 审计方发现施工方的违规行为, 即使审计方选择不合谋, 也可能因自身利益而不予披露, 假设值为0.5) ;

p代表内审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到的惩罚 (假设值为150) 。

另外, A、B、C、D均为支付表达式的代替符号。那么:

(1) 审计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对上述函数求导, 得到审计方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γ*= (αk-hβ+αhβ) / (αk+αβh+2hβ+m) 。

(2) 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对上述函数求导, 得到施工方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上述非合作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为:

由于γ*和θ*是概率值, 所以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解得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条件为:

其中:式 (1) 表示有γ*比例的施工方选择不合谋;式 (2) 表示有θ*比例的审计方选择合谋。本模型中由于有两种联合概率策略选择是互斥的, 即联合策略概率分布为 (0, 0) , 所以只有当θ*、γ*均有解的时候才能实现综合策略“纳什均衡”, 即只有当式 (3) 、 (4) 同时成立时, 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才得以存在;反之, 若式 (3) 、 (4) 不能同时成立, 则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不存在, 即 (不合谋, 不合谋) 以均不为0的概率 (γ*, θ*) 分布的市场实现“纳什均衡”状态不存在。

在式 (3) 中, hβ表示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后审计方遭受的损失的期望值;m是施工方支付给审计方的灰色费用, 根据理性假设, m>hβ, 这一点有可能成立。将式 (3) 代入假设值验证:10>5成立。这可以解释为审计方可以实现混合战略的均衡, 以不为零的概率选择合谋或不合谋。但是, 在式 (4) 中,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大体情况是审计方发现施工方违规并披露的概率α、内审部门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的概率β不大, 而施工方合谋成功后获得的收益G远大于支付给审计方的灰色费用m, 且内审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到的惩罚p不大, 所以式 (4) 的情况在我国现阶段是不成立的。将式 (4) 代入假设值验证:60>2 900, 不成立。

依照以上分析, 式 (3) 和式 (4) 不能同时成立, 所以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不存在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这时, 审计双方不能以一个不为零的概率选择“合谋”或者“不合谋”以达到“纳什均衡”。

存在的只能是纯策略的“纳什均衡解”: (1) (合谋, 合谋) , 即施工方选择合谋 (相当于r为1) , 而审计方也选择审计合谋 (相当于θ为1) ; (2) (不合谋, 不合谋) 。究竟双方会选择哪种策略, 取决于策略所带来的收益。要想在审计市场杜绝审计合谋行为, 只有使审计双方在选择“不合谋”时候的收益均大于选择“合谋”时双方的收益满足下面的条件:

审计方:αk- (1-α) hβ>m-hβ

施工方:-αF+ (1-α) [-pβ+G (1-β) ]>G-m-pβ

解得:

审计方:αβh+αk>m (5)

施工方:m+αβp-αF>[ (α+β) -αβ]G (6)

在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审计制度体系及状况下, 式 (5) 中的α、β概率很小, k尚未形成, 近乎没有;h不大, 很难满足大于m的条件。将式 (5) 代入假设值验证:2.7>10, 不成立。式 (6) 中由于G很大, α+β要比αβ大很多倍, 而p、F不大, 所以式 (6) 不成立。将式 (6) 代入假设值验证:50>550, 不成立。

施工方和审计方的收益分布为: (合谋, 合谋) (550, 10) ; (不合谋, 不合谋) (50, 2.7) 。

依据上述分析, 审计方和施工方实现纯策略纳什均衡的选择为: (合谋, 合谋) 。这也就是说, 高校基建审计合谋风险是可能存在的。

(二) 情况二分析

参照情况一, 将公式套用为:

(1) 当内审人员、外审机构选择不合谋, 施工方也选择不合谋时, 支付表达式为:

(2) 当内审人员、外审机构选择合谋, 施工方也选择合谋时, 支付表达式为:

表5说明:

(1) 三方的策略选择均是“不合谋”或者“合谋”。

(2)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表达式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对应审计方和施工方的支付 (效用) 。比如表格中右上角的“ (A, B) ”, 其中:第一个表达式“A”代表内审人员的支付;第二个表达式“B”代表施工方的支付。

