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共11篇)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1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载体,社区管理服务搞好了,建设和谐幸福社会就有了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广州市为促进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积极推行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特别是2008年5月汪洋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州、深圳、珠海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有选择的先行先试以来,广州市主动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学习社区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加大力度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在14个街道开展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体制改革试点,在20个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探索出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新办法、新途径,促进了社会建设。
广州市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取得的基本成效
(一)基本建立起一套社区管理的政策体系。
制定实施了《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政策体系,保证了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初步形成了社会管理服务新体制。
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整合街道机构和聘用人员,推进街道组建社区综合管理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综合执法队伍(简称“三中心一队伍”)的相关工作,并在14个街道开展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按照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的要求,同步推进社区居委会改革,厘清街道与社区之间的工作职责,共梳理出136项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并根据性质和内容进一步划分为政务协助、居民自治、可转介服务三大类型,将其中34项归位街道各中心,11项转介社会工作机构承接,居委会工作减负33%,提高了社区服务管理的效能,基本形成了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互动发展的基层管理服务体制。
(三)打造了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在学习借鉴香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新加坡家庭服务中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家庭服务、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社会救助、社区矫正、残障康复等多样化、便捷优质的社会服务,使得居民的服务需求有了更好的回应,诉求得到更有效的解决,群众的积怨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四)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模式有新突破。
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五自三无”(自发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民间化改革,试行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建立了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格局。
要强化统筹能力,切实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布局,把社区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
(五)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新发展。
近年来,广州大力开展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和培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工作组织领导、行政管理及行业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工作管理机制。三年来,全市共有12400多人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2103人通过了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近两年各级财政先后投入1.1亿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社会运作、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六)以社区为平台的民意诉求渠道更为畅通。
在社区建立听取民意的常态机制,向社区派驻“两代表一委员”(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街道党工委配合,日常工作包括深入社区调查,上门访问和电话访问;组织居民活动,建立互信关系;每周一次在社区设点接受居民投诉,整理后交由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反映给市和区有关部门;建立街道综治维稳中心与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畅通的联系渠道,协同政府部门或党派、机构解决问题。街道党工委组织一定数量的社区志愿者协助派驻社区的“两代表一委员”开展工作,居委会协助做好居民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切实维护了群众权益,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了和谐社区建设。
广州市的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取得了不少实效,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缺乏对社区建设的总体科学规划;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社不分、职责不清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缺乏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有待提升等。
对全省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实践证明,广州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为全省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造了新鲜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切实强化党政主要领导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责任。
广州市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的成效,离不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建议将社区建设理论知识和政策学习作为全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必备知识培训内容。通过学习使领导干部能够认识到建设和谐社区与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内在关系。要强化统筹能力,切实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布局,把社区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责任制,把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成效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加快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
要按照广州市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以街道为核心节点,充分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在全省所有街道全面铺开街道机构和聘用人员整合工作,积极推广广州市推进街道“三中心一队伍”建设的经验,把基层资源和工作力量交由街道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指挥、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同时要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切实推进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的民意诉求畅通渠道,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对人的服务管理“社区化”。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三)加快推进居(村)委会自治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制度。深化社区(村)民主自治,规范社区(村)重大事务民主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居(村)民会议及居(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民主听证、居(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借鉴广州的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社区居委会改革工作。加强业主大会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大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大会依法规范运行。
(四)加快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切实建立社区建设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充分调动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募捐和个人资助等社会性集资的数量,为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要全面总结广州市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经验,切实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管理职能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规范基层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其内部服务设施,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加强社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实现连接顺畅、信息互联、资源共享。
(五)大力发展多元化社区服务。
积极推广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的方式,引进社会组织或者企业承接社区综合服务。适应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注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寻求把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加快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等人民团体、群众组织成立公益类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突出抓好社区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发动和动员整合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居住生活在社区的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社会人士和志愿者等参与社区管理服务,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共建共享幸福社区的良好局面。
简论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篇2
【关键词】 金融业 金融风险 金融管理服务
