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运动模型(共3篇)
成本运动模型 篇1
摘要:为寻求成本最小化的实现途径,本文分析了基于经济理论的三类成本模型。发现成本模型随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不同而演化。不同的成本模型,间接地揭示了成本最小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成本模型,社会福利,成本最小化,路径
成本模型刻画了生产者行为特征。面对激烈产品竞争,理性生产者不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长期而言,难以生存和发展。在给定技术和产品价格的约束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是成本最小化。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基于不同经济理论的成本模型,其成本结构迥异,也昭示了成本最小化的不同实现途径。
1 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诞生。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 = Cs+ V。其中Cs为物化劳动的耗费即转移价值,包括机器设备折旧费用、原材料消耗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等,V为活劳动耗费即工人工资,Cs和V之间,不存在替代性。在产品或要素流通领域,买卖双方的权利,形式上平等,实质不平等。劳动力一无所有,其本人及家庭生存唯一希望是被资本家雇用。资本家具有强大的买方市场势力,可以据此压低劳动力价格。在生产领域或工厂内部,资本和劳动不平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改变劳动力支付价格与新创造价值的比值等方法,实施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该模型未考虑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也未扣减资本的机会成本,故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相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与利润区别,仅在于观念上差异,即它被视为由可变资本或预付资本带来的。
在成本模型C = Cs+ V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首先在劳动力购买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供过于求,而且在心理上也急于出卖劳动力。供求双方力量不均等,在价格谈判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劳动力市场又具有地域分割性、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特征,资本家完全可以凭借其权力,以较低价格购买劳动力。其次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厂商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等方法,“无偿”使用劳动力。再次厂商采用三班倒工作制度,以损害劳动力健康为代价,尽量减少和节约预付资本数额,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后厂商通过改善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增加劳动力学习成本,以降低原材料消耗等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呢? 降低劳动力价格,短期就个别厂商而言,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人为使V下降,利润必然随之同等增加。但由于工人边际消费倾向大大高于资本家,一方面,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实现”困难,从而埋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工资除维持本人及家庭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能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难以提升,延缓了技术进步。此外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没有人类“加工”的痕迹,是没有价值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前期,资本相对稀缺,资源充足。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极低,激励资本家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原材料、能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加剧。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厂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分散,环境自净能力强。原材料、能源供应充足,环境、资源尚未构成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无法约束资本对工人和自然的掠夺。资本的超额利润,来源于资本对工人和自然造成的负外部性。
2 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它也忽略了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福利损害。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索洛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环境不构成经济增长约束条件。西蒙·库兹涅茨甚至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1]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 = Cs+ V + Co,其中Co为机会成本。在该模型中,Cs和V之间,存在替代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一样,仅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另外大多数经济资源使用价值存在多样性,经济资源具有机会成本。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成本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观念上指引。
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依据Cs和V相对价格,厂商可选择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资本稀缺,本应倾向于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各国、一国各区域环境规制标准不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污染产业和高能耗产业,实现了污染的跨地区甚至代际转移。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只能依靠新技术、新方法。如在劳动者不知情状态下相对延长劳动时间,使用尚未被普遍认识资源,向社会转移尚未被政府规制的负外部性。利润 ( 剩余价值) 实现,是通过成本外部化方式,把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不确定性转嫁给他人、整个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后代人承担。[2]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负外部性行为所带来成本不断增加,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差额越拉越大。