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编研的方法

2024-10-04

科技档案编研的方法(共5篇)

科技档案编研的方法 篇1

科技档案编研课题一般来自三方面:第一, 上级机关, 如单位领导下达的任务或档案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的选题指导。第二, 有关部门, 本单位、本系统或社会的信息用户的委托。第三, 科技档案部门主动选择。前两种情况的客观必要性十分明显, 只要信息资源具备, 科技档案部门一般应该尽力满足。第三种情况需要根据各项选题依据全面衡量、慎重地确定选题, 这不仅对具体编研课题极为关键, 而且将对科技档案编研的产业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主选题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 预测法

预测法, 是指在分析利用需求时, 注意发现那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潜在利用需要, 及时将它们确定为编研成品的主题。这种方法适应了科技档案编研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的形成规律, 使它们形成于潜在的信息需求成为实际需求之前, 改变了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被动局面。运用预测方法要求选题人员具备比较敏感的信息意识, 具体方法是:

1.1 研究国家的科技政策, 掌握科技生产发展动向, 预测编研成品的主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变了科技生产活动完全由国家计划决定的旧模式, 国家越来越多地通过制发有关方针、政策, 指导国家科学技术和企业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发展。科技档案部门及其编研人员, 应当自觉地学习和研究国家的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规划, 掌握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获得科技生产发展的信息, 从而预测未来科技活动可能提出的潜在科技档案信息需求, 确定编研成品的主题。例如, 江西铜业H股上市, 江西铜业公司主体的净资产评估确认值作入股和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这两项任务的共同前提是资产评估, 进行资产评估需求以档案材料作为依据和凭证, 这将是一种大规模的档案利用需求。许多企业的档案部门主动选择了这方面的编研项目, 为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创造了条件, 蠃得时间。

1.2 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认识自然现象可能引发的科技档案利用需求, 提前确定编研成品的主题

自然界对社会生活和科技、生产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 趋利避害是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 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或某些异常现象, 能够了解新的科技档案的利用需求, 发现某些潜在编研课题。例如,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环境影响报告, 各门类档案提供材料, 提出了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编研成品主题。

1.3 根据科技活动的规律, 及时确定相关的编研成品的主题

科技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都是按照自身特定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发展的, 每一个阶段的任务不同, 提供的科技档案信息需求也不同, 编研选题应该针对科技活动的这一特点, 分阶段地提前进行相关主题的编研, 及时提供适用的科技档案编研成品。科技成果鉴定阶段又要需求提供规范的科技档案信息和类似科技成果评价方面的信息等。编研选题如果能掌握各种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阶段的信息急需、及时提供相关的编研成品, 就能够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1.4 强化信息意识, 针对社会科技档案需求, 有效地确定编研成品主题

科技档案信息有着广泛利用价值, 不仅在科技活动领域, 在社会其他领域, 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预测编研成品的潜在需求不仅要从单位或本专业需要出发, 还要特别注意捕捉社会需求信息, 根据信息易于向稀薄处扩散的原理, 科技档案编研成品的需求在本专业以外存在着很大的“势能”, 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经济和社会经济。例如, 江铜集团永平铜矿工程部在燕仓尾矿库排洪系统治理工程中, 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 及时提供反映原有工程基本状况和相关技术问题, 不仅为工程顺利提供了依据, 而且使工程节成本约近百万。

总之, 采用预测法选择和确定编研成品的主题, 能够赶在大规模利用提出之前完成编研工作, 为档案部门争取信息服务的主动权, 对提高编研成品的时效性有重要意义。同时, 有利于充分实现编研成品的价值, 高质量、高效益地为社会服务。

2 回溯法

回溯法, 是指通过总结与回顾科研、生产技术活动的成就与经验, 重新认识其历史意义, 选择或确定具有典型意义的编研成品的主题。其具体途径是:

2.1 抓住科技生产活动的关键, 选择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编研主题

科研、生产技术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过程。每攻克一个技术难关, 就将显著提高相关技术水平, 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科技档案中存贮着大量这类科技攻关活动的原始信息, 是人们认识科技规律、研究历史经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重要依据。

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 生产技术活动具有继承性和相关性, 档案部门选择那些成功经验和技术作为编研主题, 借鉴和推广技术经验或技术成果, 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2.2 从科技活动的重要阶段入手, 选择和确定具有典型意义的编研主题

科研、生产技术活动是一个科学的严密过程, 尽管各专业的任务、方法和目的不同, 但它们一般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技术设计、试制、鉴定及推广应用等阶段。这些阶段在不同类型的科技生产活动中, 意义、影响和难度不尽相同, 但是, 任何科技活动中都存在着相对艰巨或者对整个科技活动产生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阶段。这些重要阶段往往需要领导与科技人员全力以赴, 这时也是最可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时候。以这些重要阶段的科技活动作为编研成品的主题一般具有权威性, 因而也就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2.3 通过反馈信息, 认识和选择有历史意义的编研成品主题

在科技档案研工作的实践中, 还有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就是通过时间来检验和显示有关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对于某些虽然有特点但是还不够突出的科技档案信息, 经过时间考验, 能够进一步坚定编研人员的选题信心。

总之, 采用回溯法选择和确定编研成品的主题, 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增强了选题的客观性, 使编研工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 容易保证编研成品的质量, 而且其使用价值也比较高。

3 调查法

调查法, 是指运用某些调查手段, 搜集和处理有关利用需求的事实材料和统计数据, 以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和确定编研成品的主题。这种方法的优势是结论客观、精确。编研成品的价值比较可靠, 编研选题的科学性较强。调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3.1 分析利用频率, 掌握典型的利用需求

对科技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是了解利用需求的重要依据。目前各单位的档案统计工作, 包括已经满足和尚未满足的情况, 进行了比较准确记录。利用这些统计资料进行利用频率、利用需求及利用者的定量分析, 可以比较准确、客观地认识一定时期科技档案信息需求的主流或趋势, 有助于档案部门准确、主动地选好编研主题, 提高科技档案信息服务质量。为此, 在科技档案利用统计中没有相应统计指标的档案部门, 应该注意增加相关的统计指标, 如利用目的、尚未满足需要的内容, 利用者情况等, 以便进一步发挥档案利用统计的反馈作用。

3.2 参加有关会议, 了解各种客观需要

为了及时了解科技、生产及其管理活动的需要, 档案部门应当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科技会议, 如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 成果鉴定会和科研例会、生产调度会议等。通过参加这些会议, 一方面了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活动的状况和动态, 搜集有关情报资料。另一方面, 及时了解科技活动对科技档案信息的新需要, 从中选择适当的编研成品的主题。

参加有关会议, 不仅使档案部门及时了解需求状况, 而且能够使的档案人员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市场动向和相关科技政策, 不断更新编研人员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政策水平, 也助于提高编研成品的整体水平。

3.3 召开调查会, 收集有关利用意见与需求

在选题中, 档案部门可以不定期地召开调查会, 邀请有关科技人员或者科技管理人员参加, 广泛搜集他们对科技档案利用的意见和要求, 或者请他们就某些初步选择的编研主题发表意见, 进一步优化编研成品的选题。

为了开好调查会, 档案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如, 在调查会前应该向有关部门或与会人员发放调查询问提纲, 提出有关选题的初步意见, 使与会人员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在调查会上, 档案部门还应该报告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现状、已经掌握的各种需求以及档案部门的对策等。邀请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般应该是科技档案的经常性用户或者基本的利用群体的成员, 由于他们对科技档案信息的需求最迫切, 能够结合亲身经验提出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意见, 看法比较中肯、切实可行, 也能够较深入地讨论问题, 档案部门从会议上能够得到更多的受益。

