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

2024-08-05

基层组织(精选12篇)

基层组织 篇1

摘要:界定了社会组织的内涵,分析了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思想认识、完善顶层设计等创新社会组织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相应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

社会组织是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截止2015年底,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42万多个,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社会组织数量将达到88万个以上,其全职雇员年均增长人数需达到226.82万人。由于党组织分布在各个地方和各行各业,党正是依靠广泛的组织网络,才能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顺利实现其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要按照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二、社会组织基层党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对基层党建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社会组织生长时间不长,而且大多数社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约束力不强,所以人们往往忽视基层党建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即使有的社会组织表面看起来有组织设置,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真正重视。

(二)基层党建顶层不够完善

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是由于顶层设计的原因造成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普遍缺少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党支部书记大多由主管单位的机关干部兼任,致使社会组织党的管理缺乏活力。社会组织党建经费、办公场所和设备等方面缺乏有力保障。

(三)党员人数少,基层组织覆盖率偏低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差,党员人数比例很小。从近三年发展看,有5万多个组织没有发展党员,占总数的73.3%。这是由社会组织人员组成及特点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中没有设置党组织。

(四)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单一

由于受本身性质和特点的影响,社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严重缺失,因而导致社会组织党支部活动开展不力,党的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党的建设流于形式。

(五)基层组织工作方式太陈旧

由于重视不够,社会组织党建基本还是停留在管理型的工作方式上,没有能够改进工作方式。

三、创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

(一)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对社会组织基层党建重要地位的认识

通过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的宣传,让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了解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保证全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社会组织虽有它的特点,但也要方向正确,社会组织也不能没有党组织,不能没有党的影响。

(二)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党建功能

明确职责,理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拓展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

比如:(1)党工委管理模式。在登记管理机关设立同级党委派出的党工委,负责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指导其搞好所管理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2)业务主管单位管理模式。有明确的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其党建工作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条例或章程,要明确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三)加强党员管理,健全组织设置

摸底调研,了解现状。对社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数量,逐个建立党建工作台账,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因地制宜,灵活组建。在社会组织中采取一建二联三挂方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四)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主体,是联结政府与公民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它们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让其成为党和政府治理社会的有力助手。社会组织以其发展特点,更易了解掌握不同群体利益要求,使民众利益与表达能够顺利通向党的决策层。要扩大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表达渠道,为它们参与政治生活创造条件。选拔党性强的干部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党建水平不断提高。

(五)创新活动方式

(1)党员组织生活可采取会议形式,或课外活动形式,可组织参观党史纪念馆,邀请老党员、老八路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课教育可集中学习,也可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型方式组织,还可网上发布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论坛、QQ群等交流学习心得。(2)丰富活动内容。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把组织生活制度与社会组织履行职责有机结合,丰富社会组织党员组织生活内容。(3)抓好典型带动。通过表彰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不断坚定社会组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促进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争先创优,拓展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

基层组织 篇2

北京F公司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专门从事通讯产品销售与电信业务服务的连锁经营企业。2004年6月,F公司在当时仅有31名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上成立了党总支和朝阳区首家非公党校。随着党组织的建立和支部工作的深入开展,F公司党总支于2009年8月升格为F公司党委,下属5个支部,党员104名,入党积极分子31名。多年来,F公司党委在党建工作中,始终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出发点,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朝阳区“五个好”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谋思路,建模式,确定工作方向

F公司是一家以商业连锁为经营形式的民营企业,下属商场有120家,分布在北京各主要地区及外埠多个城市,党员、积极分子也都散落其中。为了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F公司党委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加强党委的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工作来支持企业的经营发展,反过来换取企业老板对党建工作的支持。经过党委的多番讨论、研究,并逐步形成了“211”工作模式,即:“两个强化”,强化支部在组织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党员在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一个服从”,支部必须服从于党委的管理。“一个服务”,党委服务于支部工作。

二、找良药,解难题,突破党建瓶颈

F公司党委面对党建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迎难而上,细心研究,认真协调,取得了企业老板的大力支持,与企业行政增强沟通,赢得谅解,形成了企业行政为党建工作让路,党建工作服务于企业行政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为了方便党员过上组织生活,在按照地域划分支部的基础上对支部党员作了一些微调,选派了一些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好,甘于奉献的党员跨区域补充到力量薄弱的支部,切实扭转因支部力量不均衡难于开展工作的局面。与此同时,F公司党委还利用企业拥有内部网络电视、网络周刊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辟党建专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倡导党员自主学习,有效的解决党员集中难、培训难的问题。

三、寻方法,多沟通,实现党政双赢

F公司党委在全力加强党组织在企业中执政能力的基础上,也从

实践中寻得了一些与企业行政共赢的好方法:一是协调人事部门均衡党员、积极分子在下属商场的分布,力争每家商场都能够有党员或积极分子,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经营服务,另一方面有效加大了组织的阵地建设,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与外界开展帮扶活动,扩大企业美誉度。F公司党委长期帮扶困难家庭、开展贫困助学、采购帮扶对子的农产品大桃、参与酒仙桥地区的小红帽示范岗等活动,为企业增加了影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岗位建功,结合企业实际创先争优。F公司党委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员评优活动:如按月评选销售明星、按季度评选星级营业员、按评选最辛勤工作的员工等,鼓励党员在工作岗位上争当先进,发挥模范示范作用,为企业经营服务,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强组织、全覆盖,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F公司有个“三优先”原则,即:优先录用共产党员进入本企业,优先晋升共产党员走到领导岗位,优先吸收企业骨干加入共产党组织。正是这个原则,奠定了党组织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党组织除正常开展党员活动外,还将党的工作扩大到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仅负责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还负责企业干部的选拔与任命,公司下属商场中,除经理本人是共产党员的28家外,其余92家商场的经理均由党委指派了联系人,定期谈话,定期考察,帮助企业对干部进行培养、考核,切实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达到组织工作的全覆盖,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F公司党委将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促进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努力实现企业工作的新跨越。

F公司设备有限公司党委

基层组织 篇3

E科技公司创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到2015年,公司将组织目标定位为“化学清洁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目标至此得以清晰化。目前公司主要负责人正在全力筹备,准备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负责人坚信公司已经“保留”下来的商业模式、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未来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卡尔·维克是组织行为专家,他是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教授。维克认为,组织的本质在于“建构”。组织建构则是“将现有的互动聚合成可见的序列,并由此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在E公司,其组织目标的形成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建构过程。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到综合的模式销售,再到如今的平台建设,公司经历了20年诸多的“设定-选择-保留”行为。这个过程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通过回溯,企业得以建构出属于自身的意义系统。

“不做什么,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公司主体长期聚焦在化学清洁剂领域。基于经验、行动以及对过去的“选择”,公司终于在清洁剂的使用方法上出现灵感,“选择”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通过在“使用形式和使用方法上的改良”,找到和客户有效互动的方式,并因此“保留”有效的商业模式。 在化学清洁剂市场的目标客户群心目中确立了公司清晰的品牌形象。公司负责人、公司董事长坚持聚焦和专一,在这个行业和化学清洁剂使用方法上得以选择到其可以依靠的“规则”,来聚合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聚合自身和企业行为的连接、企业和其客户之间的连接。这个过程就是企业决策者积极寻求,设定环境,将已有的“企业-客户”互动模式进行改良,然后建立起公司能够进行复制的销售模式,形成秩序,并反过来指导员工行为和方向的一个过程。

维克教授的组织理论无疑能够帮助组织决策者体会、领悟、学习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学习辨识、选择和决策,建构自身的意义系统,帮助成员认同目标,形成集体行动,最终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理论:学会另眼看组织

和大多数奉行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立场的组织观不同,维克的组织观是建构主义立场的,是一种不同于惯常的组织认知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以另一种眼光重新看待组织,重新认识组织。他认为组织是“由两个或者更多人共同管理的计划、秘诀、规则、产出程序、解释和管理行为所组成的”。组织建构则是“一组以有序的方式将不同的社会交互反应的事件串连在一起的‘处方’”。 这些事件又是“连锁循环”。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包含三个过程:设定(enactment),选出一部分经验或者经验流来进行关注;选择(selection),用某种方式或者角度对所选摘的经验加以解释;保留(retention),将经过解释的片段储备起来,以便将来进一步利用。这三个过程(ESR)可以用来解释组织建构的过程(见图1)。

在维克的组织建构理论中,他还倡导管理者要有循环和系统的思考方式,而不能一味地坚持是线性的、表面的和单向因果关联的思维惯性。组织中的大量现象是互相依赖的。大多数“事情”是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关系”又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被联结在一起。组织行为大多依赖于這些“联结”的强度、作用力方向和时机。

设定和社会建构

设定指的是在主体“选出一部分经验或者经验流来加以关注”。赫胥黎认为“经历并不是指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指你以什么态度应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这个和“你不做什么,其实你是不知道在想什么的”逻辑是一致的。在组织行为中,很多时候正是行动、经验为“释意”提供了线索。设定所起的作用正是标记和建构经验的各个部分。现实或者环境是被有选择地知觉到的,在认知层面被加以重构,并通过人际互动商谈和讨论而来。维克坚持认为“行动定义认识”。这个和G.W.贝特森的思想一脉相承:“一个探险家永远不可能知道他正在发掘的是什么,直到那个东西被挖掘出来。”

在就如何认识世界或者环境的问题上,惯常的一个判断是这样的:即从客体到主体。这就意味着知识是通过从客体到主体的流动来获得的(见图2)。

但实际上,认识问题的顺序也是可以倒过来的,即从主体到客体(见图3)。

图2显示的是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影响是单向的;图3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个互动性,即双向的互相作用。在组织行为中,设定这个环节正是强调和突出了主体和环境间双向的、互动的作用。正是这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对组织行为和协调有作用。总之,在设定环节,重要的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和互动关系。

