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特点

2024-08-18

节目特点(共11篇)

节目特点 篇1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该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呈现最质朴的新闻。

一、《新闻1+1》标题特点

《新闻1+1》有着很强烈的标题特点和标题风格,其标题并非随意而设,而是有目的、有深度的。它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内容肤浅、机械地介绍节目内容,而是抓住新闻事件潜藏的“根”,提出质疑或发出感叹。《新闻1+1》的标题成为构成栏目风格的一大闪光点,对节目呈现的效果和节目的渲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新闻1+1》的标题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整体性

《新闻1+1》的标题风格和特点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新闻1+1》每一期的节目标题,都是围绕着该期节目的内容来设置。在形式上,每一期都不是单独地存在,每期之间也都体现了期与期标题的连贯和统一,以此体现出标题的整体性的特点。

(二)一贯性

《新闻1+1》的标题向来以犀利著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标题风格并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丝毫的懈怠和随意,而是坚持了它一贯的犀利,直指要害。这种坚持不懈,正体现出了《新闻1+1》一贯性的标题特点。

(三)规范性

虽然《新闻1+1》的标题设置很有特点,但并不是任意的、随意的多样化和多元素化,而是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其规范性不仅仅只体现在节目内容的规范性上,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体现出了规范性的特点。

(四)风格化

一个节目的风格离不开节目的形式和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过程中,会对新闻事件提出一些犀利、直击要害的问题,这样的主持风格也相应地反映到了标题上,二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节目风格。因此,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标题的设置有影响。

二、《新闻1+1》标题构成特点

《新闻1+1》标题鲜明的特点,构成了这个节目独树一帜的节目风格,在上面提到的规范性的标题特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标题并不是随意列置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分类和规范。根据《新闻1+1》标题的类型,我们将其分为四类:疑问、感叹、重复和引用。

(一)疑问

疑问的标题构造是《新闻1+1》节目标题设置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根据《新闻1+1》官网往期节目的资料分析发现,在2015年一整年中,一共有233期节目。其中,带有反问的标题就有89处,占比38.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疑问句、反问句这样的句式在标题的构造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这样的比重与其节目的风格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有着很大的联系。

疑问在2015年的众多期节目中都有出现,比如:

《新闻1+1》谁砸了检查站?为什么?(2015.12.07)

《新闻1+1》“最牛”违建为何不断出现?(2015.11.23)

标题从节目内容出发,引起观众对于问题的好奇心,从而解疑答惑,并在节目中对问题的进行思考和探讨,对表达节目效果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感叹

除了用问号来表达新闻事件的质问疑问之外,当然还有直抒胸臆的感叹号。在2010年的231期《新闻1+1》节目中,有175期节目的标题运用了感叹句。其占比例约为40.4%。可见,感叹句在《新闻1+1》的标题中也占据着不小的比例。

感叹在节目标题中也有很多体现:

《新闻1+1》公务员考试,热!(2010.12.06)

《新闻1+1》又是一个“神医”!(2010.12.30)

标题感叹句的运用,同样成为《新闻1+1》独特风格组成的重要的部分,不仅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引人深思,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警醒。

(三)重复

《新闻1+1》标目的重复引人注目,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的客观,将犀利的问题抛出,观众看到标题自然会在其中作出选择或引发思考。对于节目的整体风格和节目内容的传达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表现为一种字面上的重复,让观众感受得到这是对于一件事件的连续性的报道和评述,具有连贯性。比如《新闻1+1》20150814的标题“天津:‘危险’的爆炸!”和《新闻1+1》20150817的标题“天津:‘危险’的爆炸!”

第二,语言形式上的两种选择,引人思考,如《新闻1+1》20150202的标题“单独二孩:想生,能生,敢生!”和《新闻1+1》20150106的标题“熊市,牛市……‘老鼠市’?”

重复的标题构成方式,对于节目标题的设置和节目内容的传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引用

在《新闻1+1》的题目设置中,不难发现,对于很多流行词语、诗文、网络用语进行了多样化的引用,使得标题多元化,元素丰富。很多引用语和日常用语的巧妙结合,大大加深了表达效果,意味深长。例如:

《新闻1+1》中东呼吸综合征,有“治”了?(2015.06.16)

《新闻1+1》小心专坑中国人的韩国“黑中介”!(2015.05.27)

三、结语

《新闻1+1》标题标新立异的设置和其独特的节目风格,不仅烘托了节目内容渲染了节目氛围,而且其标题已经成为构成节目风格的一部分。《新闻1+1》是一档新闻节目,标题作为其中一部分,一直坚持着独特的节目风格。从其标题精妙的构造和种种带有心意的引用,可以看出长久以来《新闻1+1》的心意所在,诚意所在。

参考文献

[1]黄自昌.新闻1+1的标题追求[J].电视研究,2011(12):55-57.

[2]文硕.新闻1+1的节目特色及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68-69.

节目特点 篇2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电视服务类节目已然成为电视观众的“新宠”。由于其自身的大众化和实用性,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服务类节目的稳定或不稳定受众。其实,我国的电视服务类节目渊源已久,中央电视台最早的两个电视栏目之一——1979年推出的《为您服务》就是服务类节目,它以关注百姓生活为宗旨,将帮助和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主要内容。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服务类节目形式更加成熟,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生活服务频道,推动着服务类节目向更加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节目主持人作为影响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群体的各方面素质、特点等直接决定了一类节目的风格特点和发展方向。

语言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要传播手段之一,也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主要信息载体。无论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含义,它对于电视节目的成型、定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视服务类节目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针对节目内容的生活化和节目受众的大众化,普遍具有生活化、通俗易懂、突出个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大型服务类节目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口语生活化

口语生活化是电视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一大特点。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相比,服务类节目的风格比新闻类节目更轻松,比社教类节目更通俗,比综艺类节目更舒缓。这就要求节目要有中肯的定位,贴切的风格。服务类节目以广大的普通群众为主,节目内容也都是会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或小细节等,这就要求节目的整体风格要与节目内容相符,主持人要与受众融为一体。将生活中的口语应用到节目的语言中来就是一种很好的作法。例如CCTV-7的《每日农经》栏目以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和产业为主要内容,它面向的受众主要是农民或与农业有关的人士,所以他的语言风格不仅生活化,而且比较随意。在介绍“韩多小鱼饼”的节目中,解说提到小鱼饼美味的关键在于面粉的与众不同,然后在店里,出境女主持人说“您说这不就是一小鱼饼么,这面能有什么讲究啊?”然后就对店主说:“老板,给我来斤面,噢不是,给我来两个小鱼饼。”这样的语言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带有地方口音的或说错的,但是它不但没有成为节目中的纰漏,反而使节目锦上添花。观众听了这样的语言之后都会感到轻松、幽默,然后会心一笑。所以,节目中生活化的口语会让节目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是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要求。

表意浅显,通俗易懂

在服务类节目当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都具有表意浅显,通俗易懂的特点。服务类节目面对广大老百姓,其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男女老少都囊括在内,这就要求节目将受众定位在中等知识层面甚至偏下,这样才不会出现观众面对电视却不知所云的现象,使信息传播绝对有效。服务类节目的主要内容都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建议,解决生活中的隐忧的,它的目的虽然是“服务”,可是在观众收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教育”的作用在里面,节目中常常需要给观众解释一些科学道理,那么主持人如何表达才能让观众理解、消化这些科学的、专业的知识,就成为节目主持人必修的课程之一。以央视经济生活频道《为您服务》栏目制作的《美食走四方》系列节目为例,主持人李晓东给观众介绍洋葱的营养价值,“洋葱,富含维生素C和尼克酸,能促进表皮细胞对血液中氧的吸收,有利于细胞间质形成并增强细胞的再生能力,使皮肤保持洁白、丰满、光洁”。在这一表述中,如果没有后面“使皮肤保持洁白、丰满、光洁”这一部分,那么大多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观众从前面的一串专业术语中只能大概地了解到“洋葱有利于细胞”这一信息,但是不会得出有关具体食用效果的信息,后面的“使皮肤保持洁白、丰满、光洁”使观众接收信息更加明朗,直接得到“洋葱有利于美白润肤”这一最有效的信息。主持人这样表达既忠于专业知识,又做到了简明说理,最高效地传播了信息。所以,既要表意精当,又要简单浅显,这才是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的关键所在。