总之, 根据时代要求, 选择编研成品主题, 将那些对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益的档案信息, 及时提供, 使档案信息在现实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摘要: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 及时了解科技活动对科技档案信息的新需要, 从中选择适当的选题方法, 编研成品的主题, 实现编研成品的价值, 高质量、高效益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科技档案,编研,选题方法

参考文献

[1]宫晓东, 主编.科技档案编研[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何着力提高档案编研的质量 篇2

一、在树立精品意识上下功夫

档案编研不能满足于常规的编研,要树立精品意识,有精品才有影响。档案编研成果应该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水平的文化产品,要重视编研成果内在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的总结和挖掘。多出精品、满足社会需求,是档案编研的重点。精品是社会需求对档案编研工作有效的检验和推动。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满足社会需求,档案编研不仅要讲社会效益,而且要将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档案编研要有精品计划,并对精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编制,争取有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精品推出。

二、在档案编研选题上下功夫

档案编研的选题只有贴近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才能让档案编研成果满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确定选题要考虑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编研成果的实用价值是指选题能够在领导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研究价值则是指选题应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值得人们研究。同时,选题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性主要是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某些方面的急需,时效性则是强调及时有效地提供服务。档案编研为了做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编研人员必须吃透两头,即了解上头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掌握下头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紧密地配合形势,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推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编研人员切不可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去制造选题,而应走出馆门,走向社会,深入进行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抓住有普遍意义的选题,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三、在不断突出特色上下功夫

编研成果务必突出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这样才能有自己的个性,使此编研成果区别于彼编研成果。编研成果要体现独特性、新颖性,专题不在大,重在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行业特色,为人们了解地方历史,资政决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要以开发馆室藏优质资源为立足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提炼历史文化精粹,不断提高档案编研成果开发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这样,才能提升档案文化成果的质量。

四、在编与研并重上下功夫

在档案编研工作中,在重视编的同时,还要十分注重研,研是在编的基础上的升华和拓展。档案编研工作者要在做好编的同时,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研究工作,使档案编研成果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不要总是停留在史料汇编、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的编写上,要在研究上多下功夫,撰写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实用性较强且易于传播的编研成果,使档案编研工作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编研工作者通过对档案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整合、研究,把档案承载的信息从静态的、分散的资料转化为动态的、集中的研究成果,使社会各界能更直接地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档案的价值。如黑龙江省档案馆就很重视档案史料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黑龙江历史记忆》、《黑龙江档案春秋》等质量较高的档案史料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再如黑河市档案馆也出版了通史性的研究成果《黑河记忆》,在宣传黑河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做好编的同时,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五、在加强编研工作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档案编研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 篇3

一、档案编研的时代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档案编研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近年来, 档案编研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 档案编研主体多元化。

长期以来, 我国档案编研工作主要是由档案部门实施, 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档案编研工作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 主要是为组织机构服务, 以至于档案部门成为了档案编研工作的唯一合法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档案是孤本, 具有唯一性, 只有档案工作人员才能接触到档案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档案馆已逐渐向社会公开, 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再仅仅是某些部门人员的专利。同时,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人们获取档案资源的途径越来越便捷, 只要获取了档案资源, 就可以进行档案开发活动, 进行档案文献编研。事实上, 目前有许多档案编研活动都是一些非档案机构组织和人员实施的, 比如《档案大观》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作者亲历亲闻及利用档案文献编撰的一些文章, 而撰写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 而非档案部门的档案人员。

2. 内容民生化。

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主要是编纂档案原文、编制档案目录、大事记、年鉴等, 主要目的在于方便查找档案内容, 保护档案原件, 这些工作多是为组织机构服务的, 档案编研活动的功能也仅是存储信息, 忽视了档案工作为民生服务的重要功能。随着档案开放思想的逐渐深入, 档案利用的大众化、民生化也成为了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特征, 同时档案编研工作的信息传播功能也得到不断扩展。新时期的档案编研工作除了要开发传统的编研内容外, 还要走进现实生活, 针对民生问题进行专门编研。因此, 现代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内容, 就是从大量的档案文献资料中提炼、浓缩出丰富的信息, 主动为民生需要服务。

