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环境(精选12篇)
公益环境 篇1
摘要: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规定的公益诉讼条款是各界最为关注的条款之一, 其中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某些方面较为模糊, 但其价值不可忽略, 特别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贡献, 它是新修订的《民诉法》中的亮点。本文将从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关部门的诉讼和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建议等方面做简略分析。
关键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民事诉讼法》55条
“除了环境指标不能按期完成, 我们国家五年规划的其他指标都超额完成了。”中国环境保护界的元老曲格平先生曾经这样感慨。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范围的大问题, 危害群众健康, 影响社会稳定使得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新手段, 在国际以及国内都有了一定的司法实践, 特别是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得到了立法的认可, 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又增添了一层屏障。
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针对民事侵权的行为, 一般都是有利害关系人直接起诉, 而公益诉讼, 则具有特定机关或组织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 作为一种民事救济机制, 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内为三个方面:首先, 它的起诉主体相对广泛, 并非一定是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利害关系人, 而可以是相关的机关或者组织, 比如说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公民或者环境公益团体。也就是说, 原告不仅仅只限于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受到损害的个人, 在环境民事诉讼中, 侵害行为侵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 由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对原告仅有不利影响而没有直接的利益损失, 原告也可以提起诉讼, 由于原告资格的宽泛, 从而可以达到对环境广泛的监督和保护;其次,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成立, 既可以是损害结果已经发生, 也可以是有可能发生的, 由于环境的损害存在着潜伏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它的损害结果不一定能立即表现出来, 但是发生后又不可逆转, 所以我们可以防范于未然, 也就是允许在损害结果未发生时进行诉讼从而预防或者制止环境的破坏, 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最后, 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公共环境权益, 当然, 公共环境权益从直接或者间接的角度来说也有对每个个体都产生侵害或损害的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它是通过维护公共的环境权益而间接维护个体合法权益的效力。
二、环境监管部门新的职责
汤维建在《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中曾提到“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各国通例。无论在英美法国家还是在大陆法国家, 作为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 都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在公益诉讼条款中“法律规定的机关”包括相关的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等, 以环境保护相对应的除了行政机关中的环保部门, 还包括其他一些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 比如海洋部门、农业部门、铁道部门、民航部门等相关的环境监管部门。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一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力量、企业的努力, 更需要整个社会以及政府的力量。需要执行的一些环境执法行为一般都是由环保部门作出的, 但是, 责令停产整顿、责令限期治理和责令停产停业关闭这几种义务和处罚最严厉的行为是由政府作出的。我国法律在关于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代表上的普遍规定是“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但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这个方面, 国务院似乎不太可能行使民事诉讼权, 这也就可能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 作为国家的公资源, 它的所有权受侵害时不能向私人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候得到民法的保护, 因为这与民法主体资格一律平等的原则是相背离的。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新增的公益诉讼的条款, 在某种意义上是行政机关被赋予了原告的资格。环境要素中的水、大气、土壤和海洋等受到侵害时, 个人的原告一般为私人受害者, 他提起诉讼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财产利益和其他合法的权益, 而对于环境本身的损害很少有人关心, 并且也要获得对环境本身的法律上的权利也相对较难, 所以它的结果是, 环境自身的维护也难以经由私人提起的民事诉讼来实现, 这就需要环境监管部门出面。
《民事诉讼法》中的公益诉讼条款给环境监管部门实施的两项新的职责:第一, 作为国家的所有权代表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第二个方面, 可以以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的身份提起以行政义务处罚的相关环境诉讼。关于环境部门提起的公益诉讼, 环境监察部门只是享有确定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建议权, 也只是具有发生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 而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决定权属于法院, 其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只能是通过法院的裁判完成, 这与行政机关主导的执法方式是不同的, 执法行为通过现有的执法方式难以有效实施, 这就为新型执法方式的运用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环境监察部门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便属于司法机关主导的新型执法方法。所以,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 环境监管部门都应当做好根据观察监督和调查, 随时准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新职责。
三、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建议
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有其特定的法律依据, 在宪法上, 环境权是基本人权的确认、在民法上, 环境权的私权化以及在诉讼法上, 环境权的司法救济和环境法伤环境权的综合保护。虽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借鉴美国的公民诉讼等, 它仍有几点不完美的地方:
1、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应当确立。
关于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事实上存在“一个共识、一个焦点”。前者是说社会各界人士都认为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益诉讼制度;而一个焦点是说, 哪些人、机关和社团组织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新修订的诉讼法赋予了非实体利害关系人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及其他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这是对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的重大突破, 但是由于主体的界定不清,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引起责任相互推脱或其他矛盾事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应当明确规定哪些机关和组织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 并由相关的单行立法作出规定。
2、建立援助机制, 激发公众参与执法与监督的积极性。
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 作为个人的原告可能在案件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 但保护的公共利益之后却不能从这个诉讼中的得到任何奖励, 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也就极大地打击了公民对环境的监督和保护的积极性和热情。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若普通公众提起诉讼胜诉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所以我们在公众进行民事公益诉讼时, 不仅要提供诉讼费用的经济援助, 减轻原告的经济负担, 同时提供专业知识的援助, 解决诉讼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3、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应当界定。
在环境保护的范围内一般包括污染水、气等环境要素;破坏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损害湿地、物种等生态系统三种类型, 虽然环境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被设定为污染环境, 但是并没有说明区分标准, 所以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 不仅可以细化“污染环境”的范围, 也可以拓宽其范围。
参考文献
[1]齐树洁.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J].法学论坛, 2007 (03) .
[2]蔡守秋.结合案例看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与识别标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9) .
[3]殷勇.民事诉讼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012.
公益环境 篇2
朋友们,觉悟吧,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还来得及。
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娇娇小草,请足下留情。
节约用水,请从身边做起。
绿色消费,消费绿色。
美好环境是产生一切人才、一切美好事物和一切美丽家园的基本。
人类需要的是绿色,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拥有绿色。
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必须保护环境。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母亲。
垃圾分类,循环回收。
地球清洁一点,我们生活舒适一点。
迎绿色资源,送废气污染。
带着欢乐舞步,让风沙停止,让小鸟起舞,让绿色腾飞。
地球是我家,共同保护她。
绿色社会,动手筑造。
让风沙不再猖狂,还地球一片绿色铺垫。
清澈的河水是动物们的镜子,不要让河水再次污浊不清。
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后代,请保护环境。
让河水更清澈,让家园更美好。
让绿色在生活中洋溢,让心灵在绿色中放飞。
破坏了环境,人类就等于自杀。
保护自然界,关爱家园。
爱护身边的绿化,重建美好家园。
护我环境,为我中华!
水是生命之源,树是生命之根。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点。
和大自然心与心的交汇,共创地球美好家园。
留住草的美,体现你的美。
兴我中华,爱我昆山。爱护家园,人人有责。
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
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
绿化做得好,染污就减少。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请高抬贵脚,听,小草在哭泣!
谁能忍受每天戴着防毒面具过日子?还空气清新吧!
让地球妈妈永远年轻美丽。
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废气,stop!废水,stop!染污,go away!