1. 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層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2. 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总结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第三,从准入制度来看,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体现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建构的基础依据。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使那些不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都不能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周昌发.金融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45.
[2]何东.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1):188.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3
1 当前图书情报服务管理进行创新发展的现实条件
1.1 社会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是社会的生命, 今天数字信息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它使得信息的产生、组织、传递、分布等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也决定着信息的载体形态和技术应用形态的除旧布新, 比如多媒体载体形式和数字化载体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已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科技的创新发展必然引发社会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甚至各个个体的运行方式, 这些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 以“服务”为主旨的图书情报事业就必然要适应这种变革中的社会需求, 面向社会, 面向用户, 以需求为导向, 改进业务, 深化服务, 增进效益, 在变革的社会大潮中发展自我, 这就要求图书情报机构本身必须进行创新变革, 而首当其冲的图书情报服务的管理创新则势在必行。
1.2 技术支撑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需要以一定的技术环境和条件为依托, 也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才能构建服务管理的创新体系, 当然也才能在服务创新中充分体现技术创新的成果。今天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可以实现图书馆一些新型信息服务的Web2.0技术;基于Intemet/web技术建立起来的网格技术, 它可以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使网络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平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和可用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WAP技术, 另外还有数据挖掘技术和Agent技术, 其中Agent技术可以在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中大显身手。
2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构想
2.1 服务观念的革新
一直以来, 图书情报服务机构只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图书情报工作者则是以图书文献等情报资料的收集、组织、传递及情报信息的检索、咨询为职责, 显然, 这是一种被动的服务状态。在当今以创新为潮流的时代, 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首先自觉树立和强化主动服务的观念, 充分认识到图书情报服务归根结底是一种知识服务, 是以用户为中心与用户的知识互动, 不但要服务个体, 更要服务社会。其次, 顺应时代潮流, 树立创新意识。情报工作者必须要勇立潮头, 开拓创新。有创新的意识, 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其实, 就其实质而言,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也就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其三, 要有发展的眼光, 树立学习观念。不论对个体还是对组织, 学习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才能保证不止有创新的意识, 更有创新的能力。其四, 效益优化意识。图书情报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服务, 它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通过它能获得及利用到需要知识的效率和效益。效益最大化才是图书情报服务的终极目标。
2.2 服务手段的更新
图书情报的服务模式是与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协调的, 借助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图书情报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的革新才能得以实现。其实,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是图书情报服务管理的新理念之一。比如当下的网络工具新贵“微博”, 它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的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表的博客形式,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终端组成个人社区, 以20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实现即时分享。[1]今天微博已经成为当下备受大众追捧的”信息宠儿”。正因为微博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信息及时互动的特点, 所以图书情报服务机构完全可以利用微博开展互动的读者服务、信息传播、舆情监控、学术交流等工作, 更好的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当然随着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图书情报服务机构还需要积极推进自身业务支撑技术的研发, 比如随着Web2.0的兴起, 很多学者提出了Lib2.0的概念。[2]这些都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情报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2.3 服务内容的创新
2.3.1 加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
在当前,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 而处于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网络用户, 其能力结构、心理状态和社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其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时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这种差异还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从而引起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态变化。可见, 在网络环境下, 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应关注用户偏好, 以此为依据提升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为此可以着手进行个性化服务资源的集成和相似偏好用户群的类聚, 以实现与用户需求偏好相适应的内容整合服务;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开展用户服务定制业务;或通过嵌入跟踪主动深入到用户专向研究中去, 全过程或者分重点阶段跟踪。嵌入跟踪可以有效地将知识情报服务与用户实际专向需求融为一体, [3]及时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更好地提升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效益。
2.3.2 拓展服务空间
在当今数字信息环境下, 图书情报服务要提升自身的服务价值, 实现创新发展, 除了重新构建并优化组合传统服务项目诸如数字参考咨询、网络资源导航等之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大力丰富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空间, 比如组建网络学习中心、社区信息枢纽等;还可以积极投身建设, 服务社会, 这其中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就不失为图书情报机构进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竞争情报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是指竞争主体为保持和提升优势而开展的一切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研究活动 (英文名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简称CI) 。“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组织成员评估关键发展趋势, 跟踪正在出现的不连续性变化, 把握行业结构的变化, 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及动向, 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4]显然以信息服务为天职图书情报机构完全可以参与其中, 比如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搜集专题信息, 为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知识技能培训, 帮助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组织进行竞争情报研究等等, 以此服务经济生活, 满足社会需求。
2.4 开发创新型用户
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信息用户将直接通过网络终端获取信息, 这就对用户及时鉴别信息需要、准确搜寻信息资源、灵活处理信息内容、有效开展信息交流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图书情报机构可适时抓住机遇, 设计开展新的环境下针对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 通过诸如网络课程、咨询服务、数字教材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包括信息环境、信息资源结构、信息检索方法、信息组织和处理技术、信息分析方法、信息政策和法律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5]这不仅可以尽快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 及时实现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的互动交流, 甚至可以激发起用户极具创新价值的信息需求。图书情报机构要积极开发这些具有创新需求的创新型用户, 并及时对他们展开长期的跟踪调研, 这样或可在更高的层次、更新的领域启发自身开拓服务空间, 引领服务潮流。
3 结语
总之, 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就是图书情报机构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自身发展观念、运行模式等进行重新选择、设计和实施, 以促进自身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时代赋予情报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对这一过程的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必将极大提高情报工作的服务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们情报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不但是图书情报事业自我成长的需求, 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管理创新不但要着手于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的更新, 更重要的是其服务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图书情报事业,图书情报服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毛海燕, 王梅.微博与图书情报服务空间的新拓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1) :85-87.
[2]胡昌平, 向菲.面向自主创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重组[J].图书馆论坛, 2008 (1) :9-12.
[3]梁树柏, 贾艳艳.专业图书情报专深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2) :81-85.
[4]彭靖里, 邓艺, 金梅, 杨继康.竞争情报服务:图书馆创新发展和信息服务新领域[J].情报信息与决策, 2005 (4) :67-70.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4
2012年01月10日08:07来源:《合肥日报》手机看新闻