选择与组织建构

在选择环节,其核心是组织过程。在组织构建中,选择过程直接和主体的意义建构和解释有关。 间接地,这个过程也帮助个体、部门、群体选择目标。基于组织成员的经验,以及对部分经验的关注,成员会对模糊的说法、行动、事件等加以筛选、选择和转化。连锁循环对这个过程有用。借助于连锁循环,成员赋予经验、事件、说法以意义。我们知道,“设定”环节帮助成员主体和环境进行互动,并因此人为地建构出组织环境。但在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的模糊、不确定和犹疑,因此需要“选择”行为,来建立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联。在E公司的案例中,可以清晰看到组织在进行了大量相关的“连锁循环”以后,选择了在化学清洁领域做领先企业的目标,并帮助成员建立起意义,明确行为方向。

在选择过程中,回溯性解释、对过去行动的反思变得很重要。“不做什么,我不知道在想什么。”维克认为意义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回溯性过程而得到的。

保留与社会建构

在“设定-选择-保留”环节中,保留“意味着回忆,或者对某种经验的保留”。对于组织建构而言,通过来自于对过去的反馈,成员得以摆脱外界带来的直接压力,同时做出面向未来的选择。

nlc202309082053

组织在处理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矛盾过程中,既需要去记忆和保留过去的“连锁循环”模式,又需要去遗忘“过去的,但不相干的经验”(德鲁克语)。只有这样,才能来应对和接受变化。按照维克的建议,组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这个矛盾:某种形式的折中反应;稳定性和灵活性的交替使用;对体制内的不同部分进行分化处理等。

“设定-选择-保留”的关系

在组织面临不确定性和未来选择的时候,它恰当处理那些保留在“记忆”中的设定环境的能力变得特别重要。这些组织记忆或者集体记忆能够被结合在一起,也可能形成对“选择”和“设定”的限制。在选择过程或者组织过程中,当主体只是重复设定和选择那些在过去熟悉的“连锁循环”,那么组织的稳定性会大于其灵活性的程度。如果主体怀疑所保留的内容,就会有不稳定性发生。如果无法从记忆中提取任何东西来引导设定或选择,而且两个过程都是在仓促中建立起来的话,那么组织的灵活性就会过大。一个组织为了可持续发展,要学习将其“记忆的”或“保留的”内容分开使用。既要有记忆,以便获得意义;又要有遗忘,以防止自身负担过重,裹足不前。怀特海说过:“既不能尊重符号,又不能自由修改符号的社会,最终肯定会腐败,或则由于无政府的状态,或则生命遭逢无用的阴影的窒息而缓慢地萎缩。”在这里,符号和集体“记忆”或者集体“保留”的含义是一样的。

案例:体会组织建构的过程

E科技公司从成立之初到目前的发展,经历过四次组织建构。每次建构都能帮助公司建立“保留”或“记忆”事件和活动。在所发明“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和“洗衣分配器”基础上,公司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并给组织带来巨大物质成功,公司也因此演化成行业领先企业。 接着,公司改良了业内的“成本保全模式”: 对模式中的缺点进行灵活和创新式处理,帮助客户解决了同时面对三个供应商的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该组织也让自身在“设定-选择-保留”的活动过程中,有扬弃,有保留;有灵活,有稳定。2015年以后,公司在面临资本、互联网等新事物的过程中,又思考如何在原有“保留”的基础上,设定和选择新的模式。

组织建构1.0:

“发明”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

在公司发展初期,E公司销售单一的洗涤剂和洗碗机。客户集中在三星级以及以上的酒店和洗衣房。在当时,在我国三星级酒店内,餐饮部门洗涤剂的使用大多由人工操作。 这种人为因素往往影响洗涤质量的稳定程度,而且也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在发展初期,E公司的销售模式也没有什么新意,和其他公司一样,公司也是深陷“价格战”的红海,苦苦挣扎在生存边缘。公司痛定思痛,还是借助于多年经营洗涤剂产品的丰富经验,选择在同一领域精耕细作,终于成功研发出“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其他相关的系列产品。“我们从使用方法上入手。当时洗碗机这个东西,这里头我们从研发,从分配器,餐饮分配器入手。”

在这一次组织建构中,公司基于自身经验,“设定”组织环境,同时“选择”和组织资源,将固体洗涤剂“变更”为液体剂,并从使用方法的角度来优化和重构经验,“发明”出适合其客户的产品,得以带领公司杀出红海,取得第一阶段的物质成功。这些印记都成为组织“记忆”和“组织保留”。

组织建构2.0:

“发明”洗衣分配器

基于第一次建构的“记忆”,公司开始了新的“设定”和“选择”。基于原有的酒店洗滌业务模式以及惯常的“成本保全模式”,公司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公司基于“难题”,又“发明”出“洗衣分配器”,并解决了成本保全业务模式的缺陷。该创新产品具有“洗涤量统计功能”,能和洗衣房的计算机对接。在这次建构中,组织主体的设定环境和选择组织资源的时候有“转化”,有借力,并将客户从传统的酒店用户扩大到社会洗衣店用户。与第一次组织建构不同,公司决策团队在“记忆”中成功“组装”商业模式这一“新”的内容,并在灵活和稳定的关系处理上找到合理的尺度。

组织建构3.0:

“发明”洗碗机租赁模式

有了前两次的建构变革经验,“商业模式”的记忆被转化为新的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认知领域,并决定“选择”社会性餐饮成为公司未来的客户。以此新“选择”的领域为新的发现并“发明”出第三次组织建构的主要内容:洗碗机租赁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客户的“痛点”问题:其一是价格,洗碗机租赁给社会性餐饮企业,帮助客户节约了成本;其二是质量,通过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这一技术,帮助餐饮企业稳定了其洗涤的质量,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质量控制的影响,能够满足政府所要求的餐饮卫生指标;其三是数量,洗涤计数器。该设备的功能类似于出租车上的里程表:汽车租出去以后,就可以按照里程表来进行收费,有了洗涤计数器,企业则能够按照洗碗数量进行收费。案例公司的洗碗机租赁模式是基于客户深层次需求,将洗碗机供应、洗碗机使用和维修、专用洗涤剂供应“三位一体”的一揽子方案。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社会餐饮业者经常要面对洗碗机供应、维修和洗涤剂供应三个方面的供应商。 而案例公司洗碗机租赁模式,则让客户一次面对一个“集成”供应商。这种供给能够有效帮助客户一次性解决多个难题,提供便利,节约成本,企业从多、快、好、省四个方面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通过这次组织建构,案例企业得以清晰化自身“身份”,并将企业组织表达为“全面清洁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组织建构4.0:

面向未来

通过访谈,本文作者了解到公司基于租赁模式的“储备”,能够采集到大量社会性餐饮客户的数据。公司则依据原有的部分“保留”,同时又去“设定”和“选择”新的“疆土”,提出“化学清洁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目标设定。 基于新一轮的“设定-选择-保留”的“连锁循环”,寄望于未来的平台建设和物联网业务。

启示:中国企业组织的管理与变革

在前面,文章系统介绍了维克的建构性组织理论,以及案例企业四次组织建构的过程。通过案例描述,可以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组织建构时,有以下特点:

nlc202309082053

组织行动先于组织目标的界定;组织目标的清晰化是一个建构过程。从案例公司组织建构看,公司四次建构过程总是基于行动的。从对行动的反思中,主体和环境的“设定”是互动互构的。基于主要的互动过程,主体得以认识到自身和环境的松散联合,并因此进行组织资源、活动的过程。到了第三次建构的时候,公司在逐步清晰化组织目标,并将其记忆或者“保留”为组织层面的记忆。

模式比内容更重要。在组织建构过程中,模式比内容更重要。从案例公司的演化看,公司的创新也是基于“方法”的改变,而非内容本身的改变。在后现代社会,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形式上的创新对组织适应未来更为重要。

組织变革过程中,有机性和互动性是很重要的。通过组织建构理论和案例的学习,我们应该意识到组织发展历程的特点是有机演化和互动互构的。在传统的组织变革过程中,不少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都倾向于将组织看做是静态的存在,其主体和环境的作用似乎是单一的,即由客体“流向”主体。但通过社会构建学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正是这种双向的、持续的互动关系使得组织对自身的身份逐渐有了认识,对自身和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也有了自信和自觉,同时对自身的使命和目标也变得逐步清晰起来。有了这些作为基础,组织在处理创新和守成、稳定和灵活、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变得更为成熟和有分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维克的理论对我国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和组织变革有很大启示作用。

首先,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青睐和倡导如火如荼的创业创新。但实际上,很多创业者的准备不足,行动很少,经验也匮乏。他们耽于热情和“一厢情愿”,常常将组织目标和未来的“设定”建立在想法上。基于维克的理论,其实“做了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是更有价值的。创业需要试错、需要迭代,更是需要回溯。组织过于“功利”,就会找不到组织胜任什么的想象和记忆;缺乏用于生产“意义”的时间和空间,那么面向不确定未来的时候就会死于匮乏和单一。

其次,维克反对组织“突然行事”。在他看来,组织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如果系统本身已存在要素之间的负循环,那么系统本身就产生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干预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失控。他很反对将“人”作为组织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相反地,他认为“关系”、“设定-选择-保留”连锁循环活动本身在组织建构中的作用要大于人,所谓的“形势比人强”。

