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认识(精选12篇)
音乐认识 篇1
摘要:音乐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创造之一。音乐是什么?我们难以在今天的文献中找到关于“音乐”概念的满意的答案, 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对“音乐”的理解, 而不是单一的“音乐”这个概念的本身。人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 亲身去感受, 才能获得对音乐艺术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音乐功能,音乐艺术,音乐认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 人类意识领域日益丰富起来。政治的, 科学的, 法律的, 宗教的, 多种社会活动对音乐共同发生作用, 使音乐这一现象变得繁琐起来。音乐由其实用的目的性中渐渐走出来, 审美成了音乐进程中的主要动力, 正是由于这一历程的悠久性与复杂性, 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变得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一、从音乐的存在方式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的声音具有表情性。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试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 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声, 表现出威吓和叹息, 一切情感的发生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音乐不应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模拟。音乐可以模拟自制音响, 但必须与表情相结合, 为表情服务才具有艺术价值。
音乐的声音具有规律性。组织声音的规律称之为音律, 它有数理的逻辑性,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起, 人们就把音乐与数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国明代律学大师朱载育著有上百万字的《乐律全书》, 他经过精密计算确立了十二平均律, 对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从音乐的表现内容看,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艺术, 是表情艺术。黑格尔认为:“音乐是透过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的最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 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充分说明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宣泄的外化。在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方面, 音乐具有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音乐作品往往加上标题后更能表情达意。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标题是由杨荫浏先生所题, 其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描写江南名泉月夜的美丽景色, 但却隐喻着“镜花水月”的意蕴, 如诗如画般地暗示了乐曲所表现的人在悲痛无望与奋斗向往之间苦苦挣扎的心境。
与此相对的是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主要指各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赋格曲等室内音乐以及各种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管弦乐曲, 它们都是靠音乐创作本身的各种手法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抒发作曲家的内心活动, 体现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从而激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
三、从音乐的表现手段看,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作曲家写出的作品, 只是记录声音形式的乐谱符号。从乐谱到声音, 必须通过表演者的演奏或演唱才能实现, 因此, 音乐是表演艺术。
准确地将乐谱符号转化为实际音乐声音, 是对音乐表演的最基本要求。掌握熟练精湛的表演技巧, 对表演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指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 曾使听众大吃一惊, 那冷酷的命运主体一向被奏成沉重而不慌不忙的来“敲门”, 而托斯卡尼尼却让它闪电霹雳般地突然闯了进来。挑剔的听众回去翻阅总谱, 才发现那上面却有贝多芬留下的标记“激昂的快板”, 指挥大师不过是把被别人歪曲了的东西认真改正过来而已。也有另外一种情况, 小提琴大师埃尔曼说:“作曲家标记的速度经常会有失算之时, 需要我们加以正确解释, 当然, 只能改变其速度而不能改变其精神。”那么, 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速度, 则要靠表演者对作品精神的深刻理解。我国女钢琴家鲍惠荞在演奏中国钢琴曲《彩云追月》时摒弃了对这首乐曲传统的处理法, 把旋律弹得稍慢, 突出其优美、诗意的韵律, 乐曲结尾部分处理成渐弱、渐慢, 仿佛月亮渐渐隐没到云层后面去了。她每次同样演奏, 总会感到听众们那种凝神屏息的气氛, 整个剧场好像沉浸在月夜的静谧之中。
音乐表演不仅是在技术上将乐曲符号转化为实际音响的物质手段, 而且也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音乐本质上是从易动情感的说话声调那里产生的……歌唱必须通过存在于说话之中的抑扬顿挫和夸张的特征才能被发展进化。”实际上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由于各自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时, 在解释处理同一乐曲时,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的作品, 其速度力度适中, 讲究结构的严谨完整, 用朴素自然的手法强调表演作品深邃的哲理性, 而他的学生小泽征尔指挥则气势宏伟, 对比强弱, 着意于英雄性格的表现。前者具有深刻的古典美, 后者具有热情的浪漫美。所以, 音乐表演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完成阶段,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离开了音乐表演就谈不上音乐创作, 也谈不上音乐欣赏。
其实音乐无非是心灵的回响, 是脆弱情感的共鸣。音乐没有国家、地域、民族的限制, 更没有古今雅俗之分, 是真正属于人类共享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郑继文.关于“音乐”概念的语义学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月[1]郑继文.关于“音乐”概念的语义学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月
[2]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2]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
[3]李朝华.情感、高级情感与音乐表述艺术教学[J].音乐创作.2007年4月[3]李朝华.情感、高级情感与音乐表述艺术教学[J].音乐创作.2007年4月
音乐认识 篇2
1、通过聆听、比较和鉴赏活动,能够感受和体验肖邦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及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这位波兰最伟大的爱国音乐家;
3、通过欣赏李云迪参加国际肖邦比赛的录象,比较和深化理解肖邦音乐风格,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
4、通过一些即兴的音乐创作活动,如在钢琴上用黑键即兴演奏中华民族五声调式的音乐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精神及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钢琴、自制录音带、电子琴 教学重点:鉴赏肖邦的钢琴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和即兴创造五声调式的钢琴音乐 教学步骤:
一、学生音乐小组“课前5分钟音乐自由空间”活动——介绍学生喜欢的音乐,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的舞台,形式可以多样,而且有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种评价方式。)
二、导入。打开课本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什么是奇葩?指的是谁?肖邦的钢琴音乐为什么被人称为奇葩?奇在哪里?大家思考一下。
(设计意图:从词语的理解导入,更能调动高中学生的思维,也容易使音乐形象化。学生不能理解到底谁的音乐是“钢琴音乐百花园中一朵最美丽而奇异的花”时,老师进行点拨,指出李云迪弹奏的也是肖邦的作品,从而引出主题和学习的内容——肖邦钢琴音乐。)
三、观看一段肖邦的资料介绍。欣赏几首肖邦著名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小夜曲》《玛组卡舞曲》《幻想即兴曲》等,听出资料中的背景音乐是哪一首?
