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热汤

2024-08-18

小儿退热汤(共8篇)

小儿退热汤 篇1

现代医学将人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 ℃定义为发热[1]。 中医认为[2], 外感发热是外邪侵入人体, 正气抗邪, 正邪交争导致的热性病证过程。 引起小儿外感发热的原因很多, 总结为以下几点:外感邪气, 肺失宣降;气机不利, 阳气郁积;脾胃不足, 积滞内停。 外感发热多起病较急, 严重者可危患儿及生命。 而对该病的西药药物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因此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 月—2014 年12 月期间小儿内科发热患者126 例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退热清解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小儿内科2013 年1 月—2014 年12月期间发热患者126 例, 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 (n=64) 和对照组 (n=62) 。 所有患儿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即《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4) 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年龄6 个月~13 岁, 病程均<48 h。 治疗组男性患儿36 例, 女性患儿28 例, 对照组男性患儿34 例, 女性患儿28 例;治疗组患儿年龄6个月~13 岁, 平均 (7.2±1.6 岁, 对照组患儿年龄6 个月~13 岁, 平均 (7.0±1.8) 岁;治疗组病程 (3.2±1.1) d, 对照组病程 (3.5±1.2) d;治疗组体温 (39.6±1.2) ℃, 对照组体温 (39.2±1.0) ℃ ; 治疗组白细胞计数 (14.6±2.8) ×109/L, 对照组白细胞计数 (14.6±2.8) ×109/L;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分布、病程、体温分布、白细胞计数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根据是否细菌感染给予头孢克洛 (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3028, 0.125 g/袋, 每天20~30 mg/kg, 分3 次服用) 抗感染治疗或者利巴韦林 (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280, 0.1g/袋, 10 mg/kg, 分2 次服用) 抗病毒治疗。

1.2.2 治疗组所有患儿给予退热清解汤 (水煎服, 1 剂/d, 2 次/d) 联合西药 (同对照组) 治疗。 退热清解汤方解:桑叶6 g, 杏仁6 g, 桔梗8 g, 银花8 g, 荆芥6 g, 柴胡6 g, 连翘8 g, 葛根6 g, 豆豉6 g, 陈皮6 g, 生石膏 (先煎) 15 g。药物剂量随年龄增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儿治疗前后的体温、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进行综合判定:①临床痊愈:服药1~2 d内体温恢复正常并不再上升,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②显效:服药1~2 d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75%~90%。 ③有效:服药2~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或平均体温下降≥2 ℃,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35%~75%。 ④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或积分值减少<35%。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22.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对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19%,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8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28, P=0.012) , 具体见表1 所示。

3 讨论

外感发热是感受六淫邪气或者温热疫毒而引起发热的一类病症, 且病毒感染多见[3]。 由于西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 导致病原体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导致临床上部分感染容易迁延不愈, 联合中药治疗是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 可以减少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用量, 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并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外感发热在临床上的辩证较多, 因此中药组方多样, 但目前的研究多支持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外感发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郑鑫等人[4]在总结了近几年中药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后指出, 中药治疗外感发热内涵丰富, 常以解表清里、解表通下、解表和里等方式发挥效应, 为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应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 刘琪、顾立刚等人[5]的动物试验表明, 中医中药方法解表清里可降低病毒性肺炎小鼠的肺指数, 对于小鼠病毒感染所致的间质性肺炎的病理改变, 能够减小病灶的面积和病变的程度。 刘旺蝶[6]临床研究将外感发热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 对照组8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何力等人[7]研究发现, 中药辩证治疗外感发热可以取得即可退热效果, 24 h的退热效果不亚于复方氨基比林。 蒲辅周先生灵活运用中医和解、分消原则[8]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效果显著。

退热清解汤中桑叶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 葛根为阳明引经药, 即可散表退热, 又善解肌和中;荆芥辛温解表, 寒热皆宜;陈皮辛温, 调理肺脾气机;豆豉既能发散表邪、透邪外达, 又能散郁清热除烦, 缓解热病后期的余热未尽;连翘散热疏风, 透邪解毒。 全方选药精良, 既体现了“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 又兼顾先辛凉、再清热、最后护津液的顺序, 标本兼治, 从整体上调整患儿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进而热除症消。

在该研究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4 例患者中, 20 例痊愈, 24 例效果明显, 15 例有效, 而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62 例患儿中, 17 例痊愈, 19 例效果明显, 11 例有效。 提示合理应用中药配合西药进行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 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该试验应用的退热清解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安全有效, 值得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志华.发热的定义与分类[J].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 (12) :708.

