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础

2024-07-22

实践基础(精选12篇)

实践基础 篇1

一、引言

电工基础是一门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无论是老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一直都是教学工作的难点。本文以该学科的电磁原理部分为例, 阐述了对电工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这部分内容抽象, 原理多, 定律繁琐, 知识量大。要使老师教得容易, 学生学得轻松, 则需在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上加以探索和改进。

二、实验对教学的帮助

教学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它在理工类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 电工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电工基础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常常被教师忽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验教学虽逐步得到加强, 但是总体来说,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 教学实验仍是薄弱环节, 极大地影响着电工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电磁原理部分, 磁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如果抛开实验描述磁场、绘制磁力线等内容将很难用其他方法为学生讲清楚。通过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的偏转、铁屑在通电直导线周围的排布等试验, 则可以形象直观地将两种磁力线展示出来, 从而使该部分的教学变得轻松且富有成效。

实验是电工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 在电工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实验手段, 总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便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加深, 掌握牢固。而且, 实验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够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学习环境,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前, 我国教学工作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 加强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个专业课教师, 必须真正理解实验的意义, 并形成善于利用教学实验的意识, 提升教学水平。

三、善于将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分类

归纳总结可以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定律多、知识零散是电工基础中电磁原理部分的特点。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 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通电螺旋管的磁场方向、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等内容, 十分容易混淆, 判断的时候不知道该伸左手还是右手, 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善于用心总结并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 掌握了这些的规律, 就能化难为简。

左手定则:左手平展, 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 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 把左手放入磁场中, 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 四指指向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受力的方向。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对于通电直线电流的磁场: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 另外四指弯曲指的方向为磁感线的方向 (磁场方向或是小磁针北极所指方向或是小磁针受力方向) 。观察以上定律我们发现, 凡是涉及到电流的磁场方向, 需要用右手判断;而涉及到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则需用左手判定。通过总结、归纳、分类, 将复杂的磁场方向问题、电流受力问题、各种繁琐的定律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左右手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学得轻松, 记得牢固。

又如, 关于楞次定律, 其内容为: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总是企图使感应电流自身所产生的通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 去补偿或者说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改变。当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加时,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量与原磁通量方向相反;当线圈中的磁通量减少时,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量与原磁通量方向相同。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搞不清该如何确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不知道磁通量该增还是减。其实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一知识点可以利用“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具有反抗的本能”。这一“原理”, 应用在电磁感应中就是:原磁通想增, 则感生磁通便阻碍其增加;原磁通欲减, 则感生磁通便阻碍其减少。牢记这一点, 所有难题迎刃而解。

四、通过生活中的常识来拓展学生知识面

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又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在电工基础教学中, 有很多知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找到根据的, 而且这些例子离我们很近。如果能将这些例子巧妙地和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留心生活学到知识, 教学也必将收到良好的成效。

比如涡流的问题:当块状金属处于变化着的磁场中, 或者在磁场中运动时, 金属体内将产生感应电流, 这种电流会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 就像水流形成的漩涡一样, 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涡流。涡流是电磁感应的一种特殊形式, 涡流的形成会使金属块发热, 引起能量损失。这部分知识, 如果靠单纯的理论讲授,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一旦和生活中的常识相结合, 效果就截然相反了。例如, 为了减小涡流能量消耗, 电机和变压器的铁心通常不是整块的, 而是采用涂油绝缘漆的高电阻薄硅钢片叠加黏贴而成的, 将涡流限制在狭窄的薄片内, 从而减少能量损失。再有, 利用涡流的热效应制成了电磁炉、高频感应冶金炉等。再如, 利用自感原理制成日光灯的镇流器。通过这些例子, 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以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牢固记忆的目的。

五、结合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在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前提下,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比如, 电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后, 由学生自行分组, 结合简单的器具进行探究, 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影响电感的因素有线圈匝数、磁心材质和匝间距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学得愉快, 记得牢靠。

对于电工基础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差异,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六、结语

通过对电工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探索,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结合教学实验, 注重归纳总结, 联系生活中的例子, 同时应用探究式教学, 使电工基础的教与学变得轻松简单。

摘要:在电工学科中, 通常教师依赖于课本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 学习兴趣受到极大的挫伤, 学习积极性被束缚, 创新能力难以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创新, 将知识体系分类总结, 并结合教学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同时,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 采用书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基础,创新,实验,归纳总结,探究

参考文献

[1]陆荣.电工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美) 温鲍姆.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郑丹, 闫明.电工技术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实践基础 篇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实际阐述四方面内容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谈到实践,我就想起自己的兼职经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确在我的兼职经历中,碰到的各种人和事,让我有了对这个社会的重新认识,也改变了我的一些在学校体会不到的人生价值观。真是这些经历,也让我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推动着我的思想不断成熟,实践就是我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或许之前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社会是多么的残酷,竞争多么的激烈,可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确定这些认识是否真确,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而已,通过自己的兼职,我明白了,社会的确是这样,只有足够的努力才能换来回报,社会是无情的,竞争压力很大。最初我想兼职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也让我去不断去尝试突破自我,去兼职,去磨练自己,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零基础”油画教学实践初探 篇3