这些负外部性行为所造成成本,厂商不必或可逃避支付责任,降低了厂商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 如果某一区域资本昂贵、劳动力丰富,理性厂商就采用以劳动替代资本生产方式,阻碍或延缓新技术、新机器采用。这些新机器本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从而减少对劳动者健康损害。劳动者劳动时间减少,相应闲暇时间延长。劳动者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自主进行技术革新,提升其人力资本,加速新技术、新机器发明,实现技术进步良性循环。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厂商采用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生产方法,忽视响应消费者个性化偏好,形成产品供过于求。为扩大内需或出口,国家又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厂商通过广告,刺激消费者需求,加剧资源、能源紧张。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中,未考虑环境成本。厂商生产行为外部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无法内部化为厂商成本,不能作为厂商利润减项,却不合理地由社会和他人承担。厂商利润被高估,社会其他人群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消费过程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发达资本主义供应过量商品,鼓励人们过度消费。这种过剩生产和过度消费方式,加剧了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3]
3 现代发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983年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著作《新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观的标志性著作。新发展观基本内涵包括: 发展应以人为本或者说为了人的普遍发展需要; 经济发展应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2]现代发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为C = Cs+ V+ Co+ Ce+ Cr&d,其中Ce为环境成本,Cr&d为研发成本。
3. 1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频繁使用特征。经济活动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在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C = Cs+ V +Co中,没有考虑生产和消费行为负外部性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然而这部分成本绝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2005年我国环境成本占GDP13. 5% ,而当年我国GDP仅增加了10. 4%,“绿色”GDP增速为负值。这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成本巨大,把环境债务留给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89年为44% ,1990年为50. 4% ,1997年为44. 4% ,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解决了中国部分工人就业问题,但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又处于低端。产品出口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矛盾,实际上是把国外的三废排放量变相转嫁到中国。随着北美经济衰退,众多欧美国家实行“去工业化”发展战略,将其国内工厂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世界垃圾场”。[1]
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 Ce+ 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市场经济以价格来配置资源,这就需要计量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要运用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合理资源价格等手段进行规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我们在超市购买商品时,商家免费赠送的塑料袋,地球需上百年才能消化它。但一些可降解的包装袋,环境成本极低,却因为生产规模小、原料贵致使价格高,无法全面推广。考虑环境成本后,可降解包装袋总成本比免费赠送塑料袋成本要低得多。政府应该向塑料袋厂家收取环境成本税,以提高其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其产品市场价格。同时把这部分税收补贴给可降解包装袋厂,以降低其生产成本,相应降低其市场价格。这样包装袋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便宜耐用产品,塑料袋厂家也会逐步停产或转产。随着可降解包装袋市场规模扩大,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国家可逐步减少补贴。在政府有效干预下,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税收和补贴,激励清洁生产,降低经济发展环境成本。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类问题: 环境问题如污染; 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温室效应等。但新古典经济学把可持续发展仅理解为治理外部性,显然是片面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外部性理论得到解释,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资源耗竭等问题难以用外部性来说明,也难以用治理外部性的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来治理。[4]有些环境破坏,是难以修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这有力地回击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应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观点。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类的消费欲望,赋予消费者效用函数新的内涵。