绿树成荫,花香扑鼻理想家园靠大家。
破坏环境的人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用好你的手,垃圾无处溜。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她。
风清水绿天蓝,我们美丽的家。
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我们从小事做起。
我们梦想一个没有污染的环境。
捡起一张纸,创造一个美的环境。
陆地、天空、大海,我们都要保护。
谁不爱家?谁不爱妈妈保护地球。
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我们的地球需要每个人的保护。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保护环境是无限的。
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否则人们会自生自灭。
每人少扔一张纸,地球就会更美丽。
希望有一天,垃圾筒也会下岗。
请脚下留情,别伤害一棵小草。
请别乱坎树林,让空气更加清新。
保护绿化,爱护公物,从我做起!
地球妈妈需要你我的细心呵护。
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是妈妈的孩子,热爱妈妈吧!
什么时候垃圾筒也会下岗。
为绿化环境做贡献,让地球妈妈更美丽。
少抽一支烟,多栽一棵树。
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环境。
保护地球等于保护自己。
请不要向天空吐烟,那是地球妈妈的笑脸。
请爱护每一棵树,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泛滥的洪水和贫瘠的沙漠。
保护环境卫生,减少生活污染,共建美好家园。
门前院后种棵树,室内阳台养盆花,健康幸福到你家。
动物是我们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花更艳,让我们的地球更美丽。
人类为什么总把环境意识抛在脑后。
人类应该为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感到羞耻。
保护自生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不让尘土进校园,只让美好到我家。
绿化是我们生存的希望,美化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快快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
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保护她!
热爱我们的母亲,不要再让她伤心和失望!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会更美丽。
从自己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
树木正在为净化空气而加班加点,请勿让绿色工厂倒闭。
人人丢纸,垃圾一片;人人拣纸,一尘不染。
地面爱干净,请您手留情。
花儿开得美,大家来欣赏。
我是一朵花,请爱我,别采我。
小草刚钻出地面,请自觉保护弱小。
河水的眼泪不再清澈,高山的头发日见稀疏。
莫踏青草,勿采红花。
时代呼唤环境公益诉讼 篇3
时代呼唤环境权
早在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这是国际法文件上首次明确了环境权这一概念。
2011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了广东要大力建设民主环保、民生环保、科技环保和法治环保的要求。所谓民主环保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包括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环境决策权、环境监督权等,充分依靠公众的力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民生环保就是要求保护公众在环境中的利益,让公众公平享受环境保护的成果和好处,两者都体现了保护公众环境权的基本精神。
环境权在现代社会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人作为一个生物体,要在地球上生存必需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而环境整体和各环境要素都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财产价值或经济价值;二是非财产或非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为生态价值。
在传统的法律当中,环境资源的财产功能和价值已基本得到保护,但是其生态价值和功能却往往受到忽略。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这些原本充足的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人们的自然权益正在被逐渐剥夺,因而,为人类能够充分享有这些基本的生态环境条件、环境价值提供法律保障极其必要。
环境权的本质
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和律师首先提出了环境权的主张,并在一些立法中得以体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宪法或者法律对环境权予以确立,环境权在国外已经被普遍接受为一项基本人权。
从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对环境权的表述,可以进一步确认环境权的本质。例如:《智利共和国政治宪法》(1980年)第3章第19条规定:“所有的人都有权生活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国家有义务监督、保护这一权利,保护自然。”。《韩国宪法》(1980年修改)第35条规定:“所有公民都有在健康而舒适的环境的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为了环境保护而作努力。”
环境权在各国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表述也有类似之处。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79年)规定“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参与对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法国环境法典》(1998年)第110·2条规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每位公民均有权拥有一个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环境,并且由他们确保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通过对以上表述分析可看出,环境权的本质是强调人们对生存环境享有特定环境条件的权利。尽管对特定环境条件的描述文字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在于强调保护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环境权司法保护的主要形式是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权的实现途径不同于传统的私人权利,环境权不是基于所有权而是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环境权每个人都拥有,但它与多数人的利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难分难解。环境权与环境状况相关,往往以共享、不可分割的形式存在,难以为特定人群明确具体份额。这样就产生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环境权与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受到影响的人往往有想搭便车的心理,希望别人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通过主张个人权利的方式来改善环境状况往往难以凑效,其牵涉的利益多和人群广,需要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进行衡量。因此,对于环境权的法律保护和司法救济必须要有新的路径。
笔者将30多年来在探索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保护环境权的法律路径归纳为两个,一是私权救济的方式,即部分与公民个人生活密切联系或者与个人利益关系明显的公民环境权利,可以通过私权实现的一般途径来实现。典型的路径是主张相邻权、人格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寻求法律救济。但是,由于环境权的特殊性,在救济这些权利时也需要对传统的制度进行改造,如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等制度进行创新等;二是公权救济的方式。大部分的环境权利不但与公民个人而且与公共利益密切联系,最好采取公权途径来实现。将这些权利让渡给政府衡量和行使。公民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监督和对抗政府的权利。典型的权利是公民环境知情权、公民参与环境决策权、公民环境监督权和请求权等。
1998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丹麦的奥胡斯市通过了《在环境事务中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公约》(简称《奥胡斯公约》,公约就“获得信息的权利;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诉诸法律的权利”等三项与环境相关的权利制定了国际最低标准,确保市民要求公开信息的权利,政府机构负有收集、保管和普及环境信息的义务。同时,关于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决策,在决策的早期阶段即要求公众参与。并且,当环境遭到破坏或公众权利受到侵害时,确保可使用诉讼等司法手段的权利。公民保护其环境权的主要诉讼形式是公益诉讼。
虽然中国目前的环境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环境权,中国也没有加入《奥胡斯公约》,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承认公民环境权,国务院2005年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公布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并实行投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这一文件较为清晰地反映了环境权的内涵,也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张。
nlc202309030622
广东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
自1998年以来,广州海事法院共审理公益诉讼14件。这些公益诉讼都是由水污染事件引起,其中行政机关提起的诉讼12件,检察机关提起的为2件。行政机关中,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起的诉讼有8件,其他机构包括环保部门、环境卫生部门、政府派出机构、海事部门。
这些机关中,部分是直接依职权提起诉讼,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作为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部门,在海洋及海洋资源受到损害时,依照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1条及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的规定,代表国家向责任人追讨损失。部分是间接依职权提起诉讼,由于这些机构对环境保护承担职责,当海域受到污染时,他们必须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清除污染,由此而产生费用,又由于污染是排污者造成的,排污者有义务消除危险、排除妨碍,所以清污费用应该由排污者负担。行政机关主张清污费用,也是责成排污者承担排除妨碍责任,这类的案件最多。由检察院提起的两起诉讼是为了维护公共环境安全,保护公众利益而提起的。
广东省的检察院系统在实践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走在全国最前列,广州市各区检察院已经提起了5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东莞、南海、深圳等地的检察院也提起过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这些实践为全国推行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区伯打官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海珠广场自2006年起因地铁六号线施工而被围蔽。自围蔽后,海珠广场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附近的居民除了要忍受地铁施工带来的噪音和出行不便外,更是丧失了乘凉、休闲的绿地空间。经常在此活动的广州人区少坤于2011年9月14日向越秀区人民法院起诉广州市建委、市城管委、市林业和园林局,请求各被告立即要求相关部门组织撤离海珠广场东广场的围蔽及内部人员和财物,并对该广场恢复原状。
这一案件属于较为典型的环境公益诉讼,但是法院却以区少坤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具备原告诉讼主体资格为由,裁定对区少坤的起诉不予受理。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正在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给公益诉讼带来新希望,2011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次会议,对《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审议。此次的草案新增了一项条款,即: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民事诉讼法》中首次引入公益诉讼的概念。让我们期待着环境公益诉讼的春天尽快到来。
(注:作者系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益环境 篇4
中华环保联合会此举对于破解我国环境保护困局,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价值。
前不久, 中华环保联合会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诉上法庭, 要求法院判令吉林油田立即停止违法排污, 支付人民币6075万元用于恢复其污染的渗坑周边等地的生态环境, 并承担本案诉讼和执行而发生的合理费用。目前该案件已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正式进入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意味着,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原告的主体资格不再限于“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也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 这是我国公益诉讼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维护良好的环境, 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 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华环保联合会此举对于破解我国环境保护困局,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价值。目前, 在我国司法体制和环境治理体系中, 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司法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权中的作用也亟待加强。因此, 我们要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环境公益诉讼, 进一步确立适格主体范围, 使环境公益诉讼与行政监管、社会参与、经济调节相配合, 促进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
