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标准

2024-09-22

社会责任标准(精选12篇)

社会责任标准 篇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2010年11月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外宣布即日起正式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

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自本世纪初开始, 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始研究并制定有关社会责任标准, 并推动这些标准的实施。为了满足国际社会对社会责任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需求, ISO于2004年启动了ISO 26000的制定工作, 旨在为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该国际标准为自愿性标准, 各类组织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用。

该标准在起草过程中, 包括中国在内的9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共同参与了制定工作。我国专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并得到了采纳, 例如:关于社会责任原则问题, 在其总则部分增加应用该标准时, 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 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该标准的发布, 将有利于明确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 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参考的指南。

ISO 26000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二)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

(三)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

(四) 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

(五) 社会责任的履行;

(六) 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

(七) 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

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所需遵循的原则是:

(一) 应用该标准时, 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 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

(二) 遵循七项核心原则, 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

ISO 26000声明:它所说的“组织”不包含履行国家职能, 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利, 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公共政策, 或代表国家履行国际义务的政府组织;其制定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公平贸易, 反对将其用作贸易技术壁垒的工具;它不是管理体系标准, 不适用于认证目的, 任何关于ISO 26000的认证或符合性声明都应视为对该标准的误用;附录中提及的任何自愿性倡议或工具并不意味ISO批准它们或给予其特殊地位, 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仅供参考。

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均为自愿性标准, 世界各国及各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是否采用ISO 26000。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的前提下, ISO 26000的主要技术内容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 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 这对于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 我国将根据采用国际标准的有关规定,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 参照ISO 26000的内容, 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 以促进我国企业等组织推动社会责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社会责任标准 篇2

1、处罚在100-200实行2级连带责任,即:直接责任人(100%)—班组长(带班人)(10%)

2、处罚在200-500实行3级连带责任,即:直接责任人(100%)—班组长(带班人)(20%)—主管或主任(10%)

3、处罚在500-1000实行4级连带责任,即:直接责任人(100%)—班组长(带班人)(30%)—主管或主任(20%)—分管总监(10%)

4、处罚在1000以上的实行5级连带责任,即:直接责任人(100%)—班组长(带班人)(30%)—主管或主任(20%)—分管总监(15%)—分管副总(10%)

5、对于发现质量事故的管理者不承担连带责任。

6、对于承担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处罚,各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内涵辨析 篇3

社会学家J.H.特纳在《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三种交换活动,即“市场交换”、“互惠交换”和“再分配交换”。根据特纳教授的“交换理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民(消费者)、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按各取所需的原则,必然地存在着第三种交换形式,即所谓“互惠交换”。“互惠交换”是交换各方为取得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社会认同,进行的“社会价值”交换形式,比如,交换的一方付出的是钱财、物品和人力,而得到的是荣誉、理解、内心的满足等。互惠交换的媒介一般不是货币,而是社会关系和道德责任。促成互惠交换成功的主要机制是交换者之间的信任和道德信念。毫无疑问,在互惠交换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成为其追求交换效率的一种必需或经常的手段。

我们知道,一切交换活动,从本质上讲都应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这是交换活动中最基本的价值规律。背离了价值规律,交换行为就无法长期地、健康地发展。即使如特纳教授所讲的“互惠交换”,一般不以作为市场行为中价格符号的货币为媒介,但交换本身还是应当遵循“价值规律”。只不过,这里所讲的“价值”,应当是社会价值而已。

在长期以互惠交换稀缺社会资源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中,凝结在社会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表现为以社会成员长期努力逐渐形成的进步的、积极的、美善的共同社会意识或行为规范等,也就是社会互惠交换中的价值。它是企业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交换“基石”,因此,它可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从本质上讲,就是在企业与“企业外界”互惠交换过程中,对交换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会具有价值目标多元化的社会行为特征。那么,不同的企业行为价值目标体系中,究竟有哪些内涵属于企业在长期努力中,逐渐形成的进步的、积极的、美善的共同社会意识或行为规范呢?

首先,它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共同生存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企业社会行为存在共同价值标准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保卫自身生存权。保卫自身生存权是保护企业共同生存权的基础。任何企业的社会行为,都必须把保卫自身生存权放在首要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在社会行为活动中,立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维生存空间”,在实现社会价值“互惠交换”的同时,必须追求合理的、有效率的经济利益,必须严格服从政治及法律规范。只有每个企业都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生存权,全社会企业的共同生存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最近发生的“苏丹红”事件,给人们以深刻教训。许多产品完全合格的食品生产厂家,因不法企业缺失社会责任诚信,致使全社会范围内消费者都不敢吃熟食产品,合法企业被“殃及池鱼”。究其终因,就在于合法企业缺乏“自身生存权”保卫意识,全社会也缺少以此行为规范为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当然,我们说保护企业共同生存,并不否定企业的“生物进化性”,它仍然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但是,它排斥无序竞争、禁止恶意竞争、反对非道德竞争。

其次,它是一种能够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约翰·罗尔斯在集中体现其理论精华的著作《正义论》开篇就指出,“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由于别人享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更大利益而变得无足轻重”,罗尔斯提出他的正义原则,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社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地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罗尔斯关于正义的描述,类似于经济学上的“正义”帕累托最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借用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这本著作的名称,提出了一个社会公正新概念—“作为公正的发展”。在景天魁“作为公正的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 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应可理解为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作为公正的发展”理论认为,没有公正的发展,根本算不上发展,在某种状况下,它极可能是“反发展”、“负发展”。所以,遵循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原则,当然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不过有一点我们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即真正的公正与公平是极难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学意义上的“正义”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讲,作为企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责任标准,所要求的“公正”与“公平”,本质上是要求能够建立一种“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实现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的根本前提则是维护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正常秩序(或称自然秩序)”。

这就好比说,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要求“行人靠右走”,那么任何人都无权“靠左走”,某个人靠左走就意味着对他人权益的侵犯,这就是“不公平”。社会允许这种人的行为存在,就是一种“不公正”。如果各地火车铁路轨道的宽度不一致,火车肯定没法在全国范围内行驶。各地乘客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享受火车便利的“公正”与“公平”前提。如果没有这种“正常秩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乱套,会发生“企业战争”,有些企业会被无秩序的混乱所消灭,而这并不是“适者生存”进化论的应有结果,恰恰是因为违背进化论的一种无序状态所造成的悲哀。

第三,是一种能够保持民族先进文化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这种民族的先进文化,应当是在保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基础上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企业社会行为领域内所存在的一切共同价值标准,并不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消灭”,相反,它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存续,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多民族优秀文化融合的过程。

唯如此,人们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形成共同的、科学的认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对人名的称呼上,中文称“张三”,英文却称“三张”,这已经形成了两种文化习惯。从中也可以体现两种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前者反映中华民族秉承父姓(姓氏、性格与性情)、长幼有序的特点,后者反映西方民族个性张扬、独立发展的开拓精神。你能说哪一种文化更优秀、更先进、更具有生命力呢?

