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评价机制(精选10篇)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1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规定,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程 (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 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按照《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程教学, 严格考勤考核制度, 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但是, 对军事课程的评价机制相对较弱和不够完善, 制约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的功能发挥。因此, 建立和健全符合实际的军事课程评价机制, 对于促进军事课程发展和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课程评价机制是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 是一门理工、人文高度融合交叉的综合课程, 可以展示国家社会科学结晶, 代表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水平。所以,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这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军事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科教兴国”是强国之举的认识, 把学习中激发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转化成加速发展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巩固国防的强大精神力量。经过多年的教学活动, 军事课程已成为了大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军事课程也有了较高的地位,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为军事课程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军事课程的教学活动还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教学地位不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直接影响到高校军事课程建设能否健康发展。因此, 对军事课程的教、学等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尤其重要。
二、当前高校军事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军事课程评价缺少底蕴。
军事课程建设的成败和丰富的底蕴, 完全取决于它的评价机制。从严格意义上讲, 我国高等学校军事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建设, 理应具备一定的积淀。但各高校普遍重视办学条件改善等硬件设施建设, 忽视了军事课程的内涵建设。个别高校完全是一种应付状态, 对军事课程的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军事素质教育的作用, 认为开设军事课程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所以在课时安排上总是一压再压、一减再减。在安排课程上, 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正常排课, 随意性很大, 不能按照《大纲》进行施教施训。这些问题的出现, 是缺乏一个具有底蕴的评价机制所致。
2. 忽视军事课程的价值意义。
在军事课程建设以及对军事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军事课的价值意义, 具体表现在:理解和实施军事课程建设时往往存在实用功利主义的倾向, 将军事课程理解为不过是学生的一种简单地教学活动, 或认为军事课程建设只是军事教师的事, 与己无关的思想严重, 不能真正理解军事课程的内涵, 忽略军事课程的提炼、升华。因此, 在对军事课程评价的时候往往注重热热闹闹的表象, 忽视其本质意义。
3. 忽视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与培养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没能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导向功能缺失, 偏离军事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本质。比如, 师资队伍的参差不齐就是目前忽视评价机制导向作用的现象之一。通过调研发现, 军事教研机构有名无实现象十分严重, 个别高校至今没有配备专职军事教师, 专职教师人数存在较大缺口。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学历复杂, 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比例较小。军事教师队伍存在职称没有系列, 进修没有学校, 交流没有方向, 整体发展没有规划。职称偏低, 高级职称的教师奇缺, 与其他学科的职称相比比例严重失调。加之军事专职教师长期处于非军事环境, 缺少了解军事科学的发展, 得不到军事知识的更新, 缺少再学习的条件, 导致军事教师教学、科研缺乏动力, 相当一部分专职教师忧虑自己的前途和发展, 工作不安心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的出现, 很难完成军事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本质, 是忽视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所致。
4. 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缺失, 是没能真正把军事课学科建设纳入高校建设全面发展的轨道, 放在高校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实施和评价所致。高校教学部门、军事教研机构包括军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全员参与意识缺乏, 全过程多方位育人的氛围没有形成, 导致军事课程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层面上, 没有发挥军事课程应有的功能。
三、军事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的原则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急需“标”“本”兼治, 大胆改革军事课程评价机制, 推动我国普通高校的军事教学向高层次发展。我们认为,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应遵从以下原则。
1. 始终以“高”、“新”为导向。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也是创建和传播“高”、“新”军事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 高等学校军事课程建设的评价机制, 要始终坚持又“高”又“新”的前进方向, 要充分体现军事课程“高”、“新”的性质。同时, 在军事课程评价机制中, 要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 赋予军事课程新的内涵。
2. 始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其目标内涵, 已促进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 高校军事课程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并持之以恒地对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作用。
3. 始终以提升“品位”为任务。
军事课程的“品位”, 我们认为是在学校是否重视军事课程角度对高校综合育人环境的一种审视。军事课程评价机制必须坚持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使其对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吸纳世界文明成果, 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因此,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必须坚持注重基础, 突出思想性, 加强制度建设, 为军事课程高“品位”育人环境提供保证。
4. 始终以突出“个性”为建设方针。
从某种意义上讲, 军事课程的育人环境是一所大学“成功”的标志、魅力所在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 要把打造教育品牌、彰显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作为军事课程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军事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建设军事课程育人环境时, 形成特色、个性是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是形成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因此,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应始终坚持突出个性的建设方针。
5. 始终以“整体推进”为基本战略。
军事课程是一个整体, 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需要长期、艰苦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和满意的效果。因此, 军事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 必须从整体上规划、在全局上构建, 要与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结合, 真正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有效运用评价机制的结果, 督促高校建立健全军事教学组织机构, 落实和加大经费投入, 不断完善军事课程建设的配套设施, 使军事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等学校军事课程的特点及各高校实际, 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 提出军事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加速对高校军事课程建设成效加以考量和推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军事课程,评价机制,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平, 董斌.军人素养爱国情怀[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9.
