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广(共11篇)
全面推广 篇1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瓶颈”, 受经济体制、种植模式、收获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直没有实现大面积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低水平严重制约玉米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和经营化方向发展。要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高度, 强化措施, 切实搞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
一、龙井市玉米收获现状
玉米是龙井市的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13000 hm2左右,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52%。近几年, 大量增加了农业机械的数量, 但玉米生产的收获环节还是主要靠人工收获, 一直以来玉米收获机械化停滞不前。玉米收获机械化的低水平已成为制约龙井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问题。人工收获不仅占用劳动力多, 劳动强度大, 而且生产效率低, 直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民收入的增加。玉米收获机械化是一次性完成玉米收获和秸秆处理, 对解放农村劳动力, 实现农业降耗增收, 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玉米这一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问题不解决,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就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此, 突破玉米收获环节的瓶颈已成为当务之急。截至目前, 技术性能完全过关, 能够适应龙井市农田作业的玉米收获机产品很少, 大部分产品还处于完善的过程中, 存在稳定性差、可靠性不高、作业质量低的问题和售后服务不及时的问题, 这就严重影响用户的购机热情。在国家严抓农机具的质量, 又将玉米收获机作为重点农机补贴对象的基础上, 2010年开始, 市农机部门严格挑选适应我市的玉米收获机品种, 不断加大推广力度, 让农民参加收获机现场作业, 进一步提高了对收获机的感知度, 同时也打消了对玉米机械收获技术不过关的顾虑, 激发了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热情。龙井市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 引进、试验、推广1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 2010年推广了3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 机械化收获面积达450 hm2, 机收率达到3.5%。虽然起步较晚, 但为大面积推广打好技术基础。
二、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必要性
1.农村劳动力缺乏需要玉米收获机械化。
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招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二、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大批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国外打工, 使农村劳力大幅减少, 在农忙季节劳动力不足很明显, 为了不误农时只能靠雇工抢农时。因此, 实施玉米收获机械化完全可以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
2.玉米收获机械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的劳动力成本高, 人工费持续高涨。按2010年的市场价格来算:玉米人工收获每公顷需要1300~1500元, 机械收获每公顷需要1000~1100元, 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每公顷节省300~500元, 机械收获效率是人工收获效率的80倍。玉米收获机械化可有效地节约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和附加产值,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3.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玉米生产劳动强度大, 占用劳动力多, 作业量也大, 费工、费时、又费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加省时、省力的玉米收获机械化生产技术。
三、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推广具有扎实的基础
当前,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有利条件。
1.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 不断完善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 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也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农机补贴规模, 这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农机购买和使用成本, 为玉米收获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有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机管理体制和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健全, 现已建立了以市农机推广机构为中心,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龙头, 村级农机服务队和农机大户为骨干, 广大农机户为基础的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网络, 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推广提供了可靠保证。
3.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农民是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一个地方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能离开经济基础谈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以来, 龙井市农村经济效益连年递增, 农业经济基础雄厚, 农民生活富裕, 有购买和使用新型农业机械的愿望和能力。
4.有一定的玉米收获机械化管理经验。
龙井市有5年的玉米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经验。通过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试验,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规范和管理经验。
四、全面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具体措施
1.农机部门充分发挥职业技能, 积极宣传玉米收获机械化。
玉米收获机械化对于提升龙井市农机化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需要市政府的重视。市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充分发挥职业经验和技能优势, 要精心谋划部署, 采取切实举措, 搞好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工作。向农民推荐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适合龙井市的机型, 给用户一个信誉好和实惠、实用的机械。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现场会和机具演示会, 一边介绍各地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动态及典型经验, 营造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一边对玉米收获机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 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达到农民皆知、农民皆晓的目的, 提高农民用机的积极性。
2.玉米收获机械化要有装备支撑。
玉米收获机械化必须要有先进适用的装备支撑。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是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推手, 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购买收获机。对于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农户实行重点补贴、优先补贴的政策, 最大限度扶持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 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另外, 积极与外地联系, 多方引进外地机械,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内外机械的作用, 全面提高全市机收水平和机收率。
3.提高机具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科研、生产、推广、使用互相联合才能生产出技术性能可靠、实用性能良好的产品。生产企业接受各部门和广大用户提出的不足之处, 改善制造工艺和技术, 不断提高收获机的质量, 调低价格, 将实惠落到农民身上, 才有可能增加销量, 提高利润, 为加快农机化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装备支持。
4.搞好维修服务, 保障正常作业。
一是“三包”期以内的维修服务。负责售后服务的厂家、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站, 在农忙季节, 提前准备好各种配件和易损件的基础上, 组织好有经验、有能力的售后服务队伍, 当机具出现故障时, 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可减少机手的顾虑。二是“三包”期以后的维修服务。“三包”期以后的维修服务难度大, 市农机部门在收获季节, 利用全市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和移动维修服务队伍, 也利用厂家的“三包”期以后的维修服务, 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跟踪巡回技术服务,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出现故障及时排除, 尽可能缩短维修时间, 相对给农机户增加有效作业时间。
5.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机手素质。