合肥经开区芙蓉社区大学生网格员
市领导杨思松在庐阳区光明街道调研社区信息化工作
瑶海区方庙街道万绿园社区和谐家园文艺演出
核心提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可以说,社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合肥市目前有43个街道、421个城市社区、283个农村社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变成了“社区人”,如何搞好社区建设,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的和谐家园和幸福港湾,成为我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和突破口。
2010年11月,合肥市高规格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动员大会,计划用两年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省会特点、合肥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民政局以此为契机,坚持关注基层、关注民生,把城乡社区作为“水之源”,以社区服务管理项目为“金种子”,以创新服务管理机制为“好肥料”,广挖“渠”多种“树”,夯实基础,理顺关系,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如今,走进社区、走近居民,笔者看到了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理念深化到创新实践、从政府倡导到百姓认同的新画面,“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样本”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并最大程度惠及百姓的发展路径。
“网格化” 编织出万千百姓笑脸
合肥市有这样一张大网,有3262个网格,由5716名网格责任人牵引,撒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这张网,凝结着政府用责任铸就的对群众的一往情深;凝结着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情怀;是政府用服务织出的和谐社会的“贴心衣”。
“4月2日(指2011年),协税护税摸底工作;4月11日,安全检查36户;4月12日,房屋下水道维修3户„„”这是合肥市经开区芙蓉社区网格员王明宏的“民情日记”中的摘录。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记”,记载了一位社区工作者的平凡琐事,翻开来,都是一桩桩关系百姓民生的事,大到居民对小区环境、安全卫生、房屋漏水的意见、建议,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事情琐碎、繁杂。自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合肥市经开区就为每位网格员配备了“民情日记”,让网格员随身携带,填写走访时间、地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从此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
为能更密切的贴近百姓,为百姓服务,2008年蜀山区在全省率先试点网格化管理,随后庐阳、瑶海等区也相继试点推进网格化建设。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决定在全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合肥市成为我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合肥市提出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三县开展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
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之后情况截然不同。以前,在社区有劳动、计生各种“协管员”,多头管理,群众不方便。去年以来,合肥市整合各种协管员资源,探索建立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责权清晰的社区网格化服务机制。从上学、医疗、就业到治安,网格员负责掌握责任网格内的基本情况。群众可以365天、24小时向社区提出服务需求,群众办事时间大为缩短。
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合肥市民政局去年制定了《关于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见》,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根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合理设置社区网格,原则上以300~500户为一网格。同时将规范组织架构,明确划分职责,理顺操作程序,落实岗位要求。在这样的责任机制中,社区工作人员被打破工作分工限制后,除了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外,还要负责自己网格内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最终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的无缝衔接;在严格责任体系中,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的规划化和高效化管理。
合肥经开区去年招聘了包括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在内的31名安徽大学学生为首批大学生“网格员”,成为参与文明交通志愿行动、社区图书馆和老年大学管理等各种社区活动的生力军。蜀山区对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深化、细化,重新规定了网格责任人职责,确定了网格责任人待遇(该区财政给予工作津贴每人每月400元)。
据了解,合肥市目前共设立了3262个网格,有网格责任人5716人。已基本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县30%的城镇社区也实行网格化管理。到2012年底,合肥市三县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将达到60%。
“信息化” 全面提速社区服务管理
瑶海区居民张林芝想请居委会帮忙出租安纺一村A2区自己的一套住房。工作人员轻点鼠标,2分钟就从电子“户况图”里查到纺织1村A2区X栋X室是空房,通过社居委发布到茂林路社区网站的“温馨提示”上。没过几天承租户找到房主的联系方式,双方洽谈达成协议,让张大姐很满意。
“这个小铃儿一摁,你那儿就能感觉到振动?”101岁的黄学英奶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用力地又试着按了几下手中八角形的小盒子,身旁医护人员手腕上的接收机立马“呜呜呜”地跳起舞来。老人突发疾病,不但可以随时通过智能呼叫系统求救,更能享受到叫餐、按摩、洗浴、理发、家政一条龙的“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加强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的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撑。去年以来,市经信委、民政局等部门通过深入调研论证,明确了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注重应用、强化服务”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社区服务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目前我市在庐阳区开展社区服务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该区以加强社会管理、方便服务居民为导向,以“两网一屏”(即工作内网、便民服务外网和触摸屏)为形式,以人口、户况信息为基础,做到“地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社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从2012年起,我市将在庐阳区信息化试点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提升,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后在全市全面铺开。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8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网站(社区QQ群、社区博客)。庐阳、蜀山、经开区等区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其他部分区、街道也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
今后如果你想要订票的话,在自己的社区里就可以实现了。据了解,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业务,在部分社区试点开展了“多功能数字化便民服务亭”项目。“它能缴费、查询、充值、订票等,同时还具有社会管理、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我们计划三年内在所有城市社区配备智能化便民服务设施。”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未来两年,我市各区、县均将建立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格。
“组织化” 打造出高效服务队伍
社区“两委”是社区的主体组织,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百人计划”工程等6个实施方案的通知》,把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提出建立社区工作者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双保障”机制。即:一是在经济上落实待遇。提出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标准不低于上全市(当地县)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参照国家有关标准享受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待遇;二是将各方面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纳入街道后备干部人选,在提拔使用时列入优先考察对象。2010年我市共有9名社区工作者提拔到街道办事处领导岗位。去年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从66名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中通过公开考试录用10名到市直机关任公务员,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探索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和市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每两年开展“全市十佳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架构,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今年以来各区因地制宜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蜀山区在新一轮街、居体制改革中,除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外,还出台了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居委、社区工作站三者关系、深化“议行分设”、明确界定街居工作人员身份等措施。庐阳区杏林街道、包河区芜湖路街道积极探索并实践社区的有效整合(由原7个社区合并为4个),将机构进行缩减,最大限度优化人员配置。新站区撤消街道(乡镇),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高新区、经开区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大社区”管理模式,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市今年内还将组织成立合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全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组织平台(目前全市共有专职社工6858人),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开展。
通过以上措施,合肥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服务(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及其他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得到了稳定和优化,社区组织关系进一步理顺,社区、网格等基层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服务基层、贴近群众”的社区工作机制
全面建立。
“服务化”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
