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理论教学

2024-10-26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共12篇)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 篇1

大学物理授课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尽可能最大成度地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具有逻辑性的思维,从而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1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

和许多基础学科一样,由于受到教学硬件环境、授课学时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仍遵循传统的“教师口授式”教学方法。之所以采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师希望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大量吸收所需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并通过教师的思维方式迅速理解较抽象的知识点,这就是所谓填鸭式教育,使得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不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新的教学理念及目标

2.1 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为方便学生理解,在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先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物理知识结构模型,而是先针对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和阐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学习过程中具体的定理、定律,或者是某个题目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着这种片面选择重点的思想去学习大学物理,学生往往会出现忽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看不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兼顾物理学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具体知识点的讲解,阐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并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2.2 物理知识理论与实例结合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不仅是因为物理知识的抽象性,本身不易于学生理解,更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持续讲解原理和推导公式而缺少与实例的结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采取单纯阐述理论而是适当地引一些实例,例如在讲解热核反应时带领学生计算具体数据,让学生通过数字体会核燃料释放能量与优质煤燃烧热巨大的能量差异,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质能方程,也会对“相对论质能方程开创了原子能时代”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2.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但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独立解决某一物理命题。

3 教学手段的运用

3.1 重视物理实验

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可以让物理规律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物理理论知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例如采用锥体上滚实验演示质心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学生有足够能力,教师也可安排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实施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在旁边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指导。比起普通的教师授课或是教师进行实验,学生进行自主性设计实验更能够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

3.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提供方便,其中之一便是扩大授课时间和空间。对于受时间或地点限制。而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获取网络上的公开课和精品课程资源。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适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使枯燥的授课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或是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允许学生通过给大家展示在网络上搜集的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资料并加以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进而活跃课堂气氛。

3.3 积极参加科技大赛

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选拔物理学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类科技大赛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搜集与物理学相关的竞赛信息,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如“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比赛,必要时进行全程陪同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杰.大学物理综合性实验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2,(15):57—58.

[2]白璐,吴振森.多层面分层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物理与工程,2010,(6):43.

[3]汪红,李春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初步探索[J].教育探索,2012,(5):74—75.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 篇2

交互式教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在提高大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交互式”教学理论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效果的有利工具.论述了教师在“交互式”教学理论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作 者:郭坤 田成泉 GUO Kun TIAN Cheng-quan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25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8(1)分类号:H319.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交互式 学生角色 教师角色

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图式理论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知识积累 英语教学 推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rearch, Scheme Theory has gradually been applied

to English teaching.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s of Scheme Theory, and

explains its effect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student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the process English learning, help students set up some more schemes and

combine established schemes with substantial contents. Consequently, they can improve their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Scheme Theorybottom-uptop-downknowledge accumulation

English teaching reasoning

1 图式和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是于1781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的。后来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e)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他认为图式是输入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是人们头脑中的常识性概念,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1] 因此这种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前者是一个从部分到总体的过程,这种方式又称“材料驱动”。后者是一个从总体到部分的过程,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对总体进行预测,这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识的基础,是储存于人脑记忆中用于表达一般概念的资料构架。是人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是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和信息对新知识进行选验、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的思维过程[2]。同时这一过程又是理解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人工智能专家的努力,图式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年来,该理论被心理学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教学和学习质量。

2 图式理论的作用

图式理论的作用在于对场景做出解释,以验证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某一特定场景中变量所代表的具体事务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处理新获取的信息时,把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为认知提供依据,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图式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理”。语言习得者可以从潜在的众多图式中推理出适合文本情景的一个来帮助解释文本内容,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3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习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和译,这些过程均涉及到语言理解的问题。因此,如何把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运用,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成为国内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3.1 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交际过程。根据现代阅读理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示范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与篇章内容有关的图示,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场景,使其头脑中的相应图式知识处于激活状态,为加工储备信息做准备,当这种准备与阅读内容相吻合时,学生便会快速有效地理解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如文章的标题以及给出的问题,预测文章内容,采取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某种图式,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新信息进行预测和假设。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练习中所给的关键信息词,展开联想,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图示以使学生同时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使阅读理解真正成为学生被激活的相关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3.2 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一般认为,听力理解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感知过程、解析阶段和使用过程。对于听者而言,图示建立得越多就越能正确透彻地理解材料。对教师来讲,在听力教学过程中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法,平时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如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和语言情景知识及其语言特点知识的传授,这不仅需要上课时教授,还需让学生课下多听、多看,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相关知识图式,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要理解文本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有了知识不去使用也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活学生的知识图示,使新信息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的图式,才能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的文本材料。

3.3 图式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语言应用能力,它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据Paul Davies所提出的“四步法”,写作的过程大致分为四步:首先,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第二,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信息和观点;第三,以文字的形式组段成篇;最后,修饰文字并最终成稿。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重组和储存密切相关。人们在输入信息时需将输入信息与已储存的内容图式联系起来。写作过程主要是形式和内容图式与输入语言、语篇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思维过程。写作需要适当的形式与充实的内容有机结合,即需要两种图式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历了多年的英文学习,已经储存了一定的写作图式。如果教师能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成功地激活这些图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效果,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速度。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善于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式。教师可以通过直接传输一些图式,让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相关知识有更多了解,以便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可以选择性地合理运用。其次,对学生掌握的零散的写作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其系统化而转化为一定的图式。再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动脑筋思考,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积累充实自己的内容图式。