(设计意图:直观的音像资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会比较深刻。)
四、小组问答:有关肖邦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表现积分榜活动的延续,个人答对问题,小组加分,科代表登记,这个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更为密切,也使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肖邦这位波兰最伟大的爱国音乐家。)
五、对比和深化:师问:中国有位年轻的钢琴家,2000年10月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他是谁?生答:李云迪
(设计意图:李云迪是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首获第一名的中国人,意义非常重大,学习肖邦的音乐,不能不提李云迪。)
六、观看李云迪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现场演奏视频
(设计意图:以李云迪的演奏来深化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理解,非常亲切,而且特别有时代气息和民族自豪感。)
七、小组问答:有关李云迪的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分析李云迪获奖的原因,理解中国文化的诗意与肖邦音乐的联系。)
八、创作活动:
1、配乐诗朗诵:王维《田园乐》——肖邦《F大调夜曲》
王维《山中》——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
(设计意图:王维的诗本身就象一幅山水画,他的诗不仅有诗情,还有画意。而肖邦的钢琴音乐也具有明显的画面感,能让人感同身受,所以,以王维的诗配上
肖邦的音乐进行朗诵,能培养学生的“诗人气质”,帮助学生理解肖邦音乐中的诗意。)
2、在钢琴上用黑键即兴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调式五声音阶有1 2 3 5 6 五个音组成,刚好可以在钢琴上用黑键表示出来,钢琴有88个琴键,其中黑键有36个,黑键之间是没有半音关系的,同学们可用手指、拳头、手掌、手关节等尝试在钢琴上即兴创作一小段音乐,自己命题。如《北风吹》《奔跑的小鹿》《行云流水》„„老师范奏,请同学出来试奏,老师将进行录音,展示并点评。
(设计意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兴趣,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音乐的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探讨 篇3
关键词:社会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音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208-01
在人们听到一种音乐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和活动,音乐对人的情感、精神产生影响,并可能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乃至社会。音乐有认识、教育等功能,并且音乐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承。
1 音乐的认识功能
音乐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认识了解现实和历史,还能从中熟知艺术创造者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情感以及意识。音乐作为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来说,它可以通过音的运动,以象征、暗示、抽象概括等形式间接的方法显现出现实,所以,这就导致它的认识功能比其他的艺术弱。如果想要通过音乐间接的来认识现实,这就要求他事先具备认识音乐信息的能力,即在专业训练方面或通过不断大量的听,凭已有的经验不断地积累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认识;或者通过在听的基础上不断的训练和学习,从理性上了解掌握音乐是以什么样的音响结构表现出现实的。其他一些艺术对接受者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就不像音乐这样如此的强烈。
在人通过对音乐进行认识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认识要作为客观存在的音响运动,其次,就是它要具有民族的特征、时代的风格、体裁样式以及作曲家想要表达出的某种情感因素。也可从听着在乐曲中感受捕捉到的某种与自然或者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特征相类似的音型时,就会有意识的通过联想及想象去认识某些客观显现,比如像自然界的某种事物、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等。而这种判断和认识一般都是以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经验积累和音乐知识为先决条件的,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只是感受到运动感、形式感以及情绪起伏等。如果没有非音乐因素的烘托,可感知的东西也就仅限于此,这些并无太多的认识价值。而在音乐与非音乐因素和其他艺术结合时,例如:文字的标题,在与诗歌结合的歌曲中,与人体的动作结合成的舞蹈音乐,还有雨电影画面结合成的电影音乐中,它的认识功能都大大的增加。在两种以上的艺术互补时能让欣赏着产生更为准确的情感体验,其认识也较为具体。这也能让音乐的认识功能大幅度的增加。而这里的音乐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它可以深化为另一种艺术的表意功能,还可以把它比较隐蔽的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强化,把它比较鲜明的外在化。音乐的认识功能,相对较弱,单靠音乐本身不可能使听者对客观事物得到较为完整准确的认识,还决定于听者的音乐感受能力和修养,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才能使认识功能大幅增加。
2 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的功能大多都可以体现出作品表现出作曲者对现实所产生的情感、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评价,如果这种评价所被听众接受,就会影响、教育听众。听众对作品中的情感总是以自主能动的态度体验,音乐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可以引起听众感情的变化,体裁和样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无标题音乐着重于形式结构美,强调以音乐自身的运动发展展示情感的起伏变化,听者的感受也是如此,一般只概括地体验某种抽象的生活态度,进而扩展到体验某种概括性立场和总体根本态度、看法,如:真善美与假丑恶,先进与落后等。使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清操方面对立两方面的教化,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理想的向往和信心。标题音乐或歌曲因其有文字帮助,表现内容更为确定,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更密切,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一般非常明显,教育的目的也非常明确。
音乐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而实现的,这是因个人长期反复听到某种情绪类型的音乐,在道德情操方面会受影响,比如,经常去教堂去听圣咏等宗教音乐的人,受到这些赞美上帝的音乐感染,一般自觉不自觉地会产生虔诚的、力图摆脱世俗的崇高的感情,由于要实现这种教育功能,听者对音乐表意的习惯约定、对音乐语汇的基本储备有个把握和积累过程。而有时在某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某种激越悲壮类型的音乐会促使人马上行动起来。此种状况一般出现在非常时期的集体活动场合,它能马上发挥巨大作用,唤起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而立即行动起来,向敌人发起进攻等例子屡见不鲜。这时音乐的宣传鼓动的力量强大而无限,其教育功能十分明显。
音乐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器乐作品中,由于它本来就具有较大程度的可塑性,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本来是表现人与命运的顽强抗争的,而在“二战”期间却同时被对垒的双方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一首歌曲在一定时代与社会场合下反复使用,以后即使去掉其歌词,其曲调本身也就成了符号和象征,产生一种原曲调所没有的、甚至相反的功能例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首左倾歌曲,它的曲调就足以使人联想到“文革”十年动乱时代的情景,使一些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陷入一些痛苦的回忆。一般而言,音乐的直接教育功能,尤其是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与一些表意性较强的艺术,如:与文学、戏剧、电影相比较,还是非常薄弱的,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有一种认为唱好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说法是不合适的。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在美育方面发挥作用,通过长期与优秀的音乐作品接触,能够使人产生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邹荣桂.加入WTO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J].北方经贸,2001,3.