第三,在我国不少企业组织中,我们经常看到战略规划可以做得很完美,但是只存在于治理层的“头脑”中。 在战略部署和落地的时候,却经常被卡住,不同层级之间接受信息的折损率较高。这是因为很多决策者对于组织的认识、对于成员和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很有问题的。维克的理论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到组织行为的建构性质,不同主体对于其环境设定的特点,认识到“现实是被主体有选择的感知的;在认知上需要重构的;而且是通过人际互动商谈和讨论而来的”。基于这样的建构主义哲学,高层管理者在进行战略部署和落地工作的时候,一定会有更丰富的策略选择、互动方式和讨论商谈的机制。这样,对于企业组织战略的“规划-部署-落地”的一体化将会有好处。

最后,这一理论对组织处理“稳定”和“灵活”之间的矛盾,也提出很实用的对策建议。他说,“人们必须表现得仿佛记忆是可信的, 但在其他处理过程中,又要表现得记忆并不完全可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组织设计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车辆的增多, 超载现象随着出现, 公路结构层若达不到设计要求, 就会影响公路的使用年限。对于如何对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如下体会。

1 施工方案

按照公路基层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采用1套500型拌合设备, 分1个作业面摊铺, 混合料采用自卸车运至摊铺现场, 作业面采用2台基层摊铺机呈梯队式全宽一次铺筑成型, 基准钢丝法控制标高和横坡, 压路机压实, 在施工完基层后, 养生完毕检测合格后立即进行同步沥青封层的铺筑, 减少基层的暴露时间。

2 施工准备

2.1 水泥

水泥执行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用于混合料的水泥采用32.5级水泥, 水泥初凝时间不少于4 h, 终凝时间不小于6h经委托实验检测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水泥进场时, 必须提供产品合格证及化验单, 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 不同标号、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 严禁混合使用。

2.2 碎石

基层碎石经自检、抽检、委托试验, 各项质量指标应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材料储备数量应能够满足工程进度需求。

2.3 级配范围满足设计要求

混合料级配和拌和机计量系统均已调试正常。

2.4 人员、机械准备

施工人员和机械调配台数、性能应均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2.5 技术准备

试验段结束后, 项目部应组织全体现场技术人员、测量人员、试验人员及各机械操作手进行技术交底会。技术交底采取三级交底的形式进行, 先是项目总工对部门进行技术交底, 然后是部门对各作业班组进行交底, 最后由各作业班组对本班组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根据基层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注意事项等, 对上述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通过交底要明确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各工种的岗位职责、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工艺、操作规程、施工安全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等项。

3 施工工艺

3.1 测量放样

在施工范围内, 每10 m在碎石基层半幅宽度外侧30cm处设两边木桩, 分别在已放好的两侧边桩位置处插打基准钢钎, 在钢钎上设置横杆, 在横杆缺口处架设直径不小于3 mm的基准钢丝, 并用紧线钳拉紧, 拉力不小于800 N。用水准仪测出各木桩顶标高, 并将此标高移至横杆缺口处基准钢丝顶面, 调整好正确标高和横杆位置。根据碎石基层宽度, 放出外边缘线, 培土槽并压实切槽。

3.2 混合料拌和

作业面采用1台WDB500型厂拌设备集中拌和, 连续生产。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复的配比参数进行拌和。

拌和设备将水泥、碎石、水分级进料, 应计量准确, 拌和均匀。为减少底基层、基层表面的温缩、干缩裂缝,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 根据气温高低及蒸发量的大小采取最佳含水量拌和。拌出的混合料应色泽一致, 均匀、无离析, 含水量适宜。应保证混和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监理人员也应随时抽检, 若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

3.3 混合料的运输

运输混合料的车辆应根据需要配置并装载均匀, 及时将混合料用15 t以上的自卸汽车运输至施工现场。

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卸料,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当摊铺路段距拌和厂较远时, 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加以覆盖, 以防水份蒸发。在已完成的铺筑层上通过时, 速度宜缓, 以减少不均匀碾压和车辙。

3.4 混合料的摊铺

成品混合料由自卸车运至现场, 基层施工由2台摊铺机全幅单层一次铺筑成型。摊铺机在起始位置就位后, 按照铺筑试验路段所确定的虚铺厚度调整好摊铺机熨平板厚度, 运料车向摊铺机卸料, 摊铺机推动运料车匀速前进, 边卸料边摊铺。每个工作面由2台摊铺机组成梯队联合作业, 前后两台摊铺机应保持5~10 m的距离, 成梯队同步向前摊铺。摊铺后一起进行碾压, 避免产生纵向接缝。在摊铺机后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铲除局部粗集料“窝”, 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运输能力应与摊铺机摊铺速度相匹配, 摊铺机前至少应有5辆以上的运料车等候, 以便开机后连续铺筑, 尽量减少停顿次数。摊铺机应保持匀速、连续、不间断进行摊铺, 摊铺速度控制在2~2.5 m/min为宜。铺机无法工作的部位, 可以考虑人工摊铺。

3.5 混合料的辗压

混合料经摊铺和整形后, 应立即在全宽范围内进行碾压。一个工作面配置2台单刚轮压路机、1台胶轮压路机。先用轻型压路机跟在摊铺机后及时碾压, 然后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光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碾压密实并收光。碾压过程中压路机既不要漏压, 也不要过压, 不允许压路机在已压好的水稳层上调头、转向, 起步刹车要缓慢, 不得在未压好的基层上停置、转向, 以免造成凹陷、壅包。施工人员应在现场检测混合料含水量,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检查压实度;测量人员在压实过程中, 应跟踪检测标高, 以保证铺筑层的厚度, 设专人负责碾压工作。基层的压实度不低于98%。

3.6 养生及交通管制

基层碾压完成后, 检查合格立即开始养生, 采用土工布覆盖, 根据天气情况控制洒水频率, 及时进行洒水养生, 保持表面潮湿, 养生时间不少于21 d, 避免时干时湿。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严禁其他车辆通行, 应有维护人员统一指挥, 严格控制行车速度 (应≤30 km/人) 。

4 基层施工注意事项

1) 基层施工现场应每天进行一次或每2 000 m2取样一次, 检查混合料的级配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 并按JTJ057-9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标准方法进行混合料的含水量、水泥含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已完成的铺筑层上按JTJ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进行压实度试验。

2) 基层施工期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 勿使水泥和混合料受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 已摊铺的混合料必须在下雨之前尽快碾压密实并覆盖;被雨淋的松散混合料应予铲除废弃。

3) 当天拌和当天碾压完成。严格控制混合料施工的延迟时间。施工中, 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4 h。

4) 在摊铺前下承层表面应洒水湿润。

5) 在施工过程中, 严格控制集料的含泥量、混合料的级配组成与含水量, 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摊铺、碾压, 加强覆盖保湿养生, 以减少铺筑层产生裂缝。

6) 摊铺和碾压密实后, 应立即养生, 基层养生21 d后方能施工同步沥青封层。

5 质量检验与控制

1) 基层质量应符合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相关检查项目的规定。

2) 混合料应拌和均匀, 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碾压应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养生符合要求。

3) 在施工过程中, 应对原材料、混合料及铺筑层的质量进行检验, 并达到要求标准。

6 重点和难点的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6.1 重视加强碎石化面板复查与缺陷处理

在基层施工前, 应将对碎石化面板质量进行复查, 复查内容有平整度、拱度、压实度、外形组成尺寸等, 只有复查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 才能进行基层施工。对有下沉、断板严重区域, 应利用碎石进行处理后, 再进行基层施工。

6.2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与加强试验检测

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 引起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之一就是粗细集料的质量问题。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 基层骨料除磨光值不作要求外, 其他与面层材料一样均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碎石质量不得低于规范要求, 每批材料到场应自检。

2) 用于堆放集料的场地, 地面必须硬化, 要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不同的材料分类堆放, 并留有一定间距的隔离带。

6.3 混合料级配的控制

结构层设计都有其相应的级配要求。首先应对每一档骨料进行筛分试验, 检测其粒级情况, 然后进行各粒级掺配试验。设计级配应尽量配成“S”型曲线且适顺, 做到均匀、嵌挤、密实, 并据此确定每一级配的材料掺配量。当材料料场不同时, 需及时对材料进行筛分试验, 以及时调整和各粒级掺配量。对此, 要加强自检, 并做好级配试验的记录, 按规定报监理审批和备查。

结构层混合料的施工配合比试验, 是保证路面施工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于各类结构层的混合料配合比的工作重点要求如下:

1) 基层:对于水泥稳定类基层骨料级配的要求非常严格, 要求集料从粗到细连续级配。为确保骨料质量、破碎率、含水量的正确与稳定, 基层集料在使用前先进行场拌, 闷料24 h。除级配必须满足要求外, 水泥质量应按规范要求严格检验, 并报监理签认。施工前, 必须先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试验, 测定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并应达到设计要求。

2) 拌和:拌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合料拌和的质量, 而拌和设备好坏的关键就要看其骨料、粉料、水等各种物料的配合比精度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本标段选用WBD500型稳定土厂拌设备, 能较好的保证各种物料的配合比, 且拌和均匀, 性能稳定。拌和设备有自动进料和计量装置, 拌和料应均匀、无结团现象。拌和要严格控制含水量、水泥含量、砂砾、碎石的级配, 并在工地挂牌明示各种材料配合掺量和加水量。

3) 运输及摊铺:混合料的运输应避免车辆的颠簸, 以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在气温较高、运距较远时要加盖毡布, 以防止水分过分损失。摊铺要点是平、匀、快。因此, 应采用摊铺机摊铺。摊铺时, 发现混合料拌和不匀的, 应停止摊铺, 严重的要回料重拌甚至废除。严格控制碾压厚度、表面应平整, 混合料要均匀, 对局部的粗料集中区块, 应人工拌匀。

