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意识(精选12篇)
企业意识 篇1
说到品牌,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再熟悉不过。如果渴了,人们会想到恒大冰泉、百事可乐;手机,电脑,大家首先想到的则是苹果……并不是中国人崇洋媚外,这足以见得外国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有多大。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呢?沿用美国营销协会赋予品牌的定义:品牌(brand)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和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品牌由众多因素构成,如产品质量要好;商品要美观,要实用;我们还应关注消费者的反映,并将其作为改进产品的质量、种类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品牌宣传时,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更要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
1 企业品牌意识的概述
1.1 品牌意识的内涵
品牌意识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把消费者意识中的品牌激活,消费者可以分辨各种品牌。消费者决定购买决策的时候,品牌意识或多或少地影响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品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购买的品牌产品,会对品牌有个排序。其次,纵使消费者决定购买的产品与其他品牌产品并无关联,但是,品牌意识还会影响其选择的结果。品牌意识的内容有品牌使用意识、品牌保护意识和品牌发展意识三种。
1.2 品牌意识的作用
1.2.1 保证产品质量
产品的质量好坏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产品质量方面,国内多数企业则更应该保证质量水平,我国企业应该做到永远走在市场需求的前面,走在消费者需求的前面。因而,大多数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不仅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且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 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品牌意识作为一种新鲜概念引入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产物,我国多数企业都经历过了价格上的厮杀,这种低效率的竞争让消费者的信任受到损害,同时也让不少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强化品牌意识为多数企业参与竞争带来了新的希望。
1.2.3 迎合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产品质量,更大程度上倾向于购买品牌产品。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和高品位。强化品牌意识对多数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影响企业品牌意识的因素
1.3.1 产品
产品是品牌的物质载体,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情感利益和自我表达利益、功能性利益,是品牌个性形成的主导力量。Intel的CPU产品以极快的速度创新,为公司最重要的英特尔品牌个性形式的质量和创新,使得电脑用户蜂拥而至英特尔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品牌价值
1.3.2 包装
以前产品的包装的作用基本上被定义为保护产品,方便消费者携带与使用,储存等。而如今,包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定义,包装类似人的穿着,是产品的外衣,直接反映它的个性与品位。有个性特色的包装就是无声的推销员,可以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它是无形的力量,推动产品销售。包装客观上反映品牌个性与产品特点,是品牌形象的直观体现。
1.3.3 价格
价格众人普遍认为也可以体现品牌的一个定位,奢侈的品牌一般价位都很高,如雅诗兰黛、兰博基尼、蔻驰等,这种品牌是高端的,上流社会的人才能拥有的;价位低的品牌一般都是大众所需求的,是平民的,如大宝、夏利、健力宝等。这就说明,价格也可以暗示品牌个性,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决策。
2 我国企业品牌意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多数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也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品价格竞争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尽管多数企业创建了品牌,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多数企业缺乏品牌认知
中国对品牌的认识较晚,企业经营者的品牌观念不强,了解的品牌知识很少,并且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学到德鲁克这种品牌大师的理念,不能真正理解品牌的内涵,甚至有的出现误区,将企业的商标作为品牌等。在每年的品牌排行榜上,中国的品牌入围地很少。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是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致使品牌空壳现象严重。
2.2 企业缺乏现代品牌经营理念
多数企业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以致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还没有自觉地转移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的理性认识上,不少企业虽然有质量上乘的产品,却很难形成品牌优势。例如,“回力球鞋”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引领风潮,以其简单方便、结实耐用、价格便宜在国内销路很好。但由于缺乏对品牌经营的深刻认识,即使具有很好的产品,也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是最终没有像现在的美国品牌“耐克”那样在市场上占有优势,以致“回力球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3 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尽管现阶段有很多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开始实施品牌战略,但是更大部分企业没有认清品牌战略的重要战略意义,即使有些中小企业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出现了以下现象:第一、许多中小企业发现其他大企业的品牌战略在实施后,取得了成功,于是就套用其品牌战略,盲目地效仿和实施,最终让企业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更阻碍了自身的品牌经营。第二、提高利润率是每个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中小企业在品牌经营过程中只考虑到赚钱,于是在品牌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他们都将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打造长久品牌的意识,这样的品牌战略观念必然对品牌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3 提升企业品牌意识的主要举措
在激烈的竞争中,三流企业做生产,二流企业做渠道,一流企业做品牌。而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方法已经从增加产品价值转向增加无形的服务、形象和人员价值。所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必须向管理要效益。
3.1 深入理解品牌理念
忘记“的品牌愿景”和“品牌使命”,一切从“品牌理念”开始。品牌理念是什么?宜家使人们能够通过经济实惠的,创造性的,高品质的家具营造出美丽的家居环境。这个想法驱动宜家品牌做的一切,所讲的每一句话。宜家整个产品线,致力于将品牌理念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到传递的渠道,宜家始终怀抱同一个概念:漂亮,价格实惠,以人为本。
3.2 从品牌承诺谈品牌意识
众所周知,品牌意识源于品牌承诺,品牌理念被贯彻和理解是企业需要真正落实的,品牌承诺就是实践品牌理念的实质誓言。从诉说产品到诉说故事,品牌承诺必须清晰、可信、引人入胜。
比如,微信的品牌承诺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走在中国市场最前沿的移动通信平台,为消费者和企业带来的沟通方式更加创新,微信代表了一种更为友好的用户体验。虽然该产品具有微通道的一个强大的功能,选择另一种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感受一种较高的情感层面,如何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缩小与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距离。微信,不只是通讯应用软件,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3.3 从产品价值转向无形价值并提供标准化服务
产品价值无疑是市场竞争的起点,但绝不是竞争终点。产品价值一般都是有形的,有形的总是易被模仿,当产品价值越来越趋同的时候,我们必须寻求创新,找到新的竞争武器,那就是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也就是附加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产品价值只是起点、无形价值成为竞争的重点、标准化服务提升品牌竞争力,未来是服务的竞争和通过服务标准化提升品牌。
3.4 从整体出发把握品牌意识
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是对企业和产品进行综合评价,是企业和产品的特点体现在公众心中。
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顾客会因为喜欢企业形象进而喜欢企业的产品,提高顾客忠诚度。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具有信誉保证、增加凝聚力、识别产品、促进销售等功能,所以,做品牌必须先做形象。
产品形象反映的是产品定位,形象鲜明的产品才是有特色的产品,有特色的产品,顾客才有去购买的充分理由。
摘要:目前,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质量竞争逐步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多数企业要立足于市场、获取竞争优势及有利的市场地位,必须强化品牌意识。然而,国内有不少企业对在提升品牌意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较少从发生的角度看品牌、较少从发展的角度看品牌意识、对广告对品牌意识的影响研究不足等。因此,只有明晰市场态势、树立现代品牌意识理念、找到提升品牌意识的方法,方可在企业营销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竞争,品牌意识,企业营销
参考文献
[1]甘碧群.品牌问题探究[M].外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刘红梅,罗良忠.论企业营销的品牌意识[J].商业研究,2001.