轻松自然,突出个性

个性化是节目主持人这一群体的普遍要求。央视主持人毕福剑说“一个主持人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把他们的特色控制在可以播出的范围内,然后发挥到极致。” 语言表达是主持人赖以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主持人风格的一个组成要素。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越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在服务类节目中,节目主持人的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服务类节目中,主持人担当的是“服务员”的角色,如何让这一节目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除了节目内容新奇精彩、标新立异外,“服务员”的个人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就成了提高节目资本的关键。突出主持人的个性,并不是要主持人刻意地另辟蹊径,剑走偏锋,而是应该在镜头前面将自身的性格修养和外形体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扬长避短的情况下发挥到极致,使这些独特的素质成为自己的“标签”和“专利”。著名主持人刘仪伟凭借央视的《天天饮食》一举成名,同时也引来了争议不断,争议的源头就在于他不标准的普通话和带有浓厚表演色彩的主持风格。“各位好,欢迎你们又在这里等着我给大家做饭„„”,这是刘仪伟早些时候的《天天饮食》的开场白。这样的开场白,不只带有南方口音,而且一改主持人对于观众的恭敬,反而无形中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猫是一种很好的宠物„„今天我们吃的不是猫,是猫耳朵„„猫耳朵难道不是猫么?不是的,而是北方的一种面点,叫猫耳朵„„”这一段表述乍一听起来有些繁杂,而且有效信息很少,只有“今天要做的是猫耳朵”这一信息,可正是主持人的这么多“废话”,才让这几分钟的烹饪时间成了观众既学到知识有放松自己的休闲时刻。如今,这些起初的小缺点已经成了刘仪伟的个性标签,调调侃侃、杂七杂八,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相得益彰,就是它作为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而且受到广泛的欢迎。在服务节目当中,主持人就是要把自己的个人特点和节目风格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打造出新颖、自然、亲切的为受众服务的节目。

针对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主持人应该培养自身相应的能力,以满足服务类节目自身和节目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

为了达到语言上的轻松随意、精当自如,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拘泥于专业的理论、要求等,多深入到生活中学习研究人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普通人”的一面,收放自如。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既扮演电视传媒“教育者”的角色,又要兼顾“服务者”的角色,为了将它们合二为一,主持人就要在生活化的口语上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语言既准确、又随意,不会让观众产生严肃、疏离之感。

节目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主持人不能用过于专业、严谨的语言去传播交流,浅显、通俗的语言才是受众欢迎的表达方式。如何将专业、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日常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服务类节目主持人面对的一个专业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主持人就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便于自己理解在节目中出现的专业的问题、术语等。只有理解、明白了这些问题,主持人才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这些高深的科学道理“翻译”给观众。

个性化是主持人群体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怎样主持才能符合节目的风格,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彰显自己的主持特色,而又免于流俗。这要求主持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明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之处,将自身标新立异的地方展示出来,形成自己的独到的风格。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品牌”“打亮”,使自己“无人能替”。

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编辑特点探讨 篇3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编辑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节目的类型要求也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专题节目的出现极大地符合了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发展要求,所以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编制的特点,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来调整编制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

1、电视专题节目选题要点

思想性原则是电视专题节目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电视专题片在反映客观事实时,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的渗透,可以直接或间接表达创作者对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主张,所以选题的思想性是成就其节目品质和影响力的關键,这也是所有电视专题片选题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另外,现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市场性原则等也是电视专题节目选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2、电视专题节目灵活性编辑制作的特点

2.1电视专题节目在形式上非常丰富。在制作的题材上包含了政治、经济、农业、军事等各个方面,体裁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物、纪实、以及叙事等,根据其节目类型的丰富性特点,使得文体的特性更加的丰富,所以在编辑制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灵活性的特点,其可以使电视节目富有生命力,是丰富节目内容的源泉。

2.2电视专题节目在结构上非常复杂。如果节目骨架构建的好,就会使整个节目给人一种妙趣横生的感觉,所以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要坚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而且要埋设好伏笔,提高人们观看的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2.3电视节目在内容上非常广泛。在对专题的内容进行选择以及表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灵活性的原则,既可以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可以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但是必须要保证事件的充足,不可以有雷同的现象发生,在保持朴实效果的同时,还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有所升华。

2.4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非常多样。其中包括纪实内容、主持人、串联词以及人物访谈等,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对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陈述,在保证事件真实的同时,更要达到打动观众的目的,要把一些突出性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之上对要素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形成陪衬和烘托的效果,可以从多个视角对事件的开头、发展、结尾进行全面的反映,可以让观众明了事件的原委,使得新闻的现实性特征得以体现。

2.5电视节目镜头的类型多样。在选取节目的镜头时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来源于镜头,所以必须保证镜头类型的丰富多样,比如同对镜头的推、拉、移、遥,实现对远近景物的特写,然后把一些错综复杂的画面进行整合,增强电视节目的画面感与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在展现节目内容时,保证画面的全面是一方面,另一方方面也要体现出作者的意图所在,使得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情感。

另外,一些比较重要的关键镜头,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在节目编制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要根据专题所要表大的主体,灵活地转变节目制作的形式。

3、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编辑的限制性特点

在制作电视专题节目时,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就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科学纲领,也是在创作节目时要遵循的方向,因为其是属于新闻性质的,所以在创作上就会有一定的限制。首先,电视专题节目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遵循真实、可观、全面的原则,因为一个新闻的事实具有很多个侧面,所以在编制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不要把个人的主观色彩加入其中。同时在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是客观准确的,要以党和人民的立场为主要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新闻专题编制观念,保证专题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客观、全面的,而且要想保证电视节目的制作是成功的,在制作的过程总还要运用科学的唯物之一价值观。对于新闻角度的选择应做到各类关系的正确处理,即客观事实客体与主体关系、本质与现象关系。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编辑不应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应良好杜绝绝对化与片面化的操作,进而营造良好的电视节目制播效果。

4、电视专题节目现代化编辑制作特点

近年来,电视专题节目编辑制作手段飞速发展,以往主体采用的编辑机对编模式具有较低的工作效率,主体形式相对简单,没有体现生动传神的特技效果。就此,大众对电视专题节目的编辑制作标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制作人员则不仅需要其掌握良好的节目制作规律,同时还应学习丰富的计算机实践技术,学会熟练应用节目编辑制作软件,令音频、视频、特技与字幕良好的融为一体,良好兼顾解说、图像、字幕、动画、音乐、图表内容的科学统筹编制安排,同时还应提前创作出切实可行的电视专题节目制作方案,进而循序渐进的逐步实施,营造良好的现代化编辑制作效果。

5、电视专题节目后期制作要点

一般来说,镜头组接、特效制作、后期声音制作,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三个大的方面,是影视后期制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镜头的编排及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强化主题,合理运用景别,迎合观众思维,始终把强化主题放在第一位,对各种镜头采用合理的顺序进行编排这样才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次,镜头的组接一定要合情合理,在镜头组接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处理,努力去迎合观众的思维方式,一定要遵循影视表现手法的基本规律。

6、结语

总之,基于电视专题节目的灵活性、限制性、现代化制作编辑特点,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创作策略,秉承人性化、客观性、实事求是原则,体现节目多元化、丰富性、数字化内涵,才能真正提升节目制作编辑水平,营造良好的制播效果,并令其真正吸引受众,满足其丰富信息获取需求。

参考文献

[1]薛文娟.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要点分析[J].科技传播,2014(09)

[2]徐海英.关于电视专题节目编辑及策划的若干思考[J].电子制作,2013(18).

