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抗菌药(精选4篇)
注射抗菌药 篇1
抗菌药物来源作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各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中均占有较大的比例。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发展,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和滥用现象,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的细菌菌株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超级细菌”的现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报道,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死亡率居各类药物的首位。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水平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 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统计分析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金额、数量、单价等。
1.2方法
同一名称不同规格、厂家的药品折算后归入该药品的总销售数量。限定日剂量DDD值采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用药频度(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
2结果
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见表1;注射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及分布情况见表2;以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排序见表3;以DDDs排序见表4。
3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3年来抗菌药物的销售额随西药销售金额的大幅增长,也随之增长,所占比例稳定并略有下降。销售金额的增长与来院患者增多密切相关。注射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分别占到了95.9%、97.4%、96.0%。说明我院在应用抗菌药物中,以注射用抗菌药物为主,并所占比例相对稳定,这与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多为急、重患者为主有关。
由表2可知,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逐年增多,应用比较多的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制剂为主。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效,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体内分布广,组织通透性好[1]。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活性,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联合应用,可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使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酶抵制剂联合使用时发挥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1]。氨基糖苷类为广谱抗生素,临床用来控制阴性杆菌及绿杆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常用抗生素。正是因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特点,使其二类药物成为临床有较多应用品种的抗菌药物。
由表3及表4可知,在DDDs排名前10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中,有β-内酰胺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硝基咪唑类。有五种药品分别是头孢唑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氟罗沙星、克林霉素、奥硝唑和左氧氟沙星,在三年中均进入了前10位中。在三年中我院注射用抗菌药DDDs的排序在前10位的,除个别品种因价格因素外,其在每年销售金额的排名也基本排在前10位。这说明我院抗菌药物DDDs的大小与其销售金额基本成正比,没有贵重药品滥用现象。对比DDDs前三名发现均为β-内酰胺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说明这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作用强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青睐。每年DDDs的排序变化体现了我院每年都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用药的变化及特点实际情况,调整和指导临床用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销售金额占到全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分别为89.3%、88.9%和79.2%,DDDs排序前三名的药品,三者销售金额之和分别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39.8%、45.6%和45.4%,这说明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存在应用品种比较狭窄,这和临床医师用药习惯及喜好有关。如头孢孟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比较强,不良反应少而受临床医师的青睐,在2011年其DDDs值和销售金额均排在第1位,而且其销售金额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注射抗菌药物。报文献报道,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非发酵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头孢孟多作为一个二代头孢菌素中应用最早的品种,它对对某些阴性杆菌产生的酶并不稳定,其价格也并不便宜。临床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体来说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稳定,应用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应用品种起点高,个别品种费用高、用量大等问题,我院今后将继续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要求,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摘要: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度的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促进合理用药。对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销售金额和DDD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的绝大部分, 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问题, 应进一步向临床加强宣传合理作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95-668.
[2]贾氢, 王强, 李晓莉, 等.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9) :700.
注射抗菌药 篇2
关键词:注射用抗菌药物,用药频度,金额排序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自1942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先后有近20类上百种抗菌药物先后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感染、控制细菌性传染流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极大贡献。但由于细菌敏感变迁、临床不合理应用等导致细菌耐药流行,使得感染性疾病治疗与医院感染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1]。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受到医学界和整个社会的关注。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笔者对2009-2011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剂科微机管理系统2009-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数据,包括药物的名称、规格、销售数量、销售金额、单价等。
1.2 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即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药物剂量[2]。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用量/相应药物的DDD值。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DDDs越大,说明此种(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将数据进行销售金额和用量分类排序,并计算排序列前10位药物的DDDs值。日均费用(DDC,元)=某药的总金额(元)/该药的DDDs。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类、计算、排序、统计。