[2]朱正奎.大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分析[J].教育探索, 2009.
[3]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岳申.学校军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2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小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发挥了他们的互助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时代召唤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合作将是一种比竞争更重要的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合作共处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习缺乏语境,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便是英语课堂。然而,英语的课时少,班级的人数多,如何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口说英语,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学,并有所创新呢?我认为,“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在英语教学中由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一本正经地端坐变为更侧重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及方法 1.构建合作小组。 为了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1)自然座位式。同桌的两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节省时间,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操练活动。比如呈现―How are you?―Fine,thank you.问答后,教师可引导同桌进行操练,这样就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操练的机会。(2)差异组合式。这种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有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比如讨论、表演对话、描述图片等就常用这种形式。(3)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练习,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4)大组合作式。一般以纵向的两排为一组,这种分组形式常用于组间的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 2.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设计了很多活动环节,创设了学习情境。但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合适的、足够的合作材料即学具,因此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这方面教师还要多下工夫。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和策略法包括: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对话表演法、小组记忆法、小组交错学习法、组际交流学习法等。 3.教会学生交流与倾听。 交流与倾听关系到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在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运用英语表达。同时,小组合作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必要的。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耐心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将极大地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考”。在听的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听别人回答的语音、语调,包括表达时出现的语法错误,讨论时避免大声吵闹,提醒学生只要小组内听见即可,并不一定要很大声,要尊重别人,不影响别的小组。 4.全班交流,资料共享。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的交流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如:学生在介绍相关职业的词汇和句型的同时,还交流了以绘画表达的方法;以相片或图片表达的方法;以唱歌或表演的方法;以民谣的形式表达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者带来的精彩演说,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料整合。 三、恰当利用竞争机制 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体会到了成就感。而且,小组间能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构建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1.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当场进行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表扬、体态语言等方式进行即时鼓励评价。 2.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各项合作能力的评价,它包括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等形式。在过程评价中,教师要做好对评价的指导工作,设计好各项评价表格,使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3.结果评价。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要定期对任务完成好、合作共处表现好的小组评选“优秀小组”,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相互赶超。如在教室后面设置每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的总分表,并将平时各种合作评价表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 教师应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应做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侧重对过程的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侧重学生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侧重对小组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当然,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
如何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篇3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小组合作;评价;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73-01
一、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共同提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有些学校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常常出许多问题,如:表面化和形式化倾向比较突出,学生“看上去很热闹,实际参与度小”。课堂上多数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无秩序,有时甚至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2、小组内成员以自我为中心,在合作学习时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合作意识不强;3、因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讨论时犹豫不决。或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竭力表演,或是害怕在同伴面前出丑而一言不发,无所事事;4、缺少必要的评价机制,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没有得到及时地表扬和评定,不能调动其合作探究的积极性;5、学习好的学生经常处于主要地位,参与积极性高,不善于表达或学习差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而被忽略。学优生潜能往往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则参与的主动性欠缺,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从一定意义说,他们的学习权利被剥夺了。
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这些偏差,主要原因是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不够深入。做为教师来说,缺乏组织合作学习的技能,对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缺乏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有监督和调控作用,是对优秀学习品质的强化。通过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激发作用。本文将从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两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希望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确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