最后,它必须是能够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新动力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企业社会行为存在共同价值标准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诚如我们前面所论及,不同企业在社会领域里的“互惠交换”虽以价值为基础,但极难找出它的价格或价格表现形式。这种社会交换活动虽以“互惠”为目标,但却很难真正衡量企业自身在交换活动中的“惠得惠失”。所以,社会领域内企业交换的效用,形式上大多体现为企业对其社会行为的“幸福感觉”(不可否认其本质上是存在价值交换的)。

最明显的一个事例是,禁渔期的实施。当一个湖(或江河)里的渔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两个企业的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对抗性”,我捕的鱼多,意味着你捕的鱼必定会少,但我们还是能找到共同的行为价值目标取向,即共同保护好湖里的渔资源,共同禁渔成为我们“互惠交换”的价值均衡点。这既是我们现实的共同福祉之所在,也是我们未来幸福的共同愿景。所以,两个企业选择了共同社会行为,实施禁渔期禁渔。这种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行为规范,成为推动和谐发展的新动力。

由此可见,一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共同生存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能够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能够保持民族先进文化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能够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新动力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社会责任标准 篇4

20世纪90年代, 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国家剥削和压榨当地工人,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抗议。迫于压力, 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先后出现了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边组织, 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评价体系和认证制度。为了提高这些守则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建立一套统一公认的标准成为需要, 1997年社会责任国际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SAI) 的前身, 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 (Councilon Economic Priorities Agency, CEPA) 制定了社会责任标准SA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英文简称) , 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SA8000标准, 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 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它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 通过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环境。SA8000 标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权力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其中包括价值观、尊重人、职业道德、环境意识, 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以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所在社区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企业的法律责任, 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 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 是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SA8000标准是由9个要素组成, 每个要素又由若干子要素组成, 由此构成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一样, SA8000标准也由独立的认证机构提供认证, 成功通过认证机构审核的公司可以获得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获证企业还要接受定期的监督审核, 以确保公司不断改善工作条件。与ISO9000标准不同的是, SA8000标准不仅是一个管理体系标准, 也是一个社会责任表现的标准。SA8000标准适合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如果任何企业或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 这无疑是对其社会责任和道德管理能力最有效的认可。通过SA8000认证, 可以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表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从而获得市场机会。

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作为市场的经营主体, 它的一切资源都来自于社会, 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社会负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背离的, 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 其结果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 而且能够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达到企业发展与社会利益双赢。

企业发展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 进入21世纪, 人们对企业的期望, 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的功能, 更希望企业能在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发挥作用, 市场要求贸易与社会责任挂钩, 无论是从法律还是社会道德要求上, 企业都必须承担起对等的社会责任。

财富积累中包含的牺牲要求企业承担。在改革进程中, 企业逐渐成为拥有众多资源的社会行动主体, 拥有资源越多, 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强势企业和一大批富翁, 他们之所以能致富, 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离不开“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和人们共同富裕”的分配政策, 相对于改革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环境问题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强势企业和富豪们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民间慈善事业的举步维艰, 实在令人尴尬。既然在这些财富积累过程中有破坏公共利益的因素存在, 那么企业理所当然应该分担成本, 从利润中分出一块来用于发展公益事业, 弥补公众损失。国有企业在有余力的时候, 应该有责任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在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中国, 慈善捐赠或许能成为弥合社会伤口的一剂良药, 换取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企业如何应对SA8000

对这一新的国际标准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我认为, 对SA8000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辩证认识, 积极应对。

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人性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社会责任”是把企业的行为纳入社会的大环境来定位。要求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企业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 提供物质产品, 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还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 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 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引导企业家去关心社会、关爱社会、支持社会。SA8000的积极意义在于, SA8000国际认证标准与我国许多现行法规是一致的, 它引导企业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体现了对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关怀。发达国家需要它, 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它。SA8000的出台不是扼杀企业发展的“大棒”, 而是企业发展的指挥棒, 有了它, 就可以加快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有人认为SA8000削弱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对于掌握高新技术和市场化已经高度成熟的欧美国家而言,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正是中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旦实行SA8000, 企业必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的压力。但是, 另一方面, 靠牺牲劳动者利益获得的竞争力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 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造成了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 而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企业自身。

其次, SA8000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进入WTO以后, 市场变了, 竞争对手变了, 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变了。以前只注意到国内市场, 现在必须注意到国际市场。过去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竞争, 国内企业之间竞争, 现在面对的是国际大型集团。过去我们的经济活动没有和国际接轨, 人治和计划经济的痕迹很浓, 现在必须符合国际标准, 否则就没有活动的空间。从这种意义上讲, SA8000的出现确实是一场挑战。但是, 加速国际标准化的进程, 可以使中国企业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和遇到的问题, 如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 避免两极分化, 重视劳动者权利问题, 保证市场竞争的平等性问题, 经济活动中的诚信问题等。所以说, SA8000的出现, 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是企业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难得的机遇。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 就等于抓住了这一机遇, 忽视社会责任的企业, 就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甚至内外交困, 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同时, SA8000是一把双刃剑。它不是专为中国企业制定的标准。最近一些年, 国外某些企业利用我国法律的不完善, 把一些低端、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 克扣工人工资, 甚至对中国的劳动者进行人身侮辱。我们同样可以以SA8000为标准, 对引进的外资企业进行筛选和监督, 对工人的工资、劳动保障和基本权利做出相应要求, 要求外资企业加大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和成本。

再次, 通过实施SA8000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前些年, 由于一些企业诚信观念薄弱, 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社会信用出现了危机, 企业三角债、银行坏账呈上升趋势。这两年来, 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也日益突出, 经济犯罪不断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也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诚信”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头等问题。日前, 中国的银行系统已经率先建立了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在建立正常经济秩序方面, SA8000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SA8000的企业, 不仅在银行贷款方面有较高的信誉, 对于求职者也具有更大的亲和力, 更容易得到劳动者的认同, 它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流向。在国际上, 通过SA8000的企业, 比其他企业有更大的国际公信力, 同时, 也可以减少企业广告宣传的成本。