2 结 果
2.1 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0位的各类注射用抗菌药物
2009-2011年应用的抗菌药物共涉及10大类31种。销售金额最大的药物是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居第2位,喹诺酮类居第3位,但3年内的销售金额无明显变化,销售金额增幅最大的是碳青霉烯类,总体上看抗菌药物销售总金额每年均有增长。见表1。
2.2 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0位的具体注射用抗菌药物
2009年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居第1位的是左氧氟沙星,2010年是头孢唑肟,2011年是头孢曲松。3年中,头孢曲松销售金额逐年增加,头孢硫脒销售金额逐年下降,左氧氟沙星销售金额无明显变化。见表2。
2.3 DDDs排序列前10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
2009-2011年DDDs居第1位的是左氧氟沙星,第2位是头孢曲松,第3位是头孢吡肟。见表3。
2.4 DDC排序列前10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
2009年DDC居第1位的是头孢美唑,2010、2011年均为头孢唑肟。见表4。
3 讨 论
由表1可见,2009-2011年我院销售金额排序列前几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共涉及4大类22种,其中前3位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与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有关。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总销售额比例>67%,品种数也超过40%,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以及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优点[3],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居于第2位,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组成),如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对葡萄球菌和多数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较强的不可逆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可使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明显下降,药物可增效几倍至几十倍,并可使产酶菌株恢复敏感[3],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大环内酯类注射药物品种相应较少,注射用红霉素针剂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严重,只能选用阿奇霉素针剂治疗衣原体、支原体肺炎。而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目前应用越来越少,与其有耳、肾毒性,仅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有突出疗效,使用受到限制有关。由表可知,我院所应用的注射用抗菌药物品种数相对稳定,这与2007年宁夏统一招标有关。
由表2可见,2009年销售金额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头孢硫脒(T)、头孢美唑,2010年前3位分别为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2011年前3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药物的销售金额分别占每年注射抗菌药物总金额的比率为27.6%、29.5%、29.3%。从3年间抗菌药物单品种销售金额看,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层次越来越偏高,价格也偏高,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也是我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增加的原因之一。
由表3可见,2009-2011年DDDs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1)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38号文件要求:“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而我院这3年中左氧氟沙星的DDDs始终居首位,说明该药在我院的使用频度较高。虽然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但是值得临床医师注意的是,在主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中,大肠埃希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已较为严重,因此在选用抗菌药物时要尽可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或误用。(2)居于第2位的是头孢曲松,本品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与头孢噻肟钠相似,尤其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流感杆菌、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抗菌活性在第3代头孢菌素中最强。本品特点是半衰期长达8h,每天1剂即能维持24h有效浓度,从而可以减少患者的每天给药次数,增加门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尤其适用于心功能不良限制液体输入的老年患者;另一特点是经肾脏和肝、胆2种途径排泄,肾功能不全时肝功能排泄增加,肝功能不全时肾脏排泄增加,故临床应用中一般无须调整剂量[4],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青睐。(3)头孢吡肟是第4代抗菌药物,其抗菌谱较常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更广,不仅对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对革兰阳性菌亦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本品适用于临床各种严重感染,尤其是混合感染的治疗。头孢吡肟在DDDs排序中居于第3位,临床使用频度偏高,容易出现耐药情况,同时说明我院临床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有不合理现象存在。在DDDs排序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类占一半以上,与其抗菌谱广、安全性和稳定性好等有关。
计算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比值,比值越接近1,表明购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越好,费用也越合理,比值大则表明该药价格便宜,使用率高,日用药金额低。由表4可见,DDC排序仍然以价格贵重、高档头孢菌素类为主,3年中平均日费用分别为67.51、104.96、109.23元,说明注射用抗菌药物的DDC正逐年增加。随着医院药品监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多数药物的DDC应该有所降低,以达到切实维护患者利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4 结 论
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院合理应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不乐观,应用药物品种较多,特别是头孢菌素类;从整体上看,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费用较大,高档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特别是氟喹诺酮类、第4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缺乏监督;(2)医院虽然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38号)的要求,建立了抗菌药物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临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处方点评、病历分析、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和临床医师查房等,但职能科室需要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各项管理制度,多方位监控;(3)医院应结合季度考核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与医院管理目标挂钩;(4)结合今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具体内容,逐一落实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对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培训,从而使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一步提高,使抗菌药物的应用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57-600.
[3]殷凯生.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241.