企业意识 篇2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尽管这是治国安邦之策,可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适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其企业成功的经验时,也特别强调: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江苏宏大集团的“失业危机日”,可口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海尔的“追求卓越”,三星电子“永远抱有危机意识的经营秘诀”等等。其核心内容都是通过制造危机,使企业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居安思危,不断进取。那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会有什么后果呢?电脑界的蓝色巨人IBM当年的“惨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当大型电脑为IBM带来丰厚利润,使IBM品尝到辉煌的甜头后,整个IBM都沉浸在绝对安逸氛围里,危机感尽失。在市场环境慢慢发生变化,更多的人青睐于小型电脑时,IBM却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予理睬,麻木不仁,没有意识到市场危机的降临。或者说,在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IBM没有注意到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机电脑铸就的辉煌中,按部就班,继续加大大型主机电脑的市场比重,最终自己打倒了自己。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如此,企业发展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一直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习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而整个企业就可能如温水煮青蛙那样,对生存环
武器。
《谁动了我的奶酪》描绘了四个小精灵在迷宫里寻找奶酪的过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有的积极应变,获得成功;有的只会怨天尤人,消极等待。企业应引导员工学会在变化中应对危机,增强紧迫感和前瞻性。让他们知道,如果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放在突出位臵,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企业是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不进则退,退则一败涂地,从而使危机意识贯穿整个公司,推动公司发展。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市场中,许多企业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管理者忽视危机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没能让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长久存留,使企业最终“死于安乐”。
国有企业必须具备营销意识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市场营销;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80-01
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1日一13日在中国天津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塑造未来经济”。与冬季达沃斯不同,夏季达沃斯自称“全球行业峰会暨成长型企业年会”。顾名思义当以“成长型企业”领袖唱主角。其定位是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和已经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搭建一个对话平台。然而本届论坛最为风光的是国企大佬。论坛唱主角的成了政府官员和国内“官商”,且有一些国企老板竟然没有市场营销的意识,往往语出惊人。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在本次论坛上担任导师,在回答搜狐财经提问“现在制造业普遍面临库存挤压的问题,汽车业、钢铁业、煤炭业、造船业都是如此。你觉得这对中国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最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说“我觉得目前你谈到这几个产业,都是中国目前的重要支柱产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价格失衡这么一种状态。我觉得这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一些影响。我想中央会采取果断措施,这种现象我想不会持续时间太长。”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市场出现经济不景气或异常状况时,政府一定会采取一些手段进行调整,但是不等于说我们这些支柱产业就要等国家、等政府来救。市场经济环境下竟然没有体现出来一点市场意识,这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心态和不正常。当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国家会有政策,会捞他们一把。北汽董事长的言论是否代表了一大批支柱性产业的老板呢?
面对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价格失衡等一系列市场表现,该如何寻找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战略或策略,是每一个企业应该面对的基本问题。不去寻找解决途径却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和扶持,是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心态,是市场意识的淡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我们所有国企的老板都是行政任命,他们其实是官员,因此当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依赖市场竞争意识和手段去解决,而是想到了自己的娘家——政府,因此往往语出惊人,缺乏市场意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反我们看看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市场意识非常的强,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练就了灵活经营、紧跟市场的本领,面对市场风险和危机使积极应对,不等不靠,在改革开发的大潮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温家宝总理说“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最能解决就业问题,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但同时他也提到“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融资难、融资贵,得不到金融有力的支持。二是综合成本高。”反观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得到政府的扶持,往往却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举个例子,以航运和物流为主业的跨国企业集团一一中远集团,巨亏140多个亿,上书国务院要求救助,本人感觉不齿。垄断性企业竟然巨亏到如此程度,是不是该追究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央企赚了钱,他们内部的职工高福利,高工资拿钱买茅台。亏了钱就要政府来补贴,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亏钱为什么不能裁员,不能降薪呢。央企唯一的作用就是坑爹,赚钱不分红,亏了就要政府来补贴”。该观点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不是也一定程度存在呢?
作为我们的政府,国企老板们的娘家,是不是也要有一些市场意识,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问责的精神和相应的制度规范,不能把某些犯了错误的人从这里挪到那里,这样我们的国有企业永远也不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真正成长起来,不能真正的起到支柱型作用。我们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我们还有深深的融入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大潮中,没有点市场意识怎么能行呢?刘胜军“比如说36条没有执行,不应该出新36条,应该追究责任,是谁没有执行,你为什么不执行,是不是要把你的部长撤了呢?我觉得现在改革需要领导力,不然大家都做好人,做好好先生,没有人执行这个东西,最后很多改革流于形式,推的时候喊一喊,过了两天大家都忘了。”
企业意识 篇4
关键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意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不得不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赊销, 这样造成企业往来款项挂账越来越多, 形成大量坏帐, 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大大降低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并且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难免会有应收账款的问题, 作为企业重要的流动资金, 是市场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出现问题, 就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为不利, 甚至会使企业破产。因此, 企业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应收账款。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由来
1. 内部原因
企业缺乏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意识, 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制度。企业在采用赊销的方式时, 应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全面了解, 并结合自身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但是企业在现实的发展中, 许多企业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大量赊销为了扩大市场或销售额, 并未对付款人的信用等级有深入的了解, 对于评价客户信用状况的“5C”没有在实际中应用, 使许多达不到标准的客户享受到企业的信用政策, 虽然企业的销售额增加了, 但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却大大降低, 使大部分的资金无法收回, 这是造成应收账款增加的主要原因。
2. 外部原因
应收账款是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销售方式分为赊销和现销。现销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利, 但是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为了增加销售额, 提高在市场的占有率, 许多企业也采取了赊销的方式来强化自身在市场的地位, 而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没有跟上赊销发展的脚步, 导致应收账款出现漏洞, 这就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 使赊销手段超出计划。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
1. 不合理的信用政策
许多企业信用政策都不合理, 主要体现三点: (1) 没有结合往来客户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 (2) 建立的信用政策不灵活, 例如, 在市场销路不畅的时候, 许多企业的信用政策就盲目的放宽; (3) 没有建立优惠的还款政策, 使企业客户对还款不积极, 而且随着还款时间的延长, 企业的流动资金就会受到限制, 承受的风险就越大。
2. 对企业风险意识不重视
虽然应收账款是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必然结果, 但是企业也要对应收账款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甚至危害到企业的生存。我国企业目前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形势不良, 企业的风险意识很薄弱,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 许多企业盲目采用赊销的手段, 不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从而出现许多的坏帐、呆账、死账, 使企业的生存风险加大。
3.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不到位
企业为了扩大商品的销售额, 与往来客户一般会达成口头协议, 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反映协议的情况, 这就造成逾期的应收账款。而且, 有些企业就算签订了书面合同, 对于合同的条款也没有进行严格的核查, 这就使商品的品种、售价、代付费用、交货时间、运输、地点等方面出现纰漏, 特别是合同条款中的付款方式把控不严, 为以后的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留下隐患, 增加管理难度, 甚至会陷入不法分子设置的合同陷阱中, 使企业增加更多的应收账款。
4. 没有建立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没有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内控不健全, 管理职责不清, 缺乏对内部管理的控制, 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的管理无章可循, 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对不上, 无法追究应收账款损失的责任。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是并未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使规章制度只是一个摆设。
