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互译教学

2024-11-04

汉英互译教学(精选4篇)

汉英互译教学 篇1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维结构的宏观相似性, “一种语言中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相对精确的表达出来” (Nida, 2001) , 但是这种相对精确性使两种语言中都产生了大量同义词。对翻译学习者来说, 要正确认识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根据同义词的类型来选择最为恰当的同义词语来再现源语信息。

一、汉英同义词类型

同义词 (Synonymy) 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或短语。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又使同义关系有了不同的分类, 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义词的语义涵盖和类型具有相似性。

第一, 存在语义差异的同义词。汉英语言中均存在具有语义大致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异的同义词, 如汉语中的“边疆”和“边境”, “边疆”指的地域要更广大, 但“边境”一般指靠近国境线或边界的那一条狭长的地段。英语中的timid和timorous都有“胆小的”、“胆怯的”之意, 但timid可以表示某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状态, 也可以表示其一贯的性格;而timorous则用于表示某人一贯的性格。

第二、搭配同义词。搭配同义词指的是意义上相同, 但在习惯搭配上有所不同的词。词和词的搭配是有选择性的, 它既受制于词义本身, 又取决于词的用法和习惯。如“繁华”和“繁荣”, “繁华”重指市面的兴盛, 常跟具体的城市、街道搭配;“繁荣”则指经济或事业的兴盛, 常跟市场、国家、社会、经济等搭配使用。在英语中, 当我们说“为某人提供某物”, 我们可以用supply或provide或offer, 但是用法和搭配却不同:“supply sth.to sb.”, “provide sth.for sb.”。

第三、情感色彩有差异的同义词。它指词义相同, 但使用时包含的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表达的爱或憎的感情有所不同的词。如“爱护—袒护”, “爱护”是褒义词, 是爱惜、保护, 使之不受损害;“袒护”是贬义词, 指无原则的保护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英语中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都是指从事政治的人, 但politician多含贬义, 常指玩弄权术的政客、政治骗子;而statesman常为褒义词, 指有远见、为国为民的政治家。

二、汉英翻译中同义词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选词 (Diction) 作为一种翻译技巧, 张培基认为是“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 翻译初学者面对众多的同义词, 就要遵循一定的方法, 选用最恰当的词语, 使译文与原文的意义和风格相符。

第一、根据语境确定同义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弗斯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在同义词选择时, 一定要根据上下文 (context) 来选择最为合适的词。

1. 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 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 想的厉害一点, 还是差一点?Here the question arises.Is yourdesire to develop heavy industry genuine or feigned, strong or weak?

“假”在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 如fake, forge, disguise, artificial, counterfeit, pseudo-等, 但是本句用做一种“假装出来的想法或感觉”, 要用feign, “to pretend you have a particular feeling”, 而不能用fake等词。

2. It would be trying to make the hands of a clock move backwards.

这无异是想使时钟倒转。

Hand本义是指身体部位, “手”, 在非正式语中, 有“帮助、协助”之意, 如“The neighbors are always willing to lend a hand.邻居们总是乐于帮忙。”在本句中, the hands of a clock, 指的是钟表的指针, 时针hour hand、分针minute hand、秒针second hand, 就要指导学生在原义基础上进行引申, 根据语境译为“时针、时钟”更为恰当、地道。

第二、根据搭配 (Collocation) 选择同义词。它指通过联想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 经常要受到语法规则和语义特征的限制。

1.我的弟弟们总在打架。My little brothers are always fighting.

“打”在汉语里的基本含义是“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 可对应为hit, beat, fight, 但用于不同的搭配时就会产生其他的译法, 如打枪, shoot;打毛衣, knit a sweater;打的, take a taxi;打水, fetch water;打篮球, play basketball;打电话, make a phone call。

2.They are really good Christians, good parents, children, wivesor husbands.他们死却是虔诚的基督徒, 慈爱的父母, 孝顺的儿女, 贤良的妻子或尽职的丈夫。

Good的基本意思为“好的;优质的;令人满意的”, 为了避免重复, 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 不能全部译为“好的”。good Christian, 指“following strictly a set of rules or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因此要译作“虔诚的”;根据good后搭配的名词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good分别译作“慈爱的、孝顺的、贤良的和尽职的”。