性能再好的机械, 由于使用操作不当, 也不会有好的作业效果。玉米收获机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 如果机手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就上机进行操作, 不仅不能很好发挥玉米收获机的作用, 还容易出现故障, 造成机具的损坏。因此, 要采用“阳光培训”等多种形式, 搞好对机手的现场培训和理论培训。对机手进行驾驶操作、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等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机手使用机具的水平和维修技能, 进而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益。
6.加强农机化技术与农艺的结合。
农业和农机部门发挥各自优势, 认真研究玉米机械收获中出现的问题, 在有利于粮食生产、农业增效的前提下, 制定统一的玉米种植规范, 选择与玉米收获机收获高度相适应的玉米品种, 同时玉米收获机制造厂家也要根据玉米生产农艺要求, 因地制宜地把固定式行距改造成可调式行距, 完善机械收获技术规范, 不断提高收获机的适应性和作业质量。
7.反包土地, 大规模经营。
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后, 本来不大的地块被分成了多块, 给机械作业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农村出现把土地反包给别人的现象。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民把承包的土地反包给农机大户或种田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 营造一个有利于玉米收获机械作业的区域环境。
8.组织跨区作业, 提高机械利用率。
要按照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效益化的发展新路子, 形成玉米机械收获的优质、高效的服务模式, 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械, 开展跨区有偿服务, 以延长作业时间为突破口, 提高玉米收获机械的作业面积, 使用效率和经营收益,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全面推广 篇2
12月15日至19日,市作风办派出5个督查组,采取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网上抽查等方式对全市86个单位电子日志推广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单位已经使用电子日志管理系统。
全市“三抓一促”活动推进会召开以来,市直各单位以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讲话为契机,狠抓电子日志推广使用,切实改进作风,全面加强机关干部日常管理。针对电子日志的使用推广,各单位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及时召开培训动员会,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填写电子日志工作的认识,激励干部职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形成工作完成“快、好、精”的良好氛围。各单位普遍明确了分管领导、系统管理员,普遍建立了工作责任制,领导带头填写工作日志,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评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电子日志填写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了《推行干部电子工作日志管理实施方案》、《电子日志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综合考评管理系统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干部管理考核有“事”可考、有“量”可核、有“绩”可估、有“效”可评,实现了对电子日志填写工作多方位监管,电子日志使用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但是,在电子日志推广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高。个别单位还没有启动电子日志工作,存在“等、看、靠”现象。二是工作落实不到位。少数单位电子日志填写没有实现全覆盖,日志内容填写不够规范。三是管理运用不够。系统管理员对系统不熟悉的情况依然存在,及时填写电子日志倒逼机关人员工作效率提升还有待加强。
全面推广 篇3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已经7年。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理念深入人心,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吃干榨尽”成为企业和一些地方领导介绍循环经济的经典表述,国家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技术路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然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也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部分环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些跨行业的产业链延伸受到制约,需要国家在制度上理顺关系,扫清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从经验角度看,不同的部门和学者都进行了总结,主要经验大致包括认识提高、制度安排、政策激励、试点示范、技术促进、理论研究等方面。可以说,政府推进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特色,政策扶持和国家财政资金补贴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安排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包括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规划则是在上面两项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机制等内容。
概括地说,发展循环经济,应在生态工业、农业和商贸服务等生产领域,加强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工艺革新和生产配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分级利用;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产业园区,加强原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共享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尽,发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和“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倡导文明、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既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也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
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历来是以社会投资为主,国家资金只是“种子”,起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作用。当然,国有企业在循环经济项目上的投资不少,但不会对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准确地说,国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项目,毕竟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十二五”期间应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广
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均有较为详细的部署,“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仍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物质循环利用的产品,应当在经济上能有收益,前提是有市场需求。二是发挥企业家的主人翁作用,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市场行情,更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企业行为。三是加强监管,在我国目前诚信不足、道德没有底线的情况下,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以便减少少数企业挂着循环经济的“大旗”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或者以减量化名义行“偷工减料”之实。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的协同作用,循环经济发展才能收到多赢的效果。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化,务实发展。
从行业看,应该从原来强调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向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模式转变。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而有些行业和企业则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尚不熟悉,更谈不上具体做法或成功经验,即在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未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应重视不同行业之间的经验共享,构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从环节看,应该从注重生产环节推进清洁生产、物料平衡等措施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向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覆盖转变。有研究发现,我国造船行业钢材利用率比国外差将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外造船用的钢板是按造船企业的要求生产,而我国造船企业直接从钢厂拉回钢板自己再加工,虽然边角余料可以再利用,却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从产业链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过程,更能体现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从企业看,应该从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单一企业循环式生产,向产业链衔接和循环式集成集聚转变,从低端、分散、小规模的资源循环利用向高值化、集中化和规模化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企业层面的重要实现形式,专业化是经济学强调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规模却又当别论,并不是越大越好。以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为例。分散、专业化回收就是一种好形式,所需的管理成本低,能满足回收多样性废旧物品的需求,政府需做的工作是规范回收行为;对于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则应当规模化,提高集约化水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正确看待营改增全面推广 篇4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之后,4年来营改增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完成了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改革。截止2015年底,营改增为592万户试点纳税人实现减税6 400多亿元。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试点范围。这是税制改革中的重要里程碑,将更加规范增值税制度,使营业税成为历史。
