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中人的尺度(共12篇)
创新设计中人的尺度 篇1
现代社会信息万变, 作为信息重要载体之一的平面设计, 其版式设计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 也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面设计编排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阅读的情绪, 好的版式设计不但能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版面的内容, 更能升华主题的意境, 同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是鉴定标准的问题。作为设计者要注重的是社会的反馈, 读者的需求很简单, 就是获得信息、读得舒适。尽管这里面也掺杂多种的因素, 但不能脱离普遍的受众对视觉艺术的审美习惯。版式设计要达到美的效果,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视觉流程是版面中无形的语言, 同时也是一个设计者控制版面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
由于受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人的视觉阅读范围需有一个相对的视域, 在画面上的流动有其比较固定的认知模式。视觉流程是指在视觉阅读时, 获得信息受视觉习惯和版面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一定方向和阅读次序规律的过程。良好的视觉流程是一个成功版式设计的重要基础, 因此版式的编排必须服从视觉流程的基本规律。
大众一般阅读文字的视觉规律是: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先大后小, 先左上后右下, 先视觉中心后视觉两边, 先高后低, 篇幅先短后长, 经研究发现, 画面上部的视觉诉求力强于下部分, 左部分强于右部分, 如果我们设定整个版面的视觉注意力为100%, 其左上部百分比为33%, 右上部为28%, 左下部分为23%, 右下部分为16%, 所以画面左上部及中上部为“最佳视域”, 一般将最重要的信息和内容如图形、标题等放在此位置。这种规律可以通过个人主观的方式来改变, 如现代报刊、杂志上的文字编排因为做了方向上的改变, 彻底改变了国人传统竖向的由上至下、从右到左的阅读习惯。
二
图片的阅读是先彩后素, 先大后小, 现清晰后模糊, 先集中后分散。观看颜色规律为:先鲜明后灰暗, 先暖后冷, 先黑后白。当图片和文字在一起时先看图片后看文字。
大量类型各异的版式, 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视觉元素构成, 诸如文字、图形、色彩, 还有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把握的空白区。把这些有限的视觉元素合理地加以组织和运用, 利用构成关系和视觉的审美规律, 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态, 编排出各种形式的版面。设计的本意, 就是让技巧与审美同时起作用, 一个成功的版式应该是指不同的元素用一种适合观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设计界所提倡的“最佳视觉流程”不是变相的教条, 而是设计师处理版面阅读次序的依据。版式设计不但要考虑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和生活习惯外, 还要根据媒体本身的特点和文案所要传达的信息主题, 以及设计者的审美偏好, 进而创作出不同的风格。
以报刊为例, 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下, 获取信息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报纸的主要诉求对象是社会的中、青年, 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快, 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 好读、易读才是他们真正目的。所谓视觉的逻辑性, 就是建立阅读的秩序感, 有时候通过文字部分的精心处理和巧妙构思, 即使未经图片或者图形的装饰, 也会使版式看上去非常美观, 因此, 视觉的逻辑性成为设计最重要的依据。关于设计的所有技术、手段, 如字体的选择, 色彩、空白的运用都应围绕着视觉逻辑展开。另外在报纸版面中, 设计的元素和个人的趣味, 隐藏于视觉逻辑之中, 才是最适合的选择。
三
审美能力是比较主观和难以定义的。作为设计师, 应该对形式美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力, 在设计中运用美的规律服务于版面的语言, 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 都是版面形式美的有效法则。看目前国内报刊的版式, 不难发现存在“设计过度”的问题。
设计过度是指过分追求版面的形式感, 以超越内容承载的力度而追求版面的视觉丰富性。其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 版面视觉逻辑混乱, 易读性降低。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是片面强调“感觉”的作用, 跟着感觉走;第二, 绝对化“模块”形式以及某种配搭关系的运用, 将个人趣味强加给读者。
深究“设计过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 是视觉设计与文字编辑博弈的结果。报刊历来是以文字为主导的, 版式设计人员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掌握部分编辑业务上的话语权而作出过度激烈反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设计者主动引起的, 是设计者自我的表现, 有的设计者惯于某些个人趣味, 某种固定搭配, 对时下读者的阅读方式缺乏了解。因此, 修正问题的主体是设计者自己, 解决问题的方式显得也相对简单。
第二, 文字编辑人员编辑思路不清。某些文字编辑人员新闻理念模糊, 同样对当下读者的阅读方式缺乏了解, 当话语权掌握在这类文字编辑手上时, 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设计过度, 导致版面视觉效果更差, 危害性更大。其带来的也许不单是设计过度, 更会引起整个版面设计质量的下降。
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很多报纸在改版, 其新闻理念、内容设置、文风都没有变, 唯独对视觉这一领域稍加改动。因为版面风格随时都在变, 因此设计者始终在从形式到形式之间转圈, 难以形成文化层面的总结。
个人设计风格趣味是无法避免的, 设计师不应为设计而设计, 放任自己的想法会妨碍设计师做出优秀作品的。逻辑思维在西方是一以贯之的传统, 在欧美的报纸版面设计中可以看到这种视觉逻辑游刃有余的运用。我们在分析他们的设计的时候往往有这种体会: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的设计, 但是我们在他们的设计中找不出毛病, 这个范围也不一定局限在报纸设计。我们可以在广告、工业产品、公共环境、建筑设计等方面看到这种现象。而我们国内的设计, 总能从其中找到毛病, 这与我们理性思维习惯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方面, 西方的设计者很善于把个人趣味隐藏于视觉逻辑之中, 读者往往在没感觉到设计的状态下体会到作者设计的趣味及意图。目前国内的设计领域, 不单单是报纸版面设计领域,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多。
德国当代著名设计师狄埃脱·拉姆斯提倡“少设计便是好设计”, 其旨意是让一切优秀的设计都表现出谨慎、简洁、谦恭、随和、自然和均衡。
参考文献
[1]石萍李拥军.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与编排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12
[2]何雄飞吴玉红杨进珉.版式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6.8
创新设计中人的尺度 篇2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孕育的瑰宝,它不仅凝聚着文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也彰显了古人的审美追求。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留并继承了传统审美理念。这是一种彰显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在成为艺术家展现自己艺术追求和园林所在城市的人们表达自我追求的艺术平台。
一、人文理念的界定
人文理念是指一定时空跨度之内,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集合体。它的形成需要以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并且必须是经过社会发展的考验。人文理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接受、认同它的人们形成行为约束和道德引导作用。进入到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凭借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中就包括了中国先民对人文理念的诉求,在西方园林设计师传播其设计思想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东方,并重新认识了东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存在着刺激他们创作灵感的精神。“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人文理念的基本特征,并始终伴随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存在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士大夫文人追求自然美的产物,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魏晋的文人们从清谈的思辨中醒来时,他们终于发现自然之美。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写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自然的风景无非是山、水、植物等元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并没有简单地将山、水、植物等元素照搬过来,而是有意识地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处理,进行转换,进行艺术再加工。”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发展、再从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不拘泥于自然景物的自然形态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标准。当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之后,文人对园林的标准就不满足于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方式,而是力图在自己的生活中营造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美。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是人文理念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园林之美不仅在于视觉享受,更在于营造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人是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也是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之一,“无论他们的性质和功能如何,都必须能够和周围的景观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整体协调而又不显得突兀,使建筑美和自然美达到完美的融合,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理想境界。”中国古典建筑以砖石木质结构为主,虽然存在着火灾的隐患,也为适度地调整房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古人赋予“人文理念”的复杂内涵。艺术追求可以借由不同的艺术表现载体来表达,高超的园林设计者可以将自然元素、人文景观和艺术设计都纳入到园林中,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人文理念的应用
