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融资问题

2024-07-20

建设融资问题(精选12篇)

建设融资问题 篇1

摘要:在银行信贷萎缩、土地出让金减少的背景下, 如何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2011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分析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可行性及地方政府债、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在保障房融资中的实践经验, 提出增加财政补贴、在海外发债、加强市场约束机制、与原有地方投融资平台完全隔离等完善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债,中期票据,企业债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建设3 600万套保障房, 其中2011年1 000万套。据住建部估算, 完成2011年1 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所需资金至少1.3万亿元。除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将承担5 000多亿元外, 剩余的8 000多亿元要通过社会机构投入和被保障对象以及所在企业筹集。保障房的资金来源有银行贷款、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发行信托产品、开发商配售等多种方式。本文仅探讨债权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可行性及其实践。

一、保障房建设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方式

(一) 保障房贷款呈现萎缩态势

1.紧缩货币政策进一步制约了保障房贷款的发展。

由于保障房建设资金回收周期长、利润空间小, 银行对回收贷款存在疑虑, 因此不愿意大量发放保障房贷款。此外, 自2010年以来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更进一步制约了保障房贷款的发展。目前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银行可发放贷款的额度捉襟见肘, 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贷款, 受政策限制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是暂停发放, 但基本上已很少发放, 即便是政策支持的保障房项目也很难贷款。

2.不区分公益性和商业性的楼市调控卡住了保障房贷款之门。

虽然房地产开发愈加清晰地分为商业性和保障性开发两种类型, 前者具有商业性, 后者则具有公益性, 但银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时却并没有对二者区别对待, 因此严格的房地产调控自然压缩了保障房贷款规模。上海地产集团、绿地集团等参与多个大型保障房项目的开发企业反映, 贷款审批程序更加严格, 审批时间更长, 发放贷款额度也锐减。以前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两证就可申请贷款, 现在必须四证齐全;以前贷款额往往有数亿、数十亿元, 现在1亿元甚至5000万元的贷款也要去争取[1]。

3.高企的保障房贷款成本抑制了贷款需求。

由于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的可贷资金供给明显减少, 银行在贷款中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 不但基准利率上升, 银行通常还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2011年7月7日加息后, 3-5年的贷款基准利率已达6.90%, 而2010年10月加息前3-5年的贷款基准利率仅为5.76%。以前保障房项目贷款一般是维持基准利率, 甚至能享有下浮10%-15%的优惠, 即最低贷款利率为5.76%*0.85=4.896%。2011年以来一般是上浮10%-15%, 高的甚至达到30%, 即融资成本高达6.90%*1.3=8.97%, 目前利率8.97%竟然是2010年最低利率4.896%的1.83倍!保障房建设项目本来利润微薄, 在不断增加的贷款成本下, 如果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 将抑制保障房贷款需求。

(二) 2011年土地出让金将减少

1.2010年土地出让金数额和增幅均创新高。

2010年, 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 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仍再创新高;增幅也再创新高, 同比增70.4%;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再创新高, 为76.6%, 这一比例是空前的, 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极度依赖。土地出让金与前期土地价格、土地供应面积、开发商对房价预期密切相关。如果预期未来房价涨幅很大, 开发商愿意多囤积土地, 土地出让金随之水涨船高。

2.房价高位徘徊或小幅回落。

2011年, 许多大中城市采取了限购措施, 本地人只能购买两套住房, 外地人则必须有1-5年完税或社会保障缴纳证明才能购买一套住房, 严格的限购政策使投机性需求锐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5月, 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9个, 持平的城市有11个。涨幅比4月缩小的城市有27个。与去年同期相比, 70个大中城市中, 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个, 涨幅回落的城市有36个。5月, 同比涨幅在5%以内的城市有36个, 比4月增加7个[2]。

3.土地出让金明显减少。

许多大中城市房价高位徘徊或小幅回落, 降低了居民和开发商对未来房价大幅上涨的预期, 土地出让金也随之大幅下降。据莫尼塔 (上海) 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监测数据显示, 1-5月, 北京土地出让金总收入为250.61亿元, 同比下滑56%, 其中住宅出让金更是下滑84%[3]。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6月24日, 1-6月上海出让的土地总金额492.7亿元, 同比去年下滑22%, 与去年全年土地出让总收入1 513亿元相比, 仅完成33%[4]。

(三)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仍有法律障碍

1.住房公积金属于个人财产。

尽管全国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约2万多亿, 如果能拿出一部分将有助于缓解地方保障房的资金缺口。不过,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仍有法律障碍。1999年的住房改革和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 已明确住房公积金属于缴纳公积金者的财产。拥有公积金账户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居民, 可凭借自有房屋产权证明或者租房证明直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申请提现, 佐证了住房公积金属于个人财产。个人财产是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投资的。而保障房却是微利的投资项目, 追求绝对收益的个人与保障房的公益性质之间存在矛盾, 因此如何引导以住房公积金形式存在的个人财产参与保障房建设, 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2.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为住房公积金使用设定了各种限制。

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公积金所有人与公积金管理机构的托管关系。为了确保公积金所有人的资金安全, 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设定了各种限制: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对暂时“闲置”的公积金只能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 以及各地对职工公积金设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等。因此, 如果要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合法化, 就必须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这需委托人的授权。

3.住房公积金尚不能成为保障房的主要资金来源。

鉴于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存在巨大的法律障碍, 探索和重构激励相容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既能有效利用闲置的住房公积金, 又能部分地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但短期而言, 公积金尚不能成为保障房的主要资金来源。

(四) 需要创新融资方式支持保障房建设

在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金等主流资金供给明显减少, 囿于法律障碍住房公积金尚不能成为保障房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他诸如保险资金、信托资金、配建等筹资方式仍处在探索中, 谁将承担未来保障房融资重任?本文的回答是债券, 下面将阐述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可行性, 并从地方政府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等方面介绍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实践。

二、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可行性

1.保障房建设和资金回收期长, 适合发行中长期债券融资。

保障房的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 且保障房中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不能随便出售, 每月收取的租金相对有限, 只能用来偿还利息, 而本金的回收则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发行中长期债券, 能够与保障房的建设和资金回收周期相匹配。

2.固定利率债券能够锁定保障房融资成本。

目前发行的企业债、中期票据、国债多为固定利率。在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的背景下, 发行固定利率债券能使保障房融资主体锁定成本, 降低未来利率大幅上升导致的还款压力增加, 避免借款人违约现象的频繁发生。

3.保障房现金流稳定, 能够保障本息的偿还。

保障房中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 每月定期向租户收取租金, 如果管理到位, 则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与银行贷款的利息相匹配。因此保障房适合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

4.保障房债券满足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

2007年底买入股票和基金却高位被套、2008忍受漫漫熊市的煎熬、2009、2010年的结构性牛市却让投资者屡屡踏错节奏、2011年上半年更是仅有几只基金盈利。炒股票买基金均被套、买房遭遇限购、民间的高息贷款面临巨大风险。在缺少风险可控的高收益投资品种和一系列惨痛教训下, 投资者宁愿购买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也不愿意投资高风险的产品。如果目前发行保障房相关债券, 并实行严格监管, 同时提供不低于同期国债收益的担保, 则既满足了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 又解决了保障房融资难问题。

三、债权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政策和实践

(一)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地方政府债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

《财政部关于做好发行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有关工作的通知》 ( (财预[2011]29号) , 以下简称《通知》) 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规定, 将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具体资金数额, 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要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涉及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要继续落实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涉及的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债具有准国债性质, 鉴于国债信用极高, 融资成本最低, 以地方政府债形式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 必将大大降低保障房融资成本, 缓解资金瓶颈, 加快保障房建设进程。

2.发行地方政府债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实践。

6月17日, 财政部公布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首次代理发行计划。此次发行涉及的地方债主体包括陕西、山东、云南、重庆等11个省区。 此次发行的地方债种类有2类, 一是6月27日招标的5年期品种, 金额为254亿元;二是7月11日招标250亿元3年期地方债。表1为2011年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及用途统计。

2010年财政部共发行2 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全年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0期, 其中3年期地方政府债券6期总额1 384亿元, 5年期地方政府债券4期总额616亿元。2011年计划的发债规模仍为2 000亿元, 与2010基本持平。而据2011年已有数据统计, 3年期和5年期债券的发行数量大致相当, 与2010年相比, 5年期债券的比重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保障房建设资金回收期长有一定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梓宇. 财政部为保障房融资首次发行504亿地方债[EB/OL].观点地产网, 2011年6月20日整理而得。

(二) 房地产开发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

1.低成本的中期票据是开发商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

中期票据是央行推出的直接融资产品, 是一种由企业发行的无担保债券。是央行在短期融资券 (1年期以内) 市场运行成功的基础上, 将发债期限确定在1-5年之间的信用品种。从2008年首次获批的企业评级都在“AAA”以上来看, 发行中期票据企业一般应符合下列主要规定———具有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 拥有连续三年的经审计的会计报表, 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盈利;主体信用评级为AAA, 待偿还债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009年底以来, 一系列融资限制政策让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开发商承担了大量保障房建设任务。对资金以及周转速度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而本身的薄利又决定只能选择低成本资金。中期票据具有低融资成本、期限与保障房建设偿还周期一致、成交量大、流动性强等特点, 是从事保障房建设的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但对借款企业过高的信用评级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房企利用中期票据融资。