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特点 篇4

一﹑娱乐节目现状

当前, 电视娱乐节目还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主持人的素质不高、在节目中使用的语言过于偏激等, 这些问题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好的影响。

首先, 娱乐节目过度世俗化、市井化甚至盲目地追求人际化。我国很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在语言使用上不讲究风雅, 其用词犀利, 完全不顾形象。很多节目样式雷同, 主要模式都是邀请各类明星参加, 盲目追求人际化。

其次, 娱乐变“愚乐”。娱乐节目应该给观众带来欢乐, 而不是一味的不顾形象地创造“愚乐”。为了追求快感而失去人文内涵并不是娱乐节目出现的初衷,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娱乐节目的变相发展。很多娱乐节目除了逗人欢笑外剩下的就是庸俗。有的娱乐节目频繁地打广告使得节目更加商业化。我们认为, 无论何种节目都应该存在教育功能, 因此节目中出现的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然而, 事实却相反, 除了一些公益性的节目还存有文化以及教育功能外, 娱乐节目完全就是以乐为主, 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节目中主持人的相互讽刺、出言不逊极大地影响了广播电视台的形象。

二﹑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和特点

(一) 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1. 媒介角色。

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介人物,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增强传播效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主持人在传播中对于一些显性内容的把握和控制是确保主持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媒体形象的关键。

2. 表现角色。

对于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而言, 不能把其生活中的状态带到节目当中去, 而是应该依据节目内容以及观众的需求选择呈现给观众一个角色。在呈现这个角色时, 主持人需要进行筛选, 而这个筛选的过程就包含了表演的因素。在一定的情境当中, 主持人能够根据规定情境的不同进行角色转变。例如, 湖南卫视《百变大咖秀》的谢娜、《天天向上》的欧弟, 他们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根据节目的需要进行不同角色扮演来“捧人逗笑”, 而何炅和汪涵在节目中则是作为“领导者”或者“救场者”出现。

3. 商业角色。

娱乐节目和其他节目一个不同点就是其带有的商业特色。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掺入广告宣传, 为商家宣传是其他节目所不能比拟的。目前, 电视节目要实现长期发展就要依靠广告, 只有好的栏目才会带来广告, 有了大量广告才能支撑电视台的发展。娱乐节目主持人在驾驭节目的同时还必须具有驾驭广告宣传的能力。懂得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不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是娱乐节目主持人办好商业角色的必备技巧。

(二) 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特点

1. 文化特色。

公众节目的主持人, 是传播文化的媒介, 其扮演着文化传播的角色。广播电视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 是当前最流行、最时尚的传播途径。而作为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的一言一行在传播文化中起着承载的作用。人们通过主持人的言语获知文化信息和挖掘其中的文化知识内涵。作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 应该拥有丰富的文化和阅历, 才能应对各种问题。同时, 主持人还应该对自己的语言以及素质加以培养, 因为这些都会在主持过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从而对观众产生影响。主持人宣扬文化的同时也体现着文化, 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 积极提高自身的各类素质和文化素养。

2. 气氛的带动者。

娱乐节目主持人必须把握好节目的氛围。有的游戏类节目中, 为了让嘉宾体会游戏的乐趣, 主持人不仅要身体力行, 还要懂得用言语来制造气氛使游戏参与者融入紧张﹑欢乐的气氛中。因此, 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同时还是气氛的带动者。广西电视台的娱乐节目《综艺最前线》是立足于时尚资讯、生活小常识以及明星访谈等的一档节目, 其中最为火爆的部分就是其新鲜、动感的时尚内容, 在主持人生动的主持下让观众感受时尚生活的乐趣。

3. 与观众密切互动。

娱乐节目的主体是主持人和观众, 主持人是传播的代表, 而观众则是信息接受者。很多娱乐节目改变了以前的传播模式, 信息的 (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3页) 传播者和接受者已经没有以往那么鲜明。娱乐节目中, 不仅众多的明星有一些真人秀, 而且还有一些由观众充当评委的节目, 这种娱乐性节目使得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主持人和观众地位的平等, 这样就更加深受观众的喜爱, 从而促进节目的发展。

4. 风格特色。

风格化角色特点主要体现在主持人主持节目时个人体验的表现, 以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 毕福剑的幽默型、倪萍的情感型等。像海派清口周立波, 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深受观众欢迎。主持人在节目中不仅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 还要在和节目和谐发展下发挥特长, 体现自身特色。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 主持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主持人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洞察力, 同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了解社会动态, 探索新的领域, 以此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不过, 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也存在不足。例如, 江苏台某个相亲节目中, 有一位嘉宾说:宁愿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想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尽管不是由主持人提出, 但是其言论代表节目的格调, 以这样的话语公开给观众看也必然带来不良影响, 希望主持人能在节目中积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严格规范自身的定位。

三、结语

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特点是多样的, 根据节目的需求, 主持人的角色能够迅速进行转换。合理的定位主持人的角色, 不仅可以稳固主持人的个人形象, 形成节目风格, 还是娱乐节目获取更多受众、提高栏目收视率的一个有效措施。

摘要: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众多, 且广受观众喜爱。优秀的主持人是形成优质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其素养以及在角色地位应该清晰, 这样才能保证娱乐节目的意义。本文以电视台的一些娱乐节目为例, 分析如何突出主持人的角色特点, 培养主持人良好的素养, 积极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关键词: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特点

参考文献

[1]刘艳玲.书写“娱乐”的精彩——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

[2]李金宝.新闻主播综艺娱乐转型之惑——以孟非、邱启明等新闻主播综艺娱乐转型为例[J].现代视听, 2012 (9) .

[3]何莹莹.娱乐还是“愚乐”——浅析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如何走出媚俗[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7) .

节目特点 篇5

“脱口秀”(talk show)即电视谈话节目,最早源自美国,起初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评论,后来出现了不谈政治、轻松聊天的娱乐型“脱口秀”节目。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将脱口秀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壹周立波秀》最初是由凤凰卫视打造的一档春节特别系列节目,它主要借鉴于美国著名脱口秀栏目《深夜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以海派清口的独特表演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和调侃,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生活。节目一经播出便占据同时段收视冠军,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甚至高达6.63%,雄踞上海地区收视第一名。其中,《立波梦话》板块则以播报新闻的方式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或话题进行讽刺性的夸张表现,节目以诙谐的娱乐化表达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尖锐辛辣的讽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一、《壹周立波秀》优势分析

1、独特的节目形式

在《壹周立波秀》之前,国内的脱口秀节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严肃正式的风格。有主持人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严肃讨论的政治类节目,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有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访谈的访谈类节目。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还有一种则是以娱乐搞笑方式呈现的娱乐类节目。如《天天向上》、《康熙来了》等。但是,在《壹周立波秀》出现前,没有一档类似于美国《深夜秀》这样的以娱乐方式呈现新闻、能够笑谈时事政治的脱口秀节目。在节目中,作为海派清口相声传人的周立波,将清口相声的形式融合到脱口秀当中,以他特有的方式对现实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进行了独具“周氏”风格的讽刺与调侃。

2、娱乐化的节目内容

《壹周立波秀》一经播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除了周立波本身的知名度和热衷于言论炒作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立波在节目中对新闻信息的娱乐化解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心理情感需求。

作为一档春节期间播出的特别系列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节目内容本身的定位也是以娱乐为主。因此,节目内容呈现的都是以取乐观众为目标。节目内容主要针对时下热点的社会话题,既涉及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性新闻,也有很多茶余饭后的娱乐性新闻。面对各种不同内容的严肃新闻题材,节目一律是以娱乐的形式对内容进行软化处理。虽然节目呈现的方式为娱乐化,但效果却不仅不显得肤浅化,反而有耐人寻味之感。这就缘自于周立波以其特有的冷幽默方式,在对严肃的新闻事件进行揶揄的同时,往往针砭时弊,引申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人世百态,把事物的本质通俗地表达出来,说出了观众想说而没能说的话,引起受众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

3、幽默的节目语言

对于脱口秀节目来说,语言是观众最直接感受节目好坏的标准。《壹周立波秀》的语言幽默风趣却不俗,评论犀利深刻却不狭。周立波的语言是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在表达对社会事件的尖锐讽刺时,他并不是直接地对事件进行是非评判,而是用一种间接的话语来使人获得暗示,使观众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创新的节目包装

一档节目的成功除了有主持人的不凡实力,节目内容的新颖独特外,还离不开节目后期制作和包装。有特色、有新意的节目包装会给节目增添不少亮点。针对与脱口秀节目本身的娱乐化定位以及周立波本人的主持风格,《壹周立波秀》在节目包装上同样注入了十分有创新性的元素,从节目的片头片尾曲的设计,舞台色调的装饰,以及配乐的使用上都与节目的风格相得益彰,显得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包装的另一亮点还体现在注重细节。例如:音效和配乐的巧妙使用,有效地调动节目情绪,在平白的语言后边串插一点搞怪音效,则立刻烘托出诙谐氛围,再配合海派清口相声段子的方言特性加以互动,更容易使观众进入到节目所预设的情景中去,全方位激发了观众的感官。情境与音乐的交融,能够表达出屏幕上没有的内容和情感,简约却很好地契合了幽默的定位,烘托搞笑氛围,使节目的娱乐效果事半功倍。

二、《立波梦话》的特点

《立波梦话》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档新闻脱口秀栏目,它只是借鉴新闻播报的模式,通过虚构新闻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的虚构幻想又是建立在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民众热议的时事话题上的。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夸张手法将事件的娱乐元素进行放大,既能引发观众的乐趣,同时,又对社会事件进行了调侃式的点评,一举两得!