3. 2 研发成本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进行创新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原因。根据创新结果不同,可以把创新分为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前者增加产品种类,后者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是厂商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成果,它表现于新知识诞生,并直接作用于生产。[5]通过企业研发投入,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动态地满足了消费者偏好变化,也避免了同质产品过度竞争,走出了传统成本最小化的过度竞争陷阱。因此创新可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资源浪费,是降低成本的可持续途径。因为传统降低材料、人工费用方法,总存在极限,并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创新是成本最小化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 消费45. 7% ,投资45. 1% ,净出口9. 2% 。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78年为66% ,2008年为45. 1% 。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无法改变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特征。1994年施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25% 增值税分成,以各种优惠政策相互竞争投资项目。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在宏观上表现于周期性产能过剩,不得不对部分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在微观上表现于产品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企业削价竞争,形成价格战,价格甚至低于成本 ( P < Cs+ V + Co+ Ce) 。成本最小化压力不断加大。
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 Ce+ 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就各级政府而言,各区域应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与本区域特点相适应产业,形成有区域特点产业集群,区域间才能形成分工与合作格局,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就企业而言,应加强研究与开发投资,实施差异化战略,走产品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推出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个性化产品,消费者才会赋予其较高保留价格,企业才能不断地筹集到创新基金,最终规避价格战。
总之,政府和厂商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健康前提下,寻求实现成本最小化现实途径。成本模型演进表明,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不断增加,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不断拓展。企业只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消除其行为负外部性,人与自然才可能和谐相处。
成本运动模型 篇2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by AMT 邓为民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 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营销狂软件总站(),1元获取千款营销软件这种核算 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制造费用、资源作业成本法中,一般先进,抓紧机会
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 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扭曲越大。更多精彩※请上------>营销狂软件总站()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作业的分配目标对于作业的消耗只能按照单一的成本动因线性分配,而作业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可能与该成本动因并不线性相关;第四,作业必须与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应,必须具有唯一对作业整体负责的一个组织单位。
作业层次分类法把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
(1).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3).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还有一种根据作业增值属性分类方法,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企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获得利润。能创造顾客价值,是无效的作业,必须消除以降低成本,增值作业创造顾客价值,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通过对作业增值属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成本机会。的判断标准如下:(1)该作业将带来状态的改变;(2)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先前的作业来完成;(3)该作业使得其他作业得以执行。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作业都是增值作业,违背其中一条或者多条标准的作业都是非增值作业。
多种作业分类方法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会带来处理的困难,为了便于分析,要的分类方法,而其他的分类法作为辅助。一般选择作业层次分类法为主,而以增值属性分类法为辅助。
一个作业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的层次属性:作业属于哪一个层次;
作业的输出:计量作业产出数量的标准;
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作业的增值属性:表明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
营销狂软件总站(),1元获取千款营销软件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非增值作业不增值作业与非增值需要选择一个首,抓紧机会 更多精彩※请上------>营销狂软件总站()组织:对作业负有直接责任的组织机构;通常对作业的成本和作业执行的效率负责;
作业的标准单位成本:企业确定的作业的标准成本,用以考核分析作业执行的效率;
计量单位:标示作业产出的单位;如次,小时,个等等;
作业能力:通常指在基础会计期间内所能完成作业的最大数量;
作业成本:基础会计期间内作业的总的成本;
可控成本:作业的直接组织机构对作业成本负责的部分;
作业账户 作业也需要管理,作业账户就是用来对作业进行管理的。这与资源账户不一样。以作业层次分类法为基础,相应产生了四个作业账户:别作业账户、产品作业账户、支持作业账户;根据管理的需要;各作业账户可以继续细分。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这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如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根据成本对象持续时间可以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成本对象,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都是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时间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这个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算时分别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最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
成本对象也需要建立账户进行管理。如建立按批和按产品的成本对象,户和产品成本对象账户。成本对象账户不参与分配,也不接受分配。