[2]王春华, 曹佩科.大青柴银汤治疗小儿上感发热106例[J].光明中医, 2010, 25 (1) :106.

[3]侯江红, 单海军, 王晓燕, 等.中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4) :318-320.

[4]郑鑫, 王志英.表里双解法治疗病毒性外感热病[J].吉林中医药, 35 (2) :124-127.

[5]刘琪, 顾立刚, 卢娜娜, 等.疏风宣肺、解表清里方药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损伤的保护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7) :2132-2134.

[6]刘旺蝶.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 30 (6) :515.

[7]何力, 沈艳莉.中药辩证治疗外感发热即刻退热效果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1) :176-178.

[8]薛燕星.和解分消兼融辨治小儿热病[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4) :865-866.

小儿退热汤 篇2

【拼音全码】XiaoErTuiReKouFuYe(TianQiu)

【主要成份】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牡丹皮、黄芩、淡竹叶、地龙、重楼、柴胡、白薇。

【性状】小儿退热口服液(天球)为红褐色液体,味苦、辛、微甜。

【适应症/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解毒利咽。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规格型号】10ml*6支

【用法用量】口服,五岁以下每次10ml;五岁至10岁每次20~30ml,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风寒感冒者不适用,表现为发热畏冷、肢凉、流清涕,咽不红者。3.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脾虚易腹泻者慎服。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小儿退热口服液(天球)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小儿退热口服液(天球)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小儿退热口服液(天球)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小儿退热口服液(天球)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玻璃管制口服液瓶,每盒装6支,每支10毫升。

【有效期】24月

【执行标准】部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981

【生产企业】吉林市双士药业有限公司

小儿退热擦剂退热作用研究 篇3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小儿退热擦剂由我院植化室提供, 规格:4.666 7g (生药) /mL, 1.015 2g膏/mL, 褐色膏剂, 外用。退热凝胶 (批号:20130105, 武汉正午阳光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儿童及成年患者的发烧症状, 每日3~4次, 涂抹额头、太阳穴、大椎穴等处, 规格50mL。

1.2 动物

Wistar大鼠, 体重120~140g, 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SCXK- (吉) 2003-0007、SCXK- (吉) 2008-0005;昆明种小鼠, 体重14~16g, 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高, 许可证号:SCXK (吉) -2006-0001;白兔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SCXK- (吉) 2008-0005。所有动物均自由摄食饮水。

1.3 实验方法

1.3.1 酵母所致大鼠发热

取肛温正常的雄性大鼠6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阳性药组、给药组 (8.4、4.2、2.1g/kg小儿退热擦剂) 六组, 每组10只, 每日于大鼠的前肢腋下涂小儿退热擦剂2次 (以纱布固定, 给药前需剃毛, 保证纱布固定) 。末次给药前4h皮下注射给予20%的15mL/kg干酵母, 给药前测量正常肛温2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正常体温, 分别于给药后1、2、3h测量大鼠体温, 测量值与正常值之差为发热度。

1.3.2 伤寒副伤寒杆菌所致家兔发热

取肛温正常的大耳白家兔48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阳性药组、给药组 (4.4、2.2、1.1g/kg小儿退热擦剂) 六组, 每组8只, 分别于给菌苗前1、18h于家兔的四肢腋涂下小儿退热擦剂 (以纱布固定, 给药前需剃毛, 保证纱布固定) 。末次给药前半小时耳缘静脉给予0.75mL/kg伤寒副伤寒菌苗, 给药前测量正常肛温2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正常体温, 测量给药后1、2、3、4h动物体温, 测量值与正常值之差为发热度。1.3.3小鼠足跖汗液分泌汗变化取小鼠5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给药组 (12、6、3g/kg小儿退热擦剂) 六组, 每组10只, 药后1h瞬时截断齐踝关节处双后肢, 随即取下双足跖部肉垫皮肤和皮下组织2~3块, 按常规方法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足拓部汗腺上皮细胞变化, 统计汗腺中空泡汗腺数。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小儿退热擦剂对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具有显著解热作用 (P<0.05) 。结果见表1。