小到打油买菜、理发缴费,大到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走出家门三五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通过社区服务,都可以得到满足。社区是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关乎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合肥市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努力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社区服务设施是为居民服务的基础,是一项“硬条件”,合肥市坚持规划先行,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合肥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把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公建配套项目,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时明确了由民政部门负责新建住宅区内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的专项验收,确保其全面落实到位。
2009、2010年合肥市相继开展了城市社区标准化建设活动,市、区、街道、社区共投入2500多万元,通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出31个标准化示范区,作为全市社区服务的标杆和样板,以起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作用。2011年,合肥市除按照“4410”标准继续推进第三批共33个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建设外,还启动了农村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未来两年将推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突出服务重点,设立“四个中心”,实现“四个面向”,即:建立社会救助中心,面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中心,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推介等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
确立新的社区运行体系。变过去的 “事出多门” 为 “一门办结”,98%以上的社区开展了 “一站式” 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2个,社区服务站319个,共拥有40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服务项目达270多项,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街居普遍建立了就业和社保、文化教育、便民利民、行政服务、社会事务服务、卫生服务、党建联谊、治安联防、救困扶贫服务平台。全市共有各类社区志愿者组织1000多个,社区志愿者12万余人,年服务70万人次。
目前,各区的社区服务化建设日趋完善,各具特色。瑶海区结合旧城改造,全面推进“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志愿参与服务、居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商业服务向社区全覆盖;庐阳区安庆路街道开通“民意直通车”,通过“一网一线一箱一岗”的形式广泛收集辖区居民群众关于社区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包河区宁国新村社区组建由驻地单位、学校、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小区中开展小红帽、小袖章、小棉袄、小书包“四小”志愿服务活动。
到2012年底,合肥市将逐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
“善政善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始终把强化基础、基层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放在首要位置。
为此,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积极拓展社区建设工作思路,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以来庐阳区、蜀山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包河区、瑶海区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1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社区)”。
在建设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市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社区服务管理作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任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和谐社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在社区服务管理领域,大打“创新”牌,提出“以网格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服务化建设为方向”,来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和谐社区。通过不懈努力,切实解决了广大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需求问题,初步形成了全市社区服务管理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
物业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5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严重落后,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经营方式太传统,还是局限于不赚钱的传统“四保”基础服务(即保安、保洁、保绿、保养),基本上没有考虑机制创新和市场挖掘。
事实上,现阶段物业管理行业的收入增长更多的是依赖于管理规模的扩张,而非内生性的增长,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看到其实有很多新的业态和服务都在等着去开发。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正打破固有格局,为物业服务延伸出新的触角,所谓的“社区O2O”应运而生。
应该看到,物业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物业公司实际上掌握着所有的市场终端,他们拥有数量庞大的业主群,但是整合业主群所需要的IT能力是大部分物业公司并不具备的能力。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6
在现代消费的观念中, 认为业主买了房子, 就等于完成了住房消费, 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说, 业主买了房产, 实际上只是刚刚开始消费, 还有物业管理费这方面。这方面是一个漫长的消费过程, 除非出现产权转移或者产权自然终止为止。如今, 物业管理的收费标准千变万化。由于业主习惯了无偿和低偿服务, 再加上每个物业公司对管理服务要求的不同。。再一个就是物业的使用者, 他们有不同的文化, 收入和职业, 所以对物业管理的要求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正是由于这个方面的不同, 因此就会造成以经营为主体的物业服务举步艰难。
一、物业管理服务理念高度不够
物业管理企业,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品牌企业, 必须要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 在各方面都得到认可。企业的服务理念, 就是要以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价值和最高的行为为标准。它是服务行业的企业管理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在我国, 业主维权的意识越来越强, 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内容, 态度, 项目, 等各个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但是, 由于物业服务水平的落后, 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实行转变。除此之外, 很多物业管理公司把自己定为小区的管理者, 想尽各种方法收取费用。如果遇到有业主不同意的就以停电, 停水, 等种种恶劣的行为来要挟, 最终导致矛盾不断的激化。
二、人员素质不等, 让物业的服务“质价不符”
近年来, 由于“有市无价, 供需无序”的局面在某些程度上让物业管理纠纷不断。其中原因有很多, 但是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以下这方面: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质价不符”。那么, 应该如何兼顾这方面的利益呢?怎么去创新服务呢?如今, 我们需要每个物业的管理人员进思想观念的转变。物业管理公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首先不是想着要不要提高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质量这些问题, 而是要想着怎么去创新提供优质的服务, 怎么才能做到让业主们高兴, 让他们觉得“质价相符”。
三、创新管理理念, 在提升品质上要有新作为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物业管理方面没有全新的认识, 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因此让物业管理受到重重的困难。如何让物理管理走出这种困境呢?第一就是要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上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企业的行为, 而且不是个人或者行政行为。所有的活动要满足市场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新的一个角度去理解和研究它。
1、要树立全员服务理念。
要在不断的总结, 发掘, 提炼员工的智慧和思想, 让其升华为企业的思想理念, 这样才能给物业管理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在企业经营理念方面, 要做到“诚信为本, 客户第一”的服务原则, 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 在质量理念方面, 就要以“追求完美, 真诚服务”为基准, 做到“精益求精, 尽善尽美”。在管理服务理念方面, 要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用心去服务。在企业憧憬上, 要以一流的物业管理名牌企业为目标等。
2、要不断改进和更新服务理念和方式。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崛起, 我们要在限有的资源条件下, 更好的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标准, 这样新的物业类型就会不断的推向市场。高端物业的不断出现, 客户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 高标准的服务需求和落后的标准就会形成对比, 想要解决这个矛盾, 唯一的途径就是更新服务理念和方式。
3、物业管理企业应着重从五方面创新理念:
一是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 无论是对人的服务, 还是对“物”的管理, 其本质都是为业主提供一种与物业相关的服务;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综合服务的理念。三是向科技要效益的理念, 物业管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是大力倡导诚信意识, 把诚信理念贯穿到整个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五是延伸“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通过实施一些服务项目来获取客户体验资料, 并将顾客的需求写入所有管理会议的议事日程, 树立“内部顾客”的概念。
四、创新队伍建设, 在增强职工队伍素质能力上实现新提升
不可否认, 目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素质不高, 技证上岗率低, 尤其缺乏优秀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有的人错误的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一项简单劳动, 低薪聘请一些文化低、年龄较大、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上岗可以节约大笔管理成本。而且目前对员工的培训多只是停留在基本技能的初级阶段, 还没走向由劳动部门参与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鉴定, 致使物业服务工作不到位, 服务不规范, 物业管理水平不高。建设高素质物业干部职工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物管企业自身管理在管理服务活动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结合“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的物业服务理念, 依据有关法律和管理标准, 通过综合规划, 统一管理, 为广大业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努力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优美、安全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
总之, 创新的道路是成功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唯有立足创新, 勇于突破“旧观念”, “旧框框”, 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 才能是物业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安永:《物业管理实务》,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年。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7