【关键词】 “零基础”;油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存在一种怪象:学龄前幼儿大多广泛地学习绘画,但随着年龄增长,美术课程却逐渐成为鸡肋并被挤向课程边缘。许多人在工作以后又想重拾画笔,可投师无门,有兴趣得不到指导,有潜能得不到发掘,而“零基础”油画教学便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以舒展个性,可以诗意栖居。“零基础”油画教学班目前在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仅福州就有不下五家的机构组织开展“零基础”油画培训。据笔者的走访了解,各个“零基础”绘画班的主要参与人群以年轻女性居多,大多从事白领工作或为全职家庭主妇。这些人对于绘画较有兴趣,同时也注重生活情趣,但由于各种原因无缘参加科班学院训练。他们对色彩的有天性的喜好和敏感,但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系统的绘画训练,其诉求更多的是轻松高效的绘画体验和以绘画为乐趣的休闲方式,传统的基础素描训练由于过于枯燥单调,对于他们并不适合。

油画作为最具表现力的画种之一,因其丰富的色彩、多变的表达方式,传入中国四百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学习油画不失为“零基础”人群开始学习绘画的一个好选择。如何开展好“零基础”油画教学呢,笔者尝试从教师能力、教学方法及如何进一步走入艺术殿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能力要求

“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员正确地欣赏作品、进而学习临摹,在轻松的氛围提升绘画技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一个优秀的“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首先,“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一个称职的老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从范画的挑选到个人绘画技能(甚至包括良好的绘画习惯,),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带领学员在艺术的世界遨游。“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专业能力,在各个细节都树立了好的榜样,通过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技巧树立起强大的个人自信,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员,真正地把学员带好。

其次,“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除了专业素养,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述能力。特别是针对“零基础”的学员,如何化繁为简,通过缜密而又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达出自己的观点、思维及要求,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员,与平时面对专业的学员不同,面对“零基础”学员时,对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学员的特性,发现每个人体悟艺术的能力,及时纠正学习上的误区,寻找学员闪光点,把控整个班级的绘画进度。争取让学员个人和整个班级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二、如何开展“零基础”油画教学

对于初学绘画的学员,个性的表达并不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工具和材料,才能发挥出个人的想法。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通过临摹,学员可以快速地体会颜料的特性,用笔的方法,调色的技巧等。通过临摹,学员可以逐渐明白如何以油画的视角和方式去进行具体的操作,同时对油画的基本特性,如绘画性、油画气氛、用笔、用色、边线等一些列细节问题有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师的技法和品味也通过临摹的范画,让学员得到最直观最直接地体验,使复杂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趣、快捷。

(一)选择范画

适合零基础绘画新手训练的画派主要集中于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以梵高、莫奈的作品为佳。梵高的作品用色大胆直接、画面效果强烈,如《星空》、《向日葵》这样的作品,用色饱和,调色相对简单,构图简洁,非常适合第一次接触绘画的学员。像《桃树》这样热闹的画面,也吸引了很多喜欢浪漫花草的女学员上手练习。莫奈的作品则更适用于进阶级别,如《睡莲》、《野罂粟花田》等作品适合掌握了一定的用笔用色技巧后的学员进行临摹。《麦草堆》系列作品“同场景不同光色”的效果,可以提供给学员更多的选择,学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色调进行临摹。

在范画的选择上,不必排斥一些色彩艳丽、格调甜俗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构图简单,在专业人士眼里略显艳俗肤浅,立意浅薄。但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的“零基础”学员对这类作品表示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范画时,可适当选择部分该类作品,先入门,再进行纠正提高,让学员在短期内即可信心倍增,为日后的学习积蓄冲劲。

(二)研读范画

范画选择完毕,教师应引导学员对范画进行解读。首先要让学员认识到范画的优点,在一次次的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好的作品的构图及用色的道理。接着分析研究作品的作画步骤,“从神理中求法度,法度中悟神理”。在范画研读时穿插美术史知识,叙述画家生平或是画家在创作该作品时的人生状态,如梵高作为受到广大文艺青年喜爱的画家,他在创作不同作品时的精神状态,人生际遇,都反映在了画面上。给学员讲一讲作品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员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也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三)临摹范画

由于是“零基础”学员,往往对于如何下笔毫无头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示范,直观地展示绘画方法。示范教学时应采取分段式教学,不要一次性示范太多,第一次接触绘画的学员,在学习时往往心情紧张,讲多了记不住。教师要不断鼓励学员大胆下笔,细心收拾,在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nlc202309040816

如一节课的所有学员都选择临摹同一幅作品,教师可选择“手把手式”教学,即教师示范一步,学员跟着学习一步,可高效地完成一幅作品,学员在学习时也能较为轻松地接受。但这样做的缺点在于阻碍的学员个人能力的发掘。