[2] 胡进祥.中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J].唯实,2001,3.
[3]谢振芳.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之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
[4] 张小兵.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J].企业经济,2003,6.
对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认识 篇4
教师是音乐课程的安排、构建者;课堂活动的启发、引导者;学习过程中的鼓舞、激励者;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提升、缔造者。 教师不论您是一桶水, 还是一湖水, 您给学生注入一壶水的方式是关键,故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任务和目标,而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上来,做到“ 授之以渔”,因人而异,使学生真正成为有创新性的学习主人。
教师在讲台上要面带笑容,扮演“ 戏子”的角色,以软如杨柳的舞姿,手舞足蹈;以热情饱满的胸怀,连说带唱;以活跃欢快的教学氛围去激发、感化学生。 提倡学生点评,达到学生自唱、自演、自编、 自创的最佳效果。
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特别是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如当学生聆听一段音乐后,会有多种感觉,教师要以和蔼可亲,朋友的口吻,肯定学生的回答,如“ 你回答的真棒, 有创意“” 你认识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 恰如其分的表扬、鼓励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导火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途径,如谈话式、故事式、猜谜式、 光盘演示、简笔画等。 例如,小学低年级音乐课《 国旗国旗真美丽》 这首歌,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然后从画面上显示:有蓝天、白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北京天安门城楼,有蜿蜒盘旋的长城,像巨龙一样趴在苍翠的八达岭上,此时此刻,学生接二连三提出了:为什么国旗是红的?五星是黄的?一大四小? 国旗与天安门有什么关系? 长城是干什么的? 等问题。 教室里全体学生争先恐后站立举手, 平时一言不发的学生也向老师争着提问。 最后教师分组讨论,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之间寻答案,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感受与欣赏是学习音乐课的重要内容, 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 1~2年级主要以聆听、感受自然界中的音乐为主,多方体验不同情感的音乐,体裁简短要求做些比较简单的模仿动作:如手势、 摇头等;3~6年级能够发现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的音响,能够认识音乐的要素、了解一些简单的乐器———民间乐器和西洋乐器,对简单的乐器做出动作反应,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
在表现上,低年级学生以学、听为主,中高年级能够表演,认识一些民歌,但要注意学生在青春期的嗓音保护。 低年级打击发声材料,探索音乐新领域,并对音乐的长短有所了解;中高年级包括个人、集体多方面创编即兴音乐表演,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聪明智慧,提倡自制简易乐器。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要有所提升,这使得每一位教育育工工作作者者都都多多了了一一份份忧忧患患意意识识,,担担当当意意识识,,因因为为这这是是我我们们的的责责任任。。
摘要: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
对音乐课的认识 篇5
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 的源泉。”如一段欢快的乐曲,学生听后会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内涵。有的说是一群孩子在操场上愉快的做游戏;有的说是妈妈给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有的说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心里异常兴奋……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解,引起孩子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出有声有色,有形有神的形象和情景。音乐能够体现延长的,变化的,起伏的,跌荡着的东西。也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音乐可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长智慧、增进健康,音乐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可强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五年级有一首歌曲《吹草哨》,表现了春天的朝气蓬勃。在本课教学的练习演唱时,女同学演唱的优美动听,而男同学竟唱的死气沉沉,还有部分同学 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时我没有批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听几个音乐片段。有小鸟歌唱,花儿在开放,小河水丁冬响……听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感到了什么?很多学生说春天来了。我对同学们说:“听女同学唱歌,我感到春姑娘迈者轻盈的脚步向我走来,听男同学演唱,我感到冬天还没有走,小草都藏在冰雪中呢。男同学们,你们的春天向我们走近了吗?”听了我的话,男同学哈哈大笑,再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借助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说教,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学习《闪闪的红星》这课时,让学生观看潘冬子为前方送盐一段录象后,让学生共同献计献策,帮助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索。同学们异常兴奋,积极思考。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想出的方法表演出来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当他们扮演的潘冬子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把盐带给前方的时候,伴随着闪闪红星的乐曲,迈着坚定的步伐,好象他们就是潘冬子,几许自豪,几许自信,演示不住胜利的喜悦。在音乐活动中,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所以说,音乐活动是培植音乐能力的土壤,是环境教育同先天素质发生交互作用的“杠杆”,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又是创造能力的主观因素。
童年就如同不可缺少游戏和童话一样,也不可缺少音乐,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也是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对音乐“双基”的认识和反思
新课改吸纳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成绩是显著的,但教改中出现的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教师指出:新课标对“双基”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教材单元必须达到的能力和成就目标应有明确的规定。下一步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要对“双基”予以一定的关注,并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踏实地落实。
众所周知,扎实的学科基础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在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双基”不应该被淡化,而应该与时俱进,由基本知识、基本能
力生成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在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夹生”课。部分教师过于淡化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连教材中的歌曲最终也没有正确掌握。教师有教改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学会”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学好”的境界的。音乐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说明我们对于新课改中“双基”的地位的认识存在着
矫枉过正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同仁们的深刻反思。
二、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反思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而音乐学科本体又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范围。在中小学课改中,出现了忽略和淡化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看到,在一些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或吟诵诗歌、朗读散文,或借助线条、色彩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显然,教师意在通过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了以下操作中的偏差。①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②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③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而更多的是文学的或德育的。④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他们学会和表现好作品,活动没有实效性。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了最后学生们也没有准确、熟练地学会一首歌曲和学会使用音乐。笔者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研讨课、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时就看到了不少这种课例。在对本地区中小学音乐的随堂听课时,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状况说明,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存在着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新课改今后是否应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和把握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对学科综合要把握的“度”做出明确的规范呢?
