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英语听力法(共12篇)
三步英语听力法 篇1
在英语课文教学中采取整体教学“三步”法, 既“整体-分段-再整体”的综合分析教学程序, 不仅符合新大纲的思想, 而且集“整体教学”与“块块教学”的优点于一身, 既可避免“块块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 有可解决“整体教学”不便落实语言知识的问题, 较好的解决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一步:整体教学, 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要统观全篇。教师在这步教学中, 要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技巧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初读:听、读全文, 表层理解, 抓住大意, 理解练习。
2.再读:默读全文, 中层理解, 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 并注意材料的有序性, 进行特殊问答练习, 选择练习等。
3.复读:逐段朗读, 深层;理解, 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主题句。
第二步:分段教学, 就是在全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在根据课文内容, 将课文分块进行教学。阅读由初读和复读进入到精读。在这步教学中, 教师着重一个“精”字。学生要突出一个“练”字, 重点一定要讲深、讲透。难点也必须解决。
1.分析长句、难句及其含义。首先让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然后略作讲解, 最后译成通畅的汉语。
2.精讲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在整体教学, 完成对课文前两个过程的教学后, 再对课文整体进行综合操练是必要的。它既是对两步骤的总结和复习, 又是课文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系统化, 更有利于促进应用能力的形成。
1.语言交际训练。以自由谈话方式进行, 谈话的话题以课文内容为中心, 教师设计些具体有概括性和评价性的话题, 让学生来讨论, 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完全熟悉的情况下, 让学生来讨论, 有话可说, 开得了口, 上得了嘴, 鼓励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
2.强化笔头练习。可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 设计出词语释义、语法填空、多项选择、句型转换、英汉互译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复习, 巩固已学语言知识, 使之进一步系统化。
三步英语听力法 篇2
陕西省丹凤县西河中学 余亚军
[摘 要] “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三年多来课堂教学改革自我探索的实践结晶,也是我校承担丹凤县2011年教科研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三步”指每节课按照预习、精讲、当堂训练三步组织安排课堂教学。“九法”是指在每一步教学中提供“三种教学方法”供教师选择,“三步”是固定动作,“九法”属自选动作。近几年学校采用“三步九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成果形成的背景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1、成果形成的背景
2008-2009学,在我县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质量管理的大环境下,我校教学质量却跌入了低谷!通过认真思考,2009-2010学,我校提出了“立足课堂提质量”的教学策略,以江苏省洋思中学教学经验为范例,将教学改革当做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以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为指导,推行“522”教学模式,(即5分钟预习检查,20分钟精讲,20分钟精练)。2011年我县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我校乘着全县课改的东风进一步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依据我校的课改实践、吸收“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将我校的“522”教学模式完善为“三步九法”教学模式,并做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从此“三步九法”课堂改革实践在我校全面推开。
2、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把教师教法从满堂灌的讲授中改变过来。“三步九法”模式采用强有力的刚性要求,使全体教师从耗时、低效的讲授教学方法转变为高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二个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中加大预习、练习的时间,促进学生自学,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减少学生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性。
第三个解决的问题是尽快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无论怎么改革,质量是关键,传统的讲授法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成为现实,亟需通过教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个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研究,为教师找到一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寻求一条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1)“522”教学模式试行阶段
2010学我校在教学计划中首次提出很抓常规教学中的三个关键环节“预习、精讲、当堂训练”。同时规定课堂预习不少于5分钟,精讲不超过20分钟,当堂训练不少于20分钟的钢性要求,从此拉开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
(2)“三步九法”模式试行阶段 2010年暑期学习会上徐晓黎同志向全体教工做了《让教学变成研究》的专题理论培训。同年10月12日启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2011年6月,学校将学校课题研究与县教研室提出的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落实四清制度的课题研究合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011年暑期学习会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将我校提出的“522”教学模式完善为“三步九法”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具体操作方面的培训,交由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修正完善。2012年3月1针对“三步九法”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徐晓黎同志做了《课改与高效课堂》的辅导培训,进一步完善了“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
2、总结提高阶段
将教学改革的资料汇编成《校本研修》专辑,每年出版三期,在学校应用。在2010年省、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的《课题研究》、《研究专著》获得文本类成果商洛市一等奖。在2011年省、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研修》分别获得商洛市二等奖、三等奖。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三步九法”的教学模式
“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五环”课堂教学基础上,吸收“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借鉴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在西河中学两年课改初中逐步探索总结出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方法。“三步”指每节课按照预习、精讲、当堂训练三步组织安排课堂教学。“九法”是指在每一步教学中提供“三种教学方法”供教师选择,“三步”是固定动作,“九法”属自选动作。
1、第一步课内预习:学习能力是从预习开始的,而且提倡当堂预习,这样可以防止教师一上讲台,不顾学生实际就开讲现象发生。
方法一:导学提示(适用于实践的起始阶段,教师编制导学稿或者预习提纲,最简单的是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本课学习要点。)
方法二:自学解疑(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可不用出示预习题,指导学生自学:一看教材,二回顾内容,三提问题,四做练习。)
方法三:学情检测(每节开课之初必做,学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何问题,还想学啥,通过检测题能够迅速反馈。)
2、第二步课堂精讲:讲学生在预习中疑难的,讲学生不了解的知识。讲要讲得精彩,富有激情,有感染力。(一般不超过15分钟)
方法一:探究释疑(针对学生预习中疑难讲,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解决过程,教师须规范板书,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方法二:点精升华(解一题,得一法;会一题,通一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方法三:总结归纳(旨在总结方法,归纳规律性的东西)
3、第三步当堂训练(练是传统的,应该得到发展。语文练习可以是练习朗读、练习背诵、练习默写、练习仿写,还可以当堂练习创作,也可以进行答题训练。)
方法一:达标检测(针对当堂知识的练习,检测课堂知识掌握。)方法二:纠错温习(针对教学中的易错的问题,强化训练。)
方法三:运用拓展(运用当堂所学知识,联系以前所学知识,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进行拓展训练,体现综合的练习。)
四、实践效果及影响
“三步九法”教学模式促进了一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近两年多来学校教学名师、骨干辈出。其中2名同志参加省级教学比赛,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称号。4名同志参加商洛市教学比赛,获得商洛市教学能手称号。同时涌现一批县、校名师。学校教学名师骨干群体已经形成。
“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三毕业水平测试2010—2012三年间在参考人数递减的情况下全县前1000人数逐年增加:10年参考335人,1000名前75人占22.7%;11年参考271人,1000名前86人占31.7%;12年参考267人,1000名前100人占37.5%。初
一、初
二、初三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分别逐年提升。
西河中学“三步九法”教学经验在全县已经获得一定的影响。2012年12月27日,丹凤县“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举行,“三步九法”教学模式得到与会的商洛市教研室领导、丹凤县教研室领导,丹凤县教育局领导,及各校参加会议老师的一致好评。在教育局召开的推进会经验报告中,教研室将“三步九法”向全县推广。
“五遍三步”读书法 篇3
顾名思义,“五遍三步”读书法就是读五遍书,分三步进行。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西门豹》一课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第一步,慢读两遍书。
这里强调一个“慢”字。因为大家初次接触课文,所以,要求慢慢地逐字逐句地读,力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同时,大家可以做两件事:
1、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特别是“婆”、“绸”、“渠”、“溉”等字。
2、联系上下文想想课后词语的意思。
第二步,边想边读两遍书。
这两遍书是要大家在思考的状态下读的。那么边读边想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课后的“思考、练习”。
1、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2、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向一位老大爷调查,他问了哪四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他了解到哪些情况?