3.4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即用目的语去传达原语文本的意义。只有充分理解了原文的意义,才能产生好的译作。

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对原文语义的理解离不开图式的作用。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译者的思维是概念思维,译文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理解准确与否。翻译要寻求两种语言的语义等值转换,实现功能对等。

在翻译时,译者需同时激活两套图式:一套是异族文化的图式,另一套是本族文化的图式。图式的作用已经告诉我们,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概念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问题。要善于将两种语言文化图式进行研究比较,找出各自的规律。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等有足够的了解,即译者的头脑中储存有丰富的相关内容图式,理解就比较容易,翻译过程就会非常轻松,翻译效果随之大大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语言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视点。启示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更多的图式知识,积极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图式,并把适当的图式与充实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Carrel PL, Eisterhold GC. Scheme Theory and ESL Reading [J]. TESOL, 1983, 17(4): 553-573

统一理论与物理教学 篇4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统一理论的心理机制

脑科学认为:人的大脑中的记忆信息最初其逻辑结构处于无序状态, 最初各种记忆储存过程在丘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胞皮层回路及极化神经元网络系统中随机进行, 但通过反复有效的外界刺激、相关信息检索、提取相似性信息等过程, 就能逐步使原本随机分布的记忆信息进行慢慢统一到逻辑上结构有序化的组合, 即信息熵向减少方向进行。因此物理教学中实施统一理论是完全符合脑科学的。

二、统一理论与物理教学的结合

物理学的结构和形式是很美的,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感叹这种美, 追求这种美, 这成为了物理学发展的一种动力。牛顿力学把地上的和天上的运动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把电现象、磁现象和光现象统一起来;波粒二象性把粒子运动和波动统一起来;原子、分子结构理论把宇宙万物统一于同一本源;能量概念不仅沟通了力、热、电、磁、光、原子等领域, 还进入了其他学科;质能方程, 把质量和能量、实物和场统一起来, 等等, 所有这些无不显示着多样性的统一美。如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能欣赏并把握这种美, 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将会变得更美好。

1. 惯性统一教学

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具有这一属性。在中学物理中, 如何正确理解惯性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许多学生高中三年结束还不知道惯性到底体现了物质一种什么样的性质?有什么意义?究其原因, 是学生没有把学过的知识统一起来, 自然对惯性的认识就不够深刻, 难以理解其本质。纵观现在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 涉及惯性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

(1) 运动惯性。物体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叫做惯性, 这里的惯性实质上指的是运动惯性。

(2) 电磁惯性。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 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就是楞次定律。楞次定律实质上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总想保持原来的磁通量不变, 本质上就是一种电磁惯性。

(3) 热学惯性。比如波义耳定律指出, 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若保持温度不变, 当体积减小时, 压强将变大。定律本身说明了当有外来作用强迫气体体积变小时, 气体将增大自身压强, 阻碍自身体积变小, 这不也反映了气体总想保持原来的体积不变吗?这就是一种热学惯性。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把各种惯性统一起来认识, 学生对惯性的认识必定比较深刻。

2. 场统一教学

在“电场”一章中, 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是电磁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概念, 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往往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普遍觉得这些概念比较抽象, 虚幻缥缈, 难学难记。很多学生学时就是背条文、背“黑体字”, 只会生搬硬套公式, 以至于错了也不知怎么错的, 对了也不知怎么对的, 不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 本章教学只要遵循着统一的思想, 把电场和重力场统一起来, 学生学习电场难度就会极大降低, 接受电场的那些基本概念就容易得多。如: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电场强度与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等高线与等势面, 等等。电场教学完成后,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指出电场和重力场都共属于一种保守力场, 只要是保守力场都具有相同的性质。若统一了这一点, 学生就能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 对他此后的再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 天地统一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万有引力教学是高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天体的运动规律学习, 往往都是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然后置于脑中想象, 原来天体的运动规律是这样的, 而这样靠想象出来的学习结果往往带来的后果就是理解不够深刻, 浮于表面。如果我们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入天地可统一的理念, 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能较好地实现抽象到形象的华丽转变。如关于天体的运动经常出现这么一个题目:假如现在这一时刻是太阳系九星连珠的时刻, 则经多少年后才有可能再次出现九星连珠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调查原因:很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能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模型。的确, 对他们来说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就是一个抽象的模型, 模型终究是一个假想物, 如果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作为思考的参照, 思维难度自然就得到了解决, 那么与天上这一规律相似的物体地上有吗?当然有!九星连珠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追赶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与之相似的就是机械手表, 若教学的时候我们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八大行星的运动模型, 再低头看看手上的手表秒针、分针、时针的走动, 不就想清楚九星连珠的问题了吗?