(±s, ℃)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01, **P<0.01, *P<0.05。

2.2 对伤寒副伤寒杆菌所致家兔发热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小儿退热擦剂对伤寒副伤寒杆菌所致家兔的发热具有一定解热作用, 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佳。结果见表2。

(±s, ℃)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01, **P<0.01, *P<0.05。

2.3 对小鼠足跖汗液分泌汗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小儿退热擦剂的高、中剂量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的空泡汗腺数均升高明显。结果见表3。

(±s, 个)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5。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小儿退热擦剂对酵母及伤寒副伤寒杆菌所致发热症状均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并可刺激小鼠足跖汗液的分泌, 与柴胡的疏散风热、黄芩的清热燥湿及葛根的解肌退热等作用机制相符。提示小儿退热擦剂具有疏风散热、发表解肌的功效, 治疗小儿发热简便快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退热擦剂的清热、发汗作用。方法:采用菌苗及酵母致动物发热模型和足跖汗点法观察受试药的清热作用。结果:小儿退热擦剂对伤寒副伤寒三联菌及酵母所致动物发热均有明显退热作用, 据小鼠汗腺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空泡汗腺数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结论:小儿退热擦剂具有显著的退热及发汗作用。

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用 篇4

本文对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用进行综述。

阿司匹林, 又名乙酰水杨酸,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类风湿、心血管抗凝等方面[1]。国外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治疗发热效果很好, 但该药有胄肠道刺激症状、出血、水杨酸反应、皮疹或哮喘等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 所以婴幼儿应禁止使用阿司匹林。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阿司匹林, 常用剂量10~20mg/kg。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瑞夷综合症, 所以儿童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慎重。

布洛芬 (ibuprofen) 为临床常用的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化学名为2- (4-异丁基苯基) 丙酸[2]。布洛芬解热镇痛作用强。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仿, 对胃肠刺激作用较阿司匹林小, 对造血系统无影响。布洛芬退热快而平稳, 退热作用可持续4~6小时, 最长可达8小时。布洛芬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 认为是安全可靠的解热镇痛药物。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以及成人的解热镇痛, 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5毫克, 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 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40毫克。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 重复剂量会产生叠加退热作用, 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但可能有皮疹、药物热和粘膜损伤, 治疗剂量一般不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 更不会诱发瑞氏综合征、过敏性哮喘和休克。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的退热药物。WHO推荐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哮喘、流感或水痘的发热患儿。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

吲哚美辛通过阻止致热原进入人脑组织, 解除致热原对下丘脑体温调解中枢的剌激而达到降温目的。吲哚美辛具有降温作用温和、稳定、出汗少、无不适感等优点。有研究发现, 吲哚美辛退热快, 且对某些不易控制的长期发热也有效, 但该药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

安乃近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 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较少采用, 多用于滴鼻, 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安乃近主要不良反应为呈毒血症症状、荨麻疹、皮下出血点、紫黑色脓液、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懈等证。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与安乃近均属吡唑酮类药物, 能抑制下视丘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作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为大汗淋漓致虚脱状态、休克、荨麻疹、表皮松懈症、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粒细胞缺乏, 故不应作为常规解热药。

皮质激素主要用于休克、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糖皮质激素用于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 使用不当反而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因此此法不能轻易使用。

以中药治疗小儿发热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清咽颗粒剂、抗病毒口服液等。这些药物具有退热、消炎、抗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病情较轻时可首选使用。这些药物不方便幼儿主要是因为一次用药量较大。中药退热比较安全。

