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

2024-10-04

需求理论(共12篇)

需求理论 篇1

20世纪60年代, 西方审计理论界才开始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审计需求、审计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 试图探寻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假设及其概念体系,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

一、审计需求之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将审计服务需求归结于代理关系的存在。Jensen、Meckling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 围绕委托代理中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 认为审计正是一项能够约束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

关于代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通过分析模型得出最优的激励契约和信息系统。Scott认为那些被期望得到的关于代理人努力的信息, 并不完全都包含在可察的盈利当中, 而审计可以加强利益相关者对盈利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可以帮助掌握更多代理人努力的信息。另一条主线是通过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审计需求代理理论的预测能力。代理理论认为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越严重, 代理成本就越高, 处于减轻代理成本的需要, 则更有动机聘请高质量审计师。Chow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自愿接受审计的情况做了调查, 他认为审计可以降低企业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 而企业规模越大其资产转移空间就越大, 代理成本就越高。为此, 他假设企业自愿审计的可能性随着企业债务比率的提高、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实证结果支持了他设定的假设。

二、审计需求之信息理论

审计需求信息理论认为, 之所以存在对审计的需求, 是因为审计具有改善财务信息质量而提高决策有用性和通过信息传递而有效配置财务资源的作用, 审计的本质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增加财务信息价值。

从信息理论决策有用角度, 其理论依据是利益相关者依赖财务信息, 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Feltham的净盈余理论论证了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之间内在的数量关系, 建立了估价模型, 揭示了估价模型、报表体系和会计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明了企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信息理论决策有用性认为审计本质功效在于增加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从而增加其决策有用性。

从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角度, Spence依据信息经济学理论, 认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 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信号传递。如果高质量公司能够采取某种模仿成本较高的措施让市场知道其质量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那么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便可以有效缓解。自愿性信息披露和提供财务报告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信号传递的经验检验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1) 选择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审计对IPO定价的影响; (2) 客户所具有的特征和客户选择事务所之间的关系。Titman与Truman分析认为客户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类型能影响IPO的定价, 随后Betty检验了Titman与Truman预测, 结果发现IPO公司能通过聘请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三、审计需求之保险假说

保险理论在解释独立审计需求时, 认为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是为了转移部分财务披露的责任, 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 公司经理、董事和其他团体提供某种形式的保险, 研究者又将其形象地称为“深口袋假说”。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规定, 如果投资者根据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购买股票而招致损失, 并且当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审计失败时, 投资者可以向事务所索赔, 而事务所承担举证责任, 其必须搜集证据以证明在审计过程中做到了应有的勤勉责任, 否则, 将不得被免除责任。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成了赔偿投资者损失的潜在来源, 使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提供保险。Wa11ace认为独立审计可能具有的风险转移价值至少对两类相关者有吸引力。其一是委托人、投资者以及债权人, 他们既希望能够通过借助独立审计活动对代理人进行监督, 又希望能够借此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其二, 在政治领域, 对于独立审计的保险需求可能与“避免谴责的保证”联系, 对于各类管治者而言, 他们希望借助于审计活动的介入以使自身避免来于公众或其他团体的批评。

四、审计需求之制度环境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公司法》等都对上市公司接受独立审计做了强制要求, 可见市场中还存在规避高质量审计的动机, 具有该类需求的上市公司往往是出于某种投机行为目的而缺乏对独立审计的主动性要求, 然而碍于各国强制性审计要求又不得不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Antel与Nalebuff认为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意见可以被看作是审计人员与客户谈判的产物, 审计谈判对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质量、审计人员和客户的利益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Qian Wang、TJ Wong、Lijun Xia研究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上市公司则倾向于选择当地的事务所, 并将其愿意归结为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其第一大股东多为国有股, 且持股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早期事务所实行的是挂靠制, 虽然经历了脱钩改制, 但区域事务所大都还与当地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导致政府、区域性事务所、当地企业之间的“串谋 (collude) ”, 使得政府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企业的审计师选择。

摘要: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它通过自己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本文从代理理论、信息需求、保险假说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审计需求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审计需求,审计理论

参考文献

[1]Jensen, M.C.and W.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a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2]Scott.W.R.The state of the art of aeademic research in audi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84

[3]Rick Antle, Barry Nalebuff.Conservatism and Auditor-Client Negoti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

[4]Chow, C., Rice, S.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

[5]De Fond, M.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Switch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2

[6]Spence M.Job marketing signal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

[7]Dye.Auditing Standards, Legal Liability and Auditor W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

[8]Krishnagopal Menon and Joanne Deahl Williams.The use of audit committees for monitor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3

[9]Qian Wang, TJ Wong, Lijun Xia.State ownership,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auditor choice: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

需求理论 篇2

摘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的不同方面及意义,作用等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启示及意义来阐述,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展开讨论。

关键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校学生管理。启示。

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底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社交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运用马斯洛的几个需要层次学说,分析学生在学校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升校园环境,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在成长中需要进食、饮水、呼吸新鲜空气及有着感官视听的基本生理需要,因此学校良好的硬件设施对学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冬暖夏凉、宽敞明亮、色彩布局谐调的教室,丰盛可口的饭菜,设备先进、储备丰足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整洁优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校园,教职工整洁优雅端庄的仪表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心理感受,学生一走进校园,精神就会随之而振奋,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维护身心和谐,满足安全需要,激发良性学习情绪

学生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学习、安全有保障,做自己愿意做或较习惯做的事情,喜欢一种安稳的程序或节奏,这是学生对安全的需要。因此高质量的稳定的教师群体、和谐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宽松有度的学校及班级管理制度,科学的、有序的、符合学生身心建康的作息时间安排,稳定和谐的班风和课堂气氛将有助于学生保持身心和谐,从而在学习中张施有度,挥洒自如。

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奖励时要公平公正公开,使学生心中感到踏实舒畅,在学习中拥有稳定平和的良性情绪

三.形成关爱氖围,满足归属感,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同情、关心和友爱,在感情上有所归属,归属于某一学校、某一班级、某一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愿在学校中成为孤独的人。他们希望有知心朋友,和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因此在学校及班级中要从小事做起,提倡和实践真诚与理解,关怀与宽容,在友善坦诚的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心有所归”,热情倍增。

学生出现问题需要做工作时,教师要抱着宽容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可因“气在火头上”,而变得冷酷,采用简单的手段和方法,若由此学生对你产生心理隔阂,双方会陷入僵局,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学生心中,会留下长期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信任肯定表扬,满足尊重需要,激发学习信心

学生希望自己具备各种能力和知识,能够维护自尊,并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和学生渴望各科学习成绩好、各种活动表现突出,得到老师赞许、同学羡慕、家长满意相联系的。因此学校、班级、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各种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满足尊重的需要,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更加勤奋努力的学习。

五.创造成功体验,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激发学习潜能。

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完成和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学习或活动,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才会感到拥有最大的快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一系列的小目标,学生自我的点滴进步及美好的期待中让其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与成功中逐渐实现自我,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策略。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尽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从激励的角度,以人的因素为根本,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教育工作者为本

1、满足教育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从低级需要做起,适当的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改善住房条件,创办一些福利条件,以保证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有个基本的保证。在使用物质奖励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 的原则实行。必须处理好绩效、目标、报酬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同时精神激励也会产生同样的作用,将会使教育工作者产生被人尊重感和归属感,能满足需求层次论中较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充分调动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应首先从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做起。

2、参与管理,目标明确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受到尊重与重视愈多,愈会在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努力。所以管理者首先要尊重员工,重视员工提出的各种合理要求和建议,在做重要决策时征求员工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使其能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以单位为家的主人翁精神。要把目标管理这一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到高等教育管理的工作之中,使每个员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清晰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既目标对人具有诱发导向,强化行为的功能。通过目标的明确能够使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入新的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而目标的最终实现可以满足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充足感和归属感。

3、重视人力资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一种层次等级需求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要实现这一层次的需求,首先加强学习提高的力度。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为了调动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管理者应注重对人员的培养。这种培养必须是经常的、有计划的,既要着眼于眼前。又要放眼于今后,做到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全面关注、有步骤的推动。

(二)以学生为本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认为满足了前四种需要的人是。基本满足的人。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生长需要,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需要,实现了第五种需要的人才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人,而只有自我实现其潜能的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事实上,一个人越是能够满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越是有更强的动机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因素。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正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以人为中心,重视了人的因素 强调在任何的管理中,人都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主体。对于改进教育改革中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得到一定的应用。它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拓宽了管理者的视野,明确了教育管理的中心即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解决基本

需求人手。逐步解决其他问题,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的开发,以及自我的实现提供了途径,更好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

11级国贸系物流一班2011017119

消费需求模型的理论与应用 篇3

基于差分的等级依赖效用模型行为决策权重扩展李伟兵 王金山 谢英超89

带连续变利率风险模型最终破产概率上界王芝皓 吴黎军95

基于Chebyshev多项式的神经网络中长期负荷预测研究李莎 曾喆昭99

一类混沌系统的函数矩阵投影同步毛北行,董建伟103

公平偏好下双渠道供应链改进收入共享契约与协调林强106

摘要 随着消费需求函数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形成多种消费需求模型,广泛应用于食品需求结构分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研究领域.论文通过对消费需求模型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通过理论假设和理论约束的分析,梳理出应用较广的消费需求模型的主要类型的理论依据和数理分析逻辑,以及模型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各自的优、缺点.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加深对消费需求模型理论与实证应用的理解,为有关消费需求的研究提供可选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依据.