“零基础”绘画班在开班一两个月后极易出现一个问题:学员进度不一,每次课程的不同学员临摹的作品不同。通常一个15至20人的班级仅有一到两名教师进行教学,临摹作品不同就不能采用“手把手式”的教学,需要学员自行进行每一个步骤的探索,但好处在于学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四)绘画媒介的选择

油画有着各种丰富的技法技巧,对于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律。如画油画时需要“肥盖瘦”,即新画图层的用油的比例要比上一层的用油量要大;还有肌理的制作、直接画法、间接画法的不同等等,这些复杂的技巧会影响初学者的直观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绘画媒介进行教学。对于只是想浅尝绘画,对绘画好奇但并无长期学习意愿的学员,可以采用丙烯颜料进行学习。丙烯也称亚克力(音译),是最接近油画颜料效果的绘画媒介,用水即可调和,干燥速度快,可以加大量水进行调和后薄画。也可厚堆模仿油画颜料,制作肌理。即时练习作品即可带回家,干净便捷。而对于一些有着强烈意愿要长期学习油画的学员,即可采用油画颜料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材料特性的教学了。

三、进一步走入艺术殿堂

绘画的最终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临摹学习只能作为学习绘画的手段之一,最终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以找寻自己的表达手法。

(一)回归素描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剥离色彩的影响,只关注对象本身,用黑白感知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线与阴影、整体。临摹了一段时间的油画后,零基础学员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素描的渴望。他们在临摹时会遇到的造型问题都需要通过素描训练来解决,这种带着问题来学习的状态是激发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可以让学员更透彻的认识绘画对象。在经过了入门培养兴趣的油画临摹训练后,可以适当回归基础,补充进行一些素描训练了。基础素描训练由于枯燥乏味,很容易抹杀绘画爱好者的学习热情,不适合进行长期课程,可作为短期课程进行基础训练,或是穿插于油画课程中,帮助学员加深对形体、光影、结构的认识。

(二)勤加练习

勤能补拙,就算是“零基础”学员在多次实践后也会对绘画有所心得,学员首先应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画派的范画,通盘临摹过一遍后寻找出自己擅长、喜爱的画风进行系统临摹。有的学员喜欢梵高的狂放自由,有的学员擅长色彩的细腻过渡,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学员的优点,鼓励学员们多进行练习。

(三)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素描和色彩训练,“零基础”学员也具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除了坚持练习,“零基础”学员已经可以开始脱离教师进行一些个人创作,通过对颜料和技法的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或是思想和意境,“画如其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得以通过画笔跃然纸上,让学员自然地将艺术和生活逐渐地融合起来。实现最初学习油画的目的:画自己所想的愿望。

综上所述,针对“零接触”学员的绘画教学,应以临摹教学为主,挑选合适的范画,使学员在短时间内迅速直观地体验绘画的魅力所在,以期通过教学为大众审美的提高添砖加瓦尽绵薄之力。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群体,个体艺术修养的提高必然能提高社会整体的人文素养。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零基础”油画学习也为大众提供了全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可以培养大众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希望这一新生事物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让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篇4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尽管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对会计实践教学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训为主,缺乏一种仿真的实训环境。

2. 实践教学方式及手段缺乏现代化

现今许多教师逐渐地从“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状态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而且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实训资料、模拟软件少之又少。

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仿真性、现代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得到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因此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同时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

4. 实验教师缺乏会计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

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较深,但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导致实验教学不生动,不贴近企业实际。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同时结合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学务必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中应减少纯理论内容教学课时,突出实用性、针对性,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把强化应用作为重点。要结合会计工作实际,根据财会法规颁布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二、《基础会计》教学与实践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大胆进行教学法改革创新,逐步从以教师为主体,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偏重会计理论知识传授,改变为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从注重课堂讲授为主,改变为讲授、理论、讨论、实践相结合,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目标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

1. 应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动手能力

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的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实际操作又来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

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逐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运行,供学生查阅。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强化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

3. 建设和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了强化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可依据自身条件建立若干会计手工记账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将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个环节科学地结合,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让学生身临其中,增加直观性,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按教学进度分阶段地进行单项手工模拟实训,然后再进行综合手工模拟实训,最后采取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并行的做法,将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也可以要求在此环节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财务科室的角色,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并确定其基本职责,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各岗位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4. 加强校内外会计实践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模拟实训室;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在财会管理上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积极推进科技新成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发挥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和校园网的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推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三、《基础会计》教学与实践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与实践需要建立若干个会计手工记账实验室,需要购置实训所用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各种辅助材料,这些需要投入一定的教学经费,所以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

2. 教学环节与教材建设

新的教学模式把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充足的课时为前提。

高职院校可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在富有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成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自编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精品教材(包括实训教材),构成一个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离不开软件设施,更离不开硬件的配置。一个具有宽敞空间的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可以容纳40人左右的小型机房是实践实施的硬件条件之一。

