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精选10篇)
非酒精性脂肪肝 篇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以弥散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NAFL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NAFLD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单纯性脂肪肝发生在脂肪肝的早期阶段,多数人没有自觉症状,往往是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患有脂肪肝。在肝脏组织学上的表现仅显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如能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至正常。但是单纯性脂肪肝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其可以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比例分别为5%~10%和1%~2%[2,3]。此外,脂肪肝还可损害消化系统功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减弱解毒功能,影响激素代谢,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由于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预防为主。因此,研究NAFLD的流行病学分布,并针对患病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对预防NAFLD在人群中的流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N A FLD的流行病学
在NAFLD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由于研究人群、样本量、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差异很大。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通人群中NAFLD患病率达20%~33%[4];日本Omagari等[5]对3 432例成年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1.8%的成年人患有NAFLD;韩国成人NAFLD患病率为16%;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AFLD患病率高达30%[6,7,8]。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我国报道的NAFLD患病率,由于样本资料性别和年龄组成不同,各地区患病率差异较大,上海2005年成人NAFLD患病率为15.35%[9];广东省农村成人NAFLD标化率为11.1%[10];哈尔滨市机关职员NAFLD患病率为49.4%[11]。
2 NAFLD的高危因素
NAFLD具有多样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等都被认为是NAFLD的相关因素。Browning等[12]研究发现美国成人NAFLD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各不相同,西班牙裔是45%,白人是33%,而非裔是24%。在我国,蔡雯等[13]通过研究发现维吾尔族NAFLD的患病率为45.2%,汉族NAFLD的患病率为36.1%,维吾尔族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方面,大部分的研究都发现,男性NAFLD的患病率比女性高,梁国威等[14]通过对北京地区2 074例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男、女性NAFLD的患病率分别为27.1%和21.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不同的地区、年龄患病峰值仍有差异,广州NFALD患病年龄高峰为31岁~40岁,其次为41岁~50岁;而甘肃两地NFALD患病年龄高峰为40岁~60岁[15,16]。
除了种族、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外,NAFLD大部分由生活方式所引起,许多研究发现,NAFLD与同为生活方式病的代谢综合征(MS)关系密切,MS主要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此外还包括高尿酸血症、胆石症、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不少学者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中的表现,是MS的组成成分,胰岛素抵抗(IR)是MS和NAFLD的发病基础,但NAFLD是MS的病因之一还是MS的结局之一还不清楚。郭万越[17]选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对照人群各100例,对2组人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高(OR=3.49)、35岁~50岁年龄段(OR=3.08)、高脂血症(OR=2.98)和糖尿病(OR=2.76)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曹烨华[18]通过对济南市2 453例体检者NAFLD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査后得出结论: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引起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许茂涛等[19]通过调查发现贵阳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员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男性、肥胖、高脂血症,其中以肥胖相对风险度最高。由上可以看出,目前虽然针对NAFLD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但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3 脂肪肝的预防与治疗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故目前尚无特别理想的治疗手段,但针对其相应机制的各种预防治疗手段仍是多种多样,总的原则可归纳为“节食、多动、少饮酒、慎用药”。
3.1 饮食治疗
脂肪肝大部分是由营养过剩导致的,因此,控制膳食的营养构成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范建高、曾民德[20]的研究表明,每日三餐高质量饮食及喜食高脂类食物,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多认为饮食治疗主要用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相关的NAFLD患者。Okita等[21]对肥胖的脂肪肝患者给予适度限食措施后,发现患者的肝功能等指标有一定改善。因此,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做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3.2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最适合伴胰岛素抵抗和体重超重的脂肪肝患者,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降低体重。目前认为,体重下降的速度是决定肝组织学改善或恶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有学者提出每月体重下降超过5 kg可导致肝病恶化,而每月体重下降小于0.45 kg则无效,建议每周体重下降不应超过1 200 g(儿童不超过500 g),然而体重下降的最佳速度及其效果至今尚未明确。
3.3 药物性治疗
NAFLD患者可安全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刹、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以及他汀类等药物,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但这些药物对NAFLD患者血清酶谱异常和肝组织学病变的改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到目前为止,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药物,一般常选用保护肝细胞、去脂药物及抗氧化剂等,如维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肌苷,辅酶A,还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碱乳清酸盐,肝泰乐,以及某些降脂药物(例如:肝旨清)等。上述药物虽然很多,但大多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
3.4 电生理疗法
其为近年来国内治疗的新进展,HD肝病治疗仪利用生物力学泵方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通过震动腹壁肌肉和肝包膜,达到增强肝脏的脂肪代谢、促进肝内脂肪转运、改善肝脾血液循环。
3.5 加强健康教育
要面向群众加强对脂肪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台、村(社区)宣传栏以及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向群众普及脂肪肝的预防、治疗以及高危风险因素等相关知识,使群众远离危险因素、走出健康误区。同时,鼓励群众特别是那些有高危行为存在者定期到正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发病率逐步增高,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明显。虽然国内外对NAFLD的流行病学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由于中国地域和人口构成差异性巨大,各地区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至今仍缺乏完整、系统的全国性及地方性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调查,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也仍需进一步努力。当前应积极做好知识宣传、预防保健,控制NAFLD的流行和危害。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概况 篇2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044-04
