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型服务政府(通用8篇)
法治型服务政府 篇1
一、我国法治型政府的由来
法治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早在1985 年, 彭真同志就提出了政府的建设不能只依靠行政命令, 还是要建设健全法治的, 是需要依法行使职权的。这当然是从文革之中得到了一个教训和反思。当然, 也就开启了我国政府法治进程的序幕[1]。但是, 这个时期提出的“依法办事”, 其实还只是法制型政府建设的初期阶段。到了同年八月, 国务院召开了一个行政管理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研究怎样加快政府的改革进程。这次会议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学术共识, 那就是要使我国的政府逐渐朝着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水平迈进。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 我国的法制型政府建设不断的升级。
到了1988 年, 依法行政这个名词出现在了社会公众的视野。我国的相关机构也把《中国行政法》列入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之中, 并要求严格执行。在这一时期, 政府的合法行政成为了一时的风尚。在1989 年《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先后颁发, 并实行, 我国政府逐步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阶段。在随后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中发布要对行政类型的案件做到审理和依法执行, 这样就能够为政府的依法行政奠定法治基础。在新世纪初年, 政府加快法治建设进程, 要求当前的政府机构由“治事”转向“治权”或“治官”的一个发展进程中来。
二、法治型政府的属性和特征
法治的对立面就是人治, 人治就是封建独裁。因此, 我国的政府走上法治道路建设是必然的趋势, 是人民和政党的要求。其实, 法制型政府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而是一个相互连接的, 相互依存的政治主张。它和人民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廉洁高效政府是相辅相成的, 也政府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最高目标。
虽然, 法制型政府和阳光政府等概念相互联系, 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 法制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法律要求和概念。法制型政府也是一个法学概念, 在严格的意义上, 它不属于政治学或者行政管理学, 它就是一个法治要求, 而不是其他[2]。
它要求政府要以法律为准绳, 以为人民服务为依托。要依法行政、依法施政。要实现人民的目标, 要在逻辑上符合法律和人民的意志。其实, 在本质上, 政府的权利来源是法律, 是人民赋予了它的权利。因此, 政府要有依法行政, 要有权力法定、监督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
政府的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要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够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有法定监督, 和责任监督, 只有做到人民的监督和法律的监督才能够保障政府真正的做到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型政府。也要有政府地方法定责任, 要求行政问责制度, 权利和义务是高度统一的。政府只有依法履行政治职能, 才能够使得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才能够建设成人民满意的法制型政府。
三、法治型政府下, 政府服务职能重塑的新形势
十八大以来, 政府在法治的建设中不断加强政府职能的重塑, 这也是因为面临着新的形式, 党的这次会议中提出要到2020 年把我国的政府基本建设成法制型政府, 这说明了我国政党从现实出发的务实态度。当前, 我国政府的行政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依法、不依规, 高高在上的作风仍旧很严重[3]。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 我国政府要建立一种法治的生态,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 任何的法治建设都是空话。这个生态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 在社会上普遍建立起一种法律氛围, 人人知法、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只有落实到人民的监督上, 人民都懂得法律, 并且敢于、能够使用法律, 政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
建立法制型政府也应该做到科学的立法, 做到法律建设, 做到规范政府的法律保障。法律建设之后, 政府要严格执法、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把法治建设落到实处, 才能够使人民真正相信这个政党和政府。在国家宪法实施30 年的讲话上, 习近平指出: “我们的政府要依法公平地对待人民, 要让人民的述求得到依法的保障, 让他们活的有尊严, 有希望, 有中国梦。”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行政对司法的干预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司法机构完全成为了行政的工具和政治手段。因此, 在今后的法制型政府建设中, 要法律独立, 要司法独立, 只有法律机构和政府平等, 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制约, 当然, 这些都是漫漫无期的事情, 需要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需要政府自觉的还权、还法于司法机构, 于人民,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依法执政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法治型政府下, 政府服务职能重塑的目标
首先, 政府要建设成生态文明型政府。近年来, 我国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健康。而且, 随着人们出行的更加频繁, 工业生产的更加过剩, 人们制造生态污染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另一方面, 人们经济上的富裕, 开始追求生态和自然的健康。这就要求一个绿色的生态社会。这样的难题摆在政府的面前。需要政府在法治的指引下, 寻找到新的出路。其实, 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前, 我国的政府什么都参与, 什么都管理, 结果很多方面不该政府管理, 应该是由经济市场管理的[4]。政府出力管理, 而且结局也很不好。所以说, 政府要在新的形势下, 在法治的要求下, 建立服务型政府。2013 年, 我国政府再一次提出要到2020 年基本建成法制型政府。可见, 我国政府在法治建设下改革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法制型形式下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努力方向, 也是共产党和人民的共同要求。最后, 政府应该在法治的制度下, 建立诚信型政府。很多政策从中央下达到地方, 就遇到了各种问题。官僚主义, 不作为。这些情况都是对政府诚信的一种打击。因此, 政府要进行职能上的重塑, 还要在法治型政府的指引下, 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娟.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及消除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05.