小儿退热贴是通过凝胶中水份汽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去, 它属于物理降温用品。小儿退热贴退热快, 降温效果好, 安全无毒副而被广泛运用于小儿发热发烧。小儿退热贴可保护大脑细胞不受损害, 缓解感冒症状。小儿退热贴主要由生石膏、冰片、柴胡、金银花、黄芩、甘草、薄荷等组成。小儿退热贴适用于0~6岁小儿感冒引起的发烧、头痛、鼻塞、烦躁、哭闹等。小儿退热贴可在8小时内持续降温。小儿退热贴没有消炎、抗菌的作用, 一般用于发热的辅助治疗。

感冒、扁桃体炎、肺炎、麻疹和脑膜炎等都能引起发热。退热药物只能改善症状, 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 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 以免影响诊断, 耽误治疗。退热药不宜几种药品同时使用。退热药剂量过大容易出现出汗过多, 体温突然下降可致虚脱后、或胃肠道症状, 甚至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婴幼儿发热, 须依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处方用药。

孩子发烧, 尽量先不要吃药或者打针, 一般宝宝发烧在38.5℃以下不用退热处理, 用物理降温的办法。主要的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退热帖、温水擦浴、多通风。温水擦浴是指用毛巾蘸上温水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或使用家用冰袋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如药物降温不明显, 可口服退热药。38.5℃以上应采用相应的药物退热措施。美林、泰诺林退高烧比较好。如果38到38.5之间用泰诺林比较好, 如果孩子发烧达38.5度以上用美林退热比较快。如果是低烧用一般的退烧药就可以。一般的感冒药也有退热效用的。吃流质饮食, 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喝水有助于发汗散热, 还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孩子机体丢失的水份。喝水不局限于白开水, 可让孩子喝一些他 (她) 爱喝的果汁、饮料等, 既补充水分又补充维生素。多通风, 注意散热, 室温控制在27℃左右, 注意定时开窗通风。应用解热药要熟悉各种解热镇痛药的禁忌证和配伍禁忌。了解复方制剂中的各种成分, 以防重用药, 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解热药一般疗程不宜超过一周, 退热后即停服。解热药应按时服用, 必要时可每隔4~6小时服药1次, 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 不要联合使用。

摘要:针对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退热,正确,选用

参考文献

[1]朱军, 唐莹, 袁萍.孕期服用阿司匹林与出生缺陷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1) :1451-1453.

小儿退热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所选病例共106例, 全部为门诊确诊病例, 均为发病初期, 每日电话随诊或来院随诊。其诊断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病例符合以下条件: (1) 有流行病学特征。 (2) 发热:96例表现为低度热, 65例为中度热, 15例为高热, 发热时间最长3天, 最短1天。 (3) 皮疹以手足掌部为特征, 疱疹基底部有红晕, 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臀部、膝部, 皮疹具有不痛不痒的特征。 (4) 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见于手足疱疹, 于口腔硬腭、颊部、齿龈、咽部可见小红疱, 部分疱疹破溃形成溃疡, 患儿因口腔疼痛而流涎、拒食。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将106例患儿采用随机数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 男32例, 女24例;1~4岁42例, 4岁以上14例;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12例;1~4岁35例, 4岁以上15例;所有病例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 淋巴细胞增高。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就诊第1天即开始用药。治疗组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贵州百灵鸟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1岁内, 每次2g;1~3岁, 每次4g;4岁以上, 每次6g;1日4次, 3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利巴韦注射液10mg/kg.d,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 静脉滴注, 每天一次, 3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 如补液、退热等, 禁用刺激性药物和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 两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τ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 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好转:体温下降在37.5℃以下, 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 可见少许疱疹存在;无效:体温无明显改变, 疱疹较前可略有减少。两组均以3天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治疗组显效、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1, P<0.01) 。

3 讨论

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EV71所致, 为小儿常见的传染病。此病呈自限性, 一般预后良好, 但传染性极强, 儿童易感。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暴发, 已致多人死亡, 引起了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主要是对症处理。