1、解构新闻内容

《立波梦话》板块每次的开场白都是:“立波梦话,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以下新闻内容是周立波所扮演的周立波的个人臆测和梦话,与本台以及周立波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从开场的这种调侃中就可以看出,周立波既在强调《立波梦话》里的是“新闻内容”,但又在说“纯属虚构”,在这种自相矛盾中显现的是他对新闻真实的另类解构。按照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而周立波则特别声明《立波梦话》中的新闻是“虚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创新形式,它采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打破约定俗成一些思维惯式,解构新闻的严肃性。

《立波梦话》对新闻几个特点都进行了解构。首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立波梦话》中,虽然所有的“新闻内容’’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纯文学的想象,而是基于事实,以当下热点话题的材料通过夸张虚构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所以,这种“虚构”是基于事实的虚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其次,是关于新闻报道强调的报道者的客观中立立场。而在《立波梦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主持人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是褒是贬,观众听后可以有很明显的价值取向判断。在《立波梦话》播报新闻时,它本身也带有很强的评论色彩,因此,更能显现主持人的主观思想。

这样一种对新闻的解构方式,使得新闻话语更具平民化色彩。所谓新闻话语的平民化,是指新闻报道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平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平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实、问题加以报道;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采用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代民立言”。通过对传统新闻权威式解读这样的严肃方式进行解构,使得新闻相对与普通民众来说不再高高在上、严肃正经,新闻业可以以娱乐化的方式贴近民众。

2、突出娱乐至上

《立波梦话》的每条新闻都是以某个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涉及的话题主要是民生、娱乐、政治、经济、教育等,都是时下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政治敏感性强的话题,一般也会避开,选择的政治话题都是在媒体上报道过的、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是在体制容忍范围内的,因此,即使对这些政治话题进行揶揄,挑起一些敏感也能被接受。

《立波梦话》的娱乐化首先表现在主持人的娱乐化。新闻播报的形式是周立波与一位美女主持搭档,轮流播报,两人在播报过程中相同的姿态,相同的语气,同样的面无表情,似乎是模仿正常新闻播音过程中的严肃,而这种正襟危坐的严肃播报方式反而营造了娱乐化的气氛。其次,播报的新闻内容也并不是按照新闻要素写法,注重客观中立,而是善于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反讽色彩浓重。《立波梦话》中经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批评谍战剧:“由于2009年谍战电视剧充斥荧屏,诸多反间谍方式逐渐被观众所熟悉,并被大量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一批家庭妇女写信感谢电视台,她们声称经过一年多不断收看谍战剧,她们掌握了反间谍工作的诀窍,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多次破获潜伏在家庭之外的小三。”

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特点探析 篇6

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 广播播音主持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将主持的节目以声音的方式传播给广大听众的。可谓是“不见其人, 只闻其声”。一个富有特色的广播播音主持人形象是听众感知的,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这一形象的创造, 除了应具有的其它各种要素之外, 突出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广播播音主持人的个性特点包括其个人气质、思想情感与审美倾向、语言风格。

1.1 主持人的气质特点

在一般的广播栏目的主持中, 主持人的气质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使呈现出独具的特色。主持人的气质, 源于主持人的既有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节目主持人将自己的气质特点贯穿和融注于节目之中, 使节目感染上主持人气质的特点, 这样, 就会使节目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广播播音主持人的气质主要可分为几种: (1) 儒雅型, 以知识的广博和丰厚见长, 在主持过程中往往如行云流水, 波澜不惊, 具有超凡的应变能力, 时常给人以知识的启迪, 其主持语言既不乏生动、含蓄与深邃, 又口若悬河, 娓娓动听。 (2) 严谨型, 以谈吐的庄重和严谨著称, 其主持的过程以理性的阐释为主, 往往以论理的深刻、透僻, 以及逻辑的严谨和力量取胜。他们的魄力在于其坚实的理论功底, 不多流露情感的色彩, 却善于将情感隐藏在理性之中。 (3) 恬美型, 以语言的娴雅、温馨给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类主持人以女性居多, 她们富有青春气息和天然的活力, 与受众最为贴近, 易于沟通, 较少心理的距离, 时常以情感的丰盈和试挚使公众受到感染。 (4) 幽默型, 以语言的幽默、诙谐充盈于主持过程之中, 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他们不苟言笑, 却富有智慧的火花, 不居高临下, 却不乏精神的启示, 以其个性的魅力, 将人们带入一个风趣的、活泼的, 又具有思想深度的境界。

1.2 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及审美倾向

主持人的思想及审美倾向在节目的主持中是重要的, 有时, 一定的思想和审美思考便函形成了一个节目的灵魂。即使是在一些时事性和政论性较强的节目中, 虽然要更多地服务于社会、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与规范, 但也可以体现出自己强烈的情感特色和基本审美倾向, 而在更多的节目, 如科技、文化、娱乐、生活、法制、体育等节目的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更能够得以体现, 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流露, 更易于感染受众, 使人们得到启示和教益。

有的主持人在主持中表现出对文化和科学技术及其它知识的追求和探索, 显得典雅、不俗和充满神韵, 他们时常在对某一课题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对科学奥秘的浓郁兴趣和对大千世界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及对自然和世界的挚爱, 引导人们沉浸在科学和文化的海洋中, 而使人们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有的主持人在主持中表现出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热爱, 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恶, 他们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对于真理的坚定信念, 不遗余力地伸张世间的真理和正义, 呼唤人类的良知, 显示出主持人强烈的爱憎与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情。

1.3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在广播播音中,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更为突出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语言就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言为心声, 语言的表达, 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 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 同时, 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 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述, 是以说理见长, 一般富有较强的逻辑性, 不太强调情感的外露和对于语言的修饰, 时常凭借自己的理论底蕴和知识结构, 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分析事态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本质, 其语言特点呈现出理性化、逻辑化, 具有突出的深刻性与严谨性。他们的语言, 经常表现出思想的敏锐与睿智, 特别是在充满思想交锋的过程中, 可以显现出思维的敏捷与精神的超越。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 一般以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 这类语言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 语气温和、委婉, 富有磁性, 以对于知识的把握, 昭显出城府的深厚和知识的魅力。在这类语言中, 时常不乏对遣词造句的不露痕迹的追求, 以及对于词汇的造型和形象化的关注, 使语言表达的流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性, 呈现出音乐之美。

2 个性化的实现与培养

主持人的独特性并不是指一时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自我修炼、自我提升之后, 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光辉。要想拥有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 就需对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做出准确判断、独特分析;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具有预见性。稳定性就是稳固安定, 没有变动。主持人自身的储备、积累不是在相对较长时间里, 重点对某些方面进行突破, 就无法形成自身的个性。从受众角度看, 主持人的独特性在受众的心理上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积累, 反复地刺激, 不断重复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样才能完成在受众心目中的个性塑造。从节目角度看, 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一个与节目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主持人的个性化。

个性化风格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要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 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知识、认识、爱好, 以及自身的音色、音量和语调等等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一个人气质和风度虽然与长相, 身材, 服饰不无关系, 但从本质上来看, 却是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与其生活的环境、阅历, 所受教育的类型和程度, 以及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等密不可分。同时, 要想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风格, 不仅要做到知己, 还要知彼, 也就是说要吃准节目的类型, 扬长避短, 使自己的主持方式尽可能与节目协调一致, 这样才有可能在节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节目做得充满活力, 既突出了节目的风格, 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魅力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示。而对一些刚踏上节目主持岗位的朋友来说, 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 不妨寻找一些与自己类型相似的优秀节目主持人为榜样, 并在自己不断充电。

总之, 主持人节目为主持人提供了个性化传播的舞台, 而个性化的主持同时又是优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个性化的主持人与栏目融为一体, 他们就是栏目的形象、栏目品牌, 吸引着大批忠实观众;另一方面个性化主持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亲和力和拉动力, 这种与栏目高度和谐所表现出来的为观众所欣赏的个性, 无疑是媒介竞争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7 (8) :72~74.