最后, SA8000的认证过程可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经济利益始终是一项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 在许多情况下,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常常以牺牲劳动者和社会总体的利益来换取更大的利润, “见利忘义”者大有人在。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则需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SA8000恰恰可以推动先进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它使社会责任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呼吁, 而是一种和利益挂钩的市场机制。它使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使尊重知识, 尊重劳动, 尊重劳动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使企业文化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具体化, 形象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沿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何涛.SA8000——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全球化竞争战略[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4) :12-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篇5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在实践中体验、充满生活气息、丰富生活经验自己教育自己

一、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粒粒皆辛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农民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体验小麦的的种植过程,我带领学生访问附近的农民伯伯,让他们了解小麦的生长周期及田间管理。并让学生体验农民身背喷雾器给小麦打药除虫的情景。这样的调查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亲自感悟到一粒普通小麦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对农民的尊重与感激、自觉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活动的形式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大量采用情景式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真实地反映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教材中的知识都来自生活,课堂活动都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在教学《电话连着你我他》时,同学之间自由组合(2人一组),进行情景打电话表演。随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全世界所有的电话都停了,世界将会怎样?并引导学生以“电话停了”为主题,进行小品表演。最后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话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及打电话的学问,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条件让学生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如《身边的科技》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者集体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学、爱科学应当从小做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四、回归生活,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就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社会责任标准 篇6

日本SRI市场规模与欧美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日本的SRI市场规模大约达到了5000亿日元,相当于整个股票市场的0.1%。很多意见认为比起已经占到10%以上的欧美国家,这个数字是极其微小的。不过欧美的统计中包括了在日本很少使用的negative screen(因宗教理由将酒精、赌博、军需物资、核能量等领域从投资对象中排除出去的判断方法)和股东行使权利的行动。所以如果我们将焦点放在日本占主流的positive screen上(设立一个特定的标准进行有选择性的投资),日本的SRI市场规模在整个股票市场理应占到1%,较欧美的10%还是有一定差距。

SRI在日本股票市场中所占比例微小还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人们对SRI的认识还不深,投资机构对于SRI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养老金的投资情况与欧美有很大差别。养老金在偿还使用前有较长时期的运用管理期,在此期间可以考虑外部投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将投资对象集中在雇用稳定、重视劳动者权益的公司,这一点与SRI投资本身的宗旨是相符的。

另外,欧洲还有专门将养老金基金投入SRI投资的鼓励政策,应该说在欧洲养老金基金在SRI投资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日本的养老金基金,由于被委托方需要承担种种责任问题,对SRI投资还不是很积极,而且基金委托人期待高回报,而对SRI投资的印象还停留在“社会、环境贡献”方面,因此在委托投资时还是有很多的犹豫。

SRI投资多为个人行为

在日本SRI投资的主流为个人投资家。当然个人投资家也期待投资回报,可他们有着更广阔的价值观。如今我们在购买一般的商品时也会考虑到环保、公平交易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时着眼于社会利益,同样在投资时也出现了相同倾向。顺应个人投资家的这种趋向,越来越多的SRI投资基金已经出台

尤其这两年的SRI投资基金已经增加到70多个,从最普通的环保投资基金到防止全球变暖的专门基金、水基金,甚至还有友爱家庭基金(对积极推进Work-Life Balance、提供舒适就业环境的企业进行优先投资)。同时这些基金不光是作为商品销售,更有金融机构采用了购买投资基金即获得CO2排放权的方法作为回馈,从而顺应了上述个人投资家的投资取向。

企业面临五大SRI问题

那么作为被投资对象的日本企业又是如何对应SRI的呢?当然这里所说的对应不单指日本国内也包括对海外的对应。当SRI刚出现时,日企里还没有专门对应SRI调查问卷的部门,对问卷本身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理解,从而造成了不回复或不认真(不适当)回答的现象。而今,大部分公司里都设立了相应组织(一般为CSR部),对问卷不重视、不予理睬的现象差不多已经绝迹了。然而有关SRI问卷所提出的问题,日本企业还是有如下困扰:

1、企业必须面对很多类似的问卷

虽然有个别调查机关会参考企业的公开信息,大部分的调查机关还是依赖于问卷,而作为一个企业则需要反复回答相同的问题。

2、以与日本价值观不同的欧美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问题包括:是否有外部董事,女性、外籍董事的人数,而这些都是在日本企业的经营中不被重视的项目。

3、评价标准不明确

由于问卷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中很难看出其评价标准,进而不知如何答复或做何种程度上的答复。

4、调查结果没有适当的公开方法

虽然CSR报告书的发布已经走上轨道,CSR报告书的读者对象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投资家来说未必是适当的了解信息的工具。

5、难以得到公司内部的协助和理解

甚至在IR部门对SRI调查也没有足够的理解,对于公司内部的相关部门来说很难理解其必要性。

以上问题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SRI的影响力依然很低,甚至连投资家们也很少在股东会议时提到与CSR有关的问题,CSB的存在很难被人注意到。综上所述,加上如今的经济危机这个大环境,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消极对应SRI的企业。

SRI评价标准催生SRI影响力

对SRI的评价方来说以上的这些动向是需要考虑的。幸运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已有了较具体的解决方案,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就是其中的一例。这个项目的特点是主要投资机构的参加,虽然着眼点只是气候变暖问题,但问卷内容采用了投资家的观点,只要求对投资家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内容披露,从而减轻了被调查企业的负担。另外主要的SRI指数FTSE4G00D,从确保评价标准透明度的观点出发,事先公开其中期评价标准,便于企业设定中期目标。随着SRI评价标准的成熟化,SRI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社会责任标准 篇7

SJ/T 16000-2016《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正式发布

2016年8月30日,由工信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SJ/T 16000-2016《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发布会在京举行。年会同期发布了首批标准试点示范企业名单,并启动了标准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共同启动发布企业标识魔方。

《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是专门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首个社会责任标准,上百家单位参与了标准的研制。标准从责任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员工权益、安全与健康等方面明确了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和有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领域和核心要求,旨在提升行业的责任竞争力,实现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该标准在行业中的宣贯实施,中电标协社责委在全行业启动了标准企业试点示范工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成为标准的首批试点示范企业。