关键词 消费需求;需求函数;理论约束;需求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With the form of consumer demand function unceasingly rich and complex, there has been shaped a variety of consumer demand analysis model, extensively applied in food demand struc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other fields of stud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y assump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consumer demand functions; the modality of consumer demand functions; the theory background and the choice of model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problem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when using specified model.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nding the theory original logic, relegating the various and complete models, deepen 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 demand model, which will suppor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y grounds with regard to consumer demand research.

Key wordsconsumer demand; demand functions; theory constraints; demand system models

1引言

近三十年,消费需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不断发展出一些符合需求性质且易估计的函数形式,如ELES模型、AIDS模型等都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中.如李晓峰(2008)应用ELES模型对北京市农民工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1,郭晗(2012)应用AIDS模型对中国城乡消费偏好差异进行分析2.对消费需求模型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如臧旭恒和孙文祥(2003)比较分析了ELES和AIDS模型,结果发现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分析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3;范金等(2011)运用30个省份的农民食品消费数据比较分析了6种需求系统模型(LES、AIDS、QES、AIDADS、MAIDADS、QUAIDS),结果显示以希克斯需求为理论依据的需求模型的拟合优度优于以马歇尔需求为理论依据的需求模型,且QUAIDS模型的估计结果表现最优4.国内学者广泛地应用消费需求模型研究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结构,农产品进出口需求等问题,但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只是运用消费需求系统模型,而对于需求系统模型的理论约束、形成的基础理论和数理推导逻辑、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繁多复杂的需求系统模型之间的差异和优、缺点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消费需求函数的理论约束、需求系统模型形成的基础理论,对需求模型进行寻根、梳理,试图弥补上述研究不足,为有关消费需求研究或需求系统模型的研究、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2消费需求函数理论约束

迪布鲁(1959)完成的标准的消费理论推导中,假定消费者具有线性的预算约束和消费偏好关系,而这种消费偏好关系具有完备性、传递性、反省性、连续性,局部非厌足性、单调性和凸性,代表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是存在且可以证明的,那么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偏好分析转换为消费需求函数的分析,即如果知道消费者在其消费组合中商品支出分配情况和商品价格,就可以得出一个由价格、总支出和支出分配来决定的函数.另外,根据对偶性原理,说明消费者偏好关系的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函数是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的.由这两种函数推导出的消费需求函数称为消费需求系统模型5,实证研究中应用消费需求函数分析的核心是估计出需求函数的系数,从而根据这些系数测算出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

消费需求函数具有一些能够用数学公式表达的特殊性质,分别是零阶齐次性、加总性、对称性和负性.零阶齐次性表示如果价格和收入同时增长N倍时,需求量是不变的.加总性表示所有商品支出之和必须等于总支出.对称性表示Slutsky替代是相等的.负性表示如果商品或服务价格上升,在保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收入,那么消费量会下降5.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把这些需求函数的特殊性质引入到需求系统模型上,作为对方程系数数量的限制,Kastens和Brester(1996)认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保证了需求模型与需求效用理论的一致性;二是有效减少了待估参数的数量,从而解决了自由度问题6.

4消费需求系统模型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需求系统模型是非常困难的,单方程的模型较其他模型来说对数据要求低,估计结果更为理想,但是这样的模型并不完全符合需求理论.与此同时,多方程的消费需求系统模型直接从效用函数推导出,满足需求理论,但是需要严格限制的函数形式,这种函数形式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数据生成过程.灵活的函数形式需足够灵活地估计数据生成过程,才能够满足需求理论约束,如古诺和恩格尔加总性、齐次性和对称性约束.然而,灵活的需求系统模型的一个缺点就是模型中的待估参数数量非常多,另外,需求系统模型估计出的弹性有时是不合常理的或是前后不一致的.

由于消费函数和需求系统模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适宜的模型本身就成为科学研究问题,经济理论分析中并没有一种理论证实那种消费需求函数形式是理想的、较优的.Green,R.D等(1995)研究认为相关参数的估计和理论假设的检验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所选择的函数的形式17.实证研究过程中通常通过拟合优度、易解释程度等方式选择一些符合需求理论的需求函数形式.另外,模型的合理选择也取决于应用模型的目的,如果应用模型的目的是检验需求理论,即选择一个灵活性的函数形式是较理想的.而当模型之间具有嵌套关系时,可用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Wald检验或是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agrangian Multiplier Test),来选择更符合数据特性的消费需求函数形式18.

5结束语

尽管消费需求函数研究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和不断丰富,消费需求模型形式也愈来愈趋于复杂化,但是消费需求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数理推导逻辑,数理分析思维是不变的;消费需求函数需满足的函数性质,理论约束是不变的.本文梳理了多种消费需求函数形式,对其进行理论基础的归类和探究,对需求函数的理论约束和商品组合约束进行分析,总体上从单方程和多方程消费需求模型两个角度对消费需求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推导逻辑进行概述,探究了各种消费需求函数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因此,在研究和运用消费需求模型时,在众多消费需求模型中选择较理想的函数形式时,需充分考虑消费需求函数形式的理论基础,前提理论约束、需求函数性质、需求理论的适用性,以及模型隐含的前提假设等问题.从根源上去选择较理想的消费需求模型,构建符合研究对象,符合研究数据性质的更为科学的消费需求模型.

参考文献

1李晓峰,王晓方.基于ELES模型的北京市农民工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4):50-55+109.

2郭晗,任保平.基于AIDS模型的中国城乡消费偏好差异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2(5):45-51.

3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2-126.

4范金,王亮, 坂本博.几种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模型的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5):64-76.

5姜百臣.消费需求系统模型的理论约束与实证应用探讨J.经济评论,2007(6):93-96.

6T L KASTENS,G W BRESTER.Model selection and forcasting ability of theory constrained food demand system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2):301-312.

7A LEWBEL. Nesting the AIDS and translog demand system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9,30(2):349–356.

8W S CHERN, K S HUANG, H J LEE. Food demand models for forecasting. Japanese and American Agriculture: Tradition and Progress. M.San Francisco, CA: Westview Press, 1993.

9A DEATON, J MUELLBAUER.An almost ideald demand syste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3):321-326.

10L R KLEIN, H RUBIN. A constantutility index of cost of liv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47,15(2):84-87.

11H S HOUTHAKKER.Additive preferences.J Econometrica,1960,28(2):244–257.

12L R CHRISTENSEN, D W JORGENSON, L J LAU. 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 utility func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3):367-83.

13J BANKS, R BLUNDELL, A LEWBEL. Quadrtic engel curves and consumer demand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4):527-539.

14P NEVES. Analysis of consumer demand in portugal, 1958–1981.M. LouvainlaNeuve, France: University Catholiqque de Louvrain, 1987.

15W J KELLER, J V DRIEL.Differential consumer demand system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5,27(3):375-390.

16A P BARTEN.Consumer allocation models:choice of functional formJ.Empirical Economics,1993,18(1):129-158.

17R D GREEN, Z A HASSAN, S R JOHNSON.Selection of nonnested demand models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43(3):485-499.

需求理论 篇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 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求才出现, 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该需要需求后, 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 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 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属于外在需要, 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内在需求, 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 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二、财务人员的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一)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满足可以消除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满。

1、财务人员生理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生理需求是物质利益, 同时也是基础的心理需求。表现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吃饭、睡觉、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 则大都会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 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首先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上。对大多数人来说, 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若所获得的工资在当地不足以谋生, 或不足以保证必要的生活质量则会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而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发生的错误增加。舞弊发生的三要素是借口、机会和压力。长期待遇过低可能造成舞弊的借口和压力, 在通过内部控制降低舞弊机会的同时, 也应关注借口和压力问题。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也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上。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 经常加班加点使身心非常疲惫, 在身体迫切呼唤休息的状态下勉强处理财务数据, 不仅会增加错误的可能, 长期疲惫的状态更会产生焦躁情绪, 影响财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和组织内部的和谐, 甚至可能由于心理状态的异常形成舞弊的压力因素。

2、财务人员安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 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安全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工作的稳定上。朝不保夕的工作意味着员工随时可能失去经济来源, 也意味着难以通过诚实和勤勉取得经济上安全。安全感的缺失将大幅度增加员工错误和舞弊的几率。

安全的需要也体现在职业发展上。员工职业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当前企业中的工作是否稳定, 也在于是否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在实际财务工作具体表现为员工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职业技能的提升, 以及能否获得培训的机会。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一方面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深员工对新员工采取保守、压制的态度, 通过阻止他人的进步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 而这一做法将更严重的破坏组织的和谐, 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和矛盾的隐患。

3、财务人员社交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从事核算工作的财务人员交流的需要尤其迫切, 他们整日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烦琐而重复的工作将造成心理的疲劳与压力, 增加错误发生的概率。

从事报销工作的财务人员被理解的需要更为迫切, 他们生存在制度与人情的夹缝中, 放松对制度的执行会威胁到组织的安全和个人职业的安全, 严格执行制度又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与埋怨, 缺乏被理解可能导致他们工作态度简单粗暴, 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和谐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着归属的需要, 对组织缺乏归属感会导致积极性和责任感的缺失, 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可能。