1 营改增的必要性
营业税按照不同行业设置不同的税目、税率,可以对不同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但营业税的征收没有抵扣环节,不受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导致重复纳税,生产环节越多税负越重。由于增值税对各个环节征收,层层抵扣,不改变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既避免了传统流转税的重复课税弊端又保证了税收中性原则。增值税的覆盖面越广,征收范围越宽,越能发挥职能,减少对经济的扭曲作用。两税并行也带来产品、行业之间有效税率差异。缴纳增值税企业若从缴纳营业税企业购入中间投入,无法将营业税作为进项税扣除,购入比重不同的企业有效税率就不同。
实施营改增,就是原来依营业税征收的部分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允许进项抵扣,减少重复征税,确保所有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可以促进税收的公平性,也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激发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2 营改增全面推广的意义
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普遍降低企业税负,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在企业成本方面,营改增后,对原来的增值税纳税人购买服务来说,原本的不能抵扣变为可以抵扣,原本抵扣税率低的变高,抵扣的范围扩大;原营业税纳税企业可按增值税纳税,允许抵扣外购材料、设备和服务的进项税,整体税负将有所下降,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设备更新与改造加快和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营改增还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利于小规模企业生存发展。年销售额500万以下的小规模企业,改5%营业税税率为3%增值税征收率,直接享受四成税负降幅。
对货物和劳务统一征收增值税,能够抵扣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交易产生的进项税,改变对产业链上各环节的重复征税状况,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税制上的贯通,形成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抵扣的完整抵税链条,强化了区域内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之际,财税改革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统一税制减轻税负,引导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向先进产业集中,提高物质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现代服务业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分工细化、相互融合发展,给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营改增减少了地方政府对产业的干预。营业税在地方政府税收中占的比重最大,以企业的营业额为税基,无论企业盈利或亏损,只要仍在运行,地方政府就能获取税收收入。为此,政府可能牺牲资源环境等利益吸引外部投资,对于产能过剩而无法持续经营的企业,可能会采取措施防止其退出市场,以维持财政收入。增值税作为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种,改革后征收范围将囊括建筑、房地产等地方税收重头行业,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干预产业的几率,淘汰落后企业发展优势企业。此外,短期内营改增将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税收向中央集中,加强中央对税收收入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削减地方政府的不合理支出。
3 对营改增全面推广的建议
在营改增推行过程中,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期间各项工作密切衔接,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应该联合媒体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力度,让纳税人和普通消费者正确解读税改新政,防止一些企业和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一知半解,借机肆意提高服务价格。同时应加强市场监管,监督企业依法诚信经营,避免发生价格违法行为。
营改增的实施有助于缩小企业之间有效税率的差异,可以提高效率。但在制度设计上,出现了多档化的趋势。目前增值税税率分为五档(即17%、13%、11%、6%、0),加上小规模企业3%的征收率,增值税抵扣链条容易扭曲,税率差异和效率损失依然存在,造成一定的政策风险。因此在推行过程中应当充分论证、科学测算,逐步减少增值税率的档次,简化税率使其趋于统一。
受营改增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不可避免。为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调整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二是通过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来保障地方政府的财力。国务院已印发过渡方案,规定中央和地方增值税五五分成。这一比例能否弥补地方税收还需更多的研究与调整。在转移支付方式上,可以将中央新增的增值税收入用于充实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更好地弥补地方税收缺口。
参考文献
学校全面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总结 篇5
一、认真安排部署,确保宣传实效
X月X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x届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对各单位本届推普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开展普通话宣传周和我省“双推月”的重大意义。
二、围绕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报道。XX在第38期、39期连续两期刊登了本届推普周的宣传主题和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趣味小故事等。县电视台连续X天播放了推普主题和推普宣传片,扩大了社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开展推普宣传。县语委向学校分发了XX多份推广普通话宣传材料,组织学校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举办手抄报、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出了浓厚的推普周宣传氛围。通过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深入人心,全县师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深刻体会到了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和我省“双推月”的重大意义。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推普宣传活动
1、组织全县小学中高年级和全体教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河北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书面答题活动。通过答题,全县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组织全县教师开展普通话素材征集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共征集推普素材X条。
3、组织好第三批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推荐申报工作,全县共有X所学校申报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拟推荐申报X所),X所学校申报市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4、组织全县师生参加“中华诵20xx经典诵读和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活动,目前已完成通知的下发,各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过程当中。
5、各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除县语委办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外,各学校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中小学升旗仪式推普宣传、“啄木鸟纠错活动”、教师“三笔字”、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演讲比赛活动等。丰富了推普活动内容,扩大了推普效应。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如个别单位对推广普通话工作认识不足,在集体活动、会议中能够使用普通话,但同事之间的交谈还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另外,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各种评优选先工作中对语言文字工作情况还须重视。个别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有书写笔顺不正确的现象。