三、提高企业风险意识的对策
1. 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
企业的信用政策对于赊销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 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和销售额。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定期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收款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收款期、坏帐的损失率等作出正确的计算和衡量, 并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 信用期间、信用标准、现金折扣政策必须要明确、合理。
2. 企业的领导者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自身必须要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 才能更快的完成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宣传, 使企业在追求更大利益的公式, 能够把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放在第一位置, 不断降低应收账款, 避免企业经营的风险, 把应收账款当做是一项关乎企业生死存在的重要工作。
3.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督工作
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日常的管理监督工作, 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和保管, 并根据赊销交易的情况进行分类, 使资料能够一目了然, 使企业应收账款的工作更好的运行。另外, 还要加强催收的力度, 可以建立专门负责应收账款的小组, 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催收, 企业可采取货款的回收责任与销售结合起来, 谁购销谁负责收款, 对于不能及时还款的赊销客户, 除定期书面核对往来款项, 要求客户签字盖章确认欠款金额外, 还要让客户制定还款计划并提供可行性的担保, 让其能够逐步还清欠款。
四、结语
赊销的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可以把它作为扩展市场的工具, 提高市场竞争力, 但是也要注意它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在使用赊销手段的同时, 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并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晓秋.浅议应收账款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17) , 141-142[1]李晓秋.浅议应收账款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17) , 141-142
提升企业员工十大意识 篇5
那么,何为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而意识是思维主题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意识是信号在原记忆网络基础上重构短路的过程,意识往往能够引导行为,意识与生命本质息息相关。人类意识(精神)的实质就是以概念为主要媒介的高级主体程序,当高级主体程序运作时就形成了人的心理活动。
在现如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企业要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企业员工的重要性,这就迫切需要引导、培养和提升员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
在此,简单介绍提升企业员工的十大意识。
1、安全意识。将安全意识定格为一项硬指标,将员工要我安全的意识提升为我要安全;因为建立我要安全的意识后,员工会主动认识和考虑工作范围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会主动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安全的其它知识。
2、责任意识。将应付工作的思想意识提升为为自己为企业工作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因为建立责任意识,才有工作的动力和能量,才有负责的心态,进而才有负责任的行为。
3、团队协作意识。将只有竞争没有团队协作的意识提升为打造优秀团队积极协作然后才能成就个人的意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企业的进步,个人已经无法取代团队,只有建立团队协作的意识,才能取得好的业绩,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然后才能成就个人,
4、产品质量意识。将我为产品质量尽力了的意识提升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确保产品质量的意识;因为建立产品质量意识,才能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过程中注重过程控制严把质量观。
5、危机意识。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识提升为危机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因为经济在发展和企业在进步,所以很多不确定因素注定企业员工需要建立危机意识,进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6、学习意识。将员工不思进取的思想意识提升为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必然的。
7、创新意识。将顽固值守的思想意识提升为积极合适的创新意识;因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思路的改善等等都是企业发展的方向,自然离不开创新,所以企业员工要建立创新意识才能适合发展。
8、成本与效益意识。将只追求产品质量和产量不顾成本效益意识提升为考虑成本效益意识的基础上追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为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成本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企业员工认识到企业与效益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9、核心竞争力意识。将工作业务普普通通提升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专家的思想意识;因为企业发展需要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发展也需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家是很有必要的,自然这种意识需要建立。
10、改进意识。将因循守旧的意识提升为不断改进的意识;因为建立改进意识,才能认识到不足,才能去寻找改善,进而才能取得新的成绩。
提升员工十大意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制定计划,需要建立针对性,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养的先后次序和确定内容的主次,避免全盘脱出和脱离实际,重要的是通过合适合理的培训、锻炼及其他方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军工企业六种质量意识 篇6
强化牢固树立“国防观、市场观、客户观”的“三观”意识
军工企业肩负着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神圣使命,身为军工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国防使命感,时刻把保障国家安全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必须成为军工企业全体干部坚定的价值诉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军工企业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强化“三观”,把质量战略作为本单位长远经营发展的重要战略,以质量践行使命,以质量塑造形象,以信誉抢占市场,以品牌创造效益,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要深刻认识到,任何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完成任务的做法,必将遭到经济规律的严惩。
强化敬畏质量法规的规则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标准化和契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社会。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建立在一套标准、流程、规范之上,要确保产品质量,必须遵守规则。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强化质量信念,增强规则意识,牢固树立企业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法律,是质量天条,是不能碰的“高压线”。坚决杜绝把质量规则束之高阁,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拍脑袋、凭经验、瞎指挥”。领导干部要带头把质量信念落实到对质量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去,做到敬畏法规、尊重程序、遵守规则、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不折不扣地按质量程序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在质量管理中实现持续改进,促进产品实物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强化深入现场靠前指挥的精细管理意识
军工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本色做人,发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将心思用在聚精会神抓发展上,把目光聚焦到产品质量的保证上,将精力倾注到科研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上,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力戒“官本位”思想和“衙门”作风,坚决革除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钻业务不懂规章,懈怠管理当“甩手掌柜”的陋习。当前,有个别领导干部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传达代替落实,充当传递任务的“二传手”,思考问题浮浅,行为方式浮躁,工作方式浮漂,工作作风浮滑,总结工作浮夸,热衷于浮在表层做一些面子上的事情,而不愿沉下身子实实在在干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潜心钻研本单位业务,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就不能做到让员工心服口服;如果做不到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科研生产经营进展状况如数家珍,对品种、质量、进度以及现场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就是失职。如果领导干部对本单位的管理漏洞和质量隐患长期失察,甚至视而不见或者不以为然,就是玩忽职守。
强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质量责任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对于单位内出现的质量问题,要眼睛向内、自责自醒、追根溯源,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坚持“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验证不充分不放过、教育不到位不放过”。坚决杜绝出了质量问题理直气壮、眼睛向外、推诿扯皮,文过饰非或企图蒙混过关,甚至“一推二压三抹”,致使质量问题的分析解决耗神耗力,劳命伤财,长时间得不到归零。坚决革除遇到风险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问题往外推的陋习,摒弃当“老好人”、“和稀泥”思想,对质量隐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以很轻的处罚代替管理。甚至这边罚,那边补回来,致使违规成本太低而导致有些人对于质量法规置若罔闻、肆无忌惮,低级错误屡禁不止。
强化军工质量无小事的严慎意识
军工企业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三观”,带头强化军工质量无小事的意识,时时刻刻做到责任在心,如履薄冰,时时处处做到严慎细实。坚决杜绝对屡次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或为了赶进度抢周期,明知不对但怀着质量“闯关”心理,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的心理。大力倡导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风尚,坚决杜绝敷衍塞责、进度至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小洞不补堤要破,小错不纠闯大祸”,任何一个环节的懈怠,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埋下祸根,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损失,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带来严重影响。因而,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并教育引导员工“唯有一丝不苟,才能万无一失”。