环境公益诉讼不但可以填补由于行政疆域的约束而造成的监管空白, 而且还是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途径。美国是最早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国家之一,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规定了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名义对包括美国政府、行政机关、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提起诉讼。《清洁水法》、《噪声控制法》等也规定了较为完整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德国于1960年确立了公益代表人制度, 由联邦最高检察官代表公众进行公益诉讼。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权益极易受到损害, 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践证明, 公众是各国环境保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允许人们对环境问题提起公益诉讼, 进一步促进政府、企事业单位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保护环境公益宣传标语 篇5
垃圾身上粘害虫,别让垃圾到处跑。
小小垃圾危害多,不仅伤人还伤景。
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家园。
变废为宝,点铁成金。
垃圾也有用,请别乱扔它。
节约身边的一点一滴,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保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小草睡觉,请勿打扰。
请保护一草一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是“白雪公主”,请勿弄脏我的衣服。
我是整洁的墙壁,请勿给我“化装”。
社区优美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为了小区的整洁,请勿带宠物到处大小便。
有了我——植物,家园才会更美丽。
为了家园更美,请勿摘花。
足下留情,春意更浓。
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成为人类的眼泪。
小草在生长,大家别打扰。
美丽的环境,离不开大家的维护。
你栽一棵树,我栽一棵树,我们共同为地球添绿。
节约一滴水,地球更美丽。
爱护环境,就是关爱生命。
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
带走生活垃圾,保护自然环境。
学校是我家,保护环境*大家。
保护环境,健康你我他。
不要践踏草坪。
校园是我家,卫生*大家。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请勿把垃圾扔入河内。
让我们用汗水换来洁净。
砍伐树木,害人害己。
保护水源,留下纯净。
种一棵树,就像给地球一份礼物。
让小鸟拥有一片蓝天。
不随地乱扔垃圾。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
疏忽一时,痛苦一世。
行动起来,让家园更美。
让美丽环境因我们而存在。
足下轻轻,手下留情。
让每一滴水都变得清澈透明,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长得茂盛。
让天空更蓝,让百花更艳,让新鲜的空气永留人间。
国家的发展,需要美好的环境。
让保护环境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请不要乱砍滥伐,让小鸟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家。
植树造林,防止城市沙漠化。
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纸屑远离我们的校园。
让金色的稀纪里蕴含着绿的可爱。
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美好家园建设=保护环境+自觉遵守。
您的良好习惯,是创造优美环境的保证。
被风吹,被雨打,请不要再伤害它。
请将废电池送入规定的电池箱。
让我们和小树共同成长。
小树小树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保护环境标语21、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花更艳,让我们的地球更美丽。
2、生命只有一次地球只有一个
3、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4、得到的不是永恒的拥有失去的将永不会再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5、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6、有花有草,不摘花草,无花无草,应栽花种草,破坏环境,岂不可惜。
7、倡环境保护之风,走持续发展之路
8、地球的命运掌握在人们的股掌之间,稍不留神,将会被毁灭。
9、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10、爱护绿色光荣,破坏绿色可耻。
1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12、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13、心系人类命运,营造生命绿洲——中国环保
14、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15、保护环境,人人戒烟。
16、完善环保制度,落实环保责任;
17、人类若不能与其它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18、共植万顷绿地,同撑一片蓝天
19、用好你的手,垃圾无处溜。
20、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21、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22、从自己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
23、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
24、每扔一片纸屑,你的心灵就多了块污点。
25、处处鸟语花香,生活充满阳光
26、有品质才有市场,有改善才有进步
27、请您足下绕一绕,草儿向您笑一笑。
28、绿树成荫,花香扑鼻——理想家园靠大家。
29、保护生态环境共健美好家园
30、少抽一支烟,多栽一棵树。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篇6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权;原告资格
一、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含义和标准
(一)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含义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指单位或个人在公益环境遭受损害或有遭受损害的危险时,可以合法启动环境公益司法救济程序的资格。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原告资格与原告地位不同,主要是取得时间上的差别,原告资格获得为受到具体侵害时起,而原告地位则是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标准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的确定标准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有所侧重。当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确定时首先应明确其是否符合环境公益诉讼的旨意或者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所追求的目标,其次考虑其他的利益因素。较之其他衡量因素,我们更应当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公民的环境权及保证环境公共利益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确定标准①。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提出是根据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特征。环境的整体性就像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只要对某一种资源或者某一区域内的环境造成损坏,那么整个环境都将遭到损坏,只要有污染行为的实施,公众潜在的环境利益无疑将会受到损害,无论这种损害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二、外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规定
(一)美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规定
1970年美国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最早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该法规定不管政府、行政机关、公司、企业法人、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中的任一主体做出有损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任何人均可按照该法的规定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此之后制定的《清洁水法》规定了公民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反欺骗政府法》中则增加了公司有权以美国政府的名义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对欺骗政府,索取钱财的人提起诉讼。”《密歇根环境保护法案》规定了检察官享有提起环境诉讼的权利。不仅如此《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中将检查官、受害人受害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作为原告对托拉斯实施的损害行为提起诉讼。纵观美国各种法律规定得知,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多为公民、组织和检察官。
(二)英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规定
当环境侵害纠纷日渐增多,而传统的法律滞后于新的环境侵害事实之后,英国便对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进行了相应修改,修改后的法律认可了受害者本人或检察官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例如,《污染控制法》规定“对于公害,任何人均可起诉”。《英国皇家检察官准则》规定,检察总长首要的职权是代表政府参与民事诉讼,如有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检察总长可以为了公共利益依职权启动司法程序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另外,检察总长在私人起诉中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私人具备起诉资格,私人自己进行诉讼,私人无起诉资格,检察总长帮其起诉②。
(三)德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规定
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德国采取最密切联系原则。个人或者组织应对所提起的诉讼与自己有利害关系负举证责任。德国《行政法院法》规定,联邦行政法院中的检察官,州高级行政法院及行政法院的公益代表(经授权)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可以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但检察官不能参与纪律惩戒及军事审判庭的案件。
(四)法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规定
2004年法国将环境权写进宪法。例如,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四百二十一条规定:“检察院作为主当事人进行诉讼或者作为从当事人参加诉讼。”第四百二十二条规定:“在法律有特别规定之情形,检察院依职权进行诉讼。”第四百二十三条规定:“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情形外,在事实妨害公共秩序时,检察院得为维护公共秩序进行诉讼。”这些法条规定了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除了检察机关,环保团体为了公共利益,保障特定公民的人身财产权益也可提起诉讼。由此可知,在法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也可以是社会团体及环境组织。
通过借鉴外国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我们发现目前在国际上检察机关是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主体,另外很多国家也规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亦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三、国内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完善
(一)公民个人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到环境的整体性,再加之环境侵权行为的公害性,那么环境侵权行为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只有有一个侵害环境某一因素的行为,整个环境都将受到影响。而环境会关系到每个公民现实的或将来的安危,因此每个公民都可以启动司法程序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另外,我们赋予公民和团体环境公共利益原告资格是各国环境法制环境权、环境正义和环境民主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当公民和团体的环境权得到尊重,法制的正义、公平和民主才得以实现。同时,我们应当规定直接受害人除为私益也可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为了避免滥诉导致司法机关诉讼成本的增加,我们应该在作出法律规定时对公民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给予适当的限制,比如原告提供侵权行为人导致环境损害的证据以及原告负有举证责任等。
(二)环保团体及环保机构
环境公益诉讼在举证方面比普通诉讼困难、复杂诉讼费用也高,并且对原告的专业知识要求严格,而公民相较于环保团体,力量弱小、能力有限,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体会放弃诉权,以至于公民环境权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而环保团体的人员专业、技术强硬、资金雄厚和社会影响力较大,且对环境公共利益较为关注。其被赋予原告资格,可帮助解决公民诉讼中遇到的麻烦,防止起诉“搭便车”行为,也更有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③。虽然环保团体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可以减少公民放弃诉权和個人起诉“搭便车”但侵权人往往是人、财、物各方面比较富余的大型企业,公民或是环保社团与其诉讼多半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而环保机关则不同,环保机关是国家机关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国家赋予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管理所辖区域环境状况的职权,对环境违法者行政责任的追究是依法可依的。