3.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篇5

“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去取代手工操作。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于是工业革命就发展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新需求的不断提出,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经验和条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几十年来,袁隆平仍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后,又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优化水稻品种,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人类不断地探索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间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必须用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基础 篇6

关键词: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 新体系 实践改革

一、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现状

随着教育部及各大高校对机械实验教学改革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实验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尽管学校在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中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由于学校在机械专业教学上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实验教学改革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同时不利于新体系的创建。当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机械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从机械实践教学、机械基础实验两个方面开展改革活动:

(一)创建机械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实践教学体系指的是以机械工程训练、实验和设计为前提,通过将其引入机械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进而培养出其潜在的实验、动手能力。

(二)以机械基础实验为发展前提的改革

当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机械专业教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新体系的创建过程当中,院校通过对传统实验教学的重新整合,使得实验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探究型,进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及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缺乏实验意识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国内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依然存在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错误学习观念。再加上学校所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言堂”的教师灌输学生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在考试内容上,大部分学校在考卷中只注重书面化的实验内容考核,缺乏实验实践考查,长此以往,就使得学生不重视实验实践,实验意识越来越弱,最终影响了其在机械专业领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校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尽管国内大部分理工科学校都开设了机械专业,但是由于学校方面对于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机械专业在实验活动开展上没有一个相应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指导,学生在机械专业知识上不能够有完整科学的认识,进而就不会意识到机械专业实验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创建。

(三)学校实验室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从当前学校机械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尽管学校创建了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新体系,但是由于其原先在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滞后,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对于实验室需求的难以满足,直接影响的就是学生对机械专业这门课程认识水平,甚至可能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阻碍学校开展机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进程。

三、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一)加强机械基础实验教材与大纲的建设

选取合理的课程教学实验教材及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对于机械实验基础教学新体系的创建有着现实性的意义。因此,学校在实验教材的选取上,要与当前学校在专业教学上情况进行融合,同时要保持专业教材的实用性,从而使得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可以与专业的教材、大纲实现有效结合。除此之外,学校还要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保持实验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以此促进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教师角度说,教师还应当尽快制定出健全的实验教学大纲,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明确实验目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当前学校要想创建出健全的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首先要创建完善实验教学设备与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学生可以自觉地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实验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应当在了解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方式提升实验室设备先进水平,最终促进学生实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从学生方面说,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上要认真遵循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认真开展实验活动。

(三)加强实验教学人才建设

实验教学人才是机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够充分保证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基础实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发展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创建一支具有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队伍,从而为实现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语

伴随着机械专业的热门程度的不断提高,创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因此,当前国内开设这一课程的学校要通过创建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专业的教学队伍等方式有效促进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进程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政,杨春龙.建构主义观下的研究生理学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01).

[2]董科,殷玉枫.任务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建构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01).

[3]韩丽华.机械基础类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03).

[4]蔡晓君,刘湘晨,窦艳涛.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与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7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浅析阿坝民族基础教育实践 篇8

1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历程简述

建国前,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 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大汉族主义”,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社会条件等不利因素, 生产力发展落后, 社会发展缓慢, 导致教育落后。

建国后民族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设立民族教育工作发展司, 负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2005年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把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历程大致经历了开创形成 (1949—1956年) 、曲折发展 (1956—1966年) 、遭受破坏 (1966—1976年) 、恢复发展 (1976—1984年) 、特色成熟发展 (1984—至今) 阶段五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出台相应的民族教育政策, 保障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类型及重大举措

2.1 民族教育政策类型分析

从类型上看, 民族教育政策主要有两种, 即优惠性政策、特殊性政策, 是从民族教育的内部与外部特殊性出发制定的发展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 基于和谐理论, 公平理论一直对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特殊性政策是从各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特殊性出发, 对民族教育内在的教育目标、价值、内容等问题采取的措施, 如双语教育政策及多元化课程政策, 只存在于少数民族教育中。

优惠性政策在西方被称为“补偿政策“, 是在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倾斜发展政策或优先发展政策, 注重的是外部制约因素。

2.2 国家重大民族教育政策措施

建国以来, 党和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如双语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西部“两基”攻坚计划,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 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教育差距, 缓解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人力物力财力紧缺的局面,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其中影响较大的举措有:

(1) 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 2003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因此, 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州长期受环境、经济、人文等条件的制约, 建设校园网是不现实的, 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更符合我州现阶段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2) 双语教育制, 是由我国多民族多语种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多语种国家, 各民族之间频繁交住必然形成双语或多语言现象, 党和政府坚持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相结合的双语教育制, 为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政策指导及法律依据, 编辑出版适用的双语教材及参考书, 建立各级各类的双语学校、双语班级, 培养高素质的民汉双语教师。

(3)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工程。有史以来中央政府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的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据报道, 一期工程中央地方投资了125亿, 集中在852个贫困县, 再投入专款50亿实施二期义教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大大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改善, 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4) “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即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 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就学问题, 争取不让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 国务院不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巩固“普九”成果, 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5)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党和政府扶持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59页) 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中小学危房改造, 按照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与提高, 加大教育对口支援等措施夺取西部“两基”攻坚战的胜利。