4. 德国教材流教学

分析比较多个国家教材可以发现, 统一理论在各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如德国教材中的流问题就重复出现在电学、力学、热学和化学中, 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光学、声学和电子学中, 如下表所示:

德国教材用这种实物型量的流来构建整个课程结构, 它不但把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综合在这个统一的结构内, 而且还把化学、信息学和近代物理的部分内容也整合在这一结构中, 形成了一种统一。若学生都能从统一的角度看问题, 对知识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 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统一理论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又带有哲学意义的思维科学理论,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统一理论的论点应该赋予我们教学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统一理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 就能够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 我们的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真正做到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敏华.德国卡尔斯鲁厄物理课程简介[J].物理教师:高中版, 2008 (5) .

[2]吴海波, 赵华波.基于相似性科学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6) .

[3]蔡锋.相似的奥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2)在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分子微观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推理和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分子动理论。

三、教案示例

(一)引入

1.视频2:铁块可以不断被分割,直至小铁屑。问题:铁屑是否能再分割?

(二)新课 2.分子

⑴ 物质的性质

铁能导电,也能被磁铁所吸引,这些都是“铁物质”的性质,不管是大铁块还是小铁屑都具有这样的性质。⑵ 分子

如果将铁屑再分割成最小的微粒,而铁的性质不变,那么这种最小的微粒叫做分子。⑶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分子模型,认识分子非常小。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极小,包括了质量小和体积小。分子的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2×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3.分子热运动

⑴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

通过鉴别酸醋、酒精、香水,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⑵学生实验:观察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快慢程度。

知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⑴PPT模拟演示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⑵PPT模拟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⑶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三)应用

语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语域;语境;大学英语教学

一、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20世纪80 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基人韩礼德将语域定义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 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nfiguration)”,即:1.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2.语域是这三个变量组成产生的语义集合(Halliday & Hasan, 1985:35) 。我国学者李运兴说“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语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篇方式变体”;而李延福则认为“语域是指根据语言使用的社会情景定义的一种语言变体,如科技语体、艺术语体、法律语体、网络语体等。”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因此需要考虑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等因素对语义的制约。系统功能语言学高度重视对语域的研究,以探索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加强对自然语言的功能特征和使用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并将之与语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向人们传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做到语言得体的知识和原则,以帮助人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交际对象就恰当的话题说恰当的话。语言的运用通常不是正误问题,因为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成立,所以说不存在语言使用绝对正确的问题,而应该是在某种语域中是否恰当的问题。一个语法上十分完美的句子,如果不适合其运用的场合或对象,或者表达方式不合适,也是不恰当的;反过来讲,看似支离破碎的语言可能正是在某个情景语境中合适的语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 英语越来越重要, 而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掌握社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域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中,语言习得者应该对不同语域有着透彻的理解。语言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训练使用正确的语言,而且要培养适当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不同的文化在语域的掌握和运用上具有不同特点,培养语域意识已经成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其应用最广泛的是语言教学。

二、语域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用语域理论作指导,把它当做是体现不同语域特征的情景教学是颇具科学性和现实性的。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和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语域知识,缺少语域意识。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动融入语域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如何应用语域理论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语域意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中融入社会语言学的知识,特别是语域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因此说,积极培养学生合适、得体的语域意识,是我们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当其冲的一项紧要任务。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步骤中都需注重语域特征。

将语域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精读课文,引导他们作浅显的文学赏析,而且长远来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提高其运用英语得体表达的能力,使其“意义潜能”得以发展。在课文(语篇)分析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语篇的语域特征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来处理,首先要阐明语篇的语域特征是什么;讲的什么事(即语篇的主要内容);语篇是针对什么人说或者写的,语篇交流的对象(读者)是什么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用的什么口气和态度;文章是以什么方式组织的,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面对面的或是通过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传过来的;是单向交流或是对话性的等等。引导学生在语域变化中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基调,在语域变异中把握情节的发展,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这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十分有益。正如韩礼德所说,“语域理论既很简单,又很有效”(Halliday,1978)。

在大学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中,也应将这些结构与语域联系起来,从而讲明哪些词汇,语法特征在哪些情景语境中表达哪些类型的意义,即哪些形式特征,如词汇和语法结构,适合于表达哪一种语域。阐明词义对语域的依赖和词汇共现等问题,强调应在语境中教授词汇和分析词汇语域特征的重要性。此外,对同义词的语域分析可以摆脱词汇教学中一些纠缠不清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域具有反应文化和预测功能,所以根据语域的特点教学,还有益于使学生学习该语言的文化特点及其表意方式,加快和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提高听说和阅读理解等的能力。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难题。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论证了把语域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域分析来预测听力语篇有利于提高听力的效度,习得在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中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近年来我们把语域理论运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听大量的不同的情景话语内容,分析在不同语域中的语言形式和谈话各方的话语基调(包括正式程度、客气程度、避免直接称呼程度和可理解程度),预测交际场景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学生的听力水平、语言表达的流利和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学会了使用得体的语言和相应的交际策略与人交流的技能,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和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语域理论部分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并非脱离实际地一味灌输理论或强调文采。只要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做个有心人,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常用词语的使用语境, 归纳总结正式与随意文体等等的交际功能, 使学生了解语场决定短文写作应该以共核词汇及结构为主,语式决定短文写作应该注意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语旨决定短文作者的语气、态度应该准确。那么, 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是可以运用比较得体的语言进行写作的。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根据语域理论,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关系不只是形式上,即词汇,语法上的对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意义上的对等,从意义上讲,也不只是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对等,而是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对等,即原语和目标语的语篇在功能上的对等。当然,有时在翻译中要在所有三种意义上都取得对等的效果,由于语言本身或者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是很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这样译者就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语篇的情景语境选择一种或两种意义作为追求对等的主要对象进行翻译。由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能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使两种语言的语篇能在同一语境中起相同的作用。对于初学翻译的大学生来说, 有意识地注意语域对应, 对培养良好的翻译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将语域分析引人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调枯澡的课堂教学情景。对篇章语域标志的分析和发掘会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表层语言学习的墓础上加深对异域文化的领悟和思考。