全面推广 篇6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农业科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回良玉指出,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八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业能够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要破解难题、突破约束、消除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回良玉强调,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实现今年农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农业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务必强力推进、取得成效。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特别要重视攻克种业科技难题,抓紧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二要加大重大技术的推广力度,良种良法要配套,关键技术要组装,农机农艺要融合,各种措施要协调。对今年可能发生的灾害和动植物疫情,要提早拿出技术方案,早做准备,主动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损失。三要加强推广示范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四要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县包乡、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
韩长赋要求扎实抓好春管春耕备耕
全力夺取夏季粮油好收成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今年粮食生产面临着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市场不确定等多重不利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极其复杂,气象灾害特别是旱灾对粮食农业生产的影响突出。各级农业部门要科学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看到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小麦油菜越冬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备耕工作扎实到位,进一步坚定夺取夏粮丰收和全年农业好收成的信心,敢于直面挑战,善于凝聚力量,勇于攻坚克难,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工作。
韩长赋强调,要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春管一线,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的作用,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技术服务,组织农民因地制宜落实化控、镇压等田管措施。落实领导责任和技术责任,加强万亩示范片管理,率先落实关键技术措施,示范带动化控镇压控旺长、浇灌划锄防春旱、肥水管理防“倒春寒”、监测预警防病虫害、“一喷三防”防早衰等抗灾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狠抓病虫防控,实现虫口夺粮。完善技术方案,做好物资准备,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和处置率,确保重大病虫不暴发成灾。狠抓防灾减灾,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韩长赋要求,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一手抓春季田管,一手抓春耕备耕,提早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完成春播任务。要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细化实施方案,加强政策宣传,加强督促检查,加强信息引导,安排好种植结构,挖掘资源潜力,扩大紧缺品种和高产作物面积,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大力开展春耕科技服务,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动员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指导农民落实好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提升春耕生产的技术含量;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推动高产创建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切实做好农资组织调度,加强价格监测,及时发布信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广泛开展辨别假劣农资宣传;积极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开展春季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提高播种质量,扩大适播面积,确保作业安全。
全面推广 篇7
1 构建培育体系
通过整合农技推广体系、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等教育培训资源,组建由产业技术团队、农技推广机构和乡土人才组成的教育培训师资库,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同时遴选一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分门分类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2 全面推广技术培训
当前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民筹集购机资金的难题,然后如何确保各类农机产品“用得好、放心用”,是路桥农机的首要工作。因此路桥区根据全区农机具的使用情况,在农业生产闲期组织对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如每年的春耕生产前期,对辖区内的所有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进行农机具维护保养指导,确保春耕生产期间机具正常使用,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班,目前已经连续2年组织了全市收割机操作培训班。春耕期间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农机产品现场演示,如2015年组织了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2016年春耕期间组织了精量直播机、履带式拖拉机等机具演示。每年“双夏”前期,组织烘干机厂家技术人员对区内所有烘干机进行了维护检修。秋收冬种期间,指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做好机具检修保养。在农闲期邀请大专院校或者厂家技术专家开展理论授课。对于部分农机产品,如农用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性能机械,区内无法组织培训的,就联系厂家,安排使用对象到生产企业去学习操作技能。运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争取让农民对购买的农机产品“用得好、放心用”。
同时为配合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区农机管理部门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现场演示培训服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会方式,讲解新机具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同时听取用户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题并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将有用的经验推广开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机械化技术推广。
3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
农民购买的机具要“用得好、放心用”,其产品质量是关键。根据路桥区农机产品调查方案,农机人员对辖区内享受财政补贴的农机具按比例进行了产品质量调查,同时还抽查了经销企业、生产企业使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各类农业机械使用性能良好,第一年故障率较低,随着使用年份增加,故障频次也增加,但是厂家维修人员到位比较及时,基本不影响正常使用;本地被抽查生产企业的农机产品,暂未发现未按规定使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的情况,个别外地企业的产品存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不规范使用现象,农机管理人员对未按要求使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的经销企业进行了口头警告,并责令及时联系生产厂家做好标志的规范使用。
为进一步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区农业经济信息网还设立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窗口,并将投诉举报电话在路桥区阳光工程网上公布,及时受理辖区内的农机产品投诉问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4 着力解决农民农机使用中的问题
虽然路桥一直致力于农机产品的推广和质量监管,但是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疑难。
一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理论讲解的能力较差,因此农机部门尽量采用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农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关键环节的产品使用时间短,质量要求高,如插秧机、烘干机等,每季使用时间也就半个月左右,一旦出现故障,如果因维修拖延3天以上,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推荐农民尽量购买同一品牌的农机产品,方便企业在农忙时期安排技术人员蹲点服务。
全面推广 篇8