年会上,欧洲对外贸易协会、电子企业公民联盟及中电标协社责委与中国电子、中国普天和芬兰戴顿、德国欧图等企业一起启动了标准国际合作网络建设,宣布携手共同打造ICT行业责任制造与责任价值链,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SJ/T 16000对ISO 26000和GB/T 36000进一步深化

2010年11月11日,IS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标志着国际社会将社会责任议题正式纳入标准化轨道。ISO 26000明确了社会责任的目的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个核心议题,为履行社会责任明确了范围。

2015年,我国GB/T 3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正式发布,与GB/T 36001《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和GB/T 36002《社会责任绩效分类指引》共同构成了支撑社会责任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这是我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落地,形成了我们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理念,也是我们与国际社会共同的沟通语言。

《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的发布是探索国家标准在电子信息行业的贯彻落实,是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新的里程碑。该标准阐述了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实践,从责任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员工权益、安全与健康、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诚信运营、供应链合作、消费者关系、虚拟社区关系以及社群参与发展等方面明确了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和有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领域和核心要求。其中,供应链合作和虚拟社区管理是该标准的创新之处。

《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发布实施促进了电子信息行业对社会责任的共同理解,使行业社会责任工作更加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形成性,对广大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和相关机构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供了框架性指南,是电子信息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共同认知和行动框架。

一是通过建立和强化组织战略和管理制度,确保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融入组织战略和治理,以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广泛应用,促进社会创新和社会整合可持续发展。

三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提高员工生活水平,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

四是不断改进安全与健康管理,确保企业和组织工作场所的所有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五是持续改进环境管理,采取措施减少与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切实推行履行制造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

六是强化诚信运营理念,积极参与诚信体系建设,尊重产权,反对垄断等不正当产业行为,反对腐败和欺诈行为。

七是建立透明的负责任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绿色采购,构建可持续的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供应链。

八是尊重并保护消费者资源交易、健康安全、个人信息等权益,并通过产品促进可持续消费。

九是虚拟社区运营平台,确保虚拟社会健康运行,建立用户权益补救制度,实施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基于其自身特点及影响范围参与社会发展活动,增进社区公共利益。

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对促进企业、行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接纳和认可。实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将不断增强企业和组织的内生动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组织、行业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标准 篇8

全球瞩目的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项目, 于2010年5月17~21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八届全会上, 正式批准进入最终国际标准草案阶段 (FDIS) 。随后在8月到9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FDIS投票, 并计划在11月作为成熟的ISO国际标准出版。ISO社会责任工作组 (ISO/WG SR) 主席这样评价:“ISO 26000在帮助公共部门和私营组织根据社会当前的期望, 积极采取措施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提供了指南,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将帮助组织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 降低社会成本, 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ISO 26000标准项目经历了漫长的制定过程, 创造了国际标准化历史五项之最:参加起草工作的国家数量最多, 世界各大洲的99个ISO成员国参加了制定工作;参加起草工作的专家人数最多, 专家524名, 其中正式注册专家392人, 观察员132人, 参加此次全会的专家400名;参加起草工作的组织数量最多, 42个公共部门及私营组织参加了制定工作;制定周期跨度最长, 2005年1月工作组成立时起草工作真正开始, 到今年11月, 标准制定周期将近六年;标准首次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领域。

社会责任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SA 8000,ISO 26000,社会责任,道德,采购,消费

1 实施社会责任标准的意义和紧迫性

1.1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创造性资源

企业员工的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只有将经营理念转移到以人为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道路上来,为员工提供平等、信任、有爱的工作环境,才可能真正吸引和留得住人才。

1.2 实施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过了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曾经的发展是建立在高消费、高成本、高污染的基础上的。我们知道,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担当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1.3 实施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人类社会对工商企业运作模式的一种期待和向往,它不仅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提升我国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帮助企业拿到更多的国外订单。目前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其产品的出口。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在与我们进行贸易时已经将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作为与我们进行交易的附加条款。我们的企业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够将自己的产品销往目标国。

企业的经营行为应当符合SA 8 0 0 0和I S O26000标准,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已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 社会责任标准

2.1 关于SA 8000

SA 8 0 0 0(Social Account ability 8 0 0 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社会责任标准是1997年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制定的首个全球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以国际劳工组织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制定的标准,制定这个标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来改善全球工人的劳动条件,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SA 8000社会责任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做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1)公司不应使用童工,并应于其他利益集团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儿童的教育,不得将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环境中;

(2)公司不得使用强迫性劳动,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

(3)公司必须提供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和伤害,为所有员工提供清洁卫生设施,包括干净的浴室、厕所、可引用的水、卫生的食品存贮设备;

(4)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自由组建和参加工会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

(5)不允许有种族、阶级、国籍、宗教和性别的歧视;

(6)禁止肉体和精神上的惩罚;

(7)标准工作日不得经常超过48小时,雇员每7天至少休息一天,所有加班工作应支付额外津贴,任何情况下每位员工每周加班不得超过12小时,且所有加班必须是自愿的;

(8)员工工资不低于法定和或行业最低报酬,必须足以支付基本需求,此外,还能自由处置收入,顾主必须发给津贴、代扣保险等费用,不允许弄虚作假规避法律。

(9)公司必须制定一份公开的,切实可行的规定以保证法律和法规的实施;确保管理层回顾反省过去的工作,并指定公司代表监督执法情况。

2.2 关于ISO 26000

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10年11月1日发布的。在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中,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被定义为:“通过透明和道德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的责任。这些透明和道德行为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符合适用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一致,融入到整个组织并践行于其各种关系之中”。这个标准的的核心内容包括7个部分:

(1)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2)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

(3)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

(4)社会责任核心主题和问题;

(5)社会责任的履行;

(6)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

(7)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

另外,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还包括一个附录。

可以说SA 8000和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的贯彻实施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是社会道德对资本独裁的一种有力的制约,更是当今我们人类社会对工商企业发展趋势的一种期待。这两个标准从较深层次上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组织所应当遵循的运作模式,在西方社会,社会责任标准早已是大多数企业自愿遵循的道德标准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社会责任标准正在成为我国企业能否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的产品能否顺利出口到目标国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市场呼唤责任消费