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人文理念建筑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价值定位基础上,并以追求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作为具体的表现原则,而“意境”之美的营造则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最高的艺术准则。“意境”是园林艺术人文理念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理解和界定园林艺术最佳的方式。但园林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空间艺术的特质,“意境”之美是空间艺术的基本表现。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园林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园林景观是物理空间的`表现载体,具有可见、可控的特点,并以物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以“意境”为核心的园林人文理念相对空泛,很难以具体可观的方式得到体现。正是基于物质载体与人文理念之间的差距,才使得不同的欣赏者在置身于园林景观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并且会由于欣赏者个人的学识修养、性格特征和审美品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因此,园林设计者在秉承艺术理念的同时,往往要根据自然景观和艺术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适度调整。以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为例,设计者并非单纯地模仿自然景观的构造方式,而是以自然景物的搭配方式、景物的构图原则和不同景色的变换,努力营造贴近于自然本真状态的艺术空间。当欣赏者置身于人造景观时,他所感受到不是刻意为之的自然景观,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景观是人文理念的物质载体,而意境则是物质形式的审美升华,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在外面种植了大量的色蕉,宽大的叶片在雨滴打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是风吹入松林时,沙沙作响的松林的声音,让人感觉那份宁静。闹中取静、以小见大、曲折幽深等便是最常见的意境。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范例,经过历史的验证和不断的丰富,有很多作品成为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佳作,是数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凝聚并体现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园林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痕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文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合体。保存至今的园林艺术作品中,南方的苏州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堪称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北方游牧统治者对江南烟雨的追慕之情,也能体察到文人志士对生活情趣之美的体悟。尽管不同的园林者在理解人文理念时所秉承的原则各有不同,对园林设计的界定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人文理念”的基本精神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古典园林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我国古代所讲求的“天人合一”是殊途同归。
三、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局限
大尺度设计 篇3
继沃尔沃全新S90标准轴距版成功登陆中国,引起消费者和媒体强烈关注后,沃尔沃全新S90长轴距豪华轿车也正式开始在中国大庆制造,并开启销售。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国产化”概念,沃尔沃在中国的生产制造全部遵循全球统一科技、统一材质、统一工艺、统一品质,中国制造的全新S90系列产品在服务中国消费者的同时,也将出口欧洲和美洲市场。
配置的升级
沃尔沃销售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陈立哲延续沃尔沃高层不用提词器的传统在台上作演讲时说道,S90长轴距轿车的核心卖点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顶级安全配置、澎湃动力和别具一格的北欧豪华设计等。
同时,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及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拉尔斯·邓先生表示:“全新S90豪华轿车是沃尔沃全新SPA可扩展模块化架构下第一款轿车产品,也是在中国生产的最豪华轿车。这款车集最新尖端科技和独特的北欧豪华于一身,并且兼容电气化,引領了未来智能豪华汽车的新潮流。S90长轴距豪华轿车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回归全球行政级轿车市场的信心之作,不仅面对中国市场,未来还将出口美洲、欧洲和亚太其他市场。”
据悉,沃尔沃全新S90长轴距豪华轿车轴距增加了120mm,全系标配第二代自动驾驶辅助功能(Pilot Assist II),工作范围可达0~130km/h,并搭载荣获美国“沃德十佳发动机”称号T5发动机,其最大功率可达254马力,峰值扭矩达350N·m,百公里加速仅为7.2S;T4发动机拥有190马力最大功率和300N·m峰值扭矩,同时具有同级最佳每百公里6.9L综合油耗。
全系标配全球SENSUS智能车载交互系统,竖向9英寸液晶触摸屏中控,大屏幕带红外感应,兼容苹果CarPlay,应用Dirac Unison音质优化技术,优于宾利、劳斯莱斯所用的Dirac Live技术。独具一格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顶级材质和精湛手工,完美诠释北欧豪华新格调。
设计的领先
据官方透露,沃尔沃全新S90先后获得“2016红点设计大奖”和“日内瓦车展年度量产车设计大奖”,赢得了全球最挑剔的行业专家一致赞誉。全新S90长轴距豪华轿车加长120mm后,整车长5083mm、宽1879mm、高1450mm,腰线设计灵感来自豪华游艇;前脸采用标志性“雷神之锤”全智能LED大灯和大面积直瀑式中网,前进气格栅略微内凹的设计,配合识别度极高的E字造型尾灯和充满立体雕塑感的车尾。
S90内饰设计,装有从苏格兰Bridge of Weir真皮包裹和天然胡桃木装饰的中控台,到钻石切割工艺的空调控制旋钮、三维动态效果设计的镀铬装饰主线、Nappa真皮打孔座椅,让每一处细节均彰显尊贵和品位,打造温馨舒爽的北欧豪华客厅。
此外,全系还标配第三代城市安全系统(City Safety):实现同级唯一交叉路口自动刹车功能,在白天、黑夜、全气候、全路况探测前方车辆、行人、自行车以及全球首创大型动物探测,主动提醒、干预制动,减少碰撞伤害,甚至避免碰撞。与此同时,亚太区总裁袁总宣布了沃尔沃S90长轴距版T4和T5预售售价为38.98万元?57.98万元。
高层建筑设计的尺度把握 篇4
一、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一)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二)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高层建筑一般由裙房、主体和顶部三个部分组成的,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素,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三)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 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得到良好的对话关系。
(四)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二、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一)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①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②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③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二)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以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三)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
三、结语
红楼梦中人的语言表达题的设计 篇5
【新题亮相】
20年前,由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吸引了亿万观众,长播不衰,成为经典;20年后,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将重回大观园,再谱新《红楼》:北京电视台携手中影集团,投巨资、请名导、世界范围内海选演员,拟拍50集新《红楼》,明年开机,20奥运会前后播出。此消息出,满城风雨,众口纷纭。议论的焦点是:新《红楼》能否超越旧《红楼》?是更上一层楼,还是狗尾续貂?假如学校组织一场“我赞成/反对重拍《红楼梦楼梦》”的辩论赛,请你作为辩手,任选一方写出辩词。
【见仁见智】
正方:我们赞成重拍《红楼梦》。理由如下:一、老版《红楼梦》的拍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拍摄有不可避免的遗憾,如镜头的剪接、机位的转移等。重拍是为了用更新的技术条件、更宏大的篇幅将《红楼梦》这样的中华精粹推向海外。二、20年光景,社会变化巨大,观众欣赏口味也有了变化,重拍十分必要。三、有道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新版《红楼梦》投资方代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先生说:“在21世纪重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泰坦尼克号》有三个版本,其中第三个版本最成功。我同样看好新版《红楼梦》。”的确,《泰坦尼克号》《金刚》,这都是常拍常新的先例,谁说老枝不能开新花呢!四、爱红楼,不等于爱国学,但至少是爱国学的一部分。走进这部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奇书,实际上是走进了一种悲悯情怀。按一个评委的话来说,“这些选手全都出生在80年代后,这种氛围长大的小孩,需要社会的塑造来弥补家庭塑造的单一。选手的内心有《红楼梦》传递出的那种大悲悯和情怀的塑造,外表接受天下人的挑选,不论成和败,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参加红楼选秀的那些选手是有福气的。”“87版”电视剧历3年而成,希望今天的《红楼梦》,也能以雕琢美玉的心态,塑造一代大国民。五、对于我们民族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大家都心怀尊重;又有经典作品在前,对新拍有所质疑——这是很正常的,甚至也很必要:民意滔滔,自会让剧组绷紧一根弦,从而更认真、更敬业地拍摄。但话说回来,还没看到拍成什么样,就先一棍子打死,这就不必。为何不多点耐心、多些宽容呢?好坏总得看了才知道,您说呢?正是:“红楼一梦别经年,闺阁忽闻重开天。蘅芜苑内旧香冷,潇湘馆中新竹烟。但忧添翼将失虎,未必增香便破禅。新荷颜色君若问,姹嫣毕竟出水看。”