生理状态下,肝脏中脂类约占肝湿重的5%。但当脂肪肝发生时,已有超过肝湿重5%以上的脂质蓄积于肝细胞内,或通过组织学判断,即组织学上1/3以上面积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亦可被诊断为脂肪肝。重症患者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临床上可按照患者饮酒与否,将脂肪肝分为两类:酒精性与非酒精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类饮食的变化,由于肉类和蛋白质的过量摄入,脂肪肝这种脂类疾病发生的概率持续性升高,目前已成为人类肝脏疾病发病率排行第二的多发性肝部疾病,发生概率只比病毒性肝炎低,且病患群体平均年龄越来越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含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1]。除酒精和其他已明确的损肝因素外,以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蓄积为特征的肝病综合征即被称为NAFLD。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所以目前临床上对NAFLD尚无靶点明确,疗效可观的药物,而中医药赖其简便验廉等特点近年来在治疗NAFLD领域备受关注。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NAFLD领域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将本病归为“积聚”、“痞满”、“胁痛”、“痰浊”等范畴。最早关于本病的记载见于《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方面:①感受风寒之邪。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云:“积之所生,得寒乃生”;《金匮翼·积聚通论》中云“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②感受湿热之邪。《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脾家有湿……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等观点,认识到本病与湿热有关。③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肝乃“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一身之疏泄全靠其调节,喜条达恶抑郁。若因情志失调,如暴怒,忧郁等,使其疏泄失调,则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形成积聚。如《医学正传》中云:“大怒而血不归经……或留于本经而为胁痛。”④痰瘀积聚日久。吴鞠通提出“肝气之郁,痰瘀阻络”,认为本病与痰湿瘀血有关。⑤过食肥甘厚味。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提出:“饮食填塞太阴,肝气被压……上冲之则胃脘痛,横行之则两胁痛。”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与古代医家大体一致,只是各侧重点稍有不同。张智伟等[2]将王京奇对本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指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即肝木郁而乘脾土,则湿邪困脾,导致脾不生清而膏脂、痰涎过度蓄积于肝脏。王见义[3]总结王灵台对本病的认识时指出“痰”为本病的关键,认为该从“痰”论治本病,其发病机制是肝疏泄功能失司进而乘于脾,致脾失健运,转输能力下降,使痰湿瘀等有形实邪阻于肝脉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吕娇娇等[4]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本病的发病规律,提出“脾气虚”是脂肪肝的发病基础。由此可见,本病病机虽复杂,但仍以痰瘀互结、虚实夹杂为主要特点,脾肾阳虚为本,痰、瘀等有形实邪为标,其病位虽在肝,但涉及脾胃肾。
2 辨证论治
2.1 中医证型与相关生化指标研究 邓银泉等[5-7]对NAFLD患者进行分型,对相关指标检测后分别从从胰岛素抵抗、血液流变学、肝纤维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和其余的两个组别对比,脾虚痰湿组的胰岛素敏锐度显著性降低(P < 0.01)。同时,当NAFLD肝纤维化的指标不断升高的时候,“痰瘀互结”可能是其发生的中医病理因素,与其他两组相比,痰瘀互结组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赵文霞等[8]根据1160例非酒精性脂肪病人的身体素质类别在不同类型NAFLD中的存在状况和其体重数据、体内血脂和血清酶的数量依照有关病例学的关联性对比解析得到以下结论:其中400例NAFLD病人身体带有气血虚弱的特征、370例病湿热痰多,这两种病患的发病几率和其余几种相比高出许多,其体重标准数额、体内血脂和血清酶的数量及其功能作用等数值较标准数值有很大差距。院博等[9]选取176例NAFLD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划分类型的方式将患者类型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等四个类型,将这些病患与非NAFLD的健康组60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不同的疾病类型同疾病表现数值的互相关系。结果显示:按中医辨证分型分类,NAFLD患者中以肝郁脾虚者居多(29. 54%)。各实验分型与对照组相比,它们的客观特征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湿热内蕴组和痰瘀互结组中,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明显的升高,痰瘀互结组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肝肾不足组中是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胆固醇的量升高,总胆固醇量也有较高的提升,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中CT肝脾比值明显降低,而湿热内蕴组则以B超呈重度改变为特点,表明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在NAFLD中具有一定相关性。
2.2 辨证分型治疗 王玉萍[10]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辨证分为7个证型,并且根据B超将本病分为早期及轻、中、重度。认为肝气郁滞和肝郁脾虚型多处本病的早期阶段,痰湿内阻型和湿热蕴结型多处于轻度阶段,气滞血瘀型和痰瘀互结型则多属于本病的中度阶段,而重度大多辩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徐文杰等[11]对1273例60岁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肾不足型,痰浊壅阻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五种,结果表明肝肾不足,痰浊壅阻和湿热内蕴型是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的主要证型,而有效的客观辨证分型有助于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王慧英等[12]研究了141例脂肪肝患者,按照临床症状分为五种中医证型,并与体质研究相结合,结果显示:脂肪肝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湿蕴结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正相关。都兰海[13]运用中医理论对15名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与常规西医治疗组进行对比。肾阳虚弱型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瘀血内阻型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以柴胡疏肝散治疗;痰湿困脾型以二陈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万利[14]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将65例NAFLD患者分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3种。肝郁脾虚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气滞血瘀型,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痰瘀互结型,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茵陈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总治愈好转率为84.6% 。代三红[15]将516例NAFLD患者按照中医分型治疗,与对照组(117例)对比,对照组总体有效比率为72.6%,对照组与各治疗组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吴宜华[16]将215例脂肪肝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肝郁气滞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有效率为98.5%;瘀血阻络型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7%;肝肾阴虚型以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6.7%;痰湿内阻型以二陈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有效率为100%。吕光[17]将4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除采取心理,饮食,运动等方式治疗外予以口服洛伐他汀和肝泰乐进行治疗。治疗组则根据临床症状不同,经过中医分型后进行对症治疗。气血瘀滞型采取活血化瘀理气法治疗,主要药物为香附、赤芍、元胡、柴胡、川芎等;痰瘀阻络型采取疏通经络,化痰散结之法,主要药物为姜黄、白术、炮山甲、胆星、灸地鳖虫、枳壳等;肝郁脾虚型采取强脾疏肝之法,主要药物为决明子、白芍、生山楂、白术、当归、云苓、柴胡等。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75%(P<0.05);气滞血瘀,痰瘀阻络和肝郁脾虚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3%,91.45%,94.32%。纪桂元等[18]将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分为3个阶段: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提倡运用动态中医思维对脂肪肝不同分期采取不同治疗手段,以提高中医药在本领域疗效。
2.3 自拟方治疗 刘秀林等[19]使用自拟方柴荷化痰活血方(醋柴胡15g,荷叶20g,丹参20g,陈皮10g,泽泻15g,草决明15g,生山楂15g,葛根10g,枸杞10g,连翘10g,广郁金20g,制大黄5g)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对照组50例予以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治疗后两组间谷氨酰氨基转酞酶,血清总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戚国勇等[20]凭借着自己撰写的益气化痰活血汤药方(党参20g,白术15g,泽泻20g,淮山药20g,生山楂20g,决明子20g,黄芪30g,茯苓30g,赤芍30g,丹参30g)治疗NAFLD32例,总体有效比率87.34%,对照组25例,口服力平脂,总体有效比率67.12%,疾病治疗组总体有效比率比对比实验组高(P<0.05)。徐中菊等[21]将9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疾病观察组45人主要进行口服专利方丹芍疏肝颗粒作为临床试验,对比试验组45人主要服用阿托伐他汀,实验日程长度是3个月。结果显示:两组症状最终评估得分比实验以前都有差额较大的下降(P<0.05),且前者比后者低(P<0.05)。李进等[22]将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 ; 观察组依据前者的实验进程口服个人研究所得降脂护肝方(茵陈30g,丹参9g,决明子10g,焦山楂,茯苓,白术,生山楂各15g,泽泻9g,神曲12g,枸杞10g),实验日程长度是12周。结果显示:在进行实验治疗之后,病患的肝脏彩超评分、血清SOD表现最终评估得分比实验以前提高不少,前者比后面数值波动更大(P<0.05)。洪亮等[23]将9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的健脾化浊消瘀汤(茯苓12g、白术15g、泽泻15g、山楂15g、丹参15g、红花6g、大黄10g、鳖甲20g、姜黄10g、半夏9g、陈皮10g、郁金10g、荷包草15g、垂盆草15g)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善复胶囊加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6%,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2.4 针灸治疗 黎启娇[24]采用针灸从肾论治法治疗NAFLD46例(取穴:足三里、合谷、关元、复溜、三阴交、肾俞、太溪、太冲、内关),对照组30例,予以血脂康配合丹参片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体有效比率9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相关血脂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钱静娟等[25]将55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灸疗法,对照组25例口服水林佳片,治疗周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清TC、TG。结果显示:治疗组总体有效比率为90%,对照组总体有效比率为64%,治疗组TC、T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森华[26]采用针灸埋线疗法治疗治疗NAFLD患者30例(取穴:肝俞、太冲、丰隆、中脘、气海、足三里、阳陵泉),对照组30例予以口服益肝灵治疗,治疗周期2个月。结果显示:穴位治疗组的总体有效比率为91.3%,对照组的总体有效比率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缪锋等[27]采用隔姜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7例,同时与37例仅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患者进行对比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比率56.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医药(P<0.05)。刘旭东等[28]将7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埋线组35例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对照西药组35例口服凯西莱片(肝功能正常后改服血脂康胶囊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结果显示:埋线组总体有效比率为90.0%,对照西药组总有效率76.7%,埋线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