(三)检察机关
国家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确认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将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区分开来,并且以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维护。还有就是检察机关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其作为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主要职责,检察机关正确有效的运用法律是它的本质工作。因此,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理所应当的。国家赋予检察机关以诉权,主要针对特定的民事、行政案件,所提起的诉讼往往是原被告力量悬殊,这些案件一般是原告比较弱小而被告则不是人、财、力各方面都很强大的污染企业就是拥有权力的行政主体,弱小的原告及时是真正的受害者在搜集证据等方面也处于劣势官司也很难打赢,所以不得不放弃诉讼。国家赋予检察院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既可以强化检察院在诉讼中的监督权,又能为公共利益提供更好的司法保护。(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注解:
①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52
②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201-203.
③ 潘世钦,潘小江,石维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模式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参考文献:
[1] 韩广.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24.
[2]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201-203
[3] 常纪文.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法学,2007(5):103-112.]
[4] 常纪文.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法学,2007(5):103-112.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浅析 篇7
环境公益诉讼的建立健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制度与之相适应。其中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如何确定是整个工程中重大的一环。但是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将原告资格限定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之人”,这显然对环境民事侵害的受害人十分不利。因为他们所遭受的环境侵害多是“间接的”和“无形的”。并且由于环境问题公益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按照传统诉讼制度却不能有力地保护这种公益,其结果必然淡化人们维护公共利益的热情,同时也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积极性。因此,要保护环境公益,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诉讼主体,特别是放宽起诉主体的资格。
1 我国现行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现状
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对起诉资格的规定,都是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受到侵害时,而且必须有直接利害关系,才能有资格提起诉讼。就环境诉讼来讲,只有当环境污染与破坏已经造成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现实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才能据此提起环境诉讼。这种环境诉讼实际上是传统的行政或民事诉讼,从性质上来讲是环境私益诉讼。
我国诉讼法确立的原告资格条件正是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的。在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唯一明确公益诉讼的是针对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授权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除此之外,立法上没有关于公益诉讼的踪迹,无法对损害公益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原告资格采用“适格说”,即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种权能或地位在学理上称作“诉讼实施权”,具有该权能或地位的人才是“正当当事人”。
“直接利害关系”意味着原告必须是被侵害的实体性权利的享有者,且这种权利必须是原告“专属性”或“排他性”的享有。“利害关系人”理论主要从两个层面对环境诉讼原告资格进行了限制:首先,该理论所设定的利益保护框架是一个封闭式的体系,仅限于实体法所设定的范畴,即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必须是在现有法律所设定的利益保护框架内的;其次,法律预先设定了一个严格的、普适的利益代表判断标准,即只有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实体权利义务当事人才能构成诉的利益的恰当代表。这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无疑是重大的限制。
2 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公众是环境公害的直接受害者,对环境状况最了解、最敏感,是完善和实施环境法的根本动力来源。环境法学者也认为:“扩大和保障公民环境诉讼,是实行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基本途径”。
公众参与环境法实施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和保护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市民社会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民间环保组织改变了政府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方式,并对泛经济利益的现代化追求形成合理的牵制。在新近构建的环境利益维护机制中,环保社团或公众个人能以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而非利害关系人的身份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避免公权机关的懈怠或监管不力的现象,遏制经济利益的肆意蔓延。公众参与发挥的制衡机制,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在欧盟,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被认为是实行环境法治的根本途径。提高实际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常常与保证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诉讼公开原则的手段具有密切联系。发展欧盟层级上的公民诉讼,是实行环境民主的又一措施。
3 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可能进路
确定环境诉讼中原告的资格,是明确公众环境诉权的关键。但是,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主体和诉讼的受益主体是分散的、不确定的,谁能代表公众提起环境诉讼呢?在此试对以下人员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能性及相应制度的完善作一分析。
3.1 直接受害人
一般而言,直接受害人是最易提起诉讼之人,这与我国诉讼法规定也是不冲突的,因而对其提起诉讼的权源是不存在争议的。但是,这也可能存在其他的问题。直接受害人提起诉讼,首先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私益。但是由于环境侵权案件的特殊性,受害人人数多、范围广,何止几十、数百人。单个公民的起诉,在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其他的“搭便车”的受害人带来了补偿。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55条对代表人诉讼进行了规定,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更好地完善,是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2 一般社会公众
一般社会公众能否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为提高全民维护环境公益的积极性,任何公民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但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现状决定了环境诉讼的原告范围不应扩展至一般社会公众。应当说,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一个整体,一旦发生了环境污染,每个公民的健康权、财产权和享受优良环境的权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侵害或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公民都可以自己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为由提起诉讼,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对此都予以了承认。应当承认,我国现状决定了其适用可能会存在很大困难。但不应因噎废食,恰恰应当使其作为促进其他制度(如集团诉讼)予以确立和完善的动力。
3.3 环保团体
如何发挥环保团体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环保团体对环境问题的积极关切,再加上其往往能在科技与法律问题上提供专业知识,未来在公益诉讼上必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只是鉴于主观客观原因,我们的许多环保团体还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要求程序的设计合理,以达到立法的目的。
3.4 自然物
有学者指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应当扩展至自然物,例如环境破坏中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的动物也可以提起诉讼。对此我们持怀疑意见,因为动物应该首先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其次才能成为这里的原告。我们承认动物不同于一般的物,其是有生命的,其应当进行很好保护,尤其是稀缺的珍贵动物,但是不应将其作为法律主体来对待。否则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野生动物怎样提起诉讼,谁能代表它;其怎样进行诉讼问题;当一个动物与另一动物发生冲突时,能否认定侵权;人是否还有肉食的权利等等。尤其是在人的利益与动物保护发生冲突时,将面临最大的窘境。当珍稀濒危动物东北虎要吃人时,该保护东北虎还是保护人?我们是否可以因为保护一个物种的意义较之保护某一个人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因而就可以允许东北虎吃人呢?所以,我们不赞同将自然物作为提起环境诉讼的主体看待。
3.5 检察机关
国外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参加民事诉讼由大陆法系的法国开启先河,法国新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法律有专门规定的案件中,检察官作为主要当事人提起诉讼。美国法中也赋予了检察官在涉及联邦利益的案件时可以享有起诉权。检察官提起民事诉讼的理论依据在,检察机关的职责就是维护公益。应当说,环境诉讼的原告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污染企业和有巨大威慑力的行政主体,双方无论在资金、信息还是组织上都是无法比拟的。这时就非常需要一个国家机关为代表,以维护社会公益并与污染企业所抗衡。这时就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以诉权。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是国家利益的最佳代表,在环境公害泛滥的今天,检察机关也应当是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
4 结束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如何保护环境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现行诉讼法律制度对环境公益诉讼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原告资格的规定方面,而原告资格的设定直接关系公众诉讼权的行使问题,扩大提起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是保护环境这一艰巨工程的重要环节。原告的起诉是启动法院司法审查程序的前提,“没有原告便没有法官”。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仅靠环境立法是不能很好解决的,尚需其他法律制度与之相配套,以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摘要:环境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关心的事情。但是我国现行立法却对提起环境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不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而且会挫伤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诉讼主体,特别是放宽起诉主体的资格,本文试对该问题作一浅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诉讼,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参考文献
[1]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日]中村英郎.陈刚等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蔡守秋生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许娟.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确立及相关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1).