反方:我们反对重拍《红楼梦》,理由如下:第一,当年的电视剧《红楼梦》受技术条件限制,确实存在不足。但是,它毕竟是填补了名著电视版的空白,向各阶层群众普及了文化瑰宝。我们应该明白,四大名著是文字作品,任何影视作品都不可能取代文字的东西,要想真正领会并传承文化遗产,还是必须回到书籍的阅读中去。第二,如今准备投拍的新版《红楼梦》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比如要请内地、港台甚至日韩名星加盟,大兴土木重修一个大观园,用某名星吸引国外观众的眼球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请问,这样一部兼顾各方利益的电视剧,究竟还能有多少名著本身的精髓呢?第三,现代技术翻拍经典的一个通病,即画面好看,韵味却没了。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空有一副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第四,如果以《红楼梦》当时拍摄技术不佳为由重拍一次的话,那么要不了多少年,后来人又会以前两部技术不佳的老调子再次兴师动众地拍摄,这是纵的方面;如果《红楼梦》能够有理由重拍,那么另外3部名著恐怕很快也在劫难逃地被拿出来再炒一次“现饭”。我们的文化事业已经到了“吃老本”的地步了吗?综上所述,依我个人之见,历史名著只需要拍一次就够了,不管这一次是技术不够先进还是什么理由。电视版的四大名著应该是我国电视剧制作史上的四座里程碑。一遍一遍地重复拍摄,意义何在?
【新闻链接】
“红楼梦中人”再掀国学热 马海燕
如果说“超级女声”开创了中国电视平民选秀的先河,那么紧接着铺天盖地的舞蹈、演员、歌唱各类选秀节目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而进行了10个月的“红楼梦中人”则拯救了这一逐渐走向低俗的节目样式。
两岸年轻人的参与、全球华人的瞩目让这场主打“立足于文化、扎根于传统”的节目不仅没有疲软,反而掀起了“看红楼、读红楼、说红楼”的热潮。
随着一场又一场激烈比赛的`进行,红楼文化的魅力逐渐彰显,谁演宝玉谁演黛玉并不重要,谁像宝钗谁像熙凤也不重要。当竞争宝钗的香港选手袁弥明黯然退场时,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香港同胞对孩子传统文学的熏陶,当台湾地区竞争黛玉的选手笑着离开时,人们感受到的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和不同表演方式的交融碰撞。
长期以来,《红楼梦》一直被当作是阳春白雪,“红学”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惟一使“红楼”民众化的只有一部20年前拍的电视剧,大部分普通百姓心中的宝黛钗就是那些演员。
《红楼梦》是经典,但这本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说得出的。它不可撼动的美学高度和文化品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群人来说,陌生而遥远。所以有人说“红楼梦中人”的启动,给了现代年轻人接近名著、了解名著的契机。
据报道,记者在对“红楼”选手探班时发现,他们几乎人手一本《红楼梦》。而说起对表演片断的理解和红楼知识的掌握,不少人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有学生家长说,看到现在的孩子在舞台上再现红楼经典折子戏,看到这些选手对“红楼”知识掌握的日渐深入,他们深深感到这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节目,而是秉着传统文化精神做了一件有益社会的好事。
创新设计中人的尺度 篇6
关键词:家用手电钻 设计创新 人因工程价值 行为记录与分析方法 易用性评估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24-04
1 家用手电钻的设计简述
手电钻是一种便携式小型钻孔工具,随着个性化、DIY在家庭装饰、装修中的兴起,手电钻成为了家中必备工具之一。许多女性、青少年、中老年用户也成为了手电钻的使用群体,使用现有的手电钻产品进行工作时,经常要求佩戴胶皮手套、防尘眼镜、胶布鞋等装备;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钻头的旋转方向和进给方向;加工结束后不要立即接触钻头,以免烫伤皮肤;对操作中产生的灰尘和杂屑需及时清理,避免进入人眼或呼吸道妨碍工作。此外,因操作不当、防范措施疏漏、缺乏使用经验经常会对使用者造成误伤,导致工作失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继续发生,我们的设计团队利用人因工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家用手电钻。图1为家用手电钻与普通手电钻的对比图。
家用手电钻的设计特点如下:第一,钻头前面有一个塑料透明罩,可以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杂屑和粉尘收纳在罩内,随时倒出清理,防止灰尘、粉末进入人眼中或吸入口鼻中,无需再佩戴防护装备;为了更好地增加操作稳定性,防止灰尘外溢,在透明罩前端的钻头出入口处添加了一圈橡胶垫;第二,塑料透明罩的正面与操作面贴合,使钻头和操作面形成90。垂直夹角,可以增加操作的稳定性和打孔的精准度,防止错误操作造成打孔失误;第三,电钻顶面的控制按钮可调节钻头的使用方式,电钻既可以去掉透明罩作为普通电钻使用,也可以加上透明罩,通过钻头伸缩来使用;第四,电钻可以向打孔面投射打孔基准点,这样更容易进行定位打孔和阵列打孔;第五,在塑料透明罩上设有标尺,可以辅助测量打孔深度。具体的设计效果图如图2所示。
2 家用手电钻的人因工程实验
由于这次人因工程的实验研究对象为手电钻,需要研究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体上肢、手部、眼睛视闽等;需要研究机器的因素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形态、色彩、材质、细节等;需要研究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
人因工程实验的步骤:第一步,设定测试的内容,提出试验计划。第二步,邀请三组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分别为13—25周岁的青少年10名(男女各一半),25—50周岁的成年人10名(男女各一半),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0名(男女各一半)。第三步,建立实验所需模拟场景。第四步,安排实验所需记录人员,布置实验记录仪器。第五步,准备家用手电钻的样机模型。第六步,使用者依次按照自己的习惯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几个指定的操作动作,记录人员依次进行记录。第七步,使用者填写实验调研问卷,汇总实验结果并制作数据表和图表。笫八步,得出实验结论,对家用手电钻的样机模型进行评估。
2.1 家用手电钻的把手测试
在实验之前,实验人员需对使用者的手部进行了多组尺寸测量,如图表1所示。如图3所示,在持握状态下,对手指的最大围合面积进行测量,从中得到最舒适的围合面积范围。由于电钻把手在使用时与人频繁接触,在设计时采用曲线形态,通过由粗到细的变化和形态的转折,限制了人手在持握电钻把手时的范围。为了确保把手的舒适度,在实验过程中,利用3D打印机打印一个电钻把手中心横截面,并安排多名使用者进行持握测试,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调整把手的面积,再次打印并进行实验,使电钻更易于持握和使用,如图4所示。
在手持电钻操作时,手掌因持握工具将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使用手电钻会产生震动,考虑到手掌的生理因素,需要对进行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针对长期使用工具容易造成损伤的手掌区域,需要避免持续、高强度受力。对手掌最佳持握姿态、手腕最佳持握角度、手指最大力度和活动范围等依次进行测验,通过把手形态设计、功能按钮位置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产品时产生的疲劳,并且更高效地完成操作任务。
nlc202309012357
2.2 家用手电钻的定位打孔功能测验
为了测验家用手电钻的各项功能是否合理、有效,我们利用3D打印设备制作了等比例的家用手电钻样机模型,如图6所示,并对使用者的操作情况加以记录。根据人机工程学对人眼观察范围的记录,人眼以中心视线为基准,向上、向下各30。的夹角范围为最佳观察视域区,如图7所示,其中,以中心视线位置为最佳观测点,并向两侧削减。当正常的被测试者使用家用手电钻时,电钻发射的坐标射线、电钻透明罩上的观测打孔深度刻度表、钻头位置等需要实时观察的部位均在最佳观察视域之内,并靠近中心视线周围,坐标射线和打孔深度指示标的颜色均为红色,清晰、醒目方便观测。
经过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家用手电钻进行打孔的实际测试,证实了电钻的坐标射线、打孔深度刻度表这些设计在电钻前端透明护罩上的辅助功能确实能够对打孔起到预想的作用,便于使用者观察,提高打孔效率。
2.3 家用手电钻的打孔精度实验
通过试验记录图片资料可以了解以上几种操作情况下人体的受力区域主要集中在上肢,其中小臂和手掌受力最多,直接参与不同姿态的操作。经图8分析,当操作手电钻的手掌用力方向与钻头方向平行时,操作打孔准确度最佳,而且最省力。为了确保操作手电钻的手掌用力方向与钻头方向保持平行姿态,电钻透明罩的前接触面设计为平面。
经实验,电钻透明罩的前接触面为平面,与操作面贴合,使钻头和打孔面成90。夹角,使操作手电钻的手掌用力方向与钻头方向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平行姿态,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打孔准确度。
2.4 家用手电钻的用户主观因素调研
当受试者使用电钻实验结束后,需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可以研究使用者对电钻的整体感受。例如“问题1、电钻的钻孔控制按钮给你的感受是:A.更加舒适便于操作B.与以往产品并无区别C.不舒适不符合操作需求”;“问题3、电钻的调节按钮位于电钻的正上方中间位置,是否符合操作需求:A便于操作B.不便于操作C.建议设置在其他位置,如_____”;“问题6、电钻的整体造型圆滑、过渡均匀,给你的感受是:A.具有亲和力,容易被接受B.外形美观,作为购买的因素之一C.更喜欢棱角分明的产品D.只注重使用性和价格”;“问题8、在使用电钻是你需要在哪些部位加入如橡胶类软质有弹性的材质,以增加使用舒适度:A.把手内侧B.把手外侧C.按钮D.透明罩下部E.不需要”。
根据用户的选择,汇总问卷问题,以数据为实验结果的标准,再综合评价每一个题目得分最高的选项是否与电钻的各项设计相符,假如用户对电钻的某一方面存在异议,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作为深化设计的重要参考,如图9所示。如对问题3汇总30份调查问卷,得到结论:有25人选择A选项(便于操作);有3人选择B选项(不便于操作);由2人选择C选项(建议设置在其他位置),其中—人认为调节按钮位置应更靠近把手的位置,可以延中心线向后移;另—人认为调节按钮的位置可以设置在电钻一侧。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研确定了调节按钮符合83.3%受试者的使用需求,并且还发现了新的设计可能性。
3 家用手电钻的人因工程价值评估
该实验验证了家用手电钻的设计创新确实能够改善现有手电钻的使用问题,增加操作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家用手电钻的研发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效应,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评估。
3.1 设计创新的引导作作
家用手电钻的可伸缩钻头以及电钻前面的支撑面创造性地解决了电钻打孔失误问题,符合人因工程学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并解决了粉尘、杂屑的收纳问题。随着手电钻内部结构的革新,家用手电钻的概念将转变为现实产品,并作为经典案例对电钻产品的研发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同时,家用手电钻的优势还在于将多种实用性功能进行整合式设计,对于设计者而言,这是进行设计创新的有效途径;对于使用者而言,这无疑提供了更多便利,给人更多的关怀:在同类产品中,是更有竞争力的选择。
3.2 使用方式的规范作用