3 小结
综上,中医药在治疗NAFL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论是中药还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中医在治疗NAFLD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如具体疾病二级分类的类型不相一致,客观性标准性的指标缺失,笔者认为:①这可能是由于中医本身的辨证论治思想导致的;②科研设计缺乏样本量大,周期长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利于重复;③疗效评价标准尚不严禁,例如单纯的肝功、血脂指标的改善并不能完全代表肝脏组织学的改善。因此,根据以上问题,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努力加以完善中医对NAFLD的机理研究,确定统一的证型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药研究和治疗手段在未来此疾病的治疗上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张智伟,周雨,王京奇.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NAFLD经验举隅[J].新中医,2012,44(8):221-223.
[3]王见义. 王灵台从痰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1,39(5):832-833.
[4]吕娇娇,马晓燕.脂肪性肝损伤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16-117.
[5]邓银泉,范小芬. NAFLD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9):395.
[6]范小芬,邓银泉.NAFLD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6):262-263.
[7]邓银泉,范小芬.NAFLD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2-653.
[8] 赵文霞,段荣章,刘君颖.1163例NAFLD患者与气虚质痰湿质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543-1544.
[9]院博,崔丽安,郭卉.NAFLD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4):215-219.
[10]王玉萍.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J]. 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9):209.
[11]徐文杰,陈建杰,邬文洁. 1273例60岁以上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初探[J]. 亚太传统医药,2012,01:58-60.
[12]王慧英,李红梅,杨蒂,等. 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500-502.
[13] 都兰海. 中医辨证医治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6:9-10.
[14]曲万利.辨证治疗NAFLD65例[J].河南中医,2012,32(7):843.
[15] 代三红. 中医辨证治疗NAFLD516例[J]. 陕西中医,2011,11:1478-1479.
[16]吴宜华.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538.
[17]吕光.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174-175.
[18]纪桂元,杨钦河,谢维宁,等. 脂肪肝的中医分期论治初探[J]. 陕西中医,2008,01:72-73.
[19]刘秀林,付京云,刘丽花,等. 柴荷化痰活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5,07:560-562.
[20]戚国勇,徐海虹,童林根. 益气化痰活血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2例[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4):247-248.
[21] 徐中菊,姜超,王慧,等. 丹芍疏肝颗粒治疗NAFLD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03:49-51.
[22] 李进,李月翠,胡伟跃,等. 自拟降脂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01:236-239.
[23]洪亮,徐宇杰. 自拟健脾化浊消瘀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5:358-360.
[24]黎启娇.针灸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4): 243-244.
[25]钱静娟,华忠,刘霞英,等. 针灸治疗NAFLD疗效观察与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9:998-999.
[26]徐森华. 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脂影响的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2015,33:76-77.
[27]缪锋,沈毅. 隔姜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27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2,06:444.
[28]刘旭东,王甍,李益忠. 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0,08:637-641.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 篇3
1改变生活方式
1.1 调整饮食结构
NAFL与长期大量进食高脂肪、 高胆固醇等食物有关。中国虽历来提倡:“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 但一些饮食方式是在长期食物短缺或医疗知识不发达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在营养短缺的情况下, 脂肪是重要的热量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形成高热能、 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 从而促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科学的饮食方法是食物多样,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动物性食物为辅;“五谷”为维持生命机体的基本营养;“五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助, 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 营养丰富, 还有助消化;“五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益, 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吸收不足, 但应适宜、适度;“五菜”为充养, 各种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 有增加食欲、充饥、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 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 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1.2 坚持适量运动, 保持正常体质量
刘时彦等[2]腹形肥胖 (中心型肥胖) 是NAFL形成的重要因素。腹形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最重要部分, 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脂解增高, 而这2方面是NAFL发病机制的中心事件[3]。预防肥胖是减少肥胖性脂肪肝的重要方法。由于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 加之老年人本身活动量明显不足, 热能消耗过少, 再加上饮食营养摄入过多, 很容易引起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而储存于肝脏等器官。据研究,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消耗部分多余的能量和脂肪,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这对预防和治疗各种的脂肪肝都有好处[4]。 因此应鼓励老年人适量运动。
2积极防治原发病
NAFL也可为某种原发病的并发病。老年NAFL患者可能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基础病。研究表明, 老年NAFL存在血脂、血糖代谢紊乱, 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质人群, 与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5], 例如, 糖尿病性脂肪肝是因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 引起糖类和脂肪代谢紊乱, 过多的脂肪储存于肝脏所致。因此, 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 也是预防和治愈相关疾病所致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3健康教育
通过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 将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传播给人们, 帮助人们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 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老龄化的加重, 老年NAFL的发病日趋严重。脂肪肝的预防工作相当重要, 只有提早重视, 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 综合防治, 才能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文斌, 张纪兵.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319例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4) :283.