[7]齐树洁.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J].法学论坛,2007,(3).
[8]严厚福.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确立——扩大“合法权益”的范围还是确立自然物的原告资格[J].北大法律评论,2007,8(1).
完善政策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展 篇8
发展环境公益诉讼, 首先需要健全环境司法制度。
发达国家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起步较早, 相关政策和制度都比较成熟, 值得我国去借鉴和学习。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业内人士 介绍, 近年来江苏、贵州、云南等省法院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 审理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案件, 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从全国范围看, 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还不容乐观, 不少省份尚未实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零的突破。
发展环境公益诉讼, 首先需要健全环境司法制度。发达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建立在较为完善的环境司法基础上, 因此环境公益诉讼规则以赋予原告起诉资格为主。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建立在民事和行政环境诉讼不发达的基础上, 因此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规则。
其次,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发达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建立在较为规范的法治秩序基础上, 其主要任务是用诉讼手段解决具体法律条款的实施问题。而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 需要改变企业及社会公众环境守法意识薄弱、环境违法行为较为普遍的现实。因此, 公益诉讼需要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如严格的具有惩罚性的环境损害赔偿。据了解, 江苏省泰州市曾判决污染企业支付1.6亿余元, 以赔偿环境修复费用。业内人士指出, 现阶段, 急需涌现更多这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以提高企业的守法性。
同时, 还需扩大环保公众参与, 包括来自民间的参与和有关部门的参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以环保组织起诉为主, 其环保组织非常发达, 具有在法庭上抗衡大型企业乃至国家机关的实力。而我国的环保组织力量还很薄弱, 因此, 需要授权有影响力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乃至个人, 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
需要公益律师的参与
在环境诉讼中, 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污染者和侵害公益的违法者一般拥有着信息、资金和技术优势, 而原告由于获取信息的有限性且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则相对来说处于劣势地位, 不易收集证据。因此公益诉讼的专业性、诉讼双方实力的不对等以及诉讼的持久性更需要律师这一法律职业人的参与。能站在公共立场对社会不断提出问题的律师被称为公益律师。公益律师的参与使得公益诉讼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运作方面的影响大大增强, 公益律师的专业操作和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有利于实现通过公益诉讼影响未来的公共决策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 通过公益律师的参与和努力, 公益诉讼不仅可以实现权利的救济, 而且成为与政府和企业对话的契机和桥梁, 成为号召民众关注和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旗帜。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公益律师将成为建构与实践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中坚力量, 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法治进程、发展我国环保事业的精英。
还需向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经验
发达国家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起步较早, 相关政策和制度都比较成熟, 值得我国去借鉴和学习。
据了解, 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的涉及环境保护的联邦法律就都通过“公民诉讼”条款明文规定公民的诉讼资格。根据“公民诉讼”制度, 原则上利害关系人乃至任何人均可对违反法定或主管机关核定的污染防治义务的, 包括私人企业、美国政府或其他各级政府机关在内的污染源提起民事诉讼;以环保行政机关对非属其自由裁量范围的行为或义务的不作为为由, 对疏于行使其法定职权, 执行其法定义务的环保局长提起行政诉讼。
另外, 由于诉讼费用高昂, 美国为了减轻公众因提起诉讼而承担的经济压力, 鼓励公众运用公民诉讼这一法律武器, 在环境法规中, 对于公民诉讼费用的分担作了有利于原告的规定。美国《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固体废物处理法》等均规定, 法院如认为合适, 可将诉讼费用 (包括合理数额的律师费和专家作证费) 判给诉讼的任一方, 按照这项规定, 依惯例由原告承担的那一部分律师费和专家作证费等诉讼费用可能由被告分担合理部分。
谁来为环境公益诉讼付费 篇9
现阶段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无疑是一个新生儿, 贵阳、无锡、昆明是我国三个成立环保法庭的先者。然而这些环保法庭在成立之后所遭遇的共同尴尬就是无人来诉其原因除了学界热议的被告人身份的模糊之外还有经费和技术瓶颈的问题。环境污染和损害往往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才能进行检测和鉴定, 普通公民通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同时起诉者一般也难以承受高额取证费用, 环境公益诉讼还存在原告败诉的可能, 由谁负担诉讼的成本,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昆明环保法庭成立至今一共受理了22件环保案件, 其中涉及行政3件, 刑事12件, 民事7件, 这个数字远低于昆明中院其他审判庭的审案数量。长时间没有公益诉讼案件使得一开始设立法庭的光环变成了负担和尴尬。
2010年6月21日, 昆明环保局扮演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角色, 其向环保法庭递交的诉状为昆明环保法庭打破无人来诉的尴尬境地, 环保局状告其辖区内的两养猪公司污染地下水源, 致使附近一千多名居民出现饮用水危机。昆明市环保局在准备这次诉讼时, 委托一家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鉴定该区域被污染的地下水的水文走向, 当时鉴定机构提出的报价是33万元, 这笔巨款无疑使昆明环保局的环境公益诉讼不再轻松, 能否顺利的打赢官司收回巨款是需要反复斟酌的。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作为国家机关的环保局在诉讼中所承担的环保成本的压力, 如果换位成普通民众作为原告要想启动并打赢这场官司是何其的困难, 况且这只是一个关系较为简单, 诉讼困难不大的案件, 如果涉及怒江、金沙江这样的大江大河的环境污染公益诉讼, 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打一个环境公益官司, 费用动辄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元, 要让作为原告的公益诉讼组织或公民来承担, 显然不可能。庞大的诉讼成本, 正成为环保公益官司面临的桎梏。如果诉讼失败, 为了公共利益的起诉人就要承担败诉成本, 让勇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独自吞下苦果是与我们一直提倡的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的。资金的难题成为困扰环境公益诉讼梦魔。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是政府掏出一定数目的资金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救济基金”来降低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 为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人解决后顾之忧, 减轻起诉人为了公共利益以微薄之力出资打官司的巨大压力, 同时也鼓励更多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参与到环境公益诉讼的活动中来, 有助于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其次, 还应改革环境诉讼的负担机制, 观之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 也可以发现这方面的规定。如美国《清洁水法》规定, 法院如认为合适, 可将诉讼费用 (包括合理数额的律师费和专家作证费) 判给诉讼的任何一方, 以利于保护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的费用负担上实行有利于原告的原则, 即可授权法院对于胜诉或虽未完全胜诉但对公益促进有贡献的原告的合理的诉讼费用判由被告承担, 并且在必要的时候, 国家可对胜诉的原告进行适当的补偿。这一诉讼费用的分担机制, 既体现了公平合理原则, 也有利于达到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真正目的。我国应该改革诉讼费用负担机制, 在法律中规定对原告有利的诉讼费用分担原则, 如原告不需要预交诉讼费用, 原告胜诉后被告要负担其包括律师费用在内的诉讼成本。原告败诉时, 不承担对方的诉讼费用。
总之, 在当今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的前提下, 被寄予厚望的环境公益诉讼是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救济环境公益的重要法律手段, 切实的解决好环境公益诉讼中诉讼成本的负担问题是确保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这个新生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摘要:承载了社会各界希望和赞誉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要面对庞大的经费和技术瓶颈。环境污染和损害往往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才能进行检测、鉴定, 普通公民通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同时起诉者一般也难以承受高额取证费用, 环境公益诉讼还存在原告败诉的可能, 由谁负担诉讼的成本,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费用负担,救济基金
参考文献
[1]徐祥民田其云:《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1—182页
[2]张建伟董文涛王宇:《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载《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讨论年会文集》, 第56页
[3]何燕江朔:《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亟待与实践同步》, 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第11—13页
[4]张晓文:《我国环境权实现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资格探析 篇10
一、公民个人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
目前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主要是《民事诉讼法》、《环保法》, 但都没有赋予公民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而实践中在我国是有公民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的, 例如2012年贵阳市一巡河志愿者诉该市某防水胶厂案, 此案法院认定了该志愿者的原告主体资格。对于公民个人能否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问题, 我国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反对, 一些学者支持。支持者认为允许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能够更好的弥补行政机关环境执法的不足, 并且公民是环境利益的最终受益者, 并非与损害环境的结果毫无关系。因此公民个人理应是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启动主体。反对者则认为允许公民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会引起滥诉, 而我国司法资源不足, 法院负荷过重;并且公民个人的诉讼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不能承受复杂的环境公益诉讼的责任;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公民个人并不能代表公共利益, 公民个人总会有个人私利, 若允许其以公共利益名义起诉, 可能会背离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