3 阿坝州民族基础教育实践中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3.1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基础薄弱

“两基”攻坚计划, 国家下拨专项资金到各民族地区, 这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带了发展机遇, 但由于民族地区尤其是我州多是我国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 各民族地方财政拮据, 对教育后续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要想达到对教学辅助设施及器材设备的投入力度的预期目标很难, 而且“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 任务依然艰巨, “两基”攻坚面临着严峻挑战。

3.2 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现状

以阿坝州为例,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备落后, 资金不足, 教育资源有限, 州内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教学设备利用率低, 教师自主开发课件能力利用信息资源水平低等。

3.3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主要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 单科加授藏语文或者是所有授课教材都用藏语, 单科加授汉语文的“双语”甚至“三语”教学 (英语) , 但“双语”教学不够规范, 专业教师有限, 授课质量有待提高, 大家对“双语”教学的理解过于简单, 严重地影响了民族教育的质量。

3.4 民族地区师资水平不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我们这样的民族学校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少, 而且代课教师, 非师范专业教师占很大比重, 优秀的教育人才又不愿意来民族地区执教, 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

3.5 文化背景的多元性, 给民族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难

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是由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决定的, 因而必须打破国家统一课程, 在国家课程中按一定比例增加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内容, 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积极探索多元文化的课程模式, 坚持民族平等, 共同发展,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3.6 民族职业教育缺乏有力支持, 民族技术型人才不足

优秀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保障, 而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缺乏有力支持。州内大部分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认为只有成绩差的才读职业学校, 造成生源不足, 不能形成办学规模, 地方政府对其重视不够, 财政拨款少, 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4 2010年民族教育新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 也是全面实施《国家量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年, 民族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细化支持新疆西藏和各省藏区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坚持改革创新, 转变观念, 从实际出发,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努力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中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尤其是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内地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全面夺取西部民族地区“两基”攻坚胜利, 在原有基础上使民族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优惠政策与特殊政策并举的各种措施,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缩小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丰捷.“两基”攻坚:为西部赢得未来[N].光明日报, 2007-11-29.

[2]丁文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3]熊泰河.民族教育与发展论文集.2006-04第1版.

实践基础 篇9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2000年以后动画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遍地开花, 但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构成基础》课为例, 总结以往基础课教学经验, 试图找出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作者的个人见解和看法, 希望能对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有所脾益。

《构成基础》是以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是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 一般由四个部分内容组成: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构成的概念和来源, 与设计的关系及其对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二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平面构成;色彩的属性、组织规律, 色彩形象的创造, 即色彩构成;空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立体构成。

到目前为止该课程体系从开始到逐步完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按理说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走进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 为“构成”而“构成”。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较早设置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为装潢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 所以国内和“构成基础”相关的教材、参考资料大多和这些老牌专业相关。而动画专业作为设计类专业中的新兴专业, 在我国高校中大面积开设的时间仅有十余年, 所以大部分“构成基础”资料还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知识更新, 这就导致了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滞后。再者,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 并未真正明确“构成”的学习目的及意义, 找不到和动画专业的关联点, 导致敷衍练习作业、“照葫芦画瓢”等抵触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 “构成基础”和动画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为例, 点、线、面作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是所有造型形象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在进行点、线、面的作业练习时, 没有将其和动画专业相关联。事实上, 构成基础课程在基础设计练习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所以这种“机械主义”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 是在做无用功。因此,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点、线、面”的内容与动画创作中的各种画面构图方式联系起来, 如点元素与插画或者漫画中的“点状构图”相关联。点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应用非常广泛, 好的点状构图可以分散观者的视觉中心, 使观者能注意到画面中分散的各个主体造型, 以达到向观者传达作者某种创作意图的目的;线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放射线构图, 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放射线的中心点上, 这样就把作者需要强调的造型或意图凸显出来。而倾斜的线状构图则给观者不稳定的视觉感受, 一般用来创作战争、运动、青春等主题的动漫画面;面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正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形式给人以稳定、居高临下的感受, 而倒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则让观者感到摇摆不定。如此这般, 就将构成基础中点、线、面的内容和动画创作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也能体会构成基础课程和动画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的, “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中的重要一环, 主要探讨色彩的来源、属性、搭配技巧以及通过创作新的色彩形象来进行色彩规律的掌握与训练。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已经将“色彩构成”这部分内容单独开设成《数字色彩》课程, 这实则是对当下最新的数字动画创作技术手段的一种迎合。“数字色彩”与“色彩构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不过前者是基于数字设备及技术的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同样与动画创作密不可分, 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色彩规律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动漫创作中。如在创作动画场景时, 场景中的色调、气氛等的营造都离不开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再如动画角色和场景的协调, 就要考虑到二者在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上的关系。