2.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重点支持保障房建设。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在2011年5月上旬召开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工作会上, 交易商协会明确提出作为债市自律组织, 要贯彻中央的政策要求, 重点支持保障房建设, 并在政策研究中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保障房项目必须在中央规定的1 000万套中;二是保障房项目必须纳入政府统筹安排;三是要做好后续监管保证偿付。

3.首开股份和栖霞建设拟发行中期票据用于保障房建设。

2011年6月3日, 首开股份 (600376) 公告称, 为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 公司向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 拟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不超过43亿元的中期票据。募集资金将用于公司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公司同时公告, 首开股份2011年5月25日中标取得廊坊市安次区“廊安2011-27号”和“廊安2011-28号”两宗土地项目, 为快速开展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 尽快获得收益, 公司设立廊坊首开志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 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5]。

无独有偶, 6月11日, 栖霞建设宣布拟申请注册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7亿元的中期票据用于西花岗保障房项目配套资金, 资金将全部用于保障房项目配套。中期票据的发行对象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三) 发行企业债

1.发改委已为企业债支持保障房建设扫清了制度障碍。

由于地方政府债的发债主体仅限于地方政府, 且2010年的规模为2 000亿。中期票据虽然优点很多, 但通常限于信用非常好的大企业。如何让一般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筹集资金, 为保障房建设服务?其中一个重要的筹资方式是发行企业债, 企业债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 它对发债主体的限制比较少。企业债券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 是保障性住房项目市场融资的较好工具。

2011年6月, 发改委制定了《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企业债通知》) 。《企业债通知》允许各地方政府按《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规范后继续保留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以申请发行企业债券, 但募集资金应优先用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从事或承担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投融资平台, 从事保障房建设的其他企业, 也可在政府核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额度内,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项目融资。通知还要求为了及时满足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融资需求, 各部门要优先办理相关企业债核准手续。

2.北京住总将发行20亿元5年期企业债。

2011年6月22日, 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对媒体表示, 住总今年将发行20亿元5年期企业债, 将用于今年的8个保障房项目。同时, 他透露, 北京今年整体计划发行500亿元债券用于保障房和重大工程建设, 目前正在审批中。除了住总, 北京首开集团和北京金隅集团都在参与发行保障房专项企业债[6]。

四、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分析

1.2010年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合计为8635.08亿元。

2010年, 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年发行量达到9.51万亿元, 同比增长10.06%。根据图1所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占比分别为5.23%和3.85%, 则二者的发行规模合计为95 100* (5.23%+3.85%) =8 635.08亿元, 假设2010年发行的中期票据和企业债有15%-30%的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 则资金额为1 295.3-2 590.5亿元。

2.三项债券合计占到保障房建设资金的14.9%-27.2%。

如果2011年发行的2 000亿地方政府债券中有1/4-1/3用于保障房建设, 则能提供保障房建设资金500-667亿元, 假定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0.06%, 则三项债券合计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在1 932.6-3 532.1亿元, 占到2011年保障房所需全部资金的14.9%-27.2%。

3.考虑其他因素, 债券将为保障房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开行积极支持保障房建设, 截至2010年底, 累计向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发放贷款1 455亿元[7]。国开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筹资者, 我们至少可以判断, 国开行发债筹措的部分资金, 以贷款形式支持了保障房项目。此外, 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券和房地产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的公司债,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保障房建设。

4.债券融资是保障房重要的资金来源。

2011年, 中央政府拿出1 030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近3万亿, 假设2011年同比下降2-3成, 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 则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在2 000-2 300亿左右。2010年银行系统共为保障房建设提供了约2 000亿元资金, 2011年在信贷紧缩背景下恐怕难以超过这个数字。 而地方政府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合计能为保障房提供1 932.6-3 532.1亿元的资金支持, 因此债券融资是保障房重要的资金来源。

资料来源:中央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 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年度统计分析报告[EB/OL]. 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10250168.

五、 完善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建议

(一) 国家给予财政贴息

由于保障房建设利润微薄, 加之目前货币紧缩的背景使保障房债券融资成本不断攀升, 因此为了激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发商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保障利息和本金足额及时偿还, 国家可对借款人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后, 对其应支付的利息给予一定补贴。财政贴息不能超过银行当年的贷款利率, 财政贴息的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年度贴息资金预算控制指标。当年的债券利息和贴息资金一年一清, 原则上不高于3%。贴息资金实行先付后贴的原则, 即发债主体必须凭利息清单向财政部门申请贴息, 对于未按规定完全施工进度、出现支付违约等情景均不予贴息。

(二) 在海外发债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

一是考虑发行外国债券, 在低息发达国家以当地货币筹集资金。二是鉴于美元的强势地位, 考虑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 满足投资者对美元的偏好。海外融资年限较长, 筹措的资金可以长期使用。海外融资的利息一般是固定的, 可以锁定融资成本, 避免国内加息的影响。对发达国家投资者而言, 获得了远高于本国的利息收入。三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10年11月底, 香港人民币存款已大幅增加到2 800亿元, 人民币在香港需求旺盛[8], 投资者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认同, 强烈的升值预期使投资者想获取未来本金增值带来的好处。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 购买人民币债券绝对是收益可观的投资。

(三) 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约束机制

保障房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应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约束机制。如果只靠政府监管, 则难免会有监管不到位的地方, 且寻租、腐败等问题难以避免。为了防止各种名目的投资泡沫和转移挪用来破坏公租房这一维稳机制, 首先有必要指定同级人大或者上级审计机构等作为监督人。其次, 保障房是改善广大中低收入的居位条件而建设的, 因此作为保障房建设的最终受益人, 他们有权力对保障房的质量进行监管。再次, 保障房债券的投资者, 有权利知晓保障房资金运用项目的建设进度、产生的现金流及可能的风险。最后, 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债券评级等中介机构和广大媒体, 也应及时监督保障房建设和租金回收等情况, 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 让保障房建设资金在阳光下运作。

(四) 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债行为

1.发行主体的规范。

那些管理记录良好的地方融资平台企业, 将可以率先在企业债市场进行服务于保障房建设的发债融资, 而少数在公共财政透明度和监督程度走在前列的地方政府, 则有可能通过改良后的地方融资平台企业, 以平台企业为载体, 进入公开债务市场, 进行地方债融资。

2.募集资金投向的规范。

禁止融资平台企业向债券融资平台过渡期间, 发行没有限定用于指定项目和限定具体还款来源的公司债或者地方债。也就是说, 即便是管理规范的平台企业, 发债也应该局限在严格的项目债, 专款、专户、专账使用, 而不允许以某些项目为名, 连带多募集资金用于其它用途。

3.保障房资金管理上的规范。

要做到透明化和清晰化, 应当把保障房资金能够跟融资平台的其他项目隔离开来, 防止这些资金转移到其他项目中去, 确保保障房资金运作的独立、透明、高效。

(五) 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

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能否到位, 也决定了融资的实际效果。发改委虽然明确要求严格监管资金用途, 防止挪用。但在今年货币政策趋紧、社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不排除一些企业将保障房建设资金用于商品房开发。可考虑引入第三方支付制度, 即筹集的资金并不直接进入发债主体的账户, 而是由银行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代为保管, 按保障房建设进度分批打入相关设计、建筑、公用事业配套部门的账户中, 保障募集资金的专款专用, 避免保障房资金被挪用。

(六) 完善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

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统一的管理制度框架, 完善相应的信用评级和发行渠道等制度环节的设计与监管, 按照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等不同类型分别进行评级, 将评级重点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规模与增长状况、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效率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与结构等方面。初期由于缺少数据支撑, 以KMV模型为主进行信用风险度量, 并逐渐积累违约概率和信用转移矩阵, 运用J.P. 摩根银行的Credit Metrics、Credit-Var、瑞士信贷的Credit Risk以及麦金西的Credit Portfolio View等模型对地方政府债的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建设融资问题 篇2

湖北省审计厅派出投资审计处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投资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成立了许多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这些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国有土地和政府资产作为抵押,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明确。地方政府辖内往往包括多家投融资平台,各个投融资平台承担着不同行业和不同层级的投融资职能,但有的地方政府未能对辖内投融资平台对外融资进行统一的归口管理;有的地方政府既没有对国有投资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业务范围进行确定,也没有对其经营发展模式、融资渠道进行确定;有的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出资人对于平台公司的总体负债规模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并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安排,造成国有投资公司在实际运作中越位、错位或缺位。同时,从建设形式上看,政府投融资平台分别隶属于不同国有投资公司,但从职能定位上看,国有投资公司应定位于企业层面,其本质规定是作为政府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和持股等方式为项目提供权益资本,而在实际运作上难以区分究竟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还是完全市场化的主体。

(二)举债规模过大。地方政府建融资平台的层级也逐步向下移动,由省级政府向市(地)级、县(市)级移动,甚至集镇、乡村也设立了融资平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在有70%的投融资平台是集中在区县级。这些投融资公司以兴建基建项目为主,向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举借了大量资金,这些项目由于受各地方政府实际控制,所以其形成的债务自然成为了地方财政的隐形负债。有些地方“以小财政撬动大城建”,负债规模呈10倍甚至20倍增长,负债率远远超过风险控制警戒范围。而且,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房地产开发。但目前对一些地区和城市来说,这些融资项目的相当部分是城市和市政建设,能对经济产生多大的直接效应很难估计。一旦发生偿付困难,只能挖东墙补西墙,或者转移给上级政府。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罗列若干项目,依靠投融资平台渠道融资,然后再把这些资金全部或部分的转移,用于其它用途,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不断积累。