SA 8000和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已经引起了全球制造业、零售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企业应当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行为应当符合道德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国民众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标准的影响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在全球社会责任活动中,客户和消费者负责任的消费对SA 8000和ISO 26000标准的贯彻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欧州、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客户和消费者积极踊跃地购买通过SA 8000和ISO 26000认证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这不但表现出了消费者对公平贸易、社会道德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强烈关注,也是消费者对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回报和对不承担社会负责任企业的惩罚。消费者通过负责任的消费和购买支持了这些对社会发展或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的企业和公司,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了企业和公司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负责任的行为,消费者在此过程中也间接地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4 跨国采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SA8000和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认可,而且已经随着国际上跨国公司商品采购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输到中国。在国际贸易采购和流通中,产品的生产厂家和供应商能否通过SA8000和ISO 26000标准认证已经成了能否获得进出口竞争优势、分享全球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现在SA 8000和ISO 26000标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迪斯尼、耐克、雅芳、家乐福等国外采购商订单的附加条款中。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推动SA 8000和ISO 26000标准的实施,号召民众进行良心购买,拒绝购买“血汗工厂”的产品(有害于公平贸易、有害于伦理道德、有害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一些大的跨国零售集团,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都加大了在中国直接采购的力度,他们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看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同时也很重视企业的劳工的福利问题。一些中国企业因为达不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而被取消了供应商的资格。由此可见,贯彻实施SA 8000和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了考量我国企业产品能否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责任标准不但不是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障碍,而且还是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推进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标准的研究力度,要不断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看待和重视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工作,以便获得更多国际竞争优势。作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自身素质,将更多质优的中国产品推向世界。

5 加强社会责任标准的宣传势在必行

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大力宣传社会责任标准。让所有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承担起诚信和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社会责任,承担起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为了使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企业必须把握好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底线。实际上,我们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并不否认企业的营利性。营利性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必定发生冲突,完全有可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从长远目标来看,企业的利益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是“经济体”和“道德体”的统一,具有经济和伦理双重性的特点。

社会责任标准 篇10

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企业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对劳动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CRS报告。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六大重点改革之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列为重点领域立法。

从2006年以来,我国企业共发布5 468份社会责任报告,但仅有366份CRS报告进行了独立鉴证,审验平均比例仅在6%左右。主要是因为国内权威标准匮乏且不统一,主要参考国外标准,但CRS报告鉴证标准的统一对提高报告质量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审验标准有《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标准》(CRS-VRAI)和《企业社会责任编写指南》(CASS-CRS 2.0)。

本文将我国以上两种标准与国外的ISAE 3000、AA 1000和G 4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出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标准的一些启示。

二、相关文献回顾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全面沟通、交流的载体(刘巧妹,2012)。AA 1000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定义为: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流程,根据适用的规范和标准,对组织公开披露的绩效信息及管理体系、数据和流程做出评估,以提高组织公开披露信息的可信度。阳秋林、李正(2013)又强调了鉴证主体、鉴证目的以及鉴证标准等。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西方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如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 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ISO 14000、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劳工标准、人权标准等,如FLA(公平劳工社会守则)、ETI(道德贸易行动守则)等。这些标准正在逐步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姜虹,2009;沈洪涛等,2010;阳秋林、郭丹,2014;王彤彤、郭新等,2015)。

对国外CRS报告鉴证标准的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黄彤(2012)从制定背景、侧重方面、标准导向、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四个方面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之外的其他鉴证业务国际准则》《AA 1000审验标准》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验规章》进行了比较。杨海燕、许家林(2009)从目标、审验范围和重要性、保证程度、完整性和回应性、审验的公开声明或报告、对立性和无偏性、审验人员的胜任能力等七个方面比较ISAE 3000和AA 1000的异同。对国内CRS报告鉴证标准的研究较少,主要代表学者是陈涛、沈洪涛(2015),他们以2010—2013年的数据研究了我国CRS报告鉴证的最新进展,发现2010年以来评价原则中增加了全面性、清晰性、实质性、响应性、可读性、应对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创新性,评价原则更为多样,并指出鉴证标准和评价原则的多样化降低了鉴证报告和鉴证信息的可比性。

总体而言,目前学者对我国CRS报告鉴证标准的研究较少,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公司CRS标准的介绍以及对国际CRS报告鉴证标准的比较,且未形成统一的CRS报告审计鉴证标准体系。

三、国内外CRS报告及鉴证标准概述

(一)国内CRS报告及鉴证标准概述

1. CASS-CRS 2.0。

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指南2.0》,包含编写原则、步骤和指标。它对ISO 26000的重要指标进行解构分析,新增14项、改进16项具体指标,责任管理指标也由4个方面增加至6个方面,行业覆盖范围由37个行业扩展到46个行业。它创造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突出了责任管理的重要性,包括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和责任调研。并对“三重底线”原则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客户责任纳入市场责任,同时用“市场、社会和环境”取代原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持了各板块间的平衡,优化了整个指标体系结构。

2. CRS-VRAI。

由中纺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办公室负责研究和起草,依据了之前发布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评估要求和规程制定,并充分参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ISAE 3000》《ISO 19011》及ISO9001、ISO 14001、OHSAS 18001等管理体系。它提出了验证的基本原则、操作规程及验证结论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旨在为中纺工业协会、验证服务机构及纺织服装企业的CRS报告验证工作提供原则指引与操作规范。

(二)国外CRS报告及鉴证标准概述

1. GRI 4.0。

G 4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工具,它主要包括报告原则、标准披露及实施手册两个部分,共8个章节,含金量大。它的发布能够帮助机构在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时,纳入关于机构关键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重要信息,使可持续发展报告成为标准做法,对社会和市场都极为重要。

2. ISAE 3000。

ISAE 3000将风险的概念贯穿于计划、执行和报告的整个鉴证过程,注重风险导向的理念。它主要包括道德要求、质量控制、各方参与、规划和取得证据以及鉴证报告等内容,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的评价,增强鉴证对象的外部可信性,侧重公司外部价值的鉴证。

3. AA 1000。

AA 1000涵盖原则标准(2008)、鉴证标准(2008)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2005),包括CRS管理中计划、会计、审计与报告、融合、利益相关方参与五个阶段的标准要求,并将审计可信度、审计独立性、审计方的公正性、个人能力和机构能力作为审计方的标准。它是一个全方位的鉴证标准,利于企业将可持续的非财务因素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和鉴证联系起来。