在交际过程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变化,以及交际各方的性质、社会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不断产生新的语域。因此,每个人在交际过程中都应主动地和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力求使用较恰当的和能达到较好交际效果的词语、句式和词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同时,由于交际各方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不同,交流的态度、目的以及方式不同,都直接影响到句型和语气的选择。语言只有在交际中才会有生命,才是活的语言。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掌握英语的语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因素。语言因使用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变异,要求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身份以及交际目的,恰当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语域理论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接面,它把语言变体与社会情境变化联系起来,如何把语域理论更好地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还有待于我们将来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将语域理论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的各个环节,践证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可以深化学生对语篇内涵的理解,引导他们作浅显的文学赏析。可以通过语域分析来预测听力语篇以提高听力的效度,习得在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中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可以在写作中根据不同的语域来选择得体的词、句子结构、语气等。可以在翻译中,为达到内容和风格的等效,根据语境选择与原文语域相应的译文,灵活选择词语和句型,再创原文语域,达到贴切自然的效果。长远来看,将语域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整体理解水平,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学生在说话时不仅要懂得语言使用的正确性,而且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表层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域文化的领悟和思考。使其“意义潜势”得以发展,以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适用性。

参考文献

[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2000.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 篇7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物理教具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些简单的小模型、小演示。其实不然, 物理教具在进行构思、制作时, 会涉及较多的知识和能力, 课堂上演示教具的同时, 可以把其中涉及的更多相关问题作为扩展给学生提出, 让学生自主的思考探索, 激发其求知欲。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 气氛热烈, 教学效果自然会好。而大学物理实验仪器大都按学生人数比例配备, 数量有限且造价高昂。在实验中大多会非常强调要老师的统一指挥, 学生只能机械地按步骤操作, 学生看着这些精密复杂的仪器更是不敢随意乱碰乱动, 因此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样一种被动的情况下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消失殆尽。而普通物理教具多为一些低廉材料或废旧器件拼凑, 简单而低廉, 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尽情地观察操作, 引起他们分析改进的思考, 继而激发他们思想的火花。

二、能够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优化课堂教育的质量

通过课堂上教具的讲解和演示, 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脉络和基本概念。同时, 教具里所涉及的制作理念和教育方式, 也是前人总结留下的教学智慧的宝贵财富。此外, 教师还可以就教具的制作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在对教具的设计制作做出清晰的认识的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教具的改进与优化, 以期望做出更新更好的涉及方案和更简便的制作工艺。这个过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教具在这时就成为教师的一个引导物体, 引导教师以更高的智慧和更多的知识对其展开研究和探索。此外, 教具因为其制作简单, 成本低廉。我们可以以数量的提高来弥补质量的小不足, 让课堂上的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最近的距离来观察体味教具中的智慧和知识。单调的课堂讲授加入这些实物后,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美国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表明, 被动式学习中, 学生只听老师讲授的情况下, 课堂记忆率只有大约5%;而单独进行阅读学习, 效果也只有10%;在听讲的同时加上视觉演示, 记忆效果也仅仅在20%左右;而主动性的学习由小组讨论开始, 效果就可以达到50%, 进一步结合实际动手和演练, 效果就能达到75%以上, 如果能够立即应用知识或者转而教其他人操作演示, 则有高达90%的记忆效率。所以教具的出现能够实现学生对知识概念的高效率记忆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如果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具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让其自行制备, 那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废旧物品, 一个杯子、一个气球、一把小刀、一个注射器、一个饮料瓶等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 故而具体制作易于实现。学生经过实际动手的锻炼和思想上所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 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物理讲究实验验证, 学生亲自动手制备教具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验证过程, 只有本着科学的态度和认真的操作过程才能够顺利完成, 所以学生的科学态度就自然地生根发芽。教具的制作从设计、选材、制作、调试到最后定型历经了科学问题的解决各个过程, 是一个科学思维的提炼和创造的全过程。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最终做出崭新的漂亮教具,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也获取了创造的体验和乐趣, 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愿望。

总之, 大学物理教具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 并不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提高和多媒体手段的进步而失去价值。大学物理教具与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 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非常值得广大高校物理教师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多媒体手段做大课教学, 使得老师们对教具的利用日渐减少。物理教具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 能够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起来, 对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价值。

关键词:物理,理论教学,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海勇.物理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自制教具[J], 刊名:时代教育.育教学版, 2010, (4) .