(三)潜在风险显现。一是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导致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错综复杂,而无法准备评估。加之存在投资决策失误、内部经营不善,导致投资项目效益低下,投资回报和本金回收困难,资金不能及时有效的循环,使之面临财政风险。二是地方政府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既有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还贷支持性文件,也有地方财

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目前一届政府的任期是5年,而以政府为背景的平台公司向银行的融资贷款都是中长期贷款,期限均在3年以上,这部分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往往不由本届政府承担,在建立长期有效的偿债机制上,本届政府因为没有压力而缺乏动力,在没有法定的政府负债额度的约束下,财政承诺式的偿还责任对地方政府来说是标准的“软约束”。财政收入受到宏观经济变化、土地出让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较高,同时财政收入这个现金流也在支撑着政府辖内多个领域的资金需求。再就是平台公司拟质押的土地转让收益权等质押标的没有特定化,一旦质押标的缺失,平台公司不能按期还款,银行贷款将出现担保“真空”,这样潜藏着金融风险。三是投融资平台以国有土地和政府资产作为抵押,有的还把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存量国有资产清理打捆并入平台公司作为重新向银行融资的抵押担保物,国有土地出让和政府资产处置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影响很大,这些资产面临减值的风险。

(四)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一是从现有的《预算法》角度看,地方政府被禁止进行赤字预算和举借债务,但地方政府以投融资平台等各种名义规避《预算法》的约束,却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二是地方投融资公司既充当所投资公司的股东又是国有资本的经营者;在委托代理链条中既是与政府之间的“行政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又是与其投资公司之间的市场契约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在追求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却处处受政府意图的制约,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还要承担政府的社会职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各级地方政府绝大部分举债安排的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缺少预算审核、政府采购、投资评估、审计监督等基本约束。同时,责任追究机制仍不健全,下级的债务不可避免地成为上级的或有债务,上级往往成为下级的债务的“兜底者”即最后承担者。

二、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一方面,在全面清理现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止平台数量盲目增加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实现政府建设职能在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投资、融资、项目规划和管理、项目维护、监管这些职权在统一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下协调运行,从体制和机制上来保证“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另一方面,推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市场化。新型投融资平台又作为国有公司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平台,通过对现有产业和经营结构的调整,逐步培育成为以经营实业投资和经营企业为主业,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投资高技术含量、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利用产权交易市场或资本市场,在吸收多元化投资的基础上,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投资经营活动的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推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价值链的高端集中、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延伸,实现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国有投资公司是国有产权委托代理由行政委托代理制转化为企业性委托代理制的载体,政府和国有投资公司之间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国有投资公司需要建立法人治理机构,来规范各级政府和国有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政府也需要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来激励和约束国有投资公司的行为,以保证对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中,需要对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进行创新,提出国有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五层体系:第一层是首席执行官(CEO)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CEO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具有与总经理不

同的职责权力。CEO的权利中40%—50%是董事长的权利,高于总经理的权利。国有投资公司不设董事会,由CEO行使一般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部分权利,董事会的其他权利由国资委代政府行使。CEO向国资委报告工作。第二层是以监事会和内部员工为核心的监督层。第三层是以审计、财政等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评估层。第四层是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一些决策参谋机构,促进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第五层是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法律,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和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推进机制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程序, 决策执行,决策效果等。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地方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地方财政的收支指标,包括地方财政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收支增长弹性、地方财政自给率、法定支出的满足程度、财政赤字情况;债务指标,包括地方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地方政府或有负债规模等;地方政府持有资产状况;预计最低、最高借款需求。同时,建立政府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偿债准备金制度。三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在每年对人大的报告中,要对包括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对外的各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情况以及还本付息和授权执行情况进行说明,接受人大的监督。所有政府债务的信息都应该定期向社会公布,以加强社会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督。同时,也为银行评估政府的债务负担率及偿债能力,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融资创造基础条件。四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为保证政府投融资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建立对政府投融资的定性和定量的平台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五是建立审计制度。加强政府投融资项目审计,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管理有力”。六是建立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

建设融资问题 篇3

关键词:河南铁路建设;公司组建运转;问题对策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文物大省和旅游大省,人口占全国的1/13,占全世界人口的1/65。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占全世界的1/52。河南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有近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河南立足省情,加快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成为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2009年,河南GDP达到19367.28亿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出现了铁路局运能不足、运力紧张的状况,为了尽快改变河南道路运输一些不足的状况使河南形成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重要工程项目。作为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对加强河南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3小时大经济圈”,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具有更重要意义。

河南省在投融资领域内改革性尝式筹措资金建设铁路,一方面尽力争取地方利益,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关键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融资方面的问题,如郑西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在组建和运转阶段就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司组建阶段遇到融资问题

(一)注册地问题

郑西客运专线横跨河南、陕西两省,全长454公里,其中河南境内316公里,陕西境内138公里,因此公司在开始组建阶段进行合同谈判时,就面临注册地的问题。是在郑州注册还是在西安注册关系着以后双方收益的问题,因此两省都希望在本地注册,都积极地向铁道部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协商的结果是在郑州注册、在西安设办公基地。

(二)税收分税问题

郑西客运专线建设周期为4年,建设期间有施工企业的建筑营业税,通车运营后有营业税。注册地设在郑州以后,两省如何合理地分配税收,也成为焦点问题,2005年11月两省政府达成协议,由河南省统一征收,按照各自境内的线路长度和出资额分享有关税收,每年结算一次,次年初由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给陕西省财政。

(三)出资比例问题

铁道部站在铁道部建设的角度考虑,希望地方出资比例高一些,以便可以尽可能地缓解铁道部因建设任务带来的资金压力;但河南省站在地方建设的角度考虑到郑西客运专线工程总投资额庞大,每公里投资成本近亿元,仅河南境内的投资就达342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地方财力无力承担。即使让省投资公司出资,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支持,也是难以承受巨额的财务成本的;其次考虑到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建设,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地方出资人也无法控制。因此河南省是按以征地拆迁费用作为出资额,以尽可能减少地方的投资风险。

(四)出资方式问题

由于河南省是以征地拆迁费用作为出资额的,铁路部门安排铁路部的办事章程要河南省按照征地拆迁费进度拨付资本金,而且要直接拨付到国土部门。但投资公司站在公司的角度办事,就要按照公司法规规范运作。投资公司的出资只能拨付给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拨付到国土部门,而且拨款的进度,要依据年度投资计划、工程进度和合同中对资本金到位进度的约定。

(五)经营层人员的选派问题

河南省认为既然是省部三方共同出资组建规范运作的公司,就应该按现代企业制度办事,公司人员应该是三方组成。但铁路部门认为,郑西客运专线公司级别高、专业性强,应有铁路专业人员进行负责,因此河南、陕西两个股东方为了顾全大局,最终放弃了这个要求。

二、运转阶段存在的主要融资问题

(一)地方融资问题

郑西客运专线出资中,河南省的出资额为17亿元。这样庞大的资金靠省投资集团自身的积累出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外部融资。省投资集团原来考虑申请开行软贷款解决资本金问题,但由于政策变化等原因的影响而落空。目前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动用河南省的自有资金(约2亿元),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

(二)项目公司的银行融资及其担保问题

项目公司的银行融资及其担保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要适时地、合理地利用银行融资。工程建设资金由资本金和银行贷款组成,在要求资本金到位的同时,也应该同比例地使用银行贷款,否则会加重出资人的负担,特别是地方出资人的负担。二是要体谅地方的困难,一些临时贷款,银行只能要求信用担保,再要求增加股东担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项目法人自主权问题

项目法人是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应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负责,从前期工作、招投标、融资建设到运营管理和还贷等都应自主决策。省投资公司认为尽管铁路改革已经在向前迈步,但在多元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运作企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四)地方出资人的话语权问题

地方的出资虽然比例不高,但依然是有限公司的一部分。如何监督使用好出资人的钱,确实成了地方出资人非常棘手的问题。作为公司的股东,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应享受相应的权利,享受股东的知情权、话语权。地方出资人的话语权问题在公司日常运作中有待解决。

三、当前铁路建设融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无论公司在组建阶段还是运转阶段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地方合资建设客运专线的积极性,影响铁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进程,从而影响中国铁路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铁路建设改革的顺利进展至关重要。我国铁路改革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挑战性,因此应充分考虑行业的基础性、公益性、网络性和经营性等实际情况。因此,在对待铁路建设的存在的融资问题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革体制

铁路专线的投资公司应努力改善长期形成的铁路行业政企合一的体制。逐步克服铁路行业政企合一的落后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铁路改革要打破垄断,必须革除政企不分的弊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社会开放,成立几大类经营公司,线路公司负责线路建设维护,客货运公司负责运输经营,设立全国调度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铁路监管部门平等地对待各市场参与者,维护好市场运行环境。对于那些确实没有条件市场化的具有政治和国防意义的线路,可由国家建设和经营。

(二)统一指挥铁路运输调度

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投融资问题分析 篇4

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财政对外举债似乎已成为必然选择。《预算法》规定,除省级人民政府外,地方政府不得举债,那么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就应运而生了。地方政府依托投融资平台公司,将原来由财政拨款建设的拆迁安置小区项目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以此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拆迁安置小区投融资现状概述

1、融资环境变得更复杂

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清查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并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2014年9月底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特别提到“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监管政策的日趋严格,使得部分融资平台将被排除在可融资主体的范畴之外。