从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象来看,有对学生群体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其中,个体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来看,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是:引入揭题——合作探究——总结汇报。在以上三个流程中,我们可根据合作的内容及要求,确定评价的内容。如:引入揭题环节中,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态度和情感、对问题表示的兴趣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用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是否能根据共同的探究目标分工合作;2、是否使小组成员充分发表对问题的想法;3、小组内组员是否相互帮助,实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4、是否及时评价小组中同学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表现不好给予帮助、提示,并通过反思使每个成员了解自己的不足,促进各自的发展。
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贯穿小组活动始终,我们主要设计如下内容:
(1)对小组研究的问题的兴趣大小,在没有兴趣时也能认真地学习;(2)能根据自已的水平选择目标,并完成目标,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目标层次;(3)能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讨论,并有自己的见解;(4)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5)敢于提出问题,争取小组帮助,能对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已的看法;(6)能理解和宽容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尊重小组每位成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热情帮助。(7)能与人为善,正确地评价小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原则
合作学习的评价也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有利于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内容多角度,评价方法多样化。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共同构建评价的思想。教师和所有合作学习成员共同确定评价具体内容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习惯。
2、全面参与的观点,要形成全面参与的意识和气氛,主张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意见。要求评价者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人格与隐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3、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从单一的学习结果去评价。除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外,更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一般能力的追求。
4、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四、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对学生群体(即合作小组)的评价注意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评价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如表扬激励法,评出的星级小组,优秀小组长等通过对比和竞争,找出本组在合作学习上的不足,完善合作,形成合力。
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就是发展。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注重个性的发展。评价要反映学生的发展趋势,通过某些结果或某些表现来评价发展趋势,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明确努力方向知道以后该怎样做。还应注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思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具体项目,进行行为次数的量化分析。
五、其他注意事项
1、评价内容可根据合作学习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充实,确定不同时期的评价重点,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
2、评价应得到组内多数同学的认可,目的在于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和情感交流。
3、教师要参与小组评价活动,对自评、互评活动给予指导帮助,对评价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在薄弱项目上努力追赶。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初探 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改革,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它以显著的成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为兴趣和快乐而竞争, 主动地进行独立学习, 并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目标。作为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学习评价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评价, 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 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是什么、有那些不足等, 并据此分析其成因, 确定学习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 应当采取适当的评价机制, 力求对合作学习小组及其成员做出准确、恰当、有效的评价,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优秀学习行为习惯的目的。为此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力求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学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师多侧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为此,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加强过程性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它把发展性评价的结果以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呈现, 成长记录袋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让学生体验成功, 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它也为教师和其他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使教师能够更加开放地从多层面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其次, 评价过程中, 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求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因此, 教师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 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参与评价的主体, 将评价机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 鼓励学习小组和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以此为出发点,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 可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方法。
二、评价的整体性与开放性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评价为主要形式, 评价时要面向小组内的所有成员, 把学习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避免组内所有任务都由优生包办的现象, 否则学习后进生在组内的学习将会陷入被动与消极。学习过程中应先请对问题认识理解可能有不足的学生回答, 再让其余组员共同补充完善, 如此以来, 学习后进生得到重视, 他就会在组内学习讨论时变得格外积极主动, 并且也让优生通过帮助其他同学的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评价时应多一些面向学习小组的评语, 如“这一小组的同学团结互助, 这么难的问题马上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是好样的”, 通过评价学习小组这一整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习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评价的人员、评价的时间和评价的空间。从评价人员上讲,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打破了单纯教师评价的局面, 评价主体多样化, 小组成员、每一个学习小组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从评价时间上来看, 小组合作学习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互为补充;从评价空间上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由封闭的教室、学校延伸到广阔的家庭、社会。极具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便于各种评价因素有机融合, 形成教育合力, 引导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方式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多变的过程, 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互动充满了整个学习过程, 这个特质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调查问卷法适宜于在课程开设之前、课程之中和结束之后进行, 通过比较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 可以了解学生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 既有助于评价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又为采取有针对性方法进行教学提供了借鉴。因为合作能力是内隐的个人品质, 很难对其进行直接定性评价, 而且简单地用一个分数表示是不科学的, 这样做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或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只有将量化的评价方法和定性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有效地描述学生发展状况的目的。