小儿手足口病多属实证、热证, 属中医"温病"中的"时疫"范畴, 病位在肺、脾、心、肝, 疾病按卫气营血的规律转变, 时行疫毒经口鼻而入, 与体内湿热相互搏击, 上熏口咽, 外透肌肤, 则见发热, 口舌疱疹、溃疡, 手掌、足底和臀部疱疹等症;重症者病情险恶, 转变迅速, 邪毒炽盛, 内陷厥阴, 高热、神昏、惊厥, 甚则内闭外脱[5]。治疗根据辨证分型和辨病分期相结合的原则, 普通型 (卫气同病) 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透疹为法, 本文所选病例均为普通型手足口病例, 适用于本法治疗。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的方剂中有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方中葛根、柴胡、浮萍、蝉蜕具有退热透疹,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 泻火燥湿, 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透疹, 故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能运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现代药学研究证实柴胡具有抗炎、抗菌及抗流感病毒, 增加免疫机能等作用, 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作用。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为广谱的抗病毒药, 对多种DNA和RNA病毒有效, 但其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缺乏有力的证据。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可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10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6例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对照组50例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 , 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利巴韦林,儿童

参考文献

[1]孙成斋.手足口病[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1981, 8:246-248.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5.

[3]聂青和.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 (8) :639-64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8.

小儿退热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感冒发热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在1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3.2±1.1)岁;发病时间不超过24小时者49例,25至48小时之间者31例;发热温度在38至39摄氏度之间者50例,超过39摄氏度者30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人数、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小儿感冒发热患者采取双黄连口服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毫升/支,国药准字Z10920053)治疗。对于不满3岁的儿童来说,10ml/次,3次/d,口服;对于3岁及以上的儿童来说,15ml/次,3次/d,口服。

观察组小儿感冒发热患者实行复方小儿退热栓(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克/粒,国药准字Z20044417)治疗。对于不满3岁的儿童来说,1粒/次,1次/d,直肠给药;对于3岁及以上儿童来说,1粒/次,2次/d,直肠给药。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三天。治疗前后对所有小儿感冒发热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和记录,并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治疗后腹痛、大便性状、腹泻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患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显效、好转及无效。

治愈:服用48小时小儿感冒发热患者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降到正常值并保持稳定,理化指标正常;

显效:服药48小时小儿感冒发热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降到正常值并保持稳定,理化指标基本正常;

好转:服药48至72小时间小儿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体温降到正常值,理化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温及理化指标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综合比较

观察组中治愈12例,治愈率为30%;显效16例,显效率为40%,好转10例,好转率为25%,总满意率为95%;对照组治愈9例,治愈率为22.5%,显效13例,显效率32.5%,好转11例,好转率为27.5%,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退烧效果情况见表2

观察组退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中1例患者出现腹泻等症状,经调整后好转。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小儿感冒发热并不是简单的感冒引起,而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儿童若不小心受凉会让小儿抵抗力下降,更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入侵感染,从而引发感冒发热。发热一般而言是人体患病后有益反应,若体温在39.5度以下可不急于退热,但一旦超过就要及时治疗[3]。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威胁到小儿性命。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小儿感冒发热主要治疗方法是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复方小儿退热栓作为小儿感冒发热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板蓝根浸膏粉及人工牛黄等,有利咽解毒、解热镇痛、祛痰定惊等功效,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等症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功效是退热、解毒定惊、解热等;板蓝根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等;人工牛黄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等。这三种药物成分有机结合起来,能成分发挥其解热镇痛、祛痰定惊、利咽解毒等作用。此外,将复方小儿退热栓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更佳。主要是因为该方式可以让药物长时间在小儿患者体内直肠中停留,使药物更好的被直肠粘膜吸收,充分发挥其功效。同时该种方式可避免肝脏对药物首过效应,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相关临床统计表明复方小儿退热栓采取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5至9倍,血浓度为一般口服药物的3至10倍[4]。

陈凤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感冒发热症效果分析》一文中采取的是复方小儿退热栓与双黄连口服液对比治疗观察,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9%。表明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显著[5]。此外,很多研究都表明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更佳,且安全性高。