2、融资成本变得更高

基于大环境,各商业银行纷纷提高融资门槛,除了提高贷款的基础要素,加大抵押物和反担保的要求外,还以咨询费、代理费、预收利息等方式提高隐性融资利息。以苏南某区投融资平台公司下属某子公司为例,2013年累计贷款6笔,利息率平均为7.93%,而对应的银行一般贷款利率为6.22%,上浮了27.47%。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利率尚且如此,其他企业可想而知。

二、安置小区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区不断扩张,农村安置住宅建设的需求量大,且拆迁户对房屋的质量要求更高,但是由于安置小区投融资的限制,安置小区的建设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1、从融资标的看,安置小区建设风险高、回报低,市场融资难度高

与其他项目相比,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项目运行的环境基本都在农村,用地手续相当不规范。从2014年度审计署土地审计后披露的情况看,“全国29个省本级、200个市本级和709个县在2008年至2013年间,通过收入空转(就是由政府融资平台拿地,但不实际缴纳出让金,而仅仅空做一笔账)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金收入1467.78亿元;发现违规协议出让、虚假‘招拍挂’或‘毛地’出让等供地14.43万公顷,违规以租代征、改变规划条件等用地21.86万公顷。”一旦国土督查部门上门查处,通过平台公司拿地的投资者不能通过拍卖土地来获得补偿以减轻损失。二是项目的需求方是政府,拆迁户是通过和政府结算来冲抵购房款,因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一方面政府资金捉襟见肘,数量有限;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政府负债的严查,导致地方政府很难通过担保的形式获得贷款,而正常的抵押借款和信用贷款早已超贷,在没有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足够的贷款就无法足额偿付工程款。付款的延迟必然影响投资回收率,所以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存在着高风险。

2、从融资主体看,政府财力有限,平台公司自身负债率过高,且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难以满足外来资本的要求

(1)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安置房建设缺口极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完成新农村改造大约需要18万亿元的资金,但据乐观的估计,中央与地方财政、国内外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社会资金总共能筹到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最多12万亿元,剩下的6万亿将成为巨大的资金缺口。”以某市区为例,2014年度,全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6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亿元,多数仅够用于“吃饭”,而截止当年已拆迁尚未安置的人员预计安置面积就有221万平米。根据2014年3月区政府组织的安置房清查结果,全区历年建设(含购买)的815.84万平方米安置房中,仅余存34.65万平米,去除老旧残破(顶底层漏渗水)和已有特定安置对象的房屋外,实际可用于自由安置的面积更只有不到12万平米,按每平米建造成本3000元计算,弥补历年的安置缺口就需资金62.7亿元,而区政府2015年还计划新建和续建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还有215.3万平方米,仅仅依靠公共财政投资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2)平台公司自身负债率过高,且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难以满足外来资本的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担负着整合政府垄断资源筹措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并在经营中以利润自我积累,形成偿债来源,减轻财政压力的任务。“然而,政府投入的城建资产大部分无盈利或盈利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还款现金流,无法实现地方融资平台良性的投融资循环机制。”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6576个地方融资平台,平均每个县2.3个,平均每个融资平台举债7.6亿元。

3、从融资方法看,平台公司融资手段缺乏创新,融资过度依赖土地增值收益,系统性风险大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广,习惯通过土地开发与市政建设带动土地升值,再转让或拍卖土地获得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的开法模式。根据审计署披露“县级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2011年,54个县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非税收入占比超过税收收入20.90个百分点”(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由此可见,财政性收入的增长,绝大部分源于土地成交的活跃,而一旦房地产形势不景气,地卖不出去,财政收入骤降,从而导致融资体系系统性风险增大。

4、从投融资安全和政府监管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尽管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不会像一个普通法律主体一样破产清偿;另一方面,各地国资管理部门尚无相应的风险预警或风险防范的制度,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只考虑短期内的经济数据,无法评估其行为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增一减之间,政府对投融资安全方面的监管已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三、拆迁安置小区投融资改革对策建议

1、中央政府应加速推进国家层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困境破冰进程

(1)中央政府应加速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财力。目前,中央将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如增值税、所得税等,划归本级或作为共享税,而留给地方的税种小而杂,地方政府财力中仅有部分来自一些小税种,其他有大量来自转移支付形式的中央补助。这既增加了资源收集、转移过程的成本,又不利于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当前财政体制调整中尽量要做到适度向地方政府倾斜,降低土地出让金这种一次性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改革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以前地方政府关注较少的“小税种”,提高税收在地方财力中的占比,降低地方财政土地出让的依存度。

(2)中央政府应创新融资方式,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参照“新三板”的做法,将自身条件较好的地方政府债务或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统一的融资窗口对外融资,如类似P2C互联网小微金融融资平台;或是允许地方政府有条件地组建金融服务公司或基金公司,参照PPP融资中只投资模式运营;也可以在充分试点和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地方政府债的规模。

2、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1)地方政府应推进投融资平台公司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明确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公司各自的定位。地方政府国资部门应履行出资人职责,下放经营权与管理权,不再插手融资任务等具体目标;平台公司应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坚决政企分开,规范企业财务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流向,不再“打通账”地使用融资资金,明确偿债责任主体,树立“谁用谁还”的理念。

要改革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营管理,积极适应新的融资方式。首先,应提高平台公司的透明度,推动投融资平台及时公开披露其信贷债务和资金使用。其次,推动市场化的融资行为,既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又可以提高决策民主性,使融资高效运行。

(2)各级审计机关应全面参与,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地方政府应主动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追究制度;应要求财政和国资部门建立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杜绝融资的随意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披露离任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增加债务若干,偿还历史债务若干,以此作为评价干部任职的基础数据之一;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关注一级政府的债务余额,通过类似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概念,计算绝对债务需要多少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能还清,以作为日后举债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就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审计结果答记者问[EB/OL].新华网,2015-06-28.

[2]周子涵:村镇住宅建设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马庆斌、刘诚:中国城镇化融资的现状与政策创新[J].中国市场,2012(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2年第26号[M].中国审计年鉴,2012.

建设融资会会议纪要 篇5

近期我们参加了健康界20XX医疗投融资论坛,整理了一些会议精髓与投资者分享。

主要观点

1、公立医院改革中首当其冲是人事问题,对于人事问题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多点执业话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梁司长指出,第一,现在事业单位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目前多点执业的制度障碍还无法突破。这是卫生部门需要联合相关部门来综合对接的;第二,多点执业需要一个规范的程序,要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医生多点执业是什么。

2、完全用市场机制来提供所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不正确的。政府应该首先尽到责任,比如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保证基本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如产权变革、管理体制改革、或是基于运行机制的改革。

3、公立医院通过公私合营来提高效率的说法是不对的。其他国家是通过公立医院法人化、自主化、私有化的方式来实现效率提升的。香港这类市场化高的地方,公立医院仍占有绝对高的比重。

4、混合所有制医院是一个有效的扶持民营医院成长的手段,这是一个阶段性方向,但它绝对不是目的。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有冲突的。

混合所有制医院是现阶段的过渡形式。未来稳定存在的形式是纯公立医院或纯民营医院。

5、民营医院不要与公立医院直接竞争,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公立医院做不好的地方,就是民营医院的定位。不要做大的综合性医院,应该去尝试高精尖的专科医院,做差异化竞争,这样才能生存。

6、民营医院希望改革的方向:

1)医师多点执业应更开放;

2)医院级别与技术准入紧密相连,民营医院大多因级别限制不能开展项目研究;

3)医保、新农合对民营医院发展的影响;

4)大型设备配置许可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民营医院申办较困难;

建设融资问题 篇6

关键词彩票;四川;高速公路建设;融资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189-01

1问题提出

四川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其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致使其高速公路建设造价要高,回报低。而且随着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的深入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的区域重心正在迅速变化,正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转移。地处平原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越来越少,而更多的项目将分布在丘陵及高原地带,但这些项目存在建设造价高,地方经济落后,车流量基数小,增长缓慢,回报低且慢等问题。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始动因在于资本投资的回报,因四川的高速公路项目的效益远低于中东部地区,造成了四川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困难,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紧张,这已成为制约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根据四川的具体省情研究适合的融资方式,对融资方式进行创新,解决四川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问题,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四川高速建设融资现状分析

2.1在建高速公路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的探索,四川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式也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目前的主要资金渠道有:政府资金、国内外贷款、上市融资、中外合作、信托融资、BOT融资等。四川省2004年至2007年公路线路基础建设资金到位资金结构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外资占全部到位资金的比例很低。从资金结构来看,公路建设资金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为主,这种模式使得各级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难以满足未来公路建设融资的需要。

2.2四川高速公路融资主体财务状况分析

四川高速公路建设总公司(以下简称“川高公司”)是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融资主体,可通过对其资产负债及收益分析来了解川高公司融资及盈利的基本情况(表2)。

根据对川高公司2007-2008年度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是典型的高负债、低盈利、偿债能力较弱的高速公路投资公司。一方面,公司的资金链比较脆弱,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变化或是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不符,将严重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而给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这不仅限制了其在公开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也会削弱了其间接融资的能力。

3彩票与现有融资方式的比较评价

融资方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较多,很难用某项指标对其作出准确评价,在此仅根据就其融资难易、融资额度、融资成本以及是否对项目经济效益依靠度高四个维度来对各种融资方式在四川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3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彩票融资方式因其融资难度、成本、和对项目经济效益依靠度不高,而可融资额度较高的特点较为适合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可作为四川高速公路建设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进行尝试。