设置横向接缝的处理方法是, 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 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一个横向垂直向下的断面, 摊铺机返回到压实层的端部, 用木垫板垫至虚铺高度, 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继续下一步施工。

4) 碾压:混合料经摊铺机摊铺成型后, 即可用压路机碾压, 碾压长度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 如果实测混合料的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 且气温较低时, 可适当延长碾压长度, 如果混合料已接近最佳含水量且温度较高、蒸发快时, 应缩短碾压长度, 确保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碾压重点是碾压机具的配套组合、碾压时间的掌握和碾压密实度。禁止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层上调头。未压实的端头混合料应铲除废弃, 并作接缝。混合料必须在水泥初凝前完成, 一般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应超过2 h。混合料的碾压含水量 (即最佳含水量) 应先经试验确定, 碾压必须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进行, 密实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5) 做到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 限制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

6.4 施工期间养生和养生交通管制

对已完成碾压并经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养生, 不能延误。施工中对碾压成型的基层养护不重视, 交通管制不严, 结构层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就过早的损坏, 是导致路面早期破损的主要因素, 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期养生和交通管制工作。

6.5 高度重视基层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基层的裂缝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 基层裂缝的危害有二个方面:一是降低基层的整体强度, 二是发展后会形成反射裂缝, 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有规则的横向裂缝、起拱。出现第二种情况后, 若不及时处理, 雨水从裂缝内向下渗透, 沥青混凝土和基层裂缝缝隙处充满自由水, 在车辆荷载反复冲击下, 就会使沥青混凝土中粘附在碎石表面的沥青剥离, 基层的细集料形成灰浆被挤压出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坑洞、碎裂、松散, 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 影响其使用寿命。

为了减少基层裂缝,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严格控制级配和压实度。 (2) 严格控制混合料中0.075以下的颗粒含量, 因为0.075以下的颗粒含量增加时, 不但增加了水泥的用量, 而且基层表面还容易起皮, 严重影响水稳层的质量。 (3) 严格控制塑性指数, 因为当细集料增加时, 混合料的温缩系数随温度降低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温度越低, 细粒料对温缩的影响也越大。施工时, 严格控制塑性指数, 可以减小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性。 (4) 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和碾压时的最佳含水量, 因为水泥用量越大, 基层刚性越大, 越易产生干缩性裂缝, 缝宽也增大,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干缩应变随混合料的含水量增加而增大。施工碾压时含水量越大, 结构层越易产生干缩性裂缝。即使铺筑了沥青面层, 在旱季或冬季也可能产生干燥裂缝。因此在施工时, 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拌和用水量。例如, 在夏天施工气温较高, 即使在同一天施工, 混合料的拌和用水量也应早、中、晚各不相同, 并且, 还要根据运距远近、运输车辆配置情况不断地调整, 确保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 (5) 重视基层养生的管理。

7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1) 质量目标。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的生命, 应当全面实现业主提出的质量目标。在施工全过程中, 应牢记“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的思想方针, 认真依照招标文件明确的各项施工技术规范、规则和各项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去组织实施, 确保验收时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达到90分以上。

2) 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为了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保证所建合同段的工程质量, 应在经理部内部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经理部、分部及施工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责任, 积极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控制好各环节的施工质量。

8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为确保施工安全, 经理部和各施工段应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分别由项目经理和施工队长任组长、副组长, 经理部设专职安全员2人, 各施工队设兼职安全员4人, 具体负责安全工作的实施,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 确保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

[2]JTJ058-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S].

基层组织建设 篇5

关于增设基层党支部及调整支部委员的实施意见

添加时间:2006-12-27 阅读次数:269

各党总支、公共学科党支部:

随着学院党建工作不断创新进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组织机构设置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充实调整。为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中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支部工作细则》(锡商院委组[2004]1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各总支(支部)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在集中广大党员群众意志和智慧的基础上,组建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基层党支部及素质优良、群众公认的支部领导班子,为加快推进学院教育发展步伐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关于增设基层党支部工作

(一)指导原则

根据《中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支部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单位,都应当成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业务相近的部门或单位联合成立党支部;教学系(部)的教工党支部一般按教研室设置;学生党支部一般按系或年级设置,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按班级设置;机关、后勤等部门的党支部一般按部门设置。

(二)方法与步骤

党员人数符合上述规定需要增设支部的,按下列步骤进行:

1、需增设支部的党总支向院党委提出书面请示(交党委组织部,格式见附件1)。

2、党委组织部审查申请单位上报的情况是否属实,并将审查结果上报院党委。

3、院党委召开党委会讨论审批。

4、院党委下发批文,党委组织部进行备案。

三、关于调整支部委员工作

(一)指导原则

1、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择优任用,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党员,选进领导班子,特别要选配好支部书记。对年龄偏大、能力较弱、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班子成员进行相应的调整。

2、坚持精简高效原则。党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支部,只设书记1名;党员人数在8—30人的支部,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党员人数在30人以上的支部,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

3、坚持合理配置原则。支部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要合理。

(二)方法与步骤

支部委员调整包括换届改选、增设支部选举、人事变动补选三种情况,其人选均须通过召开支部大会选举产生。具体步骤如下:

1、换届改选

支委会每三年改选一次。在特殊情况下,经院党委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改选。改选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召开支部委员会,研究制定选举工作方案,明确新一届支部委员会的名额、入选条件、选举办法(格式见附件2),准备各种选举材料。撰写本届支部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回顾本届支部委员会的工作和成绩,指出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对下届支部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公布本届支委会任期内党费缴纳情况。

(2)酝酿提名候选人。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候选人数为应选人数的120%。支部书记组织支部全体党员根据候选人条件,在支部大会上议论、酝酿,提出候选人初步名单,支委会集中多数党员的意见,最后确定候选人名单。

(3)所在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向院党委呈报关于举行支部换届选举的请示(见附件3)。

(4)经院党委批复同意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本届党支部书记一般为会议主持人。

①主持人在宣布开会前,应清点到会党员人数,有选举权的到会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4/5,会议有效。(预备党员只参加酝酿和选举大会,不参加投票。)②作工作报告。上届党支部委员会向党员大会作工作报告,并组织党员对工作报告进行讨论,报告经大会通过后报送院党委。③通过选举办法,公布候选人名单,介绍候选人情况,推选监票、计票的选举工作人员并经大会表决通过。

④填写选票,进行投票、计票。计票时,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1/2,始得当选。当选人数多于应选名额,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得票数相同,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同的候选人重新投票。进行重新投票时,不论被选举人所得赞成票是否超过半数,以得票多的当选。

⑤宣布选举结果。监票人公布候选人得票数后,由会议主持人宣布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组成名单,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在党员大会上直接选举产生。(5)新一届支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等额选举产生正、副书记,讨论支委分工。(6)向院党委报告选举结果。将选举情况(包括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每个当选人获得的票数)及支部委员分工情况报院党委备案,选举产生的支部书记、副书记需报院党委审批。(见附件4)

换届选举工作过程中召开的所有支委会和党员大会均须做好记录。工作结束后,各支部要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总结,同时做好有关资料的归档工作。

2、增设支部选举

对于新设立的支部,须选举产生支委成员,其步骤为:

(1)由总支委员会研究制定选举工作方案,明确新一届支部委员会的名额、入选条件、选举办法,准备各种选举材料。

(2)酝酿提名候选人。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候选人数为应选人数的120%。由总支书记或总支组织委员组织支部全体党员根据候选人条件,在支部大会上议论、酝酿,提出候选人初步名单,支委会集中多数党员的意见,最后确定候选人名单。

(3)所在总支向院党委呈报关于举行支部委员选举的请示。(见附件5)(4)经院党委批复同意后召开党员大会。会议主持人为总支书记。

后续步骤参照换届选举执行。(无需作支部工作报告,支部选举结果报告格式参见附件4。)

3、人事变动补选

凡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调离或其它原因发生缺额,本届支部委员会任期还没有到期,都应及时补选。补选步骤为:

(1)酝酿提名候选人。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候选人数为应选人数的120%。由支部书记(若支部书记空缺,则为组织委员)组织支部全体党员根据候选人条件,在支部大会上议论、酝酿,提出候选人初步名单,支委会集中多数党员的意见,最后确定候选人名单。

(2)所在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向院党委呈报关于举行支委补选的请示。(见附件6)

(3)经院党委批复同意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书记(若支部书记空缺,则为组织委员)一般为会议主持人。

①主持人在宣布开会前,应清点到会党员人数,有选举权的到会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4/5,会议有效。(预备党员只参加酝酿和选举大会,不参加投票)。②公布候选人名单,介绍候选人情况,推选监票、计票的选举工作人员并经大会表决通过。

③填写选票,进行投票、计票。计票时,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1/2,始得当选。当选人数多于应选名额,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得票数相同,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同的候选人重新投票。进行重新投票时,不论被选举人所得赞成票是否超过半数,以得票多的当选。

④宣布选举结果。监票人公布候选人得票数后,由会议主持人宣布当选支委名单。(6)向院党委报告选举结果。将选举情况(包括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每个当选人获得的票数)报院党委备案。(见附件7)

选举工作过程中召开的所有支委会和党员大会均须做好记录。工作结束后,各支部要对选举工作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总结,同时做好有关资料的归档工作。

2006年9月14日 附件:

1、关于增设支部的请示

2、支部换届选举办法(参考)

3、关于支部换届选举的请示

4、关于支部选举结果的报告

5、关于新成立支部举行选举的请示

6、关于支部委员补选的请示

7、关于支委补选结果的报告

8、选票样式

9、报告单样式 附件1:

关于成立XX党支部、XX党支部的请示

院党委:

我总支X支部现有党员X人,…………(主要原因),为了便于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根据《中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支部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决定成立XX党支部、XX党支部,撤销原X党支部。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XX党总支

年 月 日

附件2:

中共XXX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参考)

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及我支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选举办法。

一、下届支委会拟设委员X人,由本届支委会主持,在全体党员大会上采用差额选举办法直接选举产生。

二、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必须达到或超过应到会人数的4/5,方可进行选举。

三、选举时,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累计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一半,始得当选。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多于应选人数时,则以得票多者当选。如遇票数相等,则对得票相等的候选人进行再次选举,进行重新投票时,不论被选举人所得赞成票是否超过半数,以得票多的当选。

四、对选票上的候选人,选举人有权表示赞成、不赞成或弃权。也可以另选他人。每提一名另选人,必须同时否决一名候选人。另选人的数量,不能超过否决的候选人的数量,如超过即为废票。如对候选人表示弃权,则不得另选他人。

五、划票时,表示赞成的划“√”;表示不赞成的划“X”;表示弃权的不划任何符号。

六、选举人不能填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非候选人按选举人的意愿代写。未到会的党员,不能委托他人投票。

七、选举设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各X名,由党员大会从非候选人中推荐,并表决产生。

八、投票结束后,由监票人当场开箱验票。收回的选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有效;多于发出的选票,选举无效,应重新进行选举。

九、计票完毕,由监票人向大会报告选举计票结果,会议主持人宣布当选结果。

十、本选举办法经党员大会通过后生效。

附件3:

关于XX总支XX支部换届选举的请示

院党委:

我总支XX支部委员会是XXXX年X月选举产生的,根据党章规定已任期届满。现决定X月X日召开党员大会。这次党员大会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委员会。

XX支部现有党员X名,支部委员会拟由X人组成,其中书记(副书记)各1人,组织、宣传(纪检)等委员X人。拟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和差额选举办法选举产生。

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按照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20%的比例,最后确定XX……等X名同志为新的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名单。建议XX同志任书记,XX同志任副书记。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XX党总支 年 月 日

附件4:

关于XX总支XX党支部选举结果的报告

院党委:

我总支XX支部于X月X日至X月X日召开了党员大会,应到党员X名,实到党员X名,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党员X名。

根据党章规定,经到会党员充分酝酿讨论,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和差额选举办法,选举XX等X名同志为新的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选举结果报告单附后)。X月X日,新当选的支部委员会委员,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选举XX同志为支部书记,XX同志为支部副书记,并分工XX同志担任组织委员,XX同志担任宣传委员,XX同志提任纪检委员。请批复。

XX党总支 年 月 日

附:选举结果报告单(见附件9)

附件5:

关于XX总支XX支部举行支委选举的请示

院党委:

我总支XX支部于X年X月X日被批准成立,现决定X月X日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

XX支部现有党员X名,支部委员会拟由X人组成,其中书记(副书记)各1人,组织、宣传(纪检)等委员X人。拟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和差额选举办法选举产生。

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按照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20%的比例,最后确定XX……等X名同志为新的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名单。建议XX同志任书记,XX同志任副书记。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XX党总支 年 月 日

附件6:

关于X总支XX支部补选支部委员的请示

院党委:

因人事变动,我总支XX支部委员空缺X人,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经民主推荐,支部会议讨论决定,建议增补XXX、XXX(含差额X人)为支部委员候选人。

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

XX党总支

年 月 日

附件7:

关于XX总支XX支部补选支部委员选举结果的报告

院党委:

我总支XX支部于X月X日至X月X日召开了党员大会,应到党员X名,实到党员X名,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党员X名。

根据党章规定,经到会党员充分酝酿讨论,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和差额选举办法,×××同志补选为支部委员会委员,请批复。

XX党总支

年 月 日

附:选举结果报告单(见附件9)

附件8:(选票样式)

中共××党支部支委候选人

选 票

符 号

候选人 姓 名 符号 另选人 姓 名 说明:

1、本届支委候选人×名,其中差额×名,应选×名。

2、赞成的,在候选人姓名上方的空格栏内划“○”;不赞成的,在候选人姓名上方的空格栏内划“×”;不划任何符号的,为弃权。如另选他人,请在下边的另选人栏内写上另选人的姓名,并在其上方的空格栏内划“○”。

附件9:(报告单样式)

清点到会人数报告单 中共××支部党员大会党员共×名,有选举权的党员×名,因病、因事请假×名,实出席今天大会的×名,超过(不到)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五分之四,可以(不能)进行选举。监票人: 计票人:

年 月 日

分发选票情况报告单

今天实到会党员×名,有选举权的党员×名,发出选票×张,经核对无误(有误),可以(不能)进行投票。监票人: 计票人:

年 月 日

清点选票报告单

今天实到会党员×名,发出选票×张,收回选票×张,选举有效(无效)。监票人: 计票人:

年 月 日

中共×××支部第×届委员会委员

选举结果报告单

本次大会实到党员×名,其中有选举权的党员×名,发出选票×张,收回选票×张,其中无效票×张,有效票×张。

候选人得赞成票数如下:

候选人姓名 得赞成票数 候选人姓名 得赞成票数

另选人得赞成票数如下:

另选人姓名 得赞成票数 另选人姓名 得赞成票数

监票人:

计票人: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身份如何认定 篇6

江某系某村党支部书记,江某某任该村村委会计。2005年,该县水务局与某村委经协商,双方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水务局把由它管理的、属于国有的尉扶河河滩地66700平方米,承包给某村委从事农业生产,每年每667平方米承包款60元,承包期限10年。双方合同生效后,某村委以村委的名义,又将河滩地承包给该村村民,每年每667平方米承包款150元,承包期限也是10年。村委实际收取村民承包河滩地承包款12万余元,由江某某保管。2006年1月10日,江某的朋友徐某,因做生意向江某借款,江某找到江某某,将承包款中的4万元借给了徐某,同年7月12日徐某归还给江某,江某以自己的名义把4万元存到银行。2006年5月21日,江某某取出承包款中的3万元,一部分用于自己购买拖拉机,一部分用于自己生活消费。案发后,二人分别归还了挪用的款项。

检察机关对江某、江某某提起公诉,认为二人在从事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二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构成挪用公款罪。

【裁判】

当地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从县水务局与某村委签订的河滩地承包合同内容看,双方在合同中确定的是双方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该承包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因此,某村委与水务局之间不具有行政法律关系,江某、江某某在有关河滩地的经营管理事务中,不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二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挪用村委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符合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挪用资金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不当,应予纠正。二被告人认罪态度较好,酌情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2条第1款、第72条第1款的规定,法院判决江某犯挪用资金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江某某犯挪用资金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0个月。

【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江某、江某某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参与管理承包国有的河滩地事务时,是否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对于如何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下称《解释》)作了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等七项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因此,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关键看其是否属于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有义务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在依法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或者受政府委托办理行政管理事项时,村委等村基层组织人员都是根据政府的指令、命令、指示或者委托进行,他们与政府之间是领导、监督与被领导、监督的行政关系,法律地位不平等。他们以政府名义参与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和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发展相关的国家事务和政府事务,体现国家对社会的组织、管理职能。

本案中,某村委经过与水务局平等协商,通过签订承包合同而不是根据水务局的指令或者委托,取得对国有土地的承包权,村委与水务局之间是一种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村委不是以水务局的名义、根据水务局的指令内容进行河滩地的经营和管理,而是以村委的名义进行承包和转包活动,这种承包和转包活动是村委作为法人所从事的民事活动,所以,对河滩地有关承包事务的管理工作,性质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村集体事务,而不是国家事务或政府事务。因此,村委不是在协助水务局从事对河滩地的行政管理工作,当然,二人作为村党支部、村委组成人员,在从事河滩地承包的管理事务时,也不属于协助水务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综上,虽然二人从事河滩地承包事务的管理,是对“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但由于他们不是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以他们不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在依据《解释》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时,不能对《解释》作断章取义的理解。《解释》在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哪些工作,才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时,列举了“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等七种工作事项,但强调前提必须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此,不能只要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了该七种工作事项,就简单地认定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只有当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但从事了该七种工作,而且是在协助政府从事这七种工作时,才能认定他们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 篇7

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的政治核心, 是农村所有组织中的核心组织, 肩负着农村一切建设的重任。

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底, 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436万个, 其中有7 565个城市街道、32 753个乡镇、92 581个社区 (居委会) 、577 273个建制村已建立党组织, 分布在全国的各个角落。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战斗堡垒和力量源泉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由农民党员组成。他们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深知农民的需求, 对党群关系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熟知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能为上级提供最真实的材料作为决策依据, 而对于上级传达的路线方针政策, 他们又最能感受到其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党的基层组织又担负着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在群众中培养和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壮大党的组织的任务, 为党组织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践行宗旨的载体, 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绝大多数成员由本村党员组建。这些党组成员与人民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 直接影响着国家大政方针在基层的贯彻和落实, 农民正是从身边党员的表现来认知党并判断党的决策是是否真实合理有可信任的程度。

1.4 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政治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

这种领导核心作用, 表现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 表现在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上, 党具有不容置疑的决定权。在有利于对农村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上, 保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上, 党组织有着绝对的领队人的姿态。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 三农问题不容小觑。所以, 只有基层组织时刻铭记党的宗旨, 牢记党的嘱托, 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 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才能真实发挥其阵地作用。

2 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存在, 一方面使得人们的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精神明显增强;另一方面, 它的唯利性也容易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再加上改革开放对中国政治经济进程的影响, 地域差别导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 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严重差距。