强化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产品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全员质量文化素质的提高。面对质量问题,不能不分析原因,不采取措施,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只是简单地“以罚代管”,而是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培植健康良好的质量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文化人。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爱护员工,及时疏导心理困惑,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企业主人翁的地位,意识到“我靠企业来生存,企业靠我来发展”的深刻道理,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存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通过文化的渗透、习惯的改变、规范的养成来教育引导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提高质量认知,强化责任意识,坚守质量信念,形成企兴我荣、企衰我耻,员工与企业齐心协力服务国防、争取市场、忠诚用户的质量价值文化,并使之深入人心,形成企业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企业营销的品牌意识 篇7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指出:“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在现代企业中,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 它承载着购买者对该产品和服务的认可, 因此, 它能够给拥有者带来一定的溢价增值。
品牌意识, 就是对本企业的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品牌经营管理者拥有什么样的品牌意识,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品牌。具体说来, 品牌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牌的使用意识, 毋庸置疑的是,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对品牌使用的放心和认可上, 因此, 企业经营者经营品牌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二是品牌的保护意识, 这实际是品牌经营者对品牌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 是防止品牌假冒、树立品牌良好的公众形象的一种有意识的保护;三是品牌的发展意识, 一个品牌创立了, 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品牌能否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是对品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的考验。
二、品牌意识在现代企业营销中的积极意义
俗话说:“愚笨的商人卖产品, 聪明的商人卖牌子。”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中树立品牌意识、正确运用品牌营销的积极意义。品牌意识在现代企业营销中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层面:
1. 品牌意识对现代企业营销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上的各种产品也日益同质化, 这使得消费者对于同一产品的选择余地更大, 如何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产品, 是对企业营销策略提出的新挑战。在这一大背景之下, 品牌意识的崛起、独特品牌的建设, 都是经营者为了吸引消费者而作出的努力, 也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的必然。因此, 树立品牌意识, 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优质化和个性化, 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 是企业营销发展的重要策略。
从国际竞争层面来看, 树立品牌意识有利于规避国际贸易竞争。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自主品牌营销体系有利于避免企业陷入低层次价格竞争的模式, 有利于企业产品或服务走出国内市场, 利于在国际市场中的同质产品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进而争取国际市场份额。
2. 品牌意识对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的积极意义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的具体表现, 良好的品牌意识对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中各类同质商品较多, 如此, 消费者就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好的, 但同时也容易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难度, 当消费者在面对一系列外形上相似的产品时, 容易患上选择恐惧症, 乃至一些消费者不买对的只买贵的, 认为越贵的质量就越好, 其实不尽然。而品牌意识的树立对于消除消费者的这种选择恐惧,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不同的品牌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消费者在选择时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产品, 从而避免盲目选择。
三、品牌意识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中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曾指出:“中国品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 品牌生命周期短, 附加值少, 对经济的贡献度低。”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中, 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 一些营销者也将产品品牌仅仅当作一个推销名称, 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品牌形象给企业营销带来的巨大效益。可见, 品牌意识的缺乏和淡薄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质量, 也不容易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品牌印象。
由于我国对于产品品牌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品牌的功能作用认识还基本停留在实用阶段, 对于品牌背后的文化以及附加值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贴牌现象,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严重依赖于所贴品牌的发展和实力, 而对于自主品牌的研发、经营、规划以及发展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这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我国企业而言, 从贴牌经营到自主品牌经营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2. 品牌意识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品牌意识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中缺失的原因有很多, 具体如下:
一是当前投机取巧的企业生存环境所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投机取巧的浮躁的市场大环境之下, 企业产品营销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就容易滋生经营投机行为。因此,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 很多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利益, 就会比较少的考虑品牌建设的问题。
二是企业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所致。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的认为, 销售量就是品牌, 市场份额大了, 品牌名声也就大了, 于是采用广告轰炸品牌营销策略, 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认知度没有建立起来, 品牌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企业销售行为和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的不协调。?此外, 很多企业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的专业知识, 再加上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不准确, 设立的品牌经营战略就容易偏离实际情况, 实际品牌营销效果不佳。这些企业经营者的短视行为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品牌经营管理。
四、树立品牌管理意识, 提高企业品牌营销水平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 品牌就是生产力, 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 要想做好企业营销管理, 就必须树立品牌管理意识, 提高企业品牌营销水平。下面主要从企业角度对如何树立品牌管理意识进行深入探析:
1. 加强品牌宣传力度, 增强企业管理者的品牌意识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品牌意识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品牌建设, 国内外很多企业发展成功的先例大都是从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开始的。如, 我们今天熟知的海尔集团, 就是从总裁张瑞敏怒砸不合格冰箱、重视海尔品牌开始的。
因此,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 我们要高度重视品牌宣传, 增强企业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对外, 重点可通过一系列的广告宣传达到宣传效果, 让广大的消费者对本企业品牌的产品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与定位, 也可细分消费市场, 专门针对特定消费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也可通过促销活动吸引广大消费者消费;对内, 可在企业内部尤其是管理层内部组织品牌学习, 使管理人员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增强企业管理人员乃至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 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品牌营销管理的好氛围。
2. 加大品牌资金投入, 全面提高企业品牌综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品牌的科技含量至关重要。当前, 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是品牌提升的重要因素, 为此, 我们应加大品牌资金投入, 全面提高企业品牌的综合能力。
加大品牌资金投入, 就是要加大品牌建设的资金投入。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 就要舍得对品牌进行投资, 从品牌的研发, 到品牌的营销, 再到品牌的后期维护都应投入足够的资金, 全面提高企业品牌的综合实力。当然, 在此之前, 产品的质量还是应该放在首位的, 要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看作是第一生命要素, 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 消费者便不会认可, 再好的品牌营销都只是昙花一现, 再大的品牌资金投入也无济于事。
3. 完善企业相关制度, 重视企业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
做大做强一个品牌不容易, 我们要学会运用企业制度和法律规章保护知识产权, 切切实实随时维护好企业品牌利益。
具体说来, 我们要争取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根据《知识产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及时将自己的品牌注册成合法品牌, 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此外, 企业还应设立相关规章制度, 主动承担起保护品牌、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企业内部可根据实际情况专门设立一个品牌建设与营销部门, 专门负责本企业品牌营销与建设的相关工作, 坚决避免被动应付知识侵权案件, 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维护品牌利益。
4. 关注消费市场变化, 适当转变品牌营销内容及方式
在企业品牌营销管理中, 我们应随时关注消费市场变化, 适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转变品牌营销的内容及方式, 不断与时俱进, 跟随社会和时代发展之潮流, 使品牌适应时代发展。比如, 海尔集团从开始生产冰箱、洗衣机, 到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涉足到各种家电, 并根据企业发展实况不断改进海尔识别标志, 使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的国家化大企业。海尔集团的成功与海尔企业重视品牌管理和建设以及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是分不开的。因此, 企业品牌营销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是不断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 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品牌营销战略, 才能让消费者看到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企业品牌, 也更加愿意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品牌就是生产力。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企业经营者应该树立起品牌意识, 不断学习国内外成熟品牌的成功经验, 积极创造和探索属于本企业的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 用优质的服务、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感动顾客, 提高消费者对本企业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刘祥凤.我国企业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中国市场, 2015 (08) .