在划分汉英同义词类型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采取根据语境、根据搭配来确定汉英互译教学中同义词的选择, 能使译文在信息和风格上都能更加贴切地再现源语信息, 这对高校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英互译中的副词 篇2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副词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能够使语言表述的意思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简洁明了。从数量角度上来讲,英语副词数量总数远远大于汉语副词的数量。从组合角度讲,汉英副词可以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共同组合使用。[1]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副词与形容词搭配的使用在种类变化上显著低于本族语者,在观点副词的使用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观点副词的使用频率和本族语使用者相比较也显著低于本族语者。[2]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使用认知立场副词有过多的现象,而态度立场副词、言语风格立场副词使用不足。[3]在频率副词使用上,有研究者发现,学习者使用英语频率副词既有使用过多的倾向,也有使用不足的倾向,但前者比后者严重;学习者口语中有过多使用带有书面语特征的频率副词,书面语中也有过多使用带有口语语体的频率副词,学习者使用的是混合语体。[4]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副词使用还是有一定不同的,需要用心学习才能更加正确自如地使用好英语副词,使英语表达更加自如和生动准确。本文将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英语副词的使用的教学体会做一点归纳和总结。

二、以范围副词为例看公外大学英语教学中注意引导副词的使用的必要性

根据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在汉语中表示范围的副词例如如“都、总、凡、一共、总共、统统”等表示总括,如“只、光、单、就、仅、仅仅、独自”等表示限制。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必须放在总括对象的后面,如“同学们都同意这样做”中的“都”。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必须放在限制对象的前面,如“这个班光男生就四十人”中的“光”。[5]

汉语中的副词位置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英文的副词位置比较灵活,英语和汉语的范围副词使用不是完全对等。例如‘他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是他的心智是非常健全的’,这句汉语的状语实际上并没有使用副词,但是在英文翻译时可以通过使用副词简单地翻译出这句话的中文意思,Though he is physically handicapped,he is mentally healthy.和汉语语法结构不同的是英语句子中的副词’physically’和’mentally’均可以放到句子的其它位置。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学生还是能够想到使用副词来翻译原句中的状语,但是不是所有的英汉句都能如此自如转换。看下面的例子,‘谷歌公司就是要整合全球信息,让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和使用信息(Google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一句,首先,universally这个范围副词可以放在accessible和useful前面,也可以放在accessible和useful后面,这样的语序同样符合英语习惯,这就是英语和汉语的不同。如果让学生把这句话从汉语翻译成英语,学生一般不会想到使用范围副词‘universally’,因为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会用‘使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够获得信息并且使用信息’这样的结构,翻译成‘Google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everybody[all the people]in the world able to use it’。很少会有学生想到用一个范围副词universally来表示‘地球上的所有人’这样一个广泛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结语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这样的千变万化的语言环境里,副词都是被广泛使用的。如何根据具体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正确判定副词的词义,并把它顺利地翻译成英语,并非易事。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副词的对比和讨论,并且结合多年教学中翻译实例,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好副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英文副词的本身词义和它在某一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同一个句子可有几种译法,副词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英语句子更加符合英语句式结构的习惯,表达更加简洁紧凑和生动,具体如何选择要以译文的顺畅和准确为标准。本文只是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摘要:副词作为一个重要的句子成分,在汉语和英语中均被广泛使用,但是出现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上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英语副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汉英副词转换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学习,以便用好英语副词。

关键词:大学英语,副词,范围副词

参考文献

[1]郭建芳.汉英副词对比研究[D].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

[2]何影,梁茂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副词与形容词搭配使用得特点[J].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陈建生,张燕.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立场副词使用情况的语料库调查[J],重庆: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文秋芳,丁言仁.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频率副词的特点[J].现代外语,2004,2.