2.1 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2.1.1 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受地域的差异等社会现实的制约, 农村基层党员的理论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基层党组织能迅速接受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特别是偏远山区及落后地区, 因为各种因素, 党的各项工作都是一些年龄大的党员在做。这些人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理解本身就有难度, 更不用谈宣传贯彻执行落实。

2.1.2 领导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地域、发展程度、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干部能力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年纪轻、受教育程度高、经济发展好的地方, 基层领导干部做起工作来是如鱼得水, 甚至还有不少人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但是, 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人, 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本职岗位上, 敷衍塞责。如有些领导同志工作方法老套, 搞一言堂, 做不到减权放权和大公无私, 人民群众没有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集体事务中寻找不到做事的激情和热情。有些村支书工作经验丰富, 但是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能力不足, 在开拓创新上缺乏魄力。有些本人本身就容易犯“迷糊”, 做起事情来总是“大事小事一把抓”, 分不清主次, 做事没有计划, 使党的惠民利民政策根本落不到实处。

2.1.3 活动经费限制基层组织活动。

农村基层党建的办公经费需要上级拨付, 本级组织没有其它经费来源。税费改革后, 作为上级组织的乡镇一级政府的经费也是极其有限, 分配到农村党建上的微乎其微。缺少经费的支撑, 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缺乏活力, 无法开展新局面, 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2.2 存在的问题

2.2.1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宗旨意识淡薄。部分基层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缺失信心,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不清方向, 立场发生了动摇。从而对党的有关改革措施理解不深, 贯彻不力, 重视程度不够, 对待工作积极性不高, 落实工作只重形式, 不注重效果, 致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沦为空话, 损害了党和人民的感情。

2.2.2社会主体发生变化, 要求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尽快转变以与之适应。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构成发生了变化。工人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型人才。很多农民变成市民。同时, 农民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 随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存在, 越来越多的就业形式以各种各样的优势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参与其中。比如, 在农村出现的乡镇企业, 多数都发展的很好。他们以出色的管理和优厚的待遇以及便利的条件等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参与其中, 这些人的身份很特殊, 有附近村民, 有大学毕业生, 有党员, 有非党员。但他们都是我国的公民, 享受国家赋予的一切权利, 是我们党需要服务的对象。

2.2.3教育、卫生、文化事业, 科学、文明、法治对基层党组织工作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 要求我们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慎重对待我们的每一项工作。当前我们党在全心全意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在努力奋斗, 这不是一些人的事情, 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情。

3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探讨

当前我国各项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 而党的政策方针落实又需要基层组织来完成。

3.1 加强基层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 使党根本宗旨通过党的基层组织体现, 使党的先锋模范性通过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等到发扬

我们党对党员同志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从来都没有放松, 一直常抓不懈。针对党内存在的情况, 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问题的探讨, 我们认识到,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宗旨意识教育问题我们还要一直抓, 持续抓, 当做大事来抓。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把党的意识宗旨和理想信念植根在基层党员心中, 才能培养他们自觉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把全部精力、全部热情投入到党的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3.2 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要同步进行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村只有经济发展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才算正确发挥。党当前奉行的政策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 那么我们的党员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做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我们的党员同志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先富起来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富。这是农村农民发展的一条捷径, 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3.3 积极培养后备党员, 严把党员入口关, 严格按照党的程序吸纳新人, 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根基扎实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党的活动的坚强阵地, 是管理农村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主阵地, 是发展新党员为党补充新鲜血液的能量源泉。新党员的吸收、培养、教育、监督是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 这关系到党组织在农村根基的稳固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严把入口关, 严格按照党的程序吸纳新人, 把那些有文化、讲政治、有思想的同志吸收进来, 不讲亲情, 不讲私利, 不讲情面, 谨防那些不够入党资格的人混进党的队伍, 筑起牢固的藩篱守住党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跟着党的步伐, 为党的团结壮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3.4 上级党组织应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工作及活动进行指导监督, 发现不良倾向及时提出批评建议

2014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通知》。《通知》提到的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履职不到位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对相关政策落实不力、工作推进程度不够的要及时整改;对于那些只做口头敷衍表面文章甚至阳奉阴违的要追求其责任, 决不姑息绝不纵容。

3.5 制定配套的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 力求在群众的参与下贯彻落实

考核评价机制关系到党的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同样要重视起来。在考核过程中, 为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密切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一定要广泛吸收群众参与, 将考评的“指挥棒”交给群众, 让群众真正具有对党的基层组织考核的权利。考核完毕, 一定要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党员干部, 使他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加强和改进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并留档封存作为以后职位变动的依据和参考。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的思考 篇8

近年来, 各地按照中央、省委要求, 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 仍然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简单陈旧, 组织构架重叠, 效率不高, 少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 内耗严重, 党组织难以发挥核心作用;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 有的债务沉重, 村级组织“无钱办事”, 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整体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不相适应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从机制创新入手, 在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建设模式。

二、“三三制”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不断探索和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近年来, 襄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探索和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向性、规律性和现实性问题, 经过试点, 推行了以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 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 (代表) 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 新农村建设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的“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

一是大力推进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和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 注重把组织意图、群众意愿和依法选举结合起来, 通过规范程序, 依法操作, 逐步提高全市村级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兴办有集体经济实体的, 积极推行书记兼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坚持“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城乡结对、工农互促”的原则, 采取“村+村、村+产业、村+社区、村+机关、村+企业、村+协会”等多种形式, 建立产业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龙头企业党组织、专业市场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等, 注重加大城乡联建、产业联办、组织联姻力度, 从组织设置上打破城乡分割、地域分割、行业分割局面。三是大力实施“兴村计划”, 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的扶持力度, 依托农村现有资源, 兴办经济实体, 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依托本地资源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按一定比例将股权配置给村集体, 使其每年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 对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的村, 适当拨款补助, 帮助考察落实项目, 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 “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

建立“三会治事”的民主运行机制, 党组织实施决策的组织权, 确保要事能议, 要事必议, 使村级党组织由过去的包揽一切转到把方向、管大事上来, 从而把握决策的主动权;村民 (代表) 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 确保议而能决, 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能够充分体现村民的共同意愿;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 确保决而能行, 从而实现了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一是选好配强村级组织“一把手”。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 全面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两推一选”, 并在部分条件成熟的村推行“一票制”直选, 使一大批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民主、群众信得过的农村优秀人才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二是完善“三会”高效协调运转机制。坚持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标, 在各村建立党员 (代表) 大会、村民 (代表) 大会、村民委员会的基本议事决策构架,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员大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坚持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 各村还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监事会, 对决策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完善“三会治事”机制, 既做到加强党的领导, 又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既防止过度民主, 议而不决, 又防止家长式领导, 独断专行。

(三) “三联共建”的保障体系

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战略部署, 也体现了关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开展以“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为主要抓手的“城乡互联共建”活动。一是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 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以部门共建支持集体经济发展, 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扶持;以工业企业反哺现代农业生产, 鼓励工业企业“嫁接”改造农业和村级集体经济项目, 形成工农互动, 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涉农龙头企业;以培育改造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来拓宽集体增收渠道, 变分散经营为组织化、集约化经营。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重点解决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加强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转移就业培训, 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三是以强基固本为重点, 着力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健全基本组织网络、建设基本阵地、健全基础制度、提升基本素质、落实基本待遇的要求, 组织机关与村党组织实行组织联建, 党员联管,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共创“五好”。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设置方式简单陈旧、组织构架重叠、集体经济仍然薄弱、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提出在农村党组织中实行“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三联共建”的保障体系的建设模式。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 篇9

1. 部分村党组织力量薄弱, 战斗力不强

党组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 工作方法和手段滞后, “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不想用、经济手段不敢用、思想手段不管用”, 干群关系紧张。

2. 部分村活动场所缺乏, 组织凝聚力低

部分村经济基础薄弱, 甚至负债累累, 导致部分固定资产包括活动场所被抵债或变卖, 造成活动载体锐减,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活动开展, 村党组织凝聚力下降。

3. 村级后备人才不充足, 支撑力量不强

由于升学、参军、务工、经商等多种原因, 农村优秀人才源头流失严重, 导致村干部无能人可选, 换届选举中只能“矬子里头拔大个”, 村级事业后备无人。

4. 党员“三化”严重, “双带”能力弱

农村党员结构呈现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的倾向。优秀青年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造成了有的村党组织缺少优秀的党员发展对象, 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党员少。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力度, 在夯实执政基础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 真正投放精力, 认真履行职责, 高标准谋划、高层次创新、高水平推进党建工作。树立“不抓党建是失职, 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意识。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上, 采取上级拨付一点、乡村自筹一点、部门帮建一点的综合性措施, 采取多种办法, 优化村级办公环境。三是加大人力投入。继续加大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力度, 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和不断实践, 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 加大创新力度, 在提升党建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思想创新。面对新形势, 基层党务工作者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以开放的视角看问题, 以开放的思维想问题, 以开放的精神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拓展党建工作领域, 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二是坚持方法创新。着力构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机制, 使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 加速调研成果转化。三是坚持机制创新。继续加强党建工作体系建设, 形成责任明晰、运转高效、齐心协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四是坚持载体创新。通过深化“先锋工程”、“党员承诺”等系列活动, 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彰显先锋本色、展示全新形象、提高整体素质搭建载体。

3. 加大建设力度, 在强化人才支撑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引领村干部争做本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发挥表率作用。以专业技术协会、致富联合体等为主要组合方式, 组织党员在责任区、先锋岗和培育站中发挥更大作用, 使党员责权统一, 切实增强党员意识、先进意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村民代表队伍建设。发挥好他们在村级工作中政策宣传、信息传递、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等方面的重要纽带作用。四是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思想引导, 提高农村致富能手的思想认识, 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

4. 加大指导力度, 在强化工作落实上下功夫

一是领导干部定点指导。建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 领导干部要坚持经常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党务干部领题指导。党务干部要结合工作分工,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问题, 根据下步工作重点及创新项目等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确定调研课题, 重点攻克, 在调研中开阔视野, 丰富思维, 提高指导能力和决策水平。三是工作部门监督指导。健全完善党组织工作监督和情况通报制度, 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形式, 对基层党组织落实上级决策、履行工作职责, 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并建立完善的工作监督体系。四是先进典型结对指导。采取“以强带弱”模式,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联创制度, 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组织先进党支部带薄弱党支部, 结成“一帮一”对子, 发挥先进党支部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为后进党组织送信息、出点子、办实事, 努力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共促共建的目的。积极搭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 健全交流互动机制, 围绕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需求, 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文化交流、联谊会等各种活动, 加强结对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丰富和完善党组织的互助内容。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十分重要。随着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变化, 农民群众的思想逐渐开放、农村社会矛盾凸显, 农村基层党组织传统的设置方式、管理机制必须紧跟形势变化, 作出相应转变。本文归纳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经过深入思考, 提出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国新.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J].今日科苑, 2007, 14.