1 电力营销服务的创新管理
电力企业要想抢占市场, 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开展优质化服务。电力营销服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 是电力企业拓展市场的通行证, 是打造电力品牌的根本途径。因此, 应对电力营销服务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服务管理, 以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展电力市场, 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1.1 电力营销服务理念创新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 电力企业必须在抓好生产与建设的同时, 转变电力营销服务的工作理念, 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在电力营销过程中, 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 灵活处理客户的问题与困难, 及时解决营销服务中的问题, 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实现电力服务由被动应急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 力求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处于有利地位, 提高社会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1.2 电力营销服务手段创新
在服务过程中, 要努力优化服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创新完善服务手段和方式, 为广大客户送去光明, 带来温暖, 提供动力, 引领文明, 将电力员工公认的高尚心理追求, 升华为自然流淌的自觉行动。以企业文化为基奠, 以强势品牌为引领, “创知名服务品牌, 做国网最好服务”, 着力打造“感动式”服务品牌, 向广大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便捷的供电服务。例如, 完善“网上营业厅”功能, 缓解用户“缴费难、报装难、报修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客服热线95598的核心功能;减少服务中的流转环节, 加快内外部信息的传递速度, 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试行大客户VIP贵宾服务制, 细化服务内容, 拓展服务范围;建立投诉举报管理的迅速反应机制及公开投诉举报实时跟踪信息等。
1.3 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创新
科技手段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目前, 电力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已广泛应用, 它既是客户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体系, 又是内部服务资源的整合平台。先进电力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减少电力企业的运行费用、提供给用户准确和及时的电费清单;改善计费过程并提高用户满意度;运用电表远程诊断和可即时读取的功能, 改善对用户的服务;具有远程接通和断开的功能, 可有效地进行用户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多电价和服务的选择;提供大量的用电和网络状态信息, 使得用户可以为节能或减少开支而调整用电习惯, 而电力企业则可制订更有针对性的系统改造计划;能支持用户侧的分布式发电的接入;为智能电网和其他系统未来高级应用建立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电力营销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2 电力营销服务的政策研究
2.1 电力营销服务的精细化政策
精细化营销服务主要体现在营销服务各个环节的精确、细致、高效、规范上。通过对各项工作及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和量化, 从完善营销服务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入手, 构筑服务理念新颖、服务文化精细、服务质量高效、服务措施全面、服务方式灵活的优质电力营销服务新格局。 (1) 实现营销服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 按照国家相关电力营销服务规范要求, 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 构筑健全、高效、稳定、精细化的营销常态管理制度。 (2) 实现营销服务业务流程的精细化, 按照国家和电力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根据自身实际, 利用简约化、抽象化、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对传统营销服务流程和功能进行重新整合、对传统营销业务流程进行技术创新。 (3) 实现营销服务操作标准的精细化, 将营销服务过程中各专业的操作管理工作, 以程序化的工作流程进行固化、细化、优化, 从而推进营销业务工作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2 电力营销服务的差异化政策
服务差异化是服务企业在服务内容、服务渠道和服务形象等方面采取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又突出自己特征, 以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做法。目的是要通过服务差异化, 突出自己的优势, 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清现有的服务种类、竞争对手的劣势和自己的优势,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发服务项目, 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采取有别于他人的传递手段, 迅速而有效地把电力企业的服务传送给服务接受者;使无形产品有形化;将标准产品进行顾客化定制;实施高质量的员工训练计划, 则可以促进服务质量提高, 建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实施高水准的质量管理等差异化手段, 使企业在服务市场立住脚跟。
2.3 电力营销服务的智能化政策
为了方便城市居民客户缴费, 除合理设置供电营业厅网点外, 积极开通银行缴费、手机缴费、网上缴费、ATM自助缴费机、充值卡、GPRS购电等缴费方式, 增加95598流动服务车进社区服务, 努力打造城市地区“十分钟缴费圈”。
为解决农村客户交费难、供电员工催费难、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 电力企业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开创“无线售电机”这一新型缴费方式, 通过GPRS通讯模块, 经专用无线GPRS网络 (APN) 、防火墙、专用通讯前置机、售电接口服务器, 使用加密的数据包完成无线售电终端与营销数据交换, 实现客户购电、打印购电凭条、查询发生电量及电费余额等功能。实现“实时缴费、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在线管理”的创新手段。以“低成本, 无风险, 满足客户需求, 符合农村实际”等特点, 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
浅议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篇8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情的存在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是注定要成功的。我国的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市场中却又充满了各种风险。而所谓的风险就是指在市场中,经济主体可能获利也可能受到损失,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在获利的过程中,还有实际收益和预期的偏差太大的现象,这些都是金融业存在的风险。有些风险是在可控制范围内,允许其有一定的误差,但是一旦超出了规定的范围,那么将会带来巨大的危机。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1 我国的金融业在布局上向来是以国有银行为主,资金的配置也主要是集中在国有银行,对于资金的控制力比较强,从而导致了我国群众在投资渠道上比较单一。由于现阶段的物价上涨,人们的生活成本增加,面对的压力上升,所以选择了将钱存在银行中,这种办法比较保险。而我国的企业要想发展,在企业规模和技术上有所更新,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的融入,但是目前状况致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为了企业的发展,只能是向商业银行贷款。这种现象的出现,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1.2 金融机构的发展宗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在从事金融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参与的主体在各自的利益点上不同,致使诉求的观点不同。在金融主体运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风险。主要是在银行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规章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操作失误或者是没有具体的规范可以遵循,另一方面是在金融活动中,从事业务操作的人员在素质上的不同,对于业务的处理也就不同,会受到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等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业务的执行。在这些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金融风险,使金融活动陷入危机。
1.3 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1.4 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1.5 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2 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2.1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各项信息和政策都在发生着更新,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的提升,所以金融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要有所创新,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更新思维,与时俱进,要能更得上时代的发展,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传统的金融行业只是能够为人们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在不断的发展社会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创新改革。在金融金融工具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金融环境的改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环境,都要符合客户的心理,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
2.2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2.3 在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国家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进入市场的各金融机构,审查各项指标,符合资格后准予进入。控制金融交易行为,严格按照市场行为规范执行,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一律清除。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干预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通过宏观调控,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不合格的机构严禁进入市场,严把关口,做好审查工作,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2.4 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摘要:我国的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资源的配置影响之深。在现阶段的金融发展过程中, 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要保证金融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要在管理体制和服务对策方面有所创新, 推进我国的金融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昌发.金融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 :145.