笔者认为, 应当赋予公民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学者所提出的理由外, 还在于实际来说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完全分不开的, 尤其是环境利益方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最终损害的是每个公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 所以说允许公民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在保护公共利益同时, 公民为维护自身生存环境、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会更加注重诉讼的公正性。此外,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53条规定公民有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并且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依法为民众提供便利。而虽然没有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 但是明确了任何公民都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环境公益, 最终的目的还是解决我国日益严重恶化的环境, 还公众一片碧水蓝天。因此, 应当赋予公民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二、环保组织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
我国《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但是对此限定了条件, 包括“要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并且连续5年以上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在实践当中, 2013-2014年, 我国共有18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其中11件都是环保组织作为原告起诉的, 这表明环保组织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发挥的作用较其他主体更大。在我国, 对于环保组织的启动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争议不大。但也有学者提出还要对此予以一定的限制, 比如有学者提出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 必须至少有一名成员能提出其自身受损的证据。毫无疑问, 具有公益性的环保组织, 与公民个人相比在资金、专业人才与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环保组织的环境公益诉讼能力较强, 胜诉的可能性更大, 赋予环保组织环境公益诉讼启动资格, 更有利于实现保护环境的国家政策目标。
笔者认为, 虽然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后, 近两年我国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大大增多, 但是实际上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仅就法律所规定的能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组织的条件来说, 笔者认为就过于严厉。目前随着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笔者相信环保组织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据统计2013年我国生态环境类社会团体660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7000多个, 但是由于受到注册登记、自身建设等多方面的影响, 可能没有纳入民政部门的管理, 或是达不到在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要求而导致能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组织数量不多。为了鼓励更多的环保组织运用自身的优势, 积极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以尽早还公众一片碧水蓝天, 不受污染的土地, 以及健康的生态系统, 我国应该放宽对能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组织的条件限制, 例如允许在县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环保组织提起诉讼, 或允许并不仅仅从事环境保护, 但是环保是其成立的主要目标之一的公益组织提起诉讼等。除此之外还可从培育更多的环保组织, 放宽社会公益组织注册登记的条件要求方面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构建与发展。
三、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其职责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法院、军队以及社会团体和社会大众的行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目的在于维护公平正义以及法律的秩序与权威。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均没有规定检察机关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而在实践中, 在新《民事诉讼法》实施之前, 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有10多件, 而在新《民事诉讼法》之后, 检察机关则多是支持起诉。对于检察机关是否是环境公益诉讼适格的启动主体, 也是我国学界争议的热点, 赞同者与反对者皆有之。赞同者认为, 一方面检察机关的职能说明其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最佳也是最好的代表, 实践中不管我国还是国外都有检察机关进行公益诉讼的经验;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依靠侦查权及专业技术进行诉讼, 胜诉率大。反对者的理由则是:第一,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不符合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平等原则。第二, 检察机关越过环保部门直向人民法院起诉, 是一种越权行为。第三, 赋予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起诉权, 可能会导致检察机关权力的膨胀, 而权力如猛虎, 过多的权力更容易产生腐败, 反而不利于公共利益的保护。
笔者也同意部分反对者的理由, 认为检察机关不能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但是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是可以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的。理由在于:检察机关作为法定的监督机关, 有权对行政机关违法的行为或者是行政不作为进行主动地监督, 并且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监督方式。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资格, 是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的新的方式, 是法治国家权力监督应重视的以权力监督权力的题中之义;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资格, 也是检察权与审判权联合起来制约和监督行政权的体现, 不仅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 也是符合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最终目的的。
四、行政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
环境公益诉讼所涉及的行政机关主要是指政府环境职能部门和环境主管行政机关。相关行政机关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 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追究不法侵害环境、破坏生态者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都没有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环境公益诉讼起诉权, 只有一些地方法规对此有所规定。而实践中则有行政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多个案件, 例如塔斯曼海轮油污案。关于行政机关是否是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启动主体, 我国学者也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赞同者认为环保行政机关作为环境保护执法机关拥有专业的人员、专业的技术, 胜诉机率大。反对者反对的理由则主要有:第一, 行政机关利用其执法权力搜集证据, 在诉讼中显然会对被告不利, 不符合公平原则要求。第二, 可能会违背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处分原则, 导致公众质疑诉讼的公正性, 和公信力, 也可能会有人质疑这是否属于行政机关的不作为。第三, 行政机关本身担负着制止环境侵害, 追究违法责任的职责, 但现实中许多环境损害、生态破坏往往有一部分是由于行政机关违法与企业或其他部门串通或不作为造成的, 如果再赋予行政机关针对企业或个人起诉的权利, 可能会导致行政机关以诉讼的方式逃避责任。
笔者认为反对者反对行政机关成为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的理由不全是毫无道理的, 笔者也不赞同赋予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虽然在国内外都有行政机关代表公共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实践, 但是笔者认为, 任何一项制度的确立都要立足于国情。目前我国的国情是行政权力过大, 对行政权力约束不足, 并且虽然法律赋予了行政机关充分的行政权力, 但是现实中一方面行政机关往往懈怠于行使权力, 人浮于事, 遇事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去解决, 行政执法效果不能令公众满意;另一方面现实中存在着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与公司、企业结成利益联盟, 暗箱操作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环保行政机关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 积极主动并且有效率地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究环境违法行为者的责任, 对其进行监督与处罚。如果赋予了环保行政机关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无疑是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职责转嫁给了法院, 这不仅可能导致环保行政机关遇事就逃避自己的职责, 而通过起诉把难题丢给法院, 致使国家设立环保行政机关的意义不复存在, 而且可能滋生更多的行政腐败与司法腐败。从长远来看, 不仅不利于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 也不利于行政执法权的优化与建设。因此总的来说, 从长远看赋予环保行政机关启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是弊大于利的, 不宜赋予环保行政机关启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五、结语
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是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 响应国家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确定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启动主体是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首要问题。赋予公民个人、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权, 进一步放宽能够起诉的环保组织的条件限制, 有利于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资格问题是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重点问题, 也是首先需要由法律明确规定的。理论上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包括公民、环保组织、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公民个人有就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应放宽能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组织的条件限制;检察机关有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资格;一般行政机关没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首要问题,启动主体
参考文献
[1]沈寿文.环境公益诉讼行政机关原告资格之反思—基于宪法原理的分析[J].当代法学, 2013 (1) .