本研究对我院小儿感冒发热患者采取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观察组中治愈率为30%,比对照组高7.5%;显效率为40%,比对照组高7.5%;总有效率为95%,比对照组高12.5%。由此可见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比双黄连口服液有效率高,效果更显著。同时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三天后,观察组小儿患者退热率为95%,对照组退热率为82.5%,且观察组在12小时内、12至24小时内退热人数比对照组多,可见复方小儿退热栓退热效果更佳。此外,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上述结论除了与复方小儿退热栓的药物成分有关外,还与该药物服药方式有关。本研究中复方小儿退热栓采取的是直肠给药方式,能有效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避免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安全可靠。这与陈风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而言之,复方小儿退热栓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症状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小儿感冒发热治愈率及退热率,而且临床不良反应小,大大提高了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陈玲,李蕾.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02):159-160.

[2]郭玉喜.探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215-216.

[3]吴晓琴,陶小华,邹琳.双氯芬酸钠栓与复方小儿退热栓退热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2(05):45-45.

[4]徐银华,金海波.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保健营养,2013(01):331-332.

小儿退热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8月我院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24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试验组男75例, 女45例;年龄 (2.4±1.4) 岁;其中发病时间≤24h 58例, 25~48h 62例, 体温38~39℃95例, >40℃25例;对照组男50例, 女70例;年龄 (2.9±1.3) 岁;其中发病时间≤24h53例, 25~48h 67例。体温38~39℃80例, >39℃40例。2组性别、年龄、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对2组所选取的病例相关诊断标准均结合相关临床症状, 参照1993年由我国卫生部所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我国中医标准《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3 用药方法

试验组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直肠给药的方式 (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 药品批号:061001) , 对于1~3岁的小儿用药方法为1粒直肠给药, 每天1次, 对于3~6岁的小儿用药方法为1粒直肠给药, 每天2次。疗程3d;对照组采用双黄连口服液口服 (河南福生药业有限公司, 药品批号:061210) , 1~3岁10ml口服, 4~7岁15ml口服, 每天3次。疗程为3d[1]。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标准:服药24~48h内, 体温降至正常范围且不再反复, 相关证候群消失, 异常的理化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显效:服药24~48h内, 体温降至正常范围且不再反复, 相关证候群消失, 异常的理化指标恢复至接近正常范围;有效:服药48~72h内, 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 相关证候群部分消失, 异常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此外与以上各标准不相符者。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退热效果

试验组48h内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8h后, 2组退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 部分患儿出现腹部不适症状, 伴有稀便, 症状轻微, 停药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复方小儿退热栓的成分进行分析: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板蓝根起到清热解毒疗效, 人工牛黄可有解热、消炎、祛痰、镇静之效。复方小儿退热栓能起到解热镇痛、清咽利胆、化痰止咳, 消炎镇静的疗效, 可用于治疗小儿发热, 惊厥, 咽红、咽痛及咳嗽、咯痰等症状[2]。该药物为栓剂, 采用直肠给药, 给药途径安全, 避免口服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及相关脏器发育不全引起的功能性不良反应和不适。本结果中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使用双黄连口服液的对照组。同时两药物均对>39℃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退热效果不明显, 因此建议在单独用药的同时辅以其他退热方法联合治疗[3]。总之, 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显著, 给药途径安全便利, 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试验组予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 对照组予双黄连口服液治疗, 2组疗程均为3d。观察2组临床疗效、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48h内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8h外, 2组退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复方小儿退热栓用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好,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退热栓,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晓琴, 陶小华, 邹琳.双氯芬酸钠栓与复方小儿退热栓退热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5) :45.

[2] 陈琳, 许家鸾, 王京霞.正交试验优选小儿退热栓的提取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 2011, 23 (8) :32-34.