[2]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3]王海佼.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4]张雪红.论我国生态政治下的政府重塑[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
法治型服务政府 篇2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框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时代新形势下政府运作的具体要求,明确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认识政府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2、能力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和案例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权力与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重要意义。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通过网站了解我国政府的一些具体职能;
2、教师通过报刊杂志准备案例和相关链接,并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报道一(新华网消息):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并到居民小区慰问群众。一位市民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家宝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报道二:(人民日报)温家宝总理最感动和痛心的事:
他说:“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
教师:看了上述两则报道,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客套话,它值得我们深思,它反映了我们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反映了一个真正的现代政府的正确定位: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法治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政府及公职人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要求政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多种途径。要求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要求政府要坚持作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政府权威。
(一)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板书)
1、依法行政的含义(板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板书)
2004年6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板书)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链接1:法制政府建设进程
当我们与别人的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仲裁;
当我们对政府机关的某个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其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链接2:六项禁令(书本)
(二)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板书)案例:
某派出所地派出所民警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追到某农民的菜地与逃犯展开了斗争,将农民的蔬菜毁坏许多。
教师:派出所民警要不要赔偿农民损失,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事后,该派出所民警按市场价格对毁坏的蔬菜给予了全部的赔偿。说明政府行使权力必须和完善责任想统一。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而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权力挂钩。
1.政府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板书)(1)有权必有责.行使权力时要承担责任;(2)用权受监督,行使权力时,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3)侵权要赔偿,如果经过法定程序证明政府权力的行使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那就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给予赔偿(4)违法须追究
2、政府运作的规范和高效(板书)教师:怎样保障政府运作的规范和高效 学生:略
教师: 要在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
(三)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在全面履行职责的同时,要更加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时事链接:
关注民生,是今年两会最大的热点。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环境污染,都成为媒体关注、百姓关心、总理揪心的焦点。记者们问了又问,代表委员议了又议,总书记、总理谈了又谈。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举国关切的话题,是因为,如果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将极大地降低每一位中国百姓的生活质量,降低人们的幸福感,降低人们坚定改革的信念。
从总理最痛心的事中,人们看到了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切。让所有人共享改革的成果,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现实利益,是指导改革的重要思想。当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等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工作。” 就业、社保、医疗、安全、教育„„解决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难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两会的热点议题与往年有很大变化,“国企改革”、“民营经济”、“贸易摩擦”等议题,渐渐让位于“农民”、“教育”、“卫生”等话题。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民声”在总理的报告中都有了回音:中央财政安排2975亿元支持三农,新增2182亿义务教育经费,安排30亿用于煤矿综合治理,投入200亿改造农村公共卫生„„作为开局之年的这第一份“菜单”,公众似乎更加有理由期待“十一五”能够给中国带来一场“民生盛宴”。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服务政府,该怎样做好为人民服务? 学生:略
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关心群众。
建设服务政府,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公共决策的社情、民意调查制度,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高办事的效率 回顾:
“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把气叹;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短”
说到行政审批,人们最头疼的就是“翻不完的门坎,盖不完的章”,开办一个批发市场要112个章;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要80多个章;办一个养鸡场竟要270多个章„„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审批行为失范,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途径,如(1)开设热线电话
(2)设立信访部门(3)发展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等。辅助材料: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课后讨论活动:
在你看来,“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如想更多地了解我国政府,可点击http:///(中国政府网)
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师生互动给予及时表扬,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交流发言进行客观评价,评定等第,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记录。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主要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交流,了解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当是人民的政府,是法治的、负责任的、有高度服务意识的政府,这既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我们人民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110
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研究 篇3
一、充分认清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 从政府功能转换实践看必然性
建国初期, 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 我国坚持全能政府的理念, 设定政府职能并构建政府体系。此时的政府, 主要是依靠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政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法治化进程也走入“快车道”, 政府职能也随之发生重要改变, 特别是我国近些年持续推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如2004年、2010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在处理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关系, 正确界定政府职能, 严格依法行政, 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突出成绩。然而很大程度上, 全能政府理念仍然在政府管理理念中仍起着支配作用, 政府管理行为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相冲突, 离“将市长的职能还给市长、将市场的职能还给市场”的目标, 还有较大差距。
(二) 从坚持问题导向看重要性
习主席反复强调, 要坚持问题导向, 将工作的主攻方向, 放在解决突出问题上。着力建设法治、服务、责任、清廉政府, 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是政府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十八大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比如,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繁杂的问题依然突出, 证明“你妈是你妈”“北漂小伙为办护照返乡6次多跑3000公里”等现象屡禁不绝;各级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 行政执法不严、不公、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为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进一步明晰政府功能界定, 缩减权力清单。
(三) 从推进“四个全面”看紧迫性