“立体构成”主要探讨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对于形体的造型规律的运用, 这和动画三维设计技术不谋而合。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受, 开发其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后期的三维动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空间认知基础。

当然, “构成基础”和动画专业的相关点并不仅限于此, 以上只是作者通过举例与大家交流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以期对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创新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实践基础 篇10

1 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高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多样化, 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大专, 教学质量差别大, 存在医学基础课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医学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材使用大多仍借用临床医学专业, 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虽然花费大量时间, 但不能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基础医学教育是各类医学学科的基石, 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如何科学地设置医学基础课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使学生既掌握足够的、符合岗位实践技能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 又能满足其职业可持续发展, 成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2]。

首都医科大学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办的康复医学院, 设有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技术本科专业已有13年之久,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作为全国康复医学行业的典范, 不但是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的实训中心, 同时还肩负着全国各地康复医疗人才的培训任务, 聚集了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前来进修的康复治疗师, 其中康复治疗各领域都有分布。本研究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全体康复治疗师 (包括进修人员) 为研究对象, 样本较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进行调研, 以期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各科室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康复治疗师 (包括进修人员) 进行调研, 主要就我们所关注的21门医学基础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 以明确各门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程度, 为本专业构建基础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对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实际工作的了解, 制定了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然后通过对7个不同领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进行深入访谈, 获得关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一系列相关信息;最后, 根据访谈结果确定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专业方向、工作年限及学历) 进行选择;第二部分根据康复医学院现有教学计划, 分别对21门医学基础课程按照临床实际工作需要程度设定4个选项 (非常有用、较有用、较少使用、几乎没用过) 进行选择;第三部分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本科与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区别进行调查, 采用问答形式。

4 研究结果

4.1 专家访谈

对7个不同领域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进行深入访谈, 结果如下:

(1) 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表明, 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往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较扎实, 而高职及大专毕业生相对较差, 但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毕业生并不能将所学医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

(2) 各位专家发现, 学生对医学基础课重要内容的学习往往不够深入, 如解剖学、生物力学, 尤其缺乏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能力。

(3) 多数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认为, 有部分课程知识内容的确用得较少, 可以考虑减少相应的课时或将其设为选修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属于理学类, 可以压缩或合并相关的基础课课程, 只需简单介绍与康复治疗有关的内容即可。

(4) 对于具体疾病, 多数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认为应该了解的有:疾病的概念、分类、临床分型、分期、临床表现 (因为很多疾病在不同分期的处理方法不同, 在疾病的转归过程中治疗量也是不同的, 所以治疗师应对患者有一个简单的、大体的判断) ;对于诊断来说, 大多是由医生来做, 治疗师只做康复评定, 即医生对每个康复患者做一个统筹安排, 具体的治疗细节可以由康复治疗师来调整 (如治疗师对于患者姿势的设定) , 所以对于一名康复治疗师来说, 与疾病相比较, 功能障碍更接近其工作的核心。

(5) 专家们认为, 康复治疗师实际工作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多, 但大多较表浅, 可以根据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合并, 这样就可以把时间较多地用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另外, 有很多医学基础知识是需要工作以后通过岗前培训再次复习和补充的。

(6) 关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上, 多数专家认为, 除学历、教学时间上有较大区别外, 本科教育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更高, 同时, 更为广泛的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本科生后续的深造;而高职教育更注重技能的训练, 且毕业生稳定性相对较好, 更能安心于治疗师的本职工作。但半数以上专家认为, 无论高职还是本科, 甚至是研究生的个人能力, 工作以后的学习提高更为重要。

4.2 调查问卷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 收回236份, 回收率为87.41%;有效问卷为227份, 有效率为96.19%。对回收问卷中的选项采用均数进行统计, 按照重要程度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227名研究对象中, 超过半数的为物理治疗 (PT) 方向, 这与康复治疗工作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 作业治疗 (OT) 、言语治疗 (ST) 方向的分布比例也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 (见表1) 。

(2) 227名研究对象中, 工作年限分布较均衡, 说明康复研究中心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梯队建设较稳定, 研究对象较具有代表性 (见表2) 。

(3) 227名研究对象中, 学历层次分布与康复研究中心三甲医院的人员要求有关, 其中学历较低的高职技术人员大多为外来进修人员, 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见表3) 。

(4) 调研结果显示, 在21门医学基础课中, “非常有用”的课程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人体解剖学、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生物力学、神经病学、诊断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学、外科学 (矫形) 和儿科学, 说明这些课程在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中具有很高的使用率;而“几乎不用”排名前7位的课程依次为: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精神病学、医用物理、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统计学, 说明这些课程在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中很少使用, 但不是全无用处, 仍有个别内容需了解, 或能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余课程在选项中或多或少存在较大分歧, 这与工作领域、工作年限以及学历的不同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见表4) 。

5 讨论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有医学基础课程科目种类较多, 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卫生类专业的区别不大, 大都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基础课, 加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本身所需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种类繁多, 不能切实依据专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