[2]吴银花, 王引娣.积极开展自制简易教具活动[J].刊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3, (2) .

[3]夏彪.自制物理教具的意义及范例[J].刊名:物理教学探讨, 2008, (5) .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 篇8

一、理论依据

图示是指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表征和储存方式, 是大脑将人以往的经验知识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 并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的引导和积极组合, 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大脑已有知识库中的过程。听力过程是指听者大脑中的已有语言图式, 内容图示与输人信息的声学信号相互作用并最终建立新图式的复杂心理过程。根据图式理论, 图示对信息的处理有两种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是是人们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对听力材料进行预测, 然后通过听来判断自己的联想和预测是否正确。自下而上是指听力理解是从最低级的单词辨认开始的, 通过认知单词发音, 了解词义, 到最后的语篇理解。这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听力教学中, 帮助学生清扫听力障碍。支架教学源自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 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帮助学生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并且使每个学生能够自主根据经验与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支架理论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概念框架,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独立探索, 相互学习, 最终通过学习效果评估来巩固新知识。也就是说, 在听力课堂上, 老师通过大家教学支架, 帮助学生分解听力的难度, 消除焦虑感, 更轻松的获取新知识。

二、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具体策略

1. 充实语言图示, 扩展内容图示, 促进听力理解

在听力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言基础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听力材料内容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并且加强学生语音的训练, 如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通过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说英语,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同时, 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丰富主题背景文化知识。我们知道, 语言承载着文化, 我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 学生对听力材料背景知识不够了解的话, 理解就会出现困难。为了清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听力障碍, 老师需要鼓励尽可能多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 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进行交流。

2. 营造真实语言环境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营造出一个自由放松的的语言环境, 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听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熟练听英语的自信。帮助学生激活和建立头脑中相关图式, 使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的背景知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清扫听力障碍,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听力学习策略

在听力课堂中, 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听力学习策略的训练, 如在作听力练习时, 要求学生保持放松, 自然和稳定的心态, 通过建立自信心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简单的笔记, 例如人名, 地名, 时间, 年龄, 职业, 数字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并注意听力材料中的让步与转折以便正确把握说话人的态度.

4. 搭建课堂教学支架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适时地选择和调整教学支架, 因材施教, 用发展的眼光来实施教学。教学支架的搭建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 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水平, 最后能够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独立探索。其中, 教师可以尝试增加开放答案的问题支架的使用, 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鼓励学生输出个性化的语言,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应用的机会。同时, 教师也要多关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适时提供适量的精神支架来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5. 重视听后巩固

老师不但要重视语言输入的过程, 也要根据语言输出的过程, 设计听后训练活动, 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师适时的利用听后支架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听后复述, 回答问题, 总结, 角色扮演, 讨论等活动,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并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训练听的语言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 老师则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开展不同的听力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激活和建立头脑中相关图式, 使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的背景知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清扫听力障碍,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摘要: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支架”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图式理论和支架理论为指导, 探讨了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技能建构和知识建构的方法。

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9

1 隐喻理论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指出“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implicit comparison) 。而据G.Lakoff的研究: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 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领域, 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然而, 现代隐喻理论不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基础, 从而丰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例如, 我们赋予计算机以人的特征, 称之为“电脑”。它能“读” (利用) 会“写” (存储) , 某用户界面十分“友好” (直观、方便) 。CPU能“访问” (获取电脑内部数据、信息) , Windows能够“支持”声卡 (间性能上的兼容) 。可见,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 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

对于隐喻起源的两种理论, 主要依据格特鲁德·巴克的论述:需要是隐喻之母。词语的隐喻用法起初是为了填补语言表达的空白, 后来由于它的修辞与表达力成为语言的修辞。

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是Lakoff&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认识世界, 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活动的增加, 事物范畴不断扩大, 使人们的思维发展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而是逐步认识到抽象的概念与思想。但人不能无止境无限制地添加新的概念, 创造新的词语, 于是人的大脑就采取了一种巧妙而又高级的方式——隐喻——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 将新认识的抽象思维与已认知事物相联系, 找出关联点, 从而利用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来创造、表达新概念, 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认知投射成映射 (cognitive mapping) 。语言的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

运用隐喻式表达只是跨概念域映射的外在表现 (surface realization) , 如Love is food, 以表达“食物”领域的词来描述“爱情”的领域, 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而意象图式引起的联想常常涉及整个语义网络, 形成的语义转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 将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2 隐喻理论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2.1 重视词语隐喻意义, 掌握英语多义词

非常有趣的是, 人们发现基本范畴词汇比其他范畴词汇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eye”, 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 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中心”:the eye of a typhoon” (台风中心)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大量新词涌现在科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词基本都是在基本词汇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方式创造出来的。如:计算机领域的“mouse” (鼠标) , “menu” (菜单) , “surfing on-line” (网上冲浪) , “informa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公路) , “data bank” (数据库) 等都是利用隐喻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培养学生就词汇进行隐喻联想、分类及比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加深词汇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2.2 认识隐喻的跨文化差异, 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异同