3. 载体多样化。

在档案信息载体形式上,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档案编研成果大多是单一纸质的文字出版物, 载体单一, 民众利用起来也比较繁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编研载体也从有形实体向虚拟网络传播, 编研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以往的单一纸质向文字、声音、影像等形式传播, 档案编研成果也以更加丰富的载体形式展现在民众面前, 比如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数据库、网上数字出版物等, 这些新型的载体形式提高了档案信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也进一步提升了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二、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要也随之加强, 档案编研工作将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1. 编研意识趋向创新化。

所谓“创新”, 就是突破传统的档案编研思想, 创造性地采取新的编研方式, 主要表现在编研思维方式的新颖化。在编研选题、编研形式以及编研成果的传播形式上都将突破传统的档案编研路子, 走“大编研”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日益加剧, 档案馆馆藏的滞后性更加凸显, 档案编研必须走出档案馆这个小天地, 融入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之中, 配合社会需要开展档案编研, 改革传统编研形式, 积极尝试实地采访编研、合作编研、网络编研等形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编研成果的快速传播。

2. 档案编研趋向社会化。

长期以来, 档案编研都采取的是一种保守、低效的编研方式, 这种编研方式早已不再适用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今, 档案编研工作逐渐趋向社会化。一方面是突破了传统“关门”编研的界限, 更多地区进行合作编研。正如上文提及的档案编研部门与各高校、各教育主管部门、各党史研究部门之间开展合作等。合作编研的目的在于有效调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是档案编研对象服务的社会化。档案编研工作将会从以往服务组织机构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向服务大众转化。再者, 档案成果类型, 信息传播途径的社会化。档案编研工作者会结合民众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编研方式, 形成适当的编研成果, 采取适当的传播途径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

3. 档案编研成果趋于品牌化。

以往传统的档案编研选题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档案编研成果必将走向市场, 这时, 档案部门更多地是考虑到档案成果有没有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档案编研成果很好地推销出去。笔者认为档案编研成果更多的是应该走向品牌化。在进行档案编研时, 要有品牌意识, 逐渐树立起档案编研成果独特的品牌。一是档案编研有着自身特色。档案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记录, 档案编研者若能抓住档案信息的优势, 充分展现档案信息的特色, 一定能够更好地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二是档案编研成果会趋于精品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往“大而全”的档案编研模式将逐步被淘汰, “小而精”的编研方式更加受到读者的喜爱。

三、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实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馆藏档案编研工作必须做出适当调整, 从而逐步提高档案编研工作的精准性、时效性以及特色性, 进一步适应档案工作的服务性和社会化趋势。

1.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扩宽编研素材。

在新的历史时期, 档案编研工作不应该仅仅拘泥于现有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内, 要拓宽思路,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丰富档案编研工作的选题素材。一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编研材料来源于档案,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前提。没有丰富的档案资料作为基础, 很难编研出高质量的档案编研作品。因此,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工作中, 要树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 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尤其是要加强民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同时, 也要突破馆藏局限, 积极征集散存于民间的档案资料, 改善馆藏结构, 弥补馆藏空白。二是扩宽编研素材范围。以馆藏资源为主要来源的档案编研作品, 原先局限于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等, 从而无法有效发挥出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功能, 限制了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因而在编研素材的选择上, 首先, 我们要紧抓大事要事, 适应民众需求。大事要事体现了政府的工作重心, 贴近政府工作重心和做好服务工作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 在选题上要紧贴民众。档案服务对象的大众化, 使得更多的民众在消遣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档案资料的文化传播功能。其次, 发展多元题材。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同时, 也要广开思路, 建立特色档案, 比如名人档案、口述档案、声像档案等多元化档案题材, 并在此基础上编写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记、历史变迁、地方风土人情以及某些历史事件的编研等。