十八大以来,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治国理政能力建设, 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首先,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攻山头、涉险滩、啃硬骨头形成“新常态”, 必然涉及到利益的深刻调整。政府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要想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就必须按照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其次, 建设法治政府, 在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部分,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再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必须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强化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统筹处理好“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关系, 激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 化解社会矛盾, 确保整体推进, 确保在2020年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二、切实厘清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一) 全面把握法治政府的内涵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务职能的前提。要全面把握法治政府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依法办事。执行法律是政府首要职责, 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 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是制度完善。重点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加强法规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确保法规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 谨防单方面体现部门意志, 谨防小范围体现专家意见;还要进一步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强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三是依法决策。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四是公正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环保、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 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切实做到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干扰、权力意识, 杜绝选择性执法、不公正执法、粗暴执法。五是政务公开。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凡是不涉及国家和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都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切实通过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 确保政府提供公正服务。六是监督问责。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突出审计、监察履职, 加强财政、预算、投资审计和各种专项审计, 加强对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的监察和问责, 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责任。
(二) 深刻理解服务型政府的要义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一是要积极服务保障, 防止不管事、不作为。首要的是要给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即为市场提供宏观调控服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促进结构优化, 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稳定市场预期,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坚决简政放权, 防止大包揽、乱作为。服务型政府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淡化自身传统上的投资主体角色,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通过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三是要优化组织结构, 防止杂而乱、多而散。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原则, 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同时要统筹理顺政府部门与党群机构的关系。根据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 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还包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对行政区划设置做科学研究、充分论证, 视情探索推进省直管县 (市) 体制改革。
(三) 准确把握二者相互关系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 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是法治政府, 它必须依法产生, 决策依法、化解矛盾用法、成事靠法。服务型政府, 核心在于“为民”, 坚持权为民所用, 而行政之要在于“依法”, 因而, 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必然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定位、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责任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时代要求。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两促进。
三、紧紧扭住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是一个系统工程, 牵涉面广, 联动性强, 必须紧紧扭住关键环节, 坚持以点带面, 全面整体推进。
(一) 要大力简政放权
核心是做到“精简、放权、优化、监管”八个字。一要精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取消各部门、各单位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全面清理行政审批服务及管理事项, 公布审批事项目录清单, 该取消的事项一律取消。二要放权。主动向市场放权, 重点围绕放宽市场准入, 实施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善于向社会放权, 凡是社会能承担的坚决放给社会。三要优化。简化程序, 优化流程, 彻底解决前置性审批问题。坚决取消部门利用红头文件或其它方式设置的审批前置条件, 坚决杜绝部门擅自提高门槛审批、随意限制审批数量的行为。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审批和电子监察作用, 积极推行联合审批, 尽力降低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和时限。四要监管。简政绝不是“减政”。要切实担当起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 推进政府治理提质提效。
(二) 要提升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期待获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一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以人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公共体育等服务为重点, 强化增量资源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积极盘活优化存量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 加快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二要强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交通同网、城镇同建、产业同兴、环境同治、城乡同筹”, 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三要强化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放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限制, 探索建立公共服务项目经营权转让机制和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 向社会资本转让全部或部分经营权,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缓解政府的供给压力, 提高供给的效率和效益。
(三) 要强化社会治理
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一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强化“社会本位”理念, 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必须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政府对社会的传统管理观念必须让位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 加快由被动、刚性管理向主动、柔性服务转变,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二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降低门槛、放开登记, 加快培育社会组织, 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规范,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更好地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抓紧出台向社会组织放权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职能目录。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 并探索一业多会, 引入竞争机制, 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三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利益诉求, 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做到早发现、先防范、快处置。
(四) 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管理行政事务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一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决策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增强制度意识, 及时完善、严格执行行政决策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与听证、政府法律顾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 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发布、备案和清理工作, 增强规范性文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执法机制, 实行重大案件审查机制, 落实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减少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强化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定期培训和考核, 严格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大力改进执法方式,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力度, 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房分配等信息, 要详细公开。拓宽办事公开领域, 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 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 充分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 打造阳光政府。
摘要: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清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 切实厘清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紧紧扭住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全面正确履职尽责,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杜明中.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09.
[2]温国庆.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关系辨析[J].人们论坛, 2014.12