汉英互译教学 篇3

关键词:母语迁移,负迁移,正迁移,翻译,文化迁移

一、引言

母语迁移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现已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多学科的影响,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渐趋理性,从解读语言本身转向多维度、多层面跨学科发展。Zobl(1983)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二语规则模糊时易求助于母语而导致迁移,这种模糊性源自二语规则在类型上的特殊性、不一致性或不确定性。Kellerman(1977)的典型理论假说认为:学习者对母语结构有一种直觉,即一些结构具有潜在的可迁移性,而另一些则不可迁移;这种直觉影响他们实际迁移的语言形式。该假说突破了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的理论局限,分析总结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的原因。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层面均存在着标记性差异,再加上中国学生通常是在已经掌握了汉语之后再接受系统的英语学习,因此在英语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求助于自己的汉语文化知识,从而发生母语迁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对译者的英语能力有要求,还对汉语能力、知识面等有要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中国学生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本研究从母语迁移的角度,按照词汇、语法、句式等层面探讨母语迁移在英汉翻译错句中的负迁移现象。研究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二以上的英语专业学生,其中大三、大四的大部分学生(超过90%)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母语为汉语;分析样本材料为学院第三届翻译竞赛初赛(2014年11月)中的七十份答卷。

二、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词汇运用中的母语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语言以掌握词汇为基础。掌握一个词必须了解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等,否则就会出现用词错误。词汇中的正迁移影响表现在意义基本确定、英汉词义几乎对等的词语运用上,这类词语在翻译中不易出错。翻译过程中使用意义、用法都相同的英汉词汇,即能体现正迁移的作用;然而,中英词汇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词汇往往因为上下文语境及语法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词汇的负迁移在母语负迁移中尤其明显,这对语言的学习造成了严重障碍。总体上讲,词汇方面的母语负迁移分为词性、词义、词汇搭配、词形变化等四个方面。

英语词性多样,而汉语词性较为单一,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深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汉语词性的单一性应用到英语中,导致词汇误译的现象。例如:在collapse mine中,collapse是名词,却将其用作了形容词,此处应为collapsed mine。

中国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语义学习多建立在原有的中文词汇基础上进行简单拼凑,很多学生认为中文词汇都有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却忽略其文化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常常因为对词义的片面理解造成用词不当。如:hope和desire都有希望、愿望的意思,但hope主要用于表示可能实现的希望,既可用于正式语体,又可用于非正式语体;而desire有渴望、热望之意,多用于主语想得到某物或想达到某种目的,主要用于正式语体。由此可见,有些大体意思一样的词汇,在实际意义和用法上却大相径庭。

汉英两种语言有各自独特的搭配和表达习惯,翻译中若生搬硬套,就会产生不伦不类的表达。在笔者的测试材料中,就有同学将“矿工”译为miner worker,将“大儿子”译为biggest son。显然,这些学生受母语影响,将汉语中的词语搭配生搬到英语中,造成翻译不准确。

英语词形变化多样性,有时态、人称、数量之分,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则没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或时态概念,只能通过助词,上下文语境来表达。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需加-es,而汉语名词通常没有单复数之分,因此我国学生在做汉译英时常会忽略英语的复数标记。

(二)句式与语法运用中的母语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句式结构差异很大,母语思维必然导致翻译时在句法和语法方面出现偏误。

综合前人研究及对材料的分析,发现在汉英两种语言相同结构的句型中易发生正迁移。这些结构有SV(主+谓),SVO(主+谓+宾),SVP(主+系+表),SVOC(主+谓+宾+补)和there be(有)结构,以及定语或状语置于句首或动词之前的用法,如时间副词和程度副词及插入语;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前,如代词定语;再如使动句的使用等。据根认知学中的标记理论,SVO结构是无标记的,因此最容易发生语言迁移。其他几种结构虽然是有标记的,但都是SVO结构的变化形式,也易发生迁移。根据对比分析假说,当母语的语言特征与目的语一致时,则发生正迁移。如:在陈述句中,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相同,如果把下列汉语句子译为英语,词序上一般不发生错误:(1)一个老人有三个孩子。An old man had three sons.(2)大儿子是一个非凡的水手。The eldest one was a brilliant sailor.这种因汉英之间的相似性而发生的正迁移,对翻译实践有正向影响。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如下例中的语序误用“The heart of the old man as a father would had to pain forever.(老人现在作为父亲的心不得不无限地痛苦)”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又如汉语中有省略从句主语的用法,迁移到英语中则容易造成动词垂悬或零主语的错误,如例句“As a father,his heart had to pain forever..”中“As a father”的逻辑主语是“he”,与主句主语不一致。此外,母语为汉语的二语学习者有过分使用使动句的倾向,其原因就在于使动句是汉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而此结构也存在于英语中,学生由于倾向选择母语中和目标语相似的句法,容易导致汉译英过程中出现不地道表达。