3、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
第三步,比较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高中英语“三步”探究法运用 篇4
一、探读找疑,带着问题融进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探读的过程中产生疑虑,能有效活跃学生认知思维和增强理解感知。运用导读案例的形式指导学生探究阅读,让课堂始终成为学生问题交流集散地。
指导探读,帮助学生摸清文脉结构层次,利于他们深化感知。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阅读指导中,结合“Reading A”思考题目,教师不妨以上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大雾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What did happen in London?Can you guess what did the people do in the fog?让学生带着各种猜测主动走进阅读文本素材,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就“What can you find from Polly and the old blind man?”让学生能够从切合文章表达主题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思想情感,以此来帮助他们深入课堂教学互动。
探读找疑使得学生在先学中摸清自己的认知思维缺陷,帮助他们在查找短路的过程中获取破解密码。自读探疑,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围绕自身不足,搜集与文本相关的素材,给他们更多自我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机会。
二、任务协作,彼此探究主动求解
自读探疑是学生个体自我思考的过程,但个体思维认知范围有限,需要依照群策群力来完善相关的探学,让学生在带着任务进行合作交流中获得取长补短的机会。任务探学,使得探究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更利于学生集思广益。
设计多元化与层次式任务,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如,在模块七Unit 1 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V and audio devices?”主动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让他们在广泛占有相应的素材中开阔阅读视野。同时,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Which information did you read in the article?”和“Why did we need TV and audio devices in our life?”进行讨论,让他们能够就语篇表达核心要义进行深入探究,引导他们在主动交流中增强问题探知的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需要,紧扣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多思考交流,让他们在丰富理解感知的过程中大胆表达,定能使得任务探究更有价值导向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在享有更多表达话语权和自由权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发现问题探究规则,形成全面的学习思维方法。
三、情景模拟,搭建平台深入探究
探是为了究,是为了解决英语学习中的疑惑。创设相似的情景氛围,让学生通过展学的形式来深入探究,定能使得课程教学在体现人文性和生本主义色彩中强化感知。情景模拟运用使得学生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意会。
运用情景模拟,让学生创意与探究形成有效的融合。如,在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中,可建议学生运用主题演讲、药物科普知识介绍、电视采访等不同的情景模式,围绕“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aspirin and penicillin?”和“What other do you know about aspirin and penicillin?”进行深入模拟交流,让他们能够结合阅读素材内容主动拓展,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感知。
搭建宽广的舞台,为学生互动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帮助他们在积极展示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利于他们主动调整探究学习策略。多运用形成评价关注学生的展示过程,让他们在自由互动的过程中找到认知切入点,利于他们形成敏锐语言学习感知。
如上所言,高中英语三步法探究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探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找到了课程学习要点,掌握破解难点的思维方法。以自主阅读探疑为起点,注重任务协作和情景再现,能使得学生突破教师讲解的单一模式,获得更多的自我修正、主动完善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尝试实践运用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于若洋.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探究[J].中学生英语,2016(4)
语文文言文三步翻译法 篇5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能力,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事实上是一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它把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到整个世界,让语文与“人”、“社会”、“自然”、“文化”进行交汇,拓展了语文的外延。
试卷中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实质上就是对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查。自从20中考试卷上第一次出现此类试题之后,此类试题就成了中考的必考内容。此类试题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分值高等特点。
内容涉及献计献策、话题辩论、活动参与、文字设计、图文转换等诸多方面。覆盖面也很广泛,已经覆盖了探究题和单纯的语言运用性试题(另外,综合性学习试题还涉及到对联拟写题,由于本书有专题讲解,此处就不再细谈了)。
下面我们就一一讲解综合性学习的实战技巧。
第一,献计献策:你也可以参政了
献计献策类试题一般都设置一种场景,针对场景中存在的具体情况,让同学们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1】语文实践。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我州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州政府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为此,恩施电视台将组织一次恩施州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请你参与到以下活动中来。
请你为恩施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分析】此题让我们为当地生态旅游业出谋划策从而解决当地的生态旅游问题。建议有两个角度可以选,一是生态环境,二是文化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大问题,外延很广,解决途径很多,保护生态的措施也很多,同学们写出一两条即可,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另外,同学们还可以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建议,比如旅游设施的配置、地方文化特色的体现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建议要合理、具体、易于操作,还要实施起来有效。
【答案示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彰显恩施土苗文化特色等。(说明:只需提出一条,符合题意、切实可行即可。)
第二,话题辩论:让你成为雄辩家
话题辩论类试题往往要给出一段含有某个话题的材料,这个话题会存在着一种争议性,试题就根据这种争议性设置要求你持其中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答题技巧点拨 - 永远的守候 - 教海拾贝
第三,活动参与:生活主角你来做
活动参与类试题提供一个活动的背景,假设你要参与或者已经参与了这项活动,然后让你写一个活动设计(活动计划),或者要求你针对活动的情况写出相应的总结。写活动计划或者活动总结,需要动笔的地方很多,考查的时候可能只要求考生写计划或者总结中的一个环节,或者只要求写一个提纲。
【例3】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阳光体育”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假如你是体育委员,请为你们班拟一个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案。
活动主题:____
活动目的:____
活动方式(两项以上):____
【分析】此题让设计一个以“阳光体育”为主题的活动方案。试题中已经给出了方案的构成内容,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填空而已。设定主题时,要以体育委员的身份,从班级角度出发,扣住“阳光体育”的主题。
活动目的,事实上试题提示中已经给出,“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至于活动方式,只要能够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都可以,但要注意活动方式要适合中学生。
【答案示例】活动主题:强身健体,人人参与。活动目的: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争做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活动方式:①晨跑②跳绳③登山④小组球类比赛⑤小组广播操比赛等。
第四,文字设计:巧言妙语你也会
文字设计类试题往往是先创设一个生活场景,要求考生根据场景需要写出一句或者几句话。根据表述内容的不同,此类试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设计特定环境的对话、事物介绍、广告设计、设计网名、设计发言的开场白等。
【例4】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分析】此题让写一则公益广告,目的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其写法与写“标t语”相似,要求也与写“标语”相仿。不可忽视此题含有修辞手法的要求。
【答案示例】 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修辞手法:对偶)
【例5】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