4发行公路建设彩票可行性分析

4.1发行公路建设彩票具有历史及理论基础

早在1933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航空公路建设奖券”。航空奖券发行之初,公布了《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条例》,国民政府为筹集发展航空筑路经费,每年发行不记名奖券四次,每次50万张,每张售价计“国币”10元。每次发行所收券款由国民政府提取50%,其余50%作奖金。以每年发行四次计算,单这项“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政府就得到1000万元,占1933年出口税收2200万元的45%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发行彩票这种措施,只宜用来征收对公私两方面都有好处的经费,如疏浚河流,建设桥梁和修筑公路等方面的经费”。公路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天然就适合通过彩票这个形式进行融资,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对交通投资的认可为公路彩票的发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4.2彩票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具有强大的融资功能

从1987年国务院特许批准开始发行彩票以来,彩票发行规模逐步扩大,发行品种不断丰富,销售额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福利彩票全国累计销售达2423亿元,为国家筹集公益金809亿元。自1994年国务院批准原国家体委发行中国体育彩票以来,体育彩票已累计销售逾1500亿元,筹集公益金超过500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4.3我国民间资金相当充裕,具有坚实的资金基础

截止2008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21万亿元,如此巨额的闲散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手段引导而未得到充分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今后10年中,中国人均收入中的彩票支出比例将逐年提高,达到61元,中国彩票发行总量的潜在规模将达到846亿元,可以说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5结论

发行公路彩票的融资成本低,无须还本付息,可有效吸引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融资功能强大。发行公路建设彩票进行融资可以独立于高速公路具体项目运行,不受具体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因此,其特别适合作为西部建设中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资金补充。发行彩票需要经过国务院特許,在发行过程中还会有许多问题出现。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推陈出新,大胆进行融资方式创新。也许利用彩票来为四川乃至全国公路建设融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陈冬野等译.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

[2]朱立河.后养路费时代的公路筹融资体制创新思考.交通财会,2009,05(10).

[3]王万金,陈伯儒.高速公路行业年报综述.东海证券研究所.行业研究,2009:6-8.

作者简介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思考 篇7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城市经营走进“土地融资”误区

近些年, 在“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领导下, 众多城市决策者将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融资工具, 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不仅要征收近期土地使用费, 还将土地未来收益也收入囊中, 这种形式表面上看政府得益颇多, 其实丧失了后续半个世纪左右土地增值的收益权。如果缺乏后续的财政支持, 不补足城建资金的存量, 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 必将严重影响城市建设的进度, 甚至影响政府诚信。

(二) 由政府投资机制引起的“并发症”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应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确保企业公平竞争的主导力量。但是在城市经营的模式中, 地方政府常常是区域之间不正当竞争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政府没有找准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定位, 出现了垄断问题、信用问题和效率问题。

(1) 自然垄断性影响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目前基础设施项目大多数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 产品或服务多实行垄断价格或补贴价格, 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 增加了消费者的额外支出, 影响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构庞大、弄虚作假和官僚主义现象严重。

(2) 政府信用降低, 城市再筹资的能力减弱。现行的投融资机制高度依赖银行, 公益性项目建设长期通过举债方式进行, 不断重复进行从举债到建设到还贷的单向运行, 不仅巨额举债还债有困难, 也无法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 最终导致国有建设主体资不抵债、城市建设陷于瘫痪。

(3) 市场机制难以发挥, 城建效率低下。政府过多干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挤压了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活力, 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启动消费, 造成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改革认识不足, 积极性不高, 使得投资主体融资功能不够完善, 城建项目效率低下。

(三) 投资主体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可得,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中政府资本始终呈逐年递增的状态, 但同时增长速度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额的增长, 从而造成其占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总额比例逐步下降。其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 投资主体仍然相对单一。城市基础设施资金主要渠道是政府投资, 其来源包括:国家预算内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地方税收;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收费;土地收入以及出售资产所得收入等。虽然数值逐年上升, 但其明显满足不了迅猛增势的城建资金需求。 (2) 民营资本投资随意性大, 投资流向单一。21世纪以来国民财富的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民间资本量不断增加。各大私营企业集团、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缺少准入规则, 有效投资渠道不畅, 因而资本的使用率较低, 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

(四) 资源配置不合理, 项目效率低下

由于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使城建资产经营公司背上巨额债务包袱, 不堪重负;由于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有的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持续亏损;由于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不顺, 有的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只是空壳, 对被投资企业的人事、财务和经营没有控制权。城市建设陷入了市场化程度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 存量资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困境。

(五) 城市建设相关法规不健全

近几年,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发改委、建设部、财政部、央行等相关部门规章和地方各级政府管理规定等构成的法律体系, 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层次太低、效力有限、零散而不系统, 有些文件的规定已失去了时效性, 有些已明显不符合当前形势。关于投融资体制方面, 对所有者、投资者、经营者的义务和权益, 对资金来源、归集、投人、使用、管理、收益、分配等问题没有明确法律规范, 这影响了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积极性, 而且还造成很多好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无法在我国实施。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解决建议

(一) 盘活土地资源, 实现资本运作

经营好城市土地是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的重要一环, 也是筹集城建资金的有效途径。为此, 一是必须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 而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增强政府供应土地调控力度的有效手段;二是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 实行交易市场化;三是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体系, 创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

(二) 实行“政企分开, 投、建、管分离”, 提高运行效率

具体表现在: (1) 转变政府角色,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新体制下, 政府应将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和纳税人服务, 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 既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民营企业、私人经济在经营城市中的多元作用, 又要突出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主导作用。即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尽量减少政府干预, 让政府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 成为引导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2) 提高政府信用, 增强城市再筹资的能力。政府应杜绝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中, 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 建设、经营主体产生的一些短期行为, 以保持此领域良好的运转秩序和获得最大的远期收益, 体现政府对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意图, 体现市民的根本利益, 体现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 重建政府的良好形象, 增加其信用度。 (3) 引进竞争机制, 推进城建投融资市场化。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也要实现市场化。一方面要依据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明确项目投融资的定位;另一方面在项目招标和实施过程中要按市场化原则进行,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提高投融资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三) 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 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现行体制中应注重直接融资, 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 完善筹资方式, 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措施有: (1) 贷款、发行债券。贷款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长期贷款;债券则包括重点企业、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债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一种新的融资制度, 它可以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来减少或遏制搭便车现象, 从而大大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 并增加地方政府城建投入的资金来源, 提升其资本形成能力。 (2) 采用多种方式筹资。尝试采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有偿转让经营权、特许专营权转让、广告补偿等方式筹资, 以及通过招标、授权经营、政府参股等方式, 引导私人部门对城市准公共物品进行供给和经营, 抑制公营资本的低效率和官僚垄断所造成的寻租行为。 (3) 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通过政府给予的金融政策、动迁安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以项目招商的形式吸纳民间资金;此外, 还可通过国有独资城建公司上市筹集民间资金。 (4) 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的直接投资。就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情况看, 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特别是直接利用外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方面, 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少数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经济体, 对国际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 具有比较丰富的基础设施领域融资经验和先进的融资方式。

(四) 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在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的新路子的同时,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 加强对资金使用、运作的监管, 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强财务监理。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 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 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 合理控制用款进度, 减少项目资金沉淀。二是创新经营机制。依据资产关系组建行业资产经营公司, 按照项目的经营偿债能力以及下属公司的层次, 对项目实行分类、分层管理, 逐步形成以城建投融资为主、行业资产经营公司为辅的经营机制。三是进行配套项目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设计公开招标等方式, 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已达到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投资效益的效果。

(五) 完善城建相关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 (1) 政策上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城建投融资领域。我国应在法律和政策上放宽对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限制, 在制度上为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放行。以浙江省为例, 该省在“十五”期间先后颁布实施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 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市场的开放。 (2) 加强建设投融资资金归集管理。制定加强相关建设系统资金使用管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从制度上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保障。在实施中做到了控制工程投资、控制用款进度和加强财务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是城市基础设施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前提, 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对投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解决了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存在的城市土地资源浪费、政府信用问题、融资渠道狭窄、项目管理效率较低、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才能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快速、持续发展, 才能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建设融资问题 篇8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

首先,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入。现阶段, 我国住房建设的发展不够均衡, 商品房市场发展较快, 保障性住房占整体住房结构的比例较低, 整体不同类型的住房存在着失衡的现象。与此同时, 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干预较大, 不利于保障性住房资金的多样化有效融入。

其次,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社会组成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整体投资周期较长, 并且具备较高的管理与经营成本, 整体投资收益较低。现代社会对于投资利益的需求也是不断提高的,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资难以满足社会投资的需求。另外, 社会资金的流入, 还要结合考虑当地是实际政策与投资风险等问题。

最后,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手续过于冗余, 资金流入手续繁杂, 整体投资工作开展的效率较低。保障性住房是基本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与人民群众的切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 也是人们的基本利益。目前,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融资手续以及审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利于资金的高效流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周期较长, 并且资金投入周期较其他项目更长, 如果不能保证资金的高效流入, 就会影响保障性住房的及时使用, 不利于社会福利工作的开展。

二、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对策

1.提高融资渠道的多元性

要解决现有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就必须要针对于现有融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并且对于融资路径进行拓宽。在开展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讲公益性与自利性进行良好的结合, 并且达到合理的平衡标准。首先, 政府可以以自身为主体, 设立投资基金项目, 通过多种渠道来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基础。政府也可以通过补助等有效的措施, 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其次, 在托管融资渠道时, 要考虑社会资金的来源, 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 促进社会资金的进入。最后,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租房基金, 从而对于公租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更好的鼓励房地产企业的加入, 并且通过出台有关优惠政策, 促进保险资金的进入。