家用手电钻的设计力图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正确地、安全的使用方式,经人因工程实验,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和对人产生的伤害。同时,通过设计透明塑料护罩在操作方式上引导使用者更准确、安全、舒适地进行作业,将以前需要一定使用经验才能顺利进行的工作简单化,为更多需要做此类工作且无操作经验的人提供便利条件。对于青少年用户,家用手电钻可以发挥鼓励使用、锻炼动手能力、发展创造力的积极作用,消除手电钻产品的不安全隐患,将以往的被动式使用电钻转变成积极、轻松地主动式使用。
3.3 使用环境的优化作用
家用手电钻设计更好地优化了使用环境,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操作环境。避免了因局部施工使用电钻工具而影响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卫生,或对一些家庭设施造成不易清理的困难。同时,通过电钻本身解决的灰尘、杂屑四溢的困扰,可以省去佩戴防尘眼镜、防护口罩、橡胶手套等繁琐的程序,更符合家庭环境下使用电钻的需求。
3.4 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产品设计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对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同“蝴蝶效应”,一个局部的革新,也许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升级。就手电钻产品而言,从人工手动打孔到电动工具辅助打孔,再到越来越多的先进的电动打孔工具推陈出新,其目的始终是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人因工程领域知识在产品设计、生产各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将不断地改善,社会生产力也会不断提高。
浅析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设计 篇7
1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 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因其体量巨大, 高度很大, 是城市的重要景点, 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 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 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 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 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 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 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 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 而不能脱离城市, 自我夸耀, 不利于优美, 良好天际线的形成, 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 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 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影响, 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 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
1.2 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 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 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 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 如果得到这一点, 就会认为这一建筑容易理解和掌握, 若不能得到这一点, 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 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 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2.1 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 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 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超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 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 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 (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 , 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都不同, 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 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 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 尺度具有等级性, 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 (裙房、主体和顶部) , 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 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寸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 也不易过多, 大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 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 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 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 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 易向后退, 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 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 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 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 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 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似的裙房, 高层稍后退, 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 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 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 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 不宜过大或过小, 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 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 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 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 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 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 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1.5 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 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 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 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瓜, 形成人的视觉质感,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 来塑造建筑物, 吸引人们亲手触摸或至少取得我们的眼睛亲近感, 或者换言之, 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
2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 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 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 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 特别是高层建筑, 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2.1.1 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 可以形成
城市的“冠”, 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 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 或采用相仿高度, 但彼此间距适当, 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 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
2.1.2 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 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 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
2.1.3 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 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 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 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 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 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 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 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 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 除此之外, 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 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浅谈高层建筑外部的尺度设计 篇8