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建设 篇4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法治;职责;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66-02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核心特征和基本要素,一个有效运转起来的法治体系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对规则、程序、法律至上、司法公正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日益迫切,这实际上体现出对法治强烈的现实需求和积极呼唤。”[1]对于处在转型期与变革期的中国来说,对法治的选择是不可替代的选择。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除了是有竞争力、负责任、提供公共服务、合理分权的政府以外,更是法治的政府。只有利用法治来建设服务型政府,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能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更加积极、健康、高效地运转。从法治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其实质就是探寻服务型政府法治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现代法治精神的引领,必须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而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公共服务主体资格必须合法;公共服务程序必须合法;公共服务内容及其价值不能脱离法治的精神;公共服务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把公民本位作为其依法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意识会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对政府人员的法治教育,必须提高各级公务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政府及政府人员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将法律作为其开展行政活动的最高准则;一切行政行为都要在法律授权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违反法律和超越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追究,严格遵守法未授权不可为,政府法外无权力的原则。其次,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不仅要在行政服务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来办理事务的人员,更要在执法过程中一视同仁,摒弃分亲疏、贵贱的不良思想。再次,要树立权责统一的理念。有权力便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权力是有制约的,并不是无限大的,必须将权力制约在制度的笼子里,防止部分领导个人权力及私欲的无限膨胀。最后,要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提供公共服务仍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要将法治理念贯穿到政府的具体服务中去,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各级政府人员的法治理念与思维方式。
二、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社会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以党的政策变化为开端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因此,我国政府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法治进程。
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政府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相统一,也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成败的关键。但在现阶段,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还是个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事关国家和政府的大事,往往以党委的决策取代人大的决定权,使人大的最高决定权虚置。因此,必须从党和政府两方面出发,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首先,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和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而不应当有超出这一范围的特权。其次,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关键是要法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职权范围。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法律应明确规定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范围和界限,使党的各项工作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再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另一方面,当党有越权的事情发生时,政府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最终实现党政职权分开,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三、依法明确政府的职权范围
服务型政府法治化建设不仅要更新政府的服务理念,更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变革。只有理念与制度相互促进,服务型政府的依法治理才有可能实现。制度的变革可从政府的职能、权力和责任的规范等层面上去进行。一定程度上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以依法规范政府职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为基本前提。因为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如果政府的职权不受限制,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权力滥用,导致政府功能的异化。因此,依法规范政府职权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依法规范政府职权,一是需要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法治的基础上对政府及市场职责和权力范围进行重新配置。目前,我国政府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越位现象普遍,公共服务配置的公平性缺失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也不断变革和完善,但也应该看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完全放开市场机制应有的范围和作用,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预不仅制约了市场机制在社会服务中应发挥的作用,而且使得政府职能未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建立法治政府,必须不断地放开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使政府更加积极地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二是需要合理定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独立性和自组织能力十分虚弱,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组织的规模、能力及独立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社会组织的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其对于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必须合理配置政府的职权,积极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强化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加强社会组织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参与、监督和制约作用。
四、促进中央与地方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还必须促进中央与地方、上下级行政关系的法治化。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央掌握的资源和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其有限的资源、财政及政治权力,其发展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存在着一些利益博弈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促进中央与地方事权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必须通过法治的途径,用法律明晰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权范围。“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在事权划分和行使上的关系,关键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权范围,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保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赋予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权限,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2]界定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权范围,首先,必须合理配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自职能。凡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相关职能应有中央政府来承担,如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除了要坚持中央政府的总体方针政策外,更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及一些优势资源,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加强本地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其次,建立地方政府的利益表达与平衡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利益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必须建立地方利益的表达和平衡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加强均权化的推进,维护地区的稳定。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法治保障 篇5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
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两者相互关联, 不可分割。从一定程度上讲, 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法治的有效政府, 离开了依法合法运作, 服务型政府必然变成空谈。同样, 法治政府建设也必须以服务型政府为根本目的, 如果脱离了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 法治政府建设就会失去了既定的方向。具体来讲, 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法治保障,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明确职责的必然途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明确职责分工、实行权力制约, 然而在没有法律高权威的限制下, 权力很难被关进制度的笼子, 只有从法治层面上, 将政府的职能、权限明晰清楚, 才能为服务型政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公信力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以政府公信力为核心, 失去公信力的政府根本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而只有完善的立法、严格的执法,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三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当前, 公正焦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要想让民众感受到切实的公平正义, 必然要求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基于以上几点,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法治政府建设必须两手抓、同步抓、融合抓,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也不可否认, 在法治保障层面, 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律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建设服务型政府, 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然而, 从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体系来看, 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领域:第一, 立法缺失。从国外的政府行为来看, 法律法规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相应的细节、标准都比较健全, 但是, 我国法治建设起步较晚, 政府治理中许多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例如, 在对政府部门的权力划分方面, 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标准, 部门之间的权力在动态中保持着平衡, 也有许多领域责任不明确、任务不明确, 甚至出现了许多的管理真空、漏洞等。第二, 立法不科学。科学的立法是按照既定的程序, 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实现的, 然而, 从我国立法的程序来看, 民众参与度非常低, 即使存在一些行政行为立法的听证程序, 往往也是走过程, 流于形式, 难以起到真正实质性作用。第三, 法律与政策不衔接。在国家大的法律法规下, 政府出台相应的条例和规章制度, 从而实现法律与政府的完美对接。然而, 实践来看, 法律与政策仍然存在不衔接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经常会突破法律界限, 这显然是与法治政府建设相违背的。