(二) 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1、财务人员尊重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 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很多人, 包括从事财务工作的人, 对会计的第一印象是电视剧中的账房先生, 他们站在柜台后的阴影中, 带着暮气扒拉着算盘珠子。这一形象无疑不利于财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而在一些小型企业, 老板雇佣财务人员, 也确实是打算当作账房先生来使用的, 这就进一步固化了财务人员账房先生的形象和自我定位。

缺乏职业自豪感,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热情, 影响工作效率、效果, 也影响自身的发展。

2、财务人员自我实现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 似乎在竭尽所能, 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如果财务工作本身成为了财务人员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手段, 那么他们被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对他们来说, 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而并非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在工作中他们将发挥出更大的智力潜能, 往往会以达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致力于实现目标, 他们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 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 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但是, 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 现实社会中只是极少数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少于百分之一。能够通过财务工作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员工, 是组织中宝贵的财富, 而这一需要无法实现的员工不会对企业造成破坏性后果, 只是表现相对平庸, 在财务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而已。

三、满足财务人员心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一) 满足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生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解决财务人员生理需求的问题首先要给予财务人员合理的工资待遇, 鉴于业务部门的收入通常与业绩挂钩, 财务人员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所在企业平均工资。其次要注意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年终加班通常是不可避免的, 但应避免频繁的加班, 避免长期的高强度工作, 使财务人员的紧张程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2、满足财务人员的安全需求的措施建议。

财务人员工作的稳定问题已被企业充分认识, 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 组织应为财务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鉴于国家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严谨全面, 覆盖了不同层次财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通过参加职称考试, 财务人员能够系统的掌握、补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组织也可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参考。因此建议各组织对财务人员报考会计职称给予适当的支持。对于CPA、ACCA等会计资格考试和MPACC等会计学历考试, 对小企业可能存在财务技能的冗余, 各组织可视自身情况决定支持的力度。

同时, 我们应意识到, 除了外部培训,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业务交流对财务人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有着一定帮助的作用, 也会影响到财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组织应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变化,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传播系统的进步, 知识和技能的保守已经变的毫无意义。

3、满足财务人员的社交需求的措施建议。

如大多数企业正在做的, 组织员工参加一些旅行、郊游、聚餐、唱歌、生日会等活动, 不失为一种提高组织凝聚力, 缓解员工压力的有效办法。但更意识比形式更重要, 仅仅流于形式, 活动组织了, 却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失之于刻意。实际上, 平时的非正式沟通往往比刻意组织的效果更好。所谓非正式沟通, 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各种沟通活动, 一般以办公室人员之间的交往为基础, 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而产生。非正式交换消息, 意味着相互的关心和友谊的增进, 借此更可以获得社会需求的满足。如果能够对企业内部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 不仅仅能帮助员工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获得许多无法从正式渠道取得的信息, 在达成理解的同时解决潜在的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发挥整体效应。

(二) 满足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尊重需求的措施建议。实现财务人员尊重需求, 要从自身认知和他人认知两方面入手。

改变财务人员对自身的认知, 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在当今的环境中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管理环节, 财务人员应当是敏锐、严谨、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的职场精英, 是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员。

改变他人的认知要总自身做起, 财务人员只有发挥好参谋的作用, 从财务的角度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有切实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 切实起到了实际的辅助、参谋作用, 为企业创造利润有切实的贡献, 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重视, 得到业务部门更多的尊重。所谓“切实”, 一方面指专业性, 要能够从财务角度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指可读性, 领导和业务部门人员大都非财务出身, 能用非财务语言把财务问题说的清晰透彻, 才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2、满足财务人员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措施建议。

对于有潜力在财务工作中实现自我需要的财务人员, 组织应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求, 帮助他们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栋梁。此外, 对于有潜力在管理、资本运做、公司治理等相关领域实现自我实现的财务人员, 应使其认识到, 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实的财务基础对于从事经济领域的其他工作能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使他们能在当下做好财务工作, 能在未来在管理等领域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充满差异性, 而且经常变化。因此, 管理者应该时常关注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然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消除员工的不满, 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组织内部和谐, 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 也指心理的健康。人不仅仅是经济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样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有些时候效果甚至更好。具体到财务工作中, 财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增进组织内部和谐, 降低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也能使财务人员快乐的生活, 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主要工具, 浅议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各层次心理需求的表现及应对。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财务人员,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

[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

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篇5

许多企业都以不断创新作为自己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必需手段,那么为什么企业的创新如此重要呢?

从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来说,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就说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大;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就说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小。而企业的创新行为,就是减小其生产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亦即减小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的一种方式,通俗点讲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即使卖得很贵也会有顾客愿意购买。

需求价格弹性有一条规律是: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当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有另一种商品可以将其替代时,它的需求弹性就会较大,那么生产它的厂商所获得的收益就达不到最大,于是企业需要创新,需要生产出其他厂商没有的产品。像娃哈哈和康师傅,它们都生产红茶绿茶,都生产葡萄汁苹果汁,但是娃哈哈生产营养快线而康师傅没有,于是红茶绿茶果汁的价格都一样只要三块钱左右,但是营养快线却能卖到四块一瓶,原因就是营养快线在市场没有相应的替代品,于是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小了,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变大了。这就是企业创新带来的好处。

需求价格弹性的另一条规律是时间框架——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那么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收益,就不得不创新,因为在短期内也许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会较小,即厂家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但一旦时间长了,它的需求弹性便会变大,厂家的收益随之减小。还是以营养快线为例,几年前它刚被推出的时候,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即使比其他饮品贵却还是有人买。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它的价格一直没有变,可是它的销售量在近年有所下降(没有具体数据,观察法得来的),原因就是时间框架,经过几年的时间,它的需求弹性增大了。所以厂商在去年又推出了“营养快线 幸福牵线”这一系列,使它的需求弹性减小,商家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这也是企业创新带来的。

需求理论 篇6

【关键词】微信;微信红包;受众

【作者单位】杨淑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陈敬慧,吉林工商学院。

在2014年1月闪亮登场的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节继续演绎传奇,2016年更是担当主角,掀起全民疯抢红包的热潮。新年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红包寄托了亲朋好友的祝福,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红包开始兴起。跨界融合、去中心化等特点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满足了受众需求,一种全新的移动生活方式悄然兴起。

一、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

2014年1月27日,腾讯旗下微信正式推出微信红包,主要用于红包的收发、提现和查阅相关记录。微信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群红包,一种是普通红包。群红包发送方法为用户事先设定金额及红包个数,随机分配金额,群里其他人只要点击群里的红包图案即可疯抢红包;普通红包发送方法即用户随意设定金额并输入祝福话语,定向发送给个人。

据统计,2014年即有500万人参加红包活动,春晚峰值每分钟被拆开红包数量2.5万个,用户领取到的红包总计2000万个。

2015年,据微信团队披露,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数为10.1亿,是去年的200倍,QQ红包收发量达到6.37亿。微信与央视春晚的互动,引发全民互动的热潮。

2016年的春节再一次被微信红包引爆。根据腾讯网统计,除夕夜参与收发微信红包人数为4.2亿,收发总量高达80.8亿个,是2015年春节除夕当日的8倍。

二、微信红包背后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微信红包为何能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受众,究竟满足了受众什么需求?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这是建立在以往媒介接触的经验之上的;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互联网用户数量飞速膨胀,这就具备了受众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现实需求的评价,根据2014年、2015年受众对于微信红包的参与和体验,微信受众对于微信红包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互动性、娱乐性和新颖性等媒介印象更加能够吸引受众参与其中。

三、火热的微信红包对受众的需求满足分析

1.高黏度社交功能满足社交需求

作为一款极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企鹅智酷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超过9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6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32%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2小时。2015年,55.1%的微信用户好友数在100人以上,200人以上的微信用户比例最高,达28%。在微信社交平台上迅猛发展起来的微信红包本身具有极高的社交性,自然构建了用户的人脉体系。用户抢红包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交流和互动。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积极的社会同一性有着不懈的追求[2]。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排斥,都希望和团体保持一致。人人都在发红包,人人都在抢红包,大家共同参与的感觉使得受众不会有一种被排斥感和孤独感。微信红包成为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彼此联络感情、分享喜悦的情感利器。只要有人发红包,群里气氛立马活跃。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收发红包实质上是一种用户社交行为,是一种包含着彼此温度的情感链接。由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微信朋友圈,本身的小众化、私密性等特征具有超强的信息黏合度,重新搭建了人际传播的桥梁。群红包疯抢过程中,每个人发红包和收红包的数量清晰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用户抢的红包数量越多,象征着人际关系越好,微信红包被赋予了较高的社交属性,将用户重新拉回人际传播的轨道。

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关系链,市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步被新的潮流所改变。无论是点对点的传播方式,还是群聊中点对面的传播,本质上都是一种共享和互动,是传受双方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2.红包的趣味性满足受众对娱乐的需求