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80字左右)【解析】为一次主题班会拟写开场白,要针对的听众是自己的同学,内容可先简要介绍低碳的含义,然后讲明低碳的意义,最后提出有意义的号召。
【答案示例】同学们:“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最美好的家园。
第五,图文转换:仔细观察找规律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语文中考试题中的一个亮点,它把文字和图表综合起来,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此类试题往往会给出一幅或几幅图表,然后根据图表的信息设题。一般让考生解说图标的内容、寓意,提取图表蕴含的信息,发表对图表所反映问题的看法或感受等等。做题时要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要及时筛选有用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答题技巧点拨 - 永远的守候 - 教海拾贝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3分)
(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简要回答。(2分)
【解析】该试题所给图片是一幅以“学蝉之驴”为标题的漫画,要求介绍漫画的内容和对我们的启示。介绍时要说清图中画有什么,有哪些人物,画中人物在做什么说什么。回答启示,要读懂图画的寓意,漫画一般旨在讽刺或讽喻,读懂图中道理,明白告诫我们要怎么做或者不要做什么即可。
【答案示例】(1)图上画了一头驴和一只蝉;蝉正在唱歌,驴听了,心想,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2)不能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走适合自己的路。
【例7】某校学生就“我喜欢的太原旅游品牌形象”进行投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的投票结果,统计表中的主要信息。
类别 风景名胜 饮食文化 历史名人
名称 晋祠 汾河 永祚寺 老陈醋 面食 傅山狄 仁杰
票数(张) 194 103 189 24 36 31 48
合计(张) 486 60 79
【解析】此题是一个以旅游为主题的表格,数据为学生喜欢的三类旅游品牌(包括风景名胜、饮食文化、历史名人三类)所投的票数,三类票数各不相同,表格的信息就体现在这些票数差异中,比较数据的差异即可找出答案。
【答案示例】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对饮食文化和历史名人的喜欢程度。(大意对即可。信息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语文:文言文三步翻译法
文言文翻泽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笔者经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文言文“读、释、连”三步翻译法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读
翻译文言文时不要急着动笔,而要先静心读几遍,读通弄懂其内在的节奏,然后断好句,把完整的文言句子分解成单个的文言词语,为第二步的解释作准备。
第二步:释
释,就是将文言句子中的词语逐个翻译,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抄。翻译时,对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官名等专用名词照录不译。
例1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译:永元年间,张衡被举为孝廉,他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没有接受征召。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 略。对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性词语等,在翻译时可略去不译。
例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山脚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线,
例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会移山》)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 换。即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把文盲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个单音节词,或者干脆把文言文的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个词语,或者把文言文中的说法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另一种说法。
例5令行而无信,则秦末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译: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例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例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译: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例8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士,(《西门豹治邺》)
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更好的女子。
第三步:连
把已解释好的词语按现代汉语的词序连成一句句通顺连贯的话。在连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对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翻译时要调整词序。
例9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你太不聪明了!
例10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例1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敲起来铿然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有。
例12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我在失败的时候接受了重任,在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出使的命令。
例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
2 补。在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词类活用的要补出相应成分,同时要按现代汉语要求补出量词和分数相应的部分。
例14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译: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例15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不值得和他们一起谋划事情!
例16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我带着一对白壁,准备献给项王。
例17由是先主连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三步英语听力法 篇6
一、课前延伸时“留白”,指导学生记下发现的问题,写好“预习感言”
在阅读赏析课的预习中,我不再提出任何初读的要求,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走进文本,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灵自由了,阅读的行为越发显现出个性:同一篇课文,有同学体会它的立意,有同学点评它的结构,还有同学对重点语段提出质疑……为了收集这些充满个性的问题,我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预习感言”这一板块。有时,一篇课文,50多个学生的预习学案上会出现50多种个性感言,全班学生不再纠结于同一问题之上,交上了一份多姿多彩的答卷。
二、课内探究中“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听、说、读、写的空间
(一)听
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我告诉学生要耐心地去倾听别人的发言,既是为别人留出表达的空间,也借机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信息。经过训练,95%以上的学生善于倾听了,同时他们的发言也更精彩了。
(二)说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需要学生参与发言时他们却无“话”可说。怎样让学生爱说、会说,并且说到“点”上呢?我的做法是多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自我展示。小组讨论是学生表达自我的小舞台,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拓宽说话的空间,人人参与,人人点评。
在课堂自我展示这一环节中,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探究小说《孔乙己》的主题时,我引导学生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角度进行讨论。我问学生:“孔乙己努力学习知识了吗?”学生们回答:“是的”。我又问:“那他学习知识的结果怎样呢?”我观察到学生们听到此问题后表情复杂,似乎有许多的无奈。一阵沉默后语文课代表张伟发话了:“孔乙己满腹经纶,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可见知识无用!”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我趁此时机,抓紧引导:“今天我们也在学习知识,大家和当年的孔乙己比一比,我们会有那样的结局吗?”学生顿时兴趣大增,纷纷从学习的目的、环境、结果等角度谈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了共识:时代变化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自己的长远发展。通过组织这样的课堂展示,学生们的思维日渐成熟,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走向了生活,关注了成长。
(三)读
读是阅读课的主旋律,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不可侵犯。我的做法一是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预设的问题不必急着抛给学生,以免挤压他们的阅读空间。二是不以齐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只有经过独立的阅读,每一个学生才能感悟体验文本,激起情感的共鸣。三是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如在学习《春》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我没有提出任何阅读问题,让学生先听范读,之后自读,最后同伴互读,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而《皇帝的新装》一文则让学生分角色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些叙事类文章,我还常常作为叙述者,和学生合作朗读。据我的计算,一节阅读课上,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去读一篇文章,一般不少于十次。这样,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课堂,阅读课也真正还给了学生。