(二) 法律实施环节存在缺陷
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 法律实施环节的问题最为突出, 主要体现在:第一, 有法不依。个别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 对于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利益的法律, 就严格执行, 而不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利益的法律, 往往束之高阁, 不执行或者变相、打折扣执行。例如, 我国1989年就出台了环境保护法, 2014年又做了修订, 但是,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 为了单纯的GDP和财政收入, 往往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管不问, 纵容一些企业违规违法污染环境, 有的甚至甘当保护伞, 这显然是与法治精神严重违背的。第二, 执法不严。在政府行政行为中, 法律领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 同样是一个审批事项, 政府以各种理由, 完全可以拒绝批复, 而且理由还非常充分, 也可以毫无问题的通过批复, 只要是领导一句话, 或者有熟人、有关系即可, 在这种背景下, 民众很难预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 给服务型政府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第三, 违法不究。对于一些违法违规事件, 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使得政府违法的成本大大降低, 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极大的破坏。例如, 在大部分地区, 对于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 处理的结果很轻, 有的甚至只要改正错误, 就免于处罚, 这就使得领导干部的胆子越来越大, 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终难以收场。
(三) 法律监督领域相对滞后
从监督领域来看, 监督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 然而, 从实践来看, 党内监督、司法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行政内部监督的动力不足, 同时, 社会民众、舆论监督缺乏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也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 如何打造更好的平台, 建立多元监督体系, 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服务型政府的几个鲜明特征就是职责清晰、民主参与、高效高质、公正公开、廉洁清正, 这些都与法治政府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法治保障, 关键是在结合上做文章, 具体建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坚持将完善立法与职能界定相结合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域, 应当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的职能任务, 有效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第一, 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必须作为的内容。按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政府应当在改善国计民生等多个领域, 承担着重要的职能, 包括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保障、救助、扶贫、助残等各个方面。因此, 需要用法律的形式, 全面明确政府的责任, 使得责任法定化, 从而以法律的权威性引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第二, 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严禁干预的内容。针对政府部门肆意干预、主动寻租等问题, 应当以法律的形式, 限定权力的内容, 可以考虑通过政府权力清单的办法, 将政府可以做的事项, 一一明确出来, 公布于众, 从法律的层面上将政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并筑牢、扎紧权力的藩篱, 避免出现以权代法、以权谋私等问题。第三, 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作为的程度。从实践来看, 政府职能的界定, 主要的问题不是对职能的定性规范不足, 而根本是定量规范不足, 即政府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这给政府违规操作、徇私舞弊创造了条件。因此, 下一步应当以法律的形式, 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 明确行政行为的范围、种类、数量、幅度等内容, 从而提升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 坚持将依法决策与民主参与相结合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要求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然而, 从以往我国政府领域有关法律建设来看, 民主参与非常不足, 这导致了法律法规难以得到民众的认可, 使得法律失去科学性和权威性, 导致执行力不足。因此,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政府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第一, 完善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任何一项行政决策的出台, 都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包括征求民众意见、专家咨询论证、决策听证、公开公示、修改完善、出台发布等, 这些, 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出来。特别是要以法律的条款明确提出, 涉及民生重大领域的决策, 必须要广泛的群众参与, 对于一些技术性强的公共决策, 需要相应的专家参与, 同时, 对于政府决策的合法性、风险性, 也要建立评估分析机制, 从而保证政府决策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民众的利益 (1) 。第二, 建立政府行为法律顾问制度 (2) 。目前, 在政府内部, 一般都设置了法制办公室这个部门, 主要是为同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但是, 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 缺乏相应的法律工作者和工作机构, 这就可能会使得一些部门出台的决策, 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 建议建立和推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顾问可以是政府部门内聘, 也可以采取与高等院校、法学研究机构及律师事务所合作等方式, 从而全面提升政府决策合法合规程度。第三, 建立决策失误负责制。以往, 政府决策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决策失误, 不愿意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有时候由于责任不明确, 也难以追究。因此, 未来需要以法律的形式, 将决策者的决策责任和义务明确出来, 如果出现决策重大失误, 就应当依法启动责任倒查机制, 从而起到较好的法律震慑作用。
(三) 坚持将行政执法与效能提升相结合
服务型政府必然是高效能的政府, 所谓的高效能,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效率高, 立说立行, 速办速决;二是效果好, 社会认可, 群众满意;三是效益高, 以最小的成本, 达到最大的收益。要做到这三点, 需要从法律的层面上予以保障。第一, 要明确政府行政行为的时限。目前, 在部分政府部门, 由于从法律上缺乏相应的时限要求, 使得政府行为久拖不决, 一项行政审批, 有的甚至几个星期、几个月都难以完成, 这就不得不导致一些企业、民众, 通过请客、送礼等多种方式, 走后门、托关系, 这显然给政府形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 建议从法律的层面出发, 明确界定各项行政行为、执法行为的时限, 从而推动政府效率的全面提升。第二, 要建立行政行为成果检查机制。以往, 政府行政行为、执法行为中, 往往只重视工作部署安排, 不注重结果检查, 特别是在一些环境卫生、环保执法、占道经营、违章建设等领域, 反弹现象非常严重, 政府管一管, 形势就好转一阵, 政府不管了, 立即出现反弹, 甚至更为恶化。因此, 对于政府各项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 都要进行结果检查, 跟踪问效。第三, 要完善行政行为效益评价机制。由于长期粗放式的政府管理模式, 政府行为很少考虑成本问题, 有些行政行为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这实际上是损害了公众纳税人的利益。因此,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 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 对政府行为进行效益的评价, 即核算成本收益, 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浪费, 确保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民众更需要的领域。
(四) 坚持将法律监督与廉政建设相结合
如果失去了清廉, 那么服务型政府就无从谈起。因此, 必须将法律的监督与政府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第一, 要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多元监督体系。目前, 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等都有法律法规界定, 且比较完备和详细。但是, 在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领域, 尽管也有一些法律条款, 然而并不完备。因此, 下一步, 要以法律的形式, 将民众的参与、社会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等权利明确出来, 切实打造一些法律层面的监督平台和监督渠道, 从而实现监督的多元化全覆盖。第二, 要强化技术监督和专业监督。服务型政府监督过程中, 审计监督、离任监督、述职监督等方式尤为重要, 因此, 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所有的领导干部, 在离任之后, 都要进行审计, 并加强动态审计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审计监督, 避免出现问题, 难以及时发现,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第三, 要推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非常关键, 尽管国家也出台了这方面的规定, 但是, 做的还很不到位, 许多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推行政务公开, 有些地方政府尽管建立了公开网站, 但也是敷衍了事、疲于应付, 许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公开, 这显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强制性推广政务公开。
四、结论
总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拉开了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的序幕, 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法律层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认真剖析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将完善立法与职能界定、依法决策与民主参与、行政执法与效能提升、法律监督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个领域, 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才能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从而实现依法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 2014-10-28.