(3) 英文字母代表的含义:

R代表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时的正常薪金收入 (假设值为15) ;

m代表外审机构合谋时, 施工方支付给外审机构的灰色费用 (假设值为10) ;

m代表内审人员合谋时, 施工方支付给内审人员的灰色费用 (假设值为10) ;

G代表施工方合谋成功后所获得的利益 (G远大于“m+m”, 假设值为1000) ;

k代表外审机构不合谋时, 外审机构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所树立的良好信誉而带来的现在或今后的收益 (即外审机构的信誉收益, 假设值为2) , 此时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 属于职责所在, 所得收益k为0;

F1代表内审人员披露施工方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F2代表外审机构披露施工方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h1代表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 内审人员遭受的损失 (目前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内审人员没有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h2代表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 外审机构遭受的损失 (目前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审机构没有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β代表内审部门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的概率, 也称为发现概率, 反映其监管力度 (假设值为0.1) ;

α代表外审机构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后披露其违规行为的概率 (该概率是内审部门事后监管力度的增函数, 即当β很小时, 外审机构发现施工方的违规行为, 即使外审机构选择不合谋, 也可能因自身利益而不予披露, 假设值为0.5) ;而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时, 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后必然披露其违规行为, 与内审部门事后监管力度无关, 则α取值为1;

p代表内审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到的惩罚 (假设值为150) 。

其中:A、B、C、D、E、Q、S、T均为支付表达式的代替符号。那么,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假定: (1)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2) 内审人员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不与施工方合谋。这也就是分析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三方合谋的可能性。

(1)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则:

内审人员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U内审人员=

外审机构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则审计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V内审人员=

则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2) 内审人员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不与施工方合谋, 则:准=0, λ=0;σ=1, δ=1。同理求得:

内审人员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U内审人员

外审机构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则审计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V内审人员=

则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综合 (1) 、 (2) 两种情况, 要想在审计市场杜绝审计合谋行为, 只有使得审计双方在选择“不合谋”时的收益均大于选择“合谋”时双方的收益满足下面的条件:

审计方:αk- (1-α) h2β+R>m2-h1β+m1-h2β

施工方:-αF2+ (1-α) [-pβ+G (1-β) ]-F1>G-m1-pβ解得:

审计方:αk+αh2β+R>m1+m2-h1β (7)

施工方:α (pβ-F2-G+Gβ) +G (1-β) -F1>G-m1 (8)

在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审计的制度体系及状况下, 将式 (7) 代入假设值验证:17.25>17.5, 不成立;将式 (8) 代入假设值验证:425>990, 不成立。施工方和审计方的收益分布为: (合谋, 合谋) (990, 17.5) ; (不合谋, 不合谋) (425, 17.25) 。

依据情况一的分析, 审计方和施工方实现“纯策略纳什均衡”的选择为: (合谋, 合谋) 。这也就是说, 在高校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 高校基建审计合谋风险仍然是可能存在的。

综合情况一和情况二的研究及博弈模型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高校基建审计关系中, 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方之间的合谋风险是可能存在的。

三、高校基建审计合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防范高校基建审计合谋行为的发生, 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高校基建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实现基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的全面更新, 以使其更有效地实施审计, 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 使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 将对内审人员的奖惩与审计绩效挂钩, 使内审人员体会到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关, 防止内审人员与内审部门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3.谨慎选择外审机构。为降低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应慎重选择社会审计机构, 必须考虑选用信誉好、水平高的社会审计机构, 这是因为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4.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合理确定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费用的提取比例, 审计费用的比例太高会导致学校基建费用节约额的减少;而审计费用比例太低, 则为外部审计机构创造了与施工方合谋的机会。所以, 审计费用提取比例成了学校、施工方和外部审计机构三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轮换外部审计师, 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张宏禄, 吕华宁, 凌宇.高校建设工程委托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内部审计, 2007;2