汉语中的冗余也不适用于标准英语表达。汉语语言习惯冗余,倾向在句子中重复使用同义词或意思相近的表达来增强文字感染力,尽管这些句子符合英语语法习惯,但会显得冗赘。如:在国外进修两年后他回到了祖国。译为He returns back to his own country after two-year further study abroad.尽管没有语法错误,但却显得冗赘,更符合英文的表达应为He returns to his own country...

母语迁移也体现在逻辑表达中。有时中文和英文表达是相通的,并不会产生大的矛盾;而有时中文表达逻辑在英语中是说不通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英语重形合,词语之间的连接依靠语言的形态变化及连接词、短语等。英语中有词形变化,更注重句子形式,并且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句子间有紧凑的逻辑关系,谓语动词就是核心;汉语则以意合为主,词语连接凭借的是语义,本身的逻辑关系不强,真正的逻辑关系需要读者自行理解。汉语无词形变化,但注重内涵,句法结构弹性大且不受形式约束。句与句之间不常使用连词,所以句子结构较为松散。在母语的逻辑影响下,易产生不恰当的表达,如:她的经验要比他多。误译为:Her experience is more than him.再如:广告有时候会让人们气恼,原因是有些广告含有虚假信息。原译:The reason why advertisements sometimes annoy people is because some of them give people false information.修改:Sometimes advertisements annoy people because some of them give people false information.如果在翻译中,把中文的逻辑表达方式带入,就会导致译文本身虽无语法错误,但从英语语义角度分析却会出现难以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困境。因此,在翻译逻辑表达中,母语迁移是导致错误和不当发生的原因。

英语句子的重心多在前面,当无需强调和连贯时,状语大都放在句末或接近句末的地方;汉语句子重心多放在后部,表示时间、条件、原因等解释性的信息一律放在句首。由于使用母语迁移,很多英语不错的学生写出合乎语法规则,却不大合乎英语思维和逻辑习惯的句篇。

在表述一件事情时,英语更多使用静态描写,汉语则多用动态表达;英语习惯用名词化表达法,汉语习惯用动词化表达法。翻译过程中若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词性保持一致,翻译时就会缺乏灵活转换词性的意识,表达就不够地道。另外,英汉翻译有时需要补充动词,否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常用一连串的动词)。如He was a clever man;a pleasant companion;a careless student;with a great propensity for running into debt,and a partiality for tavern.翻译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愉快的伴侣,一个粗心的学生;有陷入债务的倾向和对酒馆偏爱。显然不太符合中文表达。而翻译为: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风趣可是学习不用功,他老是东挪西借,又喜欢去酒店喝酒。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意。

(三)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文化迁移,即在使用外语的过程中却遵循着母语的文化规约。文化正迁移就是指通过翻译或其他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使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自然地被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实现其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增值和传播。文化正迁移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用,从而丰富语言,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进步。汉语中的“功夫(Kungfu),豆腐(tofu),旗袍(cheongsam)”等深深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的词汇,不仅丰富了英语语言,而且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又如,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野心(ambition),礼貌(politeness),民主(democracy)等词语。

文化负迁移主要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而忽视第二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互译中,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译文不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规约,严重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例如,中西两种文化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宗教对中西文化中都有影响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调查试卷中,不少同学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翻译成“An eye for an eye,and a tooth for a tooth.”表面上看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相似,实际上这两句话在文化层面上并不对等。这句话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如在《圣经·旧约·申命记》19篇中,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在《圣经·旧约》中,这句话指必须给犯罪者以相应的惩罚,主张正义。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无此义。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仅学习语言的知识和规则,而忽视文化的导入,就必然会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而阻碍接近地道英语的步伐。要避免文化上的母语负迁移,就必须加强对外语文化的了解,扩大知识面,跨越母语的文化局限去理解另一种文化,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在有一定英语知识素养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中,母语迁移的影响从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和规则的运用,到文化层面上的不对等都有迹可循,学生在应用英语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先使用汉语思维。表明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汉英互译教学 篇4

一、定语从句的构成形式

1.由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1) who代替人, 在从句中作主语。

e.g.A man who doesn’t try to learn from others can not hope to achieve much.