我们的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联想、乐感的产生还是由音乐本身弥漫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笔者认为,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在今后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希望有关专家或课改评价部门对这种权重做出必要的限定。
三、对音乐课程评价的认识和反思
第一,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其诊断、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了评价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因而是片面的。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评价的多元价值并均衡发挥评价的功能,诸如判断与甄别、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等。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视。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廉价的表扬和变着法的检测和督促,这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评价,显然
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第二,在课堂上全方位地运用和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机地渗透结合,服务于教学。评价是门艺术,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在教学计划或方案开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教学对象进行预测,我们会知道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和进程进行了解,在即时评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必
须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还是喜欢按照一定的预定目标来评价,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流程的顺畅。因而评价更多的还是结果性的,不是形成性和表现性的。所以,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案必须包含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教师应该制定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即时表现、情感投入和阶段性进步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并根据课堂状况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改善。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评价作为检查督促的有效手段而已,很少关注过
评价的多重价值和功能的体现。
教师们在课堂上采用了许多办法,像评价卡、档案袋、发小图片、激励性的小图标等,但效果不一定理想,甚至年级越高效果越差。有的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学生希望老师能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态度和阶段性的进步
做出肯定。
因此,教师只有全方位地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
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再认识 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
要振兴我国民族音乐,一方面需要有大批的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来研究民族音乐;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成千上万的热爱、欣赏民族音乐的观众,而观众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的。要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继承和发展,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了。因为再好、再美的音乐,如果没有人去欣赏,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音乐教育一般包括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四个方面,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横向方面的旋律美。着意于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在审美过程中,讲究韵味、风格和特点。例如,我国每一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荡、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我国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自、武打、服饰等方面各具特点。此外,我国民族音乐中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例如,古曲《梅花三弄》通过赞美梅花傲雪凌霜的品质和气质,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刚正不阿、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京剧《铡美案》通过宋代陈世美进京中状元之后,抛弃妻室儿女做驸马,最终被包拯铡死这一段历史故事,一方面热情歌颂了包拯不畏权势、主持正义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揭露了陈墩美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丑恶嘴脸,宣传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思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学生都不会去欣赏这些美,甚至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民族音乐中有这些珍贵的财富,他们连起码的民族音乐知识都没有。与此相反,他们只喜欢流行歌曲、迪士科和摇滚乐,尤其是以爱情为内容的歌曲,刺激性的音乐。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以培养下一代正确的民族音乐的审美观。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我们教学生学习、欣赏各种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接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达到强化民族意识的目的。20世纪初,匈牙利的音乐教育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当时只有德网和维也纳的音乐被看作是好音乐,而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却只能在咖啡厅里演奏,年轻人对民族的音乐传统和音乐遗产几乎是一无所知。当时有一位著名作曲家对此十分担忧,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励着他,他决心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建立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振兴匈牙利民族精神。他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普通音乐教育,积极宣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动员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来参加这一事业。他和另一位著名作曲家一起,克服重重阑难,收集整理本民族的音乐,并以此作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合唱歌曲、儿童歌曲和视唱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他的成功不仅使匈牙利的音乐教育界进入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而目.有效地振奋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这个人就是为世界音乐教育界所尊敬的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柯达伊。他说:“让我们给城市的孩子看看歌唱声中和音响声中的匈牙利!他们几乎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儿,让他们感到,祖国这个字眼不是让他们歌唱那些少数空洞的陈词滥调,而是轻松活泼的生活,是治愈创伤的温暖,是他们可以尽情爱抚,深深依恋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那么他们才真正算是身在家乡……”今天,我们是否也有必要让学生们在民族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温馨,了解祖国的历史,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呢?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不言而喻,民族音乐教育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生动而有效的途径:一曲《阳关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阻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首《阿诗玛》热情地歌颂了彝旗人民追求自由、幸福和光明的光荣传统;一首《精忠词》讴歌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入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潜移默化、积微成著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关系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将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篇7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中对音乐知识讲得过深、过专。传统教材中音乐知识“偏难、偏多、偏深”, 在音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现行的音乐教材改变了音乐知识“偏难、偏多、偏深”局面, 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音乐老师受教学评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音乐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和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将知识讲得过深、过专, 从而导致了中学生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
(2) 教学中对“音乐综合性”的理解不够深入。目前, 中学音乐教学仍处于按单一的音乐学科从纵向的、直线的、孤立的认知形式进行逻辑顺序教学, 而没有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把文学、美术、绘画、诗歌及环保知识融入音乐课的独特的音乐美。