注射抗菌药 篇3
黄粉虫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接触微生物、有毒物质等也可产生天然抗菌肽, 但数量较少且很难提取到。菌刺、菌饲、热激、和超声波等方法均可诱导黄粉虫分泌抗菌肽, 但菌液注射的诱导效果最佳[10], 在注射诱导24 h后破碎全虫能获得含量较高的抗菌肽[11]。
本研究设置注射诱导0、1、2、3次四组黄粉虫幼虫, 注射诱导24 h后, 根据阮华波[11]提取方法进行调整制备黄粉虫粗提液, 比较四组间黄粉虫抗菌肽的含量及体外抑菌效果的差异, 为筛选最佳提取工艺和大规模提取纯化黄粉虫抗菌肽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昆虫
四龄黄粉虫虫体由四川农业大学森林保护学实验室提供。
1.2 供试菌种
大肠杆菌 (E.coli) 为四川农业大学药学实验室提供。
1.3 仪器及试剂
紫外分光光度计 (Unico WFZ UV-2000型) 、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机 (Telster Lyoquest-55plus型)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试验用水均为实验室自制蒸馏水。
2 方法
2.1 灭活大肠杆菌悬液的制备
将大肠杆菌在LB肉汤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离心收集菌体, 调节浓度至1.2×1012cfu/m L。细菌灭活:大肠杆菌用0.3%甲醛溶液混合培养36 h灭活。灭活效果检测:取100μL灭活的大肠杆菌细菌接种于液体LB培养基中, 涂布于LB平板上, 37℃培养48 h, 观察有无细菌的生长。
2.2 注射诱导黄粉虫分泌抗菌肽
取四龄黄粉虫200头, 分为4组, 每组50头。用浓度为1.2×1012cfu/ml的灭活大肠杆菌菌液, 按1μL/头剂量注射四龄黄粉虫幼虫。第一组为对照组, 不做任何处理。第二组注射1次;第三组注射2次;第四组注射3次, 每两次注射间隔为24 h;注射24 h后, 选取活虫体提取抗菌肽。
2.3 抗菌肽粗提液的制备
挑取各组活体黄粉虫, 各自称重后, 放入75%乙醇溶液中润洗片刻, 用滤纸吸去体表液体后置于已灭菌的研钵内, 按重量体积比 (1:1) 加入提取液 (0.05mol/L调至p H=5的乙酸铵缓冲液、35μg/m L苯甲基磺酰氟, 2‰巯基乙醇, 0.2 mg/L EDTA、1 mg/m L苯基硫脲) 充分捣碎, 匀浆液在4℃, 8 000 r/min高速冷冻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 随后放至100℃恒温水浴箱沸水浴5 min, 迅速冷却后以8 000 r/min (4℃) 离心10 min, 用200μL移液枪吸取上清液装于灭菌处理的EP管中, 放入4℃冰箱中冷藏备用。
2.4 粗提液抗菌肽含量测定
考马斯亮蓝法 (Breadford法) 测定黄粉虫抗菌肽粗提液浓度。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蛋白 (结晶牛血清白蛋白) D595nm值, 以标准蛋白浓度 (mg/m L) 为横坐标, 吸光值D595nm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各组抗菌肽粗提液D595nm值, 结合标准曲线求抗菌肽粗提液浓度
2.5 粗提液体外抑菌效果实验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每组分别用无菌营养肉汤将药液二倍稀释至11个浓度梯度, 加入等量1.0×106cfu/ml大肠杆菌悬液, 预留一孔加入LB营养肉汤作为对照。置于37℃培养箱中, 24 h后取出。记录各组溶液澄清孔数, 计算MIC值。上述实验重复3次。
2.6 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显著性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 P<0.01作为差异极显著性判断标准;以R2>0.999作为一元线性回归判定依据;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注射诱导次数下粗提液抗菌肽浓度比较
注射诱导次数对各组粗提液抗菌肽含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对照组与诱导组粗提液抗菌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射诱导一次与两次粗提液抗菌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射诱导两次与三次粗提液抗菌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2 不同注射诱导次数下粗提液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注射诱导次数对各组粗提液MIC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注射诱导次数对黄粉虫抗菌肽粗提液MIC值有极显著性影响 (P<0.01) , 对照组无明显抗菌活性。
4 讨论
昆虫不同于高等动物, 它们不产生抗体γ-球蛋白, 而是以抗菌肽、抗病毒因子、凝集素、溶菌酶及蛋白酶抑制剂等多种活性因子, 配合多种功能的血细胞以建立一个开放的、完整的防御体系。故接种微量的病原菌可诱导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黄粉虫抗菌肽的分泌作为一种免疫现象, 同时也是其重要的防御机制[12]。
在对四龄黄粉虫进行菌液注射时, 体内一系列相关的防御体系开始表达, 破碎虫体后可得到数量可观的抗菌肽溶液。而连续菌液注射诱导, 可能使虫体反复接受外界刺激, 免疫系统增强, 抗菌肽分泌增加, 故所得提取液抗菌活性较好。
在对黄粉虫幼虫进行菌液注射诱导时, 虫体除了接受病原体的刺激, 还接受物理机械刺激。在诱导下所作的首要反应是促进新的细胞生长以抵抗机械损伤, 于是可能表达出对抗菌活性有负作用的蛋白质和多肽。Emilia[13]等报道, 非洲爪蟾Xenopus的组织中发现一种促伤口愈合的活性肽, 可能与加速创口细胞分裂增殖有关。在连续三次注射诱导的过程中, 黄粉虫幼虫接受的机械损伤强度增大, 一方面, 对抗菌活性有负作用的产物增多, 另一方面, 虫体免疫系统积极应答有限, 抗菌肽活性降低或部分降解, 导致注射诱导两次效果优于注射诱导1次和3次。
虽然黄粉虫抗菌肽自发现至今被人们认为是现有抗生素的最佳替代品, 其研究及应用已成为生物制药领域中的热点, 然而在生产加工方面, 抗菌肽无论是基因工程生产还是化学合成生产, 目前还很难达到产业化的规模, 化学合成制备难以保持抗菌肽的天然结构及活性;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抗菌肽表达效率低, 且常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 后期处理难以获得纯品[14], 因此通过优化诱导条件提高诱导效率至关重要。
注射抗菌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2011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开放性骨折患者96例,按区组随机划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6~60岁,平均年龄(33.18±6.45)岁,四肢长管状骨骨干骨折33例,干骺端骨折8例,指趾骨骨折7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5~60岁,平均年龄(32.07±5.92)岁,四肢长管状骨骨干骨折31例,干骺端骨折9例,指趾骨骨折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对症选择抗菌药物。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90319,20100320,20110209),术前1天开始,10mg/次,1次/d溶于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7天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患者体温、伤口临床表现,检测患者术后第4天、第7天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细菌学检查。(2)采用SAP免疫酶桥联法检测患者术毕、术后4、7天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的数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临床疗效:(1)痊愈: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为阴性。(2):显效:病原学检查为阴性,临床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其中一项未完全恢复。(3):进步:临床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有好转。