2.增加财政投入

对于部分困难地区的保障房建设过程中, 其地方如果存在任务过重, 筹资困难的情况时, 政府要加强财政资金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对于重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进行加强, 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流入, 促进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为参与建设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地方房地产建设中, 住房类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地产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利润。因而, 商品房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第一选择, 而经济适用房与租赁类的住房成为开发商的第二选择。廉租房与公租房等福利性的住房在开展工程建设中, 经常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由此可见, 要想真正的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 就必须考虑到开发企业自身的利润情况, 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效的推进开发商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当中, 并且对于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行环节。例如, 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后, 政府可以对开发商所开发的地产赋予商业价值, 并且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弥补开发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造成的例如损失。另外, 多种税收、土地一级信贷方面的优惠, 也可以为承建企业提供良好的优惠环境。

4.提高融资手段的灵活性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解决, 需要依靠多种手段, 积极的对融资手段进行探索, 提高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与灵活性。首先, 可以采用按揭贷款的融资模式。按揭贷款融资的模式的开展, 可以以普通个人贷款方式来进行操作, 并且将保障性住房作为按揭主体。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 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以房产为抵押, 并且规定其房屋租赁资金以及周边配套商业设施的收益为主要还款资金。其次, 采用理财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政府、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可以互相合作, 发行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理财产品, 并且由政府进行提供担保, 从而更好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流入, 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同时也可以满足投资者自身的收益要求,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最后, 企业债券的发行。企业债券的有效期较长, 并且利率较低, 可以有效的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提供资金来源。企业债券的审批程序较为精简, 可以有效的保证建设资金的快速到位。在利用企业债券的同时, 还要注意规避潜在风险, 加强监管, 有效的落实款项的使用。

三、结束语

现阶段,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并且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融资的手续与审批流程过于复杂, 不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 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监管力度与担保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需要不断的进行改善。一系列的融资问题, 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开展, 制造了很多困难。有关部门必须要予以重视, 并且拓宽融资渠道, 实现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更好的为融资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保障, 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彭金媛, 赵栋梁.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5

[2]韦颜秋.我国保障房融资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J].中国国情国力, 2012;2

[3]毛鹏, 王旭.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特点及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 2011;12

建设融资问题 篇9

一、我国高速公路的融资现状

目前, 我国高速公路的融资的主要方式:银行贷款、政府投资、股票债券融资和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融资。银行贷款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有时银行贷款会占到高速公路建设总资金的60%以上。高速公路建设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具有政府性和公益性。这也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投入建设高速公路所需的资金。在一般情况下, 政府投资占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股票债券融资是证券化融资的一种, 是将已建成的收费公路的收费主体进行改制, 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 然后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所需的资金, 并将募集所得到的资金投向新的项目的行为。由于股票债券融资具有效率较高、成本较低、风险共同承担等特点, 而且, 还不需要归还本金, 所以有利于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当前, 我国仅用它作为一次性筹资辅助手段。BOT融资是政府同项目公司签订的特许合同, 再由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建设的项目。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设施, 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的权利, 但在特许期满后将该项目无偿的转让给当地政府。目前, 国内不少高速公路项目采用BOT方式融资。

二、我国高速公路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已由单纯的政府投资, 逐步向政府筹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 并努力朝融资主体及融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但融资存在的固有弊端仍不能很好地适应高速公路发展的需要, 仍不能为未来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保证。

为便于分析高速公路融资的现状, 本文按不同层次从融资方式的角度将融资依次细划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

目前,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在三个层次存在着突出问题, 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内源融资重视不够, 外源融资膨胀过快, 表现为明显的外源性融资特征。直接融资发展缓慢,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 形成了系统内潜在的隐性风险。轻债权融资重股权融资, 表现为随波逐流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 造成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现状的原因

1. 内部原因

第一, 高速公路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近十几年来,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体制的逐步改变, 虽然公路建设开始了以民间筹资、利用外资、BOT融资等多种融资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和运作机制, 但高速公路融资渠道依然显得单一。因为受国家金融政策、投融资体制落后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等因素影响, 高速公路融资仍受到诸多限制。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现在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一半以上来源于国内外银行贷款, 有时甚至占到了建设总资金的60%以上。单一的融资渠道和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正在抹杀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成长空间, 使它成为高速公路融资难的首要原因。

第二, 高速公路融资项目本身的效益性不够好是另一个总要原因, 就是由种种因素如资金不落实、浪费严重、部分项目未按期建成而使工期延误等导致的融资项目效益性不够好。由于这种管理模式使经营者的业绩与自身缺乏直接的联系, 导致资金使用者在建设和经营中缺乏当家理财的自我约束机制, 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甚至亏损, 这降低了经济效益和融资能力。

2. 外部原因

第一, 高速公路外部融资环境上存在缺陷高速公路融资表现出较大的计划经济特点, 对制度、政策、法规的依赖性过大, 一旦遇到国家政策性调整, 特别是金融、货币政策调整时, 对高速公路融资有时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高速公路在建设、管理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这也导致了高速公路建设融资能力不强。

第二, 交通系统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近年来关于交通腐败的案子总是不绝于耳, 触目惊心。究其原因, 其一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机制;其次是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的体制, 很多交通部门的领导干部同时身任数职, 这导致了监督、管理等的困难;最后是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督不到位, 一些防腐关卡失守, 有些职能设置相互交叉。

三、解决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融资问题思路

(一)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的基本原则

高速公路企业融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高速公路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 应当根据企业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分析) 进行组合, 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与完善,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兼顾内源和外源两个方面; (2) 兼顾过去和未来两个方面; (3) 兼顾短期改革和长期改革两个方面。

国际游资投机过程中的中央银行行为

胡昌丽

要:国际游资的投机攻击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投机商从商业银行系统购得远期合约;第二阶段, 商业银行与中央

银行要么通过远期合约, 要么通过即期—掉期交易进行对冲。国际游资攻击之时, 往往是流入国金融风险聚集到很严重之时, 国际游资的投机攻击毫无疑问会触发这种风险。本文以一个简化了的两期模型对中央银行对投机冲击的反应及随后的均衡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游资投机攻击外汇损失信贷冲击

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会直接影响到本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 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

假定中央银行有一个最优汇率目标e軈和最优利率目标i軃。汇率目标可以看作是官方平价汇率, 货币攻击前央行以此汇率作了一定的承诺 (made a commitment) 。汇率目标的丧失会导致大的固定成本δ发生, 产生该固定成本最常见的解释是, 中央银行一旦决定让本币贬值, 则其维持现有汇率制度的声誉就会被破坏。由于高的短期利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头寸融资成本并降低市场效率;而且高利率会很快影响到其他借贷利率, 如抵押率等, 因而高利率政策对国内经济同样具有长期影响, 所以设置最优利率目标反应了中央银行对高利率的反对。

一、国际游资投机攻击的顺序

国际游资的投机攻击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投机商从商业银行系统购得远期合约;第二阶段,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要么通过远期合约, 要么通过即期—掉期交易进行对冲, 这种对冲交易可以使商业银行平衡其货币和期限的不匹配。我们假设在该阶段中央银行能够提供应对投机性冲击的充足头寸, 也

(二)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的主要对策

第一,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融资资金使用效率。高速公路股份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国有股比重太高, 形成一股独大、一股独霸的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优化股权结构, 适时减持国有股, 降低国有股在高速公路公司的持股比例。二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 改变国有股东对企业控股的虚置以及公众股“搭便车”现象, 提高公司法人治理效率。三是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可以有效地改善董事会的决策和治理结构。

第二, 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加大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准公共物品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 具有明显的受益区分性和受益排他性, 又有一般私人物品的特征。准公共物品往往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由市场提供, 或者由两者联合提供高速公路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就决定了政府对高速公路投入资金的义不容辞。综合来看, 政府财政资金是支持和保证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也是未来我国高速公路资金筹措的基本立足点。其一, 要适度加大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其二, 要完善高速公路专项建设基金制度;其三, 吃透政策精神, 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

第三, 增强自我积累能力, 提高内源融资市场份额。内部积累性投资都是企业融资的首选, 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内源融资的比例甚低, 需要采取下列对策加以解决: (1)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只有彻底改变企业产权和利益无明确边界与约束的局面, 才能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真正就是说, 中央银行拥有的储备大到足够适应正常的外汇市场干预需要。假如国际游资总的投机性需求数量为Qt, 央行用以干预的远期和即期外汇量分别为Xt和Yt, 则在干预时点, 有Qt=Xt+Yt, 中央银行的干预吸收了所有的投机头寸。在该天的该时点, 一旦中央银行匹配了针对本币的所有沽空, 我们假定零售外汇市场就要结束交易, 任何进一步的外汇市场活动只能在下一个交易日进行。但是, 在剩下的日子里, 中央银行通过借入外汇储备所能够提供的干预限额是相当有限的。

国际游资进入目标国一定时间后会对流入国的经济造成多种影响, 比如宏观经济过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 使流入国出现货币错配现象、不良资产增加、资产价格泡沫等。国际游资攻击之时, 往往是流入国金融风险聚集到很严重之时, 国际游资的投机攻击毫无疑问会触发这种风险。因而我们假定在该时点, 有一中央银行必须应对的国内信贷需求冲击发生, 并把它看作国内金融风险爆发的代表性元素。该种冲击可能是国内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的先兆, 它们需要央行能够瞬时扩大对它们的信贷支持, 而中央银行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国内信贷规模的离散性增长。该种现象意味着央行必须随时准备吸收国内信贷需求