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建筑的构成部分有大有小,形成了建筑的不同尺度,尺度感是人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之一。尺度不同于尺寸,尺寸是建筑物的绝对大小,有一个精确的数值,而尺度是人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或感觉宏伟壮观或感觉其亲切宜人。成功的建筑作品应该根据其所处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以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设计高层建筑时,不能只仅仅重视建筑自身的立面造型的设计,应当以人的尺度为考量系数,考虑到人们观察的视点、视距、视角,与使用高层建筑时的亲和度,小到微观方面的建筑材料质感的设计,大到宏观方面的城市环境,都要显现出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个层级的尺度:城市尺度、道路尺度、整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分层
1.1 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体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本身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标志和景点,对城市综合面貌具有重大的影响。从其影响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我们进入一个城市时,最先开始看到的就是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也是一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我们必须将尺度的确定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匹配,而不能脱离城市,应考虑的是形体的适宜和轮廓的变化对天际线或者对建筑群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城市内部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绿地、水系等看到的天际线,然而这些局部所看到的天际线更为清晰明朗,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更为直接。因此,从远处眺望城市所看到的景观与在城市内部人们的生活与视觉欣赏都会受到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
高层建筑也明显的影响城市的各构成要素,高层建筑的坐落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周围的建筑群体,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证券大厦,其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主要马路世纪大道边。从拥挤的浦西坐车穿出过江隧道来到陆家嘴,随之而来的是豁然开朗,美轮美奂的金贸大厦与东方明珠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但是面对高高低低风格各异的高楼总觉得规划略有缺憾。沿宽阔的世纪大道向前,当看到从高楼的夹缝中只露出半面脸的上海证券大厦,明显与周围的尺度体系格格不入,这种遗憾的感觉更强烈了。上海证券大厦底边长120 m,作为如此巨大体量的建筑,由于其自身尺度感的偏差和尺度层级设置的欠缺不仅自身显得比实际体量小得多,而且连带的使得周围原本十分高耸的建筑也显得矮小了许多。也许从建筑单体上讲上海证券大厦是一个很好的建筑。但在这里,它绝对是个败笔。
1.2 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的概念是指高层建筑与其临近街道的尺度对行人视觉方面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较近距离的触感,也是高层建筑中最重要的设计之一。高层建筑的临近街道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在高层建筑临近街道行人的舒适度,因为高层建筑的主体尺度过大,需使高层建筑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削弱了其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建筑就采用裙房前置,高层后置,使得街面两边的建筑物高度与街面的宽度形成令人舒适的比例,从而给人们建立了良好的视觉感。
高层建筑沿街部分的造型与相邻的其他建筑群保持相近、相似性,是为了保持街道空间的整体性与视觉的连续性。比如当前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建设发展中采取建立新城的方式,然而在解决老城和新城的衔接处时易出问题,因为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处理不当,视觉上的感受就是两者截然分开,所以我们沿新区一侧如果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这样的设计就可以使两者有良好的衔接关系。
1.3 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的主要体块之间(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筑上有许多种关于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但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强调的是整体尺度均衡性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当人们身处一栋建筑物时,人都会想到去把握该栋建筑物内部的功能和秩序,如果了解到这些的话,就会认为该建筑物设计合理,便于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些信息的话,人们就会难以感知该建筑物,心理上产生一些混乱和不安。所以说掌握和设置建筑物的整体尺度十分重要。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裙房、主体和顶部,设计一个造型优美的高层建筑离不开将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处理得当,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合理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物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尺度混乱。高层建筑的整体尺度可以划分出各部分的细部尺度,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需具有等级性,才能丰富的构成各个部分的造型。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门、阳台、窗户等人们颇为熟悉的尺寸,使人们在观察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确定尺度的等级时,会在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之间再设置两个以内尺度等级,等级不宜过多,多则使得建筑造型复杂。
1.4 近人尺度
高层建筑出入口的尺寸与高层建筑最底部分给人的感觉即为近人尺度。这部分能被人们仔细观察,也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是人们对建筑最直接感触的部分。其尺度设计应该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缺少震撼性。
在近人尺度设置中,建筑底层及柱子与入口、墙面应特别注意尺度划分。而在处理建筑上的檐口、门、窗及装饰方面,要使其尺度感更为细致。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留出适当的空间必须加以限定,设置出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区,使人们的心理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过程,让建筑具有亲人性。
1.5 细部尺度
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即为细部尺度,它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对有些事物我们会对它进行观察或者是触摸表示喜欢它,但有的事物我们不会对它触摸甚至是讨厌,这样就形成了视觉质感,所以充分运用不同材料塑造建筑物,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要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视觉上的亲近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例如: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建设规模约8万m2,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ETFE膜透出的光影。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1)高层建筑设计中各部分的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在某一的尺度设计中要遵守该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应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街道尺度、整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随意使用,必须建立各自的尺度系统,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的有机结合。
2)高层建筑外形在尺度上要有参照性。
高层建筑物的局部要有一些较为形象的尺度,能使人较容易的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但有时也可以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不过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给人造成错觉,所以设计者需慎对。
3)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尺度要统一。
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所以应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其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即:高层建筑较多的在一起布置时,应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若建筑是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也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视觉效果,构成呼应;若高层建筑随处随地彼此间毫无关系,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尤其相近的建筑不能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3结语
本文对高层建筑的尺度进行研究并不是想要为建筑设计确立一个遵循的理论。这里的研究只是为大家设计和评价建筑提供一个参考工具,因为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李俊霞,郑忻.人性化的建筑尺度分级系统[J].中外建筑,2004(2):8-9.
创新设计中人的尺度 篇9
1.1 空间的平面布局
园林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 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 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则的运用, 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 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 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 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设计的基本, 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场地、设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标准及舒适度。不仅要求平面形式优美可观, 更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3~4m的主要行车道路, 两侧配置叶木的枝叶在靠近道路0.6~1.5m的范围内应按时修建, 用于形成较为适当的行车空间。