(3) 教学中学生对聆听音乐缺乏兴趣。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聆听那优美的旋律, 从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目前,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正大力提倡“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但老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更好, 往往把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相关的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简历、传闻轶事等讲解过多, 造成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解说和“翻译”, 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被锁闭。于是, 学生对聆听音乐慢慢地缺乏了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特点
(1) 和谐的民主意识。 (1) 音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个学生。应让所有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 并使音乐教学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2) 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权利。音乐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新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去引导鼓励, 做到人尽其才; (3)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新观念。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 还是教学形式的创新, 都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 积极的开放意识。 (1) 音乐教学内容应丰富化。就是要加强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斟选, 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课程标准, 又要体现学生的特点, 还要注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 音乐教学途径应多样化。要把社会音乐、家庭音乐和学校音乐三者结合起来, 让音乐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音乐教学具有以美启智的功能, 在教学中要加强音乐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 注重在其他学科中的音乐渗透。
(3) 发展的科学意识。 (1) 音乐教学必须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音乐教学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 (2) 音乐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借助多媒体可以增强音乐学习的直观性, 可以创设和再现音乐教学情景, 可以不断探索尝试出新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产生兴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
“产生兴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学习模式应以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形式美和情感美的主动体验作为“享受音乐”的起点, 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 达到简单的“创造音乐”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兴趣、体验、创造”。其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是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要素, 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 对音乐的欣赏和创造才能成为可能。如我们学生最喜爱和感兴趣的桑植民歌, 我们让学生在聆听和演唱民歌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生活编写成民歌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寓知识、技能于音乐实践, 因此“产生兴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能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婧.课改后音乐双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
对中国音乐史分期的认识 篇8
对中国音乐史进行分期, 要考虑各种因素, 既要关注社会音乐的总体面貌, 也要关注特定的文化界标与文化事项, 还要杜绝浪漫主义的感性认识, 把握好整体与部分, 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此外还需关注雅与俗、古与今、活与死等问题。在中国音乐史分期的问题上, 前人已从多种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划分, 大致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横向的框架内按纵向时间顺序展开的划定方法, 也即根据朝代分期的方法;另一类是按照横向音乐的表现形式划分类别的方法, 即根据各种音乐的类型进行分期的方法。
前一类属于“他律”分期的方法, 这种方法又包括四种具体的分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以朝代作为标准的分期方法, 这种方法以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为界限, 将中国音乐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大块, 再根据具体朝代做进一步的划分, 或单纯只依照朝代进行简单的组合。其二是按照社会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期的方法, 按照社会性质的更替次序, 将中国音乐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类, 其中封建社会又进一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又细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第三种是按照朝代与音乐形态和类别进行分期的综合分期法, 这种方法将中国音乐史划分为歌舞伎乐期、综合俗乐期、戏曲俗乐期三类。第四种是按朝代和音乐表现形式为准则的分期方法, 这种方法把中国音乐史划分为远古乐舞时期、金石之乐时期、俗乐时期、市民音乐时期和近代民族音乐时期共五类。
后一类属于“自律”分期方法, 它包括两种具体的分期方法, 其一是以音乐类别、形式为纲目的纵向分期法, 这种做法主要通过专题史来表现, 并以断代史作为辅助表现手段。其二是通过音乐表演方法和音乐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也即综合分期法, 这种分期方法按照律、调、谱、器以及乐队、乐舞、歌剧、器乐的进化线索进行分期。
二、关于以往中国音乐史分期方法的利弊阐述
“他律”分期方法中按照朝代为标准进行分期的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削弱各种音乐种类的内部联系, 甚至还可能造成割裂和形成断层, 优点是划分容易, 条理清晰;按照社会性质进行音乐史分期的方法更加重视社会性质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但不能很好地表现出音乐本体的直观性和各音乐种类发展的连续性;综合分期法对历时与共时中的关键音乐事项给予了重点关注, 但对其它的音乐事项关注度不够, 这些使音乐种类纵向连接性不强, 同样也会造成断层的出现。“自律”分期方式中, 突出了音乐各门类本体的客观发展规律, 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跳出横向的按照政治结构为序的“他律”分类方式的制约。
三、关于中国音乐史新的分期方法
以往的关于中国音乐史的各种分期方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缺陷, 本文结合以往音乐史分期方法的经验, 认为音乐史分期可按照音乐的基本特征、社会影响和音乐创作人和承载人变化来划分。这种方法可将整个中国音乐史划分为巫乐、礼乐、燕乐、艺乐、新乐及现代音乐六大时期。其中巫乐期包含远古到夏商的漫长历史期;礼乐期包括周朝及秦汉时期;燕乐期则涵盖三国至五代的时期;宋、元、明、清属于艺乐期;晚晴和民国为新乐期;建国后则为现代音乐期。
在巫乐期, 中国音乐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超自然力”的幻想, 成为掌控社会和奴役奴隶的巫术活动的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乐师都以巫师的面貌现身, 他们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 多为氏族首领和部落酋长, 因为巫乐以“超自然力”的幻想为基本内容, 所以这个时期的音乐又有着很高的神秘性;到了礼乐期, 统治阶级开始重视礼仪, 音乐也开始为礼仪和等级文化制度服务, 这个时期的乐师多为掌管宫廷礼仪的官员, 音乐也有了教化民众的功能;魏晋南北朝之际, 燕乐作为以歌舞伎月为主的宴飨之乐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时期的音乐逐渐与政治和宗教脱离, 开始独立发展, 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到隋唐之际, 宴乐的表演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展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灿烂;宋元明清时期属艺乐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逐渐具有了美学价值和标准, 音乐也逐渐具有了商品意味, 并渐渐走向了民间, 成为市井之徒聆赏的对象和普通市民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后, 在西洋音乐的影响下, 中国音乐表现出了新的社会形态, 开始走向新的历史时期, 即新乐期。20世纪初叶, 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人民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得以交流碰撞, 诞生出了中西合璧的多元组合的新式音乐, 新音乐在这种背景下也得以迅猛的发展, 占据了中国音乐的主流地位。及至建国以后, 则属于现代音乐的范畴,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音乐与世界各种音乐流派相融合, 日趋多元化、通俗化, 中国音乐界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态势, 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纵观中国音乐史,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征程在中国的缩影, 研究中国音乐史划分非常富有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远未结束, 本文融汇前人经验,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希望对学术界能有所启发。
摘要:关于中国音乐史的分期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音乐界。由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丰富灿烂, 多层多态, 所以划定音乐史的分期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去考虑。本文综合学术界关于中国音乐史的著作, 对其历史时期的划分进行了分类, 同时也指出了以往关于中国音乐史分期方法的利与弊。