营销狂软件总站(),1元获取千款营销软件单元作业账户,需要计算出每个顾核算结果主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第三种情形就是即,抓紧机会
但是作业账户不能参加分配,批
包括各种其持续在核可以建立批别成本对象账 更多精彩※请上------>营销狂软件总站()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下)
by AMT 邓为民
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
成本动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业成本核算/作业管理标准规定了三种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
作业动因: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对象动因:表示其他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对象。根据成本动因确定的可能的分配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可能的分配方式
有关成本动因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章《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分析》。
分配路径:作业成本法中定义了很多的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等可以参与成本归集与分配的对象,也定义了很多成本动因。分配路径就是把这些独立的分配对象和成本动因关联起来:例如:人工工资按照各个作业的人数分配到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装配作业。加工作业根据各个生产批的加工共时分配到各个生产批号。成本从人工工资流到生产批号就是分配路径。分配路径把分散的作业成本要素组成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营销狂软件总站(),1元获取千款营销软件,抓紧机会 更多精彩※请上------>营销狂软件总站()
图2 分配路径举例
辅助要素
会计期间:作业成本法按会计期间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包含基础会计期间和复合会计期间,在传统成本法下,“月” 是一个基础会计期间,是最短的会计期间,其他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年。会计期间形成了层次结构。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期间通常也采用月、季度、年的自然会计期间,也可以自由定义:如可以按照旬或者周核算。
组织层次: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实施对象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图对于实现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把作业成本法的各种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等分配对象与具体的组织结构对应,可以明确各个组织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根据成本信息对组织进行成本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促成成本的降低。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3是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图,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扭曲,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应用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分配制造费用以减少成本扭曲。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二阶段的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作业向产品分配。利用成本库合并作业,以减少核算工作量。
图3早期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4是作业成本法概念模型,也是一种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模型中,作业成本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成本法的约束,完全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独立构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模型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有限。
图4 初期的作业成本概念模型
营销狂软件总站(),1元获取千款营销软件,抓紧机会 更多精彩※请上------>营销狂软件总站()图5是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在这个模型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内部结构,增加了账户来对他们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还增加了专门的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这个核算模型在图3所示模型的基础上,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扩展,使得作业成本法描述企业成本流动过程的能力大大提高。
图5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6是图5核算模型分配维度的展开图,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可分配对象之间的实际分配网络,专注于刻画企业的成本流动过程,省略了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部分。图6包括所有参与分配的对象: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账户、作业和成本对象,对作业按着层次分类进行分析,可以直观表示同类型分配对象之间的分配,尤其是作业之间的分配。
图6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展开
从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对于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强。传统成本法陷入困境正是在于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相关。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力图更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的过程来核算成本,这就增加了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作业是营销狂软件总站(),1元获取千款营销软件,抓紧机会 更多精彩※请上------>营销狂软件总站()描述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作业的组织属性可以刻画各个生产过程的活动的成本责任,间接地描绘出一副成本责任图,这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必要用人工来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功能强大的作业成本计算/管理系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把成本流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能在模型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核算,完成相关的各种决策分析。