[2]刘时彦, 张韶冈.老年人腹形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20) :38.
[3]Choudhury J, Samyal AJ.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lin Liver Dis, 2004, 8 (3) :575-594.
[4]许海燕.浅谈脂肪肝的防治[J].中外医疗, 2009, 28 (13) :172.
非酒精性脂肪肝 篇4
【关键词】 水飞蓟宾胶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泰乐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26-02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共选择病例96例,均为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标准根据2002年10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6。入组标准:血脂[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双项或单项]增高,B超诊断为脂肪肝,肝功能异常(ALT和/或AST增高)。排除标准:肝炎病毒感染(HAV, HBV, HCV,HDV,HEV)、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或代谢性肝病。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10)岁(23~62岁);对照组46例,其中男38例,女6例,平均年龄(41·9)岁(范围: 22~63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6例,服用肝泰乐,疗程15 d,复查肝功能,如正常即停药,不正常继续用药,观察期为3个月。试验组50例,在服用肝泰乐的同时服用水飞蓟宾胶囊(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70299)70 mg, tid,疗程同上,观察期为3个月。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结束后检查肝功能、肝脏B超并评价疗效。
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B超无脂肪肝表现。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ALT,AST,TG下降1/2,肝脏B超脂肪肝程度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肝功能ALT,AST, TG下降,但不足治疗前的1/2,肝脏B超脂肪肝程度无减轻。肝脏B超:如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为显效;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好转,但肝脏回声后方衰减较治疗前减轻为有效;肝脏回声后方衰减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本组病例@100%。
结 果
1 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比较
治疗组患者乏力、纳差、腹胀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 01)。
2 治疗后肝功能的复常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的复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
3 治疗后TC及TG改善率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C及TG均有所下降,无统计学差异。
4 治疗后B超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B超显示脂肪变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1)。
5 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 01)。
6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改变,人群中NAFLD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不同国家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 ~24%,而在肥胖人群中可达57% ~74%。
根据病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因素有关,后者与非凡原因及疾病所致,如营养异常、药物、毒物、减肥手术、炎症性肠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即使已发生肝纤维化,在去除病因和控制原发病后,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变仍可逆转。为此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应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以兼顾防治NAFLD及其基础疾病,才能取得最佳疗效。肝泰乐具有抗炎、抗过敏、保护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免疫调节、促进吞噬细胞活性和抗纤维化作用,甘草酸可能通过阻断核转录因子激活引起的各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从而减轻肝损害,但临床应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效果欠佳,本研究有效率仅为68%。
水飞蓟宾胶囊具有直接修复、稳定肝细胞膜、调节肝脂肪代谢、减轻有毒物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适于慢性肝炎及脂肪肝的长期治疗。水飞蓟宾能够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的酶系统,清除肝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避免肝细胞在长期接触毒物、服用肝毒性药物、吸烟、饮酒等情况下受到损伤。其进入机体后,能特异性地与肝细胞膜结合,保护、修复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肝细胞膜对病毒、药物、毒物和自由基的防御能力,可应用于多种肝病治疗,可改善症状、调整血脂、降低血清转氨酶。
水飞蓟宾胶囊治疗后肝细胞脂肪变、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减轻,对肥胖、2型糖尿病伴有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也有良好疗效。大量临床应用中,水飞蓟宾胶囊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偶有恶心、胃肠道不适等。本品无耐药性,与其他药物合用无相互影响。本研究表明水飞蓟宾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总有效率达90%,未發现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好,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2): 111.
[2] 曾民德.脂肪肝[J].中华消化杂志, 1999, 19(2): 120-1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50例2006—2009年来我院就诊的NAFLD患者作为试验组,男女各75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0岁。均为初诊病人,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已排除孕妇、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Wilson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每周饮酒>40 g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修订的诊断标准[5]。B超声像图特点诊断脂肪肝依据:①肝脏轻—中度肿大,边缘变钝;②明显的细密而弥漫的强回声,前部回声增强,深部回声减弱或消失;③肝内管腔结构变细或消失。按声像图特点将脂肪肝分成轻、中、重度。其中轻,中、重度组各50例;另选同期健康检查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女各25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5岁,经临床、心电图、胸部X光片、B超、常规生化检查无器质性病变。2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进行非药物治疗即运动,针灸、饮食调整控制及防治教育的联合治疗半年。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1.2.1 运动治疗
采用有氧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min)、登山等运动。运动强度适中,不宜过大,运动强度一般为达到最大心率的60%~65% (最大心率=220+年龄)。每次运动持续30~60 min,每周进行3~5次运动。
1.2.2 针灸治疗
选择穴位天枢、肝俞、脾俞、命关、期门、太冲、关元、复溜、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溪、内关;前10 d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共治疗12周。
1.2.3 饮食调整控制
以高蛋白,低脂、低糖、低盐为原则,控制总热量。适量食用瘦肉;少吃动物脂肪内脏及煎、炸、爆炒等富含胆固醇、脂肪的食物;适量食用主食,以谷物为主,对于肥胖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可分别按摄入总量的15%~20%、20%~25%、50%~60%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补充足够的新鲜蔬菜以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合理分配三餐,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2.4 防治教育
采用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开展专题讲座、电话沟通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共同教育,并进行心理干预,增强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照组及试验组治疗前后分别取空腹血测量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进行B超检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体积回缩至正常,或回缩≥2 cm;ALT、AST恢复正常,TG下降≥40%,TC下降≥20%。B超显示肝像图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肝肿大回缩<2 cm,B超检查为轻度改变,ALT、AST较治疗前下降≥50%,TG较治疗前下降≥20%,但<40%,TC较治疗前下降>10%,但<20%。无效:症状、体征及B超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达以上标准或仍在进展者。
1.5 统计学方法结果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试验组治疗前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TC、TG、LDL-C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尤其重度NAFLD患者4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重度NAFLD患者治疗后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ALT和AST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试验组治疗前ALT、AS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中、重度NAFL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中、重度组ALT、AST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1。
2.3 疗效比较
试验组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见表2。试验组中轻度脂肪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中度脂肪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重度脂肪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轻度组总有效率大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