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变, 书面评价、语言评价以及其他评价手段应因时因地制宜。“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 本着这一教育原则, 教师在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欣赏学生、鼓励学生, 多用赏识激励性的方法做出正面评价, 慎用批评、指责性的语言。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从而促进学生愉快、和谐地发展。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5
一、课前激活
1. 前置作业。我在上新课之前会根据第二天上课的安排,让学生找出课文重要的短语、语法,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并且布置有针对性的前置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工具书等手段,找出相关背景知识,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做好课堂讨论、补充的准备。例如学习“Are you getting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春节习俗,畅谈自己准备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每个小组分工查询另一个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节日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对话或图文并茂的介绍。在准备之前,各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在课堂上,我严格依据加减分标准及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打分,然后根据小组的完成情况给各小组整体进行加减分。
2. 课前导入。课前表演形式一般有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游戏等。我采取的是全组表演制,在我的指令发出后最先举手的小组可获得表演的机会,每单元一个主题,另外也可围绕当日天气、学生出勤、班级纪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在单元主题背景下展开表演。
二、课中调控
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单词接龙比赛、口语朗读比赛、问题抢答比赛、对话表演比赛、课文复述、情景剧表演等。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评价时,对个人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要体现公平、公正、民主,而且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
我的具体操作如下:每组每周都发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它的内容与教室黑板上所画表格一致。由中心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纪律、答问、学习积极性、知识点检测成绩等情况严格做记录,以便下课后汇总到黑板上。其次,课堂上的表扬不局限于“Good!”“OK!”等口头表扬用语,而表扬与批评的各种颜色的磁铁块的运用更能起到刺激作用。然后可以利用分阶段考核法,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考试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就每一次考核内容制定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例如课堂检测,依据“三率一分”,我每天坚持评出检测的最佳小组,让中心组长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的标准给组员加分。最后,一月一次评出六星小组、五星小组、最佳点评小组、最佳解答小组,并给予奖励,期末评选出本学期的智慧冠军组、团结冠军组、挑战冠军组等优秀小组。这种做法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看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并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后反刍
我经常利用早读课检查小组的复习情况,通过小组单词默写竞赛比拼、作业小组互改、问题抢答比赛等形式评出课后复习最佳小组,并按照“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给组员加分。从问题抢答比赛中我发现学生在课后非常重视小组合作,也非常在乎课后老师的评价。这种课后竞争评价机制对师生都是互惠互利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无所谓”到“不甘落后”;对老师而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小组建设与小组成员培训的同时,必须对课后的小组成员活动有准确及时的评价。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评价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让学生明白,课后的巩固与扩展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要中介。
英语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但操作过程确实不好把握。尤其是小组在讨论过程中的纪律问题和学生参与活动面的问题。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力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竞争评价机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6
一.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评价, 内容包括导学案自主预习、反馈检测和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自我评价。前两项分别在上课伊始和反馈检测环节实施, 第三项在归纳总结环节完成,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谈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展示情况, 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设计自我评价表, 让学生按照参考项目, 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估, 加强自我管理, 不断完善自己。学生自评每节课进行, 满分15分, 三项各占5分。
二.组内互评。指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 目的是建立组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提高合作意识, 培养合作技能。主要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习惯、合作质量、创新品格等。内容包括组员的参与意识、讨论发言、倾听他人意见、向组员提供帮助及创新能力等。设计组内互评表, 让每个组员对组内其他成员作出公正的评价。通过组内互评, 反思自己和组内成员的学习行为, 诊断组内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整合措施, 增强小组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同时, 又培养学生赏识他人, 公正评价他人的品质, 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 不断进步和成长。组内互评每周进行一次, 满分15分。
三.组间评价。指小组之间的评价, 主要在“展示成果”环节实施, 内容包括组内分工、活动形式、展示技巧、语言表述、互动情况等。展示前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评价表, 公布评价标准;评价时由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阐述对它组的评价结果。通过组间评价将小组成员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使评价由个体评价向整个小组评价转移, 实现“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组间评价每节课进行, 直接颁发“最佳沟通奖”“最佳展示奖”“最佳创新奖”, 并颁发奖牌, 满分30分。
四.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小组合作评价的关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 学习是否高效, 教师的科学评价非常重要。教师评价分为两种, 一是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二是根据组员的表现进行加分, 建立团结互助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如采用4人学习小组, 按学习成绩从高到低给每个组员编上序号:A1、A2、B1、B2, 将组员分成两个互助组:A1B2和A2B1。在小组抢答和轮流回答时, 每组的A1A2号回答正确给满分, B1、B2敢于站起来回答给满分, 回答正确双倍加分。同样, 在“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环节也遵循这一加分原则。教师评价每节课进行, 满分30分。