节目特点 篇7

美国选秀节目的传播模式

“受众中心”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受众中心模式”。“受众中心论”本质就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期望的内容和讯息。作为一个传媒大国,美国拥有数以千计的媒体,受众需要在众多媒体以及节目之中选择合乎自己需求的。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尽管存在这样的批评,这个模式(使用满足模式)还是有许多拥护者,而且,看来在美国最有生命力”。1这个模式的研究重点在于为达到满足和实现需求而对媒介内容的使用。受众期望一定的大众媒介的消费与使用能使他部分实现其需求。这使得受众去观看某些电视节目,阅读某些种类的杂志内容,等等。在某些情况下,这导致需求满足,也可能同样导致对大众媒介的依赖和习惯的改变。

1 受众中心论的优势

早在选秀节目之前,使用与满足模式就已经运用在美国电视剧中。在美国电视剧的生产中,编剧会根据观众的反馈随时调整剧情,这样不仅能降低风险,也使编剧能够随着观众的意愿对剧情做出调整。如此泛民主化的节目理念顺理成章地被移植到选秀节目中去。

1.1 受众的积极参与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选秀节目不再遵循传统的“传者”中心论,而是将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存在主体,即“受众本位伦”。受众越来越希望看到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节目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并且越来越希望参与到节目中来。受众不但可以通过移动媒体或者社交网络等报名参加节目,也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这些途径决定参赛者的比赛命运,参与者与受众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从而提升了受众对于节目的忠诚度。

施拉姆曾提到“选择的或然率”这一概念,“选择的或然率=报偿保证/费力的程度”,简而言之,即若受众对节目的预期的需求越大,而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越低,则受众选择该节目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选秀节目就其“报偿的保证”而言,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者、受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决定者。观众通过投票等方式决定了参与者的去留甚至整个节目的走向。此外,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讲,受众也得到了相当的报偿,在有机会获得丰厚参与奖金的同时也满足了其娱乐、猎奇等心理需求。相对于“报偿的保证”,受众获得信息的“费力程度”显得很低,观众可以通过短信或热线电话等方式,轻松快捷地参与到节目中。高“报偿的保证”和低“费力程度”导致选秀节目备受追捧,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美国偶像》为例,2007年第6季的观众数创3500万的新高,为FOX公司带来过亿美金的广告进账,使FOX从秋季排名的第4位一跃成为冠军,3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1.2 自我实现与自我宣泄

选秀节目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是不难发现,其中才艺展示类的节目占绝对多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受众的收视喜好。才艺展示为个人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好机会,根据马斯洛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中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衬的一切事情。以往的娱乐节目都是靠明星主导,而对于选秀节目,选手通过选秀平台向千万观众展示自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加之近年来,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复兴,与选秀节目的个人主义宗旨一拍即合。此外,在现实生活当中所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娱乐的狂欢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观众可以在节目现场呼喊,也可以在网络上大发厥词,在匿名的状态下,受众可以充分地享受着狂欢。不仅如此,狂欢下的选秀节目也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

2 受众中心论的劣势

对于传统的线性、单向的传播方式而言,受众中心模式更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这无疑是传播学理论的一次突破。但是,受众中心论很容易过渡到媒介的泛民主化,即一切以受众为最终目的,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收视率即是一切。重视收视率无可厚非,然而媒介有别于其他企业,除了追求利润之外,他还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默多克曾说:“要想提高报纸的发行量,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降低格调。”这句话或许可以套用于电视媒体,要想提高收视率,那就让内容低俗。

2.1 节目内容低俗化

选秀节目卓越的吸金能力让它在开播之初就获得了高额利润,根据资本市场利润平均化的定律,部门间的利润差别在最终导致了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流向利润高的部门。为了追求高收视率,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在制作和策划此类节目时,更多的制造含有人身攻击、揭露隐私等具有感官刺激的节目来吸引受众从而在竞争中取胜。例如,美国FOX电视台的《真心话大冒险》,主持人会为参赛者“量身定做”一些问题,参赛者佩戴测谎仪答题,如果被测谎仪判定为真话,便可晋级,获得奖金,反之则被淘汰,先前的奖金也归零。而这些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如是答题会伤害到参赛者本人,甚至其亲友。《真心话大冒险》的收视率在美国一直居高不下,但其精彩和刺激在于揭露选手的私生活,让他们在隐私和金钱之间做出选择,这也为该节目带来前所未有的争议。

除此之外,制作者不断发掘赛制和选手本身之外的元素来取悦观众,比如评委间与制作人和选手间的矛盾等。在另一个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中,强大的评委团,也是其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被称为“毒舌评委”的西蒙考威尔,他的评判常常使选手无地自容甚至当堂与他对骂。受众虽然也质疑该评委的作风过于苛刻,但是见到选手丑态百出,观众的窥私欲和感官刺激被极大满足,所以这样的“毒舌评委”在一片质疑声中经久不衰,甚至其他选秀节目也纷纷模仿。如此一切由受众的喜好说了算,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节目的彻底低俗化只是时间问题。

2.2 平民造星运动

真人秀节目的又一法宝是巨额的奖金或“成名计划”,一方面由于选秀节目的高收视率,广告商不惜血本的大手笔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选秀节目本身的亲民路线,使其省去了一大笔邀请明星的费用。奖金激发了大众尝试报名的勇气和愿望,也使节目因为选手对高额奖金的角逐而显得格外精彩和有戏剧性,观众更是热衷于想知道巨奖到底花落谁家。

选秀节目在其初期阶段始终被标以“美国梦”,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梦想。然而,几十年后,选秀节目使“美国梦”从勤劳致富变成了快速暴富,与其说是当代的“美国梦”倒不如说是被扭曲的“美国梦”,选秀节目成了大众实现梦想的“捷径”。除了有可能获得高额奖金从而一夜暴富之外,选秀节目的造星能力也不容忽视,这也是该节目的宗旨之一。

平民造星运动的核心就是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成功的获得这并不困难,成为明星并不遥远,哪怕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然而,选秀节目时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这样的逻辑并不能完全应用于现实社会。当这类节目不断地给出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的模板时,大众的理性也被一次次撞击,心态也会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泡沫意识是我国社会学学者李强提出来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不把人生的追求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坚实基础上,而是靠投机取巧的手段达到目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急功近利等都是泡沫意识的形态。4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出现“泡沫心态”对其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这样的“捷径”可能使人对成功形成狭隘的认知,认为只有像明星或者有钱人那样拥有万千追捧者才是成功,除此之外皆非成功。

2.3 残酷的竞争——被放大的阴暗面

选秀节目大多采用的是淘汰制,他人的出局就是自己的晋级,当选手面临残酷的竞争以及被淘汰的危险时,人性的阴暗一面就会显露出来,被摄像机曝光于屏幕上。在《幸存者》的比赛之中,选手为了争夺100万美元的奖金,互相之间恶语相向,甚至欺骗诽谤,各种手段无所不用,把人性的丑恶放大到极致。媒体称参赛选手“为了活下去”,需要耍尽各种“阴谋诡计”。以至于进入决赛的凯丽表示:“实际上,为了得到100万美金,我们把人性中除了暴力之外的最可怕的手段都使用了出来,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性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由于比赛的残酷和激烈,选手的自尊心可能受到极大的损伤,甚至道德观价值观会发生极大扭曲,以至于有节目为那些失败的选手提供了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如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比赛原则,将西方价值观中具有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应用于娱乐节目之中,割裂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放大了人的本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欲望的恶性膨胀,并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考验。在媒介涵化的作用下,导致受众容易逐渐接受节目中所呈现的虚构世界,并以虚构世界中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逻辑来评判现实生活。

摘要: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发展至今,在美国已有50多年历史了。由于选秀节目结合了虚拟与现实,加之观众的广泛参与和巨大的物质奖励诱惑,使此类节目始终顶着高收视率和高广告利润的光环。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节目特性,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选秀节目内容、形式等特点,来揭示其隐藏在节目背后的传播理念。

节目特点 篇8

笔者认为, 通过这两次“巅峰”在荧屏上和头脑中的呼应和“对撞”, 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存在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是不应该用它所带来的商业利益、艺术创意、技术水平去掩盖的。何况, 从真正有利于音乐社会大环境的角度考虑, 我们需要做的也不是趋利避害。直面这两次热潮显示出来的缺陷, 可能才是我国音乐选秀类节目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类