[2]于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笔谈之五, 法治政府的建设与保障机制[J].改革, 2014 (9) .
[3]赵大程.服务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J].中国司法, 2013 (11) .
[4]宋伟.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J].奋斗, 2013 (11) .
法治型服务政府 篇6
至于政府文化职能,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社会阶段, 我国政府中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的单位、职能部门与行政机构, 根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依法对我国的文化领域内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功能。为了清晰理解,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理解:第一, 最为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它是文化职能发挥的主体。第二, 政府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在社会文化领域内的特殊体现和延伸。第三, 政府文化职能具有自身的特征, 表现为政治性、管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的完善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关系也明显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下, 管制型政府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法治体系下, 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管理理念上, 由偏重社会教化转变为开展公民教育
我们知道,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极多。在现有的法治社会, 我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 功能也是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也是宣传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以前, 我国政府常常把文化职能部门看作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感化的主要手段, 而忽视了其文艺功能和审美功能, 使得文化部门与人民群众严重脱节, 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我国的先进文化发展的脚步。在现有的体制下,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相当完善了, 文化市场也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所以, 政府也应该转变思想和工作思路, 面对新形势, 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 由偏重教化转向“文”、“教”并重,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发挥文化的应有的功能, 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
许多地方的政府文化职能部门为了获得短期利益, 不惜放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 让一些低级庸俗文化商品和服务招摇过市, 这不仅背离了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 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且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 面对如此的不利形势, 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找准文化发展的方向。政府应该坚持人本文化, 做到“以人为本”, 保证文化的清洁和积极作用, 禁止为了一己私利而无原则无视国家法度的去受制于人, 把糟粕文化引向社会, 为其提供温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我国国情, 发挥我国文化发展优势, 有效利用法律法规来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二、改变管理方式, 实现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有效组合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在行政管理上, 要加强和改善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对国有文化单位, 在人事管理上逐步实行考核聘用, 合同管理;在分配机制上逐步实行岗位工资, 业绩工资;在领导体制上逐步实行公开招聘, 目标管理;在财政拨款上逐步由人头预算改为项目预算, 改变国家对这部分投入的性质。对社会文化的管理, 主要是市场监管、经营引导、法律管理、宏观调控。政府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 文化的发展, 不仅要依靠于政府, 还要依赖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 重视发展和培育社会文化中介组织等。第一, 要注重社会文化行业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健全文化行业协会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 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社会中介结构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加快发展文化经纪人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 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三、管理模式上, 由单一管理型转变为立体服务型
在我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 随着服务型政府构建条件下, 政府文化职能的调整, 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协调和统筹作用, 协同有关部门, 深入实际, 研究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整个社会当前的群体心理, 研究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发展有利的条件和不利因素, 研究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 引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群众的文化消费。
在服务型政府构建和市场竞争条件下, “服务行政”应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 这就要求政府有单纯的社会管理和管制转向服务, 及时的调整角色的转变。至于政府服务, 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有制度层面的、法律层面的、社会秩序方面的, 也有信息提供, 市场维护方面的, 当然也有信贷优惠、行业发展咨询等直接形式。
四、加强政府文化职能法制建设
鉴于我国法律的不完备, 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 按照社会现实的需要, 把相应的文化立法提上日程中来。我们知道, 在我国每年的文化案件很多, 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做到因地制宜,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文化的发展能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早日使文化产业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各级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首先必须执法如山, 决不允许出现滥用职权或徇私枉法的现象。对违法乱纪的现象, 我们坚决依法行事, 无论什么人, 只要触犯了法律, 就必须给以严惩, 绝不姑息, 绝不徇私枉法。
五、结语
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尤其是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下, 文化职能的转变更为重要与迫切。本文努力透彻地理解政府文化职能的涵义, 深入细致地分析我国政府文化职能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了解当前政府文化职能存在的弊端, 从而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新形势下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对策。
但是, 政府的文化职能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 单纯地就从法律的视角, 政府的文化职能谈文化职能是不够的, 它需要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协调机制使政府文化职能得到转变。
当然, 单纯地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分析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也是不够的, 它需要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所以, 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向理论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吸收多学科的理论营养, 细致深入的研究此课题, 早日实现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 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 提高我国的政府办事效率和水平, 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政府文化职能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传统体制上, 政府文化职能存在一些弊端, 如管理理念落后僵化,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管理方式单一等。所以,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 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转变政府文化职能, 本文就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法治,服务型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娇睿.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9) .
[2]介明菊.论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J].管理学刊, 2010 (3) .