世界上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不同造成了认知方式的差异, 而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 隐喻也常常表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性, 即隐喻所采用的喻体往往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例如英语中大量的关于“sea”, “fish”, “ship”的隐喻, 正是反映了英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在汉语中“龙”是王权、威严、高贵的象征, 因此有“真龙天子”, “龙的传人”, “望子成龙”的表达法, 而英语中的“dragon”则是指生有翅及爪, 能吐火、守护宝藏的怪兽, 常常用来比喻凶狠的人, 代表邪恶。英语中有“meet one's Waterloo”, 而汉语中有“败走麦城”。这些含有文化差异的隐喻词汇在英语中俯拾即是。教师应该从文化背景这一角度讲解这些习语和谚语的隐喻含义,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学习无疑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及认知特点, 从而促进词汇学习的深度, 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

2.3 从隐喻思维的角度掌握新兴词汇

隐喻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 很多词汇在原有词义基础上。由于隐喻的作用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如:highway的原始意义是“公路”, information的原始意义是“信息”, 接着就产生了information highway这个词, 它的意义就是“信息高速公路”;domino的原始意义是“西方的一种骨牌游戏”。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现象。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词。如linkup (靠泊) , computer virus (计算机病毒) , heat bridging operation (心脏搭桥手术) , upload (上传) 等。这些词的产生表现了隐喻思维方式, 是思维真实的反映。因此, 在学习这些词汇时, 可以从隐喻思维的角度来把握它的特点。理清这些词汇与原有词汇的隐喻引申的关系, 就能够迅速地掌握这些新词。

2.4 利用认知隐喻来掌握短语

认知语言学中, 空间概念是基本概念之一。在语言中, 通过隐喻, 空间概念常被投射到别的抽象概念上, 如:get into the habit of, into是利用进入容器这一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 (养成习惯) ;keep sb on the payroll也是借用on的空间概念来理解使某人留任。人类把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运用于各个领域来拓展对新事物的命名和理解, 如toeshoe是用脚尖这一身体概念来理解芭蕾舞鞋 (用脚尖跳舞所穿的鞋子)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的来源和构成机制, 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

3 结语

外语学习离不开隐喻的学习, 同时隐喻思维影响着对外语知识的有效掌握。隐喻理论更多关注语言使用者、语言习得者的思维、认知方式。它把我们引向了一条更科学更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之路。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认知隐喻, 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动联想,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主动性, 同时拓宽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NewYork: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束定芳, 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 2002 (2) .

[4]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2) .

[5]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

大学项目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篇10

项目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 在运用中将学科系统中的知识进行细化, 变为一个一个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主动完成认知、研究、体验、学习的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融合了多种教学思想与理论,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是突出的代表。此种理论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动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 而学习是一个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项目建构理论所重视的是积极主动达成目标, 在目标与真实任务的帮助下, 努力帮助学生投身到其未来有可能遇到的真实任务中, 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基于此种理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 就需要提高项目设计的实战性,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 并以此解决遇到的问题, 达成目标任务, 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建构, 这就是项目教学理论的核心价值。

二、项目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一) 项目内容

项目教学所体现的教学内容是在社会工作中所挖掘的课程资源, 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多数应来自与工作情景中的典型工作过程, 而不是在理论知识中提取的逻辑过程。所以项目教学在大学课堂中是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直接对接的教学方式, 即利用社会工作的过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工作中, 进而让学生体会工作的过程与知识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社会工作或者实际经济过程纳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体会工作计划、实施、达成的具体过程, 并以此找到不足加以补充。

(二) 项目开展

项目教学中的开展主要是指达成项目目标的具体活动, 有“工具”也有“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面临问题的时候不会像以往一样被动等待教师帮助, 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方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等。项目开展应突出实施过程的挑战性, 即完成任务必须有难度, 不仅仅有知识的运用还要有结合,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以此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能力。其次, 在开展中应重视建构性, 在项目实施中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 使其可以发挥自身创新的能力, 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可以亲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过程, 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建构。

(三) 项目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就是在项目教学实施中, 为学生创造的仿真环境, 这种环境应是与真实工作相一致的, 目前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与电子技术实现。情景模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之间实现紧密的合作,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应按照目标需求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目标实现等, 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实现项目目标, 此时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情景的创新。另一方面, 情景的仿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技能实践, 掌握具体的知识。技术实践与知识掌握都具有突出的情境性, 知识掌握的深度往往取决与情景的真实性。在大学教学中, 多数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所以好的项目情景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工作的准备。

(四) 项目总结

在项目教学完成后, 学生与教师应进行总结, 即对项目进行中所体现的知识与技能等进行归纳, 也可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可以自我总结也可进行分组总结, 以此体现项目开展中的技术实践、创新等。

三、大学课堂教学中项目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在应用中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 其必须主动参与项目实施, 才能实现目标达成;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项目开展中仅仅将学习作为目标是不能达成项目目标的, 只有充分发挥技能创新才能保证项目教学的效果;再者学生通过参与仿真的实践可以在操作中获得知识, 建构自身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的唯一途径, 且项目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综合性的, 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项目实施中, 培养了学生的配合能力, 项目实施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也需要依靠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让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完成项目任务, 从而提升其更全面的能力。