1.2 空间的立体造型
园林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 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 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 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 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小尺度适合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 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 令人肃然起敬。
2 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2.1 园林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
(1) 开敞空间———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间。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2) 半开敞空间———少量较大尺度植物形成适当空间。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 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 (3) 覆盖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 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4) 完全封闭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此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 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 比如配电室、采光井等周围被植物遮蔽, 增加隐蔽性和安全性等。
2.2 植物配置中的尺度, 应从配置方式上体现园林中的植物组合方式, 体现出植物造景的视觉艺术性。
根据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 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 体现出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
孤植、丛植、群植、花坛等植物造景方式都体现出构成艺术性。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 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适合的视线距离为树高的3~4倍;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 一般由5~20株乔木组成, 通过植物高低, 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 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种植占地的长宽比例一般不大于3:1, 树种不宜多选。此外, 还有树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问题, 或者纵横有致, 或者高低有致, 前后错落, 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3 铺装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寸和铺装材料尺寸2方面, 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 铺装材料尺寸是重点。室外空间常用的材料有:鹅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 而鹅卵石、青砖等易于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形式趣味。
鹅卵石的尺度较小, 适合于小范围的地面铺设或者宽度较小的游步道, 施工方法多样, 可组成图形也较多, 观赏性较强。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水泥印花地面, 是一种造价较低, 但形式活泼的地面处理形式。适合于大范围的广场, 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花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 m×300ram、600m m×600ram等, 没有500m m×500ram、900m m×900ram等尺寸。处理方式多种多样, 应用相当广泛, 各种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观节点都采用花岗岩。木材的尺寸随需要自行处理的, 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 风格休闲, 易加工成形, 与其它景观可以很好的结合。
铺装材料粗糙的质感产生前进感, 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 铺装材料细腻的质感则产生后退感, 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人对空间透视的基本感受是近大远小, 因此在设计中把质感粗糙的铺装材料作为前景, 把质感细腻的铺装材料作为背景, 相当于夸张了透视效果, 产生视觉错觉, 从而扩大空间尺度感。总的来说, 综合运用各种材料, 选择合适尺度, 足以营造个性、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 使之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 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质量。
4 结语
园林设计的任务是表达人平视时力所及范围和所包含的空间场景, 这就要始终模拟人的视点去观查和设计眼前的场景, 并用接近人视高度的效果图和局部立面或剖面图体现成果, 尺度概念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在园林设计中, 我们应全面考虑到空间、植物配置、铺装等多方面因素, 把握好尺度, 从而创造宜人的园林环境。
城市设计中人文价值的探索 篇10
1 战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恢复性建设,至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相继出现飞跃,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使得城市过度拥挤,城市的容纳能力超过极限,环境极度恶化。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开始逃离市中心,纷纷迁到郊区居住,市中心成为穷人的居住地,居住环境恶劣,犯罪率上升,各种矛盾加剧,市中心趋于衰败。C·艾布拉姆斯(Charles Abrams)指出,少数族裔的拥挤程度是白人拥挤程度的6倍之高,新的郊区正在包围大量出现的、膨胀的城市,宣布不能穿越的标志。城市快速的发展和更新,并没有带来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相反却形成了白天人群拥挤,交通不畅,晚上如死城一般寂静,毫无生机的现象。城市规划者所设想的美好城市并未实现,基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的规划建设实践没有把城市带出困境,以物质内容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到居民真正的需求。例如丹尼斯(N.Dennis)曾对当地社区的拆迁重建计划进行走访后发现:“在1965年~1970年的计划重建区中,10个家庭中有4个家庭对他们目前的生活条件非常满意;在一些片区,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10个家庭中有6个家庭满意……而3个业主中则有2个不赞成拆除行动。”设计师貌似合理的方案,却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赞成。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方法没有创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城市环境。
2 20世纪下半叶的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20世纪的两大主流思潮。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条件得以快速提高。科学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唯科学论,偏狭的唯科学论造成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强大的技术革命使科学主义占得上风。但是,科学主义并没有把人类带到幸福的彼岸。现代社会中人本身不断的被物质化、机器化、平均化,加深了人与社会的对立,不同阶级之间人的对立。身处西方社会的人们在物质非常丰富的同时逐渐暴露出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伦理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世界本质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的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弗洛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理论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那就是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存在的空前关注。当代哲学的人文化,是现实中人类种种困惑的结果,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身,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文精神就如人性的守护神,敦促并引导着人性永恒的回归。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人文精神就一定会在那里高扬”。
3 反思与探索
1956年,在哈佛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城市设计会议,这是一次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设计开端的会议。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城市漠视公共需求,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城市中缺乏美和快乐。现代城市设计的出现,是随着人们对现代化的物质空间建设的反思,随着人们对物质空间给予人心理、精神、文化等的需求不断提升而产生的。“城市设计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创造一门新的学科,而是对以前忽视空间人性关怀的一种弥补”。新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城市设计的出现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一时期,二战后城市空间建设的弊端被全面的揭示出来。如雅各布斯强烈批判现代主义理论中“交通至上、效率优先”的原则,认为它扼杀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林奇扬弃了从设计师的视点来考察物质环境,转而研究普通使用者对城市空间的意象感知。亚力山大则主张向传统的、有机的、以个体为本位的城镇设计模式回归……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城市设计理念产生了影响,其中D·Bell从社会学角度对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揭示、R·Rorty从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和重建、M·Foucault以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对理性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权力空间的描述、J·Harberams从哲学角度所从事的批判和对理性概念的重新考察、J·Derrida的解构理论的阐述、F·Jameson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揭示、P·K·Feyerabend对科学方法论的攻击与重建等等。