五.家长评价。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很多家长也开始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可以利用家长会与每周家长开放日, 让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家长坐在课堂听课, 参与小组评价,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家长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 主要由教师反馈给学生。家长评价每周至少进行一次, 满分10分。
六.奖励机制。1.个人基本得分。每天个人基本得分包括三部分:自评得分、组间评分、教师评分。其中组间评价的小组分数就是每个组员的分数。各项按照评分标准打分记录, 每天小结, 满分75分。
2.合作小组得分。合作小组得分包括五部分:自评得分、组内评分、组间评分、教师评分、家长评分。按照各项评分标准打分记录。合作小组得分可以每天小结, 满分75分;也可以加上组内评分和家长评分, 每周小结, 满分100分。
3、奖励。
(1) 每天一小结, 由语文课代表在课后进行汇总。根据个人和小组得分, 每天每组评出“今日之星”1名, 全班评出“最佳合作小组”1个。
(2) 每周一总结, 将总评分一、二、三名的组依序评为周冠军、亚军、季军;每周每组评出“本周之星”“进步之星”各一名。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7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学习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孩子们的学习结果和适应孩子们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 并且更注重合作过程, 而不单单是结果, 应围绕孩子们如何提问, 如何运用信息如何有效推理, 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有效评价, 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更要开发孩子们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 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 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与提高。例如:在讲授梯形的面积时, 我在新课开始, 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猜一猜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有的小组认为是“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认为是“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时, 我又追问“各小组是如何推论出来的 ? ”孩子们回答 :“以前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就是先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觉得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也不例外。”对于孩子们的回答, 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我们的正面评价对孩子们来说, 无疑是一种正能量, 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要使小组合作评价落到实处,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坚持多鼓励、多表扬, 使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孩子们的长进和独到见解, 我们要明察秋毫, 及时进行表扬, 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我们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于在意评价结果, 也不要以某次评价否定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以免他们因一次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 挫伤他们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2.评 价内容重 点 化 , 使 孩 子 们 有效 反 思 学习 的得 失 。
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还要学会自评, 学会自我反思, 认识他们的潜力区和不足之处。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例如知识掌握、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人情感等。
3.评 价方法多 样 化 , 使 孩 子 们 全 方面 了 解 自 己 。
传统的小组合作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 重共性而轻个性。这种传统的小组合作教学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不利于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潜能。要改变单一落后的评价方法, 就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我们的具体方法是:
(1) 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
新课标明 确指出要 关注孩子 们课堂教 学的参与 程度合作交流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我们要有效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 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孩子们的作业和发言, 而是要适当延长时间, 或二次反馈后再进行评价, 这样有利于孩子们产生创新思维。
例如, 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们不能一看到各小组说出结果就急于作出评价, 而要看各小组是否经历了探索公式的推理过程。孩子们是运用了学具, 还是画了图形, 等等, 再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孩子们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并积极投身于探究创新中。
(2) 关注共性 , 更重视个性。
由于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他们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存在很大差异。同样的评价, 对于这个孩子是合适的, 而对于另一个孩子可能不合适的。因此, 我们既要关注孩子们的共性, 更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 实行统一评价和差异评价相结合, 并坚持以差异评价为主。
评价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肯定, 一种鼓励。因此, 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出深入观察和科学有效的评价, 对表现较好的小组和小组组长都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 充分享受小组合作带来的快乐。这样就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也能为小组合作注入活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 理 好 独 立 学习和 合 作 交 流 学习 的 关系 。
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 我们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 在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探究, 有效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处 理 好 形式 和 目 标 的 关系 。
任何课堂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孩子们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外, 还要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创新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 使他们对小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 而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过程。因此, 只有有效地鼓励孩子们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每一个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这样的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才会更有实效、更有意义。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8
一、建立中职数学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依据
1. 多元智力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至少存在7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各种智力只有领域不同, 没有优劣之分, 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中职学生虽然在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方面逊人一等, 但在其他领域存在优势。比如活泼爱动、动手能力强、人际交往广泛等, 这些都为教师实施多元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尊重个性、崇尚差异。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使教师认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师应正确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特点, 总结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评价不仅要注意结果, 更要注意过程;不仅要注意知识技能的提高, 更要注意态度、情感的变化。中职学生多是中考失败者, 所以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建立中职数学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原则