以《快乐女声》为中心流行起来的一批节目, 是国内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第一次大热潮, 根据笔者观察, 此类节目至少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使得它们在当年拥有一席之地, 有的甚至维持了好几年的收视率水平和广告、赞助水平。

符合受众心理 在纷杂众多的音乐选秀类乃至音乐类节目中, 《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无疑在很多层面上是相对成功的。从火爆流行、举国瞩目再到能持续近十个年头, 可见其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 给了千千万万普通年轻人一个梦想的舞台、一个接近自己喜爱的东西——音乐的机会, 并且也的确为音乐界增添了一些新生力量。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是相互催生的, “千里马”也可以主动寻得“伯乐”, “伯乐”省时省力, “双赢”之意自然浮现。

““亮点”云集 如果说“千里马”寻得“伯乐”的戏码受人欢迎, 其背后其实有一个事实在支撑, 即人们喜欢找到自己欣赏的歌手并成为其“粉丝”带来的那种归属感和“代表感”。所以, 这样的节目模式不仅可能为歌手轻而易举赢得“人气”, 而且为经纪公司省了不少力气。再者, 人们所“粉”的, 其一可以是演唱功力, 其二可以是外貌、性格等人物造型方面的特点, 其三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是竞争中形成的那种个人魅力, 还有观众与某位歌手“并肩战斗”到最终环节的那种彼此珍惜的感觉。这或许是选秀类电视节目独有的一种影响。

受众人群的选择特点 当然, “超女”、“快男”等还具有一些它们自身的独特之处, 比如参与者的年龄普遍处于青年期, 这是很有活力、朝气、梦想的一批人, 他们更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 也乐于接受挑战和克服困难。于是, 节目的受众面也就可以更多地照顾到青少年人群。主要是为这样的一个群体去做的电视节目, 更可以放开手脚去创新和改革, 在某些方面, 突破限制越多几乎就会有越好的收效, 同时群体传播效应也会越强。

(二) 以《中国好声音》为模板的一系列节目

在《超级女声》风靡全国之后的第七年, 《中国好声音》能够带动起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新一轮高潮, 可以说有着更值得详细分析的因素。笔者认为, 《中国好声音》不但适应了消费者的“新”心理需求, 更迎合了观众的某种深层的、接近本质性的精神诉求。

在适应消费者的“新”心理需求方面, 《中国好声音》至少有三个特征。

品牌引进 从《中国好声音》不仅可以看到选秀类节目的繁荣成长, 也可以看出其愈加复杂。但不得不说该节目的最大优势并不是在“超女”、“快男”的那种受众定位上或“选手平民化”等宣传话题上, 而是在于从国外引进的节目品牌。虽然《超级女声》也有模仿《美国偶像》的情况, 但《中国好声音》引进的是荷兰创作的热门品牌节目《THE VOICE》的“原版手册”。同时《中国好声音》又巧妙地把《THE VOICE》模板在各国的精彩呈现作为“卖点”来展开宣传攻势, 在现今商业化、繁华化、信息爆炸化且显得难以捉摸的受众心理需求面前, 不失为一次有力的命中。另外, 简单但却严谨的游戏环节、创新性的节目形态如“盲选”和“转椅子”等, 都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刺激感官和心理的作用, 也就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一种心理需求, 即追求“外国引进”、“品牌保证”。这在我国虽属新颖情况, 但也是该类节目良好发展的基础保障。

节目定位精准周全 明星、名人的加盟也是这一批节目的亮点之一。关于四位导师的人选, 节目组就颇费了一番心思;在节目的细化类型定位方面, 也开始有所突出, 比如有比较专业的音乐风格的节目, 也有“摇滚风”、“爵士风”的节目, 当然“流行音乐风”还是最多的。这些做法, 大大拉近了与普通观众和小众音乐群体观众的距离。

细节精致设计 笔者综合自身观赏体验和相关评论文章认为, 《中国好声音》在舞台设计、编曲设计、录音比赛表演和正式比赛环节上都比《超级女声》水准更高, 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节目“引进版”的身份, 同时也得益于音乐和舞美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从制作成本上来看, 这一对比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超级女声》更偏于真实记录, 海选、复赛、决赛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选手很多时候需要自行做好比赛和演出的部分, 而电视通常仅起到追踪报道的作用;《中国好声音》则会辅以“导师”的指导和编导带来的“包装”,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团队跟随选手来分方面负责 (即给选手以明星级辅助团队待遇) , 最终的演唱也是在歌手最好的状态下呈现给观众的, 但又不会给观众以过度的“作秀”感。对比下来, 在比较准确的受众定位上追求精致的东西, 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中国好声音》的“被跟风”, 必然涉及其个性特点和魅力潜质, 即使抛开上面讲过的, 单说它的商业价值就已经吸引了很多经济类节目来研究探讨。为什么转椅“火”了?为什么“中国好××”的名字“火”了 (比如《中国好歌曲》和《中国好舞蹈》) ?为什么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华少也“火”了?为什么四位导师凭借着“32场”、“我可以让你的音乐更上一层”的话, 人气迎来了新的飙升?所有的这些现象叠加起来, 仿佛一次难以预料且多年不遇的“大爆炸”。可以想象, 在各类媒体倾尽全力吸引注意的今天, 能有哪怕是一个小的创新, 或营造一定程度的话题, 已是殊为不易之事, 而能做到《中国好声音》这样, 必然有特别值得思索的地方。

当然, 笔者认为《中国好声音》也有一些隐忧。

首先是节目公平性的问题。在评价方面, “大众点评”是一个不好去说公正与否的事情, 这样的成绩可以不依赖于导师, 不会使导师受到关于是否公正的舆论的牵连, 但投票数仅仅显示于大屏幕显然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可信的形式。再有, 作为录播节目, 排练、走台都无法避免较多的后期制作工序, 声音也可能在此间进行修饰。而且, 在排演的过程中, 导师早已知道了学员的不少情况, 这直接打击了“转椅”本该有的作用, 使人猜测比赛时的“转身”和那些情感丰富的发言都带有较多的“真人秀”痕迹。如果歌唱选秀节目的真实性总是在人们心中打折扣的话, 那节目的“魂”恐怕也就逐渐消失了。“真善美”彼此依存, “真”这一项的缺失, 完全可能打破所有外部“装饰”。

其次是“共赢”的片面性问题。当前的媒体环境下, 刻意想出名便能获得成功已绝非易事,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吸引力巨大。但是, 从唱片公司的角度看, 吸引力大的节目也不过仍是个“节目”, 唱片公司的很多艺人已经小有名气, 不再需要选秀节目, 所以主要利润来源和主要投入方向还是放在唱片、演唱会和互联网音乐上——盈利更重要, “火”与“不火”其实不是公司运营的根本目标。换个角度看, 在选秀节目中走出来的艺人, 未来的路也并不一定好走, 更不一定走得长远。由此来看, 唱片公司在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中真正比较喜爱的舞台应该是《我是歌手》这类由已经成名的歌手参加的节目, 或许, 这种虽然既“选”又“秀”但并非“选秀”的节目, 才可以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歌唱节目”。

(三) 几点思考

虽然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在时间的推进中、技术的翻新中不断变化和提升, 但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显露出来, 比如比赛中很容易塑造出的那种歌手的个人魅力, 又如观众与自己喜爱的歌手一同“PK”到最终环节的那种互相珍惜的感觉。所以, 这些节目毕竟在为唱片公司、经纪公司乃至整个音乐界补给着新的血液, 也有利于人才的垂直流动。何况, 已经成名的人也会需要这样的平台, 让自己的形象更贴近普通人。像做导师、指导人等, 都是保持“人气”的新方法。这对于音乐的流行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提升作用, 但间接上对流行音乐的新方向的开拓也贡献了力量。

但是, 艺术的特点在于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人们所追求的真正审美性是要建立在较真实的节目设置的基础上的。也只有真实的情况才能提升选手和导师真正的个人能量, 体现出真正优秀的音乐人的能力。非真实的情况也许可以一时省去一些麻烦, 较快地打造出一台看似精彩的节目, 可以营造出一个“今日明星”, 但也正像已经发生的情况那样——几乎随便一个类似的节目就可以对《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构成一定的打击, 国内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在真实性方面还需要继续下功夫。不然, 节目纵然留下“第一名”或“创新者”的称号, 也不能再代表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了。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特点浅析 篇9