一个不向别人学习的人是不能指望有多大成就的。

(2) whom代替人, 在从句中作宾语, 通常可以省略。

e.g.The engineer whom we met yesterday have worked out a new automatic device.

我们昨天碰到的工程师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自动化装置。

(3) whose代替人或物, 在从句中作定语。

e.g.They live in the house whose door and windows are all broken.

他们住在一间门窗都已破败不堪的房子里。

e.g.There was once a king whose name is Midas.

从前, 有个国王, 他的名字叫米达斯。

(4) which代替物, 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介词宾语。作宾语时, 通常可以省略。

e.g.A direct current is a current which flows in one direction only.

直流电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电流。

The music to which we listened last night was written by my father.

我们昨晚欣赏的音乐是由我父亲写的。

(5) that代替人或物。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但不能作介词宾语。作宾语时通常可以省略。

e.g.He is the only one among us that knows English.

他是我们中间唯一懂英语的人。

The car that almost crashed into me belonged to Brown.

差点撞到上我的那辆车是布朗先生的。

She talked about the professors and colleges that she had visited. (指人和物)

她谈到了她所访问过的教授和大学。

(6) which不仅可指代先行词, 还可指代前面的一句话。

e.g.I never met Judy again, which was a pity.

我再也没有见到朱迪, 十分遗憾。

e.g.She was speeding last week, for which she was fined$50.

上周她驾车超速, 为此被罚50美金。

注意:英语中有此功能的还有as, 作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

e.g.He is American, as can be seen from his accent.

他是美国人, 这一点从他的口音中可看出来。

2.由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所引导的定语从句。

(1) when作状语, 其先行词多为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

e.g.We can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HongKong returned to our homeland.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

(2) where作状语, 其先行词多为表示地点概念的名词。

e.g.The building where you used to live has been pulled down.

你过去住的楼房已经被拆除了。

(3) why作状语, 其先行词多为表示原因概念的名词。

e.g.We know the reason why he was very angry.

我们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生气。

3.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 限制性定语从句

通常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密切, 因此不能缺少, 否则会影响全句的意义;从句前不用逗号。

e.g.You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which he put forward.

你无法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2)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只是一种松散的修饰关系, 一般只是补充其意思, 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主句意义的完整性;从句前常用逗号分开, 从句中的关系代词不能省略。

e.g.Helen was much kinder to her youngest child than she was to others, which, of course, made others jealous.

海伦对最小的孩子比对别的孩子体贴得多, 这当然使得别的孩子妒忌。

这些就是英语中关于定语从句的一些基本用法, 有些更为复杂的定语从句句型同样可以是由这些基本的规则构成的。在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用法的基础上, 以后碰到了难以快速判断的定语从句时, 我们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

二、定语从句在汉英互译时的多重功能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改变思维习惯、改变语言习惯的过程。所以, 在实践中对定语从句的运用, 不仅局限于它的定语功能, 还能起并列句、状语从句的作用。

1.起定语的作用。

如:我喜欢妈妈做的菜。

I like the dishes which are made by my mother.

2.起并列句的作用。

e.g.我有一个姐姐, 她在这家工厂工作。

这句话可有两种译法:

a.I have a sister, and she works in the factory.

b.I have a sister who works in the factory.

同理, 在英译汉时, 也需同样处理:

e.g.There are sixty students in the class, half of whom come from China.

班里有六十位学生, 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3.起状语从句的作用。

e.g.I saw Mr.Li who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

该句如译成定语从句就会很滑稽:“我看见了正在街上走的李先生。”

所以, 比较好的译法是译成状语从句:我看见了李先生, 当时他正在街上走。

定语从句有很多功能, 以上仅列几例, 希望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庆炎.新编实用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人口增长下一篇:三级跳远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