[2]张镝.公民个人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辨析[J].学术交流, 2013 (2) .
[3]宋宗宇, 郭金虎.扩展与限制: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确立[J].法学评论, 2013 (6) .
[4]张旭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三要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5 (4) .
[5]姜涛.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一个中国问题的思考[J].政法论坛, 2015 (6) .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 篇11
盡管我国已有部分环境公益诉讼的成功司法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相关制度,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只参见于各与环境诉讼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亟需建立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要在法律上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下几种方式可以略作参考:一是在宪法中明确公民环境权,肯定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二是由最高司法机关或其指定专门的机关进行司法解释,针对环境公益诉讼基本程序等方面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三是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项环保法律的修订,设立专门具体明确的环境公益诉讼条款;四是通过修改现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可适用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条款,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基础。
二、原告资格的适当放宽
(一)关于人民检察院和社会团体的起诉资格
传统诉讼法理论规定,适格原告必须是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也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但是由于环境侵害往往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广泛性,环境公益的损害不一定与某个个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法律应当赋予国家机关、有关组织、公民个人以环境公益诉权。
(二)关于公民个人的起诉资格
在明确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诉讼资格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把公民个人也包含在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之中,虽然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没有关于公民个人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修改,但我们在其他法律中也可以解读出此意。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该条规定虽确立了公众环境管理参与权,但并未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诉权,但应认为控告包含了诉权,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环境污染损害提起公益诉讼,这既是实现公民环境权的要求,更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宗旨。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既涉及对民事主体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又涉及对行政主体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一般限于民事主体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情形,被诉对象较宽泛。而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被诉对象是行政机关,对受案范围就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 2 条规定:公民、个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此条规定,公民如果想以行政机关作为诉讼对象,必须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为由。这样就使得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缺乏了可诉性,而抽象行政行为往往同公共利益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环境公益的影响也更大,如果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被诉行为之外,当然不利于保护环境公益。综合考量,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应主要限于行政机关根据“依法行政”原则不能直接干预的、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主体的行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在现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上,允许将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被诉对象。
四、举证责任的分配
(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民事诉讼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但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原告一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很难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较之原告距离证据近、易取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也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被告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予以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作出行政行为,应查明相关事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既要合理,又要合法。当原告起诉行政机关的行为损害环境公益或有关行政机关行政不作为时,行政机关就应举出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综合考量,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由被告即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对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有关程序或民事上的事实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原、被告分别承担。
五、诉讼费用的分担
我国目前诉讼费用缴付实行由原告方预付,判决生效后由败诉方承担的制度。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往往可能涉及数额惊人的损害赔偿,直接导致巨额的诉讼费用,加之,取证时可能涉及技术性较强的方法,所需成本费用就会很高,并且环境公益诉讼是原告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而提出的,因此如果由原告负担过高诉讼费用,就必然会挫伤其积极性,不利于对公益的维护。环境公益诉讼收取诉讼费用应该充分考虑其公益性的一面,不宜简单地参照其他诉讼的收费标准,更不能一味执行预付诉讼费用的法律规定。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我们可以把环境公益诉讼列入《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26条原告不预交案件受理费的范围中,或者至少可以允许其缓交。对于检察院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如果有必要承担一定诉讼费用的,由国库支付。如果是由社会组织或公民作为原告方而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方败诉的,可以不承担诉讼费用,其诉讼费用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合理转嫁:一是诉讼前参加诉讼费用保险;二是成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通过制定合理、统一标准,从每件胜诉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罚金中提留适当比例放入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可以接纳社会捐款。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在提起公益诉讼之前可以向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申请公益诉讼费用,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在接到申请后通过对申请的审查,认为提起的是环境公益诉讼,并有相应的事实和理由,就可酌情予以批准。
中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比较研究 篇12
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一)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现状
1. 法律现状
最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1]”最新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社会组织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下, 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有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新条款, 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 司法实践现状
环境信息公开不透明, 很多环境污染信息公众不能够及时明确地知悉, 不利于维护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 损害了公众权益。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因为搜集证据困难、诉讼渠道不畅通的原因, 大部分思想意识积极的公民个人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均因为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而不能够立案;因为法律规定不明确, 使得环保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 立案过程极其困难, 最终不了了之。这样在具体法律设置过程中就要借鉴美国较为完善的先例, 这对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 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现状
1. 法律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就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领域中的公民诉讼制度, 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普遍认为该制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法, 均是零星存在与各种法律法规中, 与我国不同的是, 美国主要的环境法律、判例法以及宪法中都有规定公民诉讼的内容。美国197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就对其作出了有关规定, 任何公民都能够以直接或间接受影响者和“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名义, 对企业或个人等民事主体提起诉讼;任何公民都能够对不遵守排放标准或环保局不履行职责的民事行为提起诉讼。[2]以此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便正式确立起来。
美国环境公益诉讼被叫做“公民诉讼”, 突出强调了公民在环境公益诉讼之中的重要性, 其内涵是公民依照法律, 能够对公司污染环境、违反法律规定的环境保护义务、主管部门没有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提出诉讼。[3]美国的公民诉讼诉讼主要针对政府机关和排污者, 其目的是为了使个人可以用保护环境的名义提起诉讼, 这样就令公民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均成为环境保护主体, 既保护了环境资源, 又使得环境法律能够更好地贯彻实施, 调动了全社会的环保积极性, 以此达到监督和强化政府职责履行情况、更好地实施环境法律法规的目的, 这被称作美国环境法的“核心元素”。这种制度很快便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一、有利于分散于各地区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更好地实施诉讼。第二、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具有广泛性,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政府和企业利用职权, 运用政治手段而放纵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并且疏忽其法定职责的行为。第三、公民可以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上自主的对其自身合法权益进行救济。第四、公民诉讼极大程度上促进美国立法的发展进程, 更好地保护了资源及环境。