1.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过程性评价主要对问题进行诊断, 依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和学, 从而促进发展。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总体较差,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评价会给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挫伤他们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 不仅要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还要对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突出对合作过程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 而且关注自身的努力过程, 增强学习信心, 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 量化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量化评价是根据事先制定的量表, 对量表中所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完成情况直接打分。在一组组量化评价数据中, 中职学生活跃的情感、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被湮没了。描述性评价采用质性的语言, 对学生的努力过程、情感体验、取得的进步、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 而且多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 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不断的刺激和强化。
3. 整体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多元智力论, 人类有多种智力, 中职生在能力、兴趣、特长上存在诸多差异, 关注学生间的差异, 必须坚持整体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结合, 才能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把集体表现和个人表现结合起来,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精神需求, 实现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追求境界。差异性评价应将重点放在争取不断进步和提高上, 将学生现有的成绩和原有的成绩进行动态比较, 只要进步了, 就能受到奖励, 激励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4. 个人评与小组评相结合的原则
多年来, 评价的主体是教师,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 大都抱有应付、拒绝、对立的情绪, 中职学生尤甚。合作学习提倡个人评, 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体现了个人价值。在个人评中, 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也可由师生一起协商确定,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又能加深对合作学习要求的理解。
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 在评价时不能只评个人成绩, 要建立小组整体评价制度。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共同体, 大家荣辱与共, 小组的成绩是共享的, 为小组作出贡献, 就体现了自身价值, 把学生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队的竞争中去, 使评价由原来的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小组合作达标转化。通过小组评, 学优生认识到不仅自己要学好, 而且还要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学好;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小组成绩, 无形中就增强了责任感, 有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请教学优生。
三、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评价机制的操作程序
1. 在任务驱动下展开合作, 任务结束后及时评价
在合作学习前, 教师先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有递进性的小任务, 并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 每完成一个任务, 就给予评价。主要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讨论的热烈程度、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深度、任务的完成结果, 并及时给出评价分, 对有创意的、新颖的另外加分, 这样在老师真诚的表扬下、有针对性的建议下、分数的刺激下, 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不断加强, 热情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促使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而且前一个任务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下一个任务的展开, 教师及时将评价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明确哪里做得好, 哪里还需提高,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
2. 学生自评, 组内互评, 确定个人合作成绩
自评时, 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缺点,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 还应包括情感、态度的考核。如是否认真参加合作学习活动, 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是否能与他人合作, 是否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否乐于帮助别人等。通过学生自评, 使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 及时改善自己的行为, 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
组内互评时, 先由每个成员阐述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由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最后由组长根据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了本小组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组内互评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 多挖掘每个成员的闪光点, 对存在的缺点诚恳指出, 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 (个人自评和组内互评的评价表、评价标准如表1、表2所示。)
3. 小组自评, 教师对小组的评价, 确定小组合作成绩
一个任务完成后, 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小组进行自评, 让小组成员就自己和他人一起工作的经历进行反思。反思在达成小组目标的时候, 什么行为对完成目标有帮助, 什么行为阻碍了目标的达成, 教师必须想法保证评价对小组成员产生正能量, 确保小组能积极采取行动改善做法。
教师对小组进行评价时, 在收集各信息的基础上, 在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有深入了解后, 给每个小组一个既客观公正又宽容谅解的评价。同时把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出来,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合作学习的动力, 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愿望。对小组的不足之处, 教师应用真挚的、亲切的语言指出他们的努力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小组自评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的评价表、评价标准如表3、表4所示。)
4. 合作学习成绩评定
每人合作学习成绩=个人评定成绩×40%+小组评定成绩×60%。
四、结论
在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了解评价的准则, 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 使每个人既各负其责, 又协调合作,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平.四层次目标下任务驱动式的数学教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 6 ) .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9
党和国家高瞻远瞩, 将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作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战略部署。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就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试点。2007年7月1日, 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法可依, 让各项优惠政策法制化。