(四)写
当阅读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在对课文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需要一个提升的空间,这就是写。每一节阅读课,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在读了《藤野先生》后,我让学生写写自己心目中的老师。调皮的刘晗是这样写的:老师,那天我上课违反纪律,您没有当面指责我,而只用一个眼神给了我严厉的批评,给了我做人的自尊……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样的练笔,既是知识的历练,更汇聚着对生活的感悟。
三、课后提升时“留白”,指导学生选做作业并自主选择主题阅读
学生选做作业时,我给出作业量的一个“底线”,并且细化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让他们必做基本题型;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则做好文章的赏析;而对写作能力弱的,就多练笔。这样的作业形式,不再“整齐划一”,它针对性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提高与拓展的时间和空间,唤醒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自主选择主题阅读材料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时既可范读,又可精读。范读时,要总结多个文章的异同,就阅读的主题写下感悟;精读时,则要读出文章的精妙,做好赏析。我让学生建立阅读积累本,定时批改,并在班内传阅。这样的主题阅读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张扬了个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取得的效果
阅读课中三步“留白”法的实施,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学期下来,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喜人:其中A等12人,B等15人,C等人数大幅提高,D等只有几人。总之,运用该教学法,阅读课“松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更加和谐,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345”课堂教学流程的效率真正得以提高。
【责编 齐秋爽】
养蚕前三步消毒法 篇7
1 打扫清洗
养蚕前7~10d, 将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打扫和清洗。经过打扫、清洗, 蚕室、蚕具上粘附的病蚕尸体、蚕粪、大部分病原物被清除, 病原体数量减少, 残留的经浸渍、洗刷后使其充分裸露, 再使用药物杀灭病原体, 便于消毒药剂对病原体的渗透和接触, 提高消毒效果。将蚕室内外、屋顶、四壁全面掸扫, 清理蚕期的一切残废物, 铲除蚕室周围杂草, 疏通阴沟, 排除污水。把清理出来的垃圾、杂草等烧毁或集中发酵, 制作肥料。室内可拆卸的各种蚕具, 在清水中 (最好是流水) 充分浸泡和洗刷, 洗后放在阳光下曝晒2个晴天以上。蚕室上下四周用清水冲洗。墙壁用石灰浆刷白, 泥地刮去一层表土, 换上一层新土踏实。屋外育要拆除棚架、覆盖物后充分曝晒, 芦帘、塑料薄膜等物在河里洗净。土坑里的蚕沙、废蔟等全部清除, 并铲出土坑内的表土。
打扫清洗后应进行认真检查, 要求达到无病蚕尸迹陈斑、无茧丝屑物、无残桑蚕沙, 件件清洗, 眼看不见垃圾, 手摸不到灰尘, 检验合格后进行药物消毒。
2 药液消毒
用配制的消毒液体对蚕室、蚕具喷撒。蚕架、蚕匾、给桑架等大蚕具可放置在蚕室内一并消毒;小的蚕具如蚕筷、鹅毛、小蚕网等可进行蒸煮消毒。建有消毒池的地区可将蚕具放入池内进行浸泡消毒。
含氯消毒剂最佳的杀菌浓度为含有效氯1%。目前市售新鲜漂白粉含有效氯为25%左右, 即1kg漂白粉加水24kg, 配成25kg漂白粉消毒液。5kg消毒液可消毒面积为20m2 (用喷雾器喷雾) 。购买2kg漂白粉原粉可以满足2~3间蚕室、养蚕2~3张的使用量。漂白粉消毒液配制方法:按计划称取所需的漂白粉用量, 倒入缸 (或桶) 内, 先用少量水调成糊状, 然后按比例加入足量的水, 充分搅拌均匀后, 用尼龙薄膜密封缸口, 静置1h, 清除上浮物, 取澄清液用于消毒。
3 薰烟消毒
所有经药液消毒过的蚕具保持湿润状态搬入室内。熏烟前应将蚕室内的蚕具搁空, 不可重叠, 以利透烟、充分接触药气, 提高消毒效果。蚕匾可沿蚕室四周竖放或插在蚕架上层;蚕网、蚕座纸、防干纸以及蚕筷、鹅毛等零星用具悬挂、散放在蚕架上。熏烟时, 室内潮气越重, 消毒效果越好。
小学语文“三步”朗读法教学研究 篇8
一、教师苦练内功——重视读
《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指导语来引导学生朗读。师:“题目是文章的开端, 要规范的读题, 读出它的意味。”师:“你读课文的时候, 有自己的特色, 彰显出了男子汉的恢宏气势, 假如能再稳健、沉着一些, 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你可以再试着读一次。”师:“邀请你读的这一段话虽然短, 但是它其中内涵非常深刻, 你能再读一次将其中的韵味读出来吗?”师:“读的非常好, 声音清欢、柔和, 读出了艄公的沉着冷静。”师:“你读的效果就感觉是一马平川, 没有高低起伏, 试着再读一次。”师:“最后一段要读出赞颂, 你这个语气, 还差那么一点点。”……
结合一系列的点评、指导,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授朗读部分的时候, 应该将重视读放在首位, 只有教师具有扎实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身后的文化底蕴, 才能更好地对每个学生朗读表现给予科学的点评。重视读是朗读教学法的第一步, 也是基础。朗读教学时, 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好引导与点评。在遇到学生读的情况不理想时, 不要直面批评, 而应该先点出表现的优秀的部分, 再耐心点评和指导, 教给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通过给予学生再读的机会, 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 反复体验和感受, 最后获得深刻的知识和内涵认知。基于此, 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扎实掌握朗读知识、技法, 及教学朗读的技能等, 通过教师重视读, 再引导和科学教学, 以此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遭遇难读语段——示范读
《落花生》教学片断。师:谁能读出喜欢的感情?刚才集体读时非常整齐, 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一马平川, 没有什么变化, 像割韭菜一样的, 没有读出真正的情感变化。真正读的时候要长短搭配, 基于内容与文章的感情, 适当搭配语音、停顿的长短。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于是, 点名学生读, 之后教师示范读, 学生对比感受, 分析哪个读得好, 好在哪里。学生了解到教师读的时候感情很深, 意味深长, 还有重读和轻读之分, 把“高高地、很多”重读了, 将“一样”轻读了。通过示范读, 学生了解这部分片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之后再依循着了解到的技巧, 再次朗读, 熟练掌握读出文章感情的技巧, 运用快慢结合、停顿长短搭配的方法, 读出文章的耐人寻味。
基于教师扎实的朗读基础, 需要进一步采取示范读的方法, 给予学生有效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示范读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表现不理想时进行, 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采用幽默化的语言进行指导和点评, 之后示范读, 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哪里需要改进, 之后再练习。如此, 示范读就使得学生的练习更加具体化, 具有针对性, 并且真正循序渐进地掌握朗读技巧。学生在教师富有美感的语言指导下, 挖掘自身潜力, 激发朗读热情。再结合动情、韵味的示范读, 深入到学生内心, 真正的震撼学生, 激发共鸣, 读出意境、读出韵味、读出感动, 凸显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是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朗读教学策略, 也真正的提升朗读教学质量。
三、创设语言情境——入境读
在学习完《掌声》第一小节, 学生知道小英性格忧郁的原因后,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对“掌声让小英有了哪些改变”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入境读, 从朗读中感悟。师:再读一下这一段, 假如你是小英, 这一段的小英有了什么变化, 她现在的性格是怎样的呢?生:小英变得勇敢了, 爱与人交往了。生:小英敢和别人一起跳舞了。师:来, 大家想象一下你是小英, 在大家给你支持后, 不爱朗读的你变得很大声朗读了, 而且经常举手发言, 这时你信心满满, 而且对学习充满希望。根据这个意境, 我们来读一下这一段。师:与之前的一段进行对比, 语气、节奏上应该有什么变化呀?点几个学生起来单独朗读, 之后点评, 个别学生语气平淡, 没感觉到小英有了变化, 教师则点评和指出问题, 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勇气、读出自信、读出改变。
读书心有境, 入境始为亲。只有入境后, 才能将鲜活的生命、情感表达出来。而为了让学生入境,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物、图片等方法,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促进学生将书本的文字变成鲜活的艺术品, 可感知的美好形象。多媒体创设语境效果不错, 但不是唯一的创设方法。教学时, 教师的语言指导也是一种好的入境教学法, 运用丰富的情感对话,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入境到课文中, 成为主人翁, 以此在亲身感受下用“心”读。《掌声》中, 教师朗读教学时, 运用对话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成为小英, 亲身体会小英的内心世界, 如此感悟其中的情感, 体会大家对小英的关爱。通过情感丰富的语言指导, 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结语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运用三步朗读教学法, 通过重视读、示范读与入境读,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并融入文章情感中, 实践朗读过程, 反思朗读要义, 掌握朗读技巧与方法, 从而在朗读教学中不断掌握语文知识与方法, 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金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9) .