(4):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病情加重。临床总有效率为痊愈加显效与总例数比的百分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创口和感染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见表1。对照组在术后第1、2、3天分别有3、5、6例患者创口红肿,且有分泌物,而试验组仅有1例患者创口有分泌物。两组术后第3天创口分泌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49)。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2例、7例创口出现疼痛,红肿,或有分泌物,诊断为创口感染;分别有1例、2例患者出现高热,咳嗽,呼吸急促,诊断并发肺部感染;对照组患者有1例出现尿痛,诊断并发尿路感染。两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3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见表2。试验组术毕时CD3+、CD4+、CD4+/CD8+和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4、7天时试验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术毕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住院时间的比较
结果见表3。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12±3.97)天,较对照组(23.89±4.05)天缩短了2.77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临床疗效的比较
结果见表4。
3 讨论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我国首创的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3],化学成分为甘露聚糖肽,是从健康人口腔分离的一株α-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i)33#菌株经深层培养,发酵提取而得到的一种具有免疫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的多糖肽类物质,属于一种糖蛋白[4]。甘露聚糖肽能激活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R)、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5]。药理研究证实[6,7],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能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CTL和NK细胞,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IL-2、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
骨折和手术等创伤性损伤会影响机体正常的免疫细胞分泌抗体与吞噬功能。创伤性骨折后CD3+、CD4+、CD8+数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更低于骨折后6天。而手术后90分钟的各项免疫指标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也低于手术前的骨折患者。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预防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观察到,开放性骨折患者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均低于正常值,表明开放性骨折因严重创伤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8],但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后患者各项免疫指标显著提高,且与没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的对照组比较,术后4、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能改善骨折和手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在临床也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免疫低下患者的反复感染。张红岩等[9]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现,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感染复发率,而且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用量避免耐药菌生产。于![10]应用甘露聚糖肽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现,甘露聚糖肽能显著提高患儿CD3+、CD4+、CD4+/CD8+比值等免疫指标,缩短患儿急性期发热、咳嗽、肺部!音消失时间。本研究观察发现,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在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的同时,也能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使创口感染率由14.58%下降至4.17%,并发感染率由20.83%降低至6.26%。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12±3.970天,较对照组(23.89±4.05)天缩短了2.77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试验组患者术后第4、7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41.67%、62.50%,虽与对照组(39.58%、56.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趋势上高于对照组,提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能够还能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有助于机体康复。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作为免疫增强剂,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机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总之,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用于预防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颜志坚,杨雪英,麦伟.182例骨科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55~157
[2]蒋劲松,李传杰.267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775~777
[3]刘忠山,王铁君,吴国民,等.甘露聚糖肽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56~4357
[4]李鹤飞,王海波,李永辉,等.甘露聚糖肽对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6):29~32
[5]何慧,潘育芳.甘露聚糖肽片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1):12~13
[6]王钊,吴荣聪,林琳.甘露聚糖肽甲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4):374~378
[7]王允生,王晓燕.甘露聚糖肽(甘露聚糖肽甲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04;7(4):302~305
[8]钟慧红.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3):146~148
[9]张红岩,孙亚琴.甘露聚糖肽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23):336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