关心企业积累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我积累的能力。 (2) 强化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国家可以考虑对高速公路企业在折旧上实行某些优惠措施, 同时又要明确折旧基金的使用范围与途径, 确保计提的折旧基金真正用于高速公路生产性建设上。 (3)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现行法规制度下, 企业要建立有利于内部积累的税收、财务制度, 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和利润滚存制度, 引导其在努力提高经营效益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内源性资本扩张,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四,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优化直接融资结构。目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扩大债券发行额度, 减少政府对债券发行的干预。 (2) 实行高速公路债券发行利率与信用级别挂钩。 (3) 丰富债券品种, 建立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利率灵活的债券品种系列。 (4) 要逐步增加中长期债券的比重, 改变长期以来短期债券偏重, 中长期债券偏轻的结构。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态势迅猛,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迅猛发展的背后,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融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现状出发, 分析我国高速公路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融资

参考文献

[1]王开《关于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的探讨》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2

[2]汪曙光《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

[3]陈伟伟《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4]贺定光《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的六大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05.5

[5]成吟, 陈常亮《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问题分析 篇10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现状

(一) 供给方面

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两方面的供给, 即金融组织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金融组织又包含正规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的金融组织。正规金融组织, 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一部分, 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16710.65亿元, 其同比增长2198.06, 包括有关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600.17亿元,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235.91亿元, 农业综合贷款271.82亿元, 县域性城镇建设贷款520.63亿元。非正规的金融组织也可以说是民间金融。民间金融行为主要有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等。这类非正规的金融行为目前类型繁多, 且大部分游离于法律法规边缘。2011年以来利率攀高, 然而有些乡镇企业为了支撑走下去, 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 民间借贷日渐活跃起来。

(二) 需求方面

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需求主要由农民、乡镇企业、地方政府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组成。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及企业量大,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农民在融资方面有以下特点:额度偏小, 且空间上趋于分散。乡镇企业大都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且其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不够透明, 经营风险较大, 融资难度和需求都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引致对基础设施的质量较高, 但是政府债务不断扩张,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 面对日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为了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债务进行融资。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融资渠道窄

通过对城镇化融资现状中融资供给的分析不难发现,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还是比较狭窄, 无法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现代农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首先, 融资渠道太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银行贷款占了60.4%, 农民自筹款占20.9%, 财政补贴占8.9%, 经过民间融资等等其他方面获得的资金不到10%。其次, 真正涉农的金融机构少, 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种类以及网点机构缺乏。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信用社等是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的机构, 其他金融类的机构很少。最后, 民间金融行为的不规范性使得其没有发挥该有的融资力度。在经济发达地区, 民间金融活跃着各种形式, 例如曾今的“抬会”、“银背”, 在以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建立的直接融资也非常普遍。

(二) 投资主体单一, 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对于城镇化建设中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财政投资占很大的份额。从2012年公布的前10月固定资产的投资情况中,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的加速较为明显, 平均累计加速为14%, 较之前九月12.5%的水平在继续上升。地方政府财政主要是土地财政, 然而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 201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收入28517亿元, 同比减少14%;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的收入支出了28418亿元, 同比减少14.3%。可见,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收入以及对其支出的安排已从2011年的正增长变为负增长, 反映出以土地财政为主的传统的融资模式很难维持。

(三) 城镇化建设中融资者在信贷融资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首先,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从事小农经济的农户需经历农转非的过程需要资金支持, 然而农户在对资金的需求过程中倾向于“私人借贷”, 这类融资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次, 乡镇企业倾向于关系贷款。由于银行贷款的重重审查, 对于财务状况不达标的乡镇企业而言是难上加难, 而且信贷资金的到账和资金紧急运用在时间上存在错配, 相比较而言, 乡镇企业倾向于方便快捷的关系贷款, 在信贷融资方面处于被动。

三、对策建议

(一) 拓宽融资渠道

第一, 对现有融资渠道的强化改进现有融资渠道即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 进行强化改进的主要是正规的金融机构, 就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 在不断商业化改革的同时应该加快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第二, 探索民间金融发展的新途径。例如, 引导并且规范民间金融;“区别”对待民间金融。

(二) 优化政策支持,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 针对优化政策支持。例如, 构建与城镇化建设相对应的地方财政体系;建立一定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 为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金融产品以及落实金融债券提供条件。第二,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金融机构就城镇化建设而进行的创新。例如, 对于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各金融机构应该对其进行改善, 适当的增加网点, 加大人员配置及基础设施的配置;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金融需要。

(三) 创新融资模式, 缓解信贷融资矛盾

第一, 可以组织大型银团贷款, 组织多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贷款协议, 按照共同商定的条件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型大项目提供资金。第二, 尝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于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将其上市发行股票、债券,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从而扩大融资规模, 延长融资期限。

参考文献

[1]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技能发展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 .

[2]马庆斌.中国城镇化融资的现状与政策创新[J].中国市场, 2012 (10) .

[3]张晓东.试析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金融支持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 2013 (6) .

民间融资问题探析 篇11

一、民间融资概述

(一)资金来源民间融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闲散资金、企业富余资金、外地流入资金及从银行贷出的低息贷款等。民间资金究竟有多少无法统计,据调查,注册机构一般放贷量是注册资金的3至5倍,而没有注册的民间资金放贷量比注册的还要多。

(二)利率水平 以投资、担保、典当和委托寄卖为名的各类企业吸收公众资金的利率月息一般在10‰至15‰之间,最高达20‰,期限灵活,可随存随取,也可长期融资;办理手续简单,除部分为个人担保外,一般均为信用融资。而以投资、担保、典当和委托寄卖为名的各类企业对外融出资金利率月息一般在25‰至35‰之间,最高的甚至能达到50‰,期限一般比较短,短的10天半月,最长也不超过1年,通常在3个月左右。这一利率水平超出了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左右,属于高利贷行为。

(三)资金流向 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存在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透明度低、缺少抵押资产等问题的影响,以及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限制,难以满足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只好通过民间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因此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乡居民既是民间融资的资金供给者,同时又是民间融资的资金需求者。民间融资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周转,也有的用于归还银行到期贷款和贷款利息。涉及的行业一般是一些高利润行业,如建筑业、运输业、开采业和羊绒加工业等。这些行业的贷款占民间融资总量的80%左右,单笔贷款数额由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有的达几千万元(如房地产)。

二、民间融资发展的特点

(一)借贷主体呈现多元化,借贷用途多样化 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包括房地产商、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资金投向由消费性资金需求为主转为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与消费性资金需求并重。其中,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向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煤炭企业、高载能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500万元以下的主要是汽车经销商、个体工商户短期资金周转。

(二)利率高、期限灵活、手续简便 据调查,融资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为月息18‰,最高可达25‰,资金需求旺季利率高达35‰至45‰。民间借贷的利率标准主要是依据借款人的实力、信用和借款时间长短而变化,对实力较强,借款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利率水平一般在30‰至50‰之间,对实力较差或借款用于临时性需要的,利率一般在20‰至40‰之间。由于民间融资手续简单,中间环节少,借贷之间只是一份协议、一张借条,对中小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信誉度高,资金安全性高 一是坏账率较低。民间融资的纠纷较少,借款人的信誉较高,借钱不还的现象较少出现。二是归还意愿强。民间融资非常讲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民间借贷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经济责任较强,通常不会损害自己的信誉赖账不还。三是双方自愿。民间融资的借贷双方一般都提前讲清责权利,很少借助暴力手段或其他手段去解决问题,即使双方发生纠纷,一般会采取协商延期还款或变卖财产的方式解决,极少数经仲裁委员会裁决解决。

三、民间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分析

(一)民间融资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主要包括:

(1)民间融资有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善就业状况。在国有金融机构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特别是与国有银行贷款难度大、手续繁琐、抵押不足、找不到担保人相比,民间融资显示出优势,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民间融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地支持了本地区的劳动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民间融资主要支持的房地产、公路桥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2)民间融资促进了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融资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居民投资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民间融资投资的高额回报,加速了民间财富积累。

(二)民间融资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 主要包括:

(1)民间融资的逐利本性,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民间融资的追逐利益最大化、自发性、松散性和信息滞后性特点,必然造成只关注利润收益,而漠视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冲击。如近几年来国家已明令严格控制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高污染企业,在行业高额回报的刺激下,受民间融资扶持而屡禁不止,直接削弱國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2)民间融资分割了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市场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储蓄存款的下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对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大量地下民间融资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对从事民间融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征税,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

四、民间融资的正确引导

(一)政府合理引导规范民间融资 对正规的、合法的民间借贷机构及行为,要正确引导和规范,为民间金融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充分发挥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作用。同时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意识和鉴别能力,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投资,防止扰乱金融秩序和风险的发生。

(二)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扩大社会融资渠道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组建民营银行、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协会等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同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三)建立民间融资定期监测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局、地方政府应通力合作,选择一些民间融资较为活跃的企业和地区,长期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当国家宏观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和地方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因素时,要及时给予银行业、企业和市民风险提示和指导,有效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引导民间融资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之中,有序健康发展。