[2]吴茂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导报, 2011.04.

基层组织 篇10

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发挥领导班子决策作用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首先要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基层单位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做好本单位的各项工作, 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积极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才能使本单位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发挥领导班子作用。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 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全体党员领导干部, 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全面提升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 坚持加强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多办实事, 通过民主集中制, 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科学法规的能力, 要明确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职责, 找准要位;基层领导班子要找准角色, 发挥党组织作用, 把党的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 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和改善领导方式, 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 坚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拓宽领域, 强化功能, 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组织发挥作用, 重点是贴近单位工作和职工思想实际, 明确主题, 提出要求选择载体, 实现党的建设与本单位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与单位具体活动有机结合。把领导班子良好的德才学识和团结战斗的感召力展现出来, 把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党员、干部的带动力体现出来, 把职工良好素质形成的爱岗敬业、上下同心的向心力展示出来, 必须通过单位的业绩和潜在发展动力体现出来, 要坚持用昂扬向上, 奋发有力的精神和理念凝聚人心, 不断推动本单位的发展。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参与重大决策, 保证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符合经济规律, 符合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 全面加强作风建设, 使领导班子成为勤奋学习, 善于思考的模范, 解决思想, 与时俱进的模范, 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以文化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发展 篇11

关键词:文化建设;组织发展;四入路径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它中体现了一个组织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组织文化对组织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和建立社会影响。

供职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王谦修总结了组织文化生根的4R路径,依次为R1-入眼:是指企业文化的认知。通过氛围营造和考核,让全员认识、感知自己的企业文化;R2-入脑,是指企业文化的认可。通过宣讲、培训,让全体员工认可、感觉自己的组织文化;R3-入心,是指组织文化的认同。通过研讨、总结,让全体员工认同、感受自己的组织文化;R4-入行,是指组织文化的践行。通过形成规范和习惯,让理念变成行为,让全体员工实践、体验自己的组织文化。

在中国水科院建设世界一流水利水电科研院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合作无疑是重要的一扇窗口,将先进水利科技“引进来、走出去”,既是科技的分享,也是文化的交融。肩负这一职能的国际合作处,作为一支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团队,自觉地立足基层岗位、围绕中心工作,通过创性组织文化建设,推进团队能力的提升和组织的健康发展。笔者将借鉴组织文化建设的“四入路径”,结合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展开分析如何以文化建设推进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一、入眼——氛围营造境生文化

走进国际合作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后墙书柜上方张贴的“创新,求实,敬业,奉献”几个大字。蓝色,水的颜色;隶书,规范又不失变通。八字“水科院精神”,从团队组建之初,就静视在这里,迎接团队的每一日清晨,送走离开的每一位来者。

与之相呼应的,是侧墙上的另外八个大字,“服务科研,规范管理”。作为中国水科院这一全国最大规模的水利科研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团队将此确定为岗位的工作方针,希望通过科学、高效之规范管理,向世界打开窗口,为科研优质服务。

办公室内的通知告示栏也是氛围营造的重地:用英、日、法多国语言书写的通知、贴士和日常用语,以及团队合影、活动瞬间,无不彰显着年轻团队的个性与活力。告示栏上方的五个宋体大字,“外事无小事”又以外交前辈周恩来总理的谆谆教导时刻提点着团队成员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三条标语,精神、准则、指针。无声却有形的基层组织文化建设,从这里开场。

二、入脑——头脑风暴思想拾贝

2008年4月,国际合作处成立。8名成员,平均年龄28岁,水利外事工作新手上路。

同年,作为业务部门,承担组织召开“国际水利水电高层论坛”、“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0余次的外宾来访接待和出访服务管理,以及中国水科院英文宣传手册、宣传片的制作和大量的翻译工作。

无时间、无基础、无经验,由此带来的是从零开始的忙碌和不易。

但总有一种力量让大家无畏前行。力量来自哪里?精神。

2008年度“水科精神之我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创新,那是需要主动去创造,打破旧有模式,跟上时代与工作节奏的步伐,用新视角看世界,用新思维理解工作,用新方法完成任务”、“在细节中彰显魅力,在磨练中不断成长”、“用心灵体会,从点滴做起”、“敬业奉献,让我们继续积极地生长吧”,一句句朴实但富有哲理的心声,写出了这群年轻的水科外事人对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感悟和体会。在随后的专题交流会上,他们面对面地述说和分享,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启迪,共同收获。

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思想引导和激励效果。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一年一度的“三个结合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逐渐成为纳入国际合作处运转中的常态化环节。即:结合全院统一部署和部门岗位工作,策划一个学习实践主题;结合亲身经历,撰写一篇感悟心得;结合交流研讨,升华一步理性认识。力求思行合一。

2009年“团队精神之我见”

2010年“论学习”

2011年“国际合作:愿景2020”

2012年“北京精神之我见”

2013年“你言我语话幸福”

“在团队协作中彼此成就”、“队员+制度+领导:我理解的团队精神”、“换位思考,是团队精神的法宝”;

“用心多思、用手多写、用脚多实践、用口多交流”;

“让今天的表现,成为我们明天的行动底线;让憧憬的希冀与光明,照进我们现实成长的道路。”

“爱国因感恩使人成人,创新因进取使人成才,包容因善良使人成长,厚德因真诚使人成熟。”

“幸福存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于发现、感知和品味。梦想不会停止,幸福还在延续。”

……

2013年,国际合作处成立五年。12名成员,平均年龄36岁,团队日趋成熟。

工作继续,脚步向前。将源自工作实践的至真感受写下来、说出去,在彼此营造的思想海滩上拾掇各色贝壳,留下一串足迹。文化,伴随岁月流淌进团队成员的脑和心。

三、入心——美图美文美丽心情

Merry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 Seasons Greetings from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WHR. (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祝您: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英文字母头戴圣诞帽、肩披檞寄生,12个窗口露出12张团队成员的笑脸,多种元素组合成的新年贺卡。

2011年12月末,澳大利亚悉尼。赫伯特教授浏览着刚收到的贺年卡,注意到这一张别具匠心:简单的文字,并不复杂的设计,真诚的笑脸,承载了浓浓的年味和亲切的祝福。

作为水力学方向的专家,赫伯特教授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他也被第35届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大会组委会,选定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3年秋天,此次大会将在中国成都举行,中国水科院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参与了大量的会议前期筹备工作,包含了会议组织、嘉宾邀请和全程的宣传策划等。

从2011年起,赫伯特教授陆续收到过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寄来的各种IAHR大会资料:熊猫环抱地球憨态的会议徽章;融入了孔子形象、国画的竹与鹤、山水、祥云等中国元素的会议通知;中国山水画和民乐欣赏片般的会议宣传片。

点击进入会议官方网站,还有玉珠龙图案、都江堰全景和让人愉悦的介绍文字扑面而来:

“千山叠成障,万水泻成溪。中国先贤孔子的箴言‘智者乐水正是本次大会的主题。”“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大会举办地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兼具现代化的都市气息、独特的巴蜀文化以及成都美食,将带给您终身难忘的参会体验。”

“这个团队有点子!”赫伯特教授收藏了不少国际合作处的DIY作品:IWHR Newsletter(中国水科院新闻简报)、国际资讯摘要、国际组织简讯,承办国际会议的海报、通知和会议手册,组织国际培训班的授课邀请函、纪念画册,以及各类宣传片、宣传册和节日贺卡等。

美图、美文,配合中国风又不失国际化的设计,每次打开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寄来的新资料,赫伯特教授总能收获一份惊喜和怦然心动的美好心情。

四、入行——文化践行之总结会

Chris是美国某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美籍华人。2011年夏天,他利用暑假来到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实习。

2011年8月5日,国际合作处集体前往位于中国水科院大兴实验研究基地,召开“学习交流西瓜会”暨上半年度工作总结会。

这是Chris第一次来到这里,处里的其他同事已是轻车熟路。他们经常陪同外宾参观基地的各个专业试验室,平日里扮演的是组织者,这一次和Chirs一样都是参观者。

水利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试验、水力学试验厅尼尔基水库模型试验、泥沙厅潼关高程模型试验、水力机械实验室水轮机试验……同事们边听科研人员介绍,边提问:关于试验意义、仪器设备、项目进展、英文译法。Chirs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观察着:有人认真记录,有人侧耳倾听,有人专注观察,有人积极讨论。

参观结束,稍作休整,Chirs随大家来到会议室。新鲜的大兴西瓜、香蕉、梨,还有大家自备的薯片、糖果、饮料,Chirs找到了一点Party的味道。

“首先,我们欢迎新同事Cheng的加入!也请他简要介绍下自己吧。”随着幻灯片的播放,Cheng展示着自己丰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不错的个人首映!”Chris心想。

接着交流的是从外单位借调归来的同事。换位思考的立场和眼光,审视其他部门工作方式方法,分享自己的得与失;

即将调离的同事,则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人生选择的体会与感悟。“就像歌词唱到:没有谁能忘记 这真挚情谊;你会祝福我 我也会祝福你;且把泪水轻轻拭去 期待再相遇;且行且珍惜!”