三步英语听力法 篇9
茅盾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 总结出了“鸟瞰、精读、消化”三步研读法。第一遍鸟瞰, 即居高临下地全面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第二遍精读, 即全面分析读物的各个构成部分, 洞幽发微, 探求深意;第三遍消化, 即理解、品评并吸收读物的精义, 将阅读引向更高的层次。张志公先生也总结出了读、想、读三步研读法:第一步读, 粗知大意, 得其梗概;第二步想, 多方质疑, 深入探求;第三步读, 解决疑难, 领悟归纳。也有一些名师总结了这样三步:第一步为理解性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有些语句使你产生共鸣, 有些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思考, 请大声读出这些语句,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人在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时, 那些能够读懂的句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兴奋感。理解性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感, 而且能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促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第二步是探究性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在文章的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字词的读音、语句的理解、文章的写法等, 学生可将有困惑的问题提出来, 与老师一起尝试着解决, 在理解性阅读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对同一个语句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由此自然就有许多问题产生。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鼓励学生尝试回答别人的问题。在不断的交流中,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入;第三步是赏析性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有些语句能给人以启发, 有的句子很优美, 有的句子令人激情澎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可将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并说说它好在哪里。文章理解了, 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 自会逐渐体会到文章的文字美, 感情美。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 并注意文章在写作方面的艺术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三步阅读法尽管具体说法不同, 但都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
二
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阅读教学只注重阅读内容的训练, 以“讲”代“读”现象较为普遍。阅读理所当然要读, 但许多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时间太少, 而是急切想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用讲解替代了阅读, 串讲, 分析课文, 归纳段意, 概括中心, 谴词造句、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分析等等, 单向地向学生输出信息, 或者按事先设计的一套老师问学生机械回答, 看似师生互动积极、交流活跃, 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文本, 更没有时间针对文本进行积极思考与探讨, 更谈不到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领悟与引发。还有以“练”代“读”急功近利现象。为了应付考试,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作大量的机械性练习题和考试题。把课文当作阅读测试的材料, 千方百计抓考点, 寻找可考因素, 这种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 破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上述种种现象和农村学生的实际, 为提高阅读效率,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 也总结了一套新的三步阅读法, 这是集学法与教法为一体的一种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步:速读课文, 多角度概括;第二步:寻读课文, 语言积累;第三步:细读课文, 品味式发现。三步教学, 步步阅读, 块块落实, 层层推进, 故名为“新三步阅读法”。这种阅读法不仅能指导学生阅读学习, 培养阅读方法, 而且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新思路的尝试。
第一步, 速读课文, 多角度概括。
速读的要领, 是用眼睛读, 不用声音读, 也可以说是快速地默读, 这也是一种音声化现象, 不过口不出声, 而是在头脑中进行, 在阅读文章时, 将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效率, 就要有速读方法的细节性指导, 如采用“筛选”式阅读, 有意识地为涉猎各种信息而有针对性地读;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 大幅度地读, 聚精会神地读, 提示性地读等。
要使学生整体感知, 概括阅读体验, 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养成多角度概括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去概括内容, 缺乏细节性指导, 学生有时无从“下口”, 干瘪瘪几句应付“差事”, 长时间的惯性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因此,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指明角度与方向。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 可以设置这样一些角度:1.这是描写什么景物的文章;2.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3.这是一篇抒发了什么情感的文章;4.这是一篇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的文章;5.这是一篇表达了什么中心的文章;6.这是一篇运用什么写法的文章;7.这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的文章。从内容、体裁、中心、情感到章法都可以去概括, 开始时设计一些表达句式, 让学生填空式回答, 降低表达的难度, 待长期训练养成思维习惯时, 再增加表达深度的要求。这第一步阅读, 即让学生亲读文本, 积累阅读方法, 训练多角度思维方法。
第二步, 寻读课文, 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依照大纲的要求, 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 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 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 掌握积累的方法, 指导多读多背。此外,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 阅读量少, 解读文本, 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 也能提高其语文素养。
所谓寻读, 就是明确语言积累这个目标, 拿起笔, 边读课文边寻找出想积累的词句。传统教学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圈划, 而我要求学生圈划的不仅仅是词语, 还有句子, 把看中的词句在寻读中挑出后, 再反复朗读, 并相互交流, 同学间、师生间诵读语言的美。刚开始训练时, 教师也可以设计些思路与方法, 让他们敢说、会说。如在执教《多一些宽容》一文中, 我设计了一种句式:学习本文, 我积累了%%%%%%这样一个词语或句子。当然, 不同文体可以设计不同的句式, 不可千篇一律。待到养成习惯后, 教师就不需要提醒, 学生自会畅谈寻找到的语言之美。有些内容还可以指导他们课后再摘抄并背诵下来。
第三步, 细读课文, 品味式发现。