2. 探求编研空间, 开放编研思路。

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档案编研形式早已突破了书籍出版、文件汇编等形式, 而应探索更加新颖的编研方式, 实现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笔者在此简要的介绍几种创新的编研形式。一是实地编研。虽然档案编研工作是基于馆藏档案资源, 但部分编研工作也类似于文化创作, 因而, 我们可以在明确一定的编研主题后, 通过实地采访等方式进行现场取材编研, 进一步体现档案编研的权威性和信息的真实性。在地方志编研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地方在争夺历史人物的“户籍权”, 因而为了保证编研资料的真实性, 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考察, 征集历史人物的相关文献资料, 确保创作出的档案编研作品更具真实性和针对性。二是合作编研。档案编研的社会化发展, 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档案编研必须打破传统馆藏的物理概念, 树立资源共享理念, 采取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编研方式, 实现档案编研的社会化。在档案信息共享建设过程中, 我们树立合作编研的理念, 比如逐步实现馆与馆之间的合作, 馆与部门之间的合作, 馆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从而达到编撰与研究相结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合力打造一批档案编研精品, 提升档案馆的整体水平。同时, 实施合作编研, 能及时有效捕捉相关研究主题的最新进展。此外, 采取合作编研, 也是档案编研部门扬长避短、利用现有资源的有效举措。三是网络编研。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侧重于档案信息的再加工, 忽视了民众的需求, 而网络的互动性、即时性、多媒性等特点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它大大加快了档案编研工作的速度, 缩短了档案信息的传播周期, 也扩大了信息阅读范围。同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 还能增强档案编研作品的趣味性, 增强编研作品的吸引力。

摘要: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档案编研的时代特征入手, 重点阐述了档案编研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档案编研,时代特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胡康林.数字时代档案编研的变革[J].北京档案, 2012 (2) .

[2]杨玉莲.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特性[J].黑龙江史志, 2008 (19) .

[3]佟汝军.档案编研要走特色创新的发展之路[J].黑龙江史志, 2010 (17)

[4]孟燏.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1).

科技档案编研的方法 篇4

全国高校三十多年的档案编研工作,公开出版的系列读物,对于宣传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对于深化教学、促进科研,对于开展爱校教育、促进国魂的铸造等多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成为助推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十多年来,全国高校出版了不少以档案为基础编写的校史研究成果,但因时代的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批校史著作,但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以建校历史较长且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学为主。如《南开大学六十年1919—1979》、《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年》等。

到90年代,修史的规模越来越大,学校也越来越多,又出版了一批著作。如《厦门大学校史(1921—1949)》、《华中师范大学校史1903—1993》、《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等。进入21世纪以后,出版校史著作无论规模、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的总和。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1920—2000》、《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南京大学百年史》、《东北大学八十年》、《吉林大学校史1946—2006》、《安徽大学简史》、《华中农业大学校史》、《重庆大学校史1999—2009》、《兰州大学校史》、《中南民族大学校史1951—2011》等。上述档案编研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部分与学校的校庆工作有关,基本上都是因校庆而作。上述著作出版的年份基本上都是学校十年大庆的时候。因此,完全可以说档案编研成为助推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为爱校教育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粮。