法治型服务政府 篇7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成了政府法律服务的分水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各省市纷纷落实采取措施,积极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渐成政府“标配”。
根据2015年上半年我市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统计数据,我市共有律师事务所43家,注册律师523人,担任政府法律顾问169家,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除个别外几乎都成立了5-11人不等的法律顾问团。尤其是为市级四大家领导配备一对一律师咨询服务,成了我市依法治市工作的一大亮点。律师逐渐广泛而深入介入到政府日常工作中去。
二、我市政府法律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法律服务需求大增,要求愈来愈高
2015年1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和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出台,要求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化、常态化参与政府工作的途径和机制。之后,我省相继出台两大备受瞩目的决策程序性规定,即《四川省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与《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两大规定均提出“决策要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法定程序”。规定还提出“行政决策事项未经合法性审查、经审查不合法或者未按照合法性审查意见整改完善的,政府办公厅(室)不得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审议,政府不得作出决策。”这些规定的出台,律师为政府重大决策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等非诉事务成了一项重要服务内容。非诉法律事务与传统诉讼业务不一样,往往要求高,时间紧,常常涉及最新的法律与政策问题,需要律师及时研判,提出法律意见供参考。
(二)律师开始大量介入政府法律服务市场
今年,我市与县区政府层面都在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团制度。一般是由司法局、法建办、法制办等部门来推选、选聘当地资深律师、教授组建法律顾问团队,颁发聘用证书。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开始逐渐贯穿于行政决策全过程,开始对重大工程、重大经济项目、重大投资等开展法律风险评估与合法性、可行性论证。目前,除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推行法律顾问团制度外,文件还要求各机关、街道、镇乡实行法律顾问全覆盖,有的甚至已经覆盖到村上。聘请法律顾问情况已经作为各个单位法制建设的考核指标之一。
(三)政府与律师之间处于磨合期
律师从早期为政府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到如今协助政府审查法律文书、为政府重大决策事项提供法律意见,从早期的“事后处理”到如今的“事前审查、事中跟进”,法律顾问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广。律师参加政府的重要会议也不少见了,甚至已经有取得政府高度信任的律师开始列席政府常务会议,直接参与到政府最核心的决策中去,政府对顾问律师再也没有什么秘密。政府与律师之间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亲密接触”过,但彼此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磨合之中。
三、政府法律服务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政府法律顾问的运行总体比较良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决策前请法律顾问咨询论证渐成习惯,法律顾问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法治南充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政府顾问团的运行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律师为政府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与服务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在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法律服务相关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工作机制与报酬机制
1.目前模式下法律顾问团成员以何名义执业依据不清晰
目前法律顾问团的模式是政府给律师个人发聘书,没有与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建立法律顾问关系。这种模式是否合适尚值得斟酌。《律师法》明确要求律师应当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对外执业,目前模式下,政府顾问团律师是以个人还是律师事务所名义对外执业依据尚不清晰。
2.目前模式下法律顾问团成员之间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合作关系,不利于集中团队力量处理重大复杂法律事务
律师行业有其特殊性,由于作政府顾问的律师往往比较优秀而忙碌,通常自己都有一个小团队共同合作。顾问团成员几乎来自不同的律师事务所或高校,由于体制及利益分配等各种原因客观上不可能再与其他律师事务所同行进行类似合作,难以集中处理突发性或高强度的需要团队合作的复杂政府法律事务。而政府法律事务日益体现出高强度、高难度,重大事项往往需要一两个律师挂帅,组建强大团队精诚合作,开会随叫随到,包括法律论证、法律文书攥写、现场处理的介入,需要专业律师全过程参与,方能提供专业高效到位的法律服务。如果律师仅仅是开会中途参与一两次,对前因后果不清楚,对背景资料掌握不全面,对法律论证不充分,律师的判断有可能不准确,提供的建议也不一定就科学可行。而且,这种复杂事务往往过程较长,有的连续几年的都有,中途因为先介入的律师不空往往政府又通知其他律师介入,前后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延续,如果律师可以带团队介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过低的报酬难以建立律师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直接影响律师服务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律师只是追求一点政府顾问律师的名声
政府法律顾问具有较强的荣誉性,这些被选聘的政府法律顾问一般都是资深律师或者法学研究学者,工作往往很忙但现行报酬往往很低,使其不可能分配较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单纯依靠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显然难以建立顾问团律师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律师事务所的运行也是有比较大的成本的,尤其是一些有规模的规范运行的律所,法律顾问们为了生计,显然会进行更合适的时间精力分配。据了解,律师参加一次研究论证会,往往一坐就是半天,费用400元。如果路程稍远些,律师连支付来回的差旅费交通费都不够。政府重要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论证、评审,800元一件。对于一项非诉法律事务,律师有可能提出来的法律意见就是一页纸,但是背后的事实调查、资料查阅、法律论证有时比打一场官司更花精力、更考验律师的专业水准。这样下来,一些律师对政府事务并不热心,政府有事往往以忙碌推脱。而部分为政府处理事务多的律师,花费较多精力获得太低的酬劳往往难以支撑自身团队运行成本,确实制约了政府法律顾问团的长期的良性发展。
(二)律师对接党政法律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笔者感到,律师最大的不适应是不少律师熟悉民商、刑事法律,但对相关政策的把握、行政板块的法律就比较欠缺了。这种情况下律师与政府部门对接起来,出些建议,政府会觉得缺乏操作性,对接不上,显得有些“隔”。还有有的律师对政府的决策,简单的说“不”,而说“不”之后,又提不出合法又可行的办法。这样的服务,政府显然会认为遗憾。
四、如何完善律师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多倾听律师协会及其司法主管部门意见,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相关机制
一是建议市、县一级党委政府可以考虑设立“法律顾问团+律师事务所”的运行模式,解决团队合作以及执业依据问题。目前四川省攀枝花市就实行四大家联合聘请两家律师事务所和一个法律顾问团的模式,日常事务主要由签约律师事务所处理,复杂疑难案件再找顾问团集体“会诊”,有效解决律师团队合作的问题,满足政府越来越复杂的法律需求。目前,攀枝花的运行模式得到不少地方的肯定,部分地方政府也已经借鉴运行。同时,与律师事务所建立法律顾问关系也符合《律师法》的相关规定,解决了律师以谁名义执业的问题。
二是条件成熟时法律服务市场也可以像发达地区一样进行公开采购,但是法律服务市场显然不能简单地搞低价中标,应当实行综合评定。
三是参照法律服务市场行情,制定实际可行的法律服务报酬机制,尤其是非诉法律服务,调动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积极性。2015年,发改委出文对法律服务收费已经实行部分放开。全国各地2015-2016年相继在出台新的法律服务收费办法。2006年6月16日四川省律师协会已经出台新的指导意见,现行过低的酬劳机制亟待修改。