4 人文化的城市设计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城市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城市设计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安排,不仅仅是城市形态本身,更应该探究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内容和情感表达。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设计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而其中尊重和关怀普通人的价值观是这个生命过程中跳动的心脏和灵魂。城市设计将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就像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提到的小尺度的街和街道的小店铺产生的“街道眼”给予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复杂的交互活动,即“街道芭蕾”带来的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等等。城市设计重新回归日常生活,要让城市空间充分关怀人的情感和生活的易趣,关注和深入人的生命活动,使城市设计与人的生活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让人们享受并创造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应当关注不同人群对生活的追求:“人文城市的核心是对具有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予以尊重,表现与内涵的多元性是其重要特征。因此,未来城市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个性,最优化的城市经济、社会形态应该是关怀人、陶冶人。”只有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才具有真正的人文价值。
人文化的城市设计,首先是新的价值理性和价值信念的注入使之具有新的生活态度与生命意识,将人文价值融于城市设计活动中,重建城市设计的精神维度,才能创造宜居的城市,创造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摘要:通过对二战后城市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将人文主义哲学引入到城市设计理念中,探索了城市设计中人文价值的意义,指出将人文价值融于城市设计活动中,才能创造宜居的城市,创造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关键词:城市设计,人文价值,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董禹.凯文.林奇人文主义城市设计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1,43,65,239,244.
[2]孙施文.后现代城市规划[J].规划师,2002,18(6):20.
[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2,194,240.
[4]李盈.浅谈城市肌理发展[J].山西建筑,2008,34(4):54-55.
[5]王一.认识价值与方法——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J].华中建筑,2004,22(6):76.
[6]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54.
物联网监控系统中人机界面的设计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人机界面;模块;信息
【中图分类号】 TP27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90-01
引言
人机界面设计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用户界面有目标和计划的一种创作活动。大部分为商业性质、少部分为艺术性质,也称为用户界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遍及智能交通、智能消防、工业监测、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据分析,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慧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五个领域将实现三万亿的总产值。中国与美国、德国、韩国一同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标志着我国在未来物联网发展领域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物联网与人机界面的联系也越快来越紧密。
一 人机界面设计总体介绍
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主要由主界面、用户管理模块、图像显示与检测模块、数据信息显示界面组成。
系统人机界面特点:
(1)系统的功能布局模块化,使人机界面更加合理,具有逻辑性。
(2)布局清晰,功能类似或安全等级相同的排列在一起,按钮一目了然,不易失误。状态指示应清晰,正确。
(3)操作简单易学,操作人员可以轻松掌握系统界面操作方法。
人机界面主要功能是显示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允许授权人员实现对监测系统的监控,能够通过人机界面实现对整个系统关键技术信息的浏览与修改,管理各个单元的工作。
二 主界面简介及系统用户管理模块介绍
主界面中总体显示本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采用多文档界而设计,在父窗口中放置菜单,其中包括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查询、数据库管理与查询、帮助和退出功能。系统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的管理,添加用户和浏览用户的功能,不同等级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从而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本模块实现的功能有:
1.用户登录界面。是系统运行后用户所看到的第一个界面,所有用户只有登陆后才可以浏览整个界面。程序中通过使用adodc控件连接到数据库,只有数据库中存在的用户,并且在正确输入用户密码的情况下才可以登陆。参数设置模块只有管理员可以看到和操作,从而保证系统运行安全。
2.增加新用户,浏览用户界面。可以实现的功能有:创建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名称、等级等。通过与系统数据库连接,所有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三 系统检测模块的设计
系统检测模块是整个人机界面的中心模块,包括温度检测、无线红外监控接点检测等。各检测界面主要完成相关图像的检测、显示、相关数值设定、图像处理,同时可以自己设置参数。该模块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的内容:
1.MSCOMM控件及串口通讯协议的研究
本文中主要利用VB来实现串口通讯,VB语言中MSComm控件操作过程简单,提供了完善的串行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能够使PC机方便地与外部设备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交换,还可以通过属性的方式提供了串口参数的设置,增强了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在进行通讯之前,首先要正确设置MSComm控件的各个属性。为了保证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可靠的温度数据,我们在进行串口通信时按照指定的串口通信协议进行连接通讯。本文中采用数据体长度包括:地址+帧序列号+指令类型+数据的形式保证数据传送的准确性。
2.温度采集系统主控界面
温度检测界面的设计是整个上位机软件设计的重点之一,它直接整个系统监控效率的高低。硬件部分利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它具有全数字温度转换及输出、先进的单总线数字通信、最高12位分辨率,精度可达土0.5摄氏度、12位分辨率时的最大工作周期为750毫秒等特点。对于软件部分,下位机接收到指令后向本系統中的采集模块发送采集命令。若上位机正确接收到合法数据,则表示和下位机建立连接成功,可以导入数据了。如果上位机没有正确接收到合法数据,则表示下位机未准备好。与下位机建立连接成功之后,就可以导入数据了,但导入的数据并不是真实的温度数据,还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得到十进制的温度数据。采集温度动作顺序执行两个过程,一是采集数据,二是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过程是将接收到的数据转换成真实的温度数据,再将这些温度数据通过MSFlexGrid和温度曲线两种方式显示出来,并以文本文档的形式保存供下一个功能"历史温度查询"查询、显示。因此,清晰、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是整个软件开发的重要前提。该界面可以完成对系统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包括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温度的上下限设定值,用文本框显示系统温度的运行当前值、最值、接口参数等。用CommandButton控件的C1ick事件完成通讯命令的发送。从而实现对系统实时温度的读取。同时,添加各种控件,导入图片。并通过设置其不同属性,达到了美观、实用的效果。
3.无线红外监控节点的主控界面
无线红外监控节点检测,采用的是HC-SR501人体感应模块,HC-SR501 是基于红外线技术的自动控制模块,对是否有人体侵入进行检测。检测界面设计如图所示。该界面中有四个按钮,分别为开始、停止、测试、复位。用文本框显示系统的返回值。用标签显示监控系统处于的各个状态。并通过设置其不同属性,达到了美观、实用的效果。
四 结束语
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利用Visual Basic 6.0语言,成功设计并开发了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可以实现了温度采集与数据显示的功能、对温度数据进行记录并能进行历史数据查询、曲线绘制及显示、实现了无线红外监控节点的监控功能与状态显示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文涛.Visual Basic + Access 数据库开发与实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元庆,刘海龙.基于windows的串行通信及单片机采集程序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0,20(6)
[3] 臧玉琴,腾跃.Visual Basic界面、多媒体与操作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 王向阳,谢双喜,杨明忠.如何利用VB实现串口通信[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2(10).