四、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标准的比较

(一)原则

依据表1,除了ISAE 3000未涉及原则标准,其他四项标准均有涉及。由于CRS-VRAI是工业协会性质的审验标准,主要适用于纺织服装行业,其涉及的原则与国际标准没有重叠。AA 1000涉及基础性原则和一般原则,认为包容性原则是实质性和回应性原则的必要条件,组织的包容性是确定实质性问题的起点,而回应性是针对实质性问题所采取的决策、行动及取得的绩效。G 4和CASS-CRS 2.0的原则存在很多相似之处。G 4涉及界定报告内容的原则和界定报告质量的原则,共涵盖10项原则,而CASS-CRS 2.0也涉及报告内容原则和报告质量原则,共涵盖9项原则,且二者有7项原则相同。除共有原则外,CASS-CRS 2.0中还涉及了可读性和真实性原则,而G 4要求的是准确性、可靠性和清晰性。实质上这几项原则很相似,只是名称存在差别而已。

(二)侧重点

依据下页表2,各鉴证标准的侧重点不同。CRS-VRAI涉及企业状况与经济指标、社会责任绩效表现、社会责任战略与方针、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发展环境与社会责任绩效及报告6个系列的指标体系,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信息的披露质量。CASS-CRS 2.0强调责任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6个方面、18项责任管理指标,以引导企业建立责任管理体系,并细分为46个行业,以充分反映各行业企业履责的具体情况。G 4反映企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并通过目标设定、绩效衡量和变革管理帮助企业理解可持续发展对于其行为和战略的意义。ISAE3000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鉴证业务风险分为内在风险、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并针对CRS报告的公允性公布结论,不要求提供问题和建议,侧重公司外部价值。AA1000将利益相关者概念置于审验过程的核心,侧重于公司内部价值,是企业CRS报告审验的专门标准。

(三)鉴证人员的能力和资质要求

依据表3,CRS-VRAI对审验人员的工作经验、沟通互动能力及理解准则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ISAE 3000要求审验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遵守相应的会计人员道德守则。AA 1000对鉴证提供者和其他鉴证参与方都提出了要求,要求审验人员保证其相对于报告组织的独立性及相对于利益相关者的无偏性信息是公开可获得的,最终构成公开声明或者报告的一部分。而CASS-CRS 2.0和G 4并未在指南和报告中做出具体要求。

(四)操作灵活性

目前这五大标准都考虑了操作灵活性。G 4从少数领先企业的个别行为发展为标准做法,普遍适用于任何规模与所在地机构,对于不同类型的报告都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不同报告形式。ISAE 3000将审验的保证程度划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并据以出具积极或消极方式的鉴证报告。AA 1000规定审验机构可以依据不同主题提供深度或中度检验,且审验双方可以协商是否进行组织特定绩效信息的审验。CASS-CRS 2.0涉及了通用指标,还提供了46个行业的补充指标,审验机构可以灵活应用,另外还研发了一套应用软件平台以提供免费下载和定期更新。CRS-VRAI可用作CRS报告内部编审的管理工具,也可作为报告读者及相关方进行评价的参考依据。

五、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CRS报告鉴证标准越来越规范,涵盖的内容、原则和指标也越来越多,可操做性和灵活性也越来越强。但国内的标准大多参考和借鉴了国际标准,与国外有趋同的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CRS报告及鉴证标准体系,本文得出以下启示:

(一)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

我国企业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比如市场配置化程度、产权性质等,这些特点都会影响我国CRS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但CASS-CRS 2.0基本上都是参照G 4,并没有涵盖“中国元素”。故设计出一套涵盖中国特色的鉴证标准十分必要。

(二)把企业社会责任放置企业战略的高度,兼顾企业内外部价值

融合企业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捆绑在一起,关注公司内部治理的同时又考虑对其他利益相关方履责的情况,逐步设计更全面的量化指标体系,对企业CSR报告进行全方位的鉴证,逐步提高其信任附加值和质量。

(三)逐渐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从道德行为上升至法律行为

目前我国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只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提供独立鉴证的更是少数,只有逐步将其变为企业履行义务的法定职责,才能整体提高我国CRS报告的鉴证水平。

(四)逐步统一企业社会责任鉴证标准

目前我国未经审验的CRS报告占比高达90%以上的原因之一在于无统一标准,标准不统一就没有可比性,影响鉴证结论的同时也间接影响鉴证质量和水平。统一鉴证标准,逐步规范CRS报告鉴证制度势在必行。

摘要:近年来,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和质量不匹配,经过鉴证的CRS报告的平均比例只有6%,主要是由于国内鉴证标准匮乏且不统一,大多参考国外标准。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对于提高CRS报告的可信度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CRS报告及鉴证标准,本文将国内CASS-CRS 2.0和CRS-VRAI与国外IASE 3000、AA 1000、G 4在原则、侧重点、鉴证人员能力要求和操作灵活性方面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鉴证,鉴证标准,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涛,沈洪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最新进展研究———基于2010—2013年的数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8).

[2]黄彤.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外部审验国际标准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2).

[3]李正,官峰,李增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3)

[4]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

[5]刘巧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标准的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04):65-68.

[6]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6):68-74.

[7]潘惠中,阳秋林,唐洋,于雅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相关问题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8]王彤彤,郭新,范博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问题探究——以三家银行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5,(4).

[9]阳秋林,毕立华,李冬生.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市场反应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3).

[10]王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报告评析[J].商业会计,2013,(24).

社会责任标准 篇11

2015年,一项发端于中国企业的全新标准——IPC1401或将给出部分答案。这项拟定中的电子行业自愿性标准关注供应链社会责任,由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IPC)联合数十家中国会员企业发起,于2014年下半年在中国大陆正式启动。《WTO经济导刊》也是该标准专家委员会成员。

相较于当前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道德标准SA8000及《电子行业行为准则》(EICC)、RoHS(欧盟《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等,IPC1401社会责任标准预计将呈现出更具前瞻性和更广覆盖面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IPC在一开始就致力于推动其成为一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国际标准。

这项目标的实现源自于IPC广泛的会员企业网络以及标准本身的“中国制造”特色。IPC是一家非营利行业协会,拥有3500多家会员企业,中国会员企业超过500家。这些企业遍布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电子组装和测试等电子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参与标准制定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五十家,其中不乏华为、联想、小米等大型企业。

IPC为什么选择在中国发起这项标准?标准本身能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方式和产品质量带来怎样的改变或机遇?标准讨论和制定的进展如何?IPC大中华区总裁柯汉忠(Philip S. Carmichael)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就上述问题作出了解答。

“标准起步于中国,首先在中国发布”

《WTO经济导刊》:IPC此前更多关注一些行业技术方面的标准,为什么现在转向社会责任标准,而且是供应链的社会责任?