细读是指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思路, 抓住重点, 弄清词句段的联系和含义, 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 旨在释疑解惑,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细读中发现问题, 品味文意, 读出创造。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口干舌燥地“传经送宝”, 受累还不讨好, 学生阅读能力还是上不去, 原因就在于忽视寻求结果的过程, 即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方法区别点是:不是教师在讲, 而是教师在留给学生自读与思考的空间基础上, 耐心地听学生讲。讲的内容也有不同, 不仅要读出文意, 而且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读出个性化的发现, 甚至读出自己的特色。形式多样, 有品、评、感、悟、联, 说、学、唱等, 比如句子仿写改写、事例替换、思路改编、主题翻新等。刚开始训练时, 教师要先指导并引导学生, 多角度感悟品味。例如《多一些宽容》一文, 我先设计一个句式, 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发现:再读课文, 我发现或懂得了%%%%%%。提示:横线上可填论点、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内容理解、个性发现等。经过细读, 再小组学习, 答案丰富多彩:第一层面的发现停留在文本的分析上, 有论点、有论据、有语言风格, 还有发现文本的写作思路的;第二层面的发现上升到自我理解与个性创造上, 有发现文本没有事实论据, 并提出为什么不让事实说话, 有发现最后一节中可补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例, 还有的说, 林则徐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名言可以用其他名言替换;甚至还有要把文本中“四互”给替换, 把对爱的作用三句话给改换成自己的比喻, 等等。当然还有学生读出作者情感, 读出编者用意, 最后读出自己的心灵世界。在积极发现、创造性阅读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展现, 思维得到尽情的拓展, 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尽可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 在“指导”上下功夫, 在打开学生各个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三
三步阅读, 三步学法。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 而真正的阅读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三步阅读, 就是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 让学生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 使阅读化为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它能够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并使其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有助于提升作文水平,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多角度阅读, 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步阅读, 三步教法, 课堂思路明晰, 教学结构优化。三步教法不仅能够创造动静结合、快慢结合的节奏式课堂, 而且学法与教法巧妙融合能够演绎出民主、互动的生态课堂, 大大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
另外, 三步阅读教学, 虽是板块式, 但一定要避免模式化, 任何一种阅读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果不能灵活加以变通, 都会变得僵化起来。三步阅读法在应用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文体也会有不同设计。
四
为了充分演绎新三步阅读教学的课堂精彩,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我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两个培养”。
1. 培养自信心理。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自信是驶向成功的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大部分仍停留在简单粗暴层面, 父母高高在上, 孩子不准“犯上”, 见的世面又少, 导致胆小, 不够大方, 见不得生人。自信力缺乏, 课堂上支支吾吾, 表达能力差, 或者干脆不说话, 即使回答, 声音也小若蚊蝇。教师要多加激发自信心, 让其想说, 让其思维活跃起来, 我认为自信就是活跃思维的兴奋剂。有了自信, 三步中, 步步都有声音, 步步都有互动。
2. 培养阅读习惯。
农村家庭文化氛围严重缺失, 留守儿童又缺乏必要的管束, 老人监护仅停留在温饱层面, 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再加上网吧、游戏厅又“战略转移”到农村, 自制力差又缺乏管教的孩子把目光投向电视、网吧游戏等视觉刺激上来, 阅读心理自然严重弱化。这就要求教者多加引导与培养。“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只有不断阅读, 不断积累, 才能拓宽视野, 陶冶情操, 积累语文素养。有了知识储备, 还怕学生没有表达的欲望吗?心中有“米”好下锅, 课内到课外, 教师“指点江山”, 学生“激昂文字”, 课堂波澜起伏, 活力定会四射。有了习惯, 三步中, 步步都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步步都可能有创造的火花。
借鉴名家理念, 开辟个性化教学之路, 打造农村新课堂, 谱写农村教学新篇章。播撒智慧, 点燃激情, 展示素养, 服务学生, 农村教育大舞台暂时舞不出“快四”, 但我相信走好“慢三”的思路, 同样精彩。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借鉴名家思想, 创造出自我教学思路:新三步阅读教学法。第一步:速读课文, 多角度概括;第二步:寻读课文, 语言积累;第三步:细读课文, 品味式发现。这是结合农村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积累性少而总结的学法与教法融为一体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是基于目前农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实际状态而提出的还原阅读过程的教学构想。另外, 每步阅读都从多角度出发, 便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新三步研读法”
参考文献
三步英语听力法 篇10
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对学生实行“三步走”口语训练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三步走”是指“读—说—讲”三步, 这三步必须一步一步地走, 从低到高, 从易到难, 像登台阶一样。先要能读, 然后要能说, 最后要能讲, 这样才能逐步登上高峰。
第一步: “读”的训练
朗读是口语训练的基础, 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 是最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朗读训练, 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敏锐的语感, 为说好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读”的内容
可以是课本范文, 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内容, 题材可以分门别类进行。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新闻、发言稿、解说词、悼词等都可。
2. 读的要求
一要做到出声朗读; 二要做到熟练; 三要做到吐字清晰, 尽量不要漏字、添字; 四要做到有声有色, 声情并茂。
3. 读的方式与途径
课堂上, 老师要提问朗读, 逐次安排, 每人都要轮到。课余时间, 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自己朗读一两篇文章, 并且要求班级学委主持, 每天利用自习十分钟时间, 由一个学生给大家读段新闻, 每天换一个人, 这样既锻炼了朗读, 又使学生们了解国内外大事, 丰富了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在“读”的训练中, 老师要先给学生介绍些朗读要求与技巧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先从理论上明确, 再在实践中锻炼, 训练中老师要因人适时地加以指导, 并可举行各种朗读比赛, 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二步: “说”的训练
“说”是对头脑中已有材料经过条理化、系统化, 借助于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它比“读”要难。因为读只是对现成材料进行加工, 不需思考, 整理, 只要掌握技巧即可, 而说除了有技巧外, 还要反应敏锐, 表达灵活, 这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环节, 必须多练。
1.“说”的内容