三十多年来,各学校在进行校史、校志编研的同时,结合所占有的档案资源,进行了大量的综合编研,大体涉及如下一些方面:(1)对过去的办学经历的回顾与总结。如《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纪念文集》、《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等。(2)对过去的学习、工作经历的回顾。如《清华工作50年》、《同济生活六十年》、《岁月如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回忆录》等。(3)对大学的回眸、漫谈等。如《东陆回眸》、《山大往事1902—1953》(山西)、《武大逸事》等。(4)对学校革命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如《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日军铁蹄下的清华园》等。(5)对大学精神及文化的归纳总结。如《北大岁月:北大名流与北大精神》、《清华精神九十年》等。这些编研的五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纵向到横向,由浅入深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6)用图片说明历史。除了上述以文字为主体的综合编研外,不少高校还汇编出版了反映高校发展历史的图片史。如《北京大学图史》、《南大影像》、《武汉大学图史》、《同济老照片》等。以原始档案为基础出版的图史,能更为直观地再现历史的原貌,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对师生进行教育时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 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大量素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校以库存档案为基础,对档案进行了整理出版。80年代出版的有《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金陵大学史料集》等。90年代出版的有《厦门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史料》、《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等。进入21世纪以后出版的有《南大百年实录:南京大学史料选》、《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邹鲁校长治校文集》、《云大文化史料选编》、《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演讲精选》等。上述所列校史出版资料,有历史长编,也有专题汇编。《北京大学史料》、《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属于历史长编,它按时段对学校各个时期的制度、教学、管理、科研、教员、学生、图书仪器、经费、学生活动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类。大部分的资料是属于专题性质的,有关于早期办学的,如川大关于鹿传麟的办学史料;有关于一段时期的办学史料的,如复旦关于抗战时期的办学史料;大部分是关于学校的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史料,如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均是。这些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为学校校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也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二、以校史为主体的档案编研的特点分析

1. 编研的规范科学性日益明显。

通过对三个时段出版的校史的取样,发现特色明显、亮点也很多。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校史,从内容安排权重来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带有综合的特征。即将学校的校史按沿革、制度、教学、科研、校长、学生活动、革命活动等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内容取舍,大体平衡使用力量。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即校史中的革命活动、学生运动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具有革命史的特征。三是以突出业务为主。即全书中主要篇幅写教育制度、教学、科研、办学基础,尤其对教学和科研表述详实。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总体来看,语言表达更为朴实,对事实的表述脱离了较浓的政治氛围,史料十分丰富。如《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全书由沿革、院系史、民主运动及课余生活和大事记组成。院系史是重点,占50%以上的篇幅。其他校史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沿革、教学、学术、管理以及民主运动等进行了分类阐述,史料十分详实。21世纪的研究,总体来看,校史的撰写突破了原来政治氛围紧缩的框架,不仅史料丰富,语言活泼生动,而且内容涉及广泛、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撰写传统的沿革、教学、科研、革命活动外,还涉及大学文化、精神、理念,校史考证,校史的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内容,表现手法更为灵活。不少校史校志,恰到好处地插入不少具有原始档案性质的图片,给人如临其境的印象。还出现了巨幅校史著作,如上海交大计划出版8卷本校史;四川大学已出版5卷本的校史;东北大学校志2册计200余万字;复旦百年志计300余万字;兰大校史约200万字。

2. 专题研究亮点纷呈。

高校在围绕学校发展,在重点编研的同时,还进行了分类研究。(1)对大学校长、大师的研究。对大学校长、大师的研究不少学校十分重视,分期分批开展了系列研究,出版了不少著作。如《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蒋南翔传》、《李国豪与同济大学》、《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竺可桢》、《王世杰传》等均是对大学校长、大师研究产出的一批成果的代表。(2)对大学文化的研究。这是近年不少大学兴起的一个新课题。围绕大学文化研究,已经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世纪清华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思源致远百年神韵:上海交通大学文化研究》、《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等。(3)对大楼的研究。如《燕园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钟灵毓秀: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等。(4)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如《继往开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9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史》等。(5)对学院史的研究。如《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百年历程1909—2009》、《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史1913—2005》、《复旦农学院史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史》等。(6)对教会大学的研究。如《燕京大学史稿1919—1952》、《东吴大学》、《金陵大学史》、《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相思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沪江大学史》等。(7)对有关史实的考证。如《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安徽大学校史溯源》、《西安交通大学校址千年历史文化考》、《薪传华章浙江工业大学溯源》等。(8)对一些问题的深度研究。如《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中国大学百年模式转换与文化冲突》、《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等。(9)口述历史。如《那时那人那些事儿———西南大学漫画96则》、《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思源往事》、《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岁月华园》等。(10)断代史研究。如《浙江大学在遵义》、《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等。这十个方面的研究,代表了大学校史研究发展的新趋向和今后的研究重点。对大学校长、大师的研究无疑是今后应该继续强化重视的;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大楼的研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学院史的研究、断代史研究都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口述历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当今显得十分必要,今后应该成为校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研究的不足