[2]金强.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3 (16) .
[3]张斌.我国家电企业国际营销的改进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19) .
[4]郭忠.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江苏商论, 2013 (25) .
建立企业国际市场服务意识分析 篇8
系统构建国际市场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由一国市场向多国市场的拓展, 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开始由单一向全面进行转变, 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 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面临的营销方案选择更加复杂, 因此企业必须在为国际用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 还要为其提供善始善终的服务程序。创立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服务品牌, 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树立国际市场服务意识就是要强化与国际用户信息的沟通和反馈, 急为国际用户之所急, 想为国际用户之所想, 建立完整的海外客户档案, 通过对国际用户档案、服务档案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技术过硬, 服务到位、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加大对海外经销商培训和支持力度, 同时通过服务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最大限度地为用户创造超值服务。
企业要将进口商和特许经销商定位于企业价值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进口商和特许经销商作为目前企业价值链的终端, 是企业价值实现的终极环节。失去了进口商和特许经销商的企业价值链是没有意义的价值链, 不重视、不加强进口商和特许经销商环节的价值链是无法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支撑的价值链。构建国际市场服务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进口商和特许经销商放到企业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将进口商和特许经销商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企业要将国际市场服务工作, 作为检验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成效的标准和要求。国际市场的营销对象是国际用户, 而国际市场服务工作的支撑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系统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将国际市场服务意识理念融入到整个经营系统的全程, 贯穿于工作每一个环节, 才能保证国际市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国际市场对企业印象的好坏, 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只有企业全体人员的国际市场质量意识才能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
企业国际市场服务人员是构建国际市场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国际市场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营销服务人员做保障。国际市场服务人员是企业为国际市场用户服务的业务代表, 是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国际市场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出色服务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 由单纯应召维修服务转变为“为用户全过程服务”, 由简单的处理质量问题转变为“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 企业应充分发挥服务人员的作用, 授予他们对产品质量追溯考核权和相应的服务处置权, 便于服务人员在工作时能有更多的自主性, 提高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完善国际市场服务工作流程
要加强国际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大中企业出口公司总部应有主要领导为组长, 进出口业务主管领导及各事业部主管营销领导为成员的国际服务推进小组, 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出口公司质量部。明确推进服务内容和考核标准。出口推进小组应根据国际服务品牌建设活动的内涵, 对国际服务品牌建设和管理提出总体要求。一是明确推进的理念、宗旨和方针。二是制定符合产品、市场和企业特点的服务策略, 持续推进国际市场服务。三是建立各职能部门服务反应、后援机制和督察考核制度。将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发挥与国际市场服务活动融为一体, 为服务提供物质、技术支持。四是及时制定服务制度和服务流程、工作标准, 规范服务行为。将服务制度、服务流程及工作标准公式化, 使之成为服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和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要让用户对“服务”看得见, 摸得着, 对服务品牌体会深, 感觉好。五是设立服务组织机构和各职能岗位, 保证与用户通畅连接。要加强国际服务活动的组织保障, 对用户的需求及时响应, 更快更好地解决用户发生的问题和隐性问题。六是选择符合产品、市场和企业特点的服务模式, 建立服务渠道网络。七是建立岗前培训和再培训制度。要对各类人员进行国际市场服务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对服务人员、服务商培训, 实行等级上岗制度, 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八是统一服务形象, 扩大品牌影响力。各出口单位的外部服务形象要统一, 符合企业标识的总体要求, 形成“金色服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突出中国企业整体的服务品牌影响。九是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载体, 实现企业管理、销售、沟通、推广、售后等各方面电子信息化。十是建立服务监控体系, 保证服务质量, 维护用户利益。
相关问题和建议
增强国际服务意识是中国企业向着具有先进经营理念、勇于承担国际社会责任的国际化企业集团迈进的一个转变。对于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 这一过程必然充满困难和艰辛。企业应该重视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并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 加快国际服务品牌在行业中的树立, 更好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要系统推进国际市场服务建设工程。根本上讲, 国际市场服务实际上是将服务经济导入到企业的一个开端。对于像以制造销售为主的企业而言, 服务经济内容的导入, 实际上是企业系统竞争能力综合提升的过程, 或者讲是企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管理方式由不够严谨、粗放向专业、高效、精益的战略型管理体系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看, 国际市场服务的最终目标一定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国外主要制造企业的营销理念早已从推销产品过渡到推销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上来。所以, 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为客户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 这一方面延伸了对市场的服务链, 同时也推介了自己公司的产品。
要建立全球营销服务网络, 给用户提供快捷、及时的服务。目前我们的一些产品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在售后服务上跟世界品牌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国际客商尤其是欧洲用户对产品的品质, 如中国出口拖拉机的品质又要求很高, 他们购买拖拉机时, 除了考虑产品的品质之外, 最关心的就是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和成本, 用户需要高端技术产品, 更需要便捷周到的服务。因此企业需考虑建立全球营销服务网络, 建立用户支持中心, 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把握当地市场, 另一方面又可为客户及时提供售后服务和培训。
企业员工五种常见思想意识 篇9
员工自利意识管理
自利意识本质上是员工潜在自我保护意识的反映和体现。从表面上看, 自利和奉献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 但却更为真实的反应了大多数员工的真实愿望和心理状态。员工愿意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提供劳务, 主要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或者希望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空间。员工自利意识在企业中的反映十分常见, 因为许多管理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企业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利益时, 就会受到员工的消极对待、拖延、甚至公开抵制。尤其是当企业的管理活动涉及内部权力、利益分配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时, 涉及较多员工利益调整时, 推进者通常都会感受到来自员工的较大压力。但是, 员工自利意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并非总是呈现出负面作用, 因为员工的自利行为最终是有条件的, 员工要从企业那里得到, 必须首先要有付出, 并且要求这种付出创造的价值应当高于所得。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要利己, 首先必须利他。
针对自利意识对员工行为存在的影响, 首先企业要肯定员工自利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并非你赢我输的零和游戏, 也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 只要引导管理得当, 并不妨碍企业、员工最终实现互利共赢。不能将员工的自利行为与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划等号, 不论员工行为的动机如何, 只要员工的行为有利于企业发展, 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 可以充分发挥利益分配对员工行为的导向作用。中国人常讲,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国内企业运用这一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开展管理实践活动, 从来都不缺少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成功案例。比如, 不少企业对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除授予“标兵”、“先锋”、“功臣”等高尚荣誉称号外, 还给予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现金、实物或股权奖励, 激发了无数员工勇挑重担, 不断创新, 为企业多做贡献的热情。再如, 还有企业针对急难险重岗位人难留、活难干的问题, 建立利益倾斜激励机制, 给予一般岗位数倍、甚至更高的工资待遇收入, 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优秀员工走向生产管理一线, 充实基层关键岗位。这些措施既有效促进了企业成长发展, 也让员工的诚实劳动和辛勤付出获得了应有回报。