主要围绕日常说话与交往所需的内容进行, 如介绍, 倾听、交谈、应酬、阐释、说服、答辩、反驳、即兴发言等口语训练内容, 教师可以有计划, 分步骤从易到难进行单项训练。
2.“说”的方法
每项训练前, 老师都要先给学生讲授技巧与要求, 然后再进行训练。比如, 新生入学初, 一般介绍应该抓住什么? 特殊场合应突出什么? 不同的名字, 不同的场合, 可根据各自情况, 选择介绍方式。如毕业前, 可给学生讲讲应聘时自我推荐过程中应突出什么和注意什么? 然后再逐一训练, 这样适时穿插口语训练内容, 既配合了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有实用价值, 学生也愿学愿练。
3.“说”的形式
一是学生之间可两人一组互相提问, 交替阐述。二是开设讨论课, 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观点, 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三是设计专题课, 老师出一些题目, 或设置情境, 让学生抽签回答, 如说服别人, 应酬事宜, 反驳例子, 提问与回答的技巧例子, 让学生这样做, 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锻炼考查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讲”的训练
“讲”是口语表达较难的一步, 讲什么, 怎样讲都要经过头脑加工, 才能表达出来。“讲”一般都比说的内容要长, “说”一般是互为的, 可双方穿插进行, 有思考余地, 而“讲”一般是一气呵成, 要观点明, 思路清, 并且较系统、完整, 所以老师更应训练学生会“讲”, “讲”的训练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 进行复述与讲述的训练
复述和描述是把听到的或看到的事转述他人, 既要忠于原材料, 保持信息完整, 又要不照本宣科,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这项训练既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 组织语言的能力, 又可考查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应重视此项训练。
( 1) 训练内容。可复述看过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情节, 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事, 也可讲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 还可描述介绍自己的家乡或某位人, 某个难忘的事等。
( 2) 训练方法。可结合授课进行, 如概括文章大意, 复述文章情节, 讲述文中某人的经历, 也可单独设课, 讲讲自己经历过的趣事或难忘的事, 还可利用每次课前进行, 抽出5 ~10分钟时间, 让学生讲一段话, 内容不限, 形式灵活。每次课轮一个, 让学生事先准备, 开课就讲, 锻炼了学生, 丰富了知识面,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设口头作文课
在复述与讲述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与组织语言的能力。此项训练可由易到难进行, 开始时可让学生自选内容, 不限时间讲出。如: 谈谈自己, 介绍家乡, 描述母校, 老师或同学, 讲一件难忘有意义的事等。再进一步, 老师可布置一些文题, 让学生写出提纲再讲, 最后可当堂布置文题, 给时间思考, 然后当堂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必然会“逼”学生讲出好文章来。
3. 进行演讲、辩论比赛训练
演讲与辩论是一种综合的口语表达形式, 要求较高, 难度也较大。所以, 教师可分门别类给学生介绍, 区别好一般演讲与比赛演讲, 日常论辩与专题论辩的特点, 方法, 然后进行训练, 通过班级讲, 年级讲, 学校讲的形式, 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此项训练, 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演讲与论辩的好手, 要因人而异, 一般说来, 能对就职、竞聘演说, 大会发言, 日常论辩掌握就可。
总之, 口语训练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强化训练, 针对专业特点, 有所侧重, 但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并非易事, 一口吃不成胖子, 一步登不上山顶, 但只要有恒心, 实行“三步走”口语训练, 从能读到可说再到会讲, 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 就一定会取得好成效。
摘要:与人交往沟通、求职面试、合作谈判、宣传演说等成功与否, 都和口语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口语训练,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是培养现代人才所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要经历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过程, 口语训练的有效途径是:读—说—讲的三步训练法。
关键词:口语,三步训练法,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桂峰.高职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分析.教师, 2012, (23) .
小学语用教育的三步推进优化法 篇11
一、教学目标设置
1.引领教师牢固树立目标意识
要注重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意识,引领教师明确目标体系,掌握目标设计基本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始出示目标,课中落实目标,课尾回应目标,总结目标达成度。
2.指导制订恰当目标
指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订目标。一是细致研读课标,把握“总体目标”,明确“学段目标”,细致辨析各学段同一类别的目标要求,把准学段程度差别;二是整体解读教材并结合教参指引,确定学期目标;三是将学期目标寓于单元教学,在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同时,推进学期其它目标落实;四是做好单元教材解读,制订合理、具体的整体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要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设置;五是加强反思回顾,保证课时目标、整体目标、单元目标等层级目标的实现。
3.指导学生制订目标(中、高年段)
教师要以“导—扶—半扶—放”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中、高年段学生学会制订目标。“导”,即引导学生关注目标,内化教师制订目标的方法和规律;“扶”,即帮助学生尝试制订目标;“半扶”,即由四人学习小组商定目标,教师在组际交流中评议指导;“放”,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目标,小组评议,集体评议,优化改进。
4.紧扣目标实施教学
一是优化教学设计,保证各环节紧扣目标;二是做好各环节教学小结,让学生感受“目标引领学习”,强化目标意识,即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旨在巩固所得,培养能力,引发学生后续探究。
二、教学内容确定
1.依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
一是解读单元导语,“品”出精华,“逮”出训练重点。如六年级“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其训练重点应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习以具体事例写人的表达方法”。如果理解为“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人物品质及相关事例”,就肤浅了。
二是解读课后习题,抵达习题“内核”,抓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表达感悟的训练点。如五年级《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后习题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想想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个伟大的战士?”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交流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我”的思想感情和邱少云的伟大之处,那么教师的作用仅在于完善答案,习题的作用仅在于内容理解。而实际上此习题包含了对写法、学法、人文陶冶多方面的要求。写法上,品读“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感悟作者精彩的叙述描写。教师可追问:“作者为什么把心理活动描写得如此感人?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学法上,体会“我”的思想感情——提炼出体会的方法,如“抓住重点字眼”“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等;人文陶冶上,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个伟大的战士——感悟邱少云的高尚品质。此外,还可辅以朗读训练、角色说话训练与综合复述训练等。总之,要用慧眼慧心识别习题之妙。