注: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a χ2=3.84,P<0.05。
2.4 B超结果比较
如图1~3所示,大多数病例中重度脂肪肝转成中、轻度脂肪肝或正常肝脏,而中、轻度脂肪肝转成正常肝脏或B超可见部分肝脏有脂肪组织。
3 讨论
正常人肝脏内脂质含量占肝湿质量的2%~4%,当由于多种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者,称之为脂肪肝,即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就其病因而言,按有无饮酒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和NAFLD。NAFLD是指除乙醇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外所致的以弥漫性肝大泡性脂肪变、伴或不伴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5]。以西方国家为常见[6],占其总肝病的17%~33%。NAFLD除了引起肝脏受损外,更严重的是导致大血管、微血管病的并发症,并造成死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目前,治疗NAFLD的首选措施是运动,控制总热量摄入,调整饮食结构,使用降脂药物,并结合必要的辅助治疗方案。由于大多数降脂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肝损伤作用,且停药可反弹,并且不能有效改善肝内脂质沉积,因此,本试验通过运动+针灸+饮食调整控制+防治教育相联合的方法,对NAFLD患者进行治疗,并达到了满意疗效。
有研究表明,肥胖与脂肪肝密切相关,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升高[9]。同时,肥胖及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不及时控制,将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有学者认为,NAFLD患者的主要死因是心脑血管事件而非肝硬化[10]。行为医学认为脂肪肝属于不良习惯性疾病,并且是可逆的,因此,减轻体重,使体重指数降至正常范围,对控制脂肪肝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类物质的总称,最重要的成分是TC、TG、HDL-C及LDL-C,血脂异常与脂肪肝关系密切。运动通过骨骼肌做功,使整个机体耗氧、耗能增加,从而加速脂肪代谢,降低血脂中LDL-C含量,提高HDL-C的含量[11],并同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2]。St George等[13]对141例NAFLD的研究表明,保持或增加体育运动是NAFLD不依赖于体质量变化的独立受益因素。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不宜增加食欲,可避免运动后暴饮暴食,因此,对维持理想体重及相对正常的血脂水平最为适宜。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5%。可选择游泳、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min)、登山等多种运动方式,并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血浆脂质主要来源于食物,控制食物可以调节血脂。而脂肪肝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营养过剩,因此,治疗脂肪肝必须由控制饮食入手,而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减轻体重是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这对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患者尤为适宜。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按摄入总热量的15%~20%、20%~25%,50%~60%调整饮食结构,以一高三低为原则,即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盐饮食[14]。有研究显示,减少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入,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使血清中TC降低,而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可使血清中的TG及氧化的LDL-C降低[15,16]。因此,应尽量减少肉类及动物油脂的摄入,适量进食粗粮、菌类、豆制品及植物油,多食新鲜蔬菜以增加膳食纤维。同时实行规律饮食,合理分配三餐,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体内代谢过程,减少脂肪在肝内及心脑血管内的沉积,起到治疗脂肪肝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冯雯琪等[17]的研究表明,电针治疗组大鼠血清中TG、TC、LDL-C、ALT及AST均显著低于NAFLD对照组。提示针刺可明显降低大鼠的血清中TG、TC、LDL-C水平来改善肝脏微循环、脂质及脂蛋白代谢紊乱,以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能,从而增强肝脏氧化脂肪酸及促进肝脏向外周血分泌LDL-C的功能,改善肝组织脂肪程度。而近年来的临床报道也显示,针灸治疗NAFLD确有疗效[18]。从中医基础理论而言,血脂是水谷所化之精微物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和运行的关键在于肝脾,且痰湿多与脾肾有关,故针灸治疗取穴从补肾通经,疏肝利胆,健脾化痰、热利湿通滞入手,以达到肾气充盛而肝脾调和、湿化瘀去,气血通畅的效果。帮助排除炎症代谢物、瘀滞的胆汁、TG等脂类物质,恢复肝功能,促进肝细胞排脂的功能[19]。
此外,保健意识及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之一[20],故提高脂肪肝患者的相关知识水平十分必要。本试验采用分发健康知识手册、开展专题讲座、电话沟通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进行教育。使其了解脂肪肝的形成原因,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并对怎样合理膳食、科学锻炼及配合相应治疗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增强康复信心,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尽量使患者得到最大的照顾与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的就诊行为和对待疾病的态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试验通过半年的运动+针灸+饮食调整控制+防治教育相联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对150例NAFLD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的TC、TG、ALT、AST,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重度脂肪肝转成中、轻度脂肪肝或正常肝脏,而中度或轻度脂肪肝转成正常肝脏或B超可见部分肝脏有脂肪组织,总有效率达到92.67%,达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落实、执行了我国防治为主的方针,减少了国家、医保及个人医药费开支,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观察非药物治疗方法(即运动、针灸、饮食调整控制及防治教育的联合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s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非药物治疗方法对治疗NAFLD的临床意义和必要性。方法 以健康检查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治疗;以同期150例NAFLD患者(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脂肪肝患者各50例)作为试验组,进行非药物治疗,分别对试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进行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B超检测。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TC、TG,LDL-C、ALT、AS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C,TG、ALT、AST,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针灸、饮食调整控制及防治教育相联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对NAFLD的改善效果较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6
关键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
脂肪肝是因机体脂类代谢异常导致肝脏脂肪含量超过5%的疾病, 按照病因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 , 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储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 NAFL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本文采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NAFLD,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NAFLD患者200例, 均符合NAFLD患者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61例, 女39例;年龄21~66 (43.5±6.4) 岁;病程0.5~15 (7.8±2.1) 年;轻度29例, 中度61例, 重度10例。对照组男65例, 女35例;年龄23~68 (45.5±6.9) 岁;病程1~17 (9.1±2.7) 年;轻度18例, 中度55例, 重度27例。2组NAFLD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疾病轻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饮食、运动治疗。根据患者的肝功能及临床状况调节活动量及适当休息, 进食低碳化合物、低脂、高蛋白饮食及新鲜蔬菜、水果。2组均给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500mg口服, 每天2次, 疗程为30d。观察组另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为30d。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脾脏明显回缩, 肝脏恢复正常, 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 肝区无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较原值下降一半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肝脏及脾脏功能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NAFLD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高于对照组的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脂肪性肝病是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 中医学属痰症、积症、湿阻、胁痛、淤血、黄疸、肝癖等范畴, 发病机制与痰、湿、淤、积等有关。中医认为多因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发机体脏腑功能紊乱,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阻不化、神经亏损等引发本病。临床证实饮食内伤是NAFLD最为常见的原因。NAFLD是肝组织病例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3]。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为微生态制剂, 可用于NAFLD的临床治疗, 可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 改善糖类与脂类物质的代谢异常。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环, 降脂保肝作用。本文采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NAFLD, 结果证实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向琴.丹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荟萃分析[J].海峡药学, 2013, 25 (5) :83-84.