小儿退热汤 篇8

1 仪器与试药

Mettler AE240电子天平,Waters 515-717-2487高效液相色谱仪,栀子苷对照品(批号:110749-20051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小儿退热颗粒(批号:080503,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乙腈、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Dikmak 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8 nm;柱温为35℃;进样量10μl;理论塔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 000。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在五氧化二磷中减压干燥12 h以上的栀子苷对照品约10.00 mg,精密称定,置10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贮备液。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贮备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20%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020 1 mg/ml的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本品约1 g,研细,过4号筛,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溶液5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50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用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取处方中除栀子外的其他药味,按处方比例制成缺栀子的阴性对照品。取阴性对照品(缺栀子)1 g,按照“2.3”项下方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

2.5 专属性检查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阴性样品溶液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其色谱峰面积。结果显示,阴性样品溶液无干扰。结果见图1。

2.6 线性关系考察

取在五氧化二磷中减压干燥12 h以上的栀子苷对照品约10.00 mg,精密称定,置10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贮备液。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贮备液2 ml,置10 ml量瓶中,加20%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020 1 mg/ml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上述栀子苷对照品溶液5、10、15、20、2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色谱峰面积。以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得线性回归方程为Y=1 757 264.677X-4 744.3(r=1.000 0),结果表明,栀子苷在0.100 5~0.502 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7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栀子苷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020 1 mg/ml)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样6次,按上述测定方法分别测定栀子苷的色谱峰面积,RSD为0.42%,结果表明该法精密度良好。

(A.对照品;B.样品;C.阴性样品)

(A.Reference substance;B.Sample;C.Negative sample)

2.8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批号:080503,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μl,分别于制备后2、4、6、8、10、12 h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栀子苷的色谱峰面积,RSD为1.39%,结果表明样品在12 h内基本稳定。

2.9 重复性试验

取本品(批号:080503,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照“2.3”项下方法平行制备样品6份,按上述方法和条件进行测定,计算枙子苷的含量。栀子苷平均含量为0.90 mg/g,RSD为0.66%。结果表明该法重复性良好。

2.1 0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小儿退热颗粒装量差异项下的样品(批号:080503,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栀子苷含量为0.899 mg/g)约0.5 g,共5份。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栀子苷对照品贮备液(栀子苷对照品浓度为0.051 mg/ml)10 ml,加50%甲醇溶液4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50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过滤,用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按上述测定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2.1 1 样品测定

取6批供试品各2份,按“2.3”项下方法制备样品,精密吸取样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色谱峰峰面积,外标一点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

3 讨论

提取时间考察中回流提取与超声提取含量测定数据基本一致,超声30、45 min时含量基本一致,确定提取方法为样品加提取溶剂超声提取30 min。将流动相乙腈-水(10∶90)与甲醇-水(20∶80)进行比较,从色谱结果来看,两种流动相测定栀子苷时理论板数及拖尾因子结果均较理想,差别不大,因为乙腈毒性大、成本高,从降低毒性和成本考虑,最终确定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

摘要:目的:建立小儿退热颗粒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kmak Kroma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20∶8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8nm,柱温35℃。结果:栀子苷进样量在0.1005~0.502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05%,RSD为1.53%(n=6)。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良好,可作为栀子苷的含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小儿退热颗粒,HPLC,栀子苷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刘天柱,莫结丽.HPLC测定龙胆泻肝片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34-35.

[3]刘瑞新.HPLC同时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和栀子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7,29(8):1170-1171.

[4]汪霞,胡滨湘.反相HPLC法测定小儿退热口服液中栀子苷的含量[J].食品与药品,2007,9(11):50-51.

[5]潘强,陈野,邹淼.HPLC法测定羚牛角二十五味丸中栀子苷含量[J].中国药事,2008,(6):25-26.

[6]陈红英,蒋干,范耀.八正合剂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师,2006,9(1):17-18.

[7]李炜,王斌,王海亮,等.HPLC法测定安坤胶囊中栀子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6,28(7):1078-1079.

【小儿退热汤】推荐阅读:

小儿退热合剂05-30

小儿呕吐07-17

小儿胃炎10-21

小儿麻醉05-28

小儿气道06-05

小儿灌肠06-07

小儿哮喘06-09

小儿肿瘤08-09

小儿包皮08-11

小儿输液09-14

上一篇:异常轨迹识别下一篇:节目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