柯汉忠:IPC也曾经参与过一些社会议题的标准制定,像针对冲突矿物合规的IPC-1755标准。我们关注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中国会员企业的要求,他们对环保在内的社会责任议题很感兴趣。IPC是一家会员制机构,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会员们认为重要的领域里为其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对此也有很大的兴趣。我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中国在社会责任、绿色生产等领域的声誉仍有待于获得外界的更多认可。所以,1401标准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最为前瞻性的社会责任标准由中国企业率先发起,这是有意义的。

《WTO经济导刊》:如何看待IPC在该项标准制定中的角色?

柯汉忠:我们有很严格的制定标准和具体的执行程序。第一步是做内部的可行性评估,这是在2014年7月,然后在8月底启动。1401标准所要做的是为任何一家中国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份指南手册,列明满足客户采购标准的需求,之后能够为消费者所了解。

这能够为中国企业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因为这项标准起步于中国,首先在中国发布。如果中国企业应用这项标准,就能获得相对于南亚、欧洲甚至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同行的优势,届时上述地区的企业还没有开始应用1401标准。

总的来说,IPC有三方面的角色:组织和举办委员会会议,确保委员会遵循现有国际标准,将1401标准终稿翻译成多种语言。IPC的专长在于帮助中国企业比照国际水平来制定标准。有些标准靠三四位专家或企业代表的集中讨论就可以拟定,但在1401标准制定时,我们要求至少有三十家会员企业组成委员会来评估和草拟文本。标准草案在成为正式的全球性标准前,还会征求IPC全球会员企业的意见,取得其中85%的企业同意。这就包括我们的560家中国会员、2000家美国会员及500家欧洲会员。

“1401标准覆盖其他同类标准的所有方面”

《WTO经济导刊》:据了解,IPC1401旨在帮助供应链中的客户与供应商有效合作,逐步达到或超过SA8000或EICC、RoHS等内部运作和产品合规标准。如何理解IPC1401同上述标准的区别?

柯汉忠:SA8000、EICC等这些标准都有各自的特点,1401标准则是覆盖了它们的所有方面。IPC1401不与SA8000或EICC等企业内部运作合规性标准竞争,也不与RoHS、REACH或能效标志等产品合规性标准相竞争。

企业遵循1401标准,就能够达到其他所有标准的要求。而且1401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每一到两年做一定的更新、调整。IPC的全球200多项标准都在持续修订,每年将近有三到四份新的版本推出。比如说,我们在业内影响很广的IPC-A-610标准,自1968年来,都已经连续修订7次了,到IPC-A-610F。

《WTO经济导刊》:可否透露该标准的最新进展?制定过程中,专家讨论的热点以及企业关注的重点有哪些?

柯汉忠:这将会是一项国际标准,它会取得超过85%的IPC全球会员企业的认可。不过,1401标准主要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国完成的。这项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成立了标准开发委员会。

我们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会议,向更多的中国企业介绍1401标准,从而扩大参与制定标准的企业范围。目前,约有五十家中国企业参与其中,这是让人欣喜的。另外,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下来,标准所涉及的议题领域包括电子制造、通信制造、汽车等。

《WTO经济导刊》:您如何看待该标准今后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柯汉忠:当今,全球约有10万多家企业每年会面临企业社会责任合规方面的外部审计,其中75%的审计在中国大陆展开。1401标准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通过这方面的国际性审计,这方面将会超过SA8000、ISO 26000等其他标准。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还是通过1401标准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环保等方面的绩效或表现。

社会责任标准 篇12

非标准劳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发展趋势。为实现弹性就业和缓解就业压力, 我国非标准劳动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同时, 国内外学者对非标准劳动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地区非标准劳动关系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制度、非标准劳动者的身份转换等方面。我国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主要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非标准劳动关系本质和非标准劳动者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往研究中较少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对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 企业雇佣非标准劳动者主要是出于节约劳动力成本、临时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和临时业务的增加三个因素的考虑。雇佣目的的差异, 导致企业难以套用标准劳动关系的管理经验, 有效应对非标准雇佣产生的问题。同时, 针对标准劳动关系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太适用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管理。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当前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和谐水平不高, 劳资冲突日益频发。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分析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过程, 可以弥补当前国内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标准缺失的不足。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

非标准劳动关系最早是由Audrey Freedman (1985) 以“暂时性雇佣安排”的概念提出。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是指在灵活就业与制度转轨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劳动关系。与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相比较, 非标准劳动关系具有以下性质的改变:一是劳动关系从属性的弱化, 非标准劳动者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非常灵活, 雇主对劳动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二是劳动关系的多重化, 劳动者可以同时受雇于多个企业从而形成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三是与法律法规的对接存在障碍。按照标准劳动关系而裁定的基准法和社会保险法等对于非标准劳动关系无法直接适用。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克拉克 (1916) 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之后, 卡罗尔 (1979) 提出了CSP四层次模型, 即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社会所希望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且四种责任所占比例为4:3:2:1。非标准劳动者作为企业员工的一部分, 企业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 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弱化和法律对接障碍化等特点, 使企业在承担责任过程中侧重点有所变化, 如表1。

三、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拓展

(一) 企业生命周期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影响

Mark S.Schwartz认为, 企业纯粹出于道德动因承担社会责任的十分少见, 而纯粹出于制度动因承担社会责任则往往是对制度的被动适应。企业只有在收益超过成本, 即外在压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转化成内在经济动因时,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才会从不自觉地适应到自觉地改变。就一个具体企业而言, 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组织目标、规模、内外压力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在发生改变, 即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展及其履行, 与企业自身动态演进过程密切相关。

(二)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非标准劳动者社会责任的履行

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各阶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都不同。

1. 初始期

企业在初始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不仅面临变幻的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也将遭遇资金链断裂等危机。企业在初始期的社会能见度低, 企业的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不易受到外界的关注。企业雇佣非标准劳动者主要是出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目的, 往往只按照法律的最低标准满足非标准劳动者需求, 甚至出现大量违法用工的现象, 例如拖欠工人工资、推卸工伤责任等。