[2] 郭丽丽, 刘近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9, 23 (2) :117-119.
非酒精性脂肪肝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我院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门诊或住院患者, 入选标准: (1) 从事非体力劳动者。 (2) 年龄30岁—55岁。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 (除外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1]。其中观察组81例, 男50例, 女31例, 年龄中位数46岁, 高血压36例, 2型糖尿病10例;对照组96例, 男61例, 女35例, 年龄中位数44岁, 高血压43例, 2型糖尿病1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试验前均做体重测试、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功转氨酶检查并详细记录。对于观察组要求如下: (1) 每日慢跑5 km。 (2) 每日进食 (换算成热卡) 不超过30 kcal/kg。介绍常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脂类的所含比例, 按碳水化合物4.1 kcal/g, 蛋白3.9 kcal/g, 脂类9.3 kcal/g, 计算出摄入食物的大致热卡。 (3) 油脂类每日<10 g。对于对照组嘱其适当控制饮食, 其他不做严格要求。2组均经360 d后复查体重测试, 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功转氨酶检查并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测试的结果, 均用体重指数表示, 本试验把每两个单位作为1个级差, 结果减少1个级差为好转, 2组病例试验前后体重见表1。
2.2 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以肝右叶斜径为观察指标, 本试验以1 cm为1个级差, 结果减少1个级差为好转, 2组病例试验前后肝脏大小结果见表2。
2.3 肝功检查以转氨酶为代表, 本试验以40 U/L为1个级差, 结果减少1个级差为好转, 2组病例试验前后转氨酶检查结果见表3。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体重好转率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882, P<0.05)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肝脏大小好转率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06, P<0.05)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试验前后转氨酶好转率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0, P>0.05) 。
3 讨论
NAFLD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 也是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 我们每天摄入的脂质类食物被转运至肝脏, 外周的脂肪组织通过血液循环也进入肝脏, 同时肝脏也转化、合成、输出脂类成分。如果体内脂类物质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 就极易导致甘油三酯沉积在肝脏。多种因素造成肝脏脂质代谢的合成、降解和分泌失衡, 均可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
目前认为, NAFLD与两种病理现象有关, 一是胰岛素抵抗, 引起良性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二是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成为疾病进展的关键。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导致肝脏脂质沉积的原发病因, 各种不同病因引起氧游离基或活性氧形成增多以及脂肪酸氧化障碍, 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持久大量的活性氧产生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形成脂质过氧化物, 导致脂肪性肝病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2]。
从我们实际观察的病例来看, 肥胖是NAFLD的首要病因, 在肥胖的基础上极易伴发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在某一个体内单独存在或同时并存, 均是NAFLD的易患因素。无论肥胖是过多饮食造成的亦或与代谢异常相关联,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选用相同方法治疗以观疗效。以往我们曾经试图选用各种药物治疗, 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且经济代价较大尚有药物不良反应, 于是另避蹊径。
既然肥胖是NAFLD的致病因素, 是胰岛素抵抗的易感者, 我们就从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入手。而运动和控制饮食又是减轻体重最理想的方式, 通过运动消耗可能被转化为脂类的碳水化合物, 以及已摄入的和以前积累的脂类, 运动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限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 也就控制了脂质的重要来源, 也促进了患者体重的控制。从理论上讲运动和控制饮食是解决NAFLD的良策, 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 运动及限制饮食对体重的控制效果十分明显;虽然对肝脏大小的改善效果较差, 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对转氨酶的改善不尽人意,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但观察组仍优于对照组。由于我们收集的病例有限, 实际试验过程中又受诸多因素干扰, 试验结果仅供各位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权, 王曾锋, 任旭.消化内科主任医生452问[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430-437.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篇8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 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 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 名曰肥气”, 故也称之肥气病, 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 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 非独痰食气血, 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 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 紧扣中医理论, 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 胡义扬教授[1]认为, 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 主要有肝失疏泄, 肝血瘀滞;脾失健运, 湿邪内生, 痰浊内蕴, 以及肾精亏损, 痰浊不化等, 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 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 导致脾虚肝郁, 痰湿阻滞, 瘀血内结, 相互搏结于肝而致, 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 虚实夹杂, 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刘敏等[4]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变化是肝脾功能受损, 痰湿内蕴, 痰瘀阻络, 肝失条达, 根据临床表现, 将本病分为痰湿阻滞、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亏4型, 并指出脾虚痰湿型脂质沉积较轻, 痰瘀互结型较重。付静等[5]则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痰浊内阻、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肝肾阴亏5型。刘文全[6]认为本病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气滞、痰郁、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从病程发展的角度, 将本病分为肝气郁滞、痰湿内盛、痰瘀互结3型。叶蕾[7]将4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浊挟瘀、湿热中阻、脾虚湿阻、肝肾阴亏4型, 并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结果痰浊挟瘀型患者的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明显高于其它3型。邓银泉、范小芬则分别从血液流变学变化[8]、胰岛素抵抗[9]、肝纤维化[10]3个方面对脾虚痰湿、湿热内蕴、痰瘀互结3个证型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痰瘀互结的血液粘稠度、肝纤维化指标高, 而胰岛素抵抗则以脾虚痰湿型为高, 从而揭示了此3型在证候上的区别。
4 治疗
4.1 辨证论治
黎运呈、盛国光[11]按临床分期进行动态辨证, 认为脂肪肝的基本病机为痰湿阻滞、瘀血阻络;脂肪肝早期的病机多伴有肝郁脾虚, 后期的病机则多伴有湿郁化热、肝肾不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应根据其病机变化特点, 于早期阶段运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的治法, 后期阶段运用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的治法;通过实验研究, 证明以上分阶段的治疗方案能提高大鼠脂肪肝细胞抗氧化能力, 减轻肝损害, 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 保护肝细胞;尤其在减轻大鼠肝细胞脂肪化、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上显著优于其它治疗措施。刘敏等[4]把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4型:①痰湿阻滞型:治以理气化痰、祛湿泄浊为主;②肝郁脾虚型:治以舒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③瘀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为主;④肝肾阴虚型:治以养肝益肾、补益精血为主。刘文全等[6]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33例:①肝气郁滞型, 治以疏肝理气;②痰湿内盛型, 治以化痰祛湿;③痰瘀互结型, 治以软坚通络。结果:治愈27例, 显效50例, 有效37例, 总有效率85.17%。
4.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4.2.1 概述
胡义扬[1]认为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 对脂肪肝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临床经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采用专方论治或基本方治疗, 则是目前脂肪肝临床观察报道的主流。消、补法属于八法中的二法, 所谓的“结者散之”, “虚则补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专方、基本方加减治疗研究, 亦多从行气、活血、化痰、祛湿、健脾、补肾入手, 符合中医消、补法的应用范畴。
4.2.2 消法-活血化瘀、祛湿化浊