无论是点对点普通红包的发放,还是群里拼手气红包的发放都获得了大家的追捧。在这个一切皆娱乐的自媒体时代,微信红包平台单个发放红包最大金额为200元,群红包也不会超过2000元,物质意义并不大,而蕴含在其中的发红包和抢红包的个性体验却让人们乐此不疲。比如,拼手气红包,只要有人发红包,即会引发大家争先恐后地点击。在红包发放中,红包数量往往低于群内人员数量,这就要求大家眼疾手快、先到先得,第一时间拼抢,而且微信红包设计的“手气最佳”更是不断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娱乐与趣味性是微信红包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用户在抢夺红包的过程中,获得了情绪上的消遣和放松,身体和心理得以减压。微信群红包金额和人数的不确定性更是增加了微信红包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湖南电视台曾经制作的一期“微信红包为什么这么火”的节目中,受访者均表示抢红包是为了图开心,和金额大小无关。而发红包者很多时候也不是抱着发红包的目的,而是为了一种娱乐,希望享受红包被疯抢的愉快感觉。从心理学上来说,游戏不仅能够令人感到愉快,还能够消弭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快[3]。

nlc202309090407

3.新颖独特的形式满足受众全新的体验需求

受众新型的传播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基于微信平台上的微信红包,自诞生之日即具有引领潮流的创新性。从空间上而言,无论天涯海角,用户轻轻按下发送,红包即刻飞到对方手中;从时间上而言,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平淡的日子,用户想发就发、随时随地,毫无顾忌;从意义上而言,传统的红包仅仅在过年的时候由长辈发给晚辈,微信红包不仅仅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被广泛发送,还可以用来给朋友发送祝福,或者给爱人传递爱意。

微信这一社会化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一种新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模式,注重个人体验,逐步将话语权由权威媒体转移至受众个体,受众积极性被调动。发红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微信电子红包将传统春节红包的发送和人们普遍使用的电子钱包相结合,并且通过设计红包游戏的环节,将游戏的手法应用到微信红包之中,符合受众求新鲜、求新颖的心理。人们的注意力已经由关注红包的金额大小转移到微信红包游戏所带来的新鲜感上面来。红包不再是长辈的特权,传受双方地位平等,任何一个微信用户都可以成为红包的给予者。微信拼手气红包设计的玩法相当吸引人,发放者设定金额和个数,微信红包随机分配,这种完全随机的设置带给大家的个性化体验更为重要。在重视个性化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红包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意义远远超过红包的物质意义。

4.鲜明的利益性满足企业和普通用户对于利益的需求

微信红包对于企业利益的满足体现在:自2015年春节,腾讯与央视春晚合作,提供抢红包入口,用户通过摇一摇春晚专题互动页面,春晚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用语言引导用户进入微信摇一摇,红包并非由微信提供,而是由广告主赞助。用户抢到的红包将进行广告提示“某某企业给你发了一个红包”,然后通过分享好友,让好友助力拆红包,通过红包多次分享到微信群和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广告主在微信裂变式传播中获得较好的品牌营销效果。据《2015春晚微信红包品牌召集简案》显示,广告品牌商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品牌包段,即能够参与春晚相关时段的品牌独占和零点红包;一种是随机红包,即只参与零点红包,品牌曝光根据红包占比来衡量。春晚和微信新媒体平台合作,通过微信摇一摇给所有观众发放红包,广告悄然映入受众眼帘。通过微信绑定银行的用户不断增加,也给微信带来不小的盈利。

微信对普通用户利益的满足表现在: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行为,不仅包括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4]。微信红包满足了部分受众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每当抢到红包时,这些受众总会有一种钱包又鼓了一点的感觉。而互联网营销的一种有效手段就是让用户占便宜,试图满足对方利益最大化的心理。互联网公司晒出用户获奖红包金额,央视春晚、微信携手众多品牌赞助商派出5亿现金红包,更是吸引很多用户的目光,体现出用户的求利心理。

5.收发微信祝福红包满足了用户传承文化的需求

过年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电子红包紧随潮流,将传统春节红包与互联网结合,在跟随新媒体社交网络发展的基础上也没有遗忘春节的传统。微信红包源自科技发展,但这种创新根源上来自传统春节红包习俗。虽然电子红包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上与传统习俗有异,但其祝福语的发送也是希望借助红包的喜气祈福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说:“在网上的关系中,我们能传递的只有冷冰冰的数据,最终,我们找到了一种带有温度的数据,就是红包。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新春游园会,奖品不值钱,却总能收获比钱更多的快乐。新时代的人类想出这种新的联结方式,也算是一桩好事。” [5]从文化意义上来讲,大家抢的是新年的祝福和运气。包饺子、放鞭炮和压岁钱作为传统习俗,再加上微信红包好友之间的互动和祝福,新年气氛有涨无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并且不断被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

6.发抢红包的互动性满足受众参与的快感

网络虚拟社区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交互体验的虚拟情境。微信红包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抢”。“抢红包”激发了用户内在的猎食心理,人们参与抢红包的主动性被调动,在抢电子红包的过程中,受众能够充分体验到参与的快感。抢红包作为全民狂欢的新民俗,如果自己不去参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被逐渐舍弃的孤单感,并且在微信红包疯抢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彼此身份不断转换,受众的主动性被激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春节红包单向发放、单向接收的方式。每当微信群里出现一句简单的“发红包了!”,无数好友纷纷开抢,彼此不断“发”,不断“抢”,这也促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烘托了节日气氛。

7.微信红包简捷性满足受众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人们主动选择媒介并且希望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快捷、清晰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微信红包的设计恰恰符合受众的需求。微信红包既可以直接发送至微信好友,也可以直接发送微信群,发送步骤相当简单。用户只要点击微信红包,输入个数、金额,将祝福语写好,绑定一张银行卡,输入相应金额和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将红包传递给对方。微信红包简单易用,无任何高难度门槛限制,区别于传统的红包。微信红包接收方式则更为轻松,即便尚未开通银行卡也可以直接领取,用户只要想提现,直接绑定银行卡即可。现实中,在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互联APP影响下,我们正越来越习惯、依赖移动互联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6]。

微信平台基础上的微信红包点燃了全民的参与热情。高黏度社交功能满足了受众社交需求;红包的趣味性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新颖独特的形式满足了受众全新的体验需求;鲜明的利益性满足各类用户对利益的需求;收发微信祝福红包满足了用户传承文化的需求;发抢红包的互动性满足了受众参与的快感;发抢微信红包的简捷性满足了受众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微信红包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户资金的安全隐患、用户身体机能下降和现实交流被淡化等问题。因此,微信红包之“红”固然让受众喜爱,令客户青睐,但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防范,让以微信红包为代表的新型交流传播模式持续“红”下去。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80.

[2]孙科炎. 社交心理学[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4.

[3]唐映红. 红包照耀中国[EB/OL]. http://dajia.qq.com/ blog/469069070381283,2015-01-19.

[4]薛可,余明阳. 人际传播学[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1.

[5]幸晖晖,王卫明.“红包大战”参与者的行为与动机分析[J]. 东南传播,2015(7).

[6]仝冠军. 从“二马之争”想到出版改革[J]. 出版广角,2014(5).

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理论探讨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难以利用固定的时间查找信息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与此同时, 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爆炸, 资讯泛滥, 让人应接不暇, 使得传统的信息阅读方式难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面对急剧膨胀的信息和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 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正悄然地发生变化。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 我国国民传统阅读率正逐年下降, “没有时间”是阅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鉴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 数字化移动阅读率正在逐步上升。

用户需求是开展各种服务的前提和依据。在设计开展某项服务前, 调查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服务项目、服务功能, 并在服务实施以后跟踪调查用户满意度、用户体验, 进一步调整服务内容, 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用户需求度的服务。所以, 本文意在探讨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的相关理论, 为面向农民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提供参考。

2.已有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民移动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接受移动信息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等领域, 何德华等研究了农村用户采纳移动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 吴先锋等分析了农村移动信息服务消费者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 李浩君等探讨了移动学习在农村应用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陆敏玲研究了驱动农村用户采纳和持续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因素, 冯笑笑等调查了移动服务在浙江省农村地区的使用情况。总体看来, 目前我国学术界缺乏对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理论的研究。

3.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的概念

行为心理学将“需求”定义为: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需求是主体的“内在条件”对某种对象事物的缺乏, 移动阅读需求即是人们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获得知识或是合理安排零碎时间而产生的对信息的必要感和不满足感。

农民的阅读需求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客观需求。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农民对阅读需求并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表达, 那些未被准确认识和表达的需求处于潜在状态, 随着农民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改善逐渐向现实状态转化, 通过表达, 产生一系列相应的阅读活动, 以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农民的阅读需求是由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到表达状态的过程, 就是潜在阅读需求转化为现实阅读需求的过程。由于农民自身的差异性, 对同样的信息, 不同的农民会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状态, 表现出不同的信息需求程度、不同的信息拥有程度和满足程度及不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农民的移动阅读需求, 即在移动环境下, 农民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相应的信息需求便可以分为与时间相关的需求, 比如即时了解新闻资讯、及时了解农业科技动态、及时了解农业市场动态等;与空间相关的需求, 比如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需求等。

4.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的类型

2011年, 茆意宏教授在《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中, 根据时间与空间的影响, 将移动环境中用户的阅读需求分为与时间相关性的需求和与空间相关性的需求, 他还根据具体的需求内容, 将移动环境中的阅读需求分为对于移动阅读内容的需求和对于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本文在其理论基础上, 结合农民群体的相关特性, 将农民的移动阅读需求类型分类如下:

为了突显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的“移动性”, 在划分移动阅读内容需求类型的同时考虑阅读内容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特征, 与固定环境中的阅读内容进行区分, 如时间相关性的阅读内容有:实时新闻资讯、实时科技动态、实时市场信息等;空间相关性的阅读内容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等。

5.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的特征

德尔文的“意义建构”理论认为, 研究用户信息需求时须定位于时空中的某一点, 用户的信息需求会随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与固定环境相比, 移动环境中的用户所处的时空会发生变化, 且总是跨越不同地点不同情境。因此, 移动环境下农民的阅读需求也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着。

(1) 在移动环境中阅读需求的时间特征有:即时性、碎片性等。

即时性: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有4A (Anywhere, Anytime, Anyone, Anything) 的特点, 即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事物所产生的信息需求。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即时接受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获取各种信息。

碎片性:移动阅读需求是在移动的环境中 (如乘坐交通设施、旅行途中) , 人们为了填补零碎时间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2) 在移动环境中阅读需求的空间特征有:移动性、目的地性等。

移动性:移动用户及其所持终端设备是处于移动状态中的, 总是跨越不同的地点、不同情境的, 即用户所处的时间空间是不断变化着的, 因此, 用户的阅读需求也是随着自身及终端设备的变化而变化着的。

目的地性:移动阅读需求的目的地性, 即指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阅读需求, 如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查询检索、信息发布等。

与传统阅读相比, 移动阅读的根本特征在于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是一种随时随地会发生的阅读行为。当然, 移动阅读也存在一些缺点, 与固定状态的阅读相比, 移动阅读受到环境、技术、移动信号、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不稳定, 信号受限制、终端设备显示效果不佳, 用户使用不方便等等, 都是进行移动阅读时会遇到的障碍。尽管存在这些缺点, 但是基于移动阅读的移动性、即时性、灵活性等特点, 人们的移动阅读需求依旧呈快速增长趋势, 移动阅读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使用。

结束语

目前, 学术界不乏关于移动阅读、移动阅读行为、移动阅读服务的探讨研究, 但对农民移动阅读需求及其服务策略研究领域还留有空白。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发展, 有效促进移动信息在农村地区的覆盖, 大力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农民移动阅读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面向农民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项目, 在移动阅读服务具体实施以后, 对农民的阅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农民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跟踪研究, 进一步调整移动阅读服务的相关功能和服务内容。我国是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的发展水平全面反映了我国整体的发展水平, 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问题, 因此, 农民需求是开展各项农村建设的基础。此外, 农民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有较为统一的群体特征, 包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消费能力等, 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摘要:本文对农民移动阅读需求的概念、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理论性探讨, 为面向农民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阅读,需求,理论,农民

参考文献

[1]茆意宏.论手机移动阅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06:5-11.

[2]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11.

需求理论 篇8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生理上的需要,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吃饭、睡觉、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如果这些需要 (除性以外) 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 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马斯洛认为,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而到了此时, 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一) 自由创新工作环境:硬件条件和工作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尔茨说过:“我们全部工作和生活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之中, 这些环境全部会影响我们的感觉, 影响我们的行为, 有时这种影响是明显的, 直接的, 有时则是微妙的, 间接的。”作为尤其感性的服装设计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着严酷的市场考验, 同时要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感觉更加轻松愉悦呢?我觉得要从公司的硬件环境即办公环境和软环境即工作氛围两方面考虑。韩国中央大学首尔分校通过对400名美国白领的研究发现, 员工对环境是否可控的认知和他们专注于工作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工作的氛围方面, 针对设计师, 管理人员要鼓励设计师从事创新的工作。公司领导也必须愿意接受新观念与新事物, 且愿意承担创意人才创新的风险, 接受员工的失误, 鼓励员工多尝试, 不要有错就责备, 需要具备容错精神。

(二) 有弹性的工作计划

弹性工作制, 是指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和工作地点的制度。弹性工作制更适合工作比较独立的机构。在实施弹性工作制时, 宜采用弹性工作时间与核心工作时间相结合。

(三) 科学全面的薪酬体系

基于职务说明书和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来的薪酬制度, 一般而言包括固定薪酬+业绩薪酬+福利等形式。固定薪酬设计必须使员工薪酬水平保证相对的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根据各个职级的设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和承担责任的大小来设置固定薪资水平, 以体现薪酬水平的内部公平, 并参照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整。业绩薪酬主要指由员工绩效考评成绩确定的业绩奖金———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由于业绩表现不同最终导致收入可能有较大差异。设计师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体现了公司的设计人才的发展方向。针对设计师的绩效评估体系要包括工作效率模块、经济效益模块、设计质量模块、设计创新性模块和品牌提升贡献模块。福利是薪酬体系的必要补充, 能有效缓冲员工对固定薪酬和业绩薪酬的相对不满。公司免费的下午茶、上下班的班车接送、节假日免费的就餐券等, 福利虽然小, 但体现了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生活质量的努力, 能减轻设计师们的工作压力和工作疲劳, 因而能提高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我们的祖先曾是群居的部落民族, 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躲避野兽攻击、防御其他部落攻击、防止冬天食物枯竭等, 所以, 追求安全已经被编入了人类的DNA中。

(一) 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

现在的“80后”、“90后”面临着巨大的住房压力和健康保障的威胁, 大城市住房价格和工资的不对称、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因病致穷”的现象给这帮新入社会的创意型人才极大的忧虑。设想若设计师在工作时还在为未来的着落担心, 那叫他们如何出有灵性的设计作品呢?服装企业首先要做好员工“五险一金”的工作,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为留住关键人才, 有些公司还为设计师买商业保险, 进一步保障其生活和工作。在郊区的一些服装企业会一般会以很低的租金租给设计师房间。

(二) 职业技能培训

设计师另外一个担心是对知识和信息落后的担心, 为此, 管理者要将设计师的在职培训与企业未来的知识结构需求结合起来, 要设计系统的在职培训体系保证员工知识能力有节奏的提升。培训的内容有: (1) 专业知识:面辅料、手绘图、电脑软件、市场营销、企划、管理、服装工艺、流行趋势总结和预测、服装搭配、服装配饰、服装陈列等; (2) 各种职业能力:减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 (3) 思想素质的提升, 消费者对于服装的文化内涵越来越看重, 只有设计师的思想境界的提升才能不断设计出有更深文化含量的设计作品。并灵活选择多样的培训形式, 如课题式培训、轮岗式培训、“师傅带徒弟式”贴身式培训、网上培训等。

三、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 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如果在一个组织中,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友情、亲情、爱情的温暖, 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支持, 能感受到别处无法替代的归属感, 那么这样的组织肯定会很稳定, 沟通很也会很顺畅的。

(一) 增加各部门之间的了解

很多设计人员会是比较孤僻、高傲、不喜欢与群体接触, 这会进一步阻碍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因而, 在设计师入职时应该带领设计师到各部门走访, 认识新的同事, 介绍各部门的职责;鼓励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小组中有来自各个部门的成员, 他们在小组的兴趣活动了解彼此, 建立友谊, 举办各类活动让各部门员工一同参加, 增加员工之间的了解和情谊。

(二) 高效顺畅的团队沟通

设计部门是服装企业最核心的部门, 设计团队的工作成果的质量对公司的业绩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也决定着设计师们巨大的工作压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 设计团队要有高度的默契共同来完成新一季的货品开发, 这就对设计团队中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设计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的顺畅呢?首先要有一个科学清晰的组织架构, 规范每个人的权力、责任和考核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工作内容和责任方面的纷争;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信息传递链过长, 会减慢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因此, 要减少组织机构重叠, 拓宽信息渠道。另一方面, 团队管理者应激发团队成员自下而上地沟通;树立统一的价值观, 在团队中, 因为成员性格、信念、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职能等因素的差异会造成分歧, 而这些分歧如果处理不当会为企业沟通造成巨大的障碍。在设计团队的建设中, 管理人员要特别重视磨合统一设计成员的价值观, 使团队成员依照相对统一的价值观体系行动。

四、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满足尊重的需求对于实现使工作富有活力员工有成就感这个管理任务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 公平对待

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公平理论提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 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对公平与否作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共平理论不仅可体现在报酬上, 在其他方面比如职位晋升、年终奖、领导对员工的态度等方面都能体现。管理人员可能习惯性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员工, 在工作中不自觉地表现出喜欢哪个员工或不喜欢哪个员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员工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但也要预防“争宠”行为的过度发展, 对于组织整体士气产生影响。

(二) 尊重信任

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于设计师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其设计作品的尊重, 设计总监在筛选设计稿时, 若设计稿没有符合要求, 要及时给与设计师改进的建议, 支持设计师原创的设计成果。设计团队中要营造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这样在巨大的压力下, 设计师之间才能不会应为待人接物问题发生矛盾, 反之无法将正确的意图传达出去。另外, 对设计师的尊重还体现在对设计师的爱好、生活方式的尊重, 设计师是很有个性的人, 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有些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而孤立他。

五、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 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 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 是一种衍生性需求, 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一) 工作有意义