1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农业是弱势行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农民运用新技术、购买新机具, 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沛县在认真执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同时,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 重点用于插秧机购置补贴;另外, 县政府每年拿出100余万元用于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工作,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 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 全县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1 000余台。在推进农机化作业过程中, 创新发展模式, 探索水稻插秧机械化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 抓重点, 抓大户, 抓服务, 让广大插秧机用户用得好, 有效益。抓重点, 以沿湖水稻主产区为重点, 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购买插秧机, 达到既推广又增收的效果;抓大户, 围绕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需求推广插秧机, 培育一批农机大户和机械化育插秧的种田大户;抓服务, 鼓励和支持拥有插秧机的农户进行跨区作业, 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 建立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2 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
农业生产中农艺及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是密不可分的, 农业机械是农艺的载体, 是为一定农艺服务的, 农艺则必须依靠一定的机械化手段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农机和农艺高度结合的技术, 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是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关键, 机械化插秧必须与作物品种、茬口、栽培方式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在机插秧技术推广中, 只有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坚持农机、农艺协调发展, 建立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机制, 吸收农艺人员参加试验示范工作,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做好水稻品种的选择、育秧、植保以及大田管理等技术指导, 做好插秧机选型配套、对比试验及有关技术的宣传、培训, 才能形成适合本地区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技术体系, 加快插秧机械化进程。因此,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成功推广是农机与农艺工作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
3 坚持机插秧推广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相结合
坚持以机插秧技术为突破口, 机耕、机收、机械植保技术配套发展, 充分发挥机械化的技术优势, 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的更高目标。
4 坚持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培训, 让广大插秧机手会使用插秧机;强化技术服务, 让广大机手用好插秧机。只有会使用和用得好, 才能有效益, 才能激发广大农户的购机热情。首先, 要加强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让每一位受训者掌握插秧机操作要领, 维修保养、育秧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其次, 要强化技术服务。一是搞好插秧机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工作, 减少插秧机故障, 切实提高其利用率。二是要搞好信息服务, 开拓作业市场, 积极组织插秧机跨区作业, 提高单机作业量, 增加机手收入, 通过提高机具利用率和机手经济效益, 加快机插秧技术推广步伐。
5 坚持典型引路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全面推广 篇9
此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被动房”已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对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极大的震动!
(一) “上用天、下用地、中间用空气”
不用暖气和空调, 无论冬夏, 房间至始至终保持适宜的温度, 这并不是建筑神话, 这项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欧洲已经实现, 学名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俗称“被动房”。它发源于德国法兰克福。目前德国已有约6万多栋被动房, 并以每年3000栋的速度在增长。并在过去的20年中, 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被动房”为什么能够节能?形象地说, “被动房”做到了“上用天、下用地、中间用空气”的极致。它可以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 通过采用各种节能技术构造最佳的建筑围护结构, 采用高效热回收技术, 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 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依靠太阳辐射、地热等增温和建筑室内人体和设备的散热, 来维持冬季室内温度, 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的建筑。
据了解, 与传统节能建筑相比, “被动房”能耗仅为普通节能建筑的1/10~1/4。据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节能中心处长张小玲介绍, “在相同面积情况下, ‘被动房’与普通节能建筑相比可有效降低能耗90%。”以北方采暖地区估算, 如将新建居民楼建成“被动房”, 到2050年, 将累计节省34亿吨标煤, 并将每年采暖能耗增量控制在100万吨以内。
(二) 方兴未艾, 技术能力待提高
被动房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自2009年一登陆我国, 便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并将其列为“十三五”期间建设领域节能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 “被动房”在中国由远及近, 一幅幅美好的被动房“蓝图”正逐渐演变成现实中一栋栋真实的建筑。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住宅小区、哈尔滨“辰能·溪树庭院”、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等“被动房”在中国拔地而起。
然而, “被动房”项目如火如荼建设同时, 问题和挑战也接踵而至。
据专家介绍, 相比德国被动房相关技术日趋成熟, 已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我国的被动房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很多被动房构配件要从国外购买。如果全面发展“被动房”, 需推动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再者, “被动房”要求精细化施工, 这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管理要求。然而我国目前能够进行“被动房”设计施工的企业较少, 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星星之火何时燎原?如何促使更多的国内企业进入“被动房”市场也是业内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
专家认为, 缺乏全国性的技术指导是制约被动房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一些关键指标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影响了被动房的市场推广步伐。企业亟需相关的技术导则给予支持。
此外, 业内普遍认为,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气候差异大, 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境标准低, 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同, 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
(三) 符合各方利益, 引领建筑节能理念提升
谈起“被动房”建设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曾给予这样的评价:“‘被动房’是将节能做到极致的绿色建筑, 这种集舒适度与环保节能效果于一体的低能耗建筑, 顺应了中国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如果‘被动房’大面积铺开来做, 将改变整个建筑业的现状。表面上看我们做的是节能减排, 但从根本上讲, 我们其实是在改善中国人的生存环境, 提升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因此,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具有重要意义, 符合百姓、建筑商、国家和人类各方的利益。
在政策引领和示范项目带动下, 目前很多省市也在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 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也获得进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 开发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的成果标志之一就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 对全国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进行有力指导。
为实行技术引领, 《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 结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 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定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术要点, 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作为官方最新的一次明确表态和较大的技术支持行动, 业内普遍认为《导则》对推动我国被动房事业的快速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 据住建部人士透露, 为配合住建部的行动, 国家建筑材料技术情报研究所正在编制《中国被动房选材与采购指南》丛书, 从行业协同的角度来看, 被动房将在中国再次掀起行业互动的浪潮!