王微等[12]选择11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分为中药组61例和对照组52例。中药组给予化浊去瘀方 (药物组成:柴胡15g、丹参30g、泽泻10g、半夏10g、白芍10g、当归15g、大黄6g、山楂15g) , 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 (UDCA) 口服。观察结果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12%, 优于对照组的51.19% (P<0.05) ;中药组患者B超影像复常率为31.11%, 优于对照组的9.16% (P<0.05) ;两组血清ALT、AST治疗后均有所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提示中药组在改善血中TC、LDC-C、HDL-C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1) 。王京齐等[13]根据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脂减肥需要, 采用四生降脂方 (生黄芪40g、山楂15g、草决明15g、荷叶15g、薏苡仁15g、焦神曲15、丹参20g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 肝郁偏重者加柴胡、枳壳、郁金等, 湿热偏重者加黄芩、车前子、川木通等, 血瘀偏重者加桃仁、红花、当归等。总有效率为93.7%。
4.2.3 补法-疏肝健脾, 补益肝肾
李海军等[14]以健脾补肾中药 (由炙黄芪30g, 党参、炒白术、山萸肉、枸杞子、肉苁蓉各10g, 干姜、肉桂各6g, 熟地、炒山药各20g组成)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保肝、降酶药, 疗程8周。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脏影像学方面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2%及71.11%,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4.2.4 消补并用
董筠等[15]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法, 自拟复青降脂汤 (生大黄8g、柴胡6g、郁金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20g、丹参20g、生山楂20g、红曲10g、何首乌10g)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治疗后, ALT、AST、TG、TC明显降低, B超声像图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总有效率达83.3%。吴其恺等[16]以健脾补肾、祛湿化痰、行气活血为治法, 治疗组予脂炎消煎剂 (黄芪、制何首乌、五味子、莪术、丹参、泽泻、荷叶) 治疗, 对照组服用多烯康胶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11%, 对照组为58.18%,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ALT、AST和GGT均有明显降低, 血清TC、TG及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 。李芳等[17]以理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治则, 拟理气化瘀方 (丹参15g、赤芍15、柴胡10g、郁金12g、姜黄12g、泽泻15g、白术10g、大黄10g、荷叶10g)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气虚加生黄芪、党参, 肝肾阴虚加女贞子、黄精, 脾虚不运加陈皮、山楂, 痰湿内蕴加苍术、茯苓等;观察肝脏B超、血脂、肝功能及体重、腰围变化, 总有效率为90.32%。
4.3 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 既保留了中药的特色优点, 又省却了煎煮的不便, 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依从性好。季光等[18]采用胆宁片 (生大黄粉、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型) 102例, 设对照组 (采用去氧胆酸片治疗) 33例, 结果胆宁片和去氧胆酸片均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型) 患者体质量指数以及肝区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血脂、影像学等;其中对体质量指数、主症改善,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织学的证据显示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性)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邢练军等[19]采用清肝活血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 并设对照组30例用强肝胶囊治疗;结果显示, 清肝活血颗粒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保肝、降酶、祛脂作用, 治疗组痊愈率为21.67%, 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陈丽华等[20]以脂肝康 (姜黄、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决明子、生蒲黄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对照组以东宝肝泰片治疗, 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1~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症状、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结果表明脂肝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
4.4 其它
潘国清等[21]将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33例, 口服血塞通胶囊及玉屏风口服液, 对照组服用脂必妥胶囊。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在综合疗效、症状疗效、肝功能、血脂检测、B超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P<0.05~0.01) , 且均优于对照组 (P<0.05~0.01) 。叶子[22]等采用滋阴化浊汤 (药用黄芪、丹参各20g, 麦冬15g、玉竹15g、生白芍15g、泽泻15g、茯苓10g、柴胡10g、黄连6g) 合二甲双胍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两组的TNF-a、瘦素、HOMA-IR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P<0.05) , 脂联素升高 (P<0.05) , 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 。证明滋阴化浊汤合二甲双胍片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非酒精性肝病的高胰岛素血症, 调节血脂, 从而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损害。
5 结语
非酒精性脂肪肝 篇9
【关键词】EFA;NAFLD;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39-02
NAFLD是一组因遗传因素、超重、高脂血症、工业毒物中毒、糖尿病等因素引起的肝损伤病变。患者无长期酗酒史,肝细胞内有脂质堆积[1]。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肝区隐痛、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肝脏有肿大现象。NAFLD容易引起肝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EFA是血清中的一种脂肪酸,正常人体血液中含量极低,灵活性极强[2]。相对于甘油三酯、载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代谢指标,EFA可以在早期反应患者的代谢紊乱症状。所以,对NAFLD患者进行EFA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病变程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有重要作用。本文就EFA在NAFLD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NAFLD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NAFLD的诊断标准,排除实质性脏器损伤、药物或病毒引起的肝炎患者。其中轻度NAFLD 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为36-76岁;中度NAFLD 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为38-78岁;重度NAFLD 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为37-77岁。将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员分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6-75岁。所有患者均了解实验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所有观察对象的4ml空腹静脉血,充分摇匀然后在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3min,分离血浆进行EFA检测。检测仪器为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严血脂水平、肝损伤相关指标采用2120血细胞分析仪、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标准进行检查,记录检测结果。
1.3 检测指标
检测和记录患者的EFA水平、血脂水平(TG、TC、LDL-C、HDL-C)、肝损伤相关指标(ALT、GGT、AS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0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用t检测,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重度NAFLD患者的EFA水平、血脂水平、肝损伤相关指标检测>中度NAFLD>轻度NAFLD>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肥胖是形成NAFLD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现代人们缺乏锻炼,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肥胖人数持续增加,特别是年幼的肥胖儿童较多。腹部脂肪堆积就容易形成脂肪肝,所以,控制体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临床预防NAFLD的主要方法。NAFLD患者有代谢紊乱、肝损伤现象,所以,对患者进行血清相关指标检测可反应肝损伤程度[3]。但是,生化指标较多,寻找特异性高的肝损伤标志物临床诊断NAFLD的主要方向。随着临床对NAFLD特异性指标研究发现,EFA对NAFLD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NAFLD患者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可以提高体外的脂质的代谢能力。使EFA转运更多的脂肪在肝脏积聚,从而引起代谢紊乱现象,引发心血管疾病[4]。EFA水平升高会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发生血管α-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冠状动脉硬化,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EFA与eNOS结合会引起高血压,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血脂水平升高,肝脏内脂肪代谢紊乱,脂质在肝脏内蓄积。正常人体的EFA水平较低,EFA可以通过增强肝星状细胞的活性诱导肝细胞凋亡[5]。所以,EFA水平明显升高时提示患者有肝炎、糖尿病、甲亢、重症肝损害、肝硬化等疾病的可能。而且,EFA在肝损伤早期就会出现明显增高现象,相对于血脂水平指标、ALT 、AST等指标其灵敏度更强。肝损伤越严重,EFA水平越高。而且,血脂水平越高的患者的EFA水平越高。
本文中NAFLD患者的EF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员,且EF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通过与肝损伤相关指标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EFA水平与EFA水平、ALT、GGT、AST水平成正比。所以,对NAFLD患者进行EFA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肝损伤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章宏伟,许淑华,钱江等.游离脂肪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早期诊断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8):4256-4257.