(2) 由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以及高年资的治疗师因自身教育背景为临床医学专业, 习惯性地把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内容看得过重, 而对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未能按照治疗师工作实际衡量。

(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有医学基础课程缺乏专用教材, 多借用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教材, 其弊端在于内容偏多, 理论偏深,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4) 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之间、不同学历层次之间交叉重复现象突出, 如本科与高职仅仅在课时上有所区别, 在能力培养方面, 本科教育却不如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的训练, 该专业本科生除在学历上具有优势之外, 别无突出之处;而高职教育近年来虽有较大改革创新, 但如何为高职毕业生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6 改革措施

6.1 在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设置医学基础课程

以康复治疗师岗位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在调研和广泛征求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参照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兼顾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有机整合课程, 合理构建适合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 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目标的高度统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 去掉重复内容, 合并类似内容, 强化基础内容, 保留实用内容, 舍弃过时内容, 增加特色内容。

通过调研, 我们已明确了各课程在专业学习及岗位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内容的主次等, 下一步是依据调研结果, 从优化教学内容入手, 正确处理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问题, 力争使课程内容系统化, 基础知识专业化。

6.2 专家研讨, 确立课程标准

请临床康复专家、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研讨, 确立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医学基础课教师应该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知识, 充分认识、理解医学基础课内容对后期专业课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请临床康复专家从岗位需求出发对医学基础课内容提出要求, 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内容要贴近康复治疗实践。学校要保证重要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临床康复治疗技术学习不足之处可以在临床实习中加以弥补。另外, 根据专业需要调整主要医学基础课程学时[3], 以保证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6.3 在确立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教材

推荐、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队伍, 他们当中一部分应是医学院校的骨干教师, 另一部分应为临床一线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 按照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 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要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综合, 不应是简单的“拼盘”, 而应是有机渗透与融合。要优化组合课程内容, 既要满足专业方向选择, 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适当增加知识拓展或阅读材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编写出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医学基础课程教材。

6.4 构建一个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从应用型人才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教学应该满足不同学历层次的需求, 做到各学历层次课程既能自成体系又能相互衔接, 深度随着学历层次的升高而递增, 既能满足学以致用, 又可避免交叉重复。整合式的课程设置, 可以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壁垒, 降低医学课程的分割性, 减少各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不同于康复医学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与康复医学培养的康复医师在职能上有着较大差别, 要实现以功能障碍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育改革, 需要从政策到教育教学层面的调研及大量实践的检验。

摘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有医学基础课程科目种类较多, 但从教学内容到教材使用大多仍借用临床医学专业, 不利于人才培养。本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以实践为基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基础教育的价值追问[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9) :1-4.

[2]尹宪明, 吕俊峰, 蔡小红, 等.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1) :1036-1037.

实践基础 篇1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基础会计 能力 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首先提出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其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即能力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教师从教学的“前台”走向“后台”,由主讲的角色转变为“导演”的角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脚本在教师的引导下“行动”起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师只靠熟知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课堂任务,只有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树立全局观念,才能组织学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演好“课堂教学剧”,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时不感到单一枯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中学习,不仅能学会怎样做,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感知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二、基于行动导向视角的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以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围绕任务讨论,有目的有意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中建构起知识结构,培养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课例——采购业务的核算

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学生学过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会计核算岗位,即采购业务核算岗位。采购岗位业务核算的学习将对后续其他专业岗位业务核算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因而,以基础会计课程中“采购业务的核算”专题为例,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一)教学目标

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认知采购业务活动及其原始凭证,准确确定使用的账户,能编制会计分录。采购业务相关账户设置与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购业务票证的填制与传递是采购业务核算的关键,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架构

教学设计理念为:以“任务”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目的是提高学生会计岗位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习惯。

采购业务的核算安排三个教学任务:首先,引领学生认知采购业务岗位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原始凭证的填制与传递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始凭证、运用会计语言描述经济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其次,学生在掌握基本采购业务后,引领学生解读有关财税文件中关于运费处理的相关规定,继而学习采购业务中的运费涉及增值税、运费拆分业务。第三,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核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将预付款、差旅费等业务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采购业务核算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课时安排上,三个任务各2课时,共6课时。

采购业务的核算分设的三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第一个任务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第二个任务是在第一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延伸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运费的相关规定,完成采购中运杂费的处理,学会采购费用分配表的编制以及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通过归纳总结、实训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第三个任务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预定货物的经历,简要描述采购过程。结合任务中基本采购的业务流程,讨论预付款采购业务可能会涉及哪些相关的原始凭证,采用案例引导,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组完成相关业务的处理。差旅费的核算和基本采购业务流程紧密结合,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采购员填写借款单预借差旅费、归来报销差旅费,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启发学生思考在报销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一是原借支数与报销数相等,二是原借支数大于报销数,三是原借支数小于报销数,三种情况在报销单上如何体现,其账务处理有何不同,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并总结,最后教师简要点评。第二、第三任务的教学理念与第一任务基本相同,即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等,因而,下面仅以任务一为例介绍其实施过程。