(四) 问题与障碍仍不少
实践证明, 被动房与普通建筑相比, 其增加的建造费用仅为8%~10%。但被动房的实际推广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 目前各地发展仍然很不平衡。要想做大做强, 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是认识障碍和政策障碍。目前在普通百姓和专业人士中, 被动房的认知度依然很低。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保障, 一个产业不论潜力有多大, 终将会落得自生自灭的尴尬结局。其次是技术障碍和装备障碍。由于人们对这项新兴产业的认知度低, 势必会影响投资人对其的投入, 更会影响科技人员研发此项技术的积极性。最后是成本障碍。因为产业规模小, 所配套的节能建材与被动房建造装备就不能形成产业链, 无疑会加大成本核算, 造成人才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建筑材料成本的浪费。
此外, 对被动房概念的认识不统一, 制定标准规范脱离实际, 示范工程多、实际推广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也是制约被动房发展的瓶颈。
业内专家指出, 在被动房的初创期, 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 承担起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的替代推动功能, 促进和培育各种市场主体, 最大限度地动员建材供应商、制造商、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设计结构和物业公司等积极推广被动房, 并从法律上支持和保护各主体的利益, 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 切实降低经济成本,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将被动房全面铺开, 是目前政府和行业管理者推行被动房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该专家认为, 推广被动房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国家的支持力度应更大些。首先要继续加大宣传和示范的力度, 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和培训;同时, 有关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 譬如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节能补助就非常明确, 政策导向也非常好。
全面推广还需促进“本土化”
此前, 由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设立的全球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宣布正式启动共计1.35万平方米的德国被动房试点项目。其新闻发言人介绍称, 希望未来“在整个区域内进行成片推广符合德国标准的被动房”。
一句“德国被动房标准”道出了现实尴尬, 事实上除“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试点项目之外, 正如山东建筑大学节能建筑研究所所长薛一冰所言, 目前, 中国绝大部分被动房建造与验收的标准均是“德国被动房标准”。
薛一冰认为, “在中国不能采用同一套标准定义被动房”, 德国大多数被动式建筑的技术措施着眼于冬季采暖需求的最小化, 因此这些技术标准与指标仅适用于气候条件与德国相似的中国部分地区。要实现被动房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推动被动房的本土化发展。制定中国化的行业标准是最终的落脚点。
全面推广 篇10
虽然山西省畜牧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与全国和周边省份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是:在产业技术支撑方面, 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在科技创新方面,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尚未建立起与畜牧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 科技资源相对短缺, 技术与产业发展关联度还不够密切, 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还有待提高;在科研投入方面, 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尚不健全, 技术研发资金短缺, 成果转化投入不足。
强化畜牧业技术推广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只有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加强对畜牧从业者的培训, 切实做好畜牧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才能不断提高山西省畜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1. 畜牧业技术推广意义重大
(1) 普及科技知识, 提高从业者素质我国养殖业历史悠久, 从业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是因为这些经验的存在, 使传统的养殖技术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以至于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较慢;此外, 基层养殖户获取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的渠道有限, 消息的闭塞使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传播到位。大力开展科普强农惠农行动, 传播科学知识,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活动, 一方面能使养殖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技术培训, 使他们接触最实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 推广人员在给养殖户带来知识和技术的同时, 也激发了养殖户对科技知识的渴求, 燃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热情。
(2) 提高科技入户率, 推动行业整体发展畜牧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进场、进村、进户。只有走进广大养殖户的家中, 采取广泛宣传、技术培训、科技对接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才能解决养殖户的实际问题, 才能有效地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才能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
(3) 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奖励先进工作者技术推广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 他们在把科技知识带给广大农民, 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科技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通过培训和讲座, 把一些新技术、新信息传递给农民, 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在生产技术上给他们以指导, 这些活动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而反过来讲, 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通过与农户接触, 可以了解到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对其今后的科研工作、科研立项等都有帮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在科技推广、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和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在提拔、评职称方面给予支持、表彰和奖励。
2. 畜牧业技术推广思路
畜牧业技术推广要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的要求, 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创新。
(1) 创新推广观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必须逐步实现“五个转变”:把以技术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实体经济为主体、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多元发展;以服务畜牧业生产为主逐步转变为为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综合服务;以技术为主线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技术推广。
(2) 创新推广体制要根据新阶段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通过改革创新, 逐步构建以国家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 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畜牧企业、中介等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3) 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对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制度, 改变年底“算总账”的传统方法, 试行绩效挂钩、重奖实绩突出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 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特别是要由服务对象评价其工作业绩。
(4) 创新方式方法除积极组织示范指导与咨询培训相结合的常规推广外, 要大力推行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包村联户, 逐步形成畜牧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 还应加大参与式 (组织参与推广的全过程) 、培训式 (组织专家培训) 、带动式 (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 、示范式 (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 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