[2].雷光勇.审计合谋的经济学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9;2

[3].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可否外部化的问题研究.审计月刊, 2004;9

经济下行风险中的再博弈 篇11

世界经济有两个动向引人注目。一是美国和日本股市大涨,美元走强,日元大跌。二是欧元区经济陷入最长衰退期,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18个月下滑,今年一季度比较去年四季度又萎缩0.2%。世界经济在刚刚看到复苏萌芽之际,各种泡沫又已膨胀,三大风险值得密切关注。

首先是债务危机的风险。2012年11月美国的国债总规模达16.4万亿美元,而美GDP总量约15万亿美元。中国是美国债最大持有国,现在持有美国国债及其他美元资产约1.2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总量约3.4万亿美元。日本国债占GDP之比接近250%,但好在90%以上是日本国内企业、个人购买。欧盟几近一半以上国家债务规模占本国GDP50%以上,而希腊、西班牙等已达150%以上,融资压力很大。短期内,三大发达经济体难以走出债务困境,尤其是欧元区金融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

欧债危机最根本原因是欧洲联合进与退的博弈,涉及政治、经济体制以及能否建立统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还有就是入不敷出,生产不足以支撑福利支出。

其二是经济持续下滑和就业困难的风险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动荡。受金融、债务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几次下调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8%,其中发达国家1.3%,新兴经济体5.5%,远低于去年的3.9%。

经济恶化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困难。美国经济复苏情况相对较好,失业率回落,但依然有7.5%,日本6%以上。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2.1%,失业人口近2600万。中国就业压力也很大,农村富余劳动力2.63亿,其中1.63亿进城务工,每年城镇需新增就业2500万人。

第三是量化宽松刺激经济措施催生严重泡沫。增发货币应对衰退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共同选择,危机大国借助储备货币发行优势、最大限度地以货币扩张方式降低债务占GDP的比重。各国央行纷纷降息。美国还制定了挂钩的指标,一是和就业挂钩,失业率6.5%以上就不停止;二是与通胀挂钩,2.5%以上也不停,并将长期维持接近零的超低利率。经济学的“欧肯定律”,是美国人发明的,失业率下降1%,经济就需要增长3%。美国去年GDP增速为2.2%,要增长5.2%才有戏。谈何容易!

再看日本。安倍上台即推出“安倍经济学”,第一张牌就是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实行无限量宽松。预计新的财政刺激占2013-2014年GDP的1.5%,同时推高通胀目标至2%。

欧元区受主权债务困扰,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从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向欧洲稳定机制ESM永久救助机制过渡,将向市场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这将导致世界经济的最大问题,全球流动性泛滥。

这些经济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和巨大的贸易风险。流动性泛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或在高位震荡。热钱大进大出使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风险增大。贸易风险还来自新的贸易壁垒。2008年以来,尽管二十国集团一再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几十个国家制定了贸易保护政策。

具体对中国而言,有四重风险和冲击:

全球需求不振对中国出口打击较大。出口市场萎缩已经导致中国沿海出口贸易比重较大的省份经济增速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去年中欧贸易5460.43亿美元,同比下降3.7%。

金融泡沫风险增大。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量化宽松导致热钱大进大出和大宗商品价格动荡,给中国带来输入式通胀。目前中国广义货币(M2)已过百万亿大关,2013年M2增长定为13%,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

西方国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贸易战”“货币战”盛行。美国对中国对美投资设置障碍,欧洲也不甘落后,对中国光伏产业等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

全球经济治理主导权之争加剧,主要表现在贸易规则、标准、知识产权之争。西方国家仍然把持国际经济规则主导权,美国向东推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已有12国参加谈判,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向西正式启动美国欧洲贸易投资伙伴关系谈判(TTIP),实质就是要把美国主导的贸易、投资等规则巩固、扩大。

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 篇12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博弈分析

(一) 不可分散风险, 也称系统性风险

1、外部环境的风险。其主要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导向和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2、信用社内部风险。其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内部操作失误、管理不当或者体制不健全形成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 可分散风险, 即非系统性风险