1. 服务本位的编研意识。

多年来的档案利用编研,有一个主要的目的,那就是为学校决策、宣传服务,即服务本位的编研意识。服务本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要把握好一定的度。目前的档案编研有一个不好的苗头,那就是一切以服务本位为出发点,其主要体现在:(1)从校史编研题材所占比重来看,过去的三十余年的校史编研,主要是以校史、校志的编研为主。从统计的1216项成果中可以看出:编写校史555项;编撰校志136项;史料整理90项;编写图史49项;专题研究73项;综合编研241项;教会大学38项;史实考证4项;深度研究29项。校史、校志的编研几乎占到整个编研的60%,而这些主要是按照学校领导的意志进行撰修的。因此,服务本位的意识十分明显。(2)从撰写内容安排权重来看,60%以上的校史存在厚今薄古的现象。厚今薄古是修史要遵循的一项原则,但也有如何把握的问题。有的校史近百年的时间,总共撰写有400多页,但对1949年以前的历史描述不过100页。显然,这样的撰写比例是有欠妥当的。

2. 有待提高的编研质量。

以档案为基础的校史编研,三十多年来产出了不少成果,但从质量上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编研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编多研少。从统计材料来看,上述编研的各个方面,总体来看基本上是史料汇编,研究的东西不多。无论是回忆、回眸、故事,还是掠影、旧影、导读等都是史料的整理汇编。从汇编的情况来看,高质量的作品缺乏,而且缺乏源史料。二是缺乏深度。编研应该在史料的基础上,认真提炼,深度挖掘。但现在的不少出版物做得是不够的,对史料缺乏加工提炼。有的校史、校志将原始材料直接放入书中,让人不知是撰写校史还是资料汇编;有的史料非常丰富,但没有很好地整理归类,给人零乱、缺乏主次的感觉。

3. 有待充实的编研成果。

校史的编研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档案资源的原始、初步和深度的开发利用,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档案资料的整理汇编,包括专题资料和资料长编。这是对档案资源的原始利用。二是在资料汇编的基础上,进行基础性编研工作,如开展校史、校志的撰写等。这是对档案资源的初步开发利用。三是进行专题研究,如对校长大师、大学理念、教育制度、科学研究等的研究。这是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应该说大学的校史编研为大学的决策、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从全国的编研成果来看,首先档案史料的发掘是不够的,且以专题和断代的史料为主,系统性的史料开发非常有限。从已经出版的史料来看,不少高校系统出版了不少史料,但从全国来看,有很多学校没有出版过史料。因此,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还有很大空间。其次建立在档案开发利用基础上的编研成果以史料的初加工为主,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对于大学校长、大师的研究,各个时期的断代研究,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研究,科学研究特点、成就的研究,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研究等,无疑是应该加强的,也是校史研究长时期的一个重点。

四、工作的建议

1. 要拓展编研工作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校史研究工作应该主动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需要,在校史研究的管理、服务、手段以及战略等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大的转变。从编研内涵来说,应该从传统的服务决策为主的编研思路向服务大学功能建设、大学文化建设转变。因此,以后的校史编研可以进行如下拓展:(1)加强基础性开发。以《北京大学史料》、《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为模式,系统地开展档案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或按内涵系统地出版史料。在多年的档案编研工作中,不少大学出版过档案史料,但都有言而不尽之嫌,缺乏系统。北大、清华出版的史料规模宏大、分类科学、气势雄伟。(2)加大特色性开发。结合规划、决策、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的需要,开展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师、大楼及办学模式的研究。