关键词:音乐史,中国,分期
参考文献
[1]修海林.关于中国音乐双文化现象的若干思考, 1993. (04) .
[2]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9
2.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 从学生实际情况与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对症下药,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 只有个人自由发展了, 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每个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 都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 这些不同特点, 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 就叫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 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有: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 思维敏捷, 但准确性差, 情绪强烈、外露, 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热情, 充满朝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 善于交际, 适应性强。 黏液质:安静稳重, 反应缓慢, 沉默寡言, 情绪内向, 不易激动, 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 沉着坚定, 善于自制。 抑郁质:行为孤僻, 反应迟缓, 对事物反应敏捷, 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 情感发生较慢, 但持续时间长久, 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与各种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 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反映出的不同性格特点, 用不同方法对待不同特质的学生。 如多血质学生, 教师要对他们率真的性格给予肯定, 鼓励他们在音乐课上回答问题和进行表演, 同时要培养他们扎实专一的精神, 防止他们见异思迁, 不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胆汁质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 思维相对活跃, 在音乐课上求知欲强。 如学习一首歌曲, 听几遍就能唱下来, 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其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对待黏液质的学生, 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 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如这节课没学会的歌曲, 课后辅导, 下节课再检查等, 培养他们生气勃勃的精神和热情开朗的个性。 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格外的关注, 可用暗示的方式, 让他们主动表演, 并及时表扬, 对他们多关心爱护, 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和富有自信的精神。
3.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音乐学习的基本条件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实践证明, 当学生遇到自己很有兴趣的事请时,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言而喻;反之,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 就会变得被动消极, 学习效果弱。 所以, 教师要先创造出学生喜欢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情景, 力求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猜谜谣》教学前, 老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生相互竞猜, 立刻引起学生兴趣, 纷纷加入竞猜游戏之中。 之后老师引出歌曲《猜谜谣》, 让学生听一听把谜语配上音乐又有什么样的情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 歌曲学得非常顺利, 还能顺利完成课后要求, 变换演唱方式, 进行领唱与合唱。 老师继续激发学生兴趣, 向学生再次提出挑战, 看谁能在旋律的基础上, 创编新的谜语歌词, 创编后再让同学们用音乐把谜底唱出来, 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纷纷加入创编歌词的队伍之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学习思路被拓宽, 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 学生更加主动地探求知识, 在获得快乐中得到发展。
4.以情为本,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把情感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 因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 而且能消除疲劳, 激发创造。 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 使学生乐此不疲, 而且使他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深化情感, 内化新知, 获得强烈满足感。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 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把情感培养放在首位,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运用声、画、语言、动作、游戏及各类教具, 创造出与题材密切相关的意境、气氛,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最终达到体验歌曲情感的目的。 如在教《过新年》时, 可让学生体验过新年的气氛与场面, 如剪窗花、开联欢会、逛游乐园等, 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 感受人们载歌载舞共贺新年到来时的愉悦心情。 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善于抓住音乐活动中的情感因素, 把丰富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 就能在教学中收到极佳效果。
5.精彩范唱, 激发学生兴趣。 范唱是音乐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 老师的范唱能比较直观地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旋律和风格, 易于学生迅速掌握作品的完整面貌。 它比采用其他的艺术手段更加直观和具体, 更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疑能够很好地运用。 在歌唱课的教学中, 我除了在学歌曲之前范唱, 还会在新曲基本学会以后, 让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 学生的范唱, 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使其在班级中起到榜样的教学作用, 激励课堂学习良性情绪发展, 提高班级整体歌唱兴趣。 范唱并不仅限于歌曲教唱时运用, 它同样适用于欣赏课教学。
音乐认识 篇10
一、“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体验学习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音乐学习也提不起兴趣。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变, 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引入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并且主体意识得到了发挥。同时, 体验学习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 相互探讨音乐知识, 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不仅需要听课, 还要查阅资料并学唱, 总结自我学习成果, 帮助自我探究能力的发展。
2.体验学习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号召下, 音乐教学也十分需要改革。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体验精彩纷呈的音乐,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德智体美劳这几种教育中, 音乐属于“美育”, 所以体验学习变得更为重要。音乐教堂本应该是生动活泼, 洋溢着欢乐的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 而应该适当延伸开来, 引入好的动人的音乐, 使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音乐, 帮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体验学习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
1.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杜威的观点。在他看来, 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只有不断地做, 不断地进行实际操作, 才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感受知识, 并实现个体改造的目的。对于音乐学习而言, 就应该不断地练习, 才能够真实地感受音符中的变化, 体会音乐情感, 从而掌握音乐知识。
2.发生认识论观点。这条观点是皮亚杰提出来的。在他看来, 学生认知过程包括同化、顺化和平衡。在外界刺激下, 主体形成新认知, 完善认知结构, 即“同化”过程。而内化新认识并形成自身的能力, 则为“顺化”过程。将自己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加以应用, 即“平衡”过程。第三者是体验学习的终极目标。
3.体验学习圈。在库伯看来, 体验学习的过程具有循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发现新旧知识更替的速度较快。而在先前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学习在大脑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三、体验学习的具体措施
1.情境体验学习。教学法只有和学生的思维情绪紧密结合, 才能够发挥有效性。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适当地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知识。就拿《大海》这首歌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见过海洋。随意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整首歌曲, 需要在他们脑海中构建大海的样子。教师不妨多收集一些有关海洋的图片, 同时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 帮助学生加深对海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学习歌曲。