通过深入开展畜牧业技术推广活动, 真正解决畜牧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 做到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 为养殖户解决大量的难题, 将实用、先进技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3. 农村技术承包
农村技术承包是山西省独创、全国唯一的技术推广形式, 依靠政策措施、经济杠杆、法律手段、管理机制“四轮驱动”, 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农村技术承包的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及时提供各种技术和市场信息, 积极创办公司加农户的技术经营实体, 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三是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四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生产中心任务, 大力发展农村规模经济, 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五是帮助乡镇企业加强技术管理, 引导乡镇企业技术进步, 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六是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 成为政府与基层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的科技传输纽带。农村技术承包实施以来, 全省累计有21万名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农村技术承包形式下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实施承包项目2.52万项, 重点推广了1 000多项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总增收节支241亿元。先后评审省农村技术承包奖20次, 授奖项目1 960多项, 奖励科技人员1.67万人次。农村技术承包工作已经成为山西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模式和各类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如科技特派员等) 开展工作的主要载体。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4. 搞好畜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全面推广 篇11
截止2014年11月, 全省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8857.01万吨, 完成全年目标8600万吨的102.99%, 较上年同期净增1104.37万吨, 增幅为14.25%;散装率为57.16%。散装水泥供应量居中部省份第一位、全国第三位。累计节约标准煤203.49万吨、水资源1.32亿吨、电力6.37亿度、石油39.85万吨、棉纱3.54万吨, 减少水泥破损量51.81万吨、粉尘排放88.5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29.0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72万吨, 创造社会综合效益39.85亿元。
我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 (省) 有关散装水泥政策, 积极制定散装水泥相关配套政策, 多措并举, 主动作为, 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健康有序发展。
一、以砂浆“禁现”工作为重点的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1、积极参与《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制定, 大力推进我省砂浆“禁现”工作
2014年初, 省散办主动与省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办协调, 将散装水泥和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纳入省政府《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 (豫政[2014]32号) 文件 (以下简称《文件》) 之中。《文件》第十八条明确要求:“积极推行绿色施工, 水泥使用量在500吨以上的各类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市政工程等工地应使用散装水泥, 城市建城区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制砂浆, 普通砂浆应使用散装预拌砂浆”。
目前, 河南应该说是全国唯一的将砂浆“禁现”工作写入省级蓝天工程文件的省份, 政策文件的出台, 为提升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蓝天工程”政策文件大背景下, 全省各级散办积极探索预拌砂浆应用发展的新模式。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南阳市、新乡市等省辖市, 因地制宜相继出台了砂浆“禁现”文件, 省辖市散办作为砂浆“禁现”工作的主体, 勇于担当, 负责地肩负起了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督查工作。目前, 全省已有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近40余家, 年生产能力1000多万吨。
2、参与省政府蓝天工程考核, 促进预拌砂浆推广应用
2014年9月份, 省政府相继下发了《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 和《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 (试行) 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 将散装水泥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治理项目, 给予4分分值, 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项目 (总分100分) , 其具体要求是:“完成全省散装水泥年度任务指标计1分;随机抽查建筑施工、道路施工、市政工程等20个以上施工工地, 合格率达到90%, 计3分;达到80%, 计2分;达到70%, 计1分;否则0分。在日常督查和现场核查中, 发现一例不满足上述要求的, 扣0.5分, 扣完为止”。
省政府依据《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 建立了以大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将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做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省政府大气办组织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 组建14个考核组, 于2014年12月25日至30日, 对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进行考核。省散办书记刘海中、市场科科长李鹏代表商务厅参加了考核。考核内容共11项, 采取听取当地政府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抽查、核查等方式进行。每个地市现场抽查核查建筑工地不少于20个, 重点检查散装水泥和预拌砂浆使用情况, 通过实地考评打分, 真正达到了督促检查的效果, 各级散办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极大地促进了预拌砂浆的推广使用。
3、编制《河南预拌砂浆技术与管理规范》
为做好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工作, 进一步加快河南省预拌砂浆产业可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省散办提出了《预拌砂浆技术规程》和《预拌砂浆管理规范》 (以下简称《规程》和《规范》) 的编制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天津城建大学、上海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大力支持, 《规程》和《规范》的研究方案, 分为调研和科研两个部分。在商务部和中国散协的大力支持下, 课题组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 先后到北京、天津、四川 (成都) 、广东 (广州、深圳) 、山东 (济南、青岛) 、江苏 (南京) 、上海、福建等省、市开展砂浆管理和应用工作调研。同时, 组织技术人员分别在砂浆企业和大学实验室对相关数据进行实验测试, 在经过近半年的科研工作后, 目前, 《规范》送审稿已经完成, 有望近期审定发布。
《规程》和《规范》的编制、实施, 可以使广大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商品砂浆生产、施工、检测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及时了解、正确掌握规程, 熟悉商品砂浆生产应用技术, 将有力促进我省预拌砂浆行业的规范发展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提高我省绿色文明施工与建筑业现代化水平, 对《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贯彻实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加强散装水泥工作的宣传、服务和执法
省散办始终把宣传服务和专项执法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任务来完成。一是加强与省环保厅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沟通、协调配合和相关政策宣传工作, 将“禁现”工作延伸至全省各建设项目中去。省散办组织全省各地开展了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 积极宣传散装水泥对减少粉尘污染和治理雾霾天气的作用。采取传统、现代、传统与现代结合等新颖、精彩的形式进行宣传, 社会各界反映, 宣传内容渲染力强, 影响面广。省、市散办联合宣传, 利用公共媒介宣传, 专题摄影大赛宣传、大型联动宣传、展板、刊登文章 (标语、短信、发放物品、锣鼓、宣传车) 等形式的传统宣传,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有序推进, 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 分步骤、分层次的稳步推进行业“禁现”工作。根据我省发展实际, 形成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省辖市为首批“禁现”试行地区、其它省辖市后续推进的发展局面。