近来, 以讲解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十分红火, 备受欢迎, 据统计, 目前国内的养生保健类节目有几十档。上至中央台、下到各省级和地方电视台, 几乎都有一两档与养生保健有关的栏目, 播出时间涵盖了从早到晚的各个时段, 涉及饮食、运动、中医文化、营养保健、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最近两三年, 一批以传播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做得风生水起, 贴近性强、实用性强, 包装也越来越时尚轻松而不失雅致, 有的养生保健类栏目取得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 让其他节目望尘莫及, 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健康一身轻》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原因

1. 客观原因———受众需要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有需求才有产品, 所以谈到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原因, 受众需要是第一位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 竞争无处不在,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都在不断地消耗并透支着人们的身体, 亚健康已不仅仅是城市人群的特有问题, 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却又常被忽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 求医难看病贵的现状, 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防病于未然, 只有注重日常保健养生, 才能让疾病远离、让生活更有质量, 有了这种认识就有了市场需求, 因此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并一路红火起来, 目前此类节目中, 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健康一身轻》等都很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不过,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回避, 那就是, 是受众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让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脱颖而出, 而不是这类节目都做得出类拔萃才让它红火得如此迅速。

2.根本原因———市场竞争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 市场化趋势加剧, 如何敏锐把握市场需求, 创办既有影响力又有经济收益的节目是各大电视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正如上文提到的,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热播有其自身的客观原因———即受众需要, 所以敏感的电视传媒界纷纷通过对养生保健类栏目的倾力打造迎合市场需求、捕捉强大商机, 进而聚集了人气、提高了收视率,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此,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一路红火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1. 收视人群稳定。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目标收视群体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群, 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知识、医药文化感兴趣的中青年群体, 正因为是兴趣所在, 所以观众群相对稳定、不易流失、忠诚度高。

2. 真实亲切、互动性强。

现在养生保健类节目大多会邀请现场观众直接与专家面对面, 有的节目观众还可以随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专家请教, 传播方式轻松自然又不失亲切。

3. 富于文化内涵。

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等节目, 在讲解保健常识和医药知识的同时, 相关专家还会追溯相关方法和知识的源起, 将中国传统文化自自然然地融入其中, 令人茅塞顿开。

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的短板

1.电视台在节目嘉宾即所谓专家的选择上把关不严, 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有待加强。一个好医生的一番话胜过一副好补药, 但诱人的名利也让不少伪专家打起了养生节目的主意, 因此电视台在选择专家时绝对不能只为收视率, 必须严格把关, 将真正的、真实的医疗专家推到台前, 选题必须科学, 不能哗众取宠, 只有对观众负责, 才能让节目办得健康长久。

2.节目主持人与栏目契合度不高, 感觉不够和谐。客观地说, 有些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缺少吸引力, 原因之一就是主持人知识储备不足, 与嘉宾配合缺少默契, 提问程序化, 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 现场把控能力不足, 调动不起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除此之外, 主持人本身为了节目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有时会出现类似于软广告的宣传, 从而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可信度, 使观众产生反感。

节目特点 篇10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作者单位】陈静,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

一、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过,三网融合改造工作在全国各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网融合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体验三网融合技术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视听作品,但同时,三网融合也给广播电视和电信企业的节目制作、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网融合技术指的是通过同轴电缆技术和同一根光缆为用户提供同时包含广播电视网信号、电信网信号和互联网信号三方面网络信号的技术。就实现功能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能够在用户广播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和娱乐内容;对广播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说,则是意味着双方业务的融合。广播电视网络能够通过三网融合为用户提供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互联网业务和电信通信业务。电信网络则通过三网融合从广播电视网络中得到更丰富的节目资源,为自身的手机电视或IP电视业务增强竞争力。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台、 电视台(或其他制作机构)为播出和交换而录制的表达一定内容、可供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视听作品。电视图像、音频信息和文字信息是构成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基本元素。广播电视节目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以传播新闻信息的节目、以教育为目的的节目、以娱乐为目的的节目和以生活服务为目的的节目四大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其出发点都是确保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背离主流价值观。在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下,节目越来越多样化,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把握三网融合技术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特点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新特点

1.高质量的影像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还没能得到有效推广,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的竞争,高清电视节目将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广播电视企业应提高电视节目画面的清晰度,加快频道高清化建设的步伐,推动高清电视节目的发展。同时,媒体还应关注3D电视的发展,加大其开发和推广力度,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3D电视节目带来的乐趣。

2.节目播发途径多样化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家里,人们还可以在电梯里欣赏电视节目,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提供了人们所需的大部分信息,网络电视和微博、微信等形形色色的网络新媒体遍布人们的生活。随着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电视节目播放终端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台。

随着三网融合技术的推进,网络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网络电视是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电视在网站观看或者上传视频,也可以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电视节目。交互式网络电视则是将电视机作为互联网协议的交互终端,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之外的视频节目。移动电视搭载在交通工具上,通过交通工具上的接收设备来接收广播电视网络信号,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还有一些新兴的媒体如微视频,这些新兴媒体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借助移动记录设备如手机、DV等录制视频,然后通过互联网上传并传播,微视频的形式通常为小短片、小电影或小广告。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发途径也有了新的变化。直播类节目开始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播放选择。网络直播使人们不仅能够通过电视机观看节目,还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观看节目。

3.节目制作主体多样化

传统的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单位只能是电视台、广播电台或者是专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新媒体时代,随着广播电视制作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门槛在降低,其专业化界限逐渐模糊。比如新华社为其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设立了电信网络有限公司,以广播电视短片的形式传播新闻。目前,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国际各大通讯社中影响力最大且最被看好的业务之一。随着三网融合的推广,更多符合条件的非专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开始开展电视节目制作业务。

新媒体更注重节目的个性化,其节目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新浪、搜狐、 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打造具有个性的网络节目。移动新媒体的节目制作单位也在移动电视平台上为人们提供生活服务类的电视节目,比如公交车上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地铁上的广播电视节目。此外,由于视频制作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人们通过DV或手机等便携设备记录身边的有趣见闻,或是制作微电影、短片等。人们采集相关视频后,只要简单学习视频制作技术就能够对采集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进而通过视频网站发布自己制作的短片。此类的视频节目由于亲民而受到广泛关注,部分网络视频节目如《万万没想到》《暴走大事件》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4.节目表现形态多样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只是单纯的节目播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走向融合,呈现多样化特点。

首先,融合式的节目形态。其主要有:(1)传统的电视节目借助新的技术,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到观众面前。例如文艺类电视节目与flash技术结合,使观众更有带入感,给予观众与传统电视节目不同的观看体验。(2)电视媒体与其他新媒体节目融合,这种节目形态是以电视为表现主体,同时承载其他新媒体资源,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nlc202309082330

其次,交互式节目形态。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互动网络越来越受到认可,其大大提高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度,也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对观众传播,而是演变为电视节目制作与观众参与的双向传播方式。交互式节目形态主要有:(1)观众通过场外互动参与电视节目,或通过手机短信投票影响节目的进程。如选秀类或竞赛类的娱乐节目,此类节目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通过手机短信或是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和名次,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2)互动点播式。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观众只能单方面接收,而互动点播的方式,则能够让观众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类型。IPTV和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能够提供即时的电子政务、股票、天气、交通信息等服务,也可以提供在线点播、 在线游戏等娱乐服务,使受众有大量个性化、 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可选择。在用户点播的同时,可收集和跟踪用户的偏好,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喜好的电视节目;甚至能够在节目中设置留言板的功能,让用户提出对节目的建议或是推荐电视节目播放;同时也可以开通实时的“观众席”,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的讨论中。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则能够通过观众的反馈意见,适当调整电视节目或对电视节目进行整改。为了增加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交互平台还开通了观众制作节目的上传版块,制作单位通过对这些节目择优播放,充分调动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的积极性。

5. 节目内容监管的新变化

(1)监管范围的扩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从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发行的渠道也更多样化。电视节目可以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新媒介平台上发布和推广。对于这些发布渠道的电视内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前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上传播范围较广的“papi酱”节目内容要求整改。可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监管对象的范围正在扩大。