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创新 篇9
关键词: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创新
近年来, 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尤其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现代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深入全民, 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热情倍增, 体育赛事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日趋密切。如今, 重大体育赛事不仅成为人们聚焦的欣赏性盛会, 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性话题。在这种背景下, 人们对体育赛事相关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希望全面而及时地了解相关体育赛事的信息。为此, 必须创新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模式, 及时准确、系统全面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1.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界定。
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各方参与者 (包括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个人、团体、组织等) 在参与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便是大型体育赛事档案[1]61。具体而言, 重大体育赛事档案就是在重大体育事件策划、筹备、举办、总结等各个发展阶段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文件、光盘、图册、标志性实物等不同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主要
人信息利用的行为准则, 首要的一条是仅能在个人信息收集的特定目的范围内进行, 除非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个人信息才可以在特定目的范围外被使用。高校收集学生个人信息都有特定的目的, 即作为教育主体履行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 学校对学生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都应当依据这个特定的目的进行。因此, 高校应据此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相关管理制度:第一,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的内部审批、监督检查制度, 确保在特定的目的内使用个人信息。校内机构和工作人员利用学生个人信息, 如查阅、复制等, 应经过主管部门审批, 保证高校利用学生个人信息不能超出教学管理目的范畴。校内纪检部门应对工作人员利用学生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除法律有规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学生本人书面同意外, 工作人员不能将大学生个人信息提供给任何其他个人或机构。第二, 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公开制度。高校应将学校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利用范围、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名称、学生个人信息资料保管部门、学生个人信息资料事务负责人、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利用保管期限等情况向学生公开, 接受学生的监督。第三, 当信息不再为教学管理利用目的之必需时, 除了遵循档案管理规定保存一定的资料外, 其他学生个人信息要及时删除, 因为当信息不再重要时, 对其信息的控制可能导致偷窃、未经授权的复制或其他风险[5]29。
四、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管过程中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高校在学生个人信息保管过程中, 应建立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以免遭受泄露或第三人的窃取和非法利用。特别是在大学生个人信息资料电子化之后, 可以轻易地复制传递, 高校数据库及内部包括相关体育机构行政管理类文件、赛事发展传承等历史文件、参赛运动员比赛成绩及技术分析档案、体育科研成果档案、民间群众性活动档案等[2]11。体育赛事的档案, 不仅具有一般档案的基本属性, 如原始性、真实性、凭证性等, 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如专业性、人文性等。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就是以体育赛事相关档案资料信息为基础, 以管理为手段, 以服务为指向的综合性工作。
2.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社会, 体育赛事创办与开展、组织与运作、传承与推广, 都需要档案管理的工具性支持和基础性支撑。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服务的指向带有根本性, 其落脚点在于服务于体育赛事、服务于人、服务于体育文化、服务于社会。在一定意义上, 档案服务的水平体现并决定着体育赛事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在重大体育赛事中, 档案要切实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和实现充分的价值, 都离不开档案服务这一环节。在档案管理工作各个业务环节中, 档案服务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由于公共性、社会性、种类多、使用频率高等基本特点,
网络也可能遭黑客侵入, 这些都使学生个人信息面临危险。因此学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首先, 应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以及各种技术手段, 以防个人信息资料丢失、非法接触、损害、修改和出卖等情况发生。比如, 在收集学生个人信息后, 应制作“个人信息文件登记簿”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归档, 保证个人信息的准确、完整;学生档案管理机构要健全查阅或借阅登记制度、档案材料接收移交登记等管理制度;无关工作人员非基于教学目的不得接触学生档案信息;不得允许任何人查阅与其没有利害关系的他人信息档案;学校要对校园网、数据库系统等建立技术保密制度, 对学生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 完善其信息管理知识和专业要求, 提高其信息保护意识。其次, 学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立法尚缺乏对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明确保护的情况下, 高校自己建立健全对学生个人信息管理自律的责任制度便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校方工作人员泄露或非法利用了大学生个人信息, 应允许大学生向学校主管部门反映、申诉要求处理。学校要对超范围收集、非法利用学生个人信息和未尽到信息保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内容、处罚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对故意非法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人员要进行内部行政处分, 触犯刑事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参考文献
[1]孙国芳, 高校学生隐私权及侵权行为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长就其言行再次道歉
2008-12-23.
[3]郭燕芬.大学生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际, 2012. (2) [4]唐昕辉.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现代情报, 2011. (12)
[5]周汉华.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M].法律出版社, 2006.