2. 要努力提高人员的素质。

校史编研成果的质量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与编研人员的素质有关。古人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等对修史者提出了“史德、史识、史才、史学”“四史”的要求,对今人仍有指导意义。编史修志的人员不仅要有甘于清贫、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政治思想素质,更要有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政治理论的学习,靠严格的管理制度,靠公平有序的激励晋升制度。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靠专门的、业余的、结合工作的学习,学习教育学、历史学、档案学等方面的知识。

3. 要探讨新的编研机制。

科技档案编研的方法 篇5

1 新时期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的发展

电力档案承载着电力部门和电力行业的各种行业信息和相应的发展资料, 对于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数字化编研, 则是通过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去对档案进行电子化的编写和记录。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 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和不同记录手段和具体形态去对相应的电力行业的档案信息进行计算机信息录入, 从而建立相应的档案两级目录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著录、电子扫描系统和档案实体文件和文书的影印扫描、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存储格式的换转、电子数据的存储和保管整理为一体的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上述的各种管理方式, 把档案中的所对应的文字、图片、录像和音频等信息转化成为计算机所能够识别的符号形式, 从而形成有利于人们管理档案信息原件、利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建立一系列完备化和数字化的电力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库。

而在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的发展方面, 应该抓好下面的两个关键关节:

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对于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的影响。在实际的电力档案管理过程中, 其中最为基本的工作环节就是保证和维护档案信息的严密性和安全性。目前, 计算机行业当中对于数据的安全性的保护工作也有着较为完善的发展。诸如防火墙技术、数据的转译和加密等都是信息安全化方面的主要采取的手段。但是, 在实际的档案管理档案中, 容易出现因为编写上报工作时丢失相应的电子数据或者计算机受到外来黑客入侵的威胁。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同时具备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从而为全面促进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电力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编研过程中, 既要有相关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配合工作, 也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 档案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了有关业务人员的专业意见的基础上, 利用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素养的支持去阅读和分析相关的业务技术内容和工作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采取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去反映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技术特点和操作内容, 进而为选择科学合理的编研题目和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手段类型、完成对电力档案信息的编译和安全性加工、开发出档案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力资源的最大潜能提供重要的指导。例如,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对各种安全工作的法规定和相应的工作环节的运行情况、工程安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际的工作技术和工作流程等有一个具体科学的认识。

2 新时期电力档案数学化编研的重要性

新时期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对于电力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促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种背景下, 对于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的重要性认识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电力部门应该在编研电力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 应该把其重要性的宣传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过程当中, 从而为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和强有力的技术职称。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电力部门应该和相应的形成管理部门形成一个合作机制, 在政务公开和企业管理的有关事项当中全面提升电子文件的存储和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特别是在涉及到企业决策和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方面, 如电力改造、重大的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等应该通过企业的门户网站进行实时的公开发布。

把握信息室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的重要性认识作为推进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推器。其中, 最重要的对比认识则是来自与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之间的区别。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数据稳定和及时满足客户的档案信息工作要求等各个方面的主要优点。而另一方面, 纸质的档案则要受到保管储存条件、保管时间和周边的环境情况的制约。于此同时, 纸质档案也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导致受潮而出现档案文件的字迹不清的情况, 最终给档案的安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促进新时期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的重要性认识, 为档案资源的管理开创出一条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崭新路径。通过对数字化编研手段, 电力档案的相关文书资料可以通过实时的网络渠道和数据库共享路径去实现资源的分享。在实现远程在线查询和翻阅的基础上, 电力职工不仅可以浏览到本部门的相关技术性档案文件, 也可以对联网单位的文件实行实时的查询, 从而促进了档案存储信息的数字化传播。

3 结论

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社会经济领域和各个社会行业, 其技术的配套和应用在各个行业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之下, 电力部门探索相应的档案编研工作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及其重要性, 从而寻找出档案编制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轨道成为其今后稳定和纵深发展的重要考虑方面。

参考文献

[1]黄项飞.论现代档案馆文化性及其保障体系[J].档案与建设, 2002 (4) .

上一篇:实验中心建设下一篇:社会事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