2.情感体验学习。情感作用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能够刺激人的情感, 以音乐本身的美打动人。学生应该在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观察和领悟音乐, 通过心灵感受音乐的律动, 最后真正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在课堂上不妨喊学生到讲堂上进行表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就拿《小小读书郎》为例, 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自身实际讲一讲自己在上学途中不畏艰辛的事件, 体会这首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使学生对小小读书郎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传达更多的正能量。
3.强化体验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强化, 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 让音乐的形象感转变成一种较为抽象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播放在青青草原上骑马的视频短片, 让学生就其中模拟动作进行模仿, 体验那种挥鞭的节奏, 然后利用课桌进行打拍子模拟练习, 不断强化这种动作, 这对于之后学生欣赏和学习该音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创作体验学习。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可以采取“音乐会”的体验学士方式。也就是说, 教师对新课程进行导入, 做一些关于节奏和识谱的小游戏;其次与学生进行互动, 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想象, 进行简单歌曲的创作;然后让学生就他们各自创编的歌曲进行表演;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 含蓄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上得到培养。
音乐认识 篇11
关键词: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 审美意识 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指通俗歌曲,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国流行乐坛上也涌现出像《烛光里的妈妈》《小草》《我和你》等许许多多既耳熟能详,又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流行音乐受学生喜欢的原因
首先,流行音乐旋律朗朗上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即使不可以学,也会受环境影响,哼上几句;其次,流行音乐具有宣泄性。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休息时,很自然地会选择流行音乐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第三,校园歌曲创作更新慢,难出经典作品,过去的老歌重唱,缺乏新鲜感,流行音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迫切需要唱自己喜欢的旋律,故,有些饥不择食;第四,随着传媒的发展,流行音乐传播途径相当之多,像一阵强大的旋风,不仅在成人中形成很大的冲击波,也冲进了校园,对学生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五,具有很大的娱乐性,人们饭后茶余都可以娱乐,而它适应于不同层次的人,儿童、中学生也可以接受。
流行音乐好的一面在哪里呢?它通俗、易学易唱,表达的是个人生活、理想和内心世界,而且音域比较窄,一般人都可以唱。但有一些流行音乐往往曲调缠绵、疯狂、压抑,表现了人的无助、哀怨,甚至绝望。这种颓废情绪对学生的心灵会造成损伤。如,澳大利亚有个Kiss(接吻)乐团,歇斯底里地破坏性演出,超出了娱乐范畴,这种举动不但没有审美价值,而且消极、颓废,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可怕。
客观上来看,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通俗音乐的选听确实是滞后的。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并从各种媒介中早已获得他们钟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因此,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能在课堂里有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社会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自我鉴赏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个人认为当代的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是一种传统音乐教育机制下出现的“供与求”的矛盾。由于经典音乐抽象、不容易学唱,与大部分学生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有着较大的区别。教师要教这些,学生们却想学那些,双方的目标和要求不一致,那就自然会出现矛盾,音乐课就不可能上出好的效果。我觉得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以流行音乐来启发和带动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说到这里,教师的责任就十分重大了。我们要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通过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这样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由于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并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关键。当审美意识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有意识听歌,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音乐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常识,在课堂上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流行音乐作品,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流行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音乐表达形式。因此,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以及鉴赏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艺术素养和感情上得到升华。
如:通过《烛光里的妈妈》《天亮了》等歌曲,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含,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从而使学生们的感情上得到一次升华。
(二)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行成的合力,使学生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向往;同时,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时候的中学生普遍都存在一种逆反心理,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大中国》同样都是赞颂祖国的音乐歌曲。但是,我教学生唱前面这首歌曲的时候,因为歌曲的年代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较为久远,歌词较为陈旧,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很严重,大多数人都提不起兴趣。所以,后来我尝试教学生们唱流行歌曲《大中国》,然而情况就正好相反。因为其生动形象的歌词,活泼的旋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引导学生认识真正优秀的流行音乐,关心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学生所喜爱,原因在于:流行音乐的旋律优美、曲调易于上口、能迎合当代人的心理。但一些流行歌曲歌词粗俗不堪,内容低下,容易使分辨能力低的学生迷失在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纯偶像派,只要是他的偶像唱的,再难听他也会觉得好听。除了上文举的一些例子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都写得很不错,如:歌曲《出塞曲》,歌词选自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一首诗,歌曲表现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的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歌曲分上下两段,第一段将塞外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段音乐变得粗犷起来。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听时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就正在黄河岸边、似乎看到了苏武牧羊于北海边。又有如歌曲《两两相望》:“拈朵微笑的花,想一段人世变化,到头来,输赢有何妨?日与月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歌词写得既有哲理性,又通俗易懂。还有《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问题,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自然”“适度”;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则歌颂了人类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教师可以联系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习上要发扬不畏艰难、发愤图强的精神,刻苦学习,争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教师就要明确态度,杜绝其进入课堂。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思考得出的一些结论。其实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会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办法。只要学生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了,他们对于流行音乐就会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什么是高雅的艺术,什么是粗俗不堪的糟粕,他们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學生审美意识的提高,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此,所有的这一切,还有待于所有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有心人们去共同解决。真心期待,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实现腾飞!