员工对比意识管理
对比意识是员工之间的相互比较意识。有的人对企业员工存在对比意识心存疑虑, 认为员工对比意识会导致员工之间相互攀比, 影响企业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其实, 这是对员工存在对比意识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 企业经常提倡员工之间比学赶帮超, 其中, 比是员工开展其他四项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对比能够帮助员工正确认识他人、反观自身, 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进而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产生缩小差距、赶超他人、超越自我的动力。
针对对比意识对员工行为产生的影响, 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引导管理。一方面, 合理利用员工差距, 激发员工赶超动力。哀莫大于心死, 员工之间存在差距并不可怕, 怕的是员工对差距无动于衷, 丧失追求上进的动力和信心。为了有效激发员工赶超动力,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员工之间的能力高低和贡献大小, 在员工收入、职务、岗位等方面形成合理差距, 发挥先进员工、模范员工、标杆员工的示范作用, 引导员工比学习、比技能、比创造、比贡献, 推动员工不断改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 承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人们常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实际情况是, 不可能每个士兵都能当将军。如同长短不一的十个指头构成人的双手一样, 员工之间存在年龄、知识、技能、经验等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 正是这种差异满足了企业对不同员工的需要, 构成了企业的不同组织机构和功能。企业加强员工对比意识管理, 不是要消除员工差异, 而是力求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和作用。在企业的员工构成中, 员工可能在技术、管理、技能等方面各有所长, 企业可以因势利导、因人施策、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通过增进员工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帮助员工量身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为员工提供更多职业选择机会等措施, 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展现自身才能, 体现人身价值, 实现心中梦想, 激励员工为企业生存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
员工竞争意识管理
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是促进自然界物种进化、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国家之间存在竞争, 企业之间存在竞争, 员工之间也存在竞争。员工竞争意识来自于企业拥有发展资源的有限性, 在企业可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谁能抢先一步, 从企业获得比他人更多、更好的福利待遇、个人成长机会, 往往只有通过员工之间的竞争才能实现。同时, 竞争也是企业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员工之间存在竞争意识, 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潜能, 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企业加强员工竞争意识管理, 主要应当着力于解决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力营造鼓励员工竞争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建立鼓励员工竞争的企业文化, 是员工积极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中庸之道, 加之长期存在“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秀于林, 风必摧之;堆出于岸, 流必湍之;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等传统文化观念影响, 很容易导致企业员工对竞争心存疑虑, 出现不愿、或不敢大胆参与竞争的现象。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倡导弘扬“保护竞争、鞭策落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改进、追求卓越”、“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等现代企业先进思想理念, 推动员工思想转变, 提高认识, 消除疑虑, 构建形成鼓励员工竞争、员工积极参与竞争、勇于竞争的良好企业内部环境。二是为员工开展公平竞争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员工之间的竞争不患不均, 而患不公。制度决定员工竞争行为的公正性, 传统企业管理存在的大量论资排辈, 讲感情、靠关系等不良现象, 无疑会严重挫伤员工竞争的积极性。企业应当更多从理顺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入手, 大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员工评价体系, 规范员工竞争行为, 提高员工竞争透明度等措施, 从制度层面为员工实现公平竞争提供可靠保障。对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应当建立跟踪预防、纠错防错机制, 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打击排斥竞争等不良现象, 要严肃纪律、追究责任, 让参与不正当竞争者付出代价, 力求将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员工群分意识管理
群分意识是同类相吸、相惜、相聚的意识。中国有句成语, 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描述的就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群分现象。群分意识是社会组织中形成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重要原因。其中, 由于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一般不容易被认识和发现, 更应当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引起应有的重视。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是在正式组织之外, 由企业内部员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信仰等自发形成的团体, 比如常见的一些企业员工自发组织的诗词协会、文化沙龙以及其他文体娱乐组织等。与企业正式组织比较, 非正式组织比较松散, 没有明确的职能职责, 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员工交友、展示爱好、交流情感、得到他人尊重等方面的社会心理需要。但是, 随着非正式组织逐步形成, 由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非正式组织中会逐步形成一些基本一致、或趋同的组织观点、认识和行为, 当非正式组织的观念意识与企业正式组织保持基本一致, 通常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推动、促进作用。反之, 当非正式组织的观念意识与企业正式组织存在较大差异时, 往往会对企业行为产生延迟、阻碍作用。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这些活动特性, 为企业引导管理员工群分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首先, 企业可以通过与非正式组织成员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准确掌握非正式组织的意见、看法、态度和感受, 及时优化调整企业管理决策活动, 增强企业管理的可行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其次, 当非正式组织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生利益矛盾或冲突、正式组织又难以发挥作用时, 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对非正式组织成员施加影响, 引导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保持一致, 有效减轻、或降低非正式组织成员对企业管理的阻碍作用。企业存在大量非正式组织的现实, 再次提醒企业管理者, 不能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只要引导管理得当, 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员工尊重意识管理
论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演进 篇10
在管理的演进过程中, 人权意识发展是一条主线。当然, 以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管理提高也是一条主线, 但我觉得, 人权的不断享有, 不断完全, 也是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这一逐步演进的过程, 按其时间顺序, 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1 图腾时代下的管理及人权意识状况
在氏族时代, 实行公有制度, 生产力很落后, 人们一起狩猎, 一起采摘, 一起分享。管理的特点就是在以本能求生的驱动下一起干, 一起吃, 核心是平均。人们没有人权的意识和概念, 唯一想法就是活下去, 基因得到延续。
1.2 王权时代下的管理及人权意识状况
在奴隶社会, 公有制度被破坏, 私有制确立, 等级制度随之而来, 奴隶无人权, 成为劳动的工具, 管理的特点就是暴力与强迫。进入封建社会, 奴隶中的一部份分化为自耕农, 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土地, 人的基本权利有了一定的体现, 人口增多, 生产力进而得到相应提高, 有了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稷次之的朴素人本观念。
1.3 人权时代下的管理及人权意识状况
(1) “经济人” (机器人) 人权意识阶段。
18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 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美国人泰罗为解决劳资双方矛盾, 在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基础上, 研究了生产劳动过程的管理问题, 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理论。与此同时, 法约尔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在他们的基础上, 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尔提出了综合管理论。这一系列管理都忽视人的全面需求, 而只着眼于把人当作“经济人”作为管理的基础。回避了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力这一主题, 人成了追逐经济利益的机器。卓别林的表演能很好的体现被管理者的工作及生活状况。但从此, 企业管理中开始基于人的需要来研究管理问题了, 人权意识得到产生和初步的应用。
(2) “社会人”人权意识阶段。