标准成本模型研究 篇3
在OECD国家中, 企业和民众经常抱怨的就是政府在很多事务上的层层行政管制与繁文缛节 (red tape) 。这些繁文缛节在很多情况下, 这些程序极其复杂, 既无关紧要又麻烦,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监管负担, 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成本十分高昂。如果行政监管法规的数量过多、过于复杂, 就有可能阻碍创新, 造成不必要的贸易、投资和经济效率障碍, 甚至以及使得许多小企业和刚兴起的企业无法发展或进入特定的市场, 最终导致竞争?的衰退等问题的发生。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负担的程度, 很多OECD国家已尝试通过商业调查或基于量化证据的方法衡量负担。衡量对企业造成的行政负担的最初方法之一是荷兰开发出的标准成本模型 (Standard Cost Model, 简称为SCM) 。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的通知中也要求研究建立标准成本模型 (SCM) 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本文试对标准成本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二、标准成本模型
标准成本模型致力于确定和衡量企业的行政负担, 是减少行政负担所必须的前提条件。标准成本模型的一部分是通过简化遵从政府监管要求的义务来实现, 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检查然后将其全部取消的可能性来实现。一旦监管放松, 后续的行政负担计量方法可以采用, 就可以评估整体的成功程度。标准成本模型目的在于确定、计量和评估在完成行政要求时发生的商业成本。这些成本通常由向中央机构或者公众 (比如消费者) 提供信息的责任引起。为准确计量行政负担, 我们首先应当准确界定在计算行政负担时应包括的成本。
政府管制导致的成本负担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成本 (direct costs) 与间接成本 (indirect costs) 两种。管制的直接成本也叫直接财务成本, 即指因政府实行管制措施所需耗费的行政成本, 主要反映在管制机关的行政业务预算之上, 包括所有政府的财政支付责任。最显著的例子是税收, 商业企业在接受某些优惠时也被迫缴费, 根据国际SCM手册这也被视为直接财务支出。间接成本则是指管制措施对受管制者所造成的成本负担, 也即受管制者因遵守管制法令而所需付出的成本, 所以又可称之为管制的“遵从成本” (compliance cost) 。遵从成本又可分解为基本遵从成本和管理成本。管制的间接成本还包括所谓的“第三方成本” (the third-party costs) , 这是根据管制俘虏现象所衍生出来的成本, 也即因特殊利益团体总是能够有效地俘虏管制当局, 使其制定更为限制竞争的管制措施, 所以社会大众便会在市场竞争不足的情况下, 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成本方能够买到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政府管制成本的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管理成本包含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如图2所示。虽然图2中的内容区别较为明显, 但是也存在一些行政负担必须被确认为显而易见的行政活动所引起的情形, 即使这项义务已被移除, 这种区分是十分困难的。
三、标准成本模型计算步骤
行政负担计算方法计算步骤如图3所示:
也可采用图4框架进行。
这些成本主要通过商务访谈来确定。这些访谈提供数据, 从而使详细说明企业花在遵守政府监管法规上的时间成为可能。一旦所有公司的数据库完成, 首先可以验证它然后根据图4列示的框架把它拓展到国家的水平上。计算伴随着所有步骤的总体描述、观察和问题。咨询顾问汇总一份报告给同级的单位或部门, 他们轮流把他送到监督组考虑。为了用标准成本模型衡量监管负担或评估减轻监管负担的计划, 很多国家开发出了一种所有现行立法的行政负担的“基线衡量 (baseline measurement) ”方法。这种基线衡量方法能让人对监管法规一览无遗, 并得出企业行政负担的总数字;还能显示出繁重的信息责任和相关活动的所在, 并判断出其起源于国内还是国际。荷兰于2002年底开始用标准成本模型衡量企业负担的程度。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 所有行政负担共计164亿欧元 (占荷兰GDP的3.6%) 。财政、卫生和社会事务以及司法部门造成的负担占企业行政负担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丹麦也于2006年初完成对所有行政负担的基线衡量。基线衡量包括对16个不同部门中与企业相关的所有监管工作的衡量。6标准成本模型已被许多欧洲国家采用, 因为它能发掘简化国际和欧盟监管的潜力, 例如通过利用相同的方法在各国之间进行基准研究。联合基准 (joint benchmark) 的重点是分析欧盟立法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情况, 以及评估在行政负担方面的结果。通过比较各国体制, 可以找出实施欧洲法则的最有效的方法。衡量行政负担也能为简化欧洲法则提供不错的选择。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已于2005年完成第一次有关行政负担的增值税国际基准的运用。该基准的重点放在一系列欧盟增值税立法和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情况及其所造成的行政负担上。OECD也于2006年推出了基准项目, 对众多OECD国家的国际运输立法进行分析。
在欧盟, 欧洲委员会正在考虑一种评估立法所造成的行政成本的欧盟通用方法, 参见EC (2005c) 。所建议的方法叫做“欧盟净行政成本模型” (EU Net Administrative Cost Model) 。与标准成本模型一样, 这是一种“微观评估方法”, 可以对国内、欧盟和国际起源加以区分。它曾被修改, 因为它涉及对企业、公共机构和公民的负担, 也考虑净成本以及一次性成本。对现有负担规模的衡量可能是一种基于信息的重要减负政策制定方法, 也是评估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依据。关于负担规模的量化证据提高了政客们的意识, 支持了维护减负举措和政策的政治选民。此外, 可衡量的减负目标也强化了改革者的责任。
四、结论
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已经开始了标准成本模型计算的试点工作, 旨在通过在定量基础上得出客观的判断标准, 而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实务工作中应该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减少政府不当的干预, 强化市场机制与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 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ordova-Novion, Cesar., 2008:The Reform Results Calculator (RRC) .—A Standard Cost Model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a Regulatory Guillotine?.[1]Cordova-Novion, Cesar., 2008:The Reform Results Calculator (RRC) .—A Standard Cost Model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a Regulatory Guillotine?.
[2]Nick Malyshev.The Evolution of Regulatory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OECD.[2]Nick Malyshev.The Evolution of Regulatory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O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