虽然, 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但是, 从总体上看,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其中, 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运行效果不明显, 导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普通成员, 尤其是对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管理型人才激励不够。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难以与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竞争和较量, 这将在本质上制约四川和全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评价
近年来, 四川积极利用当地优势农业产业, 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涌现出了大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08年8月底, 四川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181个, 比上年增加420个;成员300多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2%;带动农户920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6.5%。从总量上看, 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全国较具代表性, 但究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状况如何, 它们是否也同样面临着人力资源激励不相容的难题, 又是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本文将通过对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的深入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并找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合理途径。
1.奉献与合作精神激励模式及其评价
奉献与合作精神激励模式是指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 作为“农村精英”的专业大户基于个人的奉献精神与合作意识, 自愿牵头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并免费付出劳动的一种激励方式。
由于专业大户了解农民的需求, 协会也不需要向农民进行筹资, 农民加入协会的成本、风险都无限趋于零, 加之农村社会自古就有互助合作的传统美德和习惯, 因此在创办初期这类组织往往也最受农民的欢迎。奉献与合作精神激励模式拉开了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诱致性变迁的序幕, 无疑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阶段一种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
但是, 创建初期为农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能难以得到长期延续。如果作为领头人的专业大户为经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而额外付出的成本长期得不到相应经济回报, 则使他们做出的努力不能得到有效激励, 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搭便车”现象可能随之产生, 并最终导致企业家人才离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从而使其关闭;或是, 企业家人才为寻找其他渠道的利益补偿而做出侵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事情, 加之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初期, 约束机制缺乏, 仅仅依靠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很难避免产生异化现象, 出现损伤农民参与积极性的情况。
2.政治回报激励模式及其评价
政治回报激励模式是指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 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规定或交办的任务, 出于政治利益或避免政治处罚的目的, 而积极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激励模式。合作组织创建初期, 政府扮演了制度供给的角色, 提供核心制度安排, 从而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政治回报激励模式是当局者意识到农民自发的诱致性变迁无法满足制度需求时, 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必需的激励模式, 它缓解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组织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政府的公信力与强制力, 在带动群众参与合作方面, 此类组织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 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 (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扶持以及信贷优惠等) , 此类合作组织在对外形象上明显要好于农民自发成立的组织 (尤其在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前) , 这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顺利开展业务。
但是, 事实上很难保证担任管理者的行政官员与农户利益目标的一致性, 委托代理问题难以回避。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兼职的领导面临着该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选择,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面临生存的危机。当来自官方的政策支持、财政扶持以及信贷优惠无法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行时, 或是合作组织管理者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时, 社员对未来自身的收益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 则会行使自己的“退出权”。行使“退出权”就是放弃自己成员资格、收回自己的投入, 但有时因为管理者同时拥有当地的行政权力, 这种行政权力会对农户的经营活动等社区生活产生影响, 所以农户也可能采取“出工不出力”或私下寻求其他替代性组织等较为隐蔽的方式行使自己的“退出权”。 (1)
3.公共福利激励模式及其评价
公共福利激励模式是指通过向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包括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生产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开拓销售渠道以及赊购生产资料等服务) 而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民这种服务一般不具排他性和竞争性, 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所以我们将这种人力资源激励方式称之为公共福利激励模式。
公共福利激励模式的协作与互助性质比较明显, 覆盖范围广阔, 要求的门槛很低。目前, 许多直接经济激励不足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能够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的原因就在于, 其提供的服务使农民获得公共福利, 从而弥补了直接经济激励的不足。
公共福利激励模式在四川普遍存在。问题在于, 这种协会性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直接的收入来源, 对领导型管理人才缺乏直接经济激励。会员与组织以及会员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松散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其无法进一步为农民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它们可能因没有足够的运行资金, 只能作为中间人为会员联系农资购买、收购商上门收购, 很难为会员提供信贷担保等服务。此外, 组织提供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外部“搭便车”的风险相对较大。
4.市场控制权激励模式及其评价
市场控制权激励模式是指领导型人才虽然不能直接受益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投资或者利润分配, 但是可以通过专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操控局部性的区域市场, 从而增加其议价能力并间接地获得垄断利益。这种模式在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很常见。在其基础上演化出了“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模式。
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大户或者生产企业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虽不能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 但可以借此来垄断大部分成员的生产资料消费市场和某种农产品的区域性供给市场, 来扩大业务量或者从而以此为“筹码”与其他市场主体讨价还价, 并达成有利于自己的协议, 从而实现更大利润。另外, 对于加工型龙头企业而言, 通过创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产品市场来源, 并且拥有一定的产品生产方式控制权, 为其创建产品品牌和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从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可以看到, 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才提供经济报酬极低的情况下, 正是因为有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提供免费的“企业家才能”,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呈现出巨大活力。然而, 在该激励模式下, 由于农户的弱势地位及自身的能力所限, 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的大户或公司往往成为合作社的实际控制人。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 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不易解决。如何在保证对管理人才充分激励的同时又不减弱对普通社员的激励, 是该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