设计师是一群非常感性的人, 他们会因为工作有意义而放弃其他待遇更好的工作。公司有很多方法可以给设计师的工作加上意义。 (1) 对公司发展的方向产生影响,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当一个设计师感到他的设计理念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方向时, 他感到被重视, 感觉像站在舞台的中心, 有无限的成就感; (2) 实践敬天爱人的社会大爱, 很多公司还在逃避着社会责任, 其实实践社会责任对于员工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一个经常组织员工行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工作, 会让员工有更大的满足感; (3) 产品理念体现人文关怀, 有些公司的产品环保或体现有益的社会文化, 作为一个设计师, 会感到在引领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为环保事业做贡献。

(二) 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开放度高的公司要让对的员工像水一样自由地流到对的岗位, 让员工的能力与岗位的技能想匹配, 让员工的兴趣和天赋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因为人力资源部门要为设计师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方向。

纵向发展机会:助理设计师—设计师—职业设计师—知名设计师—设计管理—职业设计经理—CCO (Chief Creative Officer:首席创意官) , 职级的增长伴随着薪酬的提高, 也伴随着责任的加大, 工作任务的丰富化。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针对自己的特长向横向发展要求, 提高多种技能。因为一个人在工作上的满足感不仅仅来自传统的行政级别晋升, 还包括技术水平的提高、专业水平的提高、管理技能等其他方面。

横向发展包括扩大现有工作内容和工作轮换。扩大现有工作是指在现有工作中增加更多的挑战性或更多的责任, 比如安排执行特别的项目、在一个团队内部变换角色等。工作轮换是指在企业里的几种不同职能领域中为员工做出一系列的工作安排, 或者在某个单一的职能领域或部门中为员工提供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机会。例如服装设计师可以选择生产部或技术部短期实习的方式熟悉公司其他业务, 进而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新的岗位上, 员工除了在专业知识上有新的提高外, 工作任务也更加丰富, 从而通过岗位锻炼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想让设计师能更加喜悦地工作并不意味着将其放在温室中培养, 而是让一群热爱服装的人能安下心来, 不被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被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困扰, 看到前进的希望, 敢于做自己, 追随自己的内心指引, 做感动消费者心灵的作品。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我们不能帮我们的后代实现梦想, 但能帮我们的后代创造实现梦想的制度基础。”任何美好的设想若没有制度作为保障, 都会流于形式而逐渐被人忽略遗忘。为增加设计师工作满意度的设想若没有在公司制度上进行明确的规定, 那最终的设想也只是企业可有可无的行为。

摘要:基于“只有快乐工作的设计师才能设计出让顾客感到快乐的设计作品”的认识, 通过对服装设计师的个性、工作特点的了解,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分析服装设计师的各类需求的特点, 从各个需求角度提出若干管理建议。

关键词:服装设计师,人力资源管理,马斯洛需求理论

参考文献

[1]庞凤.办公环境中的员工心理需要[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5) .

[2]赵金肖.论团队沟通[J].经济师, 2009, (4) .

[3]程良永, 孙恩乐.浅谈服装企业设计师的管理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 2012, (1) .

[4]王路, 王林雪.心理契约与应届毕业生员工离职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5][英]S.亚历山大·哈斯拉姆克雷格·奈特“.诱人”的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谁动了我的格子间[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11, (4) .

需求理论 篇9

关键词:货币需求,费雪方程,剑桥方程,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对货币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秉持了对一般商品的研究方法, 即以供求规律为基础, 从货币的均衡与失衡中探求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货币供给方面, 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供给当成经济的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量仅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因而并没有太多分歧。而货币需求则是人们“愿意”持有多少货币, 更多地包含人的行为、心理因素, 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很难进行直接、准确的计量, 因此, 在货币需求方面西方存在诸多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研究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货币需求对物价、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 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货币仅仅是交易的媒介, 本身没有价值, 货币只是笼罩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影响, 物价水平的变动取决于货币的数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中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有两个:一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

1.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

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著作《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费雪特别重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 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可以作为交易媒介交换所需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任何一笔市场交易, 买者支付的货币总额, 总是等卖者收到的货币总额, 因此, 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 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在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受制度性因素制约, 在短期内稳定不变, 而社会总交易量T与国民收入正相关, 费雪假设短期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 从而社会交易总量T也是常数, 因此货币供给的数量是影响价格水平的惟一因素。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 物价水平就会同比例地上升;反之, 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 物价也会同比例地下降。所以, 费雪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货币只是笼罩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2.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是在修正费雪方程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 他们认为费雪把货币仅仅看作了交易的媒介, 因而忽略了货币还有诸如价值尺度、财富贮藏手段等其他职能。于是剑桥学派主张从人们的持币动机出发, 全面地研究人们的货币需求。他们认为货币除具有交易功能外, 还具有价值储藏功能, 因此要分析货币需求, 除了要分析货币的交易需求外, 还应考虑社会上的现金余额数量, 即人们的手中作为购买力保存的货币数量。由于交易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 且交易量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所以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应当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另外, 由于货币还具有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 但人们持有货币会有机会成本, 主要表现为将货币存入银行的利息损失, 这样, 基于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就应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但剑桥学派认为, 短期内利率水平是稳定的, 因此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式是没有考虑利率因素的, 方程式如下: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与剑桥学派的研究思路相似, 凯恩斯对货币的研究, 也主张首先需研究个人的持币动机。凯恩斯把货币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存在流动性偏好有三个原因, 即个体有三个持有货币的动机: (1) 交易动机, 是人们为应付日常的交易行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 (2) 预防动机, 是指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而产生的持币动机。凯恩斯认为, 随着收入的增加, 可能发生的意外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与收入正相关。 (3) 投机动机, 这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凯恩斯指出, 人们持有货币除了因为货币可以用于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 货币还是一种资产, 因此人们持有货币还是因为货币是一种保存财富的手段。凯恩斯假设人们贮藏财富的方式仅有两种:货币与债券。如果人们持有货币, 其资产收益为零;如果人们持有债券, 则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利率上升, 债券价格会下跌;反之, 如果利率下降, 债券价格会上升, 因此, 人们对利率的预期就称为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如果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下降, 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 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 反之, 将倾向于多持有货币。虽然剑桥学派也意识货币贮藏财富手段的职能, 但他们认为基于这一职能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 而凯恩斯则认为利率是人们持有财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关键性因素, 并明确指出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综上, 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可见, 凯恩斯特别注重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他认为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而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除受当前市场利率水平的影响外, 还受到人们对利率变动预期的影响。

2. 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后继者沿着凯恩斯三种动机的研究思路进一步完善了货币需求理论, 这一时期典型的成果是论证了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是利率的函数, 因为基于交易和预防动机准备的货币, 其中一部分也可能会用来购买可以带来收益的资产, 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鲍莫尔———托宾模型和惠伦模型。

(1) 鲍莫尔———托宾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引入了交易成本因素, 分析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利与弊。持有现金的利表现在节约了往返银行的时间, 也省去了办理业务的各种麻烦, 而弊在于损失了将货币存入银行的利息。鲍莫尔、托宾指出人们持有货币的平均余额, 与人们去银行提取现金的频繁程度有关。他们假设, 某人一年预计花费Y元, 如果他每年只去一次银行, 那么他需要在年初从银行一次性提取Y元, 到年末时其提取的Y元全部花完, 即年末他持有的货币余额为零, 一年中其平均持有的现金量为Y/2。如果他一年之中去银行n次, 则每次只需提出Y/n元, 这样他持有现金的平均数量就是Y/2n元。鲍莫尔、托宾认为人们在进行现金管理时存在两种成本:一种是机会成本, 即所放弃的银行利息, 等于iY/ (2n) ;另一种是交易成本, 即往返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办理业务的各种麻烦。假设每次往返银行需要的交易成本为b, 则一年中总交易成本为bn。

综上, 总成本相当于机会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之和:

可见, 如果持币人去银行越频繁, 他承担的交易成本就越高, 而利息损失就越少;反之, 如果持币人去银行的频率越低, 其交易成本就越低, 但利息损失就越多。一个理性决策者将会选择适当的预防性货币余额, 使两种成本之和降到最低。根据数学原理, 往返银行的最优次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最优现金余额平均持有量为:

鲍莫尔———托宾模型得出了不同于凯恩斯的结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与收入成正比, 并且要受到利率的影响;持有货币余额应有一个最适度的规模, 这个最适度规模和收入的平方根成正比, 与利率的平方根成反比, 即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0.5, 对利率的弹性为-0.5。这就是说, 如果利率和物价保持不变, 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 才能使公众吸收新增的货币, 经济学家将此现象称为货币管理中的“规模经济”, 并称上述模型为“平方根定律”。

(2) 惠伦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惠伦论证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与利率有关, 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惠伦认为,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用于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支出的, 在风险规避者的假设下, 人们会选择持有比所需更多的货币, 这一超额部分就是预防性货币需求。他认为, 影响最优预防动机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非流动性的成本, 二是持有该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 三是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其变化情况。非流动性成本是指预防性货币余额持有量不足而可能造成的损失, 包括将所持资产转换成现金而需要支付的手续费;为了得到银行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因陷入支付困境而破产等。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表现为, 因持有这些现金而放弃的利息收益。

惠伦认为, 一定时期内, 如果净支出N大于预防性货币平均持有量M, 人们就要将其他资产变现。假设交易费用为b, 净支出大于预防性货币持有量的概率为P, 利率为r, 那么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为r×M, 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为b×P。则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为:

惠伦假设, 企业和家庭都是风险规避者, 作最保守的估计, 取概率其中S为净支出的标准差。则总成本可以表示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 如果人们持有较多的预防性货币余额, 虽然降低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 但却增加了机会成本;反之, 如果减少预防性货币持有数量, 虽然降低了机会成本, 但却提高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将会选择适当的预防性货币余额, 使两种成本之和降到最低。根据数学原理, 总成本C的最小值在其一阶导数为0处取得:

因此, 货币持有者选择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为:

可见, 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同净支出分布的方差正相关, 与非流动性的成本正相关, 与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负相关。惠伦模型与鲍莫尔———托宾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惠伦模型中预防性现金余额对交易成本、利率的弹性分别为1/3、-1/3, 而鲍莫尔模型中分别是1/2、-1/2。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

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在其1956年出版的《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解释》一书中, 集中阐述了其货币需求理论, 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侧重于研究实际货币需求,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的是, 弗里德曼并没有从人们持币动机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 而是把货币当作一种资产, 因此凡是影响人们资产选择的因素也必定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应为人们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收益率的函数。据此, 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多元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 Md/P代表实际货币需求量, P代表物价水平, f代表函数关系, Yp代表恒久性收入, W代表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 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 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收益率, 1/p·dP/dt代表物价变动率, 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技术、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四、简评

归纳起来,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主要脉络为:以货币基本职能为出发点, 通过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及其影响这些动机的因素, 归纳出货币需求函数。具体来说, 费雪只考虑了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需求。剑桥学派则认为货币除具有交易媒介职能外, 还具有价值贮藏职能, 遗憾的是剑桥学派未对两种职能进行区分, 以致剑桥学派忽略了利率因素对财富贮藏职能的货币需求产生的重要影响, 因而没能突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凯恩斯通过引入投机动机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基于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和基于财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并认为利率是影响财富贮藏手段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对持币动机未作深入的分析, 而是通过运用资产选择理论表明, 货币需求是恒久性收入和其他可替代资产相对于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的函数。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在结论有很大差异, 但两者的本质区别不大, 只是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上粗细有别而已。综观前述几个理论,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1. 规模因素, 指决定货币需求大小的实际经济规模量, 如GDP、GNP、商品交易总额、资产财富总额等。

2. 机会成本因素, 指货币自身收益及货币替代物的收益, 如存款利率、股票收益率、物价上涨率等。

3. 制度因素, 包括有支付习惯、收入分配、偏好、预期等。

五、启示

经济中货币需求存在一个客观的量, 货币供给的改变必须要以货币需求的变化为依据, 因为增加的货币供给依赖增加的货币需求将其吸收, 吸收的途径可能有收入增加、生产扩张、价格上涨、货币流动速度下降等, 即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收入、生产的增长慢于货币供给的增长, 通常就会带来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制定应将经济中客观的货币需求作为重要考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尤其是当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 (如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 货币需求有何变化, 能否保持稳定等问题。西方经典的货币需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思想方向。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 2001.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高校政府采购需求分析理论与操作 篇10

一、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

所谓政府采购, 就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服务以及工程的行为, 而高校属于财政拨款性质的事业法人, 是政府采购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政府采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设备、教学科研仪器、信息建设工程、维修工程、公务用车以及各类服务采购。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规模很大, 且就目前来看, 监管较为薄弱, 各单位的采购模式、人员素质、相应的制度规范不尽相同, 因此, 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合法规范、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否能够实现提升公共利益的目标和发挥政府采购应有的功能作用, 对于整个政府采购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将有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基本框架已经建设完成, 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实践操作中的创新举措也不断运用, 但各种天价采购、超额奢侈采购仍然不断见诸报端, 诚然, 这是由于理性的经济人会利用公权力使用公共资金谋取私人利益的本能欲望导致的, 也与政府采购制约监督乏力、管理缺位错位、法律规范不健全有着重要关系。

二、政府采购需求分析理论

通常来说, 采购单位根据预算编制情况和采购计划以及实际需要提出采购需求是政府采购活动的第一步, 这一步关系到采购标的、采购标准、获取方法、采购效果等一系列要素的确定, 而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在实践中, 却通常为人所忽视。一方面, 单位和个人都有不断追求奢侈的欲望, 不仅导致重复采购、多余功能采购、奢侈采购, 使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 也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 使用部门和人员容易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 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产品上, 从而忽略了需求分析。通过片面的市场调查, 或寻找“熟悉”的供应商为之提出具体的采购需求, 不仅会极大地减少潜在的合格供应商, 也不免会带有该供应商产品的特殊印迹, 为其他供应商质疑埋下隐患。而需求分析, 指的是根据采购单位所需要的功能, 寻找市场中能够满足该功能的各种方案, 进行各方案的SWOT分析以及成本分析, 然后进行权衡, 最终确定采购标的和采购标准。通过需求分析, 可以为采购活动顺利开展并实现相关目标打好基础。

1、需求分析是确定采购标准的重要方法

需求, 是指对某一功能的需要, 而功能又包括基本功能、奢侈功能、多余功能等。对于笼统的采购需求, 当预算约束不是那么强的时候, 在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高度发达的今天, 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有很多, 存在不同的配置、不同的价格, 那么为了实现采购需求, 选择哪一层次的产品, 才能既保证需要被满足, 公共利益又不会被私人利益所绑架呢?一方面, 财政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拥有公共性质, 政府应当利用公共资金来实现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 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 通常具有利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使用公共资金来谋取私人利益的冲动。因此, 我们需要对采购单位的需求进行分析, 保留必要功能, 剔除多余功能、奢侈功能, 以此来确定具体的采购标准, 防止出现采购程序合法、采购结果不合理的现象, 保证采购物有所需, 从而从源头上防止浪费, 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2、需求分析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在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下, 一旦要开展某项采购活动, 便自然会将采购标的与某项能够满足需求的具体产品对应起来, 而不去分析能够满足这项需求的产品有多少, 各自的优势劣势是什么, 各自的市场情况又是如何,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这样的结果是必然无法在各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采购到底采购什么?不是具体的产品, 而是采购所需要的功能。通过对需求的分析, 能够尽可能地寻找市场中能够满足需求的方案及供应商, 能够尽可能地实现各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 能够尽可能地选择物有所需、物有所值的方案。

3、需求分析是采购复杂和专业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技术日新月异, 能够满足需求的现有产品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采购工作人员在面对具体的采购项目和各种琳琅满目的产品时, 必然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若不进行需求分析, 就不能了解采购所需要的功能, 不能了解能够满足功能的各种方案, 影响到需求描述、采购方式的选择, 也会影响最终的采购效果。

三、高校政府采购需求论证实践操作

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分类, 高校的政府采购项目也分为货物、服务和工程, 具体包括办公设备、办公耗材、维护修缮工程、网络信息工程以及各种中介服务、保险等。这些项目的开展, 都应以需求分析为第一步, 就目前高校政府采购模式、机构体系设置及从业人员情况来看, 需求分析应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1、明确采购目标

首先要分析采购部门希望通过项目来实现的目标, 这个目标通常是一个目标体系, 包括近期目标、远期战略目标以及社会经济目标。近期目标指的是通过该项目能够即刻实现的目标, 而长期战略目标通常与部门或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有关, 而社会经济目标指的是该项目所承担的社会经济责任, 主要与某些公共政策相关, 如调整宏观经济、促进民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妇女企业发展、促进创新、保护环境及支持节能减排等。使用部门需要明确某一采购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体系, 及各自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2、分析所需要的功能

分析采购部门所需要的功能, 这是对目标的具体化。在使用部门列出目标体系之后, 需要明确与各目标所对应的不同功能。而从类别来说, 功能又包括基本功能、拓展功能、多余功能、奢侈功能等。使用部门要对所列的功能进行细化, 形成较为完整的功能说明方案。

3、分析能够实现功能的所有方案

使用部门需要分析能够实现功能的所有方案, 在分析方案时, 需要有开阔的视野, 将关注点落在功能实现上, 而不能局限于某一具体产品。需要明确是否具有现货能够满足功能, 有无替代产品, 产品之间的差异大小, 各自的优势劣势, 成本差异以及价格差异, 分析市场竞争情况, 是国内产品还是进口产品, 各潜在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及实力, 供货及履约保证等, 若无现货, 是否能够设计开发, 开发的成本大小、时间长短等。

4、各方案成本分析

对各可行方案进行成本分析, 这里的成本, 指的是生命周期成本, 既包括采购成本, 还包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以及处置成本。列出每一可行方案的生命周期成本。

5、明确需求说明方案和项目资金预算

在大概的预算框架下, 权衡功能与成本, 以确定具体的功能说明方案和项目资金预算。在实践中, 需求说明包括功能说明、性能说明、品牌说明、指标参数说明等等, 而采用最多的就是指标参数说明。就学校来说, 主要的标的除了办公设备、教学设备之外, 还有许多科研仪器, 要求较为精密, 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较少, 市场多数为垄断市场或垄断寡头, 对于产品差异较小的市场, 可以采用指标参数说明为主、功能说明为辅的说明方案, 以方便评审;对于产品差异较大的市场, 则应以功能描述为主、指标参数为辅的说明方案, 以尽量减少歧视性。对于通用产品或通用服务, 这类货物、服务的供应市场多数为完全竞争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 替代产品较多, 且产品差异率较小, 需求说明时可以采用功能说明加必要指标说明, 而功能也以必要功能为主。