参考文献:
[1]林俊淑.《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大学生论文网.2000.9.
[2]林小萍.《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9,2003.11.
[3]徐宇.《通俗歌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0.17.
音乐在杂技艺术中作用的再认识 篇12
关键词:音乐,杂技艺术,再认识
一、引言
杂技艺术是一项难度非常高的艺术,需要杂技演员之间具有较高的默契度。在现代的许多大型杂技艺术表演中都会在杂技艺术演示的同时播放相应的音乐,配合杂技表演场景中的不同阶段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制造更真实的印象,使杂技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 这是音乐在杂技艺术中的重要作用[1]。
二、音乐在杂技艺术中作用的再认识
(一)音乐能够加强杂技艺术的感染力。音乐在杂技艺术形式中虽然不能像在舞蹈以及歌唱形式中那样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杂技艺术中音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属于听觉艺术,通过音乐的旋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感情;而杂技艺术则属于视觉艺术,通过人们摆出各种各样的高难度动作给人以震撼的感觉。通过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能够使杂技艺术的形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并且通过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能够让人们从听觉与视觉上享受到杂技艺术的文化。在音乐的渲染下,表演者能够更投入地进入表演状态,加强了杂技人员的表现力[2]。
根据我国杂技艺术的舞台表演形式来看,若在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音乐旋律的烘托,则会使杂技艺术缺少语言, 也缺少了杂技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杂技艺术的整体表演过程就会变成一个无声的画面,观众无法感受到肢体所展现出的力量感,在杂技艺术的高难度动作环节中,观众就无法感受到该动作带来的紧张感,使得杂技艺术的表演失去了色彩,无法产生舞台的整体效果[3]。
(二)音乐能够舒缓杂技演员的紧张情绪。众所周知, 杂技与其他舞台形式有很大出入,杂技艺术更倾向于惊险以及紧张的形式。我国的杂技艺术团非常有名,虽然这些杂技艺术演员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表演即将进行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在面对现场众多观众时仍会出现紧张情绪,当杂技艺术演员逐渐进入高难度动作环节时,台下的观众也到了最紧张的时刻。毫无疑问,杂技艺术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比其他舞台表演形式的演员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平衡的情绪。
据专业人士研究,人们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会随着音乐的流动而出现不同的情绪,当音乐播放到最高音时,人们的情绪也会出现高涨现象,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心理以及情绪都有着不同的作用。音乐还能够刺激人类的运动器官, 当杂技艺术演员在进行舞台表演时,播放音乐能够调节演员的心理节奏感,减轻大脑的疲劳,具有多重效果。在杂技艺术演员表演的过程中,播放缓慢的音乐旋律能够帮助杂技演员舒缓紧张的情绪,使杂技演员的身心放轻松,从而让杂技演员的身体达到平衡以及稳定的状态。而节奏鲜明、富有动感的音乐则能够使杂技艺术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找到最合适的节奏运动规律,使演员能够跟随音乐掌握节奏。而当播放较为激昂的交响曲等乐曲时,则会使杂技演员在上场以及表演的过程中充满自信与勇气,使杂技演员在做每个高难度动作时都能够充满信心。
(三)音乐有助于杂技艺术演员形成良好的修养。杂技艺术动作具备较高难度,需要演员经过多次的训练来掌握动作的运作技巧。演员在进行日常训练或表演时,时常要配合音乐来开展活动,因为音乐能够使杂技艺术演员在表演或训练时更加投入。每个演员在表演时所展现出来的情绪以及情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演员对音乐的感受以及接受能力都是经过长期的培养以及训练所获得的。音乐能够使人的心理逐渐变得成熟,能够帮助杂技艺术演员形成良好的修养与品性。从现代的杂技艺术形式来看,许多杂技艺术大多是围绕着故事展开的,在每一段表演中,观众都能够从演员的眼神以及肢体的表演中感受到该演员所流露出的情感,配合音乐的旋律能够让演员之间把握表演速度,在演员与演员之间以及演员与音乐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有效地提高了配合度, 使情感得到深刻的抒发。
三、结束语
【音乐认识】推荐阅读:
音乐欣赏课的认识05-31
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05-28
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12-11
小学音乐教案一年级认识声音的长短08-27
如何认识历史认识理论12-06
作文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教案设计05-21
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06-10
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认识整时11-16
工程管理专业认识实习(论文)专业认识报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