由此可见,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项目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教学中转化为项目内容获得实践。因为大学教学多数以理论为先导, 即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 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实习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产生脱节, 讲授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易形象化, 而借助项目教学理论的指导, 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上完成联系与实施, 即利用课堂上的项目模拟, 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即可进入到“工作”中, 让学生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重新建构, 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是有利于大学教学效果的提升的, 所以其对当代高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旭辉, 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

[2]曾玉章, 唐高华.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J].教育与职业, 2010 (2) .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差异

20世纪末,在整个教育界针对于各种个别个性化教育的弊端上大家都在反思,“一刀切”的差异教学理论模式成为重点的关注对象,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和有差异的教育。照顾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的差异教学理论在现代多元社会对人才差异需求促动下,在面对我们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挑战中开始了。所谓的差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得每位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使得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教学是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而且将这些差异列入教学组成的一部分,照顾差异,利用差异,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学负担。

一、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最近这些年来大学的英语在教学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然而依然还有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存在。比如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起, 但是大部分学校面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依然以固定班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 往往较少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需求和差异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没有考虑学生个别差异与需求个性化的前提下进行的。针对上述问题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严重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差异教学,实施差异教学策略, 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 自然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行差异化教学的途径

我们针对于大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参差不齐的现象,大学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必修课程加选修课程有差异的进行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分级设计有差异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多元化的学习过程。

三、大学教师需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的学生层次,老师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以及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然后再做出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的基础上, 实施相应的差异教学。在实施差异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测试加使用多元智能检测量表来大概了解学生的智能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 平时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 在做这类作业时非常认真投入能表现出超常的表演、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可成绩好的学生虽然语言方面占优势但在其他智能方面加组织、表演、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比较欠缺,明显影响作业质量。作为教师, 要细心了解学生的不同智能倾向, 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 同时弥补协调。

四、可以针对学生设计有差异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做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中间媒介,其实用性、信息性、趣味性和教学的内容难易程度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范围,满足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必学加选学策略设计有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创造性地、有效地使用教材。必学加选学策略是针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有效策略,就其理论依据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持续进步原理(principles of continuous progresses)。该原理认为:学生不应在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学生不应等待学得慢的学生,也不应要求学习快的等着学习慢的赶上来。

五、针对大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英语学习任务

我们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同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认知方式、兴趣、学习风格和特长以及潜能优势等等。大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及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有差异的英语学习任务即实行学习任务分级,立足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就其理论依据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一个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套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另一个就是Krashen的二语习得“i+1”输入理论。这套理论指出,语料的输入一定要是能够满足于学习者的需要“可理解性输入”,仅有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可以对学习者的语言方面的发展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当语言输入大大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时,此输入在习得中就没有价值,必将导致语言学习的低效或无效。

总结

通过实验证明:把差异化的教学理论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并且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已经越来越大,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如果实施差异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如此一来这套差异化教学方案一定能够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丹丹.同课异构:专业差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J].华章,2012(34):173-174.

[2]王君.汉英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10):107-107.

[3]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34(1):77-79.

输入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12

一、输入假说

80年代初,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核心项目在内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型”。其中“输入假说”是该模型的核心。Krashen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他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 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也就是说所输入的材料不能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缺口”, 或者说是“距离。不能”太大, 否则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就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 Krashen对语言课堂教学的解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当课堂教学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时, 正规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就是对于不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的学习者来说, 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能为语言习得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能够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学习者来说, 课堂教学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蒋祖康, 1999)

二、输入与输出

Krashen的“监察模型”, 尤其是“输入假说”对促进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外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 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输入假说”提出了质疑。如Swain (1985) 认为, 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 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 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因此, Swain在其输出假说中指出了输出的三种功能: (1) 输出能促进学习者注意到他想说的与他能说的之间的差距, 即能激发提高有意识的学习。 (2) 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符合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 (3) 输出为元语言学机能服务, 能使学习者监控并使语言知识化, 在现实生活中, 听与说, 读与写, 理解与复用, 即输入与输出密不可分。 (聂清浦, 2002) Allright也曾指出, 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外语习得, 语言输入只有在语言环境中和交流机会结合起来促进输出, 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语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保证。 (转引自:郭成玉, 2004) 因此, 输入为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输出则能检验对所输入信息的掌握程度, 进而可以使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输入输出理论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03年4月,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并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此后全国有60多所高校首批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行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 找出相应对策, 优化课堂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叶铭, 2006)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堂制”和“满堂灌”, 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以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教材所涉及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深刻讲解, 不仅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 并且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得体地在现实交际中使用语言, 即交际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基础上, 又以小班授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 以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和检验自己所输入的知识, 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另外,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之上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辅助工具。学生除了面授课以外还要在多媒体中心独立上机自学。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在学生和多媒体网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一个中介。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使用, 学习者不再受制于几本教课书上有限的语言知识,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的输入数量, 为语言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 这种人机互动的多媒体网络课程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输出的机会, 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检验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四、新的教学模式下语言输入输出与教师的作用