2. 司法实践现状
在司法实践上, 美国遵循判例法, 公民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逐步扩张与其法律制度发展进程相匹配, 美国法院最开始遵循的是“法律权利原则”, 即首先必须要原告主体自身能够证明其合法权益已经或者正在受到侵害, 不然便不具备起诉资格。法院现在遵循“事实损害原则”, 原告主体只需证明其受到经济上或非经济上的“事实损害”就能够提起诉讼。[4]说明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由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污染环境行为提起诉讼, 并且不需要原告主体对该污染损害事实作出任何法律规定的利害关系证明。可见, 在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中, 原告主体可以是任何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
环保团体作为诉讼主体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也是美国公民诉讼中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公民个人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相比有其特殊性, 法律规定环保团体可代表其有起诉资格的成员提起诉讼, 但其诉求内容必须与团体成立的宗旨和目的是相关的, 该诉求设计到团体成员自身利益时, 个人可以选择是否参加诉讼。[5]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联邦有关环境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都有明文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法定权利, 放宽了原告主体起诉的条件。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弊端
(一) 原告主体资格范围限制
原告主体资格的限制阻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仅仅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作为原告主体之一的环保组织的起诉资格作了规定, 为了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做的就要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告主体资格进行扩张, 制定比较严格的标准, 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具体原告主体资格的实施设置程序, 规定明确的起诉条件, 明确法院管辖权限, 确保该制度被较好实施。
(二) 法律规定不完善
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较成熟的美国相对比, 我国环境法仅仅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了初步设想和构建, 但是并没有对诉讼主体、诉讼行为、诉讼程序等作具体规定, 法律规定范围狭窄, 而且规定的笼统、过于原则, 不够具体细化, 也不够明确, 在司法实践中也很难具体履行, 因此要以法律形式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设置程序, 明确细化法律规定, 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三) 司法实践执行困难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规定不完善, 没有规定起诉、受理、审理上的具体法律程序设置;环境信息公开不力;取证困难;诉讼渠道不畅通;法律机制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均不能够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司法实践中执行困难, 公众会遇到很多, 例如没有起诉资格、诉讼管辖权不明、案件审理困难、原告主体诉讼资金不足等原因直接导致公益诉讼难以执行, 环境污染无人维护的可怕状态。
三、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一) 扩大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告主体资格规定范围过于狭窄。首先, 法律仅仅限定诉讼主体为社会团体和组织, 而且没有明确具体到何种机关和组织, 那么, 国家行政管理机关能否以民事主体的身份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值得确定, 国家检察机关这一主体, 是否可以对环境侵权案件主动提起诉讼等等, 这些都是司法实践中会出现的很大争议点, 这种情况下, 就应对这种国家权力机关的环境公益诉讼进行具体设置, 该方面法律的执行情况是否良好, 会很大程度上决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情况。现行环境法规定的环保机关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但其执行程序设置还需要具体细化完善。社会团体保护公共利益是自发和主动的, 其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 用法律条文形式对其权力进行具体设置, 可以极大程度上节约诉讼资源, 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其次, 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应有权为保护个人利益提起公益诉讼。法律并没有规定公民个人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情形。公民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环境污染对公民自身有直接利害关系, 这就使得公民对环境公益有着很高的的敏感性和热情, 亟待用法律来确定公民的诉讼主体资格。
(二) 明确和细化法律条款
环境法上规定的环境公益诉讼过于原则, 亟待法律作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包括起诉、受理、审理上的具体法律程序设置。还需要用法律解释明确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与集体利益在内涵和外延的区别;区分公益诉讼、非公益诉讼和政府行为的区别;[6]关于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问题、何种污染环境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提起诉讼、公益诉讼的被告如何承担其责任等问题需要尽快颁布法律法规来明确;公益诉讼适用审判程序类型、预防滥用诉讼行为、取证等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议, 需要进一步具体确定。
(三) 完善受案范围及管辖法院
环境法没有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因此, 对此类案件的法院管辖范围是应以直接损害还是间接损害确定, 法院设置诉讼程序类型, 直接关系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应用立法方式明确法院的管辖范围和程序, 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由于我国处在环境公益诉讼的探索起步阶段, 对各人员要求都较高, 此类案件案情以及涉案人员的情况都复杂、取证困难、涉案金额大, 需要一定规模和能力的管辖法院, 建议管辖法院级别最低应为中级人民法院。完善法院的受案范围和管辖权标志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和司法方面更好协调。
(四) 是否适用调解原则
法院处理案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协调, 这样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运用协调手段解决原被告矛盾, 处理结果却与公众所期待产生社会效果有落差。民事诉讼与公益诉讼的不同在于所保护的客体是个人私利还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7]公共环境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共利益, 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若是绝大多数的调解结果相当于让原告当事人放弃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就是有失公平的, 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旧需要法律对此进行规定说明和组织协调。
(五) 设立公益诉讼前置程序
任何组织和个人应该对已经或可能遭受的环境污染损害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同样, 这种规定如果法律实施不够理想有导致权力被滥用的可能。诉讼旨在最大程度上清除和预防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非法侵害, 如果能够在诉讼之前达到了这个目的, 就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美国环境公民诉讼规定了诉讼前置程序, 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60天前应告知有关环境执法机关和程序。我国可借鉴美国, 设置60日诉前告知前置程序, 给予环境污染者规定法定期限, 超过期限没有停止环境侵害或和原告达成和解再提起诉讼。但在环境执法部门已经对污染者采取措施纠正其行为, 或者原被告双方已经达成和解就不能提起诉讼。法律设置这种诉讼前置程序, 规定一定的法定期限, 无需提起诉讼就可以达到包胡工以环境的目标, 是司法的一大进步。
(六) 建立司法援助机制
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往往诉讼时期长、诉讼投入大, 若不能得到相等的补偿, 会严重打击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的积极性。公众在寻求司法救济往往遇到的两大阻碍是缺少相应专业知识和经济困难。因此, 对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司法援助会激发公众参与执法与监督的积极性。
1. 专业知识援助
环境公益诉讼要求极大地专业性, 来公民个人提起该诉讼是一大挑战。美国的一些环保基金会帮助聘请公益律师援助环境公益诉讼, 减轻了民众面对巨额律师费的顾虑。我国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是环境公益诉讼法律援助机制创制平台。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法律援助事项进行补充, 由此, 法律援助可以扩展到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援助。
2. 经济援助
美国有很多受政府、企业资金援助的公益性法律机构, 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 典型代表是“公私共分罚款之诉”。[8]胜诉原告可以获得一定物质奖励。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援助制度, 相应减免原告的公益诉讼费用, 对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和胜诉案件的原告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金额, 原告诉讼费、奖金、被告赔偿金由被告承担。政府鼓励企业、组织等援助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还可以试行民事侵权诉讼制度中的“双倍赔偿”规定这一激励机制。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经济援助有待突破, 鼓励民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 推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媛.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3.
[2]薛艳华.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J].科技与法律, 2012 (6) .
[3]宫静.中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 2011:35.
[4]徐陈军.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3.
[5]张颖.论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中的原告资格[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6]张树兴.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A].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 (年会) [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2013 (6) :04.
[7]李亚琪.浅析新民诉法中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14 (1) .
【公益环境】推荐阅读:
环境公益诉讼08-30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07-15
环境公益诉讼破冰06-08
环境公益诉讼相关问题06-20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11-04
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07-28
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12-09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12-19
环境的公益广告语10-03
保护环境公益广告语(双语)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