(三)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确定“采购业务的核算”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包括:转账支票、入库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等,指导学生熟练填写常用的原始凭证,能识别分析原始凭证并能正确写出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都有采购方与销货方两方,采购方有采购部、财务部、仓储部,销货方有销售部、财务部、仓储部,制作卡片,写明岗位部门。购销双方每一部门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以及须填写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购物的经验,思考购物的流程以及原始凭证传递程序,为角色扮演做好准备。

2.账户介绍。经济业务需借助账户加以反映,学生要明确采购业务核算须设置的账户,包括“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交税费”等账户。首先要求学生清楚各账户的用途,账户的用途界定了各账户核算的范围,掌握了账户的用途,在会计核算时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用“T”字形账户介绍结构,明确借贷各方登记的内容以及余额方向和表示的内容。

3.案例导入。创设单货同到的情境,明确购销双方,提供开户行名称及账号、采购材料名称、数量、单价、价款、增值税税额等信息。

4.角色扮演。学生进行各岗位职业角色演练,学生填写相关原始单据并进行凭据传递。实验步骤为:(1)销售员与采购员进行业务洽谈,签订购销合同。(2)采购方出纳人员开出转账支票支付货款,销货方财务部为购货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部开出库单通知仓储部发货。(3)购货方仓储部收到货物验收入库,填制收料单。

5.自主探究。各小组采购方财务部代表发言,说明传递到财务部的单据,教师点评,引领学生对采购流程再回顾,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始凭证,运用会计语言描述业务流程,分组讨论所使用的账户,并做出账务处理。

6.层层深入。在领会单货同到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入库、货款未付;材料未入库,货款已支付;材料未入库,货款未支付;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支付前欠材料款等情况下采购方财务部分别有哪些单据。这些单据先用会计语言准确表述,再做出账务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7.对比总结。要求各小组把基本采购业务的会计处理列在事先准备的表格中,表格内容包括:经济业务的类型,涉及的原始单据,账务处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意识到账务处理的依据是原始单据,单据不同,会计语言描述就不同,自然账务处理也就不同了,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8.拓展训练。为了查漏补缺,巩固所学,增强运用能力,课后作业布置包括:与“基础会计”课程配套的能力训练,虚拟企业实习教学软件中关于采购岗位的实务操作。

9.反馈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反思学生自身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整合

本专题教学在分析教材、教学目标、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教材、导学卡、多媒体课件、虚拟企业实训教学软件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和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与课堂,缩小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能主动思考问题,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填制原始凭证,分析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

为保障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分组,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性格等诸多因素,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利于提升课堂效果;二是课前准备应充分,学生填制原始凭证越熟练,越能提升课堂效率;三是创设恰当的“情境”,合理设置分配各项任务;四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使学生的“行动”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且自然、紧凑和流畅,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在柏.基础会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燕.行动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4-36.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

链接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一文指出: 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采用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的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传授给学生跨职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就好比一把“钥匙”能迅速和无阻力地开发不断变化的专业知识。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篇12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 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 不存在矛盾和冲突。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以实践经验为基础, 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主要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正确分析了当前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 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 中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 充分肯定并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 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 又进一步指出:“当然, 指出这些基本矛盾, 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 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具体强调了: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总之,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 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思想上导致僵化, 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1978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历史的经验已证明, 旧的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改革开放是国内形势发展的产物

从国内形势来看, 十年内乱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

1966年, 正当中国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 克服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了。实践表明, “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 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 “文化大革命”时期,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总之, 十年的内乱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1976年10月, 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 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党和人民终于战胜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党和国家积极反思着十年内乱出现的原因, 思索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是什么, 中国将走向何方。

刚刚从十年内乱的阴霾下走出来的中国, 又陷入了“两个凡是”思想的阴影中。1977年2月7日, “两报一刊”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提出后, 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就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 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 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两个凡是”的公开提出, 引发了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 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决不是一般哲学问题的争论, 而是在思想上、理论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在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大讨论中, 党和人民终于迎来了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 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错误, 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又踏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三、改革开放离不开国际大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 科技革命的发展与时代主题的变化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间接动因。

1. 科技革命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18世纪60年代,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即产业革命。当时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 但由于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 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 而一落千丈, 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70年代, 发生了以电力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当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 清政府内外交困, 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 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 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很快就失败了。战争也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当时的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 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 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 缺乏正常的交流, 再加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错误, 始终没有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 科技革命也没能快速的发展。

但科技革命还远没有结束, 世界各国都在本国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中把科技摆在第一位。在这种国际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毅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 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2. 时代主题的变化。

人类的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 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 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面对世界发展大势, 刚刚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究竟向何处去?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时代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 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巨轮破浪前行。1978年底, 邓小平大声疾呼:“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在邓小平领导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 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8-182.

上一篇:背向散射积分论文下一篇:结构优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