即将迎来新生命、跨入人生全新阶段的职场准妈妈,描述着孕育新生命、转换人生角色、坚持梦想与追求的内心感悟:“艾美.高斯坦曾说,好奇和坚持是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质。我也始终相信好奇和坚持的力量!”

“成功就是再坚持一点点”,“我总结了自己工作以来的9点不足”,“98%的矛盾来自误解,所以沟通很重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积累成长,不断前行。”年轻同事妙语连珠。

最后,是年近七旬的水利外事人发言:“我有‘三要想同你们分享:做人做事要真诚,要宽容,要讲原则。”

不同的视角,各异的表达方式,作为听众的Chris从中了解到半年来国际合作处的工作脉络和大事要点。结束的时候才发现,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议在不知不觉中已延伸成三个小时。

西瓜很甜,交流过程中的信任更给人甜蜜和温暖的感觉。

“不一样的总结会!”并不爱吃西瓜的Chris觉得不虚此行。

文化是意识形态,似乎感触不到其实体存在;文化却又如此具体,遍及我们生产生活的时时处处,从行为到举止,从思想到灵魂。

以文蕴心,春风化雨;自觉化行,润物无声。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就以这样全方位融入岗位的方式,将基层组织文化建设流淌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化作自觉的言谈举止和集体行为,推进着组织服务科研、传播文化能力的不断提升,推进着组织在国家“开展水外交”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职学院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简说 篇12

专业或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相关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及学术活动;组织师资培训, 分配教师工作任务;加强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等。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或教研室是设在系下的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工作的“生产”单位,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不负责过多的非学术性事务, 而主要是搞好教学和科研。

高职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现状分析

(一) 教学基层组织运行模式与特点

多年来, 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基本构架是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或教研室 (如图1) , 系主任对全系所有专业的教学进行总体管理和局部协调, 直接管理各专业主任, 各专业主任负责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调研、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专业技能库建设、专业师资培训计划制定以及各专业对外服务与经营等工作, 同时承担系主任交办的行政任务。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内开展教研和教学, 专业之间交叉作业较少。该模式使全系教师得到统一指挥, 专业主任发挥参谋作用, 管理工作较专业化, 管理效率较高, 适合教师较少的系的管理。随着师生数量增多, 教学、服务、科研任务量增大, 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变得更加复杂。加之师资培训、教法研究、课程开发、专业和基地建设、实训安排等工作都需逐级请示、汇报, 专业主任受多种事务缠身, 削弱了其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的精力。

(二) 教学基层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原有组织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发展 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沿袭直线职能制下的“系———教研室”模式, 多数按专业及几门相近课程设置,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适应了以往教学的发展需求。但目前高职学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要求其区分于以博雅教育为主的学科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 单一教研室形式的组织模式逐渐显现制度缺陷。目前, 产业结构在调整和转型, 专业的调整已不局限于单纯淘汰或增设几门课程, 而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需将几个学科专业或课程进行重新优化、细分与组合, 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无论从质的需求还是量的要求上都比以往更加艰巨, 传统的教研室设置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对教学基层组织的管理有待加强 受传统观念束缚, 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基层组织管理仍处于比较模糊状态, 管理体制、定位、责权利等不够明确。对教学基层组织的功能、目标、困难研究不够, 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教学基层组织管理长期处于松散、低效状态, 加之对专业或教研室主任这一层级采用科层制管理模式, 吸引力并不强。尤其是在专业建设中, 教学基层组织与系部主任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突出, 形成很强的被领导路径依赖, 缺乏对专业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参与。

教学基层组织的对话及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环境较为复杂, 教师在成长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 而教学基层组织与学院之间尚未建立一种对话机制, 与学校间缺乏直接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使教师难以自发地融入到组织目标或愿景上去, 难以形成共同的组织文化。在教学、科研及挂职服务中, 教师单干户仍较多, 团队合力难以形成, 教师发展受到束缚。不仅影响了团队工作效率, 而且还影响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进而波及高职院校自身管理水平。不仅如此, 专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完善。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活动仍以本系和专业为单位, 专业或各系之间横向联系或交叉合作少, 缺乏开放的联动机制。在课题申报、教学、教研、科技服务中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纵向上以系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系———专业”或“系———教研室”的组织结构, 使人才利用方式的创新不够, 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够开放, 与相关专业的联合不够普遍, 院内各专业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较少。跨系、跨专业的联合攻关或开展教研则更少, 各专业联系不紧密, 教改各环节易形成断点。例如, 涉农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 在一线的工作经常是复合的、全面的, 其专业化程度要求并不是很高, 但却需要对“三农”各方面都了解一些。而合作机制的缺乏或不完善使专业合力难以形成。

教学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自主权有限 随着部分院校进行管理创新, 教师被赋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 但无论从广度, 还是深度上看, 自主权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源于传统文化仍是一种控制文化, 使自主权受到制约。由于学校组织机构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 纵向上权力集中、层次分明、责任回避, 工作多建立在执行的基础上, 下级重视如何有效应付上级的任务,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学院大的政策与规划及中层级领导的决策中, 专业的自主空间较小, 导致教师被动、依赖、无个性, 长此以往, 教师的内部成长动力不足, 加之专业没有独立经费, 教研落实难以到位。

关于加强高职学院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纵观知名院校持续发展的历程, 都离不开“主动创新”和“教学基层组织适应力”这两个因素。很多院校在发展中败下阵来, 是因为管理者更多地将眼光盯住外部对人才的认可度, 而忽视教学基层组织的健康发展。如果学校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或自身的不适应不能构建自我诊断、自我修复的发展机制, 以使组织充满活力, 更好地适应业务发展和环境变革的需求, 那么教学基层组织就很难做好其他事情。21世纪,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办学质量与特色, 而办学质量的好坏离不开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与良性发展, 优秀教学基层组织的涌现, 归根结底是取决于良好的以教学基层组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因此, 加强对教学基层组织的重视应尽快提到学校管理日程。

(二) 营造有助于教师成长的文化环境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对成功的渴望。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 再到专家型教师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有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且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一般具有较强的成功需求, 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比较明确。这时, 他会抓住任何一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 如关注校内外先进经验、自觉学习、举一反三。这类教师的共同特征就是注意积累实践知识。教师处于主动专业发展时期, 不会仅满足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更希望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教师职业的心理特征表明, 内部动机远比外部压力更有推动力。学校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激发教师内在专业发展动机,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意识。学校管理者在本阶段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一系列专业研究制度, 为教师提供各种主动发展的条件, 通过合作研究等形式建立教师反思与改进的机制, 形成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三) 提升教学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

提升教学基层组织水平需做到三点:建章立制、科学的方法手段和负责人队伍建设。从制度层面, 不仅要有约束, 更要有激励。制定教研室制度, 关键是要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 增强制度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明确教研目标, 规范管理。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任务, 对教研室制定详尽的规章制度, 如涉及教研室活动、试讲、集体备课、听课、教学质量检查、培训、教研等制度。在激励机制方面, 可以针对教研室基本建设、教研活动、教学质量、教学运行及管理、教学建设、教研成果等定期开展教研室评估, 对“优秀教研室”及负责人给予奖励, 激活工作热情。同时, 要创造开放的交流平台, 增进教研室的横向交流与经验分享, 形成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研等方面的良性竞争。从该组织负责人队伍看, 提高素质势在必行, 他们既承担着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 同时又是本专业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及科技挂职服务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这方面工作能否搞好, 学院工作能否落实并有成效, 这支队伍十分关键。因此, 应重视该组织负责人的选拔与培养。

(四) 创新工作机制和教学基层组织结构

一方面, 创新工作机制是促进专业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需要进行方方面面的合作, 不仅对外要有校企合作、政校合作, 也要在专业之间开展合作。比如农业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的合作必须是紧密的, 因为农村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 是复合型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类高职一线人才, 但技术不能孤立, 与其他类专业并存才有生命力。这就需要学校理顺机制, 搭建平台, 实现专业间的交叉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 创新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实现更紧密融合的重要途径。针对学院发展重点, 保留原有专业主任编制并重新界定职责, 专业主任主要负责专业建设, 包括专业调研、专业计划制定与修订、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技能库建设、师资培训计划制定、对外服务与经营工作。另外, 增加教研室这一组织, 聘教研室主任, 负责学科及课程开发, 包括组织集体备课、精品课开发、教学素材收集整理、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单项实训与实验室规划、课程大纲制定与修订等。这样划分, 一是把专业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的工作分开, 减轻工作压力, 给专业主任松绑, 二是使专业建设与教学研究两条工作主线并驾齐驱, 使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改善后的组织结构见图2。

参考文献

[1]任英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9:139-140.

[2]程远东.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5) .

[3]吴杨, 施卫东.大学学院制制度下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的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0, (12) .

上一篇:表面层颗粒下一篇:废水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