四、结语

高校政府采购活动一般规模较大, 涉及资金和人员较多, 对于整个高校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如何建立健全高校政府采购体制,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促使高校政府采购趋于合法化、规范化,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发挥政府采购的优势和作用, 将对促进整个政府采购体制的改革产生重要意义。尽管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 各种规范政府采购的新举措、新办法不断运用, 但种种不规范、不合法的政府采购行为仍然层出不穷, 这就意味着政府采购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规范化、合理化任重而道远。为此, 应当从需求理论入手, 深入分析产生各种政府采购腐败行为的动因及根源, 立足于理性经济人滥用公权力的本能驶向, 强化政府采购的监督制约, 厘清管理错位和缺位问题, 加强违法违纪责任追究机制, 健全各种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规定, 多管齐下, 多措并举, 多方位规范管理政府采购活动。

摘要:高等院校是政府采购的重要主体之一, 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合法规范、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整个政府采购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将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政府采购规模大、监管薄弱, 采购模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 而目前的关注重点都在采购组织实施环节上, 缺乏前期必要的需求论证, 使得采购先天不足。通过需求分析, 可以为采购活动顺利开展并实现相关目标打好基础, 有助于提升公共利益, 实现物有所需、物有所值的目标, 发挥政府采购应有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需求论证是项目成功前提[J].中国政府采购, 2011 (7) .

[2]林海:把好政府采购需求论证第一关[N].政府采购信息报, 2010-12-14.

[3]赵家旺:如何避免“天价”采购事件再次发生[N].中国财经报, 2010-06-30.

[4]吕汉阳:韩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A].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研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改革论坛文集[C].2009.

[5]张志泉:政府采购电子化探析[J].经济纵横, 2011 (7) .

需求理论 篇11

关键词:需求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从行为学和心理学出发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充分分析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全面的概括了人的需求本质,其需求的层次性一次增加。现代管理学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对人的需求的分析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

一、需求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对人的需求的分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则是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以企业的盈利及发展为目标进行的一项管理工作。只有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动力才能真正被带动,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需求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1、需求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

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是从企业的现有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现状出发,在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员以及岗位进行合理配置的一个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有人把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比喻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标签,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使员工获得关于报酬的清晰的认识。根据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的工作内容,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为需求理论在岗位分析和规划中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为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

通过对需求理论的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正确分析企业员工的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分成若干类,同时,再将企业的岗位进行合理分析,以岗位所能提供的回报为基础也对岗位进行分类,在这些工作结束以后,在员工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岗位配置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参考。这样,岗位配置既可以实现公司运转的目的,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企业员工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求理论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进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2、需求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确立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般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了引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企业获利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起适合员工的奖励方式的一个过程。激励机制总的来说包括薪酬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的内容,薪酬激励解决员工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而精神激励一般是为了解决员工的社会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励机制的确立离不开对诱导因素的分析,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内容构成了诱导因素的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资源。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实际生活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每个员工的实际需求也就不同。对于生活相对较差的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可能就更多一些,针对这样的员工,薪酬激励就非常重要,适当的奖金或者工资的适当提高的激励就可以最大限度内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对的,对于生活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员工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都已经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更需要来自精神层面的激励,也就是社会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开始发挥作用,针对这些员工,就必须实行激励机制,通过职位升迁,会议表扬的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进而就可以实现激励的目的。

根据这些分析可以知道,整个激励机制的确立和实行,都是在正确分析员工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工作技巧,以需求理论为桥梁,把需求转化为员工动力,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较高境界。所以说,需求理论可以指导激励机制的确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

一方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反映和印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等多项内容,而在每一项内容中,都渗入着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理论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需求理论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于需求理论的验证。以需求理论为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利于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需求理论的正确性。由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

结束语:对于需求理论与人力资源关系的探究将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利益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需求理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2(15).

[2] 岳运林.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2(23).

需求理论 篇12

本文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 通过对学生学习英语需求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师五个层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期望, 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设计

此次调查以随机抽取的150名学生为受试对象,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以客观题为主, 囊括部分主观题。此外还辅以半结构式访谈, 用访谈收集到的信息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和补充。本调查共发出15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25份。

问卷除对学生背景信息的调查 (如年龄、性别、生源地等) 外,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每一方面都设计具体细化的问题。

1. 学习动机需求调查

这部分问卷分成两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每一部分都会具体细化, 比如内部动机包括兴趣、运用等;外部动机包括考试、升学等。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小问题, 都给出五个选项: (1) 根本不同意 (2) 不同意 (3) 说不清 (4) 基本同意 (5) 完全同意。

2. 学习内容需求调查

在这一部分问卷中, 分别从个人主观兴趣、现有水平、重要程度三个角度入手, 让受试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听、说、读、写、译分别排序。

3. 学习资源需求调查

本调查中课程资源主要被成五部分:实物课程资源、文本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数字化课程资源、活动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3]。在问卷中, 把每一部分资源都分别具体化, 每一部分课程资源包括几个具体的分项内容, 比如文本课程资源下面包括课本、英文报纸等, 而每个分项包括五个选项: (1) 一点也不喜欢 (2) 不是很喜欢 (3) 不确定 (4) 喜欢 (5) 非常喜欢。

4. 学习方式需求调查

此部分问卷包括对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体验式共四种学习方式的调查。每个学习方式又囊括具体分项, 比如体验式包括角色扮演、短剧表演、学唱英文歌曲等。受试学生对每一具体分项进行选择: (1) 一点也不喜欢 (2) 不是很喜欢 (3) 不确定 (4) 喜欢 (5) 非常喜欢。

5. 教师需求调查

本部分包括诸如希望老师对作业有批改和评语、希望老师全英授课、希望老师少提问题等, 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是与否, 可多选, 也可加以文字补充。

二、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结果, 英语教学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以便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1.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们学习动机尽管不尽相同, 有的是出于个人兴趣, 有的是迫于考试压力, 也有的是为将来升学积累筹码, 但整体而言动机性较强, 因此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外自学指根据每次课堂教学的内容, 适当安排课外自学内容, 可个人独立完成, 也可学习小组集体完成。

2. 学习内容要注重实用性

据问卷, 学生个人主观兴趣最大的是“说”, 但自认为现有水平最低的也是“说”, 次低的是“听”, 重要程度上听力位于口语之前。据访谈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认为听力比口语重要的原因是目前英语考试中听力比重占35%, 但未设置口语考核。鉴于听说不分家, 再结合现在社会对实际交际能力的需要, 英语教学中务必加大听力和口语的比重。

语音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基础, 是学好语言的基本功。任何语言学习者, 如果发音不准, 不清楚语流中的连读、弱读、重读、失去爆破等现象, 一方面很难被他人听懂, 或者即使被人听懂, 但发音不准有失“门面”, 另一方面听不懂他人的英语, 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 极大影响听力水平, 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学生因为受地域影响, 有的英语表达有很明显的方言痕迹, 再者大家之前接受的英语教育也不一样。受访者普遍对英语发音感兴趣, 希望教师可以帮助其正音、纠音。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初期进行系统的语音教学, 使学生了解英语语流中的语音变化和发音规则, 并逐渐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后面的教学中, 遇到相对普遍存在的发音问题或者发音规则, 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英语发音的重视, 长此以往, 最终形成习惯。在听说教学中, 根据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 先听后说、以听带说、听说结合, 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主动性。

3. 学习资源以教材为主, 多种资源为辅

据问卷和访谈, 学生还是认可传统的文本课程资源的重要地位, 认为课本还是他们最熟悉, 且最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但也希望教师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根据每课具体内容的特点, 适时加入活动、网络课程资源等, 以增强授课的趣味性。

4. 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

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 宜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主动性有极大的影响, 教师要适时变换学习方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访谈中, 部分受访者提到希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形式的任务, 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都有有效参与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的学生, 既避免了“吃不饱”, 又避免了“吃不下”。

5.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无疑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之外, 还应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地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同时不容忽视的是,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资源共享的民主型伙伴式关系, 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不是居高临下地“给予”, 而是同学生一起去探索他们尚未获取的知识。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正面的鼓励和表扬, 提出建议时也务必巧妙、智慧、幽默, 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此外, 教师也应是一个懂得并善于沟通的人, 这样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 有利于更有效地调整和组织教学, 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6. 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访谈中, 受访者在回答对英语课有何期望这一问题时, 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文化, 希望加入东西方文化的内容。概括而言, 学生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获取主要存在两大障碍:第一, 有一定中国文化的修养, 但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所以一旦进行英语交流, 就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第二, 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进行西方习俗文化、思想文化等的介绍, 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之英语表达”作为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这样, 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 既可以实现对交流对象的理解, 又能实现对交流对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共享和影响。

本文通过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求、学习内容需求、学习资源需求、学习方式需求以及教师需求的调查, 以独特的视角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需求, 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为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不同程度的启示, 为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同仁提供教学借鉴与参考,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Bachman, L.F.&A.S.Palmer.Language Testingin Practice: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UsefulLanguage Tests.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李秋石, 夏晓烨.利用课程资源所需技能的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4]倪传斌, 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

[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地域性文化符号下一篇:加油站数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