由于在科学管理中出现象卓别林现象, 导致劳资矛盾尖锐, 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停滞不前, 劳动者对人权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于是20世纪20年代末, 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 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主要内容有关于人性、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等个人行为的研究;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关于企业群体行为的研究。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梅奥教授, 他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 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而创立了人际关系论。这个阶段的管理从只关注人的经济需求, 到关注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等个人行为。这样, 企业管理中的人权意识得到增强和完善, 企业管理中的人权得到进步一步的扩大, 人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
(3) “复杂人”人权意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加剧,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多变。这些客观历史条件, 使管理理论迈进到现代理论的新的历史阶段, 并出现了“管理学派的丛林”。
美国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教授, 把出现的各种理论作了整理, 将其划分为六个学派。分别为:管理进程学派、经验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和数理学派等等。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二战以后, 管理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系统工程, 电子计算机等, 大大减轻人的工作强度, 企业管理中的人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人的基本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尊重, 促进生产力有大提升, 产品更加丰富, 人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 社会矛盾得到了进一步的缓和。
(4) “以人为本”人权意识阶段。
进入21世纪, 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也呈现出新的现象。由联合国全球盟约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编写而成的企业领导人人权计划 (BLIHR) 的出现, 标志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阶段的到来。世界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①充分的尊重人权, 形成了企业的管理文化。
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和个人自由;给予员工最大的信赖;尽量满足员工的要求;创造团结、和谐、乐观、向上的整体氛围。
②企业管理呈现公开, 透明特点, 并常态化。
公司内部, 一切规章制度、重大举措、重要活动等等, 都有着极高的透明度。公司认为每一个员工都有得到公平待遇的权利和公平发展的机会。透明性为贯彻公平原则提供了可能, 也使员工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司的尊重。
③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沟通的渠道, 并制度化。
一般的企业管理层次, 往往是“总经理-经理-主任-员工”这样一个单向流程。现代企业通常又增加了“员工, 总经理”这一环节。设立了“畅所欲言”信箱和座谈会。公司的“畅所欲言”信箱是一种保密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总经理座谈会, 是员工与总经理面对面的交流, 其间没有任何管理人员参加, 一般每月一次。从而建立了信息反馈和沟通的渠道, 并做到了制度化。
2 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确立和应用对中国而言,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1) 中国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的缺失。
目前的中国, 其管理三种模式并存, 效率亟待提高。①只讲奉献的劳模型;②只讲金钱的利益驱动型;③又讲奉献又讲金钱的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因为它的理论的根基不是以人为本, 当然无法作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基石, 也就无法真正的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长期发展。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短命的, 一年创立, 两年发展, 三年繁荣, 四年衰退, 五年灭亡。同时, 中国是世界的工厂, 但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下端, 干又累又脏的活, 拿很少的钱。结果是中国的水泥、钢材、电力等消耗占世界的20%以上, 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5%不到。这是许多中国企业的真实写照, 也是中国经济的现状。在中国企业管理中因为缺少人权管理意识, 导致了上述状况, 其它一切改变现状的措施都是战术而不是战略, 都只要末节而不是本体, 我们的管理模式还远远未进入人权管理意识指导下的状态, 中国新《劳动合同法》公布后, 对中国企业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的企业管理者说, 新《劳动合同法》保护了劳动者, 偏向劳动者, 有的更是迅速上演了全面辞退, 重新聘用上岗的闹剧, 还是中国一家著名企业。如果我们细细解读新《劳动合同法》我们不难看出, 其中的一些内容增加了对人的最基本权利的保障而已, 如此就引起了这样强烈的反应, 可见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对人权的轻视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我们不想山西黑砖窑的事件再发生, 我们更希望农民工能够按时得到其应得劳动报酬,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要事情到了严重的程度, 只能由我们的国家总理出面解决了。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 中国职业市场中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企业自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一年一签;拒签无固定期合同;提供房车设服务期;试用期工资随便给;违纪辞退何患无辞;终止合同不作补偿等现象将会成为历史。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人权意识得到制度性的建设和强化, 从而企业界管理中的人权意识的缺失得到了较好的修补。
(2) 中国的企业管理中缺少了人权意识, 从而导致市场环境中的诚信危机。
中国的企业管理缺少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诚信。导致了管理的成本加大, 市场交易成本加大。从而大大的降低了经济效率, 增大了经济的运作成本。对中国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十分不利。要诚信管理, 首先是每一个人要诚信,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是, 诚信的存在, 有其存在的必然环境。环境实际上也是考验诚信有效存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作为人, 要在社会上有尊严的生存, 诚信是不可缺少的品质, 但是维持诚信的基本要求却是很严格的。人在缺乏人权的基本保障时, 其诚信维持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对于人权的保障, 是诚信存在的基础, 缺乏人权的保障, 也就无诚信存在的基础。
社会犯罪行为, 社会不公现象, 其初始原因在于对社会生存的恐惧和无奈, 人民诚信的缺乏最终会导致社会、国家诚信的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根源。同时, 政府则认为民众的诚信不可靠, 进而自身轻视诚信、漠视人权。而实际上, 一切诚信危机的源头, 就是人权保障的基础的脆弱所至。所以, 要保障企业中员工的人权, 首先就是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权意识。
(3) 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为中国企业管理人权意识的普及和贯彻落实作了思想动员和行动的指导。
马克思认为: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 “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 因此, 以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真实反映, 它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都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认同基础上的。其次, 马克思的平等理念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 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出了一句与以人为本字面相近的至理名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人的本身指的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的保障。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以人为本作了最好的阐述, 社会主义中国也在不断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2004 年3 月14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进一步规定了对于经营和财产的权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十四条规定: 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宪法性文件首次明确提到对人权的保障。很多学者认为, “人权入宪”是人民之福、国家之幸。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境界的重要体现, 它既是一种政治诉求, 更是管理的指导思想, 具体到组织的管理, 就是要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 概括地讲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 到具体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都是从人出发, 以人为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 关心职工的需要并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 管理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人道主义原则, 对利益相关者负起道德责任, 注重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的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 企业管理中人权意识确立和贯彻落实是解决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的正确途径, 也是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李星字, 李俊德, 余仲权.现代管理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4, (7) .