★本文为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课题号:122400450548。★作者严鸿雁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档案管理服务已经构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创新势在必行。
现如今,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上。尤其重要的是, 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对象, 其档案管理服务不同于静态单一对象的档案管理服务, 具有地域性、周期性、数量大、过程性等特点, 这在客观上为档案管理发挥服务效能增加了困难。为了适应时代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主体亟需积极推动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以提高体育赛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赛事信息的需求。
二、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信息源的局限。档案就是对信息的综合管理, 信息是档案的载体, 是档案管理服务的“基础设施”, 在根本上决定着档案服务的水平。在体育赛事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中, 信息来源较为单一和狭窄, 信息获取工具较为初级和低效,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管理服务的优化升级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壮大。当前, 全球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普遍发展趋势。重大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也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 如不能利用相关技术更新管理服务方式, 主动开展科技创新, 就会滞后于信息时代的步伐。在我国,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尤其在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领域, 理论上缺乏独立的论证, 实践上缺少积极的探索, 有些还停留于理念认识阶段, 甚至处于朦胧状态。我国体育赛事档案信息的智能数据库模式还未真正完整地构建, 各档案部门的数据库结构形式还有很大差异, 不能实现在统一系统平台下的快速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 有的盲目借鉴, 但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社情;有的被动, 不愿进行自我提升。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赛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传播。此外, 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三网合一还处于未完成阶段, 宽带速率不够、宽带不稳定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这就在技术水平上制造了障碍。此外, 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的平均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人们获取体育赛事档案信息的工具还有较大缺口。
2.用户端的局限。当前,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范围, 除了公务人员、专家学者之外, 社会公众也成为体育赛事档案的主要需求者和用户端。随着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档案管理服务愈加为人们所认同, 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越来越成为档案服务的发展趋向。档案服务的对象也即档案需求的用户端, 主要由赛事组织者、赛事参与者及普通民众构成。用户端的扩大, 暴露出新的问题。一是用户端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不少用户在利用重大体育赛事档案信息资源时, 自身还停留在传统档案服务的模式中, 缺乏主动适应甚至引领信息化模式的意识。二是用户端对体育赛事档案的需求具有波动性, 即在体育赛事举办的时间周期内, 人们对档案的服务工作才呈现出一个利用的相对高峰期和集中期。三是用户端对体育赛事档案的需求具有盲目性, 缺乏查档的意识和经验, 对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并不明晰。
3.赛事的局限。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 因此体育赛事本身作为档案的前提限定, 决定了档案管理服务的特殊类型和特点。体育赛事本身具有独特性, 如重大体育赛事的筹办期比较长, 参与人员范围比较广, 组织协调涉及的部门比较多等, 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 带有变化性、波动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这就使得体育赛事相关的实物、文献、视频、图像等档案数量庞大, 在客观上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和利用档案增加了难度, 也使档案信息资源呈现出数据繁冗、不易整理的问题。
三、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路径
1.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化社会同时是一个多元化社会。随着体育赛事档案的用户范围的拓展和层次的细分, 用户端对于档案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而且更多地带有趣味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基于此, 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要针对用户端的个性需求, 提供更具亲和力的个性化服务。一是要对档案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分类, 进行系统化筛选。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者要从传统的单纯提供查阅功能转变为提前介入和创造需求。通过设想用户体验, 利用信息检索和知识管理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 根据用户需求类型预先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相关主题的系统化, 删除错误信息, 整合重复主题、相近主题的档案, 再生产出具备服务功能的档案资源。二是丰富档案信息服务形式。首先要强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形式和知识服务的基本功能, 即原始文献资料信息检索服务, 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加工过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 以利用信息检索工具为代表的代理服务, 参考咨询以及信息导航服务等。服务形式的个性化以信息的完备性为前提, 因此还要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完备化。信息化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传统档案管理中属于非档案信息资源的, 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而不宜也不便纳入的, 如今也能实现同步利用, 因此要综合利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档案信息资源, 全面融合非档案信息资源。除档案的文字信息外, 还要做好数字化声像的收集整理, 完备地收录进数据库中。要构建内容充实、涉及面广的数据库。
2.开展互动性反馈。一是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积极延伸, 体育赛事主办方及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应成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主体和积极力量。在维护档案安全性的前提下, 应将可以公开的、有代表性的、公众普遍需要的档案信息发布在网站上, 让用户直观地、即时地了解到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用户的注册登记来获取相关必要信息, 并通过咨询和用户的反馈信息在交流互动完善用户的基本情况信息。对用户端进行统计分析, 除用户需要的显性信息, 还要主动提供用户自己不知但却需求的隐性信息。二是在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中, 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服务模式, 即“主———客”服务模式, 该模式把档案管理者作为单纯输出信息的主体, 用户端作为单纯接受信息的客体, 把档案服务作为线条型的单向模式。而现代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需要建立“主体间”服务模式, 即档案管理服务者与用户同为信息的输出者与获得者, 彼此为对方提供服务, 服务是互动的、双向的。在档案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之后, 用户端提供利用效果的及时与完备反馈, 以便档案管理者调整信息资源库结构和内容, 并就某项个性化服务措施进行调试以期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心理。
参考文献
[1]朱肖璟.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的人文价值[J].中州体育, 2011 (11) .