5.经济手段激励模式及其评价
经济手段激励模式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 (保底价、二次返利、分红等) 来促使组织成员采取合理行动的激励方式。经济手段激励模式利用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成员利益联系起来, 外部“搭便车”的风险较低, 正好可以弥补其它模式对管理者和成员有效激励的不足, 且直指农民最迫切的经济需求, 对农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直接经济激励模式主要出现在作为经济实体的合作社中, 或具有合作社性质的协会中。
就四川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 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仅仅只能保证比较初级的经济激励手段即保护价收购, 进行二次返利和按股分红的合作经济组织还相对较少。甚至还有些结构松散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除了收取固定会费外并没有实际经济收入和利益分配机制, 对成员也就没有直接经济激励。但实际情况却是, 这些所谓直接经济激励不足的合作组织仍然对农民具有吸引力, 那么就必然存在其他激励满足了社员的经济需求。比如, 作为合作社的制度创设者和实际控制者他们容易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作获得个人利益、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 通过对产权建构、制度设计, 以及日常管理决策的影响来获得过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三、结论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其激励机制的模式和主体也会有所变化, 应针对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推进策略, 实施与此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起步阶段, 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奉献、合作精神与政治回报激励, 激励机制针对的对象一般是该组织的牵头创办者或者实际掌控者。政府较强的参与性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推进, 因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配合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提供政策支撑。
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 公共福利激励是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不竭动力。但与起步阶段不同, 此时要求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以增加组织成员收益为直接目的, 才能具有较强且持续的吸引力。
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成熟阶段, 发展的市场控制权激励机制要以大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联合经营为出发点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该激励模式的推进需要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进行积极的合作, 联合当地农户组成区域市场的利益共同体, 一旦联合成功, 其产生的效益必定会刺激这种激励机制持续下去。
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完善阶段, 应主要采取经济手段激励机制。重点在于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 保底价、二次返利、股金分红等利润分配方式都应该有明文规定、公正透明, 并且要落到实处, 应采取有效政策增强农民的投资能力, 鼓励各类主体投资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完善和规范利益分配方式。
摘要:本文对四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五种激励模式的基本内涵、制度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认为尽管多种激励模式并存于同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但是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所采取的激励机制的推进方式和推进主体也会有所变化, 应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注释
合作原则、评价机制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评价优化组建小组建立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数学实验教科书时,它里面设计了许多特色的栏目,其中有“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栏目,这些栏目通过真实的情境、鲜活的实例或数学自身的素材,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观察、实验、思考、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的探究与发现过程,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体验快乐!目前我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互助学习、达标、反思;教师点拨、精讲、提升、完善。为了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实施“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实行“小组合作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学、帮、补、促,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柱,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基于此种认识,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对如何运用小组合作评价进行了有效探索。
二、评价的运用
(一)优化组建合作小组:把学生划分为6~8个小组。分组时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我认为。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采用“捆绑式”的全员参与。让容易获得较多参与机会的、性格开朗的、交际能力强的学生与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看客生”实行“捆绑”;学生成绩的等级性实行“捆绑”等来进行小组组建,于是把全班学生按照必培生、特长生、优生合理搭配,从而需要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二)评价方式、内容及评价过程:主要采用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的积分具体落实在教室墙壁上的相关栏目里。具体栏目如下:1.每小组的学习目标。2.每组展示台上“这节课谁表现最出色”。3.“爱拼才会赢”栏目。4.“今日之星”栏目。5.“周冠军”栏目。6.“优胜小组”栏目。
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我认为运用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促进学习者学有成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交流和合作中,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所以我采用以“重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等。明确合作模式后,应向学生提出学习成绩评价分成以下两大块:①总结性评价占40%;②过程性评价占60%,即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占20%,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占40%。具体操作如下:
1.对小组成员评价的视角:
突出落实在“这节课谁表现最出色”和“今日之星”栏目,主要观察的视角是:(1)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2)执行及完成情况。(3)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4)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5)个人对各学科的贡献。
2.对小组的过程评价:突出落实在“爱拼才会赢”栏目和“周冠军”栏目,主要观察视角是:(1)小组成员的差异性。(2)小组分工的合理性。(3)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4)小组成员的参与度。(5)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6)达成小组研究结果方式等,都应当成为对小组过程评价重要观察视角。
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评价后,欣喜地发现:学生课堂的发言由几个学习优秀者被动回答问题扩展到大部分学生主动争取机会回答问题,讨论和交流的气氛日趋好转,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目标得到落实,凝聚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个共识:小组的成绩是共享的,为本组做出贡献就是体现了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