三网融合催生了大量新的传播渠道,在这些传播渠道中,大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成为参与节目制作的主动方。面对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各类新传播主体、海量的传播内容和全新的节目内容,监管单位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2)监管难度的加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视节目快速增长,对其内容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一是内容监管主体的配合失调,会导致管理低效。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使得节目内容的限制逐渐模糊,也使得媒体监管的主体界限逐渐模糊。这导致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配合失调。二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监管对象不明确,导致监管成本增加。以往监管电视节目内容,实际只需要监管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对象明确。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到处都是平台和渠道,这使得监管部门对监管对象无法正确定位。是选择管理内容还是选择管理媒体?相对于传统的监管模式,如何确定监管对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三是内容源头管理的失控,导致监管职能下降。就传统的媒体传播而言,传播者和受众都比较固定,因此采用源头控制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节目传播者和传播地点变得很不确定,并且传播者的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采用传统的源头监管方式不能覆盖所有的电视节目内容,导致管理失控。四是网络侵权凸显法律监管难题。三网融合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内容生产。有些人会通过小型DV和手机拍摄他人隐私,一台电脑和一条数据线就可以把这些隐私公布到网络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内容监管的又一难题。同时,内容共享和自由传播是数字技术赋予新媒体的特权,也是新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与传统版权的专有性和地域性是相悖的,因此,版权保护也是内容监管的一个难题。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节目的播发途径不断拓展,不再是单一的电视机;节目内容和制作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上更加关注互动性和新技术的运用;制作主体的专业化界限越发模糊。同时,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监管部门对电视节目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目前的广播电视企业要适应时代发展环境,就要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和制作能力,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环境中站稳脚跟,成为信息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1]张建敏.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5).

[2]丁俊杰,张树庭,李未柠.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创新初探[J]. 现代传播,2010(11).

[3]戴雅楠.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创新策略[J]. 企业导报,2009(3).

[4]傅雪鹏,彭洁颖,任天铮.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8).

[5]胡丹. 浅析三网融合的法律规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赫蔚. 广电新业务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思考[J]. 广播电视信息,2010.

[7]韦乐平. 三网融合的思考[J]. 电信科学,2010(3).

伴随式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播音技巧 篇11

1 伴随式传播的特点

1.1 受众接受信息目的随意性

伴随式传播,就是伴随受众的一种传播。受众并不是只在单一地接受信息,他们或许同时在完成自己的事情或者工作,绝大多数时候收听电台信息只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工作。这种接受信息的不确定性,也没有明确目的的、没有特定情境的传播对受众来说,其选择带着很浓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像一个游客去旅游景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由他们自己决定,可以随意地不停地选择合适的媒体,甚至在随意地选择后又转而开始做其他工作。

当然,这种随意性不是说受众心目中没有信息的接受期待,他们不是与传播者毫无关系,因为传播者在制作信息时考虑了特定的受众群体。如汽车司机在收听广播时,如果行驶在高速路上,那么他就需要关注高速路上的路况信息,如果行驶在城区,那么他就对敏感路段的路况十分关心。

1.2 信息传播两端对称的平等性

把信息的传播设为对称的,存在着发布和接受终端的两端,即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在伴随式传播中,使用平等、软性、流畅的传播语态显得尤为重要。在伴随式传播中,受众的不同,播音的语气就有所不同。行云流水般的语态更能够打动人,更容易入耳入心,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它涉及到一个传统的观念,在以往电台播音的实践中,编导在制作节目时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主持人在播报时常常会采用一种灌输的方式,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山峰的顶端,俯瞰芸芸众生。主持人把自己看成信息的发布者,然后以一个权威身份采用比较生硬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方式去进行传播,这样很容易让受众感觉不爽,他们不想做牧羊人皮鞭下的羊羔。在交通台的播音实践中,为了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我们实实在在地转变播音方式,真正让受众把媒介当成是自己的伙伴,把节目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倾诉的至交,让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这两端平等起来。

1.3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碎片化”是媒体研究中的新名词。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而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多元化的一个体现。社会民众年平均收入或者说基尼系数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信息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它是相对缓慢的、有序的,相对零散的、没有集聚的。这就是“碎片化”最重要的特征。伴随式传播与传媒分众化、信息碎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伴随式传播的碎片化是指在传播内容的处理上尽可能地划小结构单位,使之更有利于受众的接收。对广播电台这一种传统的传媒来说,把节目划小、细化是适应碎片化的需求。碎片化应该是把原本较为巨大的,头绪较多,甚至存在某些水分的信息单元压缩了,整理了,把一些多余的东西去除,像海绵一样把水分挤出来,从而形成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构成单元。

2 伴随式传播在广播电台中的优势地位的确立

零点公司调查表明,人们在看电视时76%的人并不是真正专注,这个时候可能在走动,也可能在打牌娱乐或者吃零食,但是这个时候耳朵却依然还是在听。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是以画面见长,纸媒是用眼睛去看,网媒必须要有客户端的硬件,只有广播要求受众用耳朵去听,在倾听广播的同时可以去完成其他事项,听着广播里的节目对做其他事情没有太大的影响。德国有一位博士做过实验,在手、眼与耳的协调并用中,眼与手并用的紧密性最大,耳与手分用的可能性最大。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听着广播,主妇们可以做饭烧菜,老人们可以在公园做锻炼,而驾驶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收听广播等。在城市越来越拥堵的今天,司机特别是出租司机有了解路况信息的需求,因此,广播交通台便应运而生,交通广播节目将伴随式传播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广播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在战争年代广播可以鼓舞战士的斗志,可以分化敌人。信息传播及时、传播面广,这些都是伴随式传播的典范。面对当下的传播形势,广播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视、网媒以及许多新媒体在不断地挤压广播的空间,当然,广播电台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3 电台伴随式传播中主持人的播音技巧

3.1 语态要简洁明快

在交通信息播报中,主持人的语态非常重要。简单地说,新闻的语态就是新闻语言的状态,包括新闻的理念,遣词造句的方式,语气,说话的口吻,所谓的腔调,还有断句方式等等。文艺范儿、港台腔儿、淘宝体、甄嬛体等,都是一种语态。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因为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也不能只采用一种方式予以表现。但是,就整体语言风格而言,交通台伴随式节目的语态无疑必须要做到简洁明快,那种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等等都必须摒弃。有些语言表述方式要从群众中来,在播报路况时,要熟悉的哥的姐的语言风格,比如楚天台用武汉方言进行播报,这样就贴近了受众。要不断地刺激听众,就像相声的抖包袱一样。如果语态软绵,无色无味只会让受众打瞌睡,也就没有传播效果了。

3.2 将信息有机串联起来

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有各种各样的载体,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信息爆炸的态式,让受众无暇顾及,也无法取舍。信息来源有很多,要学会像烹饪大师一样将食材进行加工,呈给大家一盘盘好菜。交通广播中除了播报路况,还可以穿插一些新车信息,二手车市场信息、违章情况、交通法规知识、交通新闻、天气情况等,有时可以讲几个有关开车的段子等。

3.3 平等进行互动与沟通

交通广播的咨询服务类节目离不开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打电话进来是交通台常见的一种互动形式。主持人与听众的沟通技巧对于节目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应建立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这样的交流才会让听众觉得暖心、贴心。其次,主持人要学会倾听,交通类节目的主持人在主持咨询服务类节目中经常会接到一些出租车司机的电话,他们投诉交管执法部门诉说自己的委屈。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并非政府官员,也不能马上判定是非,解决问题,此时不需要讲任何大道理或者拒绝接听,只需要倾听,让听众说完后再告诉他违章是不对的,依据法规应该接受怎样的处罚,提醒他下次别犯同样的错误。这类听众一般在节目结束后都会和主持人沟通,说自己只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心中的郁闷,也知道自己不对,在节目中态度可能有些不理性,请主持人理解等等。最后,主持人还要学会解疑释惑。当然,如果主持人在倾听后能利用自己的交通知识进行解释或者事后与交管部门进行沟通,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那样就会赢得更多的司机朋友对电台节目的关注。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伴随式传播是广播电台特剐是交通台传播的优势之一。笔者分析了伴随式传播的特点,确立了广播电台伴随式传播的优势地位,并对播音主持人在提高播捐技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伴随式广播,交通台,主持人,播音

参考文献

[1]陈布妮.北京交通台的“伴随”服务[J].新闻与写作,2004(3).

上一篇:小儿退热汤下一篇:文化景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