企业经营者应树立法律风险意识 篇11
厉行法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树立五种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责任意识。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要常存畏法之心,勇于担当,善于从法律视角判断问题,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以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摒弃推诿扯皮的陋习,妥善处理好和新老客户的业务往来关系,加强双方沟通,主动减少营销风险,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方位防范和动态化监控,把风险消化在萌芽状态,规避法律风险的发生。
防控意识。按照重在防控的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风险防范链条,充分发挥企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合同管理工作为抓手,杜绝“重实体轻程序、重订约轻履行、重业务轻法律”等现象,重点抓好销售风险、质量风险和赊欠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扫描和全过程控制,堵住管理漏洞,有效降低经济纠纷的案发率。
规则意识。古人云: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规则意识是建设法治企业的基础,经营管理人员心底里要把国家法律法规当成高压线、警戒线,对违规行为“零容忍”,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防波筑堤的作用,各职能部门应当严格审核把关,认真梳理营销和财务风险,完善提醒制度,确保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预测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法定意识。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新颁布的劳动法规,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同时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协调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企业重大集体性劳动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前瞻性预测潜在的用工风险,共同推动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发生。
证据保全意识。充分详实的证据资料是维护企业权益的前提和保证。注意保存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切书面、音像等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出库单、提货单、交货单、委托运输单据、验收手续、交货时间和地点的通知、合同履行变更或异议的通知、有关技术指标的修改通知、往来传真、函件、寄递手续、付款凭证、收款收据、对账单、谈话录音或记录等其他凭证),并妥善保存,从源头保管好相关资料,在合同终止后按规定及时归档。相关经营人员要强化法制观念,提高证据意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者在完善证据链条的前提下,有理、有力、有节地解决好发生的风险。
“天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企业应当把法律风险管理规范植于企业制度之内,融入经营管理体系之中,紧紧抓在手上,保持力度、保持韧劲,驰而不息地加以推进。通过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风险防范常态化、规范化管理。
企业意识 篇12
一、企业中的不和谐现象分析
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 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下, 物欲横流和社会浮躁必然波及到企业组织及企业中的不同层次员工, 必然导致一些人在自我认知和对企业认识中陷入迷茫状态, 出现不和谐现象, 主要表现在:
一是员工与企业及领导者、管理层在工作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认识差异。员工是很现实的, 他们希望获取即时、更多的个人收益凸显经济价值;而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取得经济价值外, 还要考虑资本积累, 用于企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体现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二是员工不认同企业及领导者、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员工对管理层强调“刚性”、力避“柔性”, 注重技术成本、忽视管理成本, 关注当下、不重长远的做法颇有微词, 员工自身的“安全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渐行渐远, 员工感到有压力而无动力;管理层对员工执行力不强、工作质量不高、怨言甚多也很有看法, 认为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批评不行处罚也不行, “死猪不怕开水烫”, 继而发出现在的员工真不好管的感叹!
三是员工对所在工作区域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由于利益关系企业的奖罚对象主要是个人而不是整个群体。因此, 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较多的表现为利益之争和竞争关系, 合作协调相对削弱, 导致员工追求归属感的诉求难以满足, 心理上难以达成契约。
四是员工自我的不适应。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或不敢有所作为, 或妄尊自大;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制度规范在维持社会和企业及工作场所稳定, 以及生产流通环节正常运转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主观认识不足, 导致诸多不和谐自我行为的产生, 如自由散漫、破坏纪律, 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去滋事、生事。
上述现象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化解、消除或减少已经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笔者认为, 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而要化解摆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企业组织和员工主体之间的心理沟通从强化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上来解决问题。
二、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培育员工和谐的心态
责任意识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是企业员工主体尤其是领导者、管理层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体责任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荀子曰:“先事虑事, 谓之接, 接则事优成。”责任只有轻重之分, 而无敷衍推却之理。有责要有为, 有为才有位。实践证明, 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 不仅导致了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 而且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流行病。所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任何组织或个人, 都不可能达到目标, 实现愿景, 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要提高主体的责任意识, 首先就是不要再问“谁为此事负责?”“为什么他们总是不能做得好些?”或者“为什么我们必须忍受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 而是首先要问“我如何能够改变现状?”“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我应该如何做得不同寻常?”这样一些有助于解决矛盾, 改变现状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持续有效的教育, 引导企业员工不断更新观念, 用平和的心态、正能量的姿态来面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在融合、消化、理解的基础上, 采取理性、友善、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使他们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三、细化工作制度建设, 严格职责, 追究责任求和谐
中国有句古语,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古今兴盛皆在于实,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 细化才能问责。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岗位层层细化量化制度, 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件件工作有着落的责任氛围。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集团, 据悉它的每个公共设施, 就哪怕是插座、开关等这些不起眼的物品, 都确定了责任维护人, 同时还进行了标识, 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 几年下来, 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了可观的维护成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民主管理制度;引入沟通技巧, 正确把握管理工作中的“刚性”与“柔性”特性;一切从企业利益和主体经济利益出发, 抓重点、抓关键、求实效。三要坚持经常关注员工的诉求, 倾听员工的呼声, 通过将“上行改为下行”、开辟“企业信箱”等多渠道民意直通车, 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 释惑解难;同时要化解矛盾, 及时消除不和谐因素。四要坚决贯彻党中央、集团公司“企业党政领导都是企业和谐稳定第一责任人”的指示精神,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实践和谐企业建设;同时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使企业真正呈现出主体间利益均衡、同事间友好相处、生存环境与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企业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完善考核机制, 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一是在物质激励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引入精神激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员工提供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 比如列席企业高层管理会议等, 使员工的成就感、尊重感得到展现。二是坚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作思维, 定期开展“星级员工”及“示范岗位”等评选活动, 使得企业员工从榜样中得到激励。三是积极探讨以有效的责任权重进行激励和考核的方式, 以期培育企业的责任价值观, 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四是引入快乐工作理念, 适时开展小型、多样丰富的各类活动, 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 增强心理沟通, 加强心理疏导, 消除不稳定因素, 构建和谐企业。
总之, 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需要企业主体之间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彼此沟通, 彼此助力, 彼此互利, 只有如此, 企业的主体与群体及个体之间才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经营之舟才能在竞争的商海风浪中永立潮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中的不和谐现象表现, 认为不和谐因素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而要化解这些不和谐现象, 必须从企业文化角度, 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教育, 培育员工和谐的心态, 细化工作制度建设, 严格职责, 追究责任, 完善考核机制, 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
【企业意识】推荐阅读:
企业意识和能力05-17
企业文化安全意识12-02
企业的危机意识11-30
企业竞争与创新意识09-08
企业如何增强团队意识10-09
倡导安全意识、构建平安企业09-24
如何提高企业消防安全意识12-18
企业意识形态自查报告12-23
企业提高安全意识演讲稿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