(四)尽快颁布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尽快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缩小非法融资的生存空间,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要明确开办民间融资业务机构的条件,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由于缺乏法律支持,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无法对这些机构实行业务监管,形成民间融资监管真空。制定明确细致的监管办法,有效监控民间融资机构日常的运营活动,降低经营风险。同时,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处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经认定的非法融资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倩、雷立钧:《鄂尔多斯地区民间借贷解析》,《北方经济》2007年第17期。

[2]李军:《将民间资本引入到创业中来》,《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第3期。

建设融资问题 篇12

建设银行一年期利率敏感性负债是负缺口, 其主要原因是短期限存款增长较快,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放同业款项大幅减少, 但是风险管理部门依旧预期浮动利率会上调;而开发银行存在大量的负缺口, 要防范利率上升的风险, 于是进行了该单交易。图2可以观测到一年内的3个月期SHIBOR走势, 事后我们观察到4次3个月期SHIBOR的标准利率互换。 (图2)

按照交易的名义本金50亿元, 每1元获得0.26045+0.305925+0.471825-0.041325=0.996875元现金流, 则总共可盈利50×0.996875=49.84375亿元。于是建设银行大约防范了49.8亿元的利率风险损失, 很好地弥补了净利息的44.98亿元的缩水。这便是利率互换给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打上的“补丁”。

三、结论与思考

(一) 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优与劣。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原理易懂, 思路清晰而且计算、操作都较为简单, 正是这些优势让它在我国现阶段风险管理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利率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 在考虑资金回流、利率体制以及公允价值方面考虑欠缺, 并且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 利率互换的优与劣。

利率互换在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缓释作用、表外业务弥补作用以及加强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度作用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优势, 它以全新的视角将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合作化理念很好地展示出来, 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公允价值因素, 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还能够减小商业银行融资风险。但是,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以及互换双方绝对优势地位不同,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佳理论组合效果的产生, 而且在国际互换业务中往往需要配合货币互换来抵御汇率风险。

(三) 两者兼容性的思考。

以敏感性缺口模型为代表的表内风险管理技术依旧在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也正是以其操作相对简单、预测相对容易、发展相对成熟等条件备受青睐。利率互换工具是一种舶来品,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第一项利率互换以来, 利率互换渐渐以其结构上的优势被广泛关注。两者在对利率预测问题的角度不谋而合, 而且在优劣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 但在对利率预测结果的作用上以及所处资产负债表位置上却差距甚大。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在商业银行中的“大宗”地位有长期历史性的优势, 但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表外业务规模的迅猛发展, 单一的表内风险管理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 结合表外业务的优势将风险管理的防火墙修葺完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表内与表外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并非矛盾, 反而能够很好地兼容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 于是利率互换的运用对传统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补丁”效用将十分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和平, 周茂彬, 王小明.存贷款业务中的隐含期权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J].金融研究,

[2]冷昕鑫.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完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4.

[3]郑军.利率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陈为涛, 李娟, 程英春.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2.5.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8日

一、引言

(一)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根据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的通知》, 到2012年末需要基本解决1, 540万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m2 (含) 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m2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 600万套, 2011年1, 000万套, 2012年1, 000万套, 后面三年还有1, 600万套, 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但2012年我国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00万套以上, 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较“十二五规划”的1, 000万套目标保障性安居工程下调了20%~30%。

(二)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住宅产业化是指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住宅, 其主旨是通过改变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传统住宅产业, 大幅度提高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 降低住宅生产和使用成本, 全面提升住宅质量。住宅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利用科技密集型的现代化、规模化工业生产方式取代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粗放手工生产方式的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

目前, 住宅产业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公认, 国家级省级地方政府也都建立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且相继有十个住宅产业化基地被批准建立, 但是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仍然处于初级水平, 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主要表现是工厂化住宅的建设总量相当低,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该类住宅产品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二、保障性住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分析

保障房与住宅产业化密切配合, 互惠互利。一是在保障房建设中发展住宅产业化, 依据保障房户型小、结构较为简单的特点, 易于率先融入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 不仅有利于提高保障房质量和性能, 还有利于形成日趋完善的住宅建设结构体系和部品体系, 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二是时代要求以产业化推进保障房建设。我国一些大城市建设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的窘境;加之建筑工人的工资成倍增加, 施工现场环保要求日趋严格, 这些都迫使我们要推进能够实现“四节一环保”的住宅产业化。

Alexander曾经给出了模式的经典定义: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即模式是一种指导, 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 有助于你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保障性住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就是适合保障房在大规模建设阶段中的模式, 该模式应该是解决这一阶段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核心方法。

(一) 设计方面。保障房的建筑立面设计相对比较简单, 变化少, 并且户型、建筑面积基本固定。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是以住宅为最终产品, 做到住宅开发设计定型化、标准化, 产业化建设模式的优点与保障房的特点相适应, 可以更好地促进保障房的建设。

(二) 施工方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和现场施工的时间, 加快建设速度。我国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效率低下, 建筑工人产量仅为28平方米/人·年左右, 发达国家可达150平方米/人·年左右。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将大大提高住宅建设的速度, 工期至少能缩短1/3。

(三) 成本方面。住宅产业化是以模块化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生产, 住宅的构件部品在工厂成批量生产, 现场施工实行高度机械化装配, 体现规模化和工业化的优势, 可以大量减少人工成本, 形成规模以后, 工程项目综合造价节省15%以上, 按照“十二五”期间3, 600万套、总投资5万亿元匡算, 可节省投资7, 500亿元。

(四) 品质方面。

住宅产业化是以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为前提, 使得保障房在工厂按照标准进行制造成为可能, 而且能够保证部件生产的同质化, 避免构件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而产生的裂缝, 较好地解决厨房、卫生间漏水和窗台、外墙渗水, 水电管线及消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通病, 同时可以保证装修质量和方便使用过程中部品的维修更换, 全面提高保障房的品质。

三、保障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融资问题分析

在采用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建设的各类保障房中, 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最终要出售给个人, 产权清晰, 资金回笼有保障, 特别是两限房, 配套的商业设施部分还有收益, 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因此开发商建设积极性相对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及时划拨建设用地、适当修改土地出让条件或者通过配建的方式, 以牺牲较小的经济利益即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通过市场解决筹资问题。

棚户区改造房最终也要出售或租赁给原住户, 加上有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再借助发债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 资金筹集问题得到解决。

在各类保障房中, 融资难点主要是那些“只租不售”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由于产权不能转让, 资金回收周期长, 还要承担房屋维护、租金收取等一系列后续管理工作, 因而各方的建设动力较小。加上公租房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资金参与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 融资难度较大。

(一) 鼓励和吸引私营企业投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经营。由于保障性住房投资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 因此吸引了许多对资金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基于优化资源、降低风险和增加回报的“双赢”考虑, 公司合营融资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领域也开始得到发展。

保障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由政府部门和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通力合作, 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保障房的产业化集团, 为项目融资提供稳健有效的组织保证体系。提高保障房的产业化建设模式的整体运行效率, 降低交易费用, 形成良好的合约信用, 降低项目的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因此, 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及风险分担机制, 完善融资体系, 对投资者无法通过市场行为应对的风险, 通过产业化集团进行担保, 以减少投资者的额外风险。通过组建保障房的产业化集团, 使得政府和私人企业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实现目标, 形成合作共赢的机制。

(二) 住宅产业化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保障房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体现了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但是, 目前企业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方面缺乏积极性, 背离了住宅产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规模效益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关键, 通过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 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性价比优良的材料和部品, 推广应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性能。

(三) 保障性住房投资回报低, 社会资金介入动力不足。保障房属于“民生工程”, 投资收益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经营管理相对复杂, 因而对社会资金吸引力较弱。社会资金能否顺利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 关键在于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设计的利益激励, 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合作模式是否符合社会资金的投资意愿。为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建立保障房预售制度:

仿照商品房建筑、销售模式, 增强社会资金参与力度。对于经适房、限价房以及大部分的棚改房, 由于最终需出售给购房者, 均可以采用预售模式。考虑到购买者收入水平较低, 在正式交房前, 政府

保障房住宅产业化建设模式融资问题探讨

□文/刘爱玲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可以考虑适当补贴利息。

2、公租房除推行上述税费优惠政策之后, 部分可以考虑在商品房中配建,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和经营。

3、扩大贴息范围, 或者通过配建适当的商

业等方式, 提高保障房利润率水平, 充分吸引保险、信托和银行贷款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

(四) 建立制度化合作, 引导开发商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政府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导者, 也是产业化建设模式的推动者, 拥有集中控制资源的能力。政府作为产业化集团的核心, 负责项目的总体控制, 协调组织内各相关成员, 搭建集成信息平台, 实现多企业的人员、技术、资金、信息的集成。保障房的产业化集团组织模式实际是各参与方基于信息链和产品供应链组建的动态联盟。

在诸如美国这些发达国家, 虽然政府部门仍占保障性住房结构的主要比重, 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私营开发商进入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69%。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市场采用产业化建设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 进一步吸进私营企业介入保障性住房投资。

私营企业介入以产业化模式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不仅能够拓宽建设和运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 同时以政府为核心的产业化集团作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能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因此应逐渐转变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角色, 将政府由直接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转变成为提供这类公共服务的监督者、指导者以及与私人企业的合作者。

参考文献

[1]王蒲生, 张帆, 张玉岩.全球生产方式演变下的住宅产业化[J].特区经济, 2010.9.

[2]徐珊珊.保障性住房与住宅产业化的互促机制分析[J].产业论坛, 2010.8.

上一篇:农产品物流模式下一篇:低温多效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