1、逆向选择风险。在金融市场中, 逆向选择指的是在市场中可能造成逆向结果的融资者, 通常是那些寻找资金最积极且最可能获得资金的人。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 积极贷款的客户有的时候可能就是最不具有还款能力的。由于农村信用性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贷款对象十分分散和落后的原因, 造成信用社逆向选择风险概率较大。

2、道德风险。在金融市场中资金短缺的人在得到盈余者的资金提供后, 进行违反合约的高风险投资, 这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在贷款发生后, 出现拖欠不还的经济现象。

3、操作风险。指的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内部员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限制所引起的比其他商业性质的银行风险更好的操作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多数都分散在各个乡镇当中, 有着面广点多的特点, 但是其资金规模十分有限, 而贷款是一种银行持有的变现能力很差以及风险很大的资产, 因此不断规模大小的贷款都会不同程度上对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造成影响。

以上的风险都可能是农村信用社将会面临的, 所以在进行贷款过程中的博弈分析之前, 首先要提出以下假设: (1) 借贷双方确定为理性经纪人; (2) 各个银行处在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 (3) 非系统性风险之间不存在交叉部分; (4) 每种非系统性风险在分析中都有可能发生。 (5) 在博弈分析中, 发生假设时间的概率服从两点分布; (6) 农户贷款最终的总收入一定; (7) 流动性风险始终贯穿在贷款过程中。

(三) 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 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如下图所示。其中A表示为农村信用社;B表示农户;I为贷款的利率;C为贷款金额;m表示守信成本;Yd表示农户贷款获得的收益;S表示追缴成本;n表示违约处罚。下图一共分为三轮博弈:

1、第一轮博弈中, A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如果不进行贷款, 那么双方的收益是零。如果发生贷款, 博弈继续, 这时候就会产生利率风险、逆向选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

2、第二轮博弈中B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如果偿还贷款, 那么双发的收益就为I和Yd-I+m, 如果不偿还贷款, 信用社就要进行追缴, 这时博弈继续。

3、第三轮博弈中B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如果偿还贷款, 那么双方的收益就是I+n-s以及Yd-I-n, 如果逾期未还, 这时贷款就可以归为损失贷款。在这一轮博弈中, 有可能出现逾期偿还部分贷款的状况, 但是假设要服从两点分布而且部分还贷的比例还有很大的随机性, 所以就不做考虑。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 要严格把关, 做好信贷工作的第一步

(1) 要不断提高信用社内部员工的基本素质。防止其内部人员以权谋私而进行违规贷款, 将其和信用社内部信贷相关的利益和贷款业务相挂钩。员工岗位实行竞聘制度, 实行优胜劣汰, 真正地做到留下有能力的, 淘汰技术能力差的。要定期地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 以增强其业务能力, 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2)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贷制度。 (1) 建立健全农户的信用评级制度, 定期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 (2) 要严格控制贷款的发放程序。在发放贷款之前要对农户做好信用评级之外, 还要不断加强完善信用社的贷款发放制度。

(二) 要不断加强贷款期内的监督管理

在给农户发放贷款之后, 要不断关注农户使用贷款的情况以及收益水平, 不要由于其居住分散、笔数小以及贷款额较小而疏忽管理。要及时地发现不正当使用贷款的人, 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 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要使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违规操作要加大处罚力度, 要不断督促农户合理地使用贷款以及按时还款。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信用社的追缴成本, 还能够让农户有效地避免违规处罚, 获得一定数量的守信成本, 仅为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 要不断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 稳固其经营基础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优势在农村市场点多面广, 而且这个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 在这样的条件下, 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发一种与其相配套的产品, 以满足气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要内外结合, 进行全方面的防范工作, 保证贷款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做好及时地还贷工作, 以便于更好的支持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 方金兵, 林元洁.区域农村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基于熵权法的测度、分析和预警[J].经济经纬, 2009;03

[2]罗剑锋, 杨青, 潘安娥.农村信用社脆弱性分析[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8;18

上一篇:文化价值理念论文下一篇:金融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