1.确保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输入数量

Krashen指出, 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指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稍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材料过难, 大大超出了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水平, 则对语言习得也是不具有意义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 因此, 新模式下的大班授课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大班授课, 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中超出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水平的内容变成可理解性知识输入给学生, 从而确保了语言习得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另外, 教师应在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补充一定量的、难度相当的语言材料供学习者独立上机自学时使用, 从而达到使学习者接受足够数量的可理解输入的教学目的。

2.教师辅助语言输出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 只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学习者自然会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教师的最大职责是让学习者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蒋祖康, 1999) 而Swain等一些研究者认为,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只重视语言材料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输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对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输出是学习者检验自己对所输入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Swain虽然强调了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但是他只强调了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对输出内容的有意识的监控和检查作用。

另外,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面对许多语言输入, 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先前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 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一些信息, 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 (李炯英, 2005) 也就是说, 即使给学习者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边春华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 河北石家庄

摘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原因成了薄弱环节。要提高英语水平就必须重视词汇, 并在教学中使用正确的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记忆规律语境联想构词法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人们交际和思维最重要的手段。其中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曾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不能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目前, 词汇成为制约大学生外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许多大学生抱怨阅读速度慢, 看不懂文章的意思;听力听不懂, 复合式听写生词多等。因此, 能否过词汇关成为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实际的学习中必须注意词汇的学习。

一、目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词汇量偏低

有关调查表明, 英语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与他们的英语总体水平呈正相关, 即词汇量越大, 英语水平就越高。Laufer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 外语学习者拥有5000词汇量, 阅读正确率可达56%;词汇量6400, 阅读正确率63%;词汇量9000, 阅读正确率70%。他还发现5000词汇量是个转折点, 词汇量低于5000的外语读者阅读正确率远远低于词汇量高于5000的阅读者。因此, 他认为5000词汇应是阅读所需词汇的下限, 低于此下限的阅读者其阅读能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词汇量远远低于此“下限”。这一点在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中有所反映。大部分考生失分的主要题

这些输入也不可能全部被学习者吸收掌握。学习者受已有知识结构的限制, 有选择性地吸收所输入的语言材料中能够被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那部分知识并对其进行重新建构, 而那些不能被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的输入信息将会被学习者忽视。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虽然也作为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被输入给学习者, 但是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被过滤掉了。虽然语言习得是学习者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行为, 但是并不能更加充分地将输入的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融进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

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的作用远远超出只给学习者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范围。首先, 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小班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课堂活动给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出机会, 并在此过程中辅助学习者监控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 教师在观察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 应发现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已有的知识框架所进行的新的建构与输入知识之间的差距, 以便通过对学习者的引导, 及时弥补在建构过程中被忽略的语言知识, 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高效性。通过有教师辅助的语言输出练习, 学习者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所输入的语言材料, 加快对语言知识和交际机能的掌握。

五、结论

总之,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学习者在多

型:阅读理解部分, 因词汇贫乏, 学生的理解准确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作文部分得分较低, 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用词不当, 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洋泾浜英语不断出现。听力部分除了听力技巧和训练不足以外, 词汇的缺乏是造成学生听不懂, 跟不上速度的主要原因。

(二) 词汇学习方法不当

许多同学认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词汇的贫乏, 就下决心努力扩大词汇量, 但是方法不得要领。主要依靠机械记忆背单词, 不懂得利用对比、归纳、联想和构词法等方式记忆单词;不了解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未养成多听多背诵的习惯, 从而影响了他们在不同篇章语境中确定英语单词正确的语法意义和准确的词汇意义, 以及透彻理解、准确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最后是单词记不牢、用不好, 事倍功半。

(三) 教师未能给予科学的学习指导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 词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因而不重视词汇教学。而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但却仍然沿袭传统的做法:简单地要求学生大量的查单词、背单词;课上只作领读、释义、用法举例, 然后再以听写、测验等形式督促、检查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扩大词汇量有一定帮助, 尤其是强化突击时有一定成效, 但是因为没有注意向学生介绍构词知识、扩词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词汇、扩展词汇的能力, 最终效果不理想。

上述几方面成为严重影响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外语教学本应是一个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 使学生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学生词汇量贫乏, 就使得教师难以在句子水平上抓好语篇教学, 使学生达不到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和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媒体网络教学辅助下的学习自主性, 但并不是说多媒体网络就可以代替教师的作用, 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新的模式下, 教师应对输入输出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要充分意识到其优点和局限性, 以便更好地利用输入输出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摘要: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80年代提出了其著名的“输入假说”。这一理论在促进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争论, 例如, Swain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说, 认为输出也对语言习得有积极意义。本文拟结合大学英语教学, 探讨如何认识并利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输出理论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并提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语言输入输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关键词:输入,输出,大学英语教学,可理解性输入,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M.Swai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聂清浦.语言的输入、输出与外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2]郭成玉.谈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作用的重新定位[J].青海师专学报, 2005.2.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李炯英.从建构主义理论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J].中国外语, 2005.4.

[5]聂清浦.语言的输入、输出与外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下一篇:综合会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