2. 成长期

企业经过初始期的努力, 企业经营已基本稳定。企业规模不断拓展, 能见度不断提升。企业非标准劳动者雇佣目的除了降低企业成本, 还有应对企业拓展和临时业务的需要。因此, 企业将更完整地履行对非标准劳动者的法律义务, 并开始考虑企业基本道德责任的履行, 加强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管理规范。例如适当增加非标准劳动者工资、消除安全隐患、非标准劳动者尊严得到基本尊重等。

3. 成熟期

企业在成熟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一时期的企业规模达到最大, 企业能见度达到最高, 将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如政府、工会、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企业雇佣非标准劳动者的目的除了降低人工成本, 还包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企业有更强的动力承担保护非标准劳动者的社会责任, 企业开始将高级道德责任如非标准劳动者职业发展纳入考虑范围。

4. 衰退期

企业将再次受到各方的威胁, 使企业被迫再次将重心放在企业生存和经济利益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减弱, 再次回到企业初始期的状态。

通过上述分析, 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发展, 企业应当对非标准劳动者履行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并且, 在当前阶段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应当以履行法律责任为主。至成长期法律责任实现之后, 到成熟期的道德责任将是一个长期的缓慢改善和积累的过程。

四、员工利益诉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拓展

(一) 员工利益诉求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影响

非标准劳动者通过出让劳动力使用权换取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并在劳动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更丰富的物质需求, 由此产生了非标准劳动者的利益诉求。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 个体的利益分为五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非标准劳动者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其会随个人能力的改变向企业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 企业则是通过使用非标准劳动者的劳动力并由此获取经济利润, 不同企业对非标准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专业修养和从业经验要求存在区别, 企业将根据非标准劳动者综合素质及对企业所做贡献满足其利益诉求。

(二) 企业对不同利益诉求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行

按照非标准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专业修养、经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同, 可以将其诉求分为低利益诉求、潜在利益诉求和高利益诉求。

1. 员工低利益诉求

我国存在大量脱离农业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群体, 是构成我国灵活就业的主力军。农民工普遍教育程度较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主要从事以工作层次低、稳定性差、危险性高的体力劳动为主。农民工的诉求一般停留在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层次。而农民工职业声望差也导致企业在雇佣过程投入的关注较少, 甚至大量出现农民工劳动报酬被克扣和拖欠的现象。这种行为是违反法律的, 也是导致近年来“民工荒”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员工潜在利益诉求

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攀升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非标准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广泛选择的就业形式, 这部分劳动者属于潜在利益诉求人员。与农民工相比, 其一般接受了专科以上的高等教育。这部分劳动者中有大量企业需要的人才且其往往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 企业对其不仅需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为其设定公平明确的考核制度并为优秀非标准劳动者提供身份转换的晋升渠道。

3. 员工高利益诉求需要

退休返聘是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之一, 特别是智力密集型的单位, 如高校和科研系统等存在大量退休返聘人员, 属于利益诉求较高人员。退休返聘人员一般都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需求层次较高, 工作动力主要是源于兴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企业的管理标准应当包含高级道德责任, 即要尊重员工的劳动和知识, 使其获得家人、同事、组织和社会的认可, 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

同样, 随着员工能力和利益诉求的发展, 企业应当对非标准劳动者履行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我国大部分非标准劳动者都属于利益诉求较低劳动者, 对于法律范围内的利益诉求最多, 因此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仍然是法律责任。

五、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模型与策略

(一) 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模型

通过对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以企业生命周期的四个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和员工利益诉求的三个层次为坐标构建立体模型, 并提出衡量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的简单方法。

在图1中, A为SA8000标准点, B为体面劳动点。OAB曲线是非标准劳动管理管理标准的自然拓展曲线。OA为企业在初创期和衰退期或针对利益诉求较低的非标准劳动者的管理拓展线, OB为企业在实现SA8000标准之后的管理拓展线。OA的斜率大于OB的斜率, 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在坐标轴上并非平均分布, 法律责任的比重最大, 即企业现阶段履行SA8000标准是当务之急的, 而体面劳动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努力实现的, 是一个缓慢但逐渐转变的质变过程。

E点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 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企业为了股东利益而忽略非标准劳动者权益的情况, 因此E点一般位于OAB扩张线的下方, 按照比OAB曲线较小的斜率上升。可以通过E点距OAB线的距离简单判断企业对非标准劳动者的管理是否得当。E点距扩张线越近, 说明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标准较高, 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反之则较低。

(二) 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策略

通过对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模型的分析, 企业履行非标准劳动者的社会责任应当根据企业状况和员工利益诉求等特点的变化而灵活选择。

1. 积极应对SA8000标准, 完善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最低管理标准

SA8000标准就其内容分析, 强调的是企业对非标准劳动者最基本权益的保障。就企业而言, 要加强对SA8000标准的认识, 按照标准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管理;就员工而言, 要正确认识自身权益并且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与企业进行谈判维护个人利益。

2. 以体面劳动为长期目标, 实现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长远发展

非标准劳动者的自身价值较低是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最根本的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非标准劳动者的地位, 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企业应当以体面劳动为目标, 要为非标准劳动者提供相关培训, 提升机制, 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3. 实现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匹配

中小企业应当以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为主, 履行对非标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跨国和大型企业应当履行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对于临时就业人员, 其劳动的动机在于追求生理需要或短期就业, 企业重心应当在履行法律责任。对于派遣员工中具有较强能力的员工, 企业需要履行培训、公平的绩效评估和合理的身份转换等高层次责任。对于具有高能力的退休返聘人员, 企业要创造有尊严的工作环境, 增强其组织归属感等。

摘要:随着灵活用工成为企业雇佣的普遍要求, 协调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冲突成为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 分析企业在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社会责任承担的动态演变过程, 构建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的三维立体模型。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非标准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Michael Gebel, Johannes Giesecke.Labour marketflexibility and inequality:the changing risk patterns oftemporary employment in West Germany[J].Journal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2009, 42 (3) .

[2]Lind, Jens, Rasmussen.Paradoxical Patterns ofPart-Time Employment in Denmark[J]?Economic&Industrial Democracy, 2008, 29 (4) .

[3]Mansson, Jonas, Ottosson, Jan.Transitions frompart-time unemployment:Is part-time work a deadend or a stepping stone to the labour market[J]?Eco-nomic&Industrial Democracy, 2011, 32 (4) .

[4]董保华.论非标准劳动关系[J].学术研究, 2008, 7.

上一篇:持续性改进下一篇:打造四环节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