(二)律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提高为党政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
一是不断提高顾问团律师政治思想素质。律师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体现政府顾问律师的正能量。
二是多研究行政法及其相关政策,了解政府运作流程。律师在处理政府法制事务中需要熟悉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预算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相关行政系列法律。了解政策最简单的办法一是多浏览政府网站,像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网站的最新政策,二是多向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交流讨教,他们对政策的对接是最及时的。至于政府的运作流程,律师有必要根据“三定”方案来了解所服务的政府机关的职责以及政府开会、发文等相关制度。
三是律师要对程序问题保持持之以恒的敏锐,尤其是要引导政府适应刚出台的四川省两大行政决策程序。现实中,政府往往习惯于重视行政行为实体的合法性而忽视行政程序的合法性。今年的《四川省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与《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已经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法律顾问,有义务提醒政府依五大法定程序、“三重一大”的相关程序规定,“慢决策”、科学决策。
四是律师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律师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兴领域,时刻做好准备。比如现在国务院力推的PPP建设模式就需要律师率先进行学习研究。
五是法律顾问要敢于说“不”,更要准备好说“不"后应当怎么办。如果律师认为政府决策不妥,应大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这是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价值所在。但更大的价值是说“不”后还能提出更好的合法可行的方案。这是对我们律师更大的挑战,也是政府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和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
[2]<四川省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
法治型服务政府 篇8
什么样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在这一问题上, 各位专家有不同的声音, 如:吴玉宗提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 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 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刘熙瑞从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出发提出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公民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余晖从经济学角度提出, 服务型的政府就是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 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组织。
2管制型政府
关于管制型政府, 当前学者对其研究论述最多的就是其弊端。关于其弊端, 学术界有很多种表述, 但其实质内容都是一致的, 即管制型政府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 这种管制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如:导致政府的膨胀和社会的萎缩、阻碍市场机制的培育和政企分开的改革、导致权力监督弱化, 滋生腐败、提高经济运行成本, 降低效率等。
二、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之比较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型政府及管制型政府的总体研究比较多, 但是有关二者不同点的具体归纳却比较少, 仅有几位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如:
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区别可概括为:政民关系上的不同、公民权利上的不同、政府职能上的不同、制度框架上的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政府工作的实现过程不同、工作对象的选择权利不同、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同、对政府工作检测的标准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其区别主要是:管制型政府因偏好管制而往往导致过度管制, 服务型政府则注重服务而辅之以必要管制;管制型政府是依靠行政审批实施管理而且重审批轻管理, 服务型政府则通过便捷的服务进行管理而且重在提高公民的便利程度;管制型政府是以行政命令方式实施自上而下的单向规制型管理, 服务型政府则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政策, 提供服务, 实行双向回应型管理等。
我认为, 上述学者的归纳都不是很全面, 可能是因为二者的比较没被学者列为重点的研究内容。但我认为这是我国政府转型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关键点, 因为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从中明确其优劣, 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实现政府转型目标。基于此, 我把二者的比较作为论文的重点, 在认真分析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诸多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不同点, 包括形成的环境不同、政府管理理念的不同、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同、政府管理体制不同、政府的管理方式及手段不同等。
三、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包括理念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问责机制、构建新型政府文化。
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任务是:一观念必须转变;二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三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与世贸经济规则接轨的法规体系;四办事必须公开化;五贯彻一视同仁的原则;六建立贸易工作的复审机制和失误救济机制;七要正确处理服务行政中的管制问题。类似的还有吴传毅在《服务政府:民主政府的职能回归》、辛艺玲在《政府转型的目标、任务及问题》、高尚全在《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的观点,
有的学者提出, 政府的改革的“六个关键点”是:一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和整体设计;二真正树立法制在政府改革中的权威;三改进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使之真正代表公正、公平与正义;四对官员要有更严厉的管理手段;五防止政府旧体制的复归;六要跳出行政层面的单一思维, 解决政府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类似的还有汪玉凯在《中国政府改革需要战略突破》中的观点。
虽然每一位学者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测重点, 但是综合观察一下,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观点有很多共同点, 而这些共同点也恰恰是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点。经过总结,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理念转变;二是角色即职能转变;三是体制转变;四是管理方式转变。当然除关键点外, 其他的方面也很重要, 如绩效评估体系方面、法治化方面、政务公开化方面等。
参考文献
[1]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1]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
【法治型服务政府】推荐阅读:
法治型党组织09-06
政府法治建设07-14
法治政府建设总结08-29
法治政府建设试题11-04
局法治政府建设方案07-04
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12-13
乡法治政府建设总结07-05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机制09-23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