[2]朱肖璟.重大体育赛事中的档案服务[D].苏州大学, 2012.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10
大数据的概念提出后不久,该技术即和云计算一起对于网络社区、气象灾害控制、疾病预防等领域中被广为运用。由于大数据不依赖于随机抽样,并未全样本处理提供了可能,所以大数据帮助档案管理实现了从静态向动态的蜕变以及从因果关系分析向现实预测的过渡[1]。下面简要从“4V”的角度说明大数据的优势:
1.1 数量(Volume)
大数据技术可以处理TB级的数据量,通过改进算法和运算方式,甚至可以获得对于更大数据量的处理能力,符合当今数据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1.2 价值(Value)
大数据进行全样本的分析,因而这一数据挖掘过程往往会得出一些极富价值的结论。
1.3 种类(Variety)
分析的数据种类极为多样化,包括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像资料乃至影音资料等。
1.4 速度(Veloctiy)
大数据处理要求在秒级的时间跨度内给出分析结果,这与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二、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可靠性变革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由专人于专门场所保存,一旦档案失窃或者档案储存场所遭受了自然灾害,那么被保存的档案容易遭受到不可逆的破坏。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存储往往依托于多台主机完成,即便某一台服务器发生了故障,系统也可以由其他服务器支撑运行而不至于陷入瘫痪状态。并且,因为数据通过云端在不同服务器上有所备份,所以这类故障并不会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问题,例如,陕西省近期在西安重点建设沣西大数据产业园,其将实现数据的规模化集中吞吐、深层次整合分析、多领域社会应用、高效益持续增值作为发展目标,意在成为国家政务资源后台处理与备份中心、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国内最大的信息资源聚集服务区,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以及全国人口数据处理与备份(西安)中心、陕西广电网络等项目已入区,只要三大运营商在某一片区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并因此丢失了数据,储存于此处的备份数据将会立刻派上用场。当然,在不同服务器之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档案泄露等问题,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在大数据化改革的过程中使用权限控制程序、存储隔离、传输层加密、数据检验、数据备份、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来保证被保存数据的安全可靠。
三、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高共享性变革
现有的档案管理中,由于不同档案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并且同一档案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往往需要经由不同部分,在这种分开管理的模式下,不同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的缺乏使得信息的使用者无法有效挖掘数据的全部内容。与之对应,大数据技术作为档案管理中的新元素,可以保障用户对于数据的共享性,其通过多个节点构建了较节省存储空间的用户间数据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传统档案部门难以充分利用信息的困境将会得到有效缓解,不同部门之间将会发挥自身特定的信息优势,将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结合起来,更为科学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减少档案重复建设等因素所附加的成本,每个档案管理部门只需要重点建设与自身需求有关的部分,而对于共性的内容,则可以直接借鉴其他部门的资料。
四、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高附加值化变革
较之传统的档案管理,引入了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单位附加值,一般而言,不同的档案管理模式创造出来的每封档案的附加价值是存有差异的,档案交流程度、档案存储数目、档案检索方式和档案覆盖率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被保存档案的价值。大数据改革可以减少档案管理中所需要的场地和人力,并使档案管理摆脱存储空间的约束,海量的数据被存储于云端或者不同节点,数据管理者可以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全样本的分析,进而发生数据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信息价值。此外,既然更大数量级的数据处理技术变为了现实,那么不同信息储藏部门之间也就不需要再担心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所致的信息失效问题,其相互之间达成有关信息共享的协议的可能性增加,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内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档案联系更为密切,档案管理者或者数据发掘者可以采用一种交叉学科的视角,更为全面地解释一个社会问题,而在纸质档案时代或电子档案时代初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获取壁垒使得解释者的思维往往囿于自身所掌握的有限资料,这既无益于解决对应问题,还容易造成从业人员思维方式的“僵化”。
综上,大数据技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会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注入诸多新的元素,包括档案管理系统在可靠性、共享性乃至信息附加值上的改变等,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一种双面的创新,如果其成功过渡,将会对提高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大有裨益,但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 篇11
一、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
(一) 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是描述、记录物质客体的基本量化单元, 是未经组织的数值、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
(二) 信息。
信息是将所获取的原始资料, 有目的地加以整理而得, 用以表达信息生产者所欲表达的信息, 信息通常以文件或口述的方式来表现, 让信息的接受者能够产生心理上的认知。
(三) 知识。
《知识管理》一书中提到:“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信息, 此外, 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 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信息等提供架构。知识起源于智者的思想。”
(四) 智慧。
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 运用个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来创造价值的源泉。使人们具备对事物的判断力, 能把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根据上述的分析,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管理, 可以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要实现对数据、信息以及知识的有效整理、挖掘和应用, 并引发更高层次的智慧———知识创新, 形成一个从应用到创新并从创新到应用的闭环行为。
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知识的作用
由于生产要素在生产力中配置的不同, 各要素发挥的作用不同, 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和信息社会阶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社会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和土地。而在信息社会, 财富的核心转化为“知识”, 经济行为离不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知识与智力成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本要素,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从实体管理到知识管理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可以大体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实体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
实体管理阶段的管理活动依赖于档案实体, 经验的传承是改进管理的主要方法;信息管理阶段直接对信息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加工和利用。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 并逐步成为档案信息的主要传播形态, 信息技术转化成为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最直接的要素, 以网络为基础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建立, 数字档案馆成为信息管理新的组织单位和功能单元;知识管理阶段是档案管理的高级阶段, 知识管理阶段在组织形式上具有高度集成性, 它管理的对象不仅仅限于档案信息本身, 而是建立在知识化管理理念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组配形式, 是对管理要素潜质的发掘及高效运用。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以社会信息需求分析为前提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四、高校档案利用服务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 对象拓展。
信息管理的对象拓展了。信息管理原来的研究对象是静态的信息。在知识管理环境下, 高校在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的环境是动态的。因此, 信息管理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静态的信息, 而更应该关注动态的信息。同时, 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潜力和社会的需求, 为知识管理各过程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 目标扩展。
信息管理的目标扩展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要帮助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快速传递;另一方面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
(三) 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创新工具。INTERNET、INTERNET数据仓库、多媒体技术等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范围, 同时使各种信息更加有序, 呈现形式更加丰富, 对档案知识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档案馆应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建设, 并将其应用于档案收集、传输、处理等具体流程, 使知识的创新更加高效, 知识共享更为便捷, 充分调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因素, 积极发挥技术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馆在科技创新中的知识整合创新与传播作用。
(四) 能力提升。
在知识管理模式下, 高校档案工作者在知识管理的流程中应做的是知识的分析与服务工作。档案部门本身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针对所在高校的专业特点, 除了掌握档案利用的相关技能外, 还应学习本校重点学科的相关知识, 在档案部门内建立有效的内部知识交流体系、知识传播渠道, 通过工作人员经验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 来提高全体档案人员的素质。鼓励档案人员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 并让大家能看到创造和传递知识的价值, 从而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朱咫渝.浅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J].现代情报, 2004.9
[2].宋竹.张雅茹.创新思维方法在高校档案信息增值服务中的应用[J].黑龙江档案, 2008.12
【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推荐阅读:
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06-07
物业管理中的服务理念06-27
学校与物业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合同08-23
物业管理模式创新10-04
物业管理服务09-03
物业管理服务05-31
绿城服务物业管理07-25
企业创新型物业管理08-07
物业服务管理方案10-12
物业管理服务委托合同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