三是督促各地市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文件, 突出强化各地散办在减少工地扬尘,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中的作用。目前, 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南阳市、新乡市等省辖市相继因地制宜出台了砂浆“禁现”文件。
四是研讨落实砂浆“禁现”政策的具体措施,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不断提升预拌砂浆产业发展水平。省散办定期组织召开砂浆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座谈会, 广泛征求意见, 帮助解决市场、技术和政策等难点问题。同时, 利用调研、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 宣讲政府的最新政策, 交换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 贴近服务, 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五是举办各级散办执法培训班,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通过培训, 获取知识, 增强技能, 适应新形势下散装水泥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们相信, 通过蓝天工程政策的贯彻落实, 河南的预拌砂浆应用工作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抓好散装水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作用
1、建设河南省散装水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013年底,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关于下发<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安监管[2013]103号) 文件要求:商务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散装水泥专用车辆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的安装、联网、监控等工作, 并做好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备案和司机的日常教育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把好行车安全关。
根据文件要求, 省散办将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管理纳入“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 并与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交通厅联合建设了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监控系统散装水泥信息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行, 全省18个省辖市都建立了分平台, 入网车辆近8000余台, 在散装水泥行业服务和保障交通安全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 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专用车辆道路事故的发生,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2、强化“散装水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日常管理工作, 为我省散装水泥行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针对河南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管理现状, 省散办多次与省安监、交通、公安、电信等部门协调沟通, 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举措。
(1) 加强对全省专用车辆的信息接收、数据资料归集传输和运行状况等信息化监管考评, 并与公安交通部门建立无缝对接机制,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 通过GPS监管系统办理为公安交管部门提供专用车辆年检和进城手续的办理依据。
(3) 将预拌砂浆监控管理系统统一至监管平台中, 拓展统计功能, 为行政执法、专项资金返回提供依据。
(4) 成立监控中心, 有专人负责数据处理, 通过统计报表等形式, 将违章车辆的统计数据作为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对违章车辆、违规企业进行处理的依据。
(5) 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注重技术创新。2014年, 针对专用车辆反光镜设计制造存在的问题, 即:车辆右转弯时存在盲区, 视野不良易产生事故等情况, 强制加装视频辅助装置, 抓住了重点, 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效果显著。
(6) 督促完善备案和教育培训机制, 指导要求各地市散办做好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备案和司机的日常教育培训等工作, 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7)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 与省直有关部门及地市主管部门定期交流信息, 有效促进工作进展。
2014年, 我们充分利用“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平台, 做好对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的动态信息监控管理工作, 并对相关企业做好“动态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与培训指导工作, 与安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专用车辆日常管理制度。从部门单打独斗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的齐抓共管机制转变;从监管部门直接面对众多驾驶人向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分层管理转变;从重视政府行政管理向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加强技防人防等综合措施转变, 逐步构建和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监控、主责落实、管理有序的散装水泥专用车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目前进行的平台二期升级工程建设中, 我们计划将预拌砂浆运输车和预拌砂浆流动罐管理作为重点进行设计, 充分实现平台建设设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服务规范化、服务手段信息化和网络化, 进一步提升预拌砂浆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河南散装水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是散装水泥行业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该平台以“宣传平台、工作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为工作定位, 构建政策法规、基层公开、便民服务、监督管理、沟通互动、服务发展六大功能板块, 形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公开综合服务监管网络, 实现横联部门、纵贯城乡、全域覆盖, 为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政务和公共服务。
三、主动抓好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培育及应用推广的引导监管工作
针对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偏少的问题, 首先是树立农村推散典型模式, 以点带面, 促进发展;其次是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 并将指标分解到市、县乃至乡镇, 明确努力方向;其三是制定明确考核标准, 加大对农村推散工作的考核力度, 充分调动县级散装水泥管理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他们在农村推散中的关键作用;其四是加大农村推散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引导社会投资转向农村推散产业, 促进农村散装水泥快速健康发展。
立足河南农村发展实际, 我省以培育和建立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和示范点为切入点, 在农村推散工作中起到了推动和带动作用, 真正达到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尤其是农村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推广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2014年以来, 我办及时总结以往的做法, 在全面调研分析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应用市场状况的基础上, 召开了专门会议, 研究了具体措施, 修订了验收标准, 并充分肯定“示范县 (市) 、示范点”的有效做法。我们于3月份开展了第5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示范点验收及第4批复验工作, 于11月份开展了第6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示范点验收工作。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察、反馈意见等程序, 对所验收和复验的示范县 (市) 、示范点作出了客观评估。截至目前, 全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 (市) 26个、示范网点74个, 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下乡已成为我省散装水泥发展新的增长点。
【全面推广】推荐阅读:
白土岗镇中关于学习推广西峡课改经验全面深化课改的实施方案05-16
X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报告持续聚焦主责主业,聚力提质增效、强化支撑引领、深化市场推广09-13
认真学习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06-05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全面解放10-14
全面绩效10-19
全面影响05-16
全面升级05-24
全面维护05-24