三是整体解读单元教材,综合确定教学内容,避免“失轨”。如教学三年级《山村的早晨》,某教师制订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诗歌“比拟、反复”的表达法,这就是片面解读单元教材,忽视了单元教学的衔接。实际上该单元的训练重点应是“探究句、段表达法”的承接推进,引领学生感悟作者如何从“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两方面,把山村“早晨美”写具体。
四是整合解读全册教材,把准同类训练重点的达成度,并做好学年教学衔接。如三年级下册“表达方法”的训练层级要与四年级上册的接轨。
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一是做教学有心人,从多种途径,以不同方式把握学情。除“主阵地”课堂教学外,学生作业状况、专项小测、单元考查乃至师生日常交流,都是学情“反馈源”。
二是针对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和能力水平出发。教师要避免只顾“走教案”,盲目赶进程,无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做法,要立足学情,智慧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扎实有序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策略优化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先学后教
优化教学策略,首先要重视并抓好学生的先学,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要注意学的内容和方法,要紧扣“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前置作业,并加强作业方法指导。
2.重视学法指导,优化学法指导
一是牢固树立学法意识,将学法指导立为“重中之重”。教师要多钻研相关理论与操作,完善自身学法指导体系。
二是认真解读教材,挖掘学法指导点,特别要扎实做好作为单元训练重点的学法指导。如六年级某单元的学法训练重点为:“抓住文章特点进行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某教师在“内容理解”与“表达感悟”上下足了功夫,却完全忽略了“抓住文章特点进行阅读”的方法指导。究其原因,是未细致解读单元导语,未从中“析”出学法指导点。
三是学法指导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努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做到好记、好用。如五年级“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单元学法训练重点,可概括为四个字:一“想(想想为什么)”,二“联(联系上下文)”,三“抓(抓住重点字眼)”,四“查(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运用。
四是学法指导要注意承接推进,点睛凸显。在做好课文、单元学法承接的基础上,形成学期、学年、学段学法序列的“思维脑图”,以此引领和保证扎实、到位的学法指导。
五是学法指导要加强自我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帮助学生养成学法反思的习惯,开辟课堂“反思时空”,或口述,或笔写,或小组交流,或集体汇总,并及时反馈,为学生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在《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一文中所说:“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在语用观指导下,上出一堂堂明确以语用为指导思想的课,以课为载体,开展语用教育的实践研究。核心是语用教学目标的定位,语用教学内容的构成,语用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步英语听力法 篇12
所谓“三步走”只是一个类比:电源的正极好比山顶, 负极好比山脚。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好比一批人下山, 从山顶走到山脚, 由于不同路径对下山人的阻碍程度不同, 因此人们选择的路径也不尽不同, 电路教学也不例外。第一步, 确定山顶, 即电源正极, 确定电流方向;第二步, 看分叉点, 即电路的分支点;第三步, 看岔路上有没有“老虎”, 这里的“老虎”主要指用电器、电阻或电压表 (最大的老虎) 。下面我就在具体实例中来解释“三步走”法。
一、不含电流表、电压表的电路
例1.如图1所示, 当开关S闭合后, 判断灯泡L1和L2的连接方式以及两者的发光情况。
确定山顶 (正极) , 再看分叉点。由于没有分叉点, 因此下山的路只有一条。虽然有两只“老虎” (L1和L2) , 非常危险, 但我们为了下山必须依次经过这两只“老虎”, 所以两个灯泡是串联的, 两个灯泡都亮。
例2.如图2所示, 当开关S闭合后, 判断灯泡L1和L2的连接方式以及两者的发光情况。
从山顶 (正极) 出发, 必然经过L1, 经过L1后, 在A点出现一个分叉点, 这时候下山的路有两条, 一条有“老虎” (L2) , 一条没有“老虎”, 我们肯定会走没有“老虎”的那条路。也就是说, 经过L1以后, 通过开关S, 直接回到山脚 (电源负极) , 而此时L2出现短路, 并没有电流通过, 所以L1亮, L2不亮。
例3.如图3所示, 当开关S闭合后, 判断灯泡L1和L2的连接方式以及两者的发光情况。
确定山顶 (正极) , 在A点位置出现分叉点, 下山的路有两条, 这时我们就要仔细观察, 谨慎判断。由于两条路都有“老虎”, 只能分两条路回到山脚 (负极) , 因此L1和L2并联, 且都发光。
例4.在下图4-6所示的电路中, 完成下列各题:
1.如图4所示, 画出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电流的走向, 并判断灯泡L1和L2的发光情况。
确定山顶 (正极) , 在A、B、C三处出现三个分叉点。当走到第一个分叉点A时, 我们发现, B处的两个分岔路都有“老虎”, 而在C处沿着开关S1的方向却没有“老虎”, 所以最终的电流路线就如图4中粗线所示。由于L1和L2无电流通过, 出现短路, 两个灯泡都不亮。同理可以分析S1、S2闭合, S3断开的情况亦是如此。
2.如图5所示, 画出当开关S2断开、S1和S3闭合时电流的走向, 并判断灯泡L1和L2的发光情况。
确定山顶 (正极) , 从山顶出发后, 在A点出现第一个分叉点, S2断开无路可走, 只能经过S3。当走到B处第二个分叉点时,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条路都有“老虎”, 只能分两条路走。因此, L1和L2并联, 两者都亮, 电流的路线如图5中粗线所示。
3.如图6所示, 画出当开关S2、S3闭合、S1断开时电流的走向, 并判断灯泡L1和L2的发光情况。
先确定山顶 (正极) , 在A点出现了第一个分叉点, 这时我们发现, 通过S3的这条路没有“老虎”, 通过S2的这条路有“老虎” (L1) , 所以不经过L1, L1短路。当走到B处第二个分叉点时, 由于L1已经短路, 最终只有L2亮, 电流走向如图6中粗线所示。
二、含电流表、电压表的电路
在判断电路的连接形式时, 对于电流表而言, 由于它的内阻很小, 近似为零, 在电路中相当于短路, 因此我们只要搞清楚电流表测的是哪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即可;对于电压表而言, 由于其内阻很大 (电阻无限大, 相当于最大的“老虎”) , 因而含有电压表的电路可视为断路, 我们只要弄清电压表是测量哪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即可。
例5.如图7所示, 画出当开关S闭合时的电流走向, 并判断电阻R1和R2的连接方式。
开关闭合后, 从电源正极出发, 电流表视作导线, 到A处出现第一个分叉点, 其中电压表V1相当于最大的“老虎”, 不能走, 所以只能通过R1。而B点的分支点有两只“老虎”, 一只有最大的“老虎”——电压表V2, 无法通过, 所以只能通过R2, 最终的电流走向如图7中粗线所示, 可见R1和R2串联。
例6.如图8所示, 画出当开关S闭合时的电流走向, 并判断灯泡L1和L2的连接方式。
开关S闭合后, 从电源正极出发, 电流表A2视作导线, 到A处第一个分支点时, 电压表V相当于最大的“老虎”, 不能走。当走到B处第二个分叉点时, 电流表A1视作导线, 两条路都有“老虎”, 两条路都要走, 可见L1和L2并联, 电流走向如图8中粗线所示。
三、小结
实践表明, 熟练掌握“三步走”法 (一看山顶, 二看分叉点, 三看“老虎”) , 能够扫清学生在知识、方法上的障碍, 提高学生分析和判定电路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摘要: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和判定是初中科学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 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而熟练掌握“三步走”法 (一看山顶, 二看分叉点, 三看“老虎”) , 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串联,并联,电路,三步走
参考文献
[1].刘佳平.浅谈初中物理电路变换与分析[J].林区教学, 2001 (06) .
[2].张步宁.浅谈初中物理定性地分析电路变化的一般步骤[J].物理教师, 1997 (03) .
[3].黄启川.中学物理电学等效电路画法[J].物理通报, 1998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