[2]宋海燕,毛志敏,杨丽丽等.当飞利肝宁胶囊改善高脂饮食联合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196-200.
[3]王伟芹,李亚萍,神州等.清肝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5):479-481.
[4]胡迎宾,彭娜,雷德利等.JNK抑制剂XG-102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12):948-952.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40只(雄性),体重在160~200 g/只,购自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饲养条件为室温22℃±1℃,湿度为55%±10%。
1.2 饲料
普通基础饲料购自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高脂饲料由82.5%基础饲料+2%胆固醇+10%猪油+0.5%胆酸钠+5%蛋黄粉组成。
1.3 方法
1.3.1 动物分组
用普通基础饲料喂养SD大鼠,一周后,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正常对照组有10只,模型组有30只。
1.3.2 高脂饲料的制备
首先按照高脂饲料的配方比例称取相应的量:普通饲料(82.5g/kg)、胆固醇(20g/kg)、猪油(100g/kg)、胆酸钠(5 g/kg)、蛋黄粉(50 g/kg)。将普通基础饲料粉碎,与胆固醇、胆酸钠、蛋黄粉混匀,再加入液态的猪油混匀,最后加入适量的水,做成条状,用烤箱在80℃温度下烘烤至干,备用。
1.3.3 模型建立
正常对照组饲喂普通基础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每组喂养100 g/d,自由饮水,每周称重一次并记录。
1.3.4 标本采集
大鼠饲喂12周后,取材之前空腹12 h,用5%水合氯醛溶液(0.7 m L/100 g)将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固定后迅速解剖,采集心脏血5 m L于抗凝管分装并标记,将所取的血离心(2 500 r/min,15 min)获取血清并立即送往遵义医学院珠海附属医院进行血清指标检测。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置于10%甲醛中保存待检。
1.3.5 肝脏病理学观察
采血后将大鼠肝脏取出,观察肝脏的大小、形状、颜色,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然后从肝小叶上切取一块肝组织(大约1 cm×1 cm×0.2~0.3 cm)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 h左右,制作成石蜡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3.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数据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大鼠肝脏的一般情况
正常对照组的肝组织形态正常,颜色鲜红,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质地红润柔软。模型组的肝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也比正常对照组重,颜色呈棕黄色,肝叶粘连,肝脏切面油腻。2.2肝脏指数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重/体重)结果见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肝湿重和肝指数显著增高(P<0.01)。
2.3 血清指标
模型组血清指标TC、TG、ALT、AST、HDL-C、LDL-C含量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的对比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TC、TG、ALT、AST、LDL-C水平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HDL-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肝脏病理学改变
由病理照片(图1和图2)可见,正常对照组的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无脂肪变性,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模型组的肝细胞体积增大,有大量的空泡状细胞,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细胞核被挤向一边,部分细胞出现气球样变。按照病理学对脂肪肝的分级标准将脂肪肝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低倍镜下,肝细胞脂肪变性占肝小叶1/3~1/2者为轻度脂肪肝;占肝小叶1/2~2/3者为中度脂肪肝;占肝小叶2/3以上或者肝细胞弥漫脂肪性变性呈渔网状者为重度脂肪肝。模型组大鼠的脂肪变性都在中度脂肪肝以上。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以外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主要病因是由于过多摄入热量,身体肥胖所致,用高脂饲料造模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从试验结果看,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肝湿重、肝指数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从病理学角度观察看,模型组大鼠的肝脏呈棕黄色,切面油腻,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被挤到一边,有大量空泡状细胞,具备人类脂肪肝特征。这些都说明改良的高脂饮食造模成功。
本试验通过饲喂大鼠高脂饲料成功地建立了动物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在造模12周后,模型组的血清指标TC、TG、ALT、AST、LD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检测血清TC、TG、ALT、AST、LDL-C、HDL-C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变程度。
饲喂大鼠高脂饲料成功地建立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说明本试验所用的高脂饲料配方对于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是可行的,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因饲料中掺入了胆固醇、猪油等油腻物质,使饲料性质发生改变,且有异味,动物易出现“厌食”或腹泻;另外,造模所需的时间长、病变轻。然而由于该模型制作方法简便、重复性好、价格低廉、动物死亡率低、复制率高,病变有渐进性发展过程,造模停止后病变逆转缓慢便于药物干预研究,因此仍然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脂肪肝模型。
4 结论
通过改良的高脂饲料饲喂SD大鼠12周后,进行病理学观察和血清指标检测,证明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成功,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小刚,朱晓新,杨庆,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1):104-108.
[2]孙风霞,张妹媛,王宪波,等.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851-2853.
[3]林玮,徐柯,郑海英,等.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4):31-34.
[4]南月敏,王蕾,李良宵,等.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