有关产品设计中人文关怀的研究 篇12
现代科技、材料水平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型材料的问世, 给了产品设计师更多的灵感, 让产品设计师可以有超越过去应用水平的设计, 力求将使用价值最大化, 在视觉效果上能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但目前这些设计在更加便捷于人们生活的同时, 如果能够增加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则能够带来双向甚至多向的共赢——消费者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预期, 设计师实现了自身的设计价值, 商家获得了应得的利润。因此, 从这个角度讲, 产品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在确定了产品设计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之后, 我们则需要讨论如何在产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我们能够确定的是, 大部分消费者不会拒绝更好的消费体验, 例如产品的设计造型更加符合人体工学的原理、色彩搭配不会对视觉产生不好的刺激相反可以带来美的享受等。其次, 产品设计应当考虑到一定的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等, 例如产品的消费者定位是美国的华人群体, 则可以适当融入中国风的元素;产品的消费者定位为青少年, 则应当在设计中更多得赋予积极的情感;产品的消费者定位为高收入群体时, 则应在设计上体现出来产品的价值, 且这种价值能够直观地被了解。最后, 产品是被应用在生活当中的, 被应用的产品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中还应考虑到安全性和发展性。
二、产品设计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 功能体现。功能是消费者对产品是否人性化的第一直观了解, 是产品设计是否达到人性化标准的首要检测标准。如果一个产品的功能无法体现出产品的完美性能, 无法给消费者带来人性化的产品体验, 则这个产品的功能设计就是失败的。目前优秀的产品功能体现的案例有许多, 低端的有麻花形状设计的单人擦背浴花, 方便了独臂人士清洁身体;高端产品则有多种照相手机的竞争案例, 商家从在后置镜头旁边加反光镜到设计前置镜头, 从前置镜头500W像素到镜头可以旋转, 无一不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 是功能的人性化体现。
(二) 造型体现。产品的造型是最能够直观体现设计师设计思维的部分, 是整个产品设计的轮廓, 消费者可以从产品的造型较为轻松地了解到这个产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 以便做进一步的了解。造型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有很多, 例如迪士尼公司最为著名的“米奇”, 以米奇为主打的可爱造型吸引了大量喜欢这类风格的消费者;而科技类产品会着重体现造型的时代感和未来感, 例如三星手机的无线充电器以及曲面屏幕, 可以吸引到对未来感、科幻感有兴趣的消费者。不同品牌、不同类别的产品有着不同的造型, 所秉持的理念也各不相同, 但相同的是都用美的、符合产品风格的外观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好的视觉体验。
(三) 材料。产品材料带来的人文关怀包含多个方面, 一个是视觉层面, 这是是最直观的层面, 科技感强的材料一方面需要有金属来体现未来感和科技感, 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柔软材质的产品来中和科技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的隔阂感, 例如手机和手机保护套的搭配;一个是触觉层面, 如给儿童使用的材料应少棱角, 并有弹性, 这样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保持产品的趣味性, 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材料的运用在考虑消费者体验的同时, 还应当考虑到产品对环境产生的负担, 因此要在设计上多做环保的考虑。
(四) 色彩。色彩是有情绪的, 色彩的表现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因此产品设计应从色彩方面增添人文关怀, 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用途来选择不同的颜色。例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 如果设计一个黑色或者其他暗色系的垃圾箱, 则很容易被人忽视, 甚至完全无法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对需要投放垃圾的人是不好的色彩体验。当然, 色彩的应用应当综合考虑受众各方面的信息, 推出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 能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色彩方案。
三、小结
在现代社会, 材料、科技的进步速度无疑可以给产品的设计不断注入新的灵感, 但与此同时, 产品的设计还是应当从受众的需求出发, 考虑更多消费者对产品的设计需求。在不同的销售渠道也应当注重收集产品人文关怀成果的反馈信息, 力求将产品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做到更全面、更尖端。
摘要:材料的日新月异与产品设计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现代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 配合材料发展的有关设计中仍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切合受众心理需求, 以物质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的精神层面上。
关键词:人文关怀,功能,造型,色彩,材料
参考文献
[1]周洪强.电子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融合研究[J].电子制作, 2014 (05) .
[2]桂元龙.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方法[J].包装工程, 2008 (01) .
[3]向东.产品设计中多领域知识表达、获取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李宣谊.从“隐藏的物质”解析包装设计的人文关怀[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8 (03) .
【创新设计中人的尺度】推荐阅读:
平面设计尺度的把握05-28
家具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论文07-19
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尺度规范整理07-15
工业设计的创新05-13
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07-07
建筑设计的创新08-31
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10-02
平面设计的创新10-11
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07-11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